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一百十卷 |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一百十卷目录
医部汇考九十
外诊法二〈望二〉
黄帝灵枢经〈论勇篇 卫气失常篇 阴阳二十五人篇 五音五味篇 行鍼
篇 通天篇 论疾诊尺篇〉
扁鹊难经〈望色〉
张机金匮要略〈望闻〉
伤寒论〈望闻〉
艺术典第一百十卷
医部汇考九十
编辑外诊法二〈望二〉
编辑《黄帝灵枢经》
编辑
《论勇篇》
编辑
黄帝曰:“四时之风,病人如何?”少俞曰:“黄色薄皮弱肉 者,不胜春之虚风;白色薄皮弱肉者,不胜夏之虚风; 青色薄皮弱肉,不胜秋之虚风;赤色薄皮弱肉,不胜 冬之虚风也。”黄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 厚肉坚,固不伤于四时之风。其皮薄而肉不坚,色不 一者,长夏至而有虚风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 长夏至而有虚风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坚者,必重 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黄帝曰:“善。”
〈注〉皮肤肌腠之间,五脏元真之所通会,是以薄皮弱肉,则脏真气虚矣。五脏之气虚,则不能胜四时之虚风矣。虚风者,虚乡不正之邪风也。黑者,水之色,论肾气之厚薄也。不伤于四时之风者,谓土旺于四季也。不病长夏之风者,谓土主于长夏也。设有皮厚肉坚,伤于四时之风者,必重感于寒也。夫在地为水,在天为寒。肾为水脏。上应天之寒气。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坚之为病者。必重感于寒。外内皆然。乃病。谓外受天之寒邪。内伤肾脏之水气。
《卫气失常篇》
编辑
黄帝问于《伯高》曰:“何以知皮肉气血筋骨之病也?”伯 高曰:“色起两眉薄泽者,病在皮;唇色青黄赤白黑者, 病在肌肉;荣气濡然者,病在血气;目色青黄赤白黑 者,病在筋;耳焦枯,受尘垢,病在骨。”
〈注〉色者,气之章也。两眉间,即阙中,乃肺之部。肺合于皮,故色起。两眉薄泽,知卫气之病在皮也。肌肉者,脾土之外合,土灌四脏,故观唇色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肌肉也。荣者,血之气也。血之液为汗,汗出而濡然者,知卫气之病在血气也。肝主筋,开窍在目,视目色之青黄赤白黑者,知卫气之病在筋也。筋合于三阴三阳十二经脉,故五色之并见也。耳者肾之窍。耳焦枯受尘垢者,知卫气之病在骨也。夫皮肉筋骨脉外之气分,卫气出于形身,而各在其处也。
《阴阳二十五人篇》
编辑
“木形之人,比于上角,似于苍帝,其为人苍色,小头长 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劳心少力多忧,劳于 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阴佗佗然。太角 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然。左角之人比 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然。釱角之人比于右足 少阳,少阳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 阳之下。“栝栝然。”
〈注〉木主东方,其音角,其色苍。故木形之人,当比之上角,似于上天之苍帝。“色苍”者,木之色苍也。“头小”者,木之巅小也。“面长”者,木之体长也。“肩背大”者,木之枝叶繁生,其近肩之所阔大也。“身直”者,木之体直也。“小手足”者,木之枝细而根之分生者小也。此自其体而言耳。“好有才”者,木随用而可成材也。“力少”者,木易动摇也。“内多忧而外劳于事者,木不能静也。耐春夏者,木春生夏长也。不耐秋冬者,木至秋冬而凋落也,故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足厥阴风木主气,佗佗,美也,如木之美材也。夫五音主五运之化气,三阳应六气之司天。五音之合于三阳者,应岁运之于支相合也。”足厥阴与足少阳相合,以一阴而合左右太少之四阳者,应地居天之中,而天运于上下左右也。大谓之釱,即太角也。太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釱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少阳之上,遗遗推推然者,下文之所谓足少阳之上,血气盛则通髯美长也。遗遗,谦下之态,如枝叶之下达也。推推,上进之态,如枝叶之上达也。半谓之判,即少角也。左角之人,比于右足少阳。判角之人,比于左足少阳。“少阳之下,随随栝栝然”者,下文之所谓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也。随随,从顺之态,如木体之委曲也。栝栝,正直之态,如木体之挺直也。
火形之人,“比于上征,似于赤帝,其为人赤色,广䏖,锐 面,小头,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摇,肩背 肉满,有气,轻财,少信,多虑,见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 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阴核核然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然。少征之 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然。右征之人,比于” 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 阳,太阳之下“支支颐颐然。”
〈注〉火主南方,其音征,其色赤,故火形之人,似于上天赤帝。“色赤”者,火之色赤也。“䏖”,脊肉也。“广䏖”者,火之中势炽而大也。“面锐头小”者,火之炎上者,锐且小也。“好肩背、髀腹”者,火之自下而上,光明美好也。“手足小”者,火之旁及者,其势小也。“行安地”者,火从地而起也。“疾心”者,火势猛也。“行摇”者,火之动象也。“肩背肉满”者,即䏖广也;有气者,火有气势也。此自其体而言耳。轻财者,火性易发而不聚也。少信者,火性不常也。多虑而见事明者,火性通明而旁烛也。好颜者,火色光明也;急心者,火性急也。不寿暴死者,火性不久也。此自其性而言耳。耐春夏者,木火相生之时;不耐秋冬者,火畏凉寒也,故秋冬感而病生焉。手少阴君火主气核核,真实之义,如火之神明正直也。手少阴与手太阳相合。质者,火之形质也。质征即太征,质判即少征也。质征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右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肌肌《鲛鲛》然者,下文之所谓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也。肌肌然者,肉之充满也;《鲛鲛》然者,性之踊跃也。少征之人,比于右手太阳。质判之人,比于左手太阳。太阳之下,慆慆支支然者,下文之所谓“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也。慆慆,喜悦之态。支支颐颐,上下之相应也。
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其为人黄色,圆 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称, 行安地,举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权势,善附人也。能 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阴敦敦然。太宫 之人,比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 于左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于右足 阳明,阳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 明之下兀兀然。
〈注〉中央主土,其音宫,其色黄。故土形之人,比于上宫,似于上古。《黄帝》曰:上古者,以别于本帝也。色黄者,土之色黄也。面圆者,土之体圆也。头大者,土之高阜也。肩背美者,土之体厚也。腹大者,土之阔充也。股胫美者,充于四体也。小手足者,土溉四旁至四末而土气渐微也。多肉者,土主肉也。上下相称者,土丰满也。行安重者,上体安重也;“举足浮”者,土扬之则浮也。此自其体而言耳。“安心”者,土性静也;“好利人”者,土以生物为德也;“不喜权势善附人”者,土能藏垢纳污,不弃贱趋贵也;“耐秋冬”者,土得令也;“不耐春夏”者,受木克而土燥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足太阴湿土主气,“敦敦然”者,有敦厚之道也。足太阴与足阳明相合,太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少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上“婉婉枢枢然”者,下文之所谓。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也。婉婉和顺之态,土之德也。枢枢,如枢转之持重,土之体也。加宫,土之加厚,比上宫也。加宫之人,比于左足阳明,左宫之人,比于右足阳明。阳明之下“坎坎兀兀然”者,下文之所谓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也。坎坎然者,行地之或安或浮,如山路之不平也。兀兀,不动貌,如平陆之安夷也。
“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白帝,其为人方面白色,小 头,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身清廉,急 心静悍,善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 太阴敦敦然。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上廉 廉然。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然。左 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监监然。少商之人”, 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严严然。
〈注〉西方主金,其音商,其色白,故金形之人,比于上商,似于上天。“白帝面方”者,金之体方也。“色白”者,金之色白也。“头腹肩背俱小”者,金质收敛而不浮大也。“小手足如骨发踵外骨轻”者,金体坚刚而骨胜也。“身清廉”者,金之体冷而廉洁,不受污也,此自其体而言耳。“急心静悍”者,金质静而性锐利也。善为吏者,有斧断之才也。秋冬者,金木相生之时。不耐春夏者,受木火之制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此自其性而言耳。手太阴燥金主气,敦敦然者,如金体之敦重也。手太阴与手阳明相合,釱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左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上,廉廉监监然者,下文所谓“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也。”廉廉,如金之洁而不污,监监如金之鉴而明察也。右商之人,比于左手阳明。少商之人,比于右手阳明。阳明之下,脱脱严严然者,下文所谓“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也。脱脱如金之坚白,涅而不淄,严严如金之整肃也。
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黑帝,其为人黑色,面不平大头,廉颐,小肩,大腹”,动手足,发行摇身,下尻长背延 延然。不敬畏,善欺绐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 感而病生。足少阴污污然。太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 太阳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 下纡纡然。众之为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洁洁 然。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安安然。
〈注〉北方主水,其音羽,其色黑。故水形之人,比于上羽,似于上天。黑帝色黑者,水之色黑也。“面不平”者,水面有波也。“头大”者,水面平阔也。颐乃肾之部,廉颐者,如水之清濂也。小肩大腹者,水体之在下也。“动手足”者,水流于四旁也。“发身摇”者,水动而不静也。“下尻长”者,足太阳之部,如水之长也。背主督脉,背延延然,太阳之“水,上通于天也。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人不敬畏,而善欺绐人也。戮死者,多因戮力劳伤而死,盖水质柔弱,而不宜过劳也。秋冬者,金水相生之时,春时木泄水气,夏时火熯水涸也,故春夏感而病生焉。足少阴寒,水主气,污污然者,卑下之态,如川泽之纳污也。”足少阴与足太阳相合,太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桎之为人,比于左足太阳。“太阳之上颊颊安安然”者,下文之所谓“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也。颊,侠辅也。“颊颊然”者,谓太阳在上,如有侠辅而尊贵也。“安安然”者,安然而不动也。少羽之人,比于左足太阳。众羽之人,比于右足太阳。“太阳之下纡纡洁洁然”者,《下》文之所谓,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也。纡纡,纡洄之态,如水之洄旋也。洁洁,如水之清洁也。“曰众之为人”者,谓居海滨平陆之大众,如水之在下而形体清洁也。“桎之为人”者,谓居冈陵山谷之人民,如山之在上,安然而不动也。盖水性动而不静,故水形之人,动手足,发行摇身,如居于高陵山谷之中,受《加》宫之所胜制,则手足如桎梏,而安然不动矣。
黄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岐伯曰:“形胜色,色胜 形者,至其胜时,年加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形色相得 者,富贵大乐。”黄帝曰:“其形色相胜之时,年加可知乎?” 岐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岁,十六岁,二 十五岁,三十四岁,四十三岁,五十二岁,六十一岁,皆 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则病行,失则忧矣。当此” 之时,无为奸事,是谓“年忌。”
〈注〉形胜色者,如太角之人其色黄;色胜形者,如太宫之人其色青也。夫形者,五行之体也,色者,五行之气也。形气相得,感天地之生成,故主富贵大乐。“下上之人”者,谓左右太少之上下,合手足三阳之人,而三阴之人不与焉。年加者,始于七岁,每加九年,乃色形不相得者之所大忌也。夫七岁者,少阳也,加九年乃十六岁,再加九年,乃二十五岁。盖以手足三阳之人,始于七岁之少阳,再加穷九之老阳,阳亢极而有悔矣。凡此相加之年,皆为斯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其分也,如感之则病行,有所疏失,失则忧矣。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 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 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 多画。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 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足善 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 枯瘁善痿,厥足痹。
〈注〉生长须毛者,乃充肤热肉,澹渗皮毛之血气。然手足三阳之气血,各因本经之经脉所循之处,而各分皮部,故帝问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盖以各经脉络所循之上下候之,以知形中之气血也。形者,谓皮肉筋骨也。足阳明之脉,其上行者,侠口环唇,下交承浆。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髯美而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气少血多则髯少,气血皆少则无髯,盖血盛则澹渗皮肤而生毫毛。气者所以熏肤充身泽毛者也。是以在上之须眉,在下之毫毛,皆藉皮肤之气血以生长,故气少则髯少,血少则髯短,血气皆少则无髯矣。血气少而不能充皮肤,肥腠理,故两吻多画,盖肌肉不得充满,而多瘦纹也。足阳明之”脉,其下行者,循膺胸,下脐腹,从膝膑而至足跗,故在下。皮肤之血气盛,则下毛美而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血气皆少则无毛,虽有亦稀而枯瘁也。足指少肉,足善寒者,气之所以熏肤充身泽毛者也。瘃者,手足寒冷之冻疮。夫血所以温肤热肉,今血少则肉瘃也。痿厥足痹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 美短,血少气多则少须,血气皆少则无须。感干寒湿 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 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厚;血 少气多则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
〈注〉足少阳经脉,其上行者,循于耳之前后,加颊车,下颈项。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盖须发乃血之馀,是以血多气少,虽短而亦美也。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为痹。爪者筋之馀,血气皆少,不能荣养筋骨,以致寒湿之邪留痹,而为骨痛爪枯也。其经脉之下行者,循膝外廉,下辅骨之前,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是以在下皮肤分肉之血气盛,则胫毛美长,外踝肥,血多则皮坚而厚,血少则皮薄而软。盖血之所以澹渗于皮肤者也。
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 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 足太阳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气少血多则瘦 跟空,血气皆少则善转筋,踵下痛。〈少理当作小理〉
〈注〉“足太阳脉,起于目内眦,循两眉而上额交巅,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眉美好而有毫毛也。”夫“充肤热肉、生须毛之血气,乃后天水谷之所生。在上之髭须,在下之长毛,皆生于有生之后,眉乃先天所生。故美眉者,眉得血气之润泽而美也;毫毛者,眉中之长毛,因血气盛而生长,亦后天之所生也。恶眉者,无华彩而枯”瘁也;面多小理者,多细小之纹理,盖气少而不能充润皮肤也。血少气多,则面多肉,气之所以肥腠理也。《内经》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平脉篇》曰:“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血气和”者,谓经脉皮肤之血气和调,则颜色鲜美也。盖脏腑之俞,皆出于太阳之经,太阳为诸阳主脉也。转筋踵下痛者,血气少而不能荣养筋骨也。
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多则髭恶,血气 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 肉以温,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
〈注〉手阳明脉,其上行者,侠口,交人中,上侠鼻孔。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髭美恶者稀而枯瘁也。其经脉之下行者,循臑臂上入两筋之间,出合谷。故血气盛则腋下毛美,而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瘦以寒也。
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 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 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
〈注〉“手少阳脉,其上行者,出走耳前,交颊,上至目锐眦,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眉美以长;其下行者,从肩臑肘臂而上出手腕,故血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盖手少阳之血气,循手表腕,盛则皮缓肉淖,善于卷握也。多脉者,皮肉瘦而脉络多外见也。
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 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 气皆少。则掌瘦以寒。
〈注〉“手太阳脉,其上行者,循于颧、颊、耳、鼻、目、眦之间。是以皮肤之血气盛,则有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色恶”,太阳为诸阳主气也;其下行者,循肩、臑、肘、臂而下出于手腕。是以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瘦以寒也。
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恶眉”者,气血少。其肥而 泽者,血气有馀;肥而不泽者,气有馀,血不足;瘦而无 泽者,气血俱不足。审察其形气有馀不足而调之,可 以知逆顺矣。
〈注〉美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多也;“恶眉”者,足太阳之脉,气血少也;“肌肉肥而颜色润泽”者,手足三阳之脉血气皆有馀也。盖足太阳为诸阳主脉,太阳之脉气血盛而美眉,则诸阳之脉血气皆有馀,而肌肉肥泽矣。故当再审察其皮肤分肉之气血,有馀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逆顺者,皮肤经脉之血气,交相逆顺而行者也。知逆顺之有馀不足,则知所以调之矣。
《五音五味篇》
编辑
圣人视其颜色,黄赤者,多热气;青白者,少热气;黑色 者,多血少气;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 血;美须者,阳明多血,此其时然也。
〈注〉“赤主夏,黄主长夏,故黄赤者多热气。热气者,阳气也。青主春而白主秋,故青白者少热气也。黑主冬令之水,而阳气深藏,故多血而少气也。”“三阴三阳者,乃天之六气,亦合于四时。初之气厥阴风木,二之气少阳相火,三之气少阴君火,四之气太阴湿土,五之气阳明燥金,终之气,太阳寒水。”在天有此六气,而人亦有此六气,合人之脏腑经脉,有手足十二之分,在天之阴阳,止有太少之六气也。故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
《行鍼篇》
编辑
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脏气有馀,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
〈注〉心肺居上为阳,肝肾脾居下为阴,阴中有阳也。重阳之人者,手足左右太少之三阳,及心肺之脏气有馀者也。“熇熇高高”,手三阳之在上也;“言语善疾”,阴中之阳在中也;“举足善高”,足三阳之在下也。心藏神,肺主气,心肺之脏气有馀,阳气滑盛而扬,故神动而气先行也。
黄帝曰:“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者,何也?”岐伯曰:此人 颇有阴者也。黄帝曰:“何以知其颇有阴也?”岐伯曰:“多 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 阴阳之离合难,故其神不能先行也。
〈注〉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阴中之少阳,心主喜,肝主怒,心藏神,肝藏魂,魂随神以往来者也。“神动而气先行”者,神魂之相离也。重阳而颇有阴者,阴阳之相合也。阴阳之离合难,故神与魂合,则其神不能先行也。
《通天篇》
编辑
“太阴之人,贪而不仁,下齐湛湛,好内而恶出,心和而 不发,不务于时,动而后之”,此太阴之人也。
〈注〉太阴之人,太偏于阴矣。其人阴险,故贪而不仁;阴内而阳外,故好内而恶出。“湛湛”,清洁貌。“下齐”,谦下整齐足恭之态也。“心和而不发”,阴柔之性也。“不务于时”者,不通时务也。“动而后之”者,见人之举动而后随之,柔顺之态也。
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见人有亡,常若有得,好伤好 害,见人有荣,乃反愠怒,心疾而无恩,此少阴之人也。
〈注〉少阴之人。少偏于阴。故小贪。然赋阴险之性。局量褊浅。故常存贼害之心。利人之失。而忌人之得也。
“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志发于 四野,举措不顾是非,为事如常,自用事虽败而无常 悔,此太阳之人也。
〈注〉于于,自足貌。好言,大事无能而虚说,言大不惭,无必为之志也。《志发于四野》者,放旷而肆志也。“举措不顾是非”者,恣意妄行,颠倒从违也。“自用”者,言不式古,行不遵先也。“虽败而无常悔”者,阳刚而矫强也。阳在外,故偏阳之人,好夸张于外,而无内之实行也。
少阳之人,𬤊谛好自贵,有小小官,则高自宜,好为外 交而不内附,此少阳之人也。
〈注〉“《𬤊谛》好自贵”者,好自审为贵也。“有小官则高”者,妄自尊高也。“好外交而不内附”者,阳性而喜外务也。
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 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 “至治。”
〈注〉“居处安静”者,恬惔虚无也。“无为惧惧,无为欣欣”者,心安而不惧,志闲而少欲也。“婉然从物,或与不争”者,与物无竞,与世不争也。“与时变化”者,随时变迁,所谓禹、稷、颜回同道也。“居尊而谦”,其德愈光也。“谭而不治”者,无为而治也。“至治”者,不治之治也。此阴阳和平之象,惟圣贤能备而行之,则心正身修,而可以平治天下矣。
黄帝曰:“治人之五态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多阴而 无阳,其阴血浊,其卫气涩,阴阳不和,缓筋而厚皮,不 之疾泻,不能移之。”
〈注〉“太阴之人,多阴无阳,故其阴血浓浊。阳气者通会于腠理,无阳,故卫气所行之涩滞也。阴血多,故筋缓,血多气少,故皮坚而厚。”此阴阳不和之剧,不之疾泻,不能移易也。
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小胃而大肠,六腑不调,其阳明 脉小,而太阳脉大,必审调之,其血易脱,其气易败也。
〈注〉“小胃而大肠者,以上为阳而下为阴也。多阴少阳,故六腑不调也。阳气生于中焦,其阳明脉小者,生阳之本不足也。太阳之气,生于水中,太阳脉大”者,寒水之气盛也。此阴阳不和,故其血易脱而气易败,必审察其盛虚以调之。
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必谨调之,无脱其阴而泻其 阳。阴重脱者,阳狂;阴阳皆脱者,暴死,不知人也。
〈注〉“无脱其阴,而泻其阳”者,阳为阴之固也。若阴气重脱,则为阳狂。阴阳皆脱,则为暴死。盖阳为阴之固,阴为阳之守。阳气生于阴中,阴重脱则阳亦脱矣。
少阳之人,多阳少阴,经小而络大,血在中而气外,实 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气脱而疾,中气不足,病 不起也。
〈注〉“经小而络大者,以里为阴而表为阳也。血在中而气外”者,阴在内而阳在外,血为阴而气为阳也。故欲实阴而虚阳,独泻其络脉则强,如泻气则气脱而疾,致中气不足,病不起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馀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 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 也。
〈注〉阴阳之气和,气有阴阳也。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血有阴阳也。视其邪正,安其容仪,形中之阴阳也。审其有馀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调其气之盛虚也。如气无盛虚,则以经取之,调其血之虚实也。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也。
黄帝曰:“夫五熊之人者,相与毋故,卒然新会,未知其 行也,何以别之?”少师答曰:“众人之属,不知五态之人 者,故五五二十五人,而五态之人不与焉,五态之人, 尤不合于众者也。”
〈注〉“《阴阳》五态之人,与《五音》之二十五人”不同,尤不合于众人者也,故当视其形状以别之。
《黄帝》曰:“别五态之人奈何?”少师曰:“太阴之人,其状黮 黮然黑色,念然下意,临临然长大,腘然未偻,此太阴 之人也。”
〈注〉“黮黮然”者,黑暗而无光明也。“念然下意”,即“下齐足恭”之意也。身半以下为阴,是以临。临然腘胫之长大也。
少阴之人。其状清然窃然。固以阴贼。立而躁崄。行而 似伏。此少阴之人也。
〈注〉“清然”,冷貌。“窃然”者,消沮闭藏之貌也。以阴险贼害为心,故有此态也。其立也,躁而不静,阴善躁也。“行而似伏”者,其内藏沉思反侧之心故耳。
太阳之人,其状轩轩储储,反身折腘,此太阳之人也。
〈注〉“车之向前曰轩。”轩轩者,面高而轩昂也。储储,挺然之状。《反身折腘》者,腹仰而倨然也。此居处于于,好言大事之人,故有此状也。
“少阳之人,其状立则好仰,行则好摇,其两臂两肘,则 常出于背”,此少阳之人也。
〈注〉“立则好仰”,即反身折腘之状。“行则好摇”者,初阳生动之象也。其两臂两手常出于背者,谓常反挽其手于背。此皆轻倨傲慢之状,无叉手鞠恭之貌也。
阴阳和平之人,其状委委然,随随然,颙颙然,愉愉然, 䁢䁢然,豆豆然,众人皆曰“君子”,此阴阳和平之人也。
〈注〉“委委雍雍”,自得之貌。随随,不急遽也。颙颙,尊严貌。愉愉,和悦也。䁢䁢,目好貌。豆豆,有品也。盖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胸中正,故眸子了然而美好也。此阴阳和平之君子也。
《论疾诊尺篇》
编辑
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欬,按 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注〉足太阳之脉,起于两目,而下出于颈项,太阳之上,寒水主之。太阳之气,运行于肤表,此水随气而溢于皮肤之间,故目窠微肿,颈脉动而肤胀欬者,水留于皮毛,而动其肺气也。风水者,因外受于风,风行而水涣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肉弱者,解㑊。安卧脱肉者, 寒热不治。尺肤滑而泽脂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 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饮也。尺肤热盛,脉盛躁 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 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 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注〉津液淖泽于皮肤,故尺肤滑。其淖泽者,风在于皮肤,而鼓动其津液也。脂者,肌肉文理间之脂膜。“尺肤滑而泽脂”者,风在于肌肉间也。夫在外者,皮肤为阳,筋骨为阴。病在阳者名曰风,病在阴者名曰痹。如尺肤涩者,此风痹于筋骨间也。此以尺肤之淖泽滑涩,而知风邪之浅深也。肌肉者,五脏元真之所通会,脾土之所主也。故尺肉弱者,主脾土虚而解㑊安卧。解㑊者,懈惰也。脱肉者,形损也。寒热者,阴阳血气虚也。阳虚则恶寒,阴虚则发热,阴阳形气,皆已虚脱,故为不治,如枯鱼之鳞者,皮肤起寒粟也。寒者,水之气,此水邪泆饮于内,故寒色见于外也。温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发为温病,故尺肤热甚而脉“盛躁者,知其为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知病且出于外也。尺肤寒,其脉小者,少气”,盖气者所以温肤热肉从阴而生,自内而外,故知其泄于内而虚于外也。此诊其尺,而知内因之病也。足肤之先热后寒,先寒后热,而皆为寒热者,尺肤主三阴三阳之气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 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 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 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 中有寒。
〈注〉手太阴之脉,从指井之少商,过于输,行于经,而入于肘之尺泽。脉外之气血,从手阳明之五里,走尺以上鱼,相逆顺而行也。肘所自寸而下尺也。手
所,自尺而上寸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此诊《尺肤》以候形身之上下,故与脉候之上下反其诊也。肘前乃手厥阴之曲泽处,肘后乃手少阳之天井处,盖以两手下垂,上以候上,下以候下,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也。夫所谓肘所手所者,论手臂之背面。臂中、掌中、鱼上,乃手臂之正面,背面为阳,故候形身之外;正面主阴,故候腰腹;肠胃之内,即尺外以候季胁,尺里以候腹中之大,义相同也。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 有加,立死。
〈注〉“尺炬然热,人迎大者,三阳之气偏盛也,故当主夺血。”夫皮肤为阳,血脉为阴,尺坚大,脉小甚者,阳盛而阴绝于外也;少气悗有加者,阳盛而阴绝于内也。
目赤色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 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
〈注〉五脏之血气,行于脉中而变见于寸口,五脏之气血,变见于色,而出于目中。盖五脏之精,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睛也。“黄色不可名”者,色黄而有黑白青赤之间色也。病在胸中者,五脏之气皆从内膈而出,故所见之色若是。
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 外走内者,少阳病。
〈注〉太阳为目上纲,故目脉从上下者,主太阳病。阳明为目下纲,故从下上者,主阳明病。少阳之脉,循目锐眦,故从外走内者,主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 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 脉,三岁死。”
〈注〉寒热者,水火阴阳之气也。心主包络之气,发原于肾,归于心下之部署,为一形脏,而主脉。瞳子者,肾脏之骨精也。水脏之毒,上交于火脏,而火脏之气,复下交于阴。所谓阴阳交者,死不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 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注〉《齿痛》曰“龋’。上齿属手阳明大肠经,下齿属足阳明胃经。故按其阳脉之来而有过者,必为独热。其脉之在左右上下,则病热亦因之而分左右上下也。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 黑,多青皆见者,寒热。
〈注〉《皮部论》曰:“凡十二经脉者,皮之部也。其色多青则痛,多黑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 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
〈注〉身痛,病见于肉也。色黄,病见于皮也。齿垢黄,病见于骨也。爪甲上黄,病见于筋也。黄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㑊安卧。小肠为赤肠,心之腑也,心主血脉。“小便赤黄,脉小而涩,病见于脉也。‘小便赤黄’”,下焦热也。不嗜食,上焦虚也。盖土位中央,而上下四旁皆为之应。
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
〈注〉毛发者血之馀,少阴精血之所生者也。夫发覆下垂,以应人之血气,从下而升,复从巅而下。若使发上逆,是惟有升而无降矣。升降息,是以不免于死亡。
耳间青脉起者,掣痛。
〈注〉肾主骨。而开窍于耳。故耳间青脉起者。当主筋骨掣痛。此承上文而言人之血气。始于先天肾脏之所生。
《扁鹊难经》
编辑
《望色》
编辑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 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 应,为之奈何?
〈注〉《灵枢第四篇》曰:“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色青者其脉弦,赤者其脉钩,黄者其脉代,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谓色脉之不相得也。色脉既不相得,看得何脉,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 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 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 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注〉色脉当参相应。夫如是。所谓见其色而得其脉矣。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
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注〉举色青为例,以明相胜相生。青者,肝之色。浮涩而短,肺脉也,为金克木;大而缓,脾脉也,为木克土,此相胜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为木生火;小而滑,肾脉也,为水生木,此相生也。此所谓“得相胜之脉即死,得相生之脉,病即自已”也。
《十六难》曰:然。假令得肝脉,其外证:善洁,面青,善怒;其 内证:“脐左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满,闭,淋溲 便难,转筋。”有是者肝也;无是者非也。
〈注〉得肝脉,诊得弦脉也。肝与胆合,为清净之腑,故善洁。肝为将军之官,故善怒。面青,肝之色也。此外证之色脉情好也。跻左,肝之部也。按之牢者,若谓其动气按之坚牢而不移,或痛也。冯氏谓肝气䐜郁,则四肢满闭,《传》曰:“风淫末疾”是也。厥阴脉循阴器,肝病故溲便难。转筋者,肝主筋也。此内证之部属及所主病也。
假令得心脉:其外证:面赤,口干,喜笑。其内证:“脐上有 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啘。有是 者心也,无是者非也。
〈注〉掌中,手心主脉所过之处。盖真心不受邪,受邪者手心主尔。啘,干呕也。心病则火盛,故啘。《经》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假令得脾脉:其外证:面黄,善噫,善思,善味。其内证:当 脐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胀满,食不消,体重节 痛,怠惰嗜卧,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无是者非也。
〈注〉《灵枢·口问篇》曰:“噫者。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经曰。肺主四肢。
假令得肺脉:其外证:“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欲哭。”其内 证:“脐右有动气,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热。有 是者肺也,无是者非也。
〈注〉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洒淅寒热。肺主皮毛也。
假令得肾脉:其外证:“面黑,善恐欠。”其内证:“脐下有动 气,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气,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胫 寒而逆。有是者肾也,无是者非也。〈如读而〉
〈注〉肾气不足则为恐。阴阳相引,则为欠泄而下重。少阴泄也。
《十七难》曰:“诊病若闭目不欲见人者。脉当得肝脉强 急而长。而反得肺脉浮短而涩者死也。”
〈注〉肝开窍于目,闭目不欲见人,肝病也。肝病见肺脉,金克木也。
病若开目而渴,心下牢者,当脉得紧实而数,反得沉 涩而微者,死也。
〈注〉病实而脉虚也。
《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 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然: 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注〉《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色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炲者死,赤如衃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者也。青如翠羽者生,亦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生于心,欲如以缟裹朱。生于肺,欲如以缟裹红。生于肝,欲如以缟裹绀。生于脾,欲如以缟裹栝楼“实;生于肾,欲如以缟裹紫。”此五脏生色之外荣也。《灵枢》·四十九篇曰:“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又曰:“赤色出于两颧,大如拇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又七十四篇曰:“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黑多赤,多青皆见者,为寒热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又如验产妇面赤舌青,母活死子;面青舌青沫出,母死子活;唇口俱青,子母俱死之类也。袁氏曰:“五脏之色,见于面者,各有部分,以应相生相克之候,察之以知其病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注〉“《以外知之望》闻,以内知之”问切也。神微妙圣通明也。
《汉张机金匮要略》
编辑
《望闻》
编辑
问曰:“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师曰:“鼻头色 青,腹中痛,苦冷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 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设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 圆者痊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 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
《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欬。息张口 短气者,肺痿唾沫。”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 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 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师曰:寸口脉动者,因其王时而动,假令肝王色青,四 时各随其色。肝色青而反色白,非其时色脉,皆当病
《伤寒论》
编辑
《望闻》
编辑
脉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浆不下,形体不仁, 乍静乍乱,此为命绝也。
又未知何脏,先受其灾,若汗出发润,喘而不休者,此 为肺先绝也。阳反独留,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此 为心绝也。唇吻反青,四支漐习者,此为肝绝也。环口 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溲便遗失,狂言,目反 直视者,此为肾绝也。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 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 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何以知之? 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其愈也。假令 病人云:腹中卒痛,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 其差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 故知愈也。
师曰:“病家人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明日师到,病人 向壁卧,此热已去也,设令脉不和,处言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盼视,若三言三止,脉 之咽唾者,此诈病也。设令脉自和处,言“汝病太重”,当 须服吐下药,鍼灸数十百处。
《师持脉》,“病人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 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坐而伏者,短气 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 痛也。”
问曰:“人病恐怖者,其脉何状?”师曰:“脉行如循丝,累累 然,其面白脱色也。”
人不饮。其脉何状。师曰:“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人愧者,其脉何类?师曰:“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寸口脉微而涩,微者卫气衰,涩者营气不足。卫气衰, 面色黄,营气不足面色青。营为根,卫为叶,营卫俱微, 则根叶枯槁而寒栗欬逆唾腥,吐涎沫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