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靜先生文集

作者:宋時烈
1670年
卷一

淸陰金先生嘗序思庵朴相公遺集曰。金玉其相。追琢其章。後思庵而可以當此者。其惟樂靜趙公乎。公以絶異之資。早有志乎實學。沈酣乎載籍之文。而敦篤乎德行之懿。修於家則慈祥孝悌。無間乎父母昆弟之言。仕於朝則謨猷風采。深諭乎卿士大夫之心。至於淸儉端潔齊信謹愼之操。則雖婦孺奴隷。莫不心悅而口誦也。蓋公賦性沈靜。無他嗜欲。故無甚修爲而自然近道。雖使生乎齊晉之世。洛閩之間。不必見逸於左語之載門墻之列矣。所不可曉者。同聲同氣相應相求者。此理致之不爽者也。奈何以公之賢。遇寧考之聖。而鹽梅未契。孚尹見瑕。小試而大厄。暫容而久躓。瘴炎氷雪之餘。松摧玉鑠。以增識者之歎乎。子思子有言曰。天地之大也。人猶有所憾。今於公。益信之矣。公不幸無嗣。旣沒而門人弟子裒稡其詩若文。編爲若干卷。其詩皆遇境率意。不甚繩削而自合乎規度。蓋皆性情之發也。而其忠言嘉謨所以上裨君德。下固邦本者。皆在其疏章啓箚。其片言隻字。無不出於肝肺之間。而憂深慮遠。懇叩反覆。至於丙丁以後。則愈切愈至。而絶無衒直沽名之意。其言時蓋見用。而其未用者。十居七八矣。使其皆用。則雖改度易紀。尊主庇民。可也。必不止於今日而已。然其不能皆用者。時也。而不害其爲皆可用也。噫。察其言以求其心。考其迹以觀其用。則公之爲人。斯可以得之矣。按公狀曰。公平生用功。最在經學。雖無端的師承。而門路甚正。嘗曰。學問之道。只在知行。二者不可偏廢。其造詣淺深。因亦可知。而信乎有本者之如是也。然則淸陰追琢金玉之稱。雖爲思庵着題之好語。而似亦爲公準備於今日也。記昔聖考初服。淸陰先生與愼齋先生。論後輩人物。必以公爲第一。且當時文人不爲不多。而文衡衣鉢。必傳於公。使先生復起而序公之文。則想不用他言。而儗人必於其倫。故雖愚之服公之甚。慕公之深。而不敢贅以蠡管之說。以俟夫後世尙論之君子。公諱錫胤。字胤之。其先白川人。樂靜其自號云爾。

崇禎上章閹茂重乾之上澣。友人恩津宋時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