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十九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目錄
紫菀部彙考
紫菀圖
本草綱目〈紫菀〉
紫葛部彙考
紫葛圖
本草綱目〈紫葛〉
紫參部彙考
紫參圖
本草綱目〈紫參〉
紫參部藝文〈詩〉
紫參歌 唐錢起
紫草部彙考
紫草圖
爾雅〈釋草〉
山海經〈西山經 北山經 中山經〉
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紫草〉
羅願爾雅翼〈茈草〉
本草綱目〈紫草〉
紫草部藝文〈詩〉
讀曲歌 宋闕名
紫草部雜錄
紫草部外編
元參部彙考
元參圖
東坡雜錄〈四神丹說 天麻煎〉
本草綱目〈元參〉
烏韭部彙考
烏韭圖
本草綱目〈烏韭 附百藥草〉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九卷
紫菀部彙考
编辑釋名
《紫菀》:〈別錄〉 《青菀》:〈別錄〉
《紫蒨》:〈別錄〉 返魂草:〈綱目〉
夜牽牛:〈綱目〉 《萬金茸》。〈藥譜〉
紫菀圖
《本草綱目》
编辑
紫菀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許慎《說文》作「茈菀。」 《斗門方》謂之返魂草。
集解
《別錄》曰:「紫菀,生漢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鄲。二月三 日采根,陰乾。」
陶弘景曰:「近道處處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 毛,根甚柔細。有白者,名白菀,不復用。」
《大明》曰:「形似重臺,根作節,紫色潤軟者佳。」
蘇頌曰:「今耀、成、泗、壽、台、孟、興國諸州皆有之。三月內 布地生苗,其葉二四相連。五月、六月內,開黃、白、紫花, 結黑子。」餘如陶說。
蘇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療體與紫菀相同,無紫菀時, 亦用之。」
《汪穎》曰:「紫菀連根、葉采之,醋浸入少鹽收藏,作菜辛 香,號名仙菜。鹽不宜多,多則腐也。」
李時珍曰:「按:陳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細 辛者為良。沂兗以東皆有之。今人多以車前、旋復根 赤土染過,偽之。紫菀,肺病要藥。肺本自亡津液,又服 走津液藥,為害滋甚,不可不慎』。」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先去鬚,有白如練色者,號「白羊鬚草」,自 然不同。去頭及土,用東流水洗淨,以蜜浸一宿,至明, 於火上焙乾,用一兩,用蜜二分。
根氣味
苦溫,無毒《別錄》曰:「辛。」甄權曰:「苦,平。」
徐之才曰:「款冬為之使。惡天雄、瞿麥、槁本、雷丸、遠志。 畏茵蔯。」
根主治
《本經》曰:「欬逆上氣,胸中寒熱結氣,去蠱毒痿躄,安五 臟。」
《別錄》曰:「療欬唾膿血,止喘悸,五勞體虛,補不足,小兒 驚癇。」
甄權曰:「治尸疰,補虛下氣,勞氣虛熱,百邪鬼魅。」 大明曰:「調中,消痰止渴,潤肌膚,添骨髓。」
王好古曰:「益肺氣,主息賁。」
附方
肺傷欬嗽:紫菀五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日三次。〈衛生 易簡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兩,百部半兩,擣羅為末, 每服三錢,薑三片,烏梅一箇,煎湯調下,日二,甚佳。〈圖經 本草〉
小兒欬嗽,聲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 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湯化下。〈全幼心鏡〉
《吐血欬嗽》:吐血後欬者,紫菀、五味炒為末,蜜丸芡子 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產後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聖惠方〉
纏喉風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莖,洗淨納入 喉中,待取惡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馬牙硝津嚥之,即 絕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為「夜牽牛。」〈斗門方〉
婦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為末,井華水服三撮即 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千金方〉
紫葛部彙考
编辑釋名
紫葛。〈唐本草〉
紫葛圖
《本草綱目》
编辑
紫葛集解
编辑蘇恭曰:「生山谷中。苗似葡萄,長丈許。根紫色,大者徑 二三寸。」
韓保昇曰:「所在皆有,今出雍州。葉似蘡薁,其根皮肉 俱紫色。三、八月采根皮,日乾。」
《大明》曰:「紫葛有二種,此是藤生者。」
《蘇頌》曰:「今惟江寧府及台州上之。春生冬枯,似葡萄 而紫色。」
根皮氣味
甘苦寒,無毒。
《大明》曰:「苦,滑,冷。燒灰,制消石。」
根皮主治
蘇恭曰:「廱腫惡瘡,搗末醋和封之。」
《大明》曰:「主癱緩攣急,并熱毒風,通小腸。」
李時珍曰:「生肌散血。」
附方
「產後煩渴」,血氣上沖也。紫葛三兩,水二升,煎一升,去 滓呷之。
金瘡傷損,生肌破血:用紫葛二兩,順流水三盞,煎一 盞半,分二服,酒煎亦妙。〈並經驗方〉
紫參部彙考
编辑釋名
紫參:〈本經〉 《牡蒙》:〈本經〉
童腸。〈別錄〉 《馬行》:〈別錄〉
《眾戎》。〈別錄〉 五、《鳥花》〈綱目〉
紫參圖
《本草綱目》
编辑
紫參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紫參、王孫,並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 多是紫參也。按:錢起《詩集》云:「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 狀如飛禽羽舉,故俗名五鳥花。」
集解
《別錄》曰:「紫參,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 紫色。」
《吳普》曰:「紫參,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圓聚生根黃 赤有文,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實黑,大如豆。」
陶弘景曰:「今方家皆呼為牡蒙,用之亦少。」 蘇恭曰:「紫參葉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紅 白,肉淺皮深,所在有之。長安見用者,出蒲州。牡蒙,乃 王孫也。葉似及己而大,根長尺餘,皮肉亦紫色,根苗 不相似。」
蘇頌曰:「今河中、晉、解、齊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長一、 二尺,莖青而細。其葉青似槐葉,亦有似羊蹄者。五月 開花,白色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根淡紫黑 色,如地黃狀;肉紅白色,肉淺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 紫色。」又云:「六月采,曬乾用。」
李時珍曰:「紫參根乾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 《范子計然》云:「紫參出三輔,有三色,以青赤色為善。」
根氣味
苦寒無毒。
《別錄》曰:「微寒。」
《吳普》曰:「牡蒙,神農、黃帝;苦,李當之,小寒。」
徐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
《本經》曰:「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 《別錄》曰:「療腸胃大熱,唾血衂血,腸中聚血,癰腫諸瘡, 止渴益精。」
甄權曰:「治心腹堅脹,散瘀血,治婦人血閉不通。」 王好古曰:「主狂瘧、瘟瘧,鼽血汁出,治血痢。」
蘇恭曰:「牡蒙治金瘡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補虛 益氣。除腳腫。發陰陽。」
發明
李時珍曰:「紫參色紫黑,氣味俱厚,陰也,沈也。入足厥 陰之經,肝臟血分藥也。故治諸血病及寒熱瘧痢、癰 腫積塊之屬。」厥陰者,古方治婦人腸覃病,烏啄丸所 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蘇恭註王孫引陳延之《小品方》, 牡蒙所主之證,正是紫參。若王孫則止治風濕痹證, 不治血病。故今移附於此。
附方
紫參湯治痢下。紫參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 兩,煎取半升,分三服。〈金匱玉函方〉
吐血不止:紫參、人參、阿膠炒等分為末,烏梅湯服一 錢。一方去人參,加甘草,以糯米湯服。〈聖惠方〉
面上酒刺,五參丸:「紫參、丹參、人參、苦參、沙參各一兩, 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下。」〈普濟方〉
紫參部藝文〈詩〉
编辑《紫參歌》〈并序〉 唐錢起
编辑
紫參,幽芳也。五葩連萼,狀飛禽羽,舉俗名之「五鳥花。」 起故山,道人蘭若,尤豐此藥。校書劉公詠歌之,俾予繼組。
遠公林下滿青苔,春藥偏宜間石開。往往幽人尋水 見,時時仙蝶隔雲來。陰陽雕刻花如鳥,對鳳連雞一 何小。春風宛轉虎溪旁,紫翼紅翹翻霽光。《貝葉經》前
無住色,蓮花會裏暫留香。蓬山才子憐幽性,白雪陽春動新詠。應知仙卉老煙霞,莫賞夭桃滿蹊逕。紫草部彙考
编辑釋名
藐。〈爾雅〉 茈草:〈爾雅〉
茈戾。〈廣雅〉 紫草:〈別錄〉
紫丹:〈別錄〉 紫芺。〈綱目〉
地血:〈綱目〉 《鴉銜草》:〈猺獞名〉
紫草圖
《爾雅》
编辑
釋草
编辑藐茈草。
〈註〉可以染紫。一名「茈䓞。」《廣雅》云。〈疏〉藐:一名茈草,根可以染紫之草。《廣雅》一名茈䓞,《本草》一名紫丹。《唐本》註云:「苗似蘭香,莖赤節青,花紫白色而實白也。」
《山海經》
编辑
《西山經》
编辑
勞山多茈草。
〈注〉「中染紫」者。
《北山經》
编辑
《敦薨》之山,其下多茈草。
《咸山草》多茈草。
《中山經》
编辑
隅陽之山,其草多茈。
《賈思勰齊民要術》
编辑
種紫草
编辑《爾雅》曰:「藐茈草。」 注「一名紫䓞。」 《廣志》曰:「隴西紫草。紫之上者。」 《本草經》曰:「一名紫丹。」 《博物志》曰。平氏山之陽。紫草特好也。
黃白軟良之地,青沙地亦善開荒。黍穄下大佳,性不 耐水,必須高田。秋耕地,至春又轉耕之,三月種之。耬 耩地逐壟手下子。
良田一畝用子二升,薄田用子三升。
下訖勞之鋤,如穀法,唯淨唯佳,其壟底草則拔之。
《壟底》用鋤,則傷紫草。
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燥,載聚打取子。
濕戴子則鬱浥
《即深細耕》。
不細不深則失草矣
《尋壟》以《耙耬》取整理。
收草宜餅手戶,速竟為良,遭雨則損草也。
一、扼隨以茅結之。
擘葛彌善
《四》,扼為一頭,當日則斬齊,顛倒十重許為長行,置堅 平之地,以板石鎮之,令扁
《濕鎮》直而長,燥鎮則碎折,不鎮賣難售也。
兩三宿,豎頭著日中曝之,令浥浥然。
不曝則鬱黑,太燥則碎折。
五、《十頭》作「一洪」
《洪》十字:大頭向外,以葛纏絡。
著敞屋下陰涼處,棚棧上。其棚下勿使驢馬糞及人 溺,又忌煙,皆令草失色,其利勝藍。若欲久停者,入五 月內著屋中,閉戶塞向密泥,勿使風入漏氣,過立秋 然後開草,出色不異。若經夏在棚棧上,草便變黑,不 復任用。
《羅願爾雅翼》
编辑
茈草
编辑《釋草》云:「藐,茈草。」郭氏曰:「可以染紫,一名茈䓞。」《說文》亦 曰:「茈藐,紫草。」蓋茈即紫也,以其可染紫,故名茈。《上林 賦》有茈薑。司馬彪亦云:「紫色之薑。」則茈之與紫,古字 通用爾。《列仙傳》:商客能致紫草,賣與染家。《本草說》云: 「其利勝藍。」按種藍一畝,已敵糓田一頃矣,而如復勝 焉,有以見後世末作之盛。夫紫間色奪朱者也。《韓子曰:齊威公好服紫,一國盡服紫,五素不得一紫。公患 之,用管仲言,謂左右曰:「吾惡紫臭三日,境內莫有衣 紫。」蘇代遺燕王書曰:「齊紫敗素也,而價十倍。」然則由 春秋、戰國以來重之矣。漢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 綬。高帝相國,綠綬。徐廣曰:金印綠綟綬。綟,草名也,以 染似綠。又云:似紫。紫綬名緺綬音瓜,其色青紫。綟與 盭同,公加殊禮,特服之。何承天云:「緺音媧,青紫色。綬, 綟紫色也。」《字說》曰:「綟,紫也。綟以䓞染,故系在左;紫或 染或不,故系在下。綟人染也。其為此也有戾焉;或不, 則無戾也。此而已。」䓞可染紫謂之茈。䓞則茈言本紫, 䓞言所染,戾彼而此者也。
《本草綱目》
编辑
紫草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爾雅》作「茈 草。」猺獞,人呼為鴉銜草。
集解
《別錄》曰:「紫草,生碭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陰乾。」 陶弘景曰:「今出襄陽,多從南陽新野來,彼人種之,即 是今染紫者,方藥都不復用。」《博物志》曰:「平氏陽山紫 草特好,魏國者染色殊黑。比年東山亦種之,色小淺 於北者。」
蘇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種之。苗似蘭香,莖赤節青。 二月開花,紫白色。結實白色,秋月熟。」
李時珍曰:「種紫草,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 春社前後采根,陰乾,其根頭有白毛如茸。未花時采, 則根色鮮明;花過時采,則根色黯惡。采時以石壓扁, 曝乾。收時忌人溺及騾馬糞并煙氣,皆令草黃色。」
根修治
《雷斆》曰:「凡使,每一斤用蠟二兩,溶水拌蒸之,待水乾, 取去頭並兩畔髭,細剉用。」
氣味
苦寒無毒。
甄權曰:「甘,平。」
張元素曰:「苦,溫。」
李時珍曰:「甘、鹹。入手足厥陰經。」
主治
《本經》曰:「心腹邪氣,五疸,補中益氣,利九竅。」
《別錄》曰:「通水道,療腫脹滿痛。以合膏,療小兒瘡及面 皶。」
甄權曰:「治惡瘡瘑癬。」
李時珍曰:「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
發明
蘇頌曰:「紫草古方稀用,今醫家多用治傷寒時疾,發 瘡疹不出者,以此作藥,使其發出。韋宙《獨行方》:治豌 豆瘡,煮紫草湯飲。後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李時珍曰:紫草味甘鹹而氣寒,入心包絡及肝經血 分,其功長於涼血活血,利大小腸。故痘疹欲出未出, 血熱毒盛,大便閉濇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閉者, 亦可用。若已出而紅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 故楊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導大便,使發出亦 輕。得木香、白朮佐之,尤為有益。」又曾世榮《活幼心書》 云:「紫草,性寒。小兒脾氣實者猶可用,脾氣虛者,反能 作瀉。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類觸類,所以用 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
消解痘毒:紫草一錢,陳皮五分,蔥白三寸,新汲水煎 服。〈直指方〉
嬰童疹痘三四日,隱隱將出未出,色赤便閉者:紫草 二兩剉,以百沸湯一盞泡封,勿泄氣,待溫時服半合, 則瘡雖出亦輕。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經驗後方〉 痘毒黑疔:紫草三錢,雄黃一錢,為末,以胭脂汁調,銀 簪挑破點之,極妙。〈集簡方〉
癰疽便閉:紫草、瓜蔞實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兒白禿:紫草煎汁塗之。〈聖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兩為散,每食前用井華水服二錢。 〈千金翼〉
產後淋瀝:方同上。〈產寶方〉
惡蟲咬人:紫草煎油塗之。〈聖惠方〉
火黃身熱,午後卻涼,身有赤點或黑點者,不可治。宜 烙手足心、背心、百會下廉。內服「紫草湯」:紫草、吳藍一 兩,木香、黃連一兩,水煎服。〈三十六黃方〉
紫草部藝文〈詩〉
编辑《讀曲歌》宋·闕名
编辑
紫草生湖邊,誤落芙蓉裏。色分都未獲,空中染蓮子
紫草部雜錄
编辑《淮南子》:「紫草生於山,不能生盤石之山。」
《抱朴子》:「黃金成以為丸,以紫草煮一丸,咽其汁,可百 日不饑。」
《博物志》:「平氏山之陽,紫草特好,其他者色淺。」
《廣志》:「隴西紫草,紫之上者。」
《丹鉛錄》:「苛,小草也,今但知為苛刻之苛;藐,紫草也,今 但知為藐然之藐。」
紫草部外編
编辑《潯陽記》:石井山曾有行人見山上有採紫草者,此人 謂村人,揭鍤而往,見山上人便去,聞有呼昌容者曰: 「人來取爾草。」既至山頂,寂寞無所見。
《列仙傳》:「昌容,常山之道士也,自稱殷王女,二百餘年 而顏色如少,能致紫草與染家,得錢以遺孤老。」
元參部彙考
编辑釋名
元參。〈本經〉 《重臺》。〈本經〉
《端參》:〈別錄〉 《咸參》。〈別錄〉
《正馬》:〈別錄〉 馥草。〈開寶〉
逐馬。〈藥性論〉 黑參。〈綱目〉
《元臺》:〈綱目〉 鹿腸。〈綱目〉
《鬼藏》。〈綱目〉 野脂麻。〈綱目〉
元參圖
《東坡雜錄》
编辑
四神丹說
编辑熟地黃、元參、當歸、羌活各等分。《列仙傳》:有山圖者,入 山採藥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 余以問名醫康師孟,大異之云:「醫家用此多矣,然未 有專用此四物如此方者。」師孟遂名之曰四神丹。洛 下公卿士庶爭餌之,百疾皆愈。藥性中和,可常服,大 略補虛益血,治風氣,亦可名草還丹。己卯十一月八 「日,東坡居士《儋耳書》。」
天麻煎
编辑世傳四味五兩天麻煎,蓋古方本以四時加減,世但 傳春利耳。春肝王多風,故倍天麻;夏伏陰,故倍烏頭; 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陽,故倍元參。當須去皮生 用治之。萬搗烏頭無復毒,依此常服,不獨去病,乃《保 真延年》,與仲景八味丸並驅矣。
《本草綱目》
编辑
元參釋名
编辑李時珍曰:元,黑色也。《別錄》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載。 陶弘景曰:「其莖微似人參,故得參名。」
《馬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
《別錄》曰:「元參,生河間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 乾。」
《吳普》曰:「生冤句山陽。三月生苗,其葉有毛,四四相值, 似芍藥,黑莖,莖方高四、五尺,葉亦生枝間。四月實黑。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處處有之。莖似人參而長大,根 甚黑,亦微香。道家時用,亦以合香』。」
蘇恭曰:「元參根苗並臭,莖亦不似人參,未見合香」 《馬志》曰:「其莖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細毛,葉如 掌大而尖長,根生青白,乾即紫黑,新者潤膩。陶云:『莖 似人參』。」蘇言根苗並臭,似未深識。
《蘇頌》曰:「二月生苗,葉似脂麻,對生,又如槐、柳而尖長, 有鋸齒。細莖青紫色。七月開花,青碧色。八月結子,黑 色。又有白花者,莖方大,紫赤色,而有細毛。有節若竹 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曝乾。或 云蒸過日乾。」
李時珍曰:「今用元參,正如蘇頌所說。其根有腥氣,故 蘇恭以為臭也。宿根多地,蠶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 白二種。」
根修治
《雷斆》曰:「凡采得後,須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兩伏 時,曬乾用。勿犯銅器。餌之噎人喉,喪人目。」
氣味
苦微寒,無毒。
《別錄》曰:「鹹《吳普》曰:「神農、桐君、黃帝、雷公:苦,無毒;岐伯:『寒』。」
張元素曰:「足少陰腎經君藥也。治《本經》須用。」
徐之才曰:「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茰,反藜蘆。」
主治
《本經》曰:「腹中寒熱積聚,女子產乳餘疾,補腎氣,令人 明目。」
《別錄》曰:「主暴中風,傷寒身熱支滿,狂邪忽忽不知人, 溫瘧灑灑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氣,下水,止煩渴,散頸 下核,癰腫,心腹痛堅癥,定五臟。久服補虛明目,強陰 益精。」
甄權曰:「熱風頭痛,傷寒勞復,治暴結熱,散瘤瘻,瘰𤻤。」 大明曰:「治遊風,補勞損,心驚煩躁,骨蒸,傳尸邪氣,止 健忘,消腫毒。」
李時珍曰:「滋陰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滯。」
發明
張元素曰:元參乃樞機之劑,管領諸氣,上下清肅而 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故《活人書》治傷寒汗下後,毒不 散,及心下懊憹,煩不得眠,心神顛倒欲絕者,俱用元 參。以此論之,治胸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當以元參 為聖劑也。
李時珍曰:腎水受傷,真陰失守,孤陽無根,發為火病。 法宜壯水以制火,故元參與地黃同功。其消瘰𤻤,亦 是散火。劉守真言:「結核是火病。」
附方
諸毒鼠瘻:元參漬酒,日日飲之。〈開寶本草〉 年久瘰𤻤生,元參擣傅日二易之。〈廣利方〉 赤脈貫瞳:元參為末,以米泔煮豬肝,日日蘸食之。〈濟急 仙方〉
發斑咽痛,元參升麻湯:用元參、升麻、甘草各半兩,水 三盞,煎一盞半,溫服。〈南陽活人書〉
急喉痹風,不拘大人小兒,元參、鼠粘子半生半炒各 一兩,為末,新水服一盞,立瘥。〈聖惠方〉
鼻中生瘡:元參末塗之,或以水浸軟塞之。〈衛生易簡方〉 三焦積熱:「元參、黃連、大黃各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 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小兒丸粟米大。」〈丹溪方〉 小腸疝氣:黑參、㕮咀炒為丸,每服一錢半,空心酒服, 出汗即效。〈孫天仁集效方〉
燒香治癆。《經驗方》:「用元參一斤,甘松六兩為末,煉蜜 一斤,和勻,入瓶中封閉,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 末六兩,煉蜜六兩,同和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燒之,常 令聞香,疾自愈。」《蘇頌》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時,破 瓶取搗入蜜,別以瓶盛,埋地中,窨過用,亦可熏衣。」
烏韭部彙考
编辑釋名
烏韭:〈本經〉 石衣。〈日華〉
石髮。〈唐本草〉 石苔:〈唐本草〉
鬼。〈綱目〉 石花:〈綱目〉 石馬騣。〈綱目〉
烏韭圖
《本草綱目》
编辑
烏韭釋名
编辑陶弘景曰:垣衣亦名烏韭,而為療異,非此種類也。 李時珍曰:「《別錄》主療之證,與垣衣相同」,則其為一類, 通名烏韭,亦無害也。但石髮與陟釐同名,則有水陸 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
《別錄》曰:「烏韭,生山谷石上。」
又曰:「鬼。」生石上,挼之,日乾為末。 蘇恭曰:「石苔也。」又名石髮。生巖石之陰,不見日處,與 卷柏相類。
陳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間陰處,青翠茸茸者,似苔而 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長者可四五寸。」
氣味
甘寒無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為之使。」
主治
《本經》曰:「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別錄》曰:「療黃疸,金瘡內塞,補中益氣。」
《大明》曰:「燒灰,沐頭,長髮令黑。」
附方
腰腳風冷:石花浸酒飲之。〈聖惠方〉
婦人血崩:石花、細茶焙為末,舊漆碟燒存性各一匙, 以盌盛酒,放鍋內煮一滾,乃入藥末,露一宿,侵晨連 藥再煮一滾溫服。〈董炳避水方〉
湯火傷灼:石苔,焙研傅之。〈海上方〉
附錄百蕊草
编辑蘇頌曰:「生河中府、秦州、劍州。根黃白色,形如瓦松。莖 葉俱青。有如松葉,無花。三月生苗,四月長及五、六寸 許。四時采根曬用,下乳汁,順血脈調氣,甚佳。」
李時珍曰:「烏韭是瓦松之生於石上者。百蕊草是瓦 松之生於地下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