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静先生文集

作者:宋时烈
1670年
卷一

清阴金先生尝序思庵朴相公遗集曰。金玉其相。追琢其章。后思庵而可以当此者。其惟乐静赵公乎。公以绝异之资。早有志乎实学。沈酣乎载籍之文。而敦笃乎德行之懿。修于家则慈祥孝悌。无间乎父母昆弟之言。仕于朝则谟猷风采。深谕乎卿士大夫之心。至于清俭端洁齐信谨慎之操。则虽妇孺奴隶。莫不心悦而口诵也。盖公赋性沈静。无他嗜欲。故无甚修为而自然近道。虽使生乎齐晋之世。洛闽之间。不必见逸于左语之载门墙之列矣。所不可晓者。同声同气相应相求者。此理致之不爽者也。奈何以公之贤。遇宁考之圣。而盐梅未契。孚尹见瑕。小试而大厄。暂容而久踬。瘴炎冰雪之馀。松摧玉铄。以增识者之叹乎。子思子有言曰。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今于公。益信之矣。公不幸无嗣。既没而门人弟子裒稡其诗若文。编为若干卷。其诗皆遇境率意。不甚绳削而自合乎规度。盖皆性情之发也。而其忠言嘉谟所以上裨君德。下固邦本者。皆在其疏章启箚。其片言只字。无不出于肝肺之间。而忧深虑远。恳叩反复。至于丙丁以后。则愈切愈至。而绝无衒直沽名之意。其言时盖见用。而其未用者。十居七八矣。使其皆用。则虽改度易纪。尊主庇民。可也。必不止于今日而已。然其不能皆用者。时也。而不害其为皆可用也。噫。察其言以求其心。考其迹以观其用。则公之为人。斯可以得之矣。按公状曰。公平生用功。最在经学。虽无端的师承。而门路甚正。尝曰。学问之道。只在知行。二者不可偏废。其造诣浅深。因亦可知。而信乎有本者之如是也。然则清阴追琢金玉之称。虽为思庵着题之好语。而似亦为公准备于今日也。记昔圣考初服。清阴先生与慎斋先生。论后辈人物。必以公为第一。且当时文人不为不多。而文衡衣钵。必传于公。使先生复起而序公之文。则想不用他言。而儗人必于其伦。故虽愚之服公之甚。慕公之深。而不敢赘以蠡管之说。以俟夫后世尚论之君子。公讳锡胤。字胤之。其先白川人。乐静其自号云尔。

崇祯上章阉茂重干之上澣。友人恩津宋时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