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敬堂先生文集
卷二
作者:張興孝
1818年
遺墨

附錄

编辑

挽詞

编辑

辛弘立

孕秀山川氣。含輝處士星。德從敦孝友。敎不出家庭。聞達寧求得。窮通孰使令。心常存朴素。木不願丹靑。風月巖爲號。塵埃事遂冥。演圖新得妙。呑畫舊通靈。魚隊爭塡戶。徽音實滿聽。伊余知慕德。自少已忘形。陳迹存家塾。新篇和野亭。優游聊卒歲。荏苒奄稀齡。露冷疏蒲柳。山寒少茯苓。一娘稱女士。三孺想儀刑。築室猶應返。空堂也復扃。老夫雙涕淚。長與水泠泠。

鄭佺

吾儕之爲學。患在半塗廢。君能一終始。汲汲如不逮。衡茅養天眞。塵埃絶世態。刻勵氷蘖操。日日常咬菜。晨興拜家廟。瞻想如有僾。潛心玩羲經。探賾窮朝昧。包括大無外。分析小無內。應務雖未周。律己期寡悔。門外屨恒滿。育才勤敎誨。矜持每惕若。素行絶瑕纇。俯仰諒無愧。下履而上載。胡爲遽不起。人事堪歎慨。生順死亦安。心中何滯礙。我是同門人。夙昔情所愛。病臥阻執紼。惘然悲不耐。一曲薤露歌。和淚替奠酹。

李煥

平生着力直方功。敬以名堂義在中。性理學爲吾分事。淸修操有古人風。曲肱而枕猶堪樂。容膝其居不要豐。可惜一元消長妙。圖雖傳世柰無公。

金光繼

我所思兮在金溪。敬堂張丈如良玉。修身正家讀古書。幽蘭在谷人未識。閒居樂育意不倦。屨滿戶外珍在席。我欲負笈往從之。以冀朝習而暮益。有志未就哲人亡。小子倀倀增愚惑。今聞蒿里奏哀歌。祖車將載就窀穸。二豎纏身阻執紼。西望長號淚盈掬。

權宏

環堵蕭然不蔽風。一瓢廚下任頻空。早聞朱禮仍留意。晩究羲圖更着功。騶入谷中身已化。鶴歸華表信難通。鱣堂寂寞音容絶。寒月凄涼照舊桐。

門生柳元之

處士星芒動。斯文絶自玆。有言雖有德。無命柰無時。篤實還前輩。風流更碩師。平生深易義。三畫問包羲。

祭文

编辑

金是樞

嗚呼。公之去斯世也。忽忽已再期矣。鄕無老師。士失依歸。此實斯文之所共慟惜。豈但爲吾黨之悲。平生專心好學。刻意求道。待人以忠恕。律己以禮法。於人已全。在天何負。而使其窮餓於林下七十年死。公實奚憾。視天茫茫。顧我顓蒙。幸同里閈。獲被知奬之深。得侍杖屨之側。聞行世立身之方。悅之而不能學。見居家處事之節。信之而莫能行。公存其敎。而我非善學。質雖愧於朽木。義則同於師生。何必屈首受書。而爲師生法。況如一元消長之圖。實妙契羲文之旨。高明者於昏塞者之類。識見相絶。何但三十里之遠。而公之每與我相對也。猶不自是己見。展圖商確。深恐或反於前聖之本旨。此實古人好問用中之意。我實何人。敢贅一語。而於是益敬服大人君子講學明理之事。必有此至公無我之心。我有此言。公知不知。雲鄕悠漠。鶴馭難追。此生百年。儀刑永隔。過我誰箴。狂我誰警。薄奠來哭。情莫究辭。不亡者存。庶歆我觴。

門人權昌業

惟靈。幼承庭訓。養其德性。長就有道。志存賢聖。循序漸進。格致誠正。確乎有定。不顧流俗。竟以魯得。曾氏之學。知及知言。樂優安貧。諄諄善誘。開發後人。近悅遠來。狂簡滿室。討論前修。都忘寢食。一日二日。靡有或息。窮神極深。推衍羲文。發前未發。縷析毫分。自子至巳。自午至亥。會各不同。各有所載。余自九歲。承命趨門。氣輕質薄。不知所尊。閔其空空。幾勞提命。年將二十。始知所向。世務連仍。未遑日月。今雖不及。謂有來日。豈意楹夢。今歲爲厄。光風帶慘。霽月含愁。樑木其摧。小子疇依。泰山其頹。小子安托。心之所疑。於何就質。事之所難。於何稟得。嗚呼痛哉。何至此極。辰良日吉。柳車旣飭。一枝天燈。萬古眞宅。儀容冥漠。覿德無日。腸摧心折。未盡所懷。羞以菲薄。奠以單杯。不亡者存。庶幾歸來。

門下生金煃

惟靈。稟質之粹。得氣之淸。溫安端肅。純潔精明。淵源其學。篤實其志。演繹經傳。芻豢義理。優游涵泳。背面盎粹。棲遲林下。脫落世累。原貧不恥。顏樂是尋。綠草庭畔。玩自家心。霽月臺上。養胸中氣。樂得英材。敎育勤止。提耳面命。幾多成就。晩喜羲經。是講是究。一元消長。兩儀闔闢。存心着意。會萬歸一。斯文有光。吾黨知歸。德旣邵矣。謂享髦期。天胡不遺。遽此降厲。鄕邦含痛。士林垂涕。嗟我小子。蚤歲摳衣。承敎之篤。數紀于玆。恩同父母。義重事一。擬伏門下。永保愉樂。如何一朝。棄我斯速。有言誰正。有疑誰質。茫茫天地。孑孑靡從。金溪之曲。人去堂空。蒼巖屹如。翠柏依然。俯仰庭際。顧慕潺湲。情不可盡。言不可極。臨觴一慟。庶幾來格。

門人權沆

道東千載。五賢挺生。允矣文純。展也大成。有的其緖。鶴峯是承。吾道在是。斯文大興。猗歟先生。早得依歸。克承善誘。妙詣精思。入孝出悌。天性之篤。內直外方。學問之力。萬象昭森。一以貫之。八卦生衍。倍以推之。羲文心法。早歲獨得。消長圓圖。晩年功業。靜裏乾坤。閒中今古。楊風吹面。梧月入懷。富貴利達。浮雲漠然。陋巷簞瓢。至樂存焉。德旣覃及。人皆信從。有來自遠。匪我求蒙。時雨菁莪。藥籠蔘朮。誨之不倦。敎亦多術。疑渙春氷。理析秋毫。襲薰蘭室。有覺其徒。侯伯承風。冠蓋相隨。時賢識名。氣槩同符。鶴鳴九皐。聲聞三淸。齋郞晩恩。歿後浮榮。善必有慶。天豈無知。永錫祚胤。保守裘箕。眇余無狀。丱角摳衣。心趨末技。路入他岐。早違門墻。久闕應對。徒勤斗仰。未承螟誨。一疾沈綿。二豎爲祟。豈弟神扶。惟日默禱。天胡不憖。而至此極。醫窮技殫。百身難贖。樑木其摧。小子安仰。奉山其頹。小子安倣。單杯瓣香。一字千涕。無間者誠。庶格不昧。

門人李時明

嗚呼先生。生晩好古。幼年獲師。交遊河洛。一路無岐。緬惟授受。溪老的傳。俯讀仰思。造次永肩。自知魯得。用工百千。始事灑掃。專精格致。飢不敢食。寒不敢衣。依歸雖喪。方冊在此。一室畜懿。屢空不憂。終始樂此。豈有爲求。聖言密微。初若難通。力久得門。如日懸空。豁然之後。何索不達。言行相符。表裏若合。如有取法。道學庶廣。言或及此。蹙然卑讓。肥遯遠禍。足知所養。及其晩歲。有契羲圖。闡明本旨。以開迷誣。自言此功。廿載于今。大鋪極該。小方皆勘。聖法以賴。示後亦關。尙冀有得。不謂已完。天若假年。想益著言。嗚呼已矣。奪我何亟。寥寥此世。更誰知學。眞儒正脈。此其亡矣。嗟我小子。幸贅門下。擊蒙砭頑。日望有成。恩均父子。奚啻師生。豈知壬申。我罹天崩。又未一年。哀訃之承。身嬰衰絰。詎卽奔走。疾闕侍藥。訣亦終阻。平生此痛。有誰知者。再期已回。益切傷懊。遺孤孑孑。方苦飢寒。縱爲獲養。曷保艱難。見之膺慟。想疚冥念。奠菲先誠。靈豈我厭。嗚呼痛哉。

門人金以道

粤惟嶺南。鄒魯之鄕。群賢輩出。繼繼芬芳。鶴峯旣沒。文不在玆。惟我先生。瑞世奇姿。實天生德。溫良恭儉。淸氷自潔。白玉無玷。旣有內美。加以切琢。就有道正。益專其術。窮造化理。貫天人分。知造其極。篤信聖人。平生孔思。夜夜周夢。事親敬兄。皆得其方。折旋周旋。矩中規中。惟我先生。尤有所卓。身閒安宅。不慕人爵。浩然自得。惟意所適。窮而不改。回也庶幾。魯而篤誠。參也得之。天心月到。灑落胸中。水面風來。眞樂無窮。惟我先生。天民先覺。覺後不倦。弟子稍益。各隨才智。敎亦多術。有時雨化。有答問者。無貴無賤。無小無大。開心見誠。夾持偕立。惟我先生。晩而喜易。硏幾極深。心與理一。日夕孜孜。推衍其說。圖成消長。發前未發。余末小子。濫承不屑。性懶才樗。業雖未傳。居門不學。擬效公宣。仁何不壽。遽至易簀。士失宗師。鄕塾胥戚。憂深失傳。嘆極長夜。人無由者。正路空舍。日月流邁。卽遠在迫。一麓天燈。萬古眞宅。叩地號天。肝摧膈裂。敢竭鄙誠。濫告靈筵。單杯瓣香。淚下如泉。

墓碣銘

编辑

有明崇禎六年。贈司憲府持平敬堂先生張公歿。葬于天燈山造火洞辛坐之原。元陵辛巳。外裔孫李公馨遠立短表。無陰記。今己巳。五代孫翊韓,世奎等。別治一石。將載辭改豎。謁銘於韓山李㙖。㙖辭曰。先生之道德本末。已有存齋之狀木齋之誌。又已贈顯秩享俎豆。固無待於區區碣銘而顯。且㙖以眇然後生。其何敢飾其孤陋。以自列於諸君子之後乎。翊韓等愀然曰。然。碣而無陰。不足以有徵於久遠。子亦在外孫之列。無庸辭。㙖於是不敢終辭。謹按先生諱興孝。字行原。安東人。高麗太師貞弼之後。曾祖諱以武。祖諱翕。參奉。考諱彭壽。部將。妣安東權氏。先生生以嘉靖甲子。歿以崇禎癸酉二月七日。壽七十。葬以其年四月九日。先生早承學於鶴峯,西厓兩先生。求道益力。造詣日深。亟蒙師門稱許。晩更就質於寒岡鄭先生。先生深歎其學有心得。恨其相知之晩也。嘗大書敬字於座右。因以自號。簞瓢自樂。林下敎授。油然無求於世。而德尊行高。聲聞益著。搢紳交口薦。除昌陵參奉。恩命纔下。而先生已下世矣。後數十年。士林躋享於鏡光書院。辛未。因士林請額。特贈司憲府持平。先生之德。久而益信如此。先生初娶僉知權士溫女。生一女。再娶學生權夢日女。生三男一女。男長鐵堅。護軍。石堅夭。道堅。女長適李時明參奉。次適琴以咸通德郞。護軍嗣子禧。道堅子禧入繼。二女鄭必興,曹必大。參奉六子。徽逸參奉,玄逸,嵩逸縣監,靖逸,隆逸,雲逸。二女金瑛,金怡琴以咸二子世晥,世曄。禧子夢麒,夢麟,夢祥。夢麒嗣子東彩。東彩子宗韓。內外曾玄。多不盡載。銘曰。

陶山之下。洛水泱泱。洙泗源深。武夷波長。於乎不顯。先生之光。由鶴泝陶。訂厓諏岡。志篤行力。卽乎大方。功存敬直。德造道凝。陋巷空瓢。林下樂朋。皐鶴晩聞。旌招後身。朝追尙賢。士效精禋。遺芳剩澤。惠我無疆。天燈之原。冠屨攸藏。有碣無陰。子孫增傷。伐石載辭。匪敢揄揚。不贏于躬。而後也昌。

上之九年己巳六月日。彌甥將仕郞懿陵參奉韓山李㙖謹撰。

言行錄拾遺

编辑

萬曆壬辰。倭寇充斥。人皆喪所守。而先生獨奉兩親。間關山谷。備經危苦。猶日誦中庸章句。未嘗或輟。其立志之堅如此。

先生旣無意於世。自見昏朝人紀紊亂。尤自晦藏。不欲見知於人。聞人談朝政。輒看書不與和。時朝家有訪用遺逸之擧。先生爲一赴試而避其名。柳修巖袗語人曰。此尤人所難及也。

先生嘗曰。禮曰不作佛事。今之巫事。甚於佛事。而士大夫家多行之。末俗之惑甚矣。凡里內淫祀一切禁之。自是溪里絶巫事矣。

霽月臺記

编辑

花山張行原。於居之後得一異處焉。名之曰霽月臺。因請余記之。記云天燈之陽有金溪。金溪之洞。幽邃閒靜。風土淳厖。泉石明媚。洞之第一曲。卽行原之居。碧嶺𨓦迤環其北。䕨岸柳橋。掩映乎柴扉。彷彿朱陳一村也。行原嘗行於屋後。見南岸靑巖陡出。樹鬱其下。中可坐十人。輦糞壤遣荊榛。憑巖而眺。則鶴岑一點。微露西天。其餘衆峯之東南走者。皆若拱揖於玆。瑤溪汩㶁流其前。松柏數十株羅生上下。雜樹若梨若漆。儼立亦若侍衛於前。怳然天祕地慳之地也。於是行原。日携藜哦其間。因題曰霽月。誇於鄕里之友。余於行原友也。竊嘗寄目以究斯亭之勝。乃喟曰。佳矣哉。見未嘗有也。此地之蔽於古者。將必有待於今。而公之眼力。能覰天奧以相値。則地與人吾何擇焉。若夫韶華發而百花濃。酷熱流而淸陰爽。楓光成錦。雪色揚皓。臺中四時之興無窮。而今獨以霽月爲號者。玆何意也。昔嘗聞黃庭堅形容周茂叔之人品曰。胸中灑落。如光風霽月。斯臺之得名。豈非因此也歟。當其乾坤初霽。玉宇澄碧。一片氷輪。湧出於東峯。淸光瑞色。蕩射臺邊。上下四方。纖塵不起。行原於焉頭戴蓮花巾。手把三尺瑤琴。足拂雲根。浩然而登斯亭。則四顧蒼茫。桂影凝輝。松風淅瀝。溪水淙淨。一曲南薰。遊心於煕皥之初。飄飄乎有凌雲漢出宇宙之思。當此之時。行原之胸襟之灑落。豈多讓於古人哉。然則昔之霽月。安知非今之霽月也。今之霽月。安知非昔之霽月也。斯亭之名。可謂至矣。行原勉乎哉。

萬曆廿四年五月日。花山權直養記。

一元消長圖改本說辨先生外孫恒齋李公嵩逸。有改本及說。仲氏葛庵公以爲非所當改。嘗與書論之。先生逸稿修整時。得此辨於亂稿中。又是葛翁手畫。玆錄之。以明原圖之無容改評云。

编辑

一。子圈中復卦居午爲辟。則復本東北之卦。而今反在南。乾本南方之卦。而今反在北云云。恒齋改本敍中語則是六十四卦方位。皆有定所。而膠固不可移之謂。然則文王後天圖以乾爲西北之卦。以震爲東方之卦。則以文王爲無所據乎。

一。此皆擧兩端卦。隨其卦爻變易次第。而以明始終消長之理。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可至於終而復始。始而復終。其法皆以六十四卦相乘。則此亦互相博易之義。所謂其交也。將變而無定位。天時之不窮也。先天圖卦氣先後。方位南北。一切反易。有何致疑哉。

一。以一月言之則月之朔。卽圖之復也。月之望。卽圖之乾也。月之旣望。卽圖之姤也。月之晦。卽圖之坤也。一陽生於復而極於乾。一陰生於姤而極於坤。以初節置復卦之下。以中氣置乾卦之下改本敍中語者。以一月論之則可謂近理。而若不得已分爲十二。則陽之長者不由其漸而卽長於長之月。陰之消者不循其次而卽消於消之月。使周文王七日來復八月有凶之說。无所發明。而本圖第一圈以復爲辟。爲一陽之月。歷臨泰以至於乾。爲六陽之月。第七圈以姤爲辟而爲一陰之月。歷遯否以至於坤。爲六陰之月也。六陰六陽。隨時消長。寒暑互來往。節氣各有漸次。此實作圖之本義乎。

一。全用先天圖之例。而十二辟卦之意。實行乎其間。而人未之察。又曰。當位用事者爲主。而十二辟卦之象與義。皆在其中云。改本敍中語信如其說。胡玉齋之以先天六十四卦。分配二十四氣。其用意布置。周洽無餘欠矣。春分秋分。有違於當辟之下。而置於次第之例。有何致疑哉。周謨之所致疑。朱子之未得其說云者。實未及察於此者乎。

一。後天姤圈以下諸卦布置。尤多可疑。旣無對待之體。又無流行之義。此愚之不敢取焉云。改本敍中語大槩伏羲先天圖則以橫圖。截其中半爲圓圖。乾姤相接於午。坤復相接於子。陰陽自爲對待。不用意思而然。故自乾遡上六會則卦卦爻爻無不應焉。文王後天圖則變置卦位。陰南陽北。而要陰陽之始。故卦之諸位。交相錯焉。不用對待。而姤會則依舊文王圖也。姤之六十四卦第二爻變爲遯會。遯會六十四卦第三爻變爲否會。至於觀剝坤會。次第而變。又用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而加一倍之法。從中起之義。雜體相反。以爲對於雜然紛錯之中。自有井然不紊之統紀者。此其所以爲妙也。又如文王孔子之說。則縱橫曲直。反復相生。無所不可。要在看得活絡。无所拘泥。則无不通耳。豈可謂無對待之體。而又無流行之義哉。

一。蓋先天言體而用在其中。後天言用而體在其中。其立義各異。其義各異則其用亦自不同。如此而強欲合爲一說。則雖安排得儘巧。終不成自然底道理。故不敢從焉。蓋不得已也。非得已而不已者也。又曰。伏羲仰觀俯察。遠求近取。見陰陽有奇偶之數。因而畫出兩儀。則四象八卦十六三十二六十四。次第生出。乂因而拗轉。規作圓圖。則震離兌乾巽坎艮坤。陰陽消長之理。自然與天地之道吻合无間。所謂先天而天弗違也。文王就八卦見成之中。變置卦位。說出帝出于震以下道理。則自與天地之道。亦無不合。所謂後天而奉天時也。二圖之義。恐無他說也。又曰。邵子有曰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後後天也。是不過以陰陽大分。分作先後而爲言者也。其意自與羲文先後之說。初不相準。又曰。後人理會不到。遂以伏羲先天人。故畫出先天圖。文王後天人。故畫出後天圖。先天圖爲堯前用。後天圖爲堯後用。則吾不知其爲何說也。改本敍中語此則所見迥出常情。不顧傍人是非。不計先儒之說。而說出人不敢說也。但竊念先天圖後天圖之先後字。只言畫出時之先後。聖人生之先後。而不論天地之先後。則元會運世年月日辰十二三十。皆用伏羲圖。而文王圖則斷不於此而參用也。然則伏羲畫出圓圖之後。文王未畫之前。實未着先字耶。伏羲非乾會之人歟。文王非姤會之人歟。堯之以後至今未用後天圖之數歟。一元有十二會十二之分實。在於二六之間也。自子至巳。巳爲六之終。自午至亥。午爲六之始。十二會各有辟卦。則自復至乾。乾爲六之終。自姤至坤。姤爲六之始。邵子陰陽大分。分作先後天者。棄此巳午乾姤之間。有何所據而分先後耶。自與羲文先後之說。初不相準。終亦實合於此夫。大槩伏羲畫乾會一圖也。雖不原始。而前五會之策已顯。文王定姤會一圖也。雖不追後。而以後五會之數已具備。而不畫者。不謂少也。備而畫之者。不謂多也。姤圈以下諸卦。似涉安排。而陰變爲陽。陽變爲陰。大變小變。內變外變。直變橫變。圓變方變。左變右變。正變斜變。无往不合。則此亦莫非自然之妙。豈可謂不成自然底道理而不從也。

一。至若月之初節中氣。每圈分置復乾之下者。是非私見。乃程朱之說也。程子曰。大則一元有一元之消長。小則一月有一月之消長。一日有一日之消長。朱子曰。先天圖所包極廣大。天地之始終。日月之運行。只是一箇盈虛消息改本敍中語云爾。則二子之說。泛言先天大小陰陽消長盈虛之理也。必於重爲十二圈之後。初節中氣。每圈分置復乾之下者。獨合於二子之說乎。分辟之後。初節置於子半所値之卦下。中氣置於午半當辟之卦下者。必有違於二子之說乎。名之以一元消長圖者。實由於元會年月日時之消長。天地之始終。日月之運行盈虛之理而發也。是无乃程朱之義乎。

一。伏羲巳會。以乾置午位上爲辟。文王午會。以姤爲辟。置午位上。則是乃擧一之義。而今本圖十二辟卦。各置十二圈之午位上。豈非反三之道乎。

一。今改本十二圈子。都用先天一圖方位。則一圈中復卦下書初節子初。乾卦下書中氣子中。以見其例。則十二月二十四氣。推此可知。先天一圖足矣。豈必重重十二哉。

一。如不得已而重之爲十二圈子。而都用先天圖之方位。則寧可以乾以上六會。用先天方位。姤以下六會。用後天方位。則庶可以發明先後天之義。如何如何。

一。本圖初本。以方圖置諸中間虛處。而晩年定本則挑出方圖。少無可疑。而其去之也者。引諭祖述。求免專輒之罪何耶。

一。先生積數十餘年工夫之際。非不知先天方位。重作十二圖之爲端的。而必以十二辟卦。分置十二圈之午位上。二十四氣之中節。各書於當圈辟卦之下。其餘五十八卦卦氣。陰變爲陽。陽變爲陰。互相交易。迭爲消長。而六十四卦十二變七百六十八卦四千六百八爻。各自變動。精密微妙。無窮底道理。條貫脈絡。井井不亂。終歸於自然之妙。其所可疑者。無乃在此而不在彼耶。

一。老先生與南時甫書。下南軒晦庵云云。幷改本敍引諭語。全言不論當不當。務欲夸耀之弊。南軒之知識。過於五峯。晦庵之實見得。高於龜山。則或有言駁涉佛之處。安有回護隱諱之道乎。若於理。實有所見。則固不待訊其人之賢否而爲去取。恐未免有未盡其義者。又非一二而已乎。安可據引先賢之說。遽詘本圖爲不足信。而直以一己之私見創別意。大戾於作圖之本意哉。

吾識淺辭訥。加以文不足。不足以窮子之辯。然期期知其似有率意去就之意。略此論辨。

一元消長圖䟦

编辑

余於寂寞中。聞有叩門聲。出而迎之。友人張若虛。入而拜。袖出新刊一圖。請余序。乃厥先君敬堂張先生所創一元圖也。先生諱興孝。字行原。永嘉人也。平生篤學。專心於性理之原。力行五十年不出。自號敬堂。仁祖朝薦爲昌陵參奉。未就而終。門人遂建廟以享。而只此圖始傳於世。則必有因是而得其心者。幸也夫。夫攻易者。孰不窮其理也。惟先生深究而作此圖。爲子者。孰不顯其親也。惟若虛辛勤而刊此圖。蓋官居邑宰。捐俸而梓之者多。家食有財貨人而鋟之者鮮。而今也若虛。抱冤來配。拮据於屢空之中。寧忍己飢。而賃工以就。非有志於繼述。而能若是乎。觀此圖。恨不及攝齊於函丈之間。而只與若虛。爲寓中忘年之交。多此擧。遂不辭而書之。友人名鐵堅。若虛其字也。乙巳仲春。後學漢陽趙碩亨序。

春坡里社上樑文先生歿後十七年己丑。奉安于春坡里社。後移奉于鏡光。

编辑

先賢設敎於人。旣垂啓佑之範。後學宜祭於社。敢稽崇報之方。忽見棟宇之翬飛。爭騰遠近之燕賀。粤我永嘉之雄府。實維鄒魯於吾東。水麗山明。幾多英豪孕育。風淳俗美。素稱賢才菀興。恭惟慵齋李公。節槩眞淸。文章大雅。騰望實於朝右。領袖一時。擅名聲於中華。膾炙三絶。秋霜烈日於諫諍之際。惠風和雨於字牧之辰。惟其逢世不祥。以致凶徒構孼。長途未半於千里。空抛經綸。殄瘁莫贖於百身。終歸斧鑕。至今士林之扼腕長吁。彼蒼之難諶。曁我敬堂張公。氣稟眞正。性雅端良。登遊鶴厓之門。宿知路脈。玩索羲文之易。洞透本原。追伊洛之單傳。堂以敬而揭號。挹濂溪之霽月。臺因此而錫名。元會運世之圖。究極微妙。陰陽消長之理。闡明始終。是豈尋行數墨者所可能。雖在老師宿儒而皆不及。劬書兀兀。長對卷中之聖賢。誨人諄諄。常滿戶外之列屨。簞瓢自樂於陋巷。富貴奚啻於浮雲。澤加於民。縱欠當時之展布。及人以善。可謂來許之宗師。惟玆兩賢之生。實維一洞之內。時世有先後而道則同一道也。造詣有淺深而德亦無他德焉。文彩風流。愈久而未泯。餘矩遺訓。沒世而猶存。山仰斗瞻。實出秉彝之好。心悅誠服。蓋由擩染之深。爰考里社之舊規。創建血食之新廟。經營籌度。及門之俊彥竭誠。役事奔趨。召募之工徒殫力。大木爲杗細木爲桷。長短各遵其宜。矩之斯方規之斯圓。繩墨不差其分。宏模克恢於五架。突兀中天。盛制益廣於六尋。成就不日。明靈永有昭享。陟降如見於羹墻。吾儕寔獲依歸。謦欬宛承於函丈。百代之風聲永樹。請賡呼邪許之歌。一邦之趨向在玆。敢唱兒郞偉之頌。抛梁東。瑞日朝朝上碧空。提掇此心如此日。莫敎塵滓留胸中。抛梁西。萬仞鶴峯天與齊。德業廣崇侔峻極。勉旃吾黨須攀躋。抛梁南。長江直抵西厓潭。波通河洛泝洙泗。性理淵源此可尋。抛梁北。一辰不動名爲極。吾人之極在於心。至正至中要不測。抛梁上。九萬玄天常在仰。從來幽默何言哉。至理昭昭無暫妄。抛梁下。此道平常知者寡。作聖端由孝弟求。當行日用誠非假。伏願上梁之後。俗尙絃歌。士習詩禮。文運大啓。咸知道學之當崇。儒風克昌。共識人紀之可立。禮義罔愆於俎豆。香祀無闕於春秋。不但從事於虛文。須尙實德。非惟馳於末藝。必傳眞心。宜益體慵齋公典刑。詎敢忘敬堂子訓誨。惠我光明之不已。聿觀正學之朋興。致此誠敬之無。庶見眞儒之輩出。

掌令申悅道撰。

敬堂續集䟦

编辑

敬堂先生文集二卷。先生外孫存齋李公所編輯。而葛庵公實爲之跋。行于世蓋久矣。其後又稍稍得遺落若干紙於古篋中。逐旋繕寫。附以挽誄等諸文字。彙爲續集又二卷。自鏡光本院鳩財募工。將壽諸梓。山長河君錫中與先生後孫世奎甫。屢枉見屬以丁乙之役。且令識其後。余辭謝以非所敢當。河君曰。字之訛。正而已。事之顚末。述而已。固非責之以筆削鋪張之事。子無庸辭。余曰。若尒。敢不樂爲之役。遂相與勘校。閱數日而卒業焉。其次輯凡例。一視原集。以至字行間架。亦不敢異同。手校本已經鑑裁者。不敢輒復收入。蓋兢兢乎致愼而不敢專也。旣又諗之曰。道由學而明。學由繼開而傳。先生之學。上接陶山師弟之統。下啓存葛父子之緖。其源流之正。授受之眞。不啻如日月之明。江海之潤。其繼開之功已盛矣。而斯集也卽其繼開之實也。雖其詞語質義。羲理渾成。殆朱子所謂乍看不好者。而大抵皆躬行踐歷之所形。故含蓄而不露。深厚而有力。易於感動得人。此其所以傳之愈遠而愈光大也哉。河君曰然。遂次其語爲識。歲黃虎巧夕節。後學柳範休敬書。

光風亭重建記以下辛酉追印時附

编辑

敬堂張先生。得陶山心學之傳於鶴峯金先生。以啓錦陽之學。嶺南學者。翕然宗之。凡先生平日杖屨遊衍之地。無所不愛賞指點。生平慕之不衰。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先生嘗就春坡居第之傍。爲臺曰霽月。爲亭曰光風。先生歿後十六年。因亭而社。又十五年。移社于鏡光。而亭遂廢。今其遺址在焉。先生後孫世奎。與一方人士。謀所以新之。旣刻石表其臺。又因其舊礎而亭焉。使後之登斯堂者。怳然若親侍燕閒。而薰襲其光霽之容。其有功於感發興起之助者。爲不少矣。於乎。先生之必以風月二者。表揭爲臺與亭之號者。何也。濂溪周夫子得千聖不傳之祕。揭太極之圖。發主靜之旨。以指示大原。而先生所著一元消長圖。實本於周子陽變陰合之妙。名堂顧諟之義。又有得於敬靜合一之旨。則蓋先生之學。深有契於周先生之道。而其想象彷彿於有道氣象者。益親切的當。非一時偶然標榜之比也。昔朱子嘗作光風霽月亭於濂溪舊墟。使有志於濂翁之學者。卽其地而想其人。因其名而得其氣象。而先生主靜無欲之學。風月無邊之容。愀然如復見焉。則今日吾黨之爲是役。其亦出於講先生之學。慕先生之風。而爲吾道復振之一大機會也。亭旣成。俾秉遠記其事。顧藐然末學。何敢窺測於先生之道。則猥有記述。誠知其僭且妄矣。然秉遠固先生之自出。而淵源授受之傳。至于我王考而益遠以長。則其於相玆事也。亦烏可以不文辭。程先生顏樂亭詩卒章曰。井不忍廢。囿不忍荒。於乎正學。其何可忘。余於是亭亦云。歲丙申十月下浣。後學韓山李秉遠謹記。

光風亭重建上樑文

编辑

眞儒繼開。百世之源派彌遠。賢孫堂構。數架之棟宇重完。豈惟寓慕羹墻。須要識取氣像。恭惟敬堂張先生。姿挺淸粹。學造明誠。門外之雪尺深。鶴山正脈。海上之氣丈許。獅壁眞詮。炯澈李愿仲襟懷。氷壺秋水。探賾邵堯夫造化。月窟天根。歲暮滄洲。悠哉某邱某樹。樂在陋巷。凜然一簞一瓢。蓋想夫環堵絶塵。晴牕宴坐。接芳隣於孟氏。夜氣鑑虛。露本像於濂翁。生意草翠。單傳收斂之訣。徹表裏而貫始終。一元消長之圖。洞陰陽而識變化。肆玆光風亭小築。寔在霽月臺差南。收天地春。蕭灑數間茅屋。志性靈喜。昭回二字華扁。近午輕雲。寓閒趣於傍花隨柳。上巳麗景。做淸意於風雩浴沂。粤自瑤琴響沈。遂致講樹草沒。溪山寂寞。空恨兔燕之生。梧竹悲涼。不見鳳凰之返。修復不可緩也。經始厥惟久哉。拓遺址而更新。從知廢興之有數。揭前楣以仍舊。聿睹光景之無邊。數君子相逢。念昔被襟立處。一箇月坐了。怳復拂面來時。杖屨遺芬。山川改觀。悄蒨卉樹。四時陽春之坡。灑落菏珠。半畝方塘之曲。想其人慕其德。晩生何歎。入乎室升乎堂。親見無異。願與一方諸子。庸助六偉抛郞。兒郞偉抛梁東。陟降靈宮望眼中。塵鏡豈無磨祛術。人心要有喚惺功。兒郞偉抛梁西。玉淵秋月展玻瓈。燈前侍榻論心處。虛實分明面耳提。兒郞偉抛梁南。石門高處丈筵函。由來以敬名堂意。知是欽恭妙訣參。兒郞偉抛梁北。天目撑空視閫域。分寸躋攀到上頭。上頭到處無容力。兒郞偉抛梁上。太虛空曠難摸狀。吾人心量亦如斯。莫遣偏私成礙障。兒郞偉抛梁下。草色三春迷遠野。紅綠紛紛皆等閒。崇蘭轉葛最堪把。伏願上梁之後。雲物留光。草樹播馥。先生之德則風也。見衿紳之作興。後孫之慶唯孝乎。庶裘箕之紹述。夫然後無忝生爾。是所謂勿替引之。

上之四年戊戌四月上澣。後學全州柳致明謹述。

鳳林精舍記戊申追錄

编辑

由光風亭竝溪而北數里。有所謂鳳林者。卽敬堂張先生之外圃也。蓋天燈一支。南迤爲商山。又折而東。漸潰而下則兩麓旁引。還復回抱。窈然作一洞府。小溪從北來。繞塢而東。至谷口而爲懸瀑奔湍。南岸巨石陡立。如列屛障。可臨陟而逍遙焉。抱外遙岑聳翠。纍纍如過墻之髻。前有古松一株。晩色蒼鬱。先生所手植也。萬曆癸巳間。先生廬墓于此。因而爲講道考槃之所。如朱夫子之於寒泉也。其後數世。復于光風舊第而地遂墟矣。六世孫九鳳氏自其先公。慨遺躅之蕪沒。擬置一屋子而詘於力。旣而院享又撤。寓慕益無地。乃於甲午春。謀于諸族。就舊址小北。決意營立。東西兩室而中爲堂四間。摠而名之曰鳳林精舍。旣成。屬一方士友而落之。以興洛忝爲門館後人。令記其事之始末。興洛竊惟先賢經過之地。一水一石。猶爲後人所愛護。況先生半世棲息之所。泉石尙帶光華。松籟如聆音旨者乎。九鳳氏乃克追先志。賁飾溪山。使一區雲物。煥然改觀。亦可謂不忘其所本。而善於繼述者矣。雖然。精舍之設。豈徒爲羨門之宿齊。花樹之燕遊已乎。將使游息於斯者。因棟宇之新而致肯構之實。讀先生之書。講先生之道。使遺風餘敎。愈久而無替焉。則是亭也永爲吾道之所托。而一時廢興。有不足論者矣。不亦休哉。終始幹其役者。七世孫景國,景栻。因幷書之。使來者。知今日辛勤成立之意云。丁酉流頭節。後學聞韶金興洛謹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