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汀別集/卷二
韓文吐釋上
编辑原道
编辑「孔子沒〈五〉」,吐欲去之,如何?
○〈五〉吐宜有。〈按圈下簡易答。下同。〉
「敎之以相生養之道〈爲尼〉」,吐欲作〈爲也〉,如何?
○〈爲也〉恐未安。蓋總言以發下文,而非連言之也。
「爲之城郭甲兵以守之〈爲㢱〉」,吐欲作〈爲也〉,如何?
○〈爲也〉未安。蓋備害防患,亦自汎設一段。「敎之以相生養之道」,是先立題目。「爲之君」、「爲之師」以下,方是條列言之。如「爲之衣」、「爲之食」、「爲之宮室」,各著名目作一段,至「害至而爲之備,患生而爲之防」,不著名目而亦各自爲一段,蓋欲省文,而亦無所不該之事也。故以「守之」吐不得著〈爲也〉,而與「爲之備」、「爲之防」一樣著〈爲㢱〉吐爲得。
「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爲聖一也〈尼〉」,吐欲作〈五〉,如何?
○自非列言,作〈五〉恐未安。「帝之與王,其號名殊,其所以爲聖一也」,此一脚也;「葛裘飮食,其事殊,所以爲智一也」,此一脚也,只是設譬喩於後,以明前語而已。「爲聖一也」吐當着〈尼〉,與上段以「事其上者也」之〈尼〉,亦可比例。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古〉,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面〉」,曾讀作以「道之」〈面〉,「有養也」〈爲尼〉,吐恐如此,如何?
○恐敎養不得混說。「廬其居」以上,是化其人爲平人也,然後可以待平人之道待之。一敎一養,乃待平人之道也。明先王之道以道之,屬敎;鰥寡孤獨廢疾者有養也,屬養,故敎養吐不得混着。
原性
编辑「上焉者之於五也〈隱〉」,恐當〈厓隱〉,下同。
○恐不然。蓋「五也」下當〈隱〉吐,何得以「於」字故,有〈厓隱〉吐乎?
行難
编辑「日造焉〈爲也〉」,恐當作〈於乙〉。「閉門而拒之〈爲尼〉」,如何?
○〈於乙〉未安。若然則「拒之」別吐,而「滿街」二字不系於上文,恐大碎。然亦自何妨?「日造焉」以下,非敍事之文,當作一滚說著文字,故吐不得不異常。謂「日造焉〈爲也〉」吐至「滿街」者是。
對禹問
编辑「堯以傳舜爲憂後世〈時古〉,禹以傳子爲慮後世〈時尼羅〉」,妄謂此文意,堯以之傳舜,此爲憂後世也;禹以之傳子,此爲慮後世也。其吐似當堯以傳舜〈隱〉,爲憂後世〈五〉;禹以傳子〈隱〉,爲慮後世〈尼羅〉,如何?
○若如此說,則堯以之傳舜,爲憂後世,「堯以」之「以」字與上文「舜不能以傳禹」之「以」字相同,果爲不妨。但與鄙見堯則以傳舜爲憂後世云云,大不同矣。「堯以傳舜爲憂後世;禹以傳子爲慮後世」,憂慮後世,用意則同;而傳子傳賢,爲事則異。「後世〈乙〉憂〈乎勿〉삼으〈時古〉。」
「時益以難理」,唐人諱高宗諱,治爲理。此謂時世日益難治也。
「傳之人則爭〈隱〉」、「傳之子則不爭〈隱〉」,此語常未瑩。然今以此吐見之,蓋謂傳之人則輒爭,此是未預定其當傳之誰某故也;傳之子則不敢爭,此是有其子當傳而非他人所得預故也。未知此意耶?幸檃括而詳敎之。
○不記某子,有以走兎在野、積兎在市爲分未定與分定之喩,似此看甚分明。
雜說
编辑「旣曰龍〈乙〉雲從之矣〈尼羅〉」,懸吐如此,「龍〈乙〉」之吐何?幸解此文意而示之。
○龍爲主而從之者雲矣。
「憂其所可恃、懼其所可矜〈乙〉」,此吐何意?連下「善醫善計」,幸書示。
○善醫善計者,所憂懼如此,恐無別意。所可矜吐,或作〈伊羅〉。
師說
编辑「則羣聚而笑之〈爲也〉」,下連「問之」之文,似當作〈於等〉,如何?
○「問之」不吐,亦避太碎而已。則羣聚而笑之,亦非敍事,故當着〈爲也〉吐。
進學解
编辑「冗不見治」,未知何意?
○似謂閒冗不見治能。
「不知慮此〈五〉而反敎人爲〈阿〉」,似當無「慮此〈五〉」吐,而「人爲〈阿〉」吐當作〈五〉,如何?
○恐如此不妨。
圬者王承福傳
编辑「夫鏝易能可力焉」,旣曰易能,又曰可力,「易」字、「可」字意疊,未知何意?抑謂鏝旣易能〈伊尼〉可用力耶?若爾則其吐當曰易能〈伊尼〉可力焉耶?
○似云易能〈爲也〉可力焉,又有功〈爲也〉取其直。然豈當懸吐其間乎?
諱辨
编辑「將不諱其嫌者乎〈底〉」,或讀作嫌者乎〈阿〉,未知何吐爲長?
○將古人以如此而不得不然者乎,〈底〉吐似是。
「勝周公、孔子、曾參乃比於宦者宮妾」,曾參下當懸〈爲也〉吐耶?
○意似然。然懸吐不可已耶?〈岦〉於似此文勢處,點絶而不懸吐,未知如何?
伯夷頌
编辑「昭乎〈羅〉」、「崒乎〈羅〉」、「巍乎〈羅〉」,曩讀三「乎」字皆無吐,著〈羅〉吐何意?無吐與〈羅〉吐,何者爲長?
○昭、崒、巍在伯夷,雖日月泰山,不足爲云云,而天地亦不足爲包容之大也。「爲明」、「爲高」、「爲容」之「爲」,猶《孟子》「觀於海者難爲水」之「爲」。
「與天下之諸侯而往攻之〈乙〉」,曾讀作〈爲尼〉,如何?
○似不得改。
《張中丞傳》後敍
编辑「其徒俱死〈於乙〉」,曾讀作〈於等〉,如何?
○似不得改。
「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甎半箭〈古〉」,曾讀作抽矢射佛寺浮圖〈爲尼〉,矢著其上甎〈伊〉,半箭〈是戾羅〉,此吐如何?「矢著其上甎半箭」,「上」字當句耶?不得看作「上甎」,則其文義果何謂耶?
○謂矢著浮圖之上,而其甎爲矢入者半箭也。恐不得看作「上甎」,似不可改。
「汝勿怖死〈爲羅〉命也〈羅爲尼〉」,汝勿怖〈爲羅〉死〈伊〉命也〈羅爲尼〉。
○皆通,上說長。
燕喜亭記
编辑「旣成〈於伊〉愈請名之」,名之下無吐,似當曰〈乎尼、乎代〉,如何?
○〈乎代〉似好。
「然而無與燕喜者比〈奴代〉」,此吐恐當作〈五〉,如何?
○作〈五〉,意未解。
當更問「名天下」一轉語,「無與燕喜者比」一轉語,「莫直其地」一轉語,凡三轉而地之奇、遇之難益以見,一轉高於一轉。
○吾州之山水名天下〈那〉然而無與燕喜者比〈奴代〉經營於其側者相接也而莫直其地。所以「比」下須懸〈奴代〉吐,「相接也」有〈奴代〉意,而以有「而」字故不必懸。
藍田縣丞廳壁記
编辑「目吏問可不可〈爲也〉吏曰得則退〈五〉」,不敢略省〈爲也〉吐。曾讀作問可不可〈於等〉吏曰得〈是羅爲古〉則退〈爲尼〉。此似謂吏於署後卽退,丞不敢略省其文書,而退〈五〉吐,則似是謂丞退,如何?幸詳敎。
○若汎看則「退」字似屬吏,但恐令丞會坐而文書行也。吏如此云則丞却坐而不復省問乎?更詳上文曰吏詣丞,則「退」屬吏果是。
「則盡枿去牙角」,謂盡其枿而去牙角耶?抑謂枿去其牙角耶?「枿」字未知何義?
○「枿」未考,然必只根株間字。似謂盡枿而去其牙角耶?
科斗書後記
编辑「不問可知其人,不如是者,不稱三服」,「不問可知」以下,全未曉其意。
○似謂不待問而知其人之蓋爲世所服之能也。「三服」未考,然或如此乎?
鄆州谿堂詩
编辑「復歸於舊〈爲尼〉」,欲作〈爲古〉,如何?「截然中居〈爲也〉」,欲作〈爲尼〉,如何?
○恐改不得。
「若幽、鎭、魏、徐之亂不扇而變」,此下欲懸吐,未知當下何吐耶?
○若強懸之,則「能安以治之,不扇而變」竝作〈伊〉,何妨?
「致之難也」,「致之」無吐,似當有〈爲尼〉吐,如何?
○恐亦不可〈爲尼〉,而只亦〈伊〉之,如何?
「號曰谿堂〈五〉」,似當曰〈羅爲也〉,如何?
○恐〈羅〉有不可,而〈爲也〉則不妨。
「昔者人謂斯何,今者人謂斯何」,全未曉其文義。幸詳示之。
○恐亦何有別文義乎?昔者則人謂此州如何,今者則人謂此州如何耶?
爭臣論
编辑「行古人之道〈羅〉居於晉之鄙〈亦伊〉」,欲作行古人之道〈爲也〉,居於晉之鄙〈爲尼〉。
○恐〈羅〉吐終是。
「之道〈羅〉」,〈羅〉吐則聞命矣。居於晉之鄙〈亦伊〉吐,終恐未穩。或作〈爲乙士伊〉,如何?
○當作〈爲乙士伊〉。
「陽子不色喜〈爲也〉」,此吐恐當作〈爲古〉,如何?
○恐〈爲也〉不妨。
此〈爲也〉吐,連下『居於位五年』,終恐未穩,如何?
○所以初不色喜者,爲將五年不變在野時所守也。然則〈爲也〉吐長。
大學生何蕃傳
编辑「歲擧進士」,此曰擧進士而猶不免大學生。此似是每歲赴擧進士而不得中也。此是赴擧不得中者之常事,何足爲何蕃輕重而乃云云耶?抑別有意耶?
○恐歲擧進士,雖非一戰霸之比,亦諸生中所重耶?
「不敢與蕃齒〈爲加尼〉」,欲作〈爲也〉,如何。
○不敢與齒之時,非必有薦擧於長官之意也。及其薦擧於長官,則固其不敢與齒之人故也。上下文意雖相關,而据時自有前後,其吐不必以〈爲也〉連接,而只着〈爲加尼〉吐爲得。
「以薦蕃名文說者」,《漢書》、《游俠樓護傳》,「到數日名捕寬詔書至」,注師古曰:「擧姓名而捕之也。」以薦蕃名文說者,以「名捕寬詔書至」之文見之,則其「名」字之義正相似。似是以薦蕃一事,擧姓名而或文或說也。如此看,如何?幸示喩。
○前日鄙見,亦似然。第未詳《漢書》文之可援比否也。再伏參詳,則「名捕寬」,只是直下語。「以薦蕃名文說者」,下「以」字,却似別。〈岦〉恐不得援彼例此。然如此看,還不妨。
答竇秀才書
编辑「書盈尺之紙〈爲也〉」,此吐恐當作〈面〉,如何?
○爲此操管書紙〈爲也〉,高可以釣云云。恐只當作〈爲也〉,不當〈面〉吐。
答楊子
编辑「其言一人〈羅〉固足信矣〈尼〉」,此似謂其言雖一人固足信,而況又崔、李交說耶?此吐恐當曰其言〈伊〉一人〈厓〉,如何?
○以東野之賢而其不離口言者,乃此一人耳,固已足信矣。如此吐者分明好,而示敎懸異,恐未喩。
其言雖一人固足信而況崔、李交說,則凡三人矣,尤可信也。今示乃謂其不離口者,乃此一人耳,則此乃以楊子爲「一人」。而生之所疑,則其文意似是以平昌爲「一人」,果竟如何?
○其言一人,固已足信矣,況崔與李繼至交說,亦只此人耶?一人指楊子也。終恐鄙說似當,兩存亦可。
「旣相見,不要約」,不要約,未知何意?○不待相與期約必欲如此而自然相親結云云。恐只如此說去。
「今辱書乃云云,是所謂以黃金注,重外而內惑也」,此亦未曉其意。恐謂楊子旣充其容,乃重外至之功名而過自謙遜,如以金注,重外而內惑也,如何?但「重外內惑」云者正狀此,而「以金注」未覺襯貼於比喩,如何?
○金注之義,生亦素未透。第意以黃金充賭具則慮失得者甚重,非復瓦若鈎之比,豈不怯於臨技下手耶?今恐韓公以喩楊子之猥自矜重而虞人之知我或不審也。「乃云云」三字,必楊子之言有所疑於韓子者乎。此特生之臆度,乞有以示敎焉。
上宰相
编辑「不繇是而稍進」,此下吐當作〈隱〉,或作〈面〉,何者爲長?
○恐無已則〈面〉吐近。
「萬不有一得焉」,上文「方聞」二字之意止於此。此下吐恐當作〈羅爲古〉,如何?
○「方聞」之意,果此爲其語止處。然非某人口言其事如此而山林之士耳聞之也。如吐之曰〈羅爲古〉,或以說與蒙幼則可矣。然此等蒙幼豈可讀古文乎?凡似此者,生不欲與之訂焉。
再上書
编辑「有觀溺於水而爇於火者〈伊〉」,上有「有觀」字,欲作者〈爲古〉,如何?
○只得據觀其如此者言,恐不得懸〈爲古〉吐。若然則觀之之吐,而非觀之者吐也。
觀之之吐而非觀之者吐也,此意更問。
○溺於水爇於火〈乙〉觀焉者有之,而其勢有可以救而終莫之救焉,則此可謂之仁人乎。
「竊謂之不知言者〈羅〉」,欲作者〈羅爲奴羅〉
○〈羅爲奴羅〉,此亦爲蒙幼之吐而尤甚焉。
三上書
编辑「如周公之心〈隱〉」,此吐欲作〈厓〉或〈乙奴〉,如何?
○心吐當據主宰運用之人,不當據心部。若吐之以〈厓〉,則心部之吐也。生言似妄而誠然矣。
「不當據心部」以下未曉
○「如周公之心」猶言在周公之用心,則設使其時云云至未盡章章如是,而非聖人之才、叔父之親,則將不暇食與沐云云矣。
「稱周公之功不衰」,《戰國策、楚策》莊辛曰:「君王若寵此四子者不衰。」「不衰」字本此。
今閤下爲輔相亦近耳,「亦近」謂閤下之職位亦近於周公耶?抑謂閤下之爲相亦已在於近日耶?
○妄恐直謂閤下之爲輔相也,亦近似於周公之爲也。
答侯繼
编辑「力不足而後止〈奴尼〉」,似當作〈羅刀〉,如何?
○恐方其用志如此,未遽與時俗所事爭校其孰愈也。
答崔立之
编辑「尤非相悉之辭也」,「非相悉」謂非相盡知耶?抑非相盡言耶?
○恐只謂非相詳悉之辭也。據篇中所云,崔果悉韓子之文之志者耶?
「亦且潛究其得失,致之乎吾相,薦之乎吾君,上希卿大夫之位」云云,每患此意難曉。「致之乎」者若謂致吾身於吾相云,則其上文「得失」,吐似當〈奴尼〉。若謂以其潛究得失之策,致之吾相云,則「得失」吐當〈爲也〉,如何?
○恐下文有所「希」、「取」,何暇結截作〈奴尼〉吐耶?
「薦之乎吾君」,未知當懸〈爲也〉吐耶?〈面〉吐耶?
○〈爲也〉吐恐是。
答李翊
编辑「蘄勝於人而取於人耶」,「取於人」謂見取於人耶?
○恐只如此。
「固勝於人而可取於人矣」,旣下「固」字「可」字,此謂翊固已勝於人而可見取於人耶?
○恐只如此。
「與雖正而不至焉者〈伊〉」,其上有「識」字,其吐似當曰〈爲也〉,如何?
○恐到下文「昭昭然白黑分矣」,方了「識」之之義,似不得間吐〈爲也〉。
「而務去之〈爲也〉乃徐有得也〈乎尼〉」,「去之」下有「乃」字,恐其吐務去之〈爲尼〉乃徐有得也〈羅〉,如何?
○恐「乃徐有得」者,非別人也。只謂去之然後得之也。〈爲尼〉吐甚不是。
「其肖於器邪〈阿〉」,恐當作〈氐〉。
○恐此謂文章亦果若器之待用於人耶,甚言不然也。〈氐〉吐不是。
「其無足樂也〈阿〉」,旣下「也」字,恐足樂也〈尼羅〉,如何?
○也〈阿〉吐,古文如此處自多。
代張籍與李浙東
编辑「有錢財以濟醫藥〈爲也〉其盲未甚庶幾復見天地日月〈爲也〉」,曾讀此,其吐曰以濟醫藥〈面〉其盲未甚〈羅〉,庶幾復見天地日月〈爲尼〉,此則如何?
○恐此謂及其盲猶當未甚時云云,而下文「因得不廢」之句,始有〈面〉吐意味,不得遽於醫藥下著〈面〉吐也。
答李秀才
编辑「將復有深於是者〈羅〉」,曾讀作得其所用心〈乎尼〉,將復有深於是者〈刀〉,與吾子樂之〈昷〉,此則如何?
○豈欲發小生乎?如此吐者,尤甚未喩。將復有深於是者〈羅〉,與吾子樂之〈尼〉,謂將有深於吾所樂者〈羅〉,當與吾子共樂之〈尼〉,況其外之文乎?將復有深於是者〈刀〉吐,亦有意思,似當兩存。
與李翶
编辑「開口論議〈於伊〉」,曾讀作論議〈面〉,如何。
○開口論議時,輒不能有以合則宜矣。開口論議,何罪而須着〈面〉吐戒之耶?此等尤不敢聞命。
「如痛定人思當痛之時,不知何能自處也〈乎羅〉」,曾讀作不知何能自處也〈奴多〉,如何?〈奴多〉吐似與上文「如」字相應。
○恐不得如此讀去。〈奴多〉吐不是不是。吐當〈乎羅〉。
自處也〈乎羅〉吐,更問有如痛後之人,追思方痛之時,而不知其時何以能自堪處也?
○「如」字意止於「時」字。
「以僕遑遑於其中〈爲也〉」,曾讀作於其中〈面〉,如何?
○「遑遑於其中」,恐此後非無所爲之事,不得截着〈面〉吐。
「自堯舜已來〈奴〉士有不遇者乎〈阿〉無也〈阿〉」,謂堯舜已來,士之不遇者固多。未有能潔淸不洿而處其所可樂者,其勢不能兩全故也。蓋謂不苟從人而便於身計〈指衣食家累〉之難也。
「以其心誠有愛於僕也,然所愛於我者少,不知我者猶多」,「誠有愛於僕」,指張建封耶?至於「所愛於我者少不知我者猶多」,亦謂張之愛我者少而不知我者猶多耶?抑謂張之幕下人,愛我者少而不知我者多耶?
○恐皆指張而云也。雖下「少」、「多」,非謂人數也。卽張意裏言之耳。
「離違久〈羅〉可乍還侍左右〈爲尼〉當日懽喜〈羅〉故專使馳此候足下意〈五〉幷以自解〈爲奴羅〉」,每患此文義難曉,今以此吐見之,瞭然矣。蓋謂翶違離親側久矣,今始乍還侍左右,必當日懽喜云云。
上張僕射
编辑「人各有能有不能」,《左傳、定公五年》,由于對子西之辭。
答胡生
编辑「若曰彼有所合〈於乙〉吾不利其求〈隱〉」,「彼有所合」,未曉其文意。而〈於乙〉吐亦未曉,此吐恐當作〈羅〉。幸倂詳示之。
○恐此謂彼則自有所合,而吾所求則不利也。「不利」者,不相中之謂也。
「本非爲是也」上文「吾不利其求」,謂不利於進取也。此乃云「本非爲是,」則其意離鄕去親,惟急於進取,而本非爲不求利名者,故其語云然耶?未能詳知,幸倂敎之。
○胡生者急於得一言之譽,此則爲病,而其人亦不至急進取者也。「生又」之「又」字,蓋亦不相彼哉之意也。在更熟復文義,姑未究宣。
「生愼從之」,此謂愼於從人,如云不妄交遊耶?
○「愼從之」,恐只亦是苟求合之戒也。
「志深而喩切,因事以陳辭〈乙〉」,吐欲作〈爲尼〉。而上文尤佳〈爲尼〉吐,改作〈羅〉,如何?
○恐〈爲尼〉吐不妨而未好。
與崔羣
编辑「地至近,官榮祿厚,親愛盡在左右」,此亦可以無憾,而上文有「抱羇旅之念」、「無入而不自得」等語,致其不滿之意者,蓋以羣宜在上位,托於幕府,不爲得其所故也。而下文乃有「非所以待足下者」之語,此語未知何意?幸詳敎之。
○恐人爲羣則宜如此,而羣自爲則不如此,愛羣而不以其自爲者待之,豈知羣之道乎?
猶未曉,更問。
○大抵得失遠近,非崔君所介懷。徒以相愛之故,言慮不能不及,實非所以待此人者也。
「賢者少〈五〉不肖者多〈五沙〉」,上賢者少〈五〉吐,欲勿懸。
答馮宿
编辑「有望於吾子矣〈奴多〉」,恐作〈奴羅〉。
「君子不爲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乙〉僕何能爾〈里五〉委曲從順向風承意〈爲也〉汲汲恐不得合〈奴代〉」,君子不爲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自是君子不易所守之義,而易其行之吐曰〈乙〉,而繼以僕何能爾〈里五〉,若如此懸吐,則是不滿於君子之不易其行,而謂僕何能如此。恐非本意。易其行吐似當作〈爲飛尼〉,僕何能爾,似連下文。但未知何能爾之意,止於何文耳。幸詳敎之。
○恐此乃答馮宿書也。「聞流言不信其行」一句,「君子不爲小人之恟恟而易其行」一句,此二句,意皆宿書中所引語也。故韓公一推之古人所難,一不敢當爲己之所能。不然,文其不間斷耶。
與衛中行
编辑「豐約百倍〈羅〉」,此吐似作〈於尼臥〉。
○恐百倍句上,未應遽入質問語意,〈於尼臥〉吐似遽。
與馮宿論文
编辑「每自則意中」,此謂自法則於意中耶?
○恐「自則」字不得分明解釋。字或錯誤而然?只汎看自意則以爲好,如何?
「自則」之則,恐或衍文。
「亦蒙謂之小好」,「蒙」字未知何意?
○此蒙義未透,或以爲蒙然不甚分別而謂之小好也好,或以爲蒙被其見謂小好也好。
與鳳翔邢尙書
编辑「精鑑於己、博采於人」,「精鑑於己」,謂以己心自加精鑑耶?「博采於人」,又問於人而博采之耶?○恐只如此。
應科目時與人
编辑「蓋尋常尺寸之間耳」,本注孫曰:「八尺曰尋,倍尋曰常。」
答陳商
编辑「今擧進士於此世,求祿利行道於此世而爲文」,求祿利與行道不相倫,而其語相連而爲文,此語未曉。又其所謂行道於此世而爲文云者,亦何謂耶?
○求祿利語似俗,行道語似雅,固可疑不相應。然皆合於世而後可冀則一也。而爲文以下,自是後一截語。
與孟尙書
编辑「行官〈伊〉自南廻過吉州〈爲乙士伊〉得吾兄二十四日手書數番〈乎尼〉」,自前泛然看過,意謂行官若遷官云而文公行而過吉州時得此書也。今考李于誌文,「襄陽黜爲吉州司馬,余自袁州還京師,襄陽邀我於蕭洲,屛人云云。」書中有「潮州時」、「及來袁州」等語,似是抵任袁州後作此書。而自袁還京,方過吉州近地,而襄陽邀見於蕭洲也。今此過吉州得孟書,而傳之者是他人。抑所謂行官者,旣非自謂則乃指他人?其所謂行官者,其意云何?又當何釋?
○此文字不曾有疑有考,直以爲行官是用公事行來之官人,而自南廻過吉州時,傳致孟簡手書於文公也。未委果然否。
「非可誣也」,非可誣者,何謂也?
○恐只謂不容誣妄於其間耳。
何以云進退無所據耶?
○恐此謂欲以爲君子而尊信乎,欲以爲小人而怵畏乎,如此如彼,皆無所可據也。
「孟子雖賢聖不得位」,「聖」字下欲懸〈那〉吐。
○如此破碎懸吐,何益於學古文耶?
「雖滅死萬萬無恨」,「死」字欲懸〈那〉吐。
○同上。
答呂醫山人
编辑「不顧利害去就之人」,謂不復顧利害與去就耶?
○恐只謂不顧利害以爲去就也。
「議雖未中節」,「議」字何意?
○恐只謂言論間有不中節。
元稹書
编辑「號標自治」,未知號標何意、自治何意?
○元書未曾致意。然恐此謂所佩號標,猶自飾治,可明其必不爲受賊官爵之人也。意唐時已有號標之制。
號標之制云者,未知如何?
○號標猶今中朝牙牌,書其官職者耶?
答元侍御
编辑「有名號」,謂祿山僭皇帝之名號而逼致濟耶?抑以濟有名聞號稱賢者而逼致之耶?
○由前說恐是。
與袁相公
编辑「硏極原本」,謂硏其極而原其本耶?
○恐只謂硏窮本原也。
「退勇守專」,未知何意?抑謂其退勇其守專耶?
○恐只如此。蓋謂勇於退而專於守耳。
與鄂州柳中丞下一首
编辑「爲士卒前行者」,「前行」謂先士卒而行耶?抑謂爲士卒前列,而「行」字音則杭耶?今考本文,此下注「行戶郞切」云。
○恐只謂爲士卒前列。況有本注反切,則可據明矣。
「關其口而奪之氣」,謂使武夫不敢言而關閉其口耶?抑此言引用何書語耶?
○關口之文,別無所據。嘗以此文,而意其用字如此也。
送孟東野序
编辑「其躍也或激之、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其躍其趨其沸,未知指何物,而激之梗之炙之,又何義耶?似聞《文章軌範》注,「其躍也或激之」此三句,皆指水云云,而未得其書以考。後得見《軌範》,無此註。其趨也或梗之云者,未論水與何物,而其文義尤未曉,趨與梗何狀耶?
○恐只如此所引《軌範》之注。況「水之無聲」句語下,無他指名之物而系之以其字乎?且躍而過也、趨於下也、沸在鼎也,皆水之爲也。其「金石之無聲」以上,皆屬於「水之無聲」,可以無疑。「躍」字、「趨」字、「沸」字,古人用於狀水者,似不一而足,第生昏鈍不能具擧耳。
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絶也
其下魏、晉氏〈爲也隱〉,此吐恐未妥,似作〈厓〉。
○恐必若如此,則「魏、晉氏」之吐而非「其下」之吐也,未安。蓋下卽下一等之下也。
「就其善者」,「就」字何義耶?
○恐就爲就中之義。
「其高出魏、晉,不懈而及於古,其他浸淫乎漢氏。」高者出於魏、晉,其他浸淫乎漢氏,其高者僅出魏、晉,其他作反浸淫乎漢氏,他作似高於高者。此措語高下,文意未曉。
○恐「於古」以上,以言其詩,而「其他」則言文也。漢必西京則高矣,只云漢氏則豈甚高耶?況「及於古」之古,雖三百篇可與該也,顧不爲高耶?蓋東野長於詩,韓公因許之。
送許郢州
编辑「上有矜乎位〈爲也〉」,此吐似當作〈面〉。
○恐上下各自有所矜,所以如下文相求不相遇之爲患也。〈面〉吐似太迫遽。
燕大學聽彈琴詩序
编辑「樂居安之閒暇〈舍〉」,此吐似當作〈爲舍〉。
○恐〈爲舍〉吐太實,似敍事。
送齊暭下第
编辑「惟其宜可焉」,旣曰宜,又曰可,意疊未曉。
○恐未爲疊。但於理爲宜則便可行之。
然則「宜」字下,當着〈厓〉吐,其意乃見。或「宜」字下只句耶?
○再恐宜字下只句而不吐是。大抵句而不吐處則漢人所謂讀也;句而又吐處,乃漢人所謂句也。
「不以閔於有司」,本注孫曰:「《禮記》儒有不累長上,不閔有司。」註,閔病也。
送牛堪
编辑「其進而謝於其門也,則爲私乎?抑無乃人事之未思,或者不能擧其禮乎?若牛堪者,思慮足以及之,材質足以行之,而未聞其往者,其將有以哉?」人事之未思不能擧其禮云者,竝指上文進謝之事耶?下云思慮及之、材質行之及「違衆」「立奇」等語,亦皆以進謝而言耶?
○「亦將然乎」此句以上,皆言不進謝之義。因言其或進而謝於其門也,則爲有認爲私恩之意,所以不進謝者凡爲此也。至此亦惟申言不進謝之義也。此下却又謂不進謝者,不必出於此義,乃或人事之未思,亦或不能擧其禮,設兩端回顧疑惑之辭也。堪思慮足以及之,則非人事之不思也。材質足以行之,則非不能擧其禮也。而亦復不進謝,則果足信其有以也。違衆立奇,堪又不爲,此亦言不進謝之爲當而堪實如此行之也。
贈張童子
编辑「自京師道陝南,至虢東,及洛師,北過大河之陽〈爲乙士伊〉」,吐似當作〈爲也〉。且此句絶恐誤,「陝」字句,「虢」字句。
○恐初爲洛師而來則可着〈爲也〉吐,今其行之道此也〈厓〉九月及鄭而洛之人士大夫會見童子於鄭也。〈爲乙士伊〉之吐與〈厓〉恰同。
「陝」字句「虢」字句當否,更示敎。終恐「陝」字句「虢」字句,乃是。
○再恐於文勢「南」、「東」、「師」三字竝句,是陜、虢非專至之地。必不當句之而下若具四至然者。
「少之時〈隱〉人惟童子之異」,〈隱〉吐恐誤書,似當〈厓〉或〈厓隱〉。
○此恐〈厓隱〉之誤也。
送文暢師
编辑「文武以是傳之周公、孔子書之於冊」,此謂文、武傳之周公、孔子而周公、孔子書之於冊耶?抑謂孔子書之於冊耶?
○恐傳至周公、孔子,自當爲經傳中所書,不得分明說作某書之也。
送楊支使
编辑「向之所謂羣與博者〈乙〉」,恐吐當作〈厓〉。
○恐此與上文「羣與博之爲人」,一樣着〈乙〉吐爲是。
送廖道士
编辑「測其高下得三之二焉」,謂其州在嶺上,其高據三分之二分耶?
○恐只如此。
送王秀才
编辑「固不暇尙何麴糱之託」,不知「暇」字句耶?「尙」字句耶?
○恐「暇」字句是。
恐「尙」字句,亦不妨,似當兩存。
○再恐「尙」字安得句?萬萬不是。
終恐「尙」句亦通。
「吾又以爲悲醉鄕之徒不遇也」,本注「爲」字疑衍。
送陳秀才彤
编辑「不可以虛屈」,謂不可以虛名屈也。下文「同進之士交譽」,則可見好其文藝之實而屈服也。
荊、潭唱和詩序
编辑屬而和之〈爲也〉苟在編者咸可觀也〈爲尼〉,「和之」下有「苟在」字,〈爲也〉吐未妥。欲作〈爲尼〉,可觀也〈爲尼〉吐作〈羅〉,如何?
○常見古文用苟字,不似今人文「苟若如此則」之「苟」字。此只謂但在編中者咸可觀,古人亦訓但爲凡,蓋據見之辭。和之下,當著〈爲也〉吐。
恐着〈爲尼〉吐,無疑。
○再恐若着〈爲尼〉吐,則似以爲不可不觀也,大不是。
送幽州李端公
编辑夫十日十二子〈伊〉相配〈爲也〉數窮六十〈爲飛尼〉其將復平〈乎代〉,詳文勢,似謂數窮六十則其將復平也。數窮六十〈爲飛尼〉吐,似當作數窮六十〈面〉,如何?
○十干十二支相配而數止六十,乃常然者也,而非有若然辭,意恐〈爲飛尼〉吐當。
非有若然之意,〈面〉吐則果不當矣。但〈飛尼〉吐與下文「其將復平」之語不相蒙,數窮六十吐欲作〈爲也隱〉,如何?
○恐上文已曰:「國家失太平,於今六十年矣」,而支干相配止於六十,乃常數也。以此可卜其將復平云云。不須中間著〈爲也隱〉吐而語意自足也。如何如何?
更詳數窮六十〈爲也隱〉吐,未見其不須著此吐也。恐著此吐然後上文失太平,此下其將復平之語,方相應也,如何?似當兩存。
送高閑上人
编辑「喜怒窘窮,憂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未曉其意。抑謂喜怒窘窮以至酣醉無聊之際,不平有動於心,則必於草書發之耶?若然則其吐似無聊〈厓〉不平〈伊〉有動於心〈於等〉云云耶?
○無聊不平竝與上文錯綜之語,自當一滚讀過,何可破碎懸吐以傷本文乎?
「有得有喪」,此下恐當有〈乙〉吐。
○此是錯綜成文處,恐不宜着曲折吐於其間。
「其於書得無象之然乎」,得無象之然,專未曉其文義。得無之文,猶無乃得毋等云耶?
○恐只謂得無肖象其泊淡頹靡而亦與之然乎。
「閑如通其術則吾不能知矣」,閑若通其善幻多技之術,則此在常理之外,非常情所可測,吾所不能知矣。輒注釋如此,未知如何?若此語未當,則抹改如何?
○恐吾所聞則善幻多技能也。但以此而於書之妙亦無所不通,則或是一道而非吾之所能知也。書可謂之術,六藝之術自是常語。且「通」字有推而遂通之義。
送殷員外
编辑「顧婢子語剌剌」,不知「子」字句耶?「語」字句耶?
○恐「語」字句,而「剌剌」以下,狀之耳。
送楊少尹
编辑「亦白丞相去歸其鄕」,「去歸」連文,韓文恐不作如此尋常語。或謂「去」字句,而「歸其鄕」又自爲一句。果「去」字句,則當懸何吐耶?
○藉令句之,似不應懸吐。
「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二疏之去,供帳祖道,車數百兩,觀者共言其賢。漢史旣傳其事,後世又圖其迹。楊之去,未知有此事,而楊侯之去,不絶其祿,又作詩以送。二疏之去無此事,然而同不同未可知之語,未能詳知其文意。幸出注而示之,如何?
○恐只如此。
同不同未可知之語,實含蓄二疏去時不如楊之去時之意耶?
○再恐不必抑揚言。而同不同未可知之語,乃所以見其竝美也。若爭較者而不爲爭較,極恐是文字好處,實亦有互有不同不及處,如來敎卽是。
送湖南李正字
编辑「幸而集處得燕而擧一觴相屬」,集處爲一句,吐〈爲也〉,得燕而擧一觴相屬爲一句。「侍御有無盡費於朋友」,有無未知何謂?抑謂一家有無之財耶?
○恐家財隨其有無盡費於朋友云爾。
送石處士
编辑「左右圖書〈爲也〉」,恐作〈爲尼〉。
○恐但能左右圖書,何足以爲下文云云通達之人乎?必着〈爲尼〉吐,則太有力,不當。
「論人高下」,似當有〈面〉吐。
○恐人之高也下也、事之當成也當敗也,是一等語,皆在所論而無不中云也。何得有分截之,吐於其間乎?
「拜受書禮」,譔書詞,卽書;具馬幣,卽禮。拜受書及禮耶?
○恐如此是。
送溫處士赴河陽軍
编辑「夫冀北馬〈伊〉多天下」,恐北句,無馬〈伊〉吐,如何?
○恐謂冀北之馬最多天下。詳下文安能空其羣則見其然矣。
然則其吐仍曰冀北馬〈伊〉多天下耶。
○再恐如此是。
送鄭尙書
编辑「不許乃止〈爲㢱〉虔若小侯之事大國〈爲也〉有大事〈於伊〉諮而後行〈爲飛尼羅〉」,此吐欲作不許乃止〈爲也〉虔若小侯之事大國〈乎代〉有大事〈於等〉,如何?
○恐無當着〈乎代〉吐之意味。且虔若以下,固係下文意,乃止〈爲也〉吐亦似不當。
「踔數千里漫瀾」,恐踔數千里〈爲也〉,漫瀾連下文似不句。
○恐此改句絶極是。吐則不佳,當勿吐,只句絶。
吐則當何吐耶?
○再恐只句於「里」字而無吐讀之爲是。大抵屢吐,雖若便於解蒙,而萬萬非所以讀韓文也。此事得失甚大,如何如何?
石鼎聯句詩序
编辑「每營度欲出口吻聲鳴益悲」,不知欲出口吻〈厓〉聲鳴益悲耶?抑謂欲出〈厓〉口吻間聲鳴益悲耶?
○恐後說似近。但未深味,必見其聲鳴二字當連讀否也。
口吻聲鳴,當何字句耶?
○再恐或若可作「口吻聲」句。然終恐不得不連讀「聲鳴」二字而十分了然則未。
「不可附說〈五〉」,語未知何謂?或去「附說」下〈五〉吐,「不可附說語」之「語」字下懸〈伊〉吐則如何?
○恐「語皆侵劉、侯」句,決未可分割。〈五〉吐亦不得不仍也。
「不可附說」四字,專未曉其意,幸開示。
○再恐「不可附說」之文,彷彿若不能贊一辭,而本不相侔之語,誠難了然。蓋謂二子不能和附辭說也。
「道士奮曰不然」,本注「奮」下或有「髥」字。
施先生墓銘
编辑「大學秩滿」,「大學」二字疑衍。
○恐非必衍字。似謂在大學秩滿當去而諸生輒乞留也。
考功員外盧君
编辑「是必能道吾父事業〈爲尼〉」,似當作〈伊尼〉。
○恐果〈伊尼〉之誤。
淸邊郡王楊燕奇碑文
编辑「敵攻無堅」,謂相敵而攻無堅耶?
○恐謂敵則攻之無堅,城則守之必完。
河南少尹裵君墓誌銘
编辑「居喪必有聞」,以善居喪有聞耶?
○恐只如此。
「晉陽之色」,注「晉陽,復所居也」。
助敎薛君
编辑「不與先輩揖〈尼〉」,吐恐誤,似當作〈爲古〉。
○恐揖〈五〉吐而誤〈尼〉耳。
「己巳後我」,注「今按此云『己巳』者,必其子之小字也」。
「官不遂」,《漢書、張釋之傳》,「久官減仲之産,不遂」。
御史元君妻韋氏
编辑「女子之事,有以榮身」,女子無著見於外之事,故敍其宗親,方得以榮耀其身也。下文復言夫人之先累公累卿云云,此卽敍宗親之意也。此果得其文意耶?
○恐只如此。
「實生五子,一女之存」,生五子而只一女生存耶?
○恐只如此。
少尹李公
编辑「不得跣以請〈爲也伊多〉」,似〈爲奴羅〉。
○恐〈爲也羅〉似是。若〈爲奴羅〉則似不具不得云云之意,若直跣以請則此吐可。
「公行〈伊〉應銘法」,「銘法」何謂耶。
○恐「銘法」無可考。意者賢有行,是應得銘者也。
「使侍郞介恃」,《左傳、襄公》「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介因也。「介恃楚衆以馮陵我敝邑」。
「當學仙王屋山去〈乎里羅〉數月」,恐「山」字句,有〈乎里羅〉吐,而「去」字連「數月」作句。
○恐「山」字句不得,文勢蓋然。
「公一斷治」,「一斷治」謂一於斷治耶?
○恐只如此。
「高其上而坎其中〈爲也〉以爲公之宮〈爲尼〉奈何乎公〈古〉」,猶言公其已矣也。
○鄙說「奈何乎公」言高上坎中而深藏如此,無奈公何也,謂當無發掘之後患也。
觀察使韋公
编辑「吳少誠襲許州〈爲乙士伊〉」,恐作〈於乙〉。
○恐謂少誠襲許州之時,拜公河陽行軍司馬,吐似難改。
吐終恐當作〈於乙〉。
「還〈爲也〉拜容州」,「還」字似無吐。
○「還」字無吐,則恐欠於文勢。
「度其費以爲估」,未知何說?度其所費,以爲價値耶?○恐只如此。
我公宜得直而不華者銘傳於後〈伊〉固不朽矣,此吐似當銘〈爲也〉傳於後〈面〉。
○如此改吐,則恐於文勢破碎。
王屋縣尉畢君
编辑「求增不得〈羅尼〉」,似當作〈戾尼〉。
○愚於凡意擬將然或未果然之論則偸吐〈羅尼〉。若〈戾尼〉則汎然已過之事之吐也。此例如何?
評事胡君墓銘
编辑「宜玆人肖厚完」,未知何說?出注以示。
○恐只謂玆人與之土之原,肖似而宜於歸宅也。
襄陽盧丞墓誌銘
编辑「可銘也,遂以銘」,此下有今按云云注。
法曹張君墓碣銘
编辑「所以蓋覆其遺胤子若孫〈羅〉」,其下有「且死」字,「孫」下吐似當〈五〉。
○恐「孫」下吐〈羅〉之,而下文「且」字起文勢自好。
「樹功名以見世〈羅尼〉」,似當作〈戾尼〉。
○〈羅尼〉說見上。
「因去」之去,如「學書不成去」之去耶?
○恐是。
「得官至監察御史〈爲也〉」,恐作〈羅可〉。
○恐果是。
「攝河東令又有名〈爲古〉」,似作〈羅〉。
○恐三攝皆著名能。〈爲古〉吐似難改。
參軍苗君墓誌銘
编辑「天將以是安施耶〈阿〉」,吐恐作〈五〉。
○恐是。
員外郞孔君
编辑「君陰爭」,無吐,似有〈爲古〉吐。
○恐無已則陰爭〈乎代〉如何?
「說古今君臣父子道順則受成福」,不知「子」字句耶?「道」字句耶?
○「道」字句,「道」下當有〈伊〉吐。
「退益甚〈爲加尼〉」,似〈於乙〉。
○恐不妨,而未見其必可改。蓋〈爲加尼〉吐於汎敍事之末語,常以好而用之者也。如何?
「止於是」,似有〈羅〉吐。
○恐不妨而似剩。
河南尹杜君
编辑「拜大尹〈伊羅尼〉」,似〈戾尼〉。
○恐果是。
「食以會同」,謂會同其族黨而養食之耶?
○恐是。蓋祿欲施,食欲連案。
平陽路公神道碑
编辑「割餘雩都,作縣安遠」,謂割雩都,以其割餘之地,作安遠縣耶?
○恐只如此。
「築隄岳城、橫陽界中二邑〈爲也〉」,詳此文義,似是築隄於岳城、橫陽二邑界中〈爲尼〉,此二邑遂得上田除水害也,如何?
○恐果是。
「下其估半」,未知何意。
○恐只是半減元折定價値耶?
「出倉米,下其估半,以廩餓人」,下其價之半而廩餓人,則餓人當還償其半價耶?
○恐是。蓋欲貧人易償耳。
「歲熟,以其得收,常有贏利」,此謂歲熟則得收其賤出與人之穀,故常有贏利耶?
○恐謂只以所見得者而收之,常有贏利云耳。初旣賤與而歲且熟矣,自然如此。
「敍疏及邇」,未知何說。
○恐只謂疏戚如一而會序之云爾。
「旣顯旣願」,「旣願」謂旣如其願耶?
○恐是。
「有墓于原,維樹在經」,「維樹在經」,未知何義?
○恐經謂經治限域之處字,亦必取縱橫經緯之義。
「維樹在經」之「樹」,謂樹立之碑石耶?抑謂樹木耶?
○恐似當是樹立碑石之樹字。舊亦漫不省看,而今看乃然。未能確定。
烏氏廟碑
编辑「三室同宇祀」,似當「祀」下句而有〈爲也〉吐。
○恐「宇」字句,而「祀」則如下文位次也。
「屬破奚、契丹」,本注「今按屬亦連屬之意」。
「左武左領〈乙〉二祖紹居」,謂二祖相繼而居于左武左領之職耶?
○恐是。
「中郞少卑〈爲也〉屬于尙書」,謂中郞之職少卑,以餘庇遺于尙書耶?
○恐只謂中郞少卑而屬之尙書。蓋謂世次延至云耳,未必有以餘庇遺之之意。〈爲也〉吐在可不可之間。
「不償其勞〈羅〉」,謂官不償其功勞耶?
○恐只如此。蓋尙書猶未若大夫之貴大也。
「克對無羞〈隱〉乃惟有人」,未能曉然,願出注脚而詳示之。
○恐謂凡人誰無子孫,然能對越祖考而可以無羞,其惟子孫之賢者乎。如此看如何。
「士有怠息〈爲尼〉」,欲作〈於等〉,如何?
○時雖未至太平,而已得有廟來饗,則恐不必吐〈於等〉而爲懸待之辭也,如何?
滎陽鄭公神道碑
编辑「以實不姦」,以實而不姦耶?但作人碑文,乃曰不姦云者,似言之太薄未安。此言果何意耶?
○恐果下字太朴,而亦無以異看,如何?
「贈尙書右僕射〈爲也〉」,此吐未穩。或〈爲尼〉或〈五〉,如何其□難?
○恐以此官得葬而官庀葬事,則〈爲也〉吐爲是,但或不然乎,如何?詳下文,則似非私葬也。
「皆哭曰吾其如何」,吾其如何云者,未知何義?
○恐只謂吾屬復誰恃耶云爾。
「簾閣據几」,謂垂簾於閣,障隔之而獨自據几耶?
○恐只謂簾其閣而據其几,有何曲折?
「好樂後進及門〈爲也〉接引皆有恩意〈戾尼〉」,若此吐謂儋好樂後進之及門。一說吐後進〈爲也〉及門接引〈厓〉皆有恩意〈戾羅〉,此則如何?
○恐如前說「及門」吐爲是。只「恩意」下吐當作〈戾羅〉。
「仁本爲後子獨存」,後子云者,未知何意。
○恐仁本其身承重子而獨在故云云爾。
沂國公先廟碑
编辑「是以命汝愈銘〈尼〉,似當爲〈奴尼〉。
○恐爲〈奴尼〉吐似太詳。
「欽哉〈爲羅〉惟時」,此吐恐當曰欽哉惟時〈爲羅〉。若惟時連下文則未妥,如何?
○恐此全不得同《尙書》吐。
終恐「欽哉惟時」相連爲一句如《尙書》。
「隸太史〈爲尼〉奉明命」,「隸太史」下恐當無〈爲尼〉吐,而「奉明命」下懸〈爲尼〉吐如何?
○恐文勢大不然,難改。臣適執筆隸太史〈爲尼〉奉明命〈厓〉其可以辭?奉此撰碑之命,以方在其職之人,豈可得辭乎?
「考校度程」,謂考校其法度程式耶?
○恐只如此。
「訖其外庸〈羅〉」,此恐謂訖其外庸則可作承輔。其吐恐作庸〈面〉。
○恐田已享功,似不可全然懸待。無已則庸〈於伊〉如何?
本注孫曰:「訖其外庸,謂外庸之訖則當入爲輔相。」「訖」下旣有「則」字,「庸」下似當著〈面〉吐。
「可作承輔」,《芥隱筆記》「《田氏先廟碑銘》『訖其外庸可作承輔』,乃用《呂氏春秋》晉文公出已反國,介子推不肯受賞,爲賦詩曰:『有龍于飛,周徧天下。五蛇從之,爲之丞輔。』刊正者以丞爲承,其未知此歟」。
劉統軍碑
编辑「故吏文武士門人送客訖事」,不知謂故吏文武士門人送客〈伊〉訖事會哭將退耶?抑謂文武士門人〈伊〉送客訖事而會哭將退耶?
「隱卒崇終〈爲也〉或〈隱〉有都督之詔〈五〉」、「時功以著不可誣〈隱〉」,兩〈隱〉吐如何?
「其於傳無已〈爲尼〉豈不益可保」,其於傳後也無窮已矣,此豈不益可保恃耶?更詳其於傳無已〈厓〉豈不益可保〈里五〉,此吐如何?其文意似如此。
「爲國喑噫」,「喑噫」未知何義?
○恐「喑噫」只是憤憫氣塞之狀而未詳也。
「以勢自憚」,未知何義?
○恐只謂勢逼而憚難之也。
「塗其榛棘」,謂開榛棘之地而作道塗耶。
○恐是。
「峻之大夫」,本注謂「未詳其說。孫曰『浚,猶遷也』。」今作峻則謂其職高峻金紫光祿大夫耶?
○恐只謂更高其秩也。
「其償未塞,僕射以都」,謂其償未滿其功勞,乃陞職僕射以居耶?「身都將相」,都猶居也云。○恐是。
「公病日惡」,「惡」謂危敗耶?
○恐只如此。
「公往有命,匪後人卜」,謂公之往葬於此,有治命,而匪田後人之卜也。輒以鄙見出注如此,如何?
○似然。
徐偃王廟碑
编辑「徐與秦俱出柏翳爲嬴姓國〈羅〉」,吐則懸於「國」字下而印本「姓」字下有注而「國」字連「於」字。恐當從印本之句。
○恐印本難據,以句絶處自多。
「及偃王誕當國」,吐作「偃王誕〈伊〉當國」似是。或曰「誕」非偃王名云,此說如何?若的考「誕」非偃王之名,則或可以「誕當國」三字爲句,然文勢必不如此。
「咸賓祭於徐〈爲㢱〉」,下文「贄玉帛死生之物者三十六國〈尼〉得弓矢之瑞〈爲多〉」,三十六國贄物者皆賓祭時所爲與賓祭,非各件事。恐當改〈爲㢱〉吐作〈爲乙士伊〉。
○恐是。
「穆王聞之恐〈爲也〉遂稱受命」,詳文義穆王恐偃王遂稱受命。若穆王則旣爲天子矣,遂稱受命,何爲哉?「恐」字當連下作句。
○恐受命非必謂受天命爲王,似是張言有所受命於天若神,蓋欲神道鎭人而已。
「名公巨人〈伊〉繼迹〈爲也〉史書」,此恐名公巨人繼迹於史書,吐似繼迹史書〈厓〉徐氏〈伊〉十望其九〈奴代〉。
○恐史書徐氏十則八九皆偃王之後也。似不得以「繼跡」連文於「史書」上也,如何?
名公巨人繼跡者徐氏,而史書徐氏十望其九亦徐氏也。何以不得以「繼跡」連文於「史書」之上也?幸更敎。
○名公巨人繼跡,固謂徐氏也。詳而言之,則史之所書徐氏者,若十人則其八九,必偃王之後。
「天於柏翳之緖〈厓〉」、「自然異也〈乙士羅〉」、「不之彭城〈爲古〉」、「旣執於吳〈厓、爲也隱〉」、「載事于碑〈爲古〉」、「放字達夫〈尼〉」、「有事于廟〈爲古〉」、「藩拔級夷庭木禿缺〈爲尼〉」,「藩拔級夷」,謂藩籬拔去,階級平夷也。
「宗卿咸序應」,謂宗孫之爲卿者耶?「序應」,未知何義?
○恐宗卿說是。「序應」,恐如《南海碑》聽位之云,蓋言以次序而就位列也。
「其不可誣」,何謂?
○恐謂此理分明,不可謂誣。
「婉婉偃王〈隱〉」、「以國易仁爲笑于頑〈奴多〉」,「以國易仁」,以爲仁而亡國,此爲以國易仁耶?
○恐是。
「歷短詈長〈爲也〉」,此吐恐當〈乎隱代〉。
○恐謂歷年短而受詈長也。改吐不得。
「盡惠廟民,不主於神」,盡惠廟與民,不但主於神也。○恐「廟民」謂廟所在州之民也。詳是歲州無怪風劇雨之文則然矣,謂刺史盡惠廟所在州之民,不獨主於神也。
「雖古誰亢」,雖古人而誰敢亢也?
○恐是。
袁氏先廟
编辑「用少牢于三室〈爲古〉」,少牢羊豕,三室自曾祖以下。見本注「按此古之大夫禮也,三室言三廟之室。」
「集余」吐當詳。蓋言自前世傳其德襲其訓,乃集于余。「集」如《書》「大勳未集」之「集」。集余〈爲也〉乃今有濟〈尼羅〉。
「今祭〈厓〉旣不薦金石音聲、使工歌詩、載烈象容〈爲尼〉其奚以飭稚昧於長久〈里五〉,」前承面諭。出注釋曰:「今祭旣不能如古制薦金石〈止〉象容如此,何足以飭稚昧於長久?」「如此」二字,亦恐不須有之。幸更詳示。
○「如此」二字,蓋言今祭不能如古之意,而未暢,刪之無妨。
「春秋世,陳常壓於楚〈爲也羅〉,與中國相加尤疏,袁氏猶班班見可譜,」或謂「陳壓於楚〈爲也〉,與中國相陵加〈爲也〉,遂至尤疏,而袁氏猶班班可譜,」或謂「陳壓於楚〈爲也〉,與中國以禮貌相加〈伊〉尤疏,而袁氏猶班班可譜,」未知何說爲長?「相加〈伊〉尤疏」前說,「相加〈爲也〉尤疏」後說。
○以文理則由前爲順,但用「加」字似不近。若由後說則以陳相陵加於中國,似不近。寧從前說作「以禮相加」之義看似得。
「咸寧備學而貫以一〈爲古〉」、「不爵于朝〈爲也〉比三世〈乙〉宜達而窒〈爲也〉」、「數當于公〈爲尼〉」、「歿祭在子孫〈尼〉」、「能致備物〈奴代〉世彌遠〈面〉禮則益不及〈羅〉在愼德行業治〈爲也〉圖功載名〈爲也〉」、「無細大〈屎〉」、「無早夜〈屎〉」、「莫不官稱〈爲也〉」、「以贊辨章〈爲古、古〉」、「略苞河山〈爲也〉」、「以有廟祀〈乙〉具如其志〈古〉又垂顯刻〈爲也〉」、「可謂大孝〈尼羅〉」。
「在愼德行業治」,此謂在於愼其德之行業之治耶?義猶未瑩,幸詳示之,如何?
○恐只如此。
「初尙蹇連」,「蹇連」,何義?
○「蹇連」未知何自。《易》爻辭「往蹇來連」則意自別。今只從古人泛用,何更考哉?
「以平其巇」,謂除治其巇陂處而使之平耶?
○恐只然。
「凡我有今〈乙〉非本曷思」,此義未曉。凡我之得有今日,非厥本祖若考則何所思耶?
○恐只如此。
淸河郡公房公墓碣銘
编辑「生長食息〈厓〉目擩耳染」,注「擩或作濡」。
「公一隨遷,佐胄累功〈爲也〉」,「一」字何義耶?出注以示。
○恐一唯隨胄以遷,似是一向意。
「中人使〈伊〉授命書〈於乙〉」,「人」下當有〈伊〉吐。「使〈伊〉」吐似當削。
○恐只當「使」字句而有〈伊〉吐。
「乃始己致」,謂佐使南方,乃始自己身致功名耶?
○恐只謂自此乃始自己致之。
太原郡公神道碑
编辑「秩卑年少」,吐當作〈戾尼〉。「葬莊憲太后〈羅可〉」,改〈戾尼〉似當。
「不與寵橫」,不以恩寵而驕橫耶?
○恐只如此。
曹成王碑
编辑稍長重知人情急世之要〈爲也〉恥一不通,欲作人情〈爲古〉急世之要〈乙〉,如何?
○恐謂加又知人情之凡急於世務之要者。
然則知人情之知字止於之要字,而吐當仍作〈爲也〉耶?抑吐當作重知人情〈爲也〉急世之要〈乙〉耶?
○吐當止於要字。
郡旱飢〈羅〉民交走死無弔〈於乙〉,或作郡旱〈爲也〉,當詳。
不解衣〈古〉,欲作〈厓〉。
○恐非謂未解衣也,乃謂不暇解衣也。似同而疑不同。
之河南葬〈羅尼〉,似作〈戾尼〉。
○恐謂計將如此。例見上。
使令家聽戶視,未知何說。
○恐只謂使之家家聽戶戶視,戒約之明也。
不問僅存,本注皆爲武后所殺。抑問字乃聞字,謂不有聲聞而僅存耶?謂不聞其僅能存耶?此謂身且不保也。
○恐似是。本文聞字,言不表表聞僅有存者也。
息國夫人墓誌銘
编辑「克承其後」,謂能承尙書之後耶?
○恐已言族大而貴,只應能承其後也。
評事王君
编辑「明經及第且選〈面〉卽官人」,吐當如此耶?「侯翁女〈乙〉幸嫁〈於多〉」,一吐「侯翁女〈伊〉幸嫁〈羅隱代〉」,謂侯翁女幸將嫁也。上文有將嫁之文,此可備一吐耶?
○恐元吐自是,豈以將及嫁時而得云幸嫁耶?
「幸嫁」,若懸〈於多〉吐,則與其下文「若能令翁許我」之語,文意不疊耶?
○「幸」字如「儻」字用,今俗則然,古文則罕見如此。且誘囑人丁寧之際,豈避語之疊複乎?古有「幸分我一杯羹」之語。
「幸而聽我〈面〉行其謀〈里羅〉。」
扶風郡夫人
编辑「惟宗廟之尊重、繼序之不易〈古〉」,或〈羅〉。「惟」,思耶?
○恐是。
「盧某舊門承守不失其初」,不知「門」字句「守」字句。
○恐只謂舊門而世能承守。「門」字讀而「守」字句也。
「嘗聞乃公言然〈乎尼〉」,申濩僉正曾言「吐當嘗聞乃公言〈羅尼〉然〈他叱多〉」,如此如何?「乃公」謂其夫也。
○恐謂聞乃公言已然與今然之者果何異耶?懸吐則只當因此而惟其便耳,不須改吐。
「不介母父」,介如《左傳》「介恃」之介,「因」字意耶?
○恐是。
「畏我侍側」,未知何意?
○恐只謂不得肆易於侍側際。
「亦莫有施」,又未知何意?
○恐謂及嗣尊章治內事,亦無所主張,但修其身心而家中小大無不順之也。
「其室有丘」,當何釋?
○未詳,本注所以有或說也。抑或恐「有」乃「在」字之誤耶?〈按本注,「其室」或作「有室」。〉
侍御史李君
编辑「日辰支干相生勝〈瓜〉衰死王相〈奴〉」、「利不利〈乎代〉」。
「莫能與其校得失」,「其」字非「之」字,則「其校」二字,毋或倒換?未知當何釋?
○恐只謂莫能預於比校得失之際也。
經七年不去〈隱〉所以爲供給敎養者〈五〉
「以尙其後人」,「尙」字當何釋?
○恐不過啓佑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