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杂记
卷一
作者:闵周冕 南至熏 成原默
卷二

辰韩纪 编辑

庆尚道 本辰韩之地 后为新罗所有出舆地胜觉 辰韩 在马韩之东 自言秦之亡人 避役入韩 韩割东界以与之 立城栅 其言语有类秦人 或谓之秦韩 常用 马韩人作主 所统凡十有二国 地宜五谷 俗饶蚕桑 善作缣布 乘驾牛马 嫁娶以礼 行者让路出东国通鉴


新罗记 编辑

新罗始祖元年夏四月丙辰 始祖朴赫居世立 先是 朝鲜遗民 分居东海滨山谷间 为六村 曰阏川杨山 曰突山高墟 曰觜山珍支 曰茂山大树 曰金山加利 曰明活山高耶 是为辰韩六部 六部长共立赫居世为君 出东国通鉴 详见古迹


始祖 姓朴 名赫居世 汉宣帝五凤元年甲子 即位 号居西干 居西干 辰人称王之语 或云呼贵人之称 国号徐罗伐 罗一作那一作耶 又云徐伐 俗训京字 云徐伐 以此 又云斯罗 又云斯卢 在位六十一年

南解次次雄 或云慈充 金大问云 次次雄 方言为巫也 世人以巫事鬼神 故畏敬之 遂称尊者为慈充 赫居世世子 身长大 性沈厚 多智略 元年甲子 汉平帝元始四年

儒理尼师今 名儒理 南解太子 南解将薨 谓儒理及昔脱解 曰 吾死后 尔朴昔二姓 以年长嗣位焉 及薨 儒理以脱解素有德望 推让其位 脱解曰 神器大宝 非庸人所堪 吾闻圣智人多齿 试以饼噬之 儒理齿理多 乃立之 号尼师今 又云尼叱今 尼叱今之称 自此始 元年甲申 汉更始二年 五年戊子 邻国之民 闻王行仁政 来归者重 是年民俗欢乐 始制兜率歌 此歌乐之始也


脱解尼师今 姓昔 名脱解 儒理将薨曰 先王顾命曰 吾死后 毋论子婿 以年长且贤者继位 是以寡人先位 今也宜其传位焉 脱解从遗命嗣位 元年丁巳 汉明帝元年二年

婆娑尼师今 姓朴 命婆娑 儒理第二子 元年庚辰 章帝建初五年

祗摩尼师今 名祗么 婆娑太子 元年壬子 安帝永初六年

逸圣尼师今 名逸圣 儒理长子 祗么无子 故立 元年甲戌 顺帝阳嘉三年

阿达罗尼师今 名阿达罗 逸圣长子 元年甲午 桓帝永兴二年 三年丙申 开鸡立岭路 即今鸟岭 五年戊戌 开竹岭路

伐休尼师今 姓昔 名伐休 一作发挥 脱解子角干仇邹子 阿达罗薨 无子 国人立之 王占风云 预知水旱及年之丰俭 又知人邪正 人谓之圣 元年甲子 灵帝中平元年

奈解尼师今 名奈解 伐休第二子伊买子 容仪雄伟 有俊才 元年丙子 献帝建安元年

助贲尼师今 名助贲 伐休长子骨正之子 元年庚戌 蜀汉后主 建兴八年

沾解尼师今 名沾解 助贲母弟 元年丁卯 后主延熙十年

味邹尼师今 姓金 名味邹 阏智七代孙 助贲以其女妻之 至是薨 国人立之 此金氏有国之始也 元年壬午 后主景耀四年

儒礼尼师今 姓昔 名儒礼 助贲长子 元年甲辰 晋武帝太康五年

基临尼师今 名基临 助贲孙 元年戊午 惠帝元康八年 十年丁卯 国号新罗

讫解尼师今 名讫解 奈解子角干于老子也 基临薨 无子 群臣议曰 讫解幼 有老成之德 乃立之 元年庚午 怀帝永嘉四年

奈勿尼师今 一云奈密 姓金 名奈勿 仇道葛文王之孙 讫解薨 无子 立之 元年丙辰 穆帝永和十二年

实圣尼师今 名实圣 阏智裔孙 奈勿薨 子幼 国人立之 元年壬寅 安帝元兴元年


讷祗麻立干金大问云 麻立方言谓橛也 橛谓诚操准位而置则王橛为主 臣橛列于下因以名之 名讷祗弑实圣而自立 元年丁巳安帝义熙十三年 二十二年戊寅教民牛车之法

慈悲麻立干 名慈悲 讷祗长子 元年戊戌 宋武帝大明二年

炤智麻立干 名炤智 慈悲长子 幼有孝行谦恭自守 元年己未顺帝承明三年 十二年庚午初开市肆以通四方之货

智证麻立干 名智大路 奈勿王曾孙 王体鸿大 胆力过人 前王薨无子故继位 元年庚辰齐废帝永元二年 三年壬午禁殉葬 前此王薨殉以男女各五人 至是禁焉 分命州郡主劝农 始用牛耕 四年癸未群臣上言 始祖创业以来 国号未定 或称斯罗或称斯卢或称新罗 新者德业日新 罗者网罗四方之义则其为国号宜矣 又观自古有国家者 皆称帝称王 自我立国至今二十二世 但称方言 未定尊号 今群臣定议谨上号新罗国王 王从之 五年甲申制丧服法 十五年甲午王薨 谥曰智证 谥法始此

法兴王 名原宗 智证长子 身长七尺 宽厚爱人 元年甲午 梁高祖天监十年三年 七年庚子颁示律令 始制百官公服 二十三年丙辰 始称年号 建元元年 二十五年戊午 许外官挈家之任

真兴王 名彡麦宗 法兴弟立宗之子 元年庚申 梁高祖大同六年

真智王 名金轮 真兴次子 元年丙申 陈宣帝大建八年

真平王 名日净 真兴太子铜轮之子 元年己亥 宣帝大建十一年

善德王 名德曼 真平长女 宽仁明敏 前王薨 无子 国人立之 元年壬辰 唐太宗贞观六年 九年 庚子 遣子弟于唐 请入国学

真德王 名胜曼 真平王母弟国饭之女 姿质丰丽 长七尺 垂手过膝 元年丁未 贞观 二十一年 二年戊申 差冬使邯帙许 朝唐 太宗敕问 新罗臣事大朝 何以别称年号 帙许言大朝未颁正朔 故先祖法兴王以来 私有纪年 若大朝有命 小国又何敢焉 太宗然之 三年己酉 始依华制为官服 四年庚戌 遣使大唐 告破百济之众 王自制太平颂 织锦为文 以献唐 其词曰


大唐开鸿业 巍巍皇猷昌 止戈戎衣定 修文契百王 通鉴契作继


统天崇雨施 理物体含章 深仁谐日月 抚运迈虞唐 通鉴日月作日用 虞唐作时康


幡旗何赫赫 钲鼓何锽锽 外夷违命者 颠覆被天殃


淳风凝幽显 遐迩竞呈祥 四时和玉烛 七耀巡万方


维岳降宰辅 维帝任忠良 五三成一德 昭我唐家皇


高宗嘉焉 是岁 始行中国年号

太宗武烈王 姓金 名春秋 真智王子伊湌龙春之子 仪表英伟 幼有济世志 元年甲寅 高宗永徽五年 七年庚申 与唐将苏定方等 攻伐百济百济亡

文武王 名法敏 太宗太子 姿表英特聪明 多智略 武烈与苏定方平百济 法敏从之 有大功 至是即位 元年辛酉 高宗龙朔元年 四年甲子 令妇人亦服中朝衣裳 八年戊申 与唐兵共伐高句丽 高句丽亡 十四年甲戌 大奈麻德福入唐宿卫 传学历术而还 请改用新历法 十五年乙亥 铸百司州郡印 颁之

神文王 名政明 文武王长子 元年辛巳 高宗开耀元年 六年丙戌 遣使入唐 请礼典幷词章则天令所司 写吉凶要礼 幷采文词涉于规诫者 敕成五十卷 赐之

孝昭王 名理洪 神文太子 元年壬辰 武后嗣圣九年

圣德王 名兴光 孝昭弟也 孝昭薨 无子 国人立之 元年壬寅 嗣圣十九年 十七年壬子 始造漏刻

孝成王 名承庆 圣德第二子 元年丁丑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 六年壬午 王薨 以遗命烧柩于法流寺南 散骨东海

景德王 名宪英 孝成之弟 孝成无子 立位太子 至是嗣位 元年壬午 天宝元年

惠恭王 名干运 景德嫡子 元年乙巳 代宗永泰元年 十六年庚申 伊湌金志贞 聚众围王宫 上大等金良相 与伊湌敬信 举兵诛志贞等 王与后妃 为乱兵所害 良相自立为王 谥王曰 惠恭


宣德王 名良相 奈勿十世孙 元年庚申 德宗建中元年 六年乙丑 王薨 遗命依佛制烧火 散骨东海 无子 国人立上大等敬信

元圣王 名敬信 奈勿十二世孙 元年乙丑 德宗贞元元年 始定读书出身法 十四年戊寅 王薨 以遗命 烧柩于奉德寺南

昭圣王 名俊邕 元圣之孙 元年乙卯 德宗贞元十五年

哀庄王 名清明 更名重熙 昭圣太子 元年庚辰 德宗贞元十六年 三年壬午 创伽倻山海印寺

宪德王 名彦昇 昭圣同母弟 弑王自立 元年乙丑 宪宗元和四年

兴德王 名秀宗 改名景徽 宪德母弟 元年丙午 敬宗宝历二年

僖康王 名悌隆 元圣王孙伊湌宪贞之子 元年丙午 文宗开成元年 三年戊午 金明利弘等作乱 王自缢 金明自立

闵哀王 名明 元圣曾孙 元年戊午 文宗开城三年 金良奉祐征入击 王闻兵至 奔入月游宅 因被害 群臣以礼葬之 祐征立

神武王 名祐征 元圣孙上大等均贞子 元年己未 文宗开城四年

文圣王 名庆膺 神武子 元年己未 文宗开城四年 十九年丁丑九月 王不豫 遗诏传位于叔父谊靖

宪安王 名谊靖 神武王异母弟 元年丁丑 宣宗大中十一年 五年辛巳 王寝疾 谓左右曰 甥膺廉 幼有老成之德 宜立之


定康王 名晃 宪康之弟 元年丙午 僖宗光启二年

真圣王 名曼 定康妹也 元年丁未 僖宗光启三年 王素与角干魏弘通 至是常入内用事 及弘死 潜引年少美丈夫淫之 有人讥谤时政 榜于朝路 或告曰 殆是大耶州隐者巨仁所为 王命拘巨仁狱 将刑之 巨仁书于狱壁曰

于公恸哭三年旱 邹衍含悲五月霜 今我幽愁还似古 皇天无语但苍苍


其夕忽震雷雨雹 主惧而释之 五年辛亥 北原贼帅梁吉 遣其佐弓裔率兵袭十馀郡 劫掠州县 重至五千

孝恭王 名峣 宪康庶子 真圣养之 立为太子 至是即位 元年丁巳 昭宗乾宁四年

神德王 姓朴 名景晖 阿达罗远孙大阿飡乂兼之子 孝恭薨 无子 国人立之 元年壬申 后梁太祖乾化二年

景明王 名昇英 神德太子 元年丁丑 末帝贞明三年 二年戊寅 弓裔麾下推戴王建 弓裔出奔为下所杀 建即位称元

景哀王 名魏膺 景明母弟 元年甲申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 为甄萱所杀

敬顺王 姓金 名傅 文圣之后伊飡孝宗之 子为甄萱所立 元年丁亥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 举前王尸 殡于西堂 与群下恸哭上谥 五年辛卯 王遣使高丽 请相见 丽王以五十骑 至京 王与百官郊迎 宴于临海殿酒酣 王曰 小国不天 甄萱椓丧 因泫然泣下 左右莫不呜咽 丽王亦流涕慰藉之 因留数旬而还 王送至穴城 丽王之初至 肃队而行 不犯秋毫 都人士女相庆曰 昔萱氏之来也 如逢豺虎 今王公之至也 如见父母

九年乙未 王以国弱势孤 不能自安 乃与群下谋降高丽 王子曰 当与忠臣义士 收集民心 力尽而后已 岂宜以一千年社稷 一朝轻以与人 王曰 孤危若此 势不能全 至使无辜之民 肝脑涂地 吾不忍也 乃使侍郎金封休 赉书请降 王子恸哭辞王 入皆骨山 倚岩为居 麻衣草食 以终其身

十一月 丽王受书出郊迎劳 馆于柳花宫 妻以长女乐浪公主 拜为政丞 封乐浪王 国除为庆州 新罗亡 新罗 朴氏十王 昔氏八王 金氏三十八王 合五十六世九百九十二年 [以上出东国通鉴 兼考三国史]


庆州地界 编辑

东至蔚山府界六十二里 至长鬐县界八十三里 南至彦阳县界六十二里 西至清道郡界七十六里 至荣川郡界五十三里 北至迎日县界三十六里 至青松府界盈德县界一百五十里 距京都七百八十三里 [出舆地胜览]


建置沿革 编辑

本新罗古都 汉五凤元年 始祖赫居世 开国建都 国号徐耶伐 或称斯罗 或称斯卢 后称新罗 脱解王九年 始林有鸡怪 更名鸡林 因以为国号 基临王十年 复号新罗 高丽太祖十八年 敬顺王金傅来降 国除为庆州 二十三年 陞为大都督府 成宗六年 改为东京留守 十四年 称留守使 属岭东道 显宗三年 降为庆州防御使 五年 改安东大都护府 二十一年 复为东京留守 时锐方所上三韩会土记 有高丽三京之文 故复置之 神宗五年 东京夜别抄作乱 空劫州郡 遣师讨平之 七年 以东京人 造新罗复盛之言 传檄尚清忠原州道 谋乱 降知庆州事 夺管内州府郡县乡部曲 分隶安东尚州 高宗六年 复为留守 忠烈王三十四年 改称鸡林府 辛禑别号乐浪 本朝太宗朝 复庆州旧号 世宗朝置镇 [出舆地胜览 兼高丽史地理志]


官号沿革以本府流来先生案考出列序如左而与丽史不同未详孰是 编辑

以本府流来 先生案 考出列序如左而与丽史不同 未详孰是


丽太祖二十三年庚子 除罗号为庆州司 置安东大都护都督府 成宗十三年甲午 改安东大都护 为东京留守官 穆宗五年壬寅 改为安东金州大都护府 显宗三年壬子 改东京留守为庆州防御使 显宗五年甲寅 改庆州防御使为安东大都护府 显宗九年戊午 改安东都护为庆州大都护府 显宗十八年丁卯 为牧 显宗二十一年庚午 改为东京留守官 [此下改为东京知官 后改知官为尚书 又置大判司录法曹记室等官而未祥在于何年 知官事 疑因夜别抄之乱而降为知州也]


忠烈王十一年乙酉 改大判为侍郞 四年己丑复号大判 忠烈王二十一年乙未 改大判为判官 丁酉 复号侍郎 忠烈王三十四年戊申改商书为府尹 侍郎为判官 辛禑四年戊午 以府尹兼元帅 高丽末 以府尹兼兵马节制使 判官兼劝农防御使 我太祖朝 废劝农防御使 孝宗元年庚寅 以礼泉逆奴 逃接杞溪村 弑主故降尹为牧 今上朝己亥 复陞为尹 乙巳 以贼子弑父 故降为府使 [历世府官姓名 详见先生案]

属县 编辑

<安康县> 在府北四十五里 本新罗比火县 景德王改今名 为义昌郡领县 [义昌今兴海] 高丽显宗时来属 恭让王置监务 我太祖朝复属之 [新增] 有土城 城中有山形 如伏龟 故号龟城 <杞溪县> 在府北七十里 本新罗芼兮县 一云化鸡 景德王改今名 为义昌郡领县 高丽显宗时来属 [新增] 县南五里许 有邑基 县西知名北馆村 有乡校基址 <慈仁县> 在府西一百十里 本新罗奴斯火县 一云其火 景德王改今名 属獐山郡 [今庆山] 高丽显宗时来属 [新增] 崇祯丁丑仁祖朝 县人李昌后金应鸣等 疏请分设 <神光县> 在府北八十里 本新罗东仍音县 一云神乙景德王改今名 为义昌郡领县 后称昵于镇 高丽太祖十三年 亲幸城之 改名神光镇 显宗时来属 [新增] 有土城 周二百三十步




<仇史部曲> 在府西百里 本新罗麻珍良县 [珍一作弥] 景德王改馀粮县 属獐山郡 后降为部曲 改今名 [新增] 我孝宗朝癸巳 移属慈仁县 <竹长部曲> 在府北一百十里青松府界 本新罗长镇县 高丽时 降为部曲 <北安谷部曲> 在府西百里 越入永川东南村


镇管 编辑

郡四 蔚山梁山永川兴海 [新增] 今则蔚山 陞为府 县六 清河迎日长䰇机张东莱彦阳 [新增] 今则东莱别设独镇 机张置战船 革罢束伍 故皆不在于镇属中


属任 编辑

<留乡所> 座首一人 别监三人 <大同> 有司二人 <官厅> 监官二人 <常平仓> 监官一人 <军器> 监官二人 <乡约> 都约正副约正直月各一人 [各面亦皆有约正直月一人] <乡校> 都有司一人 掌议一人 行有司二人 典谷一人 <西岳书院> 院长一人 有司一人 典谷一人 <玉山书院> 院长一人 有司一人 典谷二人 <纸所> 监官一人 <新罗始祖庙> 守护官一人 <敬顺王影堂> 有司一人 <医局> 都监一人 都约正例兼有司一人 监剂三人 <武学堂> 教授一人 有司一人 <养武堂> 中军一人 营将例兼千摠一人 把摠二人 旗鼓官一人 知彀官十五人 旗牌官十六人 哨官十六人


人吏奴婢附 编辑

乡吏十六人 假吏一百六十六人 官奴婢 并八十八口

邑名 编辑

辰韩 徐耶伐 新卢 斯罗 乐浪 鸡林 月城 东京 金鳌 蚊川


姓氏 编辑

[本府]朴昔金并新罗宗姓及梁沙梁本彼牟梁汉柢习比 ○已上六府姓 详见古迹 姜洞州回鹘 ○详人物下 杨 [安康]安卢金黄廉邵边并唐松生 [杞溪]兪杨益一作孟尹金金海 [慈仁]朴韩郑周任珍岛加恩 [神光]徐陈尹申 [仇史]郑石曹全章山 [竹长]葛李金宋并来 [省法伊]金崔并续 [北安谷]李宋葛

风俗编发盖首君臣男女飮食居处之制自檀君为始 编辑

君子之国 三国史云 唐太宗闻金春秋之言 叹曰 诚君子之国也

服色尚素 隋书 服色尚素 妇人辫发绕头 以杂彩及珠为饰

婚嫁唯酒食 同上 婚嫁之礼 唯酒食而已 轻重随贫富

○ 元日相庆 唐书 元日相庆 是日拜日月神

○ 见人必跪 同上 见人必跪则以手据地为恭

○ 糯饭祭乌 新罗炤智王既免琴匣之祸 国人以为若非乌鼠龙马猪之功则王之身戚矣 遂以正月上子 上辰 上午 上亥等日 忌慎百事不敢动作 以为慎日 俚言怛忉言悲愁而禁忌也 又以十六日为乌忌之日 以糯饭祭之 国俗至今犹然详见书出池注


乙夜绩麻 儒理王时 中分六部为二 使王女二人 各率部内女子分朋 自秋七月既望 每日早集大部之庭 绩麻乙夜而罢 至八月望 考其功之多少 负者置酒食 以谢胜者 于是 歌舞百戯皆作 谓之嘉俳 时时 负家一女起舞 叹曰会苏会苏 其音哀雅 后人因其声而作歌 名会苏曲 国俗至今行之

风月主 花郞 法兴王元年 选童男容仪端正者 号风月主 求善士为徒众 以励孝悌忠信 ○ 初新罗君臣 患无以知人 欲使类聚群游 以观行义 然后举而用之 遂简美女二人 奉为源花 曰南毛曰俊贞 聚徒三百馀人 二女争娟相妒 俊贞置酒私第 强劝南毛 酒至醉 投河杀之 其徒得其尸以告 俊贞伏诛 遂废源花 其后 更聚美貌男子 妆饰之 名花郞 徒众云集 或相磨以道义 或相悦以歌乐 游邀山水 无远不至 因此知人邪正 择而用之

舞剑之戯 黄倡郞新罗人也 谚传年七岁 入百济 市中舞剑 观者如堵 济王闻之 召观 命升堂舞剑 倡郞因刺王 国人杀之 罗人哀之 像其容为假面 作舞剑之状 至今传之 ○ 新罗 又有乡乐 金丸 月颠 大面 束毒 狻猊 五技 崔文昌致远 金丸诗

回身掉臂弄金丸 月颠星浮满眼看 纵有宜僚那胜此 定知鲸海息波澜 ○ 月颠诗 肩高项缩发崔嵬 攘臂群儒斗酒杯 听得歌声人尽笑 夜头旗帜晓头催 ○ 大面诗 黄金面色是其人 手抱珠鞭役鬼神 疾步徐趍呈雅舞 宛如丹凤舞尧春 ○ 束毒诗 蓬头蓝面异人间 押队来庭学舞鸾 打鼓咚咚风瑟瑟 南奔北跃也无端

○ 狻猊诗 远涉流沙万理来 毛衣破尽着尘埃 摇头掉尾驯仁德 雄气宁同百战才 ○ 浴东流水 金克己集 东都遗俗 以六月望浴东流水 因为禊飮 谓之流头宴 盖以河朔避暑之飮 误为禊飮耳

列肆交易

○ 任载用车 ○ 民俗质朴 观风案云云 有罗代之遗风

○ 土厚风淳 李詹记云云 民知礼让

○ 繁华佳丽 甲于南方 郑麟趾记 以上出舆地胜觉

新增 女子北髻 罗时以国都北方虚缺 女子结髻于脑后 因名北髻 至今犹然 狗之端尾者 世谓之东京狗 亦以北方虚故也

○ 先辈男子通称之号

山川 编辑

狼山 在府东九里 镇山 ○ 明活山 在府东十一里 [新增] 山下有原 名曰闲地原 乃府城来脉也 自古种树成薮 自嘉靖壬午年间 民多冒耕而凿断山脉 引水灌田 天启癸亥年间 沙里驿卒而马位田换得民田 移居于此 今年因邑人呈状 为其有伤来脉 申请监司 撤移沙里旧驿 [今按明活山 一枝为狼山 自狼山为月城而一枝为府龙 舆地胜览 以狼山为镇山者 非也] ○ 吐含山 在府西三十里 新罗称东岳 为中祀 ○ 金刚山 在府北七里 新罗称北岳 ○ 非月洞山 在府西六十里 ○ 仙桃山 在府西七里 新罗号西岳 或称西述 或称西兄 或称西鸢 ○ 含月山 在府东五十里 新罗号南岳 ○ 金鳌山 一名南山 在府南六里 ○ 唐顾云赠崔文昌诗


我闻海上三金鳌 金鳌头戴山高高 山之上兮珠宫贝阙黄金殿 山之下兮千里万里洪涛 傍边一点鸡林碧 金鳌孕秀生奇特

十二乘舟渡海来 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词苑 一箭射破金门策


兄山 在安康县东二十一里 新罗称北兄山 为中祀 ○ 蔚介山 在府西三十里 ○ 伏安山 在府南三十里 ○ 墨匠山 在府南四十里 ○ 只火谷山 在府西四十里 ○ 断石山 一云月生山 在府西二十三里 谚传 新罗角干金庾信 欲伐丽济 得神剑 隐入月生山石窟炼剑 试断大石 叠积如山 其石尚存 创寺其下 名曰断石 ○ 紫玉山 在安康县西十三里 ○ 达城山 在安康县南二十里 ○ 飞鹤山 在神光县西五里 ○ 咽薄山 在府南三十五里 谚传金角干携宝剑入深壑 烧香告天 祈祷兵法处 ○ 含罗岘 在府北三十里 ○ 件代岭 在府东三十六里 ○ 女根谷 在府西四十一里 世传百济将军于召 伏兵于北 新罗善德王命角干阏川 掩杀之无孑遗 此王之知几三事之一也 ○ 成岘 在府北五十八里 ○ 八助岭 在府东六十五里 ○ 马北山 在神光县北二十六里 ○ 柿岭 在府东六十五里 长鬐县界 ○ 楸岭 在府东三十里


○ 筬岭 在府东四十里 ○ 鵄述岭 在府南五十里 即朴堤上妻 望哭自尽处 ○ 海 在府东七十里 ○ 八助浦 在府东七十里有鱼梁 ○ 兄山浦 在安康县东二十里 堀渊下流 ○ 东川一云北川一云 阏川 在府东五里 出楸岭入堀渊 [新增] 俗传川流自东北直冲邑居 故高丽显宗朝 发全罗忠清庆尚三道军丁 筑石为堤成植林薮 以防水害云 ○ 西川 在府西四里有三源 一出咽薄山 一出墨匠山 一出只火谷山 合流入兄山浦 ○ 温之渊 在安康县东二十四里 有龙堂 祷雨有应 ○ 堀渊川 在府北三十里 有鱼梁 ○ 史等伊川 一云荒川 在府东三十里 源出吐含山 入西川 ○ 蚊川 在府南五里 史等伊川下流


○ 金克己 诗 东皇一手恩 万汇均沾被 花心惊惠风 鸟声感和气 朱朱上绯桃 白白寻练李 莺舌斗歌童 燕腰欺舞妓 占断艶阳天 追攀幽胜地 将升兔岭巓 却并蚊川涘 仰空遥送目 临岸静倾耳 屏开簇簇山 镜转溶溶水 云端帖黄鹄 浪面跳紫鲤 幽馨掬蕙兰 秀色飡荷芰 美景苦难逢 浮生宁久恃 要成域外游 都遣人间累 走笔纵狂吟 飞觞夸烂醉 是非两忘筌 荣悴俱脱屣 绿醅犹未阑 红晷忽将坠 今夕是何时 此身谁氏子 若非蓬岛仙 真个漆园吏 浮休尚忘情 去住宁介意 举头谢烟霞 扶腋回杖履 但恐车马场 晨兴趁声利

○ 又祓禊诗 今年湿蛰少开霁 十日愁霖如倒河 忽喜阴云净似扫 南山万朵开青螺 逸势横奔五百里 中涂拗怒成坡陀 下有蚊川一带水 千盘万折流逶蛇 走向月精桥口过 惊澜崩碎响鸣珂 严庄楼下渐汗漫 浪息沙平铺蜀罗 洛邑诸生十万指 临流祓禊肩相磨 良辰美景古难必 盛集谁辞追永和 而予况又少放狂 拟拖红船随素波 胡为忿忿向学舍 促席共倒金叵罗 葡萄绿涨色可掇 痛飮不省朱颜陀 清欢半酣客未散 竹外红日先蹉陀 乘酣意气忽横出 欲上青天横鲁戈

○ 吐上池 在府东西十里 ○ 高位山 在府南二十五里 天龙寺主山也 以上出舆地胜览 [新增] 瓢岩 在府东北五里 李谒平所降处 俗传新罗时以此岩有害于国都 种瓢以覆苦名焉 ○ 于乙于山 安康县镇山也 横截县西北 ○ 三胜山 在安康县西二十里 谷中水石清奇 师傅郑克后构书堂 ○ 道德山 在安康县西十里 紫玉山西北峯也 上有场岩中有斗德庵 详见佛宇 华盖山 玉山书院主山也 形如华盖故名焉 ○ 雪仓山 在安康县 东八里良佐村主山也


○ 舞鹤山 在安康县西十五里 ○ 茂陵山 在安康县西南十里 ○ 昆弟山 在安康县南十五里 有双峯并峙 形如兄弟故名 ○ 凤楼山四圣山 在府东五十里 俗传新罗时 四圣僧住于南峯 凤鸟常集于北峯 故名其南曰四圣 名其北曰凤楼 ○ 兄弟山 在府东二十里 双峯并峙 故名 ○ 峨眉山 在府南七十里 天旱祷雨 有应 ○ 僧三山 在府北十里 俗传高丽时 三僧入公庭 化为虎故名


○ 凤坐岩 在杞溪县西南十里 岩西有石窟 其下有镇气庵旧址 ○ 云住山 在杞溪县西南五里 安国寺主山也 以山势高峻 云气常住 故名 ○ 雪仓山 在府西五里许 ○ 蛇山 在杞溪县东 上有罗代胎峯 ○ 臂长山 在府西三十里 金谷寺山也 其北有罗代胎峯 ○ 生鹅岘 在杞溪县北四十里 ○ 大岘 在杞溪县北十五里 ○ 火乃岘 在杞溪县西二十里 ○ 磨造岘 在杞溪县东十里 ○ 鞍岘 在杞溪县南五里 ○ 龙岩 在神光县东五里 岩上有卧龙形 故名


○ 独山 一云乡校山 在神光县东二里 广野中 有一小山㞳起 上有土城 形二重 其内有井 大旱不渴 俗传 乡校基云 ○ 安趾山 在神光县北三里 上有土城 形三重 俗传新罗真平王所游处也 ○ 富山 在府西三十里 品上村主山也 山上有旧基 俗传长者基又有涌井 山腰有石窟 中可容十馀人 ○ 贵尊崖 在府西南十五里 ○ 龟尾山 在府西三十里 上有祈雨处 ○ 仁崖山 在府西四十里 ○ 砚滴峯 在府西五十五里 形如砚滴 故名 ○ 石头山 在府西五十里


○ 东京阜 在府西八十里 境接清道 ○ 秃瓢岭 在府西四十里 ○ 马叱岭 在府西北五十里 ○ 砺岘 在安康县西三十里 永川界 ○ 花折岘 在府西十七里 ○ 马转岘 在府西二十里 ○ 检丹山 在安康县南二十里 土坊村西 ○ 车岭 在府东五十里 ○ 虎穴窟 在墨匠山东 中可容三十馀人 ○ 匙山 在府南三十里 ○ 望山 在府南二十里 上有祈雨处 ○ 寒川 有三源 一出玉山洞 一出砺岘 一出豆里洞 合流入于堀渊川


○ 达城川 有二源 一出大岘谷 一出省法谷 谷流入于堀渊川 ○ 虎邑川 源出飞鹤山 流入于兴海曲江 ○牛朴川 有三源 一出吐上 一出新院 一出石乙只 合流入于蔚山太和江 ○ 义谷川 有二源 一出甘存 一出籚谷 合流于清道孔岩川 ○ 竹长川 源出青松界柳岘 流入于永川獐项川 ○ 牟梁川 有七源 一出雨征洞 一出达川洞 一出仙童洞 一出阿火 一出道伊洞 一出古川 一出断石山 合流入于西川


胜地 编辑

○ 凤凰台 在府南门外 ○ 浮云台 在府西四十五里 如凤凰台而差高 俗传 罗王所游处也 ○ 独乐堂 在玉山书院之北一马场许 晦斋李先生别墅也 ○ 五峯李好闵 赠别独乐堂主人李浚 [即先生庶孙也] 诗

昔过紫玉山 不见泉石奇 泉石可不见 道脉实在斯 斯人又南归 使我增长悲 凤台黄菊开 河岸丹枫垂 吾道亦未晩 匹马今当随

○ 柳西厓 诗 李君信厚士 怜我老多奇 春风一见过 秋日复来斯 行藏久已定 世事安足悲 且尽一杯懽 莫遣双泪垂 清风与明月 此时又相随

○ 旅轩张先生 诗 白头至紫玉 融结方最奇 东贤至晦斋 道脉正于斯 如何终绝徼 永作山河悲 幸赖有著述 的训日星垂 所乐自可寻 不须杖屦垂

○ 东岳李安讷诗 人好鸟亦好 况乃溪山奇 山中有闲地 我欲老于斯 杨岐良可泣 墨丝讵无悲 永依仁里居 仰承明训垂 先哲去已远 舍子孰追随

○ 柳西厓 诗 此去桃花洞 迢迢七舍馀 独来残雪后 遥访故人居 旧义今犹在 交情病未踈 春风一相别 危涕各涟如

养直庵 在独乐堂北 今称溪亭 前临涧水 渟滀为汇渌净彻底 先生手植松竹森列左右


○ 灌圃鱼得江 诗 曾看紫玉山中好 公作书堂为此溪 今日英灵却惊怪 生曾不见骇鸡犀 混沌溪山容我老 青年住此白乌头 世人皆识吾贫鬼 万斛烟霞富可羞

○ 先生次曰 自知踈懒合幽处 卜筑由来爱紫溪 指挥始悟忘真鹊 处世犹嫌照水犀 多公早占溪山胜 投绂清朝至白头 自叹平生心事谬 养真经世两堪羞

○ 龙洲赵䌹诗 玉山南麓供幽栖 云拥松林月印溪 存想先生百年后 心通不必待灵犀 吾道东来暗复明 溯源濂洛自先生 试看险阻天心在 遂使玄文泽畔成

○ 观鱼台 即溪亭下盘石也 平坦如练 可坐三四十人 ○ 咏归台 即观鱼台东岸岩石 斗起平铺 ○ 濯缨台 在净惠寺东溪岸 ○ 澄心台 亦在净惠寺东溪岸 与濯缨台双崎 ○ 洗心台 在书院杏坛下 盘石平铺 周围甚广 刻退溪先生所书洗心台三大字于石南面 涧水自山谷萦流于盘石间 为瀑布 下有深潭 名曰龙湫 两面如削成 长可四五丈 广可一丈许 亦刻退溪先生所书龙湫二大字于湫西面石盘上 水涨冲激 缺龙字右边 湫岸老楡成行 荫覆盘石 以上台号 皆晦斋先生所命而退溪先生 亦皆书额 笔迹藏在独乐堂 ○ 下龙湫 即洗心台下流也 左右岩石矗立 瀑流成潭 深不可测 ○ 双碧亭 在湫南岸 盘松数株 偃盖其上 ○ 狮子岩 在澄心台北一马场许 ○ 枕流亭 在府西五十里义谷村 层峦削平 流水弯回 进士崔起南所构而今废 ○ 驾渊湖亭 在府南二十里 有峯高平 俯临深渊 俗传 罗王游赏处 万历中 进士金得地 作亭于岩上 今废 ○ 盘龟台 在府南七十里 三层为台 状汝伏龟 故名 大川弯回 下为澄潭 其泉石之胜真别区也


○ 凤临台 在安康县东堀渊下流 断麓斗起临水 晦斋先生命名焉 ○ 水云亭 在安康县东雪仓山南麓 平临大野 俯瞰川流 参奉孙晔 作亭其上今废 ○ 云川亭 在水云亭左 形胜与水云亭并称 郡守李宜活所构 ○ 六宜堂 在府东三十里 吐上湖上 佳致亦一别区 县监崔继宗所构


○ 府尹郑文翼诗 悭秘千年久 幽居待子开 山形飞凤舞 水势卧龙回 石老松宜古 沙明鹭亦来 忘归更把酒 休道日西颓

郡峦重坼处 一壑抱村开 邻近诗仙筑 庭无俗驾回 透帘云影落 侵幔水光来 只有林泉兴 何知世道颓


○ 府尹 全湜诗 亭敞春容媚 湖平镜面开 旧闻山简逸 今向湿池回 万虑都消去 三公肯换来 登临无限意 迟日恐先颓

春晩茅亭暖 台高绮席开 闲情歌数阕 豪气酒三回 取醉浑忘返 临分更约来 明朝有簿牒 不惜玉山颓


○ 正郎 全克恒 以集句次曰 虚院野情在高适 遐观物象来高适 林泉恣探历骆宾王 车马系迟回杜审言 远水兼天净杜甫 长风送月来韩愈 忘忧惟有酒张言川 不怪玉山颓卢照邻

[万归亭] 在安康县东二十里 乡人蒋惟亮所构 府压兄江 平临大野 宏豁明丽 甲于东都 东海商船 皆泊于亭下 师傅郑克后为记 见杂著补遗 [二乐堂] 在金鳌山东麓 乡人任𪟝所构客堂也 前临池湖 筑石为阶 仍构楼亭 登临则宛在水中 锺莲满湖当秋盛开 万朵红萼 辉映轩楹


土产 编辑

朝鲜三百六十郡 蔚庆最饶赡于关中 白矾 出舍罗岘 ○ 沙铁 出府东八助浦 石硫黄 出非月洞山 ○ 鳆 ○ 鲢鱼 ○ 广鱼 ○ 银口鱼 ○ 大口鱼 ○ 红蛤 ○ 青鱼 ○ 鲂鱼 ○ 黄鱼 ○ 海衣 ○ 藿 海中有菜 俗名为藿 其类如昆布 塔士麻通谓之藿 ○ 松蕈 ○ 海松子 ○ 蜂蜜 ○ 漆 ○ 白花蛇 ○ 天门冬 ○ 何首乌 ○ 吴茱萸 ○ 山茱萸 ○ 倭楮 ○ 鲈鱼 ○ 文鱼 ○ 松鱼 以上舆地胜览 ○ 新增 皂荚 ○ 皂角子 ○ 麻黄 ○ 人参 ○ 麦门冬 ○ 水𫞩瑚 ○ 水晶


城郭 编辑

[邑城] 石筑 周四千七十五尺 高十二尺 内有井八十 ○ 征礼门 邑城南门也 火于壬辰兵乱 崇祯壬申 府尹全湜重修 东西北三门次第继建 ○ 金城 在府东四里 赫居世 二十一年甲申 筑京城 号曰金城 土筑 周二千四百七尺 二十六年己丑 营宫室于金城 ○ 月城 在府东南五里 婆娑王二十年辛丑筑 形如半月 故名 或称在城 土筑 周一千二十三步 舆地胜览 周三千二十三尺 秋王移居于此 初脱解王少时 登吐含山 望城中可居之地 见杨山一峯 如日月势 乃下寻之 即瓠公宅也 潜埋砺炭于其侧 谓瓠公曰 此是吾祖家屋 瓠公争辨 遂讼于官 官曰 何以验汝家 脱解曰 我本冶匠 乍出邻乡 为人所夺 请堀地以验 果得砺炭 遂与脱解居之 此即月城之址 儒礼七年庚戌 大水 月城颓毁 八年辛亥 补筑 炤智九年丁卯 葺之 十年戊辰 移居于此


李仁老诗 孤城微弯象半月 荆棘半掩鼪鼯穴 鹄岭青松气郁葱 鸡林黄叶秋萧瑟 自从太阿倒柄后 中原鹿死何人手 江女空传玉树花 春风几拂金堤柳


满月城 在月城北 土筑 周四千九百四十五尺 ○ 明活城 在月城东 真兴王十五年 甲戌筑 真平王十五年癸丑 改筑 周三千步 舆地胜览 周七千八百十八尺 慈悲王 十六年 癸丑 葺之 十八年乙卯 移居于此 ○ 南山城 在月城南 真平王十三辛亥筑 周二千五十四步 舆地胜览 周七千五百四十四尺 文武王十九年乙卯 增筑 ○ 富山城 在府西三十二里 文武王三年癸亥筑 周三千六百尺 高七尺 今半颓圯 内有四川 一池九泉 有军仓 今废 ○ 关门城 在府东四十五里蔚山界 石筑 周六千七百九十九尺 今称万里城 [以上出舆地胜览而间补其遗]


关防 编辑

甘浦营 在府东七十二里 ○ 水军万户 一人 正德壬申 石筑城 周七百三十六尺 高十三尺 内有四井 出舆地胜览 [新增] 今移镇于东莱


烽燧 编辑

兄山烽燧 在府北四十五里 东应迎日县沙火郎山 西应永川郡所山 ○ 下西烽燧 在府东七十里 南应蔚山柳浦 北应秃山 ○ 秃山烽燧 在府东五十四里 南应下西知 北应长鬐县卜吉 ○ 大岾烽燧 在府东五十七里 南应蔚山加里山 北应东岳 ○ 东岳烽燧 在府东五十七里 南应大岾 西应高位山 ○ 高位山烽燧 在府南二十五里 东应东岳 南应苏山 西应乃布岾 ○ 乃布岾烽燧 在府西二十六里 东应高位山 西应朱砂山 ○ 朱砂山烽燧 在府西四十二里 东应乃布岾 西应永川郡方山 [新增] 今移于道音谷村前山 ○ 苏山烽燧 在府南七十五里 南应彦阳县夫老山 北应高位山 [以上出舆地胜览]


宫室 编辑

集庆殿 : 在客馆北 太宗朝奉安我太祖康献大王睟容 世宗朝改造殿宇 壬辰兵乱 移安于江陵府 基地阶砌俱在


○ 客馆 : 徐四佳居正 东轩记 新罗氏都鸡林 丽朝通三 为一国除为庆州 俄陞大督府 成宗置东京留守 显宗废留守 降为庆州防御使 未几复置之 中更变故 降知庆州事 高宗复为留守 忠烈朝 改称鸡林府 我太宗恭定大王十五年复为庆州府 世宗庄宪大王朝 安太祖康献大王睟容于集庆殿


府于庆尚一道最钜 土地丰衍 民物富庶 人心淳朴 有古新罗氏之遗风 往往有奇形胜地 古贤遗迹 前代人物之风流 亦足想见矣 居正少游岭南 历名区抵于庆 繁华佳丽 实东南诸郡之冠 第恨馆宇湫隘 虽有倚风一楼 不足以登眺畅叙凐郁 是一州之大欠也 窃以谓庆为州 自高丽氏已五百年 吏于州 不知贤几人能几人 何无一人修举废坠至于如是哉


壬午冬 奉使至于庆 吾友金资宪淡为尹 辛承议仲磷为通判 监司福川权公恺 觞余倚风楼上 予举前说而告之 尹笑曰 子先得我心矣 已谋诸通判 将重新客馆 积材陶瓦 以待岁月耳 监司闻而亦嘉之 居正曰 庆之重新 其有数乎 得贤尹贤通判 又得贤监司 志同议合 事可指日为也 未几 金尹以吏曹判书召还 癸未夏 蓬原郑公兴孙继尹 新通判具白事由 因客馆旧址 增大其规模 将经营缔构矣而乡之大族今领议政高灵府院君申公叔舟 大司成金公永濡 又嘉其事 遣梓人徐休 董其役


先起大厅五间 前后有楹 宏敞广阔 东西有轩 各有上房侠室 凉燠得宜 施之丹臒 文彩眩耀 观者韪之 甲申冬 新通判以监察召还 杨公石坚继之修缮 翼以廊庑 缭以垣墙 事既告成 丙戌春正月 郑尹秩满召还 和城崔公善复继尹 二月 杨通判见递 郑通判兰孙继之 功之未讫者 两侯措置 亦必有馀裕矣


一日辛公语余曰 庆之官廨 将新而倚风楼又火 先儒稼亭李先生记亦随以亡 庆之往牒无文可征 知事之终始 莫如子 幸记之 居正曰 仆前日所欠于庆者 得数君子一大重新 岂不可喜而可书也 况春秋兴作必书 重民事也


予观今为守令 率皆劳民动众 时屈举赢 建一楼营一廨 妨政害民多矣 今金尹新通判 创始于前 一才一石 费不及民 继而郑尹杨通判 勿亟勿劳 使民以时 如数君子者 在春秋之例 亦可褓而可书也 居正职参艺苑不可以不文辞 姑书大槪而归之 若崔郑两侯之声 继而书者亦必有人矣


新增 延祐七年庚申灾 天顺八年甲申 重创 嘉靖任子灾 百馀间烧烬 罗代所传三百二十五斤十五两重青铜大火炉 并烧 越四年乙卯 重创 万历庚寅灾 旧基阶砌尚在 壬寅 就南厅房遗址 营建正厅及东西轩 即今所谓客舍也


○ 五峰李好闵诗 千古兴王地 山形凤舞来 明朝日南至 昨夜贼东回 风月诗仙去 关河玉笛哀 平生感旧意 长啸强登台


○ 东岳李安讷诗 岭外鸡林府 鳌山海上来 一从城北过 五见斗西回 紫绶荣堪詑 苍颜老可哀 恋君心更切 何处望乡台

北岳连云起 西川绕郭来 城荒塔孤立 野广鸟双回 马井墓神异 鱼亭醉景哀 无凭问三姓 九圣但空台


○ 李敏求诗 故国衣冠尽 荒城岁月来 春生遥野变 日暮大江回 锦石含孤愤 珠陵起七哀 郊墟不可望 莫上最高台


○ 营厅 府旧为观察使本营故有营厅 今废 但有空址


○ 宾贤楼 在客官东


○ 郑河东麟趾记 上之二十三年 枢副金公益生 尹于庆 庆是新罗千年旧都 繁华佳丽 甲于南方 公视事数月 政之弛者张 讼之滞者理 德化行名声著 越明年 陞阶为资宪 特恩也 一日公谓通判曰 是州为界之首 每春秋 监司元戎 必于是焉而试武艺 帐幕于城外 以为场 或风或雨之日 仪形不称 盍图所以改之耶 询于郡吏 吏协阙谋 乃卜地于城中客馆之东偏 厥地纡馀 面势甚宜 辟其前 矢可以及远 场其中 马足以骋力 累土为台 高可数仞 起楼其上而五其楹 望之翼如也 俯压千家 四面众山 如在席下 旬月之顷 奂焉为一州之壮观 喜可知也 公告满而来 永嘉权公克和代尹 迺丹楹而毕公之志焉 公更欲侈之而求名于安平大君 得大书宾贤楼三字 以揭之 庆之幸何如也 公又使予衍其命名之义


予惟治莫盛于成周 大司徒以乡三物 宾兴贤能 射御为考艺之目 行苇之 诗曰 射矢既均 序宾以贤 燕飮之际 亦必以射礼为先 夫射也者 其道可以观德行 其用可以威天下 干城之将 爪牙之士 皆由此举 宜乎王者之是急 故曰 兵可千日不用 不可一日不修 周公之戎成王曰 克诘戎兵 以觐文王之耿光 以扬武王之大烈 召公之告康王曰 张皇六师 无坏我高祖寡命 成康制礼作乐 持盈守成之主而周召之告戒如此 圣人之意可见矣


其在高丽中叶以后 文恬武嬉 楼台焉管弦歌舞之场 花月乎游赏玩咏之席 上下相忘于醉梦之中 无有醒寤 骎骎乎衰微不振 卒之海寇鸱张 屠害生灵 无所畏忌 鸡犬为之一空 社稷因以丘墟 岂不为今日之殷鉴欤 自古国势之强弱 生民之休戚 皆系乎武备之得失 我国家 列圣相承 中外升平 然且安不忘危 理不忘乱 立武举之科 三年大比 以求其俊杰 设备习之法 春秋训炼 以选其精锐 此岂非奋扬威武长治久安之道乎 庆之尹积几人矣 楼之建始于公 公其知国家之大体乎 后之君子 其勉旃焉 [新增] 正统壬戌 造成今废 即所谓军器厅也 犹以宾贤为扁


[倚风楼] 在客馆西 ○ 稼亭李谷诗序 予至东京客舍 登东楼 殊无佳致 乃陟西楼 颇壮丽轩豁 城郭山川 一览而尽 三藏法师旋公 大书倚风楼三字而无题咏者 惟是府千年旧都 古贤遗迹 往往而有 自入本国 为东京 亦将五百载 其繁华佳丽 冠于东南而仗节观风 副符宣化者 又多诗人墨客 意必有红壁纱笼银钩玉筋 辉暎其间 以今所见 惟宾轩所题一绝句在耳 先儒金君绥首唱也 或言囊馆舍灾 诗板随以亡 然金诗何独不火 火后之作 亦何不见 或者之言 不足征也


有一乡校生曰 金诗偶存 可以想见百年前风流人物也 盖于其时 民醇政简 遇事辄裁 遇兴辄发 至于簿领陈于前 丝竹列于后 人不为非而自不为嫌也 百年之后 促促然务自修饬 一嚬一笑 恐或不时 安敢登临啸咏 以取腐儒之诮 今先生无观风宣化之劳 以寻真探胜为事 纵观枫岳雪山万仞 又逾铁关 入东海 以穷国岛之奇秘 遂遵海而南 摩挲丛石亭之古碣三日浦之丹书六字 舟泛永郞湖镜浦 以访四仙之遗躅 烛照圣留窟 以极其幽怪而卒至于斯 其于游观 可谓厌饫矣 然新罗古都 壮观遐眺 萃于此楼而无一语而去 为先生羞 余应之曰 吾岂不云云乎哉 但不能为诗人墨客之流耳 然于诸生之言 深有所感而且得以观世变 因成长句四韵 以示登斯楼者云


诗曰 东都文物尚繁华 更起高楼不紫霞 城郭千年罗代树 闾阎一半梵王家 珠帘卷尽山如画 玉笛吹残日未斜 倚柱吟诗还自笑 重来不必要笼纱


○ 徐四佳记 岭以南素称多名区胜地 居正少有司马子长之志 逾岭而尚而善 由花而星历金晋访咸密 抵于庆 庆即古之鸡林而新罗氏之所都也 山河秀异云物奇绝多有古贤遗迹 足以偿远游跌宕之气 第恨馆宇湫隘虽有倚风一楼 四檐低垂 如坐甑中 使人闷闷然 壬午冬 奉使再至 府尹金公淡 邀予登楼 从容觞咏 予曰 滕王阁天下之名胜 四海豪杰闻人才士 登临眺望者 不知几人 乃得王中丞而重新 韩退之而作记 斯楼之修之 记当属之何人手 金尹莞然


越数载 馆宇重新 辛通判仲磷请予记 略书颠末 归之 俄闻倚风楼又火 火而未新者再稔 丁亥春 李侯念义来尹 政修弊祛 谋所以重新 乃即楼之旧址 增大其规模经营缔构 岿然为一道之壮观 继而得田府尹秱生柳通判子滨 又加贲饰 功乃就緖索记于居正 予惟物之兴废 物之理也而其所以一盛一衰者 亦莫不关于时运 当新罗之初 天降异人 辟淳厖建邦国 君臣相济 仁厚为政 三姓相传 几于一千年 卒能平丽合济 富有东土 此正唐史所称仁人君子诗书之国 足以想人物繁华之盛矣


敬顺王纳土降丽 如吴越钱王 自是以后 或州或府或县 随沿革不同 高丽之衰 岛夷侵轶 楼观灰烬 云物凋丧 读稼亭李先生记 可见当时之多故矣 圣朝天地涵育 边陲妥帖 百年于玆矣 庆地广民稠 物阜财殷 为东南府库之最 吏又得人 事无废坠 虽馆宇楼榭 亦皆一新 是宁知天之靳于前日者 乃所以待今日也


今斯楼也 幨帷棨戟之巡临 骚人墨客之游赏 凭栏徙倚俛仰古今 感古都之兴废 览时物之推迁 夷然豁然陶写性情 有古登楼作者之气像 此岂非太平之盛事而物理兴废之机耶 呜呼 平壤三朝鲜高句丽之古都 山河人物之胜 与庆 相为甲乙 牧隐先生尝记风月楼而居正记重新 稼亭先生记斯楼而居正又记重新 以居正之不材 名继稼牧父子之名于东西二京 岂非幸耶 故不以文拙辞而乐为记


○ 李达衷诗 当时自谓小中华 半月城空锁晩霞 里有苔碑金佛刹 境连蓬岛玉仙家 北川水落滩声咽 西岳云奔雨脚斜 一瞬兴亡多少事 凭轩朗咏岸乌纱


[新增] 延祐七年庚申灾 厥后重修 天顺甲申灾 成化戊子改修 嘉靖壬子灾 厥后未知某年重修 某年还废而即今旧址犹在 ○ 南亭在州南五里五陵北 府尹金淡所建 今废 东亭在府东南五里今废


○ 田禄生诗 半月城空江月白 孤云仙去野云闲 更寻王粲登楼赋 方寸诗情未易宽


○ 利见台 在东府七十里海岸 ○ 世传 倭国数侵新罗 文武王患之 誓死为龙护邦国而御寇盗 将薨遗命葬于东海滨水中 神武王从之 葬后 追慕筑台望之 下十步海中有石四角耸出 如四门 是其葬处 至今称为大王岩


○ 李文和诗 罗代君王孝子台 如今登眺已封苔 霓旌羽盖肠堪断 峻宇雕墙址自颓 云汉分明看北斗 烟涛髣髴望东莱 可怜波上白鸥鸟 潮去潮来依旧回


○ 金藏台 在西川岸 ○ 涵碧亭 在倚风楼南 今废 以上出舆地胜览而间补其遗 [新增] 府衙在客馆西北 府尹衙舍也 ○ 琴鹤轩 在府衙东 ○ 制胜亭 在琴鹤轩南 ○ 佐贰轩 在客馆北 判官衙舍也 ○ 光风楼 在琴鹤轩东 府尹朴守弘所创 楼前筑石为池 池中筑小台 树紫微花一株 ○ 军器厅 在客馆东南 即宾贤楼旧基南阶下有莲池 ○ 养武堂 在府衙北 ○ 武学堂 在城西门外 今之营将 虎睡轩也 ○ 乡射堂 在城东门外 ○ 医局 在府衙北 ○ 营缮 ○ 掾吏厅 ○ 教坊药坊 俱在城中 ○ 钟阁 在征礼门外 凤凰台下 悬奉德寺钟 详见古迹

仓库 编辑

府仓 在府衙南 ◯ 常平仓 在府仓南 ◯ 大同厅 在制胜亭南 ◯ 官厅 在府衙北 ◯ 安康仓 在府北 四十五里 安康县土城中 ◯ 兄山仓 在府北 四十五里 兄山江边 古无仓舍 田税米谷 上纳则输运于忠州 可兴仓 下运则输运于梁山甘同仓 民甚苦之 此仓之设 所以便上下漕运也 ◯ 东海仓 在府北 七十里 古无仓舍 亦因漕运之便而置之 ◯ 神光仓 在府北 八十里 神光县土城中 ◯ 杞溪仓 在府北 七十里 杞溪县 ◯ 竹长仓 在府北 一百十里 竹长县 ◯ 北安谷仓 在府西百里 北安谷县 [以上各仓 皆置监官一人而并以府县座首例兼 惟北安谷兄山东海仓别置] ◯ 冰库 在月城


学校 编辑

乡校 在府南四里 鸡林西 蛟川北 新罗神武王二年壬午 始立国学 高丽以后为乡学而基则仍旧 我成庙朝弘治任子 府尹崔应贤重修 制度仿成均馆 壬辰之乱 权奉位版于道德山斗德庵而校舍灰尘 久阙释采 万历庚子 府尹李时发时 重建 圣殿三间 典祀厅三间 还安位版 甲辰 府尹尹腥时 重建东西庑各十二间 典祀厅各二间 ◯ 大成殿 大圣至圣文圣王 ◯ 东配 兖国复圣公安氏 沂国述圣公孔氏 ◯ 西配 郕国宗圣公曾氏 邹国亚圣公孟氏 [以上五圣] ◯ 殿内东从享 费公闵损 薛公冉雍 黎公端木赐 卫公仲由 魏公卜商 ◯ 西从享 郓公冉耕 齐公宰予 徐公冉求 吴公言偃 颍川侯颛孙师 [以上十哲]


◯ 东庑从享 金乡侯澹台灭明 任城侯原宪 汝阳侯南宫适 莱芜侯曾点 须昌侯商瞿 平舆侯漆雕开 睢阳侯司马耕 平阴侯有若 东阿侯巫马施 阳谷侯颜辛 上蔡侯曹恤 枝江侯公孙龙 冯翊侯秦商 雷泽侯颜高 上邽侯壤驷赤 成纪侯石作蜀 锯平侯公夏首 胶东侯后处 济阳侯奚容蒧 富平侯颜祖 滏阳侯句井疆 甄城侯秦祖 武成侯县成 即墨侯公祖句玆 汧源侯燕伋 宛句侯颜之仆 建成侯乐欬 棠邑侯颜何 林虑侯狄黑 郓城侯孔忠 徐城侯公西蒧 临濮侯施之常 华亭侯奏非 文登侯申枨 济阴侯颜哙 泗水侯孔鲤 [以上孔门弟子] 兰陵伯笋况 睢阳伯穀梁赤 莱芜伯高堂生 乐寿伯毛苌 彭城伯 刘向 中牟伯郑众 缑氏伯杜子春 良乡侯卢植 荣阳伯服虔 司空 王肃 司徒 杜预 昌黎侯韩愈 豫国公郑颢 新安伯邵雍 温国公司马光 建宁伯胡安国 华阳伯张栻 魏国公许衡 [以上周末至宋元儒贤] 弘儒侯薛聪 [新罗国都人] 文成公安珦 [初名裕高丽兴州人 今丰基 号晦轩先生] 文敬公金宏弼 [玄风人号寒暄堂先生] 文正公赵光祖 [汉阳人号静庵先生] 文纯公李滉 [礼安人号 退溪先生 以上本国儒贤]


◯ 西庑从享 单父侯宓不齐 高密侯公冶长 北海侯公晳哀 曲阜侯颜无繇 共城侯高柴 寿张侯公伯寮 益都侯樊须 锯野侯公西赤 千乘侯梁鳣 临沂侯冉孺 沐阳侯伯虔 诸城侯冉季 濮阳侯漆雕哆 高苑侯漆雕徒父 邹平侯商泽 当阳侯任不齐 牟平侯公良孺 新息侯秦冉 梁父侯公肩定 聊城侯鄡单 祈乡侯罕父黑 淄川侯申党 厌次侯荣旗 南华侯左人郢 朐山侯郑国 乐平侯原亢 胙城侯廉洁 博平侯叔仲会 高堂侯邽巽 临朐侯公西如 内黄侯蘧伯玉 长山侯林放 南顿侯陈亢 阳平侯琴张 博昌侯步叔乘 [以上孔门弟子] 中都伯左丘明 临淄伯公羊高 承氏伯伏胜 考城伯戴圣 江都相董仲舒 曲阜伯孔安国 岐阳伯贾逵 扶风伯马融 高密伯郑玄 任城伯何休 偃师伯王弼 新野伯范宁 道国公周敦颐 洛国公程颐 郿伯张载 徽国公朱熹 开封伯吕祖谦 蒲城伯陈德秀 崇安伯蔡沉 林川郡公吴澄 [以上自周末至宋元儒贤] 文昌公崔致远 [新罗人] 文献公郑汝昌 [咸阳人号一蠹先生] 文元公李彦迪[庆州人号晦斋先生 以上本国儒贤]


◯ 万历甲辰 府尹李安讷时 重建明伦堂五间东西斋各五间 明伦堂东墙外 有提督厅四间 厅东凿池 种莲其中 筑石作小台 树紫微花一株 崇祯后乙未 筑松坛于明伦堂北 师傅郑克后作记 [见补遗] ◯ 圣殿 前面 古无阶级正路 己酉秋 东西庑雨漏处 修改讫工 府使周冕与儒生相议 仍取雁鸭池临海殿旧基石砌 安于殿阶下 且筑正路 又建尊经阁于松坛东畔


西岳书院 在府西仙桃山下 [一名西兄山] 太宗陵北 嘉靖辛酉 府尹龟岩李公桢 以新罗角干金庾信立祠享之 府儒请以弘儒薛聪文昌公崔致远并享 龟岩禀于退溪李先生 岁癸亥奉安三贤于一祠 退溪先生 命名曰 西岳精舍 讲堂曰时习 东斋曰进修 西斋曰诚敬 东下斋曰切磋 西下斋曰操雪 前楼曰咏归 门曰道东 楼楣间 揭先生笔而俱毁于壬辰 位版则移藏于山谷中 万历庚子 府尹李时发时 构草舍于旧址 还安位版 壬寅 府尹李时彦时 重新庙宇而犹未尽复 庚戌 府尹崔沂时 重创讲堂斋舍及典祀厅藏书室 天启癸亥 府尹吕祐吉时 府儒进士崔东彦等 陈疏请额 赐额曰西岳书院 扁额则元振海笔也 丙戌 府尹李民寏时 重建咏归楼 庙制东向 弘儒侯开国公文昌公以次并享 [郑克后西岳之备其三贤事迹]


◯ 龟岩李公桢 题西岳精舍诗


柳绿花红物色殷 傍随肯学少年群 千年大地俗非古 一个迂儒心似薰


素食几惊中泽雁 岸巾空望出山云 仙桃洞里新开宇 探胜归来涤垢纷


虞家数语相传后 万古斯文白日明 一唯参乎心默契 再贤回也道重亨

光风东洛从容意 秋月西林感慨情 会友琢磨今有地 丁宁无负此堂名


◯ 退溪先生次曰 罗墟麦秀几悲殷 创置仍遭物议群 欲使英才欣式谷 可无游处善相薰 千年白日元无翳 万古青山一任云 珍重个中真乐事 莫将馀外较纷纷

箕教吾东曾善国 至今天步属文明 多材圣作非无本 寥落尘编寻宝诀 奋兴豪杰出常情 儒宫好辟仙山境 老我增思实趁名

◯ 八溪郑宗荣次曰 大东文教自箕殷 罗代名贤济济群 兴亡百变馀山海 治乱千秋混臭薰 旌别终归人正表 指挥重见士如云 藏修可托西山下 邹鲁曾多外议纷

南中州郡如棋布 分陜无能负圣明 已喜文翁治化振 还怜中子道心亨 东都重见西山学 诚敬兼多澡云情 共访青衿酬且问 依然沂上咏归名

◯ 退溪先生西岳精舍诗 东都贤祀谤何频 变置真成学舍新 但使菁莪能长育 涵游圣泽属儒绅

◯ 金鹤峯谒西岳示院生诗 西兄精舍旧闻名 远客初回万里程 谁识龟翁开院意 鸡林叶叶尽风声

玉山书院 在安康县西紫玉山东华盖山下 文元公晦斋李先生书院也 隆庆六年壬申 府尹李齐闵率乡中士林 以定其基 仍建庙宇 癸酉 自西岳乡贤祠 移安位版 庙则三间 其制西向 号体仁 其左有典祀厅二间 庙前有讲堂三间 号求仁 同斋曰两进 西斋曰偕立 东下斋曰敏求 西下斋曰暗修 前楼曰无边 外门曰亦乐 讲堂东有经阁三间 宣赐书册及院备书册累百馀券藏焉 讲堂北有碑阁一间 碑乃神道碑也 观察使朴素立 以庙在遐远 难于守护 移竖焉 万历甲戌 因观察使金公继辉启请 赐额曰玉山书院 扁额则李公山海笔也


○ 祝文 学问渊深 道德高厚 启佑后人 享祀悠久


○ 体仁墓铭 生物之春 在我为仁 体之以身 何不长人


○ 求仁堂铭 心德何损 放而曰远 一念知反 即此是本


○ 两进斋铭 择善惟明 反身惟诚 孰重孰轻 圣贤同行


○ 偕立斋铭 敬直义方 内外交相 惟操不忘 天德之光


○ 无边楼铭 靡欠靡馀 罔终罔初 光欤霁欤 游于太虚


○ 东岳 李安讷 无边楼诗 万古山传紫玉名 海东夫子晦先生 无边楼下梧桐月 常得当年意味清


○ 亦乐门铭 闻风即回 望道而来 不亦乐哉 邦之英材

铭皆卢苏斋守慎所题也


许草堂晔作书院记曰 陜川郡守权公德麟 晦斋李先生学徒也 隆庆六年季秋 以书来曰 为先生起书院 其记始末 且名斋舍哉 晔受而藏之 疾病迁延 未即起草 万历癸酉冬先生之孙浚来传 权君已下世 为之惊悼 少年志学之士 遽至于是 噫是何司命也 感念亡友之嘱 谨写拙词 以付李君之还


窃惟先生之德容 幸及瞻睹于游泮之日 先生之德行又得备闻于退溪所撰行状 景慕而仰欢者 久矣 尝见大明一统志 程朱所过一憩马 一啸咏之地 无不起书院 好贤之无已 有如是者 况先生之所栖迟做业者乎 府尹李俊齐闵采乡十三之愿 躬卜定其墓 告于监司 请建书院 出其库馀 以主其费 乡老儒士 亦尽其力 壬申二月始事 八月讫功则祠宇与讲堂曁东西两斋及乎前楼 摠四十馀间 旴盛矣哉


庆州安康县之良佐洞 即先生之居也 洞之四十五里 有紫玉山 先生建别墅 以为游息藏修之所 有濯缨澄心观鱼洗心等台 皆先生所题目而常逍遥自乐者也 今之书院 正当洗心台之上 上下龙湫 澄泓可爱 予虽未得蹑斯境而遽权公之示 以竦然兴起矣 予虽未及抠衣于先生之门而闻先生之语 得见心经附注 窃自尊之 以为吾之师矣 遂名其东斋曰 敏求 取孔子所训好古敏以求之之义也 其西斋曰暗修 取朱子自赞中暗然而日修之义也 楼曰纳清 清者气也 气者阳也 登斯楼者 纳清而养阳 养阳而凝道 斯其具也


万历癸酉 赐额玉山书院 依然朱子讲义之地 名号之美 斯文之光 可谓至矣 嗟夫 予衰且病 无由一入院中 瞻拜祠宇 得与乡士者 讲明先生之正学 以致提撕惊觉之事 徒为东望怅怅而已 惟愿士子之居是院者 感府尹营建之意 思先生栖息之所 不但慕其道德之高厚而且学其深潜缜密之功 不但学其深潜缜密之功而且砺其笃实坚确之志则先生之乡 永为邹鲁之多士而我国家取材而经世者 益悠远而无穷矣 岂不于先生有光哉 呜呼 可不勉哉 纳清 卢苏斋改以无边


○ 小学堂 在府东二里 不知何时肇建而成化乙未 府尹梁顺石重修 择有学术者为师 聚童蒙训诲 今废 ○ 司马所 在乡校南蚊川上 不知何时肇建而火于壬辰 遗础阶砌常在 ○ 梅月堂 祠宇在金鳌山南边洞口 即茸长寺旧基而金公时习游息之地也 公之史迹 具载于栗谷李先生奉教所撰传中 公之平日足迹 殆遍于国内名山而独居金鳌 有若将终焉之志 观于四游录可知也 其曰自居金鳌 不爱远游 但优游海滨 放旷郊廛 探梅问竹 常以吟醉自娱者 是公自志之言也 世传以梅月名堂者 亦取金鳌梅月之意 题金鳌新话诗所谓 矮屋青毡暖有馀 满窗梅影月明初者 是也 ○ 茸长寺 未知自何时荒废而阶砌尚存 庚戌春 府使周冕禀议于观察使闵公蓍重 谋诸境内人士 草创祠宇于此 将欲摹安公手写真象 募僧守护 未及讫工而递 润色之责 自有后来之君子 姑阙颠末云

驿院 编辑

仇于驿在府东四十八里○朝驿在府东 二十五里○沙里驿在府北六里新增天 启甲子移居闲地原今年还移旧基○奴

谷驿在府南二十六里○阿火驿在府西 四十五里○金克己诗何处堪惆怅晨兴 远迈时登途虽促促去国尚迟迟岭杪新 曦涌林间宿雾披举杯无与语庭树绿猗 猗○义谷驿在府西五十七里○镜驿在 安康县距府四十里○仍甫驿在府南五 十五里○金克已诗悠悠山下路信辔咏 凉天水有含芒蟹林无翳叶蝉溪声清似 雨野气淡如烟入夜投孤店村夫尚未眠 ○仁庇驿在杞溪县西六里距府七十六

里○六驿在神光县距府七十五里○牟 梁驿在府西二十三里○金克己诗乡心 万里久摇旌忽向家山振策行遥岭渐沈 他界色乱流初放故园声会收断梗随风 迹持慰浮云恋岫情世上荣枯堪一笑何 须櫌櫌苦驰名○郑以吾诗驿路蝉吟老 树秋东都游客独登楼五侯池馆蓬蒿遍 玉笛闲吹往事悠○赵浚诗鸡林山水欲 清秋万古兴亡客倚楼尚使后人迷不鉴 天东此日独悠悠○甫伊院在府东二里

○东院在府东七里○龙头院在府东十 三里○长岭院在府东二十五里○惠利 院在府东南三十二里○河仑序鸡林新 罗氏之古都入前朝为臣府人物之繁伙 史具可见也及其叔世倭寇为患者数十 年可悲之甚矣予于庚午春将适蔚州道 过城南寄宿天王寺堂头然上人接以良 话明日出门则寺以东杳无人烟行九十 馀里以至于蔚州则孤城去海不满十里 赖有战舰分泊浦口以备不虞耳其戎卒

率两月一更代鱼盐之贸易者亦时至其 于九十里往还之间祈寒暑雨或值日暮 无所于止息草窃之可虑虎豹之可畏不 能不呻吟耿耿以待曙光于林莽之间矣 予将还又宿天王寺语及羁旅之苦行役 之难上人曰予虽出家为养老亲不能远 离乡井子之所言予所悉知也亲已殁愿 以追福之馀就于半途构一小院力不能 足耳予闻而义之明日上人送至大悲院 丁丑春予尹府而至则上人尚无恙公退

之暇相与之话旧上人乃曰予于向之半 途卜得古之人所谓德方洞者前后皆山 草木丛茂涧水中流可以为焕房可以为 凉轩旁有闲地又可以种蔬果诚宜置院 以便行旅而南静州得温李节制从周共 助其费几乎有成矣予闻而喜之欲于暇 日相与一往观之而未遂也今予奉使命 又过府境上人出而见之喜满于色曰吾 之院既成而子方有中国之行不敢请阳 村权公已记之矣予犹不得院名请子幸

名之以光吾院予曰吾东方道途之有院 宇即周礼庐宿之遗意而为政者之所当 务也今上人孝其亲以诚又推其馀以及 于行路之人是其惠人利物之念发乎天 性之所固有而不容已者若此其视深山 穷谷之中坐于空寂如槁木寒灰无所事 于世者相去岂不远乎是宜有以名其院 而使夫来者有所观感也于是名之曰惠 利仍次其前后之相语者以为序云○毛 火村院在府东四十三里○要光院在府

东三十七里○利见院在利见台傍○典 洞村院在府东五十七里○南院在府南 五里○太橹院在府南六里有新罗金生 太橹院三大字○天龙院在府南二十五 里○仇沙院在府南三十四里○回隐村 院 或云钱邑 在府南三十八里○仇良火 村院在府南五十里○大悲院在府南十 五里 一名豆豆院 金藏院在府西二十五 里新增一名 金尺院 详见异闻 ○弥勒院在 府西三十里○高院在府西四十里○永

庆院在府西六十里○果双院在府西三 十五里○甘助村院在府西四十里○枫 井院在府西七里○新院在府西五十六 里○天恩院在府东十四里○馆院在府 北七里○花山村院在府北十五里○广 济院在府北十六里○所也院在安康县 东十五里○闲甫院在安康县南二里 砺院在安康县西二十里○仁多院在杞 溪县西十三里○多叱院在安康县北十 一里○竹洞院在神光县南五里○待侯

院在竹长县南二十里 以上出舆地胜览

桥梁 编辑

大桥在蚊川上今废○孝不孝桥在府东 六里世传新罗时有七子之母所私在水 南伺其子寝往奔之其子相谓曰母涉水 夜行于子心安乎乃作石桥母惭而改行 时人名其桥曰孝不孝○掘渊川桥在府 北二十里一名广济院桥新增今年大雨 川水变迁失其故道移就府北十五里为 桥○神元桥在府西十里 以上出舆地胜

(新增)南亭桥在府南五里

祠庙 编辑

社稷坛在府西(新增)中移于府东川今 年又移于府城西二里许○文庙在乡校 ○城隍祠在府东七里○赫居世庙在府 南月南里我

世宗十一年立庙每岁春秋仲月降香祝 币以祭○昔脱解祠在东岳顶脱解王梦 于武烈王而言曰拔我骨于疏川丘塑像 安于吐含山王从其言髑髅周围三尺二

寸骨长九尺七寸齿凝如一骨节皆连锁 遂立祠于东岳今废○圣母祠在西岳仙 桃山圣母本中国帝室之女名娑苏早得 神仙之术来止海东久而不还遂为神世 传赫居世乃圣母之所诞也故中国人赞 有仙桃圣母娠贤肇邦之语今废○敬顺 王影堂在府东北四里每节日州首吏率 三班以祭(新增)天启丙寅观察使 金时让 以姓孙巡到本府行祭影堂会乡之姓孙 议定有司以修祀事岁以为常○神母祠

在鵄述岭上神母即朴堤上妻也堤上死 于倭国其妻不胜其慕登岭望日本恸哭 而死遂为其岭神母其村人祀之后为祈 雨之所○厉坛在府北 以上出舆地胜览 (新增)纛坛在府西门外

陵墓 编辑

赫居世陵在昙岩寺傍官禁田紫世传王 升天七日后五体散落于地国人欲合而 葬因蛇妖各葬之遂号五陵亦云蛇陵□ 味邹王陵在府南皇南里儒礼王时伊西

今清道 人来攻 金城我兵御之不能抗 忽有异兵来助皆珥竹叶幷力击贼破之 军退后不知所归但见竹叶积于味邹陵 前乃知先王阴骘有功因号竹现陵一云 竹长陵○法兴王陵在哀公寺北峯○太 宗武烈王陵在永敬寺北 今西岳里 ○梅 溪曹伟诗道傍墟落间青青麦已秀斗起 数仞峯穹窿如伏兽断碣卧荒草昻然见 龟首莽苍原陆长迤逦川原走云是武烈 陵因山制非陋下马发萧森拱立敛双袖

摩挲读碑文缺落难实究茫茫岁月荒委 弃无人守忆昔阴为阳二曼非真后强邻 肆侵轶四境多兵斗惟王入继统卓焉功 德茂爪牙委庚信武略殆天授幷济开霸 图划扫百年寇皇唐嘉乃勋厥篚堆锦绣 畴庸锡鸿命辟土绵广袤俊乂共登庸仓 廥日殷富井水忽为血大运嗟莫救剑履 就窀穸英爽归昴宿旧史粗可征纪载恨 疏漏人事如浮云谁能了宇宙佳城万古 闭日暮啸鼪鼬○真兴王陵在府西西岳

里○善德王陵在狼山南巓○孝昭王陵 在府东芬南里○圣德王陵在府东都只 谷里○宪德王陵在府东泉林里○兴德 王陵在安康县北新增俗号獐陵○金庾 信墓在府西西岳里○金仁问墓所府西 西原○ 金阳墓陪葬太宗王陵 以上出舆 地胜览 (新增)挂陵在府东三十五里不知 何王陵俗传葬于水中挂柩于石上因筑 土为陵故名焉石物尚在○南解王陵○ 儒理王陵○婆娑王陵俱在蛇陵园内○

脱解王陵在城北壤井丘○奈勿王陵在 瞻星台西南○真智王陵在永敬寺北○ 真平王陵在汉只○真德王陵在沙梁部 ○神文王陵在望德寺东○景德王陵在 毛祗寺西岑○僖康王陵在苏山○神武 王陵在兄弟山北 今东方洞 文圣王陵○ 宪安王陵俱在孔雀趾○宪康王陵○定 康王陵俱在菩提寺东南○真圣王陵在 黄山 今梁山郡黄山驿 孝恭王陵在狮子 寺北○神德王陵在竹城○景明王陵在

黄福寺北麓○景哀王陵在南山蟹目岭

以上出三国史馀皆水葬火葬

祈雨所 编辑

始祖庙○ 金角干墓○柏栗寺○北兄山 ○温之渊○龟尾山○望山○鵄述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