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文選/卷八十四

 卷八十三 東文選
卷八十四
卷八十五 

编辑

百家衣詩序 编辑

趙文拔

百家衣者。大原王舒王始唱之。山谷輩。繼起而和於後。觀其體。每於古之詩。摘取一句。闘湊而別著新篇。語意牽連。全如刱造。夫人之能於至此。雖古猶乏也。求之於今而有獲焉。襄陽林先生惟正。性聦敏。凡文章。一經於耳目。輒誦之。無一語忘于心。斯所以負記識。平生綴述。効王體多矣。方其弄牋毫。如沈,宋,許,燕,韓,張,劉,白。藏在胷臆間。隨意吐句。破瑣屑之堅陣。擒雕鑿之酋帥。皆摧幢折角。崩潰而散。是効也。貴速不貴遅。大抵秉筆之士。月搜日鍊。幸而得嘉篇則曰巧。然其功不及於拙速遠矣。今先生自登第。官至國子祭酒。其間雲步內庭。星馳外域。當是時。見古今題詠。立而次其韻。皆得於天趣。如曰落照紅於燒。飛花白似銀。又烟滋疊巘晴如刮。風去長江淨似鋪之句之類。眞所謂筆端三昧。遊戲自在也。惜其天不與年。冥於長往。其詩亦從而十失八九。論者不盈志。時相國淸河崔瑀。好善君子也。搜得遺篇於散逸之餘。凡若干首。諷詠之若嚌醴亟釂。聞雅音不竟曲。其慊於心矣。甞召而告之曰。斯文金玉也。必有收而寶于後世者。宜敍之。無使精英淪於土。其囑之甚勤。豈可以辭淺不自効爲辭。遂承命而閱之數四。至句疊處將削之。公曰。樂天詩豪也。案其集有句曰。閑墉兩有餘者再矣。且古之編撰若此。雖疊而不害於義。於是。幷錄之。離爲三卷。旣而用山谷語。目曰百家衣集。以壽其傳。噫。公之持國家勤爕理。似不容於餘事。而尊儒之志。深且重。至是寵先生遺篇如此。使死而有知。先生其必感云。

續破閑集序 编辑

崔滋

文者。蹈道之門。不涉不經之語。然欲鼓氣肆言。竦動時聽。或涉於險怪。况詩之作。本乎比興諷喩。故必寓託奇詭。然後其氣壯。其意深。其辭顯。足以感悟人心。發揚微旨。終歸於正。若剽竊刻畫。誇耀靑紅。儒者固不爲也。雖詩家有琢鍊四格。所取者。琢句鍊意而已。今之後進。尙聲律章句。琢字必欲新。故語生。鍊對必以類。故其意拙。雄傑老成之風。由是喪矣。我本朝以人文化成。賢雋間出。贊揚風化。光宗顯德五年。始闢春闈。擧賢良文學之士。玄鶴來儀。時則王融,趙翼,徐煕,金策。才之雄者也。越景,顯數代間。李夢游,柳邦憲以文顯。鄭倍傑,高凝以詞賦進。崔文憲公冲。命世興儒。吾道大興。至於文廟時。聲明文物。粲然大備。當時冢宰崔惟善。以王佐之才。著述精妙。平章事李靖恭,崔奭。參政文正李靈幹,鄭惟産。學士金行瓊,盧坦。濟濟比肩。文王以寧。厥後朴寅亮,崔思齊,思諒,李䫨,金良鑑,魏繼廷,林元通,黃瑩,鄭文,金緣,金商祐,金富軾,權迪,高唐愈,金富佾,富轍,洪瓘,印份,崔允儀,劉羲,鄭知常,蔡寶文,朴皓,朴椿齡,林宗庇,芮樂全,崔諴,金精,文淑公父子,吳先生兄弟。今時李學士仁老,兪文安公升旦,金貞肅公仁鏡,李文順公奎報,李承制公老,金內翰克己,金諫議君綏,李史館允甫,陳補闕澕,劉,李兩司成,咸淳,林椿,尹于一,孫得之,安淳之。皆金石間。作星月交輝。漢文唐詩。於斯爲盛。然而古今諸名賢編成文集者。唯止七八家。自餘名章秀句。皆堙沒無聞。李學士仁老。略集成編。名曰破閑。今晉陽公以其書未廣。命予續補。強拾廢忘之餘。得近體詩若干聯。或至於浮屠兒女輩。有一二事可以資於談笑者。雖詩不佳幷錄之。共成一部。分爲三卷。名之曰續破閑。又得李中書藏用家藏。鄭中丞敍所撰雜書三卷。幷附于後編。以俟通儒刪補。

圓鑑國師語錄序 编辑

釋明友

圓鑑國師。得無㝵辨才於晦堂和尙。自甘露至曹溪。三坐道塲。隨機說法。接物利生。或上堂。或示衆。或歌或訟。禪也敎也。儒焉釋焉。橫拈倒用。暗去明來。千差萬別。莫窮其涯涘矣。其義則一也。譬如春行萬彙。一花一草。皆春也。海遍千江。一涓一滴。皆海也。然不向一花一草上知春。不向一涓一滴上知海者。觀之有暇矣。

送安梁州序 编辑

崔瀣

梁之州。距予雞林故里。百有餘里。今年夏。予旣除服。自故里迴。適竹屋相公。出鎭合浦。爲謁公往。於是。道過巘陽欲宿梁。時方盛暑天且雨。路人言。若雨一夕。梁河漲。數日不可濟。予念告限將滿。行李不可緩。不果入梁宿。直過河而西。望見官舍民居。隱見於竹林叢薄之間。人指爲州。因訪風俗。得其一二者焉。厥地狹。厥民輕以肆。厥田皆下濕。歲旱則禾熟。雨則水爲害。其豐儉與他州異。大抵旱不年有。而天豈爲一梁之民。恒不雨哉。是故。豐年獨少而㐫年相仍。地然也。家無男女。治竹爲用具。貿易他物。衣食租賦。惟竹是仰。而又無鉅商富民。賴以取給者。其於使華之往來。館待亦草草。事有不堪支應者。卽皆竄匿竹林中。若驚麕駭鹿然。東南諸州。此州最貧。素稱難治。及李元尹之貶于此也。公知其弊。先相上田。深其溝洫。而使人必治荒田幾畝。仍出力轉償。又以故俗。不閑於農。皆晚出早罷。隨其地分。差人勸課。每人十爲保。每保作一簡。先至者受之。授次至者。次次相授。最後者無所授。帶簡而作。至罷出。帶簡者罰之以後至之罪。方其時也。日未辨色。公已在田間。如是十日。人爭爲之先。梁之荒田。闢之幾盡。而簡亦不用之矣。未及半年。而公召還。此時。公惠未甚著。而人安舊習。向之耕者。便不種。而種者亦不樹也。予之過梁也。李公發軔纔月餘矣。予於此。有以見仁人君子。不卑小官。而以身先民事。而知梁民之貧不獨梁民之過。而在爲政者之勤墯也。今竹屋之子益之。得梁之命。因記予所聞於梁者告之。且勉之曰。子第擧李公之政。而勿以梁爲小。則何患乎梁民之不可治。而梁民之貧。不可以致富哉。若夫富而敎之之𧗱。則子旣從事於斯學者。奚待予言哉。少年讀書功用。予見梁民之化於子也。

送僧禪智遊金剛山序 编辑

深山窮谷。人跡罕得至。固宜有異物。於玆萃焉。故爲張道陵之學者。以某山爲第幾洞天。是某眞君所治。於是。慕道厭世。鍊養而不粒食者。往往栖息其中。以忘返焉。予雖惡其不近情也。以有我爾之殊。亦不甚與之辨也。極天之東濱海。有山俗號楓岳。僧徒謂之金剛山。其說本諸華嚴之書。書有海東菩薩住處名金剛山之文。予未甞讀是書。未知其果此山耶。近有以普德菴僧所撰金剛山記來示予者。就讀之。則皆不經誕說。無一足信者。於中云。佛金像五十三軀。自西域浮海。以漢平元始四年甲子至山。因而立寺。夫佛法東流。始於漢明永平八年乙丑。而行東國。又始梁武大通元年丁未。其後乙丑。有四百一年之久。苟信彼說。是中原寥寥。未知有佛六十二年以前。東人已爲佛立廟。其最可笑者。他如是也。雖然。聞古學空之人。入此山中。勤勵志行而證其道者。比比有之。盖始此山距人境。不啻數百里之遠。而巖嶂壁立。所至皆千萬仞懸崖絶壑。無菴廬可以庇身。無一席之土可以蒔菜果而食。其居此則非竄嵌竇巢樹顚。與鳥獸雜處。草木充飢者。不能一日留也。釋氏之法。使修其道。必試之忍勞耐苦。然後有得焉。故其師有雪山六年之行。然則若學是法。有志勤修者。不入于山。亦無以有爲也。邇來不然。山中菴居歲增且百。其大寺則有報德,表訓,長安等寺。皆得官爲營葺。殿閣穹窿。彌漫山谷。金碧煇煌。眩奪人目。至如常住經費。與財有庫。典寶有官。負郭良田。遍于州郡。又江陵,淮陽二道。年租入直于官。盡勒輸山。雖値㐫荒。未見蠲减。每遣使人。歲支衣粮油鹽之具。必視無闕。其僧大抵不隷逃其役。民避其徭。常有數千萬人。安坐待哺。而未聞一人有如雪山勤修而得成道者。復有甚者。誑誘人六一覩是山。死不墮惡道。上自公卿。下至士庶。携妻挈子。爭往禮之。除冰雪沍寒。夏潦淫溢。路爲之阻。遊山之徒。絡繹於道。兼有寡婦處女。從而往者。信宿山中。醜聲時聞。人不知恠。或有近侍函命馳驛。降香歲時不絶。而官吏畏勢。奔走竢命。供億之費。動以萬計。並山居民。困於應接。至有怒且詈曰。山胡不在他境者。噫。人之愛此山者。爲菩薩住此也。而敬菩薩者。爲能福人於冥冥也。其冥冥之福。旣不可識。而髡首者衒鬻是山。自圖溫飽。而民受其害。尙何言哉。是故。予見士夫有遊山。雖力不能止之。心竊鄙之。今佛者禪智師。有是山之行。因書予素畜胷中而未吐者。贈之。師旣爲浮屠。何入山之晚耶。山中如有人。爲予謝之。當必有是吾言者矣。

送盤龍如大師序 编辑

盤龍精舍。予未之見。少閱李眉叟詩。詩中有與大叔闍梨往復之作。無卷無之。稱其能收撫。至有成立。始未知闍梨是何人。第奇身爲浮屠。行誼之篤。士夫有不可及者。後遇李氏宗人問之。實盤龍開社僧統一公也。社憫學佛者安於自暴。欲加策礪而作也。又知用力於其學。爲不少也。其徒世守法不墜。迄今爲東方華嚴大道塲。泰定初。元傳賢首敎觀大沙門諸講主。因耆宿請。咸以社無主法。推出法水堂頭覺海如公。且諗都僉議使司。而僉議亦允。於是。師不能峻辭。將戒日以行。予往與別。客有分韻爲詩以贈者。先屬予爲序。予甞謂知儒而不知佛。不言爲佛。知佛而不知儒。則不能爲佛。而世之說佛者曰。爲佛先須棄絶親愛。夫人道原於親親。滅親無人。誰爲佛者。以是求佛。竊所未喩。若一公之奇孤。卒大其門。果其棄絶乎。親親之心。百行資始。推而行之。於儒於佛。亦何有哉。顧其結社聚徒。以闡眞乘。愈久愈大者。罔不由乎此矣。如公妙年披剃。高步選佛塲。見知太尉上王。崇緇秩授名刹。而以親老不忍去左右。湯藥必先甞。至于其歿。尤友愛弟兄間。蓋孝悌發於性。雖其學佛。取舍之間。知有先後。則今於一公道塲。重新香火。大振法雷者。非師而誰。宜乎衆議推師而無有異言也。予所謂知佛知儒者。二師庶幾矣。故書予志而爲序。其所未及。有諸公之作也。師東庵李文定公次子。今王府斷事官國相益齋公之兄。善結交。當代名勝貴公子如淮安君。其弟昌原公。皆敬愛師云。

送鄭仲孚書狀官序 编辑

三韓古與中國通。文軌未甞不同。然其朝聘不以歲時。故寵待有出於常夷。蓋所以來遠人也。每遣人使。必自愼簡官屬。其帶行或至三五百人。少亦不下於一百。使始至中國。遣朝官接之境上。所經州府。輒以天子之命致禮餼。至郊亭又迎勞。到館撫問。除日支豐腆。自參至辭。錫讌內殿。設食禮賓。御扎特賜茶香,酒果,衣襲,器玩,鞍馬禮物。便蕃不絶。而隨事皆以表若狀。稱陪臣伸謝。而其私覿宰執。又多啓箚往復。故書記之任。非通才號難能。中古國相若朴寅亮,金富軾輩。皆甞經此任。而爲中國所稱道者。自臣附皇元以來。以舅甥之好。視同一家。事敦情實。禮省節文。苟有奏禀。一介乘傳。直達帝所。歲無虛月。故使不復擇人。恩至渥也。獨於年節。例以表賀。而且有貢獻。故國卿充其使副。而粗如舊貫焉。書記之名亦苟存。而其翰墨無所責也。是以邇年僥倖無恥者。往往冒利而爭爲之。故行人將校。至不以淸望待之。噫。書記之任。雖無時用。而其名猶在。豈若人所妄處而若輩所輕視哉。今年四月十七日。爲天壽聖節。當遣使入賀。而王親選在僚任蔡密直以使事。又以書記近非其人。命密直自擧。乃以典儀寺直長鄭誧仲孚應焉。仲孚於是騰裝將就道。以予爲老友見過。且告以行。予語之曰。士生用弧矢。匏繫不食。又非君子之志。矧今天下一姓。薄海內外。梯險航深。輻湊輦下。而奉邦君之命。參盛禮於明廷。士之慶幸。孰大於此。昔蘇穎濱。讀百氏之書。不足激其志氣。捨去京師。觀宮闕,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大。見歐陽公。聽議論之宏辨。而又見韓太尉。願承光耀。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也。仲孚旣朝京闕。其巨麗之觀。當不讓於穎濱矣。第未知得謁今之豪傑偉人。如韓,歐二公者。有以激發而成就之乎。他日歸來。必有異於今日所見矣。士別三日。刮目相待。豈虛言也哉。其書記之責。與古昔不同。又不足爲吾仲孚道也。雖然。予非仲孚。亦不能發斯言矣。仲孚其忽諸。

送盧敎授西歸序 编辑

天子以東國首先嚮化。世許尙主。委王省權。而其幕屬。皆從辟置。非自朝廷選授之也。然則中原子弟。末由致之。而又素賁丘園。不肯屑就者。其可得而籠絡哉。凡仕於此者。率是自衒之輩。始焉搖尾。懼不見容。終則飽颺。反憎其主者。比比有之。是以東人見客。雖貌相敬。其心未必有所同也。大寧盧伯敬。以王京學官始至。予自病退。雖里人少與之通。伯敬之來。又久而後聞之。意欲一往求見。而伯敬先辱訪予。予驚遽迎之。與語。詞溫色和。其中樂易。可謂自任而不苟者也。自此屢相過從。問其家世。則爲今瀋陽節推達齋君之子。而故河東山西廉訪知事東菴公之孫。予聞盧東菴。爲北方學者所宗師。伯敬逮事先生。故於學得之爲有來矣。予以東方學政㢮而不修者久矣。幸伯敬之至。必能率勵而振起之也。未幾。伯敬迫於改秩。調滿告歸。則其諸生。終安自暴。而無以進於道矣。非惟諸生如是。伯敬在此。且未一期。其學盖略不見效。東人豈盡知伯敬眞師儒者哉。雖然。進難退易。固是君子之幾。而自能審處。在於伯敬。有何損益乎。第恨未有一人。能安子思而使之無歸焉。旣不得留則以斯文之契。未果嘿然。欲請所相識者。各爲詩以寵慰之。恐未知伯敬者。汎以客待之。故先之以自衒者之說。而俾知伯敬吾儒。且名家子。非其輩云尒。

送奉使李中父還朝序 编辑

翰林李中父。奉使征東。已事將還。過辭予。因語之曰。進士取人。本盛於唐。長慶初。有金雲卿者。始以新羅賓貢。題名杜師禮牓。由此以至天祐終。凡登賓貢科者。五十有八人。五代梁,唐。又三十有二人。盖除渤海十數人。餘盡東士。逮我高麗。亦甞貢士於宋。淳化孫何牓。有王彬,崔罕。咸平孫僅牓。有金成績。景祐張唐卿牓。有康撫民。政和中。又親試。權適,金端等四人。特賜上舍及第。擧是可見東方代不乏才矣。然所謂賓貢科者。每自別試。附名牓尾。不得與諸人齒。所除多卑冗。或便放歸。欽惟聖元。一視同仁。立賢無方。東士故與中原俊秀竝擧。列名金牓。已有六人焉。中父雖後出。迺擢高科。除官禁省。施及二親。俱霑恩命。光捧詔書。來使故國。謁母高堂。焚黃先隴。爲存歿榮。得志還鄕。不獨長卿翁子夸于蜀越矣。吾家文昌公年十二西㵀游。十八登咸通十五年第。歷尉中山。佐淮南高侍中幕。官至待御史內供奉。二十八奉使歸國。鄕人至今傳以爲美談。當是時也。屬於唐季。四海兵興。而公以羇旅孤蹤。寄食于藩鎭。雖授憲秩。職非其眞。及乎東歸。國又大亂。道梗不果復命。論其平生。可謂勞勤而其爲榮。無足多者。曷若吾中父遇世休明。致身華近。而且年方強壯。志愈謙光。其前途有未易量者。則顯榮家國。豈止此一時。必見富貴苦逼。功名滿天下。晝錦之堂。將大作於東韓。未識後來視中父。昔東人爲何如也。復記在至治元年。亦自猥濫。與計而偕。是年擧子尙未滿額。登龍牓者。纔四十三人。予幸忝第二十一名。拜蓋牟別駕。赴官數月。以病求免。今玆退安里巷。十有三年。壯志日消。無復飛騰之勢矣。比見中父。益知予之終於自棄而無成也。慚負聖朝。又奚言哉。中父尙勉旃。毋以一簣進止而虧九仞之高也。予與中父厚。旣美其行。且訟予拙而勖復之云。

送張雲龍國琛西歸序 编辑

予在少日。始讀書。盖知有天下之廣。則有四方之志焉。及仕王國。迺爲職縻。切抱飛不越階之歎。至治中。濫應賓興。觀光天子之庭。喜或其如願。顧因科劣。得倅下州。碌碌奔走。非性所堪。移病而免。今玆下喬入幽。跧伏里閭。夐不與天朝士夫相訊。已有十五年之久。於戲。士生一世。有志不就。齒髮日益衰。君子之棄。小人之歸。能無欝欝於此乎。是故。時聞有客至自中原。則輒往候之。兾得餘論。以寫平生之懷焉。咸有偉量。善自爲謀。至如胷襟坦蕩。而無苟然者。予未得覩也。豫章張國琛。以今年七月。至寓王京一覽樓者數月。予微諸主人。國琛終日危坐。若無言者。有來問以事。則亦一一說之。其學本吾儒。兼通蒙古字語。旁出入術數中。自言甞爲江西擧子入其選。又爲朝貴薦。祇勑欽宣者再。其遊觀幾遍天下。由都南至庾嶺。西至華峯。北至和林。其間風俗異同。皆採而有記。名山勝境。無不登覽。自去年東遊。歷遼陽抵王京。玆又西歸。其來也無求。其去也亦無所戀。卷舒自由。翔集有所。要之非池籠中可畜養者也。予旣不遂四方之志。則得四方之士而與之遊斯可矣。愛莫從之。情見于辭。其辭曰。有美斯人兮來從西。翩然散步兮下雲階。星月爲佩兮帶虹霓。有美斯人兮從西來。愛此松山兮乍徘徊。忽然輕擧兮不可陪。我齒方壯兮志四方。縱觀九州兮歸故鄕。而今身老兮願未償。惜此美人兮我欲留。留不肯住兮却掉頭。獨立道周兮雙淚流。

李益齋後西征錄序 编辑

益齋先生。在延祐初。奉使降香峩眉山。有西征錄。楚僧可茅屋序矣。至至治末。又迎太尉王。行過臨洮。至河州。有後西征錄。出示予俾序焉。予惟不行萬里地。不讀萬卷書。不可看杜詩。以予寡淺。寓目盛編。尙懼其僭。題辭之命。所不敢當。然伏讀數過。詞義沉玩。本乎忠義。充中遇物而發。故勢有不得不然者。其媱言嫚語。蓋無一句。至其懷古感事。意又造微。爬着前輩癢處多矣。晦菴夫子甞稱歐公一聯云。以詩言之。是第一等詩。以議論言之。是第一等議論。予於此。亦有所感。姑書以賡命云。

東人文序 编辑

東方遠自箕子始受封于周。人知有中國之尊。在昔新羅全盛時。恒遣子弟于唐。置宿衛院以肄業焉。故唐進士有賓貢科。牓無闕名。以逮神聖開國。三韓歸一。衣冠典禮。寔襲新羅之舊。傳之十六七王。世修仁義。益慕華風。西朝于宋。北事遼金。薰陶漸漬。人才日盛。粲然文章。咸有可觀者焉。然而俗尙淳厖。凡有家集。多自手寫。少以板行。愈久愈失。難於傳廣。而又中葉失御武人。變起所忽。崐岡玉石。遽及俱焚之旤。爾後三四世。雖號中興。禮文不足。因而繼有權臣擅國。䝱君罔民。曠弃城居。竄匿島嶼。不暇相保。國家書籍。委諸泥塗。無能收之。由玆已降。學者失其師友淵源。又與中國絶不相通。皆泥寡聞。流于浮妄。當時。豈曰無秉筆者。其視承平作者。䂓模蓋不相侔矣。幸遇天啓皇元。列聖繼作。天下文明。設科取士。已七擧矣。德化丕冒。文軌不異。顧以予之踈賤。亦甞濫竊。掛名金榜。而與中原俊士。得相接也。間有求見東人文字者。予直以未有成書對。退且恥焉。於是。始有撰類書之志。東歸十年。未甞忘也。今則搜出家藏文集。其所無者。徧從人借。裒會採掇。校厥異同。起於新羅崔孤雲。以至忠烈王時。凡名家者。得詩若干首。題曰五七。文若干首。題曰千百。倂儷之文若干首。題曰四六。揔而題其目曰東人之文。於戲。是編本自得之兵塵煨燼之末。蠹簡抄錄之餘。未敢自謂集成之書。然欲觀東方作文體製。不可捨此而他求也。又甞語之曰。言出乎口。而成其文。華人之學。因其固有而進之。不至多費精神。而其高世之才。可坐數也。若吾東人。言語旣有華夷之別。天資苟非明銳。而致力千百。其於學也。胡得有成乎。尙賴一心之妙。通乎天地四方。無有毫末之差。至其得意。尙何自屈而多讓乎彼哉。觀此書者。先知其如是而已。

崔御史爲大人慶八十詩序 编辑

今夫起迹東方。仕于天子之朝。踐歷淸華。以廉謹自持。而爲時論所稱首者。有監察御史崔大中公焉。公之尊公。甞仕王國。位宰相。而用子貴。再封東陵郡侯。春秋登八十。公使遼陽。因謁告過庭。以今月十七日。稱觴獻壽以慶。親婣畢至。國族聚觀。莫不齎咨歎未曾見。國中冠儒冠者。咸賦詩。而以予於公家有宗盟之篤。屬以題辭。予不敢辭。而謂之曰。士生有遭遇。宦達而祿逮親。斯固天下所欲而願者也。然見去家遠遊四方萬里。而親有藐焉無依。音耗至不相聞。晚或得霑一命。曾何足償平生所負哉。比諸菽水之樂。蓋難語以同日。尙且夸衒。自以爲榮。嗚呼。獨無內媿於心。吾宗家則不然。郡侯有子五人。公次二。四人亦仕本國。秩皆大夫。被服金紫。公旣兄弟在親側。左右無違。而初出仕。本乎尊命。非有專也。客京師雖久。使驛往來。家書月再至。間又奉使。屢爲榮覲。則與足不越門限。徒以時其寒煖。爲親悅者。爲有間矣。古人事親先養志。公可謂克當。而更兼郡侯起居。如壯年食飮不少殺。天畀愷悌康寧之福。由玆以往。公爵益崇位益重。而復來思慶九旬慶百歲。眞未艾也。吾宗先世。培植必高厚悠遠。而俾父子方享之。其視世之故倦遊。以僥倖於顯親者爲何如也。諸公稱道歌詠。豈止此而已乎。衆曰子之言然矣。於是乎書。

東人四六序 编辑

後至元戊寅夏。予集定東文四六訖成。竊審國祖已受冊中朝。奕世相承。莫不畏天事大。盡忠遜之禮。是其章表得體也。然陪臣私謂王曰聖上。曰皇上。上引堯舜。下譬漢唐。而王或自稱朕予一人。命令曰詔制。肆宥境內曰大赦天下。署置官屬。皆倣天朝。若此等類。大涉僭踰。實駭觀聽。其在中國。固待以度外。其何嫌之有也。逮附皇元。視同一家。如省,院,臺,部等號早去。而俗安舊習。玆病尙在。大德間。朝廷遣平章闊里吉思釐正。然後渙然一革。無敢有蹈襲之者。今所集定。多取未臣服以前文字。恐始寓目者。不得不有驚疑。故題其端以引之。

海東後耆老會序 编辑

唐會昌中。白樂天旣以太子少傅致仕。居洛與賢而壽者六人。同讌履道里宅。爲尙齒之會。曰胡杲。前懷州司馬。春秋八十九。曰吉旼。衛尉卿致仕。春秋八十六。曰鄭據。前龍虎軍長史。春秋八十四。曰劉貞。前慈州刺史。曰盧眞。前侍御史。春秋皆八十二。曰張渾。前永州刺史。與樂天春秋並七十四。祕書監犾兼謩,河南尹盧貞。下於七十。與會而不及列。樂天爲詩紀之。後世傳爲洛中九老會。至宋元豐中。文潞公守洛。亦與耆英。約爲眞率會。繪形妙覺僧舍。凡一十三人。富韓公弼七十九歲。文潞公彦博及席郞中汝言七十七歲。王朝議尙恭七十六歲。趙大常丙,劉秘監几,馮防禦行己三人。俱七十五歲。楚待制建中七十三歲。王朝議塡言七十二歲。王宣徽拱辰七十一歲。張大中問,張龍學壽。皆七十歲。獨司馬溫公方六十四歲。而用盧,犾例預焉。溫公爲之序。海東有國承平四百年。人物風流。盖侔于中華。神王戊午。崔靖安公。始解珪組。開雙明齋於靈昌里中。癸亥。集士大夫老而自逸者。日以詩酒琴碁相娛。好事者傳畫爲海東耆老會圖。趙通亦樂誌之。及丙寅。靖安公之弟文懿公。年俯七旬。上章納政。亦預斯會。卽添入其像于圖中。朴少卿仁碩誌之。大僕卿寶文閣直學士致仕張自牧。其一也。年七十八。太尉平章集賢殿大學士致仕崔讜。其二也。年七十七。司空左僕射致仕李俊昌其三也。與太尉同年。判秘省翰林學士致仕白光臣。其四也。年七十四。禮賓卿春宮侍讀學士致仕高瑩中。其五也。與白同年。司空左僕射寶文閣學士致仕李世長。其六也。年七十一。戶部尙書致仕玄德秀。其七也。與司空同年。太師平章修文殿大學士致仕崔詵。其八也。年六十九。軍器監趙通。其九也。年六十四。通共九人。時李眉叟翰林。依盧,狄,司馬故事。甞從容諸老間。著詩文百有餘首。形容一會勝事詳矣。有雙明齋集傳于士林。今則皇元宅上。以至仁盛德。涵養天下。而王國由首出歸明。世蒙釐降。恪遵侯度。上下胥悅。而三邊無小警。連歲有大穰。實可謂休明治安。千載一時矣。於是。主上方礪精嚮學。好賢樂善。而有若大寧君而下厖臣碩輔。爲國元龜。而莫不年至期頤。謝事閒居。共享安榮。雖其偶會。淸談雅笑。無非一代規模。豈特平生完節大名。足使三韓傾慕而已哉。一日東菴老先生。呼新進小生某與語之曰。近會諸老。欲講洛社雙明故事。尒爲諸老序之。某辭以齒少而賤。不足承當。諸相公意如何。先生笑曰。昔眉叟之見收雙明諸公。亦豈以齒位論也。尒不可辭也。某不獲命。退而念曰。噫。諸相公功德之盛。留於社稷。布在公論。非某陋學所敢發揚。至如古今爲會之顚末。不可不述。是用謹書之。

李相國後集序 编辑

李涵

嗣子涵謹言。大人平生所著多矣。然本不收蓄。又爲人取去不還。或焚棄之。前集。有焚藁詩。僅存十之二三。故難於編綴。凡大人所甞遊踐儒家釋院及交遊士大夫間。無不搜覓。得詩文凡若干首。分爲四十一卷。編成前集。侍郞李需序之。集成之後。又得遺逸及近所著古律詩八百四十七首。雜文五十首。成後集十二卷。噫。脫不幸不傳于世。亦足爲一門子姓傳家之寶矣。大人初登第時。甞與四五同年。將遊通濟院。聯鞍唱和。公詩一句云。蹇驢影裏碧山晚。斷鴈聲中紅樹秋。四韻。失三句。聞此詩流入于宋。大爲其宰相所賞。此小年時所賦特一首耳。其賞如此。况得見全集乎。又代琴學士讓官表云。昔也帶雙學士。有譏越分者幾人。今則兼三大夫。將復置賢於何地。此亦人所愛誦。而皆不得全篇。以附于此。是一恨也。由此觀之。其遺珠漏玉之不見者。非止此而已矣。

丹陽北樓詩幷序 编辑

安軸

飽膏粱之食者。無適口之味。飫咸韶之樂者。無盈耳之音。類此而推之。則人之於天下之物。心之所樂。目之所翫。莫不皆然。余自關東遊覽以後。樓臺山水之美極矣。心自度之。以謂自今以往。凡四方所稱奇勝之地。必無容目者也。余到箕城。人有稱丹陽北樓之美者。余心所度者如彼。而未之信也。今年夏四月。自箕城歸覲桑鄕。道于丹陽。歷訪所謂北樓者。其奇觀勝致。皆可貪翫。而與關東異者寡矣。私恠而觀其形勢。盖丹陽至關東之尾。而境相接也。其山水之美。溢乎關東。若將奔突于南。而丹陽勒止之。故其氣勢雄盤壯畜於斯。而不敢過爾。自是以南。雖有漏脫者。皆支流餘裔。而不足觀也。彼人之未遊關東者。以斯樓爲南州之最。不爲過也。南有觀魚臺。余之二十年前所甞遊。時日已久。未遑尋訪。登樓顧望。而不忍去也。有鄕先生勸余留詩。旣領其請。因怱怱未暇就也。厥後數月。未甞一日斯樓忘也。今六月。又到箕城。思欲再登斯樓而不可得。因寄題長句四韻詩。樓丹陽守故李公朝隱所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