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第146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四十六卷
博物彙編 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神異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錄

 僧部列傳二十二

  隋七

  慧隆       慧海

  慧覺       道判

  淨業       童真

  靈幹附靈辯  敬脫

  智覬       曇崇

  慧越       慧實

神異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僧部列傳二十二

编辑

隋七

编辑

慧隆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隆,俗姓何氏,丹陽句容人也。祖翦,梁 武陵王長史。父嶷,梁散騎常侍。隆十一出家,師於宣 武寺僧都沙門慧舒。舒道業遐暢,風標清舉,學堪物 軌,德允人師。烏迴當職,秉持攸寄。隆恭撝恪慎,備盡 師資。年屆十三,志存聽學,纔欲聞道,即感靈瑞。有人 自稱姓蔣,名規,授《法華》一部,便曰:『將來佛法,實用相 寄,發言適竟,莫知所之』。」以義推之,若非四依齊位、九 師均德,豈能當斯負荷,克感聖言,遂聽法雲寺確法 師《成論》一遍未周,已究深隱,習業數載,獨稱標拔。及 登具戒,更采毗尼。故得五㲲一河,殊製異飲,備皆斷 覈,洞盡銓衡。及梁運蕩覆,避世順時,雖屬彫荒,學功 靡棄。彭城寺內,引化如流,陳氏御曆,「重闡元蹤。僧正 暅公,道門德望,於茲寺內,結肆開筵,義侶元徒,四方 雲萃。隆當入室,獨冠群英。既解慧超挺,命令敷述。及 暅將化,遺旨在斯,法筵是繼,誠當嘉旨。然其識用淹 華,言辯清富,每至商榷元理,頓徙遲疑。至隋仁壽元 年十一月十六日臥疾,二十日遷化。」爾時冬至告節, 氣序祁寒,雲布彌天,雪飛遍野,及中宵之泥洹也,天 色開霽,星漢澄明,豈非神靈哀惘,天龍感悼之明瑞 乎?然隆慈濟成性,不尚華飾,柔順知足,無貪為寶。凡 講《成論》三十遍,《涅槃》《大品》各十餘遍,餘則有差,故不 具敘。未終前,領弟子於高座寺南山頂聚土築壇,語 曰:「我若捨形,不煩棺槨,可於此處以施禽蟲。」壇竟便 遷,誠「哉知命。」後依遺命仍樹高碑。寺沙門法宣為文。

慧海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海姓張氏,清河武城人。少年入道,師 事鄴都廣國寺冏法師,聽《涅槃》《楞伽》,始通再遍,便能 覆述。上首嘉賞。又經五稔,學徒推服,更從青州大業 寺道猷法師受摩訶衍毗曇等。然猷慧辯無礙,開智 難思,海以穎脫之才,當斯榮寄。以周大象二年,來儀 濤浦,創居安樂,修葺伽藍,莊嚴佛事,建造重閣,躬自」 經始,咸資率化,竭筋力而忘倦,蒙寒暑而載馳,常以 淨土為期,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詮,齎畫《無量壽 像》來,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 世界,圖寫尊儀。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懺,乃睹神光照 爍,慶所希幸。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土,沒齒為念。以 大業五年五月旦,疹患增甚,語弟子曰:「我當滅矣。」申 手五指,用表終期,氣息綿微,屬纊斯待。至五日夜,欻 然而起,依常面西,禮竟跏坐,至曉方逝,春秋六十有 九。顏色恬和,儼如神在。道俗悲涼,競申接足,花香如 雨下,金寶若山頹,充委階墀,福慧之力矣。然其自少 精苦,老而逾篤,《般舟》密行之法,《蘭若》思惟之儀,亟展 修行,瑞相常擾,兼以「慈仁救護,有劇諸已,誘勸博約, 必竭其才。宰官達士之流,老病貧窮之侶,並情遺重 輕,德施平等。斯固器宇該含,末代之通人也。」講《涅槃》 三十遍,誦《法華經》一部,講五十遍,即以其月九日琢 石於寺,鐫為巨室,而移坐焉。江都縣令辛孝凱,崇信 是投,內外通捨,解衣撤膳,躬自指撝。弟子慧昺,以全 身處,乃架塔築基,增其華麗。仍建碑旌德於寺之門。 祕書學士《瑯琊王眘》為文。

慧覺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覺姓孫氏,其先太原晉陽人也。江右 喪亂,遷居丹陽之秣陵焉。覺之在孕,梁代誌公,不測 人也,游宅徘徊,顧而言曰:「此處當出神童。」俄而載誕, 有若符契。幼而風神特達,氣調不群。雖則青衿,便有 奇心遠識,於五陰六塵,深知泡電。誓求離俗,二親弗 能違也。年八歲出家,研精法相。其初伏業,即興皇朗 法師也。學門擁盛,咸暢元風,入室之徒,莫非人傑。覺 稟承宏論,備觀幽旨,領略津會,鐫求幽賾,騁馳眾妙得自胸襟,宗匠加賞相繫,稱為法器。加以遊心九部, 備觀數論,詭說異門,並尋枝葉。既而歎曰:「枌榆豈沖 天之舉,小道乖適遠之津,聊以忘憂,非吾徒也。」夫澄 神入慧,莫尚五門,攝山泉石,致美,息心勝地。乃摳衣 獨往,止於栖霞寺焉。有慧布法師,空解第一,深明方 等,或有未悟,韞櫝於懷,佇知音者。及見欣然,便即開 授。又以《大智度論》江左少弘。布備宗緒,將陳請說。乃 垂覃思,申暢幽微。布公披襟歎美,即命開講。於是舊 文新意,兩以通之,遠近餐服,聞所未聞。釋論廣興,於 斯盛矣。陳晉安王伯恭為湘州刺史,深加禮異,并請 講眾南行弘演。吏部尚書毛喜,護軍將軍孫瑒,並鞠 躬頂禮,虔仰殊常。左衛將軍傅縡,學通內外,氣調甚 高,緇素之間,無所推敬。每見覺來,必心形俱肅,劇談 高論,留連無已。天爵服人,皆如此類。隋朝克定江表, 憲令惟新,一州之內,止置佛寺二所,數外伽藍,皆從 屏廢。覺懼金剛之地淪毀者多,乃百舍兼行,上聞天 聽。有敕霈然從其所請,啟沃紳衿,弘護像法,信有力 焉。煬帝昔居藩屏,化牧淮甸,欽佇勝人,義踰仄席。乃 賜書曰:「法師安善,涼暑惟宜,承栖遲龜山之域,闡揚 龍樹之旨。」其義解雄辯,獨演暢於稽陰;談柄微言,偏 引汲於鏡水。弟子欽風藉甚,味道尢深,今「於城內建 慧日道場,延屈龍象,大弘佛事,盛轉法輪。上人名稱 普聞,眾所知識,今遣迎候,遲能光拂也。望即賁然來 儀,膺此嘉命。」法濟上人者,靈智難思,於永福道場請 開大論。主上親臨法席,稱善久之。後止白塔,恆事敷 說《大品》《涅槃》《華嚴》四論等二十餘部,遍數甚多,學徒 滿席,法輪之盛,莫是過也。先是,江都舊邸立寶臺經 藏,五時妙典大備於斯。及踐位東朝,令旨允屬,掌知 藏事,僉曰得人。大業二年,從駕入京,於路見疾,而神 色怡然,法言無廢。及至將漸,明語如常,咸見金剛大 神前後圍繞,外國梵僧燒香供養。初有智覺禪師,爰 感靈應,乃見覺名,題於《金錄》,固其所得位地,義量難 測。至三月二十二日,遷化於泗州之宿預縣,春秋五 十有三。惟覺美詞令,善容止,身長八尺,風表絕倫,攝 齊昇堂,俯仰可則,覿其威儀,莫不改容易觀,寓目忘 倦。至於吐納元言,宣揚妙義,雄辯清論,雲飛泉涌,真 可謂「日月入懷,風飆滿室。雖復褊志滯情,亦頓忘鄙 吝。然其芝蘭所化,陶誘之功,日就月將,固亦弘矣。兼 通外典,妙善尺牘,屬詞染翰,造次可觀,折簡所至,皆 為模楷。加以風度淹遠,雅量弘深,談絕是非,心夷彼 我。峻矣重仞,人莫之窺。信施相積,隨用檀捨,二翼之 外,纖芥罔遺。止有論文談疏,盈於儿篋而已。豈非拔 俗之奇才,通方之正士也。」有詔:「喪事所須,隨由備辦, 恩禮周給,務從優厚,并具舟楫」,王人將送。其年五月 十三日,還窆于江陽縣之茱茰里。傳業學士,數甚滋 多。門人智果,稟承遺訓,情深追遠,乃與同學紀諸《景 行》,碑於寺門。祕書詔誥舍人虞世南為文,金紫光祿 大夫內史侍郎虞世基為銘。

道判

编辑

按《續高僧傳》,道判,「姓郭氏,曹州承氏人也。三歲喪親, 十五遊學,博涉史籍,略綜儒道。十九發心出家,投於 外兄而剃落焉。具戒已後,歷求善友,深厭俗累,絕心 再往。每閱像教東傳,慨面不睹靈跡,委根歸葉,未之 或聞。遂勇心佛境,誓當瞻敬。以齊乾明元年,結伴二 十一人,發趾鄴都,將經關塞,關邏嚴設,又照月光,踟」 躕迴首,義無踰越。忽值雲奔月隱,乘闇度棧。遇逢遊 兵,特蒙釋放。以周保定二年達於京邑。武帝賞接崇 重,仍令於大乘寺厚供享之。經逾兩載,上表乞循先 志。又蒙開許,敕給國書,并資行調。西度石磧,千五百 里,四顧茫然,絕無水草。乘饑急行,止經七夕,便至高 昌。國是小蕃,附庸突厥。又請國書,至「西面可寒所。」此云 天子治也彼土不識眾僧,將欲加害,增人防衛,不給糧食, 又不許出拾掇薪菜,但令餓死。有周國使人諫可寒 云:「此佛弟子也,本國天子大臣敬重供養,所行之處, 能令羊馬滋多。」可寒歡喜,日給羊四口,以充恆食。判 等放之,而自煮菜進噉。既見不殺眾生,不食酒肉,所 行既殊,不令西過,乃給其馬乘,遣人送還,達於長安, 住乾宗寺。判以先在窮險,無人造食,遂捨具戒,今返 京室。後乃更受之。停止五年,逢靜藹法師諮詢道務, 慧業沖邃,淹歷五周,朝夕聞問,方登階漸。會武帝滅 法,與藹西奔於太白山。同侶二十六人,逃難巖居,不 忘講授《中百四論》,日夜研尋,恂恂奉誨。雖有國誅,靡 顧其死。東引尋山,岠於華嶽。凡所遊遁者,「望日參焉。」 遂離考山室二十餘所,依承藹德,為入室之元宗。始 末一十五年,隨逐不捨。後藹捨身窮谷,用陳護法判, 含酸茹毒,奉接遺骸,建塔樹銘,勒於巖壁。天元嗣曆, 尋改邪風,創立百二十人為菩薩僧,判當其數。初住 陟岵寺,大隋受命,廣開佛法,改為大興善焉。判道穆 僧徒,歷總綱任,敦攝彝倫,有光先範,開皇之肇於終 南山交谷東嶺,池號野䐗,迥出雲端,俯臨原陸,躬自 案行,可為栖心之場也。結草為庵,集眾講說。開皇七年,敕遣度支侍郎李世師,將天竺醫工,就造精舍,常 擬供奉。知判道業修曠,給額為龍池寺。馬。大將軍雲 定興以為「檀越四事供給,無爽二時。」侍郎獨孤機餐 奉音猷,於宅後園別立齋宇,請來栖息,終日將事,稟 其法戒。薛國公及夫人鄭氏,夙奉清訓,年別至山,諮 承戒誥,決通疑義。以大業十一年五月四日平旦卒 於山寺,春秋八十有四。初判釋蒙,啟法性狎林泉,少 欲無競,樂居儉攝,行慈濟乏,偏所留心。履苦登危,彌 其本意。故每至粟麥二熟,行乞貯之至厚。雪彌「山則 遺諸飛走」,所以山侶遊僧,蒙其獎濟者殷矣。又「食不 擇味,生無患苦,僧事鞅掌,身先令之。而弘道終朝,虔 虔無怠,雖暫遊世,恆歸山室。」斯亦嚴岫之學觀矣。

淨業

编辑

按《續高僧傳》:「淨業,俗姓史氏,漢東隨人也。年登小學, 即霑緇衣,閭里嘉之,號稱賢者。專經之歲,割愛出家, 淨養威儀,霜厲冰潔。受戒已後,遊刃河內,精研律部, 博綜異聞。時有論師慧遠,樹德漳河,傳芳伊洛。一遇 清耳,便申北面。學《涅槃》等經,皆品酌其致,弘宣大旨, 而恨文廣功略,章句未離。及遠膺詔入關,業亦負袠」 陪從,首尾餐承,盡其幽理。晚就曇遷禪師,學於《攝論》。 遷器宇崇廓,牆仞重深,遂舉知人,同揚樂說。嘉業鑽 仰誠至,乃傾襟導引,隨聞頂受,緘勒寸心。開皇中年, 高步於藍田之覆車山,班荊採薇,有終焉之志。諸清 信士,敬揖戒舟,為築山房,竭誠奉養,架險乘懸,製通 山美,今之悟真寺是也。業確乎內湛,令響外馳。仁壽 二年被舉,送舍利於安州之景藏寺。初通行諸基,欲 於十力寺置之。行至景藏,忽感異香滿院,眾共嗟怪, 因而樹立。將下舍利,赤光挺出,照於人物。寺重閣上 聞眾人行聲,及往掩捕,扃閉如初,一人不見。塔北有 池,沙門淨範為諸道俗受《菩薩戒》,乃有群魚游躍,首 皆南向,似受歸相。範即乘舟入水,為魚授法。魚皆迴 頭繞船,如有聽受,都無有懼。業慶其所遇,乃以舍利 置於佛堂。先有塑菩薩一軀,不可移轉。至明乃見虔 身面於舍利,狀類天然,一無損處。屢興別瑞,傳言不 盡。大業四年,召入鴻臚館,教授蕃僧。九年復召住禪 定寺。聯翩荏苒,微壅清曠。後欲返於幽谷,告同學曰: 「此段一行,便為不返,而別未淹旬,已聞怛化,春秋五 十有三。達生知命,斯亦至哉。」即大業十二年二月十 八日也。露骸松下,初業神岸溫審,儀止雍容,敦仁尚 德,有古賢才調。篤愛方術,卻粒練形,冰玉雲珠,資神 養氣,而卒非其所治,徒載聲芳,潔己清貞,差為傳德 矣。

童真

编辑

按《續高僧傳》:「童真姓李氏,遠祖隴西,寓居河東之蒲 坂焉。少厭生死,希心常往,投曇延法師為其師範。綜 掇元儒,英猷秀舉。受具已後,歸宗律句。晚涉經論,通 明大小尢,善涅槃,議其詞理,恆處延興,敷化不絕,聽 徒千數,各標令望。詳真高譽,繼跡於師。開皇十二年, 敕召於大興善對翻梵本。十六年,別詔以為涅槃眾」 主,披解文義,允愜眾心。而性度方正,善御大眾,不友 非類,惟德是欽。仁壽元年,下敕率土之內,普建靈塔。 前後諸州一百一十一所,皆送舍利,打剎勸課,繕構 精妙。真以德王,當時下敕,令往雍州創置靈塔,遂送 舍利於終南山仙遊寺。即古傳云:秦穆公女名弄玉, 習仙升雲之所也。初真以十月內從「京至寺,路逢雨 雪,飛奔滂注,淹漬人物,唯舍利輿上獨不霑潤,同共 異之。寺居衝谷,日夕風震。自靈骨初臨,迄於藏瘞,怡 然恬靜,燈耀山谷。兼以陰雲四塞,雨雪俱零,冀得清 霽見日,有符程限。」真乃手執熏爐,興發大願,恰至下 期。冬日垂照,時正在午,道俗同慶。及安覆訖,還復雲 合。大眾共歎真心冥「感之所致也。」大業元年,營大禪 定,下敕召真為道場主,辭讓累再,不免。登之存撫,上 下有聲。僧綱又以涅槃本務,常事弘獎,言令之設,多 附斯文。大業九年,因疾卒於住寺,春秋七十有一。真 抱操懷亮,朋附高流,廝下之徒,性非傾徙。寺既初立, 宰輔交參,隆重居懷,未始迎送,情概天表,卒難變節。 當正臨食,眾將四百,大堂正梁忽然爆裂,聲駭震霆, 一眾驚散,咸言摧破,徒跣而出者非一,唯真端坐依 常,執匙而食,容氣不改,若無所聞。兼以偏悲貧病,撤 衣拯濟,躬事扶視,時所共嘉,剛柔兼美焉。

靈幹附靈辯

编辑

按《續高僧傳》:「靈幹姓李氏,金城狄道人。祖相封於上 黨,遂隨封而遷焉。年始十歲,樂聞法要,遊寺觀看,情 欣背俗,親弗違之。年十四,投鄴京大莊嚴寺衍法師 為弟子,晝夜遵奉,無怠寸陰。每入講堂,想處天宮無 異也。十八覆講《華嚴》,十地初開宗本,披會精求,僉共 怪焉。又酬抗群鋒,無所躓礙,眾益欣美。冠年受具,專」 志毗尼。而立性翹仰,恭攝成節,三業護持,均持遮性。 周武滅法,通廢仁祠,居家奉戒,儀體無失。隋開佛日, 有敕簡入菩薩數中,官給衣缽,少林安置。雖蒙厚供, 而形同俗侶。開皇三年,於洛州淨土寺方得落𩭄,出家標相,自此繁興。有海玉法師,構華嚴眾,四方追結, 用興此典。幹即於此眾,講釋《華嚴》,東夏眾首咸共褒 美。開皇七年,因修起居,道業夙聞,遂蒙別敕,令住興 善,為譯經證義沙門。至十七年,遇疾悶絕,唯心不冷, 未敢藏殯。後醒,述云:「初見兩人手把文書,戶前而立 曰:『官須見師』。」俛仰之間,乃與俱往。狀如乘空,足無所 涉。到一大園,七寶樹林,端嚴如畫。二人送達,便辭而 退。幹獨入園,東西極目,但見林地山池,無非珍寶焜 煌亂目,不得正視。樹下花座,或有人坐,或無坐者。忽 聞人喚云:「靈幹,汝來此耶?」尋聲就之,乃慧遠法師也。 禮訊問曰:「此為何所?」答:「是兜率陀天。吾與僧休,同生 於此。次吾南座上者,是休法師也。」遠與休形,並非本 身。頂戴天冠,衣以朱紫,光偉絕世,但語聲似舊,依然 可識。又謂幹曰:「汝與我諸弟子,後皆生此矣。」因爾覺 悟,重增故業。端然觀行,絕交人物。仁壽三年,舉掌寺 任,素非情望,因復俯從。其年奉敕送舍利於洛州,便 置塔於漢王寺。初建塔所,屢放神光,風起燈滅,而通 夕明亮,不須燈照。又感異香從風而至,道俗通見。四 月八日下舍利時,寺院之內,樹葉皆萎,烏鳥悲叫。及 填平滿,還如常日。時漢王諒作鎮晉陽,承幹起塔王 之本寺,遠遣中使䞋賜什物。然其善於世數,機捷樞 要,辯注難加。嘗為《獻后述懺》,帝心增感,欷歔漣濡,乃 賜帛二百段,用施隆敬。大業三年,置大禪定,有敕擢 為道場上座。僧徒一盛,匡救有序。至八年正月二十 九日卒於寺房,春秋七十有八。幢蓋道俗,相與奔隨, 乃火葬於終南之陰。初,幹志奉《華嚴》,常依經本作蓮 華藏世界海觀及彌勒天宮觀。至於疾甚,目睛上視, 不與人對。久之,乃垂顧如常日。沙門童真問疾,因見 是相。幹謂真曰:「向見青衣童子二人來召,相隨而去。 至兜率天城外,未得入宮,若翹足舉望,則見城中寶 樹花蓋;若平立,則無所見也。」旁侍疾者曰:「向舉目者, 是其相矣。」真曰:「若即住彼,大遂本願矣。」幹曰:「天樂非 久,終墜輪迴。蓮華藏世界,是所圖也。」不久氣絕,須臾 復通。真問:「何所見耶?」幹曰:「見大水遍滿,華如車輪,幹 坐其上,所願足矣。」尋爾便卒。沙門靈辯,即幹之猶子 也,少小鞠育,誨以義方,攜在道位,還通大典,令住勝 光寺。眾議業行,擢知綱任。揚導《華嚴》,擅名帝里云。

敬脫

编辑

按《續高僧傳》,「敬脫,不詳姓氏,汲郡人也。年少出家,以 孝行清直知名。雖該覈小大,偏明成實,講解周鏡,不 虧聲聞,開張衢術,章疏惟新,為後學宗仰。又善聲韻, 兼通字體,蒼雅林統識其科蹤,文章篇什,頗預倫伍。 同住房院,罕見餘談,手不輟卷,專師廣贍。威儀修整, 未曾反顧。身極長大,充滿圓成。時共目之,以為僧傑。」 人有達於帝者,乃追住慧日,四海齊架,又無與競,志 節堅正,最為稱首。帝欲試諸大德誰為剛亮。通命引 入允武殿,敕監門郎將段文操拔刀逐之,令走。諸大 德並趨步速往,唯脫緩步如常,語操曰:「卿何事以此 相逼?」及上殿坐,語論佛理,帝徐顧操曰:「眾僧素不知 俗法,監門何得催耶?」私異脫之大志也。敕賜大竹扇 面闊三尺,即令執用,并賜松抱高屧,令著於宮中而 出。帝目送之曰:「誠僧傑矣。」爾後常弘成實,無替時序。 以大業十三年,卒於東都鴻臚寺,春秋六十三。自脫 之聽學也,常施荷擔,母置一頭,經書及筆又置一頭, 若至食時,留母樹下,入村乞食,用以充繼。其筆絕大, 麤管如臂,可長三尺,方丈,一字莫不高推。人有乞書 者,紙但一字耳。風力遒逸,睹之不厭,皆施諸壁上,來 往觀省。東都門額,皆脫所題,隨一賦筆,更不修飾。時 慧日有沙門法楞者,偏弘《地論》,著述疏記,聲名相副, 見重道場。及於終世,以事聞奏,帝哀之,殯殮所資,皆 從天府。

智顗

编辑

按《續高僧傳》:智顗,字德安,姓陳氏,潁川人也。有晉遷 都,寓居荊州之華容,即梁散騎益陽公起祖之第二 子也。母徐氏夢香煙五彩,縈迴在懷,欲拂去之,聞人 語曰:「『宿世因緣,寄託王道,福德自至,何以去之』?又夢 吞白鼠,如是再三,怪而卜之,師曰:『白龍之兆也』。」及誕 育夜,室內洞明,信宿其光乃止。內外胥悅,盛陳鼎俎 相慶火滅湯冷,為事不成。忽有二僧扣門曰:「善哉!兒 德所重,必出家矣。」言訖而隱,賓客異焉。鄰室憶先靈 瑞,呼為王道。兼用後相,復名光道。眼有重瞳,二親藏 掩,而人已知。臥便合掌,坐必面西,口不妄噉,見像便 禮,逢僧必敬。七歲喜往伽藍,諸僧訝其情志,口授《普 門品》,初契一遍即得。二親不許更誦,而情懷惆悵,奄 忽自然。通餘文句,志學之年,屬梁元帝淪沒,北度硤 州,依舅氏,俊朗通悟,儀止溫恭。尋討名師,年十八投 湘州果願寺沙門法緒出家,緒授以十戒道品律儀, 仍攝以北度,詣慧曠律師,具蒙指誨。因潛大賢山誦 《法華經》及《無量義》《普賢觀》等,二旬未淹,三部究竟。又 詣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受業心觀。思每歎曰:「昔在 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即示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顗乃於此山行法華三昧,始經三夕, 誦至《藥王品》,心緣苦行,遂精進解悟,處靈鷲山七寶 淨土,聽佛說法。故思云:「非爾弗感,非我莫識。」此《法華 三昧》前方便也。又入熙州白沙山,如前入觀,於經有 疑,輒見思來,冥為披釋。爾後常令代講,聞者伏之。唯 於三昧三觀智用以諮審,自餘並任裁解。思躬執如 意,在座觀聽,語學徒曰:「此吾之義兒,恨其定力少耳。」 於是師資改觀,名聞遐邇。及學成,往辭思曰:「汝於陳 國有綠,往必利益。」思既遊南嶽,顗便詣金陵,與法喜 等三十餘人在瓦官寺創弘禪法。僕射徐陵、向書、毛 喜等,明時貴望,學統釋儒,並稟禪慧,俱傳香法,欣重 頂戴。長千寺大德智辯延入宗熙,天宮寺僧晃請居 佛窟。顗任機便動,即而開悟。白馬警韶,奉誠智文,禪 眾慧令及梁代宿德大忍法師等,一代高流,江表聲 望,皆捨其先講,欲啟禪門,率其學徒,問津取濟。禹穴 慧榮,住莊嚴寺,道跨吳會,世稱義虎,辯號懸流。聞顗 講法,故來設問。數關徵覈,莫非深隱。輕誕自矜,揚眉 舞扇,扇便墮地。顗應對事理,渙然清顯。譴榮曰:「禪定 之力,不可難也。」時沙門法歲撫榮背曰:「從來義龍,今 成伏鹿。扇既墮地,何以遮羞?」榮曰:「輕敵失勢,未可欺 也。」綿歷八周,講《智度論》,肅諸來學。次說禪門,用清心 海。語默之際,每思林澤。乃夢巖崖萬重,雲日半垂,其 側滄海無畔,泓澄在於其下。又見一僧,搖手伸臂,至 於岐麓,挽顗上山。顗以夢中所見通告,門人咸曰:「此 乃會稽之天台山也,聖賢之所託矣。」昔僧光、道猷、法 蘭、曇密、晉宋英達,無不栖焉。因與慧辯等二十餘人, 挾道南征,隱淪斯嶽。先有青州僧定光,久居此山,積 四十載,定慧兼習,蓋神人也。顗未至二年,預告山民 曰:「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 起屋舍,用以待之。」會陳始興王出鎮洞庭,公卿餞送 迴車,瓦官與顗談論幽極,既唱,貴位傾心,捨散山積, 虔拜殷重。因歎曰:「吾昨夢逢強盜,今乃表諸軟賊;毛 繩截骨,則憶曳尾泥中。」仍遣謝門人曰:「吾聞闇射則 應於絃。何以知之?無明是闇也,脣舌是弓也。心慮如 絃,音聲如箭,長夜虛發,無所覺知。又法門如鏡,方圓 任象。初瓦官寺四十人坐禪,半入法門。今者二百坐 禪,十人得法。爾後歸宗轉倍,而據法無幾。斯何故耶? 亦可知矣。吾自化行道,可各隨所安,吾欲從吾志也。」 即往天台,既達彼山,與光相見,即陳賞要。光曰:「大善 知識!憶吾早年山上搖手相喚不乎?」顗驚異焉,知通 夢之有在也。時以陳太建七年秋九月矣。又聞鐘聲 滿谷,眾咸怪異。光曰:「鐘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顗乃 卜居勝地,是光所住之北,佛壟山南螺溪之源。處既 閑敞,易得尋真。地平泉清,徘徊止宿。俄見三人,皂幘 絳衣,執疏請云:可於此行道。於是聿創草庵,樹以松 果。數年之間,造展相從,復成衢會。光曰:「且隨宜安堵。」 至國清時,三方總一,當有貴人為禪師立寺,堂宇滿 山矣。時莫測其言也。顗後於寺北華頂峰獨靜頭陀, 大風拔木,雷霆震吼,魑魅千群,一形百狀,吐火聲叫, 駭畏難陳。乃抑心安忍,湛然自失。又患身心煩痛,如 被火燒。又見亡沒二親,枕頭膝上,陳苦求哀。顗又依 止法忍,不動如山,故使強軟兩緣所感便滅。忽致西 域神僧告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文多不載。陳宣帝 下詔曰:「禪師佛法雄桀,時匠所宗,訓兼道俗,國之望 也。宜割始豐縣調,以充眾費。」蠲兩戶民,用供薪水。天 台山縣名為樂安令陳郡袁子雄崇信正法,每夏常 講《淨名》,忽見三道寶階從空而降,有數十梵僧乘階 而下,入堂禮拜,手擎香爐,遶顗三帀,久之乃滅。雄及 大眾同見,驚歎山喧,其行達靈感,皆如此也。永陽王 伯智出撫吳興,與其眷屬就山請戒,又建七夜方等 懺法。王晝則理治,夜便習觀。顗謂門人智越:「吾欲勸 王更修福禳禍,可乎?」越對云:「府僚無舊,必應寒熱。」顗 曰:「息世譏嫌,亦復為善。」俄而王因出獵,墮馬將絕,時 乃悟意,躬自率眾作觀音懺法。不久王覺小醒,憑几 而坐,見梵僧一人,擎爐直進,問王所苦,王流汗無答, 乃遶王一帀,翕然痛止。仍躬著《願文》曰:仰惟天台闍 棃,德侔安遠,道邁光猷,遐邇傾心,振錫雲聚。紹像法 之墜緒,以救昏蒙;顯慧日之重光,用拯澆俗。加以遊 浪法門,貫通禪苑,有為之結,已離無生之忍。見前弟 子,飄蕩業風,沉淪愛水。雖餐法喜,弗祛蒙蔽之心;徒 仰禪悅,終懷散動之慮。日輪馳騖,羲和之轡不停;月 鏡迴斡,姮娥之景難駐。有離有會,歎息何言?愛法敬 法,潺湲無已。願生生世世,「值天台闍梨,恆修供養,如 智積奉智勝如來,若藥王覲雷音正覺,安養兜率,俱 蕩一乘」云云。其為天王信敬,為此類也。於即化移海 岸,法政甌閩,陳疑請道,日升山席。陳帝意欲面禮,將 伸謁敬,顧問群臣:「釋門誰為名勝?」陳暄奏曰:「瓦官禪 師德邁風霜,禪鏡淵海。昔在京邑,群賢所宗。今高步 天台,法雲東藹。願陛下詔之還都,使道俗咸荷。」因降 璽書,重沓徵入。顗以重法之務,不賤其身,乃辭之。後 為永陽苦諫,因又降敕,前後七使,並帝手疏。顗以道通惟人,王為法寄,遂入都焉。迎入太極殿之東堂,請 講《智論》。有詔羊車童子引導於前,主書舍人翊從登 階,禮法一如國師璀闍梨故事。陳主既降法筵,百僚 盡敬,希聞未聞奉法。承道因即下敕,立禪眾於靈耀 寺。學徒又結,望眾森然。頻降敕於太極殿講《仁王經》, 天子親臨。僧正慧暅、僧都慧曠,京師大德皆設巨難。 顗接問承對,盛啟法門。暅執爐賀曰:「國十餘齋,身當 四講,分文析義,謂得其歸。今日出星收,見巧知陋矣。」 其為榮望,未可加之。然則江表法會,由來爭競不足。 及顗之御法即座,肅穆有餘,遂使千枝花綻,七夜恬 耀。舉事驗心,顗之力也。晚出住光耀,禪慧雙弘,動郭 奔隨,清音傾耳。陳主於廣德殿下敕謝云:「今以佛法 仰委,亦願示諸不逮。」於時檢括僧尼,無貫者萬計。朝 議云:「策經落第者,並合休道。」顗表諫曰:「調達誦《六萬 象經》,不免地獄。盤特誦一行偈,獲羅漢果。篤論道也, 豈關多誦。」陳主大悅,即停搜簡。是則萬人出家,由顗 一諫矣。末為靈耀褊隘,更求閑靜,忽夢一人,翼從嚴 正,自稱名云:「余冠達也,請住三橋。」顗曰:「冠達,梁武法 名。三橋豈非光宅耶?」乃移居之。其年四月,陳主幸寺, 修行大施。又講《仁王》,帝於眾中起拜殷勤。儲后已下, 並崇戒範。故其《受法文》云:「仰惟化導無方,隨機濟物, 衛護國土,汲引天人,照燭光輝,託跡師友。比丘入夢, 符契之像久彰;和尚來儀,高座之德斯炳。」是以翹心 十地,渴仰四依,大小二乘,內外兩教,尊師重道,由來 尚矣。伏希俯提,所謂世世結緣,遂其本願,日日增長。 今奉請為菩薩戒師,傳香在手,而臉下垂淚,斯亦德 動人主,屈幸從之。及金陵敗覆,策杖荊湘,路次盆城, 夢老僧曰:「陶侃瑞像,敬屈護持。」於即往憩匡山,見遠 圖繢,驗其靈也,宛如其夢。不久潯陽反叛,寺宇焚燒, 獨在茲山,全無侵擾,信護像之力矣。末划跡雲峰,終 焉其致。會大業在藩,任總淮海,承風佩德,欽注相仍。 欲遵一戒法,奉以為師。乃致書累請。顗初陳寡德,次 讓名僧,後舉同學。三辭不免,乃求四願。其詞曰:「一雖 好學禪,行不稱法。年既西夕,遠守繩床,撫臆循心,假 名而已。吹噓在彼,惡聞過實。願勿以禪法見期。二生 在邊表,頻經離亂,身闇庠序,口拙暄涼。方外虛元,久 非其分。域間撙節,無一可取。雖欲自慎,樸直忤人,願 不責其規矩。三微欲傳燈以報法恩。若身當戒範,應 重去就。去就若重,傳燈則闕;去就;若輕,則來嫌誚。避 嫌安身,未若通法而命。願許其為法,勿嫌輕動。四十 餘年,水石之間,因以成性。今王途既一,佛法再興,謬 課庸虛,沐此恩化,內竭朽力,仰酬外護。若丘壑念起, 願隨心飲啄,以卒殘年。」許此四心,乃赴優旨。晉王方 希淨戒妙願,唯諮故躬,製請戒文。顗即於內第躬傳 戒香,授律儀法,法名總持。王頂受其指教。顗欲返故 林,王乃固請。顗曰:「先有明約,事無兩違。」即拂衣而起。 王不敢重邀,合掌尋送,至於城門。顧曰:「國鎮不輕,道 務致停,幸觀佛化,弘護在懷。」王禮望目極,御泣而返。 便泝流上江,重尋匡嶺,結徒行道,頻感休徵。百越邊 僧,聞風至者,累跡相造。又上渚宮鄉壤,以答生地恩 也。道俗延頸,老幼相㩦,戒場講坐,眾將及萬。遂於當 陽縣玉泉山立精舍,敕給寺額,名為「一音。」其地昔唯 荒嶮,神獸蛇暴,創寺之後,快無憂患。是春亢旱,百姓 咸謂神怒,顗到泉源,帥眾轉經,便感雲興雨注,虛謠 自滅。總管宜陽公王積,到山禮拜,戰汗不安,出曰:「積 屢經軍陣,臨危更勇,未嘗怖懼,頓如今日。」其年晉王 又遣手疏請還,顗答書辭。後蕭妃疾苦,醫治無術,王 遣開府柳顧言等致書請命,願救所疾。顗又率侶建 齋七日,行金光明懺。至第六夕,忽降異鳥,飛入齋壇, 宛轉而死,須臾飛去。又聞豕吟之聲,眾並同矚。顗曰: 「此相現者,妃當愈矣。」鳥死復蘇,表蓋棺還,起豕,幽鳴 顯示,齋福相乘。至於翼日,患果遂瘳。王大喜慶,時遇 入朝,旋歸台嶽,躬率禪門,更行前懺,仍立誓云:「若於 三寶有益者,當限此餘年;若其徒生,願速從化。」不久 告眾曰:「吾當卒此地矣。」所以每欲歸山,今奉冥告,勢 當將盡。死後安厝西南峰上,累石周屍,植松覆坎,仍 立白塔,使見者發心。又云:「商客寄金,醫去留藥。」吾雖 不敏,狂子可悲。仍口授《觀心論》,隨略疏成,不加點潤。 命學士智越往石城寺洒掃,吾於彼佛前命終,施床 東壁,面向西方,稱阿彌陀佛波若觀音。又遣多然香 火,索三衣缽杖以近身。自餘道具分為二分,一奉彌 勒,一擬羯磨。又出所製《淨名疏》,并犀角如意蓮華香 爐,與晉王別。遺書七紙,文極該綜,詞彩風標,囑以大 法。又索香湯漱口,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教、 四無量、六度等。又敕維那:「人命將終,聞鐘磬聲,增其 正念,唯長唯久,氣盡為期。云何身冷,方復響磬?世間 哭泣著服,皆不應作,且各默然,吾將去矣。」言已,端坐 如定而卒於天台山大石像前,春秋六十有七,即開 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也。滅後,依於遺教而殮 焉。至仁壽末年已前,忽振錫披衣,猶如平昔。凡經七 現,重降山寺,一還佛壟,語弟子曰:「案行故業,各安隱耶?」舉眾皆見悲敬,言問,良久而隱。自顗。降靈龍像,育 神江漢,憑積善而託生,資德本而化世。身過七尺,目 佩異光,學統釋門,行開僧位。往還山谷,不染俗塵。屢 感幽祥,殆非可測。初,帝在藩日,遣信入山迎之,因散 什物,標域寺院殿堂廚宇,以為圖樣。告弟子曰:「此非 小緣所能締構,當有皇太子為吾造寺,可依此作,汝 等見之。」後果如言。往居臨海,民以滬魚為業,罾網相 連四百餘里,江滬溪梁六十餘所。覬惻隱貫心,彼此 相害,勸捨罪業,教化福緣,所得金帛,乃成山聚。即以 買斯海曲為放生之池。又遣沙門惠拔表聞於上,陳 宣下敕,嚴禁此池不得採捕。因為立碑,詔國子祭酒 徐孝克為文,樹於海濱,詞甚悲楚,覽者不覺墮淚。時 還佛壟,如常習定。忽有黃雀滿空,翱翔相慶,鳴呼山 寺,三日乃散。顗曰:「此乃魚來報吾恩也。」至今貞觀,猶 無敢犯。下敕禁之,猶同陳世。此慈濟博大,仁惠難加。 又居山有蕈,觸樹皆垂,隨採隨出,供僧常調顗,若他 涉,蕈即不生。因斯以談,誠道感矣。所著《法華疏》《止觀 門》《修禪法》等各數十卷。又著《淨名疏》至《佛道品》有三 十七卷,皆出口成章。侍人抄略,而自不畜一字。自餘 隨事疏卷,不可殫言,皆幽指爽徹,摛思開天。煬帝奉 以周旋,重猶符命,及臨大寶,便藏諸麟閣,所以聲光 溢於宇宙,威相被於當今矣。而枯骸特立,端坐如生, 瘞以石門,閉以金鑰,所有事由,一關別敕。每年諱日, 帝必廢朝,預遣中使就山設供。尚書令楊素,性度虛 簡,事必臨信,乃陳其意云「何枯骨,特坐如生?」敕授以 戶鑰,令自尋視。既如前告,得信而歸。顗東西垂範,化 通萬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眾四千餘人,寫 一切經一十五藏,金檀畫像十萬許軀,五十餘州道 俗受菩薩戒者不可稱紀。傳業學士三十二人,習禪 學士散流江漢,莫限其數。沙門灌頂侍奉多年,述其 景行,可二十餘紙。又終南山龍田寺沙門法琳,夙預 宗門,親傳戒法,以德音遽遠,拱木俄森,為之行傳,廣 流於世。隋煬末歲,巡幸江都,夢感智者言及遺寄,帝 自製碑,文極宏麗,未及鑴勒,值亂便失。

曇崇

编辑

按《續高僧傳》:「曇崇,姓孟氏,咸陽人。生知正見,幼解信 奉,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勤注無絕。後循聽講肆,雄辯 無前。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聖果將剋,必固定想, 遂從開禪師依止。逮於受戒,志愈清厲。遂學僧祇,十 有餘遍,依而講解,聽徒三百,京輔律要,此而為宗。後 弊於言說,更崇前觀,額上鼻端,是所存想;山間樹下, 為其居處。」既而光明內發,色想外除,形木若枯,心灰 猶死。偏精六行,冠達五門,開公處眾,稱為第一,遂得 同學齊敬,又號為無上士也。及師亡,遺囑令攝後徒。 於時五眾二百餘人,依崇習靜,聲馳隴塞,化滿關河, 尋路追風,千里相屬,填門盈室,坐誨門人。或初修不 淨,或終學人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則。周武皇帝特所 欽承,乃下敕云:「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所預學 徒,未聞有犯。當是導以德義,故則眾絕形清。可為周 國三藏,并任陟岵寺主」,即從而教導,僧尼有序,聲名 稱焉。每為僧職,滯蹤未許遊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 免。末遭法淪蕩,便從流俗,外順王威,內持道素。又授 金紫光祿等官,並不依就。雖沉厄運,無廢利人。大象 之初,皇隋肇命,法炬還照,即預百二十僧,敕住興善。 尋復別敕,令宰寺任。重勤辭遜,又不受之。而道冠僧 群,王公戒範,昔以佛法頹毀,私願早隆,謹造一寺,用 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立九寺,以副崇願,皆國家供 給,終於文世。高祖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遂割宅 為寺,引眾居之。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賜額可為 「清禪」,今之清明門內寺是也。隋氏晉王欽敬定林,降 威為寺,檀越前後送戶七十有餘,水磑及碾上下六 具,永充基業,傳利於今。天子昔所承名,今親正業。開 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 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後千石。皇「后又下令, 送錢五千貫、氈五十領,剃刀五十具。崇福感於今,願 流於後,望建浮圖一區,用酬國俸。」帝聞大悅,內送舍 利六粒,用同弘業。於時釋教初開,圖像全闕,崇興此 塔,深會帝心,敕為追匠杜崇,令其繕績,料錢三千餘 貫,計塼八十萬口。帝以功業別費,恐有匱竭,又送身 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以助隨喜。開 皇十一年,晉王鎮總揚越,為造露盤并諸莊飾,十四 年內方始成就,舉高一十一級,竦耀太虛,京邑稱最。 爾後䞋遺相接,眾具繁委。王又造佛堂僧院,并送五 行調度,種植樹木等事,並委僧眾監檢助成。崇既令 重,當朝往還,無擁宮閤之禁。門籍未安,須有所論,執 錫便進。時處大內,為述淨業,文帝禮接,自稱師兒;獻 后延德,又稱師女。及在於本寺,則敕令載馳,問以起 居,無晨不至。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緣身資蓄衣缽 而已。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遷化寺房,春秋八十 矣。皇情哀慘,下敕葬焉。所須喪事,有司供給。皁白弟 子五千餘人,送於終南山至相寺之右,為建白塔,勒銘存今。初崇未終七日,寺內旛竿無故自折,門外汲 井忽爾便枯,眾怪其由也。及至晦夜,崇遺告曰:「吾有 去處,今須付囑。」即以衣資施於三寶。及至後夜,覺有 異相,就而觀之,方知氣絕。無疾而逝,形色如生。因以 奏聞,莫不懷慟。

慧越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越,嶺南人。住羅浮山中,聚眾業禪。有 聞南越性多汎愛,慈救蒼生。栖頓幽阻,虎豹無擾。曾 有群獸來前,因為說法。虎遂以頭枕膝,越便捋其鬚 面,情無所畏。眾咸睹之,以為異倫也。化行五嶺,聲流 三楚。隋煬在藩,搜選英異。開皇末年,遣舍人王延壽 往召,追入晉府慧日道場。并隋王至京在所。通化末」, 還揚州,路中感疾而卒,停屍船上,有若生焉。夜見焰 光從足而出,入於頂上,還從頂出,而從足入,竟夕不 斷。道俗殊歎未曾有也。王教歸葬本山,以旌誠敬。

慧實

编辑

按《續高僧傳》:「慧實,俗姓許氏,潁川人。少出家,志敦幽 尚,遍履名山。梁末,遊步天台,綜習禪業,入房閉戶,出 即蕩門,衣缽隨身,唯留床席,實輕清之丈夫也。陳祚 伊始,負錫龍蟠,絕跡人世,五十餘年。貴尚頭陀,恆居 宴默。自少及終,脅不親物。雖形衰年積,而精節之志, 老而彌厲。以仁壽四年八月二十三日遷於蔣州履」 道寺之房。春秋九十有六。遺旨令屍陀北嶺。後收窆 於山南,奉造三層塼塔,就而紀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