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031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十一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十一卷目錄

 醫部彙考十一

  黃帝素問十一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藝術典第三十一卷

醫部彙考十一

编辑

《黃帝素問十一》

编辑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编辑

馬蒔曰:第六節有曰「名曰《玉機內》」 ,又論真臟脉,故名篇。

黃帝問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脉者肝 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 虛而滑,端直以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 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 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脉太過與不及,其 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 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帝曰:「善。」 胠去魚切

王冰曰:「弦者,端直而長,狀如弦也。」 越人云:「春脉弦者,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脉來濡弱而長。反謂反常平之候。夫氣餘則病形於外,氣少則病在於中也。」 呂廣云:「實強者,陽氣盛也。少陽當微弱,今更實強,謂之太過。陽處表,故令病在外。厥陰之氣養於筋,其脉弦,今更虛微,故曰不及。陰處中,故令病在內。」 忽忽不爽也。眩,謂目眩視如轉也。冒,謂冒悶也。胠,脅也。忘當作怒。《靈樞》曰:肝氣實則怒。肝厥陰脉,自足而上入毛中,又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上出額。與督脉會於巔。故病如是。

馬蒔曰:此言五臟有應時之脉,其有所反者,必有所病,而此一節,則先舉肝經以言之也。春時東方屬木,萬物始生,肝亦主木,故脉有始生之義。脉端直以長,其狀似弓弦而輕,虛而滑,則弦而和也。上盛者,邪必盛,故曰「病在外。」 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當在內。蓋肝自大敦上行章門、期門,故胸內作痛,而引及於背下。則兩胠脅中。亦皆脹滿。由在內正氣虛。故為不及之疾。有如是也。正以痛與滿在內。故曰病在內。

張志聰曰:「春弦,夏鉤,秋毛,冬石,臟真之神也。此篇言真臟之脉,資生於胃,輸稟於脾,合於四時,行於五臟,五臟相通,移皆有次,如璇璣玉衡,轉而不回者也。如五臟有病,則逆傳其所勝,至其所不勝則死。有為風寒外乘,亦逆傳所勝而死者;有為五志內傷,交相乘傳而死者;有春得肺脉,夏得腎脉,真臟之神,為所不」 勝之氣乘之者,皆奇恆之為病也。故曰:奇恆者,言奇病也。所謂奇者,言奇病不得以四時死也,恆者,得以四時死也。是以岐伯對曰:「春脉者肝也」 ,言春時之脉,肝臟主氣,而合於東方之木,如萬物之始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蓋以臟真之氣,而合於四時,非四時之氣而為五臟之順逆也。自《玉版篇》至此凡五篇,皆辨脉理之微妙,而各有不同,學者宜潛心體會而詳悉其旨焉。「實而強」 者,盈實而如循長竿也;不實而微,無端長之體也。言五臟之神氣,由中而外,環轉不息。如氣盛強,乃外出之太過;如氣不足,則衰微而在中。太過不及,皆臟真之氣,不得其和平而為病也。夫五臟之脈,行氣於其所生,受氣於所生之母。肝行氣於心,受氣於腎。春脉太過,則氣并於上。《經》曰:「氣并於上,亂而喜忘。」 氣上盛而與督脉會於巔,故眩冒而巔疾也。《金匱要略》曰:胸痛引背,陽虛而陰弦故也。蓋春木之陽,生於腎水之陰,陰氣虛寒以致生,陽不足,故胸痛引背也。脅胠乃肝腎之部分,生氣虛而不能外達。故逆滿於中也。

夏脉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 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 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 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 帝曰:夏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 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 欬唾。下為氣泄。帝曰:「善。」長上聲

王冰曰:「鉤者,言其脉來盛去衰,如鉤之曲也。」 《越人》云:「夏脉鉤者,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脉來疾去遲。」 呂廣云:「陽盛故來疾,陰虛故去遲。」 脉從下上,至寸口疾,還尺中遲也。其脉來盛去盛,是陽之盛也。心氣有餘,是謂太過。心少陰脉,起於心中,出屬心系,下鬲絡小腸,又從心。

系卻上肺。故心太過則身熱膚痛,而浸淫流布於形分。不及則心煩,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馬蒔曰:「此言心經有應時之脉,其有所反者,必有所病也。夏時南方屬火,萬物盛長,心亦主火,故脉有盛長之義。」

張志聰曰:「心脉通於夏氣,如火之發焰,如物之盛長。其氣惟外出,故脉來盛而去悠有如鉤,象其本有力而肥,其環轉則秒而微也。來盛者,盛長之本氣也。去亦盛者,太過於外也。來不盛者,盛長之氣衰於內也。去反盛者,根本虛而未反盛也。身熱膚痛者,心火太過而淫氣於外也。『浸淫膚受之瘡,火熱盛也。其不及』」 則反逆於內,上熏肺而為欬唾,下走腹而為氣泄矣。夫心氣逆則為噫,虛逆之氣,不上出而為噫,則下行而為氣泄。氣泄者,得後與氣,快然如衰也。

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 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 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 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 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 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 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帝曰: 「善。」

王冰曰:「脉來輕虛曰浮。來急,以陽未沈下去散,以陰氣上升也。」 《越人》云:「秋脉毛者,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其脉來輕虛以浮曰毛。」 肺手太陰脉,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鬲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為欬。主喘息,故氣盛則肩背痛,氣逆不及則喘息變易,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也。「下聞病音。」 謂喘息則肺中有聲也。

馬蒔曰:「此言肺經有應時之脉,其有所反者,必有所病也。秋時西方屬金,萬物收藏,肺亦主金,故肺有收成之義。其脉來輕虛以浮,來雖似急,而去則散,又非前來盛去不盛之比也。若與此相反,則其脉氣之來如毛,而中央則堅,兩旁如虛,此為太過,病當在外,令人氣逆而背痛,及慍慍然不舒暢也。其脉氣之來如」 毛,而毛又至微,此謂不及,病當在內,令人作喘。其呼吸之氣皆少,而發之為欬。在上則氣逆而見血,在下則肺中有喘息之音也。張志聰曰:「秋氣降收,外虛內實,內實故脉來急,外虛故浮而散也。」 如榆莢而兩旁虛,中央實,此肺之平脉堅則為太過矣。毛而微,是中央兩旁皆虛,此所生之母氣不足,而致肺氣更衰微也。肺主周身之氣,太過則反逆於外而為背痛,肺之俞在肩背也。《經》曰:「氣并於肺則憂。其不及則令人氣虛而喘,呼吸少氣而欬。虛氣上逆,則血隨而上行,虛氣下逆,則聞呻吟之病音。」 蓋肺主氣而司呼吸開闔,其太過則盛逆於外,其不及則虛逆於內也 。楊元如曰:「諸急為寒,陰氣漸」 來,故脉來急。陽氣漸去。故去散也。

冬脉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脉者腎也,北方水也, 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 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 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 脉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 㑊,脊脉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 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帝曰:「善。」數上聲解同懈䏚音 渺

王冰曰:「營者,脉沈而深,如營動也。其氣來沈以搏,言沈而搏擊於手也。」 《越人》云:「冬脉石者,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脉來沈濡而滑,故曰石。」 腎少陰脉,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其直行者,從腎上貫肝鬲,入肺中,循喉嚨,俠舌本;其支別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病如是也。䏚者,季脅之下,「俠脊兩旁空軟處也。腎外當䏚,故䏚中清冷也。」 馬蒔曰:「此言腎經有應時之脉,其有所反者,必有所病也。冬時北方屬水,萬物合藏,腎亦主水,故脉有合藏之義。其氣來沈矣。而沈中帶搏,所謂沈濡而滑,謂之曰營。營者,如將之守營,內而不出也。若與此相反,則氣來如石之彈,此謂太過,病當在外,令」 人熱不熱,寒不寒,壯不壯,弱不弱,而病成解㑊,脊脉甚痛,而元氣衰少,不欲言語,其脉氣之去,如數物然,此為不及。病當在內,令人心中虛懸,如病饑餓,其䏚中甚清冷,脊中則甚痛,少腹則脹滿,小便則變色也。

張志聰曰:營,居也。言冬氣之安居於內,如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沈而搏」 者,沈而有石也。如彈石者,石而強也。腎為生氣之原,數則為虛,生氣不足也。腎為生氣之原,而主閉藏,太過則氣外泄而根本反。

傷,故為懈惰少氣。生陽之氣不足,故脊中痛。心主言而發原於腎,根氣傷故不欲言也。其不及,則心腎水火之氣不能交濟,故令人心懸如病饑。腎之生陽不足,故䏚中冷也。腎合膀胱,腎虛而不能施化,故小便變而少腹滿也。

帝曰:四時之序,逆從之變異也,然脾脉獨何主?岐伯 曰:脾脉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 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 曰:惡者何如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謂太 過,病在外;如烏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 言脾為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 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支不舉;其不及則令 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重強之重平聲

王冰曰:脉春弦夏鉤,秋浮冬營,為逆順之變,見異狀也。主謂主時,月灌四旁,謂脾納水穀,化津液溉灌肝心肺腎不正主四時,故謂孤臟。其不正主時,而寄王於四季,故善不可見,惡可見也。以主四支,故病四支不舉。脾為孤臟,以灌四旁,今病則五臟不和,故九竅不通也。《八十一難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 重謂臟氣重疊。強,謂氣不和順。

馬蒔曰:此舉脾經之脉灌乎四臟,其有惡與善反者,亦必有所病也。四臟循四時之序曰「從』,其有過與不及而為諸病曰逆,從逆之變異,故有如上文所言也。然脾脉於四時屬土,以孤臟而灌於四臟之中,方脾之無病,其有功於四臟,日常如是,雖有其善,不可得而見。及脾之有病,則四臟亦隨以病,其惡遂可得而見也。故其來如水之流,脾氣降而下也。此謂太過,病當在外,令人四肢不舉,以脾主四肢也。「其來如烏之喙」 ,脾氣濇而傷也。此謂不及,病當在中,令人九竅不通。夫脾不和平,固為強矣。而九竅不通,則病邪方盛,名曰重強。此皆脾之惡者可見也。

張志聰曰:總結上文,而言臟真之氣,合於四時,有升降浮沈之序,如逆其順序和平之氣,則有變異之病矣。然四時之脉,止合四臟,而脾臟之脉,各王四季,月十八日,不得獨主於時,故為孤臟。脾灌四臟,四臟受脾之氣,而各見其善,是善在四臟,而不自見其善耳。如水之流者,灌溉太過也。如烏之喙者,黔喙之屬,艮止而不行也。脾為濕土太過,故令四支不舉。《經》曰:「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脾氣不足,則五臟之氣皆不和矣。」 夫胃為陽土而氣強,脾為陰土而氣弱。脾弱而不得稟水穀之氣,則胃氣益強,故名曰重強。蓋言脾氣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者,胃強脾弱,臟腑之剛柔不和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脉之大要,天下 至數,五色脉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神轉不回,回則 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藏之 臟腑,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王冰曰:「言以太過不及而一貫之,揆度奇恆皆通也。五氣循環,不愆時敘,是為神氣流轉不回,若卻行衰王,反天之常氣,是則卻回而不轉,卻回不轉,乃失生氣之機矣。迫,切也。得至數之要道,則應用切近以微妙也。著之玉版,故以為名,而為玉版生氣之機。」

張志聰曰:此言五臟受氣於胃,一以貫通,次序環轉,如璇璣玉衡,合之玉版,乃揆度奇恆之大要也。至數者,五脉之至數也。蓋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曰「天下至數。」 五色脉變,揆度奇恆,道在於一。一者,五臟之神,轉而不回,如逆回則失其旋轉之機矣。五臟相通,陰陽并合,脉之至數,迫近以微,著之「玉版」 者,有格有序也。「藏之臟腑」 者,陰陽雌雄之相應也。每旦讀之者,血氣未亂也。名曰「玉機」 者,如璇璣玉衡也。以上論真臟之神,五臟相通,外內環轉,如太過不及則病,若回而不轉,乃失其機而死矣。

五臟「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 死於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 乃死。此言氣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氣於心,傳之於脾, 氣舍於腎,至肺而死。心受氣於脾,傳之於肺,氣舍於 肝,至腎而死。脾受氣於肺,傳之於腎,氣舍於心,至肝 而死。肺受氣於腎,傳之於肝,氣舍於脾,至心而死。腎」 受氣於肝。傳之於心。氣舍於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 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王冰曰:「受氣所生者,謂受病氣於己之所生者也。傳所勝者,謂傳於己之所尅者也。氣舍所生者,謂舍於生己者也。『死所不勝者,謂死於尅己者之分位也。所傳不順,故必死焉。肝死於肺位,秋庚辛。餘四臟倣此。然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土主戊己,晡主庚辛,夜主壬癸,由此死生之早暮可知也』。」 馬蒔曰:「此言五臟之病,氣有所受,有所傳,有所舍,有所死,始之於我所生,而終之於尅我者也。受氣」

者,受病氣也。凡五臟之病,以子病方盛,反乘其母,故母受病氣於其所生也,即肝受氣於其心之類。自此而病氣漸盛,輾轉相尅,傳之於其所勝,乃我之所尅者也,即肝來尅脾之類。所傳者又傳之於所勝,則彼不勝者,乃生我者也。病氣從茲而益盛,已舍居於此臟矣,即脾往尅腎,而腎本生肝,故肝之病氣,舍於其腎之類,又自是而傳之於其所勝,即腎來尅心,心來尅肺,肺又來尅肝,則肝至是而死矣。蓋凡病之至死,必先傳之至其所不勝而死,此皆五臟相尅,乃為氣之逆行也,故至於死。試以《肝經》言之,心經有病,來乘其母,則肝之病氣受之於心,肝木尅土,則傳之於脾,脾土尅水,則氣舍於腎,腎水尅火,則又傳之於心,心火尅金則又傳之於肺,故曰「至肺而死」 ,蓋以肝尅於肺也。由此推之,則肝之受氣在心,心之受氣在脾,脾之受氣在肺,肺之受氣在腎,腎之受氣在肝,皆以母而受之於所生之子也。肝之所傳在脾,心之所傳在肺,脾之所傳在腎,肺之所傳在肝,腎之所傳在心,皆傳於己之所勝者也。「肝之所舍在腎,心之所舍在肝,脾之所舍在心,肺之所舍在脾,腎之所舍在肺,皆舍於生己者也。肝之所死在肺,心之所死在腎,脾之所死在肝,肺之所死在心,腎之所死在脾,皆死於所不勝者也。此皆氣逆而尅,必至於死。吾又以一日一夜計,五分而分之,豈特以歲而論,如肝死在秋,以日而論,如肝死庚辛之類也。故朝主甲乙,晝主丙丁,四季主戊己,辰戌丑未時;日晡主庚辛,夜主壬癸。」 今肝至肺而死,則其死在日晡時也;心至腎而死,則其死在壬癸時也;脾至肝而死,則其死在甲乙時也;肺至心而死,則其死在丙丁時也;腎至脾而死,則其死在戊己及辰戌丑未時也。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張志聰曰:此言五臟之氣逆回,失其旋轉之機而死也。《平脉篇》曰:「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 蓋神轉而不回者,母行乘子也;回則不轉者,子行乘母也。五臟受氣於所生之子,而反舍氣於所生之母,是生氣之逆行也。傳之於其所勝,是尅賊相傳也,是以至其所不勝而死,此皆氣之逆行故也。如肝受氣於心,而肝氣反舍於腎,則腎氣盛,腎氣盛則火氣衰,火氣衰則金無所畏而傷肝,所謂舍氣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也。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言必先尅賊,相傳而後病,至其所不勝而後死,故當先治其未病焉。《金匱要略》曰:上工治未病者,何也?師曰: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補之。」 《中工》不曉相傳,見肝之病,不解實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補用酸,助用焦苦,蓋用甘味之藥調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傷腎,腎氣微弱,則水不行,水不行,則心火氣盛而傷肺,肺受傷,則金氣不行,金氣不行,則肝氣盛,而肝自愈,此治肝補脾之要妙也。肝虛則用此法,實則不可用之。《經》曰:「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 是其義也。餘準此。所謂病之且死,必先傳行,上工,能治其未病,則不至於死矣。復申明五臟之氣,逆傳至其所不勝而死。昧旦主甲乙,晝主丙丁,日昃主戊己,暮主庚辛,夜主壬癸,一日一夜而五分之。如真臟脉見,至肺而死,死於薄暮,「至腎而死,死於中夜,至肝而死。死於昧旦,至心而死,死於日中,至脾而死,死於日昃。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夫逆傳至死,有三歲,有六歲,有三月,有六月,有三日,有六日,當知日之早暮,亦有三時,有六時也。

黃帝曰:「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 勝。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傳五臟而當 死,是順傳所勝之次。故曰:別於陽者,知病從來;別於 陰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

王冰曰:此以上文逆傳而死,故言是逆傳所勝之次。三月者,謂一臟氣之遷移。六月者,謂至其所勝之位。三日者,三陽之數,以合日也。六日者,謂兼三陰以數之爾。《熱論》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二日陽明受,三日少陽受,四日太陰受,五日少陰受,六日厥陰受。」 則此義也。能別三陰三陽之候,則知中風邪氣之所不勝矣。困。謂至所不勝也。上文曰:「死於其所不勝」 是也。

馬蒔曰:此帝承上文而言逆傳者,固至其所勝而死;而有順傳者,亦至其所困而死也。逆傳者,如上文所言是也。順傳者,如《熱論》謂「一日巨陽受之,二日陽明受之,三日少陽受之,四日太陰受之,五日少陰受之,六日厥陰受之。」 又如《陰陽類論》,以太陽為三陽,陽明為二陽,少陽為一陽,太陰為三陰,少陰為二陰,厥陰為一陰。而自表至裡。故謂之順傳也。然《熱論》止論外感。而由下文三月六月三日六日觀之。則月與日同。不但傷寒為然。凡內傷外感。

皆有順傳之義。《帝問》:由上文而觀,則五臟本相通者也。故逆行而移,皆有次第。凡五臟有病,皆各傳其所勝者,如此有等,順傳所勝之次,亦至於死,非法所能治者。試觀前三月病在陽經,則至六月在陰經之盡;前三日病在陽經,則至六日在陰經之盡,傳至五臟已周,而其病當死,是乃由三陽二陽,一陽三陰,二陰一陰,順傳所勝之次也。故曰:別於陽經者,知病從來從何陽經而至此也;別於陰經者,知死生之期,即《陰陽應象論》所謂「其次治六腑者,未必至死;而其次治五臟者,誠半死半生也。故可以知死生之期」 ,是何也?至於陰經,則至其所困而死故耳。

張志聰曰:「此總結上文,而言五臟相通,有順傳之次序。如逆傳其所勝者,蓋因其病而逆之也。然逆傳所勝之死有時,而有月有日也。如見肝之病,中工不曉傳脾而不治,則脾傳之腎,腎傳之心,心傳之肺,法三月而傳之所勝之次,則死矣。假如心病而欲傳之肺,時值秋三月,而金旺不受邪,法當六月而傳之所勝」 之次,則死矣。所謂法三月若六月也。如傳於值死之月,假如肝病傳脾,而戊日受之,真臟之脉見,則當庚日而死。己日受之,則當辛日而死,此法當三日而死也。如甲乙日受之,真臟脉見,亦當死於庚辛,此法當六日而死,所謂若三日若六日也。五臟相傳而當死者,是順傳所勝之次。如甲乙肝木受病,順傳至庚辛而死;丙丁心火受病,順傳至壬癸而死;戊己脾土受病,復傳至甲乙而死,故曰順傳所勝之次而死也。此五臟逆傳,而知死之月,死之日,死之時也。別於陽者,下文所謂風寒之邪,從皮毛陽分而入,故別於陽者,知病所從來,五臟為陰。知五臟逆傳而死者,即此所謂肝病傳脾,至肺而死。脾病傳腎。至肝而死。故「別於陰」 者。知至所困而死也。

「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 真,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或痹不仁 腫痛,當是之時,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病入 舍於肺,名曰肺痹,發欬上氣。弗治,肺即傳而行之肝, 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脅痛出食,當是之時,可按若 刺耳。弗治,肝傳之脾,病名曰脾風,發癉,腹中熱煩,心」 出黃,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脾傳之腎,病名 曰「疝瘕」,少腹冤熱而痛,出白,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 按可藥。弗治。腎傳之心,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 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滿十日,法當死。腎因傳之 心,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發寒熱,法當三歲死。此病 之次也。長上聲瘛尺制切

王冰曰:百病之長,言先百病而有之。客,謂客止於人形,風擊皮膚,寒勝腠理,故毫毛畢直,元府閉密而熱生也。邪在皮毛,故可汗泄。《陰陽應象大論》曰:「善治者,治皮毛。」 此之謂也。熱中血氣,則𤸷痹不仁,寒氣傷形,故為痛。《陰陽應象大論》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是也。湯熨火灸刺,皆能釋散寒邪,宣揚正氣,弗治則邪入諸陰,病而為痹,故入於肺,名曰肺痹。《宣明五氣論》曰:邪入於陽則狂,邪入於陰則痹。肺在變動為欬,欬則氣上,故曰上氣也。肺金伐木,氣下入肝,故曰弗治,行之肝也。肝氣通膽,膽善為怒,怒者氣逆,故一名厥也。肝厥陰脉,從少腹屬肝絡膽,上貫鬲,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脅痛而食入腹則出,故曰「出食。」 肝氣應風,木勝脾土,土受風氣,故曰脾風,蓋為風氣通肝而為名也。脾之為病,善發黃癉。脾太陰脉,入腹屬脾絡胃,上鬲俠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別者,復從胃別上鬲,注心中,故腹中熱而煩,心出黃色,於便,瀉之所也。腎少陰脉,自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絡膀胱,故少腹冤熱而痛,溲出白液也。冤熱內結,消鑠脂肉,如蠱之食,日內損削,故一名曰「蠱。」 腎不足則水不生,水不生則筋燥急,故相引也。陰氣內弱,陽氣外燔,筋脉受熱而自跳掣,故名曰瘛。至心而氣極,弗治,滿十日,法當死矣。若腎傳之心,心不受病,即而復反傳與肺金,肺已再傷,故寒熱也。三歲者,肺至腎一歲,腎至肝一歲。肝至心一歲。火又乘肺。故云「三歲死病。」 次謂傳勝之次第。

馬蒔曰:「此亦言五臟病傳之次,亦自其相尅者而言之也。風寒客於人,正,以邪從外來,如客之至,故不曰感而曰客,使人毫毛盡直,皮膚受之,則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漸至為𤸷痹,為痛癢,不知為腫為痛,此時可用湯熨灸刺等法以去之,即上文可汗而發也。弗治則為肺痹之證。蓋邪入於陰,則病必為痹」 ,而肺主皮毛,故為肺痹。肺變動則為欬也。弗治則金來尅木,乃傳之肝,名曰「肝痹」 ,一名曰厥脅痛。蓋肝之經絡皆在脅也。食入即出,木來侮土之漸也。當是之時,可按可刺。弗治則木來尅土,乃傳之脾,名曰脾風,發為癉熱也,腹中亦熱。

「心中必煩,表裡皆熱也。其所出者黃色,黃者土也,亦主熱也。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弗治則土來尅水,乃傳之腎,病名曰疝瘕。腎之經絡在少腹,故少腹煩冤,作熱而痛。其所溲出者,白液也,如蟲之食物內損,故一名曰蠱。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弗治則水來尅火,乃傳之心。其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當此之時,可灸可藥,弗治則心不宜受病,今既受病,則滿十日,法當死也。若腎傳於心之時,其心不受病,即復反傳於肺,則病不在心,不必以十日為期也。但肺金再傷,宜發寒熱,法當延至三歲而死,蓋肺至腎一歲,腎至肝一歲,肝至心一歲,火又乘肺,故云三歲死也。」 由第七節至此觀之,則病傳之次有三:一則如肝受病氣於心,傳之於脾,病氣舍於其腎,傳至於肺而死,謂之「逆傳之次」 也。一則三月若六月,三日若六日,由三陽以至一陰,自外而內,謂之「順傳之次」 也。一則如此節,始感於風,成為肺痹,而五臟相尅,漸至於死,亦謂之「逆傳之次」 也,特死期有不同耳。

張志聰曰:此復言外因之邪,亦逆傳於所勝而死。風為陽邪,傷人陽氣,為百病之長者,言四時八方之邪,風雖從陽分而入,而善行數變,乃為他病。氣主皮毛,風寒之邪,始傷陽氣,故使人毫毛畢直。太陽之氣,主表而主開,病則反閉而為熱矣。言風寒之邪,始傷表陽之時,可發汗而愈也。氣傷痛,形傷腫,痹不仁而腫痛者,氣傷而病及於形也。如在皮腠氣分者,可用湯熨;在經絡血分者,可灸刺而去之。皮毛者,肺之合,邪在皮毛,弗以汗解,則邪氣乃從其合矣。夫皮膚氣分為陽,五臟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 ,病在陰者名曰痹,病舍於肺,名肺痹也。邪閉於肺,故欬而上氣。失而弗治,肺即傳其所勝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厥者,逆也。脅乃肝之分,逆於脅下而為痛,故一名厥脅痛,蓋言痹乃厥逆之痛證也。食氣入胃,散精於肝,肝氣逆,故食反出也。按者,按摩導引也。木鬱欲達,故可按而導之。肝主血,故若可刺也。所謂肺痹、肝痹者,非病在肝肺,乃在肝肺之分耳。失而弗治,肝因傳之脾,病名曰脾風,蓋肝乃風木之邪,賊傷脾土,故名脾風。風淫濕土而成熱,故濕熱而發癉也。濕熱之氣,上蒸於心則煩心,火熱下淫則溺黃,蓋熱在中土,而變及於上下也。夫病在形身者,可按、可浴,病在內者,可藥發癉,濕熱發於外也。腹中熱煩,心出黃,熱在內也。是以當此之時,可按、可藥、可浴而治之在脾,弗治,則土邪乘腎,病名疝瘕。邪聚下焦,故少腹冤熱而痛,溲出淫濁也。蠱者,言其陰邪居下,而壞事之極也。心主血脈而屬火,火熱盛則筋脈燥縮,而手足拘急也。當此危急之證,尚可灸可藥,言不可以其危篤而棄之也。失而弗治,滿十日,法當死,五傳已周,當盡十干而死矣。心主神明,而多不受邪。如腎傳之心,心不受邪,「則反傳之肺,是從肺而再傳矣。邪復出於皮膚絡脈之間,陰陽氣血相乘,是以發往來之寒熱,法當至三歲而死。蓋心不受邪而復傳,故又有三年之久」 ,此邪病復傳之次第也。夫瘕痹之病,不即傳行,而亦不即速死,是初傳而死者,法當三歲。如心不受邪,而復再傳者,是又當三歲矣,所謂「若三歲、若」 六歲也。夫病發於五臟之陰者,若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病發於五臟之陽者,若三歲,若六歲。所謂「其生五,其數三。」 是五臟之氣生於五行而終於三,數三而兩之,則為六數矣。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 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 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 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 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卒音猝令 平聲

王冰曰:「其卒發者,不必依傳之次,故不必以傳治之。憂恐悲喜怒,發無常分,觸遇則發,故令病氣亦不次而生。喜則心氣移於肺,心氣不守,故腎氣乘矣。怒則氣逆,故肝氣乘脾。悲則肺氣移肝,肝氣受邪,故肺氣乘矣。恐則傷腎,移於心,腎氣不守,故脾氣乘矣。憂則肝氣移於脾,肝氣不守,故心氣乘矣。精氣并於心則喜,并於肺則悲,并於腎則恐,并於肝則憂,此其不次之常道也。然五臟相并,而各五之,五而乘之,則二十五變也。然其變化以勝相傳,傳而不次,變化多端。言傳者何?相乘之異名爾。」 馬蒔曰:「此言病有猝時暴發,而為大病者,不必以次而入,故不必治其相傳之次也。上文所言者,乃傳化以次,此則不」 以其次,因一時五志驟傷,使人不得以其次也。喜者,心之志也,惟心氣大虛則腎氣乘之,心之所以大病也。怒者,肝之志也,惟脾氣大虛則肝氣乘之,脾之所以大病也。悲者,肺之志也,惟肝氣大虛則肺氣乘之,肝之所以大病也。恐

者,腎之志也,惟腎氣大虛,則脾氣乘之,腎之所以大病也。憂與悲同,亦肺之志也,惟肺氣大虛,則心氣乘之,肺之所以大病也。或以有餘而乘彼,或以不足而受乘,皆乘所不勝,此其不以次而入之道也。故每臟之病有五,凡五五二十有五,皆以五臟之互相傳化,如上節所云,及五臟之互相傳乘,與本節所云,其名目不同有如此者。但上節所云者以外感,而此節所云者,以內傷也。

張志聰曰:卒發者,即仲景《傷寒論》之中風。傷寒卒病,三陰三陽之氣,一時寒熱交作,氣脈不通,與病形臟之傳邪而為瘕痹之證者不同,故不必以病傳之法治之。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內陷,臟氣逆傳,而五臟相移,亦皆有次。設不以次入者,此因五志內傷,故令不得以次相傳,致令人有大病矣。「肝」 當作肺,「肺」 當作「肝」 ,「悲」 當作「思。」 夫喜為心志,喜大則傷心。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其間因而喜大,則心氣虛而腎氣乘於心矣;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於肝矣;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於脾矣;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於腎矣;憂則肺氣傷而心氣乘於肺矣。如一臟虛而受乘,即相傳之五臟,故病有五,五臟有五變,及其傳化,則五五有二十五變矣。如喜大而腎氣乘心,心即傳之肺,肺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是五臟傳化,亦各乘其所勝,故曰:「傳者,乘之名也。」

「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 期六月死。真臟脈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藁,大肉陷 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 見,乃予之期日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 不便,內痛引肩項,身熱脫肉破䐃,真臟見,十日之內 死。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肩髓內消,動作益衰,真臟未」 見,期一歲死。見其真臟,乃予之期日,大骨枯藁,大肉 陷下,胸中氣滿,腹內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 肉,目眶陷,真臟見,目不見人,立死。其見人者,至其所 不勝之時則死。

王冰曰:「皮膚乾著,骨間肉陷,謂大骨枯藁,大肉陷下也。諸附骨際及空窳處,亦同其類。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肺無主也。肺司治節,氣息由之,其氣動形,為無氣相接,故聳舉肩背,以遠求報氣矣。夫如是,皆形臟已敗,神臟亦傷,見是證者,期後一百八十日內死矣。候見真臟之脈,乃與死日之期爾。」 真臟脈診,《下經》備矣。此肺之臟也,火精外出,陽氣上燔,金受火災,故內痛引肩項,如是者,期後三十日內死,此心之臟也,陰氣微弱,陽氣內燔,故身熱。䐃者肉之標,脾主肉,故肉如脫盡,䐃如破敗也,見斯證者,期後三百日內死。䐃謂肘膝後肉如塊者,此脾之臟也。肩髓內消,謂缺盆深也。「衰於動作」 ,謂交接漸微,以餘臟尚「全,故期後三百六十五日內死。此腎之臟也。木生其火,肝氣通心,脉抵少腹,上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腹痛心中不便,肩項身熱,破䐃脫肉也。肝主目,故目眶陷及不見人,立死也。」 不勝之時,謂於庚辛之月,此肝之臟也。馬蒔曰:「此舉諸證漸盛者,必以真臟脉見,乃期其所死之日時也。大骨」 者,即《生氣通天論》之所謂高骨也。大肉者,臀肉也。大骨、大肉之榮枯肥瘦,可以驗諸骨肉也。大骨枯藁,腎之衰也。大肉陷下,脾之衰也。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其氣動形,上盛下虛,肺之衰也。三經漸衰,肝心未及期,半歲之內當死。必其有五臟之真脉來見,乃與之期,所死之日矣。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腎脾、肺三經衰矣。心內作痛,而上引肩項,亦因以痛,則心經亦衰」 ,期一月之內當死。必其有五臟之真脉來見,乃與之期,所死之日耳。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則腎、脾、肺、心衰矣。身加發熱,諸肉皆脫,䐃肉已破。䐃者,肉之分理也,則脾經更衰,而又五臟「真脈來見,則十日之內當死矣。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腎脾已衰,而肩髓內消,動作益衰,則腎臟尤衰。餘證尚未盡具,其真臟之脉未見,期一歲之內當死。若五臟之真脈來見,乃與之期,所死之日也。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腹內作痛,心中不便,肩項與身皆熱,其䐃破肉脫,腎脾肺心衰矣,而目」 眶下陷,真臟脈見,目不見人,是肝經已衰,而五臟俱已竭也,其人立死。幸而目猶見人,至其所不勝者之時則死。如肝死於日晡申酉之時,即前「一日一夜五分之」 之謂也。

張志聰曰:「此復申明五志內傷,亦各傳其所勝,察其形證,審其臟脈,而知死生之期也。夫氣血發原於腎,生於胃而輸於脾,回則不轉,而無相生之機,是以大骨枯藁,大肉陷下,而令人有大病也。大骨,兩臂兩腿之骨,大肉,即兩臂兩腿之肉。蓋腎主骨,而脾胃主肌肉四肢也。」 夫胃氣之資養於五臟者。

宗氣也。宗氣積於胸中,從虛里之大絡,貫於十二經脈,經脈逆行,故胸中氣滿;陽明氣厥,故喘息不便。「其氣動形」 者,心病欲傳於肺,肺主氣,故氣盛而呼吸動形也。「期以六月死」 者,心始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而後死,故有六月之久。真臟脈見堅而搏,如循薏苡子纍纍然。予之期日者,當死於壬癸日之中夜,此言心病至腎而死也。「內痛者,肺受其傷,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項也。肝病而已傳及於所勝之臟,故當期以本月之內而死也。真臟脈見,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絃,予之期日,當死於庚辛日之薄暮也。」 此言肝病至肺而死也。肺病故痛引肩背,傳及於心,故身熱也。夫心主血,而生於腎臟之精,「血,氣盛則充膚熱肉,心腎傷而精血衰,故曰脫肉破䐃,真臟脈見大而虛,如羽毛中人膚,病傳於心,故期以十日之內死,蓋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此言肺病至心而死也。脾主為胃行其津液,津液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脾病而津液不行,故肩髓先內消也。肩髓者,大椎之骨髓,上會於腦,是以項骨傾者,死不治也。脾主四支,脾病則四支懈惰,故動作益衰。真臟來見者,如水之流,如烏之喙。脾土王於四時,脾氣灌於四臟,故雖有真臟來見,尚期有一歲之久,蓋以四時五臟之氣終而後死也。期死之月,見其真臟之乍數乍疎,乃與之期日,謂當死於甲乙之昧旦也。此言脾病而終於一歲也。《本經》曰:「腎病者,大小腹痛。腎傳之心,故心中不便;心傳之肺,肺傳之肝,故肩項身熱;肝傳之脾,故目眶陷也。真臟脈見搏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如目不見人。腎之精氣已絕,故立死。其見人者,餘氣未盡,至所不勝之時而死,謂當死於日昃也。夫腎為生氣之原,生氣絕於下,故死之更速也。」 此言腎病而死於脾也。

急虛身中卒至,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 墮溺,不可為期。其脈絕不來,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 肉不脫,真臟雖不見,猶死也。中去聲卒音猝按馬註一息作一呼為妥

王冰曰:「此言五臟相移,傳其不勝,則可待真臟脈見,乃與死日之期。卒急虛邪中於身內,則五臟絕閉,脈道不通,氣不往來,譬於墮墜沒溺,不可與為死日之期也。脈絕不來,或一息五六至,是皆急虛卒至之脈。」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有等急虛中邪者易死,不可拘前證與前脈也。以言其勢則急,以言其人則虛。而此身猝然中邪,致使五臟閉絕,脈道不通,諸經之氣不能往來,譬之墮溺水中,立時死亡,不可以日期必之也。其脈或絕而不來,或有一呼五六至,則一吸亦五六至,是一息有十二至,皆絕魂脈也。脈之太過不」 及。雖有不同。而皆為死脈。故雖形肉。不脫真臟。脈雖不見其人。亦必死也。豈可拘於上文所期之日侍哉。

張志聰曰:此言卒發者,不必治其傳也。夫邪氣勝者精氣虛,風寒之邪,卒中於身,精氣一時虛奪,故急虛也。此病三陰三陽之氣,而不病於有形,故五臟之氣,一時絕閉,脈道一時不通,而氣不往來,譬若墮溺,乃倉卒一時之病,而生死亦在於時日之間,與風寒之病,形臟弗治,而為肺痹;弗治而傳之肝,肝傳之脾,脾傳之腎,腎傳之心。期以三歲六歲死者,不相同也,故不可以為期。然倉卒之病,非但不可為期,併不待形肉脫而真臟見也。「脈絕不來,生氣絕於內也;一息五六至,邪氣盛於外也。」 此邪氣盛而正氣絕,不必真臟見而猶死也。

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責責然,如按琴瑟絃,色 青白不澤,毛折,乃死。真心脈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 累累然,色赤黑不澤,毛折,乃死。真肺脈至,大而虛,如 以毛羽中人膚,色白赤不澤,毛折,乃死。真腎脈至,搏 而絕,如指彈石,辟辟然,色黑黃不澤,毛折,乃死。真脾 脈至,弱而乍數乍疎,色黃青不澤,毛折,乃死。諸真臟 脈見者。皆死不治也。折音舌中去聲辟音劈數音朔

楊上善曰:無餘物和雜,故名真也。五臟之氣,皆胃氣和之,不得獨用,如至剛不得獨用,獨用則折,和柔用之即固也。五臟之氣,和於胃氣,即得長生,若真獨見必死。欲知五臟真見為死,和胃為生者,於寸口診即可知。見者如絃,是肝脈也。微絃為平和,微絃謂二分胃氣,一分絃氣俱動為微絃。三分並是絃,而無胃氣,「為見真臟。」 餘四臟準此。

馬蒔曰:「此即真臟脈而擬之,又當驗其氣色皮毛,而決其死也。真肝脈至,如循刀刃之形,責責然可畏也。又如琴瑟之絃至急。蓋脈不微絃,非脈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之本體,乃但絃而無胃者也。色雖見青,而白來尅之,不復潤澤,金尅木也。其毛已折,元氣敗也,故曰『死』。真心脈至,至堅而搏,如循薏苡子,殊累」 累然。是脈不微鉤。非來盛去衰之本體。乃但鉤而無胃者也。色雖見赤。而黑來尅之。

不復潤澤,水尅火也。其毛已折,元氣敗也,故曰死。真肺脈至大而虛,過於盛也,如以毛羽中人膚,浮而無著也。蓋脉不微浮,非輕虛以浮,來急去散之本體,乃但浮而無胃者也。色雖見白,而赤來乘之,不復潤澤,火尅金也。其毛已折,元氣敗也,故曰死。真腎脈至,搏擊而絕,如指彈石,殊辟辟然,是脉不微沈,非沈以搏之本體,乃但沈而無胃者也。色雖見黑,而黃來尅之,不復潤澤,土尅水也,其毛已折,元氣敗也,故曰「死。」 真脾脉至,雖云軟弱,而乍數乍疎,是如水之流,如烏之喙,非和柔相離,如雞踐地之本體,乃但弱而無胃者也。色雖見黃,而青來尅之,不復潤澤,木尅土也,其毛已折,元氣敗也,故曰「死。」

張志聰曰:「此審別真臟之脈象,乃可予之期日也。如循刀刃,如按琴瑟絃,肝木之象也。如薏苡子,如彈石,心腎之象也。皆堅勁之極,而無柔和之氣也。乍數乍疎,欲灌不能,脾氣欲絕之象也。如羽毛中人膚,肺氣虛散之象也。蓋堅勁虛散,皆不得胃氣之中和,人無胃氣則死矣。色青白不澤,赤黑不澤,皆兼尅賊所勝」之色,色生於血,脈氣將絕,故不澤也。夫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而後行氣於臟腑,是臟腑之氣欲絕,而毛必折焦也。《靈樞經》曰:「血獨盛,則淡滲皮膚生毫毛。」又曰:「經脈空虛,血氣弱,枯腸胃。」請幫助識別此字。《辟》「皮膚薄著,毛腠夭焦,予之死期。」是皮毛夭折者,血氣先絕也。

黃帝曰:「見真臟曰死,何也?」岐伯曰:「五臟者,皆稟氣於 胃,胃者,五臟之本也。臟氣者,不能自致於手太陰,必 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 而至於手太陰也。故邪氣勝者,精氣衰也。故病甚者, 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故真臟之氣獨見。獨 見者,病勝臟也,故曰死。」帝曰:「善。」

王冰曰:胃為水穀之海,故五臟稟焉。平人之常,稟氣於胃,胃氣者,平人之常氣,故臟氣因胃乃能至於手太陰也。自為者,自為其狀,至於手太陰也。真臟之氣獨見,是所謂脈無胃氣也。《平人氣象論》曰:「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馬蒔曰:「此承上文而言,無胃氣者,乃真臟脈也。脈必始於手太陰肺經,而後行之於諸經,又必有胃氣,而後五臟之氣,始會於手太陰肺經,故五臟各以其所屬之時,而藉胃氣以至於手太陰肺經也。彼邪氣勝者,正氣必衰,安得有胃氣以至於手太陰,但見各臟之真臟脉獨見耳。此其病氣勝於臟氣,所以至於死」 也。

張志聰曰:「五臟之氣,皆胃腑水穀之所資生,故胃為五臟之本。手太陰者,兩脉口也。臟氣者,五臟之精氣也。五臟之氣,必因於胃氣,乃至於手太陰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五臟之絃鉤毛石,各以其時自為其象,而至於手太陰者,皆胃氣之所資生。故邪氣勝者,五臟之精氣已衰,而不能為絃鉤毛石之象矣」 ,故令人有大病。而病甚者。胃氣絕而真臟見。真臟見者。病氣勝而臟氣絕也。

黃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脉之盛衰,病之新故, 乃治之,無後其時。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 之易已。脉從四時,謂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命 曰易治,取之以時。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 之難已。脉實以堅,謂之益甚。脉逆四時,為不可治。必 察四難,而明告之。」易俱去聲

王冰曰:無後其時者,言必先時而取之也。氣盛形盛,氣虛形虛,是謂相得。若氣色浮潤,血氣相營,故《易》已。其脉春絃夏鉤,秋浮冬營,謂順四時,故可治。取之以時者,候可取之時而取之,則萬舉萬全,當以四時血氣所在而為療爾。形盛氣虛,氣盛形虛,皆相失也。夭謂不明而惡不澤謂枯燥。脉實以堅,是邪氣盛,故益甚也。脉逆四時,為不可治以氣逆也。形氣相失四句,是謂「四難。」 此《四難》,粗之所易語,工之所難為。

馬蒔曰:「此言凡治病者,必察形氣色脉而決其生死也。形氣色脉四者,其間有氣盛形盛,氣虛形虛,謂之相得,其病可治。蓋氣盛形盛之氣,主邪氣言,而氣虛形虛之氣,主正氣言,其形則形體也。若形盛氣虛,氣盛形虛,謂之相失,則難治矣。蓋形盛氣虛之氣,主正氣言,而氣盛形虛之氣,主邪氣言,所以曰難治也。色」 浮而澤,血氣相榮,其病易已。若色夭而晦,枯燥不澤,則難已矣。脉之絃鉤毛石,順於四時,其病可治;若沉濇浮大,逆於四時,則為不可治矣。脉弱以滑,是有胃氣,又必分時以取之,其病易治。若脉實以堅,是無胃氣,則病為益甚。此四者未易明辨,謂之四難,必察此而明告病人可也。張志聰曰:「帝以伯所言之五臟乘傳,有淺有深,而胃氣不資,有虛有絕,故當察其形氣色脉治病者。」

「宜急治之,無後其時,而致於死不治也。形氣相得,病之新也;色澤以浮」 ,乘逆淺也。「脉從四時」 者,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也;「脉弱以滑」 者,胃氣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也。察此四易,當急治之,而無後其時。「取之以時」 者,春刺散俞,夏刺絡俞,秋刺皮膚,冬刺俞竅也。形氣相失,病之久也;色夭不澤,乘傳深也;脈實以堅,無胃氣也。脉逆四時,尅賊勝也。察此四難。而明告其病者焉。

所謂「逆四時」者,春得肺脉,夏得腎脉,秋得心脉,冬得 脾脉,其至皆懸絕沉濇者,命曰「逆四時。」未有臟形,於 春夏而脉沉濇,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時」也。

王冰曰:「懸絕,謂如懸物之絕去也。未有,謂未有臟脉之形狀也。」 馬蒔曰:「此舉脉逆四時者,而申言之也。所謂脉逆四時者,春得肺脉,金尅木也;夏得腎脉,水尅火也;秋得心脉,火尅金也;冬得脾脉,土尅水也。四脉之至,皆懸絕沉濇,是無胃氣,命曰逆四時也。此皆析而言之耳。又嘗統而言之:大凡春夏陽氣漸上,脉宜絃洪而反沉濇,秋冬陽氣漸下,脉宜沉濇而反浮大,此謂逆四時之脉也。」 張志聰曰:「春得肺脉,夏得腎脉者,臟精衰而所不勝乘之也。其至皆懸絕沉濇者,無胃氣之資生也。夫五臟各以其時,自為而至於手太陰者,臟真之神氣也。如未有絃鉤毛石之象形,而升降浮沉之氣不可逆,蓋氣順則脉順」 ,氣逆則脉逆。脉隨氣行者也。

病熱脉靜,泄而脉大,脫血而脉實,病在中脉實堅,病 在外脉不實堅者,皆難治。

王冰曰:「皆難治者,以其與證不相應也。」

馬蒔曰:此舉脉與證反者,而決其為難治也。熱病宜洪大,而反沉靜;後泄脉宜靜而反脉大;脫血宜沉,而反脉實。病在中者,脉不當虛,然亦不可太實而堅,今曰「實堅」 ,則邪氣在內未已也。病在外者,脉不宜濇堅,今曰「實堅,則邪氣在外方盛。皆謂之難治也。」

張志聰曰:「脉病不相應者,病勝臟也,故皆難治。」

黃帝曰:「余聞虛實以決死生,願聞其情。」岐伯曰:「五實 死,五虛死。」帝曰:「願聞五實五虛。」岐伯曰:「脉盛,皮熱,腹 脹,前後不通,悶瞀,此謂五實。脉細,皮寒,氣少,泄利前 後,飲食不入,此謂五虛。」帝曰:其時有生者何也?岐伯 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身汗得後利,則實者 活。」此其候也。瞀音茂

王冰曰:「五實,謂五臟之實,五虛謂五臟之虛。實謂邪氣盛實,然脉盛,心也。皮熱,肺也;腹脹,脾也;前後不通,腎也。悶瞀,肝也。虛謂真氣不足也,然脉細,心也。皮寒,肺也;氣少,肝也;瀉利前後,腎也;飲食不入,脾也。」

馬蒔曰:「此言五實為邪氣有餘,五虛為正氣不足,皆為死。而正氣復則虛者可生,邪氣去則實者亦可生也。五臟有邪,五邪各實,所以曰死。然使身汗而邪從外散,後利而邪從下行,則五實漸去,實者亦有可活也。五臟各虛,所以曰死。然使漿粥入胃,胃氣漸復,瀉利漸止,正氣不瀉,則五虛漸補,虛者亦有可活也。以」 理推之。五實自外感而言。五虛自內傷而言。然必五實五虛各備。方可曰死。而虛實止見一證。未可以輕決也。

張志聰曰:「實者謂邪氣實,虛者謂正氣虛。心主脉,脉盛,心氣實也。肺主皮毛,皮熱,肺氣實也。脾主腹,腹脹,脾氣實也。腎開竅於二陰,前後不通,腎氣實也。瞀,目不明也。肝開竅於目,悶瞀,肝氣實也。脉細,心氣虛也。皮寒,肺氣虛也。肝主春生之氣,氣少,肝氣虛也。泄利前後,腎氣虛也。飲食不入,脾氣虛也。蓋邪之所腠,其」 正必虛,是以邪氣盛者死,正氣虛者亦死也。五臟之氣,皆由胃氣之所資生,漿粥入胃,泄注止,胃氣復也。身汗,外實之邪,從表散也;得後利,裡實之邪,從下出也。此言卒發之病,而有死有生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