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47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七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三

  隋八

  僧善附僧襲 僧集 元景附元覺

  智舜附智讚    智鍇

  智越附般若 法彥 曇遷

  僧淵         真慧

  慧瓚         法純附慧昂

  法進         靜端

  道舜         慧歡

  智通附頂蓋    本濟附善智 道訓 道樹

  僧照

神異典第一百四十七卷

僧部列傳二十三

编辑

隋八

编辑

僧善附僧襲 僧集

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善姓席氏,絳郡正平人。童少出家,便 從定業,與汲郡林落泉方公齊名,各聚其類,依巖服 道,往還絡繹。白鹿、太行、抱犢、林慮等山,振名四遠,歸 宗殷滿。有弟子僧襲者,愍斯汾曲,往延通化。善以山 眾常業,恐有乖離,雖經頻請,曾未之許。襲曰:『前後邀 迎三十餘度,元元之情,情無已已。磨踵有盡,誓心難』」 捨,善乃從焉。居住馬頭山中,大行禪道,蒲虞晉絳,荷 襆相諠,眾聚繁多,遂分為四部,即東西二林、杯盤、大 黃等處是也。皆零房別室,星散林巖。宴坐所指十一 切入而為標據。徒屬五百,肅然靜謐。仁壽之歲,其道 彌隆。及疾篤將亟,告弟子曰:「吾患腸中冷結者,昔在 少年,山居服業,糧粒既斷,嬾往追求,噉小石子,用充 日夕,因覺為病耳。死後可破腹看之。」果如所言。又累 曰:「各勤修業,不勞化俗,廢爾正務。若吾終後,不須焚 燎,外損物命,可坐於瓮中埋之。」以大業初年三月十 一日跏坐如生,卒於大黃巖中,道俗依言而殯。僧襲 本住絳州,結心定業,承習善公,不虧其化。晚住晉州 寶嚴寺,充僧值歲監當,稻田見殺,水陸諸蟲,不勝其 酷。因擲棄公名,追崇故業。以善師終日他行,不在借 訪時人,又並終沒。遂齎諸供度,就山設會。悲慟先跡, 顧奉無由。尋其遺骸,莫知所在。忽聞爆聲震裂,響發 林谷,見地分涌,瓮出於外,骸骨如雪,唯舌存焉。紅赤 鮮映,逾於生日。因取骨舌兩以為《塔襲》。以貞觀十五 年正月九日,卒於山舍,春秋六十有四。臨終,神思安 隱,稱念而逝。時晉州西小榆山,有沙門僧集者,苦節 山林,聚徒禪業。養蛇畜鼠,馴附可以手持。常現左右, 驅逐不去,有俗人來,輒便自隱。

元景附元覺

编辑

按《續高僧傳》:「元景,姓石氏,滄州人。十八被舉秀才,至 鄴都,為和王省事。讀書一遍,便究文義,頃便輒引,曾 無所遺,五載之中,無書可讀。晚從和禪師所,聽《大品》 《維摩》,景既後來門側立聽,深鑒超拔,將歸受學。和以 定業之望,參問繁廣,令依止慧法師,授以大乘祕奧 之極。既沃乃心,便志在捨俗。二十有七,與諸妻子執」 別告云:「自臨漳以南,屬吾所遊,名涅槃境。臨漳以北, 是生死分。爾之行住也。吾誓非聖,更不重陟。」還從和 公剃落,授以正法。景晨宵思擇,統解元微。遭周滅法, 逃潛林薄。又以禪道內外相融。開皇初年,就緣講導, 儀設華約,事事翹心。故二時法會,必香湯灑地,熏爐 引導,前經後景,初無一絕。洗穢護淨,欽若戒科。常讀 《開經》,行不過五,尋訖便展,其例如前。故每震法鼓動, 即千人屯赴,供施為儔罕匹。所以景之房內,黃紫緇 衣,上下之服,各百餘副,一時一換,為生物善經。身一 著便以施僧。其感利之殷,為如此也。後因臥疾三日, 告侍人元覺曰:「吾欲見彌勒佛,云何乃作夜摩天主?」 又云:「賓客極多,事須」看視。有問其故,答云:「凡夫識想, 何可檢校?向有天眾,欲來邀迎耳。」爾後異香充戶,眾 共聞之。又曰:「吾欲去矣,當願生世為善知識。」遂終於 所住,即大業三年六月也。自生常立願沉骸水中。及 其沒後,遵用前旨,葬於紫陌河深瀅之中。三日往觀, 所沉之處返成沙墳。極高峻而水分兩派。道俗異其 雅瑞,傳跡於今。元覺孝慈居性祖學先謨。後住京師。 隸莊嚴寺。純講大乘。於文殊般若偏為意得。榮觀帝 壤譽顯當鋒。

智舜附智讚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舜,俗姓孟,趙州大陸人。少為書生,博 通墳索,工書善說,《庠序》附焉。年二十餘,厭世出家,事 雲門稠公。居于白鹿,始末十載。常樂幽隱,不事囂雜。 纔有昏情,便有靈祇相誡。或動身衣,或有聲相,又現白服,形影丈餘,遶院相警,往往非一。嘗與沙門曇詢 同修《念定經》。于四年後,北遊贊皇許亭山,依倚結業, 聲績及遠,有資其道供者,便權避之,遂經紀載,不須 資給。」又獵者逐雉,飛入舜房,苦加勸勉,終不肻止,遂 將雉去。情不忍此,因割耳遺之。感舜苦諫,便投弓解 鷹,從舜請道,漸學經義。於是諫篤數村捨其獵業,斯 則仁濟之誠也。後專習道觀,不務有緣,妄心卒起,不 可禁者,即刺股流血,或抱石巡塔,須「臾不逸。其慮也, 故髀上刺處,斑駮如鋪錦焉。其翹勵之操,同伍誠不 及矣。」處山積歲,剪剃無人,便以火淨髮,敝服忘食,屢 經寒炎,度景分功,無忘造次。性少貪惱,手不執財。每 見貧餒,淚垂盈面,或解衣以給,或割口以施。由此內 徹外化,所親之中,見其弘敬。十人出家,並依舜行,練 心節量,踵武揚風。後「年庚既侵,身力斯盡,常令人稱 念,繫想淨方,遂終于老。末感氣疾忽增,十有五日,勵 念如初,卒於元氏縣屈嶺禪坊,時年七十有二」,即仁 壽四年正月二十日也。初葬於終所山側後房子縣 界嶂洪山。民素重舜道,夜偷屍柩,瘞於巖中,及往追 覓,皆藏其所。三年之後,開視焚之,起白塔於崖上。自 舜之入道,精厲其誠,昔處儒宗,頗自矜伐。忽因旬假, 得不淨觀,腹府流外,驚厭叵陳。所見餘人,例皆不淨 內溢。乃就稠師,具蒙印旨,為雲門官供,當擬是難。因 就靜山,曉夕通業,不隸公名,不行公寺,而內德潛運, 遠聞帝闕。開皇十年,下詔曰:「皇帝敬問趙州房子界 嶂洪山南谷舊禪房寺智舜禪師:冬日極寒,禪師道 體清勝,教導蒼生,使早成就,朕甚嘉焉。朕統在兆民 之上,弘護正法,夙夜無怠。今遣開府盧元壽指宣往 意,并送香物如別。」時趙州刺史楊達以舜無公貫,素 絕名聞,依敕散下,方始知之。乃為繫名同果寺,用承 詔旨。舜亦不臨赴,山民為之起寺,三處交絡,四方聞 造,欣斯念定,而莫堪。其精到,不久還返,斯勇猛之誠 不可例。每於冬初,化諸緣集,多辦複貯之衣,就施獄 囚。春秋二時,方等行道。餘則跏坐幽林,塊然不寐。及 登耳順,心用力疲,轉讀藏經,凡得四遍。左手執卷,右 手執燭,十宿五宿目不曾斂。佛名讚德,誦閱如流,昏 晝六時,禮懺終化。有弟子智讚,幼奉清誨,長悟元理, 《攝論》《涅槃》,是所綜博。今住藍田化感寺,承習禪慧,榮 其光緒,比多徵引,終遁林泉。

智鍇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鍇,姓夏侯氏,豫章人。少出家,在揚州 興皇寺聽朗公講《三論》,善受元文,有名當日。開皇十 五年,遇天台顗公修習禪法,特有念力,顗歎重之。晚 講《涅槃》《法華》及《十誦律》,弘敷之盛,見重於時。又善外 學,文筆史籍,彌是所長。晚住廬山,造大林精舍,締構 伊始,並是營綜。末又治西林寺,兩處監護,皆終其事。」 然守志大林,二十餘載,足不下山,常修定業。隋文重 之,下敕追召,稱疾不赴。後豫章請講,苦違不往,云:「吾 意終山舍,豈死城邑。」道俗虔請,不獲志而臨之。未幾 遂卒於州治之寺,時以為知命也。春秋七十有八,即 大業六年六月也。氣屬炎熱,而跏坐如生,接還廬阜, 形不摧變,返有異香,道俗歎訝,遂緘於石室焉。

智越附般若 法彥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越,姓鄭氏,南陽人。少懷離塵之志,父 為求婚,方便祈止。長則勇幹清美。於時岳陽殿下統 御荊州,徵任甚高,非其所欲,唯以情願出家。王感彼 誠素,因遂夙心。剪落已後,隨方問道,仍到金陵,便值 智者北面請業,授以禪法。便深達五門,窮通六妙,戒 行清白,律儀純粹。又誦《法華》萬有餘遍,瓶水自盈,經 之力也。」學徒雖眾,其最居稱。首有臨海露山精舍,梵 僧所造,巨有靈異。智者每臨命越令影響之。晦跡已 後,台嶺山眾,一焉是囑。二十年間,恂恂善誘,無違遺 寄,便為二眾依止,四部歸崇。姿容瓌偉,德感物情,頗 存汲引。每於師忌,敕設千僧官齋。越以衣缽之餘,以 充大施。隋文皇帝獻后崩日,設齋咒願,每獲百段,曾 不固留。括州刺史鄭係伯、臨海鎮將楊神貴,師友義 重,待遇不輕。大業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寢疾經 旬,右脅而臥,卒於國清舊房,春秋七十四。臨終之時, 山崩地動,境內道俗咸所見聞。天台山又有沙門波 若者,俗姓高句麗人也。陳世歸國,在金陵聽講,深解 義味。開皇併陳遊方學業,十六年,入天台北面智者 求授禪法。其人利根上智,即有所證,謂曰:「汝於此有 緣,宜須閑居靜處,成備妙行。今天台山最高峰,名為 華頂,去寺將六七十里,是吾昔頭陀之所。彼山祇是 大乘根性,汝可往彼,學道進行,必有深益,不須愁慮 衣食。」其即遵旨。以開皇十八年往彼山所,曉夜行道, 不敢睡臥,影不出山,十有六載。大業九年二月,忽然 自下。初到佛壟上寺淨人見三白衣擔衣缽從,須臾 不見。至於國清下寺,仍密向善友同意云:「波若自知 壽命將盡非久,今故出與大眾別耳。」不盈數日,無疾 端坐,正念而卒於國清,春秋五十有二。送龕山所,出 寺大門,迴轝示別,眼即便開,至山仍閉。是時也,莫問官私道俗,咸皆歎仰,俱發道心,外睹靈瑞若此。餘則 山中神異,人所不見,固難詳矣。時天台又有釋法彥 者,俗姓張氏,清河人也。周朝廢教之時,避難投陳,於 金陵奉遇智者,以太建七年陪從入天台,服膺請業, 授以禪那。既蒙訓誨,不停房舍,每處山間林樹之下, 專修禪寂。三十年中,常坐不臥,或時入定,七日方起, 具向師說所證法相。有人聽聞曰:「如汝所說,是背捨 觀中第二觀相。」亦有山祇數相嬈試,晏坐怡然,不干 其慮。大業七年二月三十日卒於國清,春秋六十。智 者門徒極多,故敘其聞見耳。

曇遷

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遷,俗姓王氏,博陵饒陽人。近祖太原 歷官而後居焉。少而俊朗,爽異常倫。年十三,父母嘉 其遠悟,令舅氏傳授,即齊中散大夫國子祭酒博士 權會也。會備練六經,偏究《易》道,剖卦析爻,妙窮象繫, 奇遷精彩,乃先授以《周易》。初受八卦相生,隨言即曉。 始學及半,餘半自通,了非師授,悟超詞理,會深異也。」 曾有一嫗失物,就會決之,得於《兌》卦。會告遷曰:「汝試 辨之。」應聲答曰:「若如卦判,定失金釵。」嫗驚喜曰:「實如 所判。」遷曰:「《兌》是金位,字腳兩垂,似於釵象耳。」舅曰:「更 依卦審悉盜者為誰。」對曰:「失者,西家白色女子,奉口 𩮀角,年可十四五者將去,尋可得之。」後如言果獲。有 問其故,遷曰:「《兌》是西方少女之位,五色分方,西為白 也。兌字上點,表𩮀角之象。內有尖形,表奉口之相。推 而測知,非有異術。」舅乃釋策而歎曰:「吾於卜筮頗工, 至於取斷依稀而已,豈如汝之明耶?老舅實顧多慚, 方驗宣尼之言,後生可畏也。」乃更授以《禮》《傳》《詩》《尚》《莊》 《老》等書。但經一覽,義無重問。於時據宗儒學,獨擅英 聲。每言大小兩雅,當「時之諷刺。左右二史,君王之事。 言禮序人倫,樂移風俗,無非耳目之翫,其勢亦可知 之。未若李莊論大道,《周易》辨陰陽,可以悟幽微,可以 怡情性,究而味之,乃元儒之本也。」自爾留心《莊》《易》,歸 意佛經,願預染衣,得通幽極。二親愛之,弗許。懇誠歲 久,乃蒙放遣。初投饒陽曲李寺沙門慧榮,榮頗解占 相,知有濟器,告遷曰:「有心慕道,理應相度。觀子骨法, 當類彌天。自揣非澄公,有慚德義,可訪高世者,以副 雅懷。」遷雖屢伸勤請,而固遮弗許。又從定州賈和寺 曇靜律師而出家焉,時年二十一。本圖既遂,襟期坦 然,猛勵精勤,昏曉無倦。初誦《勝鬘》,不日便了,怪而檢 覆,未差一字。當夜問經中深疑,莫非妙義。既知神思 大成,乃與受具,恣其問道。從師五臺山,此山靈跡極 多,備見神異。後歸鄴下,歷諸講肆,棄小專大,不以經 句涉懷,偏就曇遵法師稟求佛法綱要。當有齊之盛, 釋教大興,至於宮觀法祀,皆鋒芒馳騖。遷性不預涉, 高謝世利,眾咸推焉。密謂人曰:「學為知法,法為修行, 豈以榮利,即名為道。」秦世「道恆,削跡巖藪,誠有由矣。」 遂竄形林慮山黃花谷中淨國寺,蔬素覃思,委身以 道,有來請問,乍為弘宣。研精《華嚴》十地、《維摩》《楞伽》《地 持》《起信》等,咸究其深。賾當尋《唯識論》,遂感心熱病,專 憑三寶,不以毉術纏情。夜夢月落入懷,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甚訝香美,覺罷所苦痊復,一旬有餘,流味 在口,固其聖助,食月成德,遂私改名以為月德也。爾 後每授人戒,常云:「於我月德前三說,受菩薩戒。」逮周 武平齊,佛法頹毀,將欲保道存戒,逃跡金陵,結侶宵 征,間行假道,多被劫掠。進達壽陽曲水寺,顧法屬曰: 「吾等薄運所鍾,屢逢群盜,若怨結不解,來報莫窮。眾 可哀彼愚迷,自責往業,各捨什物,為賊營懺,冀於來 世為法知識。」既而南濟大江,安然利涉。由斯以推,誠 齋福之助也。初達揚都,栖道場寺,掃衣分衛,攝念無 為,時與同侶談《唯識》義。彼有沙門慧曉、智璀等,並陳 朝領袖。江表僧望曉,學兼孔釋,妙善定門。璀禪慧兩 深,帝王師表。又有高麗沙門智晃,善薩婆多部,名扇 當塗,為法城塹。並一見而結友于,再敘而高沖奧。有 欲以聞天子者,遷預知情事,謂之曰:「余以本朝淪覆, 正法陵夷,所以冒死浮江,得參梵侶。生平果志,遂得 有餘,結構時榮,幸願緘默。」唯有國子博士張機,每伸 盡禮,請法餘景,時論《莊》《易》,竊傳其義,用訓庠序。因至 桂州刺史蔣君之宅,獲《攝大乘論》,以為全如意珠。雖 先講《唯識》,薄究通宗,至於思構幽微有所流滯。今大 部斯洞文旨宛然,將欲弘演未聞,被之家國。承周道 失御,隋曆告興,遂與同侶俱辭建業。緇素知友,祖道 新林,去留哀感,各題篇什,執手辭訣,登石頭岸。入舟 動楫,忽風浪騰湧,眾人無計,遷獨正想不移,捧持攝 論,告江神曰:「今欲以大法開彼未悟,若北土無運,命 也如何?必應聞大教,請停風浪,冀傳法之功,冥寄有 屬。」言訖,須臾恬靜,安流達岸。時人以為此論譯於南 國,護國之神不許他境,事同迦延之出罽賓,為羅剎 之稽留也。進達彭城,新舊交集,遠近欣赴,鬱為大眾。 有一檀越捨宅栖之,遂目所住為慕聖寺。始弘《攝論》, 又講《楞伽》《起信》《如實》等論,相繼不絕。《攝論》北土創開, 自此為始。徐州總管穀城公萬緒率諸僚佐,擁篲諮承,盡弟子之禮。遷弘化此土,屢動暄涼,黑白變俗,大 有成業。自周毀正法,遺形充野,乃勸獎有緣,於慕聖 寺多構堂閣,隨有收聚,莊嚴供養。上柱國宋公賀若 弼、長史張坦出鎮揚州,承風思展,結為良導,及諸道 俗,佇願德音。坦乃手疏邀延,遷亦虛舟待吹,還到廣 陵,舉郭迎望,「歌梵遏雲霞,香花翳日月,桑門一盛,榮 莫加斯。」宋公名重位高,頗以學能傲誕,遷應權授法, 不覺心醉形摧,乃㩦其家屬,從受歸戒。初停開善,建 弘《攝論》,請益千計。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江都纔 了,復迎還北,盛轉法輪,聲名遐布。屬開皇七年秋,下 詔徵召。時洛陽慧遠、魏郡慧藏、清河僧休、濟陽寶鎮、 汲郡洪遵,各奉明詔,同集帝輦遷,乃率其門人行塗, 所資皆出天府。與五大德謁帝於大興殿,特蒙禮接, 勞以優言。又敕所司並於大興善寺安置供給。王公 宰輔,冠蓋相望。雖各將門徒十人,而慕義沙門敕亦 延及。遂得萬里尋師,於焉可想。於斯時也,宇內大通, 京室學僧,多傳荒遠。眾以《攝論》初闢,投誠請祈,即為 敷弘,受業千數。沙門慧遠,領袖法門,躬處坐端,橫經 稟義,自是傳燈不絕,於今多矣。雖則寰宇穿鑿,時有 異端,原其解趣,莫非祖習。故《真諦傳》云:「不久有大國, 不近不遠。大根性人,能弘斯論,求今望古,豈非斯人 乎?」十年春,帝幸晉陽,敕遷隨駕。既達并部,又詔令僧 御殿行道。至夜,追遷入內,與御同榻。帝曰:「弟子行幸 至此,承大有私度,山僧欲求公貫,意願度之,如何?」遷 曰:「昔周武御圖,殄滅三寶,眾僧等或划跡幽巖,或逃 竄異境。陛下統臨大運,更闡法門,無不歌詠有歸,來 投聖德。比雖屢蒙招引度脫,而來有先後,致差際會。 且自天地覆載,莫匪王民,至尊汲引萬方,寧止一郭 蒙慶。」帝沈慮少時,方乃允焉。因下敕曰:「自十年四月 已前,諸有僧尼私度者,並聽出家。」故率土蒙度數十 萬人,遷之力矣。尋下敕,為第四皇子蜀王秀於京城 置勝光寺,即以王為檀越。敕請遷之,徒眾六十餘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養。十三年,帝幸岐州,遷時隨從,乃 敕蜀王布圍南山,行春蒐之事也。王逐一獸入故窯 中,既失蹤跡,但見滿窯破落佛像,王遂罷獵,具以事 聞。遷因奏曰:「比經周代毀道靈塔,聖儀填委溝壑者 多。蒙陛下興建,已得修營。至於碎身遺影,尚遍原野, 貧道觸目增慟,有心無事。」帝聞,悵然曰:「弟子庸朽,垂 拱巖廊,乃使尊儀冒犯霜露。如師所說,朕之咎也。」又 下詔曰云云。諸有破故佛像,仰所在官司,精加檢括, 運送隨近寺內。率土蒼生,口施一文,委州縣官人檢 校莊飾。故一化嚴麗,遷實有功。十四年,柴燎岱宗,遷 又上諸廢山寺,并無貫逃僧,請並安堵。帝又許焉。因 敕率土之內,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聽給額。私度附 貫,遷又其功焉。又敕河南王為泰嶽神通道場檀越, 即舊朗公寺也。齊王為神寶檀越,舊靜默寺也。華陽 王為寶山檀越,舊靈巖寺也。又委遷簡齊魯名僧,來 住京輦。其為世重,誠無以加。文帝昔在龍潛,有天竺 沙門以一裹舍利授之云:「此大覺遺身也,檀越當盛 興顯,則來福無疆。」言訖,莫知所之。後龍飛之後,迫以 萬機,未遑興盛。仁壽元年,追惟昔言,將欲建立,乃出 本所舍利,與遷交手數之,雖各專意,而前後不能定 數。帝問所由,遷曰:「如來法身,過於數量,今此舍利,即 法身遺質,以事量之,誠恐徒設耳。」帝意悟,即請大德 三十人,安置寶塔,為三十道,建軌制度,一准育王。帝 以遷為蜀王門師王,置鎮梁益,意欲「令往蜀塔所檢 校為功。宰輔咸以劍道危懸,塗徑盤折,高年宿齒,難 冒艱阻更改奏之。」乃令詣岐州鳳泉寺起塔,晨夕請 瑞,以沃帝心。將造石函,時寺東北二十里許忽見文 石四段,光潤如玉,大小平正。取為重函,其內自變作 雙樹之形,高三尺餘,異色相宣,或有鳥獸龍象之狀, 花葉旋轉之形。以事上聞,帝大悅。二年春,下敕,於五 十餘州分布起廟,具感祥瑞。四年又下敕,於三十州 造廟。遂使宇內大州一百餘所,皆起靈塔,勸物崇善, 遷實有功。及獻后云崩,於京邑西南置禪定寺,架塔 七層,駭臨雲際,殿堂高竦,房宇重深,周閭等宮闕,林 圃如天苑,舉國崇盛,莫有高者。仍下敕曰:「自稠師滅 後,禪門不開,雖戒慧乃弘,而行儀攸闕。今所立寺,既 名禪定,望嗣前塵,宜於海內召名德禪師百二十人, 各二侍者,並委遷禪師搜揚。有司具禮,即以遷為寺 主。既恩敕爰降,不免臨之,綏撫法眾,接悟賢明,皆會 素心,振聲帝世。」時大興善寺有像放光,道俗同見,以 事聞。上敕問遷曰:「宮中尊像並是靈儀,比來修敬,光 何不現?」遷曰:「但有佛像,皆放光明,感機既別,有見不 見。」帝曰:「朕有何罪,生不遇耶?」遷曰:「世有三尊,各有光 明,其用異也。」帝曰:「何者是耶?」答曰:「佛為世尊,道為天 尊,帝為至尊。尊有恆政,不可並治。所以佛道弘教,開 示來葉,故放神光,除其罪障。陛下光明,充於四海,律 令法式,禁止罪源,即大光也。」帝大悅。遷美容儀風韻, 故臨機答對如此。又器宇恢雅,含垢藏疾,妙於定門, 練精戒品,天性仁慈,寡於貪競,雖帝王贈捨,遠近獻餉,一無自給,並資僧眾。或接濟貧薄,追崇圖塔。又不 重厚味,不飾華綺,內有關鑰,外屏名利,顯助弘道,冥 心幽隱,立志清簡,不雜交遊。時俗頗以疏傲為論。深 鑒國士,而體其虛心應物也。凡有言述,理無不當,皆 能遣滯,顯旨深矣。故遠公每云:「遷禪師破執入理,此 長勝我。」斯言合也。詞旨典正,有文章焉。雖才人沉鬱, 含毫未能加也。夙感風瘻之疾,運盡重增,卒於禪定, 春秋六十有六,即大業三年十二月六日也。葬於終 南北麓勝光寺之山園。鑿石刻銘,樹於墳所。當停柩 之日,有一白犬,不知何來,徑至喪所。雖遭呵逐,終不 肯去。見人哀哭,犬亦號叫;見人止哭,犬亦不聲。與食 不噉。常於喪所右縈而臥。既轝柩行,犬便前後奔走, 似如監護之使。及下葬訖,便失所在。識者以犬為防 畜,將非冥衛所加乎。初未終之前,有夢禪定佛殿東 傾,數人扶之還正,惟東北一柱陷地,拔之不出,遷房 屬於陷角,故有先驗之徵。既卒之後,有沙門專誠祈 請,欲知生處,乃夢見淨土嚴麗故倍常傳。寶樹宮闕 鬱然相峙,道俗徒侶有數千人。遷獨處金臺,為眾說 法。雖夢通虛實,而靈感猶希,況隨請而知,故當降靈 非謬矣。所撰《攝論疏》十卷,年別再敷,每舉法輪,諸講 停務,皆傾渴奔往,有若不足也。又撰《楞伽》《起信》《唯識》 《如實》等疏,《九識》《四明》等章,《華嚴明難品》《元解》總二十 餘卷,並行於世。有沙門明則為之行狀,覼縷終始,見 重京師矣。

僧淵

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淵姓李,廣漢郪人。家本巨富,為巴蜀 所稱。及淵初誕,天雨銅錢於庭,家內合運,處處皆滿。 父運疲久,口噓唱乏,錢不復下,倉內貯米,但及於半, 忽滿溢出。親姻外內莫不歎其福報也。自少至長,志 幹殊人,行則安而徐動,坐則儼而跏趺,眼光外射,燄 燄發越,容色玉潤,狀若赤銅,聲若洪鐘,響發林動,兩」 足輪相,十角分明,二手九井,紋理如畫。年十八,身長 七尺。其父異之,命令出家,即時剃落,住城西康興寺, 今所謂「福緣」是也。博尋人法,訪無遠近,經耳不忘,蘊 括懷抱,奉戒守素,大布為衣,瓶缽之外,無所蓄積。與 同寺毅法師交遊,二人即蜀郡僧中英傑者也。相隨 入京,博採新異。有陟岵寺沙門僧寶者,禪道幽深,帝 王所重,便依學定,豁爾知津。經涉炎涼,詳覈詞義。淵 研精定,道毅博通經術。丘索草隸,靡不留心。周氏廢 教,便還故寺,割東行房,以為私宅,餘者供官。隋氏運 開,更新締構,領匠伐木,連雨兩月。淵執爐祈請,隨語 便晴。造塔須金盤,又請地府,隨言即掘,應命藏開。用 足餘金,還歸本窟。詳斯福力,今古未聞。常給孤獨,不 逆人意,遠近隨助,泉布若流。又以錦水江波沒溺者 眾,便於南路欲架飛橋。纔叩此機,眾事咸集。昔諸葛 武侯指二江內造七星橋,造三鐵錞,長八九尺,徑三 尺許,人號「鐵槍」,擬打橋柱,用訖投江,須便祈祠,方可 出水。淵造新橋,將行豎柱,其錞自然浮水來至橋津。 及橋成也,又自投水。道俗歌謠,於今逸耳。淵毅二師, 並為物軌,晨夕問法,無虧遺寄。毅以仁壽二年十二 月十二日寅時告弟子曰:「三界無常,吾其死矣。」言終 神謝,福緣本住,春秋六十有九。淵聞之憫然曰:「毅師 已往,我豈獨留。」俄而遘疾,遺語同瘞。即以其月十四 日又化,春秋八十有四。至十七日並窆於九里堂焉。 刊石紀之於寺堂,陳子良為文。

真慧

编辑

按《續高僧傳》:「真慧,陝州河北人,姓陳氏。河北諸陳,代 稱冠族,遠稱漢右相陳平中云:魏向侯陳涉,乃至江 表陳代,並出此鄉。慧早厭身城,父母留礙,逼納妻室, 不免外情,玉潔之志,涅而逾淨。開皇十二年,年纔及 冠,二親俱往。既將出俗,猶縈妻累,先勸喻已,便為解 髮,資給道具,送往尼寺。慧往陝州大通寺清禪師所」, 出家受具。清示以學方次第,有本曰《尸羅不淨三昧》, 無由,令往鄴下靜洪律師所,因循兩載,備探幽致。又 詣衛州林落泉詢禪師所,朝投夕悟,經歷歲餘。於詢 所得,略貫終始。禪侶三百,嗟試聲馳。詢摩其頂,堪傳 法燈。令往山西,啟請未悟。慧以學日既少,恐有差分, 更住陶研。乃經兩載,一一呈示,去取「無疑。開皇十八 年,承命西歸,路經白鹿百家巖,時號幽絕,山勢窮美, 因登遊觀,又為留連。夏坐栖之,又陳禪道。至秋擇地, 無越晉川。遂之蒲阪首山麻谷,創築禪宇,四眾爭趨, 端居引學,蔚成定市,十有八載,成就極多,栖巖傑昂, 最稱深入。仁壽四年,召與名僧住栖巖寺。其為人也, 諒直剛決,清儉退讓,安苦忍樂,容止可觀。獨處樂靜, 不希華靡。大業元年,餌黃菁,絕粒百日。檢校教授,坐 禪禮懺,不減生平。後覺肥充,恐有學者,便休服餌於 閑田原北杯盤谷。夏坐虎窟,虎為之移。及秋,虎還返 窟。常有山神節度時分,如有遲延,必來警覺。」以大業 十一年十月七日因疾卒麻谷禪坊,春秋四十有七。 初將終夕,神彩若常,曰:「吾將生淨土。」見蓮花相候。又 聞異鐘,聲聲幽淨,異香花充蔚。斯相既至,潛然而絕門人道俗,依而闍維。收骨起塔於麻谷。

慧瓚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瓚,姓王氏,滄州人。壯室出家,清貞自 遠,承稟元奧,學慕綱紐。受具後,偏業毗尼,隨方聽略, 不存文句。時在定州居於律席,講至寶戒。法師曰:『此 事即日卒難制斷,如何』?瓚私賤其說,將襆中有錢三 百,乃擲棄之。由是卒世言不及利。周武誅剪,避地南 陳,流聽群師,咸加芟改。開皇弘法,返跡東川,於趙州 西封龍山,引攝學徒,安居結業。大小經律,互談文義。 宗重行科,以戒為主。道聞遠流,歸向如市。其所開悟, 以離著為先。身則依附頭陀,行蘭若法;心則思尋念 慧,識妄知詮。徒侶相依,數盈二百,繩床道具,齋肅有 儀。」後西遊路經馬邑,朔代并晉名行師。譽滿二河,道 俗傾望。秦王俊鎮并部,弘尚釋門,於太原蒙山置開 化寺,延請居之。僧眾邕熙,聲榮逸口。至於黑白布薩, 要簡行淨之人。知有小𠍴,便止法事,重過則依《方等》, 輕罪約律治之。必須以教驗緣,片缺則輕律《俱捨》。沙 彌信行,重斯正業,從受十戒,瓚不許之,乃歸瓚之弟 子明引禪師,遵崇行法。晚還鄴相,方立部眾。及獻后 云崩,禪定初構,下敕追召,入京傳化。自并至雍,千里 欽風,道次逢迎,禮謁修敬。帝里上德。又邀住於終南 山之龍池寺,日夜請誨,聞所未聞。因而卒於山舍,春 秋七十有二。即大業三年九月也。弟子志超追崇先 範,立眾晉川焉。

法純附慧昂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純,俗姓祝氏,扶風始平人也。初出家 日,在於周世,備聞正教,親奉明師,意在定林,情兼拯 溺。住帝京陟岵、天宮二寺,往來居止,通慮為先。逢周 廢教,潛匿城市,內持道服,外假俗衣。皇隋之興,厥初 度首,即百二十人之一也。住大興善,鞭勒形心,有途 前稔。文帝聞純懷素,請為戒師,自辭德薄,不敢聞命。」 帝勤注不已,遂處林中,為傳戒法四事,厚禮不勝其 供。辭還本寺,歎曰:「危身脆命,無常不久。終日保養,何 見牢固,上供難消。」遂行方等懺法,四十五年常處淨 場,宗經檢失,除食便利,餘無闕廢。嘗於道場然燈,遂 感燈明續燄,經於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私密 異之,為減累之嘉相也。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內,忽然 不見。乃經再宿,還來本處,而油滿如故。每於夜靜,聞 有說法教授之聲,異香尋隙,氣衝於外。就而視之,一 無所見,識者以為幽祇所集故也。而謙弱成治,趣務 造功,不累形骸,用清心海。至於三秋霖滯,民苦者多。 純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或代人傭作,事訖私去,有 與作價,還濟貧人。或見道俗衣服,破壞塵垢,皆密為 洗補,及巾屨穢污臰處,皆縫洗鮮全,其例甚眾。或於 靜時,掃廁擔糞,有密見者,告云:「若情事欣泰,願共同 作。」或為僧苦役,破薪運水。或王路艱阻,躬事填治。因 以勵俗,相助平坦。有來䞋錫,皆慘然不樂,口云:「愛賊 既來,獄王潛至,打縛不久矣。」故所獲財物,並施大眾, 不造經像。人問其意,云「行道者所乏耳」,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門首,皆迴與僧。而自著糞掃袈裟, 內以布裙,又無腰襻,以繩收束,如中國法。寺僧服其 行也。或有不敢受者,以為勝人,所奉稍異常徒。《自敘》 云:余初出家,依於山侶,晝則給供清眾,暮則聚薪自 照。因而誦經,得二十五卷,謂《十地經論》《金剛般若論》 《金光明》《諸法無行》等,并講習通利。故其所宣導,皆引 用斯文焉。開皇十五年,文帝又請入內,為皇后受戒, 施物出宮,隨散並盡。故貧窶之士,聞純之入內也,要 必有賜,並聚集街道,待施而還。仁壽三年,遂覺不悆, 閉室靜坐而無痛,所有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於 右。弟子慧進入問:「此是何人?」答曰:「第六欲天頻來命 我,但以諸天著樂,竟不許之,由妨修道故也。常願生 無佛法處,教化眾生,慎勿彰言,死後任說。」至五月內, 弟子為建大齋,望崇元福。道俗湊集,並在純前。有雙 鴿飛來純房內,在衣笐上注目看純,雖人觸捉,都無 有懼。純云:「任之勿捉。」至暮方逝。及其疾甚,人有問者, 必誡以法行,不得自縱自欺。又云:「我不覺忽乘白象 也。此乃妄業耳,何由可任。」因設齋食與諸舊別,所有 衣資雜物,施同行者,任取一事,用結良緣。而神志明 悟,不覺餘想。卒於淨住寺,春秋八十有五,即仁壽三 年五月十二日也。葬於白鹿原南,鑿龕處之外開門 穴以施飛走。後更往觀,身肉皆盡而骸骨不亂。弟子 慧昂等率諸檀越追慕先範,乃圖其儀質,飾以丹青。 見在淨住沙門彥琮褒美厥德,為敘讚云:「昂少所慈 育,親供上行」,為之碑文,廣陳盛事。兼以立性閑穆,識 悟清爽,文藻橫被,聞於京室。著述十卷,頗共傳之。

法進

编辑

按《續高僧傳》:「『法進不知氏族,住益州綿竹縣響應山 玉女寺,為輝禪師弟子。後於定法師所受十戒,恭謹 精誠,謙恪為務,唯業坐禪。寺後竹林,常於彼坐,有四 老虎繞於左右。師語:勿泄其相也』。後教水觀,家人取 柴,見繩床上有好清水,拾兩白石,安著水中。進暮還寺,彌覺背痛,問其家人,云:『安石子語令明往,可除此』」 石。及旦進禪,家人還見如初清水,即除石子所苦,便 愈。因爾習定,不出此山。開皇中,蜀王秀臨益州,妃患 心腹,諸治不損。有綿州昌隆白崖山道士文普善者, 能昇刀禁火。鵠鳴山有二道士,能呼策鬼神,符印章 醮,入水不溺。並來同治,都無有效。乃使長史張英等 往山請出為妃治病。報曰:「吾在山住向八十年,與木 同性,徐更苦邀。」進答曰:「盡命於此,可自早還。」信返具 報,王使六司官人犢車四乘,將從百人,重往迎請。進 曰:「王雖貴勝,命有所屬,執志如初。」信還,王大怒,自入 山捋手加罪。既至山寺,禮佛見進,不覺身戰汗流。王 曰:「奉請禪師為妃治病,禪師慈悲,願救此苦。」答曰:「殺 羊食心,豈不苦痛?一切眾生皆是佛子,何因於妃偏 生此愛?」王慚愧懺悔,仍請出山。乃曰:「王命既重,不可 不行。王自先行,貧道生不乘騎,當可後去。」王曰:「弟子 步從,與師同行。」報曰:「出家人與俗異,但前行應同到。」 王行兩日方至。進一旦便達,徑入妃堂,見進流汗。因 爾除差,施絹五百段,衲衣袈裟什物等。進令王妃以 水盥手執物咒願總用,迴入法聚寺基業即辭還山。 王與妃見,進足離地可四五寸。以大業十三年正月 八日終。此山中龍吟猿叫,諠寺三日矣。

靜端

编辑

按《續高僧傳》:「靜端,一名慧端,本武威人,後住雍州。年 十四,投僧實禪師,受治心法,深所印可。經魏周、隋,崇 挹佛化,闡弘不絕,以靜操知名。後歸於曇相禪師,習 行定業。周滅法時,乃竭力藏舉諸經像等百有餘所, 終始護持,冀後法開,用為承緒。及隋開化,並總發之。 經籍廣被,端之力也。重預出家,還宗本習,擁徒結道」, 綽有餘勳。而謙損儉退,無與時爭。服御三衣,應法杖 缽。一床一食,用卒生報,獲利即散,餘無資蓄。名行既 著,貴賤是崇。隋漢王諒重其戒德,數受弘訓。文帝獻 后,引進入宮,從受正法。稟其歸戒,遂留宮宿。端曰:「出 家之人,情標離俗,宮中非宿寢之所。」數引宮禁,常弘 戒約。敕以牙席檀龕及諸金貨,前後奉賜,令興福力, 故令寺宇高廣,皆端之餘緒焉。所以財事增榮,日懸 寺宇,一無所受,並歸僧庫。而常掩室下帷,靜退人物。 仁壽年中,有敕送舍利於豫州,屢放白光,變為五彩, 旋轉瓶側,見者發心,鑿石為銘。鐫治將訖,乃變為金 字,分明外徹,時以為嘉瑞也。屬高祖昇遐,隋儲嗣曆 造大禪定上福文皇,召海內靜業者居之,以端道悟 群心,敕總綱任,辭不獲免,創臨僧首。於時四方義聚, 人百其心,法令未揚,或𠎝靈化,而端躬事軌,勉咸敬 而揖之,使夫餮惰之士,悛勵而從訓勗者殷矣。以大 業二年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終於禪林本寺,春秋六 十有四。瘞於京之東。故禪林寺廟猶陳五色牙席,千 秋樹皮袈裟在焉。由物希故。觀者眾矣。

道舜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舜未詳何人,靜處林泉,庇道自隱,言 常含笑,談述清遠。嘗止澤州羊頭山,神農定藥之所。 結宇茅茨,餘無蓄積,日唯一食,常坐卒歲。斯亦清素 之沙門也。德豐內溢,聲流氓俗態感蛇鼠同居,在繩 床下,各孚產育,不相危惱。又致虎來,蹲踞其側,便為 說法。有人還往,告虎令去。或語之云:「明日人來,汝不 須至。」便如舜言,虎便不現。其通感深識為若此也。給 侍之人,與虎同住,親如家犬,曾莫之畏。身著敝衲,略 無可採;跣行林野,不擇晨夕。開皇之初,忽遊聚落,說 法化諸村民皆盛集受法,獨不為一女受戒。告云:「汝 當生牛中,其相已現,戒不救汝也。業不定者,爾乃相 濟耳。」時有不信其言,以為惑眾,咸有疑者。舜欲決於 眾議,告眾曰:「必不信者,試蹋女牛尾,業影必當不起。」 即以足躡女裙,後空地云是尾影,其女依言趣起不 得。時眾驚信,請舜曰:「如何除此業報?」其女家積粟數 萬石,既懼惡業,一時頓捨。舜並為營福,令其懺悔。如 此累作,惡業便傾,方為受戒。由斯以談,能見業影之 存亡,將鄰聖之極矣。或依諸癘村。受於癘供。見有膿 潰外流者。皆口就而請幫助識別此字。之,情無惡念。或洗其衣服,或 淨其心業,用為己任。情向欣然,初無顰顑。後遊於林 慮洪谷,北詣晉盤亭等諸山隱寺,綜禪定業,不測終 所。

慧歡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歡,俗姓管氏,京兆雲陽人也。弱齡厭 俗,深慕出家,迫以恆網,取拔無路。歷任僚署,頻經涼 暑。年逾壯,齒方蒙本,遂三十有七。披緇在道,依清禪 寺崇公諮受定法,攝心儀體,存息短長。觀覺安立,泠 然祛寫。兼以志得林泉,消形人世,捐略塵欲,山學推 先。嘗經行山頂,誤墮高巖,乃在石上端居,不忘禪念。」 其感靈如此。逮隋文晏駕,建大伽藍以歡志,德潛被 召而供養。大業六年二月,卒大禪定道場,春秋六十 有九。遺令施形寒林之下。弟子等敢從德義,送於終 南楩梓谷中,率諸道俗立銘樹塔焉。

===智通附頂蓋===按《續高僧傳》:「智通姓程氏,河東猗氏人也。生知信慤, 樂崇道慧,將習書計,遂欲出家。父母異而許之。十歲 已後剃落。敦肅恭孝,執履謙沖。師長友朋,接事無怠。 修持戒行,歌詠法言,晝夜不輟。誦諸經中讚佛要偈 三千餘首,五十許年,初無告倦。自木德不競,立喪攸 在,釋門淪廢,法侶無歸。方從俊律師、延法師服膺受 業,不以艱危阻志。隋祖再興,奄還蒲坂,慈濟所及,乃 立孤老寺於城治,等心賑贍,以時周給。授戒說法,乘 機間起,食葚懷音,日有千計。仁壽創塔,締構栖巖。翻 然脫屣,就閑修業。親事香花,躬運灑掃。口恆稱讚,目 常瞻睹。善由己積,通為舍生。財雖有餘,並充功德。以 大業七年十月二十四日以疾而卒」於山寺,春秋六 十有四。初未終前數日不悆,維那鳴鐘,而杵自折,識 者以為不越振矣。通聞之,命侍者稱彌陀佛名,迴心 攝念,願生彼土。有入室門人頂蓋者,夙夜祗奉,忽問 蓋曰:「廚中作何食耶?」蓋曰:「為何所須?」曰:「有達官諸貴 來耳。」蓋曰:「昔聞生人道者,見諸貴勝,師本修德,所詣 豈在人邪?」至晚,乃開目正視,良久不眴,狀有所睹,旁 侍加香,寂然立敬,炊頃方止。乃彈指云:「不可思議也。」 有問其故,云:「見寶幢華蓋,塔廟莊嚴。初夜又迴首眄 云:『始見明珠,今何所在』?」又云:「有何緣務,大然燈燭?」遂 掩燈令暗。須臾復云:「大明何為轉盛?」蓋曰:「室今暗昧, 是師淨相,不可怪也。」乃合掌達旦,曰:「吾生淨土矣。」因 而氣靜,山地動搖,門窗震裂,群雉驚雊,非恆所聞。寺 僧道慧,未曉假寐,至是驚覺,出倚廊下曰:「禪師若終, 必生淨土矣。何以知然?」向於眠中見西嶺上並是樓 閣殿堂,乘空而去。言畢方知通已終逝。又蓋母王氏, 久懷篤信,讀眾經禮懺發心,以往生為務。貞觀十一 年二月,臨將捨命,彌加勤至。自見床前有赤蓮華,大 如五斛甕許,又見青蓮華滿宅,阿彌陀佛、觀音、勢至 一時俱到。蓋與姪薛大興供侍,親聞所述。而興見有 佛,色形甚大,并二菩薩,久而自隱。斯並近事,故傳《實 錄》。

本濟附善智 道訓 道樹

编辑

按《續高僧傳》:本濟宋氏,西河介休人也。父祖不事王 侯,遁世無悶,逼以僚省,挂冠而返。濟年爰童丱,智若 成人。齠齔之初,橫經就業,故於六經、三史皆所留心, 雖云小道,略通大義。故庠塾倫侶,重席請言。後披析 既淹,豁然大悟,乃曰:「斯實宇宙之糟粕也,何累人之 情識乎?」乃歸仰釋氏,辭親出家。開皇元年,時登十八 戒定逾淨,正業彌隆,不服新華,除其愛染,躬行卑辱, 愍增上慢。博覽經論,成誦在心,講解推則,循環相屬, 時共觀風,榮斯神舉。會信行禪師創開異部,包括先 達,啟則後賢,濟聞歌詠,欣然北面承部,瀉瓶非喻,合 契無差。以信行初達,集錄山東,既無本文,口為濟述, 皆究達元奧。及行之亡後,《集錄》方到,濟覽文即講,曾 無滯託。雖末見後詞,而前傳冥會時,五眾別部,敬之 重之。著《十種不敢斟量論》六卷,旨文清靡,頗或傳之。 自是專弘異集,響高別眾。以大業十一年九月十二 日卒於所住之慈門寺,春秋五十有四。弟子道訓、道 樹,式奉尸陀,追建白塔於終南山下,立銘表德。有弟 善智,天縱元機,高步世表。祖師信行,服膺請業,酌深 辯味,妙簡錙銖,入室鄰機,精窮理窟。嘗以四分之一, 用資形累,通夏翹足,攝慮觀佛,誠策勤之上達也。信 行敬挹風猷,雅相標致,時眾咸悅,可謂以德服人者 焉。撰《頓教一乘》二十卷,因時判儀,共遵流世。以大業 三年卒,弟子等附葬於信行墓之右焉。訓有分略之 能,樹豐《道引》之說。當今敷化宗首莫與儔之時暫舉 筵,道俗雲合聲榮感敬。後恐難尋跡矣。

僧照

编辑

按《續高僧傳》,僧照,京兆人也,不詳氏族。幼年入道,師 于靜藹。遊履盛化。每居幽隱,頻感徵異,乃高恆度,恐 致驚俗,故罕聞之。遭周滅法,不偶塵囂,獨處秦嶺,高 步松苑,顧影與心,相娛自得。乃曰:「吾今居此安泰,寧 有樂過斯者乎?」彼城邑遺僧,波波順俗,用斯優洽,一 何傾附。及隋初弘教,遂於鄠縣南山田谷立神田寺, 養徒縱業,名振渭川,道俗崇仰,立信彌積。逮文帝末 紀,栖隱岐山,以照道德遠聞,意延相見,令左僕射楊 素就宣敕旨,躬延謁見。照預知之,告侍人曰:「當有貴 客來至,可辦諸食具。」明日果達山寺。素威英自若,勇 悍無前,及到照之住籬,不覺愜然,喪膽下乘,將欲進 步不前,乃通信達照。照端拱如初,命素前進,而通身 沐汗,情智失守,纔得傳詔,餘無措言。久時少解,乃以 情告。照曰:「山林幽靜,計無非異。檀越善意相尋,理無 虛垢。」食訖辭退。照曰:「蒙天子優及,遠近仁壽,俱道在 幽通,未假面奉。又以老疾相繼,接對莫因。」素具事聞, 述其情懼。帝曰:「戒師之威也,以卿雄武,故致斯憚耳。」 乃重敕素齎香油,再「伸景仰。」下詔曰:「禪師德居物議, 道映遂初。窮處巖阿,養素崇業,朕甚嘉焉。今送供奉, 用展翹敬。」素以前虛仰景行,重接山門,卑處身心,方 陳對晤。為說正教,深副本懷。乃欲捨其金帛,開廣寺塔。照曰:「巖泉林野,即可勵心。塔寺禪坊,莊嚴城邑。凡 所送者,一不受之。」又請受戒法,照以戒行輕毀,沉渾 難清,「乃為說慈悲仁育,陳理喻達,竟不授戒,斯亦體 達機候之明匠矣。以大業七年終於山寺,春秋八十 有三。初照一受具,後儀奉憲章,六十餘夏三衣不改。 雖重補緝而受持無離,唯自將奉而侍者莫持。或有 妄持舉者,而重若泰山,初無離席;及照之捧接,輕若 鴻毛,因事以詳,斯亦大德之清風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