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对全国政协委员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的答复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4404号(教育类410号)提案答复的函
教师提案〔2020〕475号
2020年12月8日
发布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建议提案办理

  您提出的《关于防止男性青少年女性化的提案》收悉,现将涉及教育部业务部分答复如下:

  一、加强体育教师配备

  教育部高度重视加强体育师资配备。指导各地在巩固存量、加大增量、提升质量等方面下功夫,统筹整合资源,多措并举配齐配好体育教师队伍。出台《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鼓励退役运动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全面提升兼职教师能力和素质。近5年来,通过免费师范生、贫困地区定向招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等渠道每年新增体育教师约2万人,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培训了1万多名国家级骨干教师和10万多名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偏远地区骨干教师。实施“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完善高校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协同发展机制,指导20所入选“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高校,为18个省(区、市)的38所农村中小学校在体育美育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

  下一步,将要求各省、校加大《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落实力度,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中,加大力度提高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同时,适度改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形式,更多注重学生“阳刚之气”培养,继续通过多种渠道新增体育教师。

  二、加强学校体育制度顶层设计

  教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不断将学校体育纳入各项工作体系。2014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等三个文件的通知》(教体艺〔2014〕3号)健全了学校体育的评价机制。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明确提出“深化教学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2017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的通知》(国教督办〔2017〕4号)明确了政府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责任,将学校体育全面纳入学校的整体评价体系中。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健全国家监测制度。除体育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开齐开足体育课,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

  下一步,教育部将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中小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形成激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有效机制。加强大学生体育评价,探索在高等教育所有阶段开设体育课程。

  三、深入开展健康教育

  教育部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素养,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有力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一是修订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标准。印发《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构建各学段相衔接的学校健康教育体系,明确学校健康教育内容、途径。中小学健康教育以“体育与健康”为主要课程载体,每学期安排6至7课时。二是丰富健康教育形式,指导中小学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升学生健康素养。在全国校园开展“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举办健康教育宣传行、网上知识问答等活动,把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环节。遴选组建首届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

  下一步,教育部将深入实施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体育锻炼和心理健康协调发展,真正把保证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作为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四、加大相关问题的研究

  教育部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抓手,大力支持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问题研究。“十三五”期间,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项目中设立“‘网络红人’现象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城镇化视域下居住分割对青少年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家庭教化功能的彰显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建构研究”“新时代社会协同管理下的青少年健康促进理论体系研究”“基于培育青少年健康人格视阈下的休闲教育研究”“青少年认识信念发展模式与作用机制研究”“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及其同伴背景:追踪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监测体系研究”等一批研究项目。支持高校加强有关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多学科的交叉研究,聚焦现实需求,推动理论创新。

  下一步,教育部将加强已立项相关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后期管理,推动多学科交叉研究,力争产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教育部

2020年12月8日


本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其他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官方正式译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五条,本作品不适用于该法,在中国大陆和其他地区属于公有领域


注:中文维基文库社群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演讲,不总是具有立法、行政、司法性质的文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