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05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五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八十五

  脈法十五

  徐春甫古今醫統脈訣辯妄 部位 診候有三 龐安常脈論 脈有七

  診九候 神門命門人迎辯 統屬診法候病 統候 屬候 高陽生脈訣假名 論丹溪

  脈大必病進說 脈法部位表裏虛實主病提綱 左寸脈候 左關脈候 左尺脈候 右

  寸脈候 右關脈候 右尺脈候 七情脈 姙娠脈 脈證相反 脈證似反 人脈不應

   各部不勝脈 勝負扶抑脈 平人指脈 真臟止脈 無脈候 南北政脈不應 六絕

  脈 久病死期 虛數死期

藝術典第一百五卷

醫部彙考八十五 编辑

脈法十五 编辑

《明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

《脈訣辯妄》
编辑

脈,自《內經》以下,歷周、秦、漢,鮮有得其旨緒者。至晉王 叔和氏,以脈鳴時,撰有《脈經》,可謂詳切。惜其謬以大 小腸候之兩寸,致有後人乘訛,集為《脈訣》,遂致《脈經》 幾隱晦也。至宋龐安常氏,始得經意,而有人迎氣口 之辯,嗣後論脈,未能或之先也。脈為醫之關鍵,醫不 察脈,則無以別證,證不別則無可以措治。醫惟明脈 則誠良醫,診候不明,則為庸妄,脈其可以弗辯乎哉? 況醫道之創制,始於神農,而闡於軒岐,先賢以論醫 論脈,必本乎《內經》。《內經》為軒岐問答之書,貫徹天人, 該博義理,所謂「《三墳》之書」者是也。夫何六朝高陽生, 竊晉王叔和氏之名,撰為《脈訣》,以左心小腸肝膽腎 右肺大腸脾胃,命為歌成。帙謂淺近易習,致使後學 樂從,訛承惑固而不知覺。蔡西山、戴同父氏力為之 辯,而辯之未盡辯也。右尺、命門、三焦,並無經臟可候 之理,由辯而知其非者,僅千百之一二。小大腸候之 兩寸,就以王氏《脈經》,誠為妄謬,又況《脈訣》之妄以誣 人乎?分以七表八裏九道之名,夫何為也?以表言之, 則實脈非表也;以裏言之,則遲脈非裏也,而道更不 知為何道也。此其所以為妄者一也。又以《脈狀圖》之 以示人,而弦脈固可圖也,而數脈、遲脈、促脈、結脈,皆 以至數為狀,而可以圖之乎?此其為妄者二也。夫以 言而傳之者,亦下學之事耳。上達者以神領,以心悟, 而後得其妙焉。彼以左寸心與小腸同候,不知其祖 述何聖,抑不知其祖述何經?既不祖述,必據以理之 可準,義之可通,而固可宗也。以理言之,則大小腸皆 居下部之地,今乃越中部候之寸上,謂理之可準乎? 抑義之可通乎?又謂左寸浮,以候小腸之脈,設只單 浮,則心脈無矣。《經》曰:「心脈絕,死不治。」心脈可以一日 無乎?予逆推其小腸配於左寸之誤也,彼蓋因夫手 少陰心經與手太陽小腸經為表裏,誤移於寸口合 而診之,其大腸配於右寸之誤也,因夫手太陰肺經 與手陽明大腸經為表裏,誤移於寸口合而候之。殊 不知經絡相為表裏,診候自有異同。《內經》以心配膻 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胃,兩尺外以候腎,內 候腹中,大腸、小腸、膀胱三腑,盡屬腹中下部之位,故 三部寸關尺之配診,則各因其臟腑之位焉,何常泥 於經絡而候之也?況且命門並無經臟,三焦亦非一 腑,而何可以候之右尺耶?原夫大小腸居小腹之下 部,今而逆候寸口之上部,惡乎宜乎?經絡表裏部位 診候,各有所屬,豈容強合,以亂經位?此其為妄者三 也。吾之浮「以候表,主於外;心部之表候者,目眥汗腠 之所屬也。沈以候裏,主於內;心部之裏候者,精神氣 血之所屬也。」又謂女人與男子脈相反悖,致使後人 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者。殊不知男女之異者,不 過氣血之少異,尺寸之強弱,五臟六腑定位,固亦可 以異乎?此其為妄者四也,予其容以弗辯乎哉!今述 《內經脈候統屬診法。質疑刊誤》。以正其非。君子觀之。 當自覺矣。

《部位》
编辑

《脈要精微篇》曰:「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 裏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膈;右外以候 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 以候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胻、足中事也。」此 《內經》寸關、尺三部候法。至《難經脈訣》易之以大小腸, 配於心肺,而此竟鮮有能究之者,然則三部孰有準 於是哉?今世言脈之三部則是,而其內外之候法,若 非心穀汪先生質疑之著,其孰從而知之?《質疑》曰:「內外每部,有前後半部之分也。脈之上至,應前半部,為 外屬陽。脈之下至,應後半部,為內屬陰。上至者,自後 而進於前,陽生於陰也。下至者,自前而退於後,陰生 於陽也。」概而言之,臟腑近背之陽位者,以前半部候 之;近腹之陰位者,以後半部候之。細而分之,如兩尺 內外,前後兩旁之交,猶夫季脅之位界腰腹以分內 外者也。兩尺前之半部,以候腎附腰脊之陽位者,兩 尺後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陰位者,自尺而附上為關, 在左則前以候肝之居於左脅近背之陽位,後以候 鬲之當胃口之陰位者。在右則前以候胃之近脊之 陽位,後以候脾之居於右脅近腹之陰位者。又上自 關而附上為寸,在右則肺居上右之陽位,胸中居膻 中穴上之陰位也,故於茲前後,分而候之。至若「前以 候前,後以候後」云者,則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關 中溢「寸,候胸至頭之事。以自關中盡尺,候臍至足之 事。」則承上意而廣言之也。此其為尺寸前後內外之 候也。夫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一臟而當兩尺之 候,何哉?此陽一陰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於鬲上 陽位,其數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腎居於鬲下陰位,其 數耦,故形如豇豆兩枚,對附腰脊之左右,而分候兩 尺,此水潤下之理也。《脈經》及《刊誤》並以兩尺候腎者, 得此意也。《難經脈訣》乃以左尺候腎屬水,右尺候手 厥陰,配之命門、少陽、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門者,《銅 人》以背脊十四椎下一穴,謂之命門。據此,內無正臟, 外無正經,何以列部?且手厥陰經之臟,命名不一,有 以心包絡言者,有以七節之旁中有小心言者,有以 代心主病言者,有以兩腎靜水動火言者,皆無稽之 言也。考之《金匱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 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腑為陽。」此以十一臟而配 十二經,則手厥陰一經無臟之可配矣。考之《靈蘭祕 典篇》,岐伯對黃帝十二臟之問曰:「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 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 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 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 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觀此膻中足 十二臟之數,以備十二官之用,然則配手厥陰之經 者,不在膻中與?誠以膻中乃心前空虛之處,與心同 志為喜,喜笑者火之司也,則知司火以為心火之相 應者也。常藏氤氳之氣,《靈樞》謂之宗氣,又謂之氣海。 其氣之餘,淫於胸之上焦,由肺布於一身,以為生生 不息之運用,《經》謂少火生氣是也。苟一失常,則外暑 內熱,而燔灼臟腑,謂之相火龍火,《經》謂「壯火食氣是 也。」是知膻中者,手厥陰心主相火之臟也。故本文以 配心臟君火,分外內,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 原手厥陰之經,起於胸中,絡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 之內,終於手之中指。然經與臟俱值身之上部,當候 於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陽之腑,上 下通者也。《靈樞》云:「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 以胸為上焦,氣之原也;鬲為中焦,血之原也;腹為下 焦,水之原也。位分不同,而主治亦異,此本文所以有 胸膈腹中之異候原手少陽之經,起手無名指端,行 肘臂外,循肩上頭,一支下絡膻中,屬於胸膈腹之三 焦,則非下焦之可得而專者,而專以右尺候之可乎? 且腑不及膽者何也?則於肝寄之矣;腑不及小腸、大 腸、膀胱者何也?於腹中統之矣。抑是三腑者,皆居腹 之下,宜以兩尺後半部而分左右候之。小腸從心列 左,大腸從肺列右,膀胱與小腸相通而同其候則是 也。《難經》等書,舍其臟腑高低,拘之外經表裏,以左寸 候心小腸,右寸候肺大腸,則非也。考之《樞要》等書,亦 多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 之病。今以經候前後、外內之法言之,常診一部之中, 上下之至,耎滑應時合位者,謂之中和之脈為平。前 後上下之至,有太過不及,失時反位者,謂反常之脈 為病。然必察上至下至,脈狀同異,而分統屬之候。蓋 因屬之五行,氣同則合上升,惟水潤下,氣異,俱有升 降,以分陰陽,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統斷之。寸關病在 前候,兩尺病在後候,上下之至異者,以屬斷之。上至 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後候。上下互見和乖,和主平而 乖病也。上下相同,同中之有異者,主異者之候而為 病也。「上下相同,強弱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而為病 也。濇、滑、長、短、洪、細、芤、遲,八脈有之,大法統屬,兼審浮 沈虛實,陰陽溢覆。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筋脈,頭項腰 脊肢節筋肉之屬也。沈以候裏,通主臟腑骨髓咽喉 二便之屬也。虛者不及,以為痒麻痿泄之證也。實者 太過,以為脹壅疼祕之證也。上至為陽,以候上升之 病也;「下至為陰,以候下降之病也。上至出部為溢,下 至出部為覆」,所候同前,且以濇之不及一脈例之,如 兩尺前之上至,此腎之所候也。診得浮濇,主耳聾,蓋 腎藏精而寄竅於耳,耳得腎之精氣,上榮而能聰聽今浮而濇,為腎不足,不能上榮於耳,則耳聾矣。沈濇 主腰痛,蓋腎附脊而外候於腰,腰得腎之精氣內滋 而能轉搖。今沈而濇,為腎不足,不能內滋於腰,則腰 痛矣。左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小腸膀胱之所候也。浮 濇主足膝冷麻,蓋腹,下焦之位也。陽氣不足,不能外 溫足膝,故足膝為之冷麻矣。沈濇,男主遺精,女主帶 下,腹中水精之經也。陽氣不足,不能內固前陰,故精 帶而滑下矣。右尺後之下至,此腹中大腸之所候也。 浮濇與左同斷,沈濇主大便難。腹中為大腸之原也, 大腸本多氣多血之經,今沈而濇為大腸,氣血不足, 則氣滯血燥而大便難矣。左關前之上至以候肝,浮 濇則主肝血不能上榮而目昏。沈濇則主肝氣內鬱 而脅脹。左關後之下至以候鬲,浮濇則主中宮「之濕 滲入囊中,故睪丸偏大,兼急而為痛。沈濇則主中焦 之氣不能榮精於心肺,故滯於膈為脹甚為痛也。」右 關前之上,至,浮濇主惡吐,沈濇主少食,此候胃陽以 司納受者也。右關後之下,至浮濇主四肢惡寒,沈濇 主飲食難化,此候脾陰以司運化者也。右寸前之上 至所以候肺,浮濇主頭痛,肺輸氣之臟也,其氣宜充 而不宜減,今浮兼濇,為肺之氣不足,不能上充於頭, 故頭無所滋稟而為虛痛耳。沈濇主痰滯。肺通氣之 臟也,其氣宜利而不宜滯,今沈兼濇,為肺之氣不利, 滯而為痰,或由痰遏肺竅而為咳嗽耳。右寸後之下 至,所以候胸中浮濇,兩膺刺痛,「兩膺」俱胸之旁也。今 沈兼濇,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外充兩膺,故兩膺氣 滯而刺痛耳。」「沈濇主短氣,胸為上焦氣之原也。今沈 兼濇,為胸中之氣不足,不能給肺之輸送,故氣短而 不相續耳。夫心候諸左寸前之上至浮濇主頭眩,以 心血不能外榮於頭,故火因之扇動而頭眩耳。沈濇 主虛汗,以心血不足,則火因之內蒸而為汗耳。」膻中 候諸左寸後之下至浮濇,主兩臑惡寒。臑乃膻中手 厥陰經過之分也。外經氣不足,則腠理失衛,邪因外 襲,故近臑之處惡寒耳。沈濇主驚,膻中宗氣之藏也, 膻中之氣不足,則火耗心血,神不內守,故驚悸而不 寧耳。此舉濇脈以見例,餘可類推矣。

《診候有三》
编辑

上古診法有三者:「其一,診十二經動脈,分天地人三 部九候,以調虛實;其二,以喉旁人迎與手寸口參診, 取四時若引繩,大小齊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獨取 氣口,分寸關尺外內,以候臟腑吉凶。」今廢其二,惟氣 口之診行於世,而且失其真噫,可勝惜哉。

《龐安常脈論》
编辑

察脈之要,莫急於人迎寸口,是二脈相應,如兩引繩, 陰陽均,則繩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脈,人迎大於春夏, 寸口大於秋冬。何謂人迎?喉旁取之,《內經》所謂別於 陽者也。越人不盡取諸穴之脈,但取手太陰之行度, 魚際後一寸九分,以配陰陽之數,而得關格之脈。然 不先求喉手引繩之義,則昧尺寸陰陽關格之所起, 寸口倍於尺,則上魚而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極矣。 溢之脈,一名外關,一名內格,一名陰乘之脈。曰外關 者,自關以上外脈也,陰拒陽而出,故曰外格。陰主於 寸,動於尺,今自關已上,溢於魚際,而關以後脈伏行, 是為陰壯乘陽而陽竭,陽竭則死,脈有是者死矣。此 所謂寸口四倍於人迎,為關陰之脈者也。關已後,脈 當一寸而沈過者,謂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則入寸而 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極矣。覆之脈,一名內關,一名 外格,一名陽乘之脈。內關者,關已下內脈也;外格者, 陽拒陰而內入也。陽生於陰,尺動於寸,今自關已下 覆入尺澤,而關以下脈伏行,則為陽亢乘陰,而陰竭 亦死,脈有是者死矣。此所謂人迎四倍於寸口,為格 陽之脈也。《經》曰:「人迎與寸口皆盛,過四倍則為關格。 關格之脈羸,不能極天地之精氣而死。」所謂關格者, 覆溢是也。雖然,獨覆獨溢,則補瀉以生之。尺部一盛 瀉足少陽,補足厥陰;二盛瀉足太陰,補足少陰;三盛 瀉足陽明,補足太陰。皆二瀉而一補之,四盛則三極 導之以鍼,當盡取少陽、太陰、陽明之穴。脈弱者,取三 陽於足;脈數者,取於手少陽,二當補於陰,一至寸而 反之。脈有九候者,寓浮中沈於寸、關、尺也。越人不取 十二經之穴,直以二經配合於手太陰行度,自尺至 寸九分之位,復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沈,以配天地人 也。又曰:「中風木,傷寒,金濕水熱火溫病起」於濕,濕則 土病,土病而諸臟受害,其本生於金木水火四臟之 變也。陽浮陰微為風濕,陽數陰實為溫毒,陽濡陰急 為濕溫,陰陽俱盛為溫瘧。其治也,風濕取足厥陰木, 手少陽火,溫毒專取少陰火,傷寒取手太陰金、手少 陰火,濕溫取足少陰水。鄉人皆謂我能於傷寒,我察 傷寒與四溫變證,辯其疑似而不可亂也。故定陰陽 於喉手,配覆溢於寸尺,寓九候於浮沈,分四溫於傷 寒。此皆扁鵲略開其端,而余參以《內經》諸書,可究而 得其說。審而用之,順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
《脈有七診九候》
===七診者,診宜平旦,一也;陰氣未動,二也;陽氣未散,三

也;飲食未進,四也;經脈未盛,五也;絡脈調勻,六也;氣 血未亂,七也;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也。九候者,三部各 有浮中沈三候,三三為九候也。浮以候表,頭面皮毛 汗湊之屬也;沈以候裏,臟腑二便骨髓之屬也。中者, 無過不及,非表非裏,而無疾之可議,《中庸》所謂「天下 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神門命門人迎辯》
编辑

《經脈別論篇》曰:「食入於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 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 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臟,氣歸於權衡,權衡以 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又曰:「氣口者,亦太陰也。是以 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變見於氣口。」蓋以氣口 包括五臟六腑之總名也。此氣口之所為寸口,而人 迎、命門、神門之脈,又各有其經也。氣口成寸之位,烏 可以容三脈之紊,而三脈自有本位,豈可以容牽合 也哉!《脈要精微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 部,寸關尺之議,本於此也。《脈經》謂左手關前一分為 人迎,誤也。愚常考之《內經》人迎診候,乃是陽明胃脈, 位在結喉兩旁動脈是也。《靈樞》·五色篇曰:「人迎盛堅 者,傷於寒,氣口盛堅者,傷於食。」《綱目》釋謂:氣口脈在 兩手掌後,手太陰之脈也。人迎脈在結喉兩旁,足陽 明之脈也。蓋謂胃為六腑之源,故與氣口配診,以知 疾病之端。龐安常論之詳矣,茲不復贅。考之神門脈, 《內經》有曰:「神門絕,死不治。」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動 脈穴,在掌後側寸之分,與大淵相對。《脈經》謂兩手尺 前為神門,誤也。又以右尺為命門。亦嘗考之,命門在 督脈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之間,與臍相對,固為真元 之根本,性命之所關。腎雖屬水,而實有相火寓於其 中。太極所謂「動者靜之基」,則是靜而生水者,本也;動 而挾火者,標也。虞天民謂:命門象門中棖闑,司開闔 之象,「惟其靜而涵養乎一陰之真水,動而開鼓舞乎 龍雷之相火,水為常而火為變也。」可謂深得命門相 火之旨者矣。王氏牽合以配三焦之過,而遂失其大 經,弊延後世,無復覺焉。予自業醫,問師心穀汪先生, 首以此語,初尚未知深契,沉潛於茲二十餘年,方有 定見,淵乎至哉!《經義》昭然,但學者不加察耳。傳弊日 久。乘訛弗覺。今驟語之而不入也。故著《脈訣辯妄》以 救之。惟其釐革故習。以沭新盤。端有仗於同志君子。

《統屬診法候病》
编辑

候病所在,逐部診視,合位應時,耎滑者吉。

合位,如肺應皮毛,心應血脈,脾應肌肉,肝筋腎骨之類是也。應時,如春弦、夏鉤、秋毛、冬石,四季耎滑是也。耎滑如《經》云:「脈弱以滑,是有胃氣也。」

病脈反之,大小獨異,上下之至,異同候分,統屬為式。 六部脈屬五臟,應乎五行之氣,氣同則合,上達惟水, 下趨氣異俱有陰陽升降之義。

如「左寸主心屬火,氣同則合上炎」,氣異則分陰陽。右寸主肺屬金,氣同則合上光,氣異則分明暗。左關主肝屬木,氣同則合上達,氣異則分春秋。右關主脾屬土,氣同則合上升,氣異則分寒溫。「兩尺主腎屬水,氣同則合下流」,氣異則分溢覆。

故脈前後狀同,統候兼主其一。寸關病在前候,兩尺 病在後取。

如「左寸」前以候心,後候膻中。「右寸」前以候肺,後候胸中。「左關」前候肝膽,後以候膈;「右關前以候胃,後候脾宮。」「兩尺前以候腎,後候腹中」之類是也。

前後之狀,異者屬候。岐之為二,上至病在前候,下至 病在後位。前後互現和乖乖,病和平。前後同中有異, 異者病擬。

如上下至俱弦,或弦兼濇,則取兼濇之候為病也。

前後強弱相同,尤者之候病及前陽後陰候病。陰降 陽升,前溢後覆。出部升降倣此。洪細長短,濡芤滑濇, 統中未詳,屬相出入,統屬兼審,浮沈虛實。浮表經脈, 皮毛腠理,四肢百節,頭面背膂;沈裏口舌,咽喉骨髓, 五臟六腑,大便小水,兩旁外內,亦分。表裏侵外身熱, 侵內積滯。

《經》云:「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外之,內而不外,有心腹積也」是已。

「虛為不足,癢痳瀉痿;實為有餘,脹壅痛祕。統,常屬變 法,稽《經旨》,附以《管窺》」,條陳大意。

《統候》
编辑

浮以候表,諸陽之位。浮實為邪,浮虛少氣。浮盛按衰, 裏虛表實。浮有按無,無根之喻。平人壽夭,患者不起。 心肺浮盛,風寒外鬱。左關脈浮,腹脹溲澀。右關脈浮, 胃虛停食。肝腎并浮,則為風水。

其脈自沈。外證腹滿不喘。曰「石水。」

沈以候裏,諸陰之位。沈實為積,沈虛少氣。寸沈氣鬱, 尺沈本位。喘嗽肺浮,轉陷不吉。肝腎并沈,則為石水。

寸口脈沈滑者。中有水氣。面目腫大。有熱。或身

體反腫而或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而無大熱者。皆曰風水。

遲為陰盛,氣血凝泣。遲實為疼,遲虛寒滯。消中夏月, 沈遲俱忌。寸遲少氣,尺血不給。

數為陽盛,氣血燔灼。數實為熱,數虛為躁。浮數有力, 寒傷經絡;浮數無力,傷風痰嗽。浮數振寒,或脈時數, 身有痛處,皆主癰作。沈數有力,實火內爍;沈數無力, 虛勞為惡。雜病初遲,多宜補藥。病退數存,未足為藥。 數退證危,《真元》以脫。數按不鼓,虛寒相搏。微數禁灸。 洪數為火,乍數乍疏,魂歸岱岳。細數而虛,虛勞陰弱。 兼沈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惡。數候多凶, 勻健猶可,惟宜小兒,傷寒孕瘧。左寸數兮,惡吐頭疼, 數緊頭痛,數虛口瘡,數止腫毒,數健為狂。短數心痛, 洪數心煩。右寸數兮,肺金火爍,數緊喉痛,數滑喘嗽。 沈滑骨蒸,夏逢難保。左關數緊脅痛,數止多因怒過, 數長渾身壯熱,數弦則是肝火。右關數兮口臭。浮數 易饑易飽。左尺數而或止,俱主赤尿淋濁。數虛下部 生瘡,右尺數臨糞燥。

滑為血聚,為姙為痰。宿食水飲,積熱食溢。洪滑熱痰, 咳喘眩運。一二部逢,女姙可決。但滑而散,三月之胎。 短滑洒傷,或為水逆。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滑雜大小, 霍亂吐瀉。秋逢浮滑,兒扶易瘥。沈滑反時,逢冬永決。 滑數痰多,肌消死例。左寸短滑尺濇,女人血崩。右尺 和滑,為姙間滑阻月 濇為血少敗血,惡寒滯下遺精,瀉利汗泄。浮濇而短, 肺之本體。浮濇惡寒,沈濇腹疼。緊數為痹,弦濇少血。 濇甚痰多,最難扶濟。數更細濇,虛勞永決。寸濇尺弦, 腹痛可決。寸脈浮數,尺濇,下利血清。沈弦細濇腹疼 陰證之例。

實為氣壅,脹痛嘔吐,脈實而滿,四逆頭熱,「春秋為順, 冬夏為逆。」左寸逢實,心熱咽乾。右寸逢實,氣壅痰厥。 左關腹脹脅疼。右關食難化尅。左尺小便澀難。右尺 熱凝糞結。

虛為虛候,氣血耗散,驚悸恍惚,倦痿汗出,虛大陽虛, 病屬內傷。夏虛傷暑,身熱汗泄。輕按見虛,隨位而別。 左寸昏運,右寸下血,左關眼花,右關倦泄,左尺陰痿, 右尺瀉作,尺虛寸搏,血崩可決,肝腎并虛,則死不治。 虛候宜補,右氣左血,浮陽沈陰,尺寸倣例。

洪為熱候,隨宜而制。浮洪無力,虛火宜益。沈洪有力, 實火宜瀉。洪緊癰疽,洪長壯熱。洪濇而弦,謂之「三尅。」 加以浮沈,隨位而決。浮洪沈小,表強裏怯。浮細沈洪 反推。洪轉細兮,病退砒傷;洪數暴吐氣弱。暮洪朝細, 服藥有效。脈形今昨,細洪互變。老人六脈,浮洪兩寸, 洪盛俱逆。一部獨洪病推,少壯逢洪可濟。心微而肺 洪盛,左脅一點之疼心肝。浮弦沈洪,肩背痛因提挈 肺脾。浮洪沈濇,食少腹膨。浮細沈洪,睡中汗出。 細為少氣不足之候。前細後大氣短。前大後細脫血。 六脈勻細,男平而女懷胎。洪細不調,病忌瀉兼厥逆。 浮沈細為氣虛不足,偏宜虛怯。

緊為疼候,寒邪搏擊,浮緊或濇,兼之,俱屬傷寒之始。 無汗寒熱鼻乾,頭背俱疼強直。左寸浮緊傷寒,沈緊 則為心氣。右寸浮緊頭疼兼大,痰鳴喘急。沈緊滑為 欬痰。《沈洪》緊為喉痹。左關浮緊筋疼,沈緊脅疼寒鬱。 右關浮緊腹膨,沈緊腹疼吐食。尺逢浮緊胻痛,按濇 則為耳閉,沈緊溲澀腹疼,細緊小腸疝氣。

緩為風熱,膚頑痿痹。洪緩濕熱,細緩寒濕。小兒風熱, 緩生急死。浮緩傷風,兼大同議,自汗寒熱而鼽,頭背 俱疼而急。寸逢浮緩,左右俱主傷風。左逢沈緩健忘, 右為短氣。左關浮緩風運,沈緩氣虛。右關浮緩腹膨, 沈緩少食。從容和緩為平。尺逢浮緩足痿。左尺沈緩, 溲頻月水多來。右尺浮緩,泄瀉腸風入胃。

長為氣治,兼諸濡滑為平。心長神全,尺長期頤可卜。 老逢長濡壽悠,急為胃氣不足。浮洪而長,顛狂熱深; 傷寒熱長,陽明熱伏。沈細而長為積,高下須分。左寸 胸膈虛脹,右寸痰鬱。左關肝氣脅疼,右關則屬脾胃。 兼洪傷於肉葷,兼滑傷於酒冰,兼濇雞腐所傷,兼弦 菜果之滯;兼濡酒傷則瀉,兼急腹疼。左尺經水愆期, 右尺疝氣。

《短》為氣虛,脹痛虛吐,上短下長,痛在頭項,下短上充, 清在腰足。

促為陽盛,為狂為怒,五積於中,脈因而阻,漸退則生, 漸進不救,病後得之,幽期甚速。

結為陰盛,陽無所附,浮結四肢浮腫,沈結大便下紅。 一結一升,再結二升。浮沈結而侵內,多陰少陽為蠱。 傷寒結代,心悸虛故。

代為氣衰。其死可卜。宜於風家。痛極。姙婦 牢為裏實。胃氣不足。脅痛疲勞。脹滿氣促。

《革》為虛寒,半產崩漏,虛瀉失血,精氣不固,暴病可生, 久病命殂。

弦為氣斂,癆瘧拘急,積飲寒熱,陰虛冷痹。浮弦無力, 外傷風邪。弦緊為寒,弦緩為濕,弦滑為痰,弦細少氣春病無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金虛木實。弦狀多同, 土逢木抑,弦急而散,雜病不吉,大抵十人九弦。兼之 濡滑為胃,兼急則為疼痛,兼洪則為火熾。弦多胃少 曰病,但弦無胃曰死。左浮弦濇,夏與秋逢為瘧;按之 即滑,熱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熱;右關 虛弱邪輕,補劑方施。左浮弦濡,氣虛脊痛;浮沈弦濇, 痰盛榮虧。沈小弦濇,虛汗無分盜自;右洪弦急,陰虛 火旺難醫。左寸浮弦沈大,心氣之痛;浮弦而大按濇 癇發如癡。右寸浮弦沈大,病因痰火所為;浮大虛為 鼻窒,兼弦頭痛有時。左關逢弦,須審浮沈之異;浮陽 沈陰,內寒外熱之持;浮陰沈陽,寒熱反之。右關浮弦, 胸膨噫氣;浮弦按濇,易飽易饑;弦細倦眠,浮弦急為 砂發;弦細而急,肝之真臟形脾。尺浮弦急,下部為痛; 沈弦細濇,陰證寒羈;雙弦為飲,並出而細;左寸稀涎 上溢,關尺脅痛而推。

動為體疼,勞驚崩瀉。在陽出汗,在陰發熱。

散為血耗,表強裏怯,浮洪兼散,夏月本體傷寒,逢散 證忌咳逆尋常散多非宜,產後解索宜益。

伏因有積,脈藏不出,伏細少氣,伏數熱厥。左寸脈伏, 神不守舍,右寸逢伏,毒發。寅午戌年關尺伏逢為積, 或因痛極。

《芤》為失血之候,審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紅,在下 崩漏下血。

濡為氣虛之候,表虛少氣為原。「左寸心驚噫氣,左關 體弱目昏。左尺傷精陰痿,小水頻數血崩。右寸虛汗, 或為痔漏下血。右關食積,右尺虛瀉未寧。」

微為血少之候,不能衝灌其經。六脈俱微,《產絕肝腎 俱微》同評。「左寸微盜汗,右寸微惡寒,左關微脅脹,女 微後患崩,右關微積食,尺微濇崩漏,浮洪按微渺病 者入幽冥,在左遺精崩帶,在右虛瀉腸鳴。」

「弱為虛候,內傷血氣。老人為宜,少壯為忌。」「左寸逢弱, 盜汗心悸。」「右寸逢弱,身疼短氣。」「左關弱兮筋痿。右關 弱兮停食。」「左尺逢弱,骨髓浮頻。」「右尺逢弱,臨晚熱至。」

《屬候》
编辑

左寸,前候乎心。心司血脈,汗舌其診,浮滑頭疼,眩運 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懷孕可決。浮短浮洪,浮弦細急, 頭痛。浮濇,頭運,惡寒。兼而同例。浮兼三尅,頭運有痰。 沈濡濇弦,憂氣鬱結。沈洪口渴。沈滑心熱痰涎。沈細 溢前,心膈虛膨。宜益沈濇,或兼之弦。沈短與芤汗出。 沈短大濇,虛煩不眠。三尅而沈,口乾上熱。 左寸後候,「膻中宗氣,浮濇或并其弦,臂臑惡寒。浮遲 三尅臂疼,沈逢心惕。沈濇或并其弦,或矩或芤驚悸。 沈滑沈洪,掌心熱鬱。」

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氣,喉背鼻。診之浮滑,頭目眩運 多痰;浮濇兼弦,頭痛惡寒。同擬。浮洪或溢,頭疼痰火 升騰;浮弦溢前氣少,背肩脹急。浮兼三尅鼻崩;浮短 頭疼虛議;浮洪而緊,牙痛按虛下紅年高。欬逆肺洪, 其死可必。《頭痛》浮細而堅,虛汗;浮細無力;沈洪痰熱; 沈細而滑骨蒸。三尅;兼沈欬嗽,痰紅火熾;沈滑兼短 兼洪。沈濇或弦。參入沈短俱主欬痰。惟短兼主少氣。 右寸後候。胸中上焦輸氣之位。診之浮濇或弦。胸膺 痛沈短或兼諸滑。沈濇短氣,沈弦洪濇為痰,沈洪 足熱糞祕。

左關前位,肝膽血筋,目脅之司。脈常見濇,日後患風 預決。春逢浮濇,秋來為病先知。「浮洪或參弦濇,俱為 目疼。浮洪長為壯熱,肝火之熙;益主頭疼目眩,女懷 淫欲之思。浮濇或兼弦,浮洪無力。浮兼滑小短六候 弦推。浮細濇弦急,膝胻強直。沈滑或《眩雜》,眩運奚疑。 沈濇或弦并至俱為脅脹。沈弦細濇,麻木作於四肢」; 沈洪體疼。浮熱細長。左積無疑。

左關後以候膈,中焦生發之機。「浮濇或弦并至。俱為 偏墜。沈濇或弦并至,膈脹有時。沈濇洪弦膈熱。沈短 膈脹虛推。」

右《關前候》,胃腑納受飲食之職。其脈浮兼有六溢,短 洪細滑濇加之。浮小濇弦惡噦,須分虛實。浮濇弦大 面熱,浮滑按濇食滯。沈濇或參乎弦,沈短與之。弱澀 沈小食少嘔吐,沈短口淡無味。沈短滑為酒傷,芤見 吐紅傷胃。浮弦沈大喜饑,洪虛晚熱來去。沈濇弦大, 所兼有異。兼虛腹脹,兼實消食。沈短濇微,胃口積疼。 沈,小濇弦噫氣胸否。

右關後候,乃脾之使,脾司運化,四肢血氣,其脈浮弦 細濇。寒傷於脾,「浮濇或并,其弦惡寒失衛。小濇弱,易 饑飽,沈洪實,易消食,沈小虛,弦體熱,沈短氣乏不給, 沈濇弦」,大食泄,芤為痰紅,甚則痢崩下血,因虛瀉注。 兩尺前以候腎。腰耳瞳精骨髓,其應浮濇。「浮弦而濇 耳無聞,浮短脛清,浮滑而弦腰膝直,沈弦大或兼濇。」 洪虛,口乾飲水。沈急沈濇,腰疼緩細,腰重傷濕;弱短 弱濇,耳鳴芤見,不能久視。

兩尺後之浮位,以候下部足胻應指,浮濇或弦,兼足 清麻木;「浮弦小急或浮緊,俱為膝疼。浮弦滿濇,腳氣 浮短,足難遠行。右逢浮小短濇,肛門痔漏為急《左尺後沈》,候腹下焦,小膀前陰應指,「沈短沈澀,間參 弦至遺精白帶,老人小水頻頻。」「《姙逢》沈濇,則為胎漏, 芤為莖衄,弱滑陰疼。至於沈滑沈大,或兼弦濇,微為 尿赤」,甚為小便濁淋;沈細陰囊濕痒,小水頻數,兼軟 偏墜,兼之長覆經凝;短弱小便後小腹虛疼;沈弦濇 侵內,小腹血瘕。

右《尺後》沈候,腹後陰大府之關指下「沈濇而或兼弦, 兼大沈洪而健,俱為大便燥艱;沈小或兼弦,俱為糞 溏。沈弦洪無力,溏結相參;沈濇無力,虛瀉宜固;沈逢 三尅,瀉因食傷;沈滑洪滑,熱利初興宜下;沈短而濇, 久痢宜補脾鄉。」沈短短滑與微,俱為下血,長覆為疝, 弱濇失氣亡陽。統屬更僕難盡,姑且舉其二三,診家 「常變之要,幸勿視為迂談。」

《高陽生脈訣假名》
编辑

高陽生,五代時人,著《脈訣歌括》,託為王氏叔和,而今 本雜以潔古《傷寒脈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註,大為 俗學之惑。叔和晉人也,自有《脈經》,尚復牴牾,大段古 書難盡信也。脈家書甚多,當以《內經》為主,滑氏《診家 樞要》以浮、沈、遲、數、滑、濇六者為提綱,予補以有力、無 力二者,丹溪以血氣痰火為病之提綱,則脈滑在血 「分而有餘為痰,凡有形者從之。濇在氣分而有餘為 火,凡無形者從之。浮在表,沈在裏,遲為寒,數為熱,有 力為實,無力為虛。執此提綱,脈可得而明矣。」

《論丹溪脈大必病進說》
编辑

甫按:「脈大則病進。」脈之大者,乃邪氣之盛也,邪氣盛 則正氣虛可知矣。先是正氣虛弱,然後邪氣得以乘 之,而恣其盛大之勢。脈為氣血之精華,果無邪氣相 干,則自雍容和緩,如蔡西山之所謂「意思忻忻,難以 名狀。」今脈之大者,謂其大而過於尋常疇昔之時,故 知其為邪氣所乘也。人雖病之未形,而邪已形於脈 中,所以逆知病之必進也。為治之計,當先急則治其 標,發散邪氣,隨後調其正氣,庶幾可矣。丹溪謂:內傷 者陽所乘,外感者邪客經。似以即病而言,非為未病 而進之謂也。又謂脈血之所為屬陰。經曰:「濁氣歸心, 淫精於脈。」《舉要》云:「脈不自行,隨氣而至。」可見脈亦不 可外氣而為言也。王海藏云:君兼臣「權,尤其曲說。」丹 溪,醫之哲也。甫何敢辯,姑言之以俟知者。

《脈法部位表裏虛實主病提綱》
编辑

浮以候表,沈以候裏。虛則病虛,實則邪實。各部所司, 病宜分治。寸脈候上,心肺之位;關脈候中,肝脾之地; 尺脈候下,膀胱腎水,大腸小腸,皆在於內。

《左寸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主表虛自汗,腠理不固,寒氣不 衛,惡寒寒戰惡風。」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主表邪盛,頭痛發熱,目眥赤澀, 身疼或口乾。」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主裏虛,悸怖驚恐,惡人聲,精神 恍惚,健忘,夜不寐。

裏實主病:「沈而有力為裏實。心煩而躁,內熱夢遺,惡 熱口渴,顛狂讝語。」

《左關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主表證,目視不明,目生花。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表邪證,主脅痛腹脹,目痛,目脹。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主裏虛,為驚恐,為血痹,為多疑, 為猶豫。

《裏實主病》:沈而有力。「裏邪實」主肥氣。主多怒。為筋急 或疝痛。

《左尺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主表虛,為盜汗,為耳聾,膀胱癃, 小便短。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表邪實,為淋瀝,小便難,便赤便 濁。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裏虛證,為精冷不固,為足寒,為 腰冷腰重。

裏實主病:沈而有力。裏實證,為「腎氣盛陰旺,腰痛膝 痹,疝痛,左睪丸偏大。」

《右寸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表虛證,「自汗惡寒惡風,皮膚搔 痒,背惡寒,噴嚏流清涕。」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表實邪盛,為發熱頭痛,頭風眩 運。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主裏虛,為氣短不續,為寒嗽虛 喘,吐清痰。

《裏實主病》:「沈而有力,裏邪盛,咳嗽有痰積,老痰咳吐 不出,氣壅喘甚。」

《右關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主表虛,四肢不舉,倦怠嗜臥,或 面目浮腫。」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主表實,主腹脹,胸膈否滿。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主裏虛胃寒,惡食,泄瀉惡心,嘔 吐翻胃裏實主病,沈而有力,裏邪盛,寒積宿食,有陳積。

《右尺脈候》
编辑

《表虛主病》:「浮而無力,與左同。」

表實主病:浮而有力。主腸風,風痹、耳鳴。

《裏虛主病》:沈而無力主腎虛。腰中如帶五千錢,腎水 不足,腰痹不能轉搖。

裏實主病。沈而有力。主寒疝痛腰痛,或為痢積。

《七情脈》
编辑

七情之脈,內傷五志,喜則脈緩,悲短、憂濇,思結、恐沈, 驚動、怒急七脈宜先審而處治。

《姙娠脈》
编辑

姙脈緊滑,見於右關,或吐傷損,他部相參。診之左脈, 或一部,或二部之洪滑,六脈相等,或尺旺,或中衝而 悠揚,男女之別,須審陰陽。右肺盛陰狀多,俱主弄瓦; 左尺盛陽狀多,俱主弄璋;右關微弱與數,胎防有損。 胎漏若逢右革,必墮堪傷。欲產脈歇止,或洪或細;臨 生右關弱,宜施補湯。

《脈證相反》
编辑

脈證相反,醫不可治。春夏浮濇,秋冬浮大,老人太過, 少壯不及,心痛脾疼,失血瀉痢,中惡金瘡,浮洪俱忌。 傷寒熱病,腹滿水氣,中毒發狂,沈細不吉。產後潰癰, 俱嫌洪實。咳嗽沈伏,虛痛,搏指,喘急細微,痿痹緊急。 中病脈緊,外病脈濇,汗出脈盛,頭痛短濇;虛勞心數, 風家脾緩。霍亂吐瀉,脈微而濇。人瘦脈大,有喘形盛 脈微短氣。更有傷寒陽病而脈逢陰。二周寸陷。厥利 而脈不至。脈微厥冷。煩躁。脈遲而反消食。

《脈證似反》
编辑

脈證似反非反,因之而變,無傷極實而有羸狀。寒熱 痓,脈沈細,極虛而有盛候。虛脈大而無常病。虛脈細, 因服寒涼而搏指;陰虛出汗,誤服參芪而脈強。傷寒 糞祕,脈遲,胃實宜下,痛風兼祕何妨。

《人脈不應》
编辑

人脈不應,以證參詳。人病而無惡證,脈和終吉;人安 而有惡脈,病屬膏肓。

《各部不勝脈》
编辑

各部不勝臟屬求之。「左關浮濇。左寸沈微。右寸洪數。 尺中緩遲。右關弦急。本病非宜。」

《勝負扶抑脈》
编辑

概論不勝,春弦濇欺,濇弦氣等,病作秋時。無弦春病, 無氣死推。更有兼其所勝,春弦而緩,相持氣多為平, 氣少長夏為病。無弦春病,無氣可知死期。春弦鉤扶 易愈,春弦滑抑退遲。勝負扶抑,偶舉可知。

《平人止脈》
编辑

平人脈止,年支參究,年支三合,猶立鼎足,申子辰水 土為之附。巳酉丑金,亥卯未木,寅午戌火,五行四局, 次審年支三合所屬,屬部逢止,是臟不足,死於不勝 之年,月支不勝有五,假如申年腎止,子年六月不祿。

《真臟止脈》
编辑

真臟止脈,斯為不及。大行數推,死期有異。蓋脈之動, 五臟之氣應之,合乎先天五行生數之序。法以水一、 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至為臟,一周十周,《大衍》數備, 五十無止,臟氣俱平,五十中止,一臟無氣,止數有常, 死期可擬。數止之法,從止數起,凡五為周,不及求止。 當其數而止者,所應之臟氣衰,至於自旺,日干不能 自旺而死。

《無脈候》
编辑

無脈之候,所因不一。久病無脈,氣絕者死。暴病無脈, 氣鬱可治。傷寒痛風,痰積經閉,憂驚折傷,關格吐利, 氣運不應,斯皆勿忌。

《南北政脈不應》
编辑

南北之政,先立其年。干分五運,支立司天。土運,甲己 金運,乙庚水運,丙辛木運,丁壬火運,戊癸土君。餘臣 司天,分列六化圖。推「少陽之右,陽明治之;陽明之右, 太陽治之;太陽之右,厥陰治之;厥陰之右,少陰治之; 少陰之右,太陰治之;子午之上,少陰治之;丑未之上, 太陰治之;寅申之上,少陽治之;卯酉之上,陽明治之; 辰戊之上,太陽治之。巳亥之上,厥陰治之。當歲年,支 司天,移當中位為基。南政司天在寸,北政司天在尺。 南政甲己土運喻,君位坎面離。少陰司天,兩寸不應。 少陰在泉,兩尺不應。三陰在左,則左不應,三陰在右, 則右不應。左右尺寸,少陰為定。北政乙庚丙辛。丁壬 戊癸,喻之臣輔位,南面北居卑。少陰司天。兩尺不應。 少陰在泉。兩寸不應。左右同前之應。」脈無沈細。俱宜 諸脈不應。反診較之。

《經》文「諸不應反。其診則見矣。」王註反診。謂覆手診之。以沈為浮。以大為細。非其理也。

尺寸反死。

歲當陰脈,在寸反見於尺,尺之陽脈而移於寸。歲當陰脈,在尺反見於寸,寸之陽脈而移於尺,尺寸相反,主死。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陰陽交危

歲當陰脈,在左反見於右,右之陽脈而移於左;歲當陰脈,在右反見於左,左之陽脈而移於右,左右相交主死。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

歌曰:「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陰司天 不應上,在泉於下不應之,太陰須診左寸尺,厥陰右 手尺寸持,少陰脈兼兩寸尺,此理微妙誠難知。」

南北政脈不應,須參看《運氣易覽》,為詳明矣。

《六絕脈》其經病其脈絕者死
编辑

衝陽絕,死不治。

《足陽明胃經》脈,在足大指後陷中,有動脈應指是也。

尺澤絕,死不治。

「手太陰肺經脈,在手臂曲紋陷中,有動脈應指」是也。

天府絕,死不治。

「手太陰肺經脈,在手臂內,肩髃下,有動脈應指」是也。

太衝絕,死不治。

足厥陰肝經脈,「足內大指後二寸動脈應指」是也。

神門絕,死不治。

手少陰心經脈,在手掌內側,有動脈應指是也。

太谿絕,死不治。

《足少陰腎經》脈,在足內踝骨下,有動脈應指者是也。

《久病死期候》
编辑

《久病反候》,春沉,夏微,秋洪,冬浮,過時命終。尺脈上不 至關,陰絕,死於春夏。寸脈下不至關,陽絕,死於秋冬。

《虛數死期》
编辑

「細數無力,虛勞非宜。數而有間,月斷死期。獨審盛衰, 三合相欺,如心獨盛,申子辰危。數而無間,日斷死期。 旬餘之內,如月而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