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54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十四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五十四卷目錄

 薯部彙考

  薯圖一

  薯圖二

  薯圖三

  山海經北山經 中山經

  劉敬叔異苑薯蕷

  羅願爾雅翼藷藇

  負暄雜錄山藥釋名

  王世懋瓜蔬疏薯蕷

  王圻三才圖會薯蕷

  徐光啟農政全書種山藥法

  本草綱目薯蕷

  高濂遵生八牋山藥粥 山藥粉 山藥潑魚

  直省志書絳州 嘉定縣 太倉州 臨川縣 福州府 莆田縣 泉州府 同

  安縣 漳浦縣 清流縣 番禺縣 大埔縣 高要縣 石城縣 瓊山縣 澄邁縣 定

  安縣 會同縣 南寧府

  甘藷圖

  嵇含南方草木狀甘藷

  賈思勰齊民要術

  徐光啟農政全書甘𧄔 造甘藷酒法

  本草綱目甘藷

  閩書南產

  野山藥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野山藥考

 薯部藝文一

  薯蕷頌          梁江淹

  玉延賦         宋陳與義

  玉延贊          陳達叟

  甘藷疏序        明徐光啟

 薯部藝文二

  答昌言求薯蕷苗     宋司馬光

  同楊運幹黃秀才村西買山藥 陳與義

  子平寄惠希夷陳先生服唐福山藥方因戲作

  雜言謝之          文同

  次韻奉和蔡樞密南京種山藥法

               王安石

  山蕷湯          黃庭堅

  和秀野山藥         朱熹

  掘山藥歌         元龔璛

  嘗山藥          明鎦崧

  薯蕷已上詩       吳寬

  南柯子二首已上詞   宋張鎡

 薯部選句

 薯部紀事

 薯部雜錄

 薯部外編

草木典第五十四卷

薯部彙考

编辑

釋名

《藷,藇》。山海經   《藷》。郭璞注

薯蕷。本經    《土藷》。吳普

山芋。吳普    《玉延》。吳普

《兒草》:吳普    修脆。吳普

《山藷》。圖經    山藥:衍義

薯藥。爾雅翼   柱薯。漳浦名

掌藷。臨川名   紫藷。臨川名

蜜藷。漳浦名   《雪藷》。李時珍

《甜藷》。李時珍   蔓藷。李時珍

薯圖一

薯圖一

薯圖二

编辑

眉州薯蕷

眉州薯蕷

{{{2}}}

{{{2}}}

薯圖三

编辑

永康軍薯蕷

{{{2}}}

{{{2}}}

《山海經》

编辑

《北山經》

编辑

景山其草多藷藇。

今江南單呼為「藷。」

《中山經》

编辑

升山其草多藷藇。

陽華之山,其草多藷藇。

兔床之山,其草多藷藇。

堯山,「其草多藷藇。」

劉敬叔異苑

编辑

薯蕷

编辑

薯蕷一名山芋。根既可入藥,又復可食,野人謂之「土 藷。」若欲掘取,默然則獲,唱名者便不可得。人有植者, 隨所種之物而象之也。

羅願爾雅翼

编辑

藷藇

编辑

《山海經》曰: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郭璞云:「根似 芋,可食。」今江南人單呼為藷,語或有輕重耳。按藷藇 二字,或音如儲余,《范蠡計然》曰:「儲藇本出三輔,白色 者善」是也。或音如署預,《本草》「薯蕷味甘溫」是也。唐代 宗諱預,故呼薯藥。至本朝又諱上字,故今人呼為山 藥,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鄭、越名土藷,今近道處處 有,根既入藥,又復可食,人多掘食之,以充糧。《異苑》曰: 「若欲掘取,默然則獲,唱名便不可得。人有植之者,隨 所種之物而象之。」古者因藥物之性,分為君臣佐使 以相攝,故其合和,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二 臣、九佐使。至如紫芝使薯蕷,薯蕷復使紫芝,豈所謂 兩賤相使者耶?

《負暄雜錄》

编辑

山藥釋名

编辑

山藥本名「薯蕷」,避唐代宗諱豫,改名薯藥。宋英宗諱 曙,遂名《山藥》。

王世懋瓜蔬疏

编辑

薯蕷

编辑

薯蕷本山中野植,與黃獨同類,故名「山藥」,然獨保定、 懷慶諸處為佳。閩浙多作紅色,而味不甘糯,吾地種, 美惡在兩種間,亦不可廢。

王圻三才圖會

编辑

薯蕷

编辑

薯蕷生嵩高山谷,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 春生苗,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 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 月採根。今人冬春採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 暴乾用之。南中有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 磨入湯煮之,作塊不散,味更珍美。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

種山藥法

编辑

元扈先生曰:「山藥出處,見《山海經》,凡四。《本草》復云:出 嵩山、北京、四明、東山、南江、永康、滁州、眉州,大率處處 有之。今齊魯之間尢多有二種,其一黃山藥,形圓長 細而甘,過夏月不壞。一種形如手指,大而淡,春月易 爛。擇種宜取皮薄光潤者,若根毛粗勁,種多不佳。」 又曰:「山藥各處所出不一,大都形類壯大者,不免虛 疏」,入藥尢無力。閩中有一種形細如指。新安一種形 扁而細。性堅實,味勝。

《地利經》曰:「大者折二寸為根。種當年便得子,收子後 一冬埋之。二月初取出便種,忌人糞,如旱放水澆。又 不宜苦濕,須是牛糞和土種,則易成。」

元扈先生曰:「山藥用子作種,生絕細。有用宿根頭者, 亦須根大方可用,不若逕用大薯斷作種為便。」 《務本新書》曰:「種山藥宜寒食前後沙白地區長丈餘, 深闊各二尺,少加爛牛糞,與土相和,平勻,厚一尺。揀 肥長山藥上有芒刺者,每段折長三四寸,鱗次相挨臥於區內,復以糞勻覆五寸許,旱則澆之,亦不可太 濕。忌」大糞,苗長以高稍扶架,霜降後比及地凍出之 外,將蘆頭另窨。來春種之,勿令凍損。

《山居要術》云:「擇取白色根,如白米粒成者,先收子作 三五所阬,長一丈,闊三尺,深五尺,下密布甎,四面亦 側布甎,防別入傍土中,根即細也。作阬子訖,填糞土 排行,下子種之。填阬滿,待苗著架。經年已後,根甚麤, 一阬可支一年。食種者,截長一寸下種。」

元扈先生曰:「山東種薯法:沙地深耕之,起土阬深二 尺,用大糞乾者和土各半,填入阬深一尺,次加浮土 一尺,足踐實。正月中畦種薯,苗,上又加土,壅厚二寸, 候苗長一尺,常用水灌。數日一次,苗長架起。春夏長 苗,秋深即長。根根下行遇堅土即大。若土太實即不 長,浮土太深即長而細。」

又曰:「今江南種薯法,亦用沙地。正月盡耕,深二尺,每 一步灌大糞一石,候乾轉耕。杷細作埒,每埒相去一 尺餘。其種須極大者,竹刀切作一二寸斷,用鐵刀切 易爛。埒中布種,每相去五六寸,橫臥之,入土只二寸, 不宜太深。種後用水糞各半灌之,每畝用大糞四十 石。苗長,用葦或細竹作架,三以為簇。有草數耕之,旱」 數澆之。八九月掘取根向畦一頭先掘一溝,深二尺, 漸削去土取之。

又曰:「藏種法:於南簷下向日避風處掘土,窖深二尺, 下用礱糠鋪二三寸。次下種,仍以礱糠蓋之,次下土 蓋之,臨種時起用。」

又曰:或云:「山藥下種時,勿用手,以鍬钁下之,則易大, 每年易人而種之。」

救饑

掘取根蒸食甚美。或火燒熟食,或煮食皆可。其實亦 可煮食。

元扈先生曰:「《嘉蓏》不必救荒。」

《本草綱目》

编辑

薯蕷釋名

编辑

《吳普》曰:「薯蕷,一名藷藇,一名兒草,一名修脆。齊、魯名 山芋,鄭、越名土藷,秦、楚名玉延。」

蘇頌曰:「江閩人單呼為藷,音若殊及諸,亦曰山藷。」《山 海經》云:「景山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音同署預,則是 一種,但字或音殊,或音諸不一,或語有輕重,或相傳 之訛耳。

寇宗奭曰:「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 宋英宗諱曙,改為山藥,盡失當日本名,恐歲久以山 藥為別物,故詳著之。」

集解

《別錄》曰:「薯蕷,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乾。」 《吳普》曰:「亦生臨胊、鍾山。始生赤莖細蔓,五月開白花, 七月結實,青黃,八月熟,落。其根內白外黃,類芋。」 陶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東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 以充糧。南康間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蘇恭曰:「此有兩種:一者白而且佳,日乾搗粉食,大美, 且愈疾而補。一者青黑,味殊不美,蜀道者尤良。」 《蘇頌》曰:「處處有,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春生苗,蔓延籬 援,莖紫,葉青,有三尖,似白牽牛葉,更厚而光澤。夏開 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今人冬春 采根,刮之白色者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種之, 極有息。春取宿根頭,以黃沙和牛糞作畦種之。苗生, 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頻溉之,當年可食,極肥 美。南中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極緊實,刮磨入湯煮 之,作塊不散,味更真美。云食之尤益人,過於家園種 者。又江湖、閩中一種,根如薑、芋之類而皮紫。極有大 者,一枚可重數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性冷於北 地者耳。彼土人呼為藷。南北之產,或有不同,故形類 差別也。

甄權曰:「按:劉敬叔《異苑》云:『薯蕷,野人謂之土藷。根既 入藥,又復可食。人植之者,隨所種之物而象之也』。」 李時珍曰:「薯蕷入藥,野生者為勝。若供饌,則家種者 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莖綠葉,葉有三尖,似白牽牛 葉而更光潤。五、六月開花成穗,淡紅色。結莢成簇,莢 凡三稜,合成,堅而無仁。其子別結於一旁,狀似雷丸, 大」小不一,皮色土黃而肉白,煮食甘滑,與其根同。王 旻《山居錄》云:「曾得山芋子如荊棘子者,食之更愈於 根。」即此也。霜後收子留種,或春月采根截種皆生。

修治

《蘇頌》曰:「采白根,刮去黃皮,以水浸之,糝白礬末少許, 入水中經宿,淨洗去涎,焙乾用。」

寇宗奭曰:「入藥貴生乾之,故古方皆用乾山藥。」蓋生 則性滑,不可入藥;熟則滯氣,只堪啖耳。其法:「冬月以 布裹手,用竹刀刮去皮,竹篩盛,置簷風處,不得見日, 一夕乾五分,候全乾,收之。或置焙籠中,微火烘乾亦 佳。」

《雷斆》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紀者,須要山中生,經 千紀者。皮赤,四面有鬚者妙。采得以銅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過曝乾用。」

根氣味

甘溫平無毒。

《吳普》曰:「神農:甘,小溫;桐君、雷公:甘,涼,無毒。」

《徐之才》曰:「紫芝為之使,惡甘遂。」

主治

《本經》曰:「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 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饑延年。」

《別錄》曰:「主頭面遊風,頭風眼眩,下氣,止腰痛。治虛勞 羸瘦,充五臟,除煩熱。」

甄權曰:「補五勞七傷,去冷風,鎮心神,安魂魄,補心氣 不足,開達心孔,多記事。」

《大明》曰:「強筋骨,主泄精,健忘。」

李時珍曰:「益腎氣。健脾胃。止洩痢。化痰涎。潤皮毛。」 朱震亨曰:「生搗貼腫硬。毒能消散。」

發明

甄權曰:「凡患人體虛羸者,宜加而用。」

孟詵曰:「利丈夫,助陰力。熟煮和蜜,或為湯煎,或為粉, 並佳。乾之入藥更妙。惟和麵作,不飥則動氣,為不能 制麵毒也。」

李杲曰:「山藥入手太陰。張仲景八味丸用乾山藥,以 其涼而能補也。亦治皮膚乾燥,以此潤之。」

李時珍曰:按:吳綬云:「山藥入手、足太陰二經,補其不 足,清其虛熱。」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藥雖入手太陰, 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有滋,流豈無益?此八味丸所 以用其強陰也。」又按:曹毗《杜蘭香傳》云:「食薯蕷可以 辟霧露。」

附方

補益虛損,益顏色,補下焦虛冷,小便頻數,瘦損無力 用薯蕷於沙盆中研細,入銚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 旋添酒一盞,攪令勻,空心飲之,每旦一服。聖惠方 心腹虛脹,手足厥逆,或飲苦寒之劑,多未食先嘔,不 思飲食。山藥半生半炒為末,米飲服二錢,一日二服, 大有功效。忌鐵器、生冷。普濟方

小便數多:山藥以礬水煮過,白茯苓等分為末,每水 飲服二錢。儒門事親

《下痢禁口》:山藥半生半炒為末,每服用二錢,米飲下。 衛生易簡方

痰氣喘急:生山藥搗爛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勻,頓 熱飲之,立止。簡便單方

脾胃虛弱,不思飲食:山芋、白朮一兩,人參七錢半,為 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飲下四五十丸。普濟方 濕熱虛泄:山藥、蒼朮等分,飯丸米飲服。大人、小兒皆 宜。瀕湖經驗方

腫毒初起帶泥,山藥、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傅之, 即散也。普濟方

胯眼。請幫助識別此字。瘍山藥、沙糖同搗。塗上即消。先以麪塗四圍。 乃上此。簡便單方

項後結核。或赤腫硬痛。以生山藥一挺去皮。蓖麻子 二箇。同研。貼之。如神。救急易方

手足凍瘡:山藥一截,磨泥傅之。儒門事親

高濂遵生八牋

编辑

山藥粥

编辑

用淮山藥為末。四六分配米煮粥食之。甚補下元。

山藥粉

编辑

取新者搗汁澄粉,乾者可磨作粉。

山藥潑魚

编辑

白麪一斤,好豆粉四兩,水攪如調糊,將煮熟山藥研 爛,同麪一併調稠,用匙逐條撥入滾湯鍋內如魚片, 候熟以肉汁食之。無汁麪內加白糖可喫。

《直省志書》

编辑

絳州

编辑

《物產》:山藥,肥大甘美,過於他方。

嘉定縣

编辑

《物產》:山藥出北鄉者佳,形扁質細,肥香無滓。近土人 牟利,多栽太倉之種,但取其大,味稍減矣。

太倉州

编辑

《物產》:山藥,出茜涇鎮數里者,大可如臂,肥香無滓。餘 州境種猶據勝,非他處比。

臨川縣

编辑

土產藷,有掌藷,有紫藷,亦名「山蘭。」

福州府

编辑

《物產》:薯蕷有一種根皮近黃,大者可重觔餘。番薯皮 紫味稍甘,於薯蕷尤易。蕃郡本無此種,自萬曆甲午 荒後,明年都御史金學曾撫閩,從外番丐種歸,教民 種樹以當穀,食足,果其腹荒不為災。

莆田縣

编辑

物產:番薯有白、紫二種,可佐五穀之半,亦可為粉。近 有一種來自臺灣,形類萊菔,肉鬆而色黃,味同番薯。

泉州府

编辑

《物產》:薯有數種:白者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

同安縣

编辑

物產:薯有紅、白二種,白尤勝,多出感化、歸德二里。番 薯宜沙地,畝地可得數十挑,一名「文來」,均蔓生,可釀 酒。另有一種樹,番薯亦蔓生,而盤結於樹上,不拘時 候都有熟,或採下,存其蔕,便再生長。

漳浦縣

编辑

土產柱薯,形如柱,故名。其種不一,有紅、白二種,又有 徹底純紅者,亦有形如熊掌者,有大至數十觔者。蜜 薯,形如芋,味似山藥,而甜過之,故名。薑薯,形如薑,味 似蜜薯。竹根薯,根如竹根,味似山藥。番薯,一名「甘藷」, 根葉皆可食。其種有朱者,有白者,有皮肉俱紅者。浦 人鬻之,觔僅可值一文。

清流縣

编辑

《物產》:薯蕷,清人謂之「雪薯。」一種生山中,極緊實,味美 益人,謂之「山藥。」又有一種土薯,巨者一株重數觔,有 紫、白二種。削皮蒸食,味同薯蕷。番藷來自南海,濱海 不業耕者種以充糧,濟人甚溥。近日山鄉皆解種之。

番禺縣

编辑

《物產》:山藥一種生山中,根細如指,味甚美,食之益人。 一種大如鵝卵,名「甜薯」,其性同。一種形如豬肝,大者 數十觔,小者四五觔,名「掃帚薯」,能充饑益人。以上鹿 步多。一種皮紅名紅薯,又名番薯。亦有白者,大如錢, 長三四寸,食之動風氣。種法取其藤四五寸,埋地下, 久之蔓生,其根大即為薯。茭塘多。

大埔縣

编辑

方產薯有竹蒿薯、熊掌薯、椰薯三種。

高要縣

编辑

土產薯蕷,俗止稱「藷。」有雞步藷,相綴如連雞。有胭脂 藷,去粗皮,近肉一層如胭脂。有甜藷,多毛,肉甚甜。

石城縣

编辑

《物產》:薯之種:曰「甜薯,曰紅薯,曰公薯,曰木頭薯。」

瓊山縣

编辑

土產,薯有甜蔓二種:曰「鹿肝」,曰「鈴蔓。」

澄邁縣

编辑

土產甜薯二種,曰六月薯,曰「羸薯」,亦名「片薯。」蔓薯數 種,曰「黎蔓」,味佳,或積三年始收,重可半觔,曰「鹿腳薯, 曰匾蔓。」切片種曰「鈴蔓」,藤生曰「番蔓。」

定安縣

编辑

土產:蔓薯,有瓶蔓、木蔓。

會同縣

编辑

土產,甜薯、大薯、靴薯、子薯、牛膨薯、山薯、番薯。

南寧府

编辑

《物產》:薯有數種,曰人薯、牛腳薯、籬峒薯。惟鵝卵薯味 甜。又有紅皮實長者,曰「京薯。」

甘藷釋名

甘藷。南方草木狀 紅山藥。農政全書

番藷:農政全書

甘藷圖

甘藷圖

嵇含南方草木狀

编辑

甘𧄔

编辑

「甘𧄔」,蓋薯蕷之類,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實如拳, 有大如甌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蕷,性不 甚冷。舊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 甘𧄔,秋熟收之,蒸曬,切如米粒,倉圌貯之,以充糧糗, 是名「𧄔糧。」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膾炙而末以甘 𧄔,薦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無一二,惟海 「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不食五穀而食甘𧄔故爾。」

賈思勰齊民要術

编辑

《南方草物狀》曰:「甘藷,二月種,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鵝 卵,小者如鴨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經久得風乃淡 泊。出交趾、武平、九真、興古也。」

《異物志》曰:「甘藷,似芋,亦有巨魁。剝去皮,肌肉正白如 脂肪。南人專食,以當米穀,蒸炙皆香美。賓客酒食,亦 施設有如果實也。」

====徐光啟農政全書====

甘藷

编辑

甘藷:即俗名「紅山藥」也。

《稗史彙編》曰:甘藷,或曰芋之類。根葉亦如芋,大如拳, 有大如甌,皮紫而肉白,蒸食味如薯蕷,性冷。生於朱 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業耕稼,惟掘地種甘藷,秋熟 收之,蒸曬,切如米粒,作飯食之,貯之以充饑,是名藷 糧。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膾炙諸味,以甘藷薦之, 若粳粟然。海中之人壽百餘歲者,由食甘藷故耳。 《圖經》云:「江、湖、閩中出甘藷,根如薑、芋之類,而皮紫。極 有大者,一枚可重觔餘,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 元扈先生曰:「藷有二種,其一名山藷,閩、廣故有之。其 一名番藷,則土人傳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海 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藷藤,絞入汲水繩中,遂 得渡海。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兩」種莖葉 多相類。但山藷植援附樹乃生,番藷蔓地生,山藷形 魁壘,番藷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藷甚甘,山藷為劣耳。 蓋中土諸書所言藷者,皆山藷也。今番藷撲地傳生, 枝葉極盛。若於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天旱則汲水灌 之,無患不熟。閩、廣人賴以救饑,其利甚大。

又曰:薯蕷與山藷,顯是二種;與番藷為三種,皆絕不 相類。

又曰:「種藷法:種須沙地,仍要極肥。臘月耕地,以大糞 壅之,至春分後下種。先用灰及剉草或牛馬糞和土 中,使土脈散緩,可以行。根重耕地二尺深,次將藷種 截斷,每長三二寸種之,以土覆深半寸許,大略如種 薯蕷法,每株相去數尺,俟蔓生盛長,剪其莖另插他 處即生,與原種不異。至秋冬掘起,生熟蒸煮任用。」其 藏種有二法:其一傳卵,於九十月間掘藷卵,揀近根 先生者,勿令傷損,用軟草包之,掛通風處陰乾,至春 分後,依前法種。一傳藤,八月中揀近根老藤,剪取長 七八寸,每七八條作一小束,耕地作埒,將藤束栽種 如畦韭法。過一月餘,即每條下生小卵如蒜頭狀。冬 月畏寒,稍用草器蓋,至來春分種。若原卵在土中者。 冬至後無不壞爛也。

又曰:「藷根極柔脆,居土中甚易爛,風乾收藏不宜入 土,又不耐冰凍也。余從閩中市種北來,秋時用傳藤 法,造一木桶,栽藤種於中,至春全桶攜來,過嶺分種 必活。春間攜種,即擇傳根者持來。有時傳藤或爛壞, 不壞者,生發亦遲,惟帶根者力厚易活,生卵甚早也。」 又曰:「藏種三法:其一以霜降前擇於屋之東南,無西 風,有東日處,以稻草疊基,方廣丈餘,高二尺許,其上 更疊四圍,高二尺,而虛其中,方廣二尺許,用稻穩襯 之,置種焉。復用穩覆之,縛竹為架,籠罩其上,以支上 覆也。上用稻草高垛覆之,度令不受風氣雨雪乃已。」 又一法:稻穩襯底一尺餘,上加草灰盈尺,置種其中, 復以灰穢厚覆之,上用稻草斜苫之,令極厚。二法藤 卵俱合并安置。俱得不壞,而卵較勝。又以磁盆於八 月中移栽至霜降。如前二法藏之亦活。其窖藏者仍 壞爛也。

又曰:「藏種之難,一懼濕,一懼凍。入土不凍而濕,不入 土不濕而凍。向二法令,必不受濕與凍,故得全也。若 北土風氣高寒,即厚草苫蓋,恐不免冰凍,而地窖中 濕氣反少,以是下方仍著窖藏之法,冀因愚說,消息 用之。」

又曰:「藏種必於霜降前,下種必於清明後,更宜留一 半於穀雨後種之,恐清明左右,尚有薄凌微霜也。」 又曰:「閩中藏種藤卵,俱曬七八分乾,收之向後,南北 收藏俱宜用乾者,或半用不乾者,雜試之。」

又曰:「復有一閩人說留種法:於霜降前剪取老藤作 種。先用大罎洗淨曬乾或烘乾,次剪藤曬至七八分 乾,用乾稻草殼襯罎,將藤蟠曲置稻草中,次用稻草 殼塞口。先掘地作坎,量濕氣淺深,令不受濕,深或二 尺許,淺或平地。先用稻草殼或籠糠鋪底,厚二三寸, 將罎倒卓其上。次實土滿坎,仍填高,令罎底土高四 五寸。至來年清明後取起。即罎中已發芽矣。」是說疑 諸方俱可用。并識之。

又曰:「藷每二三寸作一節,節居土上即生枝,節居土 下即生根。種法待延蔓時,須以土密壅其節,每節可 得三五枚,不得土,即盡成枝葉,層疊其上,徒多無益 也。今擬種法,每株居畝中,橫相去二三尺,縱相去七 八尺,以便延蔓,壅節即遍地得卵矣。若枝節已遍,復 生遊藤者,宜剪去之,猶中飼牛羊。」

又曰:「吾東南邊海高鄉,多有橫塘縱浦,潮沙淤塞,歲 有開濬,所開之土積於兩崖,一遇霖雨,復歸河身,淤 積更易。若城壕之上,積土成丘,是未見敵而代築距 堙也。此等高地既不堪種稻,若種吉貝,亦久旱生蟲。 種豆則利薄,種藍則本重。若將岡脊攤入下塍,又嫌 損壞花稻。熟田惟用種藷,則每年耕地一遍,斸根一」 遍,皆將高仰之土,翻入平田。平田不堪種稻,并用種 藷,亦勝稻田十倍,是不數年間,丘阜將化為平疇也。 況新起之土,皆是潮沙,土性虛浮,於藷最宜,特異常土,此亦任土生財之一端耳。

又曰:「剪莖分種法:待苗盛枝繁,枝長三尺以上者,剪 下去其嫩頭數寸,兩端埋入土各三四寸,中以土撥 壓之,數日延蔓矣。」

又曰:「藷苗延蔓,用土壅節後,約各節生根,即從其連 綴處剪斷之,令各成根,苗不致分力,此最要法。」 又曰:「藷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種,但卵有大小耳。 卵八九月始生,便可掘食或賣。若未須者,勿頓掘,居 土中日漸大。南土到冬至,北土到霜降,須盡掘之,不 則爛敗矣。其種宜高地,遇旱災可導河汲井灌溉之。 在低」下水鄉,亦有宅地園圃高仰之處,平時作場種 蔬者,悉將種藷,亦可救水災也。若旱年得水,澇年水 退,在七月中氣後,其田遂不及蓺。五穀蕎麥可種,又 寡收而無益於人。計惟剪藤種藷,易生而多收。至於 蝗蝻為害,草木無遺,種種災傷,此為最酷。乃其來如 風雨,食盡即去。惟有藷根在地,薦食不及,縱令莖葉 皆盡,尚能發生,不妨收入。若蝗信到時,能多并人力, 益發土遍,壅其根節枝榦,蝗去之後,滋生更易,是蟲 蝗亦不能為害矣。故農人之家,不可一歲不種。此實 雜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義也。

又曰:「凡藷二三月種者,其占地也,每科方二步有半, 而卵遍焉;四五月種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六月種 者,地方一步有半;七月種者,地方一步而卵皆遍焉; 八月種者,地方三尺以內,得卵細小矣。種之疏密,略 以此準之,方二步者,畝六十科也;方一步有半者,畝 一百六科有奇也;方一步者,畝一百四十科也;方三」 尺者,畝九百六十科也。九月畦種,卵生其下,如箸如 棗。擬作種,早種而密者,謹視之,去其交藤。

又曰:「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種藷。若地非沙土,可多用 柴草灰雜入凡土,其虛浮與沙土同矣。即市井湫隘, 但有數尺地,仰見天日者,便可種得石許。其法用糞 和土曝乾,雜以柴草灰,入竹籠中,如法種之。」

又曰:「或問藷本南產,而子言可以移植,不知京師南 北以及諸邊,皆可種之,以助人食,無令軍民枵腹否?」 余遽應之曰:「可也。藷春種秋收,與諸穀不異。京邊之 地不廢種穀,何獨不宜藷耶?今北方種藷未若閩廣 者,徒以三冬冰凍留種為難耳。欲避冰凍,莫如窖藏。 吾鄉窖藏又忌水濕,若北方地高,掘土丈餘未受水」 濕,但入地窖,即免冰凍,仍得發生。故今京師窖藏菜 果,三冬之月,不異春夏。亦有用法煨爇,令冬月開花 結蓏者,其收藏藷種,當更易於江南耳。則此種傳流, 決可令天下無餓人也。

又曰:「吳下種吉貝,吾海上及練川為尤多,頗得其利。 但此種甚畏風潮,每至秋間,纔生花實,一遇風雨,便 受其損。若大風之後,更遇還風,則根撥實落,大不入 矣。若將吉貝地種藷十之一二,雖風潮不損,此種撲 地成蔓,風無所施其威也。」還風者一日東南一日西北之類也 又曰:「昔人云:蔓菁有六利,又云:柿有七絕。余續之以 甘藷十三勝,一畝收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於諸土 種中特為敻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 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百畝,四也;枝 葉附地,隨節作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穀,凶 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以釀酒,八也;乾久 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 也。用地少而利多,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 收入,枝葉極盛,草薉不容其間,但須壅土,勿用耘鋤, 無妨農功,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復生蟲 蝗,無所奈何,十三也。」

又曰:閩、廣人收藷以當糧,自十月至四月麥熟而止。 東坡云:「海南以藷為糧,幾米之十六。」今海北亦爾矣, 經春風易爛壞,須先曬乾藏之。

又曰:「甘藷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糧。民間漸次廣種, 米價諒可不至騰踊矣。但慮豐年穀賤,公家折色銀 輸納甚艱,民間急宜多種桑株育蠶,擬納折銀可也。」

造甘藷酒法

编辑

「藷根不拘多少,寸截斷,曬晾半乾,上甑炊熟,取出揉 爛入瓶中,用酒藥研細搜和按實,中間作小坎,候漿 到,看老嫩,如法下水,用絹袋漉過,或生或蒸熟任用。」 其入缸寒煖,酒藥分兩,下水升斗,或用麯糵,或加藥 物香料,悉與米酒同法。若造燒酒,或即用藷酒入鍋 蓋,以錫兜鍪蒸煮,滴糟成頭子燒酒或用藷糟,依法 造成。常用燒酒,亦與米酒、米糟造燒酒同法。

《本草綱目》

编辑

甘藷集解

编辑

李時珍曰:按:陳祈暢《異物志》云:「甘藷出交廣。南方民 家以二月種,十月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 鵝卵,小者如雞鴨卵。剝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肌。南人 用當米穀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時甚甜,經久得風稍 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狀》云:「甘藷,薯蕷之類。或云芋類 也。根、葉亦如芋根,大如拳甌。蒸煮食之,味同薯蕷,性」 不甚冷。朱厓之不業耕者惟種此,蒸切曬收,以充糧糗,名「藷糧。」海中之人多壽,亦由不食五穀而食甘藷 故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李時珍曰:「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功同薯蕷。」

《閩書》

编辑

南產

编辑

番薯,萬曆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 種,用以支歲,有益貧下。予嘗作《番薯頌》,可以知其概 也。頌曰:「度閩海而南有呂宋國。國度海而西為西洋, 多產金銀,行銀如中國行錢,西洋諸國金銀皆轉載 於此以通商,故閩人多賈呂宋焉。其國有朱薯,被野 連山而是,不待種植,夷人率取食之。其莖葉蔓生如 瓜蔞、黃精、山藥、山蕷之屬,而潤澤可食,或煮或磨為 粉。其根如山藥、山蕷,如蹲鴟者,其皮薄而朱,可去皮 食,亦可屬食之,可熟食之,亦可生食,亦可釀為酒。生 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薺,生貯之有蜜 氣,香聞室中。夷人雖蔓生不訾省,然恡而不與中國 人。中國人截取其蔓咫許,挾小蓋中」以來。於是入吾 閩十餘年矣。其蔓雖萎剪插,種之下地數日即榮,故 可挾而來。其初入吾閩時,值吾閩饑,得是而人足一 歲。其種也,不與五穀爭地。凡瘠鹵沙岡,皆可以長糞。 治之則加大天雨,根益奮滿;即大旱不糞,治亦不失 徑寸。圍。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錢、二斤而可飽矣。於是 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饑焉得充,多焉 而不傷,下至雞犬皆食之。於是何子開鏡石山房樹 陰之隙地而種焉,而為之《頌》曰:「不需天澤,不冀人工, 能守困者也;不爭肥壤,能守讓者也;無根而滋,藤不 枯萎,能守氣者也。予向行江北,天大旱,稻黍不登,民 食草木之實亡厭。今乃佐五穀,能助仁者也。磨為粉, 可以為酒,可祭可賓,能助禮者也;莖葉根皆可食,其 直甚輕,其飽易充,能助儉者也;耄耆食之而不至哽 噎,能養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 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雞犬,能及物者也。」 其於士君子也,以代匱焉,所以固其廉;以濟乏焉,所 以助其惠,而諸德備矣。而吾邑粱肉之家,每卻之而 不敢食,食之則謂同於窶與賤。於是何子掘而出之, 浴之清泉,薦之潔鼎,盛之陶匏,沃以濁酒,而為之歌 曰:「令珠而如沙,人以之彈鵲。令金而如泥,人以之塗 艧。令朱薯而如玉山之禾,瑤池之桃,人以之為不死 之大藥。雖不死藥,不足佐五穀,吾亦不忍其禾」、玉山、 桃瑤池,獨從羽人於丹丘,坐視下界之人,瘁饑啾啾 而不得一嚼。

野山藥圖

野山藥圖

徐光啟農政全書

编辑

野山藥考

编辑

生輝縣太行山,山野中,挼藤而生,其藤似葡萄條稍 細,藤頗紫色,其葉似家山藥葉而大微尖,根比家山 藥極細瘦,甚硬,皮色微赤。味微甜,溫平,無毒。

救饑

「採根」,煮熟食之。

薯部藝文一

编辑

《薯蕷頌》
梁·江淹

编辑

華不可炫。葉非足憐。微根儻餌。棄劍為仙。黃金共壽。 青艧爭年。君謂無妄。我驗衡山。

《玉延賦》
宋·陳與義

编辑

「吾聞陽公之田,不墾不耕。爰播盈斗,可獲連城。資陰 陽之淑氣,孕天地之至精。蜿蜒赤埴之腴,煌扈白虹 之英。驚山木之潤發,冒朝采之餘榮。逮百嘉之澤盡, 候此玉之豐成。」王公大人方以不貪為寶,辭秦玉而 陋楚珩。雖三獻其奚售,乃舉贄於老生。老生囊中之 法未試,腹內之雷久鳴。搴石鼎以自濯,搘豕腹之彭 「亨。春江浩其波濤,遠壑颯以松聲。俄白雲之漲谷,亂 雙眼於晦明。擅人間之三絕,色味勝而香清。捧杯盂 而笑領,映戶牖之新晴。斥去嬾殘之芋,盡棄接輿之 菁。收奇勳於景刻,匕未落而體輕。」凌厲八仙,埽除三 彭。見蓬萊之夷路,接閶闔於初程。彼徇華之大夫,含 三生之宿酲,汙以蜂蜜,辱以羊羹。合嘗逸少之炙,同 傳孝儀之鯖,嘆超然之至味,乃陸沉於聾盲,「豈能於我乎遇,亦或卿而或烹,起援筆以三叫,馳蛇蚓以縱 橫。吾何與大夫之迷疾」,蓋以慰此玉之不平也。

《玉延贊》
陳達叟

编辑

山有靈藥,錄於仙方。削數片玉,清百花香。

《甘藷疏序》
明·徐光啟

编辑

方輿之內,山陬海澨,麗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 隱弗章即章矣。近之人習用之,以為澤居之魚鱉、山 居之麋鹿也。遠之人逖聞之,以為踰汶之貉,踰淮之 橘也。坐是兩者弗獲相通焉。余不佞獨持迂論,以為 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務相通,即世可無慮 不足,民可無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終不能移。每 聞他方之產可以利濟人者,往往欲得而藝之,同志 者或不遠千里而致耕穫菑畬,時時利賴其用,以此 持論頗益堅。歲戊申,江以南大無麥禾,欲以樹藝佐 其急,且備異日也。有言閩越之利甘藷者,客莆田,徐 生為予三致其種,種之生且蕃,略無異彼土庶幾哉! 橘踰淮弗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 恐不可戶說,輒以是疏先焉。

薯部藝文二詩詞

编辑

《答昌言求薯蕷苗》
宋·司馬光

编辑

冬實散肥壤,春苗動新葉。雅意非遺人,野情聊自愜。 何言好事者,求訪來相疊。會種十畝餘,坐取詩盈篋。

《同楊運幹黃秀才村西買山藥》
陳與義

编辑

潦縮田路寬,委蛇散腰腳。勝日三枝杖,村西買山藥。 岡巒相吞吐,遠水互前卻。天陰野水明,歲暮竹籬薄。 田翁領客意,發筐堆磊落。玉質緗色裘,用世乃見縛。 屠門幾許快,夜語尋幽約。石鼎看雲翻,門前北風惡。

《子平寄惠希夷陳先生服唐福山藥方因戲作雜言謝之》
文同

编辑

蜀江之東,山色盡如赭。有道人云,「此是丹砂伏其下。 煙雲光潤若洗濯,澗谷玲瓏如刻畫。」我聞神仙草藥 不在凡土生是中。當有靈苗異卉之根莖,果然人言 所出山芋為第一。西南諸郡有者皆虛名。就中唐福 最稱賞,肥碩甘香天所養。有時巖頭,倒垂三尺壯士 臂。忽然洞口直舉一合仙人掌。土人入冬農事閒,千 篝萬鍤來此山。可憐所鬻不甚貴,著價即售曾不慳。 往年子瞻為余說,言君所部之內此物尤奇絕。後復 寄書勸我當餌之。滿紙親題《華嶽先生訣》,予因購之 不惜錢,依方服餌將二年,其功神聖久乃覺,牙牢體 溢支節堅。自問丹霄幾時上,早生兩翅教高颺。塵世 如帑不可居,待看《鴻濛》對雲將。

《次韻奉和蔡樞密南京種山藥法》

编辑

王安石

區種拋來六七年,春風條蔓想宛延。難追老圃莓苔 徑,空對珍盤玳瑁筵。嘉種忽傳河右壤,靈苗更長闕 西偏。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鍾山》一慨然。

《山蕷湯》
黃庭堅

编辑

廚人清曉獻瓊糜,正是相如酒渴時。能解饑寒勝湯 餅,略無風味笑蹲鴟。打窗急雨知然鼎,亂眼晴雲看 上匙。已覺塵生雙井碗,濁醪從此不須持。

《和秀野山藥》
朱熹

编辑

怪來朽壤耀瓊英,小斸傾筐可代耕。豢豹于人儘無 分,蹲鴟從此不須生。雪鑱但使身長健,石鼎何妨手 自烹。欲賦《玉延》無好語,羞論蜂蜜與羊羹。

《掘山藥歌》
元·龔璛

编辑

綠薜紫藤緗色子,種玉綿延春透髓。晴虹歲晚寒不 起,託命長鑱山谷裏。小隱牆東塹藥闌,斸土政得方 槃槃。服食相傳養生訣,茂陵劉郎和露啜。

《嘗山藥》
明·鎦崧

编辑

誰種山中玉,修圓故自勻。野人尋得慣,帶雨斸來新。 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商芝亦何事,空負白頭人。

《薯蕷》
吳寬

编辑

誰將薯蕷沙畦植,煮得清泉映白石。但可吟邊細細 嘗,豈應醉後頻頻食。如姬極知薯蕷清,洗手排當薯 蕷羹。終非七子同群飲,堪伴三閭共獨醒。

《南柯子》
宋·張鎡

编辑

積雪迷松徑,圍爐掩竹扉。床頭一味有蹲鴟。軟火深 聞香熟、已多時。 自得《陶朱》法,休教嬾瓚知。《浪傳》《黃 獨》正甘肥。紫玉嬰兒盈尺、更新奇。

種玉能延命,居山易學仙。青青一畝自鉏煙。露孕雲 蒸、肌骨更凝堅。 熟染蜂房蜜,清添石鼎泉。雲香酥 膩老來便。煨芋爐深、卻笑祖師禪

薯部選句

编辑

唐杜甫詩:「充腸多薯蕷。」

韓愈詩:「僧還相訪來,山藥煮可掘。」

宋《王珪詩》:「鳳池春晚綠生煙,曾見高枝蔓玉延。常伴 兔絲留我篋,幾隨竹葉泛君筵。」

蘇軾詩:「淇上白玉延。」

張舜民詩:「如何山芋輩,天下稱朱魏。」

薯部紀事

编辑

《雲仙雜記》:「李輔國大畏薯藥,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 火出,毛髮皆瀝血,因致大病。」

《清異錄》:蜀孟昶月旦必素飧,性喜薯藥,左右因呼薯 藥為「月一盤。」

《宋史王旦傳》:「旦疾甚,遣內侍問者,日或三四,帝手自 和藥并薯蕷粥賜之。」

《海豐縣志》:「明嘉靖中,海豐有漁子數人,駕舟入海,為 颶風所漂,泊一絕島,見其人椎結袒裼,網木葉為裳, 面目黧黑,肌膚如枯,睢睢盱盱,見漁子相顧驚笑,語 不可解。稍前逼之,輒走不敢近。其居率如蘧蘆,而無 爨釜,其傍往往有池,池中以蜜浸食物,大抵黃精、薯 蕷之屬。漁子饑甚,取食之。其人亦不嗔,但遠立而笑。」 已而颶風大至。飄返故岸云。

《海澄縣志》:余應桂令澄三年,不挈家。土產有番薯紅、 白二種,傳自外國,用同秔稌,價甚賤。余嗜之不厭,曰: 適口耳,且可代匱。或啖不棄皮。人因有番薯之稱。

薯部雜錄

编辑

《文昌雜錄》:「禮部謝侍郎言:『乾山藥法:刮去皮,以厚紙 裹,掛於風中最良。又置焙籠中,下鋪茅數寸,以微火 烘之亦佳』。」

《山家清供》玉延索餅山藥名薯蕷,秦楚間名玉延。白 細如棗,葉青銳於牽牛,夏日溉以黃牛矢則蕃。春冬 采根,白者為上。以水入礬少許,經宿洗淨去涎,焙乾, 磨篩為麵,宜亟作湯餅。如用作索,研濾為粉,入竹筒 中,溜於淺醋盆內,出之於水,浸去醋味,如煮湯餅法。 如煮食,惟刮去皮,蘸鹽蜜皆可。其性溫無毒,且有補 益。故陳簡齋有玉延,取香、色、味以為三絕。陸放翁亦 有云:「久緣多病鍊雲液,近為長齋進玉延。」比于杭都 多見而名佛手藥者,其味尤佳也。

《物類相感志》:「甘藷,手植」,如手鋤鍬等。物植,隨本物形 狀。

薯部外編

编辑

《搜神記》:漢時有杜蘭香者,自稱南康人氏,以建業四 年春數詣張碩。碩年十七,望見其車在門外,婢通言: 「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從。」碩呼女前視,可十六 七,說事邈然久遠。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枝,小者松枝, 鈿車青牛上飲食皆備,出薯蕷子三枚,大如雞子,云 「食此令君不畏風波,辟寒溫。」碩食二枚,欲留一,不肯, 「令碩食盡。」言本為君作妻,情無曠遠。以年命未合,且 小乖。太歲東方卯,當還求君。

《湘中記》:「永和初,有採藥衡山者,道迷糧盡,過息巖下, 見一老公,四五年少對執書,告之以饑,與其食物如 薯蕷,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復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