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先生集/卷十二

昌黎先生集
作者:韓愈 

獲麟解 编辑

麟之為靈,昭昭也,詠於《詩》,書於《春秋》,雜出於傳記百家之書。雖婦人小子,皆知其為祥也。然麟之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為形也不類,非若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則,雖有麟,不可知其為麟也,角者,吾知其為牛;鬛者,吾知其為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則其謂之不祥也亦宜。雖然,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也。又曰: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聖人,則謂之不祥也亦宜。

師說 编辑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進學解 编辑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於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於茲有年矣。先生口不絕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先生之業,可謂勤矣。抵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先生之於儒,可謂有勞矣。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奇而法,《》正而葩。下逮《》《》,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先生之於為人,可謂成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頭童齒豁,竟死何裨!不知慮此,而反教人為?」

先生曰:「吁!子來前,夫大木為杗,細木為桷,欂櫨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俱收並蓄,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軻好辯,孔道以明,轍環天下,卒老於行;荀卿守正,大論是宏,逃讒於楚,廢死蘭陵。是二儒者,吐辭為經,舉足為法,絕類離倫,優入聖域。其遇於世何如也?今先生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猶且月費俸錢,歲靡廩粟,子不知耕,婦不知織,乘馬從徒,安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窺陳以盜竊。然而聖主不加誅,宰相不見斥,茲非其幸歟!動而得謗,名亦隨之,投閑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財賄之有亡,計班資之崇庳,忘已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

本政 编辑

周之政文,既其弊也,後世不知其承,大敷古先,遂一時之術以明示民,民始惑教,百氏之說以興。其言曰:天下可為也。彼之政仁矣,反於誼;此之政敬矣,戾於忠。何居?我其周從乎!曰:周不及殷,其殷從乎?曰夏、曰虞、曰陶唐、曰三皇氏、曰遂古之初,暴孽情,飾淫誌,枝辭琢正,紛紊糾射,以僻民和,以導民亂。嗚呼,道之去世,其終不復矣乎!長民者發一號、施一令,民莫不悱然非矣。謂不可守,遽變而從之。譬將適千里,及門而復,後雖矻矻,決不可暨。原其始,固有啟之者也。聞於師曰: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是得,民以是淳。其有作者,知教化之所繇廢,抑詭怪而暢皇極,伏文貌而尚忠質,茫乎天運,窅爾神化。道之行也,其庶己乎!

守戒 编辑

《詩》曰「大邦維翰」,《書》曰「以藩王室」,諸侯之於天子,不惟守土地奉職貢而已,固將有以翰藩之也。今人有宅於山者,知猛獸之為害,則必高其柴楥而外施陷阱以待之;宅於都者,知穿窬之為盜,則必峻其垣牆而內固扃鐍以防之。此野人鄙夫之所及,非有過人之智而後能也。今之通都大邑,介於倔強之間,而不知為之備,噫,亦惑矣!

野人鄙夫能之,而王公大人反不能焉,豈材力為有不足歟?蓋以謂不足為而不為耳!天下之禍,莫大於不足為,材力不足者次之。不足為者,敵至而不知,材力不足者,先事而思,則其於禍也有間矣。彼之倔強者,帶甲荷戈,不知其多少,其綿地則千里,而與我壤地相錯,無有丘陵、江河、洞庭、孟門之關其間,又自知其不得與天下齒,朝夕舉踵引頸,冀天下之有事,以乘吾之便。此其暴於猛獸穿窬也甚矣。嗚呼,胡知而不為之備乎哉!賁育之不戒,童子之不抗;魯雞之不期,蜀雞之不支。今夫鹿之於豹,非不巍然大矣,然而卒為之禽者,爪牙之材不同,猛怯之資殊也。曰:然則如之何而備之?曰:在得人。

圬者王承福傳 编辑

圬之為技,賤且勞者也,有業之,其色若自得者。聽其言,約而盡。問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為京兆長安農夫。天寶之亂,發人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勳,棄之來歸,喪其土田,手镘衣食,餘三十年。舍於市之主人,而歸其屋食之當焉。視時屋食之貴賤,而上下其圬之傭以償之,有餘,則以與道路之廢疾餓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與帛,必蠶織而後成者也,其他所以養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後完也,吾皆賴之。然人不可遍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小大,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誠有功,取其直,雖勞無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強而有功也,心難強而有智也,用力者使於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擇其易為而無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貴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過之,則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過之,則為墟矣。問之其鄰,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孫不能有也。或曰:死而歸之官也。吾以是觀之,非所謂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耶!非強心以智而不足,不擇其才之稱否而冒之者耶!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強為之者耶!將貴富難守,薄功而厚享之者耶!抑豐悴有時,一去一來而不可常者耶!吾之心憫焉,是故擇其力之可能者行焉。樂富貴而悲貧賤,我豈異於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與子皆養於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謂勞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則心又勞也,一身而二任焉,雖聖者不可能也。


愈始聞而惑之,又從而思之,蓋賢者也,蓋所謂「獨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譏焉,謂其自為也過多,其為人也過少,其學楊朱之道者耶?楊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為勞心,不肯一動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勞其心以為人乎哉!雖然,其賢於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濟其生之欲貪邪而亡道以喪其身者,其亦遠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予者,故予為之傳而自鑒焉。

五箴五首 编辑

人患不知其過,既知之不能改,是無勇也。[1]余生三十有八年。[2]發之短者日益白,齒之搖者日益脫,聰明不及於前時,道德日負於初心。[3]其不至於君子而卒為小人也,昭昭矣!作《五箴》以訟其惡雲。

遊箴

余少之時,將求多能,蚤夜以孜孜;余今之時,既飽而嬉,蚤夜以無為。[4]嗚呼余乎,其無知乎?[5]君子之棄,而小人之歸乎?

言箴

不知言之人,烏可與言?[6]知言之人,默焉而其意已傳。[7]幕中之辯,人反以汝為叛;[8]臺中之評,人反以汝為傾。[9]汝不懲邪!而呶呶以害其生邪![10]

行箴[11]

行與義乖,言與法違,後雖無害,汝可以悔;行也無邪,言也無頗,[12]死而不死,汝悔而何?宜悔而休,汝惡曷瘳?宜休而悔,汝善安在?悔不可追,[13]悔不可為;思而斯得,汝則弗思。

好惡箴

無善而好,[14]不觀其道;無悖而惡,不詳其故。前之所好,今見其尤;從也為比,舍也為仇。前之所惡,今見其臧;從也為愧,舍也為狂。維仇維比,維狂維愧,於身不祥,於德不義。不義不祥,維惡之大,幾如是為,而不顛沛?齒之尚少,庸有不思,今其老矣,不慎胡為!

知名箴

內不足者,急於人知;霈焉有余,厥聞四馳。[15]今日告汝,知名之法:勿病無聞,病其曄曄。昔者子路,惟恐有聞,赫然千載,德譽愈尊。矜汝文章,負汝言語,乘人不能,掩以自取。汝非其父,汝非其師,不請而教,誰雲不欺?欺以賈憎,[16]掩以媒怨,汝曾不寤,以及於難。小人在辱,亦克知悔,及其既寧,[17]終莫能戒。既出汝心,又銘汝前,汝如不顧,禍亦宜然![18]


後漢三賢贊三首 编辑

王充者何?會稽上虞。本自元城,爰來徙居。[19]師事班彪,家貧無書,閱書於肆,市肆是遊,一見誦憶,遂通眾流。閉門潛思,《論衡》以修。[20]為州治中,自免歸歟。同郡友人,謝姓夷吾,上書薦之,待詔公車,以不行。[21]年七十余,乃作《養性》,一十六篇。肅宗之時,終於永元。

王符節信,安定臨涇。好學有誌,為鄉人所輕。[22]憤世著論,《潛夫》是名。[23]《述赦》之篇,以赦為賊,良民之甚,其旨甚明。[24]皇甫度遼,聞至乃驚,衣不及帶,屣履出迎,豈若雁門,問雁呼卿。[25]不仕終家,籲嗟先生。

仲長統公理,[26]山陽高平。謂高幹有雄誌而無雄才,[27]其後果敗。[28]以此有聲,俶儻敢言。[29]語默無常,人以為狂生。州郡會召,稱疾不就。著論見情,初舉尚書郎。[30]後參丞相軍事,卒不至於榮。論說古今,發憤著書,《昌言》是名。[31]友人繆襲,稱其文章,足繼《西京》。[32]四十一終,[33]何其短邪,嗚呼先生!

諱辯 编辑

愈與李賀書,勸賀舉進士。賀舉進士有名,與賀爭名者毀之曰:「賀父名晉肅,賀不舉進士為是,勸之舉者為非。」聽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辭,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與賀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諱。」釋之者曰:謂若言「徵」不稱「在」,言「在」不稱「徵」是也。《律》曰:「不諱嫌名。」釋之者曰:謂若「禹」與 「雨」,「邱」與「蓲」之類是也。今賀父名晉肅,賀舉進士,為犯「二名律」乎?為犯「嫌名律」乎?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若父名「仁」,子不得為人乎?

夫諱始於何時?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歟?周公作詩不諱;孔子不偏諱二名;《春秋》不譏不諱嫌名;康王釗之孫實為昭王;曾參之父名皙,曾子不諱「昔」。周之時有騏期,漢之時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諱?將諱其嫌,遂諱其姓乎?將不諱其嫌者乎?漢諱武帝名「徹」為「通」,不聞又諱「車轍」之「轍」為某字也;諱呂后名「雉」為「野雞」,不聞又諱「治天下」之「治」為某字也。今上章及詔,不聞諱「滸」、「勢」、「秉」。「機」也。惟宦者宮妾,乃不敢言「諭」及 「機」,以為觸犯。士君子言語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於經,質之於律,稽之以國家之典,賀舉進士為可耶,為不可耶?

凡事父母得如曾參,可以無譏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務行曾參、周公、孔子之行,而諱親之名則務勝於曾參、周公、孔子,亦見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參卒不可勝;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則是宦者宮妾之孝於其親,賢於周公、孔子、曾參者耶?

訟風伯 编辑

維茲之旱兮,其誰之由。我知其端兮,風伯是尤。山升雲兮澤上氣,雷鞭車兮電搖幟。雨浸浸兮將墜,風伯怒兮雲木得止。暘烏之仁兮,念此下民。其光兮,不鬥其神。嗟風伯兮其獨謂何,我於爾兮豈有其他。求其時兮修祀事,羊甚肥兮酒甚旨。食足飽兮飲足醉,風伯之怒兮誰使。雲屏屏兮吹使離之,氣將交兮吹使離之。鑠之使氣不得化,寒之使雲不得施。嗟爾風伯兮,欲逃其罪又何辭。上天孔明兮,有紀有綱。我今上訟兮,其罪誰當。天誅加兮不可悔,風伯雖死兮人誰汝傷。

伯夷頌 编辑

士之特立獨行,適於義而已。不顧人之是非,皆豪傑之士,信道篤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於一國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蓋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於舉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則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昭乎日月不足為明,崒乎泰山不足為高,巍乎天地不足為容也!當殷之亡、周之興,微子賢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聖也,從天下之賢士,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未嘗聞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齊者,乃獨以為不可。殷既滅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獨恥食其粟,餓死而不顧。繇是而言,夫豈有求而為哉?信道篤而自知明也。今世之所謂士者,一凡人譽之,則自以為有餘;一凡人沮之,則自以為不足。彼獨非聖人,而自是如此。夫聖人乃萬世之標準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獨行,窮天地、亙萬世而不顧者也。雖然,微二子,亂臣賊子接跡於後世矣。


註釋 编辑

  1. 或無是字。
  2. 三或作四,或從閣、杭、蜀本云:“洪、樊辨證詳矣。”
  3. 二於字或並作於。
  4. 余,方從閣、杭、蜀本並作於,云:“《左傳》:“於民生之不易,於勝之不可保。”杜註:於,曰也。今按:方說不為無據,然與所證之文初不相似,況下文有嗚呼余乎,則此於字皆是余字明矣。
  5. 知下或無乎字。
  6. 烏或作焉。
  7. 焉或作然。
  8. 此非佐董晉、張建封於汴徐二州時。
  9. 此謂為監察御史,坐論天旱人饑,出為陽山令。以汝,方並作汝以。今按:近世校本,務為新奇,多作倒語,文乖字逆,幾類歐陽公所譏石公操作字之怪,殊失韓公立言本意。今悉正之,不敢從也。
  10. 呶音鐃。
  11. 行或作悔。
  12. 普禾切。
  13. 追,諸本皆同,而方從閣、杭作止。今按:草書追字,近似止字,二本偶以轉寫致誤,而方乃以好怪取之,不復計其文義之通塞,可一笑也。
  14. 善,方從杭、蜀作悖。今按:二本蓋由下句而誤,方亦不顧文義而取之也。
  15. 焉或作然,聞,去聲。
  16. 賈音古。
  17. 及其或作其及。
  18. 禍亦,方作辱則。
  19. 充字仲任,其先魏郡元城人。父誦,徙居上虞。
  20. 充歸鄉里,屏居教授。以為俗儒守文,多失其言。乃閉門潛思,著《論衡》八十五篇。
  21. 刺史董勤辟充從事,轉治中,自免還家。友人同郡謝夷吾上書薦充才學,肅宗特詔公車征,以不行。
  22. 或無為字,人或作裏。
  23. 符著《潛夫論》三十六篇,以議當時得失。不欲章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
  24. 甚或作患。王符《述赦篇》曰:“今日賊良民之甚者,莫大於數赦。”公全具此語。
  25. 皇甫規解官歸安定,鄉人有以貨得雁門守者,謁規,規臥不起。既入而問:“卿前在郡食雁美乎?”有頃,王符在門,規素聞符名,衣不及帶,屣履出迎。時人為之語曰:“徒見二千石,不如一逢掖。”
  26. 仲長統字公理,或無仲字。
  27. 謂上或有自字。
  28. 并州刺史高幹素貴,有名士多歸附。時統過幹,幹訪以當時之事,統謂幹曰:“君有雄誌而無雄才”。未幾,幹以并州叛,卒至於敗。
  29. 俶或作倜,或云俶與傳合。
  30. 舉下或有高第字。今按:本傳無高第字。
  31. 著論名曰《昌言》,凡三十四篇。
  32. 文章,或云考本傳當作才章。公三贊未嘗私立一語。
  33. 一下或有而字。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