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先生遺集/卷十六

卷十五 東江先生遺集
卷十六
作者:申翊全
1690年
卷十七

別錄

编辑

密陽

编辑

密陽府,本新羅推火郡景德王時,改以密城,至高麗成宗,陞州置刺史。厥後沿革,或謂推火部,至恭讓王,以曾大母朴氏籍,復陞州。入我朝,還稱郡,太宗朝始稱密陽都護府宣廟命兼防禦使,罷於仁祖朝而兼討捕使焉。故其號爲推火、爲密城、爲密州、爲歸化、爲凝川、爲密山云。

府距京師八百十二里,東界梁山四十九里,又東界彥陽九十三里,南界金海四十七里,又南界昌原五十里,西界靈山三十八里,北界淸道三十一里,又北界慶州一百五十里。府治據一境之中,負坎而抱离。其鎭曰舞鳳山,衆山邐迤,峙其左右前焉。其內大野,長川環之,川號南江,又凝川。其源有三,一出載岳山,一出雲門山,一出琵瑟。合流過府城,南入海洋江海洋,卽洛東下流也。

衙居舊在舞鳳下,占勢稍庳,架屋頗宏闊,燹于壬辰,今占勢稍崇,而屋宇狹阨。莅事之堂,扁以勞拙,而亦甚窄。邑城周四千六百七十尺,而高九丈,門東西南焉。

客舍舊在南門內而亦燹,別館有嶺南樓凌波堂枕流堂拱辰館納淸堂延薰堂餞月堂新堂蓮堂,而客舍燹後不復建,以樓替之,奉殿牌焉。樓在衙居南數百步,凌波在樓東,枕流在樓西,拱辰在樓北,而納淸延薰餞月新堂皆燹,不詳其址。蓮堂在衙居南數十步,而池植芙蕖千餘朶,堂構以竹而覆之茅。唯樓最勝絶,其扁以嶺南,蓋不唯擅勝一府,擅嶺南之勝故云。或曰:「樓卽嶺南寺之小樓,寺廢而樓仍舊號。」世莫知其然否。樓亦被燹,而重修於崇禎癸未,其高數丈,上可坐累十百人。俯臨南城,城外江流如帶,江外栗林數千萬株。其前大野,野外遠山,如南山馬巖龍頭等列岫,若髻鬟焉。金湊記其勝曰:「俯控長川,平呑曠野,列岫重圍,茂林脩竹。」蓋識其實。而茂林卽千樹栗也,歲收實千餘石。登斯樓者,伏炎泠然忘暑。

衙居之東司倉,儲國穀糶糴,舊至鉅萬,今廑六千餘石。衙居西南官廳,官廳者藏衙祿、雜用,厥數亦大損舊額,歲捧二百九十餘石,取資栗林支用。其西大同廳,大同者一年春秋計畝收米布,以應正貢及北人、人之供與不時需,贏卽減其數,歉卽準。春秋定數,每一夫一匹布、一斗米,蓋我東謂田周袤八千丈爲一夫。佐莅大同者,都有司一人,有司二人。官廳之東軍器廳,軍器其數無定額,隨增損多少。官廳之西將軍廳,將校所聚會也。把摠一人,哨官五人,所領束伍三百餘人,水陸二軍有定額,而直隷無定額,但其類或有兼束伍者。官廳之後毉局,掌毉藥,有司二人。城西設鄕射堂,鄕官之所住直。座首一人,別監三人,座首摠佐一府事,別監分掌六房務,兼管官廳,輪直五日。作廳在衙居東南,吏胥所直宿也。鄕吏一人,假吏六十餘人,兒吏二十餘人。蓮堂之西敎坊,舊傳《竹枝曲》九章,不知何人所製,伎女二十三人。府司在官廳之前,藏柴蒭,戶長主之。戶長兼管官奴婢,奴五十六名,婢四十名。公需傅衙舍南,官廚也。氷庫在司倉東南,府獄在城外西南。

城內外人家不稠密,唯西門外百餘戶。龍城里東距府五里,長善里東距七里,箭川里東距十里,有羔羊場。水南里南距府十里。甘川里西距府七里,水田多於旱田。松亭里在北門外,有老龍巖月山里北距府五里。皆隷府內里。

而外大里凡十,摠隷小里百餘焉。曰府北鈒浦池洞五禮里用峴德谷仇乙田里赤項里大項里退老里位良洞無丁里月每里楮代里,而其距府遠者二十里。

上東仇谷嘉谷平陵里金谷高沓里沙旨村烏谷內場,而其距府治遠者四十五里。

中東烏峙里穿火里石骨里時禮里元堂里加佐里美羅村花郞洞發禮洞所古禮村末禮村希谷村甫羅里會洞里沙淵里仇川里三擧里虎渡淵村古汝里蘆谷里丹場金谷里法貴里甘勿禮里士村仇彌里茶院里舊書院里瓦窯村陽德村嚴光里南加谷石洞,而其距府治遠者七十里。時禮之東,有淵如臼,其深不測,天旱禱雨必應云。

下東金勿里安泰里甁項店于邑谷栗洞鵲院所也項里三浪里,而其距府治遠者五十里。三浪金海,卽府田賦海運之處也。

府南運禮里古谷北谷伊冬音里舊金洞白足里馬山里東山里召音村無量院仇朴村西田里破西幕柏山村覓禮里揮影藪守山縣貴命洞谷良洞牛巖祀堂洞守良洞,而其距府治遠者四十五里。

上西高江村星萬村龜齡里白山大谷半月村霹靂巖伐音里五方洞新洞三孫里堂洞林谷高槽谷茵橋里毛老谷赤洞芚池里林谷,而其距府治遠者五十里。

下西根谷新法里河峯店堂北里神化里伏乙村麻乙禮里牛齡里新也峙板谷里竹洞谷良洞來晉里銅山里近奇里所古栗里要濟院村,而其距府治遠者四十里。

角南沙乙外里神堂里祿曷里牛隻洞竹巖松洞陽山車山里臺山洞妙峯里無台里金洞里黑石里坪里馬谷,而其距府治遠者七十里。

角北松脂西里楮代里羅立里陳邑村方旨村南山里枝村只谷金谷孤山里五里院釜洞牛谷所月背里,而其距府治遠者九十里。夫所謂角南者,卽古屬縣豐角,今分爲二大里,自府而往,踰二峻嶺,終夕而到。縣倉在角北,殺越之盜,多聚此里云。

古彌初古彌里伊士禮里北谷自勿禮里知村東京里豆坪里,而其距府治遠者百二十里。

要之,府北多士族居,武弁間之,賴興方堤,灌漑饒水田。上東多山資火耕,內場村濱大川,業漁爲生。中東一府大里,而亦多山田,水田饒瘠錯。下東東萊路,且當賦漕,以故其民疲於使价,頗凋弊。府南亦一府大里,且士族攸處,而以多陳浦田,游民多來輳。上西水耕火耨俱足,而間有浦田。下西洛江下流,多野少麓。角北角南地大多水田,民無旱乾憂,逋逃之所聚。古彌在僻遠,民俗最淳,而土峽束,專賴火耕。

鄕校在府北五里許,大成殿三架、東西階、東西廡、明倫堂、東西齋亦被燹,而重修於萬曆壬寅。社稷壇在府北。厲壇仇伐村,壇下有兔巖

驛之隷府者六:曰水安,走靈山道也;曰幽山,走星州道也;曰龍洞,走淸道道也;曰無訖,走金海道也;曰龍洞,走昌原道也。

院十一:曰北亭,在龍駕驛東;曰金谷,在仇谷西;曰,在谷西;曰,在梁山界;曰海陽,在金海界;曰無量,在金洞驛南;曰入良赤,在馬山西;曰成德,在赤谷東;曰要濟,在大項里西;曰南亭,在甘川里東;曰,在仇谷東。

寺十一:曰載岳,在彥陽界;曰崇眞,在無訖驛北;曰石骨,在慶州界;曰萬魚,在崇眞寺東,世傳其山洞中大小巖石皆有鍾磬聲,宿世海中龍魚化石而然云;曰仇朴,在南山烽燧之西;曰靈隱,在鈒浦東;曰安東,在五方洞西;曰臺山,在無台里西;曰鞍馬,在要濟院西;曰征戰,在豐角縣東;曰湧泉,在星州界。而湧泉載岳爲巨刹,應府紙用及北人霜華、白綿等紙役。舊時居僧累十百人,今不過四五十云。此其一府境土大較。

而厥土多上上,山水居什之四,故値歉歲,不至大窘。

其姓氏: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也。

土產則茶、楮、笛竹、竹箭、松蕈、石耳、石榴、栗。栗產甲我東,凡東西南北四林,南卽嶺南樓前也。漆、蜂蜜、地黃、茯苓、班石、麻、天門冬、麥門冬、鱸魚、銀口魚、葦魚、黃魚、錦鱗魚、鯽魚、訥魚。

古蹟則有離宮臺推化山城將軍井將軍石經絡巖馬轉巖征戰寺焉。離宮臺守山縣西五里,俗傳王有竝呑江右之志,命將設陣于此,因爲游幸之所。推化城東距府五里許,其上有孫將軍廟,人民之有疾病者,多來祈祝。將軍石,亦設帿處云,而未詳其何代人。將軍井在客舍東北,淸洌,冬溫而夏冷,大旱不涸,深十餘丈。俗傳金將軍所穿,而亦未詳何代人也。經絡巖,俗傳昔有仙嫗經絡於巖,其下有深淵。馬轉巖,俗傳三韓伊西國之攻也,爲師所敗,馬多轉於此巖。征戰寺,俗傳王征大伽倻時,住此寺云,有塔劫甚高。斯悉傳疑焉耳。

其謠俗大抵力穡纖嗇,而喜巫覡健訟。土沃腴,饒魚蟹,故其民無不飯稻而羹魚。士子力文學好議論,持人長短,嶺右之風也。其數舊溢校額者累十百人,自經壬辰,不死亡,卽徙他旁邑,今廑廑二十餘人。而進士二人昧魚豕者亦參額,攻文屬辭者,不能半之。女子頗貞信自守,恥游冶。吏人椎鮮習事。

尙矣,沿勝國以至本朝,人才之輩出,多彬彬埒京輦焉。在朴仁幹者,忠肅王之劫赴元朝也,諸從臣多遁,否卽仰藥,唯仁幹從之無難色,隨王流吐蕃地。

忠宣時捷元朝制科朴宜中者,召音村人也。有文章擢魁科,事辛禑,極諫淫荒必亡。後如京師,請還鐵嶺衛侵地,被大明高皇帝優禮,允其請。

入本朝,有朴葳者。黃山,薄金海南浦時宰金海,挺身擊賊,賊大衄多溺死,遂全城。又領戰艦百艘,討對馬島,燒船三百,還我俘百餘口。

卞季良者,受業圃隱門下,有文章,十七登第,官都摠制,典文衡者二十年。踵權近,畢修《東國通鑑》。有《春亭集》,諡文肅

金宗直者,大洞村人也,字季昷,號佔畢齋,位正卿,卒諡文簡。文章經術冠一世,世人號而不名。宗直受業於吉注書之學得於圃隱,而其門人有若金寒暄先生,故尤爲世所宗云。所著有《佔畢齋集》、《輿地勝覽》、《靑丘風雅》、《東文粹》、《五經釋義》。篤於孝友,喪祭一遵《家禮》。詔使魏時亮問東方忠孝、節義、道學之士,退溪李先生時以宗伯將應其問,得十六人,而宗直與焉。嘗喜游雙樹亭,後人築址以追思之,基在粉齋谷,書院在府南七里許。

朴漢柱者,宗直門人也,號迂拙。慷慨好直言,嘗以諫官,苦諫燕山君纔闋制不拜宗廟,喜設龍鳳帳游讌。燕山怒甚曰:「帳是爾物乎?」漢柱曰:「此等物皆由民力,抑豈君上所得私?」後論任士洪奸,竟爲其陷害,蓋坐宗直《弔義帝文》事也。初遠配,竟論死,臨刑神色自如。宗直亦追論刑,是日晝晦大雷電云。

申季誠者,亦宗直門人,號松溪鈒浦人也。自少不屑博士業,沈潛經傳,所交游皆一時名賢。構精舍鈒浦,燒香匡坐終日,泊然無所營。鄕人慕其義者,有云:「行而有不善,寧得罪官府,毋爲先生所知。」後人銘其墓曰:「鈒浦之里吉人生,韜光晦迹學爲程。」與漢柱竝配宗直書院。

姜渾者,金勿村人也。魁司馬試,能文章,以宗直門人,杖流卒,官判樞。

朴弘信者,武弁也,府內人。嘗以左軍兵馬使征對馬島,奪艘百三十,焚戶斬獲,生擒甚多,還我俘百三十一名,後臨陳力戰死之。

朴增榮者,十四游泮宮,見者灑然異之。擢重試,官修撰。執親喪甚嚴,病不脫衰,旣革,妻求一面不得。

全佛山者,傖夫也,谷良洞人。性至孝,廬墓父喪,風雨之夜,必遶塋哀號達朝。服闋,加三年不到家,旌閭。

今之者,村女也,穿火里人。年十二,從母鋤山田,母爲虎所攬,今之一手持母,一手鋤搏虎,呼里人救之。虎拖母百餘步,今之隨母而行,虎乃委之而去。母竟殞,今之抱屍哭泣如成人,賣衣辦喪事,旌閭。

孫起倫者亦孝子也。率母避載岳山,遇賊猝至。母曰:「吾老不良行,母子俱死無益。」起倫曰:「忍捨母獨活?」以身翼蔽母。賊刃殺起倫,棄去其母。

裴尙絅亦隨父避賊叢林中,賊刃其父,尙絅大聲慟,擧杖突擊賊殺一人,終被害父屍傍。

又有孫仁甲及其子若海盧蓋邦者,仁甲以壬辰義兵將,力戰宜寧死之;若海謀復讎,以其餘兵,力戰死之;蓋邦東萊敎授,捧聖廟位版入城,與府使宋象賢同日死之。

曹光益者,五坊洞人也。有文翰,擢重試。事親至孝,喪祭戚易備至,鄕里興嘆,旌閭。金不受朴尋仕,亦以孝旌閭。

孫氏安近之妻也。適數日而亡,血泣終三年。父母閔其少,欲奪志,潛縊,爲人所解。卽歸夫家,朝夕食必祭夫。得年二十二,蓋其夭由毀也。

蘭斐伐苑村婦也。年十五適人,失意於其夫。父母謀改適,卽大戚曰:「一女子而二夫,焉用生爲?」自經,旌閭。

鄭氏,良家女,右谷里人也。亦十五嫁,亡何而夫歿。父母奪志迎壻,卽潛入房自殺,旌閭。

盧蓋邦李氏,痛夫戰亡,常抱夫紅牌。避賊至嚴光山中,賊欲犯之,抱牌投崖死。

處女閔氏應寧之女。年十九未行,遭壬辰難。其父母憂之曰:「汝長未適人而遇難,若之何?」曰:「自有善處地,願父母善避難。」聞賊入府,就屛處自決。

孫起後張氏朴希良閔氏成僩第三女、南順吉安氏孫諟一趙氏、鄕吏朴敬明朴氏朴鶴壽李氏皆遇寇,守死全節。此其尤章章較著者。

而至如射科登朝,名聲稍見一時者,亦累數十人,不可盡述。而如朴翊宋軼之官至議政,卞仲良之官判樞,朴楗玄碩圭朴說之贊成,李申之參贊,安覯之循吏,孫孝祖之獨行,孫起陽之廉儉,梁澹之以書法,朴坤之以武勇聞,亦不可泯然者也。

若夫後先宰是府,其治行、功績可徵於文獻者,自忠惠王時迄于茲,若而人。而其尤表表可採者,尹松筠以淸苦稱,金湊嶺南樓李世應莅政嚴明,權橃以小宗伯來,晦齋李先生彥迪臨民制吏,皆以法式,魚灌圃得江以通政來,崔蓋國有善政碑,朴光玉以通訓來,申磼以中直來,朴晉樹功於壬辰,陞兵馬節度,李守一以通訓來,陞水軍節度,崔沂有德政碑,鄭起龍有淸政碑,李士祥有淸德遺愛碑,李祗先有淸儉善政碑,金應祖有淸德善政碑。此則一府始終厓略也。

噫!府境絶長續短,不能二百里,而其民物之多寡,人才之盛衰,風俗之厚薄,較前比後,不翅徑庭,似亦與世道而推移。蓋天下之理,小猶大也。善乎!帝之言曰:「與我共此理者,其惟良二千石乎!」二千石之得人以否,而休戚一境,固無古今殊。而斯民者,必其恒產足而後保有恒心,則嚮所謂多寡也、盛衰也、厚薄也,其責之誰乎?乃此地,素號土腴,民樂業,而自夫酷被燹積衰,而抵今編戶之存者,甫什二三,而橫斂倍之。

夫旣隣萊館,捐正賦而餌,又催紅女杼軸,應北人無已之求,仍之飢饉,重以厲疫。卽奚望仰事俯育、驅而之善之易乎?俾當之,誠難以日月蘇膏之,矧以余莅此末流乎?惟日懼孤聖明共理之寄,作此志以自省。

崇禎紀元之二十五年壬辰六月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