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敬亭先生續集
卷二
作者:李民宬 顯宗年間
卷三

朝天錄中

编辑

七月初一日己丑。雨。到濰縣。朝。發行過昌邑城東。迆南而行。午。憩寒亭店。中火而行。不數里値雨。張雨備而行。道上見軍馬旗麾十里不絶。以迓按察之行云。按察卽游監軍士任也。來時入萊州。大操於敎場。別隊扮作胡服。以試陣法云。過一石橋。名漁河橋渡濰河抵濰縣城外之東館馹。濰河在城東數里。自密州界經昌邑地過濰縣入海。一云背囊河。韓信破龍且之處也。自昌邑到此八十里。知縣馮來聘。浙之錢塘人。

初二日庚寅。到昌樂縣。朝。發濰縣。過玉皇閣泰山祠洛陽橋。昌樂東界値雨。憩周流店。卽魏孝子王裒之故里也。過安仁舊治。寓昌樂東城外王姓人家。縣屬靑州。距濰縣五十里。知縣劉養粹。穎川人也。

初三日辛卯。到靑州。朝。發昌樂。過古劇南城堯溝益都官莊巨瀰河。河廣而且險。或謂之巨昧河。漢耿弇追張步至鉅昧水上。卽此也。源出沂山東北。至益都壽光界入海。自登州以西號爲河者。皆渾濁不見底。小水俱汚瀦。停流而不渫。又渡白楊河抵靑州北城門外。寓彌陀寺。府距昌樂七十里。○靑州郡名齊郡。又云北海。卽禹貢靑州之域。武王封太公於此爲齊國。秦置齊郡。漢分北海郡。宋改鎭海軍。元改益都路。本朝改爲府。屬州一縣十三。曰莒州。府南三百里。古莒子國。曰益都。附郭縣地。後爲益都侯國。曰臨淄。府西三十里。本營丘地。曰博興。府北百二十里。周薄姑地。曰高苑。府西百五十里。古苑墻地。曰樂安。府北九十里。古廣饒地。曰壽光。府東北七十里。古斟灌地。曰昌樂。府東七十里。亦古營丘地。曰臨胊。府東南四十里。本伯氏騈邑。曰安丘。府東二百里。古渠丘地。曰諸城。府東三百里。魯諸邑。曰蒙陰。府西南二百五十里。魯顓臾國。曰沂水。莒州西北七十里。周之鄆邑屬莒州。曰日照。州東百五十里。本琅琊郡海曲縣地。亦屬莒州。靑州爲府。東北據海。南距岱。東有琅琊。西有濁河。四塞之地。古稱東西秦。秦得百二。齊得十二者。以此也。雲門山在府南五里。頂有通穴。可容百餘人。傍有黑龍洞。富弼知州時。題名刻于石壁。堯山在府西北八里。堯巡狩登臨故名。海岱樓在城內。今頹圮。富相亭在府西四里。瀑水澗。富公所建。後人名之琅琊臺。在諸城東南百五十里。東枕大海。句踐所起。秦始皇登留三月。超然臺在諸城北城上。蘇子瞻新之。子由名以超然。穆陵關在臨胊東南大峴上。左傳南至于穆陵。劉裕伐南燕度大峴。皆此地也。范公泉在府西門外。范文正知州時醴泉出。人名之。上有范公亭。歐公諸賢賦詩刻于亭中。堯祠,后稷,太公,桓公,劉章廟皆在境內。倉頡冢在壽光西。太公冢在臨淄南十里。太公葬於周。而齊人葬衣冠于此。管仲墓在牛山之阿。杞梁,晏嬰三士墓俱在臨淄。三士者。晏嬰以二桃所殺之士。孔明梁甫吟三墳。是也。正使以此爲蕩陰里。以梁甫吟有遙望蕩陰里故也。因指爲嵇紹衛帝濺血之地則非也。且引林子順蕩陰賦首句臨淄道上爲證。不覺失笑。司馬越奉駕征穎之處。卽相州之蕩陰縣。今隷河南省輝衛府。去長安不遠。況彼爲縣名。而此爲里名者乎。子順誤認爲臨淄之蕩陰。其時主司之不察。甚矣。副使過齊之作有云臥龍此地吟梁甫者。亦未穩。孔明隱於南陽隆中。作梁甫吟。蓋傷孔融,楊脩,禰衡見殺於曹操。而託興於齊之三士。其意顯而其辭婉。此蓋寓言。實非步出齊城。遙望蕩陰而作也。且如韓退之乃南陽人。左傳晉啓南陽。卽今河內之脩武。而唐書本傳以爲鄧州南陽人。蓋唐之南陽屬於鄧州。故妄增之爾。因倂錄之。以資博辨。孟嘗君第在府城西北隅。今爲城隍廟。公冶長墓在城西。王蠋墓在臨淄之愚公山。雋不疑,李膺,孔融,李邕,寇準,范仲淹,富弼,歐陽脩,余靖,趙抃。或爲靑州刺史。或爲北海太守。或知軍州而歷代名賢之爲境內州縣官如陳蕃,蘇軾之類。不可盡記。山川形勝。人物之出於傳記者。又不可殫擧。諸王府俱在城中。知府韓旽。山西沁水人。

初四日壬辰。到金嶺鎭。朝寺僧遠祥導入佛殿。榜曰大雄寶殿。壯麗無敵。創於宋熙寧中。蘇子有題。覽畢而行過靑社驛。出西北外城門。又出古西北城門。過漏澤園。漏澤園之法。起於有宋元豐間。蓋官葬無主之處也。過馮尙書墓。墓在益都西北十里地。有碑刻皇帝祭文。尙書名琦。號琢庵。臨胊人。籍在廣寧。萬曆癸卯。終於禮部尙書。其遺疏略曰。臣謹取病中未上之疏。補綴上之。惟皇上在位三十一載矣。自古帝王。卽有享國長久。未有歷年三十餘年。而方春秋鼎盛。正際中天之運。臣願陛下穆然自省。所行盡是邪則三十餘年者。固陛下持盈保泰之時。所行未盡是邪則三十餘年者。亦陛下回心轉意之時。此盛壯之年。正是理亂之會。若不將大小政務。整頓一番。中外人心。收拾一番。日復一日。盛年漸往。蠱惑益深。卽欲挽不返之勢于倦勤之餘。亦無及矣。夫朝政未肅者。病在人情之惰。吏治未淸者。病在士風之貪。君臣上下之睽者。病在形迹之疑。而其要在于服人心。陛下柰何以二百年固結之人心。一朝令其渙散至此乎。古稱成湯改過不吝。非是聖人無過。惟聖人乃能改過耳。漢武帝垂老而悔。唐德宗經亂而悔。若不老不亂而悔者。千古更有何人。以聖主當盛年。一日不悔。卽漢唐。一日悔。卽堯舜。章疏可一日發。缺官可一日補。百姓所不便者。可一日罷也。陛下何憚一日之發。不以成萬世之業立萬世之名乎云云。過臨淄縣南界齊桓公,景公,宣王,田單墓。俱有碑表。諸冢如丘壟。纍纍不絶。午。中火於淄河店。過淄河公署。遇官人于道。相揖以過。乃濟南都司爲察院迎謁而來。路左右有牛山,淄河二碑。管鮑莊亦在焉。牛山在臨淄縣南十里平原中。不甚高大。俯臨齊都。齊景公與梁丘據登臨涕泣處。其山足委靡抵于淄河之東岸。淄河源出萊蕪縣。經臨淄至壽光入濟水。禹貢濰淄其道者卽此也。但此細流。不足爲衆流之紀。疑世久變遷。與古不同耳。所過果穀蔽野。桑棗柿林鬱密路傍。按農桑書有荊桑魯桑之辨。荊桑葉細而薄。魯桑葉大而厚。今見齊桑。異於他處。蓋與魯桑同也。夕。抵金嶺鎭。宿于公署。是日行七十里。

初五日癸巳。到長山縣。朝。發金嶺。過益都西北九十里界。又過張家急遞鋪。自登州西南而北。所望之山抵牛山陿阨而近於路。過此漸遠。橫馳西北。邐迆不斷。其間坊郭畎澮。但可領略。晌午。中火于長店。過長山縣界。又過二十里坊。歷演武鎭。午後。抵長山之東館馹。知縣王夢尹。夕。雷震且雨。入夜大雨。

初六日甲午。到章丘縣。朝。發長山。出西城門。門外有河曰孝婦河。擺船以渡。過雍齒墓。縣西十八里有伏生廟及書院。乃伏生敎授處。又有范文正讀書堂。懷范樓在其傍。前有白蓮池。范公本蘇人。幼隨母適長山讀書。卽此處也。午憩鄒平縣。城南之胡家店中火而行。城內人物繁夥。劉天使弘訓。乃縣人云。南望九節黃龍山。世傳山下有太公釣魚處。未知是否。懷仙山在其前。奇峭雄拔。山上有店。名曰山頭店。或云韓家店。山阿有徑。曰向魯鄆汶陽龜陰之路云。豈自此達泰安之間路耶。逾靑龍山。嶺腰鑿厓開道。過滸山店。店西有湖。周三十里。草塞其半。抵章丘縣。東城門外有石橋牢壯。濁河流過橋下。乃漯水也。源出長白山。西北流入于小淸河。望西南數里許有山。不甚高峻。名曰小荊山。長白山在西南五里許。隋賊王薄之所據也。入東城門。門內有石橋。橋廣可六七步。長四十餘步。橋下皆虹門。名曰水城橋。濁河瀰漫城內。名曰蒙河。漯河之別派也。聞東南三十里有明水鎭。有泉涌出曰明水。人居稠密。搢紳士族。多出其處云。縣城內人物殷庶。牌樓摐摐於街路。名宦頗多。所過城隍關廟嶽祠玉皇廟之宏大侈麗。在在皆然。不可盡記。靑龍山脈自牛山以後漸遠。西南望之。而行到此。乃逾其脊。又復騰擲趨西而去。夕。寓城南之宋家。自長山到此九十里。知縣馮悉。

初七日乙未。到濟南府。朝。發章丘行四十里。中火於龍山驛。午後。發行逾緊坡。涉一小河。原上有碑。題曰齊卿鮑叔牙原封采邑云。過朝倉店。店西有弘濟橋。萊蕪知縣呂明倫鑿七十二井。以渫濟漯之流。橋橫跨其上。萬曆十八年所刱。而宋應昌巡撫山東時重修云。距府十里許。有石川稍淸。名曰山河。旱天則涸爲平陸云。東北有孤山如芙蓉。問諸居人則皆以華山答之。入外城東門。通事黃汝中等不爲預定館所。懵然前導。向西而南。又迆北而西。抵書院之戟門外。徘徊無所之。夜已深矣。提究汝中。副使亦笞丁仁信。遂往西館馹。與副使同寓西廊。正使落後。夜深不得相問。自章丘到此一百一十里。

初八日丙申。留濟南府。朝。聞正使寓城南書院。經夜於外大門。朝告知縣。移寓院內。送人邀之。與副使就其處。乃歷山書院也。其正廳曰精一堂。乃儒生講業課試之所。從西夾門出。有泉曰趵突。城西疏濼水。夾築石埭。曲折引流。注之方塘。而泉脈又從石竇噴湧以出。雪浪常如炰烹。一名瀑流泉。源出王屋山。伏流至濟源縣湧出。過黃河溢爲滎。西北至渴馬厓。伏流五十里。至城西又出爲北泉。嘗有棄糠於黑水之灣而見之於此者。又會諸泉入城。匯爲大明湖。流爲小淸河。濟南七十二泉。以瀑流爲上。金線次之云。有石橋跨下流。名曰廣會橋。趙松雪,王陽明皆有題。至今膾炙。蓋濟濼乃此處水泉之總名。而獨以此爲天下奇觀。泉上有堂曰漱玉。左畔有小樓。前有石橋橫跨方塘。其北有亭曰聖境仙泉。亦云觀瀾亭。以祠呂洞賓。自漱玉而南。又有亭曰氷鑑。又其前有廳堂。外有大門。門外有石欄橋。橋下之水連通院門外之橋下。名曰書院。而絃誦寂如。閒人坌集。轟飮其上。且居人不知大舜之德。而敢以呂純陽俎豆其間何耶。夕。大雨雷震。知府李天經,同知唐謙育,通判王三揖,推官吳執御俱送拜帖。各致程儀。竝回帖稱謝。○濟南亦靑州之域。春秋戰國竝爲齊地。秦爲齊郡。漢初屬齊國。後改郡。天寶初。改臨淄郡。尋改濟南。宋陞府。元改路。本朝改爲府。領州四縣二十六。曰濱州,府東北三百里。漢爲千乘郡。泰安州,府南百八十里。漢奉高博縣地。德州,府西北二百八十里。本秦齊郡地。武定州。府東北七十里。秦爲齊郡地。曰歷城,府之附郭縣。古歷下城。章丘,府東百十里。春秋時齊高唐邑。鄒平,府東北百八十里。古鄒侯國。淄川,府東二百三十里。本漢般陽縣。長山,府東北二百里。本漢濟南郡。新城府東北三百二十里。本唐宋長山縣。元因地廣。始置城邑。故曰新城。濟河,府西五十里。本漢祝阿縣。齊東,府東北八十里。漢之鄒平地。宋之齊東鎭。濟陽,府北九十里。本北齊長樂縣地。禹城,府西北一百里。漢祝阿縣。臨邑,府北百五十里。本漢舊縣。長淸,府西南七十里。本漢盧縣地。肥城,府西南百六十里。古肥子國。靑城,府東北二百二十里。本臨邑,寧津二縣地。陵縣,府西北二百四十里。漢安德縣地。新泰,泰安州東南百八十里。漢之泰山郡。萊蕪,泰安州東百二十里。春秋時夾谷地。德平,德州東百六十里。漢之平樂縣。平原,德州東南百二十里。漢之平原郡。陽信,武定州北四十里。漢屬渤海郡。海豐,武定州東北六十里。本漢陽信地。樂陵,武定州西北九十里。本漢富平縣。商河,武定州南百二十里利津,濱州東六十里。本渤海之永利鎭。霑化,在濱州西北六十里。本渤海縣地。蒲臺。州南三十里。漢爲濕沃縣。濱州,利津,霑化,海豐俱濱海。歷山在府南五里。卽舜耕處。鄭玄謂在河東。曾鞏辨其非。以齊之南山爲歷山。廟山在府東十里。有舜廟故名。華不注在府東北十五里。孤峯特立。下有華泉。卽昨望見之孤山而誤云華山者也。左傳晉逐齊侯。三周華不注。唐李白詩昔我遊齊都。登華不注峯。卽此也。黌山在章丘二十五里。連淄川,鄒平二縣界。鄭玄注詩于此。古井有書帶草。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卽岱宗也。盤道屈曲。至絶頂四十餘里。有石表曰東嶽廟。有封禪壇。又有三峯。東曰日觀。鷄鳴可見日。西曰秦觀。可望長安。南曰越觀。可望會稽云。亭徂徠,石閭梁父俱在泰安之境。大淸河卽濟水之故道。自兗州流經本府利津等地。入于海。小淸河一名濼水。卽濟之南。源發府西趵突泉。經新城入海。大明河。一云西湖。在府城內西北隅。源出舜泉。占府城三之一。由北水門出。與濟河合。瀰漫無際。遙望華不注若在水中央。有芙蓉,百花等橋。乃歷下絶勝處也。濼水又自西湖流不注山下。匯爲湖。湖上有鵲山亭。李,杜俱有詩。金線泉在城西石甃方池。泉發其下。東注城濠。波心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舜泉在城內舜祠下。杜康泉在祠西廡下。世傳杜康釀酒之泉。與江心水惠山泉秤之。只欠一銖云。諸王府俱在城中。閔子書院在府東五里。閔子墓前有祠。蘇轍撰碑。兄軾書。竹溪六逸堂在徂徠山。唐孔巢父,李白隱居處。歷山,濼源二堂俱在歷山之陰。宋曾鞏知州時所建。有碑刻在曰。齊州趵突泉二堂記。歷下亭在布政司傍。有水香,環波二亭。百花臺在府城南。曾鞏遊處。因呼爲南豐臺。凝香齋在布政司治內。曾鞏取韋應物詩句名之。左丘明,東方朔,孫復,石介等墓俱在境內。郅都,蕭望之,劉寵,范丹,李固,皇甫規,史弼,韓韶,李邕,顏眞卿,呂夷簡,王巖叟,韓琦,唐介,范純仁,蘇軾,曾鞏,晁補之,李常,趙孟頫皆爲路州縣官。其餘知名者甚多。公晢哀,茅焦,伏勝,終軍,東方朔,高詡,羊續,禰衡,高堂隆,管輅,羊祜,孟簡皆境內人物。其形勝則憑負。海山兩路要衝。今爲省城。城周十五里。濟河遶郭爲濠池。藕芰蓴鯽之屬。充牣其中。城內外民物之殷富。甲於靑州矣。

初九日丁酉。留濟南府。呈申文于軍門。又以德州前路水陸脚乘事。呈文于兵備道。兵備道批給船隻。以空銜申文不謹齎持。致令沾濕。押來譯官全有後,崔俊男等各棍打六下。來時別齎空銜申文數三件。所經衙門。如有呈辨處。則臨時書塡該衙門職銜。以便就呈。謂之空銜咨。午後。欲打發而人馬不齊。又照點方物文書。故遂停之。軍門卽山東巡撫兼兵部尙書趙彥。兵備道卽按察使曹爾禎,布政司程啓南。

初十日戊戌。到晏城店。朝。發歷城。過十五里地。平野有一石山。無一莖草木。名曰奎山。上有神祠。禱雨必應云。藥山亦在西北。產陽石故名。行五十里過濟河。乘船擺渡。又過大淸橋。橋可百餘步。橫跨濟水。入濟河縣城東門。門內有晏公祠。憩于察院衙門。午。驟雨旋霽。發行二十里。抵晏城店之李家。晏城故驛名。驛今移縣治云。是日行六十里。泰山在泰安州北五里。途上可以望見。而適被雲罩不得見。

十一日己亥。到平原縣。朝。發晏城行四十里。抵禹城縣。憩察衙。西墻外有禹廟設塑像。行過平原界十里地。漢司農高詡故里也。詡以淸操著名。不仕王莽。光武徵拜大司農。是日行一百一十里。顏魯公廟在東門內。又在陵縣南門云。按陵縣舊屬平原郡。方朔故里亦在平原。而墓在陵縣。知縣賈師達送下程。差門子三人伺候。左右廚人等服役甚勤。

十二日庚子。到德州。朝。送拜帖以謝知縣。聞穎川境內有大鳥集于大隗山。高七尺。五彩遍身。群鳥隨之。七日乃去。河南省臣具奏指爲儀鳳云。張主事國柱家在城中。要見通官。李膺等謁見。則主事討看方物狀。答稱包匭當發于本司驗看之日。不可徑發。望須裁度。張以提督主事。因出使過其家。以通官來謁。頗自誇詡於鄕閭云。午發行過桃園故址。相傳漢昭烈與關,張結義之處。夫知是否。又過蕭望之遺愛碑。望之爲平原太守。徵入少府云。行四十里憩于黃花驛。有碑表曰齊魯之交。路遇欽差行人司之行。停轎問及東事。對之以實。行人曰曉得。行人以冊封藩府往濟南云。夕到德州城外之張家。自平原抵此八十里。

十三日辛丑。留德州。以討船隻。將由水路故也。朝移寓夏家。與正使連榻。知州安受善送拜帖。准兵備道曹票給船六隻。官捉商船。封標待令。

十四日壬寅。雨。留德州。巳時乘船。譯官申應瀜等以水手口糧討給事。訴于知府。伴送許選與水手同心。刁蹬船價。不卽打發。因留宿船所。

十五日癸卯。發船到泊老君堂。水手等日晩無形影。李膺,申應瀜訴于戶部郞中曰。陪臣留此三日。不得發行。屢訴州爺。未蒙劃施。老爺雖非所管。乃是京官。懇乞指揮。郞中卽發差來督。見人調鸚鵡而來者。小於家鴿。觜鉤而黑。遍身綠毛。性慧而馴。申時水手來現。發船於安德水馹。河流循城而轉。磚築長埭。人居夾岸。鳴吠相聞。河卽衛河也。在州城西。本衛漳黃河諸水合流。自武城縣界入州境。北徑河間府入于海。東南漕運商旅及外國朝貢。皆由於此。振河關在西城。上河雖渾濁。其流甚駛。官船商舶。舳尾相銜。往來不絶。本州城郭高壯。市肆列貨山積。比之登萊爲優云。越岸有銀瓦寺。一云慈氏寺。與副使亂流而渡。登千佛閣。觀畢回船卽發。夜半泊于老君堂河岸。唐船綜泊者四十餘隻。自州郭到此水路四十里。

十六日甲辰。到泊花園莊。曉發船抵桑園喫飯。過良店驛,安寧鎭。俱吳橋縣地。距縣治八十里。又過東窩鎭吳橋縣。河流濁如泥。水不堪飮。凡做茶飯。磨小杏仁投水便淸。夜抵花園。宿十里浦。行一百六十里。吳橋乃河間府景州之屬縣。本屬平原郡。金始置縣於吳川。名以吳橋。在州東五十里。

十七日乙巳。到泊花園二十里地。曉發船。使船俱落後。過直柳莊新橋驛。驛屬交河縣。距縣治七十里。縣亦屬河間府。在府南八十里。又過薛家凹磚河驛。驛屬滄州。距州治七十里。又過滄州。州亦屬河間府。在府東百五十里。州治去河東岸僅三里。岸上有河海尊神廟。過劉翰林別墅。扁其門曰浣花洲。遂停舟步觀。中有花園。林館池亭。相望於葱蒨中。挹翠綠漪漱芳之屬。瀟洒幽靜。不類近郭。去岸跬步。店肆櫛比。高樓傑閣。映帶左右。風帆浪舶。出沒於煙雲杳靄之間。最爲勝槩。過長蘆巡檢司。又過興濟縣之乾寧驛。縣亦屬河間府。在府東百八十里。距此六十里所過。以花園名者三數。而此有上下園。乃河間府之靑縣地。在府東百五十里。離花園二十里許停泊。是日行一百七十里。

十八日丙午。到泊弰子口。曉發過流河驛。亦靑縣地。又過奉新驛。乃靜海縣地。又過靜海縣。縣治據河之西岸。閭閻稠密。亞於滄洲。但地勢窪下。爾縣亦河間屬縣。在府東百八十里。過獨流鎭。亦靜海地。廨宇人居。無異縣治。祠刹摐摐。丹碧照耀。過楊柳靑。乃武淸縣地。縣治距此六十里。縣屬順天府之通州。夜到泊于弰子口。是日行二十五里。二更大雷雨。雨下如注。衣衾行李盡被沾濕。披蓑而坐。

十九日丁未。朝。到天津衛。早朝發船。抛泊于衛城之北門外。去弰子口十里。日頭出將行李出曬。船上水手王季忠等辭去。季忠乃臨淸人。天津衛有左右衛。俱在靜海縣小直沽。永樂二年。築城南京湖廣江西浙江四省漕運輻湊于此河之灣洄瀰漫處。逐成瀦澤。舟之渟泊者近萬艘。往來上下者不在此。城池人物之盛。甲於德州。河流屈曲。濱河耕種之處。俱免汎溢之災。河道之善可知。夕。正使要往泊于玉皇廟前。因寓廟裏。適大風。船人堅執不發。恐他船撞著致傷耳。夕。雨。與兩使共寓西門外之侯家。

二十日戊申。留天津衛。朝。申應瀜,堅後曾以討船隻夫馬事。呈文于通判。通判以事出外。不得呈。依軍門分付。一行員役開錄以呈。

二十一日己酉。留天津衛。朝。李恂同駱惟信以討船竝夫馬事。往訴軍門。且書塡空銜。申呈之軍門。卽天津巡撫李邦華也。因孫閣老之議。新設軍門於天津云。戶部侍郞畢自嚴以督理遼餉駐此。推官孟養志者乃其管下云。伴送許選慫慂騾子主。未卽完雇。爲李恂所斥。仍訴軍門。請加給站馬十匹。蓋爲掩迹計。陽若致力於我行者。軍門曰。爲朝鮮通官。已給廿匹。你是何者加請十匹乎。命黜之。蓋自德州至天津。爲順流河。自此至漷縣。爲逆流河。牽挽以行。艱苦經旬。雇騾討馬。從旱路爲便故也。軍門出憲票。令巡捕廳撥船三隻。楊村驛撥馬二十匹。撥夫三十人。毋得遲悞。軍門語李恂曰。俺爲陪臣擺宴。而不意催發。仍送拜帖幷書儀。遂差人送帖叩謝。

二十二日庚戌。禹啓賢,黃珀等乘船發行。鄭昌雲亦從水路去。以騾馬不敷故也。

二十三日辛亥。到漢口里。巳時。發行。抵衛城東門外。停轎河畔。以等船隻。申應瀜偕夜不收拿二船來。與副使同舟。脚力別船擺到七八里下岸。從旱路行。抵席廠里打火。副使先發。正使轎夫三名逃去。逢過去的給價錢使之擡去。路逢工部尙書之行。停轎避之。尙書回籍靑州云。是夕獨落後。冒夜李恂跟行。初更。抵漢口里。寓王姓人家。行四十里。聞諸駱惟信則科官差人往我國。扮作商人。潛察事情。近當回報云。的有是事則可䮄。

二十四日壬子。到楊村河岸。店窩相連十餘里。馹丞逃避。夫馬轎夫無遞代者。遣申應瀜等往討武淸縣故留此。

二十五日癸丑。到河西驛。早發楊村。有南北村。人居稠密。又過頓丘地。離武淸四十里抵義村之白衣庵做朝飯。住持僧海量進茶。午。抵河西務。有城子市廛如縣治。戶部郞中一員監督河西務鈔關。夕。雷雨旋霽。雇轎夫擺船渡河。投路傍店舍。乃韓參將宗功之所寓也。參將乃遼人李寧遠之贅壻云。遼陽陷。全家避地我國。蒙護送登州。故致謝設酒。但稱毛將之欺罔朝廷曰。遼兵安有四萬耶。非但天朝之憂。亦貴國腹心之憂也。察其言。頗有怨懟之意。

二十六日甲寅。到通州。朝發河西。午。抵漷縣。縣殘陋不逮河西。李恂自河西先到此。預整夫馬。故卽打發。過張家灣。河之灣曲。連檣簇立幾數千餘艘。自楊村登旱路。猶循河岸。但有徑迂耳。張家灣通州地。元時有張萬戶者家于此。故名焉。有城子。城中廛肆甚盛。新設摠鎭。張士顯爲摠兵云。戶部尙書李三才家在城中。三才萬曆癸卯。爲鳳陽巡撫。有辭職疏。其略曰。今天下必亂。人人欲亂矣。九邊之亂則以遼東爲可畏遼東實京師左臂。最爲要害。虜旣無日不來。我無日不戰。竊計歲月之間。遼東恐非我有。遼如不虞。京師震動。雖黃金遍地。珠玉際天。豈一人之所能守所能運哉。尙且高高下下。作不急之池臺。銖銖兩兩。括已盡之膏血。輕其所重而重其所輕。雖有善者。亦末如之何矣。伏望皇上。詳其輕重。度其緩急。毋寶糞土之珠玉。而寶康濟之賢才。毋圖耳目之狎翫。而圖身心之安泰云云。三才以治河善於漕。職有能名。及是疏。直聲振朝。入通州城東門。過戶部分務衙門。出西城門寓西館馹。通州直隷順天府。距府四十里。本漢潞縣。金陞爲通州。取通漕之義。在平野。無高山。城東四十里有山如土阜。而童曰孤山。有西倉。東南漕船。皆湊泊于大通河。內外城皆置倉廒。過八里橋大興縣十里界。抵東嶽廟。殿東西廡及後頭。設塑像累千餘軀。佛宇道院。煥然一新。趙孟頫所撰幷書碑樹於殿後之東庭。有道士進茶。中火後修容入朝陽門。過興仁,長安等街,玉河堤,詹事府。到玉河館。寓東照。自通州抵京師四十里。其間二十里之地。閭閻夾路櫛比。達于城外。路左多大官葬地。其封樹塋域與人家相間。

二十七日乙卯。在館。天朝以七八日不受章奏。故不得呈報單。午。雨旋止。

二十八日丙辰。在館呈奏本于鴻臚寺。堅後曾以呈報單稟票。則提督主事票批云。該國人到全時方拜。以落後員役時未齊到。故有此云。譯官等措辭周旋後准拜。似是外郞輩所弄云。主事畢自肅淄川人。天津衛畢侍郞之同氣也。

二十九日丁巳。大雨。見朝。自去夜初昏逮曉雨不止。黎明具襏襫詣闕。到東長安門外。皇城門已啓。入自東庭外門。冒雨以進。過承天橋。入承天門。又入端門。止于午門外之東長廊。有六象牽出左右常參官。重行班序于門前。御路上紅袍幞頭者爲首。吏部侍郞回自山陵復命云。序班引詣班列。五拜三磕頭罷出。入東掖門詣光祿寺。領欽賜酒飯。纔入門。望見卓上所排。被人爭攫而去。還詣午門外。叩謝而出。

三十日戊午。晴。在館序班曹維信,高鍾元,陳允中,韓孔麟到館送拜帖謝之。主客司討看方物狀。頗有略尠之意。至發於言。李膺等答曰。方物乃王大妃照舊例封進。不敢有所增減。若謝恩方物則國王封進。數目爲優云。主事猶未解。

八月初一日。己未。見堂于禮部。朝詣部裏。尙書右侍郞坐堂。郞官行禮出。卽從東階入。跪揖四拜。退立西階。作揖而出。仍詣主客司。主事坐司。使臣再拜。主事答拜。余再拜。答揖。俱退立西階。主事叫議政來。正使進前立。主事立語李膺等曰。你國請罪舊君後請封可矣。事體重大。部裏不可擅便。在聖旨如何耳。其問答詳具密啓。呈禮單則答以從容。其下人語譯官曰。須送本家爲便。儀制司不受禮單。下人亦要送本家云。聞提督坐北館。卽回就行禮後還館。尙書兼翰林學士林堯兪。閩之莆田人。侍郞兼侍讀學士錢象坤。浙之會稽人。主客司主事周鏘。浙之海寧人。儀制司郞中周爾發。閩之同安人。午。聖旨下。屬國廢立。係關甚重。該部看議來說。午後。禹啓賢,鄭昌雲等來。二更。大雨。

初二日庚申。在館。見禮科成明樞題。爲屬國廢君。亟宜問罪。懇乞聖明。速爲處置。以正大義於天下事。奉聖旨該部倂看議來說。其全本具使臣狀啓。又見葉閣老辭本。爲量力不堪。聞言增愧。懇求罷斥。以重政幾事。御史曹守勛以朝鮮處置事關撫去留事。俱下部酌議。而不爲擔當斥之。以模稜故云云。

初三日辛酉。雨。朝。呈文于內閣。過文德坊大明門武功坊。到西長安門。以伺于翰林朝房。適韓閣老進卽詣闕。門外列立于行馬內。閣老下轎令免跪。捧呈文而去。有頃。朱閣老進。亦免跪。只捧呈文。顧閣老進亦如之。惟魏閣老前呈文未及完寫。不得投呈。最後葉閣老進。使臣以下跪于路左。閣老立語曰。爲甚麽事來。令李膺等奉對曰。爲冊封事。閣老曰。壞舊君自立。事不明白。何以來請耶。痛辨如答主客司而加詳悉。閣老曰。何故不報朝廷而徑自廢置耶。答曰。舊君在位。誰敢以失德報聞天朝。而旣廢則不可一日無君。此則理勢之自然。而內奉王大妃之敎。外迫臣民之推戴。此等曲折。幸加諒察。閣老和顏曰。査了。仍請揖。遂磬折作揖。閣老答揖而去。何,朱兩閣老先詣內閣。故未及投呈。因候其出。申時。六閣老連袂而出。跪于闕外。諸閣老停止。葉閣老曰。你國擧事時。引用倭兵三千何耶。力陳孟推官挾憾構誣之狀。閣老曰。若他外國之事則第循其請。你國與天朝一般。須加愼重行査後方可准也。極陳無可査之事。閣老曰。行査。非但天朝事體當然。於你國亦順。通査文武臣民狀辭。然後可悉一國事情矣。答曰。本國議政統率一國文武百官。其申文在焉。不待査而可悉矣。且小邦南隣倭北接遼。朝夕對壘。凡干征繕。一日爲急。而未准之前。不可發號令於國中。是以小邦臣民。顒俟封典。一刻爲急。行査往返。自底遲滯。不勝悶鬱焉。閣老曰。雖則然矣。天朝事體。不可不略査。你猶未達耶。又極言事理。非惟不必査。亦不當査。閣老曰。當與部裏講議。遂叩謝而退。葉閣老名向高。閩之福淸人。韓閣老名爌。山西蒲州人。何宗彥。江西金谿人。朱國禎。浙之烏程人。卽朝投呈者也。顧秉謙。南京崑山人。朱延禧。山東聊城人。魏廣微。北京南樂人。孫承宗。籍在北京高陽。位在何宗彥之下。以督理關城軍務。駐箚楡關。

初四日壬戌晴。呈文于禮部。朝。詣西長安門。將投呈于科廊。守門內官攔阻不許入。適成,郭兩科官罷出。投呈于路左。科官曰。此非講話之地也。不顧而去。成卽成明樞。郭乃郭興言也。譯官太德立呈解送漂流人咨于兵部。見御史胡士奇題。今日之時勢。孰急于東禦奴而西救黔哉。毛文龍以一成之旅。孤懸海上。少示牽制。據其報稱。遼,廣,開,鐵,順民太半南歸。其僞將陰受節制。犁庭掃穴。雖未輕言。招集遼人。數年敎訓。兼以朝鮮助兵八萬。摩厲以須。可攻可守。凡犒賞之資。糧餉器械。所當亟發。不可遲疑也。臣更有疑于朝鮮焉。不奉朝命而擅自廢立。雖助兵效順。安知其不二心於我。且八萬之衆。烏合蟻聚。緩急恐未可相恃。宜勑毛帥。偵其虛實。果眞委身歸命。戴罪討賊。功過相準。然後羈縻勿絶云云。

初五日癸亥。在館。聞黔中夷酋安邦彥,奢寅等叛亂。貴陽土官苗仲何,仲蔚等響應。焚毀城郭。劫殺殆盡。楚,蜀,滇,貴之間騷然。

初六日甲子。在館。提督下館。呈禮單。卽回帖送程儀。俄而還送禮單。癸卯年到館時館夫張應爵,劉禮等皆作故。獨鬻書王伢子生存。記余面目。聞山東海防摠兵沈有容往海濱。擇島駐箚。督率諸將。規取四衛。與毛文龍相應。共濟大謀。三月十二日早。軍門置酒蓬萊閣。餞有容。拜而送之。

初七日乙丑。在館。見禮部覆題。其大槩。勑下臣部會同兵部。再遣貞士信臣。同毛文龍集擧國之臣民。再三細詢。俟勘議旣明入告。當再議之。以聽聖斷云云。及奉欽依。屬國廢立。關係甚重。該部卽看議來說事理。未敢擅便。謹題請旨。且見袁軍門前後三本。山東巡按御史游士任,禮科給事中成明樞,御史樊尙璟,王允成,田惟嘉,天津督餉戶部侍郞畢自嚴等題。其全本具在使臣狀啓。

初八日丙寅。在館。禮部以釋奠齊戒。不坐。

初九日丁卯。朝。雨。在館。見禮部題。聖旨大槩你部還同兵部計議。差官査明定奪。詳在狀啓。

初十日戊辰。呈文于禮,兵部。朝。先詣禮部。尙書林堯兪,右侍郞錢象坤坐堂。行禮後。令李膺等跪稟曰。陪臣等將小邦事情。呈葉老爺閣下。則諭以你國封事。略査後可議。在該府議覆如何云。專恃大堂老爺。速賜處分。朝廷必欲行査。則今日事勢。與常時有異。小邦安危。在此一擧。伏乞曲諒事勢。只於撥上移文督府。則庶往返不至遲悞。是天朝有行査之實。而小邦蒙曲全之恩矣。尙書答曰。你國之事。我已知悉。但行査。在天朝事體。不得不爾。而於你國亦好矣。然當與兵部相講善處云。遂退出。仍詣兵部。尙書董漢儒遭外艱。左侍郞李瑾,高第,右侍郞余懋衡坐堂。呈文大槩。査官若差遣正官。則治行候風。必至曠日。勢難於冬前往還。請馬上差人。達于登撫。替送摠鎭。定以日限事具呈。則李瑾酬酢娓娓。因曰。已爲知道。當議處云云。獨余懋衡不假辭色。語甚峭厲。

十一日己巳。呈文于葉閣老。令李恂等稟告曰。老爺於東國事情。已盡洞燭。而必欲略査。以存天朝體面。然後方准封典。軫念小邦之恩意。至矣盡矣。目今小邦調兵運餉。軍務方殷。査官直到國中。則大小臣民。必爲驚惶。請移文于毛摠鎭。定以日限。使之査訪而來。則恐爲便當。閣老曰。你言有理。然則免遣査官。只行文毛帥處。使之題本。你等放心。我已曉得矣。入于闕內。招譯官李恂等面語曰。聖旨亦已好下。說與陪臣放心回館。

十二日庚午。在館。聞紅夷在東南海中。與福建相近。掠據彭湖。築城積糧。寇抄不絶。彭湖去興化府一日程。去漳,泉二郡只四五十里。閩廣吳越俱被其患。而閩南殆甚云。以査事報聞。次出送譯官申應瀜。呈稟于提督曰。蒙朝廷行査。使臣經冬。則登州數百水手。必至凍餒。將衣糧取辦事。出送通官云。提督准票。所過關津照驗。毋得攔阻云。

十三日辛未。在館。見葉閣老辭本。略曰。奉勑諭東省妖寇蕩平。輔臣運籌。勞績茂著。朕心嘉悅。特進上柱國。賞銀段。臣不勝惶懼。閣臣之不敍邊功久矣。臣之所運何籌。勞績何在。而冒此重賞。傳之天下。寧不貽笑。望收成命。東省妖寇。上年間。徐鴻儒以妖術嘯聚於鄒滕間。連陷兗鄆。旋就捕誅云。

十四日壬申。在館。葉閣老再上辭本。聖旨特准辭免。成卿謙愼之美。典禮擧行。閣務重望。卽出佐理。慰朕延佇至意。

十五日癸酉。在館。聞南京監生陳鼎相。因星變謀爲不軌。共推庶宗人睿爁。事覺就捕。

十六日甲戌。大雷雨。在館。十七日乙亥。晴。在館。

十八日丙子。在館。

十九日丁丑。在館。見兵部移禮部咨。大槩以小邦之事。輕動皇華之旌。屑屑焉曲訪其迹。褻體謂何。惟專督之毛帥可矣。今査文龍見差。有加銜參將汪崇孝在。卽令齎一札。交付文龍。秉公採訪。據實回報。不失于經權。其結局善後。自有貴部之職掌在。非任軍旅者有可越俎于其間也。

二十日戊寅。在館。聞査官兵部以汪崇孝差遣。見提督主事畢帖。爲曲諒事情。早完封典事。據陪臣李慶全等呈前事。奉堂批。卽行會同館。詳譯來說。等因准此。仰朝鮮館序班高鍾元等。卽照原呈。備詢李慶全等所呈。有無焚燒的確。具結回覆。以憑移會云云。卽據實具呈提督前。幷移牒序班高等。提督批高鍾元等報司手本曰。准收存案。

二十一日己卯。在館。見禮部覆題。臣部之遣官査勘者。示中國之體也。而兵部之擬箚行毛帥者。恤彼國之情也。一聽兵部酌議擧行。上不失朝廷之大體。下得彼國之情形。庶幾議論歸一。封典不悞云云。此迺禮部因兵部回咨而有此覆奏也。兵部咨中不欲遣官委査。頗涉顯然。故禮覆語意如此。

二十二日庚辰。在館。見禮部題。臣部向者折衷內外諸臣之論。因奉有明旨。隨咨兵部議遣何官。原無適莫之意。而兵部咨回。仍責毛文龍査確報命。蓋以多事之國。省其供億之煩。此天朝涵蓋之恩。出於震疊之外。言非互異。心本相成。惟是毛帥前疏。梗槩已具。乃封國重典。非可率略從事。卽懿親翦桐。猶質之五宗。參之巡奏。海外遠情。或未可以毛帥一言決之也。登萊巡撫建牙海上。體統嚴重。聲息易通。合無一面移咨撫臣袁可立。一面箚付毛文龍。聽其酌遣的當官員。到彼詳加體訪。取該國臣民公本回覆。倂撫臣具奏。恭俟聖裁。所有咨箚。仍依兵部委齎。再乞天語。丁寧勒限。庶往返不敢久稽。而予奪可以早定矣。奉聖旨依議行。仍著勒限。作速回奏。

二十三日辛巳。在館。見禮科周朝瑞題。海外之使已輕。不宜再輕。乞勑當事。愼重選任。以全中國之體。無取輕四夷事奉聖旨。該部一倂議覆。又見兵科周之綱題。屬國遣勘宜愼事奉聖旨。該部知道。兩周科具題本意。在於愼選査官。而館副使郭忠報以免査云者。妄也。

二十四日壬午。在館。夜。大雨。

二十五日癸未。朝。陰。晏晴。呈文于禮部尙書。林侍郞錢坐堂。行禮後進前。稟以行査方物等項。答曰。行査覆議。今明日聖旨當下。卽爲定限發送。方物則商量處置云。遂退。夕儀制司叫通官去。問以自京裏到登州幾日。自登州渡海幾日。下陸到王京又幾日。李膺等對以撥上往登州七日許。順風渡海亦不過六七日。下陸抵王京四日可到矣。郞中曰。然則四十日可以往返矣。

二十六日甲申。在館。夕。大雷電雨雹。

二十七日乙酉。晴。在館。譯官申應瀜,軍官姜潗等。持狀啓出去。

二十八日丙戌。在館。二十九日丁亥。在館。

九月初一日戊子。在館。見御史呂雲鵬題。通略曰。聞奴約以明歲與西虜大擧。而白蓮餘蠥爲之鄕導。此語或出於細作。而脫有意外之變。果有人策應否云云。

初二日己丑。在館。見兵部移會袁軍門咨倂毛文龍箚付。順付摠鎭標下汪崇孝。前往登撫。投遞於毛摠鎭。

初三日庚寅。在館。

初四日辛卯。將孟推官養志構毀本國事。呈文辨誣于禮部尙書坐。火房囑堂吏呈之。尙書批下曰。行査是天朝之體。近已移咨登萊巡撫及箚付毛摠兵。酌遣的當官員到彼。諒無騷擾事情。且奉有明旨勒限回報。封典之行。當不久稽。方物且暫收儲。俟允封後卽爲恭進耳。

初五日壬辰。在館。初六日癸巳。在館。初七日甲午。在館。

初八日乙未。呈文于內閣。朝詣西長安門。投呈辨誣呈文。韓閣老受而覽過。仍問我國事情。令李膺等措辭以對。則閣老曰。曉得。封典等待査回。朝廷必爲准完。准完則自然辨誣。只是早晩耳。繼而禮科給事中彭汝枏詣闕。投呈文。且陳被誣之狀。給事立而傾聽。捧呈文而去曰。當從容看過。

初九日丙申。在館。

初十日丁酉。在館。聞汪崇孝發行於初八日。陳希順亦當繼發。使臣具狀啓付駱惟信。使之替付陳都司。轉付督府接伴使。且具稟帖于督府。依駱惟信之言也。

十一日戊戌。在館。主客司主事周鏘就禮單內收參紙筆墨。批云收四色。餘壁云。

十二日己亥。在館。十三日庚子。在館。十四日辛丑。在館。十五日壬寅。在館。戌時。月有食之。

十六日癸卯。在館。十七日甲辰。在館。

十八日乙巳。在館。見兵部移登撫。催督汪崇孝咨云云。咨文二甬箚付一道。于九月初二日。牌仰毛鎭將官汪崇孝順齎投遞。定限本月十五日到彼等因。去後今奉本部送據朝鮮國陪臣呈。前項差員。昨始緩緩起身。海上氷凍。回報無期。伏乞撥上馳人。立催本官。火急前去。俾得十月內査明回奏等情。到部擬合就行。爲此一咨。倘崇孝愆期誤事。卽爲嚴捉究懲。仍希咨回。以憑査考施行。

十九日丙午。在館。二十日丁未。在館。二十一日戊申。在館。

二十二日己酉。在館。李恂等以驗方物事。訴于提督主事。答曰。昨見周主事。査事完了後當收云。你們不須煩訴。

二十三日庚戌。在館。見毛摠兵塘報。七月初五日。據哨探把摠賈于祥呈稱。奴于七月初六,十九兩日。要犯關職。派馬應魁等。領兵從滿浦。易承恩等從昌城。王輔等從千家莊。王承鸞從別東。杜貴從水口進勦。分撥已定。職從鹿島統率徐鳴泰等率馬步六千。餘至湯站等處下寨。以應五路。各授方略。去後所排空營。埋地雷炮。㺚子四五萬。十三日齊到滿浦。經由空營。被地炮登擊。自相踏死者二萬餘。馬倒死三萬餘。只有眞㺚二萬一千云。豈滇黔方有叛亂。西涼又被羌擾。而草澤嘯聚之徒。處處有之。或爲此誇張之報。以鎭遠裔耶。

二十四日辛亥。在館。二十五日壬子。在館。二十六日癸丑。在館。二十七日甲寅。在館。二十八日乙卯。在館。

二十九日丙辰。在館。見毛報。五月間。毛文俊駕船赴蔴羊島。候接劉愛塔。因約內應。計取南衛。却被馬驄等謀掘民間窖內銀錢。其軍卒四名。被賊活捉。綁解遼陽。奴酋親審愛塔內應等情。六月十三日。將金,復二州,永寧監等處人民數萬。盡數一空云。愛塔。遼人。復州僞將也。馬驄。沈摠兵標下云。

三十日丁巳。在館。見工科參看得毛文龍向苦無兵。而括遼人四萬以實軍伍。而朝鮮又助兵八萬。聲勢愈壯。況奴中我機關綁械。愛塔及李永芳之長子。而殺其弟劉興仁。盡驅南衛之人。四百里膏壤。一朝棄去。而不煩一鏃。今日之勢何如也。檄集各路兵將。四面夾攻。而文龍提素所簡練。出沒其中。秋高大擧。一鼓成擒。亦理之所宜有也。得此機而失之。志士灰心。邊臣飮泣。何以謝天下。抄出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