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105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五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一百六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五卷目录

 医部汇考八十五

  脉法十五

  徐春甫古今医统脉诀辩妄 部位 诊候有三 庞安常脉论 脉有七

  诊九候 神门命门人迎辩 统属诊法候病 统候 属候 高阳生脉诀假名 论丹溪

  脉大必病进说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左寸脉候 左关脉候 左尺脉候 右

  寸脉候 右关脉候 右尺脉候 七情脉 妊娠脉 脉证相反 脉证似反 人脉不应

   各部不胜脉 胜负扶抑脉 平人指脉 真脏止脉 无脉候 南北政脉不应 六绝

  脉 久病死期 虚数死期

艺术典第一百五卷

医部汇考八十五

编辑

脉法十五

编辑

《明徐春甫古今医统》

编辑

《脉诀辩妄》

编辑

脉,自《内经》以下,历周、秦、汉,鲜有得其旨绪者。至晋王 叔和氏,以脉鸣时,撰有《脉经》,可谓详切。惜其谬以大 小肠候之两寸,致有后人乘讹,集为《脉诀》,遂致《脉经》 几隐晦也。至宋庞安常氏,始得经意,而有人迎气口 之辩,嗣后论脉,未能或之先也。脉为医之关键,医不 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可以措治。医惟明脉 则诚良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脉其可以弗辩乎哉? 况医道之创制,始于神农,而阐于轩岐,先贤以论医 论脉,必本乎《内经》。《内经》为轩岐问答之书,贯彻天人, 该博义理,所谓“《三坟》之书”者是也。夫何六朝高阳生, 窃晋王叔和氏之名,撰为《脉诀》,以左心小肠肝胆肾 右肺大肠脾胃,命为歌成。帙谓浅近易习,致使后学 乐从,讹承惑固而不知觉。蔡西山、戴同父氏力为之 辩,而辩之未尽辩也。右尺、命门、三焦,并无经脏可候 之理,由辩而知其非者,仅千百之一二。小大肠候之 两寸,就以王氏《脉经》,诚为妄谬,又况《脉诀》之妄以诬 人乎?分以七表八里九道之名,夫何为也?以表言之, 则实脉非表也;以里言之,则迟脉非里也,而道更不 知为何道也。此其所以为妄者一也。又以《脉状图》之 以示人,而弦脉固可图也,而数脉、迟脉、促脉、结脉,皆 以至数为状,而可以图之乎?此其为妄者二也。夫以 言而传之者,亦下学之事耳。上达者以神领,以心悟, 而后得其妙焉。彼以左寸心与小肠同候,不知其祖 述何圣,抑不知其祖述何经?既不祖述,必据以理之 可准,义之可通,而固可宗也。以理言之,则大小肠皆 居下部之地,今乃越中部候之寸上,谓理之可准乎? 抑义之可通乎?又谓左寸浮,以候小肠之脉,设只单 浮,则心脉无矣。《经》曰:“心脉绝,死不治。”心脉可以一日 无乎?予逆推其小肠配于左寸之误也,彼盖因夫手 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 而诊之,其大肠配于右寸之误也,因夫手太阴肺经 与手阳明大肠经为表里,误移于寸口合而候之。殊 不知经络相为表里,诊候自有异同。《内经》以心配膻 中,肺配胸中,以肝配膈,以脾配胃,两尺外以候肾,内 候腹中,大肠、小肠、膀胱三腑,尽属腹中下部之位,故 三部寸关尺之配诊,则各因其脏腑之位焉,何常泥 于经络而候之也?况且命门并无经脏,三焦亦非一 腑,而何可以候之右尺耶?原夫大小肠居小腹之下 部,今而逆候寸口之上部,恶乎宜乎?经络表里部位 诊候,各有所属,岂容强合,以乱经位?此其为妄者三 也。吾之浮“以候表,主于外;心部之表候者,目眦汗腠 之所属也。沈以候里,主于内;心部之里候者,精神气 血之所属也。”又谓女人与男子脉相反悖,致使后人 有以左尺候心,右尺候肺者。殊不知男女之异者,不 过气血之少异,尺寸之强弱,五脏六腑定位,固亦可 以异乎?此其为妄者四也,予其容以弗辩乎哉!今述 《内经脉候统属诊法。质疑刊误》。以正其非。君子观之。 当自觉矣。

《部位》

编辑

《脉要精微篇》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 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 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 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胻、足中事也。”此 《内经》寸关、尺三部候法。至《难经脉诀》易之以大小肠, 配于心肺,而此竟鲜有能究之者,然则三部孰有准 于是哉?今世言脉之三部则是,而其内外之候法,若 非心谷汪先生质疑之著,其孰从而知之?《质疑》曰:“内外每部,有前后半部之分也。脉之上至,应前半部,为 外属阳。脉之下至,应后半部,为内属阴。上至者,自后 而进于前,阳生于阴也。下至者,自前而退于后,阴生 于阳也。”概而言之,脏腑近背之阳位者,以前半部候 之;近腹之阴位者,以后半部候之。细而分之,如两尺 内外,前后两旁之交,犹夫季胁之位界腰腹以分内 外者也。两尺前之半部,以候肾附腰脊之阳位者,两 尺后之半部,以候腹中之阴位者,自尺而附上为关, 在左则前以候肝之居于左胁近背之阳位,后以候 鬲之当胃口之阴位者。在右则前以候胃之近脊之 阳位,后以候脾之居于右胁近腹之阴位者。又上自 关而附上为寸,在右则肺居上右之阳位,胸中居膻 中穴上之阴位也,故于兹前后,分而候之。至若“前以 候前,后以候后”云者,则申上意而概言之也。以自关 中溢“寸,候胸至头之事。以自关中尽尺,候脐至足之 事。”则承上意而广言之也。此其为尺寸前后内外之 候也。夫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肾一脏而当两尺之 候,何哉?此阳一阴二之理也。夫心肝脾肺居于鬲上 阳位,其数奇,故各一形一候。惟肾居于鬲下阴位,其 数耦,故形如豇豆两枚,对附腰脊之左右,而分候两 尺,此水润下之理也。《脉经》及《刊误》并以两尺候肾者, 得此意也。《难经脉诀》乃以左尺候肾属水,右尺候手 厥阴,配之命门、少阳、三焦、相火,失之矣。夫命门者,《铜 人》以背脊十四椎下一穴,谓之命门。据此,内无正脏, 外无正经,何以列部?且手厥阴经之脏,命名不一,有 以心包络言者,有以七节之旁中有小心言者,有以 代心主病言者,有以两肾静水动火言者,皆无稽之 言也。考之《金匮真言篇》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 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为阳。”此以十一脏而配 十二经,则手厥阴一经无脏之可配矣。考之《灵兰秘 典篇》,岐伯对黄帝十二脏之问曰:“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 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 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 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 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 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观此膻中足 十二脏之数,以备十二官之用,然则配手厥阴之经 者,不在膻中与?诚以膻中乃心前空虚之处,与心同 志为喜,喜笑者火之司也,则知司火以为心火之相 应者也。常藏氤氲之气,《灵枢》谓之宗气,又谓之气海。 其气之馀,淫于胸之上焦,由肺布于一身,以为生生 不息之运用,《经》谓少火生气是也。苟一失常,则外暑 内热,而燔灼脏腑,谓之相火龙火,《经》谓“壮火食气是 也。”是知膻中者,手厥阴心主相火之脏也。故本文以 配心脏君火,分外内,而同候左寸,此火炎上之理也。 原手厥阴之经,起于胸中,络之三焦,由腋上行臂手 之内,终于手之中指。然经与脏俱值身之上部,当候 于寸,而以右尺候之可乎?又三焦者,手少阳之腑,上 下通者也。《灵枢》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 以胸为上焦,气之原也;鬲为中焦,血之原也;腹为下 焦,水之原也。位分不同,而主治亦异,此本文所以有 胸膈腹中之异候原手少阳之经,起手无名指端,行 肘臂外,循肩上头,一支下络膻中,属于胸膈腹之三 焦,则非下焦之可得而专者,而专以右尺候之可乎? 且腑不及胆者何也?则于肝寄之矣;腑不及小肠、大 肠、膀胱者何也?于腹中统之矣。抑是三腑者,皆居腹 之下,宜以两尺后半部而分左右候之。小肠从心列 左,大肠从肺列右,膀胱与小肠相通而同其候则是 也。《难经》等书,舍其脏腑高低,拘之外经表里,以左寸 候心小肠,右寸候肺大肠,则非也。考之《枢要》等书,亦 多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 之病。今以经候前后、外内之法言之,常诊一部之中, 上下之至,耎滑应时合位者,谓之中和之脉为平。前 后上下之至,有太过不及,失时反位者,谓反常之脉 为病。然必察上至下至,脉状同异,而分统属之候。盖 因属之五行,气同则合上升,惟水润下,气异,俱有升 降,以分阴阳,故上下之至同者,以统断之。寸关病在 前候,两尺病在后候,上下之至异者,以属断之。上至 病在前候,下至病在后候。上下互见和乖,和主平而 乖病也。上下相同,同中之有异者,主异者之候而为 病也。“上下相同,强弱之有尤者”,主尤者之候而为病 也。涩、滑、长、短、洪、细、芤、迟,八脉有之,大法统属,兼审浮 沈虚实,阴阳溢覆。浮以候表,通主皮毛筋脉,头项腰 脊肢节筋肉之属也。沈以候里,通主脏腑骨髓咽喉 二便之属也。虚者不及,以为痒麻痿泄之证也。实者 太过,以为胀壅疼秘之证也。上至为阳,以候上升之 病也;“下至为阴,以候下降之病也。上至出部为溢,下 至出部为覆”,所候同前,且以涩之不及一脉例之,如 两尺前之上至,此肾之所候也。诊得浮涩,主耳聋,盖 肾藏精而寄窍于耳,耳得肾之精气,上荣而能聪听今浮而涩,为肾不足,不能上荣于耳,则耳聋矣。沈涩 主腰痛,盖肾附脊而外候于腰,腰得肾之精气内滋 而能转摇。今沈而涩,为肾不足,不能内滋于腰,则腰 痛矣。左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小肠膀胱之所候也。浮 涩主足膝冷麻,盖腹,下焦之位也。阳气不足,不能外 温足膝,故足膝为之冷麻矣。沈涩,男主遗精,女主带 下,腹中水精之经也。阳气不足,不能内固前阴,故精 带而滑下矣。右尺后之下至,此腹中大肠之所候也。 浮涩与左同断,沈涩主大便难。腹中为大肠之原也, 大肠本多气多血之经,今沈而涩为大肠,气血不足, 则气滞血燥而大便难矣。左关前之上至以候肝,浮 涩则主肝血不能上荣而目昏。沈涩则主肝气内郁 而胁胀。左关后之下至以候鬲,浮涩则主中宫“之湿 渗入囊中,故睾丸偏大,兼急而为痛。沈涩则主中焦 之气不能荣精于心肺,故滞于膈为胀甚为痛也。”右 关前之上,至,浮涩主恶吐,沈涩主少食,此候胃阳以 司纳受者也。右关后之下,至浮涩主四肢恶寒,沈涩 主饮食难化,此候脾阴以司运化者也。右寸前之上 至所以候肺,浮涩主头痛,肺输气之脏也,其气宜充 而不宜减,今浮兼涩,为肺之气不足,不能上充于头, 故头无所滋禀而为虚痛耳。沈涩主痰滞。肺通气之 脏也,其气宜利而不宜滞,今沈兼涩,为肺之气不利, 滞而为痰,或由痰遏肺窍而为咳嗽耳。右寸后之下 至,所以候胸中浮涩,两膺刺痛,“两膺”俱胸之旁也。今 沈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能外充两膺,故两膺气 滞而刺痛耳。”“沈涩主短气,胸为上焦气之原也。今沈 兼涩,为胸中之气不足,不能给肺之输送,故气短而 不相续耳。夫心候诸左寸前之上至浮涩主头眩,以 心血不能外荣于头,故火因之扇动而头眩耳。沈涩 主虚汗,以心血不足,则火因之内蒸而为汗耳。”膻中 候诸左寸后之下至浮涩,主两臑恶寒。臑乃膻中手 厥阴经过之分也。外经气不足,则腠理失卫,邪因外 袭,故近臑之处恶寒耳。沈涩主惊,膻中宗气之藏也, 膻中之气不足,则火耗心血,神不内守,故惊悸而不 宁耳。此举涩脉以见例,馀可类推矣。

《诊候有三》

编辑

上古诊法有三者:“其一,诊十二经动脉,分天地人三 部九候,以调虚实;其二,以喉旁人迎与手寸口参诊, 取四时若引绳,大小齐等曰平,偏盛曰病;其三,独取 气口,分寸关尺外内,以候脏腑吉凶。”今废其二,惟气 口之诊行于世,而且失其真噫,可胜惜哉。

《庞安常脉论》

编辑

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相应,如两引绳, 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凡平人之脉,人迎大于春夏, 寸口大于秋冬。何谓人迎?喉旁取之,《内经》所谓别于 阳者也。越人不尽取诸穴之脉,但取手太阴之行度, 鱼际后一寸九分,以配阴阳之数,而得关格之脉。然 不先求喉手引绳之义,则昧尺寸阴阳关格之所起, 寸口倍于尺,则上鱼而为溢,故言溢者,寸倍尺极矣。 溢之脉,一名外关,一名内格,一名阴乘之脉。曰外关 者,自关以上外脉也,阴拒阳而出,故曰外格。阴主于 寸,动于尺,今自关已上,溢于鱼际,而关以后脉伏行, 是为阴壮乘阳而阳竭,阳竭则死,脉有是者死矣。此 所谓寸口四倍于人迎,为关阴之脉者也。关已后,脉 当一寸而沈过者,谓尺中倍寸口,至三倍则入寸而 为覆,故言寸者,尺倍寸极矣。覆之脉,一名内关,一名 外格,一名阳乘之脉。内关者,关已下内脉也;外格者, 阳拒阴而内入也。阳生于阴,尺动于寸,今自关已下 覆入尺泽,而关以下脉伏行,则为阳亢乘阴,而阴竭 亦死,脉有是者死矣。此所谓人迎四倍于寸口,为格 阳之脉也。《经》曰:“人迎与寸口皆盛,过四倍则为关格。 关格之脉羸,不能极天地之精气而死。”所谓关格者, 覆溢是也。虽然,独覆独溢,则补泻以生之。尺部一盛 泻足少阳,补足厥阴;二盛泻足太阴,补足少阴;三盛 泻足阳明,补足太阴。皆二泻而一补之,四盛则三极 导之以鍼,当尽取少阳、太阴、阳明之穴。脉弱者,取三 阳于足;脉数者,取于手少阳,二当补于阴,一至寸而 反之。脉有九候者,寓浮中沈于寸、关、尺也。越人不取 十二经之穴,直以二经配合于手太阴行度,自尺至 寸九分之位,复分三部,部中有浮中沈,以配天地人 也。又曰:“中风木,伤寒,金湿水热火温病起”于湿,湿则 土病,土病而诸脏受害,其本生于金木水火四脏之 变也。阳浮阴微为风湿,阳数阴实为温毒,阳濡阴急 为湿温,阴阳俱盛为温疟。其治也,风湿取足厥阴木, 手少阳火,温毒专取少阴火,伤寒取手太阴金、手少 阴火,湿温取足少阴水。乡人皆谓我能于伤寒,我察 伤寒与四温变证,辩其疑似而不可乱也。故定阴阳 于喉手,配覆溢于寸尺,寓九候于浮沈,分四温于伤 寒。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余参以《内经》诸书,可究而 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焉。

===
《脉有七诊九候》
===七诊者,诊宜平旦,一也;阴气未动,二也;阳气未散,三

也;饮食未进,四也;经脉未盛,五也;络脉调匀,六也;气 血未乱,七也;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九候者,三部各 有浮中沈三候,三三为九候也。浮以候表,头面皮毛 汗凑之属也;沈以候里,脏腑二便骨髓之属也。中者, 无过不及,非表非里,而无疾之可议,《中庸》所谓“天下 之正道”者也。反此者病。

《神门命门人迎辩》

编辑

《经脉别论篇》曰:“食入于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 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 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 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又曰:“气口者,亦太阴也。是以 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盖以气口 包括五脏六腑之总名也。此气口之所为寸口,而人 迎、命门、神门之脉,又各有其经也。气口成寸之位,乌 可以容三脉之紊,而三脉自有本位,岂可以容牵合 也哉!《脉要精微篇》有尺而附上,上附上之分,自是三 部,寸关尺之议,本于此也。《脉经》谓左手关前一分为 人迎,误也。愚常考之《内经》人迎诊候,乃是阳明胃脉, 位在结喉两旁动脉是也。《灵枢》·五色篇曰:“人迎盛坚 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纲目》释谓:气口脉在 两手掌后,手太阴之脉也。人迎脉在结喉两旁,足阳 明之脉也。盖谓胃为六腑之源,故与气口配诊,以知 疾病之端。庞安常论之详矣,兹不复赘。考之神门脉, 《内经》有曰:“神门绝,死不治。”神门为手少阴心经之动 脉穴,在掌后侧寸之分,与大渊相对。《脉经》谓两手尺 前为神门,误也。又以右尺为命门。亦尝考之,命门在 督脉十四椎下陷中,两肾之间,与脐相对,固为真元 之根本,性命之所关。肾虽属水,而实有相火寓于其 中。太极所谓“动者静之基”,则是静而生水者,本也;动 而挟火者,标也。虞天民谓:命门象门中枨𫔶,司开阖 之象,“惟其静而涵养乎一阴之真水,动而开鼓舞乎 龙雷之相火,水为常而火为变也。”可谓深得命门相 火之旨者矣。王氏牵合以配三焦之过,而遂失其大 经,弊延后世,无复觉焉。予自业医,问师心谷汪先生, 首以此语,初尚未知深契,沉潜于兹二十馀年,方有 定见,渊乎至哉!《经义》昭然,但学者不加察耳。传弊日 久。乘讹弗觉。今骤语之而不入也。故著《脉诀辩妄》以 救之。惟其厘革故习。以沭新盘。端有仗于同志君子。

《统属诊法候病》

编辑

候病所在,逐部诊视,合位应时,耎滑者吉。

合位,如肺应皮毛,心应血脉,脾应肌肉,肝筋肾骨之类是也。应时,如春弦、夏钩、秋毛、冬石,四季耎滑是也。耎滑如《经》云:“脉弱以滑,是有胃气也。”

病脉反之,大小独异,上下之至,异同候分,统属为式。 六部脉属五脏,应乎五行之气,气同则合,上达惟水, 下趋气异俱有阴阳升降之义。

如“左寸主心属火,气同则合上炎”,气异则分阴阳。右寸主肺属金,气同则合上光,气异则分明暗。左关主肝属木,气同则合上达,气异则分春秋。右关主脾属土,气同则合上升,气异则分寒温。“两尺主肾属水,气同则合下流”,气异则分溢覆。

故脉前后状同,统候兼主其一。寸关病在前候,两尺 病在后取。

如“左寸”前以候心,后候膻中。“右寸”前以候肺,后候胸中。“左关”前候肝胆,后以候膈;“右关前以候胃,后候脾宫。”“两尺前以候肾,后候腹中”之类是也。

前后之状,异者属候。岐之为二,上至病在前候,下至 病在后位。前后互现和乖乖,病和平。前后同中有异, 异者病拟。

如上下至俱弦,或弦兼涩,则取兼涩之候为病也。

前后强弱相同,尤者之候病及前阳后阴候病。阴降 阳升,前溢后覆。出部升降仿此。洪细长短,濡芤滑涩, 统中未详,属相出入,统属兼审,浮沈虚实。浮表经脉, 皮毛腠理,四肢百节,头面背膂;沈里口舌,咽喉骨髓, 五脏六腑,大便小水,两旁外内,亦分。表里侵外身热, 侵内积滞。

《经》云:“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是已。

“虚为不足,痒痳泻痿;实为有馀,胀壅痛秘。统,常属变 法,稽《经旨》,附以《管窥》”,条陈大意。

《统候》

编辑

浮以候表,诸阳之位。浮实为邪,浮虚少气。浮盛按衰, 里虚表实。浮有按无,无根之喻。平人寿夭,患者不起。 心肺浮盛,风寒外郁。左关脉浮,腹胀溲涩。右关脉浮, 胃虚停食。肝肾并浮,则为风水。

其脉自沈。外证腹满不喘。曰“石水。”

沈以候里,诸阴之位。沈实为积,沈虚少气。寸沈气郁, 尺沈本位。喘嗽肺浮,转陷不吉。肝肾并沈,则为石水。

寸口脉沈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或身

体反肿而或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而无大热者。皆曰风水。

迟为阴盛,气血凝泣。迟实为疼,迟虚寒滞。消中夏月, 沈迟俱忌。寸迟少气,尺血不给。

数为阳盛,气血燔灼。数实为热,数虚为躁。浮数有力, 寒伤经络;浮数无力,伤风痰嗽。浮数振寒,或脉时数, 身有痛处,皆主痈作。沈数有力,实火内烁;沈数无力, 虚劳为恶。杂病初迟,多宜补药。病退数存,未足为药。 数退证危,《真元》以脱。数按不鼓,虚寒相搏。微数禁灸。 洪数为火,乍数乍疏,魂归岱岳。细数而虚,虚劳阴弱。 兼沈骨蒸,兼浮喘作,加之嗽汗,喉疼俱恶。数候多凶, 匀健犹可,惟宜小儿,伤寒孕疟。左寸数兮,恶吐头疼, 数紧头痛,数虚口疮,数止肿毒,数健为狂。短数心痛, 洪数心烦。右寸数兮,肺金火烁,数紧喉痛,数滑喘嗽。 沈滑骨蒸,夏逢难保。左关数紧胁痛,数止多因怒过, 数长浑身壮热,数弦则是肝火。右关数兮口臭。浮数 易饥易饱。左尺数而或止,俱主赤尿淋浊。数虚下部 生疮,右尺数临粪燥。

滑为血聚,为妊为痰。宿食水饮,积热食溢。洪滑热痰, 咳喘眩运。一二部逢,女妊可决。但滑而散,三月之胎。 短滑洒伤,或为水逆。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滑杂大小, 霍乱吐泻。秋逢浮滑,儿扶易瘥。沈滑反时,逢冬永决。 滑数痰多,肌消死例。左寸短滑尺涩,女人血崩。右尺 和滑,为妊间滑阻月 涩为血少败血,恶寒滞下遗精,泻利汗泄。浮涩而短, 肺之本体。浮涩恶寒,沈涩腹疼。紧数为痹,弦涩少血。 涩甚痰多,最难扶济。数更细涩,虚劳永决。寸涩尺弦, 腹痛可决。寸脉浮数,尺涩,下利血清。沈弦细涩腹疼 阴证之例。

实为气壅,胀痛呕吐,脉实而满,四逆头热,“春秋为顺, 冬夏为逆。”左寸逢实,心热咽干。右寸逢实,气壅痰厥。 左关腹胀胁疼。右关食难化克。左尺小便涩难。右尺 热凝粪结。

虚为虚候,气血耗散,惊悸恍惚,倦痿汗出,虚大阳虚, 病属内伤。夏虚伤暑,身热汗泄。轻按见虚,随位而别。 左寸昏运,右寸下血,左关眼花,右关倦泄,左尺阴痿, 右尺泻作,尺虚寸搏,血崩可决,肝肾并虚,则死不治。 虚候宜补,右气左血,浮阳沈阴,尺寸仿例。

洪为热候,随宜而制。浮洪无力,虚火宜益。沈洪有力, 实火宜泻。洪紧痈疽,洪长壮热。洪涩而弦,谓之“三克。” 加以浮沈,随位而决。浮洪沈小,表强里怯。浮细沈洪 反推。洪转细兮,病退砒伤;洪数暴吐气弱。暮洪朝细, 服药有效。脉形今昨,细洪互变。老人六脉,浮洪两寸, 洪盛俱逆。一部独洪病推,少壮逢洪可济。心微而肺 洪盛,左胁一点之疼心肝。浮弦沈洪,肩背痛因提挈 肺脾。浮洪沈涩,食少腹膨。浮细沈洪,睡中汗出。 细为少气不足之候。前细后大气短。前大后细脱血。 六脉匀细,男平而女怀胎。洪细不调,病忌泻兼厥逆。 浮沈细为气虚不足,偏宜虚怯。

紧为疼候,寒邪搏击,浮紧或涩,兼之,俱属伤寒之始。 无汗寒热鼻干,头背俱疼强直。左寸浮紧伤寒,沈紧 则为心气。右寸浮紧头疼兼大,痰鸣喘急。沈紧滑为 欬痰。《沈洪》紧为喉痹。左关浮紧筋疼,沈紧胁疼寒郁。 右关浮紧腹膨,沈紧腹疼吐食。尺逢浮紧胻痛,按涩 则为耳闭,沈紧溲涩腹疼,细紧小肠疝气。

缓为风热,肤顽痿痹。洪缓湿热,细缓寒湿。小儿风热, 缓生急死。浮缓伤风,兼大同议,自汗寒热而鼽,头背 俱疼而急。寸逢浮缓,左右俱主伤风。左逢沈缓健忘, 右为短气。左关浮缓风运,沈缓气虚。右关浮缓腹膨, 沈缓少食。从容和缓为平。尺逢浮缓足痿。左尺沈缓, 溲频月水多来。右尺浮缓,泄泻肠风入胃。

长为气治,兼诸濡滑为平。心长神全,尺长期颐可卜。 老逢长濡寿悠,急为胃气不足。浮洪而长,颠狂热深; 伤寒热长,阳明热伏。沈细而长为积,高下须分。左寸 胸膈虚胀,右寸痰郁。左关肝气胁疼,右关则属脾胃。 兼洪伤于肉荤,兼滑伤于酒冰,兼涩鸡腐所伤,兼弦 菜果之滞;兼濡酒伤则泻,兼急腹疼。左尺经水愆期, 右尺疝气。

《短》为气虚,胀痛虚吐,上短下长,痛在头项,下短上充, 清在腰足。

促为阳盛,为狂为怒,五积于中,脉因而阻,渐退则生, 渐进不救,病后得之,幽期甚速。

结为阴盛,阳无所附,浮结四肢浮肿,沈结大便下红。 一结一升,再结二升。浮沈结而侵内,多阴少阳为蛊。 伤寒结代,心悸虚故。

代为气衰。其死可卜。宜于风家。痛极。妊妇 牢为里实。胃气不足。胁痛疲劳。胀满气促。

《革》为虚寒,半产崩漏,虚泻失血,精气不固,暴病可生, 久病命殂。

弦为气敛,痨疟拘急,积饮寒热,阴虚冷痹。浮弦无力, 外伤风邪。弦紧为寒,弦缓为湿,弦滑为痰,弦细少气春病无弦,失主非宜;秋深弦盛,金虚木实。弦状多同, 土逢木抑,弦急而散,杂病不吉,大抵十人九弦。兼之 濡滑为胃,兼急则为疼痛,兼洪则为火炽。弦多胃少 曰病,但弦无胃曰死。左浮弦涩,夏与秋逢为疟;按之 即滑,热多寒少奚疑?弦兼洪盛,先宜解邪散热;右关 虚弱邪轻,补剂方施。左浮弦濡,气虚脊痛;浮沈弦涩, 痰盛荣亏。沈小弦涩,虚汗无分盗自;右洪弦急,阴虚 火旺难医。左寸浮弦沈大,心气之痛;浮弦而大按涩 痫发如痴。右寸浮弦沈大,病因痰火所为;浮大虚为 鼻窒,兼弦头痛有时。左关逢弦,须审浮沈之异;浮阳 沈阴,内寒外热之持;浮阴沉阳,寒热反之。右关浮弦, 胸膨噫气;浮弦按涩,易饱易饥;弦细倦眠,浮弦急为 砂发;弦细而急,肝之真脏形脾。尺浮弦急,下部为痛; 沈弦细涩,阴证寒羁;双弦为饮,并出而细;左寸稀涎 上溢,关尺胁痛而推。

动为体疼,劳惊崩泻。在阳出汗,在阴发热。

散为血耗,表强里怯,浮洪兼散,夏月本体伤寒,逢散 证忌咳逆寻常散多非宜,产后解索宜益。

伏因有积,脉藏不出,伏细少气,伏数热厥。左寸脉伏, 神不守舍,右寸逢伏,毒发。寅午戌年关尺伏逢为积, 或因痛极。

《芤》为失血之候,审位高低而出。在上吐衄痰红,在下 崩漏下血。

濡为气虚之候,表虚少气为原。“左寸心惊噫气,左关 体弱目昏。左尺伤精阴痿,小水频数血崩。右寸虚汗, 或为痔漏下血。右关食积,右尺虚泻未宁。”

微为血少之候,不能冲灌其经。六脉俱微,《产绝肝肾 俱微》同评。“左寸微盗汗,右寸微恶寒,左关微胁胀,女 微后患崩,右关微积食,尺微涩崩漏,浮洪按微渺病 者入幽冥,在左遗精崩带,在右虚泻肠鸣。”

“弱为虚候,内伤血气。老人为宜,少壮为忌。”“左寸逢弱, 盗汗心悸。”“右寸逢弱,身疼短气。”“左关弱兮筋痿。右关 弱兮停食。”“左尺逢弱,骨髓浮频。”“右尺逢弱,临晚热至。”

《属候》

编辑

左寸,前候乎心。心司血脉,汗舌其诊,浮滑头疼,眩运 多痰。浮滑而洪,女子怀孕可决。浮短浮洪,浮弦细急, 头痛。浮涩,头运,恶寒。兼而同例。浮兼三克,头运有痰。 沈濡涩弦,忧气郁结。沈洪口渴。沈滑心热痰涎。沈细 溢前,心膈虚膨。宜益沈涩,或兼之弦。沈短与芤汗出。 沈短大涩,虚烦不眠。三克而沈,口干上热。 左寸后候,“膻中宗气,浮涩或并其弦,臂臑恶寒。浮迟 三克臂疼,沈逢心惕。沈涩或并其弦,或矩或芤惊悸。 沈滑沈洪,掌心热郁。”

右寸前,以候肺皮腠气,喉背鼻。诊之浮滑,头目眩运 多痰;浮涩兼弦,头痛恶寒。同拟。浮洪或溢,头疼痰火 升腾;浮弦溢前气少,背肩胀急。浮兼三克鼻崩;浮短 头疼虚议;浮洪而紧,牙痛按虚下红年高。欬逆肺洪, 其死可必。《头痛》浮细而坚,虚汗;浮细无力;沈洪痰热; 沈细而滑骨蒸。三克;兼沈欬嗽,痰红火炽;沈滑兼短 兼洪。沈涩或弦。参入沈短俱主欬痰。惟短兼主少气。 右寸后候。胸中上焦输气之位。诊之浮涩或弦。胸膺 请帮助识别此字。痛沈短或兼诸滑。沈涩短气,沈弦洪涩为痰,沈洪 足热粪秘。

左关前位,肝胆血筋,目胁之司。脉常见涩,日后患风 预决。春逢浮涩,秋来为病先知。“浮洪或参弦涩,俱为 目疼。浮洪长为壮热,肝火之熙;益主头疼目眩,女怀 淫欲之思。浮涩或兼弦,浮洪无力。浮兼滑小短六候 弦推。浮细涩弦急,膝胻强直。沈滑或《眩杂》,眩运奚疑。 沈涩或弦并至俱为胁胀。沈弦细涩,麻木作于四肢”; 沈洪体疼。浮热细长。左积无疑。

左关后以候膈,中焦生发之机。“浮涩或弦并至。俱为 偏坠。沈涩或弦并至,膈胀有时。沈涩洪弦膈热。沈短 膈胀虚推。”

右《关前候》,胃腑纳受饮食之职。其脉浮兼有六溢,短 洪细滑涩加之。浮小涩弦恶哕,须分虚实。浮涩弦大 面热,浮滑按涩食滞。沈涩或参乎弦,沈短与之。弱涩 沈小食少呕吐,沈短口淡无味。沈短滑为酒伤,芤见 吐红伤胃。浮弦沈大喜饥,洪虚晚热来去。沈涩弦大, 所兼有异。兼虚腹胀,兼实消食。沈短涩微,胃口积疼。 沈,小涩弦噫气胸否。

右关后候,乃脾之使,脾司运化,四肢血气,其脉浮弦 细涩。寒伤于脾,“浮涩或并,其弦恶寒失卫。小涩弱,易 饥饱,沈洪实,易消食,沈小虚,弦体热,沈短气乏不给, 沈涩弦”,大食泄,芤为痰红,甚则痢崩下血,因虚泻注。 两尺前以候肾。腰耳瞳精骨髓,其应浮涩。“浮弦而涩 耳无闻,浮短胫清,浮滑而弦腰膝直,沈弦大或兼涩。” 洪虚,口干饮水。沈急沈涩,腰疼缓细,腰重伤湿;弱短 弱涩,耳鸣芤见,不能久视。

两尺后之浮位,以候下部足胻应指,浮涩或弦,兼足 清麻木;“浮弦小急或浮紧,俱为膝疼。浮弦满涩,脚气 浮短,足难远行。右逢浮小短涩,肛门痔漏为急《左尺后沈》,候腹下焦,小膀前阴应指,“沈短沈涩,间参 弦至遗精白带,老人小水频频。”“《妊逢》沈涩,则为胎漏, 芤为茎衄,弱滑阴疼。至于沈滑沈大,或兼弦涩,微为 尿赤”,甚为小便浊淋;沈细阴囊湿痒,小水频数,兼软 偏坠,兼之长覆经凝;短弱小便后小腹虚疼;沈弦涩 侵内,小腹血瘕。

右《尺后》沈候,腹后阴大府之关指下“沈涩而或兼弦, 兼大沈洪而健,俱为大便燥艰;沈小或兼弦,俱为粪 溏。沈弦洪无力,溏结相参;沈涩无力,虚泻宜固;沈逢 三克,泻因食伤;沈滑洪滑,热利初兴宜下;沈短而涩, 久痢宜补脾乡。”沈短短滑与微,俱为下血,长覆为疝, 弱涩失气亡阳。统属更仆难尽,姑且举其二三,诊家 “常变之要,幸勿视为迂谈。”

《高阳生脉诀假名》

编辑

高阳生,五代时人,著《脉诀歌括》,托为王氏叔和,而今 本杂以洁古《伤寒脉入式歌》,又被熊宗立妄注,大为 俗学之惑。叔和晋人也,自有《脉经》,尚复抵牾,大段古 书难尽信也。脉家书甚多,当以《内经》为主,滑氏《诊家 枢要》以浮、沈、迟、数、滑、涩六者为提纲,予补以有力、无 力二者,丹溪以血气痰火为病之提纲,则脉滑在血 “分而有馀为痰,凡有形者从之。涩在气分而有馀为 火,凡无形者从之。浮在表,沈在里,迟为寒,数为热,有 力为实,无力为虚。执此提纲,脉可得而明矣。”

《论丹溪脉大必病进说》

编辑

甫按:“脉大则病进。”脉之大者,乃邪气之盛也,邪气盛 则正气虚可知矣。先是正气虚弱,然后邪气得以乘 之,而恣其盛大之势。脉为气血之精华,果无邪气相 干,则自雍容和缓,如蔡西山之所谓“意思忻忻,难以 名状。”今脉之大者,谓其大而过于寻常畴昔之时,故 知其为邪气所乘也。人虽病之未形,而邪已形于脉 中,所以逆知病之必进也。为治之计,当先急则治其 标,发散邪气,随后调其正气,庶几可矣。丹溪谓:内伤 者阳所乘,外感者邪客经。似以即病而言,非为未病 而进之谓也。又谓脉血之所为属阴。经曰:“浊气归心, 淫精于脉。”《举要》云:“脉不自行,随气而至。”可见脉亦不 可外气而为言也。王海藏云:君兼臣“权,尤其曲说。”丹 溪,医之哲也。甫何敢辩,姑言之以俟知者。

《脉法部位表里虚实主病提纲》

编辑

浮以候表,沈以候里。虚则病虚,实则邪实。各部所司, 病宜分治。寸脉候上,心肺之位;关脉候中,肝脾之地; 尺脉候下,膀胱肾水,大肠小肠,皆在于内。

《左寸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自汗,腠理不固,寒气不 卫,恶寒寒战恶风。”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邪盛,头痛发热,目眦赤涩, 身疼或口干。”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主里虚,悸怖惊恐,恶人声,精神 恍惚,健忘,夜不寐。

里实主病:“沈而有力为里实。心烦而躁,内热梦遗,恶 热口渴,颠狂讝语。”

《左关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证,目视不明,目生花。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证,主胁痛腹胀,目痛,目胀。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主里虚,为惊恐,为血痹,为多疑, 为犹豫。

《里实主病》:沈而有力。“里邪实”主肥气。主多怒。为筋急 或疝痛。

《左尺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为盗汗,为耳聋,膀胱癃, 小便短。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邪实,为淋沥,小便难,便赤便 浊。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里虚证,为精冷不固,为足寒,为 腰冷腰重。

里实主病:沈而有力。里实证,为“肾气盛阴旺,腰痛膝 痹,疝痛,左睾丸偏大。”

《右寸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表虚证,“自汗恶寒恶风,皮肤搔 痒,背恶寒,喷嚏流清涕。”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表实邪盛,为发热头痛,头风眩 运。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主里虚,为气短不续,为寒嗽虚 喘,吐清痰。

《里实主病》:“沈而有力,里邪盛,咳嗽有痰积,老痰咳吐 不出,气壅喘甚。”

《右关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主表虚,四肢不举,倦怠嗜卧,或 面目浮肿。”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表实,主腹胀,胸膈否满。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主里虚胃寒,恶食,泄泻恶心,呕 吐翻胃里实主病,沈而有力,里邪盛,寒积宿食,有陈积。

《右尺脉候》

编辑

《表虚主病》:“浮而无力,与左同。”

表实主病:浮而有力。主肠风,风痹、耳鸣。

《里虚主病》:沈而无力主肾虚。腰中如带五千钱,肾水 不足,腰痹不能转摇。

里实主病。沈而有力。主寒疝痛腰痛,或为痢积。

《七情脉》

编辑

七情之脉,内伤五志,喜则脉缓,悲短、忧涩,思结、恐沈, 惊动、怒急七脉宜先审而处治。

《妊娠脉》

编辑

妊脉紧滑,见于右关,或吐伤损,他部相参。诊之左脉, 或一部,或二部之洪滑,六脉相等,或尺旺,或中冲而 悠扬,男女之别,须审阴阳。右肺盛阴状多,俱主弄瓦; 左尺盛阳状多,俱主弄璋;右关微弱与数,胎防有损。 胎漏若逢右革,必堕堪伤。欲产脉歇止,或洪或细;临 生右关弱,宜施补汤。

《脉证相反》

编辑

脉证相反,医不可治。春夏浮涩,秋冬浮大,老人太过, 少壮不及,心痛脾疼,失血泻痢,中恶金疮,浮洪俱忌。 伤寒热病,腹满水气,中毒发狂,沈细不吉。产后溃痈, 俱嫌洪实。咳嗽沈伏,虚痛,搏指,喘急细微,痿痹紧急。 中病脉紧,外病脉涩,汗出脉盛,头痛短涩;虚劳心数, 风家脾缓。霍乱吐泻,脉微而涩。人瘦脉大,有喘形盛 脉微短气。更有伤寒阳病而脉逢阴。二周寸陷。厥利 而脉不至。脉微厥冷。烦躁。脉迟而反消食。

《脉证似反》

编辑

脉证似反非反,因之而变,无伤极实而有羸状。寒热 痓,脉沈细,极虚而有盛候。虚脉大而无常病。虚脉细, 因服寒凉而搏指;阴虚出汗,误服参芪而脉强。伤寒 粪秘,脉迟,胃实宜下,痛风兼秘何妨。

《人脉不应》

编辑

人脉不应,以证参详。人病而无恶证,脉和终吉;人安 而有恶脉,病属膏肓。

《各部不胜脉》

编辑

各部不胜脏属求之。“左关浮涩。左寸沈微。右寸洪数。 尺中缓迟。右关弦急。本病非宜。”

《胜负扶抑脉》

编辑

概论不胜,春弦涩欺,涩弦气等,病作秋时。无弦春病, 无气死推。更有兼其所胜,春弦而缓,相持气多为平, 气少长夏为病。无弦春病,无气可知死期。春弦钩扶 易愈,春弦滑抑退迟。胜负扶抑,偶举可知。

《平人止脉》

编辑

平人脉止,年支参究,年支三合,犹立鼎足,申子辰水 土为之附。巳酉丑金,亥卯未木,寅午戌火,五行四局, 次审年支三合所属,属部逢止,是脏不足,死于不胜 之年,月支不胜有五,假如申年肾止,子年六月不禄。

《真脏止脉》

编辑

真脏止脉,斯为不及。大行数推,死期有异。盖脉之动, 五脏之气应之,合乎先天五行生数之序。法以水一、 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五至为脏,一周十周,《大衍》数备, 五十无止,脏气俱平,五十中止,一脏无气,止数有常, 死期可拟。数止之法,从止数起,凡五为周,不及求止。 当其数而止者,所应之脏气衰,至于自旺,日干不能 自旺而死。

《无脉候》

编辑

无脉之候,所因不一。久病无脉,气绝者死。暴病无脉, 气郁可治。伤寒痛风,痰积经闭,忧惊折伤,关格吐利, 气运不应,斯皆勿忌。

《南北政脉不应》

编辑

南北之政,先立其年。干分五运,支立司天。土运,甲己 金运,乙庚水运,丙辛木运,丁壬火运,戊癸土君。馀臣 司天,分列六化图。推“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 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 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子午之上,少阴治之;丑未之上, 太阴治之;寅申之上,少阳治之;卯酉之上,阳明治之; 辰戊之上,太阳治之。巳亥之上,厥阴治之。当岁年,支 司天,移当中位为基。南政司天在寸,北政司天在尺。 南政甲己土运喻,君位坎面离。少阴司天,两寸不应。 少阴在泉,两尺不应。三阴在左,则左不应,三阴在右, 则右不应。左右尺寸,少阴为定。北政乙庚丙辛。丁壬 戊癸,喻之臣辅位,南面北居卑。少阴司天。两尺不应。 少阴在泉。两寸不应。左右同前之应。”脉无沈细。俱宜 诸脉不应。反诊较之。

《经》文“诸不应反。其诊则见矣。”王注反诊。谓覆手诊之。以沈为浮。以大为细。非其理也。

尺寸反死。

岁当阴脉,在寸反见于尺,尺之阳脉而移于寸。岁当阴脉,在尺反见于寸,寸之阳脉而移于尺,尺寸相反,主死。子午卯酉四年有之。

阴阳交危

岁当阴脉,在左反见于右,右之阳脉而移于左;岁当阴脉,在右反见于左,左之阳脉而移于右,左右相交主死。寅申巳亥辰戌丑未,八年有之。

歌曰:“南政寸上尺居下,北政尺上寸下推,三阴司天 不应上,在泉于下不应之,太阴须诊左寸尺,厥阴右 手尺寸持,少阴脉兼两寸尺,此理微妙诚难知。”

南北政脉不应,须参看《运气易览》,为详明矣。

《六绝脉》其经病其脉绝者死

编辑

冲阳绝,死不治。

《足阳明胃经》脉,在足大指后陷中,有动脉应指是也。

尺泽绝,死不治。

“手太阴肺经脉,在手臂曲纹陷中,有动脉应指”是也。

天府绝,死不治。

“手太阴肺经脉,在手臂内,肩髃下,有动脉应指”是也。

太冲绝,死不治。

足厥阴肝经脉,“足内大指后二寸动脉应指”是也。

神门绝,死不治。

手少阴心经脉,在手掌内侧,有动脉应指是也。

太谿绝,死不治。

《足少阴肾经》脉,在足内踝骨下,有动脉应指者是也。

《久病死期候》

编辑

《久病反候》,春沉,夏微,秋洪,冬浮,过时命终。尺脉上不 至关,阴绝,死于春夏。寸脉下不至关,阳绝,死于秋冬。

《虚数死期》

编辑

“细数无力,虚劳非宜。数而有间,月断死期。独审盛衰, 三合相欺,如心独盛,申子辰危。数而无间,日断死期。 旬馀之内,如月而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