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東國輿地勝覽/卷016

巻十五 新增東國輿地勝覽
卷十六
作者:李荇 李氏朝鲜
1530年9月
巻十七

稷山縣

编辑

東至鎭川縣界三十三里,至京畿安城郡界二十一里。北至同郡界二十五里。南至天安郡界十里,至木川縣界二十一里。西至平澤縣界二十二里。距京都一百八十九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慰禮城百濟溫祚王自卒本扶餘南奔,開國建都于此。後高句麗取之,爲蛇山縣新羅因之,爲白城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九年屬天安府,後置監務。本朝太祖二年,縣人宦者金淵入侍大,奉使而來,陞知郡事。太宗元年復降爲監務,十三年例改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新增燕山乙丑移屬京畿,今上初復舊。

郡名

编辑

慰禮城蛇山

姓氏

编辑

本縣崔、兪、白、趙。

慶陽金、趙、白竝續

形勝

编辑

北帶漢水,東據高嶽,南望沃澤,西阻大海

编辑

《三國史ㆍ百濟紀》。

溫祚遺墟

编辑

李粢《濟源樓》詩:溫祚遺墟有一樓,登臨四顧意悠悠。

山川

编辑

蛇山

编辑

在縣西三里。鎭山。

聖居山

编辑

在縣東二十一里。高麗太祖嘗駐蹕于縣西愁歇院,東望山上有五色雲,以爲有神祭之,遂稱聖居山。我太祖世宗幸溫泉時,亦祭之。

良田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二里。

鵂鹠巖

编辑

在縣南五里。如羊馬人物之形。

望海山

编辑

慶陽縣

億賊浦

编辑

在縣西六十里。

慶陽浦

编辑

慶陽縣。海浦也。

牙州梯川

编辑

在縣北二十三里弘慶坪。源出京畿安城郡靑龍山,流入振威縣冬河浦

土産

编辑

蘇魚、秀魚、葦魚、眞魚、安息香、白花蛇。

新增黃石首魚、鯽魚。

烽燧

编辑

望海山烽燧

编辑

南應牙山縣鷰巖山,北應陽城縣槐台吉串

樓亭

编辑

濟源樓

编辑

在客舘東北。

徐居正詩序:奉使嶺南也,道于之客舘東北隅有一樓,登臨小憩,問主人曰:「樓之名謂何?」主人不知。問諸左右,邑人曰「濟源」,坐客不知濟源之意。居正曰:「此邑,百濟氏之故都。其曰濟源者,得不以百濟之源源於是乎?蓋百濟始祖溫祚者,本高句麗東明王朱蒙之子,逃難南奔。史書:『溫祚負兒嶽,相其可居之地,而都于河南之慰禮城,世傳爲稷山。』居正常以負兒嶽距此可二百里,安能相其可居者乎?且所謂河者,指何水乎?居正道過此非一再,而因行迫未暇一入矣。望見地勢褊狹,無磅礴扶輿之氣,非建都之地也,心竊自疑。去年撰《三國史節要》,歷考諸書,之爲百濟始都,無疑矣。溫王之後,自南漢山城,卽今之廣州也;又遷北漢山城,卽今漢都[1];後徙錦江,卽今之公州也;又徙泗泚河,卽今之扶餘也。百濟氏,自漢成帝經于唐高宗之時,終始凡五百餘年。溫王在流離播遷之中,能建邦設都,與新羅高麗鼎峙爲三國,非豪傑英偉之才,能然乎?至于後嗣,屢遷厥邦,恃强喜兵,不知唇齒輔車之勢,與强敵構禍,國勢日蹙。加以義慈昏淫,納讒者之說,拒成忠之諫,兵渡海,而國隨以亡。嗚呼悲哉!玆登是樓,不勝憾慨。詩以弔之。」

詩曰:百濟遺墟草自平,我來憾慨一傷情。五龍爭罷天安府,雙鳳鳴殘慰禮城。始祖祠深紅樹合,聖居山擁碧雲橫。登樓多少秋風思,何處吹殘鐵笛聲。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西一里。

驛院

编辑

成歡驛

编辑

在縣北八里。

○察訪。本道屬驛十一:新恩金蹄廣程日新敬天平川丹平維鳩金沙長命迎春

○察訪一人。

通水院

编辑

成歡驛傍。

末院

编辑

在縣南八里。

愁歇院

编辑

在縣西七里。

高麗金之岱詩:花落鳥啼春睡重,煙深野闊馬行遲。碧山萬里舊遊遠,長笛一聲何處吹。

弘慶院

编辑

在縣北十五里。

高麗顯宗以此地岐路之衝,而人煙隔絶,萑蒲滿野,行者屢遭劫盜,乃命僧迥兢創寺,兵部尙書姜民瞻等監督之。自丙辰迄于辛酉,爲屋共二百餘間,賜名「奉先弘慶寺」。又於寺西建客舘計八十間,號曰「廣緣通化院」,積糇糧,貯芻秣,以供行旅。遂立碑,命翰林學士崔冲製其文。今則寺廢,而院與碑獨存,遂以寺名稱之。

李穡詩:大野微茫如掌平,群山四面遙攢靑。中途碧瓦照大道,豐碑突立高亭亭。啼禽迎風自上下,近馬又見飛蜻蜓。平生遠遊眼界闊,雲夢胸中甚軒豁。適從鶴野飛征驂,東山小魯師上達。歸去來兮有餘地,携被何曾語剌剌?飛雲忽來雨滴微,平澤一點明斜暉。我馬正馳王字城,淸風習習吹征衣。興來吟哦强排比,不愁異日遭人譏。

李詹詩:停驂弘慶寺,再讀古碑文。字缺野僧打,苔殘春燒焚。峴山將落日,秦嶺政浮雲。顯廟能敦孝,貽謀及後昆。

新增新院

编辑

在縣東二十里。

橋梁

编辑

牙州川橋

编辑

大川橋

编辑

佛宇

编辑

龜菴寺、萬日寺、新菴寺

编辑

俱在聖居山

彌羅寺

编辑

良田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溫祚王廟

编辑

在縣東此三里。我世祖十一年始立,春秋降香祝致祭。

城隍祠

编辑

在縣西。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慰禮城

编辑

在聖居山。土築。周一千六百九十尺,高八尺。內有一井。今半頹圮。

溫祚王高句麗東明王第三子。東明薨,與其兄沸流琉璃王,渡漢水而南,沸流彌雛忽溫祚慰禮城,以烏干馬黎等十臣爲輔,始稱十濟,是前漢成帝鴻嘉三年也。後以來時百姓樂從,改號百濟

天興寺

编辑

聖居山下。今廢。有時所豎銅檣。

慶陽廢縣

编辑

在縣西四十四里。本高麗河陽倉。後改今名,置令兼任鹽場官。本朝太祖五年來屬。

救實鄕

编辑

在縣東南十三里。

蛇山城

编辑

土築。周二千九百四十八尺,高十三尺。內有一井。今廢。

名宦

编辑

本朝李英耉

编辑

淸謹,有政聲。

人物

编辑

新羅沈那

编辑

膂力過人。每與百濟戰,所向無堅陣,人指爲「飛將」。

素那

编辑

沈那之子。雄豪有父風。嘗鎭阿達城靺鞨潛師猝入,剽掠老幼,素那奮刃,大呼曰:「爾知新羅沈那之子素那乎?欲鬪者來!」遂奮擊突賊,賊不敢逼,但向素那射之。自辰至酉,矢集其身如蝟,遂死。其妻哭曰:「亡人常曰:『大丈夫固當死於王事,豈可臥床上,死婦人手乎?』今死其志也。」王聞之,流涕曰:「素那父子,可謂世濟忠義矣。」贈帀飡。

高麗白文寶

编辑

和父,號淡庵。性廉潔正直。恭愍初,拜典理判書,請設十科以擧士。辛禑爲大君,王命文寶爲師。官至政堂文學,封稷山君。諡忠簡

孝子

编辑

本朝奉由智

编辑

以孝行旌門。官至知郡事。

題詠

编辑

割鷄言是戲

编辑

成石璘詩:稷山雖十室,亦足試吾仁。撫字先煢獨,差科問富貧。云云,留犢事堪遵。幼學終何用?須令澤及民。

鴉噪古墟幽

编辑

安崇善詩:松聲深院靜,云云。

木川縣

编辑

東至淸州界十九里,北至稷山縣界十九里,西至天安郡界十七里,南至全義縣界二十二里。距京都二百四十七里。

建置沿革

编辑

百濟大木嶽郡新羅大麓郡高麗木州,屬淸州明宗二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今名,爲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大木嶽大麓木州新定

姓氏

编辑

本縣牛、馬、象、豚、場、沈、申、王諺傳高麗太祖開國,以木州人屢叛嫉之,賜其邑姓,皆以畜獸。後改牛爲于、改象爲尙、改豚爲頓、改場爲張

山川

编辑

鵲城山

编辑

在縣東五里。鎭山。

黑城山

编辑

在縣西十一里。

鷲巖山

编辑

在縣西十二里。有龍穴,禱雨處。

細城山

编辑

在縣南八里。

聖居山

编辑

在縣西北十四里。詳稷山縣

吉祥山

编辑

在縣北十五里。又見鎭川縣

山方川

编辑

在縣東二十步。源出縣北山方洞,流入淸州眞木灘

土産

编辑

山方川、磁器、蜂蜜、棗、紫草、安息香。

樓亭

编辑

東作樓

编辑

宣德甲寅建。

柳思訥命名而記。

新增觀察使鄭眉壽改名「小心」,崔溥有記。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西二里。

驛院

编辑

延春驛

编辑

在縣東三里。

塔院

编辑

在縣東二十三里。

黃信院

编辑

在縣南十里。

新院

编辑

在縣南五里。或稱南院

井項院

编辑

在縣西十四里。

末院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新增佛地方院

编辑

在縣東三十五里。

橋梁

编辑

長命橋

编辑

山方川

佛宇

编辑

轉谷寺、普門社

编辑

俱在聖居山

恩石寺

编辑

鵲城山

勝天寺

编辑

黑城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縣東一里。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黑城山城

编辑

石築。周二千二百九十尺,高六尺。中有一池,天旱禱雨。

人物

编辑

高麗于學儒

编辑

倜儻有氣槪。宿衛兩朝,忠謹無他。李高等將作亂,與學儒謀之,學儒曰:「公之志大矣。然吾父常戒予曰:『武官見屈於文官矣,能無憤乎?去之易如拉朽,然文官見害,禍及吾輩,亦不旋踵,汝宜愼之。』吾父雖歿,言猶在耳,死且不從。」官至同知樞密院事。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徐萬

编辑

事父孝,朔望,必具酒饌以供。父冬月得疾,思食鮮魚,萬叩氷呼天,有四魚躍出,持歸以進。及歿,廬墓三年,一不到家。成宗十一年賞職。

題詠

编辑

爲憐山水此中奇

编辑

權軫詩:客路春風信馬遲,云云。樹陰滿地庭除靜,月上梨花自入詩。

四面山如畫

编辑

柳季聞詩:云云,千年地自奇。

黑山漠漠雲遮寺

编辑

徐居正詩:宴罷西原尙早朝,木城歸路更迢遙。云云,綠野粼粼水拍橋。老去頗知官況少,醒來無乃旅魂銷。晩投公舘簾櫳靜,落絮飛花共寂寥。

懷仁縣

编辑

東至報恩縣界十六里,南至淸州界三十二里,西至文義縣界十六里,北至淸州界二十九里。距京都三百四十六里。

建置沿革

编辑

百濟未谷縣新羅昧谷,爲燕山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顯宗淸州,後爲懷德兼任官。辛禑時,別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例改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未谷昧谷

姓氏

编辑

本縣李、洪、張、辛。

形勝

编辑

重岡複嶺路繞羊腸

编辑

李承召詩:重岡複嶺遠相連,路繞羊腸馬不前。

山川

编辑

何麽山

编辑

在縣西二里。鎭山。

虎岾山

编辑

在縣南九里。

甫里山

编辑

在縣東二里。

九龍山

编辑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馬山

编辑

在縣西北十里。

皮盤大嶺

编辑

在縣北十五里。嶺路九折,最爲高險。

車衣峴

编辑

在縣東十二里。

牧監山

编辑

在縣西五里。

老城山

编辑

在縣南十里。

昧谷山

编辑

在縣東一里。

墨峴

编辑

在縣西十三里。

末訖灘

编辑

在縣南十九里。卽化仁津下流。

熊巖川

编辑

在縣南一里。源出九龍山,流入末訖灘

土産

编辑

水鐵老城山、水精石出縣北馬山、蜂蜜、海松子、紫草、茯苓、地黃、安息香。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北二里。

院宇

编辑

禮大院

编辑

在縣東十里。古稱孔大院

新院

编辑

在縣北二十五里。

塔院

编辑

在縣北五里。

佛宇

编辑

熊巖寺

编辑

九龍山

妙巖寺

编辑

牧監山

麻田寺

编辑

老城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昧谷山。春秋本官致祭。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虎岾山城

编辑

石築。周五千一百四十八尺,高八尺。內有三井。今廢。

昧谷山城

编辑

石築。周一千一百五十二尺,高八尺。

人物

编辑

高麗龔直

编辑

有勇略。新羅末爲本邑將軍,遂事甄萱。見無道,與子英舒來附太祖太祖拜大相,官至左丞。諡奉義

龔直達

编辑

之子。與弟金舒質後百濟,及歸附太祖殺之。

本朝洪允成

编辑

少落魄不羈。文宗朝登第。佐世祖爲靖難、佐翼功臣,封仁山府院君,官至領議政。諡威平

孝子

编辑

本朝李祐

编辑

以孝行旌門。

題詠

编辑

暮嶺流雲氣

编辑

高麗趙云仡詩:云云,曉簷連雨聲。

縣古槐根老

编辑

前人詩:云云,庭空草色深。

萬古陰湫藏怪物

编辑

李承召詩:云云,百年殘壘鎖荒煙。

嶺頭神宇少躋攀

编辑

前人詩:小洞幽幽百畝寬,邑齋瀟灑俯溪干。南榮日午微生暖,陰壑春深尙有寒。峽口民風多儉嗇,云云。石田歲歲天霜早,輸盡官租割肺肝。

淸安縣

编辑

東至淸州界三十里。南至同州界十二里。西至同州界二十二里。北至槐山郡界九里,至陰城縣界十九里。距京都二百九十三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淸塘縣,一名淸淵高麗初屬淸州,後置監務,兼任道安道安縣高句麗道西縣新羅都西,爲黑壤郡領縣。高麗初改道安顯宗九年屬淸州。本朝太宗五年,以兩縣民少地窄合之,改今名,置監務。十三年例爲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靑塘淸淵道西都西道安

姓氏

编辑

靑塘韓、申、葛、辛、朴。

李、金竝續

道安咸、崔、白、李、申。

薍谷辛。

念谷申、辛。

風俗

编辑

尙儉嗇

编辑

地志。

山川

编辑

頭陀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又見鎭川縣

坐龜山

编辑

在縣南十里。

七寶山

编辑

在縣東六里。

杻城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松峴

编辑

在縣東七里。

蛇峴

编辑

在縣北十五里。

椒峴

编辑

在縣南十五里。

仇自隱峴

编辑

在縣東七里。

磻灘川

编辑

在縣西二十七里。其源有三:一出鎭川縣北,一出陰城縣朴伊峴,一出坐龜山。流入淸州吳根津

土産

编辑

白玉出縣東蛇山里、蜂蜜、紫草、人參、地黃、茯苓。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東二里。

驛院

编辑

時和驛

编辑

在縣西十七里。

白毛老院

编辑

在縣北十八里。

水精遷院

编辑

在縣東三十里。

長候院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佛宇

编辑

龜石寺

编辑

坐龜山。世傳建邑初,忌離山之高,刱是寺,取水族之神者而名「龜石」。有曺繪記。

長岬寺

编辑

坐龜山

連天寺

编辑

杻城山

水菴寺

编辑

七寶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縣西五里。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古道安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靜安部曲

编辑

道安縣

谷銀谷所、念谷所、游筒所

编辑

俱在靑塘縣

薍谷所

编辑

在縣東十二里。

題詠

编辑

石田磽确人煙少

编辑

李承召詩:行到淸安日已斜,官居牢落似僧家。云云,茅店荒墟草樹多。

逕繞荒山腹

编辑

申槩詩:云云,村連碧澗頭。

樹影入牀頭

编辑

李益朴詩:荷香惹欄角,云云。

八景龍門送客

编辑

高麗陳義貴詞:野闊山如畫,川平草似茵。匏樽木榼送佳賓,別酒莫辭頻。悽斷《陽關曲》,蹉跎末路塵。臨分執袂更逡巡,不禁涕酸辛。

姜希孟詩:車馬喧簇水湄,《陽關》一曲換新詞。可憐憔悴河邊柳,低拂長條管別離。

龜石尋僧

编辑

陳義貴詞:古寺依岑寂,層軒對翠微。穿林石路入煙霏,晝靜掩苔扉。面壁知僧定,尋巢見鶴歸。日斜禪榻坐忘機,嵐翠欲沾衣。

姜希孟詩:石徑盤回入萬松,芒鞋隨意懶扶筇。隔林認得招提境,一杵舂容聞暮鍾。

薍谷牧馬

编辑

陳義貴詞:斷岸菰蒲綠,層巒躑躅紅。良辰秣馬碧溪東,雨過草連空。物外玆遊勝,樽前異味重。酒酣長嘯興無窮,欹帽落花風。

姜希孟詩:溪山處處暗芳塵,秣馬閑尋豐草春。過盡東阡復西蕩,物華生意喜津津。

磻溪捕魚

编辑

陳義貴詞:水闊魚吹浪,風輕燕掠波。橫流擧網忽盈車,得雋各矜誇。斮膾傾杯數,烹鮮漑釜多。沙頭盡日飮無何,也任帽欹斜。

姜希孟詩:磻灘水暖鱖魚肥,傍岸茅茨掩竹扉。打得霜鱗沽美酒,夕陽人語滿漁磯。

[2]城白雨

编辑

陳義貴詞:列岫圍平野,孤城猗翠巓。風吹雨脚散如煙,山氣共悠然。虹斷知何處?鴉棲欲暮天。幽人捲箔猗欄邊,秋水滿前川。

姜希孟詩:雷聲殷殷擁雲根,複岫重岡雨氣昏。悤作冥濛遮眼過,驀然平地失前村。

椒嶺晴雲

编辑

陳義貴詞:疊嶂凌淸漢,閑雲惹碧岑。如綿如雪鎖千林,洞壑更幽深。鶴去空懷古,猿啼似感今。吟看倚杖思難禁,回首日將沈。

姜希孟詩:如輪如蓋復如綿,舒捲無心任自然。莫謂乘風空鎖嶺,會須爲雨竟遮天。

淸河禊飮

编辑

陳義貴詞:柳暗藏春色,松疎帶雨聲。山深白日子規鳴,佳節是淸明。水送流觴急,風吹舞袖輕。花枝滿揷接䍦傾,扶醉畫中行。

姜希孟詩:淸河春暖試春衫,芳草輕煙三月三。欲向溪山探往事,會稽觴詠入淸談。

黌舍閑吟

编辑

陳義貴詞:山郡携佳客,黌廬謁素王。斐然狂簡摠成章,相揖共升堂。後嶺松杉翠,前池菡萏香。論文對榻日偏長,淸興浩難量。

姜希孟詩:鱣堂深處對遺經,想像宣尼日月明。壇杏滿庭紅半落,好風時送讀書聲。

鎭川縣

编辑

東至忠州界二十七里,南至淸州界二十八里,西至稷山縣界三十八里,北至京畿竹山縣界三十九里。距京都二百三十四里。

建置沿革

编辑

高句麗今勿奴郡一名萬弩郡,或云首知,或云新知新羅黑壤郡黑,一作「黃」高麗初稱降州,後改鎭州成宗置刺史,穆宗罷之。顯宗淸州高宗林衍之鄕,陞彰義縣置令。元宗又以故,陞知義寧郡事,及誅,降爲鎭州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改今名,例爲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新增燕山乙丑移屬京畿,今上初復舊。

郡名

编辑

今勿奴萬弩首知新知黑壤黃壤降州鎭州彰義義寧常山

姓氏

编辑

本縣韓、林、宋、沈、庾、[3]、高、梁、河、張。

山川

编辑

頭陀山

编辑

在縣東二十一里。

寶蓮山

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城山

编辑

在縣西南七里。

吉祥山

编辑

一名胎靈山。在縣西十五里。與寶蓮山相連。

新羅眞平王時,萬弩郡太守金舒玄萬明妊身二十月,生子曰庾信,藏胎於此山,因號吉祥

深谷山

编辑

在縣北二十里。

大門嶺

编辑

在縣西三十五里。京畿安城郡界。

脅呑嶺

编辑

在縣西脅呑所稷山縣界。

注川

编辑

在縣東十里。入淸安縣磻灘

牛川

编辑

在縣北四里。入注川

土産

编辑

蜂蜜、紫草、人參、麝香、羚羊、白花蛇。

烽燧

编辑

所乙山烽燧

编辑

在縣南七里。南應淸州巨次大山,北應忠州望夷山

樓亭

编辑

蓮亭

编辑

在縣南。

李承召詩:荷渠四面十分淸,小閣當中倒影明。

觀風樓

编辑

在客舘北。

○縣監李埴建。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南二里。

驛院

编辑

長楊驛

编辑

在縣北二十二里。

台郞驛

编辑

在縣南十四里。古名堆糧。其基在今驛南八里。

時泰院

编辑

在縣內。

永濟院

编辑

在縣東十四里。

台郞院

编辑

台郞驛傍。

廣惠院

编辑

在縣北三十八里。竹山縣界。院傍有亭,乃忠淸道新舊觀察使交印之所。

脅呑院

编辑

在縣西三十四里。

佛宇

编辑

吉祥寺、寶寂寺、先寂寺、片角寺

编辑

俱在胎靈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城山

金庾信祠

编辑

吉祥山新羅時,置祠宇,春秋降香祝行祭。高麗仍之。至本朝太祖八年,始停之,令所在官致祭。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金泉鄕

编辑

在縣北三十九里。泉,俗作「眞」。

香林部曲

编辑

在縣北二十三里。

脅呑所

编辑

在縣西三十六里。

新池

编辑

在縣東十里。導牛川流入,中有三島。

都堂山城

编辑

在縣西三里。石築。周一千八百三十六尺。內有二井。今廢。

伊訖山城

编辑

在縣西二十四里。石築。周三千九百八十尺。內有一井。今廢。

大母山城

编辑

在縣東六里。石築。周二千六百七十尺。內有一井。今廢。

名宦

编辑

新羅金舒玄

编辑

人物

编辑

高麗林曦

编辑

興化君惠宗義和王后之父。

宋彦琦

编辑

少能文。高宗時登第。嘗四使蒙古講和,邊境稍安。官至判將作監事。王欲復使蒙古,適彦琦遘疾,宰相曰:「之生,國之福;之亡,國之憂也。」卒年四十三。

宋國瞻

编辑

性剛直,疾惡如讎。善屬文,登第直史舘高宗朝拜監察御史,歷刑部尙書、右散騎常侍。

寓居

编辑

本朝權蹈

编辑

孝子

编辑

本朝崔士興、金德崇

编辑

俱以孝子旌門。

新增烈女

编辑

本朝末叱非

编辑

水軍鄭孝昌妻也。夫死,服喪六年,哀毁如初,先具饌奉姑,而後祭夫墓。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

编辑

山勢周遭圍古邑

编辑

李承召詩:獨憑烏几睡初醒,此去京華幾短亭?云云,松聲蕭瑟透疎欞。祗今糶貴民方困,何日風醇戶不扃?未報國恩親亦老,歸期且莫負丁寧。

報恩縣

编辑

東至慶尙道尙州界四十四里。南至沃川郡界二十六里,至靑山縣界二十五里。西至懷仁縣界十四里。北至淸州界二十八里。距京都三百七十六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三年山郡景德王改三年。高麗保齡齡,後轉爲「令」顯宗九年屬尙州明宗二年置監務。本朝太宗年,以與保寧縣音相近,改今名,例爲縣監。十三年自慶尙道來隷本道。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三年山保齡三山保令

姓氏

编辑

本縣金、李、孫、朴、崔。

宋、韓竝來

林堰洪、石。

山川

编辑

俗離山

编辑

在縣東四十四里。九峯突起,亦名九峯山新羅時,稱俗離嶽,躋中祀。山頂有文藏臺,疊石天成,贔屭聳空。其高不知其幾丈,其廣可坐三千人。臺上有坎如鑊,其中有水混混,旱不縮,雨不肥。分爲三派,流注半空:一派東流爲洛東江,一派南流爲錦江,一派西流而北爲達川,入于金遷

○山下有八橋、九遙之號。山之兩岸,紆餘開豁,自此至彼,望之遙遙,疑其地盡,而至則又望遙遙,如此九轉,而乃抵于法住寺,故名九遙。九遙之中一水,回環曲轉,每曲有橋摠八,故名八橋。第一橋曰水精橋,橋上有飛閣,人從閣中行,今則閣壞而橋存焉。僧信如留詩橋上曰:三淸洞有九重遙,一帶溪流八處橋。橋下水明紅妬碧,滿山楓葉倚松梢。

含林山

编辑

在縣北十里。

九峯山

编辑

在縣東四十三里。

蛇山、䵷山、鼠山

编辑

俱在縣內。

金積山

编辑

在縣南二十五里。

儉丹山

编辑

在縣北三十七里。淸州界。百濟儉丹所居,故名。

烏頂山

编辑

在縣東五里。

熊峴

编辑

在縣北二十七里。

車衣峴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懷仁縣界。

龍川

编辑

在縣東三里。

屛風淵

编辑

俗離山下。距縣東二十五里。

土産

编辑

松蕈、水鐵熊峴車衣峴、蜂蜜、海松子、羚羊、安息香、地黃、態膽、石蕈。

樓亭

编辑

三山樓

编辑

在客舘北。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西一里。

驛院

编辑

元巖驛

编辑

在縣南二十里。高麗恭愍王福州淸州,駐是驛。

○李穡《七老讌集詩序》:古之君子相其君也,盡其義,故其君之所以禮貌者,極其豐。禮之豐、義之盡,志同氣合,蔚然而雲從龍,悠然而魚在水。及其老也,更休迭用,優遊逸豫於垂黃戴白之年,而未始以去位一日忘國家,有議則決,有難則赴,君臣之間,何其相得之深哉!予於《元巖諸老讌集》詩,蓋三嘆焉。上之南幸也,曲城府院君廉公悌臣鐵城府院君李公漆原府院君尹公桓檜山府院君黃公石奇唐城府院君洪公元哲壽春君李公壽山啓城君王公梓實從之,上甚嘉之,所以待遇亦盡其禮貌焉。

八月丙戌,行次元巖,丁亥,幸俗離寺,明日大雨,回至元巖,留日。諸老旣以逸豫自居,且樂其還都之近也,於是擧酒相屬,侑之以歌者,大將軍金何赤吹笛,將軍金斯革彈箏,蒼顔白髮,笑語酬酢,望之若神仙然。嗚呼!孰謂呻吟瘡痍之未幾,而昇平文彩之若是乎?諸老旣老矣,然痛上不在扶蘇陽法宮之中,身率櫜鞬,更直野次,風雨寒暑不易。百司庶僚,是則是效,各修厥職,無敢有缺,則其所以觀感人心、裨益國體於朝夕周旋之間者多矣,與坐廟堂出號令者,奚擇哉?

柴桑竹林,名敎之罪人也,好事者尙圖而歌之,矧元巖之盛集,爲國家之元氣者乎?但未知今世善畫者誰歟?善歌者又誰歟?若於圖也,雖欲執子弟之役、廁箏笛之列,已不得矣。至於歌詠,則非予不肖者唱之而誰歟?試觀之,俗離之山,巖巖然,屹屹然,峻極于天者,非吾後生所當仰止者乎?諸老之風流文彩,雖與之爭高可也,尙奚歌、奚圖爲哉?

前人詩:玄陵南幸天涯回,元巖駐蹕山崔嵬。樹林掩映原野闊,氈廬中峙無纖埃。當時七老在左右,巍然碩德兼雄才。群情倚重似柱石,丹靑煥赫梁棟材。欣欣喜色向松嶽,汛掃陵廟眞時哉。樂矣飮酒聞弦歌,大平和氣方鼎來。檜山首題珠玉落,璀璨似向金盤堆。諸公賡和皆絶唱,益齋老筆輝三台。曲城用意何深長,圖形垂範如雲臺。牧童不在絲竹列,作序瓦缶鳴如雷。掛名圖後又非望,當世大手休相猜。大臣於國是元氣,流通血脈消禍胎。後人莫作繪事看,節義扶起三綱頹。況於子弟敢自棄?歸視鬱鬱庭中槐。

黃石奇詩:碧玉杯深美酒香,嵇琴聲緩笛聲長。箇中又有歌喉細,七老相歡鬢似霜。

高麗尹澤詩:少年花下醉沈香,立進《淸平》光焰長。潦倒如今看武庫,空餘紫電與淸霜。

詩:秋風輦路稻花香,當日憂民意自長。更對一尊祈聖壽,坐看鼇骨屢成霜。

李齊賢詩:爲愛黃花晩節香,擧杯相屬意深長。安危苦樂循環事,說與兒孫戒履霜。

廉悌臣詩:筆落珠璣字字香,遏雲歌裏引杯長。半酣更覺君恩重,坐到深更冷欲霜。

含林驛

编辑

含林山下。

馬分院

编辑

在縣東十三里。

普通院

编辑

在縣東二十九里。

王來院

编辑

九峯山下。亦恭愍駐蹕之地,故名焉。

南院

编辑

在縣南一里。

竝院

编辑

在縣西七里。

門羅院

编辑

在縣北十三里。

杻院

编辑

在縣北二十七里。

佛宇

编辑

俗離寺

编辑

俗離山西。

金九容詩:達摩[4]畔一燈明,戶燒香思更淸。獨坐夜深無夢寐,窓前流水雜松聲。

法住寺

编辑

俗離山。世傳新羅義信以白騾馱經而來,始建此寺。聖德王重修,有石槽、石橋、石甕、石鑊。寺中有珊瑚殿金身丈六像,門前有鑄銅幢,樣甚高,其一面刻云統和二十四年造。又有高麗密直代言李叔琪所撰《僧慈淨碑銘》。

朴孝修詩:嵯峨四面碧芙蓉,長岬靈源第幾重?文藏臺封千古蘚,于陀窟蔭萬株松。龍歸塔裏留眞骨,騾臥巖前訪聖蹤。永福三韓誰是主?珊瑚殿上紫金容。

咸傅霖詩:鷄園閑日月,雁塔鎖雲煙。偶入三淸洞,都忘世事牽。

福泉寺

编辑

法住寺東七里許。寺之東有泉自石縫瀉出,以供齋廚之用,故名焉。

天順甲申歲,我世祖大王駕幸俗離山,駐蹕于屛風淵,翌日自法住寺幸是寺,周覽形勝,命扈駕文臣金守溫記其事。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縣東二里。

大自在天王祠

编辑

俗離山頂。其神每年十月寅日下降于法住寺,山中人設樂迎神以祠之,留四十五日而還。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龜石

编辑

法住寺之西岑有龜石,自然天成,其背可坐五十人,其頭昂然西揭。諺傳中原術士來見曰:「吾不知中原財帛日輸東土,誰之使然,果此物也。」乃斷其首而禳之。

馬峴薄石

编辑

在縣東十五里。峴上鋪薄石三四里。諺傳麗祖嘗幸俗離山時所治御路。

烏頂山城

编辑

在縣東五里。卽三年山城也。築之三年訖功,故名。石築。周三千六百九十九尺,高十八尺。內有五井。今半頹圮。

高麗太祖十一年,自將擊此城不克,遂幸州。山下有軍藏洞,世傳太祖屯兵之地。

含林山城

编辑

在縣北十里。石築。周一千四百八十八尺,高六尺。內有大池。今半頹圮。

林堰部曲

编辑

或稱臨壇。在縣東二十里。

名宦

编辑

新羅裂起

编辑

三年山郡太守。

寓居

编辑

高麗韓有紋

编辑

太宗同年進士。官至江原道觀察使。

金沱

编辑

再登第,累歷淸要,官至淸州牧使。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莫同

编辑

私賤也。家嘗失火,母女俱在火中,莫同挺入,負母而出,女死不顧,以活母爲喜。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

编辑

山川髣髴武陵天

编辑

權軫詩:云云,何必更求蓬島仙?

沃壤連千畦

编辑

李孟畇詩:蓐食離懷仁,行穿山萬疊。忽此見平野,曠然心已愜。舘宇正輪奐,群峯如拱揖。云云,民居得安業。又聞風俗淳,招携相挈榼。怳若桃源遊,重來恐迷入。羅代三年城,當時幾相襲?麗季海寇繁,戈久未戢。如今聖澤深,高枕送伏臘。持節復何爲?空自馳原隰。

山遠翠煙浮

编辑

李正寧詩:庭空靑草遍,云云。

幽峽多奇頻駐馬

编辑

徐居正詩:靑山兩岸夾江流,野渡歸來倚小舟。云云,斜陽自好更登樓。黃雲䆉稏稻初熟,紅錦飄零楓政愁。草草一身同泛梗,明朝又向嶺南遊。

永同縣

编辑

東至黃澗縣界十六里,南至沃川郡界十五里,西至同郡界二十一里,北至靑山縣界三十里。距京都四百十二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吉同郡景德王改今名。高麗成宗十四年,陞爲稽州刺史。穆宗八年廢之,顯宗九年屬尙州明宗二年置監務,六年陞縣令,後復爲監務,尋罷之。本朝太宗十三年,例爲縣監,自慶尙道來隷本道。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吉同稽州永山稽山

姓氏

编辑

本縣金、申、高、吉、任、張。

楓谷公、孫仰巖

栗谷廉。

形勝

编辑

山水淸奇

编辑

尹祥《與琴柔書》:永山水淸奇,詩助固多。

山川

编辑

城隍山

编辑

在縣北一里。鎭山。

朴達山

编辑

在縣北十四里。

摩尼山

编辑

在縣西十六里。又見沃川郡

南角山

编辑

在縣南十六里。

於里山

编辑

在縣西十四里。

箕山

编辑

在縣南十里。

砧山

编辑

在縣南七里。

龍淵

编辑

在縣西十六里。洞口兩岸,石壁削立,入二里許,二峯相峙,巖巒峻截。中有石臼,淵之下流,停滀于此,深不可測,俗稱「妓淵」。溢爲瀑布,飛流數百尺,下有深潭。

高唐浦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

松川

编辑

朴達山下。

深川

编辑

在縣西十五里。入高唐浦

東川

编辑

在城東。

土産

编辑

松蕈、紫草、海松子、人參、五味子、蜂蜜。

城郭

编辑

邑城

编辑

石築。周二千四百十尺,高七尺。內有二井。

烽燧

编辑

朴達山烽燧

编辑

東應黃澗縣所伊山,西應沃川郡利山縣月伊山

亭榭

编辑

澄淸亭

编辑

在客舘東。

權軫詩:眼前山水卽新屛,盡日吟詩放野情。自笑區區經國志,鬢絲常向鏡中驚。

徐居正詩:芙蓉山下鬱孤城,一水潺潺鏡面淸。怕有蛟龍泓下聽,題詩不敢語高聲。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東二里。

驛院

编辑

會同驛

编辑

在縣城南。

金連院

编辑

在縣東六里。

會德院

编辑

在縣西一里。

深川院

编辑

深川岸。

沙邑院

编辑

在縣東十四里。

米田院

编辑

在縣北二十六里。

乾行院

编辑

在縣西十里。

橋梁

编辑

深川橋

编辑

佛宇

编辑

摩尼寺

编辑

摩尼山

赤化寺

编辑

在縣北二十五里。

朴達羅寺

编辑

朴達山

龍化寺

编辑

南角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城內西。

厲壇

编辑

在縣西。

古跡

编辑

楓谷部曲

编辑

在縣北二十五里。

仰巖部曲、栗谷所

编辑

俱在縣北二十里。

落花臺

编辑

在城西。諺傳稽州時,送別之地,有妓與客惜別墮死,後人因名焉。

摩尼山城

编辑

又見沃川郡

名宦

编辑

本朝琴柔

编辑

人物

编辑

高麗張沆

编辑

登第,官至政堂文學。爲人廉正。忠肅王見譖,留五年未歸,奮義忘身,侍從有勞。以功賜鐵券,封永山君。諡文顯

金吉元

编辑

新羅大姓。累世居縣,而立功於朝,封永山君,遂爲土姓。

本朝金守溫

编辑

登第,參佐理功臣,封永山府院君,官至領中樞府事。文章雄深奇古,有《拭疣集》行于世。

寓居

编辑

本朝朴堧

编辑

登第,官至中樞院事。有孝行。且精於鍾律,世宗制雅樂,堧實主之。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蔡亨溫

编辑

年十一,母爲父所棄,家貧,拾橡實以供朝夕。母死,稱貸以葬。父嘗患淋,吮之乃愈。及歿,廬墓啜粥三年。今上十三年旌閭。

烈女

编辑

本朝鄭氏

编辑

閔普老之妻也。夫死廬墓,服闋,朝夕奠終身不廢。事聞旌閭。

題詠

编辑

遺民儻幸見昇平

编辑

李穀詩:過客毋輕生喜怒,云云。

稽山此日無知己

编辑

李邦直詩:云云,空憶當年賀四明。

黃澗縣

编辑

東至慶尙道金山郡界四十里,北至同道尙州界十四里,南至永同縣界十六里,西至同縣界二十里。距京都四百七十二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召羅縣景德王改今名,爲永同郡領縣。高麗顯宗京山府,後置監務。恭愍王時,還屬京山府恭讓王二年,復置監務。本朝太宗十三年隷本道。十四年,合靑山,爲黃靑縣。十六年,各復舊,例爲縣監。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召羅黃靑黃溪

姓氏

编辑

本縣韓、甄、郭、沈、全、孫。

李、金

金化

山川

编辑

黃嶽山

编辑

在縣南十五里。又見慶尙道金山郡

白華山

编辑

在縣北十里。又見尙州中牟縣

山羊巖

编辑

長橋川西。

極樂山

编辑

金化部曲

石川

编辑

在縣西四里。源出俗離山,至山羊巖長橋川合流。

長橋川

编辑

在城南。或稱大川。源出茂朱都馬峴,與黃嶽山水合流。

土産

编辑

松蕈、磁器、人參、茯苓、白花蛇、蜂蜜、石蕈、安息香、辛甘菜、木賊。

城郭

编辑

邑城

编辑

石築。周一千六百四十六尺,高七尺。內有一井。

李詹記:昔縣之未陞也,居民鮮少,松櫟攙天,最爲幽邃,野獸橫恣,奸劫掠,經由者作隊乃行。歲庚午,今公牧永州李侯訔以前三司左尹始監邑務,慨念民隱,專務興除,使戶口日增,田野日闢,害人者皆去。於是刊木伐石,乃城是城,不日功集,民保於城,城保於德,則李侯之功,尤有光矣。

烽燧

编辑

訥伊項山烽燧

编辑

在縣東二十里。東應慶尙道金山郡高城山,西應所伊山

所伊山烽燧

编辑

在縣東十三里。東應訥伊項山,西應永同縣朴達山,北應慶尙道尙州中牟縣所山

樓亭

编辑

駕鶴樓

编辑

在客舘南。爲火所焚,成化丙午,縣監孫蕃重建。

李詹記:宜城南公以碩德元勳觀察慶尙,適河東河君澹自旁郡著政蹟,移任黃澗,視事閱月,公巡至,果政簡,可用民力也。謂河君曰:「,巖邑也,使臣之東西行者,數十里然後脫險。今旣因大丘而城,城據大溪而隍,以域編民,可爲完聚矣。然制度方新,公舘隘湫,盍增築之,爲登覽之所,使暢鬱湮,迎淸曠,而虛己以聽民也?」河君曰:「此邑治之幸。」卽役游手者,取材近山,陶瓦農郊,不勞於輸挽。以癸未九月經始,至明年正月告成。廊廡、堂室之輪奐,視其樓則翼如也。公再巡而登覽焉,大山長谷之雲月,荒墟野水之風煙,與夫川泳雲飛之妙,接於目而會于神,充然若有得也。公於是扁之曰駕鶴,蓋取超鴻蒙、混希夷,托扶搖而羽化之意也。然此特公之寓言耳。云云。

李原詩:結構凌空迥,來登盡日留。瓊峯當檻秀,金磵抱村流。路出長林外,城臨大野頭。還疑仙境裏,駕鶴馭風遊。

柳士根詩:鶴背眞仙境,壺中歲月留。柯從棋局爛,花逐洞門流。鳥沒長天外,雲寒古堞頭。寥寥千載後,多此踵來遊。

新增曺偉重修記:之爲邑,據層巓,俯絶壁。東南衆壑之水,來繞其下,盤折而西,湍流激石,琴筑竽籟之音,不絶晝夜。縣之西五里許,有數峯斗起,闖然而止,中有靑鶴窟。巖洞幽邃,煙霞縹渺,過之者疑非人寰中境界也。客館之隅,跨雉堞,臨蒼崖,舊有樓曰駕鶴。永樂年間,龜巖南相公在揭扁也。後燬於火,與客舘俱灰燼,只留殘礎者,四十餘年。

成化丙午,密陽孫侯蕃以淸雅通達之才選入藝閣,以親老乞郡,宰是邑。甫下車,而紀綱一新;未閱歲,境內大治。乃謀吏民,鳩集工徒,以重營廨宇爲己任,始事於己酉八月,斷手於明年七月。首建正廳,次及翼室,翼室之東南,仍舊址橫起樓三楹,因扁以駕鶴。雖甍榱相連,不別營建,而望之翼如,迎江山於欄楯之中,挹沆瀣於几席之上,凌虛架空,絶特之觀,寔冠於一道,登之者飄然如躡閬苑而仍丹丘也。孫侯以樓之槪走書請記。余惟境不自勝,因人而勝,廢興、遇合之數,豈偶然哉?

[5]宇宙,便有此江山,而必待具眼者,然後爲能發揮而標名之,載諸文字,垂之無窮。使黃岡不遇坡公赤壁何因而顯名?武夷不遇晦菴雲谷何由而知名?雖然,坡公之筆力、晦菴之道學,未必無赤壁武夷之助也,則境與人之相遇相資之益,爲如何哉?今之溪山雲物,初遇於龜巖,再遇於孫侯,天不能秘,地不能藏,增益其淸勝,開發其精彩,豈非千古之一幸?而侯簿書之暇,登臨擧目,靑山自靑,白雲自白,方寸之間,一塵不起,翛然忘世慮之紛糾,悠然觀道體之流行,學日進於高明廣大之域矣,豈徒昌其文辭,助其謀慮而已耶?然則之幸也歟?侯之幸也歟?

余困於塵中,南國之江山,係戀於懷者久矣。他日何事南歸,獲遊玆地,尙登樓一醉,續臨皐道士之夢,挹緱嶺子晉之袂,詠太白之詩,細討駕鶴之說,以償夙夕之志。

徐居正詩:黃州盡淸絶,欲往更遲留。鶴去樓仍在,山高水自流。俯看飛鳥背,直上巨鼇頭。衮衮登臨興,長歌賦《遠遊》。

李淑瑊詩:弱歲放浪此地遊,跳丸歲月經幾秋?舊樓槌碎今重修,功重使君古諸侯。激湍水聲亂驚湃,遠混陰壑響靈籟。試憑畫欄捲珠簾,萬像森羅騁目外。坐待一更山月吐,蟾影婆娑仍媚嫵。以手弄之淸可掬,足躡銀橋何須數?俛仰宇宙直窮搜,崔顥已去挽難留。霜枯芳草不復萋,只有歷歷晴川流。笛吹何處徹寥廓?惹起客愁雲漠漠。壁間詩句更起予,欲和高吟頭側鶴。

○地古雲猶在,樓空鶴不留。登臨生浩歎,徙倚俯長流。山遠疑天目,城高是石頭。雪窓風竹響,如助客淸遊。

崔淑生詩:黃鶴去不返,白雲今尙留。登臨連碧落,嘯詠幾淸流?溪折自分股,山橫爭擧頭。慇懃題一句,他日憶玆遊。

○地設玆樓勝,天敎我輩留。山分朝暮態,水帶古今流。飛鳥時看背,脩篁只見頭。庭閑公事少,徙倚當春遊。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東二里。

驛院

编辑

新興驛

编辑

在縣西三里。

○李邦直詩:此地經過三十春,江山如舊吏民新。東迎西送連朝暮,不識當年按轡人。

李申院

编辑

在縣西三里。

徐松院

编辑

在縣南九里。

朴車院

编辑

金化部曲

玆川院

编辑

在縣南十里。

梨峴院

编辑

在縣西二十里。

板草院

编辑

在縣東三十里。

佛宇

编辑

深妙寺

编辑

寺有八景:使君峯月留峯山羊壁山羊巖龍淵洞冷泉亭花獻嶽靑鶴窟法尊巖

般若寺

编辑

俱在白華山

乾川寺、雙林寺、大平寺

编辑

俱在黃嶽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縣東一里。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金化部曲

编辑

在縣東三十八里。舊屬金山,後移屬京山府恭讓王二年來屬。

名宦

编辑

本朝尹祥

编辑

河澹

编辑

李約東

编辑

政尙淸簡。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梅漢孫

编辑

父得惡疾,斷指和藥以進,病愈。今上十四年旌閭。

題詠

编辑

石田灌水足農場

编辑

李詹詩:終日鳴琴不下堂,云云。

列嶂撑雲聳

编辑

高麗李知命詩:云云,淸川激石流。

粉堞枕寒流

编辑

盧叔仝詩:朱甍臨絶壁,云云。

犢眠靑草岸

编辑

尹子雲詩:云云,鷗占白沙頭。

茅店依山足

编辑

成允文詩:云云,孤城枕石頭。

靑山縣

编辑

東至慶尙道尙州界二十四里,南至永同縣界十三里,西至沃川郡界二十里,北至報恩縣界二十二里。距京都四百二十三里。

建置沿革

编辑

新羅屈山縣。一云堗山景德王耆山,爲三年郡領縣。高麗初,改今名,屬尙州恭讓王二年置監務,後復屬尙州。本朝太宗三年,復置監務。十三年隷本道,十四年合于黃澗。十六年,各復舊,例爲縣監。

屬縣

编辑

酒城部曲

编辑

在縣北九十里。越入報恩縣北村。本屬尙州高麗恭讓王二年,本縣置監務,以地小故割之,來屬。

官員

编辑

縣監、訓導

编辑

各一人。

郡名

编辑

屈山堗山耆山

本縣金、朴、張、邵一作「鄭」、沈、李、孫。

酒城洪、方

界銀川居爾

山川

编辑

己城山

编辑

在縣西八里。鎭山。

德義山

编辑

在縣北五里。

千芚山

编辑

在縣東十五里。

道家山

编辑

在縣西十一里。

文殊山、兜率山

编辑

俱在縣西十九里。

南川

编辑

在縣南二里。出報恩縣俗離山

土産

编辑

綠礬甫里石窟、海松子、紫草、蜂蜜、人參、茯苓、安息香。

城郭

编辑

己城山城

编辑

在縣西八里。石築。周二千九十一尺,高八尺。內有一井。有軍倉。

樓亭

编辑

白雲亭

编辑

在客舘北。

金守溫記:吾鄕去靑山,僅十餘里,而余之往來也,必由其宇下,故夫人之來監縣務者,吾未有不面焉以交。

今年夏,崔君觀政于,適及二稔,折書于乖崖子曰:「今改東軒上小亭,公所曾上處也。盍名亭而記其義,使兩縣子弟誦之乎?」余復之曰:「名君之亭,必用字牧之意。夫字民牧民,乃君夙夜心于是而期於實效,將以應監司,將以承聖化,則君於字牧,[6]飫之矣。欲以甘澹泊、守淸素,以礪廉恥[7],則一介取與,尙不敢苟焉,而氷蘗之操,君所裕爲也。亭臨廣野,近帶大川,攀明月而抱淸風,以騁眺望者,固斯亭之[8]也,取以名亭似矣,而然亦非亭之大者也。

夫縣號靑山,若名亭不以白雲而取他義,非博物君子也。何則?靑山未有無白雲,白雲未有無靑山。古人之詩曰:『靑山靑靑白雲外,白雲白白靑山中』,此之謂也。縣在高山巨水之間,重峯疊嶂,鬱鬱蒼蒼,君若晨上斯亭之上,衡盱而望,白雲油然而生,空濛然、靉䨴然,須臾如白衣,須臾如蒼狗。其出也無心,其行也無迹,靑山愈靑,白雲益白,情境陶陶,有不可名言者矣。世有愛靑山白雲者,傳神於屛障者矣。君以宰靑山而上白雲亭,君豈非活畫中一箇儒仙也耶?余以老病五六度上箋乞骸,儻蒙上恩,許歸桑梓,得與君一酌於斯亭之上,蒼顔黃髮,尤有宜於靑山白雲也。」

學校

编辑

鄕校

编辑

在縣西二里。

驛院

编辑

吾昆院

编辑

在縣西八里。

銀川院

编辑

在縣西十九里。

酒城院

编辑

在縣北七十二里。

佛宇

编辑

淸涼寺

编辑

千芚山

須彌寺

编辑

道家山

新巖寺、文殊寺

编辑

俱在文殊山

忘日菴

编辑

德義山

祠廟

编辑

社稷壇

编辑

在縣西。

文廟

编辑

在鄕校。

城隍祠

编辑

在縣東二里。

厲壇

编辑

在縣北。

古跡

编辑

界銀川所

编辑

居爾所

编辑

猪岾古城

编辑

在縣西九里。石築。周二千五十七尺。內有一井。今廢。

新增孝子

编辑

本朝鄭同

编辑

私賤也。早喪母,其父娶後妻,鄭同盡心奉養。父死,終喪三年,事繼母益謹。今上十二年旌閭。

附录

编辑
  1. 「又遷北漢山城,卽今漢都也」不见于《四佳集ㆍ稷山濟源樓詩序》。
  2. 《私淑齋集ㆍ與一菴南遊……書板掛壁》「杻」原作「榻」。
  3. 《世宗實錄ㆍ地理志》「旀」原作「彌」。
  4. 《惕若齋學吟集ㆍ俗離寺禪堂》「巖」原作「圖」。
  5. 《梅溪集ㆍ黃澗駕鶴樓重修記》「有」原作「自有」。
  6. 《拭疣集ㆍ靑山縣白雲亭記》「必」原作「心」。
  7. 《拭疣集ㆍ靑山縣白雲亭記》「以礪廉恥」原作「以礪恥爲義」。
  8. 《拭疣集ㆍ靑山縣白雲亭記》「景」原作「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