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34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十四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三十四卷目錄

 麥部紀事

 麥部雜錄

 麥部外編

草木典第三十四卷

麥部紀事 编辑

《路史》:「黃帝有熊氏命,庸光辨乎南,以為司徒,而正夏 種芒穀。」謂南種小麥赤。大封辨乎西,以為司馬 種。穀。謂西種。白麥金穀,故秋種夏死。 汲冢《周書》:「維四年孟夏,王初祈禱於宗廟,乃嘗麥于 太祖。」

《史記微子世家》:「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 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 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 彼佼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佼僮者,紂也。殷民聞之, 皆為涕泣。

《穆天子傳》:「天子西征,至於赤烏之人,獻穄麥。百載, 天子西征,至于𪃋韓氏,爰有樂野溫和,穄麥之所草。」 𪃋音堅 黑水之阿,「爰有野麥。」

《左傳隱公三年》:「夏四月,鄭祭足帥師取溫之麥。秋,又 取成周之禾。」

《管子·輕重乙篇》:「桓公曰:『寡人欲毋殺一士,毋頓一戟, 而辟方都二,為之有道乎』?」管子對曰:「涇水十二空,汶、 淵、洙浩滿,三之於。乃請以令使九月種麥,日至日穫, 則時雨未下而利農事矣。」桓公曰:「諾。」令以九月種麥, 日至而穫。量其艾,一收之積中方都二。故此所謂善 因天時,辯於地利,而辟方都之道也。

《公羊傳:莊公六年》:「秋,無麥苗。」無苗則曷為先言無麥 而後言無苗?一災不書,待無麥然後書無苗。

《穀梁傳》莊公二十八年「冬,大無麥禾。」大者,有顧之辭 也,於無禾及無麥也。

《左傳》:成公十年,晉侯夢大厲被髮及地,搏膺而踊曰: 「殺余孫不義,余得請于帝矣。」壞大門及寢門而入。公 懼,入于室,又壞戶。公覺,召桑田巫。巫言如夢。公曰:「何 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 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 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 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 不可為也』。」公曰:「良醫也。」厚為之禮而歸之。六月丙午, 晉侯欲麥,使甸人獻麥饋人。為之召桑田巫,示而殺 之。將食,張如廁,陷而卒。

《孔子家語》:宓子賤為單父宰。齊人攻魯,道由單父,單 父之老請曰:「麥已熟矣。今齊寇至,不及人,人自收其 麥,請放民出,皆穫傅郭之麥,可以益糧,且不資於寇。」 三請而宓子不聽,俄而齊寇逮於麥,季孫聞之,怒,使 人讓宓子曰:「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豈不哀哉!不知 猶可以告者三,而子不聽,非所以為民也。」宓子蹴然 曰:「今玆無麥,明年可樹;若使不耕者穫,是使民樂有 寇。且得單父一歲之麥,於魯不加強,喪之不加弱;若 使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世不息。」季孫聞之,赧然 而愧曰:「地若可入,吾豈忍見宓子哉!」

《漢書食貨志》:董仲舒說上曰:「《春秋》他穀不書,至於麥 禾不成則書之,以此見聖人於五穀最重麥與禾也。 今關中俗不好種麥,是歲失春秋之所重,而損生民 之具也。願陛下幸詔大司農,使關中民益種宿麥,令 毋後時。」師古曰:「宿麥謂其苗經冬。」

《博物志》:「漢武帝時,光陽縣雨麥。」

《拾遺記》:「宣帝地節元年,有背明之國來貢。其方物有 延精麥,延壽益氣。有昆和麥,調暢六府。有輕心麥,食 者體輕。有醇和麥,為麴以釀酒,一醉累月,食之,凌冬 可袒。有含露麥,穟中有露,味甘如飴。」

《後漢書光武本紀》:詔曰:「久旱傷麥,秋種未下,朕甚憂 之。」

《馮異傳》:「王郎起,光武自薊東南馳至南宮,遇大風雨, 光武引車入道傍空舍,光武對竈燎衣,異進麥飯菟 肩,因復度虖沱河。」

《高鳳傳》:「鳳少為書生,家以農畝為業,而專精誦讀,晝 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 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後 遂為名儒。」

《范冉傳》:「冉與王奐親善,奐為考城令,屢遣書請冉,冉 不至。及奐遷漢陽太守,將行,冉乃與弟協步齎麥酒, 於道側,設壇以待之。」

《井丹傳》:丹性清高,未嘗修刺候人。建武末,沛王輔等 五王居北宮,皆好賓客,更遣請丹不能致,陰就以外戚貴盛,乃詭說五王,求錢千萬,約能致丹,而別使人 要劫之,丹不得已,既至,就故為設麥飯蔥葉之食,丹 推去之曰:「以君侯能供甘旨,故來相過,何其薄乎?」更 致盛饌乃食。

《張堪傳》:堪拜漁陽太守,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秀兩 岐。張公為政,樂不可支。」

《東觀漢紀》:「第五倫免歸田,躬與奴共發株棘田種麥。 董宣為洛陽令,卒官,詔遣使視,唯見布被覆屍,妻子 對哭,有大麥數斛。」

鄧禹平三輔糧乏王丹上麥二十斛禹高其節義表 丹領左馮翊。

《續漢書》:羊續為南陽太守,妻與子祕俱往郡舍,續閉 門不納。妻自將祕行其資藏,惟布衾、弊裯、鹽麥數斛。 《三國志太祖本紀》注:太祖常出軍,行經麥中,令士卒 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相持。於時太祖馬 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 於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 不可殺,請自刑。」因援劍割髮以置地。

《秦子》孔文舉為北海相,有母病,思食新麥,家無,乃盜 鄰熟麥而進之。文舉聞之,特賞曰:「不必來謝,但勿盜 也。」盜而不罪者,以為勤於母也。

《英雄記》:「呂布令韓暹、楊奉取劉備地麥,以為軍資。」 《諸葛恪別傳》:「孫權饗蜀使費褘,褘停食餅,索筆作《麥 賦》,恪亦請筆作《磨賦》,咸稱善焉。」

《三國典略》:李岳為門客所說,「舉錢營生,廣收大麥,載 赴晉陽,候其寒食,以求高價。清明之日,其車方達。又 從晉陽載回鄴城,路逢大雨,並化為泥。息利既少,乃 至貧迫,當世人士,莫不笑之。」

《搜神記》:管輅行至南陽平原,見一少年在田中割麥, 輅歎曰:「兒壽多是夭亡,汝卯日往割麥,地南大桑樹 下有二人圍棋,汝但將酒脯致于前,他自飲之,飲盡 便斟,以盡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慎勿言,必合有人 救汝也。」

《集仙傳》:王老慕道,有道士遍身瘡瘍,曰:「得酒浸之。」老 為置酒滿甕,道士坐甕中三日,鬚髮皆黑,曰:「飲此可 仙。」時方打麥,飲之,忽輕舉,空中猶聞打麥聲。

《晉書食貨志》:「元帝太興元年詔曰,徐揚二州,土宜三 麥,可督令熯地,投秋下種,至夏而熟。繼新故之交,於 以周濟,所益甚大。昔漢遣輕車使者氾勝之督三輔 種麥,而關中遂穰,勿令後晚。其後頻年麥雖有旱蝗, 而為益猶多。」

《王裒傳》:「裒家貧躬耕,計口而田,度身而蠶。或有助之 者,不聽諸生密為刈麥,裒遂棄之。」

《苻健載記》:「京兆杜洪竊據長安,自稱晉征北將軍雍 州刺史,戎夏多歸之。健密圖關中,懼洪知之,乃偽受 石祇官,繕宮室於枋頭,課所部種麥,示無西意。有知 而不種者,健殺之以徇。」

《庾袞傳》:「袞母終,服喪,居於墓側。歲大饑,藜羹不糝。門 人欲進其飯者,而袞每曰:『已食,莫敢為設。及麥熟,穫 者已畢,而採捃尚多,袞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間。 及其捃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則亦大獲』』。」 《五行志》:王恭鎮京口,舉兵誅王國寶。百姓謠云:「昔年 食白飯,今年食麥䴸。天公誅讁汝,教汝捻嚨喉。嚨喉 喝復喝,京口敗復敗。」識者曰:「昔年食白飯,恭得志也。 今年食麥䴸」,䴸麤穢,其精已去,明將敗也,天公將加 譴讁而誅之也。捻嚨喉,氣不通,死之祥也。「敗復敗」,丁 寧之辭也。恭尋死,京都又大行欬疾,而喉並喝焉。 大和末,童謠曰:「犁牛耕御路,白門種小麥。」及海西公 被廢,百姓耕其門以種小麥,遂如謠言。

《述異記》:「晉永嘉中,梁州雨七旬,麥化為飛蛾。」

《元晏春秋》:衛倫過予,言及於味,稱魏故侍中劉子陽 食餅知鹽生精,味之至也。予曰:「師曠識勞薪,易牙別 淄澠,子陽今之妙也,定之何難!」倫因命僕取糧糗以 進。予曰:「麥也,有杏李柰味,三果之熟也不同,子焉得 兼之?」倫笑而不答,退告人曰:「士安之識過劉氏,吾將 來,家實多,故杏時將發,糅以杏汁;李柰將發,又糅以」 李柰汁,故兼三味。

《陳留耆舊傳》:「高式至孝,永平中,蝝蝗為災,獨不食式 麥。」

《西域諸國志》:「天竺十一月六日為冬至,則麥秀。十二 月十六日為臘,則麥熟。」

《拾遺記》:張華為九醞酒,以三薇漬麴糵,糵出西羌,麴 出北方,北方有指星麥,四月火星出,麥熟而穫之。糵 用水漬麥,三夕而萌芽,平旦雞鳴而用之,俗人呼為 「雞鳴麥。」以之釀酒醇美,久含令人齒動,若大醉不叫 笑搖蕩,令人肝腸消爛,俗人謂為「消腸酒。」

《前秦錄》:「初,苻健聞桓溫之來伐也,芟麥以待之,故溫 掠無所得,軍人大饑。」

《新羅》王遣使貢其方物,在《百濟》東,去長安九千八百 里。其人食麥。

《前涼錄》:「永嘉三年,嘉麥一莖九穗,生於姑臧張駿九年,雨稼穀於武威、燉煌,種之皆生,因名天麥。」 《博物志》:「近世有田夫,至巧而不自覺也。其婦稱之,猶 不自信,乃刻木為麥,入市糶之,糴者無疑。歸磨乃覺 非麥。」

《宋書符瑞志》:「晉武帝太康十年六月,嘉麥生扶風郡, 一莖九穗,是歲收三倍。」

《南齊書世祖本紀》,「永明四年夏四月,臨沂縣麥不登, 刈為馬芻,至夏更苗秀。」

《劉懷慰傳》:懷慰為齊郡太守,修治城郭,安集居民,墾 廢田二百頃,決沈湖灌溉,不受禮謁,民有餉其新米 一斛者,懷慰出所食麥飯示之曰:「旦食有餘,幸不煩 此。」因著《廉吏論》,以達其意。

《庾易傳》:易志性恬隱,不交外物。臨川王映臨州獨重 易,上表薦之,餉麥百斛。易謂使人曰:「民樵採麋鹿之 伍,終其解毛之衣,馳騁日月之車,得保自耕之祿,於 大王之恩亦已深矣。」辭不受。

《梁書任昉傳》:「昉為義興太守,在任清潔,兒妾食麥而 已。」

《陳書徐孝克傳》:「孝克為散騎常侍,侍東宮。陳亡,隨例 入關,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為粥,不能常辦。母 亡之後,孝克遂常噉麥。有遺粳米者,孝克對而悲泣, 終身不復食之焉。」

《南史吳明徹傳》:「明徹有粟麥三千餘斛,而鄰里饑餒, 乃白諸兄與鄉里計口平分,同其豐儉,賴以存者甚 眾。」

《孝義傳》:「沈崇傃母卒,葬後更行服三年,久食麥屑,不 噉鹽酢。」

《魏書樊子鵠傳》:「子鵠除殷州刺史,屬歲旱儉,子鵠恐 民流亡,乃勒有粟之家分貸貧者,并遣人牛易力,多 種二麥,州內以此獲安。」

《釋老志》:「東萊人王道翼,少有絕俗之志,隱韓信山四 十餘年,斷粟食麥。」

《水經注》:「汶水入萊蕪谷,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 悉以種麥。云此丘不宜植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 植之。」

《北齊書。孟業傳》,「業遷東郡守,以寬惠著。其年麥一莖 五穗,其餘三穗四穗共一莖合,郡人以為政化所感。」 《隋書張文詡傳》,「文詡每以德化人,鄉黨頗移風俗。嘗 有人夜中竊刈其麥者,見而避之,盜因感悟,棄麥而 謝。文詡慰諭之,自誓不言,固令持去。經數年,盜者向 鄉人說之,始為遠近所悉。」

《唐書許敬宗傳》:高宗即位,敬宗為弘文館學士。帝將 立武昭儀,大臣切諫,而敬宗陰揣帝私,即妄言曰:「田 舍子賸穫十斛麥,尚欲更故婦。天子富有四海,立一 后,謂之不可,何哉?」帝意遂定。

《舊唐書高宗本紀》:「儀鳳三年五月,幸九成宮。秋七月, 宴近臣諸親於咸亨殿。上謂霍王元軌曰:『去冬無雪, 今春少雨。自避暑此宮,甘雨頻降,夏麥豐熟,秋稼滋 榮』。」

《元宗本紀》:上自於苑中種麥,率皇太子已下躬自收 穫,謂太子等曰:「此將薦宗廟,是以躬親,亦欲令汝等 知稼穡之難也。」因分賜侍臣,謂曰:「比歲令人巡撿苗 稼,所對多不實,故自種植,以觀其成。且《春秋》書麥禾, 豈非古人所重也?」

天寶三載三月。武威郡上言。「番禾縣天寶山有醴泉 湧出。嶺石化為瑞麰。遠近貧乏者。取以給食。」改番禾 為天寶縣。

《唐書劉禹錫傳》:「禹錫由和州刺史入為主客郎中,復 作《遊元都觀》詩。且言:始謫十年還京師,道士植桃,其 盛若霞。又十四年遇之,無復一存,唯兔葵燕麥,動搖 春風耳。」以詆權近。

《杜陽雜編》:「元和八年,大軫國貢碧麥、紫米。碧麥大於 中華之麥,粒表裏皆碧,香氣如粳米,食之體輕,久則 可以御風。紫米有類苣蕂,炊一升得飯一斗,食之令 人髭髮縝黑,顏色不老,久則後天不死。上因中元日 薦於元元皇帝,故當時道士有得食者。」

《唐國史補》:竇氏子言家方盛時,有奴厚斂群從數宅 之資,供白麥麪。醫云:「白麪性平。」由是恣食不疑,凡數 歲未嘗生疾。其後有奴告其謬妄,所輸麪乃常麥,非 白麥也。群從諸宅,一時暴熱皆發。

《雲仙雜記》:牛僧孺進士時,嘗「麥芒刁」字有繆誤,隨手 刪割點定。

無棣有灰山,山南有石竅,其中二麥無數,取之不極。 《孔帖》:同昌公主出降,賜金、麥、銀、米共數斛。此皆條枝 國獻。

高昌土沃,麥皆再熟。

梁宋州節度使友諒進瑞麥一莖三穗。太祖怒曰:「宋 州大水,何用此為?」

《五代史回鶻傳》:「回鶻地宜白麥、青麥。」麥, 《遼史聖宗本紀》:「統和二十年十二月,南京平州麥秀 兩岐《宋史五行志》:「乾德四年四月,府州尉氏縣、雲陽縣並 有麥兩岐,五月,魚臺縣麥秀三岐。」

開寶八年五月,鄭州、梓州、合州、巴州縣並獻瑞麥。 太平興國三年四月,夏縣,五月,舒州,六月,閬州麥並 秀兩岐。

五年九月,流溪縣,六年五月,汝陰縣,九年五月,施州 麥並秀兩岐。

端拱元年五月,陳州;淳化元年四月,魏城縣;七月,閬 州;二年四月,蔡州;五月,陳州、陵州仁壽縣;四年五月, 達州;五年四月,永城縣,並獻瑞麥。

至道二年五月,泗州獻瑞麥。

三年四月,唐州、遂州盤石縣並獻瑞麥。五月,黃州、建 昌軍麥秀二三穟。

咸平元年五月,曲水縣麥秀二三穗。

二年五月,華州麥秀二三穗。

三年五月,酇縣、海陵縣並麥秀二三穗。

大中祥符元年,曲水縣、南鄭縣並麥秀二、三穗。 三年四月,同州麥秀二、三穗。

四年四月,六安縣麥秀二三穗。五月,唐、汝、廬、宿、泗、濠 州麥自生。

五年四月,遂州麥秀,兩穗或三穗。

六年三月,邕州麥秀兩穗或三穗。

七年三月,郾城縣《麥秀》兩穗、三穗。

八年,湖陽縣《麥秀》兩穗、三穗。

九年四月,建初縣《麥秀》兩穗或三穗。

乾興元年五月,南劍州麥一本五穗,綿州麥秀兩岐。 天聖六年五月乙未,陳州瑞麥一莖二十穗。六月,陳 州獻《瑞麥圖》。

皇祐三年五月,彭山縣上《瑞麥圖》,凡一莖五穗者數 本。帝曰:「朕嘗禁四方獻瑞,今得《西川秀麥圖》,可謂真 瑞矣。其賜田夫束帛以勸之。」是月,滁州麥一莖五穗。 五年閏六月,資州麥秀兩岐。

至和二年五月,亳州麥秀兩岐。六月,應天府貢大麥, 一本七十穗,小麥,一本二百穗。

嘉祐三年六月,綿州麥一穗兩岐。七月,泰山上《瑞麥 圖》,凡五本五百一穗。

四年六月,彰明縣有「麥」兩岐百餘本。

熙寧八年,懷安軍、瀘州、渠州各麥秀兩岐。

九年,譙縣麥一本三穗。尉氏縣、湖陽縣、彭城縣麥,一 本兩穗。渠州大麥,一穗兩岐或三岐、四岐者。陽翟縣 麥秀兩岐。天興、寶雞二縣,皆麥秀兩岐,仍一本有三、 四穗或六穗者。石州、安州麥秀兩岐。

元豐元年,邢州麥秀兩岐,夔州麥一本三穗。

二年,簡州、安德軍麥秀兩岐。

三年,深州麥秀兩岐,或三四穗,凡四十畝。眉州麥秀 兩岐。

四年,徐州麥一本百七十二穗。

七年,合州麥秀兩岐。

八年,亳州麥一莖二穗,一莖三穗,一莖四穗。

元祐三年,劍州、安國軍麥秀兩岐,夔州麥一本十二 穗。

四年,泰寧軍麥異畝同穎。

五年,普州麥一莖雙穗。夔州麥秀五岐。

六年,汝陽縣、美原縣、兗州鄒縣麥,一莖數穗。

七年,固始縣麥有雙穗。定陶縣、丹陽縣麥秀兩岐。 紹聖元年,博野縣麥一本五穗。漢陽軍麥秀兩岐。樂 壽縣麥一本兩穗或三穗。

三年,瑕丘縣、武陟縣、陝城、小溪四縣麥合穗。良原縣、 沈丘縣、長子縣麥秀兩岐。

四年,河中府麥秀三穗。虹縣、雲安縣麥秀兩岐。茂州 一枝兩穗。汶山縣一枝三穗至六穗。

元符元年,內鄉縣麥一莖兩穗。符離、靈璧、臨渙、蘄虹 五縣麥秀兩穗,兩當縣麥秀三穗。安平縣生瑞麥。 二年,連水軍麥合穗。十一月,岷州宕昌砦生瑞麥。 大觀二年,簡州麥秀兩岐。

三年,武信軍、瀘、遂、普州麥秀兩岐。

四年,蔡州麥一莖兩岐,至七八岐者九十畝。

政和元年,蔡州麥一莖兩岐,或三五岐至八九畝,近 約十畝,遠或連野。

《禮志》:「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四月,觀刈麥。」

九年五月二日,出南薰門觀稼,召從臣列坐田中,令 民刈麥,咸賜以錢帛。回幸玉津園觀漁,張樂習射,既 宴而歸。明年五月,幸城南觀麥,賜田夫布帛有差。 仁宗天聖三年夏,觀南御莊刈麥。

仁宗皇祐五年,後苑寶政殿刈麥,謂輔臣曰:「朕新作 此殿,不欲植花,歲以種麥,庶知穡事不易也。」自是幸 觀穀麥,惟就後苑。

薦新之禮:夏孟月嘗麥,配以彘,秋季月嘗蕎麥。 《樂志》:端拱初,諸州麥兩穗三穗者,連歲來上,有司請 以為《瑞麥》之曲,薦於朝會用之。

《張錫傳》:「張錫,福州閩縣人。梁末,劉君鐸任棣州刺史辟為軍事判官。棣為鄆之屬郡,郡有麴務,鄆以牙將 主之,頗橫恣。民有犯麴三斤,牙將欲寘於死,君鐸力 不能救。既而牙將盜麥百斛,私造麴,事覺,錫判曰:『麴 犯三斤,求生不克;麥盜百斛,免死誠難』。時郡吏以使 府牙將乞免,錫不允,固寘於法。」

《宗室傳》:魏惠憲王愷判明州,輟屬邑田租以贍學,得 兩岐麥,圖以獻。帝復賜手詔曰:「汝勸課藝植,農不游 惰,宜獲瑞麥之應。」加愷荊南集慶軍節度使,行江陵 尹,尋改永興成德軍節度使,揚州牧。

《冷齋夜話》:范文正公在睢陽,遣堯夫於姑蘇取麥五 百斛。堯夫時尚少,既還,舟次丹陽,見石曼卿問寄此 久近。曼卿曰:「兩月矣。三喪在淺土,欲葬之西北歸,無 可與謀者。」堯夫以所載舟付之,單騎自長蘆捷徑而 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 卿為三喪未舉,留滯丹陽。時無郭元振,莫可告者。」文 正曰:「何不以麥舟付之。」堯夫曰:「已付之矣。」

《丹鉛錄》:「范文正公安撫江淮,進民間所食烏昧草,乞 宣示六宮,傳諸戚里,以抑奢侈。」烏昧草,即今之野燕 麥。淮南謂麥曰昧,故史從音為文。

燕麥,滇南、霑益一路有之,土人以為「朝夕常食」,非虛 名也。

東坡《志林》:「江湖間有鳥鳴於四五月,其聲若云麥熟 即快活。今年二麥如雲,此鳥不妄語也。」

《東坡詩註》:今大內當麥熟時,以黃羅帕封賜百官,其 外題曰「麨」,或云「以蜜漬食尤佳。」麨音炒 《墨莊漫錄》:蔡元度魯公在位,錫賚無窮,而用度亦廣。 京師感慈寺修浮圖,題三千緡。時有吳鍊師者,丹陽 人,辟穀修養,館於西園菴中。後有隙地,吳勸令蒔麥, 既穫,頗厭狼籍。公見之,題詩於菴曰:「塔緣便捨三千 貫,月俸無踰一萬緡。卻向西園課小麥,老來顛倒是 愁人。」

《洞微志》:齊州有人病狂,云夢中見紅裳女子引入宮 殿中,小姑令歌,每日遂歌云:「五靈樓閣曉玲瓏,天府 由來是此中,惆悵悶懷言不盡,一丸蘿蔔火吾宮。」有 一道士云:「此犯大麥毒也,少女心神,小姑脾神。《醫經》 言:蘿蔔制麪毒,故曰火吾宮。火者,毀也。」遂以藥并蘿 蔔治之,果愈。

《金史熙宗本紀》:皇統三年五月「丁巳朔,京兆進瑞麥。 六月庚辰,太原路進獬豸并瑞麥。」按五行志作七月丙寅 《五行志》:「宣宗興定元年四月,陳州商水縣進瑞麥,一 莖四穗。開封府進瑞麥,一莖三穗,二莖四穗。」

《元史五行志》:「至元七年夏,東平府進瑞麥,一莖五穗。 十一年,興元鳳州進麥,一莖七穗。」

十八年八月壬寅,瓜州屯田進瑞麥,一莖五穗。 二十三年五月,廣元路閬中麥秀兩岐。

二十四年八月,濬州進「瑞麥」,一莖五穗。

至元四年五月,彰德臨漳縣麥秀兩岐,有三穗者。 至正十年,彰德路穀麥雙穗。

二十六年五月,洛陽縣康家莊有瑞麥,一莖五穗、雙 穗、三穗者甚眾。

《王磐傳》:王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世業農,歲得麥萬 石,鄉人號「萬石王家。」

《江寧府志》:「吳元年五月,句容麥生,一莖兩穗。」

《宣城縣志》「洪武二年四月,宣城產瑞麥。」

《淮安府志》:「洪武二年四月,淮安獻瑞麥,群臣表賀。」 《丹陽縣志》:「洪武三年,丹陽孫宗彝田名千石墟,產瑞 麥,一莖五穗。」

《溧陽縣志》:「明洪武初,嘉竹瑞麥生。」

《湧幢小品》:洪武初,一儒赴召。太祖問曰:「習何經?」曰:「業 農。」太祖曰:「汝知麥禾之節不同乎?」對曰:「禾三節,麥四 節。禾播種于春,至秋而穫,凡歷三時,故三節。麥則歷 四時始成,故四節。」太祖曰:「是能知稼穡者。」即擢某州 知州。

《木蘭國》有《三寸之麥》。

《重慶府志》:「洪武十三年,安居龍化山麥秀,三本二岐。」 《陝西通志》:「永樂三年,寧夏產兩岐麥數莖。」

《南陽縣志》:「明永樂五年,南陽產瑞麥兩岐,是年大有。」 《新野縣志》:「永樂五年夏五月,產瑞麥,多兩岐,或有五 岐者,是歲大有年。」

《西安府志》:「宣德中,嘉麥生茂陵,一莖九穗。」

《茂州志》:「宣德間,茂州知州陳敏獻瑞麥,兩岐至九岐 者百餘本。宣宗皇帝御製《滿庭芳》詞,并綵緞鈔錠以 賜陳敏。」

《新野縣志》:「宣德四年,麥秀兩岐。」

《崇明縣志》:「正統五年,瑞麥一本有三穗者。」

《鶴慶府志》:「景泰五年,逢密鄉瑞麥,一莖數穗,知府王 珉以獻。」 《歙縣志》:「天順元年,郡境有瑞麥。」

《休寧縣志》:「天順元年,渭橋田間麥一莖四穗者一本, 一莖兩穗者四十五本。知縣王謙呈送本府,知府孫 遇函進以聞《大名府志》:「天順五年夏,麥有兩岐者。」

《固始縣志》:「成化三年,產瑞麥。」

《常熟縣志》:「成化八年,麥秀兩岐。」

《漢中府志》:「成化十二年,麥生二穗。」

《永昌府志》:「成化十四年夏,騰衝學宮產麥,一穗三岐。」 《淮安府志》:「成化十七年,睢寧李家莊麥有一莖三穗 者。越二年癸卯,水南義、陳二莊麥有一莖三穗者。」 《吳縣志》:「成化二十年甲辰四月,縣境產瑞麥。」

《徐州志》:「弘治元年,仁壽鄉麥一莖四穗二本,一莖三 穗五本,一莖兩穗六本。」

《鄧州志》:「弘治六年,產瑞麥。」

《常熟縣志》「弘治十年,麥秀兩岐。」

《金壇縣志》:「弘治十四年四月生瑞麥,一莖兩穗,岳陽 村尤盛。」

《貴溪縣志》:「弘治十四年辛酉,十月雨麥。」

《丹陽縣志》:「弘治十五年,丹陽延陵鎮麥一莖兩穗。」 《寶應縣志》:「弘治十七年,產瑞麥,有雙岐、三岐、四岐、五 岐者。」

《陝西通志》:「弘治十八年,臨洮府金縣瑞麥有一莖兩 穗者,十餘本。」

《嘉定縣志》:「正德二年丁卯,南郊麥秀三岐,邑民楊璣 獻百穗於郡守。」

《松江府志》:「正德五年夏,麥多岐穗。」

《上海縣志》:「正德五年庚午,麥生數岐者甚多。」

《江陰縣志》「正德七年,均山鄉麥秀兩岐。」

《溫州府志》:「正德七年,樂清瑞應鄉麥,一本五六穗,或 三四穗。」

《太和縣志》:「正德十三年戊寅,麥秀,兩岐百餘莖。」 《泉州府志》:「正德十三年,南安縣麥一莖兩穗。同安縣 麥一莖五穗。」

《新野縣志》:「正德十三年三月,邑西江石灘天雨粟麥, 週圍十餘里,是歲其地大稔。」

《崇明縣志》「正德十五年十一月二麥穎。」

《江陰縣志》:「正德十五年冬,麥抱穗而華。」

《六合縣志》:「正德十六年,麥有兩穗。」

《蒙城縣志》:「正德十六年,麥秀二岐。」

《潁上縣志》:「嘉靖癸未,麥秀三穎,或五穎。」

《永豐縣志》:「嘉靖癸未春,麥大登,間有一莖兩岐者。」 《鎮平縣志》:「嘉靖四年夏,麥一莖二岐,甚有四五岐。」 《濬縣志》:「嘉靖四年,濬,麥穗兩岐。」

《新野縣志》:「嘉靖八年,麥秀兩岐。」

《商州志》:「嘉靖八年,大有麥,禾有三穗或五穗者。」 《漢中府志》:「嘉靖十一年,褒城麥秀五岐。」

《固始縣志》:「嘉靖十五年,大有年,麥秀兩岐。」

《金壇縣志》:「嘉靖十六年四月生瑞麥,一莖三穗者,一 本一莖兩穗者尤多。」

《虹縣志》:「嘉靖戊戌夏,麰麥一莖兩穗,間有三四穗者。 本年斗麥十錢。」

《新安縣志》:「嘉靖十八年夏四月,新安產瑞麥,一莖八 九岐。」

《五河縣志》:「嘉靖十八年,本境產瑞麥,有一莖三四穗 者。」

《河陽縣志》:「嘉靖二十年四月,產瑞麥,一本三岐。」 《虹縣志》:「嘉靖壬寅,錢千文麰麥十四斛,大麥三十斛。」 《睢寧縣志》:「嘉靖二十三年,麥有一莖三岐者,歲大熟。」 《永平府志》:「嘉靖二十五年,昌黎麥二岐。」

《鹽城縣志》:「嘉靖二十七年,董家橋產麥,穗雙岐,其年 大熟。」

《永昌府志》:「嘉靖三十二年四月,保山縣南郊產麥,一 本三岐,上復為一穗。」

《鄧州志》:「嘉靖三十四年夏,鄧州產瑞麥。」

《興化縣志》:「嘉靖三十五年,仰止祠生雙穗麥二本。」 《永壽縣志》:「嘉靖三十六年,夏麥雙岐。」

《蘭谿縣志》:「嘉靖三十九年,三十四都徐環家,產瑞麥 六穗者一本,五穗者二本、四穗者二本,三穗者四本、 二穗者甚多。」

《大理府志》:「嘉靖四十一年,五井提舉司界,麥秀兩岐, 或三岐。」

《虹縣志》:「嘉靖癸亥,小曲里地大麥一莖三、五穗者,不 計數。」

《泰興縣志》:「隆慶元年麥二岐。」

《松江府志》:「隆慶二年冬十月雷電,桃李花、麥秀,梅杏 實。」

《宿遷縣志》:「隆慶己巳,山東益都宋公伯華來知縣事, 政尚寬和。明年田間麥秀,有一本四岐至五岐者。」 《霍丘縣志》:「隆慶四年五月,城南麥秀兩岐。」

《六合縣志》:「萬曆二年,產瑞麥,西里民獻麥兩穗。」 《虹縣志》:「萬曆甲戌,草溝集地大麥一莖四五穗,陡門 村地亦有之。」

《宿遷縣志》:「萬曆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知縣喻文偉勘 荒至峒峿地方,鄉耆徐鉞等十數叟各持雙岐麥望車跪獻,叩首而去。四年五月內,黑墩鎮老韓得時等 復持三岐四岐者滿把,相與鼓舞歡躍曰:『此瑞麥也』。」 時民間有《瑞麥歌》曰:「吾聞古昔兮麥秀兩岐,張君為 政兮樂不可支。今玆樂土兮得三岐四岐兩見之,斯」 仁政之左驗兮夫奚疑,吾恐張君兮弗敢媲。

《蕭縣志》:「萬曆三年麥秀四岐五岐。」

《茂州志》:「萬曆四年,茂獻瑞麥一本,五岐。知州張化美 欽賜優異。」

《金壇縣志》:「萬曆七年,生瑞麥,一莖兩穗,麥頗稔。」 《鹽城縣志》:「萬曆八年,麥有一莖三岐者,雙岐者甚多。 時連年水災,百物凋耗,知縣楊瑞雲甫蒞任,即請賑 蠲征,招撫流移,復業者踵至。復請營田道,給牛種,轉 災為稔。鹽民以瑞麥為一時德政所致,士大夫有詩 詠之。」

《泰興縣志》:「萬曆八年麥數岐。」

《弋陽縣志》:「萬曆八年,麥秀兩岐。」

《昌化縣志》:「萬曆十一年夏,小麥一莖雙穗。」

《江陰縣志》:「萬曆十二年,麥秀兩岐。」

十三年,復「麥秀兩岐。」

《商州志》:「萬曆十五年,麥大熟。」

《金華縣志》:「萬曆十八年,瑞麥生。」

《泰興縣志》:「萬曆十九年,麥三岐。」

《寧海縣志》:「萬曆二十年,五十都民吳希古獻麥,一莖 兩岐。」

《高淳縣志》:「萬曆二十一年癸巳四月,麥兩穗。」

萬曆二十七年己亥,麥秀兩岐。

《蒙城縣志》:「萬曆二十七年,麥秀二岐。」

《嘉定縣志》:「萬曆三十年壬寅,邑南鄙麥秀兩岐。」 《陝西通志》:「萬曆三十一年,河州麥稔,有一本五十莖, 一莖三四穗。次年麥秀多岐。」

《高淳縣志》「萬曆三十二年甲辰四月,麥穗兩岐。」 蘭谿《縣志》:「萬曆三十二年四月,蘭谿,金華界田出三 岐麥。」

《貴州志》:「萬曆三十四年夏五月,思南府沿河司麥一 莖四穗。」

《商州志》:「萬曆四十四年,大有麥。」

《蘭谿縣志》:「萬曆三十七年,麥穗二岐。」

《威州志》:「萬曆三十九年,瑞麥七穗。」

《定州志》:「萬曆四十四年,定鄰境多蝗蝻,惟定獨鮮。未 幾麥成,有異穗並本者,諸穀如此者甚眾,是歲大稔。」 《新河縣志》:「天啟三年夏五月,麥秀雙穗。」

《新城縣志》:「天啟四年,嘉麥生王氏田中,一莖五穗。」 《徐州志》:「天啟七年,麥秀雙岐,竟畝如一。」

《嵩縣志》:「崇禎元年,麥穀秀兩岐。」

《通州志》:「崇禎元年四月麥秀三岐。」

《蘭谿縣志》:「崇禎五年,純孝鄉出瑞麥,有兩岐三岐者。」 《弋陽縣志》:「崇禎五年十月二十五日,天雨黑麥。」 《贛榆縣志》:「崇禎十一年,麥秀三岐兩岐。」

《新安縣志》:「崇禎十四年,麥大有收刈,無人棄於地。」 《麟遊縣志》:「崇禎十四年夏,大熟,野麥旅生,無人採食。」 《吳縣志》:「崇禎十四年辛巳夏初,殳涇產瑞麥,一莖方 尺,兩岐長二寸,狀如珠盤。」

《睢寧縣志》「崇禎十五年,有一麥五岐者,有一麥三岐 者。」

《茂州志》:「康熙八年五月,茂州產瑞麥,一本七岐。」 《盱眙縣志》:「康熙十一年四月,麥秀兩岐,有三岐四岐 者。」

《泗州志》:「康熙十一年夏,泗民西北鄉麥秀兩岐,甚有 三穗者。」

《虹縣志》康熙十一年,西二里麥一穗兩岐,是年麥大 收。數十年僅見。

《臨淮縣志》:「康熙十一年,麥穗兩岐。」

《建德縣志》:「康熙十一年,麥穗兩岐。」

《五河縣志》:「康熙十二年夏,瑞麥一莖三岐、七岐至雙 岐者,遍野皆是。」

《如皋縣志》:「康熙十九年,麥穗兩岐。」

《寶應縣志》「康熙十九年,麥秀三岐。」

《高淳縣志》:「康熙二十年辛酉四月,麥秀兩岐。」

《荊州府志》:「康熙二十年夏五月,麥方熟,阻于霖雨未 穫。及霽而麥穗盡,為鼠所啖,止餘空莖耳。其鼠似家 鼠而尾大,色較赤焉。」

《濟南府志》:「焦花女哭麥處,在長清縣東二十里,相傳 女之母病,思食新麥,時麥尚未熟,女向麥哭泣移時, 麥黃以奉母,病頓愈。今焦女塚旁之麥,視他處先熟, 田畔有碑,書《孝經》,字遒勁,傳為焦女設也。」

《文登縣志》:「瑞麥亭在縣西門外,因麥秀兩岐,明知縣 王允言建。」

《濟源縣志》:「崔來富,號鳳山,以精醫學授鄭藩引禮。居 常丸藥以類置各櫃中,諭其家某疾用某櫃藥,人有 求者問疾啟櫃以應,並不及其姓名。適麥秋在莊,聞 疫者多且殆,急歸丸藥置通衢,摽使取之。或謂天雨麥爛,竟不顧。」

《孟縣志》:「紫金山在城西八里,其地宜麥,又名麥山。」 《咸寧縣志》:「鳳原龍首山,橫岡也,產麥,色味異他處。夏 壟風來,不減萬頃層波。」

《安定縣志》:「瑞麥川在縣西北四十里,嘗產瑞麥,俗名 好麥川。」

《上海縣志》:海邑農家,不比他邑,多種小麥為麪玆,獨 多種圓麥,磨粉參米以當粥飯。有無米可參,純用麥 以度日者,致各邑有「東鄉麥子」之譏。

麥部雜錄 编辑

《詩經·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芃芃,盛長貌。 《王風》丘中:「丘中有麥。」

《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麥。」

《豳風》:「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大全許氏曰:「麥 非納于十月,蓋總言農事畢耳。」

《大雅生民》:「麻麥幪幪。」茂,密也。 《周頌臣工》:「於皇來牟,將受厥明。明昭上帝,迄用康年。」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天子食麥與羊。《麥實有孚》,甲 屬木。陳注「麥以金王而生,火王而死」,當屬金,而鄭云「屬 木」,不可曉。季春之月,天子始乘舟,薦鮪於寢廟,乃 為麥祈實。薦鮪,并祈麥實。「孟夏之月,農乃登麥, 天子乃以彘嘗麥,先薦寢廟。」是月也,聚畜百藥,靡草 死,麥秋至。秋者,五穀成熟之期,於時雖夏,於麥則 秋。仲秋之月,乃勸種麥,毋或失時。其有失時,行罪 無疑。麥所以續舊穀之盡,而及新穀之登,尤利於 民。

《內則》:「子事父母,饘酏、酒、醴、芼、羹、菽、麥、蕡、稻、黍、粱、秫唯 所欲。」麥食,脯羹,雞羹

《儀禮》:「有司徹,主婦取籩于房,麷蕡,坐,設于豆西。」麷, 熬麥也。

師曠《禽經》:「澤雉啼而麥齊。」

《莊子》:「青青之麥,生於陵陂。」

《呂氏春秋》:「今茲美禾,來茲美麥。」

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穫大麥。昔,終也。《三葉》,薺,苨也。 葶,藶也。菥,蓂也。見三葉之死,則大麥可穫之候也。 獨斷老扈氏農正趣民收麥。

《說文》:「天降瑞麥,一來二麰。」

《博物志》:「啖麥稼,令人力健行。」

食燕麥令人骨節斷解。

《搜神記》:「麥之為蛺蝶,由乾濕也,爾則萬物之變皆有 也。農夫止麥之化者,區之以火;聖人理萬物之化者, 濟之以道。」

《譚子化書》:「朽麥化為蝴蝶,自無情而之有情也。」 《清異錄》:「積麥以十辛良,下子不得過三辛,收潑不得 過三辛,上場入倉亦用辛日。」

《癸辛雜識》:今人呼小麥麪為來牟,或曰牟粉,皆非也。 《廣雅》云:「牟為大麥,來為小麥。」然則來牟自是兩物。《說 文》云:「大麥,牟也。」牟,大也。牟一作麰,又作「《周》之所受, 瑞麥來牟」,即今之大麥。按:小麥生於秋後二百四十 日,秀之後六十日成秋種冬長,春秀夏實,具四時之 氣,兼有寒溫、熱冷。故小麥性微寒,以為麴則溫,麪則 熱,麩則冷。

《後山談叢穎》:諺曰:「『黃䳺口噤蕎麥斗,夏中候黃䳺不 鳴,則蕎麥可廣種也。八月一日雨,則角田下熟。」角田, 豆也。「角』者,麥之訛也。」

《中秋無月,則蕎麥不實》。

《曲洧舊聞》:麥秋種夏熟,備四時之氣。蕎麥葉青花白, 莖赤子黑根黃,亦具五方之色。然方結實時最畏霜, 此時得雨,則於結實尤宜,且不成霜,農家呼為解霜 雨。穄,西北人呼為𪋩子。有兩種,早熟者與麥相先後, 五月間熟者,鄭人號為「麥爭場。」

水《南翰記》:「蕎麥」字,韻書無之。《道藏》中有藥石《爾雅》,唐 元和間梅彪所集諸藥隱名,以粟、黍、蕎麥、豆為五弟 《近峰聞略》:小滿芒種,說者不一。按《周禮》稻人:「澤草所 生,種之芒種。」註云:種之芒種,謂此地宜稻麥,麥有芒 刺者,蓋至是麥未可收,過是則可收矣。士人樂明遠 曰:「小滿四月中」,謂麥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 「五月節」者。芒種而收麥也。至是方當熟矣。

《空同子》麥種之秋而焦於夏,火剋金也。麥穗直而芒, 有兵象焉。

《梧潯雜佩》:南方四月雨後,尚有餘寒,土人謂之「麥秀 寒。」按,王勃《採蓮賦》:「麥雨微涼。」又《徐陵集》亦有「麥冷」之 語。

《吳下田家志》:「種麥宜庚午、辛未、辛巳、辛卯、庚子、庚戌。」 農家諺雲:「行北好曬麥。」

《士農必用》相傳農語云:「彭祖壽年八百,不可忘了植 蠶植麥。」又云:「社後種麥爭回耬。」又云:「社前種麥爭回 牛。」言奪時之急,如此之甚也。

《法天生意》:六月初旬五更時,乘露未乾,陽氣在下,耕 地牛得其涼耕過,稀種菉豆,候七月間豆有花,犁翻 豆秧入地,麥苗易茂《農桑撮要》:防露傷麥,但有沙霧,將檾麻散拴長繩上, 侵晨令兩人對持其繩於麥上牽拽,抹去沙霧,則不 傷麥。

《太平御覽》:「麥之為蝶繇濕也,萬物之變,皆有化也。止 麥之化,區之以灰法,於伏天曬極乾,乘熱覆以石灰, 則不生蟲。又以蠶沙和之,辟蠹。蒼耳或艾,曝乾剉碎 同收,亦不蛀。若稍濕,必生蟲。」

麥部外編 编辑

《酉陽雜俎》:李鄘在北都介休縣,百姓送解牒,夜止晉 祠宇下,夜半有人叩門云:「介休王暫借霹靂車,某日 至介休收麥。」良久,有人應曰:「大王傳語,霹靂車正忙, 不及借。」其人再三借之,遂見五六人秉燭自廟後出, 介休使者亦自門騎而入,數人共持一物如幢扛,上 環綴旗旛,授與騎者曰:「可點領。」騎者即數其旛,凡十 八葉,每葉有光如電起。百姓遍報鄰村,令速收麥,將 有大風雨。村人悉不信,乃自收刈。至其日,百姓率親 情據高阜,候天色及午,介山上有黑雲氣,如窯煙,斯 須蔽天,注雨如綆,風吼雷震,凡損麥千餘頃。數村以 百姓為妖,訟之工部員外郎張周封親睹其《推案 幻異志》:「唐汴州西有板橋店店娃三娘」子者,不知何 從來,寡居,年三十餘,無男女,亦無親屬,有舍數間,以 鬻餐為業。然而家甚富貴,多有驢畜往來,公私車乘 有不逮者,輒賤其估以濟之,人皆謂之「有道」,故遠近 行旅多歸之。元和中,許州客趙季和將詣東都,過是 宿焉。客有先至者六七人,皆據便榻,季和後至,最得 深處一榻,榻鄰比主人房壁。既而三娘子供給諸客 甚厚,夜深致酒,與諸客會飲,極懽。季和素不飲酒,亦 與會宴。至二更許,諸客醉倦,各就寢。三娘子歸室,閉 門少憇。人皆熟睡,獨季和轉展不寐。隔壁聞三娘子 悉窣,若動物之聲,偶於隙中窺之,即見三娘子向覆 器下取燭,挑明之後,於巾箱中取一副耒耜,並一木 牛,一木「偶人,各大六七寸,置于竈前,含水噀之,二物 便行走。木人則牽牛駕耒耜。」遂耕床前一席地,來去 數次。復于箱中取出一裹蕎麥子,授於木人種之。須 臾生發麥熟,令木人收割持踐,可得七八升。又安置 小磨子。磑成麪訖,卻收木人牛於箱中,即取麪作燒 餅數枚。有頃雞鳴,諸客欲發,三娘子先起點燈,置新 作燒餅於食床上,與諸客點心。季和心動,遽辭,開門 而去。即潛於戶外窺之,乃見諸客圍床食燒餅未盡, 忽一時踣地作驢鳴,須臾皆變驢矣。三娘子盡驅入 店後,而盡沒其貲財,季和亦不告於人。後月餘日,季 和自東都回,將至板橋店,預作蕎麥燒餅,大小如前。 既至,復寓宿焉。三娘子懽悅如初。其夕更無他客,主 人供待愈厚。夜深,殷勤問所欲,季和曰:「明晨發,請隨 事點心。」三娘子曰:「此事無疑,但請穩便。」半夜後,季和 窺見之,一依前所為。天明,三娘子具盤食果實燒餅 數枚於盤中,訖,更取他物。季和乘間走下,以先有者 易其一枚,彼不知覺也。季和將發就食,謂三娘子曰: 「適會某自有燒餅,請撤去。」主人者留待他,賓即取己 者食之。方飲次,三娘子送茶出來。季和曰:「請主人嘗 客。一片燒餅。」乃揀所易者與噉之。纔入口,三娘子據 地作驢聲,即立變為驢,甚壯健。季和即乘之發兼盡 收木人木牛子等。然不得其術,試之不成。季和乘策 所變驢,周遊他處,未嘗阻失,日行百里。後四年,乘入 關,至華岳廟東五六里,路傍忽見一老人拍手大笑 曰:「板橋三娘子,何得作此形骸。」因捉驢謂季和曰:「彼 雖有過,然遭君亦甚矣。可憐許,請從此放之。」老人乃 從驢口鼻邊以兩手擘開,三娘子自皮中跳出,宛復 舊身。向老人拜訖,走去,更不知所之。

馬令《南唐書》:女冠耿先生,以道術修煉為事。元宗嘗 購真珠數升,欲得圓者。先生曰:「易致也。」就取小麥淘 洗,以銀釜炒之,勻圓皆成蚌胎。

《太原府志》:「諸仙禪師,俗姓裴氏,祁縣人。久居幽仙寺, 性行醇慧。一日春夢覺云:『河南好麥,徒眾皆笑,乃袖 中出麥穗示之,眾大異。嘗遊汴,徽宗詔入朝,賜號諸 仙』。」

《平陰縣志》:「金大定間,邑民任公行田野中,忽聞空中 連呼刈麥者三,公驚視無所見,時麥已將熟,乃急集 有眾,併力收刈。刈甫畢,天大雨雹,傍鄰邑皆然。公感 神貺,乃建義漿亭,貯水以濟渴者。」

《延安府志》:「元趙真人,名摩哥,延川人。幼風顛,牧羊畫 地,羊莫敢越。一日牧歸甚晚,母詰其故,謂探兄來。袖 出肉餅,兼出麥穗,曰:『路經西安,麥熟甚早,此其莖也』。 後兄自遠方回,言一日弟至,何一飯遂不見耶?母具 言前事,兄曰:『子莫非神乎』?其弟杳然,莫知所之。」 《東明縣志》:「馮重禮,山西襄垣人。明弘治間,遷居東明, 有田」夫投宿其家,貌甚奇古。詰旦,求為傭工,問其姓 名,曰:「吾與公同鄉里,襄垣人也。焦其姓,以貧故為公 傭,當呼為小焦兒。」禮留之,凡委任悉稱意旨。正德八年,境內大旱,焦白禮詣黃河南拾麥。數日回,手持一 小囊,語禮曰:「麥至矣,可掃數房盛貯。」禮笑曰:「囊小焉 用數房?」曰:「請試之。」盈三房小囊,麥尚未盡。禮始知非 塵凡人也,愈敬重三年辭去,禮曰:「後見有期乎?」曰:「試 看西北雷震,驟風暴雨,即吾至也。」言訖,忽昏霧。少頃, 雷聲大作,赴西北去。

《陽曲縣志》:梁魔頭,晉人,無居處,散髮蓬頭,若風顛狀。 晉端王時,數召見,每飲食賜坐,有事叩問,必先知之。 一日,王與魔頭奕棋,忽睡,王謂左右勿驚擾。魔頭睡 覺,王問何往,魔頭應自平陽來。王問何為,魔頭對以 「看收麥且得齋。」王哂曰:「何誕也。」魔頭遂出二麥穗四 饅頭於袖中。其奇異多類此。

《平順縣志》:李如棠,王莊里人。有仙婆方垂髫,言未來 事輒應。三月初旬,與鄉人群處,稍盹,曰:「清化麥甚豐, 今大熟。」人未信,袖中遂取出麥數穗,眾皆異之。 《沁水縣志》:明張雷,西曲里人,善符咒之術。田間有荊 棘莠草,以術咒之,即萎死。嘗行路,遇刈麥者聚食田 間,乞湯不與,乃出懷中片紙製為兔,放之麥中,跳躍 而去,眾共逐之,須臾麥盡毀。雷笑呼兔,納之袖中。眾 執雷曰:「爾以妖術壞吾麥,當白之官。」雷曰:「若視麥果 壞,當即償。」眾回顧,則麥如故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