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谷先生文集 (洪宇定)/跋

卷五 杜谷先生文集

川城縣之人。近與謀梓之。是洪先生稿也。稿詩若文若干。幷附錄且若干。竊疑先生有亘天地光日月之大焉。何待文字而傳。必欲是也。一石無家有髮之句。其盡矣。又一部尊周錄。亦足矣。今掇拾遺餘。而標題曰杜谷先生。借了幾番紙上。欲以此藏傳于太白山中大明天下者。不其剩與。又不其小與。先生之其風其節其蹟。又其名之以垂諸後。而以徧諸人者。何待文字爲也。雖然。嘗聞吾先祖文純公。有言曰。讀其詩而可喜。求其人而可慕。若是者。不可不傳。况先生之爲人。不啻可慕而止。而其往往發於隨意肆筆之間者。雄健奇崛。尤長於詩。譬如玉溜活動。深淺不測。又如五更江月之精神。又如萬里山河之無障礙。是庶幾先生七分影矣。玩而讀之。皆莫非可喜。其可不傳耶。川城之人。其亦有得於文純之言者爾。更何疑焉。抑野淳特有感焉者。先生豈直崇禎人已哉。長陵癸亥。其所親有要與共事而密議者。先生張目瞪視。片舌嚴於斫頭。自此泯其跡而絶不復與於時。蓋鬃笠藁屨。不應徵召者。實有微意之寓。而人亦莫得而知也。之其節終爲大明太白所揜。而不或顯於世。於虖。丙子固節也。癸亥又節也。均之爲成就得一串貫。扛夯得百斤擔者。亦不必於此乎而分金稱錘。然隱顯之間。抑不無難易之懸。是則後之聞風者。雖百世之遠。其必有神會而更加奮厲者矣。仍孫𫮊耆等。以其門議。屬不佞以識卷後。顧借使佛之趾也。等是不潔。何敢焉。辭之不得。則僭足一言曰。夫以魯連之海之深。而伯夷之山愈高。千萬古而惟先生一人也夫。癸未南至後五日庚寅。眞城李野淳。謹書。

惟我先祖杜谷先生高風卓節。炳朗今古。而若其始也泯跡。終焉遠引。乃先生所以自靖而自晦。則顧不肖輩何敢言。獨恨夫文章之古健。詩律之淸勵。宜其爛然盈箱篋。而先生口占不成稿。稿或成。亦棄不收。今所傳者只有詩若文若干篇。而迄未行于世。豈非子孫無竆之憾乎。庚辰冬。川之章甫相與議曰文山之腏享已久。朝家之隆褒累降。惟刊行遺文。以圖不朽。是今日吾輩之責。盍各勉焉。於是不肖以如干物付之栢麓刊所。越四年甲申春。並與諸先生遺集。鋟梓于三溪書院。主是議而倡之者。權友載德甫也。榦其事而董之者。再從弟塧及琴斯文永烈也。噫。數百年未遑之擧。乃成於今日。事若有待。亦豈偶然。若其元稿之散逸不傳者。附錄之裒輯未逮者。則更俟日後之博採廣求云爾。甲申孟陬節。七代孫墵謹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