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雜記
卷一
作者:閔周冕 南至熏 成原默
卷二

辰韓紀 编辑

慶尙道 本辰韓之地 後爲新羅所有出輿地勝覺 辰韓 在馬韓之東 自言秦之亡人 避役入韓 韓割東界以與之 立城柵 其言語有類秦人 或謂之秦韓 常用 馬韓人作主 所統凡十有二國 地宜五穀 俗饒蠶桑 善作縑布 乘駕牛馬 嫁娶以禮 行者讓路出東國通鑑


新羅記 编辑

新羅始祖元年夏四月丙辰 始祖朴赫居世立 先是 朝鮮遺民 分居東海濱山谷間 爲六村 曰閼川楊山 曰突山高墟 曰觜山珍支 曰茂山大樹 曰金山加利 曰明活山高耶 是爲辰韓六部 六部長共立赫居世爲君 出東國通鑑 詳見古蹟


始祖 姓朴 名赫居世 漢宣帝五鳳元年甲子 卽位 號居西干 居西干 辰人稱王之語 或云呼貴人之稱 國號徐羅伐 羅一作那一作耶 又云徐伐 俗訓京字 云徐伐 以此 又云斯羅 又云斯盧 在位六十一年

南解次次雄 或云慈充 金大問云 次次雄 方言爲巫也 世人以巫事鬼神 故畏敬之 遂稱尊者爲慈充 赫居世世子 身長大 性沈厚 多智略 元年甲子 漢平帝元始四年

儒理尼師今 名儒理 南解太子 南解將薨 謂儒理及昔脫解 曰 吾死後 爾朴昔二姓 以年長嗣位焉 及薨 儒理以脫解素有德望 推讓其位 脫解曰 神器大寶 非庸人所堪 吾聞聖智人多齒 試以餠噬之 儒理齒理多 乃立之 號尼師今 又云尼叱今 尼叱今之稱 自此始 元年甲申 漢更始二年 五年戊子 鄰國之民 聞王行仁政 來歸者重 是年民俗歡樂 始制兜率歌 此歌樂之始也


脫解尼師今 姓昔 名脫解 儒理將薨曰 先王顧命曰 吾死後 毋論子壻 以年長且賢者繼位 是以寡人先位 今也宜其傳位焉 脫解從遺命嗣位 元年丁巳 漢明帝元年二年

婆娑尼師今 姓朴 命婆娑 儒理第二子 元年庚辰 章帝建初五年

祗摩尼師今 名祗麽 婆娑太子 元年壬子 安帝永初六年

逸聖尼師今 名逸聖 儒理長子 祗麽無子 故立 元年甲戌 順帝陽嘉三年

阿達羅尼師今 名阿達羅 逸聖長子 元年甲午 桓帝永興二年 三年丙申 開鷄立嶺路 卽今鳥嶺 五年戊戌 開竹嶺路

伐休尼師今 姓昔 名伐休 一作發揮 脫解子角干仇鄒子 阿達羅薨 無子 國人立之 王占風雲 預知水旱及年之豐儉 又知人邪正 人謂之聖 元年甲子 靈帝中平元年

奈解尼師今 名奈解 伐休第二子伊買子 容儀雄偉 有俊才 元年丙子 獻帝建安元年

助賁尼師今 名助賁 伐休長子骨正之子 元年庚戌 蜀漢後主 建興八年

沾解尼師今 名沾解 助賁母弟 元年丁卯 後主延熙十年

味鄒尼師今 姓金 名味鄒 閼智七代孫 助賁以其女妻之 至是薨 國人立之 此金氏有國之始也 元年壬午 後主景耀四年

儒禮尼師今 姓昔 名儒禮 助賁長子 元年甲辰 晉武帝太康五年

基臨尼師今 名基臨 助賁孫 元年戊午 惠帝元康八年 十年丁卯 國號新羅

訖解尼師今 名訖解 奈解子角干于老子也 基臨薨 無子 群臣議曰 訖解幼 有老成之德 乃立之 元年庚午 懷帝永嘉四年

奈勿尼師今 一云奈密 姓金 名奈勿 仇道葛文王之孫 訖解薨 無子 立之 元年丙辰 穆帝永和十二年

實聖尼師今 名實聖 閼智裔孫 奈勿薨 子幼 國人立之 元年壬寅 安帝元興元年


訥祗麻立干金大問云 麻立方言謂橛也 橛謂誠操準位而置則王橛爲主 臣橛列於下因以名之 名訥祗弑實聖而自立 元年丁巳安帝義熙十三年 二十二年戊寅敎民牛車之法

慈悲麻立干 名慈悲 訥祗長子 元年戊戌 宋武帝大明二年

炤智麻立干 名炤智 慈悲長子 幼有孝行謙恭自守 元年己未順帝承明三年 十二年庚午初開市肆以通四方之貨

智證麻立干 名智大路 奈勿王曾孫 王體鴻大 膽力過人 前王薨無子故繼位 元年庚辰齊廢帝永元二年 三年壬午禁殉葬 前此王薨殉以男女各五人 至是禁焉 分命州郡主勸農 始用牛耕 四年癸未群臣上言 始祖創業以來 國號未定 或稱斯羅或稱斯盧或稱新羅 新者德業日新 羅者網羅四方之義則其爲國號宜矣 又觀自古有國家者 皆稱帝稱王 自我立國至今二十二世 但稱方言 未定尊號 今群臣定議謹上號新羅國王 王從之 五年甲申制喪服法 十五年甲午王薨 諡曰智證 諡法始此

法興王 名原宗 智證長子 身長七尺 寬厚愛人 元年甲午 梁高祖天監十年三年 七年庚子頒示律令 始制百官公服 二十三年丙辰 始稱年號 建元元年 二十五年戊午 許外官挈家之任

眞興王 名彡麥宗 法興弟立宗之子 元年庚申 梁高祖大同六年

眞智王 名金輪 眞興次子 元年丙申 陳宣帝大建八年

眞平王 名日凈 眞興太子銅輪之子 元年己亥 宣帝大建十一年

善德王 名德曼 眞平長女 寬仁明敏 前王薨 無子 國人立之 元年壬辰 唐太宗貞觀六年 九年 庚子 遣子弟於唐 請入國學

眞德王 名勝曼 眞平王母弟國飯之女 姿質豐麗 長七尺 垂手過膝 元年丁未 貞觀 二十一年 二年戊申 差冬使邯帙許 朝唐 太宗勅問 新羅臣事大朝 何以別稱年號 帙許言大朝未頒正朔 故先祖法興王以來 私有紀年 若大朝有命 小國又何敢焉 太宗然之 三年己酉 始依華制爲官服 四年庚戌 遣使大唐 告破百濟之衆 王自製太平頌 織錦爲文 以獻唐 其詞曰


大唐開鴻業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 修文契百王 通鑑契作繼


統天崇雨施 理物體含章 深仁諧日月 撫運邁虞唐 通鑑日月作日用 虞唐作時康


幡旗何赫赫 鉦鼓何鍠鍠 外夷違命者 顚覆被天殃


淳風凝幽顯 遐邇競呈祥 四時和玉燭 七耀巡萬方


維嶽降宰輔 維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高宗嘉焉 是歲 始行中國年號

太宗武烈王 姓金 名春秋 眞智王子伊湌龍春之子 儀表英偉 幼有濟世志 元年甲寅 高宗永徽五年 七年庚申 與唐將蘇定方等 攻伐百濟百濟亡

文武王 名法敏 太宗太子 姿表英特聰明 多智略 武烈與蘇定方平百濟 法敏從之 有大功 至是卽位 元年辛酉 高宗龍朔元年 四年甲子 令婦人亦服中朝衣裳 八年戊申 與唐兵共伐高句麗 高句麗亡 十四年甲戌 大奈麻德福入唐宿衛 傳學曆術而還 請改用新曆法 十五年乙亥 鑄百司州郡印 頒之

神文王 名政明 文武王長子 元年辛巳 高宗開耀元年 六年丙戌 遣使入唐 請禮典幷詞章則天令所司 寫吉凶要禮 幷采文詞涉於規誡者 勅成五十卷 賜之

孝昭王 名理洪 神文太子 元年壬辰 武后嗣聖九年

聖德王 名興光 孝昭弟也 孝昭薨 無子 國人立之 元年壬寅 嗣聖十九年 十七年壬子 始造漏刻

孝成王 名承慶 聖德第二子 元年丁丑 玄宗開元二十五年 六年壬午 王薨 以遺命燒柩於法流寺南 散骨東海

景德王 名憲英 孝成之弟 孝成無子 立位太子 至是嗣位 元年壬午 天寶元年

惠恭王 名乾運 景德嫡子 元年乙巳 代宗永泰元年 十六年庚申 伊湌金志貞 聚衆圍王宮 上大等金良相 與伊湌敬信 擧兵誅志貞等 王與后妃 爲亂兵所害 良相自立爲王 諡王曰 惠恭


宣德王 名良相 奈勿十世孫 元年庚申 德宗建中元年 六年乙丑 王薨 遺命依佛制燒火 散骨東海 無子 國人立上大等敬信

元聖王 名敬信 奈勿十二世孫 元年乙丑 德宗貞元元年 始定讀書出身法 十四年戊寅 王薨 以遺命 燒柩於奉德寺南

昭聖王 名俊邕 元聖之孫 元年乙卯 德宗貞元十五年

哀莊王 名淸明 更名重熙 昭聖太子 元年庚辰 德宗貞元十六年 三年壬午 創伽倻山海印寺

憲德王 名彦昇 昭聖同母弟 弑王自立 元年乙丑 憲宗元和四年

興德王 名秀宗 改名景徽 憲德母弟 元年丙午 敬宗寶曆二年

僖康王 名悌隆 元聖王孫伊湌憲貞之子 元年丙午 文宗開成元年 三年戊午 金明利弘等作亂 王自縊 金明自立

閔哀王 名明 元聖曾孫 元年戊午 文宗開城三年 金良奉祐徵入擊 王聞兵至 奔入月遊宅 因被害 群臣以禮葬之 祐徵立

神武王 名祐徵 元聖孫上大等均貞子 元年己未 文宗開城四年

文聖王 名慶膺 神武子 元年己未 文宗開城四年 十九年丁丑九月 王不豫 遺詔傳位於叔父誼靖

憲安王 名誼靖 神武王異母弟 元年丁丑 宣宗大中十一年 五年辛巳 王寢疾 謂左右曰 甥膺廉 幼有老成之德 宜立之


定康王 名晃 憲康之弟 元年丙午 僖宗光啓二年

眞聖王 名曼 定康妹也 元年丁未 僖宗光啓三年 王素與角干魏弘通 至是常入內用事 及弘死 潛引年少美丈夫淫之 有人譏謗時政 榜於朝路 或告曰 殆是大耶州隱者巨仁所爲 王命拘巨仁獄 將刑之 巨仁書於獄壁曰

于公慟哭三年旱 鄒衍含悲五月霜 今我幽愁還似古 皇天無語但蒼蒼


其夕忽震雷雨雹 主懼而釋之 五年辛亥 北原賊帥梁吉 遣其佐弓裔率兵襲十餘郡 劫掠州縣 重至五千

孝恭王 名嶢 憲康庶子 眞聖養之 立爲太子 至是卽位 元年丁巳 昭宗乾寧四年

神德王 姓朴 名景暉 阿達羅遠孫大阿飡乂兼之子 孝恭薨 無子 國人立之 元年壬申 後梁太祖乾化二年

景明王 名昇英 神德太子 元年丁丑 末帝貞明三年 二年戊寅 弓裔麾下推戴王建 弓裔出奔爲下所殺 建卽位稱元

景哀王 名魏膺 景明母弟 元年甲申 後唐莊宗同光二年 爲甄萱所殺

敬順王 姓金 名傅 文聖之後伊飡孝宗之 子爲甄萱所立 元年丁亥 後唐明宗天成二年 擧前王屍 殯於西堂 與群下慟哭上諡 五年辛卯 王遣使高麗 請相見 麗王以五十騎 至京 王與百官郊迎 宴於臨海殿酒酣 王曰 小國不天 甄萱椓喪 因泫然泣下 左右莫不嗚咽 麗王亦流涕慰藉之 因留數旬而還 王送至穴城 麗王之初至 肅隊而行 不犯秋毫 都人士女相慶曰 昔萱氏之來也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至也 如見父母

九年乙未 王以國弱勢孤 不能自安 乃與群下謀降高麗 王子曰 當與忠臣義士 收集民心 力盡而後已 豈宜以一千年社稷 一朝輕以與人 王曰 孤危若此 勢不能全 至使無辜之民 肝腦塗地 吾不忍也 乃使侍郎金封休 賚書請降 王子慟哭辭王 入皆骨山 倚巖爲居 麻衣草食 以終其身

十一月 麗王受書出郊迎勞 館于柳花宮 妻以長女樂浪公主 拜爲政丞 封樂浪王 國除爲慶州 新羅亡 新羅 朴氏十王 昔氏八王 金氏三十八王 合五十六世九百九十二年 [以上出東國通鑑 兼考三國史]


慶州地界 编辑

東至蔚山府界六十二里 至長鬐縣界八十三里 南至彦陽縣界六十二里 西至淸道郡界七十六里 至榮川郡界五十三里 北至迎日縣界三十六里 至靑松府界盈德縣界一百五十里 距京都七百八十三里 [出輿地勝覽]


建置沿革 编辑

本新羅古都 漢五鳳元年 始祖赫居世 開國建都 國號徐耶伐 或稱斯羅 或稱斯盧 後稱新羅 脫解王九年 始林有雞怪 更名雞林 因以爲國號 基臨王十年 復號新羅 高麗太祖十八年 敬順王金傅來降 國除爲慶州 二十三年 陞爲大都督府 成宗六年 改爲東京留守 十四年 稱留守使 屬嶺東道 顯宗三年 降爲慶州防禦使 五年 改安東大都護府 二十一年 復爲東京留守 時銳方所上三韓會土記 有高麗三京之文 故復置之 神宗五年 東京夜別抄作亂 空劫州郡 遣師討平之 七年 以東京人 造新羅復盛之言 傳檄尙淸忠原州道 謀亂 降知慶州事 奪管內州府郡縣鄕部曲 分隷安東尙州 高宗六年 復爲留守 忠烈王三十四年 改稱雞林府 辛禑別號樂浪 本朝太宗朝 復慶州舊號 世宗朝置鎭 [出輿地勝覽 兼高麗史地理志]


官號沿革以本府流來先生案考出列序如左而與麗史不同未詳孰是 编辑

以本府流來 先生案 考出列序如左而與麗史不同 未詳孰是


麗太祖二十三年庚子 除羅號爲慶州司 置安東大都護都督府 成宗十三年甲午 改安東大都護 爲東京留守官 穆宗五年壬寅 改爲安東金州大都護府 顯宗三年壬子 改東京留守爲慶州防禦使 顯宗五年甲寅 改慶州防禦使爲安東大都護府 顯宗九年戊午 改安東都護爲慶州大都護府 顯宗十八年丁卯 爲牧 顯宗二十一年庚午 改爲東京留守官 [此下改爲東京知官 後改知官爲尙書 又置大判司錄法曹記室等官而未祥在於何年 知官事 疑因夜別抄之亂而降爲知州也]


忠烈王十一年乙酉 改大判爲侍郞 四年己丑復號大判 忠烈王二十一年乙未 改大判爲判官 丁酉 復號侍郎 忠烈王三十四年戊申改商書爲府尹 侍郎爲判官 辛禑四年戊午 以府尹兼元帥 高麗末 以府尹兼兵馬節制使 判官兼勸農防禦使 我太祖朝 廢勸農防禦使 孝宗元年庚寅 以禮泉逆奴 逃接杞溪村 弑主故降尹爲牧 今上朝己亥 復陞爲尹 乙巳 以賊子弑父 故降爲府使 [歷世府官姓名 詳見先生案]

屬縣 编辑

<安康縣> 在府北四十五里 本新羅比火縣 景德王改今名 爲義昌郡領縣 [義昌今興海] 高麗顯宗時來屬 恭讓王置監務 我太祖朝復屬之 [新增] 有土城 城中有山形 如伏龜 故號龜城 <杞溪縣> 在府北七十里 本新羅芼兮縣 一云化雞 景德王改今名 爲義昌郡領縣 高麗顯宗時來屬 [新增] 縣南五里許 有邑基 縣西知名北館村 有鄕校基址 <慈仁縣> 在府西一百十里 本新羅奴斯火縣 一云其火 景德王改今名 屬獐山郡 [今慶山] 高麗顯宗時來屬 [新增] 崇禎丁丑仁祖朝 縣人李昌後金應鳴等 疏請分設 <神光縣> 在府北八十里 本新羅東仍音縣 一云神乙景德王改今名 爲義昌郡領縣 後稱昵於鎭 高麗太祖十三年 親幸城之 改名神光鎭 顯宗時來屬 [新增] 有土城 周二百三十步




<仇史部曲> 在府西百里 本新羅麻珍良縣 [珍一作彌] 景德王改餘粮縣 屬獐山郡 後降爲部曲 改今名 [新增] 我孝宗朝癸巳 移屬慈仁縣 <竹長部曲> 在府北一百十里靑松府界 本新羅長鎭縣 高麗時 降爲部曲 <北安谷部曲> 在府西百里 越入永川東南村


鎭管 编辑

郡四 蔚山梁山永川興海 [新增] 今則蔚山 陞爲府 縣六 淸河迎日長䰇機張東萊彦陽 [新增] 今則東萊別設獨鎭 機張置戰船 革罷束伍 故皆不在於鎭屬中


屬任 编辑

<留鄕所> 座首一人 別監三人 <大同> 有司二人 <官廳> 監官二人 <常平倉> 監官一人 <軍器> 監官二人 <鄕約> 都約正副約正直月各一人 [各面亦皆有約正直月一人] <鄕校> 都有司一人 掌議一人 行有司二人 典穀一人 <西岳書院> 院長一人 有司一人 典穀一人 <玉山書院> 院長一人 有司一人 典穀二人 <紙所> 監官一人 <新羅始祖廟> 守護官一人 <敬順王影堂> 有司一人 <醫局> 都監一人 都約正例兼有司一人 監劑三人 <武學堂> 敎授一人 有司一人 <養武堂> 中軍一人 營將例兼千摠一人 把摠二人 旗鼓官一人 知彀官十五人 旗牌官十六人 哨官十六人


人吏奴婢附 编辑

鄕吏十六人 假吏一百六十六人 官奴婢 並八十八口

邑名 编辑

辰韓 徐耶伐 新盧 斯羅 樂浪 鷄林 月城 東京 金鰲 蚊川


姓氏 编辑

[本府]朴昔金並新羅宗姓及梁沙梁本彼牟梁漢柢習比 ○已上六府姓 詳見古蹟 姜洞州回鶻 ○詳人物下 楊 [安康]安盧金黃廉邵邊並唐松生 [杞溪]兪楊益一作孟尹金金海 [慈仁]朴韓鄭周任珍島加恩 [神光]徐陳尹申 [仇史]鄭石曹全章山 [竹長]葛李金宋並來 [省法伊]金崔並續 [北安谷]李宋葛

風俗編髮蓋首君臣男女飮食居處之制自檀君爲始 编辑

君子之國 三國史云 唐太宗聞金春秋之言 嘆曰 誠君子之國也

服色尙素 隋書 服色尙素 婦人辮髮繞頭 以雜綵及珠爲飾

婚嫁唯酒食 同上 婚嫁之禮 唯酒食而已 輕重隨貧富

○ 元日相慶 唐書 元日相慶 是日拜日月神

○ 見人必跪 同上 見人必跪則以手据地爲恭

○ 糯飯祭烏 新羅炤智王旣免琴匣之禍 國人以爲若非烏鼠龍馬猪之功則王之身戚矣 遂以正月上子 上辰 上午 上亥等日 忌愼百事不敢動作 以爲愼日 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也 又以十六日爲烏忌之日 以糯飯祭之 國俗至今猶然詳見書出池註


乙夜績麻 儒理王時 中分六部爲二 使王女二人 各率部內女子分朋 自秋七月旣望 每日早集大部之庭 績麻乙夜而罷 至八月望 考其功之多少 負者置酒食 以謝勝者 於是 歌舞百戱皆作 謂之嘉俳 時時 負家一女起舞 嘆曰會蘇會蘇 其音哀雅 後人因其聲而作歌 名會蘇曲 國俗至今行之

風月主 花郞 法興王元年 選童男容儀端正者 號風月主 求善士爲徒衆 以勵孝悌忠信 ○ 初新羅君臣 患無以知人 欲使類聚群遊 以觀行義 然後擧而用之 遂簡美女二人 奉爲源花 曰南毛曰俊貞 聚徒三百餘人 二女爭娟相妬 俊貞置酒私第 强勸南毛 酒至醉 投河殺之 其徒得其屍以告 俊貞伏誅 遂廢源花 其後 更聚美貌男子 粧飾之 名花郞 徒衆雲集 或相磨以道義 或相悅以歌樂 遊邀山水 無遠不至 因此知人邪正 擇而用之

舞劍之戱 黃倡郞新羅人也 諺傳年七歲 入百濟 市中舞劍 觀者如堵 濟王聞之 召觀 命升堂舞劍 倡郞因刺王 國人殺之 羅人哀之 像其容爲假面 作舞劍之狀 至今傳之 ○ 新羅 又有鄕樂 金丸 月顚 大面 束毒 狻猊 五技 崔文昌致遠 金丸詩

回身掉臂弄金丸 月顚星浮滿眼看 縱有宜僚那勝此 定知鯨海息波瀾 ○ 月顚詩 肩高項縮髮崔嵬 攘臂群儒鬪酒盃 聽得歌聲人盡笑 夜頭旗幟曉頭催 ○ 大面詩 黃金面色是其人 手抱珠鞭役鬼神 疾步徐趍呈雅舞 宛如丹鳳舞堯春 ○ 束毒詩 蓬頭藍面異人間 押隊來庭學舞鸞 打鼓鼕鼕風瑟瑟 南奔北躍也無端

○ 狻猊詩 遠涉流沙萬理來 毛衣破盡着塵埃 搖頭掉尾馴仁德 雄氣寧同百戰才 ○ 浴東流水 金克己集 東都遺俗 以六月望浴東流水 因爲禊飮 謂之流頭宴 蓋以河朔避暑之飮 誤爲禊飮耳

列肆交易

○ 任載用車 ○ 民俗質朴 觀風案云云 有羅代之遺風

○ 土厚風淳 李詹記云云 民知禮讓

○ 繁華佳麗 甲於南方 鄭麟趾記 以上出輿地勝覺

新增 女子北髻 羅時以國都北方虛缺 女子結髻於腦後 因名北髻 至今猶然 狗之端尾者 世謂之東京狗 亦以北方虛故也

○ 先輩男子通稱之號

山川 编辑

狼山 在府東九里 鎭山 ○ 明活山 在府東十一里 [新增] 山下有原 名曰閑地原 乃府城來脉也 自古種樹成藪 自嘉靖壬午年間 民多冒耕而鑿斷山脈 引水灌田 天啓癸亥年間 沙里驛卒而馬位田換得民田 移居於此 今年因邑人呈狀 爲其有傷來脉 申請監司 撤移沙里舊驛 [今按明活山 一枝爲狼山 自狼山爲月城而一枝爲府龍 輿地勝覽 以狼山爲鎭山者 非也] ○ 吐含山 在府西三十里 新羅稱東嶽 爲中祀 ○ 金剛山 在府北七里 新羅稱北嶽 ○ 非月洞山 在府西六十里 ○ 仙桃山 在府西七里 新羅號西嶽 或稱西述 或稱西兄 或稱西鳶 ○ 含月山 在府東五十里 新羅號南嶽 ○ 金鰲山 一名南山 在府南六里 ○ 唐顧雲贈崔文昌詩


我聞海上三金鰲 金鰲頭戴山高高 山之上兮珠宮貝闕黃金殿 山之下兮千里萬里洪濤 傍邊一點雞林碧 金鰲孕秀生奇特

十二乘舟渡海來 文章感動中華國 十八橫行戰詞苑 一箭射破金門策


兄山 在安康縣東二十一里 新羅稱北兄山 爲中祀 ○ 蔚介山 在府西三十里 ○ 伏安山 在府南三十里 ○ 墨匠山 在府南四十里 ○ 只火谷山 在府西四十里 ○ 斷石山 一云月生山 在府西二十三里 諺傳 新羅角干金庾信 欲伐麗濟 得神劍 隱入月生山石窟鍊劍 試斷大石 疊積如山 其石尙存 創寺其下 名曰斷石 ○ 紫玉山 在安康縣西十三里 ○ 達城山 在安康縣南二十里 ○ 飛鶴山 在神光縣西五里 ○ 咽薄山 在府南三十五里 諺傳金角干携寶劍入深壑 燒香告天 祈禱兵法處 ○ 含羅峴 在府北三十里 ○ 件代嶺 在府東三十六里 ○ 女根谷 在府西四十一里 世傳百濟將軍于召 伏兵于北 新羅善德王命角干閼川 掩殺之無孑遺 此王之知幾三事之一也 ○ 成峴 在府北五十八里 ○ 八助嶺 在府東六十五里 ○ 馬北山 在神光縣北二十六里 ○ 柿嶺 在府東六十五里 長鬐縣界 ○ 楸嶺 在府東三十里


○ 筬嶺 在府東四十里 ○ 鵄述嶺 在府南五十里 卽朴堤上妻 望哭自盡處 ○ 海 在府東七十里 ○ 八助浦 在府東七十里有魚梁 ○ 兄山浦 在安康縣東二十里 堀淵下流 ○ 東川一云北川一云 閼川 在府東五里 出楸嶺入堀淵 [新增] 俗傳川流自東北直衝邑居 故高麗顯宗朝 發全羅忠淸慶尙三道軍丁 築石爲堤成植林藪 以防水害云 ○ 西川 在府西四里有三源 一出咽薄山 一出墨匠山 一出只火谷山 合流入兄山浦 ○ 溫之淵 在安康縣東二十四里 有龍堂 禱雨有應 ○ 堀淵川 在府北三十里 有魚梁 ○ 史等伊川 一云荒川 在府東三十里 源出吐含山 入西川 ○ 蚊川 在府南五里 史等伊川下流


○ 金克己 詩 東皇一手恩 萬彙均沾被 花心驚惠風 鳥聲感和氣 朱朱上緋桃 白白尋練李 鶯舌鬪歌童 燕腰欺舞妓 占斷艶陽天 追攀幽勝地 將升兎嶺巓 却並蚊川涘 仰空遙送目 臨岸靜傾耳 屛開簇簇山 鏡轉溶溶水 雲端帖黃鵠 浪面跳紫鯉 幽馨掬蕙蘭 秀色飡荷芰 美景苦難逢 浮生寧久恃 要成域外遊 都遣人間累 走筆縱狂吟 飛觴誇爛醉 是非兩忘筌 榮悴俱脫屣 綠醅猶未闌 紅晷忽將墜 今夕是何時 此身誰氏子 若非蓬島仙 眞箇漆園吏 浮休尙忘情 去住寧介意 擧頭謝煙霞 扶腋回杖履 但恐車馬場 晨興趁聲利

○ 又祓禊詩 今年濕蟄少開霽 十日愁霖如倒河 忽喜陰雲淨似掃 南山萬朶開靑螺 逸勢橫奔五百里 中塗拗怒成坡陀 下有蚊川一帶水 千盤萬折流逶蛇 走向月精橋口過 驚瀾崩碎響鳴珂 嚴莊樓下漸汗漫 浪息沙平鋪蜀羅 洛邑諸生十萬指 臨流祓禊肩相磨 良辰美景古難必 盛集誰辭追永和 而予況又少放狂 擬拖紅船隨素波 胡爲忿忿向學舍 促席共倒金叵羅 葡萄綠漲色可掇 痛飮不省朱顔陀 淸歡半酣客未散 竹外紅日先蹉陀 乘酣意氣忽橫出 欲上靑天橫魯戈

○ 吐上池 在府東西十里 ○ 高位山 在府南二十五里 天龍寺主山也 以上出輿地勝覽 [新增] 瓢巖 在府東北五里 李謁平所降處 俗傳新羅時以此巖有害於國都 種瓢以覆苦名焉 ○ 於乙於山 安康縣鎭山也 橫截縣西北 ○ 三勝山 在安康縣西二十里 谷中水石淸奇 師傅鄭克後構書堂 ○ 道德山 在安康縣西十里 紫玉山西北峯也 上有場巖中有斗德庵 詳見佛宇 華盖山 玉山書院主山也 形如華盖故名焉 ○ 雪倉山 在安康縣 東八里良佐村主山也


○ 舞鶴山 在安康縣西十五里 ○ 茂陵山 在安康縣西南十里 ○ 昆弟山 在安康縣南十五里 有雙峯並峙 形如兄弟故名 ○ 鳳樓山四聖山 在府東五十里 俗傳新羅時 四聖僧住于南峯 鳳鳥常集于北峯 故名其南曰四聖 名其北曰鳳樓 ○ 兄弟山 在府東二十里 雙峯並峙 故名 ○ 峨眉山 在府南七十里 天旱禱雨 有應 ○ 僧三山 在府北十里 俗傳高麗時 三僧入公庭 化爲虎故名


○ 鳳坐巖 在杞溪縣西南十里 巖西有石窟 其下有鎭氣菴舊址 ○ 雲住山 在杞溪縣西南五里 安國寺主山也 以山勢高峻 雲氣常住 故名 ○ 雪倉山 在府西五里許 ○ 蛇山 在杞溪縣東 上有羅代胎峯 ○ 臂長山 在府西三十里 金谷寺山也 其北有羅代胎峯 ○ 生鵝峴 在杞溪縣北四十里 ○ 大峴 在杞溪縣北十五里 ○ 火乃峴 在杞溪縣西二十里 ○ 磨造峴 在杞溪縣東十里 ○ 鞍峴 在杞溪縣南五里 ○ 龍巖 在神光縣東五里 巖上有臥龍形 故名


○ 獨山 一云鄕校山 在神光縣東二里 廣野中 有一小山㞳起 上有土城 形二重 其內有井 大旱不渴 俗傳 鄕校基云 ○ 安趾山 在神光縣北三里 上有土城 形三重 俗傳新羅眞平王所遊處也 ○ 富山 在府西三十里 品上村主山也 山上有舊基 俗傳長者基又有湧井 山腰有石窟 中可容十餘人 ○ 貴尊崖 在府西南十五里 ○ 龜尾山 在府西三十里 上有祈雨處 ○ 仁崖山 在府西四十里 ○ 硯滴峯 在府西五十五里 形如硯滴 故名 ○ 石頭山 在府西五十里


○ 東京阜 在府西八十里 境接淸道 ○ 禿瓢嶺 在府西四十里 ○ 馬叱嶺 在府西北五十里 ○ 礪峴 在安康縣西三十里 永川界 ○ 花折峴 在府西十七里 ○ 馬轉峴 在府西二十里 ○ 檢丹山 在安康縣南二十里 土坊村西 ○ 車嶺 在府東五十里 ○ 虎穴窟 在墨匠山東 中可容三十餘人 ○ 匙山 在府南三十里 ○ 望山 在府南二十里 上有祈雨處 ○ 寒川 有三源 一出玉山洞 一出礪峴 一出豆里洞 合流入于堀淵川


○ 達城川 有二源 一出大峴谷 一出省法谷 谷流入于堀淵川 ○ 虎邑川 源出飛鶴山 流入于興海曲江 ○牛朴川 有三源 一出吐上 一出新院 一出石乙只 合流入于蔚山太和江 ○ 義谷川 有二源 一出甘存 一出籚谷 合流于淸道孔巖川 ○ 竹長川 源出靑松界柳峴 流入于永川獐項川 ○ 牟梁川 有七源 一出雨徵洞 一出達川洞 一出仙童洞 一出阿火 一出道伊洞 一出古川 一出斷石山 合流入于西川


勝地 编辑

○ 鳳凰臺 在府南門外 ○ 浮雲臺 在府西四十五里 如鳳凰臺而差高 俗傳 羅王所遊處也 ○ 獨樂堂 在玉山書院之北一馬場許 晦齋李先生別墅也 ○ 五峯李好閔 贈別獨樂堂主人李浚 [卽先生庶孫也] 詩

昔過紫玉山 不見泉石奇 泉石可不見 道脈實在斯 斯人又南歸 使我增長悲 鳳臺黃菊開 河岸丹楓垂 吾道亦未晩 匹馬今當隨

○ 柳西厓 詩 李君信厚士 憐我老多奇 春風一見過 秋日復來斯 行藏久已定 世事安足悲 且盡一盃懽 莫遣雙淚垂 淸風與明月 此時又相隨

○ 旅軒張先生 詩 白頭至紫玉 融結方最奇 東賢至晦齋 道脈正於斯 如何終絶徼 永作山河悲 幸賴有著述 的訓日星垂 所樂自可尋 不須杖屨垂

○ 東岳李安訥詩 人好鳥亦好 況乃溪山奇 山中有閑地 我欲老於斯 楊岐良可泣 墨絲詎無悲 永依仁里居 仰承明訓垂 先哲去已遠 捨子孰追隨

○ 柳西厓 詩 此去桃花洞 迢迢七舍餘 獨來殘雪後 遙訪故人居 舊義今猶在 交情病未踈 春風一相別 危涕各漣如

養直菴 在獨樂堂北 今稱溪亭 前臨澗水 渟滀爲匯淥淨徹底 先生手植松竹森列左右


○ 灌圃魚得江 詩 曾看紫玉山中好 公作書堂爲此溪 今日英靈却驚怪 生曾不見駭鷄犀 混沌溪山容我老 靑年住此白烏頭 世人皆識吾貧鬼 萬斛煙霞富可羞

○ 先生次曰 自知踈懶合幽處 卜築由來愛紫溪 指揮始悟忘眞鵲 處世猶嫌照水犀 多公早占溪山勝 投紱淸朝至白頭 自歎平生心事謬 養眞經世兩堪羞

○ 龍洲趙絅詩 玉山南麓供幽棲 雲擁松林月印溪 存想先生百年後 心通不必待靈犀 吾道東來暗復明 遡源濂洛自先生 試看險阻天心在 遂使玄文澤畔成

○ 觀魚臺 卽溪亭下盤石也 平坦如練 可坐三四十人 ○ 詠歸臺 卽觀魚臺東岸巖石 斗起平鋪 ○ 濯纓臺 在淨惠寺東溪岸 ○ 澄心臺 亦在淨惠寺東溪岸 與濯纓臺雙崎 ○ 洗心臺 在書院杏壇下 盤石平鋪 周圍甚廣 刻退溪先生所書洗心臺三大字於石南面 澗水自山谷縈流於盤石間 爲瀑布 下有深潭 名曰龍湫 兩面如削成 長可四五丈 廣可一丈許 亦刻退溪先生所書龍湫二大字於湫西面石盤上 水漲衝激 缺龍字右邊 湫岸老楡成行 蔭覆盤石 以上臺號 皆晦齋先生所命而退溪先生 亦皆書額 筆跡藏在獨樂堂 ○ 下龍湫 卽洗心臺下流也 左右巖石矗立 瀑流成潭 深不可測 ○ 雙碧亭 在湫南岸 盤松數株 偃蓋其上 ○ 獅子巖 在澄心臺北一馬場許 ○ 枕流亭 在府西五十里義谷村 層巒削平 流水彎廻 進士崔起南所構而今廢 ○ 駕淵湖亭 在府南二十里 有峯高平 俯臨深淵 俗傳 羅王遊賞處 萬曆中 進士金得地 作亭于巖上 今廢 ○ 盤龜臺 在府南七十里 三層爲臺 狀汝伏龜 故名 大川彎廻 下爲澄潭 其泉石之勝眞別區也


○ 鳳臨臺 在安康縣東堀淵下流 斷麓斗起臨水 晦齋先生命名焉 ○ 水雲亭 在安康縣東雪倉山南麓 平臨大野 俯瞰川流 參奉孫曄 作亭其上今廢 ○ 雲川亭 在水雲亭左 形勝與水雲亭並稱 郡守李宜活所構 ○ 六宜堂 在府東三十里 吐上湖上 佳致亦一別區 縣監崔繼宗所構


○ 府尹鄭文翼詩 慳秘千年久 幽居待子開 山形飛鳳舞 水勢臥龍廻 石老松宜古 沙明鷺亦來 忘歸更把酒 休道日西頹

郡巒重坼處 一壑抱村開 隣近詩仙築 庭無俗駕廻 透簾雲影落 侵幔水光來 只有林泉興 何知世道頹


○ 府尹 全湜詩 亭敞春容媚 湖平鏡面開 舊聞山簡逸 今向濕池廻 萬慮都消去 三公肯換來 登臨無限意 遲日恐先頹

春晩茅亭暖 臺高綺席開 閑情歌數闋 豪氣酒三廻 取醉渾忘返 臨分更約來 明朝有簿牒 不惜玉山頹


○ 正郎 全克恒 以集句次曰 虛院野情在高適 遐觀物象來高適 林泉恣探歷駱賓王 車馬繫遲廻杜審言 遠水兼天淨杜甫 長風送月來韓愈 忘憂惟有酒張言川 不怪玉山頹盧照隣

[萬歸亭] 在安康縣東二十里 鄕人蔣惟亮所構 府壓兄江 平臨大野 宏豁明麗 甲於東都 東海商船 皆泊於亭下 師傅鄭克後爲記 見雜著補遺 [二樂堂] 在金鰲山東麓 鄕人任勣所構客堂也 前臨池湖 築石爲階 仍構樓亭 登臨則宛在水中 鍾蓮滿湖當秋盛開 萬朶紅萼 輝映軒楹


土産 编辑

朝鮮三百六十郡 蔚慶最饒贍于關中 白礬 出舍羅峴 ○ 沙鐵 出府東八助浦 石硫黃 出非月洞山 ○ 鰒 ○ 鰱魚 ○ 廣魚 ○ 銀口魚 ○ 大口魚 ○ 紅蛤 ○ 靑魚 ○ 魴魚 ○ 黃魚 ○ 海衣 ○ 藿 海中有菜 俗名爲藿 其類如昆布 塔士麻通謂之藿 ○ 松蕈 ○ 海松子 ○ 蜂蜜 ○ 漆 ○ 白花蛇 ○ 天門冬 ○ 何首烏 ○ 吳茱萸 ○ 山茱萸 ○ 倭楮 ○ 鱸魚 ○ 文魚 ○ 松魚 以上輿地勝覽 ○ 新增 皁莢 ○ 皁角子 ○ 麻黃 ○ 人參 ○ 麥門冬 ○ 水璊瑚 ○ 水晶


城郭 编辑

[邑城] 石築 周四千七十五尺 高十二尺 內有井八十 ○ 徵禮門 邑城南門也 火於壬辰兵亂 崇禎壬申 府尹全湜重修 東西北三門次第繼建 ○ 金城 在府東四里 赫居世 二十一年甲申 築京城 號曰金城 土築 周二千四百七尺 二十六年己丑 營宮室於金城 ○ 月城 在府東南五里 婆娑王二十年辛丑築 形如半月 故名 或稱在城 土築 周一千二十三步 輿地勝覽 周三千二十三尺 秋王移居于此 初脫解王少時 登吐含山 望城中可居之地 見楊山一峯 如日月勢 乃下尋之 卽瓠公宅也 潛埋礪炭于其側 謂瓠公曰 此是吾祖家屋 瓠公爭辨 遂訟于官 官曰 何以驗汝家 脫解曰 我本冶匠 乍出隣鄕 爲人所奪 請堀地以驗 果得礪炭 遂與脫解居之 此卽月城之址 儒禮七年庚戌 大水 月城頹毁 八年辛亥 補築 炤智九年丁卯 葺之 十年戊辰 移居于此


李仁老詩 孤城微彎象半月 荊棘半掩鼪鼯穴 鵠嶺靑松氣鬱蔥 雞林黃葉秋蕭瑟 自從太阿倒柄後 中原鹿死何人手 江女空傳玉樹花 春風幾拂金堤柳


滿月城 在月城北 土築 周四千九百四十五尺 ○ 明活城 在月城東 眞興王十五年 甲戌築 眞平王十五年癸丑 改築 周三千步 輿地勝覽 周七千八百十八尺 慈悲王 十六年 癸丑 葺之 十八年乙卯 移居于此 ○ 南山城 在月城南 眞平王十三辛亥築 周二千五十四步 輿地勝覽 周七千五百四十四尺 文武王十九年乙卯 增築 ○ 富山城 在府西三十二里 文武王三年癸亥築 周三千六百尺 高七尺 今半頹圯 內有四川 一池九泉 有軍倉 今廢 ○ 關門城 在府東四十五里蔚山界 石築 周六千七百九十九尺 今稱萬里城 [以上出輿地勝覽而間補其遺]


關防 编辑

甘浦營 在府東七十二里 ○ 水軍萬戶 一人 正德壬申 石築城 周七百三十六尺 高十三尺 內有四井 出輿地勝覽 [新增] 今移鎭于東萊


烽燧 编辑

兄山烽燧 在府北四十五里 東應迎日縣沙火郎山 西應永川郡所山 ○ 下西烽燧 在府東七十里 南應蔚山柳浦 北應禿山 ○ 禿山烽燧 在府東五十四里 南應下西知 北應長鬐縣卜吉 ○ 大岾烽燧 在府東五十七里 南應蔚山加里山 北應東岳 ○ 東岳烽燧 在府東五十七里 南應大岾 西應高位山 ○ 高位山烽燧 在府南二十五里 東應東岳 南應蘇山 西應乃布岾 ○ 乃布岾烽燧 在府西二十六里 東應高位山 西應朱砂山 ○ 朱砂山烽燧 在府西四十二里 東應乃布岾 西應永川郡方山 [新增] 今移于道音谷村前山 ○ 蘇山烽燧 在府南七十五里 南應彦陽縣夫老山 北應高位山 [以上出輿地勝覽]


宮室 编辑

集慶殿 : 在客館北 太宗朝奉安我太祖康獻大王睟容 世宗朝改造殿宇 壬辰兵亂 移安于江陵府 基地階砌俱在


○ 客館 : 徐四佳居正 東軒記 新羅氏都雞林 麗朝通三 爲一國除爲慶州 俄陞大督府 成宗置東京留守 顯宗廢留守 降爲慶州防禦使 未幾復置之 中更變故 降知慶州事 高宗復爲留守 忠烈朝 改稱雞林府 我太宗恭定大王十五年復爲慶州府 世宗莊憲大王朝 安太祖康獻大王睟容於集慶殿


府於慶尙一道最鉅 土地豐衍 民物富庶 人心淳朴 有古新羅氏之遺風 往往有奇形勝地 古賢遺跡 前代人物之風流 亦足想見矣 居正少遊嶺南 歷名區抵于慶 繁華佳麗 實東南諸郡之冠 第恨館宇湫隘 雖有倚風一樓 不足以登眺暢叙凐鬱 是一州之大欠也 竊以謂慶爲州 自高麗氏已五百年 吏于州 不知賢幾人能幾人 何無一人修擧廢墜至於如是哉


壬午冬 奉使至于慶 吾友金資憲淡爲尹 辛承議仲磷爲通判 監司福川權公愷 觴余倚風樓上 予擧前說而告之 尹笑曰 子先得我心矣 已謀諸通判 將重新客館 積材陶瓦 以待歲月耳 監司聞而亦嘉之 居正曰 慶之重新 其有數乎 得賢尹賢通判 又得賢監司 志同議合 事可指日爲也 未幾 金尹以吏曹判書召還 癸未夏 蓬原鄭公興孫繼尹 新通判具白事由 因客館舊址 增大其規模 將經營締構矣而鄕之大族今領議政高靈府院君申公叔舟 大司成金公永濡 又嘉其事 遣梓人徐休 董其役


先起大廳五間 前後有楹 宏敞廣闊 東西有軒 各有上房俠室 涼燠得宜 施之丹臒 文彩眩耀 觀者韙之 甲申冬 新通判以監察召還 楊公石堅繼之修繕 翼以廊廡 繚以垣墻 事旣告成 丙戌春正月 鄭尹秩滿召還 和城崔公善復繼尹 二月 楊通判見遞 鄭通判蘭孫繼之 功之未訖者 兩侯措置 亦必有餘裕矣


一日辛公語余曰 慶之官廨 將新而倚風樓又火 先儒稼亭李先生記亦隨以亡 慶之往牒無文可徵 知事之終始 莫如子 幸記之 居正曰 僕前日所欠於慶者 得數君子一大重新 豈不可喜而可書也 况春秋興作必書 重民事也


予觀今爲守令 率皆勞民動衆 時屈擧贏 建一樓營一廨 妨政害民多矣 今金尹新通判 創始於前 一才一石 費不及民 繼而鄭尹楊通判 勿亟勿勞 使民以時 如數君子者 在春秋之例 亦可褓而可書也 居正職參藝苑不可以不文辭 姑書大槪而歸之 若崔鄭兩侯之聲 繼而書者亦必有人矣


新增 延祐七年庚申灾 天順八年甲申 重創 嘉靖任子灾 百餘間燒燼 羅代所傳三百二十五斤十五兩重靑銅大火爐 並燒 越四年乙卯 重創 萬曆庚寅灾 舊基階砌尙在 壬寅 就南廳房遺址 營建正廳及東西軒 卽今所謂客舍也


○ 五峰李好閔詩 千古興王地 山形鳳舞來 明朝日南至 昨夜賊東回 風月詩仙去 關河玉笛哀 平生感舊意 長嘯强登臺


○ 東岳李安訥詩 嶺外雞林府 鰲山海上來 一從城北過 五見斗西回 紫綬榮堪詑 蒼顔老可哀 戀君心更切 何處望鄕臺

北嶽連雲起 西川繞郭來 城荒塔孤立 野廣鳥雙回 馬井墓神異 魚亭醉景哀 無憑問三姓 九聖但空臺


○ 李敏求詩 故國衣冠盡 荒城歲月來 春生遙野變 日暮大江回 錦石含孤憤 珠陵起七哀 郊墟不可望 莫上最高臺


○ 營廳 府舊爲觀察使本營故有營廳 今廢 但有空址


○ 賓賢樓 在客官東


○ 鄭河東麟趾記 上之二十三年 樞副金公益生 尹于慶 慶是新羅千年舊都 繁華佳麗 甲於南方 公視事數月 政之弛者張 訟之滯者理 德化行名聲著 越明年 陞階爲資憲 特恩也 一日公謂通判曰 是州爲界之首 每春秋 監司元戎 必於是焉而試武藝 帳幕於城外 以爲場 或風或雨之日 儀形不稱 盍圖所以改之耶 詢于郡吏 吏協闕謀 乃卜地于城中客館之東偏 厥地紆餘 面勢甚宜 闢其前 矢可以及遠 場其中 馬足以騁力 累土爲臺 高可數仞 起樓其上而五其楹 望之翼如也 俯壓千家 四面衆山 如在席下 旬月之頃 奐焉爲一州之壯觀 喜可知也 公告滿而來 永嘉權公克和代尹 迺丹楹而畢公之志焉 公更欲侈之而求名於安平大君 得大書賓賢樓三字 以揭之 慶之幸何如也 公又使予衍其命名之義


予惟治莫盛於成周 大司徒以鄕三物 賓興賢能 射御爲考藝之目 行葦之 詩曰 射矢旣均 序賓以賢 燕飮之際 亦必以射禮爲先 夫射也者 其道可以觀德行 其用可以威天下 干城之將 爪牙之士 皆由此擧 宜乎王者之是急 故曰 兵可千日不用 不可一日不修 周公之戎成王曰 克詰戎兵 以覲文王之耿光 以揚武王之大烈 召公之告康王曰 張皇六師 無壞我高祖寡命 成康制禮作樂 持盈守成之主而周召之告戒如此 聖人之意可見矣


其在高麗中葉以後 文恬武嬉 樓臺焉管絃歌舞之場 花月乎遊賞玩詠之席 上下相忘於醉夢之中 無有醒寤 駸駸乎衰微不振 卒之海寇鴟張 屠害生靈 無所畏忌 鷄犬爲之一空 社稷因以丘墟 豈不爲今日之殷鑑歟 自古國勢之强弱 生民之休戚 皆係乎武備之得失 我國家 列聖相承 中外昇平 然且安不忘危 理不忘亂 立武擧之科 三年大比 以求其俊傑 設備習之法 春秋訓鍊 以選其精銳 此豈非奮揚威武長治久安之道乎 慶之尹積幾人矣 樓之建始於公 公其知國家之大體乎 後之君子 其勉旃焉 [新增] 正統壬戌 造成今廢 卽所謂軍器廳也 猶以賓賢爲扁


[倚風樓] 在客館西 ○ 稼亭李穀詩序 予至東京客舍 登東樓 殊無佳致 乃陟西樓 頗壯麗軒豁 城郭山川 一覽而盡 三藏法師旋公 大書倚風樓三字而無題詠者 惟是府千年舊都 古賢遺跡 往往而有 自入本國 爲東京 亦將五百載 其繁華佳麗 冠於東南而仗節觀風 副符宣化者 又多詩人墨客 意必有紅壁紗籠銀鉤玉筋 輝暎其間 以今所見 惟賓軒所題一絶句在耳 先儒金君綏首唱也 或言囊館舍灾 詩板隨以亡 然金詩何獨不火 火後之作 亦何不見 或者之言 不足徵也


有一鄕校生曰 金詩偶存 可以想見百年前風流人物也 蓋於其時 民醇政簡 遇事輒裁 遇興輒發 至於簿領陳於前 絲竹列於後 人不爲非而自不爲嫌也 百年之後 促促然務自修飭 一嚬一笑 恐或不時 安敢登臨嘯詠 以取腐儒之誚 今先生無觀風宣化之勞 以尋眞探勝爲事 縱觀楓岳雪山萬仞 又踰鐵關 入東海 以窮國島之奇秘 遂遵海而南 摩挲叢石亭之古碣三日浦之丹書六字 舟泛永郞湖鏡浦 以訪四仙之遺躅 燭照聖留窟 以極其幽怪而卒至於斯 其於遊觀 可謂厭飫矣 然新羅古都 壯觀遐眺 萃於此樓而無一語而去 爲先生羞 余應之曰 吾豈不云云乎哉 但不能爲詩人墨客之流耳 然於諸生之言 深有所感而且得以觀世變 因成長句四韻 以示登斯樓者云


詩曰 東都文物尙繁華 更起高樓不紫霞 城郭千年羅代樹 閭閻一半梵王家 珠簾捲盡山如畵 玉笛吹殘日未斜 倚柱吟詩還自笑 重來不必要籠紗


○ 徐四佳記 嶺以南素稱多名區勝地 居正少有司馬子長之志 踰嶺而尙而善 由花而星歷金晉訪咸密 抵于慶 慶卽古之鷄林而新羅氏之所都也 山河秀異雲物奇絶多有古賢遺跡 足以償遠遊跌宕之氣 第恨館宇湫隘雖有倚風一樓 四簷低垂 如坐甑中 使人悶悶然 壬午冬 奉使再至 府尹金公淡 邀予登樓 從容觴詠 予曰 滕王閣天下之名勝 四海豪傑聞人才士 登臨眺望者 不知幾人 乃得王中丞而重新 韓退之而作記 斯樓之修之 記當屬之何人手 金尹莞然


越數載 館宇重新 辛通判仲磷請予記 略書顚末 歸之 俄聞倚風樓又火 火而未新者再稔 丁亥春 李侯念義來尹 政修弊祛 謀所以重新 乃卽樓之舊址 增大其規模經營締構 巋然爲一道之壯觀 繼而得田府尹秱生柳通判子濱 又加賁飾 功乃就緖索記於居正 予惟物之興廢 物之理也而其所以一盛一衰者 亦莫不關於時運 當新羅之初 天降異人 闢淳厖建邦國 君臣相濟 仁厚爲政 三姓相傳 幾於一千年 卒能平麗合濟 富有東土 此正唐史所稱仁人君子詩書之國 足以想人物繁華之盛矣


敬順王納土降麗 如吳越錢王 自是以後 或州或府或縣 隨沿革不同 高麗之衰 島夷侵軼 樓觀灰燼 雲物凋喪 讀稼亭李先生記 可見當時之多故矣 聖朝天地涵育 邊陲妥帖 百年于玆矣 慶地廣民稠 物阜財殷 爲東南府庫之最 吏又得人 事無廢墜 雖館宇樓榭 亦皆一新 是寧知天之靳於前日者 乃所以待今日也


今斯樓也 幨帷棨戟之巡臨 騷人墨客之遊賞 憑欄徙倚俛仰古今 感古都之興廢 覽時物之推遷 夷然豁然陶寫性情 有古登樓作者之氣像 此豈非太平之盛事而物理興廢之機耶 嗚呼 平壤三朝鮮高句麗之古都 山河人物之勝 與慶 相爲甲乙 牧隱先生嘗記風月樓而居正記重新 稼亭先生記斯樓而居正又記重新 以居正之不材 名繼稼牧父子之名於東西二京 豈非幸耶 故不以文拙辭而樂爲記


○ 李達衷詩 當時自謂小中華 半月城空鎖晩霞 里有苔碑金佛刹 境連蓬島玉仙家 北川水落灘聲咽 西岳雲奔雨脚斜 一瞬興亡多少事 憑軒朗詠岸烏紗


[新增] 延祐七年庚申灾 厥後重修 天順甲申灾 成化戊子改修 嘉靖壬子灾 厥後未知某年重修 某年還廢而卽今舊址猶在 ○ 南亭在州南五里五陵北 府尹金淡所建 今廢 東亭在府東南五里今廢


○ 田祿生詩 半月城空江月白 孤雲仙去野雲閑 更尋王粲登樓賦 方寸詩情未易寬


○ 利見臺 在東府七十里海岸 ○ 世傳 倭國數侵新羅 文武王患之 誓死爲龍護邦國而禦寇盜 將薨遺命葬于東海濱水中 神武王從之 葬後 追慕築臺望之 下十步海中有石四角聳出 如四門 是其葬處 至今稱爲大王巖


○ 李文和詩 羅代君王孝子臺 如今登眺已封苔 霓旌羽蓋膓堪斷 峻宇彫墻址自頹 雲漢分明看北斗 煙濤髣髴望東萊 可憐波上白鷗鳥 潮去潮來依舊廻


○ 金藏臺 在西川岸 ○ 涵碧亭 在倚風樓南 今廢 以上出輿地勝覽而間補其遺 [新增] 府衙在客館西北 府尹衙舍也 ○ 琴鶴軒 在府衙東 ○ 制勝亭 在琴鶴軒南 ○ 佐貳軒 在客館北 判官衙舍也 ○ 光風樓 在琴鶴軒東 府尹朴守弘所創 樓前築石爲池 池中築小臺 樹紫微花一株 ○ 軍器廳 在客館東南 卽賓賢樓舊基南階下有蓮池 ○ 養武堂 在府衙北 ○ 武學堂 在城西門外 今之營將 虎睡軒也 ○ 鄕射堂 在城東門外 ○ 醫局 在府衙北 ○ 營繕 ○ 掾吏廳 ○ 敎坊藥坊 俱在城中 ○ 鐘閣 在徵禮門外 鳳凰臺下 懸奉德寺鐘 詳見古蹟

倉庫 编辑

府倉 在府衙南 ◯ 常平倉 在府倉南 ◯ 大同廳 在制勝亭南 ◯ 官廳 在府衙北 ◯ 安康倉 在府北 四十五里 安康縣土城中 ◯ 兄山倉 在府北 四十五里 兄山江邊 古無倉舍 田稅米穀 上納則輸運于忠州 可興倉 下運則輸運于梁山甘同倉 民甚苦之 此倉之設 所以便上下漕運也 ◯ 東海倉 在府北 七十里 古無倉舍 亦因漕運之便而置之 ◯ 神光倉 在府北 八十里 神光縣土城中 ◯ 杞溪倉 在府北 七十里 杞溪縣 ◯ 竹長倉 在府北 一百十里 竹長縣 ◯ 北安谷倉 在府西百里 北安谷縣 [以上各倉 皆置監官一人而並以府縣座首例兼 惟北安谷兄山東海倉別置] ◯ 氷庫 在月城


學校 编辑

鄕校 在府南四里 雞林西 蛟川北 新羅神武王二年壬午 始立國學 高麗以後爲鄕學而基則仍舊 我成廟朝弘治任子 府尹崔應賢重修 制度倣成均館 壬辰之亂 權奉位版于道德山斗德菴而校舍灰塵 久闕釋采 萬曆庚子 府尹李時發時 重建 聖殿三間 典祀廳三間 還安位版 甲辰 府尹尹腥時 重建東西廡各十二間 典祀廳各二間 ◯ 大成殿 大聖至聖文聖王 ◯ 東配 兗國復聖公安氏 沂國述聖公孔氏 ◯ 西配 郕國宗聖公曾氏 鄒國亞聖公孟氏 [以上五聖] ◯ 殿內東從享 費公閔損 薛公冉雍 黎公端木賜 衛公仲由 魏公卜商 ◯ 西從享 鄆公冉耕 齊公宰予 徐公冉求 吳公言偃 潁川侯顓孫師 [以上十哲]


◯ 東廡從享 金鄕侯澹臺滅明 任城侯原憲 汝陽侯南宮适 萊蕪侯曾點 須昌侯商瞿 平輿侯漆彫開 睢陽侯司馬耕 平陰侯有若 東阿侯巫馬施 陽穀侯顔辛 上蔡侯曹卹 枝江侯公孫龍 馮翊侯秦商 雷澤侯顏高 上邽侯壤駟赤 成紀侯石作蜀 鋸平侯公夏首 膠東侯后處 濟陽侯奚容蒧 富平侯顏祖 滏陽侯句井疆 甄城侯秦祖 武成侯縣成 卽墨侯公祖句玆 汧源侯燕伋 宛句侯顏之僕 建成侯樂欬 棠邑侯顏何 林慮侯狄黑 鄆城侯孔忠 徐城侯公西蒧 臨濮侯施之常 華亭侯奏非 文登侯申棖 濟陰侯顏噲 泗水侯孔鯉 [以上孔門弟子] 蘭陵伯筍况 睢陽伯穀梁赤 萊蕪伯高堂生 樂壽伯毛萇 彭城伯 劉向 中牟伯鄭衆 緱氏伯杜子春 良鄕侯盧植 榮陽伯服虔 司空 王肅 司徒 杜預 昌黎侯韓愈 豫國公鄭顥 新安伯邵雍 溫國公司馬光 建寧伯胡安國 華陽伯張栻 魏國公許衡 [以上周末至宋元儒賢] 弘儒侯薛聰 [新羅國都人] 文成公安珦 [初名裕高麗興州人 今豐基 號晦軒先生] 文敬公金宏弼 [玄風人號寒暄堂先生] 文正公趙光祖 [漢陽人號靜菴先生] 文純公李滉 [禮安人號 退溪先生 以上本國儒賢]


◯ 西廡從享 單父侯宓不齊 高密侯公冶長 北海侯公晳哀 曲阜侯顔無繇 共城侯高柴 壽張侯公伯寮 益都侯樊須 鋸野侯公西赤 千乘侯梁鱣 臨沂侯冉孺 沐陽侯伯虔 諸城侯冉季 濮陽侯漆彫哆 高苑侯漆雕徒父 鄒平侯商澤 當陽侯任不齊 牟平侯公良孺 新息侯秦冉 梁父侯公肩定 聊城侯鄡單 祈鄕侯罕父黑 淄川侯申黨 厭次侯榮旂 南華侯左人郢 朐山侯鄭國 樂平侯原亢 胙城侯廉潔 博平侯叔仲會 高堂侯邽巽 臨朐侯公西如 內黃侯蘧伯玉 長山侯林放 南頓侯陳亢 陽平侯琴張 博昌侯步叔乘 [以上孔門弟子] 中都伯左丘明 臨淄伯公羊高 承氏伯伏勝 考城伯戴聖 江都相董仲舒 曲阜伯孔安國 岐陽伯賈逵 扶風伯馬融 高密伯鄭玄 任城伯何休 偃師伯王弼 新野伯范寧 道國公周敦頤 洛國公程頤 郿伯張載 徽國公朱熹 開封伯呂祖謙 蒲城伯陳德秀 崇安伯蔡沉 林川郡公吳澄 [以上自周末至宋元儒賢] 文昌公崔致遠 [新羅人] 文獻公鄭汝昌 [咸陽人號一蠹先生] 文元公李彦迪[慶州人號晦齋先生 以上本國儒賢]


◯ 萬曆甲辰 府尹李安訥時 重建明倫堂五間東西齋各五間 明倫堂東墻外 有提督廳四間 廳東鑿池 種蓮其中 築石作小臺 樹紫微花一株 崇禎後乙未 築松壇于明倫堂北 師傅鄭克後作記 [見補遺] ◯ 聖殿 前面 古無階級正路 己酉秋 東西廡雨漏處 修改訖工 府使周冕與儒生相議 仍取雁鴨池臨海殿舊基石砌 安於殿階下 且築正路 又建尊經閣於松壇東畔


西岳書院 在府西仙桃山下 [一名西兄山] 太宗陵北 嘉靖辛酉 府尹龜巖李公楨 以新羅角干金庾信立祠享之 府儒請以弘儒薛聰文昌公崔致遠並享 龜巖稟於退溪李先生 歲癸亥奉安三賢于一祠 退溪先生 命名曰 西岳精舍 講堂曰時習 東齋曰進修 西齋曰誠敬 東下齋曰切磋 西下齋曰操雪 前樓曰詠歸 門曰道東 樓楣間 揭先生筆而俱燬于壬辰 位版則移藏于山谷中 萬曆庚子 府尹李時發時 構草舍于舊址 還安位版 壬寅 府尹李時彦時 重新廟宇而猶未盡復 庚戌 府尹崔沂時 重創講堂齋舍及典祀廳藏書室 天啓癸亥 府尹呂祐吉時 府儒進士崔東彦等 陳疏請額 賜額曰西岳書院 扁額則元振海筆也 丙戌 府尹李民寏時 重建詠歸樓 廟制東向 弘儒侯開國公文昌公以次並享 [鄭克後西岳之備其三賢事蹟]


◯ 龜巖李公楨 題西岳精舍詩


柳綠花紅物色殷 傍隨肯學少年群 千年大地俗非古 一箇迂儒心似薰


素食幾驚中澤雁 岸巾空望出山雲 仙桃洞裏新開宇 探勝歸來滌垢紛


虞家數語相傳後 萬古斯文白日明 一唯參乎心默契 再賢回也道重亨

光風東洛從容意 秋月西林感慨情 會友琢磨今有地 丁寧無負此堂名


◯ 退溪先生次曰 羅墟麥秀幾悲殷 創置仍遭物議群 欲使英才欣式穀 可無遊處善相薰 千年白日元無翳 萬古靑山一任雲 珍重箇中眞樂事 莫將餘外較紛紛

箕敎吾東曾善國 至今天步屬文明 多材聖作非無本 寥落塵編尋寶訣 奮興豪傑出常情 儒宮好闢仙山境 老我增思實趁名

◯ 八溪鄭宗榮次曰 大東文敎自箕殷 羅代名賢濟濟群 興亡百變餘山海 治亂千秋混臭薰 旌別終歸人正表 指揮重見士如雲 藏修可托西山下 鄒魯曾多外議紛

南中州郡如棊布 分陜無能負聖明 已喜文翁治化振 還憐中子道心亨 東都重見西山學 誠敬兼多澡雲情 共訪靑衿酬且問 依然沂上詠歸名

◯ 退溪先生西岳精舍詩 東都賢祀謗何頻 變置眞成學舍新 但使菁莪能長育 涵游聖澤屬儒紳

◯ 金鶴峯謁西岳示院生詩 西兄精舍舊聞名 遠客初回萬里程 誰識龜翁開院意 雞林葉葉盡風聲

玉山書院 在安康縣西紫玉山東華蓋山下 文元公晦齋李先生書院也 隆慶六年壬申 府尹李齊閔率鄕中士林 以定其基 仍建廟宇 癸酉 自西岳鄕賢祠 移安位版 廟則三間 其制西向 號體仁 其左有典祀廳二間 廟前有講堂三間 號求仁 同齋曰兩進 西齋曰偕立 東下齋曰敏求 西下齋曰闇修 前樓曰無邊 外門曰亦樂 講堂東有經閣三間 宣賜書冊及院備書冊累百餘券藏焉 講堂北有碑閣一間 碑乃神道碑也 觀察使朴素立 以廟在遐遠 難於守護 移竪焉 萬曆甲戌 因觀察使金公繼輝啓請 賜額曰玉山書院 扁額則李公山海筆也


○ 祝文 學問淵深 道德高厚 啓佑後人 享祀悠久


○ 體仁墓銘 生物之春 在我爲仁 體之以身 何不長人


○ 求仁堂銘 心德何損 放而曰遠 一念知反 卽此是本


○ 兩進齋銘 擇善惟明 反身惟誠 孰重孰輕 聖賢同行


○ 偕立齋銘 敬直義方 內外交相 惟操不忘 天德之光


○ 無邊樓銘 靡欠靡餘 罔終罔初 光歟霽歟 遊于太虛


○ 東岳 李安訥 無邊樓詩 萬古山傳紫玉名 海東夫子晦先生 無邊樓下梧桐月 常得當年意味淸


○ 亦樂門銘 聞風卽回 望道而來 不亦樂哉 邦之英材

銘皆盧蘇齋守愼所題也


許草堂曄作書院記曰 陜川郡守權公德麟 晦齋李先生學徒也 隆慶六年季秋 以書來曰 爲先生起書院 其記始末 且名齋舍哉 曄受而藏之 疾病遷延 未卽起草 萬曆癸酉冬先生之孫浚來傳 權君已下世 爲之驚悼 少年志學之士 遽至於是 噫是何司命也 感念亡友之囑 謹寫拙詞 以付李君之還


竊惟先生之德容 幸及瞻睹於游泮之日 先生之德行又得備聞於退溪所撰行狀 景慕而仰歡者 久矣 嘗見大明一統志 程朱所過一憩馬 一嘯咏之地 無不起書院 好賢之無已 有如是者 況先生之所棲遲做業者乎 府尹李俊齊閔採鄕十三之願 躬卜定其墓 告于監司 請建書院 出其庫餘 以主其費 鄕老儒士 亦盡其力 壬申二月始事 八月訖功則祠宇與講堂曁東西兩齋及乎前樓 摠四十餘間 旴盛矣哉


慶州安康縣之良佐洞 卽先生之居也 洞之四十五里 有紫玉山 先生建別墅 以爲遊息藏修之所 有濯纓澄心觀魚洗心等臺 皆先生所題目而常逍遙自樂者也 今之書院 正當洗心臺之上 上下龍湫 澄泓可愛 予雖未得躡斯境而遽權公之示 以竦然興起矣 予雖未及摳衣於先生之門而聞先生之語 得見心經附註 竊自尊之 以爲吾之師矣 遂名其東齋曰 敏求 取孔子所訓好古敏以求之之義也 其西齋曰闇修 取朱子自贊中闇然而日修之義也 樓曰納淸 淸者氣也 氣者陽也 登斯樓者 納淸而養陽 養陽而凝道 斯其具也


萬曆癸酉 賜額玉山書院 依然朱子講義之地 名號之美 斯文之光 可謂至矣 嗟夫 予衰且病 無由一入院中 瞻拜祠宇 得與鄕士者 講明先生之正學 以致提撕驚覺之事 徒爲東望悵悵而已 惟願士子之居是院者 感府尹營建之意 思先生棲息之所 不但慕其道德之高厚而且學其深潛縝密之功 不但學其深潛縝密之功而且礪其篤實堅確之志則先生之鄕 永爲鄒魯之多士而我國家取材而經世者 益悠遠而無窮矣 豈不于先生有光哉 嗚呼 可不勉哉 納淸 盧蘇齋改以無邊


○ 小學堂 在府東二里 不知何時肇建而成化乙未 府尹梁順石重修 擇有學術者爲師 聚童蒙訓誨 今廢 ○ 司馬所 在鄕校南蚊川上 不知何時肇建而火于壬辰 遺礎階砌常在 ○ 梅月堂 祠宇在金鰲山南邊洞口 卽茸長寺舊基而金公時習遊息之地也 公之史蹟 具載於栗谷李先生奉敎所撰傳中 公之平日足跡 殆遍於國內名山而獨居金鰲 有若將終焉之志 觀於四遊錄可知也 其曰自居金鰲 不愛遠遊 但優遊海濱 放曠郊廛 探梅問竹 常以吟醉自娛者 是公自志之言也 世傳以梅月名堂者 亦取金鰲梅月之意 題金鰲新話詩所謂 矮屋靑氈暖有餘 滿窓梅影月明初者 是也 ○ 茸長寺 未知自何時荒廢而階砌尙存 庚戌春 府使周冕稟議于觀察使閔公蓍重 謀諸境內人士 草創祠宇於此 將欲摹安公手寫眞象 募僧守護 未及訖工而遞 潤色之責 自有後來之君子 姑闕顚末云

驛院 编辑

仇於驛在府東四十八里○朝驛在府東 二十五里○沙里驛在府北六里新增天 啓甲子移居閑地原今年還移舊基○奴

谷驛在府南二十六里○阿火驛在府西 四十五里○金克己詩何處堪惆悵晨興 遠邁時登途雖促促去國尙遲遲嶺杪新 曦湧林間宿霧披擧杯無與語庭樹綠猗 猗○義谷驛在府西五十七里○鏡驛在 安康縣距府四十里○仍甫驛在府南五 十五里○金克已詩悠悠山下路信轡詠 涼天水有含芒蟹林無翳葉蟬溪聲淸似 雨野氣淡如煙入夜投孤店村夫尙未眠 ○仁庇驛在杞溪縣西六里距府七十六

里○六驛在神光縣距府七十五里○牟 梁驛在府西二十三里○金克己詩鄕心 萬里久搖旌忽向家山振策行遙嶺漸沈 他界色亂流初放故園聲會收斷梗隨風 迹持慰浮雲戀岫情世上榮枯堪一笑何 須櫌櫌苦馳名○鄭以吾詩驛路蟬吟老 樹秋東都遊客獨登樓五侯池館蓬蒿遍 玉笛閑吹往事悠○趙浚詩鷄林山水欲 淸秋萬古興亡客倚樓尙使後人迷不鑑 天東此日獨悠悠○甫伊院在府東二里

○東院在府東七里○龍頭院在府東十 三里○長嶺院在府東二十五里○惠利 院在府東南三十二里○河崙序鷄林新 羅氏之古都入前朝爲臣府人物之繁夥 史具可見也及其叔世倭寇爲患者數十 年可悲之甚矣予於庚午春將適蔚州道 過城南寄宿天王寺堂頭然上人接以良 話明日出門則寺以東杳無人煙行九十 餘里以至于蔚州則孤城去海不滿十里 賴有戰艦分泊浦口以備不虞耳其戎卒

率兩月一更代魚鹽之貿易者亦時至其 於九十里往還之間祈寒暑雨或値日暮 無所於止息草竊之可慮虎豹之可畏不 能不呻吟耿耿以待曙光於林莽之間矣 予將還又宿天王寺語及羈旅之苦行役 之難上人曰予雖出家爲養老親不能遠 離鄕井子之所言予所悉知也親已歿願 以追福之餘就於半途構一小院力不能 足耳予聞而義之明日上人送至大悲院 丁丑春予尹府而至則上人尙無恙公退

之暇相與之話舊上人乃曰予於向之半 途卜得古之人所謂德方洞者前後皆山 草木叢茂澗水中流可以爲煥房可以爲 涼軒旁有閑地又可以種蔬果誠宜置院 以便行旅而南靜州得溫李節制從周共 助其費幾乎有成矣予聞而喜之欲於暇 日相與一往觀之而未遂也今予奉使命 又過府境上人出而見之喜滿于色曰吾 之院旣成而子方有中國之行不敢請陽 村權公已記之矣予猶不得院名請子幸

名之以光吾院予曰吾東方道途之有院 宇卽周禮廬宿之遺意而爲政者之所當 務也今上人孝其親以誠又推其餘以及 於行路之人是其惠人利物之念發乎天 性之所固有而不容已者若此其視深山 窮谷之中坐於空寂如槁木寒灰無所事 於世者相去豈不遠乎是宜有以名其院 而使夫來者有所觀感也於是名之曰惠 利仍次其前後之相語者以爲序云○毛 火村院在府東四十三里○要光院在府

東三十七里○利見院在利見臺傍○典 洞村院在府東五十七里○南院在府南 五里○太櫓院在府南六里有新羅金生 太櫓院三大字○天龍院在府南二十五 里○仇沙院在府南三十四里○回隱村 院 或云錢邑 在府南三十八里○仇良火 村院在府南五十里○大悲院在府南十 五里 一名豆豆院 金藏院在府西二十五 里新增一名 金尺院 詳見異聞 ○彌勒院在 府西三十里○高院在府西四十里○永

慶院在府西六十里○果雙院在府西三 十五里○甘助村院在府西四十里○楓 井院在府西七里○新院在府西五十六 里○天恩院在府東十四里○館院在府 北七里○花山村院在府北十五里○廣 濟院在府北十六里○所也院在安康縣 東十五里○閑甫院在安康縣南二里 礪院在安康縣西二十里○仁多院在杞 溪縣西十三里○多叱院在安康縣北十 一里○竹洞院在神光縣南五里○待侯

院在竹長縣南二十里 以上出輿地勝覽

橋梁 编辑

大橋在蚊川上今廢○孝不孝橋在府東 六里世傳新羅時有七子之母所私在水 南伺其子寢往奔之其子相謂曰母涉水 夜行於子心安乎乃作石橋母慙而改行 時人名其橋曰孝不孝○掘淵川橋在府 北二十里一名廣濟院橋新增今年大雨 川水變遷失其故道移就府北十五里爲 橋○神元橋在府西十里 以上出輿地勝

(新增)南亭橋在府南五里

祠廟 编辑

社稷壇在府西(新增)中移于府東川今 年又移于府城西二里許○文廟在鄕校 ○城隍祠在府東七里○赫居世廟在府 南月南里我

世宗十一年立廟每歲春秋仲月降香祝 幣以祭○昔脫解祠在東嶽頂脫解王夢 於武烈王而言曰拔我骨於疏川丘塑像 安於吐含山王從其言髑髏周圍三尺二

寸骨長九尺七寸齒凝如一骨節皆連鎖 遂立祠於東嶽今廢○聖母祠在西岳仙 桃山聖母本中國帝室之女名娑蘇早得 神仙之術來止海東久而不還遂爲神世 傳赫居世乃聖母之所誕也故中國人讚 有仙桃聖母娠賢肇邦之語今廢○敬順 王影堂在府東北四里每節日州首吏率 三班以祭(新增)天啓丙寅觀察使 金時讓 以姓孫巡到本府行祭影堂會鄕之姓孫 議定有司以修祀事歲以爲常○神母祠

在鵄述嶺上神母卽朴堤上妻也堤上死 於倭國其妻不勝其慕登嶺望日本慟哭 而死遂爲其嶺神母其村人祀之後爲祈 雨之所○厲壇在府北 以上出輿地勝覽 (新增)纛壇在府西門外

陵墓 编辑

赫居世陵在曇巖寺傍官禁田紫世傳王 升天七日後五體散落于地國人欲合而 葬因蛇妖各葬之遂號五陵亦云蛇陵□ 味鄒王陵在府南皇南里儒禮王時伊西

今淸道 人來攻 金城我兵禦之不能抗 忽有異兵來助皆珥竹葉幷力擊賊破之 軍退後不知所歸但見竹葉積於味鄒陵 前乃知先王陰騭有功因號竹現陵一云 竹長陵○法興王陵在哀公寺北峯○太 宗武烈王陵在永敬寺北 今西岳里 ○梅 溪曹偉詩道傍墟落間靑靑麥已秀斗起 數仞峯穹窿如伏獸斷碣臥荒草昻然見 龜首莽蒼原陸長迤邐川原走云是武烈 陵因山制非陋下馬髮蕭森拱立歛雙袖

摩挲讀碑文缺落難實究茫茫歲月荒委 棄無人守憶昔陰爲陽二曼非眞后强隣 肆侵軼四境多兵鬪惟王入繼統卓焉功 德茂爪牙委庚信武略殆天授幷濟開覇 圖劃掃百年寇皇唐嘉乃勳厥篚堆錦繡 疇庸錫鴻命闢土綿廣袤俊乂共登庸倉 廥日殷富井水忽爲血大運嗟莫救劍履 就窀穸英爽歸昴宿舊史粗可徵紀載恨 疏漏人事如浮雲誰能了宇宙佳城萬古 閉日暮嘯鼪鼬○眞興王陵在府西西岳

里○善德王陵在狼山南巓○孝昭王陵 在府東芬南里○聖德王陵在府東都只 谷里○憲德王陵在府東泉林里○興德 王陵在安康縣北新增俗號獐陵○金庾 信墓在府西西岳里○金仁問墓所府西 西原○ 金陽墓陪葬太宗王陵 以上出輿 地勝覽 (新增)掛陵在府東三十五里不知 何王陵俗傳葬於水中掛柩於石上因築 土爲陵故名焉石物尙在○南解王陵○ 儒理王陵○婆娑王陵俱在蛇陵園內○

脫解王陵在城北壤井丘○奈勿王陵在 瞻星臺西南○眞智王陵在永敬寺北○ 眞平王陵在漢只○眞德王陵在沙梁部 ○神文王陵在望德寺東○景德王陵在 毛祗寺西岑○僖康王陵在蘇山○神武 王陵在兄弟山北 今東方洞 文聖王陵○ 憲安王陵俱在孔雀趾○憲康王陵○定 康王陵俱在菩提寺東南○眞聖王陵在 黃山 今梁山郡黃山驛 孝恭王陵在獅子 寺北○神德王陵在竹城○景明王陵在

黃福寺北麓○景哀王陵在南山蟹目嶺

以上出三國史餘皆水葬火葬

祈雨所 编辑

始祖廟○ 金角干墓○柏栗寺○北兄山 ○溫之淵○龜尾山○望山○鵄述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