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第054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五十三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五十四卷
博物汇编 草木典 第五十五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五十四卷目录

 薯部汇考

  薯图一

  薯图二

  薯图三

  山海经北山经 中山经

  刘敬叔异苑薯蓣

  罗愿尔雅翼薯藇

  负暄杂录山药释名

  王世懋瓜蔬疏薯蓣

  王圻三才图会薯蓣

  徐光启农政全书种山药法

  本草纲目薯蓣

  高濂遵生八笺山药粥 山药粉 山药泼鱼

  直省志书绛州 嘉定县 太仓州 临川县 福州府 莆田县 泉州府 同

  安县 漳浦县 清流县 番禺县 大埔县 高要县 石城县 琼山县 澄迈县 定

  安县 会同县 南宁府

  甘薯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甘薯

  贾思勰齐民要术

  徐光启农政全书甘𧄔 造甘薯酒法

  本草纲目甘薯

  闽书南产

  野山药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野山药考

 薯部艺文一

  薯蓣颂          梁江淹

  玉延赋         宋陈与义

  玉延赞          陈达叟

  甘薯疏序        明徐光启

 薯部艺文二

  答昌言求薯蓣苗     宋司马光

  同杨运干黄秀才村西买山药 陈与义

  子平寄惠希夷陈先生服唐福山药方因戏作

  杂言谢之          文同

  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

               王安石

  山蓣汤          黄庭坚

  和秀野山药         朱熹

  掘山药歌         元龚璛

  尝山药          明镏崧

  薯蓣已上诗       吴宽

  南柯子二首已上词   宋张镃

 薯部选句

 薯部纪事

 薯部杂录

 薯部外编

草木典第五十四卷

薯部汇考

编辑

释名

《薯,藇》。山海经   《薯》。郭璞注

薯蓣。本经    《土薯》。吴普

山芋。吴普    《玉延》。吴普

《儿草》:吴普    修脆。吴普

《山薯》。图经    山药:衍义

薯药。尔雅翼   柱薯。漳浦名

掌薯。临川名   紫薯。临川名

蜜薯。漳浦名   《雪薯》。李时珍

《甜薯》。李时珍   蔓薯。李时珍

薯图一

薯图一

薯图二

编辑

眉州薯蓣

眉州薯蓣

{{{2}}}

{{{2}}}

薯图三

编辑

永康军薯蓣

{{{2}}}

{{{2}}}

《山海经》

编辑

《北山经》

编辑

景山其草多薯藇。

今江南单呼为“薯。”

《中山经》

编辑

升山其草多薯藇。

阳华之山,其草多薯藇。

兔床之山,其草多薯藇。

尧山,“其草多薯藇。”

刘敬叔异苑

编辑

薯蓣

编辑

薯蓣一名山芋。根既可入药,又复可食,野人谓之“土 薯。”若欲掘取,默然则获,唱名者便不可得。人有植者, 随所种之物而象之也。

罗愿尔雅翼

编辑

薯藇

编辑

《山海经》曰: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藇。郭璞云:“根似 芋,可食。”今江南人单呼为薯,语或有轻重耳。按薯藇 二字,或音如储余,《范蠡计然》曰:“储藇本出三辅,白色 者善”是也。或音如署预,《本草》“薯蓣味甘温”是也。唐代 宗讳预,故呼薯药。至本朝又讳上字,故今人呼为山 药,一名山芋,秦楚名玉延,郑、越名土薯,今近道处处 有,根既入药,又复可食,人多掘食之,以充粮。《异苑》曰: “若欲掘取,默然则获,唱名便不可得。人有植之者,随 所种之物而象之。”古者因药物之性,分为君臣佐使 以相摄,故其合和,有一君二臣、三佐五使,或一君二 臣、九佐使。至如紫芝使薯蓣,薯蓣复使紫芝,岂所谓 两贱相使者耶?

《负暄杂录》

编辑

山药释名

编辑

山药本名“薯蓣”,避唐代宗讳豫,改名薯药。宋英宗讳 曙,遂名《山药》。

王世懋瓜蔬疏

编辑

薯蓣

编辑

薯蓣本山中野植,与黄独同类,故名“山药”,然独保定、 怀庆诸处为佳。闽浙多作红色,而味不甘糯,吾地种, 美恶在两种间,亦不可废。

王圻三才图会

编辑

薯蓣

编辑

薯蓣生嵩高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北都、四明者为佳。 春生苗,茎紫叶青,有三尖,角似牵牛,更厚而光泽。夏 开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二月、八 月采根。今人冬春采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 暴干用之。南中有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 磨入汤煮之,作块不散,味更珍美。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种山药法

编辑

元扈先生曰:“山药出处,见《山海经》,凡四。《本草》复云:出 嵩山、北京、四明、东山、南江、永康、滁州、眉州,大率处处 有之。今齐鲁之间尢多有二种,其一黄山药,形圆长 细而甘,过夏月不坏。一种形如手指,大而淡,春月易 烂。择种宜取皮薄光润者,若根毛粗劲,种多不佳。” 又曰:“山药各处所出不一,大都形类壮大者,不免虚 疏”,入药尢无力。闽中有一种形细如指。新安一种形 扁而细。性坚实,味胜。

《地利经》曰:“大者折二寸为根。种当年便得子,收子后 一冬埋之。二月初取出便种,忌人粪,如旱放水浇。又 不宜苦湿,须是牛粪和土种,则易成。”

元扈先生曰:“山药用子作种,生绝细。有用宿根头者, 亦须根大方可用,不若迳用大薯断作种为便。” 《务本新书》曰:“种山药宜寒食前后沙白地区长丈馀, 深阔各二尺,少加烂牛粪,与土相和,平匀,厚一尺。拣 肥长山药上有芒刺者,每段折长三四寸,鳞次相挨卧于区内,复以粪匀覆五寸许,旱则浇之,亦不可太 湿。忌”大粪,苗长以高稍扶架,霜降后比及地冻出之 外,将芦头另窨。来春种之,勿令冻损。

《山居要术》云:“择取白色根,如白米粒成者,先收子作 三五所坑,长一丈,阔三尺,深五尺,下密布砖,四面亦 侧布砖,防别入傍土中,根即细也。作坑子讫,填粪土 排行,下子种之。填坑满,待苗著架。经年已后,根甚麤, 一坑可支一年。食种者,截长一寸下种。”

元扈先生曰:“山东种薯法:沙地深耕之,起土坑深二 尺,用大粪干者和土各半,填入坑深一尺,次加浮土 一尺,足践实。正月中畦种薯,苗,上又加土,壅厚二寸, 候苗长一尺,常用水灌。数日一次,苗长架起。春夏长 苗,秋深即长。根根下行遇坚土即大。若土太实即不 长,浮土太深即长而细。”

又曰:“今江南种薯法,亦用沙地。正月尽耕,深二尺,每 一步灌大粪一石,候干转耕。杷细作埒,每埒相去一 尺馀。其种须极大者,竹刀切作一二寸断,用铁刀切 易烂。埒中布种,每相去五六寸,横卧之,入土只二寸, 不宜太深。种后用水粪各半灌之,每亩用大粪四十 石。苗长,用苇或细竹作架,三以为簇。有草数耕之,旱” 数浇之。八九月掘取根向畦一头先掘一沟,深二尺, 渐削去土取之。

又曰:“藏种法:于南檐下向日避风处掘土,窖深二尺, 下用砻糠铺二三寸。次下种,仍以砻糠盖之,次下土 盖之,临种时起用。”

又曰:或云:“山药下种时,勿用手,以锹䦆下之,则易大, 每年易人而种之。”

救饥

掘取根蒸食甚美。或火烧熟食,或煮食皆可。其实亦 可煮食。

元扈先生曰:“《嘉蓏》不必救荒。”

《本草纲目》

编辑

薯蓣释名

编辑

《吴普》曰:“薯蓣,一名薯藇,一名儿草,一名修脆。齐、鲁名 山芋,郑、越名土薯,秦、楚名玉延。”

苏颂曰:“江闽人单呼为薯,音若殊及诸,亦曰山薯。”《山 海经》云:“景山北望少泽,其草多薯。”藇音同署预,则是 一种,但字或音殊,或音诸不一,或语有轻重,或相传 之讹耳。

寇宗奭曰:“薯蓣因唐代宗名预,避讳改为薯药,又因 宋英宗讳曙,改为山药,尽失当日本名,恐岁久以山 药为别物,故详著之。”

集解

《别录》曰:“薯蓣,生嵩高山谷。二月、八月采根,曝干。” 《吴普》曰:“亦生临胊、锺山。始生赤茎细蔓,五月开白花, 七月结实,青黄,八月熟,落。其根内白外黄,类芋。” 陶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东山南江皆多,掘取食之, 以充粮。南康间最大而美,服食亦用之。”

苏恭曰:“此有两种:一者白而且佳,日干捣粉食,大美, 且愈疾而补。一者青黑,味殊不美,蜀道者尤良。” 《苏颂》曰:“处处有,以北都、四明者为佳。春生苗,蔓延篱 援,茎紫,叶青,有三尖,似白牵牛叶,更厚而光泽。夏开 细白花,大类枣花。秋生实于叶间,状如铃。”今人冬春 采根,刮之白色者为上,青黑者不堪。近汴洛人种之, 极有息。春取宿根头,以黄沙和牛粪作畦种之。苗生, 以竹梢作援,高一、二尺。夏月频溉之,当年可食,极肥 美。南中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极紧实,刮磨入汤煮 之,作块不散,味更真美。云食之尤益人,过于家园种 者。又江湖、闽中一种,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有大 者,一枚可重数斤。削去皮,煎煮食俱美。但性冷于北 地者耳。彼土人呼为薯。南北之产,或有不同,故形类 差别也。

甄权曰:“按:刘敬叔《异苑》云:‘薯蓣,野人谓之土薯。根既 入药,又复可食。人植之者,随所种之物而象之也’。” 李时珍曰:“薯蓣入药,野生者为胜。若供馔,则家种者 为良。四月生苗延蔓,紫茎绿叶,叶有三尖,似白牵牛 叶而更光润。五、六月开花成穗,淡红色。结荚成簇,荚 凡三棱,合成,坚而无仁。其子别结于一旁,状似雷丸, 大”小不一,皮色土黄而肉白,煮食甘滑,与其根同。王 旻《山居录》云:“曾得山芋子如荆棘子者,食之更愈于 根。”即此也。霜后收子留种,或春月采根截种皆生。

修治

《苏颂》曰:“采白根,刮去黄皮,以水浸之,糁白矾末少许, 入水中经宿,净洗去涎,焙干用。”

寇宗奭曰:“入药贵生干之,故古方皆用干山药。”盖生 则性滑,不可入药;熟则滞气,只堪啖耳。其法:“冬月以 布裹手,用竹刀刮去皮,竹筛盛,置檐风处,不得见日, 一夕干五分,候全干,收之。或置焙笼中,微火烘干亦 佳。”

《雷敩》曰:“凡使,勿用平田生二、三纪者,须要山中生,经 千纪者。皮赤,四面有须者妙。采得以铜刀刮去赤皮洗去涎,蒸过曝干用。”

根气味

甘温平无毒。

《吴普》曰:“神农:甘,小温;桐君、雷公:甘,凉,无毒。”

《徐之才》曰:“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主治

《本经》曰:“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 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

《别录》曰:“主头面游风,头风眼眩,下气,止腰痛。治虚劳 羸瘦,充五脏,除烦热。”

甄权曰:“补五劳七伤,去冷风,镇心神,安魂魄,补心气 不足,开达心孔,多记事。”

《大明》曰:“强筋骨,主泄精,健忘。”

李时珍曰:“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朱震亨曰:“生捣贴肿硬。毒能消散。”

发明

甄权曰:“凡患人体虚羸者,宜加而用。”

孟诜曰:“利丈夫,助阴力。熟煮和蜜,或为汤煎,或为粉, 并佳。干之入药更妙。惟和面作,不饦则动气,为不能 制面毒也。”

李杲曰:“山药入手太阴。张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 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润之。”

李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 足,清其虚热。”又按:王履《溯洄集》云:“山药虽入手太阴, 然肺为肾之上源。源既有滋,流岂无益?此八味丸所 以用其强阴也。”又按:曹毗《杜兰香传》云:“食薯蓣可以 辟雾露。”

附方

补益虚损,益颜色,补下焦虚冷,小便频数,瘦损无力 用薯蓣于沙盆中研细,入铫中,以酒一大匙熬令香, 旋添酒一盏,搅令匀,空心饮之,每旦一服。圣惠方 心腹虚胀,手足厥逆,或饮苦寒之剂,多未食先呕,不 思饮食。山药半生半炒为末,米饮服二钱,一日二服, 大有功效。忌铁器、生冷。普济方

小便数多:山药以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水 饮服二钱。儒门事亲

《下痢禁口》:山药半生半炒为末,每服用二钱,米饮下。 卫生易简方

痰气喘急:生山药捣烂半碗,入甘蔗汁半碗和匀,顿 热饮之,立止。简便单方

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山芋、白术一两,人参七钱半,为 末,水糊丸小豆大。每米饮下四五十丸。普济方 湿热虚泄:山药、苍术等分,饭丸米饮服。大人、小儿皆 宜。濒湖经验方

肿毒初起带泥,山药、蓖麻子、糯米等分,水浸研傅之, 即散也。普济方

胯眼。请帮助识别此字。疡山药、沙糖同捣。涂上即消。先以面涂四围。 乃上此。简便单方

项后结核。或赤肿硬痛。以生山药一挺去皮。蓖麻子 二个。同研。贴之。如神。救急易方

手足冻疮:山药一截,磨泥傅之。儒门事亲

高濂遵生八笺

编辑

山药粥

编辑

用淮山药为末。四六分配米煮粥食之。甚补下元。

山药粉

编辑

取新者捣汁澄粉,干者可磨作粉。

山药泼鱼

编辑

白面一斤,好豆粉四两,水搅如调糊,将煮熟山药研 烂,同面一并调稠,用匙逐条拨入滚汤锅内如鱼片, 候熟以肉汁食之。无汁面内加白糖可吃。

《直省志书》

编辑

绛州

编辑

《物产》:山药,肥大甘美,过于他方。

嘉定县

编辑

《物产》:山药出北乡者佳,形扁质细,肥香无滓。近土人 牟利,多栽太仓之种,但取其大,味稍减矣。

太仓州

编辑

《物产》:山药,出茜泾镇数里者,大可如臂,肥香无滓。馀 州境种犹据胜,非他处比。

临川县

编辑

土产薯,有掌薯,有紫薯,亦名“山兰。”

福州府

编辑

《物产》:薯蓣有一种根皮近黄,大者可重觔馀。番薯皮 紫味稍甘,于薯蓣尤易。蕃郡本无此种,自万历甲午 荒后,明年都御史金学曾抚闽,从外番丐种归,教民 种树以当谷,食足,果其腹荒不为灾。

莆田县

编辑

物产:番薯有白、紫二种,可佐五谷之半,亦可为粉。近 有一种来自台湾,形类莱菔,肉松而色黄,味同番薯。

泉州府

编辑

《物产》:薯有数种:白者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

同安县

编辑

物产:薯有红、白二种,白尤胜,多出感化、归德二里。番 薯宜沙地,亩地可得数十挑,一名“文来”,均蔓生,可酿 酒。另有一种树,番薯亦蔓生,而盘结于树上,不拘时 候都有熟,或采下,存其蒂,便再生长。

漳浦县

编辑

土产柱薯,形如柱,故名。其种不一,有红、白二种,又有 彻底纯红者,亦有形如熊掌者,有大至数十觔者。蜜 薯,形如芋,味似山药,而甜过之,故名。姜薯,形如姜,味 似蜜薯。竹根薯,根如竹根,味似山药。番薯,一名“甘薯”, 根叶皆可食。其种有朱者,有白者,有皮肉俱红者。浦 人鬻之,觔仅可值一文。

清流县

编辑

《物产》:薯蓣,清人谓之“雪薯。”一种生山中,极紧实,味美 益人,谓之“山药。”又有一种土薯,巨者一株重数觔,有 紫、白二种。削皮蒸食,味同薯蓣。番薯来自南海,滨海 不业耕者种以充粮,济人甚溥。近日山乡皆解种之。

番禺县

编辑

《物产》:山药一种生山中,根细如指,味甚美,食之益人。 一种大如鹅卵,名“甜薯”,其性同。一种形如猪肝,大者 数十觔,小者四五觔,名“扫帚薯”,能充饥益人。以上鹿 步多。一种皮红名红薯,又名番薯。亦有白者,大如钱, 长三四寸,食之动风气。种法取其藤四五寸,埋地下, 久之蔓生,其根大即为薯。茭塘多。

大埔县

编辑

方产薯有竹蒿薯、熊掌薯、椰薯三种。

高要县

编辑

土产薯蓣,俗止称“薯。”有鸡步薯,相缀如连鸡。有胭脂 薯,去粗皮,近肉一层如胭脂。有甜薯,多毛,肉甚甜。

石城县

编辑

《物产》:薯之种:曰“甜薯,曰红薯,曰公薯,曰木头薯。”

琼山县

编辑

土产,薯有甜蔓二种:曰“鹿肝”,曰“铃蔓。”

澄迈县

编辑

土产甜薯二种,曰六月薯,曰“羸薯”,亦名“片薯。”蔓薯数 种,曰“黎蔓”,味佳,或积三年始收,重可半觔,曰“鹿脚薯, 曰匾蔓。”切片种曰“铃蔓”,藤生曰“番蔓。”

定安县

编辑

土产:蔓薯,有瓶蔓、木蔓。

会同县

编辑

土产,甜薯、大薯、靴薯、子薯、牛膨薯、山薯、番薯。

南宁府

编辑

《物产》:薯有数种,曰人薯、牛脚薯、篱峒薯。惟鹅卵薯味 甜。又有红皮实长者,曰“京薯。”

甘薯释名

甘薯。南方草木状 红山药。农政全书

番薯:农政全书

甘薯图

甘薯图

嵇含南方草木状

编辑

甘𧄔

编辑

“甘𧄔”,盖薯蓣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 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 甚冷。旧珠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 甘𧄔,秋熟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仓圌贮之,以充粮糗, 是名“𧄔粮。”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脍炙而末以甘 𧄔,荐之,若粳粟然。大抵南人二毛者百无一二,惟海 “中之人寿百馀岁者,由不食五谷而食甘𧄔故尔。”

贾思勰齐民要术

编辑

《南方草物状》曰:“甘薯,二月种,至十月乃成卵。大如鹅 卵,小者如鸭卵。掘食、蒸食,其味甘甜。经久得风乃淡 泊。出交趾、武平、九真、兴古也。”

《异物志》曰:“甘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 脂肪。南人专食,以当米谷,蒸炙皆香美。宾客酒食,亦 施设有如果实也。”

====徐光启农政全书====

甘薯

编辑

甘薯:即俗名“红山药”也。

《稗史汇编》曰:甘薯,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大如拳, 有大如瓯,皮紫而肉白,蒸食味如薯蓣,性冷。生于朱 崖之地。海中之人皆不业耕稼,惟掘地种甘薯,秋熟 收之,蒸晒,切如米粒,作饭食之,贮之以充饥,是名薯 粮。北方人至者,或盛具牛豕,脍炙诸味,以甘薯荐之, 若粳粟然。海中之人寿百馀岁者,由食甘薯故耳。 《图经》云:“江、湖、闽中出甘薯,根如姜、芋之类,而皮紫。极 有大者,一枚可重觔馀,刮去皮,煎煮食之,俱美。” 元扈先生曰:“薯有二种,其一名山薯,闽、广故有之。其 一名番薯,则土人传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种,海 外人亦禁不令出境。此人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遂 得渡海。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两”种茎叶 多相类。但山薯植援附树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 魁垒,番薯形圆而长,其味则番薯甚甘,山薯为劣耳。 盖中土诸书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扑地传生, 枝叶极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天旱则汲水灌 之,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甚大。

又曰:薯蓣与山薯,显是二种;与番薯为三种,皆绝不 相类。

又曰:“种薯法:种须沙地,仍要极肥。腊月耕地,以大粪 壅之,至春分后下种。先用灰及锉草或牛马粪和土 中,使土脉散缓,可以行。根重耕地二尺深,次将薯种 截断,每长三二寸种之,以土覆深半寸许,大略如种 薯蓣法,每株相去数尺,俟蔓生盛长,剪其茎另插他 处即生,与原种不异。至秋冬掘起,生熟蒸煮任用。”其 藏种有二法:其一传卵,于九十月间掘薯卵,拣近根 先生者,勿令伤损,用软草包之,挂通风处阴干,至春 分后,依前法种。一传藤,八月中拣近根老藤,剪取长 七八寸,每七八条作一小束,耕地作埒,将藤束栽种 如畦韭法。过一月馀,即每条下生小卵如蒜头状。冬 月畏寒,稍用草器盖,至来春分种。若原卵在土中者。 冬至后无不坏烂也。

又曰:“薯根极柔脆,居土中甚易烂,风干收藏不宜入 土,又不耐冰冻也。余从闽中市种北来,秋时用传藤 法,造一木桶,栽藤种于中,至春全桶携来,过岭分种 必活。春间携种,即择传根者持来。有时传藤或烂坏, 不坏者,生发亦迟,惟带根者力厚易活,生卵甚早也。” 又曰:“藏种三法:其一以霜降前择于屋之东南,无西 风,有东日处,以稻草叠基,方广丈馀,高二尺许,其上 更叠四围,高二尺,而虚其中,方广二尺许,用稻稳衬 之,置种焉。复用稳覆之,缚竹为架,笼罩其上,以支上 覆也。上用稻草高垛覆之,度令不受风气雨雪乃已。” 又一法:稻稳衬底一尺馀,上加草灰盈尺,置种其中, 复以灰秽厚覆之,上用稻草斜苫之,令极厚。二法藤 卵俱合并安置。俱得不坏,而卵较胜。又以磁盆于八 月中移栽至霜降。如前二法藏之亦活。其窖藏者仍 坏烂也。

又曰:“藏种之难,一惧湿,一惧冻。入土不冻而湿,不入 土不湿而冻。向二法令,必不受湿与冻,故得全也。若 北土风气高寒,即厚草苫盖,恐不免冰冻,而地窖中 湿气反少,以是下方仍著窖藏之法,冀因愚说,消息 用之。”

又曰:“藏种必于霜降前,下种必于清明后,更宜留一 半于谷雨后种之,恐清明左右,尚有薄凌微霜也。” 又曰:“闽中藏种藤卵,俱晒七八分干,收之向后,南北 收藏俱宜用干者,或半用不干者,杂试之。”

又曰:“复有一闽人说留种法:于霜降前剪取老藤作 种。先用大坛洗净晒干或烘干,次剪藤晒至七八分 干,用干稻草壳衬坛,将藤蟠曲置稻草中,次用稻草 壳塞口。先掘地作坎,量湿气浅深,令不受湿,深或二 尺许,浅或平地。先用稻草壳或笼糠铺底,厚二三寸, 将坛倒卓其上。次实土满坎,仍填高,令坛底土高四 五寸。至来年清明后取起。即坛中已发芽矣。”是说疑 诸方俱可用。并识之。

又曰:“薯每二三寸作一节,节居土上即生枝,节居土 下即生根。种法待延蔓时,须以土密壅其节,每节可 得三五枚,不得土,即尽成枝叶,层叠其上,徒多无益 也。今拟种法,每株居亩中,横相去二三尺,纵相去七 八尺,以便延蔓,壅节即遍地得卵矣。若枝节已遍,复 生游藤者,宜剪去之,犹中饲牛羊。”

又曰:“吾东南边海高乡,多有横塘纵浦,潮沙淤塞,岁 有开濬,所开之土积于两崖,一遇霖雨,复归河身,淤 积更易。若城壕之上,积土成丘,是未见敌而代筑距 堙也。此等高地既不堪种稻,若种吉贝,亦久旱生虫。 种豆则利薄,种蓝则本重。若将冈脊摊入下塍,又嫌 损坏花稻。熟田惟用种薯,则每年耕地一遍,斸根一” 遍,皆将高仰之土,翻入平田。平田不堪种稻,并用种 薯,亦胜稻田十倍,是不数年间,丘阜将化为平畴也。 况新起之土,皆是潮沙,土性虚浮,于薯最宜,特异常土,此亦任土生财之一端耳。

又曰:“剪茎分种法:待苗盛枝繁,枝长三尺以上者,剪 下去其嫩头数寸,两端埋入土各三四寸,中以土拨 压之,数日延蔓矣。”

又曰:“薯苗延蔓,用土壅节后,约各节生根,即从其连 缀处剪断之,令各成根,苗不致分力,此最要法。” 又曰:“薯苗二三月至七八月俱可种,但卵有大小耳。 卵八九月始生,便可掘食或卖。若未须者,勿顿掘,居 土中日渐大。南土到冬至,北土到霜降,须尽掘之,不 则烂败矣。其种宜高地,遇旱灾可导河汲井灌溉之。 在低”下水乡,亦有宅地园圃高仰之处,平时作场种 蔬者,悉将种薯,亦可救水灾也。若旱年得水,涝年水 退,在七月中气后,其田遂不及蓺。五谷荞麦可种,又 寡收而无益于人。计惟剪藤种薯,易生而多收。至于 蝗蝻为害,草木无遗,种种灾伤,此为最酷。乃其来如 风雨,食尽即去。惟有薯根在地,荐食不及,纵令茎叶 皆尽,尚能发生,不妨收入。若蝗信到时,能多并人力, 益发土遍,壅其根节枝干,蝗去之后,滋生更易,是虫 蝗亦不能为害矣。故农人之家,不可一岁不种。此实 杂植中第一品,亦救荒第一义也。

又曰:“凡薯二三月种者,其占地也,每科方二步有半, 而卵遍焉;四五月种者,地方二步而卵遍焉;六月种 者,地方一步有半;七月种者,地方一步而卵皆遍焉; 八月种者,地方三尺以内,得卵细小矣。种之疏密,略 以此准之,方二步者,亩六十科也;方一步有半者,亩 一百六科有奇也;方一步者,亩一百四十科也;方三” 尺者,亩九百六十科也。九月畦种,卵生其下,如箸如 枣。拟作种,早种而密者,谨视之,去其交藤。

又曰:“人家凡有隙地,悉可种薯。若地非沙土,可多用 柴草灰杂入凡土,其虚浮与沙土同矣。即市井湫隘, 但有数尺地,仰见天日者,便可种得石许。其法用粪 和土曝干,杂以柴草灰,入竹笼中,如法种之。”

又曰:“或问薯本南产,而子言可以移植,不知京师南 北以及诸边,皆可种之,以助人食,无令军民枵腹否?” 余遽应之曰:“可也。薯春种秋收,与诸谷不异。京边之 地不废种谷,何独不宜薯耶?今北方种薯未若闽广 者,徒以三冬冰冻留种为难耳。欲避冰冻,莫如窖藏。 吾乡窖藏又忌水湿,若北方地高,掘土丈馀未受水” 湿,但入地窖,即免冰冻,仍得发生。故今京师窖藏菜 果,三冬之月,不异春夏。亦有用法煨爇,令冬月开花 结蓏者,其收藏薯种,当更易于江南耳。则此种传流, 决可令天下无饿人也。

又曰:“吴下种吉贝,吾海上及练川为尤多,颇得其利。 但此种甚畏风潮,每至秋间,才生花实,一遇风雨,便 受其损。若大风之后,更遇还风,则根拨实落,大不入 矣。若将吉贝地种薯十之一二,虽风潮不损,此种扑 地成蔓,风无所施其威也。”还风者一日东南一日西北之类也 又曰:“昔人云:蔓菁有六利,又云:柿有七绝。余续之以 甘薯十三胜,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 种中特为敻绝,二也;益人与薯蓣同功,三也;遍地传 生,剪茎作种,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 叶附地,随节作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谷,凶 岁不能灾,六也;可充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 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 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种,初冬 收入,枝叶极盛,草薉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锄, 无妨农功,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 蝗,无所奈何,十三也。”

又曰:闽、广人收薯以当粮,自十月至四月麦熟而止。 东坡云:“海南以薯为粮,几米之十六。”今海北亦尔矣, 经春风易烂坏,须先晒干藏之。

又曰:“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 米价谅可不至腾踊矣。但虑丰年谷贱,公家折色银 输纳甚艰,民间急宜多种桑株育蚕,拟纳折银可也。”

造甘薯酒法

编辑

“薯根不拘多少,寸截断,晒晾半干,上甑炊熟,取出揉 烂入瓶中,用酒药研细搜和按实,中间作小坎,候浆 到,看老嫩,如法下水,用绢袋漉过,或生或蒸熟任用。” 其入缸寒煖,酒药分两,下水升斗,或用曲糵,或加药 物香料,悉与米酒同法。若造烧酒,或即用薯酒入锅 盖,以锡兜鍪蒸煮,滴糟成头子烧酒或用薯糟,依法 造成。常用烧酒,亦与米酒、米糟造烧酒同法。

《本草纲目》

编辑

甘薯集解

编辑

李时珍曰:按:陈祈畅《异物志》云:“甘薯出交广。南方民 家以二月种,十月收之。其根似芋,亦有巨魁,大者如 鹅卵,小者如鸡鸭卵。剥去紫皮,肌肉正白如肌。南人 用当米谷果食,蒸炙皆香美。初时甚甜,经久得风稍 淡也。”又按:嵇含《草木状》云:“甘薯,薯蓣之类。或云芋类 也。根、叶亦如芋根,大如拳瓯。蒸煮食之,味同薯蓣,性” 不甚冷。朱厓之不业耕者惟种此,蒸切晒收,以充粮糗,名“薯粮。”海中之人多寿,亦由不食五谷而食甘薯 故也。

气味

甘平无毒。

主治

李时珍曰:“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功同薯蓣。”

《闽书》

编辑

南产

编辑

番薯,万历中,闽人得之外国瘠土砂砾之地,皆可以 种,用以支岁,有益贫下。予尝作《番薯颂》,可以知其概 也。颂曰:“度闽海而南有吕宋国。国度海而西为西洋, 多产金银,行银如中国行钱,西洋诸国金银皆转载 于此以通商,故闽人多贾吕宋焉。其国有朱薯,被野 连山而是,不待种植,夷人率取食之。其茎叶蔓生如 瓜蒌、黄精、山药、山蓣之属,而润泽可食,或煮或磨为 粉。其根如山药、山蓣,如蹲鸱者,其皮薄而朱,可去皮 食,亦可属食之,可熟食之,亦可生食,亦可酿为酒。生 食如食葛,熟食色如蜜,其味如熟荸荠,生贮之有蜜 气,香闻室中。夷人虽蔓生不訾省,然吝而不与中国 人。中国人截取其蔓咫许,挟小盖中”以来。于是入吾 闽十馀年矣。其蔓虽萎剪插,种之下地数日即荣,故 可挟而来。其初入吾闽时,值吾闽饥,得是而人足一 岁。其种也,不与五谷争地。凡瘠卤沙冈,皆可以长粪。 治之则加大天雨,根益奋满;即大旱不粪,治亦不失 径寸。围。泉人鬻之,斤不值一钱、二斤而可饱矣。于是 耄耆童孺行道鬻乞之人,皆可以食,饥焉得充,多焉 而不伤,下至鸡犬皆食之。于是何子开镜石山房树 阴之隙地而种焉,而为之《颂》曰:“不需天泽,不冀人工, 能守困者也;不争肥壤,能守让者也;无根而滋,藤不 枯萎,能守气者也。予向行江北,天大旱,稻黍不登,民 食草木之实亡厌。今乃佐五谷,能助仁者也。磨为粉, 可以为酒,可祭可宾,能助礼者也;茎叶根皆可食,其 直甚轻,其饱易充,能助俭者也;耄耆食之而不至哽 噎,能养老者也;童孺食之止其啼,能慈幼者也;行道 鬻乞之人食之,能平等者也;下至鸡犬,能及物者也。” 其于士君子也,以代匮焉,所以固其廉;以济乏焉,所 以助其惠,而诸德备矣。而吾邑粱肉之家,每却之而 不敢食,食之则谓同于窭与贱。于是何子掘而出之, 浴之清泉,荐之洁鼎,盛之陶匏,沃以浊酒,而为之歌 曰:“令珠而如沙,人以之弹鹊。令金而如泥,人以之涂 艧。令朱薯而如玉山之禾,瑶池之桃,人以之为不死 之大药。虽不死药,不足佐五谷,吾亦不忍其禾”、玉山、 桃瑶池,独从羽人于丹丘,坐视下界之人,瘁饥啾啾 而不得一嚼。

野山药图

野山药图

徐光启农政全书

编辑

野山药考

编辑

生辉县太行山,山野中,挼藤而生,其藤似葡萄条稍 细,藤颇紫色,其叶似家山药叶而大微尖,根比家山 药极细瘦,甚硬,皮色微赤。味微甜,温平,无毒。

救饥

“采根”,煮熟食之。

薯部艺文一

编辑

《薯蓣颂》
梁·江淹

编辑

华不可炫。叶非足怜。微根傥饵。弃剑为仙。黄金共寿。 青艧争年。君谓无妄。我验衡山。

《玉延赋》
宋·陈与义

编辑

“吾闻阳公之田,不垦不耕。爰播盈斗,可获连城。资阴 阳之淑气,孕天地之至精。蜿蜒赤埴之腴,煌扈白虹 之英。惊山木之润发,冒朝采之馀荣。逮百嘉之泽尽, 候此玉之丰成。”王公大人方以不贪为宝,辞秦玉而 陋楚珩。虽三献其奚售,乃举贽于老生。老生囊中之 法未试,腹内之雷久鸣。搴石鼎以自濯,搘豕腹之彭 “亨。春江浩其波涛,远壑飒以松声。俄白云之涨谷,乱 双眼于晦明。擅人间之三绝,色味胜而香清。捧杯盂 而笑领,映户牖之新晴。斥去懒残之芋,尽弃接舆之 菁。收奇勋于景刻,匕未落而体轻。”凌厉八仙,埽除三 彭。见蓬莱之夷路,接阊阖于初程。彼徇华之大夫,含 三生之宿酲,污以蜂蜜,辱以羊羹。合尝逸少之炙,同 传孝仪之鲭,叹超然之至味,乃陆沉于聋盲,“岂能于我乎遇,亦或卿而或烹,起援笔以三叫,驰蛇蚓以纵 横。吾何与大夫之迷疾”,盖以慰此玉之不平也。

《玉延赞》
陈达叟

编辑

山有灵药,录于仙方。削数片玉,清百花香。

《甘薯疏序》
明·徐光启

编辑

方舆之内,山陬海澨,丽土之毛,足以活人者多矣,或 隐弗章即章矣。近之人习用之,以为泽居之鱼鳖、山 居之麋鹿也。远之人逖闻之,以为逾汶之貉,逾淮之 橘也。坐是两者弗获相通焉。余不佞独持迂论,以为 能相通者什九,不者什一。人人务相通,即世可无虑 不足,民可无道殣?或嗤笑之,固陋之心,终不能移。每 闻他方之产可以利济人者,往往欲得而艺之,同志 者或不远千里而致耕获菑畬,时时利赖其用,以此 持论颇益坚。岁戊申,江以南大无麦禾,欲以树艺佐 其急,且备异日也。有言闽越之利甘薯者,客莆田,徐 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略无异彼土庶几哉! 橘逾淮弗为枳矣,余不敢以麋鹿自封也。欲遍布之, 恐不可户说,辄以是疏先焉。

薯部艺文二诗词

编辑

《答昌言求薯蓣苗》
宋·司马光

编辑

冬实散肥壤,春苗动新叶。雅意非遗人,野情聊自惬。 何言好事者,求访来相叠。会种十亩馀,坐取诗盈箧。

《同杨运干黄秀才村西买山药》
陈与义

编辑

潦缩田路宽,委蛇散腰脚。胜日三枝杖,村西买山药。 冈峦相吞吐,远水互前却。天阴野水明,岁暮竹篱薄。 田翁领客意,发筐堆磊落。玉质缃色裘,用世乃见缚。 屠门几许快,夜语寻幽约。石鼎看云翻,门前北风恶。

《子平寄惠希夷陈先生服唐福山药方因戏作杂言谢之》
文同

编辑

蜀江之东,山色尽如赭。有道人云,“此是丹砂伏其下。 烟云光润若洗濯,涧谷玲珑如刻画。”我闻神仙草药 不在凡土生是中。当有灵苗异卉之根茎,果然人言 所出山芋为第一。西南诸郡有者皆虚名。就中唐福 最称赏,肥硕甘香天所养。有时岩头,倒垂三尺壮士 臂。忽然洞口直举一合仙人掌。土人入冬农事闲,千 篝万锸来此山。可怜所鬻不甚贵,著价即售曾不悭。 往年子瞻为余说,言君所部之内此物尤奇绝。后复 寄书劝我当饵之。满纸亲题《华岳先生诀》,予因购之 不惜钱,依方服饵将二年,其功神圣久乃觉,牙牢体 溢支节坚。自问丹霄几时上,早生两翅教高飏。尘世 如帑不可居,待看《鸿濛》对云将。

《次韵奉和蔡枢密南京种山药法》

编辑

王安石

区种抛来六七年,春风条蔓想宛延。难追老圃莓苔 径,空对珍盘玳瑁筵。嘉种忽传河右壤,灵苗更长阙 西偏。故畦穿斸知何日,《南望锺山》一慨然。

《山蓣汤》
黄庭坚

编辑

厨人清晓献琼糜,正是相如酒渴时。能解饥寒胜汤 饼,略无风味笑蹲鸱。打窗急雨知然鼎,乱眼晴云看 上匙。已觉尘生双井碗,浊醪从此不须持。

《和秀野山药》
朱熹

编辑

怪来朽壤耀琼英,小斸倾筐可代耕。豢豹于人尽无 分,蹲鸱从此不须生。雪镵但使身长健,石鼎何妨手 自烹。欲赋《玉延》无好语,羞论蜂蜜与羊羹。

《掘山药歌》
元·龚璛

编辑

绿薜紫藤缃色子,种玉绵延春透髓。晴虹岁晚寒不 起,托命长镵山谷里。小隐墙东堑药阑,斸土政得方 槃槃。服食相传养生诀,茂陵刘郎和露啜。

《尝山药》
明·镏崧

编辑

谁种山中玉,修圆故自匀。野人寻得惯,带雨斸来新。 味益丹田暖,香凝石髓春。商芝亦何事,空负白头人。

《薯蓣》
吴宽

编辑

谁将薯蓣沙畦植,煮得清泉映白石。但可吟边细细 尝,岂应醉后频频食。如姬极知薯蓣清,洗手排当薯 蓣羹。终非七子同群饮,堪伴三闾共独醒。

《南柯子》
宋·张镃

编辑

积雪迷松径,围炉掩竹扉。床头一味有蹲鸱。软火深 闻香熟、已多时。 自得《陶朱》法,休教懒瓒知。《浪传》《黄 独》正甘肥。紫玉婴儿盈尺、更新奇。

种玉能延命,居山易学仙。青青一亩自鉏烟。露孕云 蒸、肌骨更凝坚。 熟染蜂房蜜,清添石鼎泉。云香酥 腻老来便。煨芋炉深、却笑祖师禅

薯部选句

编辑

唐杜甫诗:“充肠多薯蓣。”

韩愈诗:“僧还相访来,山药煮可掘。”

宋《王珪诗》:“凤池春晚绿生烟,曾见高枝蔓玉延。常伴 兔丝留我箧,几随竹叶泛君筵。”

苏轼诗:“淇上白玉延。”

张舜民诗:“如何山芋辈,天下称朱魏。”

薯部纪事

编辑

《云仙杂记》:“李辅国大畏薯药,或人因以示之,必眼中 火出,毛发皆沥血,因致大病。”

《清异录》:蜀孟昶月旦必素飧,性喜薯药,左右因呼薯 药为“月一盘。”

《宋史王旦传》:“旦疾甚,遣内侍问者,日或三四,帝手自 和药并薯蓣粥赐之。”

《海丰县志》:“明嘉靖中,海丰有渔子数人,驾舟入海,为 飓风所漂,泊一绝岛,见其人椎结袒裼,网木叶为裳, 面目黧黑,肌肤如枯,睢睢盱盱,见渔子相顾惊笑,语 不可解。稍前逼之,辄走不敢近。其居率如蘧芦,而无 爨釜,其傍往往有池,池中以蜜浸食物,大抵黄精、薯 蓣之属。渔子饥甚,取食之。其人亦不嗔,但远立而笑。” 已而飓风大至。飘返故岸云。

《海澄县志》:余应桂令澄三年,不挈家。土产有番薯红、 白二种,传自外国,用同秔稌,价甚贱。余嗜之不厌,曰: 适口耳,且可代匮。或啖不弃皮。人因有番薯之称。

薯部杂录

编辑

《文昌杂录》:“礼部谢侍郎言:‘干山药法:刮去皮,以厚纸 裹,挂于风中最良。又置焙笼中,下铺茅数寸,以微火 烘之亦佳’。”

《山家清供》玉延索饼山药名薯蓣,秦楚间名玉延。白 细如枣,叶青锐于牵牛,夏日溉以黄牛矢则蕃。春冬 采根,白者为上。以水入矾少许,经宿洗净去涎,焙干, 磨筛为面,宜亟作汤饼。如用作索,研滤为粉,入竹筒 中,溜于浅醋盆内,出之于水,浸去醋味,如煮汤饼法。 如煮食,惟刮去皮,蘸盐蜜皆可。其性温无毒,且有补 益。故陈简斋有玉延,取香、色、味以为三绝。陆放翁亦 有云:“久缘多病炼云液,近为长斋进玉延。”比于杭都 多见而名佛手药者,其味尤佳也。

《物类相感志》:“甘薯,手植”,如手锄锹等。物植,随本物形 状。

薯部外编

编辑

《搜神记》:汉时有杜兰香者,自称南康人氏,以建业四 年春数诣张硕。硕年十七,望见其车在门外,婢通言: “阿母所生,遣授配君,可不敬从。”硕呼女前视,可十六 七,说事邈然久远。有婢子二人,大者萱枝,小者松枝, 钿车青牛上饮食皆备,出薯蓣子三枚,大如鸡子,云 “食此令君不畏风波,辟寒温。”硕食二枚,欲留一,不肯, “令硕食尽。”言本为君作妻,情无旷远。以年命未合,且 小乖。太岁东方卯,当还求君。

《湘中记》:“永和初,有采药衡山者,道迷粮尽,过息岩下, 见一老公,四五年少对执书,告之以饥,与其食物如 薯蓣,指教所去,六日至家而不复饥。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