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 (四部叢刊本)/卷第十

卷第九 春秋繁露 卷第十
漢 董仲舒 撰 景上海涵芬樓藏武英殿聚珍版本
卷第十一

 春秋繁露卷十

      漢  董  仲  舒  撰

   深察名號第三十五

 治天下之端在審辨太辨大之端在深察名號名者大

 理之首章也錄其首章之意以窺其中之事則是非可

 知案他本知誤作之逆順自著其幾通於天地矣是非之正取

 之逆順逆順之正取之名號名號之正取之天地天地

 爲名號之大義也古之聖人謞原註火角切而效天地謂之

 號鳴而命施謂之名名之爲言鳴與命也號之爲言謞

 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爲號鳴而命者爲名名號異聲

 而同本皆鳴號而達天意者也天不言使人發其意弗

 爲使人行其中名則聖人所發天意不可不深觀也受

 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爲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

 天以孝道也號爲諸侯者宜謹視所俟案他本俟作候奉之天

 子也案他本也作者號爲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禮義使善

 大案他本大誤作天於匹夫之義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

 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從上而巳案他本下衍一丑字五號自讚

 各有分分中委曲曲有名名衆於號號其大全名也者

 名其别離分散也號凡而畧名詳而目目者徧辨其事

 也凡者獨舉其大案他本無大字事也享鬼神者案他本無者字號一

 曰祭祭之散名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烝獵禽獸

 者號一曰田田之散名春苗秋蒐冬狩夏獮無有不皆

 中天意者物莫不有凡號號莫不有散名如是是故

 本無故字事各順於名名各順於天天人之際合而爲一同

 而通理動而相益順而相受謂之德道詩曰維號斯言

 有倫有迹此之謂也

 深察王號之人意其中有五科皇科方科厈科黃科徃

 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王王者皇也王者方也王者

 厈也王者黃也王者徃也是故王意不普大皇則道不

 能正直而方道不能正直而方則德不能厈運周徧德

 不厈運周徧則美不能黃美不能黃則四方不能徃四

 方不能徃則案他本下有可字不全於王故曰天覆無外地載

 兼愛風行令而一其威雨布施而均其德王術之謂也

 深察君號之大意其中亦有五科元科原科權科温科

 羣科合此五科以一言謂之君君者元也君者原也

 本脫君者原也四字君者權也君者温也君者羣也是故君意不

比於元則動而失本動而失本則所爲不立所爲不立

則不效於原不效於原則自委舍自委舍則化不行用

權於變則失中適之宜失中適之宜則道不平德不温

道不平德不温則衆不親安衆不親安則離散不羣離

散不羣則不全於君名生於眞非其眞弗以爲名名者

聖人之所以眞物也名之爲言眞也故凡百譏有黮黮

者各反其眞則黮黮者還昭昭耳欲審曲直莫如引繩

欲審是非莫如引名名之審於是非也猶繩之審於曲

直也詰其名實觀其離合則是非之情不可以相讕

 力但切誣言相加巳今世闇於性言之者不同胡不試反性之

 名性之名非生與如其生之自然之資謂之性性者質

 也詰性之質於善之名能中之與旣不能中矣而尚謂

 之質善何哉性之名不得離質離質如毛則非性已不

 可不察也春秋辨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如其眞不失

 秋毫之末故名霣石則後其五言退鷁則先其六聖人

 之謹於正名如此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巳五石六鷁

 之辭是也栣原註栣疑袵如甚切榒也衆惡於内弗使得發於外者

 心也故心之爲名栣也人之受氣苟無惡者心何栣哉

 吾以心之名得人之誠人之誠有貪有仁仁貪之氣兩

 在於身身之名取諸天天兩有陰陽之施身亦兩有貪

 仁之性天有陰陽禁身有情欲栣與天道一也是故陰

 之行不得干春夏而月之魄常厭於日光乍全乍傷天

 之禁陰如此安得不損其欲而輟其情以應天天所禁

 而身禁之故曰身猶天也禁天所禁非禁案他本無禁字天也

 必知天性不乘於教終不能栣察實以爲名無教之時

 性禁天所禁非天也原註一本無上天字何據若是故性比於禾

 善比於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爲米案他本米誤作美也善

 出性中而性未可全爲善也善與米人之所繼天而成

 於外非在天案他本在天誤作天在所爲之内也天之所爲有所

 至而止止之内謂之天性案他本之天性誤作天之性止之外謂之

 人事事在性外而性不得不成德民之號取之瞑也使

 性而巳善則何故以瞑爲號以霣者言案他本言字在者字上

 扶將則案他本無則字顚陷猖狂安能善性有似目目臥幽而

 瞑待覺而後見當其未覺可謂有見質而不可謂見今

 萬民之案他本誤以下文言無驗之說至故謹於正名名非四百六字移在此處性有其質

 而未能覺譬如瞑者待覺敎之然後善當其未覺可謂

 有質而不可謂善與目之瞑而覺一槩之比也靜心徐

 察之其言可見矣性如案他本如作而瞑之未覺天所爲也效

 天所爲爲之起號故謂之民民之爲言固猶案他本猶誤作有

 瞑也隨其名號以入其理則得之矣案他本矣作也是正名號

 者於天地天地之所生謂之性情性情相與爲一瞑情

 亦性也謂性巳善奈其情何故聖人莫謂性善累其名

 也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隂陽也言人之質而無其

 情猶言天之陽而無其隂也窮論者無時受也名性不

 以上不以下以其中民案他本民誤作名之性如繭如卵卵待

覆而爲雛繭待繰而爲絲性待教而爲善此之謂眞天

天生民性有善質而未能善於是爲之立王以善之此

天意也民受未能善之性於天而退受成性之敎於王

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案他本下有善字性爲任者案他本無者字也今

案其眞質而謂民性巳善者是失天意而去王任也萬

民之性苟性巳善則王者受命尙何案他本何誤作可任矣

本矣作也其設民不正故棄重任而違大命非法案他本法誤作吾

言也春秋之辭内事之待外者從外言之今萬民之性

待外敎然後能善善當與教不當與性與性則多累而

不精自成功而無賢聖此世長者案他本者作古之所誤出也

非春秋爲辭之術也不法之案他本此下誤接末行所始如之何十一字

無驗之說君子之所外何以爲哉或曰性有善端心有

善質尙安非善應之曰非也繭有絲而繭非絲也卵有

雛而卵非雛也比類率然有何疑焉天生民有六經言

性者不當異然其或曰性也善或曰性未善則所謂善

者各異意也性有善端動之愛父母善於禽獸則謂之

善此孟子之言循三綱五紀通八端之理忠信而博愛

敦厚而好禮乃可謂善此聖人之善也是故孔子曰善

人吾不得而見之得見有恒者斯可矣由是觀之聖人

之所謂善案他本下有亦字未易當也非善於禽獸則謂之善

也使動其端善於禽獸則可謂之善善奚爲弗見也夫

善於禽獸之未得爲善也猶知於案他本知於作之有草木而不

得名知萬民之性善於禽獸而不得名善知之案他本知之作

名乃取之聖聖人之所命天下以爲正正朝夕者視

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聖人以爲無王之世不教之名

民莫能當善善之難當如此而謂萬民之性皆能當之

過矣質於禽獸之性則萬民之性善矣質於人道之善

則民性弗及也萬民之性善於禽獸者許之聖人之所

案他本下有謂字善者勿許吾質之命性者異孟子孟子下質

於禽獸之所爲故曰性巳善吾上質於聖人之所善故

謂性未善善過性聖人過善春秋大元故謹於正名名

非所始如之何謂未善巳善也

  實性第三十六

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今謂性案他本性誤作善巳善不幾

於無敎而如其自然又不順於爲政之道矣且名者性

之實實者性之質也案他本也誤作之無教之時何處能善善

如米性如禾禾雖出米而禾未可謂米也性雖出善而

性未可謂善也米與善人之繼天而成於外也非在天

所爲之内也天所爲有所至而止止之内謂之天止之

外謂之王教王敎在性外而性不得不遂故曰性有善

案他本資作質而未能爲善也豈敢美辭其實然也天之所

爲止於繭麻與禾以麻爲布以繭爲絲以米爲飯以性

爲善此皆聖人所繼天而進也非情性質樸之能至也

故不可謂性正朝夕者視北辰正嫌疑者視聖人聖人

之所名天下以爲正今按聖人言中本無性善名而有

善人吾不得見之矣使萬民之性皆巳案他本巳作以能善善

人者何爲不見也觀孔子言此之意以爲善難當甚而

孟子以爲萬民性皆能當之過矣聖人之性不可以名

性斗筲之性又不可以名性名性者中民之性中民之

性如繭如卵卵待覆二十日而後能爲雛繭待繰以綰

湯而後能爲絲性待漸於敎訓而後能爲善善敎訓

本訓作誨之所然也非質樸之所至能也故不謂性性者宜

知名矣無所待而起生而所自有也善所自有則敎訓

巳非性也是以米出於粟而粟不可謂米玉出於璞而

璞不可謂玉善出於性而性不可謂善其比多在物者

爲然在性者以爲不然何不通於類也卵之性未能作

雛也繭之性未能作絲也麻之性未能爲縷也粟之性

未能爲米也春秋别物之理以正其名名物必各因其

眞眞案他本脫下眞字其義也眞其情也乃以爲名名霣石則

後其五退飛則先其六此皆其眞也聖人於言無所苟

而巳矣性者天質之樸也善者王敎之化也無其質則

王教不能化無其王敎則質樸不能善質而不以善性

其名不正故不受也

  諸侯第三十七

生育養長成而案他本脫而字更生終而復始其事所以利活

民者案他本下有而字無巳天雖不言其欲贍足之意可見也

案他本古誤作士之聖人見天意之厚於人也故南面而君

天下必以兼利之爲其遠者目不能見其隱者耳不能

聞於是千里之外割地分民而建國案他本國誤作間立君使

爲天子視所不見聽所不聞朝者召而問之也諸侯之

爲言猶諸侯也

  五行對第三十八

河間獻王問温城董君曰孝經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

何謂也對曰天有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也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爲冬金爲秋土爲季夏火爲夏木

爲春春主生夏主長季夏主養秋主收冬主藏藏冬之

所成也是故父之所生其子長之父之所長其子養之

父之所養其子成之諸父所爲其子皆奉承而續行之

不敢不致如父之意盡爲人之道也故五行者五行也

由此觀之父授案他本下有之字子受之乃天之道也故曰夫

孝者天之經也此之謂也王曰善哉天經旣聞得之矣

願聞地之義對曰地出雲爲雨起氣爲風風雨者地之

所爲案他本所爲誤作爲爲地不敢有其功名必上之於天命若

從天氣者故曰天風天雨也莫曰地風地雨也勤勞在

地名一歸於天非至有義其孰能行此故下事上如地

事天也可謂大忠矣土者火之子也五行莫貴於土土

之於四時無所命者不與火分功名木名春火名夏金

名秋水名冬忠臣之義孝子之行取之土土者五行最

貴者也其義不可以加矣五聲案他本聲作音莫貴於宮五味

莫美於甘五色莫貴於黃此謂孝者地之義也王曰善

哉衣服容貌者所以說目也聲言應對者所以說耳也

好惡去就者所以說心也故君子衣服中而容貌恭則

目說矣言理應對遜則耳說矣好仁厚而惡淺薄就善

人而遠僻鄙則心說矣故曰行意可樂容止可觀此之

謂也

  闕文第三十九

  闕文第四十


春秋繁露卷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