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10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十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十卷目錄

 醫部彙考九十

  外診法二望二

  黃帝靈樞經論勇篇 衛氣失常篇 陰陽二十五人篇 五音五味篇 行鍼

  篇 通天篇 論疾診尺篇

  扁鵲難經望色

  張機金匱要略望聞

  傷寒論望聞

藝術典第一百十卷

醫部彙考九十

编辑

外診法二望二

编辑

《黃帝靈樞經》

编辑

《論勇篇》

编辑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 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 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 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 厚肉堅,固不傷于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 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 感于寒,外內皆然,乃病。黃帝曰:「善。」

皮膚肌腠之間,五臟元真之所通會,是以薄皮弱肉,則臟真氣虛矣。五臟之氣虛,則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虛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也。黑者,水之色,論腎氣之厚薄也。不傷于四時之風者,謂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土主于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傷于四時之風者,必重感于寒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腎為水臟。上應天之寒氣。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堅之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內皆然。乃病。謂外受天之寒邪。內傷腎臟之水氣。

《衛氣失常篇》

编辑

黃帝問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氣血筋骨之病也?」伯 高曰:「色起兩眉薄澤者,病在皮;脣色青黃赤白黑者, 病在肌肉;榮氣濡然者,病在血氣;目色青黃赤白黑 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塵垢,病在骨。」

色者,氣之章也。兩眉間,即闕中,乃肺之部。肺合于皮,故色起。兩眉薄澤,知衛氣之病在皮也。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臟,故觀脣色青黃赤白黑者,知衛氣之病在肌肉也。榮者,血之氣也。血之液為汗,汗出而濡然者,知衛氣之病在血氣也。肝主筋,開竅在目,視目色之青黃赤白黑者,知衛氣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陰三陽十二經脈,故五色之並見也。耳者腎之竅。耳焦枯受塵垢者,知衛氣之病在骨也。夫皮肉筋骨脈外之氣分,衛氣出于形身,而各在其處也。

《陰陽二十五人篇》

编辑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蒼帝,其為人蒼色,小頭長 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憂,勞于 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太角 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 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釱角之人比于右足 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 陽之下。「栝栝然。」

木主東方,其音角,其色蒼。故木形之人,當比之上角,似于上天之蒼帝。「色蒼」者,木之色蒼也。「頭小」者,木之巔小也。「面長」者,木之體長也。「肩背大」者,木之枝葉繁生,其近肩之所闊大也。「身直」者,木之體直也。「小手足」者,木之枝細而根之分生者小也。此自其體而言耳。「好有才」者,木隨用而可成材也。「力少」者,木易動搖也。「內多憂而外勞于事者,木不能靜也。耐春夏者,木春生夏長也。不耐秋冬者,木至秋冬而凋落也,故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足厥陰風木主氣,佗佗,美也,如木之美材也。夫五音主五運之化氣,三陽應六氣之司天。五音之合于三陽者,應歲運之于支相合也。」足厥陰與足少陽相合,以一陰而合左右太少之四陽者,應地居天之中,而天運于上下左右也。大謂之釱,即太角也。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釱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推推然者,下文之所謂足少陽之上,血氣盛則通髯美長也。遺遺,謙下之態,如枝葉之下達也。推推,上進之態,如枝葉之上達也。半謂之判,即少角也。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陽。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栝栝然」者,下文之所謂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也。隨隨,從順之態,如木體之委曲也。栝栝,正直之態,如木體之挺直也。

火形之人,「比于上徵,似于赤帝,其為人赤色,廣䏖,銳 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 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顏,急心,不壽,暴 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 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于」 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鮫鮫然;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 陽,太陽之下「支支頤頤然。」

火主南方,其音徵,其色赤,故火形之人,似于上天赤帝。「色赤」者,火之色赤也。「䏖」,脊肉也。「廣䏖」者,火之中勢熾而大也。「面銳頭小」者,火之炎上者,銳且小也。「好肩背、髀腹」者,火之自下而上,光明美好也。「手足小」者,火之旁及者,其勢小也。「行安地」者,火從地而起也。「疾心」者,火勢猛也。「行搖」者,火之動象也。「肩背肉滿」者,即䏖廣也;有氣者,火有氣勢也。此自其體而言耳。輕財者,火性易發而不聚也。少信者,火性不常也。多慮而見事明者,火性通明而旁燭也。好顏者,火色光明也;急心者,火性急也。不壽暴死者,火性不久也。此自其性而言耳。耐春夏者,木火相生之時;不耐秋冬者,火畏涼寒也,故秋冬感而病生焉。手少陰君火主氣核核,真實之義,如火之神明正直也。手少陰與手太陽相合。質者,火之形質也。質徵即太徵,質判即少徵也。質徵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鮫鮫》然者,下文之所謂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也。肌肌然者,肉之充滿也;《鮫鮫》然者,性之踊躍也。少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陽。質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支支然者,下文之所謂「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也。慆慆,喜悅之態。支支頤頤,上下之相應也。

土形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 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脛,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 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 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太宮 之人,比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宮之人,比 于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宮之人,比于右足 陽明,陽明之上樞樞然。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 明之下兀兀然。

中央主土,其音宮,其色黃。故土形之人,比于上宮,似于上古。《黃帝》曰:上古者,以別于本帝也。色黃者,土之色黃也。面圓者,土之體圓也。頭大者,土之高阜也。肩背美者,土之體厚也。腹大者,土之闊充也。股脛美者,充于四體也。小手足者,土溉四旁至四末而土氣漸微也。多肉者,土主肉也。上下相稱者,土豐滿也。行安重者,上體安重也;「舉足浮」者,土揚之則浮也。此自其體而言耳。「安心」者,土性靜也;「好利人」者,土以生物為德也;「不喜權勢善附人」者,土能藏垢納污,不棄賤趨貴也;「耐秋冬」者,土得令也;「不耐春夏」者,受木尅而土燥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足太陰濕土主氣,「敦敦然」者,有敦厚之道也。足太陰與足陽明相合,太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少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樞樞然」者,下文之所謂。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髥美長也。婉婉和順之態,土之德也。樞樞,如樞轉之持重,土之體也。加宮,土之加厚,比上宮也。加宮之人,比于左足陽明,左宮之人,比于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兀兀然」者,下文之所謂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也。坎坎然者,行地之或安或浮,如山路之不平也。兀兀,不動貌,如平陸之安夷也。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 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 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 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 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 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西方主金,其音商,其色白,故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上天。「白帝面方」者,金之體方也。「色白」者,金之色白也。「頭腹肩背俱小」者,金質收斂而不浮大也。「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者,金體堅剛而骨勝也。「身清廉」者,金之體冷而廉潔,不受污也,此自其體而言耳。「急心靜悍」者,金質靜而性銳利也。善為吏者,有斧斷之才也。秋冬者,金木相生之時。不耐春夏者,受木火之制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手太陰燥金主氣,敦敦然者,如金體之敦重也。手太陰與手陽明相合,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監監然者,下文所謂「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也。」廉廉,如金之潔而不污,監監如金之鑒而明察也。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陽明。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嚴嚴然者,下文所謂「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也。脫脫如金之堅白,涅而不淄,嚴嚴如金之整肅也。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頤,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 延然。不敬畏,善欺紿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 感而病生。足少陰汙汙然。太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陽, 太陽之上頰頰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 下紆紆然。眾之為人,比于右足太陽,太陽之下潔潔 然。桎之為人,比于左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

北方主水,其音羽,其色黑。故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上天。黑帝色黑者,水之色黑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頭大」者,水面平闊也。頤乃腎之部,廉頤者,如水之清濂也。小肩大腹者,水體之在下也。「動手足」者,水流於四旁也。「發身搖」者,水動而不靜也。「下尻長」者,足太陽之部,如水之長也。背主督脈,背延延然,太陽之「水,上通於天也。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人不敬畏,而善欺紿人也。戮死者,多因戮力勞傷而死,蓋水質柔弱,而不宜過勞也。秋冬者,金水相生之時,春時木洩水氣,夏時火熯水涸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足少陰寒,水主氣,汙汙然者,卑下之態,如川澤之納污也。」足少陰與足太陽相合,太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桎之為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上頰頰安安然」者,下文之所謂「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也。頰,俠輔也。「頰頰然」者,謂太陽在上,如有俠輔而尊貴也。「安安然」者,安然而不動也。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眾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下紆紆潔潔然」者,《下》文之所謂,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也。紆紆,紆洄之態,如水之洄旋也。潔潔,如水之清潔也。「曰眾之為人」者,謂居海濱平陸之大眾,如水之在下而形體清潔也。「桎之為人」者,謂居岡陵山谷之人民,如山之在上,安然而不動也。蓋水性動而不靜,故水形之人,動手足,發行搖身,如居于高陵山谷之中,受《加》宮之所勝制,則手足如桎梏,而安然不動矣。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勝色,色勝 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憂矣。形色相得 者,富貴大樂。」黃帝曰:「其形色相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 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 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憂矣。當此」 之時,無為姦事,是謂「年忌。」

形勝色者,如太角之人其色黃;色勝形者,如太宮之人其色青也。夫形者,五行之體也,色者,五行之氣也。形氣相得,感天地之生成,故主富貴大樂。「下上之人」者,謂左右太少之上下,合手足三陽之人,而三陰之人不與焉。年加者,始于七歲,每加九年,乃色形不相得者之所大忌也。夫七歲者,少陽也,加九年乃十六歲,再加九年,乃二十五歲。蓋以手足三陽之人,始於七歲之少陽,再加窮九之老陽,陽亢極而有悔矣。凡此相加之年,皆為斯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其分也,如感之則病行,有所疏失,失則憂矣。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奈 何?」岐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髥美長,血少氣多 則髥短,故氣少血多則髥少,血氣皆少則無髥,兩吻 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 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行則善高舉,足足指少肉,足善 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 枯瘁善痿,厥足痹。

生長鬚毛者,乃充膚熱肉,澹滲皮毛之血氣。然手足三陽之氣血,各因本經之經脈所循之處,而各分皮部,故帝問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以知形氣。蓋以各經脈絡所循之上下候之,以知形中之氣血也。形者,謂皮肉筋骨也。足陽明之脈,其上行者,俠口環脣,下交承漿。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髥美而長,血少氣多則「髥短,氣少血多則髥少,氣血皆少則無髥,蓋血盛則澹滲皮膚而生毫毛。氣者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是以在上之鬚眉,在下之毫毛,皆藉皮膚之氣血以生長,故氣少則髥少,血少則髥短,血氣皆少則無髥矣。血氣少而不能充皮膚,肥腠理,故兩吻多畫,蓋肌肉不得充滿,而多瘦紋也。足陽明之」脈,其下行者,循膺胸,下臍腹,從膝臏而至足跗,故在下。皮膚之血氣盛,則下毛美而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臍;血氣皆少則無毛,雖有亦稀而枯瘁也。足指少肉,足善寒者,氣之所以熏膚充身澤毛者也。瘃者,手足寒冷之凍瘡。夫血所以溫膚熱肉,今血少則肉瘃也。痿厥足痹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髥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髥 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鬚,血氣皆少則無鬚。感干寒濕 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脛毛美 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脛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 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少陽經脈,其上行者,循於耳之前後,加頰車,下頸項。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通髥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髥美短。蓋鬚髮乃血之餘,是以血多氣少,雖短而亦美也。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為痹。爪者筋之餘,血氣皆少,不能榮養筋骨,以致寒濕之邪留痹,而為骨痛爪枯也。其經脈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輔骨之前,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膚分肉之血氣盛,則脛毛美長,外踝肥,血多則皮堅而厚,血少則皮薄而軟。蓋血之所以澹滲於皮膚者也。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 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 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 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少理當作小理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循兩眉而上額交巔,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好而有毫毛也。」夫「充膚熱肉、生鬚毛之血氣,乃後天水穀之所生。在上之髭鬚,在下之長毛,皆生于有生之後,眉乃先天所生。故美眉者,眉得血氣之潤澤而美也;毫毛者,眉中之長毛,因血氣盛而生長,亦後天之所生也。惡眉者,無華彩而枯」瘁也;面多小理者,多細小之紋理,蓋氣少而不能充潤皮膚也。血少氣多,則面多肉,氣之所以肥腠理也。《內經》云:「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平脈篇》曰:「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血氣和」者,謂經脈皮膚之血氣和調,則顏色鮮美也。蓋臟腑之俞,皆出于太陽之經,太陽為諸陽主脈也。轉筋踵下痛者,血氣少而不能榮養筋骨也。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 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 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陽明脈,其上行者,俠口,交人中,上俠鼻孔。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髭美惡者稀而枯瘁也。其經脈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兩筋之間,出合谷。故血氣盛則腋下毛美,而手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手瘦以寒也。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 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 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少陽脈,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頰,上至目銳眥,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眉美以長;其下行者,從肩臑肘臂而上出手腕,故血氣盛則手捲多肉以溫。蓋手少陽之血氣,循手表腕,盛則皮緩肉淖,善于捲握也。多脈者,皮肉瘦而脈絡多外見也。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 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 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手太陽脈,其上行者,循于顴、頰、耳、鼻、目、眥之間。是以皮膚之血氣盛,則有多鬚,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色惡」,太陽為諸陽主氣也;其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于手腕。是以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也。

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氣血少。其肥而 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 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 以知逆順矣。

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也;「惡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少也;「肌肉肥而顏色潤澤」者,手足三陽之脈血氣皆有餘也。蓋足太陽為諸陽主脈,太陽之脈氣血盛而美眉,則諸陽之脈血氣皆有餘,而肌肉肥澤矣。故當再審察其皮膚分肉之氣血,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逆順者,皮膚經脈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者也。知逆順之有餘不足,則知所以調之矣。

《五音五味篇》

编辑

聖人視其顏色,黃赤者,多熱氣;青白者,少熱氣;黑色 者,多血少氣;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髥極鬚者,少陽多 血;美鬚者,陽明多血,此其時然也。

「赤主夏,黃主長夏,故黃赤者多熱氣。熱氣者,陽氣也。青主春而白主秋,故青白者少熱氣也。黑主冬令之水,而陽氣深藏,故多血而少氣也。」「三陰三陽者,乃天之六氣,亦合于四時。初之氣厥陰風木,二之氣少陽相火,三之氣少陰君火,四之氣太陰濕土,五之氣陽明燥金,終之氣,太陽寒水。」在天有此六氣,而人亦有此六氣,合人之臟腑經脈,有手足十二之分,在天之陰陽,止有太少之六氣也。故美眉者,太陽多血;通髥極鬚者,少陽多血。「美鬚」者,陽明多血。

《行鍼篇》

编辑

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心肺居上為陽,肝腎脾居下為陰,陰中有陽也。重陽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陽,及心肺之臟氣有餘者也。「熇熇高高」,手三陽之在上也;「言語善疾」,陰中之陽在中也;「舉足善高」,足三陽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氣,心肺之臟氣有餘,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也。

黃帝曰:「重陽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 頗有陰者也。黃帝曰:「何以知其頗有陰也?」岐伯曰:「多 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 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肝為陰中之少陽,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魂隨神以往來者也。「神動而氣先行」者,神魂之相離也。重陽而頗有陰者,陰陽之相合也。陰陽之離合難,故神與魂合,則其神不能先行也。

《通天篇》

编辑

「太陰之人,貪而不仁,下齊湛湛,好內而惡出,心和而 不發,不務于時,動而後之」,此太陰之人也。

太陰之人,太偏于陰矣。其人陰險,故貪而不仁;陰內而陽外,故好內而惡出。「湛湛」,清潔貌。「下齊」,謙下整齊足恭之態也。「心和而不發」,陰柔之性也。「不務于時」者,不通時務也。「動而後之」者,見人之舉動而後隨之,柔順之態也。

少陰之人,小貪而賊心,見人有亡,常若有得,好傷好 害,見人有榮,乃反慍怒,心疾而無恩,此少陰之人也。

少陰之人。少偏于陰。故小貪。然賦陰險之性。局量褊淺。故常存賊害之心。利人之失。而忌人之得也。

「太陽之人,居處于于」,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志發于 四野,舉措不顧是非,為事如常,自用事雖敗而無常 悔,此太陽之人也。

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無能而虛說,言大不慚,無必為之志也。《志發于四野》者,放曠而肆志也。「舉措不顧是非」者,恣意妄行,顛倒從違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雖敗而無常悔」者,陽剛而矯強也。陽在外,故偏陽之人,好誇張于外,而無內之實行也。

少陽之人,諟諦好自貴,有小小官,則高自宜,好為外 交而不內附,此少陽之人也。

「《諟諦》好自貴」者,好自審為貴也。「有小官則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內附」者,陽性而喜外務也。

陰陽和平之人,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 從物,或與不爭,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譚而不治,是謂 「至治。」

「居處安靜」者,恬惔虛無也。「無為懼懼,無為欣欣」者,心安而不懼,志閑而少欲也。「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者,與物無競,與世不爭也。「與時變化」者,隨時變遷,所謂禹、稷、顏回同道也。「居尊而謙」,其德愈光也。「譚而不治」者,無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陰陽和平之象,惟聖賢能備而行之,則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黃帝曰:「治人之五態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多陰而 無陽,其陰血濁,其衛氣濇,陰陽不和,緩筋而厚皮,不 之疾瀉,不能移之。」

「太陰之人,多陰無陽,故其陰血濃濁。陽氣者通會于腠理,無陽,故衛氣所行之濇滯也。陰血多,故筋緩,血多氣少,故皮堅而厚。」此陰陽不和之劇,不之疾瀉,不能移易也。

少陰之人,多陰少陽,小胃而大腸,六腑不調,其陽明 脈小,而太陽脈大,必審調之,其血易脫,其氣易敗也。

「小胃而大腸者,以上為陽而下為陰也。多陰少陽,故六腑不調也。陽氣生于中焦,其陽明脈小者,生陽之本不足也。太陽之氣,生于水中,太陽脈大」者,寒水之氣盛也。此陰陽不和,故其血易脫而氣易敗,必審察其盛虛以調之。

太陽之人,多陽而少陰,必謹調之,無脫其陰而瀉其 陽。陰重脫者,陽狂;陰陽皆脫者,暴死,不知人也。

「無脫其陰,而瀉其陽」者,陽為陰之固也。若陰氣重脫,則為陽狂。陰陽皆脫,則為暴死。蓋陽為陰之固,陰為陽之守。陽氣生于陰中,陰重脫則陽亦脫矣。

少陽之人,多陽少陰,經小而絡大,血在中而氣外,實 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氣脫而疾,中氣不足,病 不起也。

「經小而絡大者,以裡為陰而表為陽也。血在中而氣外」者,陰在內而陽在外,血為陰而氣為陽也。故欲實陰而虛陽,獨瀉其絡脈則強,如瀉氣則氣脫而疾,致中氣不足,病不起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陰陽之氣和,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視其邪正,安容儀,審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 不盛不虛,以經取之,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者 也。

陰陽之氣和,氣有陰陽也。血脈調,謹診其陰陽,血有陰陽也。視其邪正,安其容儀,形中之陰陽也。審其有餘不足,盛則瀉之,虛則補之,調其氣之盛虛也。如氣無盛虛,則以經取之,調其血之虛實也。此所以調陰陽、別五態之人也。

黃帝曰:「夫五熊之人者,相與毋故,卒然新會,未知其 行也,何以別之?」少師答曰:「眾人之屬,不知五態之人 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態之人不與焉,五態之人, 尤不合于眾者也。」

「《陰陽》五態之人,與《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尤不合于眾人者也,故當視其形狀以別之。

《黃帝》曰:「別五態之人奈何?」少師曰:「太陰之人,其狀黮 黮然黑色,念然下意,臨臨然長大,膕然未僂,此太陰 之人也。」

「黮黮然」者,黑暗而無光明也。「念然下意」,即「下齊足恭」之意也。身半以下為陰,是以臨。臨然膕脛之長大也。

少陰之人。其狀清然竊然。固以陰賊。立而躁嶮。行而 似伏。此少陰之人也。

「清然」,冷貌。「竊然」者,消沮閉藏之貌也。以陰險賊害為心,故有此態也。其立也,躁而不靜,陰善躁也。「行而似伏」者,其內藏沉思反側之心故耳。

太陽之人,其狀軒軒儲儲,反身折膕,此太陽之人也。

「車之向前曰軒。」軒軒者,面高而軒昂也。儲儲,挺然之狀。《反身折膕》者,腹仰而倨然也。此居處于于,好言大事之人,故有此狀也。

「少陽之人,其狀立則好仰,行則好搖,其兩臂兩肘,則 常出于背」,此少陽之人也。

「立則好仰」,即反身折膕之狀。「行則好搖」者,初陽生動之象也。其兩臂兩手常出于背者,謂常反挽其手于背。此皆輕倨傲慢之狀,無叉手鞠恭之貌也。

陰陽和平之人,其狀委委然,隨隨然,顒顒然,愉愉然, 䁢䁢然,豆豆然,眾人皆曰「君子」,此陰陽和平之人也。

「委委雍雍」,自得之貌。隨隨,不急遽也。顒顒,尊嚴貌。愉愉,和悅也。䁢䁢,目好貌。豆豆,有品也。蓋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故眸子瞭然而美好也。此陰陽和平之君子也。

《論疾診尺篇》

编辑

視人之目窠上微癰,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欬,按 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

足太陽之脈,起于兩目,而下出于頸項,太陽之上,寒水主之。太陽之氣,運行于膚表,此水隨氣而溢于皮膚之間,故目窠微腫,頸脈動而膚脹欬者,水留于皮毛,而動其肺氣也。風水者,因外受于風,風行而水渙也。

尺膚滑,其淖澤者,風也。尺肉弱者,解㑊。安臥脫肉者, 寒熱不治。尺膚滑而澤脂者,風也。尺膚濇者,風痹也。 尺膚粗如枯魚之鱗者,水泆飲也。尺膚熱盛,脈盛躁 者,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膚寒,其脈小 者,泄少氣。尺膚炬然,先熱後寒者,寒熱也;尺膚先寒, 久大之而熱者,亦寒熱也。

津液淖澤于皮膚,故尺膚滑。其淖澤者,風在于皮膚,而鼓動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間之脂膜。「尺膚滑而澤脂」者,風在于肌肉間也。夫在外者,皮膚為陽,筋骨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病在陰者名曰痹。如尺膚濇者,此風痹于筋骨間也。此以尺膚之淖澤滑濇,而知風邪之淺深也。肌肉者,五臟元真之所通會,脾土之所主也。故尺肉弱者,主脾土虛而解㑊安臥。解㑊者,懈惰也。脫肉者,形損也。寒熱者,陰陽血氣虛也。陽虛則惡寒,陰虛則發熱,陰陽形氣,皆已虛脫,故為不治,如枯魚之鱗者,皮膚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氣,此水邪泆飲于內,故寒色見于外也。溫病者,寒毒藏于肌膚,至春發為溫病,故尺膚熱甚而脈「盛躁者,知其為病溫也。其脈盛而滑者,知病且出于外也。尺膚寒,其脈小者,少氣」,蓋氣者所以溫膚熱肉從陰而生,自內而外,故知其泄于內而虛于外也。此診其尺,而知內因之病也。足膚之先熱後寒,先寒後熱,而皆為寒熱者,尺膚主三陰三陽之氣也。

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肘前 獨熱者,膺前熱;肘後獨熱者,肩背熱。臂中獨熱者,腰 腹熱。肘後粗以下三四寸熱者,腸中有蟲。掌中熱者, 腹中熱;掌中寒者,腹中寒。魚上白肉有青血脈者,胃 中有寒。

手太陰之脈,從指井之少商,過于輸,行于經,而入于肘之尺澤。脈外之氣血,從手陽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魚,相逆順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

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獨熱者,腰以上熱;手所獨熱者,腰以下熱,此診《尺膚》以候形身之上下,故與脈候之上下反其診也。肘前乃手厥陰之曲澤處,肘後乃手少陽之天井處,蓋以兩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後以候後也。夫所謂肘所手所者,論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魚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為陽,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陰,故候腰腹;腸胃之內,即尺外以候季脇,尺裡以候腹中之大,義相同也。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當奪血;尺堅大,脈小甚,少氣,悗 有加,立死。

「尺炬然熱,人迎大者,三陽之氣偏盛也,故當主奪血。」夫皮膚為陽,血脈為陰,尺堅大,脈小甚者,陽盛而陰絕于外也;少氣悗有加者,陽盛而陰絕于內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黃在脾,黑在腎,黃 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五臟之血氣,行于脈中而變見于寸口,五臟之氣血,變見于色,而出于目中。蓋五臟之精,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睛也。「黃色不可名」者,色黃而有黑白青赤之間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臟之氣皆從內膈而出,故所見之色若是。

診目痛,赤脈從上下者,太陽病;從下上者,陽明病;從 外走內者,少陽病。

太陽為目上綱,故目脈從上下者,主太陽病。陽明為目下綱,故從下上者,主陽明病。少陽之脈,循目銳眥,故從外走內者,主少陽病。

診「寒熱,赤脈上下至瞳子,見一脈,一歲死;見一脈半, 一歲半死;見二脈,二歲死;見二脈半,二歲半死;見三 脈,三歲死。」

寒熱者,水火陰陽之氣也。心主包絡之氣,發原于腎,歸于心下之部署,為一形臟,而主脈。瞳子者,腎臟之骨精也。水臟之毒,上交于火臟,而火臟之氣,復下交于陰。所謂陰陽交者,死不治。

診「齲齒痛。按其陽之來有過者獨熱。在左左熱。在右 右熱。在上上熱。在下下熱。」

《齒痛》曰「齲』。上齒屬手陽明大腸經,下齒屬足陽明胃經。故按其陽脈之來而有過者,必為獨熱。其脈之在左右上下,則病熱亦因之而分左右上下也。

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赤多 黑,多青皆見者,寒熱。

《皮部論》曰:「凡十二經脈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則痛,多黑則痹,黃赤則熱,多白則寒,五色皆見則寒熱也。」

「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安臥,小便 黃赤,脈小而濇者,不嗜食。」

身痛,病見于肉也。色黃,病見于皮也。齒垢黃,病見于骨也。爪甲上黃,病見于筋也。黃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㑊安臥。小腸為赤腸,心之腑也,心主血脈。「小便赤黃,脈小而澀,病見于脈也。『小便赤黃』」,下焦熱也。不嗜食,上焦虛也。蓋土位中央,而上下四旁皆為之應。

嬰兒病,其頭毛皆逆上者,必死。

毛髮者血之餘,少陰精血之所生者也。夫髮覆下垂,以應人之血氣,從下而升,復從巔而下。若使髮上逆,是惟有升而無降矣。升降息,是以不免于死亡。

耳間青脈起者,掣痛。

腎主骨。而開竅于耳。故耳間青脈起者。當主筋骨掣痛。此承上文而言人之血氣。始于先天腎臟之所生。

《扁鵲難經》

编辑

《望色》

编辑

《十三難》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 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已。」色之與脈,當參相 應,為之奈何?

《靈樞第四篇》曰:「見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脈知其病,命曰神;問其病知其處,命曰工。」色脈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黃者其脈代,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謂色脈之不相得也。色脈既不相得,看得何脈,得相勝之脈即死;得相生之脈,病即自已。

然:五臟有五色,皆見于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 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 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濇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 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

色脈當參相應。夫如是。所謂見其色而得其脈矣。

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應者

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濇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
考證
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舉色青為例,以明相勝相生。青者,肝之色。浮濇而短,肺脈也,為金尅木;大而緩,脾脈也,為木尅土,此相勝也。浮大而散,心脈也,為木生火;小而滑,腎脈也,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謂「得相勝之脈即死,得相生之脈,病即自已」也。

《十六難》曰: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 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 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得肝脈,診得弦脈也。肝與膽合,為清淨之腑,故善潔。肝為將軍之官,故善怒。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證之色脈情好也。躋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者,若謂其動氣按之堅牢而不移,或痛也。馮氏謂肝氣䐜鬱,則四肢滿閉,《傳》曰:「風淫末疾」是也。厥陰脈循陰器,肝病故溲便難。轉筋者,肝主筋也。此內證之部屬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 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 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掌中,手心主脈所過之處。蓋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爾。啘,乾嘔也。心病則火盛,故啘。《經》曰:「諸逆衝上,皆屬于火。諸嘔吐酸,皆屬于熱。」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 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 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靈樞·口問篇》曰:「噫者。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于胃。故為噫。」經曰。肺主四肢。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 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熱。有 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陽氣和利,滿于心,出于鼻,故為嚏。洒淅寒熱。肺主皮毛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 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 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如讀而

腎氣不足則為恐。陰陽相引,則為欠泄而下重。少陰泄也。

《十七難》曰:「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 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濇者死也。」

肝開竅于目,閉目不欲見人,肝病也。肝病見肺脈,金尅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當脈得緊實而數,反得沉 濇而微者,死也。

病實而脈虛也。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 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 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

《素問·五臟生成篇》曰:「色青如草滋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者也。青如翠羽者生,亦如鷄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欲如以縞裹朱。生于肺,欲如以縞裹紅。生于肝,欲如以縞裹紺。生于脾,欲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欲如以縞裹紫。」此五臟生色之外榮也。《靈樞》·四十九篇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又曰:「赤色出于兩顴,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七十四篇曰:「診血脈者,多赤多熱,多青多痛,多黑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見者,為寒熱身痛,面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又如驗產婦面赤舌青,母活死子;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脣口俱青,子母俱死之類也。袁氏曰:「五臟之色,見于面者,各有部分,以應相生相尅之候,察之以知其病也。」

《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望》聞,以內知之」問切也。神微妙聖通明也。

《漢張機金匱要略》

编辑

《望聞》

编辑

問曰:「病人有氣色見于面部,願聞其說。」師曰:「鼻頭色 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頭色微黑者有水氣;色黃者 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設微赤非時者死;其目正 圓者痊不治。又色青為痛,色黑為勞,色赤為風,色黃 者便難,色鮮明者有留飲。」

《師》曰:「息搖肩者,心中堅;息引胸中上氣者,欬。息張口 短氣者,肺痿唾沫。」

師曰:「吸而微數,其病在中焦,實也,當下之即愈,虛者 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遠,此皆難治。 呼吸動搖振振者,不治。」

師曰:寸口脈動者,因其王時而動,假令肝王色青,四 時各隨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時色脈,皆當病

《傷寒論》

编辑

《望聞》

编辑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 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髮潤,喘而不休者,此 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者,此 為心絕也。脣吻反青,四支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 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 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 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苦發熱,身體疼,病 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假令 病人云:腹中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 其差也。何以知之?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 故知愈也。

師曰:「病家人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 向壁臥,此熱已去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 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 須服吐下藥,鍼灸數十百處。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 也。搖頭言者,裡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 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 痛也。」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行如循絲,纍纍 然,其面白脫色也。」

人不飲。其脈何狀。師曰:「脈自濇。脣口乾燥也。」

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寸口脈微而濇,微者衛氣衰,濇者營氣不足。衛氣衰, 面色黃,營氣不足面色青。營為根,衛為葉,營衛俱微, 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