揅经室集 (四部丛刊本)/续集集二

续集集一 揅经室集 续集集二
清 阮元撰 景上海涵芬楼藏原刊本
续集集三

揅经室续二集

  黄河海口日远运口日高图说

黄河挟泥沙入海一岁之中泥沙多不可量此泥沙

积垫于海口愈积愈多愈垫愈远拦门沙亦愈推愈

远盖必然之势也乾隆初年之海口非康熙初年之

海口矣嘉庆初年之海口非乾隆初年之海口矣盖

远数百里矣今又三十馀年而清黄交会通漕之处

则未尺寸移故地也然则运口昔日清高于黄今常

黄高于清者岂非海口日远之故乎夫以愈久愈远

之海口行陜州以东之黄水自中州至徐淮二府逐

里逐步无不日加日高低者塡之

平坳者塡之使仰此亦必然之势

而湖水之堰则不能再加高此亦

定之势也如此而欲数千里平行

之黄水独在徐淮一带独自刷 

使深而且低再仰而出于海口 

窃忧其难矣譬如楼梯斜下十 

三层梯脚占地一丈如乾隆初海口

如戊其第十层离地高三尺  

如运口乙今于梯脚接添三层为  

十六层使梯势不陡必

占二尺馀地矣如今海如庚癸

是其第十层离地者必

加高尺许矣如今运口丁

也梯脚占地远也远 

之一字今言河者皆 

未言及私心揣测  

聊为图以观之   

道光七年记    

       

  陜州以东河流合勾股𢏛说

凡水行于山石不平之地随地形为高低也若黄河

出陜州之后由陜州以至海口数千里之远数百年

之久必平无高低如𢏛之直矣何也地势本平而沙

塡又久也故自河南至淮南海口则日垫日远河身

必日加日高低者塡之使平坳者塡之使仰如𢏛之

直如准之平矣加以屡次决口屡次挑为引河少有

丈尺之高坳者亦无不平矣此合乎勾股𢏛矣右图

癸庚股也甲癸勾也甲壬𢏛也股与𢏛同此日加日

长而独欲使丁之𢏛屈曲低落如丙乙之旧使乙水

仰出于庚此断断不能之势也此理易明人所共晓

尺幅之间此理此数数千里之远亦同此理同此数

也盖测天测地未有勾股直而𢏛曲者亦未有大股

已加长改位而𢏛不加长改位者如戊改庚乙改丁

  拟儒林传稿凡例

一史汉始记儒林宋史别出道学其实讲经者岂可

不立品行讲学者岂可不治经史强为分别殊为褊

国朝修明史混而一之总名儒林诚为盛轨故今理

学各家与经学并重一并同列不必分歧致有轩轻

一各儒以

国初为始若明人而贰仕于

国朝及行止有可议者皆不得列入

国朝百馀年来

圣化所𣹢学人辈出天下之大山林之僻学者万千

今仅列百数十人虽示谨严恐有挂漏如同馆诸友

所见者不妨酌补

一次序以顾栋高为始者因

高宗纯皇帝谕办儒林传奉为缘起也此外则以年

分相次

一凡各儒传语皆采之载籍接续成文双注各句之

下以记来历不敢杜撰一字且必其学行兼优方登

此传是以多所褎许以见我

朝文治之盛至于著述醇疵互见者亦直加贬辞此

外私家状述涉于私誉者谨遵馆例一字不录至于

各句双注将来进呈

御览时应否删去候总裁核定

一唐曹宪在隋曾为秘书学士唐贞观中以宏文馆

学士召不至即家拜朝政大夫入唐书儒林传元金

履祥当宋末襄樊兵急履祥请以重兵由海道直

燕蓟莫能用元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辞弗就入元

史儒林传

钦定续通志儒林传熊禾宋咸淳进士寕武州司戸

参军入元不仕胡三省宋宝祐进士入元不仕马端

临宋丞相廷鸾子荫丞仕郞宋亡入元不仕皆𫎇

钦定列入元代儒林传今查湖南王夫之前明举人

在桂王时曾为行人司行人浙江黄宗羲前明布衣

鲁王时曾授左佥都御史明亡入我

朝皆未仕著书以老所著之书皆𫎇收入

四库列为

国朝之书

四库全书提要内多褒其书以为精核今列于儒林

传中而据实书其在明事迹者据列代史传及

钦定续通志例也

国朝修明史儒林传末列孔颜曾孟传者用史记孔

子世家例也曾孟程朱后人有名而多著述者未得

其人应俟加访

一满洲𫎇古汉军凡有学行者太约皆已登二品以

上其官职未显者甚少然亦必有其人此传巳专属

编修陈公传经采访撰集矣俟为补入

一传中事迹年月恐有舛错文理序述不免差谬仍

乞馆中诸友详加校对始为定稿元匆匆交出实未

及细审不可特也

   壬申八月漕运总督阮元交出前在翰林院

   侍讲任内撰稿

  集传录存

毛奇龄字大可又字初晴萧山人康熙十八年以廪

监生

召试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四库书提要词林典故充明

史纂修官以葬亲假归得痹疾遂不复出萧山奇龄

少颕悟明季避兵其县之南山筑土室读书其中

西河先生传已著毛诗续传三十八卷既以避雠流寓江

淮间失其稿乃就所记忆著国风省篇诗札毛诗写

官记复在江西参议道施闰章处与湖广杨洪才说

诗作白鹭洲主客说诗一卷明嘉靖中鄞人丰坊伪

造子贡诗传申培诗说行世奇龄作诗传诗说驳议

五卷引证诸书多所紏正四库书提要盛传西河经集凡例曁在史

馆著古今通韵十二卷进

圣祖仁皇帝善之

诏付史馆盛传李天馥西河集序归田后僦居杭州著仲氏易

一曰著一卦凡六十四日而书成托于其兄锡龄之

绪言故曰仲氏又著推易始末四卷春秋占筮书三

卷易小帖五卷易韵四卷河图洛书原舛篇一卷太

极图说遗议一卷其言易发明荀虞干侯诸家旁通

卦卦变卦综之法是后儒者多研究汉学不敢以空

言说经实自奇龄始而辨正图书排击异学尤有功

于经义先是奇龄官翰林时康熙乙丑会试为同

考官分阅春秋房卷心非胡传之偏有意撰述

是乃就经文起义著春秋毛氏传三十六卷春秋简

书刊误二卷春秋属辞比事记四卷条例明晰考据

亦多精核又欲全著礼经以衰病不能乃次第著

昏䘮祭礼宗法庙制及郊社禘祫明堂学校诸问荅

多发先儒所未及盛传经集凡例至于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亦多所考证而大学证文及孝经问皆援据古本力

传后儒改经之非持论甚正奇龄之学淹贯群书

所自负者在经学数称东汉人行谊谓足见人真

性情绍兴府志惟好为驳辨以求胜凡他人所巳言者必

力反其词如古文尚书自宋吴棫后多疑其伪及阎

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奇龄则力辨以为真遂作古

文尚书𡨚词又删旧所作尚书广听录为五卷以求

胜于若璩而周礼仪礼奇龄则又以为战国之书至

所作经问其中所排斥者如钱丙蔡氏之类多隐其

名而指名攻驳者惟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以三

人皆博学重望足以攻击而馀子则不足齿录其傲

睨如此故不得为醇儒沈德潜别裁集小传奇龄素晓音律

其家有明寕邸所传唐乐笛色谱在史馆时据以作

竟山乐录四卷及在籍闻

圣祖仁皇帝论乐谕群臣以径一围三隔八相生之

法因推阐考证撰

圣谕乐本解说二卷

皇言定声录八卷康熙三十八年

圣祖南巡奇龄迎

驾于嘉兴乃以乐本解说二卷进 呈𫎇

谕奖劳

圣祖三巡至浙奇龄复谒

行在

赐御书一幅是时奇龄巳归萧山故居越数年卒于

家年九十有四无子以兄子远宗嗣盛传萧山志遗命勿

辑文集没后其门人蒋枢编辑分经集文集二部经

集自仲氏易以下凡五十种文集合诗赋序记及他

杂著凡二百三十四卷 四库全书收奇龄所著书

目多至四十馀部奇龄弟子陆邦烈盛唐王锡章大

来邵廷采等著录者甚众李塨最知名廷采𡏏自有

见本集及四库书提要邦烈字又超平湖人尝取奇龄经说

所载诸论裒为圣门释非录五卷谓圣门口语未可

尽非也 四库书提要

沈国模字求如馀姚诸生以明道为已任入刘宗周

证入社会讲归而辟姚江书院与同里曾宗圣史孝

咸讲良知之学顺治十三年卒年八十二初山阴祁

彪佳与国模善彪佳以御史按江东一日杖杀巨憝

数人会国模至欣然以告国模曰亦闻曾子哀矜勿

喜乎彪佳后尝语人曰吾毎虑囚必念求如孝咸字

子虚继国模主姚江书院醇洁之士多归之顺治十

六年卒年七十八沈史殁书院辍讲十年县人韩孔

当继之孔当为国模弟子馀姚学人又有邵曾可者

师事孝咸为学专提致知思复堂集居易斋集绍兴府志又有劳史

者字麟书躬耕养亲夜则披卷庄诵慨然发愤以道

自任举动纎悉必依于礼钱塘桑调元馀姚汪鉴皆

史门人调元雍正十年进士工部主事讲学畅师说

刻馀山遗书史所著也调元所自著有论语说躬行

实践录鉴有孝行人呼为汪孝子弢甫文集 四库提要二林居集

谈泰字阶平江寕举人官南汇县训导泰博览勤学

精于天算得梅氏算学之传所著考证经史之书曰

观书杂识二十卷其算术之书有测量周径正误周

髀经算四极南北游法增补武城朔闰谱召诰月日

谱岁次月建异同辨春秋岁次考三统术推一岁食

限数交食一月终数推汉高九年六月晦孝文十一

月晦孝文元年至七年大小馀孝文二年五年天正

冬至灵帝光和元年大小馀四分术谱刘宋武帝五

年天正冬至又著三统术谱冬至权度纪略天官书

节次斗分辨分野辨操缦卮言正误圆壶周径积实

祖冲之鬴法辨鬴内方非十尺辨䘮服传溢说五服

绖带数等书又著古算书细草十馀事江藩谈阶平遗书叙录

桂馥字未谷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云南永平

县知县卒于官馥与历城周永年同置籍书园以资

来学并祠汉经师于其中取许慎说文与诸经之义

相疏证为说文义证五十卷又著札朴十卷晚学集

三卷印心堂文集

钱澄之字饮光原名秉镫桐城人与嘉兴魏学渠

交最深嘉兴府志又尝问易于黄道周其撰田间易学十

二卷初从京房邵康节入故言数颇详盖黄道周之

馀绪也后乃兼求义理大旨以朱子为宗易学提要又撰

田间诗学十二卷谓诗与尚书春秋相表里必考之

三礼以详其制作征诸三传以审其本末稽之五雅

以核其名物博之竹书纪年皇王大纪以辨其时代

之异同与情事之疑信即今舆记以考古之图经而

参以平生所亲历其书以小序首句为主所采诸儒

论说自注疏集传以外凡二十家持论精核于名物

训诂山川地理言之尤详诗学提要澄之同县方中通字

位伯明检讨以智之次子著数度衍二十四卷附录

一卷其书有数原律衍几何约珠算笔算筹算尺算

诸法复条列古九章名目引

御制数理精蕴推阐其义其几何约及珠算等大抵

裒辑诸家之长而增损润色勒为一编数度衍提要又撰

物理小识十二卷以智博极群书撰通雅五十二

卷皆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穷源溯委词必有征

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与之争

然慎有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竑

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

惟以智崛起崇祯初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

国朝顾炎武阎若璩朱𢑴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

揣之空谈通雅提要中通承其家学数度衍提要故为博识

又撰浮山文集中通弟中履亦撰古今释疑十

八卷虽不及通雅精核然学有渊源故不弇陋释疑提要

朱鹤龄字长孺又字愚庵吴江人前明诸生四库书目尚书

埤传提要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故所作韵语颇出入二

四库愚庵入集提要

国朝屏居著述王光承愚庵集序与顾炎武友炎武以本原

之学相朂始湛思覃力于经注疏及儒先理学愚庵集与

吴汉搓书鹤龄著愚庵诗文集书元裕之集后云裕之于

元既足践其土口茹其毛即无反詈之理乃今之讪

诋不少避者若欲掩其失身之事以诳国人非徒悖

也其愚亦甚其言盖指

国初居心反复之辈可谓知大义矣四库愚庵小集提要鹤龄

所著经义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诗经通

义尚书斟酌于汉学宋学之间长笺作于胡渭锥指

之前不及渭书而旁引曲证亦多创𫉬读左瑕瑜并

陈不及顾炎武惠栋之密诗经参停于今古之间于

国朝惟用陈启源说陈启源实与之参正焉陈启源

字长发鹤龄同县人著毛诗稽古编为唐以前专门

之学四库提要

臧庸字拜经初名镛堂沉默拜经日记许宗彦序朴厚学术精

审著拜经日记十二卷拜经日记王念孙序拜经堂文集四卷

又尝辑月令杂说一卷孝经考异一卷乐记二十三

篇注一卷又辑子夏易传一卷诗考异四卷韩诗遗

说三卷订讹一卷卢植礼记解诂一卷尔雅古注三

卷说文旧音考三卷蔡邕明堂月令章句二卷王肃

礼记注一卷圣证论一卷帝王世纪一卷尸子一卷

贾唐国语注一卷萧该汉书音义二卷校郑康成易

注二卷见遗皆有补于经王念孙序其辑子夏易传辨此

传为汉韩婴所作非卜子夏见遗庸弟礼堂以孝闻

大学士朱珪称之早卒朱珪知足斋文集著说文引经考二

阎循观字怀庭少孤其学奉程朱为宗省身克己刻

苦自立而谆谆致戒于近名于河津之派为近乾隆

三十四年进士吏部考功司主事著困勉斋私记西

涧文集及尚书春秋说四库提要阎集韩梦周墓志又二林居集时潍县

刘以贵梁鸿翥胶州法坤宏安邱张贞益都李文藻

潍县韩梦周皆以学行闻韩梦周字公复乾隆丁丑

进士知来安县刻意濂洛关闽诸儒之书著理堂文

汪绂江永同县老儒一名烜字双池尝贫困江西景

德镇画碗佣焉绂博极儒经而以宋五子之学为归

因陆陇其著有读礼志疑乃作参读礼志疑二卷虽

考礼未深然亦多得经意可与陇其书并存绂又著

礼学逢源儒先晤语周易诠义礼记章句四库提要及汪氏遗

尚书诠义诗经诠义四库诠义春秋集传乐经律

吕通解朱筠集墓表金榜字檠斋歙县人乾隆三十七年

一甲一名进士翰林院修撰词林典故养疴读书不复出

卒于家榜师事江永治礼宗郑康成采𫉬旧闻摭秘

逸要著礼笺十卷五十八年刺取其大者数十事为

三卷寄朱珪珪序之以为词精义核见本榜虽最尊

康成之学然于郑义所未衷者必纠举之姚鼐于郑

氏家法不敢诬也见本

王鸣盛字凤喈嘉定人乾隆十九年一甲二名进士

授编修累官内阁学士光禄寺卿鸣盛少与惠栋钱

大昕讲经义训诂必以汉儒为宗所撰尚书后案三

十卷专宗郑康成注郑注亡逸者采马融王肃注补

之孔传虽伪其训诂非尽虚造者间亦取焉潜揅堂文集

又撰十七史商榷一百卷蛾术编一百卷西庄诗文

集二十四卷见本

丁𤇍字升衢归安人乾隆四十六年进士官寕波府

府学教授肆力经史旁及六书音韵算数长于校雠

于胡渭禹贡锥指摘误甚多开四库馆朱筠戴震皆

延之佐校𤇍所著有周易郑注后定大戴礼记绎小

酉山房文集许宗彦丁𤇍传陈鳣丁𤇍墓志铭

任大椿字幼植又字子田江苏兴化人祖陈晋乾隆

四年进士以通经闻章学诚文史通义施朝干一勺集著易象大意

四库提要大椿少工文词既乃专究经史传注乾隆三十

四年二甲一名进士授礼部主事府志一勺集三十八年

修四库全书充纂修官礼经裒辑为多提要多出其

一勺集弁服释例序五十四年以郎中授陜西道监察御史

卒年五十二大椿贫尽色养读书守道义文史通义一勺集

素不欲以空言讲学服官行已无愧古人汪廷珍序所学

淹通于礼尤长名物文史通义著弁服释例八卷深衣释

例三卷释缯一卷吴越备史注三十卷小学钩沈二

十卷字林考逸八卷诗集六卷一勺大椿初欲荟萃

全经久之知其浩博难罄因思即类以求一类既贯

乃更求他类所著深衣释缯诸篇皆博综群籍衷以

已意或视为尔雅广疏实礼经别记之意学者能推

其意广所未尽以类穷之可以会经之全矣文史通义

江北学者李惇刘台拱汪中皆继起汪中述学李惇字孝

臣高邮人乾隆四十五年进士笃内行治诸经于诗

春秋尤深晚通天算府志述学刘台拱字端临宝应人丹

徒县训导幼见王懋竑朱泽沄之书始揅程朱之学

以道自绳书数音韵天文律吕名物理义理莫不穷

考冥搜事亲以孝养遭二䘮蔬食四年著论语补注

汉学拾遗荀子补注经传小记及杂文共编为遗书

四卷三礼诗书并有纂著未成书而卒见刘氏遗书又朱彬行状

汪中字容甫江都拔贡生好古博学长于经谊王昶春融

于诗古文书翰无所不工著周官征文左氏春秋

释疑皆依据经证箴砭俗学孙星衍汪中传馀见述学内外

孔广森字众仲又字顨轩孔子六十八代孙袭封衍

圣公传铎之孙戸部主事继汾之子孔氏大宗支谱乾隆三

十六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年少入官翩翩华胄一

时争与之交然性恬淡耽著述裹足不与要人通谒

告养归不复出及居大母与父䘮竟以哀卒仪郑堂文序

乾隆五十一年年三十有五孔氐大宗支谱广森聪颖特

达经史小学沈览妙解所学在公羊春秋仪郑堂文叙录

陆德明云魏晋以来公羊久成绝学广森沈深解剥

著春秋公羊传通义十一卷于胡母子都董仲舒何

劭公条例师法不坠公羊通义条记其自序曰昔我夫子有

帝王之德无帝王之位又不得为帝王之辅佐乃思

以其治天下之大法损益六代礼乐文质之经制发

为文章以垂后世而见夫周纲解弛鲁道陆迟攻战

相寻彛伦或熄以为虽有继周王者犹不能以三皇

之象刑二帝之干羽议可坐而化也必将因衰世之

宜定新国之典宽于劝贤而峻于治不肖庶几风俗

可渐更仁义可渐明政教可渐兴乌乎托之托之春

秋春秋之为书也上通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

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天道者一

曰时二曰月三曰日王法者一曰讥二曰贬三曰绝

人情者一曰尊二曰亲三曰贤此三科九旨既布而

壹裁以内外之异例远近之异辞错综酌剂相须成

体凡传春秋者三家粤惟公羊氏有是说焉汉初求

六经于烬火之馀时则有胡母子都董仲舒皆治公

羊春秋以其学鸣于朝廷立于校官董生授弟子嬴

公嬴公授眭孟孟授东海严彭祖鲁国颜安乐各专

门教授由是公羊分为严颜之学方东汉时帝者号

称以经术治天下而博士弟子因端献谀妄言西狩

𫉬麟是庶姓刘季之瑞圣人应符为汉制作黜周王

鲁以春秋当新王云云之说皆绝不见本传重自诬

其师以召二家之纠摘矣然而孟子有言春秋天子

之事也经有变周之文从殷之质非天子之因革耶

甸服之君三等蕃卫之君七等大夫不世小国大夫

不以名氏通非天子之爵禄𫆀上抑𣏌下存宋裦滕

嶭邾娄仪父贱谷邓而贵盛郜非天子之黜陟𫆀内

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四裔殆所谓天下之本

在国国之本在家者非𫆀愚以为公羊家学独有合

于孟子乃若对齐宣王言小事大则纪季之所以为

善对滕文公言效死勿去则莱侯之所以为正其论

异姓之卿则曹羁之所以为贤论贵戚之卿又实本

于不言剽立以恶衎之义且论语责辄以让国而公

羊许石曼姑围戚今以曼姑拟皋陶则与瞽瞍杀人

之对正若符𢍆故孟子最善言春秋岂徒见税亩伯

于阳两传文句之偶合哉晋唐以来公羊穀梁皆成

绝绪唯左氏不绝于讲诵啖赵横兴宋儒踵煽加以

凿空悬拟直出于三传之外者浅识之士动为所夺

其訾毁三传率摭拾本例而肤引例不可通者以致

其诘董生不云乎易无达占诗无达诂春秋无达例

夫唯有例而又有不囿于例者乃足起事同辞异之

端以互发其蕴记曰属辞比事春秋之教也此之谓

也十二公之篇二百四十二年之纪文成数万赴问

数千应问数百操其要归不越乎同辞异辞二途而

巳矣当其无嫌则郑忽之正陈佗莒展之贱曹羁宋

万宋督之为大夫未尝不同号祭伯奔而曰来祭公

使而曰来介葛卢朝而曰来齐仲孙外之而曰来未

尝不同辞入者为篡天王入于成周乃非篡出者为

有外天王出居于郑乃非外此无他正名天王灼然

不嫌也夫人妇姜夫人氏夫人孙于齐则辞有异楚

屈完来盟于师齐侯使国佐如师则辞有异卫侯言

归以成叔武之意曹伯言归以顺喜时之志而或加

复或不加复则同辞之中犹有异此言负刍出恶已

见于伯讨成公出恶未有所见也若是之属有不胜

偻指述者诸灭同姓莫名独卫侯毁名诸葬称公独

蔡桓侯不称公诸来称使独武氏子毛伯不称使一

难而乃异一救而言次之先后异一人之名而曼何

之有无异一年之内而纠与子纠异凡皆片言荣辱

笔削所系不可不比观不可不深察春秋有当略而

详当详而略详之甚者莫如录伯姬略之甚者莫如

郑祭仲之事祭仲权一时之计纾宗社之患君子取

之亦与其进不与其退之意焉尔若左传所载忽之

弑亹仪之立仲循循无能匡救苟并存其迹将不可

为训故断至昭公复正厉公居栎取足伸仲之权而

止此春秋重义不重事之效也董生曰正朝夕者视

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圣人以祭仲易君季子杀母

兄皆处乎嫌疑之闲特殊异二子于众人之中而贵

而字之而不名尚犹有援左氏之事以驳公羊行权

之义者盍思仲之称字正逆知天下后世必有呶呶

议仲者乃大著其善也孔子之修春秋也至于上下

内外之无别天道人事之反常史之所书或文同事

异事同文异者则皆假日月以明其变决其疑大抵

以日为详则以不日为略以月为详则以不月为略

其以不日为恒则以日为变以日为恒则以不日为

变甚则以不月为异其以月为恒则以不月为变以

不月为恒则以月为变甚则以日为异将使学者属

辞比事以求之其等衰势分甚严善恶浅深奇变极

乱皆以日月见之如示诸掌善哉自唐迄今知此者

唯赵汸一人哉推举其槪及齐平及郑平均平也而

一信一否月不月之判也郯伯姬来归𣏌叔姬来归

均出也而一有罪一无罪月不月之判也城楚邱之

不嫌于内邑以其月也晋人执季孙行父何以别于

齐人执单伯以其月也晋人入曹何以别于宋公入

曹以其日也武宫亦立炀宫亦立而知季孙意如之

为之者以其不日也诸侯相执例时始见于宋人执

滕子婴齐则恶而月之公如例时襄昭如楚则危而

月之会例时终桓公之篇悉危而月之可得谓无意

乎常辞偏战日诈战不日独至于殽诈战而亦日读

其经曰辛巳晋人及姜戎败秦于殽癸巳葬晋文公

皆殡之罪日之而益见复归未有言日者独卫献公

日读其经曰辛卯卫𡩋喜弑其君剽甲午卫侯衎复

归于卫谖弑之迹亦日之而益见春秋虽鲁史旧名

圣人因而不革必有新意焉春者阳中万物以生秋

者阴中万物以成善以春赏恶以秋刑故以是名其

经丙戌之再也疑于衍而非衍夏五或无月十有二

月或无冬疑于脱而非脱春以统王王以统月月以

统日春秋所甚重甚谨者莫(⿱艹石)此世俗之说曰讥贬

当各就其事而传说有先事贬者有终身贬者得无

乖论语不逆亿之训且疾恶已甚乎是未知春秋之

用讥贬当事而施者小过恶耳至其未事而先贬既

事而终绝则必𮛫名教之宏罪犯今古之极憝有虽

孝子慈孙百世不可改者中人之情固有始善终咎

先后易辙惟若公子翚之媚桓弑隐公子招之胁君

乱国充其恶可以至于此极则平日处心积思出谋

发虑久已不范于礼义先师言春秋天子之行事也

向使夫子与翚招并时立朝必不待其弑君乱国蚤

已放流之㝮殛之又何不逆亿之有以诛不待教之

恶人而且使之出师而且使之会诸侯之大夫是则

陈鲁之君无知人之明以自召其祸也故贬招于漷

贬翚于伐郑伐宋以戒后世之为人君者若曰有臣

如此则不可以长三军而使四方岂唯决二公子之

辜而已翚公子也而弗谓公子招弟也虽弗谓弟存

公子焉若曰疏者不良当绝其位亲者不良但不当

任之亦勿可失其贵此深中之深微中之微也俗儒

不知春秋病于不能探深窥微翚在所传闻之世讼

言贬之遂在所闻之世唯一贬于其卒逮所见之世

隐如疑不得贬矣然而辞不属不明事不比不章昭

公之篇一曰隐如至自晋一曰叔孙舍至自晋同事

而氏不氏异氏者贤不氏者恶亦因得见端焉且遂

卒而贬犹夫终身贬也春秋之义人道莫重乎终始

用致夫人弗正其始则终身不免为篡成风之含赗

会葬王弗称天则终身不正其为小君其于追命桓

公亦然故翚招贬之于始仲遂贬之于终皆言乎罪

大恶极足以贯其没世者也讥贬绝不槩施毎就人

情所易惑者而显示之法人莫知大夫不敌君而后

以楚人书人莫知卿不得忧诸侯而后以晋人宋人

书溴梁以降大夫交政未尝贬也却缺之徙义公子

侧之偃革宜若有善焉转发其专平专废置之罪而

以人书不寕惟是又因是以知士匄公子结专其所

可专得免于贬虽于名氏之外未有加焉固已荣矣

郑襄公背华附楚贱之曰郑伐许与吴伐郯狄伐晋

文无以异至其子衰绖兴戎则正言之曰郑伯伐许

以为不待贬绝尔第未若狄之之显也故襄公书葬

悼公不书葬其葬犹之突也其不葬也犹前之接后

之睔而蔡之肸也传曰春秋不待贬绝而罪恶见者

不贬绝以见罪恶也贬绝然后罪恶见者贬绝以见

罪恶也又曰春秋见者不复见皆读此经之要法也

楚子䖍哆哆然自以为讨贼而取绝于春秋何则般

之弑父已见䖍之诱讨难知也名䖍矣般可以无诛

乎则又见诸绝世子有绝有矣蔡之臣子可释憾于

楚乎则又见诸葬蔡灵公以为庐伸其复雠之志凡

义无常唯时所当方君义属固则般也贼及君义属

般则䖍也雠此其比在刺筑馆讥犹绎王姬可以无

逆不可以逆而外之遂不宜为大夫既为大夫即不

得薄其恩礼生杀不相悖天以成其施刑赏不偏废

王以成其化非春秋孰能则之拨乱之术讥与贬绝

备矣而又曰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恶如可

讳何以瘅恶闻之有虞氏贵德夏后氏贵爵殷周贵

亲春秋监四代之令模建百王之通轨尊尊亲亲而

贤其贤尊者有过是不敢讥亲者有过是不可讥贤

者有过是不忍讥爰变其文而为之讳讳犹讥也传

以讳与雠狩为讥重是也所谓父子相隐直在其中

岂曲佞饰过之云乎无骇贬去氏故入极不嫌非灭

承徐人伐吴氏则灭顶不嫌非齐书戍郑虎牢于下

乃可以成不系郑书孟子卒于后昭公取夫人乃可

以不书其讳文而存实有如此者于纪侯大去见诸

侯以国为体于入曹见同姓灭之当救于公孙会见

司冦有八议之辟于防于曁于处父见君臣无相为

盟之法其假讳而立义有如此者世争则示之以让

世诈则示之以信是以美召陵高浤霍而于让国公

子三致意焉卫子之讳杀也捷之讳宋也三亡国之

讳亡也其缘贤者之心而隐恶有如此者将因其所

讳达之于所不讳则会稷成乱以严君臣之分干时

伐败以隆父子之恩子般忍日以正世及之坊然乃

知祖之逮闻所以为始为将推而远之而后得尽其

辞又炳炳彰彰如此尝病左氏规随拟议续经三年

顾云齐陈恒执其君寘于舒州夫凡伯以天子之使

讳不言执况可加之其君乎斥言成叛抑非围𣗥取

运内邑不听之例也故曰左氏之事详公羊之义长

春秋重义不重事斯公羊传尤不可废方今左氏旧

学湮于征南穀梁本义汨于武子唯此传相沿以汉

司空掾任城何休解诂列在注疏汉儒授受之指藉

可考见其馀公羊墨守穀梁废疾左氏膏盲春秋汉

议文谥例之等尚数十篇惜无存者解诂体大思精

词义奥衍亦时有承讹率臆未能醇会传意三世之

限误以所闻始文所见始昭遂强殊鼻我于快而季

姬季友公孙慈之日卒皆不得其解外大夫奔例时

诸侯出奔无罪时有罪月内大夫出无罪月有罪日

功过之别内外之差宜然也何邵公自设例与经诡

戾而公孙敖之日归父之不日两费词焉叔术妻嫂

传所不信邵公反张大之目为非常异义可怪之论

亦犹溥本未与辄拒父隽不疑诡引以断卫太子之

狱致令不晓者为传诟病此其不通之一端也七十

子没而微言绝三传作而大义暌春秋之不幸耳𦍒

其犹有相通者而三家之师必故各异之使其愈久

而愈歧何氏屡蹈斯失若盟于包来下不肯援穀梁

以释传叛者五人不取证左传而凿造谏不以礼之

说又其不通之一端也今将袪此二惑归于大通辄

因原注存其精粹删其支离破其拘窒增其隐漏冀

备一家之言依旧帙次为十一卷窃名曰通义胡母

生董生既皆此经先师虽义出传表卓然可信董生

绪言犹存繁露而解诘自序以为略依胡母生条例

故亦未敢轻易也昔韩文公遗殷侍御书云近世公

羊学几绝何氏注外不见他书圣经贤传屏而不省

要妙之义无自而寻非先生好之乐之味于众人之

所不味务张而明之其孰能勤勤拳拳若此之至固

鄙心之所最急者如遂𫎇开释章分句断其心晓然

直使序所注挂名经端自托不腐其又奚辞盖自唐

巨儒惜此传之坠绝而望人之讲明也如是今殷侑

之注已复不存更以穴知孔见期推测于千百禩之

后安得有道如昌𥠖者而就正其失也钻仰既竭不

知所裁公羊通义广森又著大戴礼记补注十四卷诗声

类十三卷礼记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少广正负

术内外篇六卷又喜属文著仪郑堂骈丽文三卷江

都汪中读之叹为绝手仪郑堂文序

张惠言字皋文武进人少孤贫年十四即为童子师

嘉庆四年进士改庶吉士充

实录馆纂修六年散馆授编修七年卒年四十二

山房文集所著有周易虞氏义九卷虞氏消息二卷昔惠

栋作周易述大旨遵虞翻补以郑荀诸儒学者以未

能专一少之虞氏易义序汉人之易孟费诸家各有师承

势不能合惠言传虞氏易即传汉孟氏易矣孤经绝

学也定香亭笔谈惠言虞氏易序曰自汉成帝时刘向校

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义

略同惟京氏为异而孟喜受易家阴阳其说易本于

气而后以人事明之八卦六十四象四正七十二候

变通消息诸儒祖述之莫能具当汉之季年扶风马

融作易传授郑康成作易注而荆州牧刘表会稽太

守王朗颖川荀爽南阳宋忠皆以易名家各有所述

唯翻传孟氏学既作易注奏上之献帝翻之言易以

阴阳消息六爻发挥旁通升降上下归于乾元用九

而天下治依物取类贯穿比附始若琐碎及其沈深

解剥离根散叶畅茂条理遂于大道后儒罕能通之

自魏王弼以虚空之言解易唐立之学官而汉世诸

儒之说微独资州李鼎祚作周易集解颇采古易家

言而翻注为多其后古书尽亡而宋道士陈抟以意

造为龙图其徒刘牧以为易之河图洛书也河南邵

雍又为先天后天之图宋之说易者翕然宗之以至

于今牢不可拔而易阴阳之大义盖尽晦矣

大清有天下元和微士惠栋始考古义孟京荀郑虞

氏作易汉学又自为解释曰周易述然掇拾于亡废

之后左右采𫉬十无二三其所述大氐宗祢虞氏而

未能尽通则旁征他说以合之盖从唐五代宋元明

朽坏散乱千有馀年区区修补收拾欲一旦而其道

复明斯固难也翻之学既世又具见马郑荀宋氏书

考其是否故其义为精又古书亡而汉魏师说可见

者十馀家然唯郑荀虞三家略有梗槪可指说而虞

又较备然则求七十子之微言田何杨叔丁将军之

所传者舍虞氏之注其何所自焉故求其条贯明其

统例释其疑滞信其亡阙为虞氏义九卷又表其大

恉为消息二卷庶以探𦣱索隐存一家之学其所未

寤俟有道正焉耳见本惠言又撰虞氏易礼易事易

候易言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图条辨仪礼图说

文谐声谱茗柯文集共数十卷惠言修学立行敦礼

自守人皆称敬之见仪礼图序乡会两试皆出朱珪门未

尝以所能自异默然随群弟子进退而已珪潜察得

之则大嘉故屡进达之而惠言亦龂龂相诤不敢隐

惠言少为辞赋尝拟司马相如扬雄之文及壮为文

又效韩愈欧阳修善篆书尝奉

命诣盛京篆

列圣加尊号玉宝人云山房集其学要归六经而尤深易

礼弟子从受易礼者以十数仪礼图序

孔兴爕字起吕至圣六十六世孙也世居曲阜年十

三嗣其父衍植封为衍圣公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允山东抚臣方大猷之请

饬官崇祀复衍圣公及诸恩例衍植因乘传入觐

上遣官迎劳于邸第给饩廪甚厚

陛见班列阁臣上

赐茶及宴

恩礼有加仍

命以太子太传袭封衍圣公二年

赐三台银印四年冬十二月辛巳卒

遣官祭凡九

谕工部给资营冡五年子兴爕袭爵兴爕少凝重端

立临事刚果有器识日以恪守先祀为心阙里经明

季之乱庙廷圯坏礼乐残缺凡衍植所未经修复者

胥新作之七年晋太子少保八年晋太子太保

赐清汉文三疉银印九年十七年

世祖两临辟雍皆应

召率族人陪祀

赐赉优渥康熙六年冬十一月甲子卒

遣官赐祭葬如例子毓圻字锺在袭封年甫十一初

入觐

召对瀛台进退仪度悉如成人八年夏四月

圣祖仁皇帝临幸太学如例陪祀礼成

昭圣太皇太后召见宫中

赐坐垂问家世

命宫人授茶及克食出内臣送至宫门外传

懿旨谕从官善辅导之尝预朝参退

上命由御道行其荷

宠眷之隆如此十四年晋太子少师二十三年

圣祖东巡还过曲阜释奠如孔林毓圻因以扩林地

置守卫请

特命赐地十一顷有奇除租赋设百戸一员秩视卫

守备二十八年疏请重修圣庙

上特旨允行并

赐毓圻诗书礼乐匾额四十年

赐毓圻长子传铎二品服五十二年

召第五子传钲入监读书六十一年

赐荫一子五品官雍正元年

册封孔子以上五代皆为王爵建立崇圣祠诣京师

恩旋卧病卒于京第

谕遣内大臣奠茶酒三品以上汉官会吊及榇归

特命皇子亲王率内大臣侍卫再奠茶酒行人司司

正䕶送驰全驿归葬谥恭悫

世宗宪皇帝圣制碑文曰朕惟国家礼重尊师必显

庸夫后裔谊隆眷旧宜诞沛乎殊荣稽𢑴典以易名

树丰碑以示恤所以广皇仁彰圣教也尔孔毓圻族

高东鲁系本素王秉性朴诚荷天家之雨露持身谦

谨奉阙里之烝尝勤职守于五十馀年承统绪于六

十七世朕诞膺宝祚笃念前徽晋五代之王封昭千

秋之祀典尔感恩入谢忽遘沈疴奄逝据闻良深轸

恻既厚饰终之礼复加论定之名素履允符曰恭曰

悫於戏溯泗水之渊源天章永焕望凫山之峻峙云

碣常新爰示宠施垂于无斁不亦休哉复

命葬日立碑日加祭各一次皆异数也毓圻以弱龄

承籍先泽志殷报称故自少至老敦率礼义倡明教

学以风俗人心为巳任工擘窠书兼通绘事著恭纪

圣祖幸鲁盛典四十卷兰堂遗稿二卷子传铎袭传

铎字振路性恭谨和厚喜读书工文词究心濂洛关

闽之学熟于三礼庙堂器物悉加厘订又精律吕书

尝谓审律在得中声雍正二年

世宗宪皇帝幸太学释奠例陪祀以足疾艰拜跪

特命次子继溥代行礼是年六月癸已孔庙灾引罪

疏入

上遣官慰问寻

命大臣督工兴建并

允增乐器库值房诸处

赐传铎钦承圣绪扁额七年颁

世祖圣制人臣儆心录

圣祖圣制文集诗经春秋传说汇纂周易折中性理

精义朱子全书资治通鉴纲目古今图书集成历代

纪事年表四朝诗全唐诗律历渊源音韵阐微万言

广训及

圣制朋党论周易本义义例启𫎇附论日讲四书易

经书经解义性理大全渊鉴古文康熙字典渊鉴类

函绎史佩文韵府凡二十七种俾藏阙里九年以病

传爵于长孙广棨十三年夏四月传铎卒

赐祭葬如例著三传合纂十二卷礼记摛藻一卷恭

世宗修庙盛典五十卷读古偶志一卷安怀堂文集

二卷申椒诗集二卷绘心集二卷盟鸥草一卷古文

源二卷长子继𮑮字体和年二十三卒以子广棨赠

衍圣公广棨字京立好经术娴礼仪雍正九年袭封

明年以林工告蒇率族人入谢蒙

论曰至圣先师后裔当存圣贤之心行圣贤之事一

切秉礼守义以骄奢为戒且尔年尚少尤宜勤学读

书敦品励行不但尔一人凡尔同族之人皆当共相

劝戒共相砥砺为端人正士尔等果能遵朕训谕学

问日进品行纯谨不坠家声即所以报国矣广棨顿

首谢出

赐予甚优仍依故事宴于礼部归益励志于学颜其

所居堂曰念典示弗敢怠也乾隆三年

高宗纯皇帝临雍如例入京上言元圣后裔东野氏

既蒙列于五经博士而周公实先师之所诵法其后

人不得与观礼之列殊所未安请一体陪祀得

旨允行时初行耕耤礼成进恭纪

亲耕耤田颂

视学大礼庆成赋各一首四年秋祝

厘入京

特命侍仲秋经筵班听讲明年秋再预因奏请著为

从之六年奏列曲阜知县孔毓琚不职状毓琚亦讦

以数事勘有异辞

诏原勿问而毓琚抵罪如议八年春正月辛酉卒

赐恤典如例著敏求斋文集八卷诗集四卷外集一

卷子昭焕袭昭焕字显文乾隆十三年

上幸鲁释奠酬酒孔林并

赐圣制诗以荣之又

赐圣制乐善堂全集日知荟说唐宋文醇十三经廿

二史明年

颁清汉篆文一品三台印十五年

赐圣书孔子庙碑文墨宝后屡因

南巡幸鲁皆不次疉

赐墨宝图籍不胜纪四十一年平定金川

遣官告林颁赏诣京谢

恩荷

宠以郊劳礼

特命𢹂子入紫光阁宴

恩遇之盛前古未有也四十七年上疏乞休秋八月

卒子宪培袭宪培字养元四十九年

驾幸阙里

温旨慰谕训诲读书

赐圣制诗释奠礼成

赏赉有加明年

幸太学

颁赐厚渥五十五年

幸鲁还届

八旬圣寿先后

赏赐倍渥五十八年冬十一月卒无嗣遗疏以弟宪

增子庆镕为嗣袭封如初阙里

孔继涵字体生毓圻之孙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戸部

云南司主事笃于内行墓志与戴震交于天文地志

经学字义无不博综墓志著有考工车度记补林氏

考工记解句股粟米法释数同度记及水经释地红

榈书屋诗文集墓志

颜光猷光敏光敩并复圣颜子六十七世孙光猷字

秩宗康熙十年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刑部郞中河东

道盐运使著易经说义光敏字逊甫康熙六年进士

吏部考工司郞中明律历句股之数著未信编家诫

乐圃旧雨堂诗集南行日记光敩字学山康熙二十

七年进士翰林院检讨提督浙江学政光敩荘重苦

志读书好沈思清操训士士感之颜氏族谱龙湾戸李克敬曲阜三颜

  常生案家大人昔撰儒林传一百数十人乃集各书而

  成将成时即出京总督漕运后史馆中据此为底稿略删数篇其不删之人于篇句中亦有所

  删然不删者皆已定为儒林传传为史馆文即不得刑入私集至于已删者即非史文不妨削

  去儒林之名而收入私集故今检稿集录为一篇收入揅经室续集又案汉书传经皆著传经

  各氏如易有施孟春秋有严颜是也汉易荀氏虞氏之学唐以来鲜有传授至惠氏始治之及

  张氏惠言始专治虞氏而大明之汉春秋公羊氏唐以来亦鲜其传至孔氏广森始专治而大

  明之故录其序语为表章绝学计也

  重建肇庆总督行台幷续题名碑记

两广总督若明韩雍王守仁皆驻兵广西梧州而广

东肇庆广州皆有行台嘉靖四十三年总督吴桂芳

因东事重于西事始移驻肇庆以行台为署握各营

劲兵为兼顾之计诚据形胜也我

大清乾隆十一年总督策楞始常驻广州以广州之

行台为督署肇庆之署为行台台中久无居人堂室

朽坏数十年来更全倾圯元来此皆瓦砾场惟石狮

碑础仅存矣近年广东全海肃清内地安丰广西边

徼亦皆缓靖元屡以简阅东西官兵往来肇庆止宿

于阅江楼上念此间为两省扼要地总督署虽移而

兵不可移各营将尚皆有署乃总督于城中无一椽

非政体道光五年于旧基重建行台惟立门屏两重

堂室两重取可以校武暂驻而已无多构也复于堂

西开马射之埓阶上设步射之序阶下可练小队东

南建帅字旗修复城南礟台庶几体制得宜而往来

均便且重兵所在当务其本也堂前题名碑自乾隆

九年后未续刻爰书列之以续前而开后焉阮元记

 那苏图满洲镶黄旗人由闽浙总督乾隆九年䇿楞满洲镶黄旗人由广东巡抚太

 子少傅干隆十年任硕色满洲正黄旗人由河南巡抚乾隆十三年陈大受

 祁阳人进士由吏部尚书太子太保乾隆十五年阿里衮满洲镶黄旗人由两湖总督干

隆十七年任班第𫎇古镶黄旗人由两江总督乾隆十八年杨应琚奉天正白

 旗人荫生由山东巡乾隆十九年陈宏谋广西临桂人进士由江苏巡抚乾隆二十

 三年李侍尧汉军正蓝旗人荫生由广州将军乾隆二十四年苏昌满洲正蓝

 旗人监生由两湖总督太子太保乾隆二十六年李侍尧由两湖总督太子太保内大臣

 乾隆二十九年再任杨廷璋汉军镶黄旗人监生由工部尚书乾隆三十年李侍

 尧由武英殿大学士昭信伯乾隆三十二年服满回任杨景素江苏江都人监生由山东

 巡抚乾隆四十二年任桂林满洲镶蓝旗人廪贡由四川提督乾隆四十三年觉罗

 巴延三满洲正红旗人生员由山西巡抚乾隆四十五年舒常满洲正白旗人由两

 湖总督乾隆四十九年任富勒浑满洲正蓝旗人由闽浙总督乾隆五十年孙士

 毅浙江仁和人进士由广东巡抚乾隆五十一年福安康满洲镶黄旗人由 御前

 大臣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闽浙总督乾隆五十四年长麟满洲正蓝旗人进士由浙江巡

 抚乾隆五十八年任朱珪顺天大兴人戌辰进士由广东巡抚乾隆六十年觉罗吉

 庆满洲正白旗人由浙江巡抚嘉庆元年倭什布满洲正白旗人由山东巡抚嘉庆入

 那彦成满洲正白旗人已酉进士由陜甘总督嘉庆十年吴熊光江苏昭文

 人休寕籍举人由直隶总督嘉庆十年百龄内务府正黄旗汉军壬辰进士由山东巡抚嘉

 庆十四年任松筠𫎇古正蓝旗人由两江总督嘉庆十六年蒋攸铦汉军镶蓝

 旗人甲辰进士由浙江巡抚嘉庆十七年阮元江苏仪征人已酉进士由太子少保两湖

 总督嘉庆二十二年任

  英清峡凿路造桥记

广东英德清远两县峡江为各省通行之要路自宋

嘉祐六年转运使荣𬤇始开峡山栈道明嘉靖四年

府判符锡曾修十五年兵备道吴宪复加修治

国朝康熙初元平南王重修历今百有馀岁芜圯极

矣行旅负纤之人陟倾厓缒危栈援竹木厉水石莫

不履险而畏其陨也道光五年元议修通之乃于阅

兵韶州时往来亲督勘丈于三百七十馀里之中分

为南中北三段南段自清远县白庙起至英德县细

庙角止元率盐运司翟公名锦督盐商治之中段自

英德县大庙峡起至新旺汛止上驷院卿督理粤海

关达公名达率洋商治之北段自英德箭迳山起至

弹子矶止广东巡抚成公名成率南韶连道衍公

治之凡平治道路二万四千四百馀丈修造桥梁

一百四十五处凿厓石疉栈级伐竹木六年秋工始

毕用银四万九千两有奇毎年冬查勘修补一次以

为例时元将往滇池书此以记其岁月工段待后人

视此程式耳

例赠儒林郞候选州同知兰汀林公墓表

公讳𨸄字苑西号兰汀江都人赠荣禄大夫浙江巡

乾隆癸酉举人闽大田令梅谿公第五子也梅谿

公父讳文琏为高邮大学士王文通公之孙婿兰汀

公继配亦文通公之元孙女也公㓜秉祖父诗礼之

教敦孝弟之行补江都学生屡试高等补廪膳贡成

均善属文尤长骈体亦善行楷书与兄霏崖公幷以

诗翰名于时年五十有四卒诗载淮海英灵集江苏

诗征元配吴安人早岁卒继配王安人有大家礼范

以勤俭相夫生子悦曾怡曾悦曾有痼疾怡曾幼得

母教读书能文补江都学生复祖父之业孝养节母

援例受州同知职故公例赠儒林郞配例赠安人王

安人寿七十族戚共称觞为祝遽以疾终道光五年

冬卜合葬于扬州西山添丁桥北左之原阮元为公

外甥怡曾属元表墓公生于乾隆己未年卒于壬子

年吴安人生于乾隆辛酉年卒于甲午年王安人生

乾隆丙子年卒于道光乙酉年怡曾生子荣庆华

庆富庆

  平乐府重建

 至圣庙碑记

平乐府治背山面川峯峦秀发宋元学宫在城外明

迁城外凤凰山麓

国朝顺治康熙再修建百馀年多就倾朽道光二年

知府唐鉴倡议重建知县常煜佐之于是各邑绅士

奋兴从事钜工乃集改旧正殿为大成门而升建正

殿于后山高处是以基廓而地爽轮奂崇焉大成殿

崇三丈七尺有五寸广六丈轮四丈五尺台广三丈

九尺轮三丈六尺两庑崇丈八尺左名宦祠右乡贤

祠改旧尊经阁为崇圣祠左尊经阁右昭文阁以旧

启圣祠为明伦堂泮池门壁皆彻新之道光三年

既成九月壬午奉 圣贤主入庙元适以简阅官兵

来西省丙戌至平乐官士以修庙事告元入庙拜瞻

敬且喜焉夫修建

至圣庙乃官吏绅士职谊当为之事无所为誉惟是

天子承平敷政四海乂安两广疉出三元会元状元

科名鼎盛元之至此官称士民之安仁而好义士民

爱戴长官惜其去也留之思之自元发兵搜山贼之

后各邑民能以保甲自聨安静无警连岁农田丰熟

是可慰矣今而后文官廉明以养民武官治兵以卫

民士读经史敦孝弟修天爵而人爵从之凡事皆当

质诸庙中 圣贤而不悖以明其道岂以新庙翼翼

而计其功哉官士请记其事爰书付绅士汪呈玉关

士馨李直等勒于石

  南昌府同知璧堂徐君传

君姓徐名联奎字璧堂号讷斋浙江山阴人先世由

奉化迁郡城遂入籍祖禹谟父宗元博涉经史有文

学以盐大使借补县丞罢官归授生徒以自给君少

力学督学于文襄公拔第一人入学试辄高等督学

雷公𬭎窦公光鼐皆赏拔之食廪(“㐭”换为“面”)饩举优行中乾隆

乙酉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引

见以知县即用授江西东乡县知县巡抚吴公绍诗

知君名即拟调南昌县君以资浅辞岁馀终以人品

端方才猷练达奏调之乾隆三十六年擢南昌府吴

城镇同知四十一年丁母陈忧四十三年服阅江西

巡抚奏取督办堤工四十五年补景德镇同知大计

卓异保荐四十八年调南昌府同知四十九年以俸

深部推陞湖北郧阳府知府俄因事连累落职君为

同僚分谤绝口不辩恬然归田不再仕矣君少孤

母教坚苦力学文律深细无所不到入学后迺出佐

司道府幕以其资供孝养是以吏治明于未官时及

官首县同知凡省中重案多委君审之大吏章奏亦

每就君属其稿故君以一同知历署吉安瑞州建昌

南康南安袁州各府事而署抚州九江府者再盖君

之德与才有为列郡守所远不及者乃甫陞一守即

不复仕命也君虽精于吏事而不轻定谳秉烛披牍

夜分无倦所至书大堂楹曰眼前皆赤子头上是青

天其听讼皆以平心易气及人所不经意处得之东

乡民甲与乙争山对簿呈契君曰伪耳焉有雍正年

书劵而预避乾隆年

御名者永丰生员甲诬乙侵其地擅毁乙屋久不理

君诘其据甲以族谱家塾八景图说为证君曰图内

有大江环左小江绕右之语大小江亦尔家所有乎

且滕王阁诗序有衡阳之浦若藉辞管地则湖南为

江西所属矣星子民斧𮎰山柴村人谓其窃墓树殴

之民以斧伤村人手县令以罪人殴所捕人折伤拟

绞君验契量地地浮二亩有奇斧柴者官地也减其

罪庐陵民捕兽置𮄑弓毙行人县令谓巳如例设望

竿及抹眉索免其罪君询民望竿何物抹眉索何状

民无以应盖县胥教之也论以罪临川民李某寓宜

昌时方捕逃兵李某官以其姓同执之拟斩李某诉

原籍实临川父母故惟伯父存湖北移江西其伯父

畏累称无侄君迹得其父母墓碑名氏合移覆得免

死兴安生员之子娶妇嗔丐者强索食殴毙之辞未

定生员死于狱子告县令枉其父曰丐死在前月某

日娶妇在后月某日君检旧时宪书后月日不吉前

月日吉出书示之诈乃破上犹民妇曾某氏夫久出

见河有腐尸遂控素有仇之廖某毙其夫狱久不定

君取死者遗物历检之于荷包中得典票字曰中姓

物知死者姓锺写典票者皆省种为中也南昌民有

杀人于家者家止夫妇恃无证坚不承君步至其家

搜得男子履四二大二小讯有甥同居拘其甥鞫之

悉得其杀人状乐安民甲与乙斗甲迎面倒拉乙发

辫乙挤甲肾死屡伏屡反君鞫之伏如前然料其必

再反验乙发脱其半诘曰脱发安在乙曰狱中薙发

者梳取矣诘薙发人及禁卒语相符遂不复反其他

摘奸发伏尽心无𡨚者多类此君服官廿馀载所至

兴利除弊治莠安良修举普济育婴诸堂泽及枯骨

去官之日百姓每奔走哭送官南昌时圩堤圯于水

君躬劝富尸修筑有漳湖者皆贫农君捐俸为倡市

贾从输得钱两月工竣万亩赖之学宫圯苦建费逾

万君倡修上官难之君具牍请曰所虞捐工之弊有

三官侵吏扰董事不实也今某尚堪自问亦颇见谅

于士民吏胥不涉手董事选得人必无害令下士民

乐输工成焉君素廉俭居官如寒士官俸外不名一

钱罢官后无以自给尚以章奏幕应聘如秦晋豫皆

至焉元任浙江巡抚初致之幕友不合意次年访知

君在山阴乃礼聘君君亦槪然许相助凡治漕治灾

赈治仓库治海盗多得君之益且是时元年方三十

七君年已七十馀每从君问旧事论世务多闻老成

阅历之言元去浙后巡抚清公安泰蒋公攸铦亦皆

延致之君年六十后始举二子曰之瓒曰寅皆生员

道光二年卒于家年九十有三

诰授奉政大夫乾隆五十五年

万寿恩赏复原阶所著有筠心堂诗古文兰亭志

熙朝飏言录畅风轩随录宦箧偶存西江政略关中

纪要中州陵墓录晋阳陵墓录各若干卷

  高邮孝臣李君传

李君讳惇字成裕又字孝臣先世苏州人迁扬州高

邮州祖父皆以州文学力行善事司普济育婴堂尽

其力施药救病节衣食为之君幼读书颖异七岁即

知解经肓神童之目十二岁孤既长博极群书尤邃

经传与同里贾君稻孙王君怀祖同力于学兴化顾

君文子任君子田宝应刘君端临江都汪君容甫歙

程君易田皆学术揅摩极一时之盛君以品行为立

身定命之本事母孝侍疾居䘮皆尽礼貌质直寡言

惟讲学则尽其辨乾隆丁酉试拔贡学使谢金圃侍

郞属意焉及试期不来诘之则前一日贾君稻孙卒

于泰州试馆君营棺敛事竟不赴试学使叹曰李生

以博学名而敦行复乃尔诚今之古人也已亥中式

举人庚子会试中式第二学使彭芸楣侍郞聘主曁

阳书院励诸生以经学乾隆五十年年五十一以疾

卒子培紫培碧培黄降服培青君所著书有群经识

小左传通释古文尚书论毛诗三条辨浑天图说读

史碎金诸书而识小八卷考诸经古义二百二十馀

事事事精确不磨发前人所未发元已刻入

皇清经解

  碧鸡台记

云贵总督驻滇池之上节院宽敞东有宜园古木时

花为城中胜境登东北山台已见金马诸山松岚疉

翠矣而滇池北渚及碧鸡诸山皆在西南不能见也

昔署西南有高楼登之可以望西南楼久圮道光六

年余初到滇子福构木台以复其境今四年矣木渐

朽遂彻之而迁其台于署西北隅废圃澹泉西南七

丈许台以七千土墼疉成之纵横上下皆一丈三尺

工朴用省成之甚易台腹以梯旋而上台上又立四

壁为八尺之瓦屋宽其西南窗使全揽碧鸡玉案诸

山之胜远眺滇池近挹华浦碧鸡关戍如在几案太

华诸寺隐现于华山之麓朝霞暮霭风云变幻殷雷

快雪湅雨皓月皆可于台上收之舟帆往来耕犊出

入春稼秋获星回火节亦皆可于台上遇之台成招

幕中宾客落之议所以为台之名昔李赞皇帅蜀建

筹边楼而边垒一新然其时滇境非其所有土番内

侵维州偶降复陷众戮岂若我

大清德威外薄凡韦忠武李赞皇所焦思竭力远阻

近逼之地今皆宴然为郡县西南外夷如𬗟甸南掌

交阯皆奉表入贡攸服奔走余以衰老腐儒奉

使持节坐镇之而不必有所更张设施惟以崇

国德威休养民生为事所以政简身闲得与宾客登

台兴复不浅也又安用侈其名而矜之乎则名之曰

碧鸡台可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