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敬亭先生續集
卷三
作者:李民宬 顯宗年間
卷四

朝天錄下

编辑

十月初一日戊午。在館。見大理寺少卿巨大倫一本。其略曰。臣聞天子所居者。天位也。所代者。天工也。故道莫大於擧天職。學莫大於法天行。昔者孔子贊易。首發此義於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蓋天道也。天行健。故周天三百六十五度。無日不周。而歲功成。君德之強如天。故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無時或息。而治功起。是以。人君不可不知天道。天道者。體乾剛而不息之謂也。臣每誦詩書。而見百王之所先務者。皆是道也。欽若昊天者。堯也。勑天之命惟幾者。舜也。顧諟天之明命者。成湯也。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者。文王也。然而又言緝熙敬止者。言事天之學。當繼續而光明。卽無不習之義也。皇上隆堯舜之德。建中興之業。惟是以剛德。法天之健而天下治矣。臣恭聞皇上御朝講至勤也。頃者日講。自五月十一日。以暑熱題免。至八月初七日復日講。十二日復經筵。輟講者八十日矣。至於隆寒盛冬。亦應如是。卽一歲計之。輟講一百六十日矣。講筵之日少。輟講之日多。臣懼聖學之有所息矣。臣又恭覩皇上御朝莊敬肅穆。式禮莫愆。聞講筵亦復如是。可謂帝王恭己之度矣。不知入而深宮則何如。大率朝講臨百官之時少。深宮接嬪御之時多。不知皇上所以治心修學者。又何如。臣又懼聖學之有所息矣。息于嗜欲則衛生保和之當念。息于燕安則般樂逸游之當戒。至于臨臺榭幸苑囿。動息遊暢。可暫而不可常。臣願皇上以法天之健惕之也。法天之健。在乎無敎逸欲。從古聖人。無不遠聲色者。乃不留念于聲色之謂也。臣又觀今日國勢人情。靡靡日入于偸薄。有蠱壞不振之憂。士大夫不念公家。懷私蔑義。無復廉恥。由不畏朝廷之法也。豈有聖天子剛德獨運。凜凜兢業於上。而群臣庶官有不率志而束於敎者哉。臣伏祈皇上徵孔氏之明訓。法天行之剛健。稽堯舜之兢業。遵成湯之顧諟。稱文王之緝熙。揚高帝之盛烈。緜國祚於萬年。此緝熙聖學之所致。微臣之至願也云云。

初二日己未。在館。初三日庚申。在館。初四日辛酉。在館。初五日壬戌。在館。初六日癸亥。在館。

初七日甲子。在館。見登撫袁報揭。九月二十四日准鎭守摠兵沈有容揭稱。吳文岐等到金州城外各垜。薥堆行燒。奴騎沖營。火器齊發。打傷數多。俱被拉去。不及割首云。

初八日乙丑。在館。初九日丙寅。在館。

初十日丁卯。在館見。工科方有度題。迺今不遺一矢。坐殱奴兵馬數萬。實千古未有之奇。袁可立當有特疏。而何以於有容金州一事代爲具報。於文龍滿浦事。無一言也。將以滿浦爲僞也。則文龍此擧。千古未有之謊。正宜明告。亟行顯討。以爲邊臣欺誑之戒。以爲眞也。則自宜馳告朝廷。遣使慰犒。以鼓孤軍之氣。可立可付之不見不聞乎。是謂庸劣之臣。可罷也。仍勑山東撫按據實査勘。以聽廟堂處分。

十一日戊辰。在館。

十二日己巳。在館。未時。聞中殿誕生皇子。卽不擧。見工科參本。毛帥提一旅之偏師。出沒海島。以牽制奴酋。此冷著也奇著也。內恃天朝而糧糗不繼。外恃朝鮮而凶悍日聞。不得已而取汪崇孝三策。上告天子。心亦苦矣。其種鹽引開事例。在戶部自有議見。若鑄錢則工部職掌。而本科所得預聞者也。依銅於鮮國則價賤而利多。請制于中朝則法一而名尊。由島而內行則可以便民。由島而外行則可以變夷。無粟而有粟。士飽馬騰。其於恢復之機。最切近而精實者也。政與屯田議倂議擧行。況便宜行事。朝廷不中制。而況又何疑于鼓鑄哉。抄出速議之。

十三日庚午。在館。

十四日辛未。在館。聞禮科給事周朝瑞陞太僕寺少卿。

十五日壬申。在館。見遼撫張鳳翼題。七月初十日。援兵結陣。兩奔班軍。夜喊北關。家丁竄入虜中問之。則關外兩月無糧云。

十六日癸酉。在館。十七日甲戌。在館。

十八日乙亥。在館。見御史黃公輔題。論事之機局宜審者三。而一言黔事。三言遼事。其二則我國事也。其略曰。朝鮮弱國耳。卽通奴而使之揚帆登岸。以助奴不能。不通奴而使之濟師海上。以助我亦不能。然終不敢謂其不通奴之不愈於通奴也。彼事機括未動。不必張皇以激之。或密令登撫察其去就。以爲操縱。不必勤天子詔。致令伸縮云云。而繼以楊漣等事。末梢歸重。在此一款。上面所論。都是虛套矣。近來臺省奏疏。皆假黔,遼及我國事。以立論議。而其所牽聯波及者。或排擊或救解。以售己私。積成弊習。此其一也。事在八月通報中。故略其槩。

十九日丙子。在館。二十日丁丑。在館。二十一日戊寅。在館。

二十二日己卯。在館。聞宮人范氏誕生皇子云。司禮監傳奉聖旨。天啓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午時。朕第二子生。禮部知道。新兵部尙書趙彥。自山東撫院入來。

二十三日庚辰。雪。在館。見工部覆毛文龍提一旅而據絶島。其衆日益歸附。僅僅取資于屬國。據稱鑄錢一策。原屬自然之利。在朝鮮又有產銅之所。一鼓鑄而遐邇通行。倍收利息可以餉三軍。可以給遼民。此誠足食之勝算而制敵之要機也。科臣抄出。亟爲擧行。移咨前去。聽其鼓鑄。

二十四日辛巳。雪。在館。

二十五日壬午。在館。軍官柳敬地,牟天壽等來到。始聞五月以後消息。

二十六日癸未。在館。

二十七日甲申。曉雨晩風。駱惟信來見。密言曰。御史吳尙默渠所親切者。見渠言。近有一種之議。熊廷弼得遼士心。當送山海關。王化貞得西虜心。當送喜峯口等處。使之立功自贖。朝鮮亦速准封。使之協圖奴賊云。

二十八日乙酉。在館。二十九日丙戌。在館。

閏十月初一日丁亥。在館。初二日戊子。在館。

初三日己丑。在館。

初四日庚寅。在館。聞葉閣老出仕。以恭遇大慶。速頒詔諭。兼陳小邦冤誣。早完封典事。呈文于禮部。尙書答曰。當初卽當准封。而怕茲多口。以需査勘覆請。悔之無及矣。遂退詣西長安門外。投于顧,魏兩閣老。葉閣老病不進。不得呈之而退。夕。出提督廳。館牌韓宗琦,陳鵬等率館夫來供酒果。

初五日辛卯。呈文于葉閣老。閣老曰。朝見禮部官。凡遇慶賀。許令陪臣入參事已諭之矣。封典待査回准完。頒詔使都未差出。亦待査回。一體爲之。遂謝而退。

初六日壬辰。在館。

初七日癸巳。在館。禮部堂吏持示尙書批下曰。勘差奉有明旨。回報在卽。錫封大典。本部豈敢苟且從事。悠悠之談。雖不可信。但你國廢立之際。與世及者不同。勘定而封。光明正大。豈不美哉。慶詔之頒。允封後幷齎以行。亦省你國供億之苦。非獨後爾。惟是朝貢陪臣得預慶賀之列。俟頒詔日。隨班後行禮可也。

初八日甲午。在館。聞汪崇孝被留於袁軍門。守備李惟棟遞持査文。十月初六日。發向皮島。駱惟信之所報也。

初九日乙未。在館。初十日丙申在館。十一日丁酉。在館。

十二日戊戌。呈文于禮部。爲明示法服定制。以便趨造賀班事。

十三日己亥。在館。

十四日庚子。在館。見禮部告示。禮部爲禮儀事。照得朝鮮陪臣。査無朝服隨班之例。今據呈懇。准各備吉服。于本月十六日。在承天門外百官班行後。行頒詔禮。止許陪臣三員通官四員進朝。其餘不得濫入。該館通事官員宣諭他。違者參究不宥。特示。

十五日辛丑。在館。

十六日壬寅。未時。入參皇子誕生頒詔儀于承天門外。皇上具衮服。御皇極門內殿。文武百官入班行四拜。禮畢。上還宮。百官趨出承天門。伺候禮部官捧詔至承天門。百官就位四拜興。平身跪宣。詔官跪宣訖。百官俯伏興四拜。搢笏鞠躬。三舞蹈跪。山呼萬歲者再。出笏俯伏興再拜。興平身而出。詔曰。朕惟古帝王。纘圖緜曆。率隆祚胤。以重宗祧。朕以眇躬。紹承洪緖。夙夜祗念皇祖皇考儲祉垂庥。詒孫翼子。所望早昌嗣續。以慰在天之靈。蓋三年于茲。乃荷皇穹眷佑。九廟居歆。以今年十月二十二日皇子誕生。係皇貴妃范氏出。嘉慶集于邦家。歡悰洽乎億兆。肆須渥澤覃被多方。所有恩條。開列于後。於戲。震得男而應索。遹開長發之祥。巽申命以疏恩。用佐維新之政。布告中外。咸使聞知。

十七日癸卯。在館。十八日甲辰。在館。

十九日乙巳。在館。聞毛摠鎭據本國宗戚文武百官保結十二道。具揭禮堂。袁軍門禮部咨亦到云。

二十日丙午。在館。夕。冬至使趙參判濈,書狀官任監察賚之入來。過館問。上體平安。朝野無虞。一行相慶。

二十一日丁未。在館。食後往西照。冬至使書狀亦隨到東照。穩話而去。午後。呈文于部裏。爲屬國臣民公本已來。撫鎭咨報具到。懇乞速完封典。以慰擧國顒望事。禮堂批云。昨揭帖十二封。是你各道投毛摠兵者。非公本也。公本到。自有登撫具題。本部因得覆請遣封。只少待耳。

二十二日戊申。往朝天宮。參冬至賀禮初度演儀。

二十三日己酉。參再度演儀。

二十四日庚戌。在館。二十五日辛亥。在館。

二十六日壬子。在館。趙花川來飮五大白而去。

二十七日癸丑。呈文于部裏。冬至使書狀亦參。尙書侍郞進天壇省牲所。只有主客司署郞中周鏘坐司。投呈文。答曰。過初二日。當議題。又訴方物驗捧。則亦云差少多領收。儀制司郞中周爾發答以等査後當准云。

二十八日甲寅。在館。夕。花川來飮大白。至夜而罷。

二十九日乙卯。在館。

三十日丙辰。在館。見禮部題禮儀事。照得十一月初一日冬至節。大祀天于圜丘。一應禮儀。先期詳定。以重大典。謹題請旨。

前期六日早。上常服以詣南郊視牲。預告于太廟。上就拜位。贊官導上至列祖香案前上香。復位跪。讀告祠訖四拜。禮畢。

前期五日質明。上常服御皇極門內殿。太常寺請視牲。百官吉服朝參。候鳴鞭訖。先趨出午門外東西序立。駕出恭送。上從大明門,正陽門,西天門至犧牲所降輦。禮部尙書侍郞太常卿少卿導上至幄次。禮部官跪請視牲。仍同太常官導上至各牲房前。太常卿跪奏視大祀牲。逐一視畢。仍導至幄次少憩出。禮常官導升輦還。百官俱於承天門外候迎。上仍詣太廟。參謁如前儀。

前期四日。上御皇極門內殿。太常寺奏祭祀如常儀。

前期三日質明。上常服詣太廟門西降輦。至廟門幄次。具祭服詣廟。告請太祖配神行一獻。禮畢。上出至幄次。易皮弁服。回御皇極門內殿。太常光祿寺官奏省牲。傳制百官。朝服聽受誓戒。

前期二日早。上常服以親詣南郊大祀。預告于太廟。上就拜位。贊官導至列祖香案前上香。復位跪讀告祠訖。行四拜。禮畢。午後太常官捧花玉帛匣香盒。同神輿亭進於皇極門內。司禮監捧帛。同安於御牀之北。

前期一日質明。上從文華殿出。從會極門內殿御案前。太常卿捧祝版。從中門進於御案上。塡御名訖。太常卿捧安輿中。司禮監進帛於上。上藏於匣內。幷花玉安訖。太常卿捧安輿中。隨捧香盒於香亭右。跪上。三上香。一拜三叩頭。禮畢。轉西向立。錦衣衛官旂人擡輿從中門出。太常卿隨詣天壇神庫奉安。該衛備法駕。內侍官跪請升輿。上從中門出。乘輿詣南郊。至昭享之西。尙書侍郞太常卿面駕序立行叩頭。禮畢。分留傍候。上降輿。尙書等官導上從昭享左門入。至內壝左門。太常卿跪迎。同導上至西陛。尙書等官俱止。太常卿導上至圜丘視壇位。尙書等官先詣東陛前伺候。上視畢。太常卿導上從東陛下。尙書等官同導上。至神庫視籩豆。至神廚視牲具畢。太常官導上。仍從昭享左門出。至門西升輿。至齋宮。分獻陪祀官朝參傳旨。賜早飯。至午賜午飯。各官俱叩謝。午後太常寺陳設如常儀。至一更時分尙書等官詣皇穹宇。尙書上香請神。侍郞二員導引太常官。以次捧正位神板,從位神牌。詣壇奉安訖。報時。上常服乘輿。從西壇門出。至外壝門外神路之西降輿。導駕官導上至神路東大次。上香官同導引官及神板神牌官復命畢。上興祭服出。導駕官導上從內壝左櫺星門入。行大祀禮如常儀。祭畢。上至大次易常服。至齋宮少憩還。仍詣太廟參謁畢。上具衮冕服御皇極門內殿。行慶成禮。

十一月初一日丁巳。日南至。皇帝祀天于南郊。禮畢還宮。御皇極門。受慶成禮。

初二日戊午。參冬至賀禮於午門外。儀仗象輅俱在午門外。三虹門洞開。瞻望皇極門殿坐。禮罷。出詣光祿寺。領欽賜酒而退。外國賀至陪臣。只本國外他無來者矣。

初三日己未。在館。曾子六十二代孫博士曾承業見朝。見戶科陸文獻題。有曰。毛文龍提孤軍。草創于之罘之外。據近日傳報。歷歷有可記。烏知其不爲介子之斬樓蘭。仲升之俘鄯善。將來之立功異域者乎。文龍駐札之地。乃皮島耳。其他鼉磯,皇城諸島。令才武一二將分屯于此。與文龍互爲三師。肄楚之法。果能制奴之命。夷其巢穴者。皇上卽懸詔示。錫以元侯鐵券。裂三韓之土。而世食其毛。是亦激發海上之一大機括也。此臣所以爲保薊之完著也。然同一文龍之奏捷。同一登撫之塘報。始而斃奴卒二萬不報。繼而截奴首一百三十顆則不報。文龍之功。眞則俱眞。假則俱假。信則俱信。疑則俱疑。如其眞也。沈有容爲忌功害成。如其僞也。文龍爲罔上冒功。此何等關切事體。而以若用若不用處有容。以可信若不信。處文龍哉。令樞臣急簡樞屬官。卽時差往。逐一査勘。又據塘報。遼民據集之數十餘萬。勘其作何安揷。揀選民兵三萬六千。勘其作何訓練。一動一靜。悉以歸報。則海上之虛實。具在目中矣。

初四日庚申。在館。

初五日辛酉。在館。本國奏本。備陳帥臣忠貞事。奉聖旨。毛文龍已有勑諭。該部知道。

初六日壬戌。在館。見山海關塘報。閏十月三十日中。右所參將王盈。領兵赴仙靈寺。採打修城窯柴。未時西㺚打捉柴兵。參將救護。埋伏四起戰死。朗素諸酋方在扶賞。若復興師問罪。恐多樹敵。其輕重緩急之宜。則在樞輔與撫臣商確云云。朗素穴直喜峯外。而堵東奴款于天朝者也。

初七日癸亥。在館。

初八日甲子參聖節賀禮初度演儀。正使病不參。夕。兩使以余生辰邀花川。至夜而罷。

初九日乙丑。參再度演儀。館夫陳鵬設酒飯。歷訪白塔寺。一名妙應禪林。有七佛寶殿。殿北有浮圖。磅礴突兀。俯臨皇城。適値烈風。未得上。與冬至使書狀俱入禪房飮。微醺而歸。

初十日丙寅。在館。泰寧衛進貢㺚五十名來寓西館。

十一日丁卯。在館。

十二日戊辰。在館。畢主事還所受參五斤。帖付牌子韓宗琦曰。該國常禮。原自不薄。受之已非所安。況於常禮外復加厚。抑有何名。卽將前參五斤還付通官。善諭吾意。通官堅後曾以在船水手凍餒。賀至陪臣之來具牒。情極矜惻。陪臣等委遣通官。略齎貿糧。前往登州。乞發引文事。呈于提督主事。十三日己巳。在館。見袁軍門題。海上之報。雖有異同。鎭將之功。均當紀錄。不交一鋒。致死卒二萬。馬三萬。雖其數終有不可考。然其分兵擧火。使奴東奔西馳。撓亂之功。孰非文龍之妙用哉。況自此而後。東鎭又有涼馬佃之功。牛毛寨之捷。而登鎭亦有復州之燒糧斬獲。前後捷音。相繼狎至。二載之間。奴不敢左足西向者。固畏樞輔。而海上牽制之力。亦不可少也。乞勑下兵部。詳核優敍。庶海上之勞臣感奮。而進勦之功。可漸圖矣。

十四日庚午。大雪。參聖節賀禮。曉詣東長安門外。聞免朝。隨文武百官。行禮于午門外。只五拜三叩頭而出。入長安門外角頭飮。陳鵬等盛備酒饌。冬至使領光祿寺酒飯後追到。共酌數巡而歸。

十五日辛未。在館。譯官李恂,太德立等發向登州。毛摠鎭所送我國保結到部。而軍門不爲題本。故閣部執以爲辭。使之呈訢于軍門。乞速上本。俾完封典。而製呈文授去。

十六日壬申。在館。禮部爲慶賀事。該本部題儀制淸吏司案呈云云。到部該臣看得。朝鮮必待允封而後修賀者禮之正也。其不敢卽安而循擧舊職者。亦一念恭敬之誠也。茲呼嵩伊邇。而陪臣已至。梯山航海之勞。固爲可念。瞻望就日之忱。亦爲可嘉。所未敢預定者。姓諱之未立也。今鑑其誠。使需允封而後行。則皇上之法。或囿以覆載。使得與拜舞之列。皇上之恩。伏候聖裁。謹題請旨。禮部爲慶賀事。該本部題朝鮮慶賀緣係等因。天啓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太子少傅本部尙書兼翰林院學士林等具題。十四日。奉聖旨准慶賀。欽此欽遵。擬合就行。本部擬於十月日。進收爲此。所據進到表文。合具手本。差當該吏龔惟忠。齎赴內府司禮監。欽遵知會施行。又禮部題爲進賀事主客淸吏司案呈云云。到部該臣看得。朝鮮屬國。素稱秉禮之邦。茲逢萬壽聖節倂冬至令節。恪申進賀之悃。雖封典尙未承恩。而肅將益爾無怠。意念恭謹。深可嘉尙。所據進到方物。旣經該司酌議。前來題請進收。其嗣襲情節。旣不失朝廷之大體。且可慰藩臣共球之丹忱也。緣係云云。謹題請旨。

十七日癸酉。在館。

十八日甲戌。在館。同兩使與冬至使。遊觀于提督廳。廳新修。華敞可賞。

十九日乙亥。在館。二十日丙子。在館。二十一日丁丑。在館。二十二日戊寅。在館。二十三日己卯。曉。灑雪。在館。

二十四日庚辰。在館。聞諸駱惟信。軍門差官指揮趙延齡逢風渰死。不勝驚愕。但前聞李惟棟差去。而今云趙延齡。未曉其故。駱言惟棟遭風退還。軍門差趙指揮。閏十月初九日發送云。

二十五日辛巳。呈文于閣部。以査官逢風。回奏無期。本國保結已到。亟行請封之意。先投于主客司。畢主事與周鏘相語曰。査奏無期。陪臣苦留。情理可憫。況本國保結已到。雖無撫院之本。似當有變通之擧。本部事體。反不重於登撫耶。俱詣大堂。極陳其意。時侍郞錢象坤以郊祀恩禮。特陞加銜尙書而去。只尙書林堯兪坐堂。與冬至使各投呈文。尙書曰。你國保結雖到。無本難於上請。若上本則可矣。通官未曉其語意。堂吏語膺曰。陪臣上本則尙書亦一體上本。須於再明上之。不干鴻臚寺。呈本部可矣。聞諸堂吏尙書語畢,周二郞曰。若奴勢旣迫而准封。則鮮國不以爲榮矣。仍令儀制司郞周爾發。同畢,周二郞。往議于該科置處云。遂轉詣西長安門外。適葉,韓,朱,魏四閣老俱出。葉閣老披覽呈文。傾聽所訴曰。有公本乎。曰有之。閣老曰。然則可以准封矣。當問于禮官而處之。仍詣科裏。適給事熊奮渭出東長安門。令李膺跪進呈文。給事立語良久曰。呈文詳看議處。遂退。

二十六日壬午。灑雪。冬至使來話。至昏而去。

二十七日癸未。灑雪。詣西長安門外。將投呈于掌印科官魏大中。魏是日適不坐。遂退。

二十八日甲申。陰。在館。

二十九日乙酉。灑雪。呈奏本于禮部。依尙書之諭撰出奏本。朝鮮國奏聞陪臣李慶全,尹暄,李民宬等。謹奏爲。屬國事情。萬分緊急。懇乞聖明。亟降封典。以固藩邦事。齎到部裏。先呈主客司。稟以上本之意。周鏘親自捧持。轉稟於大堂。尙書請見陪臣於后堂。行禮訖。跪稟以査官遭風。回報無期。小邦臣民保結已到。伏乞老爺將陪臣等奏。轉奏皇上。俾完封典。專仰大老爺終始恩德。尙書答曰。柰登撫題本未到。本部難於上請何。再稟曰。陪臣奏本。進呈於大堂前。望老爺轉奏。據此題請幸甚。尙書曰。陪臣奏本。無前例。當以你本中事理。具擧於本部題內。請裁可矣。但科道兩衙門。時未議妥。然不管科議。自本部上本矣。遂叩謝而退。到儀制司。稟以陪臣請謝之意。則郞中方草請封案呈。姑令暫候云。適見堂吏持文書。自堂赴司。討看則乃兵部條陳戰守方略。其一款則我國事也。奉聖旨權署國事。著該部議妥。且奏原本。自兵部移送禮部云。日暮郞中坐司請見。行禮訖。郞中曰。大堂使俺起草題本。陪臣可安心等待。

十二月初一日丙戌。在館。初二日丁亥。在館。

初三日戊子。在館。

初四日己丑。詣禮部。申請速行上本。尙書免見。主客司主事周鏘在本司火房。招見立語曰。生以封典一事。屢稟大堂。往辨禮科。極力主張。而賀至方物題請先收者。無非爲請封地。且言中朝多官。論議甚盛。封事未易結局云。遂謝而出。前聞周鏘與魏科俱是杭人。而且有年分。尙書令往見魏科。察其論議意向。周連日往于其家。力言不可不封之意。以事關天下大機爲主。魏科回謝其家。少回前日意見云。周令所親序班。使之傳說于陪臣。頗有矜誇之意。

初五日庚寅。在館。初六日辛卯。在館。初七日壬辰。在館。初八日癸巳。在館。

初九日甲午。在館。聞皇上馳馬落傷免朝云。

初十日乙未。在館。十一日丙申。在館。

十二日丁酉。呈文于禮,兵部。先詣禮部。尙書坐堂。覽所進呈文。仍語曰。自部裏。據陪臣奏本。題請封典。而朝議未妥。陪臣將此呈文。往訴閣下。又稟于兵部。當俟議妥。卽爲題請云。遂謝而退。

十三日戊戌。地震。再詣禮部。尙書長班等來言。尙書於今日早朝會。言及毛帥首級之功。提起封典事。六閣老皆言當准。兵部尙書亦肯。林尙書曰。然則當爲題請云。詣西長安門外。以候閣老之出。葉,韓,顧,兩朱閣老一時罷出。命捧呈文。共圍立詳覽。令李膺等措辭以稟曰。當初老爺許以本國公本准到則卽完封典云。茲者本國保結已到。懇乞老爺依前分付。速賜議處。葉閣老答曰。已與該部相議停當。而只科裏不肯可慮。仍揖起而出。見暹羅人到司驗方物。來見叩頭而去。聞其國王子來貢。寓在會同館。暹羅在占城之極南。本暹與羅斛二國地。暹乃漢赤眉遺種。降於羅斛而合爲一。卯時地自乾而南而連動二次。靈臺占曰。燕國兵起。應在來年五月。又熒惑入南斗。太白晝見云。

十四日己亥。呈文于兵部。朝先詣禮部。尙書不坐。招譯膺等語之曰。數日內。當上本請封云。退詣兵部。尙書趙彥,左侍郞李瑾來仕。以日寒不坐。令司務廳收捧文狀。遂投呈而退。夕。譯官申應瀜來到。詳聞鄕國近耗。

十五日庚子。譯官世宏,膺及後曾等。進于兵部。稟曰。昨日陪臣。呈文于司務廳。未知下落。謹此來稟。尙書曰。本部果爲上本。已准權署。而昨見陪臣呈文內事理說得有理。尙書侍郞卽起椅坐出立前楹。反覆諭之曰。你國素稱禮義。與天朝爲一家。壬辰之變。天朝發十萬兵馬。費百萬錢糧。驅逐倭奴。再造藩邦矣。近聞你國不助兵。又遏糴。何意也。助兵八萬。縱不得如數。減半調發。與毛帥合勢可矣。而八箇兵亦不助。待天朝何其薄也。陪臣將此意。回報國王。著實施行。你國封事。於朝堂與閣部諸爺。面議停妥云。前見督理遼餉戶部侍郞畢自嚴題。據平遼摠兵毛文龍呈。職以數百孱弱之卒。困守麗疆。今得精兵四萬有奇。戰馬六千餘匹。六五月間。飢卒餓民。死塡山谷者十二。職見慘悼。計無所出。那借客貨。往貿麗米。新署國君遏糴。坐以待斃。不意本部院發運前來。濟此枵腹之兵。進勦可期云云。趙尙書擧以詰責者。蓋出於此。

十六日辛丑。詣禮部。尙書坐堂。入見行禮。懇乞速行題請。尙書答曰。廷議始妥當。卽上本。令趣寫公本。再三叩謝而出。

十七日壬寅。在館。聞禮部上本。

十八日癸卯。詣禮部。尙書罷坐入火房。堂吏令俟票紅之下。見禮部題。爲酌議屬國封典。仰祈宸斷。以明大義。以固邊疆事。奉聖旨。姓諱旣係該國臣民公同保結。倫敍相應。又翼戴恭順。輸助兵餉。准封朝鮮國王。先與勑諭。著登萊巡撫差官。同陪臣齎賜其冊使。俟事寧。査照舊例行。本部據兵部權署題請而具奏。故末段措語。不違樞部之意。聞林尙書袖稿。往來葉閣老第。相與講定云。各衙門下人來索喜錢者。紛遝塡擁。不勝其擾。

十九日甲辰。參正朝賀禮初度演儀。

二十日乙巳。參再度演儀。謁歷代帝王廟。廟在景德街。神農,伏羲,少皥,高陽,黃帝,堯舜,湯武。位于正殿。漢高帝,光武。配于東。唐太宗,宋太祖。配于西。名臣則東廡自風后而終于岳飛。西廡自力牧而終于張浚。其間取舍。有不可曉者。多矣。夕。伴送許選辭歸。

二十一日丙午。在館。譯官申應瀜暴死。

二十二日丁未。在館。提督下館語通事堅後曾曰。聖旨已下。你知之乎。曰。聞知矣。主事曰。旣已准封。回語陪臣安心。且各衙門下人濫索喜錢。你們勿妄使錢。

二十三日戊申。在館。二十四日己酉。在館。

二十五日庚戌。在館。李恂,太德立等回自登州。恂等訴于軍門。軍門遂上請封題本。與齎本差官相次到京。其奏本奉聖旨。姓諱已有旨准封。該部知道。恂等又討得毛摠兵請封題本草而來。其齎本差官徐鳴泰。驗功于關上孫閣老處。聞登州落後軍官金天慶,團練使金希京等。圖囑于汪崇孝。將一行船隻。載買賣物貨而去。次于廟島。恂訴諸軍門。軍門差夜不收。追還其船隻。

二十六日辛亥。在館。二十七日壬子。在館。二十八日癸丑。在館。二十九日甲寅。在館。三十日乙卯。在館。

甲子年正月初一日丙辰。參正朝賀禮。是日。皇上出御皇極門。隨百官後行禮。是日。班行儀仗。盛於冬至。

初二日丁巳。在館。初三日戊午。在館。初四日己未。在館。初五日庚申。在館。初六日辛酉。在館。

初七日壬戌。陰。喜峯口㺚子九十名。來寓西館。

初八日癸亥。呈文于禮部。歲時各衙門封印。不坐。是日。本部始開坐。將封王妃差遣詔使兩項事。各具呈。且稟曰。封王則封妃。列聖朝規例也。望査舊施行。尙書答曰。我豈不知耶。今此你國之事。與常規不同。朝議不一。故只請封王已准。安有封王而不封王妃乎。題請則似難。當與閣老議處。又稟曰。誕生皇子。傳奉聖旨中有曰。允封之後。差遣詔使。續承大堂批下。有曰。慶詔之頒。必待允封後倂齎冊封以行云。今蒙老爺恩典。封事已獲准降。而詔使不爲差出。小邦缺望。乞老爺速賜處分。尙書答曰。慶詔與冊典。兼行頒布。朝議已定。當俟事定差遣。今難提起。陪臣勿爲惱我可矣。退詣主客司。請納方物。則周鏘作色而言曰。你國雖已准封。方物驗納則在我。你說堂處之。不可則還爲載去云。語甚無倫。其意可知矣。

初九日甲子。呈文于內閣。朝詣西長安門外。是日乃朝講也。諸閣老入侍。只何宗彥在告。罷後仍參禮,兵部會推云。遂候于朝房。午後。葉,韓,朱,顧四閣老一時出來。跪前呈稟曰。封王封妃。乃一件事。該部題本中。落此一款。陪臣以此缺望。呈訴于林老爺。諭以當稟內閣定奪云。伏乞査照舊例施行。不勝懇祈之至。葉閣老曰。該部果要相議則當爲好處。又稟頒慶詔使差出事。閣老曰。事寧後差遣。已奉聖旨。何敢更爲題請。陪臣可回國。安心以待再稟不已則答曰頒慶冊封一時倂齎事體重大翰林科官。例當差遣。而憚於涉海。皆不要去。不得已差遣武官。而又妨事體。以此朝議未定。當觀勢處之。仍揖而去。講官錢象坤,鄭以偉,趙秉忠,姜逢元,成基命,王祚遠等。至翰林朝房下轎。親授名帖于館人。使之達于閣老諸位。

初十日乙丑。呈文于兵部。朝詣兵部。請討火牌,唬船。先送員役。將前老爺分付事意。啓知國王云。則尙書趙彥卽准。是日外弁稟帖呈狀者坌集。尙書覽過。不可於意者。輒裂破而投之。性急如此。

十一日丙寅。灑雪。在館。赴花川壽辰筵。

十二日丁卯。晴。周鏘出票。驗收方物。昨日送禮于周鏘。鏘札于單尾曰。封事不完。難於結局。豈惟衆陪臣歸國不便。卽該國能自稱名號。帖然無事乎。職典屬國。奉以周旋。柔遠職掌。豈其他爲。事有次第。諒收一二。鑑遠人盛意耳。不盡。

十三日戊辰。在館。見禮部移翰林院製勑事手本御史李應昇題本。陳天下三患。一。夷狄吭背之患。一。盜賊肘腋之患。三。小人腹心之患。而波及我國之事。奉聖旨。這所奏。詞多浮慢。且朝鮮議封事宜。成命已頒。不得復生異議。該衙門知道。

十四日己巳。在館。令李膺稟于提督。以燈夕出觀爲請。主事曰。諸㺚在館。若援朝鮮爲請。何說之辭。仍送名帖。餽以珠紗燈各一對。

十五日庚午。在館。聞十四日強盜三十餘人。肩輿而喝道。劫工部員外馬明瑞之家。

十六日辛未。在館。十七日壬申。在館。十八日癸酉。在館。

十九日甲戌。在館。見戶部尙書李延宗題。毛文龍疏稱招集遼民三十七萬。請帑銀賑濟。而指遼東舊餉百萬。彼未知遼餉實數也。毛帥自料明春決可平奴。臣部百萬軍餉。誠不足惜。或流連觀望。迄無成功。卽所議四十萬。亦復難繼云云。

二十日乙亥。在館。是日白沙初度也。得和令公參宴。

二十一日丙子。在館。御史崔奇觀參韓宗功。以逃將。心蓄異謀。潛住京師。代奴探路云。李恂進兵部。稟乞火牌。則沿途口糧。站馬五匹。過海唬船一隻准給。

二十二日丁丑。在館。見禮部題。皇子命名曰慈焴。

二十三日戊寅。在館。聖旨南師中陞禮部左侍郞。溫體仁以禮部右侍郞兼翰林學士。管部事。

二十四日己卯。在館。

二十五日庚辰。謁聖于國子監。朝。兩使冬至使洎余出館。由玉河橋過太市街。歷成賢街抵國子監。下馬于外大門行馬外。詣彝倫堂。堂在廟殿之西墻外。齋舍序其左右。東曰繩愆廳,誠心堂,率性堂,崇志堂。西曰博士廳,修道堂,正義堂,廣業堂。彝倫堂卽其正堂。堂上揭金字勑。勑曰。皇帝諭國子監師生。朕惟人君化民成俗。學校爲先。我祖宗列聖致治之隆。率循斯軌。朕以沖昧。纘承洪業四載于茲。南北郊禋。殷禮咸秩。茲率舊典。祗謁先聖。肆擧釋奠之儀。進爾師生。講論治理。厥禮告成。夫有爲之道。貴在力行。立敎之方。務求諸道。朕方責實考成率作之事。惟爾師生。均有修己治人之責。益加毖懋乃學。助宣風化之原。翊贊文明之治。欽哉故諭。萬曆四年八月初一日。敬一亭。在彝倫堂後。有碑載御製敬一箴。其序曰。夫敬者。存心不忽之謂也。元后敬則不失天下。諸侯敬則不失其國。卿大夫敬則不失其家。士庶人敬則不失其身。禹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五子之歌曰。予臨兆民。如朽索之馭六馬。爲人上者。柰何不敬。其推廣敬之一言。可謂明矣。一者。純乎理而無雜之謂也。伊尹曰。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凶。其推廣一之一言。可謂明矣。蓋位爲元后。受天付託。承天明命。作萬邦之君。一言一動。一政一令。實理亂安危之所係。若此心一忽而不敬。則此德豈能純而不雜哉。必兢懷畏愼於郊禋之時。儼神明之鑑享。發政臨民。端莊戒謹。恐拂於人情。至於獨處之時。思我之咎何如。改之不吝。思我之德何如。勉而不懈。凡諸事至物來。究夫至理。惟敬是持。惟一是協。所以盡爲天之子職。庶不忝厥祖厥親。九族親之。黎民懷之。仁澤覃及於四海矣。朕沖人。纘承丕緖。自諒德惟寡昧。勉而行之。欲盡持敬之功。以馴致乎一德。其先務。又在虛心寡欲。驅除邪逸。任耆德爲之匡輔。敷求善人。布列庶位。斯可以行純王之道。以坐致太平雍熙之至治也。朕因讀書而有得焉。乃述此以自勖云。箴曰。人有此心。萬理咸具。體而行之。惟德是據。敬焉一焉。所當先務。匪一不純。非敬不聚。元后奉天。長此萬夫。發政施仁。期保鴻圖。敬怠純駁。應驗頓殊。徵諸天人。如鼓若桴。朕荷天眷。爲民之主。德或不類。以爲大懼。惟敬惟一。執之甚固。畏天勤民。不遑寧處。曰敬維何。荒怠必除。郊則恭誠。廟嚴孝趨。肅於明庭。愼於閒居。省躬察咎。儆戒無虞。曰一惟何。純乎天理。弗參以三。弗貳以二。行顧其言。終如其始。靜虛無欲。日新不已。聖賢法言。備見諸經。我其究之。擇善必精。左右輔弼。貴于忠貞。我其任之。鑑別必明。斯之謂一。斯之謂敬。君德旣修。萬邦則正。天親民懷。永延厥慶。光前垂後。緜衍蕃盛。咨爾諸侯。卿與大夫。以至士庶。一遵斯謨。主敬協一。罔敢或渝。以保祿位。以完其軀。朕爲斯箴。拳拳希聖。庶幾湯孫。底于嘉靖。嘉靖五年六月日。堂之正東爲聖殿。翼以兩廡。前有戟門。外有櫺星門。有新建大學碑文。立于殿前。庇之以亭。正統中所建也。祗謁于聖殿。次入東西廡。聖號與我國不同。按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諡曰文宣王。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加諡大成至聖文宣王。丘瓊山以大成之云。迺假設之辭。施諸聖號爲未安。嘉靖九年。去王號。稱至聖先師。石鼓在戟門內左右。世傳周宣王獵碣。凡十枚。詞類風雅。字畫籀文。初在陳倉。唐鄭餘慶遷鳳翔縣孔子廟而亡其二。宋皇祐中。向傳師得之。十鼓乃足。後徙開封府辟雍。靖康末。金人取歸燕。元移置今所。

二十六日辛巳。在館。聞昨日進方物題本准下。朝呈文于禮部。爲齎勑事。尙書令考前例以進。遂錄列聖朝順付陪臣前例以呈之。尙書卽付儀制司。

二十七日壬午。在館。柳敬地,黃珀以登州整理船隻事。太德立,尹衍之,金健邦,金天吉等。以先來倂出去。

二十八日癸未。在館。二十九日甲申。在館。

二月初一日乙酉。在館。

初二日丙戌。在館。見勑書草。若曰。皇帝勑諭朝鮮國王姓諱。朝廷封殖藩邦。用以屛衛疆域。近因建酋。未靖爾邦。誼切同仇。屬當多事之時。宜定君國之主。名號以正。政令乃行。茲據該國昭敬王妃曁奏結。爾倫序相應。人心攸屬。且翼戴恭順。輸助兵餉。力圖功。允爲褒錫。特用封爾朝鮮國王。統領國事。仍整兵索賦。同平遼總兵官。聯絡聲勢。策應軍機。偵探情形。設奇制勝。因以壯我外徼。亦以奠爾提封。先此勑諭。便著該國陪臣齎賜。爾其承之。其爾正配韓氏。封爲王妃。候東事稍平。査照舊例。仍遣勳戚重臣。持捧節冊。定此封典。爾宜纘祖忠勞。益堅臣節。務期殄逆保疆。克修藩職。以副朕意。欽哉故諭。諭德姜逢元之所製也。

初三日丁亥。主事出票。許令陪臣往觀天壇。同兩使冬至使幷轡出正陽門。過正陽橋。壇在正陽門外之南左。繚以周垣十餘里。廣庭無雜樹。植柏成林。行列疏數如一。閽者啓鎖。遂連袂以入。內有殿。榜曰大享殿者。爲北壇。上宇下壇。壇三層。每層匝以石欄。壇上圜殺。爲三重屋。蓋以紺瓦。用黃金冒子冠其顚。如傘蓋然。殿內鋪燔靑石。以代瓴甋。櫩內遮以罘罳。爵鴿不敢近。有四十八牕。障用珠箔。北東各設位座。爲祭天配祖之所。東西廡祠。日月星辰風雲雷雨之神。北有皇乾宮。乃皇帝具服之所。其南數百步許有齋寢。其外堀壕甎築。深廣丈餘。跨以石橋。扃鎖甚嚴。牌子陳鵬懇于守壇把摠開鎖。內頭有齋庖之所。有井淸冽。浴室在其南。內齋室在其左傍。糊以黃綾。東左有正殿。設御榻。階砌甃以文石。瑩潤如玉。闌陛雕鐫。多雲龍狻猊之屬。其仗衛嚴更之所。庀列左右。觀畢。還由外大門取騎。而西轉入曲巷。角頭尋道士家。吃飯於曲樓。困甚各椅坐而睡。皆欲徑還。爲石樓所挽。往南壇。壇在大享殿之南。不屋而壇。甎級欄陛。皆用燔靑。四隅有門。以石柱架之。亦不屋。其南有省牲燔牲所。壇北有殿曰皇穹宇。與大享殿同一規模而嚴肅過之。殿內設玉牌二。幬以黃綾。北有玉皇上帝神位。東乃高皇帝配位。地壇在天壇之西。繚以垣墻。列二十壇。以祀嶽鎭海瀆太歲風雲雷雨歷代帝王天下神祇。山川壇在天地壇之西。亦繚以垣。周回六里。中有殿宇。以祀山川城隍之神。左爲旗纛廟。西南爲先農壇。下皆耤田。神樂觀在西南。處舞樂生之有事於郊廟者。摠謂之天地壇。按書曰。欽若昊天。詩曰昊天其子之。故禮於天。祀皆曰昊天而已。不曰昊天。而曰玉皇者。此爲建醮之所耳。古者祀天壇而不屋。器用陶匏。席用藁秸。尙質而不尙文。則此不特郊祀而已。○京師。禹貢冀州之域。舜分爲幽州之地。秦爲上谷,漁陽二郡。漢又分置涿郡。唐改幽州摠管。後改范陽郡。遼爲幽都府。又改析津府。宋宣和中改燕山府。金爲大興府。元爲燕京路。後爲大都路。洪武初。爲北平府。永樂初。改爲順天府。左環滄海。右接太行。北據居庸。南襟河濟。爲形勝之地。自後魏以來。習成胡俗。在唐爲安史所據叛亂。相爲終始。遼爲南京。金爲中都。元曰大都。淪爲左衽之區者四百餘年。我大明一洗舊染之汚。定鼎于此。與豐鎬郟鄏。竝名于天下。開闢以來未之有也。京城卽元大都城。洪武初。置北平布政司。永樂七年。爲北京。十九年。建宮殿。仍拓其城。周回四十里。城門有九。正南曰正陽。南之左曰崇文。右曰宣武。北之東曰安定。西曰德勝。東之北曰東直。南曰朝陽。西之北曰西直。南曰阜成。城中又有皇城。周二十里。內有乾淸,坤寧二宮。又有奉天,皇極等殿。北有中極門。殿前東西門曰歸極,會極。中有皇極門。門外有金水橋。五鳳樓在其南。樓下闢正左右門。通曰午門。門外列左右朝廊。其南爲端門。門外左太廟右社稷。又其南曰承天門。門內外石柱各一雙。名曰擎天白玉柱。南有五龍橋。橋下有虹門。可通船。其南曰大明門。城內有太液池,瓊華島,廣寒殿。苑東北有萬歲山。皇城門曰長安門。左門之南。宗人府,吏戶禮兵工部。鴻臚寺,欽天監,太醫院以次而南。右門之南。五軍都督府,行人司,通政司,錦衣衛亦以次而南。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俱在貫城坊。翰林院在玉河之西。詹事府在其東。國子監在安定之內。六科廊在午門外之左右。光祿寺在東安門之內。太僕寺在萬寶坊。會同館,順天府,大興,宛平兩縣治。俱在都城中。文天祥廟在順天府學之傍。天壽山在北一百里。爲皇都鎭山。山下有永安城。皇陵在焉。西山香山覺山仰山泉山金山五華諸山俱在城東北三十餘里。玉河源出玉泉山。經大內出都城東南。爲大通河。與桑乾河俱入于白河。其景致曰。瓊島春雲。太液秋波。玉泉垂虹。居庸疊翠。蘆溝曉月。薊門煙樹。金臺夕照。西山霽雪。爲北京之八景。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大興,宛平俱附郭。古薊縣地。良鄕在府西南七十里。固安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永淸在府南百五十里。東安在府南百五十里。俱古涿郡地。香河在府東南百二十里。本武淸地。通州見上。三河在州東七十里。武淸在州南五十里。漢雍奴縣,漷縣見上。寶坻在州東南百二十里。以產鹽故名。俱屬通州。昌平州在府北九十里。漢上谷地。順義在州東北六十里。秦上谷地。密雲在州東北百二十里。隋檀州地。懷柔在州東北一百里。唐涿郡地。涿州見下。房山在州西北四十里。羈州在府▣二百一十里。秦上谷地。文安在州南七十里。保定在州南四十里。薊州在府東二百里。漢漁陽郡。玉田在州東八十里。春秋無終國。豐潤在州東南百九十里。遵化在州東百二十里。亦無終國。平谷在州西北八十里。燕山在玉田縣西二十五里。西山之一支。蜿蜒東馳。抵于海岸。居庸關在府北百二十里。兩山夾峙。關跨南北四十里。峭壁最爲要險。喜峯口在遵化北。凡七十口。古北口在密雲東北百二十里。兩崖壁立。中有路僅容一軌。此北京之關險也。

初四日戊子。在館。初五日己丑。在館。

初六日庚寅。在館。李恂,堅後曾以焰焇請貿事。進稟于兵部。則尙書責以你國不助兵。貿焇奚爲。年例之外。決不可爲。辭色俱厲。不敢再稟而退。

初七日辛卯。在館。初八日壬辰。在館。

初九日癸巳。在館。西㺚二百一十名來寓西館。兇獰無比。人皆畏避。

初十日甲午。在館。見主客司給賞題本草。

十一日乙未。領下馬宴。朝以吉服詣會同館。尙書林堯兪押宴。亦吉服入。就闕牌前。西向立。兩使後余後譯官等又後。俱五拜三叩頭。尙書就堂中南向立。使臣就前。尙書命免拜。只一揖。各就坐。尙書北。兩使東。余西。譯官等東。階上進膳進花。呈舞樂要戲。尙書命閱視饌品。極示優厚。七勺而罷。

十二日丙申。謝宴領欽賜下程。羊十一口。鵝二十四翼。鷄卅八翼。米麪各一斛。胡桃一斛。謝一拜三叩頭。

十三日丁酉。在館。勑書准下。葉閣老上辭本。

十四日戊戌。在館。

十五日己亥。子時。月有食之。琉球國使臣馬勝連,林國用等來寓西館。琉球在福建泉州府東南海島中。洪武初。始通中國。其國有中山,山北,山南。而中山至今朝貢。山南北爲其所倂云。

十六日庚子。陰。在館。

十七日辛丑。領勑。朝詣闕。從午門右掖門入。是日朝講也。開筵於文華殿。故領勑于會極門。過皇極門金水橋。登東極門月廊。北向跪四叩頭。太監奉勑授翰林。翰林授使臣。使臣以下又四叩頭。奉勑而出。翰林乃誥勑撰文孟紹虞右贊善日講官。太監掌文書房賈姓者。一品中貴云。是日以吉服領勑。翰林,太監亦變著吉服而將事。前此未有云。

十八日壬寅。在館。自午至暮。大風刮地。飛塵漲天。日霾無光。

十九日癸卯。在館。自昨至暮。陰霾大風。咫尺不辨。

二十日甲辰。在館。

二十一日乙巳。在館。聞葉閣老三疏辭退遣光祿寺卿慰留之。

二十二日丙午在館南太常卿申用懋上本。毛文龍部署紀律。尙屬草創。有膽略文臣一員爲之提調贊助。必能鼓舞有衆。結連朝鮮。協濟共襄云云。兵部覆題。大槩兵餉之稽査。功罪之監紀。必有人主之而後取信于中朝。專遣文臣。事關吏部。臣部直據疏縷析如此。

二十三日丁未。在館。琉球馬,林兩使臣來見而去。馬迺國舅。林長史。以請封來。俱端雅可愛。但不文耳。

二十四日戊申。在館。見御史劉璞疏。述禍亂之由。陳戰守之略。而及我國事。擇一人銜命而往。以勘封事。旣存天朝之體。卽以其人接濟文龍。兩便云云。兵部覆題。文龍從事獨賢。豈聽左畫兵而右畫糧。自報功而自勘功乎。專遣信臣。爲之接濟。而因以光啓箕封。此臺臣所以重國事。亦所以重文龍也。屢奉明旨。不專遣朝使者。正恐軍機有所掣肘。卽如朝鮮一案。臣部請以假王聽其自效。而明旨特允其封。臣部亦未敢爭執者。正以推亡固存者。出自特恩。而敵愾同仇者。益靖臣職。則聖斷誠難蠡測云云。

二十五日己酉。在館。聞貴州巡撫王三善。征黔兵敗被擄。先是貴州巡撫李枟貪暴。縱苗兵作挐。土酋安邦彥,奢社輝與土官何仲蔚等作亂。連陷郡縣。遂僭號貴陽。被圍經年。按臣史永安嬰城固守。撫臣王三善提兵解圍。請于朝。大擧征勦。葉閣老主之。五路進兵水西大捷。安奢竄入洞箐。諸將皆欲班師。三善以痛剗根株爲主。深入不戒。安奢詐降緩師。正月初五日。大軍自大方回省。各洞賊兵齊出截殺。大軍遂潰。軍門墜馬被執。摠兵監軍皆沒。是役也。三善以怠兵當窮寇致敗。滇,貴,川,黔震動。以鄖陽撫臣蔡復一移授貴州軍門。

二十六日庚戌。在館。領欽賜賞于禮部。以漂流解送事。御前賞銀二百兩,綵繒六十匹。見孫承宗題。今天下大議。專在于守關以內。且曰。國家失河套。大寧不失。爲全盛云。夫遼東不復則天下不安。欲復遼東則關以外不可不守。而寧遠覺華之議。不可輕罷。竭天下之物力。養十萬坐食之人。師老財匱。事久變生。天下安危。寧獨在奴之來不來哉。臣豈不知與世浮沈。可以解衆人之近憂。脫此身之後患。而臣旣冒天下之安危。避忌不言。誰爲皇上言者。臣旣不能曲隨阿世。正當去臣。以定天下大計云云。按大寧本遼地。永樂初與朶顏諸衛割屬于虜。河套本漢定襄地。趙元昊之所據。三面阻黃河。最爲要險。正統間。虜入據其中。遂爲邊患。聞孫閣老料理關外。廷議相左。故其言如此。

二十七日辛亥。風。在館。

二十八日壬子。領賞。西番國人亦來領賞。

二十九日癸丑。謝賞。午領上馬宴于會同館。尙書押宴。令外郞使之滿酌。勺數如前。罷出。提督坐堂。稟以初二日打發之由。則許以來日驗色。謝退。提督招諭譯膺等曰。封事之久滯。你可勿恨。朝廷議論多了。以助兵助餉協勦等項。鎭他論議。然後始得准完耳。天朝與你國。同是一家。勦滅此奴。然後兩家俱安。你以此意。告知陪臣可矣。

三十日甲寅。巳時。京師地震。屋壁掀動。良久乃定。

三月初一日乙卯。在館。

初二日丙辰。出宿館外。朝領欽賜解送漂流人丁勑書于東極門。就闕牌前。行禮如前。左諭德姜逢元授勑。而誤授副使。副使推諸正使。遂叩頭捧出。呈辭朝報單于鴻臚寺。以公主誕生陳賀。不得辭朝。明日則禮部不坐。不得辭。部稟于周鏘則以先爲辭部爲可云。遂詣部裏。尙書免見。多慰勉之語。夕。冬至使發行。令李恂稟于提督。乞出宿館外。明早打發云。主事許之。出寓于玉河橋南三官廟。毛督府差官徐鳴泰,韓文翼等來見。問請封奏本。則答曰。到此聞封事已經准下。故不爲投呈矣。是日畢主事終夕坐館。嚴鎖㺚子。俾不得作挐。以送一行。

初三日丁巳。辭朝發行。出河大門。行二十里憩延壽寺。過蘆溝橋。橋可數百步。石欄刻獅形。下有十虹門。蘆溝卽易水下流也。本桑乾河。源出大同府桑乾山故名。此迺八景之一也。河之東南沿涯。築長堰。以防衝決之患。北岸店舍甚盛。路上見練石。抛在地面。廣數丈餘。長倍之。伐于涿州地。距京都二百餘里。一日輸運之費。多至千餘兩。因遼事停之。其先輸者多在大明門內正陽門之外。將重營皇極殿。殿災于萬曆丁酉此其砌礎云。夕宿新店苗家。行四十里。

初四日戊午。到涿州。黎明發新店。過北里,長陽二石橋。礱琢俱精絶。朝火於良鄕縣之東城外。過琉璃橋。以河得名。用練石塡鋪街路數三里。到涿州十里地。亦有石橋。亞於琉璃橋。名曰扶橋。州城北三里許。方築新石橋。役夫之聚集沙場者。數千餘人。魏太監主之。糜費不貲云。橋名拒馬。亦用河名。與琉璃俱桑乾河之別派也。晉劉琨拒石勒于此。夕。抵州城外之北館馹。與副使同寓。自初二日大風。沙塵漲天。不得開眼。

初五日己未。到白溝河店。早發涿州。入北城出南門。城中闤闠廛肆之盛。最雄於畿輔。州治距順天府東北百四十里。本秦上谷地。漢置涿郡。魏改范陽。亦戰國時中山國也。朝做火於三匣店。正使先發。遇劉諭德弘訓之行於路次。相話而別。午。憩新城縣。縣屬保定府。在府東北百五十里。唐以故督亢地置新城。城南有督亢陂。有亭曰督亢亭。綠柳遶陂。夾路不絶三十餘里。達于白溝河。夕。宿于白溝河店。與副使同寓。是日行九十里。

初六日庚申。到任丘縣。早發白溝店。南五里許有一淸河。東迆而南流。在新城南三十里。卽拒馬河下流。宋遼分界之處也。過雄縣交界坊田家賈家等莊。朝火於雄縣。縣屬保定府。距府西南百二十里。本漢易縣。縣南門外之東。有召公遺化牌門。過雄縣南十里入河間府界。有棗丘鋪在於陂岸。水通天津。瀰漫無際。中築長堤。通路二十餘里。午。憩薊州。州屬保定府。而今廢云。夕。住任丘縣之西館馹。行九十里。縣屬河間府。漢平帝時中郞將丘任城此。故得名。

初七日辛酉。早發任丘。過石門橋陶家墩。行三十里。抵新中鎭。過蒲禾屯。見毛萇授詩處。其書院在尊福鄕。値雨於道上。過東河橋。歷城南門。寓北門外之北館馹。行七十里。○河間府。郡名瀛海。在禹貢冀州之域。戰國時爲燕,趙,齊三國之境。秦爲鉅鹿,上谷二郡地。隋置瀛州。石晉初入遼周。復取之。宋陞爲河間府。元改爲路。本朝改府。直隷京師。領州二縣十六。其附郭曰河間縣,本唐叔封邑獻縣,在府東南六十里。漢獻王舊封。阜城,在府南百四十里任丘,在府北九十里。本莫縣地。顓頊城在焉。交河,在府南八十里。以滹沱高河交流故名。靑縣,在府東百五十里興濟,在府東百八十里靜海,在府東百八十里寧津,在府東南二百九十里景州,在府南二百里。本漢景成侯國。吳橋,在州東五十里東光,在州北七十里故城,在州南九十里滄州,在府東百五十里。本漢渤海郡。南皮,在州南七十里鹽山,在州東九十里。本春秋無棣邑。公孫弘封於平津。卽此地。慶雲。在州南百六十里。漢陽信地。河間爲府。東濱滄海。西麓太行。南枕滹沱。北背高河。地勢廣闊。水陸要衝。城郭之雄。人物之盛。號爲畿南首鎭。按九河故道。在河間府。徒駭在滄州。太史在南皮。馬頰在東光。胡蘇在慶雲。簡潔在南皮。鉤盤在獻縣。鬲津在慶雲。又在樂陵。其二黃河之經流也。與禹貢九河所在。多不合。酈道元謂九河碣石淪於海。碣石在古驪城縣。卽今昌黎縣西北二十里。在河間云者。蓋後世新河。而傳以舊名。今亦湮塞。

初八日壬戌。雨。到富莊馹。平明發行。過府北八里地。有蓮花亭。號瀛洲仙境。有河灣環作陂湖。洲中有亭閣。畫橋橫絶柳岸。爲一郡勝槩。過三輔要津,八方通濟二牌門。由隄而行。冒雨入林家村。行過三十里抵獻縣。入拱北門。穿過城中。出南門。過滹沱上游,河朔麗境兩牌門。抵單家橋。中火後發行。過八省要津牌門。到富莊馹。一云腰站屬交河地。是日行一百里。

初九日癸亥。到景州。早發富莊馹。過交河南界麟河古渡。因劉豫子麟爲名。河今爲平陸。猶存廢橋耳。做朝火於阜城縣北店。午。抵景州北二十里。周亞夫廟在州西五里。傍有墓高大。過漫河店。申時。抵景州城外之南館馹。行八十里。

初十日甲子。到土橋鋪。黎明。獨入城東門。謁董子書院。院在東門內文廟之左。塑像在焉。按廣川蓨縣。在漢俱屬信都。後廣川廢而置景州於東光。元徙景治蓨。呂思誠尹蓨。毀淫祠。惟存董祠。王思誠爲河間摠管。徙書臺於廣川鎭。以故里在此故也。州東南十里地。有下帷處。覽畢追到南流店。時未朝火矣。夕。抵土橋鋪。距德川四十里。是日行一百里。

十一日乙丑。到王家坊。早發土橋鋪。行二十里過陵縣。朝火於鳳皇鋪。夕抵王家坊。商縣地行一百十五里。

十二日丙寅。到章家店。早朝發行。過杜家水口之拖石橋。行到濟陽縣北。始見群山攢擁於東南。擺船過楊河一云東河。在縣東五里。抵章家店。約行一百里。

十三日丁卯。到鄒平縣。朝發章家店。做火於段家橋。章丘地自德州從間路行。濟南平原章丘皆不得見矣。卽出鄒平西城外之小河邊始達大路。午過伏生授書處。又過范文正公舊寓。過五川倂注河。入西城門出東城門。寓東館馹。約行九十里。於陵仲子之廟在西城內。

十四日戊辰。夕雨。到淄河店。朝發鄒平。做火於淄川之長店。午憩金嶺馹。過淄水歷牛山抵淄河店。約行一百三十里。

十五日己巳。到昌樂縣。早發淄河店。朝火於益都之北館馹。率李堂,鄭昌雲,林春茂乘騾。借店主之子導行。過萬年橋。入鎭靑門。靑州北城門打西城而行過郉軍門玠之第。又過諸王府。牌樓相望。金榜交輝。其曰大雅不群。皇朝世系者四五處。自王府正門外之左右。抵南街牌樓門。俱設石欄數百餘步。其城南門樓曰夜雨樓。常夜聞有風雨聲。出視則星月皎然。故得名。出南門望見雲門山。遂轉東郭而行。正使在城東店。未發。入見共酌一鮑杯。先行到十里鋪。轎夫等候於路傍。遂乘轎而行。午抵巨瀰河店少憩。抵昌樂十五里鋪。古營丘地抵十里鋪古劇南城抵縣城外南館馹。是日行六十餘里。査官李惟棟到縣裏。送拜帖。始聞賊适之變。授首不日云。

十六日庚午。到王老店。早發昌樂。過仙山古迹,縣東十里伯夷故踪,逢萌故里,縣東十五里王裒故閭,在周流店平津別業,濰縣西十里渡濰水抵濰縣之北館馹。朝火後過東渡河。過孔文擧舊治,濰縣東十里晏平仲故里,濰縣東二十里憩寒亭店。又過王彥方故里,縣東三十里營丘舊封,縣東四十里抵王老店。昌邑地約行一百一十里。

十七日辛未。到沙河店。曉發王老店。過昌邑縣抵縣東十五里。乘船渡淮河。一名淮涉水。源出卽墨縣石城山。經縣治西一里許北流。復西南流入海云。中火於卜莊店。過新河入平度州西界至灰埠馹。州西八十里地乃宋龍圖閣太學士蔡齊故里也。表曰壯元宰相里。夕宿於沙河店。行一百一十里。

十八日壬申。到朱橋馹。曉發沙河店。巳時到萊州府。入西城門。下馬于文廟。守殿者開鎖。至聖以下皆塑像冕服。遂謁廟而行。東萊書院在文廟之東。府衙之傍。其堂名曰深遠。亦塑像。城中有大學士毛紀吏部尙書趙煥牌樓。夕宿夜縣之朱橋馹。行一百一十里。

十九日癸酉。到黃縣。曉頭發朱橋。朝火於黃山馹。聞冬至使一行今日始達登州。午後抵黃縣之東館馹。行一百二十里。牟天壽及船人等。自船所來謁于道中。

二十日甲戌。到登州府。朝發黃縣。巳時到東牟之水城門外。見冬至使書狀。造假幕以處。

二十一日乙亥。留登州。聞軍門被臺參。以病上辭本。准回籍調理。大理少卿武之望代之。沈摠兵亦回籍。楊國棟代之云。格軍義男,重立等逃走。緝訪事呈文于軍門。批下海防道。軍門討見勑書。草呈之。使臣請見査官齎去題本草。軍門令掾房謄書給之。

二十二日丙子。留登州。朝與副使冬至使詣軍門。軍門坐堂行禮訖。軍門立語曰。勑書差官奉宣爲當。而陪臣齎去未妥。欲爲題請定奪。留待可矣。措辭答之。軍門曰曉得。仍命茶。謝後請辭。答曰領宴後發行。遂謝而出。中軍許定國送帖請宴。中軍方遭母喪。其請帖曰孤哀子許定國稽顙再拜。見之極駭。

二十三日丁丑。留登州。昨水淺。諸船不得動。曉始報出港矣。軍門分給銀子于一行員役。下票曰。俾報知國王知本府優異之意。夕駱惟信請宴。同兩使赴之。

二十四日戊寅。留登州。夕同副使冬至使赴宴于敎場。瓊島押宴。頗示優接。從人水手皆給饌膳。宴罷免拜。只揖而出。昏駱惟信與其子來別。以荔枝餠醬見遺。幷解所佩刀贈其子。

二十五日己卯。發船。子正。與正副使祭海神。丑時一行各乘船開洋。冬至使一行船亦在後。巳時同副船泊于廟島。兩起船幷十隻。惟第一第四船俱閣岸不得發。餘船皆落後云。

二十六日庚辰。徹夜放船于洋中。平明與副使俱發。掛席之際。竿頭受督繩輪子破落。修治以行。副船逝已遠矣。午後過皇城島。風勢或順或斜。乍緊乍歇。兼用櫓役而行。聞諸六船人則今早一船不入廟島。直向皇城矣。旣失使船。與冬至使相先後。未及旅順口前洋。日已沒矣。仍徹夜以行。

二十七日辛巳。到平島之前島。是日終夕沈霧。咫尺不分。正副船在前而不得望。餘船在後而不得見。只憑定南針。向東北間指三山島。日已曙矣。纔過平島。昏霧中忽入亂嶼。遑悶不知所爲。遂卸席下矴。晡時沈霧愈甚。遂棹移東邊。下矴於平島之前名不知小島。唐船四隻同泊。我國船一隻亦趕到。疑冬至使船而聲問不相及。但望見而已。

二十八日壬午。留泊平島前洋。是日沈霧風逆。不得放船。遂經夜于洋中。第六船追到同泊。李坡,李富潤等來謁。

二十九日癸未。到三山島。是日晴。力櫓到三山島。冬至使書狀第六船同泊港中。島中唐人結幕。遼民盛集。下岸與冬至使相敍。卽還船上。棹出港西。經夜于洋中。

四月初一日甲申。到泊于三山島之前港。平明棹出三山島。申時望見廣鹿島。尙在一息程外。經夜于洋中。

初二日乙酉。到泊于三山島之西港。平明發船。望廣鹿島僅二十里。天將下雨。東風甚盛。舟人猶斜席向東北行。余問將泊何所。船人曰。將泊廣鹿島。余詰之以風勢如此。廣鹿決不可泊。去將安之。舟人言窮。但云姑立洋中。以待風勢之如何。余又詰責曰。若爾則必遭渰溺無疑。望西邊有小島。可以避風。回船就之如何。皆曰連陸。假㺚所居。決不可往。鄭昌雲獨曰。乘此雺霧。暫泊于島前。候風櫓轉而出則可保無虞。若停泊于洋中。午後風浪極盛。將安所止泊乎。余從其言。乘風勢而西。果一石島回環。中有深港。可以藏船。西邊去岸尙數百餘步。舟人皆喜。夕冬至使望見余船避入處。以半帆冒風濤追泊經夜。

初三日丙戌。到石城島。平明發船。風順水駛。過廣鹿,長山島。見奔鯨噴湧於洋中。未時風烈浪盛。泊于石城島之前港。見一二五船。齊泊于港西。聞二船昨夕到此。爲逆風所驅。還泊長山島。今午再抵石城云。初昏。第六船與冬至使船竝來泊。

初四日丁亥。留石城島。朝與冬至使竝船相語。禹啓賢堅後曾等來謁。晏朝有風雨之漸。遂移泊于信地。正副船棹出港口。將發遇霹靂。遂棹入港中。余借坐唐船小舠。力櫓下岸。正使望見之。催送小舠。張後巡偕唐人往迎正使近岸。爲風所逆。飄泊于一二船纜索。幸而獲免。

初五日戊子。到泊于皮島。副船曉頭已發。正船與余船俱閣淺。巳時潮上。始得發船。午正過鹿島。申初過車牛島。戌時泊于皮島。自石城到此。水路一千二百餘里。登船以後。風水之順。無如此日。

初六日己丑。下泊于宣沙浦。朝同副使冬至使會于正使船。聞毛督府駐在蛇浦。遣李恂見官于衙門。遂發船。巳時到泊于浦口。僉使李澤來候于船所。

初七日庚寅。留宣沙浦。定牧丁士推來見而去。時兩起船俱到泊。而四船不至。監司李尙吉令公致書慰問。

初八日辛卯。留宣沙浦。

初九日壬辰。發行到新安。毛揔兵標下尤吉王輔領兵到館。正使陪勑。故尤吉寓西軒。冬至使書狀來。

初十日癸巳。留新安。見尹止中令公慰書。大同察訪曹君挺立,鐵山府使安君景深來見。

十一日甲午。留新安。見李正郞景憲。聞申順夫令公之訃。

十二日乙未。留新安。朝見迎慰使元景鳴令公。巳時四船至。李長培,張應善等來現。聞船到三山島。遭風梔竿再折。再修而來。以致遲滯云。夕尹正郞樂天甫來。

十三日丙申。留新安。牧使設慰宴。

十四日丁酉。發行到嘉興。午祗受有旨。迎勑以二十日午時推擇。卿其以其日入京。使臣以不待搜檢。略率若干員役。奉勑先行之由馳啓後卽發。晡時到嘉山。卞守三近設酌于高山亭。困不能飮。草草而罷。

十五日戊戌。到順安。

十六日己亥。雨。朝抵箕城。李正郞景憲,李翰林坰勸酒。遂先起。冒雨乘小船。徑渡先到生陽。盧世彥,尹安仁等來現。吏人酒湯輩咸來謁慰賀。夕兩使至。府使柳大華令公設酌。

十七日庚子。到龍泉。朝抵黃州。邊兵使潝來見。軍官鄭昌雲落別於草河邊。昌雲生陽人也。先人莅府時。以吏童陪我。不離左右者六年。未嘗有纖毫過失。後登武擧。己未征奴。以將官屬右營。陷賊走回。以驍健善射著名。從余於燕山,渤海。備嘗艱險。其謹愿終始如一。見稱於一行。過鳳山中火於劍水。見洪郡守恕。夕宿瑞興。

十八日辛丑。到金郊。監司林子愼令公來見。小酌。白川支供不至。一行飢困。

十九日壬寅。到碧蹄。朝過松都。見帥相張洛西。夕宿碧蹄館。

二十日癸卯。入京。巳時到慕華館。聞除司成兼執義。陪勑參禮後。與使臣同幕。獲拜左相禮判,左尹。聞明日使書狀引見事有傳敎。夕李校理茂伯來見。

二十一日甲辰。引見于隆政殿。朝入內兵曹。見金參知淨元令公。正副使亦至。仍參謝皇恩禮。同使臣入參引見。同副承旨金德諴,注書崔有淵,史官沈之源金卨入侍。上曰。無事往還。且成事而來。予甚喜焉。因問及中朝事。遂與使臣詳細啓達而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