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谷先生全書/卷十九
聖學輯要一
编辑進箚
编辑弘文館副提學臣李珥。伏以。小臣將螻蟻之微生。荷天地之洪造。恩深河海。義重丘山。思欲竭智殫誠。仰報萬一。而顧惟受氣旣駁。用功亦淺。以言其才。則疏闊而不適於實用。而言其學。則荒頹而不見其實效。內叨侍從。無以贊煥王猷。外忝岳牧。無以宣布德化百爾忖度。歸田之外。更無他策。只緣愛君一念。根於秉彝。銷鑠不得。遲回惓戀。已退復進。必以芻蕘之愚。罄陳冕旒之下。少效涓埃之補。然後庶獲食息之安。竊念帝王之道。本之心術之微。載於文字之顯。聖賢代作。隨時立言。反覆推明。書籍漸多。經訓子史。千函萬軸。夫孰非載道之文乎。自今以後。聖賢復起。更無未盡之言。只可因其言而察夫理。明其理而措諸行。以盡成已成物之功而已。後世之道學。不明不行者。不患讀書之不博。而患察理之不精。不患知見之不廣。而患踐履之不篤。察之不精者。由乎不領其要。踐之不篤者。由乎不致其誠。領其要。然後能知其味。知其味。然後能致其誠。臣之誦此言。久矣。嘗欲裒次一書。以爲領要之具。上以達於吾君。下以訓於後生。而內省多愧。有志未就。歲癸酉。恭承特召。未敢固辭。拜命供職。逐隊隨行。無功於國。有害於學。自嘆辜負盛恩。無以塞責。始定輯書之計。探索經傳。搜剔史籍。功未半途。以病去國。畎畝之閒。微誠未歇。居閒處獨。續其餘緖。猶未脫藁。又受海西之命。困于簿牒。不能專功。加以疾作。廢業累月。今秋之初。始克成編。其名曰聖學輯要。凡帝王爲學之本末。爲治之先後。明德之實效。新民之實迹。皆粗著其梗槪。推微識大。因此明彼。則天下之道。實不出此。此非臣書。乃聖賢之書也。雖臣識見卑陋。撰次失序。而所輯之言。則一句一藥。無非切己之訓也。程子曰。有學不至而言至者。循其言。可以入道。假使此書出於臣手。亦不可以人廢言。況聖賢之言乎。玆昧萬死。謹將三冊。裹以白袱。拜獻丹墀。倘垂乙覽。深味前訓。益加緝熙之功。以臻高明博厚之域。則小臣區區願忠之志。亦得以少伸矣。旣而竊思。帝王之學。莫切於變化氣質。帝王之治。莫先於推誠用賢。變化氣質。當以察病加藥爲功。推誠用賢。當以上下無閒爲實。伏覩。殿下聰明睿智。出類拔萃。孝友恭儉。發於天性。聲色利欲。絶乎本原。求之前史。罕有比倫。此臣所以注心皇極。結情紫闥。必欲見允德成就。追踵三五者也。第論病痛。則英氣太露而受善之量未弘。天怒易發而好勝之私未克。此病不除。實妨入道。是故。溫言巽辭者。多蒙採納。直言面折者。必至違忤。恐非聖帝明王虛己從人之道也。今以見諸事者言之。殿下待婦寺素嚴。無少係戀之念。而言者斥以偏護。則輒厲聲氣。反示偏護之意。見國事日頹。非無矯革之志。而言者詆以膠守。則輒加牢拒。反示膠守之旨。發言處事。大抵類此。雖緣羣下不知聖心。亦由殿下量未弘而私未克也。古之聖王。有不然者。慢遊傲虐。決非大舜所行。而伯益戒以無若丹朱。不矜細行。決非武王所爲。而召公戒以功虧一簣。大舜,武王。虛心敬受。寧有一毫不相知之憾乎。今殿下資質粹美。學問高明。爲舜爲武。莫之敢禦。奈之何立志不篤。取善不廣。羣臣繩愆糾謬。欲置無過之地。則必疑其不相知。陳善責難。引以堯舜之道。則必拒以不敢當。未知殿下燕閒之中。隱微之際。所玩味者何書。所用功者何事歟。質美而不能充養。病深而不能醫治。則豈但臣鄰隱痛於下哉。竊恐皇天祖宗。亦必憂惱於上也。伏望殿下先立大志。必以聖賢爲準。三代爲期。專精讀書。卽物窮理。有言逆于心。必求諸道。有言遜于志。必求諸非道。樂聞讜直之論。不厭其觸犯。以恢受善之量。深察義理之歸。無恥於屈己。以去好勝之私。日用之閒。踐履誠確。無一事之或失。幽獨之中。持守純篤。無一念之或差。不怠於中道。不足於小成。悉去病根。克完美質。以成帝王之學。不勝幸甚。臣又伏覩。殿下深惟付託之重。慨嘆時運之衰。勵精圖治。禮賢下士。敬大臣如尊長。視臣僚如朋友。憂念黎元。猶恐有傷。三代以下誠所未見。此臣所以不揣己分。妄叫天閽。必欲見旋乾轉坤。一變世道者也。第於君臣之閒。誠信或未相孚。下情有所不達。上意有所未曉。恐未足以委任責成。陶鑄至治也。自古。君臣不相知心。而能濟事功者。未之前聞。三代以上。固不容議。至於光武軫念關中。而深信馮異。知其必不稱咸陽王。黃權路絶投魏。而深信昭烈。知其必不誅妻子。此皆忠信素結于內。讒閒無自而入也。況聖主賢臣。志同道合。魚水相懽。一日三接。薰陶相益。言無不聽。諫無不從。何善不行。何事不成。此是後王所當取法者也。後世人君則不然。高居深拱。疏外臣鄰。知其善而不示嚮用之意。見其惡而不下屏黜之命。自以爲樞機之密。羣下莫敢窺測。眞得人君之體。而終至於君子不敢盡其誠。小人有以伺其隙。邪正雜糅。是非糢糊。國不可爲矣。此則可以爲戒者也。今殿下好善非不至。而又疑士類之未必眞是。嫉惡非不深。而又疑鄙夫之未必眞非。故直士與色厲者。同得矯激之名。而賢者不能盡其忠。諛佞與老成者。同得淳厚之稱。而愚者益以墮其節。加之以接見稀罕。情意阻隔。政令未見合乎天心。黜陟未見因乎國人。儒者之說不行。而徒取大言之譏。病民之法不除。而猶患更張之過。是以。好善而無用賢之實。嫉惡而無去邪之益。議論多岐。是非靡定。忠賢無腹心之寄。姦細有窺覬之路。未知殿下所擬可託六尺之孤者。誰歟。可寄百里之命者。誰歟。聖心必有所屬。而羣下則未之知也。此豈上下無閒之實乎。伏望殿下必以大臣之忠亮可信者。擬諸股肱之重。言聽計從。終始勿貳。而又擇學明行潔者。置之經幄。使得出入無時。恒侍左右。盡心啓沃。俾一時士類。咸懷興起之志。至於巖穴之賢。亦以至誠徵辟。量才授官。必置有用之地。其終不可致者。亦加褒獎。以成其高。若夫度時宜揣力量。雖不能猝變世道。而朝廷之上。常使淸議不屈。以盡好善之實。敢有異色之人。或唱爲邪論。顯排先王之道。或改頭換面。陰沮有爲之勢者。形迹已著。不可容掩。則亦宜流放竄殛。以盡嫉惡之實。必使賢者登庸。不肖者屏迹。上無所蔽。下無所疑。上下之閒。肝膽洞照。以至一國之人。亦得仰覩聖心。如靑天白日。無絲毫未盡之蘊。君子有所恃而盡誠展才。小人有所畏而革面從善。正氣長而國脈壯。紀綱振而善政行。以成帝王之治。不勝幸甚。嗚呼。明王之作。千載一時。而世道之降。如水益下。今不急救。後悔無及。古人有言曰。不怨暗主。怨明君。蓋暗主欲爲而不能。故民無所望。明君可爲而不勉。故民怨轉深。豈不大可懼哉。臣方投進所輯之書。不宜更贅他言。而猶且云云者。誠以殿下無變化氣質之功。無推誠用賢之實。則雖進是書。亦歸之空言。故僭論至此。伏惟殿下恕其愚妄。垂仁察納焉。取進止。
序
编辑臣按。道妙無形。文以形道。四書六經。旣明且備。因文求道。理無不現。第患全書浩渺。難以領要。先正表章大學。以立規模。聖賢千謨萬訓。皆不外此。此是領要之法。西山眞氏推廣是書。以爲衍義。博引經傳。兼援史籍。爲學之本。爲治之序。粲然有條。而歸重於人主之身。誠帝王入道之指南也。但卷帙太多。文辭汗漫。似紀事之書。非實學之體。信美而未能盡善焉。學固當博。不可徑約。但學者趨向未定。立心未固。而先事乎博。則心慮不專。取捨不精。或有支離失眞之患。必也先尋要路。的開門庭。然後博學無方。觸類而長矣。況人主一身。萬機所叢。治事之時多。讀書之時少。若不撮其綱維。定其宗旨。而惟博是務。則或拘於記誦之習。或淫於詞藻之華。其於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未必眞能有得也。臣以腐儒。遭遇明時。仰覩殿下。聰明睿智。出於天資。誠以學問之功。涵養成就。以充其量。則東方可見堯舜之治。千載一時。幾不可失。顧臣輕疏浮淺。才器旣下。鹵莽滅裂。學術又荒。葵藿之誠雖切。效忠之路末由。竊念。大學固入德之門。而眞氏衍義。猶欠簡要。誠能倣大學之指。以分次序。而精選聖賢之言。以塡實之。使節目詳明。而辭約理盡。則領要之法。其在斯矣。以是進於吾君。則芹曝之獻。雖不免傍人之笑。螢燭之光。庶有裨日月之明矣。於是。廢棄他功。專事摭要。四書六經。以及先儒之說。歷代之史。深探廣搜。採掇精英。彙分次第。刪繁就要。沈潛玩味。反覆檃括。兩閱歲而編成。凡五篇。其一篇曰統說者。合修己治人而爲言。卽大學所謂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也。其二篇曰修己者。卽大學所謂明明德也。其目有十三。其一章則摠論也。其二章曰立志。三章曰收斂者。定趨向而求放心。以植大學之基本也。其四章曰窮理者。卽大學所謂格物致知也。其五章曰誠實。六章曰矯氣質。七章曰養氣。八章曰正心者。卽大學所謂誠意正心也。其九章曰檢身者。卽大學所謂修身也。其十章曰恢德量。十一章曰輔德。十二章曰敦篤者。申論誠正修之餘蘊也。其十三章則論其功效。而修己之止於至善者也。其三篇曰正家。四篇曰爲政者。卽大學所謂新民而正家者。齊家之謂也。爲政者。治國平天下之謂也。正家之目有八。其一章則摠論也。其二章曰孝敬。三章曰刑內。四章曰敎子。五章曰親親者。言孝於親。刑于妻子。友于兄弟之道也。其六章曰謹嚴。七章曰節儉者。推演未盡之意也。其八章乃說功效。則齊家之止於至善者也。爲政之目有十。其一章則摠論也。其二章曰用賢。三章曰取善者。卽大學所謂仁人能愛能惡之意也。其四章曰識時務。五章曰法先王。六章曰謹天戒者。卽大學所引儀監于殷。峻命不易之意也。其七章曰立紀綱者。卽大學所謂有國者。不可以不愼。辟則爲天下僇之意也。其八章曰安民。九章曰明敎者。卽大學所謂君子有絜矩之道。而興孝興弟不倍之意也。其十章則終之以功效。而治國平天下之止於至善者也。其五篇曰聖賢道統者。是大學之實跡也。合而名之曰聖學輯要。終以傳道之責。望於殿下者。亦非過言。殿下當五百之期。居君師之位。有好善之智。寡欲之仁。斷事之勇。誠能終始典學。勉勉不已。則勝重致遠。何所不至乎。只緣愚臣見聞不博。識慮未透。其於詮次。固多失序。但所引聖賢之言。則無非建天地而不悖。質鬼神而無疑。俟後聖而不惑者也。不可以愚臣之誤分條理。輒輕前訓也。或有愚臣一得之說。廁乎其閒。而亦皆謹稽謨訓。依倣成文。不敢肆發瞽言。以失宗旨。臣之精力。於斯盡矣。如賜睿覽。恒置几案。則於殿下天德王道之學。恐不無小補矣。此書雖主於人君之學。而實通乎上下。學者之博覽而泛濫無歸者。宜收功於此。以得反約之術。失學而孤陋寡見者。宜致力於此。以定向學之方。學有早晚。皆獲其益。此書乃四書六經之階梯也。若厭勤勞安簡便。以學問之功。爲止於此。則是只求其門庭。而不尋其堂室也。非臣所以次緝是書之意也。萬曆三年歲次乙亥秋七月旣望。通政大夫。弘文館副提學,知製敎兼經筵參贊官,春秋館修撰官臣李珥。拜手稽首謹序。
凡例
编辑一。先擧撮要之言爲章。〈卽大文也〉引諸說以爲註。其章則以四書五經爲主。而閒以先賢之說。補其不足。註則以本註爲主。而雜引經傳諸書。
一。凡所引之書。不論世代高下。一以功程先後。文義語勢爲次序。雖因用功之序。分箇先後。不必行一件淨盡無餘。然後方做一件。閒有一事而分屬二章者。〈如敬旣屬收斂章。又屬正心章。窒慾屬矯氣質。寡欲屬養氣之類。〉非章章各爲別項。工夫截然不相入也。
一。凡所引大文。只錄本書之名于下。不必一一稱某人之言。若本文書某曰。〈如子曰孟子曰之類〉則亦從本文。或本文雖無名稱。而必以名稱著其意者。則或書某曰。或註于下。如帝舜命禹。伊尹訓太甲之類。他皆倣此。若易,詩則必標本書之名于上。註其卦名篇名于下。以其文字不倫他書故也。但易中孔子之言。則不拘此例。
一。凡註則只書某曰。而不錄本書之名。以省其文字。
一。凡一章之內。雖一書之言。語意不聯。則圈而別之。雖他書之言。語意相接則不圈。若註則段段皆圈。連引一人之言。則書又曰以起端。
一。凡引古語。雖非聖賢之言。當理則取之。不以人廢言。
一。凡所引之說。或斷章取義。或去其閒語句。或非時之言而合爲一段。使無欠闕。皆不拘本文。用活法。但有刪節。而不敢添一字。
一。先儒姓鄕別號。或書或不書。皆因本文。非文義所關故也。周程張邵朱五先生。必稱子。程子依四書註例。不分伯叔。
一。凡章末及逐段有可議論處。則僭陳管見。必書臣按以別之。且低書。
一。小註大槪是管見。若引先賢之說。則書某曰以別之。若字義音訓及些小語句。則不必一一錄其所出。
目錄圖
编辑統說第一單一章
编辑臣按。聖賢之說。或橫或豎。有一言而該盡體用者。有累言而只論一端者。今取體用摠擧之說。爲首篇。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中庸。下同。〉
朱子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理亦賦焉。〈理氣元不相離。卽氣而理在其中。此承陰陽化生之言。故曰氣以成形理亦賦焉。非謂有氣而後有理也。不以辭害意可也。〉猶命令也。於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爲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健是陽之理。順是陰之理。五常之德。乃仁義禮智信。是五行之理。〉率。循也。道。猶路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閒。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朱子曰。率性。非人率之也。只是循吾本然之性。便自有許多道理。或以率性爲順性命之理。則却是道因人方有也。〉修。品節之也。性道雖同。而氣稟或異。故不能無過不及之差。聖人因人物之所當行者而品節之。以爲法於天下。則謂之敎。若禮樂刑政之屬。是也。蓋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於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由於性。知聖人之有敎。而不知其因吾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子思於此。首發明之。而董子所謂道之大原出於天。亦此意也。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愼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朱子曰。道者。日用事物當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於心。無物不有。無時不然。所以不可須臾離也。若其可離。則豈率性之謂哉。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雖不見聞。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離於須臾之頃也。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愼其獨也。
朱子曰。隱。暗處也。微。細事也。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言幽暗之中。細微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則是天下之事。無有著見明顯而過於此者。是以。君子旣常戒懼。而於此尤加愼焉。所以遏人欲於將萌。而不使其潛滋暗長於隱微之中。以至離道之遠也。○道鄕鄒氏曰。愼獨。最爲入道之要。所謂獨者。非獨閒居靜處而已。萌於心之謂獨。能於此著力。無由有過擧。故中庸以此言爲篇首。○程子曰。有天德。便可語王道。其要只在愼獨。〈天德卽修己之功效。王道卽正家爲政之規矩。愼獨是修己正家爲政三者之樞紐。〉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朱子曰。喜怒哀樂。情也。其未發則性也。無所偏倚。故謂之中。發皆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大本者。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體也。達道者。循性之謂。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此言性情之德〈中爲性之德。和爲情之德。〉以明道不可離之意。〈此言性情之德體段如是。非指工夫而言。上文戒懼愼獨。乃下文致中和之工夫也。〉○又曰。心主於身而無動靜之閒。方其靜也。事物未至。思慮未萌。一性渾然。道義全具。其所謂中。是乃心之體。而寂然不動者也。及其動也。事物交至。思慮萌焉。七情迭用。各有攸主。其所謂和。是乃心之用。而感而遂通者也。○胡季隨曰。戒懼者。所以涵養於喜怒哀樂未發之前。愼獨者。所以省察於喜怒哀樂已發之後。〈涵養省察之說。始見於此。詳見下正心章。〉
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朱子曰。致。推而極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自戒懼而約之。以至於至靜之中。無所偏倚。而其守不失。則極其中而天地位矣。自愼獨而精之。以至於應物之處。無少差謬。而無適不然。則極其和而萬物育矣。蓋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氣順。則天地之氣。亦順矣。故其效驗至於如此。此學問之極功。聖人之能事。初非有待於外。而修道之敎。亦在其中矣。是其一體一用。雖有動靜之殊。然必其體立。而後用有以行。則其實亦非有兩事也。故於此合而言之。以結上文之意。○西山眞氏曰。致中和之所以用功。不過曰敬而已。戒懼。靜時敬也。愼獨。動時敬也。靜無不敬。所以致中。動無不敬。所以致和。自然天地位萬物育。如董仲舒所謂人君正心以正朝廷百官萬民。而陰陽和。風雨時。諸福之物畢至。是此理。〈此書之言敬始此。實修己治人之綱領也。〉○朱子曰。右子思述所傳之意〈孔子傳道於曾子曾子傳之子思故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實體備於己而不可離。次言存養省察之要。終言聖神功化之極。蓋欲學者於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也。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下同。〉
程子曰。親。當作新。○朱子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虛靈不昧。以具衆理而應萬事者也。〈朱子曰。虛靈不昧。便是心。此理具足於中。無少欠闕。便是性。隨感而動。便是情。○玉溪盧氏曰。明德。只是本心。〉但爲氣稟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然其本體之明。則有未嘗息者。故學者當因其所發而遂明之。以復其初也。〈朱子曰。明德未嘗息。時時發見於日用之閒。如見孺子入井而怵惕。見非義而羞惡。見賢人而恭敬。見善事而歎慕。皆明德之發見也。雖至惡之人。亦時有善念之發。但當因其所發之端。接續光明之。〉新者。革其舊之謂也。言旣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汚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朱子曰。至善。如言極好。道理十分盡頭。善在那裏。〉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問至善不是明德外別有所謂善。只就明德中到極處便是否。朱子曰。是明德中。也有至善。新民中也有至善。皆要到那極處。不特是理會到極處。亦要做到極處。〉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朱子曰。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朱子曰。極其體用之全而一言以擧之。臣按。明己德者。體也。新民德者。用也。明明德於天下者。合體用而言之。〉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必自慊而無自欺也。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格字有窮至兩意格物之格窮字意多物格之格只是至字之意〉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右逆推工夫〉○又曰。格物是夢覺關。誠意是人鬼關。過得此二關上面工夫。一節易如一節了。至治國平天下地步愈闊。但須照顧得到。○又曰。致知格物。是窮此理。誠意正心修身。是體此理。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推此理。要做三節看。○又曰。自格物至平天下。聖人亦是略分箇先後與人看。不成做一件淨盡無餘。方做一件。如此。何時做得成。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朱子曰。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此句與下句對說。故文勢如此。其意則物理無不到極處云爾。〉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物格知至。只是一事。以物理言之。則謂之物格。謂事物之理各詣其極也。以吾心言之。則謂之知至。謂吾心隨所詣而無不盡也。〉知旣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旣實。則心可得而正矣。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右順推功效〉○程子曰。治身齊家以至平天下者。治之道也。建立治綱。分正百職。順天時以制事。至於創制立度。盡天下之事者。治之法也。聖人治天下之道。唯此二端而已。〈建安葉氏曰。道者。治之本。法者。治之具。不可偏廢。然亦必本之立而後。其具可擧也。〉
臣按。聖賢之學。不過修己治人而已。今輯中庸大學首章之說。實相表裏。而修己治人之道。無不該盡。蓋天命之性。明德之所具也。率性之道。明德之所行也。修道之敎。新民之法度也。戒懼者。靜存而正心之屬也。愼獨者。動察而誠意之屬也。致中和而位育者。明德新民。止於至善。而明明德於天下之謂也。但所及有衆寡。而功效有廣狹。致中和之功。止於一家。則一家之天地位萬物育。而明德明於一家。〈一家豈別有天地萬物乎。只是父子夫婦兄弟。各正其分。是天地位氣象。慈孝友恭唱隨。各盡其情。是萬物育氣象。〉止於一國。則一國之天地位萬物育。而明德明於一國。及於天下。則天下之天地位萬物育。而明德明於天下矣。三代之後。一家之位育者。世或閒出。而一國天下之位育者。寂寥無聞。以是深有望於殿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