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 新唐書糾謬
卷六
吳縝 北宋
卷七

六曰官爵姓名謬誤

编辑

紀書團練使崔灌而傳乃觀察使崔瓘

编辑

   《代宗紀》大厯五年:「四月庚子,湖南兵馬使臧玠殺其團練使崔灌。」今案《崔瓘傳》云:「瓘,博陵人,以士行脩謹聞,累官至灃州刺史······大厯中,遷湖南觀察使。時將吏習寛弛,不奉法,瓘稍以禮法繩裁之,下多怨。别將臧玠、判官逹奚覯忿爭,覯曰:『今幸無事。』玠曰:『欲有事邪?』拂衣去。是夜,以兵殺覯。瓘聞難,惶懼走,遇害。」此即紀所書者,而不同如此,蓋《紀》誤也。

天策上將乃書為上將軍

编辑

  《禇亮傳》云:「初,武德四年,太宗為天策上將軍。」今案《高祖紀》:「武德四年十月己丑,秦王世民為天策上將,領司徒。」又《太宗紀》云:「髙祖以謂太宗功髙古官號不足以稱,乃加號天策上將,領司徒。」又《宰相表》云:「武德四年十月己丑,世民加司徒、天策上將。」又《唐儉傳》:「太宗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然則其官止是天策上將,非上將軍也。

紀云矍璋而傳乃瞿章

编辑

   《昭宗紀》乾寧四年:「五月壬午,朱全忠陷黄州,刺史矍璋死之。」今案《楊行宻傳》云:「汴將朱友恭、聶金率騎兵萬人與張崇戰泗州,金敗。瞿章守黄州,聞友恭至,南走武昌柵。行密遣將馬珣以樓船精兵助章守。友恭次樊港,章據險不得前,友恭鑿崖開道,以彊弩叢射,殺章别將,遂圍武昌。章率軍薄戰,不勝,友恭斬章,拔其壁。」然則書為「矍璋」者誤也。

史思明朱泚傳各有敬釭許季常

编辑

  《史思明傳》云:「思明又遣敬釭擊兖鄆。」又云:「思明大怒,召許季常,將誅而釋之。」今案朱泚僭卽皇帝位,以敬釭為御史大夫,許季常京兆尹。斯二人名姓皆同。然史思明之亂,至朱泚建中之變已二十五六年矣,二人者果存而助亂歟?或者姓名偶同歟?其誤記歟?不可得而知,脩史家亦當定其去取也。

目録著王綝而傳乃王琳

编辑

   目録第一百三十《烈女傳》有「王綝妻韋。」今案其傳,乃「王琳妻韋」也,未知孰是。

封道言名不同

编辑

  《公主傳》:「髙祖女淮南公主,下嫁封道言。」今案《封倫傳》,乃名言道,未知孰是。

楊昢名不同

编辑

   《外戚傳》楊國忠四子:「暄、昢、曉、晞。」又云:「昢尚萬春公主。」《貴妃傳》亦同,其字皆從日。今案《公主傳》及《宰相世系表》,其「昢」字皆從月,蓋誤也。

王摶名不同

编辑

  《王綝傳》:「其孫摶,字昭逸。」今案《宰相世系表》皆作「搏」,未知孰是。

梁武孫名誤

编辑

  《宰相世系表》内叙梁武孫云:「統五子:歡、譽、𧫣、譼。」今案表内有「詧」字而無「登」字,蓋「登」當作「詧」也。

嗣郯王戒丕字誤

编辑

  《顧彦暉傳》云:「乾寧四年,華洪率衆五萬攻彦暉,【王建之將也】取渝、昌、普三州,壁梓州南。帝仍遣左諫議大夫李洵論止,建拒命。帝以嗣郯王戒丕鎮鳳翔,徙茂貞代建,皆不奉詔。」今案《本紀》,乾寧四年六月,貶王建為南州刺史,以李茂貞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嗣覃王嗣周為鳯翔隴右節度使。茂貞不受命。嗣周及茂貞戰於奉天,敗績。况嗣覃王嗣周、嗣延王戒丕,紀傳中載之多矣,唯此傳乃作「嗣郯王戒丕」,誤也。

武德四年封越王元茂誤

编辑

   《髙祖紀》:「武德四年四月甲寅,封子元方為周王,元禮鄭王,元嘉宋王,元則荆王,元茂越王。」今案《髙祖諸子傳》云:「周王元方,武德四年始王,與鄭、宋、荆、滕四王同封」,正謂此也。今紀内書元茂封越王,而傳乃是滕王,已見差舛。而又《髙祖》諸子中無名元茂者,以是推之,實紀誤也。當書云「元懿滕王」為是。况傳中自周王元方已下,皆有次序,載其名。故徐康王元禮初王鄭,韓王元嘉始王宋,彭思王元則初王荆,鄭惠王元懿始王滕。凡此皆有根源,一一可考。而紀之所書,殊無據依也。

信王憻名紀傳不同

编辑

   《懿宗紀》:「咸通元年七月,封叔𢗙為信王。八年十二月,信王𢗙薨。」今案《十一宗諸子傳》,憲宗二十子無名𢗙者,止有信王憻,咸通八年薨。旣封于信而又薨,年與傳相符。則此信王𢗙卽憻無疑。但紀傳名不同,必有誤者。

昭宗子裕紀書為祐

编辑

  《昭宗紀》:「大順二年六月丙午,封子祐為德王。」今案《昭宗諸子》,德王名裕,不名祐也。况乾寧四年立為皇太子時名裕,卽可見此誤也。

王茂章誤作彦章

编辑

  《楊行密傳》云:「天祐二年,王彦章、李德誠拔潤州,殺安仁義。」今案《田頵傳》云:「行密遣將王茂章攻潤州」,又云:「行密使王茂章穴地取潤州。」參校諸傳,當作「茂章」為彦章者誤也。

辛雲京官誤

编辑

  《僕固懷恩傳》云:「史朝義退守莫州,於是都知兵馬使薛兼訓、郝廷玉、兖鄆節度使辛雲京會師城下。」今案《肅宗紀》云:「寳應元年【壬寅】,建卯月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度使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雲京自稱節度使。」又《代宗紀》云:「廣德元年【癸卯】,正月甲申,史朝義自殺。」今《僕固懷恩傳》載雲京等會師于莫州城下,正是寳應元年、廣德元年冬春之際。又按《辛雲京傳》,雲京自為河東節度使之後,未嘗移鎮,卒于太原,亦未嘗為兖鄆節度使。况雲京新得太原,必不敢輕出會師討賊,此蓋誤書也。

朗陵王父子名皆未明

编辑

   《太宗諸子傳·蜀悼王愔傳》末云:「子璠嗣王,武后時謫死歸誠州。神龍初,以朗陵王禕子褕嗣。」今案朗陵王即鬱林王恪之子也。【恪亦太宗子】《恪傳》云:「四子:仁、瑋、琨、璄。瑋早卒,中宗追封朗陵王,子𥙆出繼蜀王愔。」由是言之,此《蜀王傳》所云「以朗陵王禕子𥙆嗣」,當作「以朗陵王瑋子袨嗣」也。况開元中有信安王禕,卽琨之子,而朗陵之親姪,無容與伯父同名,以此益見朗陵王禕當作瑋字也。然《三宗諸子傳》内,《許王素節傳》末云:「乃以嗣蜀王褕為廣漢王。」以《宗室世系表》考之,蓋𥙆本名䄖也。

吳大瓘名不同

编辑

  《柳晟傳》云:「授學於吳大瓘,并子通玄。」今案《吳通玄傳》,其父乃名道瓘,未知孰是。

楊子琳作楊惠琳二事

编辑

  《劉昌裔傳》云:「去入蜀,楊惠琳亂,昌裔説之,惠琳順命,拜瀘州刺史,署昌裔州佐。惠琳死,客河朔間,曲環方攻濮州,表為判官。為環檄李納,剴曉大誼。環上其藁,德宗異之。」今案《憲宗紀》,永貞元年十一月,夏綏銀節度留後楊惠琳反。元和元年三月,楊惠琳伏誅。自反至伏誅,止四五月耳,中間未嘗有順命事,此其一也。且惠琳之亂在夏州,而此傳乃云,去入蜀説惠琳,既順命拜瀘州刺史,地里全不相屬,此其二也。既惠琳死,乃與曲環檄李納,而環上其藳于德宗。按《德宗紀》,建中二年八月,平盧節度使李正已卒,子納自稱留後。貞元八年五月,平盧節度使李納卒,子師古自稱留後。皆德宗之世也。至憲宗世,惠琳反時,平盧節度使乃李師古,而納死已久矣,時又不相值,此其三也。曲環自建中三年為邠隴節度,其後改陳許,至貞元十五年卒。當惠琳反時,環死已久矣,無復與李納攻戰事,此其四也。且曲環攻李納時,乃德宗之初,而惠琳反在憲宗之初,相距二十四五年,曲環又已死,何緣先述惠琳死,然後方及曲環攻檄李納事?如此則顛倒錯亂,無復次序,此其五也。由此觀之,此非楊惠琳,乃楊子琳也。


  案《代宗紀》大厯三年七月:「瀘州刺史楊子琳反,陷成都,劍南節度留後崔寛敗之,克成都,子琳殺夔州别駕張忠。」又案《崔寧傳》云,寧攻郭英乂,英乂走靈池,為韓澄所殺。於是劍南大擾,楊子琳起瀘州討寧,詔宰相杜鴻漸為西川節度使,往平其亂。鴻漸入成都,乃表子琳為瀘州刺史以和解之。又數薦寧,朝廷因授寧西川節度使。大厯三年,寧入朝,楊子琳襲取成都,帝乃還寧於蜀,未幾,子琳敗。子琳者,本瀘南賊帥,既降,詔隸劍南節度,屯瀘州,杜鴻漸表為刺史,寧入朝,留弟寛守成都。子琳乘間起瀘州,以精騎數千襲據其地。寛戰力屈。寧妾任素驍果,既出家財募士,設部隊自將以進,子琳大懼,會糧盡且大雨,引舟至廷乗而去,収餘兵沿江而下。諸刺史震慄,僃餼牢以饗士。过黄草峽,守捉使王守仙伏兵五百,子琳前驅至,悉禽之,遂入虁州,殺别駕張忠,城守以請辠。朝廷以其本謀近忠,故授峽州刺史,移灃州鎮遏使。後歸朝,賜名猷。此乃楊子琳亂蜀之本末,正與《代宗本紀》相符,又與《昌裔傳》時世事狀相應。蓋《舊史》止書為楊琳,而修《新史》者遂誤以為惠琳,故其時世年月,皆參錯顛倒,前後不合。以子琳考之,則與紀傳年世事理皆符同,其誤昭然矣。今《新書》誤以子琳為惠琳處凡二,此劉昌裔并《戴叔倫傳》,其誤皆同也。


    《戴叔倫傳》云:「師事蕭頴士,為門人冠。劉晏管鹽鐵,表主運湖南,至雲安,楊惠琳反,馳客劫之,曰:『歸我金幣,可緩死』。叔倫曰:『身可殺,財不可奪』乃捨之。嗣曹王臯領湖南、江西,表在幕府。」今案《劉晏傳》略云:代宗立,領度支、鹽鐵、轉運、鑄錢等使,拜吏部尚書,平章事,使如故。罷為太子賓客,領東都、河南江淮轉運、租庸鹽鐵常平使。《代宗紀》云:「廣德元年【癸卯】,正月癸未,京兆尹劉晏為吏部尚書、平章事,二年【甲辰】正月,罷。」《憲宗紀》云:「永貞元年【乙酉】十月,夏綏銀節度留後楊惠琳反。元和元年【丙戌】三月,楊惠琳伏誅。」《曹王臯傳》:「臯以建中元年【庚申】為湖南觀察使。李希烈反,【建中三年壬戍歲十月也】為江西節度使。」由此推之,劉晏之管鹽鐵,今且以廣德元年癸卯為始,至永貞元年乙酉,已四十三年矣。雖曹王臯為江西節度使之時,自廣德癸卯計之,至建中壬戍亦二十年,豈有主運而四十三年不罷之理?且叔倫主運在代宗初,而惠琳反在憲宗初,此時不相值一也。惠琳之反在夏州,而叔倫主運在湖南雲安地里,聲勢何由相接?此地不相近,二也。以此見决,非楊惠琳明矣。案《代宗紀》,大厯三年七月壬申,瀘州刺史楊子琳反,陷成都,劍南節度留後崔寛敗之,克成都,子琳殺夔州别駕張忠。又《崔寧傳》叙子琳自成都敗,収餘兵沿江而下,遂入夔州城守,以請朝廷,授峽州刺史。其本末與《叔倫傳》相應,且正當代宗之初,劉晏管鹽鐵之際。此蓋亦楊子琳而誤為惠琳也。

以公主字為封號

编辑

   《楊貴妃傳》云:「每命婦入班,持盈公主等皆辭不敢就位。」今案《諸公主傳》,睿宗女玉貞公主字持盈外,不見有封持盈者。夫以公主之字而遂為封號,稱之可乎?就使當日時俗所稱,然史家亦當考正之也。

程昌裔名不同

编辑

  《楊貴妃傳》云:「十載正月望夜,妃家與廣寧主僮騎爭闤門,鞭梃讙競,主墜馬,僅得去。主見帝泣,乃詔殺楊氏奴,貶駙馬都尉程昌裔官。」今案《公主傳》乃程昌胤也,未知孰是。

張去奢去盈不同

编辑

  《公主傳》:「玄宗常芬公主下嫁張去奢。」今案《肅宗張皇后傳》,其尚常芬公主乃張去盈,非去奢也。未知孰是。

郭潛曜姓不同

编辑

  《公主傳》:「玄宗臨晉公主下嫁郭潛曜。」今案《孝友傳》,乃鄭潛曜,而其父萬鈞亦尚代國公主,證据甚明。為郭姓者誤也。

南昌公主

编辑

  《公主傳》:「髙祖女南昌公主,下嫁蘇勗。」今案《蘇勗傳》乃云南康公主,未知孰是。

張説字誤為鋭字

编辑

  《禮儀志》,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嵒上疏,請刪去《禮記》舊文,而益以今事,詔付集賢院議。學士張説以為《禮記》不刋之書,去聖久逺,不可改易,而唐貞觀、顯慶禮儀注前後不同,宜加折衷,以為唐禮。乃詔集賢院學士右散騎常侍徐堅、左拾遺李鋭及太常博士施敬本撰述歴年,未就而鋭卒。蕭嵩代鋭為學士,奏起居舍人王仲丘撰定為一百五十卷,是為《大唐開元禮》。

今案《藝文志》,《開元禮》一百五十卷注云:「張説請修貞觀、永徽五禮,為《開元禮》,命賈登、張烜、施敬本、李鋭、王仲丘、陸善經、洪孝昌撰集,蕭嵩摠之。」又按《張説傳》,説為集賢院學士,知院事,常典集賢圖書之任。開元十八年卒。又案《蕭嵩傳》,嵩以開元十四年以兵部尚書領朔方節度使,徙河西節度使,以破吐蕃功,授同中書門下三品。十七年進兼中書令。自張説罷宰相令缺,四年,嵩得之。又案《玄宗紀》,開元十一年四月,張説為中書令,十四年四月罷。十七年六月,蕭嵩兼中書令。以是言之,方初脩《開元禮》之時,卽張説總領。至十八年説卒,卽蕭嵩摠之。蓋皆以見任宰相或舊相總之也。况蕭嵩名位素崇,當開元十四年已為兵部尚書、節度使,而李鋭乃其屬官,嵩豈容下與鋭為代乎?此蓋是説卒,嵩代説為學士,而誤以「説」為「鋭」,於是義理皆不明也。

雍王畢王房各有景誤

编辑

   《宗室世系表》,雍王繪之曾孫有廬國公、相州刺史景,誤。今案畢王璋之曾孫亦有蔡國公景,誤。此二人止是三從昆弟耳,無縁如此同名。按《江夏王道宗傳》云:「子景恒封廬國公、相州刺史。」然則雍王房之「景」誤,非也,當為「景恒而封廬國」。

范雲仙等官誤

编辑

  《武后本紀》云:「長壽二年一月,殺内常侍范雲仙。三月,殺白潤府果毅薛大信。」今案《后妃傳》則云「監門衛大將軍范雲仙、白潤府果毅薛大信」,未知孰是。

蘇光榮名不同

编辑

  《孟元陽傳》云:「韓全義敗五樓,列將多私去,獨元陽與神策將蘇元策以所部屯溵水。」今案《韓全義傳》云:「討吳少誠而師皆潰,退保五樓,賊移屯逼之,乃與監軍英秀等保溵水,不能固,又入屯陳州。是時唯陳許將孟元陽、神策將蘇光榮守溵水。」又《吳少誠傳》亦云神策將蘇光榮,而《韋弘景傳》亦有蘇光榮者為涇原節度使。然則名「光榮」者是而為「元策」者誤矣。

鹿晏弘名誤

编辑

  《田令孜傳》云:「復光部將鹿景弘。」今案下文及《僖宗紀》,中和三年皆曰「晏弘」,然則此「景弘」字誤也。

牛勗名不同

编辑

  《田令孜傳》云:「復光部將鹿景弘、王建等以八都衆二萬取金、洋等州,進攻興元,節度使牛頊奔龍州。景弘自稱留後。」今案《僖宗紀》中和三年:「十二月,忠武軍將鹿晏弘逐興元節度使牛勗,自稱留後。」《紀》以為勗,《傳》以為頊,未知孰是。

魚朝恩傳脱字

编辑

  《魚朝恩傳》云:「以左監門衛軍知内侍省事。」今案監門衛軍疑不成號,當是將軍也。

李訓仇士良兩傳各載魚弘志名不同

编辑

  《李訓傳》云:「顧中尉魚志弘。」《仇士良傳》云:「志弘右衛上將軍,兼中。」今各以本傳上下文考之,如《李訓傳》云:「弘志使偏將攻之」。《士良傳》云:「與右神策軍中尉魚弘志挾帝還宫」,又云「與弘志議更立」,又云「弘志韓國公」,又云「士良弘志憤文宗與李訓謀」,又云「禍原於士良弘志。」又案《武宗紀》,亦書為「魚弘志」,然則其人名「弘志」審矣,而傳或書為《志弘》,使後世何所取信乎?

馬舉官及名紀傳不同

编辑

  《懿宗紀》:「咸通九年龎勛反。十二月,前天雄軍節度使馬舉為南靣招討使,泰寜軍節度使曹翔為北靣招討使。」今案《康承訓傳》云:「詔以馬士舉為淮南節度使、南靣行營諸軍都統,以隴州刺史曹翔為兖海節度、北靣都統、招討使。」與本紀所書名及官號有不同。又案《令狐綯傳》,馬舉本左衛大將軍,遂代綯為南靣招討使,亦不言為前天雄節度使,且又一名「舉」,一名「士舉」,莫知孰是。

盧坦傳誤書吳少誠

编辑

  《盧坦傳》云:「坦為東川節度使。初,坦與宰相李絳議多協,坦出半歲而絳罷。吳少誠之誅,詔以兵二千屯安州。」今案李絳罷相在元和九年二月,則坦之出鎮東川,乃八年秋冬之交也。又案《憲宗紀》:「元和四年十一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誠卒,其弟少陽自稱留後。九年閏八月,彰義軍節度使吳少陽卒,其子元濟自稱知軍事,是後始相繼命將誅討。」然當元和八年、九年,則少誠之卒已久,朝廷未嘗有誅少誠之事。今此云「吳少誠之誅」,誤矣,當云「吳元濟之誅」也。

范陽王藹名不同

编辑

  《魯王靈夔傳》云:「子藹為范陽王宗室。」《世系表》亦同。今案《本紀》,垂拱四年九月,殺范陽郡王靄。藹、靄不同,未知孰是。

東莞郡公融名不同

编辑

  《虢王鳯傳》云:「次子茂融,宗室。」《世系表》亦同。今案《邢文偉傳》云「東莞公融」,《本紀》垂拱三年亦作「東莞郡公融」,皆無「茂」字,未知孰是。

袁朗傳袁粲名誤

编辑

  《袁朗傳》云:「自滂至朗凡十二世,其間位司徒、司空者四世。淑、顗、察皆死宋難,昂著節齊梁時。」今案袁朗之先仕宋而死于國難者,有淑、顗、粲三人,然未嘗有名察者,則此言「察」乃「粲」字之誤也。

蘇弘軫名不全

编辑

   《鄭從讜傳》云:「河東節度使康傳圭遣大將伊釗、張彦球、蘇弘軫引兵拒沙陀,戰數負,傳圭斬軫以徇。」今案上文云「弘軫」,而下文止云斬「軫」,即不知軫姓蘇弘邪,或脫誤邪?

李氏表有知古二名

编辑

  《遼東李氏世系表》内,兩世之間有名「知古」者二人,必有誤者。

王琚王同皎等傳周璟名不同

编辑

  《王琚傳》云:「琚義其為,即與周璟、張仲之等共計。」今案王同、皎、武三思傳,皆作「周憬」,未知孰是。

宰相李藩世系表脫誤

编辑

   《宰相世系表·李氏南祖表》内有承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弟名曄,子名潘。今案本表之末注云:「南祖宰相有藩。」又《李藩傳》云:「其先趙州人,父承,仕為湖南觀察使,藩相憲宗。」而《李承傳》云:「趙州高邑幼孤,其兄曄養之,仕歴山南東道節度使,終于湖南觀察使。」此即李曄、李承、李藩之世次,今且據《傳》為正。《傳》稱「兄曄養之」,今《表》中曄乃為承之弟,其誤一也。藩旣承之子,今《表》止作「潘」,其誤二也。藩相憲宗,以例當有「相憲宗」字,而此不載,顯是脱漏,其誤三也。

仇甫姓不同

编辑

  《藝文志》雜史類中鄭言《平剡録》一卷,注云:「裘甫事。」今案《本紀》:「咸通元年正月,浙東人仇甫反,命安南經畧使王式為浙江東道觀察使以討之。八月己卯,仇甫伏誅。」《王式傳》亦作仇甫,唯《藝文志》作裘甫,未知孰是。

蘇定方傳與突厥傳不同

编辑

  《蘇定方傳》云:「俟斤嬾獨禄擁衆萬帳降。」今案《西突厥傳》,以為「嬾獨禄」,未知孰是。

突厥傳季髙遷姓誤

编辑

   《突厥傳》云:「武德八年,頡利攻靈朔,於是張瑾兵屯石嶺,季髙遷屯太谷。」今案《突厥傳》云:「武德五年,進擊忻州,為李髙遷所破。」又李髙遷自有傳,則此為「季」字者誤也。

突厥傳李靖傳不同

编辑

  《突厥傳》:「頡利子疊羅支」今案《李靖傳》,作「疊羅施」,未知孰是。

何重霸名紀傳不同

编辑

  《武宗本紀》開成五年:「十一月,魏博節度使何進滔卒,其子重霸自稱留後。」今案《進滔傳》,其子乃名「重順」,未知孰是。

髙祖紀書封德彞左僕射誤

编辑

  《高祖本紀》武德九年七月:「癸巳,封德彞為尚書左僕射。」今案《宰相表》乃是右僕射,况是月卒卯,方命蕭瑀為左僕射,至此止隔兩日爾。而德彞本傳亦止云拜右僕射,且云是時瑀為左僕射。然則德彞此拜,實右僕射,而高紀書為「左」,則誤也。

唐儉傳誤書官

编辑

  《唐儉傳》云:「武德初,進内史舍人,遷中書侍郎,為劉武周所虜。」今案《髙紀》云:「武德二年,内史侍郎唐儉討劉武周。」又永安王孝基及《獨孤懷恩傳》皆云内史侍郎。又《百官志》云:「武德三年,改内書省曰中書省,内書令曰中書令。」然則儉在武德二年,則當止是内史侍郎,未合書為中書侍郎也。

髙祖紀書長孫順德官誤

编辑

   《高祖紀》:「武德四年左驍騎衛大將軍長孫順德。」今案十六衛止有驍衛,未嘗有驍騎衛。又按《突厥傳》,亦止云左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然則此「騎」字實「衍」字也。

髙祖紀封子為蜀王名不同

编辑

  《高祖本纪》云:「(武德)六年四月壬申,封子元璹為蜀王,元慶漢王。至八年十二月辛丑,徙封元璹為吳王,元慶陳王。」今案子名元璹,而封蜀王,使民吏若何稱之?雖「璹」字亦有壽音,然恐難户曉,終似未安。其可疑者一也。又案此高祖子也,遍尋本傳,則二十二人並無名元璹者。此可疑者二也。案《霍王元軌傳》云:「武德六年始王蜀」,與豳、漢二王同封,後徙吳,與此《高紀》所書封徙皆同,又云「貞觀十年徙王霍。」今以《紀》考之,武德六年王蜀,及八年徙封吳者,皆名元璹,而貞觀十年徙封霍者則名元軌。然則元軌初名元璹,後改為元軌歟?若然,則是傳漏載其改名一事矣。至於名璹,而封蜀一事,訖未可曉。或者止名元軌,而《高紀》誤以為元璹乎?設若果誤載,則又安得六年、八年皆誤歟?此二者雖不可得而考,然要之元璹、元軌在紀傳不脱,則誤必有一者矣。【又案:《舊唐書》紀武德六年,雖不載元璹初封蜀王等事,然《八年》亦書云「十一月,改封蜀王元軌為吳王。」其名止是元軌,不作元璹,已自與《新書》不同。由是觀之,疑《新書》之誤也。】

長平王傳薛仁杲傳不同

编辑

  《長平王叔良傳》云:「薛仁杲内史翟長孫以衆降。」又云「委事於長孫,乃克安。」今案《薛仁杲傳》,作「内史令翟長愻」,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