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五十九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第一百五十九卷目录
紫菀部汇考
紫菀图
本草纲目〈紫菀〉
紫葛部汇考
紫葛图
本草纲目〈紫葛〉
紫参部汇考
紫参图
本草纲目〈紫参〉
紫参部艺文〈诗〉
紫参歌 唐钱起
紫草部汇考
紫草图
尔雅〈释草〉
山海经〈西山经 北山经 中山经〉
贾思勰齐民要术〈种紫草〉
罗愿尔雅翼〈茈草〉
本草纲目〈紫草〉
紫草部艺文〈诗〉
读曲歌 宋阙名
紫草部杂录
紫草部外编
元参部汇考
元参图
东坡杂录〈四神丹说 天麻煎〉
本草纲目〈元参〉
乌韭部汇考
乌韭图
本草纲目〈乌韭 附百药草〉
草木典第一百五十九卷
紫菀部汇考
编辑释名
《紫菀》:〈别录〉 《青菀》:〈别录〉
《紫蒨》:〈别录〉 返魂草:〈纲目〉
夜牵牛:〈纲目〉 《万金茸》。〈药谱〉
紫菀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紫菀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许慎《说文》作“茈菀。” 《斗门方》谓之返魂草。
集解
《别录》曰:“紫菀,生汉中、房陵山谷,及真定、邯郸。二月三 日采根,阴干。”
陶弘景曰:“近道处处有之。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 毛,根甚柔细。有白者,名白菀,不复用。”
《大明》曰:“形似重台,根作节,紫色润软者佳。”
苏颂曰:“今耀、成、泗、寿、台、孟、兴国诸州皆有之。三月内 布地生苗,其叶二四相连。五月、六月内,开黄、白、紫花, 结黑子。”馀如陶说。
苏恭曰:“白菀,即女菀也。疗体与紫菀相同,无紫菀时, 亦用之。”
《汪颖》曰:“紫菀连根、叶采之,醋浸入少盐收藏,作菜辛 香,号名仙菜。盐不宜多,多则腐也。”
李时珍曰:“按:陈自明云:‘紫菀以牢山所出,根如北细 辛者为良。沂兖以东皆有之。今人多以车前、旋复根 赤土染过,伪之。紫菀,肺病要药。肺本自亡津液,又服 走津液药,为害滋甚,不可不慎’。”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先去须,有白如练色者,号“白羊须草”,自 然不同。去头及土,用东流水洗净,以蜜浸一宿,至明, 于火上焙干,用一两,用蜜二分。
根气味
苦温,无毒《别录》曰:“辛。”甄权曰:“苦,平。”
徐之才曰:“款冬为之使。恶天雄、瞿麦、槁本、雷丸、远志。 畏茵蔯。”
根主治
《本经》曰:“欬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躄,安五 脏。”
《别录》曰:“疗欬唾脓血,止喘悸,五劳体虚,补不足,小儿 惊痫。”
甄权曰:“治尸疰,补虚下气,劳气虚热,百邪鬼魅。” 大明曰:“调中,消痰止渴,润肌肤,添骨髓。”
王好古曰:“益肺气,主息贲。”
附方
肺伤欬嗽:紫菀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日三次。〈卫生 易简方〉
久嗽不瘥:紫菀、款冬花各一两,百部半两,𢭏罗为末, 每服三钱,姜三片,乌梅一个,煎汤调下,日二,甚佳。〈图经 本草〉
小儿欬嗽,声不出者,紫菀末、杏仁等分,入蜜同研,丸 芡子大,每服一丸,五味子汤化下。〈全幼心镜〉
《吐血欬嗽》:吐血后欬者,紫菀、五味炒为末,蜜丸芡子 大,每含化一丸。〈指南方〉
产后下血:紫菀末,水服五撮。〈圣惠方〉
缠喉风痹不通欲死者:用返魂草根一茎,洗净纳入 喉中,待取恶涎出即瘥,神效。更以马牙硝津咽之,即 绝根本。一名紫菀,南人呼为“夜牵牛。”〈斗门方〉
妇人小便卒不得出者,紫菀为末,井华水服三撮即 通。小便血者,服五撮立止。〈千金方〉
紫葛部汇考
编辑释名
紫葛。〈唐本草〉
紫葛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紫葛集解
编辑苏恭曰:“生山谷中。苗似葡萄,长丈许。根紫色,大者径 二三寸。”
韩保昇曰:“所在皆有,今出雍州。叶似蘡薁,其根皮肉 俱紫色。三、八月采根皮,日干。”
《大明》曰:“紫葛有二种,此是藤生者。”
《苏颂》曰:“今惟江宁府及台州上之。春生冬枯,似葡萄 而紫色。”
根皮气味
甘苦寒,无毒。
《大明》曰:“苦,滑,冷。烧灰,制消石。”
根皮主治
苏恭曰:“廱肿恶疮,捣末醋和封之。”
《大明》曰:“主瘫缓挛急,并热毒风,通小肠。”
李时珍曰:“生肌散血。”
附方
“产后烦渴”,血气上冲也。紫葛三两,水二升,煎一升,去 滓呷之。
金疮伤损,生肌破血:用紫葛二两,顺流水三盏,煎一 盏半,分二服,酒煎亦妙。〈并经验方〉
紫参部汇考
编辑释名
紫参:〈本经〉 《牡蒙》:〈本经〉
童肠。〈别录〉 《马行》:〈别录〉
《众戎》。〈别录〉 五、《鸟花》〈纲目〉
紫参图
《本草纲目》
编辑
紫参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紫参、王孙,并有牡蒙之名,古方所用牡蒙, 多是紫参也。按:钱起《诗集》云:“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 状如飞禽羽举,故俗名五鸟花。”
集解
《别录》曰:“紫参,生河西及冤句山谷。三月采根,火炙使 紫色。”
《吴普》曰:“紫参,一名牡蒙。生河西或商山。圆聚生根黄 赤有文,皮黑,中紫,五月花紫赤,实黑,大如豆。”
陶弘景曰:“今方家皆呼为牡蒙,用之亦少。” 苏恭曰:“紫参叶似羊蹄,紫花青穗。其根皮紫黑,肉红 白,肉浅皮深,所在有之。长安见用者,出蒲州。牡蒙,乃 王孙也。叶似及己而大,根长尺馀,皮肉亦紫色,根苗 不相似。”
苏颂曰:“今河中、晋、解、齐及淮蜀州郡皆有之。苗长一、 二尺,茎青而细。其叶青似槐叶,亦有似羊蹄者。五月 开花,白色似葱花;亦有红紫而似水荭者。根淡紫黑 色,如地黄状;肉红白色,肉浅而皮深。三月采根,火炙 紫色。”又云:“六月采,晒干用。”
李时珍曰:“紫参根干紫黑色,肉带红白,状如小紫草。” 《范子计然》云:“紫参出三辅,有三色,以青赤色为善。”
根气味
苦寒无毒。
《别录》曰:“微寒。”
《吴普》曰:“牡蒙,神农、黄帝;苦,李当之,小寒。”
徐之才曰:“畏辛夷。”
主治
《本经》曰:“心腹积聚,寒热邪气,通九窍,利大小便。” 《别录》曰:“疗肠胃大热,唾血衄血,肠中聚血,痈肿诸疮, 止渴益精。”
甄权曰:“治心腹坚胀,散瘀血,治妇人血闭不通。” 王好古曰:“主狂疟、瘟疟,鼽血汁出,治血痢。”
苏恭曰:“牡蒙治金疮破血。生肌肉。止痛。赤白痢。补虚 益气。除脚肿。发阴阳。”
发明
李时珍曰:“紫参色紫黑,气味俱厚,阴也,沈也。入足厥 阴之经,肝脏血分药也。故治诸血病及寒热疟痢、痈 肿积块之属。”厥阴者,古方治妇人肠覃病,乌啄丸所 用牡蒙,即此物也。唐苏恭注王孙引陈延之《小品方》, 牡蒙所主之证,正是紫参。若王孙则止治风湿痹证, 不治血病。故今移附于此。
附方
紫参汤治痢下。紫参半斤,水五升,煎二升,入甘草二 两,煎取半升,分三服。〈金匮玉函方〉
吐血不止:紫参、人参、阿胶炒等分为末,乌梅汤服一 钱。一方去人参,加甘草,以糯米汤服。〈圣惠方〉
面上酒刺,五参丸:“紫参、丹参、人参、苦参、沙参各一两, 为末,胡桃仁杵和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茶下。”〈普济方〉
紫参部艺文〈诗〉
编辑《紫参歌》〈并序〉 唐钱起
编辑
紫参,幽芳也。五葩连萼,状飞禽羽,举俗名之“五鸟花。” 起故山,道人兰若,尤丰此药。校书刘公咏歌之,俾予继组。
远公林下满青苔,春药偏宜间石开。往往幽人寻水 见,时时仙蝶隔云来。阴阳雕刻花如鸟,对凤连鸡一 何小。春风宛转虎溪旁,紫翼红翘翻霁光。《贝叶经》前
无住色,莲花会里暂留香。蓬山才子怜幽性,白雪阳春动新咏。应知仙卉老烟霞,莫赏夭桃满蹊迳。紫草部汇考
编辑释名
藐。〈尔雅〉 茈草:〈尔雅〉
茈戾。〈广雅〉 紫草:〈别录〉
紫丹:〈别录〉 紫芺。〈纲目〉
地血:〈纲目〉 《鸦衔草》:〈猺獞名〉
紫草图
《尔雅》
编辑
释草
编辑藐茈草。
〈注〉可以染紫。一名“茈䓞。”《广雅》云。〈疏〉藐:一名茈草,根可以染紫之草。《广雅》一名茈䓞,《本草》一名紫丹。《唐本》注云:“苗似兰香,茎赤节青,花紫白色而实白也。”
《山海经》
编辑
《西山经》
编辑
劳山多茈草。
〈注〉“中染紫”者。
《北山经》
编辑
《敦薨》之山,其下多茈草。
《咸山草》多茈草。
《中山经》
编辑
隅阳之山,其草多茈。
《贾思勰齐民要术》
编辑
种紫草
编辑《尔雅》曰:“藐茈草。” 注“一名紫䓞。” 《广志》曰:“陇西紫草。紫之上者。” 《本草经》曰:“一名紫丹。” 《博物志》曰。平氏山之阳。紫草特好也。
黄白软良之地,青沙地亦善开荒。黍穄下大佳,性不 耐水,必须高田。秋耕地,至春又转耕之,三月种之。耧 耩地逐垄手下子。
良田一亩用子二升,薄田用子三升。
下讫劳之锄,如谷法,唯净唯佳,其垄底草则拔之。
《垄底》用锄,则伤紫草。
九月中,子熟。刈之候稃燥,载聚打取子。
湿戴子则郁浥
《即深细耕》。
不细不深则失草矣
《寻垄》以《耙耧》取整理。
收草宜饼手户,速竟为良,遭雨则损草也。
一、扼随以茅结之。
擘葛弥善
《四》,扼为一头,当日则斩齐,颠倒十重许为长行,置坚 平之地,以板石镇之,令扁
《湿镇》直而长,燥镇则碎折,不镇卖难售也。
两三宿,竖头著日中曝之,令浥浥然。
不曝则郁黑,太燥则碎折。
五、《十头》作“一洪”
《洪》十字:大头向外,以葛缠络。
著敞屋下阴凉处,棚栈上。其棚下勿使驴马粪及人 溺,又忌烟,皆令草失色,其利胜蓝。若欲久停者,入五 月内著屋中,闭户塞向密泥,勿使风入漏气,过立秋 然后开草,出色不异。若经夏在棚栈上,草便变黑,不 复任用。
《罗愿尔雅翼》
编辑
茈草
编辑《释草》云:“藐,茈草。”郭氏曰:“可以染紫,一名茈䓞。”《说文》亦 曰:“茈藐,紫草。”盖茈即紫也,以其可染紫,故名茈。《上林 赋》有茈姜。司马彪亦云:“紫色之姜。”则茈之与紫,古字 通用尔。《列仙传》:商客能致紫草,卖与染家。《本草说》云: “其利胜蓝。”按种蓝一亩,已敌糓田一顷矣,而如复胜 焉,有以见后世末作之盛。夫紫间色夺朱者也。《韩子曰:齐威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五素不得一紫。公患 之,用管仲言,谓左右曰:“吾恶紫臭三日,境内莫有衣 紫。”苏代遗燕王书曰:“齐紫败素也,而价十倍。”然则由 春秋、战国以来重之矣。汉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 绶。高帝相国,绿绶。徐广曰:金印绿綟绶。綟,草名也,以 染似绿。又云:似紫。紫绶名緺绶音瓜,其色青紫。綟与 盭同,公加殊礼,特服之。何承天云:“緺音娲,青紫色。绶, 綟紫色也。”《字说》曰:“綟,紫也。綟以䓞染,故系在左;紫或 染或不,故系在下。綟人染也。其为此也有戾焉;或不, 则无戾也。此而已。”䓞可染紫谓之茈。䓞则茈言本紫, 䓞言所染,戾彼而此者也。
《本草纲目》
编辑
紫草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此草花紫、根紫,可以染紫,故名。《尔雅》作“茈 草。”猺獞,人呼为鸦衔草。
集解
《别录》曰:“紫草,生砀山山谷及楚地。三月采根,阴干。” 陶弘景曰:“今出襄阳,多从南阳新野来,彼人种之,即 是今染紫者,方药都不复用。”《博物志》曰:“平氏阳山紫 草特好,魏国者染色殊黑。比年东山亦种之,色小浅 于北者。”
苏恭曰:“所在皆有,人家或种之。苗似兰香,茎赤节青。 二月开花,紫白色。结实白色,秋月熟。”
李时珍曰:“种紫草,三月逐垄下子,九月子熟时刈草, 春社前后采根,阴干,其根头有白毛如茸。未花时采, 则根色鲜明;花过时采,则根色黯恶。采时以石压扁, 曝干。收时忌人溺及骡马粪并烟气,皆令草黄色。”
根修治
《雷敩》曰:“凡使,每一斤用蜡二两,溶水拌蒸之,待水干, 取去头并两畔髭,细锉用。”
气味
苦寒无毒。
甄权曰:“甘,平。”
张元素曰:“苦,温。”
李时珍曰:“甘、咸。入手足厥阴经。”
主治
《本经》曰:“心腹邪气,五疸,补中益气,利九窍。”
《别录》曰:“通水道,疗肿胀满痛。以合膏,疗小儿疮及面 皶。”
甄权曰:“治恶疮瘑癣。”
李时珍曰:“治斑疹痘毒,活血凉血,利大肠。”
发明
苏颂曰:“紫草古方稀用,今医家多用治伤寒时疾,发 疮疹不出者,以此作药,使其发出。韦宙《独行方》:治豌 豆疮,煮紫草汤饮。后人相承用之,其效尤速。”
李时珍曰:紫草味甘咸而气寒,入心包络及肝经血 分,其功长于凉血活血,利大小肠。故痘疹欲出未出, 血热毒盛,大便闭涩者,宜用之。已出而紫黑便闭者, 亦可用。若已出而红活及白陷,大便利者,切宜忌之。 故杨士瀛《直指方》云:“紫草治痘,能导大便,使发出亦 轻。得木香、白术佐之,尤为有益。”又曾世荣《活幼心书》 云:“紫草,性寒。小儿脾气实者犹可用,脾气虚者,反能 作泻。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阳气,以类触类,所以用 发痘疮。今人不达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附方
消解痘毒:紫草一钱,陈皮五分,葱白三寸,新汲水煎 服。〈直指方〉
婴童疹痘三四日,隐隐将出未出,色赤便闭者:紫草 二两锉,以百沸汤一盏泡封,勿泄气,待温时服半合, 则疮虽出亦轻。大便利者勿用,煎服亦可。〈经验后方〉 痘毒黑疔:紫草三钱,雄黄一钱,为末,以胭脂汁调,银 簪挑破点之,极妙。〈集简方〉
痈疽便闭:紫草、瓜蒌实等分,新水煎服。〈直指方〉 小儿白秃:紫草煎汁涂之。〈圣惠方〉
小便卒淋:紫草一两为散,每食前用井华水服二钱。 〈千金翼〉
产后淋沥:方同上。〈产宝方〉
恶虫咬人:紫草煎油涂之。〈圣惠方〉
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或黑点者,不可治。宜 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一 两,木香、黄连一两,水煎服。〈三十六黄方〉
紫草部艺文〈诗〉
编辑《读曲歌》宋·阙名
编辑
紫草生湖边,误落芙蓉里。色分都未获,空中染莲子
紫草部杂录
编辑《淮南子》:“紫草生于山,不能生盘石之山。”
《抱朴子》:“黄金成以为丸,以紫草煮一丸,咽其汁,可百 日不饥。”
《博物志》:“平氏山之阳,紫草特好,其他者色浅。”
《广志》:“陇西紫草,紫之上者。”
《丹铅录》:“苛,小草也,今但知为苛刻之苛;藐,紫草也,今 但知为藐然之藐。”
紫草部外编
编辑《浔阳记》:石井山曾有行人见山上有采紫草者,此人 谓村人,揭锸而往,见山上人便去,闻有呼昌容者曰: “人来取尔草。”既至山顶,寂寞无所见。
《列仙传》:“昌容,常山之道士也,自称殷王女,二百馀年 而颜色如少,能致紫草与染家,得钱以遗孤老。”
元参部汇考
编辑释名
元参。〈本经〉 《重台》。〈本经〉
《端参》:〈别录〉 《咸参》。〈别录〉
《正马》:〈别录〉 馥草。〈开宝〉
逐马。〈药性论〉 黑参。〈纲目〉
《元台》:〈纲目〉 鹿肠。〈纲目〉
《鬼藏》。〈纲目〉 野脂麻。〈纲目〉
元参图
《东坡杂录》
编辑
四神丹说
编辑熟地黄、元参、当归、羌活各等分。《列仙传》:有山图者,入 山采药折足,仙人教服此四物而愈,因久服遂度世。 余以问名医康师孟,大异之云:“医家用此多矣,然未 有专用此四物如此方者。”师孟遂名之曰四神丹。洛 下公卿士庶争饵之,百疾皆愈。药性中和,可常服,大 略补虚益血,治风气,亦可名草还丹。己卯十一月八 “日,东坡居士《儋耳书》。”
天麻煎
编辑世传四味五两天麻煎,盖古方本以四时加减,世但 传春利耳。春肝王多风,故倍天麻;夏伏阴,故倍乌头; 秋多利下,故倍地榆;冬伏阳,故倍元参。当须去皮生 用治之。万捣乌头无复毒,依此常服,不独去病,乃《保 真延年》,与仲景八味丸并驱矣。
《本草纲目》
编辑
元参释名
编辑李时珍曰:元,黑色也。《别录》一名端,一名“咸”,多未载。 陶弘景曰:“其茎微似人参,故得参名。”
《马志》曰:“合香家用之,故俗呼馥草。”
集解
《别录》曰:“元参,生河间川谷及冤句。三月、四月采根,暴 干。”
《吴普》曰:“生冤句山阳。三月生苗,其叶有毛,四四相值, 似芍药,黑茎,茎方高四、五尺,叶亦生枝间。四月实黑。 陶弘景曰:‘今出近道,处处有之。茎似人参而长大,根 甚黑,亦微香。道家时用,亦以合香’。”
苏恭曰:“元参根苗并臭,茎亦不似人参,未见合香” 《马志》曰:“其茎方大,高四五尺,紫赤色而有细毛,叶如 掌大而尖长,根生青白,干即紫黑,新者润腻。陶云:‘茎 似人参’。”苏言根苗并臭,似未深识。
《苏颂》曰:“二月生苗,叶似脂麻,对生,又如槐、柳而尖长, 有锯齿。细茎青紫色。七月开花,青碧色。八月结子,黑 色。又有白花者,茎方大,紫赤色,而有细毛。有节若竹 者,高五、六尺。其根一根五七枚。三月、八月采,曝干。或 云蒸过日干。”
李时珍曰:“今用元参,正如苏颂所说。其根有腥气,故 苏恭以为臭也。宿根多地,蚕食之,故其中空花,有紫、 白二种。”
根修治
《雷敩》曰:“凡采得后,须用蒲草重重相隔,入甑蒸两伏 时,晒干用。勿犯铜器。饵之噎人喉,丧人目。”
气味
苦微寒,无毒。
《别录》曰:“咸《吴普》曰:“神农、桐君、黄帝、雷公:苦,无毒;岐伯:‘寒’。”
张元素曰:“足少阴肾经君药也。治《本经》须用。”
徐之才曰:“恶黄耆、干姜、大枣、山茱茰,反藜芦。”
主治
《本经》曰:“腹中寒热积聚,女子产乳馀疾,补肾气,令人 明目。”
《别录》曰:“主暴中风,伤寒身热支满,狂邪忽忽不知人, 温疟洒洒血瘕,下寒血,除胸中气,下水,止烦渴,散颈 下核,痈肿,心腹痛坚症,定五脏。久服补虚明目,强阴 益精。”
甄权曰:“热风头痛,伤寒劳复,治暴结热,散瘤瘘,瘰𤻤。” 大明曰:“治游风,补劳损,心惊烦躁,骨蒸,传尸邪气,止 健忘,消肿毒。”
李时珍曰:“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
发明
张元素曰:元参乃枢机之剂,管领诸气,上下清肃而 不浊,风药中多用之。故《活人书》治伤寒汗下后,毒不 散,及心下懊憹,烦不得眠,心神颠倒欲绝者,俱用元 参。以此论之,治胸中氤氲之气,无根之火,当以元参 为圣剂也。
李时珍曰:肾水受伤,真阴失守,孤阳无根,发为火病。 法宜壮水以制火,故元参与地黄同功。其消瘰𤻤,亦 是散火。刘守真言:“结核是火病。”
附方
诸毒鼠瘘:元参渍酒,日日饮之。〈开宝本草〉 年久瘰𤻤生,元参𢭏傅日二易之。〈广利方〉 赤脉贯瞳:元参为末,以米泔煮猪肝,日日蘸食之。〈济急 仙方〉
发斑咽痛,元参升麻汤:用元参、升麻、甘草各半两,水 三盏,煎一盏半,温服。〈南阳活人书〉
急喉痹风,不拘大人小儿,元参、鼠粘子半生半炒各 一两,为末,新水服一盏,立瘥。〈圣惠方〉
鼻中生疮:元参末涂之,或以水浸软塞之。〈卫生易简方〉 三焦积热:“元参、黄连、大黄各一两,为末,炼蜜丸梧子 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汤下。小儿丸粟米大。”〈丹溪方〉 小肠疝气:黑参、㕮咀炒为丸,每服一钱半,空心酒服, 出汗即效。〈孙天仁集效方〉
烧香治痨。《经验方》:“用元参一斤,甘松六两为末,炼蜜 一斤,和匀,入瓶中封闭,地中埋窨十日,取出。更用灰 末六两,炼蜜六两,同和入瓶更窨五日,取出烧之,常 令闻香,疾自愈。”《苏颂》曰:“初入瓶中封固,煮一伏时,破 瓶取捣入蜜,别以瓶盛,埋地中,窨过用,亦可熏衣。”
乌韭部汇考
编辑释名
乌韭:〈本经〉 石衣。〈日华〉
石发。〈唐本草〉 石苔:〈唐本草〉
鬼。〈纲目〉 石花:〈纲目〉 石马鬃。〈纲目〉
乌韭图
《本草纲目》
编辑
乌韭释名
编辑陶弘景曰:垣衣亦名乌韭,而为疗异,非此种类也。 李时珍曰:“《别录》主疗之证,与垣衣相同”,则其为一类, 通名乌韭,亦无害也。但石发与陟釐同名,则有水陆 之性,稍有不同耳。
集解
《别录》曰:“乌韭,生山谷石上。”
又曰:“鬼。”生石上,挼之,日干为末。 苏恭曰:“石苔也。”又名石发。生岩石之阴,不见日处,与 卷柏相类。
陈藏器曰:“生大石及木间阴处,青翠茸茸者,似苔而 非苔也。”
《大明》曰:“此即石衣也,长者可四五寸。”
气味
甘寒无毒。
《大明》曰:“冷,有毒。垣衣为之使。”
主治
《本经》曰:“皮肤往来寒热,利小肠膀胱气。”《别录》曰:“疗黄疸,金疮内塞,补中益气。”
《大明》曰:“烧灰,沐头,长发令黑。”
附方
腰脚风冷:石花浸酒饮之。〈圣惠方〉
妇人血崩:石花、细茶焙为末,旧漆碟烧存性各一匙, 以碗盛酒,放锅内煮一滚,乃入药末,露一宿,侵晨连 药再煮一滚温服。〈董炳避水方〉
汤火伤灼:石苔,焙研傅之。〈海上方〉
附录百蕊草
编辑苏颂曰:“生河中府、秦州、剑州。根黄白色,形如瓦松。茎 叶俱青。有如松叶,无花。三月生苗,四月长及五、六寸 许。四时采根晒用,下乳汁,顺血脉调气,甚佳。”
李时珍曰:“乌韭是瓦松之生于石上者。百蕊草是瓦 松之生于地下者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