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序 春秋史
序言
 

這部春秋史,原稿本是顧頡剛師北平燕京北京兩大學所用的講義,當時雖由我着筆,然宗旨完全是秉承顧師的(所以書中議論有與本人不合處)事變之後,我帶着這部講義避地到安慶,又由安慶帶到上海,雖在十分爲難的時候,也不會離開牠。去年夏間,接着顧師成都來的信,命我替齊魯大學撰寫春秋史,我當時囘信說:春秋史講義的體裁尚好,當年寫的時候也曾用過一番力,如把牠就此廢棄,未免可惜;不如就就講義修改,另撰考證,這樣可兼收普及和專門之效。顧師覆信同意這一點,不過他說:這書本是你所寫,現在我們分處遙遠的兩地,無從仔細商討,就用你一人名義出版罷!我卽遵命於去冬開始着手修撰,因人事的牽纏,直到今年六月才得勉強竣事。凡原稿缺略處,已大致補充;錯誤處,也已大致修正;體例次序等也略有變更;雖不能說十分愜意,但總算盡過一番心了(原稿文字有稍嫌繁贅處,因曾經顧師閱定,除必須修改處外,一概仍舊。)

本書分「正文」「考證」兩部分,正文部分約十六萬言,考證部分預定三十萬言;正文用敍述體(必要處也參考證),文字以淺顯爲主,除必不得已處,不引原文。考證部分擬做崔東壁考信錄的體例,定名「春秋考信錄」(可作爲考信錄的續編看),與正文可分可合。這考證部分的材料已大致搜集完備,正擬着筆,而時局人事都不允許我在短期內完功,只好暫時擱置了。好在正文本是獨立成書的,先行出版,亦無不可。正文中只有第一章有附注,這因第二章以下都另有考證,爲免除重複起見,所以從略(考證部分旣定名爲 「春秋考信錄」,作爲崔氏考信錄的續編,則春秋以上便不必追述,所以只得把這部分的考證附在正文中作注。因本是考證而不是注,故稍嫌繁瑣;其用文言文寫,也因此故)。我向來主張:「凡著通史,每一件大事都應該詳其來龍去脈;每一個時代的前後關係,不可割斷。」爲貫澈這個原則,所以本書以春秋的歷史爲中心,而附帶述及太古至西周(愈前愈略)的歷史(第一章定名爲「西周史略」者,以西周史事較詳之故)。我本另撰有「戰國史略」一章附在正文的最後,因友人楊寬正先生() 也正在替齊魯大學撰寫戰國史,體裁完全和這部春秋史相同,可以合成一書,故我把已寫成的「戰國史略」和附注約二萬餘言統統刪去,以免重複。

本書紀年除最重要的大事外,不用公曆紀年,這因戰國以前的年代頗不易確實考定,不如仍用中國史上的紀年比較穩妥而易查檢原書。好在現在年表一類的書很多,較小的事情讀者如想知道人們所假定的公曆年月,一查便得,本書儘可免注以省麻煩。至於本書中地名重要而大致可以推定的,均注今地於下;其不甚重要和舊說未安的,大致從略。

正文與考證的內容識論亦有許多不同處,這因正文注重普及,凡一家私見而未能成定論的,除必不得已者外,一概不入。至舊說太嫌不安,必須用新假定者,不在此例。考證中新說較多,因爲這本是發表個人的見解的。

以上數點需要解释略述凡例,用代序言。

中華民國三十年十二月童書業記於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