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136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一百三十六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錄

 醫部彙考一百十六

  運氣門六

  黃帝素問至真要大論下

藝術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醫部彙考一百十六

编辑

運氣門六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帝曰:「六氣相勝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耳鳴頭眩,憒 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倮蟲不滋,胠脅氣并化 而為熱,小便黃赤,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腸鳴飧 泄,少腹痛,注下赤白,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此論三陰三陽主歲之氣淫勝而為民病者,宜以所勝之氣味平之。耳鳴頭眩,木淫於上也。「大風數舉」,淫於下而上也。憒憒欲吐,胃鬲如寒,胃土病也。倮蟲不滋,木制之也。胠脅氣并,肝氣聚也。化而為熱,小便黃赤,木淫而生火也。風木氣勝,則脾胃受傷,故風氣淫於上,則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鬲咽不通。淫於下。則腸鳴飧泄。少腹痛。注下赤白。所謂風之傷人也。善行而數變。

少陰之勝,心下熱,善饑,臍下反動,氣遊三焦,炎暑至, 木乃津,草乃萎,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泄,傳為赤沃。

心下熱,善饑,外淫之火交於內也;臍下反動,少陰之標陰發於下也;氣遊三焦,謂本標之氣,遊於上下而交於中也。「炎暑至」者,與少陽氣交之時。「木乃津」者,得少陰陰水之所資養也。「草乃萎」者,受君相二火之暑熱也。嘔逆,陰氣上逆也。躁煩,陰陽寒熱之徵也。腹滿溏泄,陰寒在下也;傳為赤沃,君火下淫也。

太陰之勝,火氣內鬱,瘡瘍於中,流散於外,病在胠脅, 甚則心痛,熱格頭痛,喉痹項強。獨勝則濕氣內鬱,寒 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胃滿,雨數至,燥化乃見,少 腹滿,腰脽重強,內不便,善注泄,足下溫,頭重,足脛胕 腫,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陰濕之氣淫於外,則火氣內鬱,而瘡瘍於中矣。濕熱之氣,流散於外,則及於風木而病胠脅。「甚則心痛」者,木甚而傳於火也。「熱格頭痛、喉痹項強」者,風火之氣與濕氣相雜,從頸項而上於巔頂也。此言太陰之氣,火土相合而淫於歲半以前。獨勝者,陰濕之氣復勝於歲半以後也。濕氣在中,故內鬱而迫於下焦,痛留頂而互引眉間者,風火之氣留於巔頂,傳於陽明之經,而下及於胃滿也。「雨數至,燥化乃見」者,至四氣五氣之交,而後見此證也。少腹滿,腰脽重者,濕氣下淫而及於腎也。足下溫,頭重者,風火之氣復流於下也。足脛胕腫者,土淫而水泛也。飲發於中,胕腫於上者,水邪之從下而中、中而上也。

少陽之勝,熱客於胃,煩心,心痛目赤,欲嘔嘔酸,善饑, 耳痛,溺赤,善驚,譫妄,暴熱消鑠,草萎水涸,介蟲乃屈。 少腹痛,下沃赤白。

少陽之氣合三焦,故熱客於胃,蓋三焦之原,皆出於胃間也。三焦與心包絡相合,故煩心心痛。三焦之脈,上入耳中,絡目銳眥,故淫於上則為耳痛目赤,淫於中則為嘔饑,淫於下則為溺赤,少腹痛,下沃赤白也。善驚譫妄暴熱者,陽明胃經熱也。三焦之氣,蒸津液化營血消鑠者,熱甚而血液傷也。「草萎」者,暑熱在上也。「水涸」者,火氣在下也。《介蟲乃屈》者,暑熱在於氣交之中,人與天地參也。

陽明之勝,清發於中,左胠脅痛,溏泄,內為嗌塞,外為 㿗疝。大涼肅殺,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 而欬。

金氣寒肅,故清發於中,金勝則木氣受虧,故為脅痛㿗疝。清氣在下,則為溏泄,在上則為嗌塞。大涼肅殺,淫勝極也。故華英改容,毛蟲乃殃,胸中不便,嗌塞而欬者,陽明燥金及於肺,同氣相感也。

太陽之勝,凝溧且至,非時水冰,羽乃後化,痔瘧發,寒 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筋肉拘苛,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皮膚否腫, 腹滿食減,熱反上行,頭項囟頂腦戶中痛,目如脫,寒 入下焦,傳為濡瀉。

太陽寒水氣勝,故凝溧且至,非時水冰者,勝氣在於歲半以前,故羽蟲後化也。《靈樞經》曰:「足太陽是主筋,所生病者為痔。」瘧者,太陽寒熱之邪也。厥逆而入於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於心,故心痛也。陰中乃瘍,是以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足太陽

主筋,故筋肉拘苛也。血脈凝泣,絡滿色變,或為血泄,邪入於經也。「皮膚否腫」 者,太陽之氣主表也;腹滿食減者,水氣乘脾也;「熱反上行」 者,太陽之氣隨經上入腦,還出別下項,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故目如脫也;寒入下焦者,太陽標陽而本寒,是以陽熱上行而陰寒下行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 辛,以酸瀉之。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 之。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少陽之 勝,治以辛寒,佐以甘鹹,以甘瀉之。陽明之勝,治以酸 溫,佐以辛甘,以苦瀉之。太陽之勝,治以甘熱,佐以辛 酸,以鹹瀉之。」

治諸勝氣,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則病氣衰去,此治之大體也。

帝曰:「六氣之復何如?」岐伯曰:「悉乎哉問也!厥陰之復, 少腹堅滿,裏急暴痛,偃木飛沙,倮蟲不榮。厥心痛,汗 發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筋骨掉眩,清厥,甚則入 脾,食痹而吐。衝陽絕,死不治。」

復者,謂三陰三陽之氣,受所勝之氣,勝制鬱極而復發也。少腹堅滿,裏急暴痛,厥陰之氣鬱而欲發也。「偃木飛沙」,鬱怒之氣大復也。倮蟲不榮,風氣發而土氣衰也。厥心痛者,色蒼蒼如死狀,終日不得太息,此厥陰之氣干於心也。「汗發」者,風熱之陽加於陰也。嘔吐,飲食不入,木淫而土敗也。筋骨掉眩,風氣盛也。清厥者,風淫於上,陰氣下逆也。痹,閉痛也。衝陽,胃之動脈,此風氣盛而土氣絕也。

少陰之復,燠熱內作,煩躁鼽嚏,少腹絞痛,火見燔焫, 嗌燥,分注時止,氣動於左,上行於右,欬皮膚痛,暴瘖 心痛,鬱冐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寒已而熱, 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外為浮腫,噦噫,赤氣 後化,流水不冰,熱氣大行,介蟲不復,病疿疹瘡瘍,癰 疽痤痔,甚則入肺欬而鼻淵,天府絕,死不治。

燠熱鬱熱也。「煩躁」,火煩而陰躁也。「鼽嚏」,鬱熱上乘於肺也。「少腹絞痛」,少陰之陰氣發於下也。「火見燔焫」,君火之氣發於上也。「嗌燥」,火熱鑠金也。夫陰寒在腹則注泄,得火熱之氣則注止,少陰標本並發,故注泄分而時注時止也。氣動於左者,君火之氣發於左,腎之水中;上行於右者,肺腎上下相交,腎為本而肺為末也。火淫肺金,則欬而皮痛,金主聲,故暴瘖也。心痛者,火氣自傷也。「鬱冒不知人」者,寒熱之氣亂於上也。「灑淅振慄」者,陰陽相搏也。寒已而熱者,少陰之陰,寒從火化而為熱也,故渴而欲飲,少氣骨痿,蓋火盛則少氣,熱盛則骨痿也。隔腸,小腸也。噦者,小腸之氣不通,逆氣上走心而為噫也。赤氣後化者,復在五氣終氣,故流水不冰,疿疹瘡瘍,乃熱傷氣血,火熱鑠金,故天府絕也。

太陰之復,濕變乃舉,體重中滿,食飲不化,陰氣上厥,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欬喘有聲,大雨時行,鱗見於陸, 頭項痛重而掉瘈尤甚,嘔而密默,唾吐清液,甚則入 腎竅,瀉無度。太谿絕,死不治。

氣極則變陰,濕之氣盛,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胸中,膻中也,宗氣之所居,陰氣上逆,是以胸中不便。欬喘有聲者,飲乘於肺也。太陰所至為濕生,終為注雨。鱗見於陸者,土崩潰也。頭項痛重而掉瘛尤甚者,所謂因於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長,緛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嘔者,濕乘陽明也。密默者,欲閉戶牖而獨居也。《脈解篇》曰:「所謂欲獨閉戶牖而處者,陰陽相薄也,陽盡而陰盛,故欲閉戶牖而居。」蓋陽明者,表陽也;太陰者,三陰也。陰變而乘於陽,則陽欲盡而陰盛,是以唾吐清液也;甚則入腎下,乘冬令之寒水也。腎開竅於二陰,故曰竅瀉。夫太陰居中土而旺於四季,是以勝氣勝於四時,復氣在於歲半以後,故止乘肺胃之秋金,冬令之腎水也。

少陽之復,大熱將至,枯燥燔。請幫助識別此字。介蟲乃耗,驚瘛欬衄, 心熱煩躁,便數憎風,厥氣上行,面如浮埃,目乃瞤瘛。 火氣內發,上為口糜,嘔逆,血溢血泄,發而為瘧,惡寒 鼓慄,寒極反熱,嗌絡焦槁,渴飲水漿,色變黃赤,少氣 脈萎,化而為水,傳為胕腫,甚則入肺,欬而血泄。尺澤 絕,死不治。

少陽之火,復發於秋冬之時,故「枯燥燔。」請幫助識別此字。「介蟲乃耗」,謂木枯草焦而甲蟲耗散也。驚瘈欬衄,熱乘心肺也。便數憎風,表裏皆熱也。面如浮埃,面微有塵也。手足少陽之脈,皆上系於目,故目乃《瞤瘛》。火氣內發者,陰火發於內也。發於上焦,則為口糜;發於中焦,則嘔逆;發於下焦,則血溢血泄也。發而為瘧者,少陽主樞,是以寒熱,陰陽,外內出入,寒極反熱,從火化也。嗌絡焦槁。肺金傷也。渴飲水漿。陽明胃金燥也。太陰濕土。主四之氣。色變黃赤者。火土

相合也。少氣脈萎者。氣血皆傷也。化而為水。傳為胕腫者。從四氣五氣而至於終之氣也。

陽明之復,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乃厲。病生胠脅, 氣歸於左,善太息,甚則心痛否滿,腹脹而泄,嘔苦欬 噦煩心,病在鬲中頭痛,甚則入肝,驚駭筋攣。太衝絕, 死不治。

陽明之復,發於本位,主令之時,故清氣大舉,森木蒼乾,毛蟲乃厲。病生胠脅,氣歸於左者,金乘木也。心痛否滿,腹脹而泄,乘火土也。膽病者,善太息嘔苦,木受金刑,腑亦病也。欬噦,肺氣逆也。欬噦煩心者,病在鬲中,陽明之氣上逆也。頭痛,厥陰病也。夫病生胠脅頭痛,病在肝之經,氣如入肝,則干臟矣。干臟者,半死半生。蓋邪雖薄臟,而臟真不傷者生。如太衝脈絕,真元傷矣。夫厥陰、少陽、少陰、太陰之復,發於五氣六氣之時;陽明、太陽之發,報復歲半以前之氣,是以木火土之皆病也。

「太陽之復,厥氣上行,水凝雨冰,羽蟲乃死。」心胃生寒, 胸膈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仆,食減,腰脽反 痛,屈伸不便,地裂冰堅,陽光不治。少腹控睪,引腰脊, 上衝心,唾出清水,及為噦噫,甚則入心,善忘善悲。神 門絕,死不治。

「厥氣上行」者,鬱冒之氣上行,而欲復歲半以前之氣也。水凝,水氣在下也。雨冰,寒氣在上也。上下皆寒,故羽蟲乃死,蓋寒淫而火滅也。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痞滿,頭痛善悲,時眩仆者,厥氣上行,從下而中,中而上也。食減,水乘土也。腰脽反痛,屈伸不利,水淫而反自傷也。陽光不治,木火之氣衰也。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者,厥陰病也。唾出清水,及為噦噫,從胃而上及於心也。蓋亦報復歲半以前之木火土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 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 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耎之。太陰 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泄之。少陽 之復,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鹹耎之,以酸收之,辛苦 發之。發不遠熱,無犯溫涼,少陰同法。陽明之復,治以 辛溫,佐以苦甘,以苦泄之,以苦下之,以酸補之。太陽 之復,治以鹹熱,佐以甘辛,以苦堅之。」

上篇曰:「發表不遠熱,攻裏不遠寒。」如少陽少陰之火,鬱而不解,是宜不遠熱而發散之,然無犯其溫涼。蓋四之氣宜涼,五之氣宜溫,至終之氣,而後可用熱,時氣之不可不從也。陽明之復,以苦泄之,以苦下之者,謂滲泄其小便,下其大便也。

「治諸勝復,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清者溫之,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潤之,急者緩之,堅者耎之, 脆者堅之,衰者補之,強者瀉之,各安其氣,必清必靜, 則病氣衰去,歸其所宗」,此治之大體也。

五味六氣之中,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有補有瀉,有逆有從,各隨五行六氣之所宜,安其勝復之氣,使之必清必靜,則病氣衰而各居其所主之本位,此治之大體也。

帝曰:「善。氣之上下,何謂也?」岐伯曰:「身半以上,其氣三 矣,天之分也,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其氣三矣,地之分 也,地氣主之。以名命氣,以氣命處,而言其病,半,所謂 天樞也。」

此論人身之上下,以應天地之上下也。「歲半以上,天氣主之,乃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歲半以下,地氣主之,乃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在人身,厥陰風木之氣,與督脈會於巔頂,是木氣在於火氣之上矣。君火之下包絡,相火主氣,是木火火之三氣,在身半以上也。脾土居陽明胃金之上,陽明居太陽膀胱之上,是土金水之三氣,在身半以下也。以木火土金水之名,以命其上之三氣;下之三氣,以上下之三氣,而命其在天在地之處。以天地之處,而言其三陰三陽之病,則勝復之氣可知矣。半者,所謂天樞之分,在臍旁二寸,乃陽明之穴,以此分形身之上下也。夫所謂樞者,上下交互而旋轉者也,故在天地。乃上下氣交之中。名「天樞。」在人身。以身半之中。名「天樞」也。

故「上勝而下俱病者」,以「地」名之。「下勝而上俱病」者,以 「天」名之。

此言上下之勝氣也。如身半以上之木火氣,勝而身半以下之土金水,三氣俱病者,以地名之,謂病之在地也。如身半以下之土金水,勝而身半以上之木火氣病者,以天名之,謂病之在天也。蓋以人身之上下,以應天地之上下,故以天地名之。

所謂勝至報氣屈伏而未發也。復至則不以天地異 名,皆如復氣為法也。

此言上下之復氣也。如勝至則報復之氣屈伏

於本位而未發也。「復至」 則如復氣而為法。不必以天地而名之。如厥陰少陰少陽之復,其氣發於四氣五氣之時;陽明太陽之復,其氣歸於初氣二氣之木火。故不必以木火居歲半以上,而以天名之;金水主歲半以下,而以地名之。皆如復氣之所在而為成法也。

帝曰:「勝復之動,時有常乎?氣有必乎?」岐伯曰:「時有常 位,而氣無必也。」帝曰:「願聞其道也。」岐伯曰:「初氣終三 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 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

帝問勝復之氣,隨四時之有常位乎?其氣動隨四時之可必乎?伯言「木火土金水,四時有定位,而勝復之氣,不隨所主之本位而發,故氣不可必也。」蓋謂六氣各主一歲,主歲之氣勝,則春將至而即發,是太陰陽明太陽之氣,皆發於春夏矣。如六氣之復,乃鬱極而後發,故發於歲半之後,是厥陰少陰少陽之復,皆發於秋冬矣。故曰:「初氣終三氣,天氣主之,勝之常也;四氣盡終氣,地氣主之,復之常也。有勝則復,無勝則否」,是以勝復之氣,不隨四時之常位,而不可必也。

帝曰:「善。」復已而勝何如?岐伯曰:「勝至則復,無常數也, 衰乃止耳。復已而勝,不復則害,此傷生也。」

此明有勝則復,展轉不已,必待其勝氣衰,而後乃止耳。「復已而勝」者,如火氣復而乘其金,已則金氣又復勝之,金氣復而侮其火,已則火氣又復勝之,所謂勝至則復,無常數也,如勝氣衰而後乃止耳。故復氣已,而受復之氣又復勝之,如火氣復而勝其金,則金氣又當復勝。如不復勝,此金為火氣所害,而金之生氣傷矣。故必待其勝衰而後平。如有勝則有復也。

帝曰:「復而反病何也?」岐伯曰:「居非其位,不相得也。大 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所謂火燥熱也。」

復而反病,復,氣之反病也。如火氣復而乘於金位,金氣復而乘於火位,皆居非其位,不相得也,是以大復。其勝則主勝之,故反病也。如火氣大復而乘於陽明,則五位之主氣勝之;如金氣大復而乘於少陰,則二位之主氣勝之,故復氣之反病,所謂火熱燥也。餘氣皆然。即「勝至則復,勝衰則止」之意。蓋勝復之氣,宜於漸衰,而不宜於復大也。

帝曰:「治之何如?」岐伯曰:「夫氣之勝也,微者隨之,甚者 制之;氣之復也,和者平之,暴者奪之,皆隨勝氣,安其 屈服,無問其數,以平為期,此其道也。」

微者隨之,順其氣以調之。甚者制之,制以所畏。和者平之,平調其微邪;暴者奪之,瀉其強盛。但隨勝氣以治,則屈伏之氣自安矣。然不必問其勝復之展轉,惟以氣平為期,此治勝復之道也。

帝曰:「善。」客主之勝復奈何?岐伯曰:「客主之氣勝而無 復也。」

此論四時主氣客氣之勝復也。

帝曰:其逆從何如?岐伯曰:主勝逆,客勝從,天之道也。

「客氣者,乃司天在泉及左右之間氣」,在天之六氣也。天包乎地之外,從泉下而六氣環轉,天之道也。主氣者,五方四時之定位,地之道也。「坤順承天,是以主勝為逆,客勝為從,順,天之道也。」

帝曰:其生病何如?岐伯曰:「厥陰司天,客勝則耳鳴掉 眩,甚則欬;主勝則胸脅痛,舌難以言。」

風木之客氣勝於上,是以耳鳴掉眩。厥陰肝木貫膈上注肺,甚則欬者,上淫之氣內入於經也。主勝則胸脅痛,肝經之脈布胸脅也。厥陰少陽主筋,二經之筋病則舌卷,故難以言。蓋客氣之從上而下,主氣之從內而上也。

「少陰司天,客勝則鼽嚏,頸項強,肩背瞀熱,頭痛,少氣 發熱,耳聾目瞑,甚則胕腫血溢,瘡瘍欬喘。」主勝,則心 熱煩躁,甚則脅痛支滿。

少陰司天;初之氣,乃太陽寒水;二之氣,乃厥陰風木;三之氣,乃少陰君火。鼽嚏,耳聾,目瞑,厥陰之氣勝也。頭項強,肩背瞀熱,頭痛,甚則胕腫,太陽寒水之氣勝也。少氣發熱,血溢瘡瘍,欬喘,君火之氣勝也;初之主氣,乃厥陰風木;二之氣,君火三之氣。相火主勝,則心熱煩躁者,君相二火之氣勝也;甚則脅痛支滿者,厥陰之初氣勝也。蓋君火司歲,故先火勝,而甚則及於厥陰。

太陰司天,客勝則首面胕腫,呼吸氣喘;主勝則胸腹 滿,食已而瞀。

客勝則首面胕腫,濕淫於上也。呼吸氣喘,淫及於內也。主勝則胸腹滿者,初氣之木勝傷土也。《經》云:肺是動病,甚則交兩手而瞀,乃二氣三氣之火上炎,而為肺病也。

少陽司天,客勝,則丹胗外發,及為丹熛瘡瘍,嘔逆喉 痹,頭痛嗌腫,耳聾,血溢,內為瘛瘲。主勝,則胸滿欬,仰 息,甚而有血,手熱

少陽司天,初氣三氣乃君相二火,二之氣,乃太陰濕土。丹胗即斑疹,因火熱而發於外也;「丹熛即赤遊」,發於外而欲遊於內也。嘔逆瘛瘲,濕土之氣合於內也。瘡瘍嗌腫諸證,亦皆感濕熱而生,蓋亦自上而下,從外而內也。肺乃心之蓋,主勝則胸滿。「欬仰息」者,主氣之二火,欲上炎而外出也;「仰息」者,肺病而不得偃息也。甚而有血手熱者。火發於外也。君相二經之脈。皆循於手。故為手熱。

陽明司天,清復內餘,則欬衄嗌塞,心鬲中熱,欬不止, 而白血出者,死。

「清復內餘」者,清肅之客氣,入於內而復有餘也。欬衄嗌塞,心鬲中熱,皆肺病也。肺屬金而主天,是以陽明司天之氣,餘於內而病在肺也。「白血出」者,血出於肺也。陽明司天,天之氣也,臟屬陰而血為陰,血出於肺,則陽甚而陰絕矣。

太陽司天,客勝則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則欬,主勝 則喉嗌中鳴。

太陽之氣在表,而肺主皮毛,是以受司天之客氣,即為胸中不利,出清涕而欬。感寒則欬者,謂太陽與寒水有別也。主勝則喉嗌中鳴,乃在下寒水之氣,而上出於肺也。

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 不便。主勝,則筋骨繇併,腰腹時痛。

大關節,手足之十二節也。厥陰在泉,始之客氣,乃陽明燥金,厥陰主筋,筋燥是以關節不利;次之客氣,乃太陽寒水,太陽為諸陽主氣,陽氣者,柔則養筋,寒氣淫於內,則太陽受之,故內為痙強拘瘛之痓證;終之客氣,乃在泉之風木,故外為不便。不便者,亦筋骨之不利也。《靈樞》根結篇曰:「骨繇者,節緩而不收也。」所謂骨繇者。搖故也。在泉之主氣。乃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筋骨繇併。腰腹時痛者。三氣之為病也。

少陰在泉,客勝則腰痛,尻股膝髀《腨胻》足,病瞀熱以 酸,胕腫不能久立,溲便變。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 熱,鬲中眾痹皆作,發於胠脅,魄汗不藏,四逆而起。

「四之客氣,乃太陽寒水,故為腰尻股胻足病」,此「太陽經證,同氣相感也。次之氣,乃厥陰風木,瞀熱以酸胕腫,不能久立,乃脾土之證,蓋木淫而土病也。終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陽寒水,溲便變」者,水火相交,火淫於下也。主勝則厥氣上行,心痛發熱者,乃寒水之主氣,上乘於在泉之君火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燥金,客氣乃厥陰風木。眾痹者,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鬲中眾痹皆作,發於胠脅」,乃陽明之氣,乘於厥陰之經也。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太陽寒水,魄汗,表汗也。汗乃陰液,膀胱者,津液之所藏。「四逆而起」者,土氣上逆也。以土勝水,是以津液不藏,而汗出於表也。

太陰在泉,客勝則足痿下重,便溲不時,濕客下焦,發 而濡瀉,及為腫隱曲之疾。主勝則寒氣逆滿,食飲不 下,甚則為疝。

足痿下重,便溲不時者,在泉之濕氣,客於太陰之經而下及於內也。濕客下焦,發而濡瀉,及為腫者,因客淫於下,而太陰之主氣自病也。隱曲,乃男女之前陰處,終之主氣,乃太陽寒水,客氣乃司天之濕土,是以主勝則寒氣逆滿,蓋水淫而上乘於土,故逆滿也。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客氣乃厥陰風木。食飲不下,甚則為疝者。濕氣上逆。而病及於厥陰之經也。五之主氣。乃陽明秋金。客勝乃少陰君火。火能制金。故不上勝也。

少陽在泉,客勝則腰腹痛而反惡寒,甚則下白溺白。 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格中而嘔,少 陰同候。

「少陽在泉。始之客氣,乃少陰君火,主氣乃太陰濕土;次之客氣,乃太陰濕土,主氣乃陽明燥金;終之客氣,乃少陽相火,主氣乃太陽寒水。腰腹痛而反惡寒者,客勝而太陽之主氣病也,太陽之氣傷,故惡寒也。甚則溺白下白者,病及於陽明,太陰之主氣也。蓋金主氣,氣化則溺出。溺白者,氣不化而溺不清也;下白者」,土氣傷而大便色白也。因客勝而主氣反病,故曰「反。」主勝則熱反上行而客於心,心痛發熱者,君相二火之客氣反上行而自病也;格中而嘔者,太陰之客氣自病也。因主勝而客反自病,故曰「反」曰客,曰少陰同候,謂火性炎上,故二火皆有反逆之自病也。

「陽明在泉,客勝則清氣動下,少腹堅滿,而數便瀉。」主 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下為鶩溏,則寒厥於腸,上 衝胸中,甚則喘,不能久立。

「清氣動下」者,清肅之天氣,而動於下也。少腹堅滿而數便瀉者,太陽寒水之病也。主勝,則腰重腹痛。少腹生寒者,太陽水寒之氣發於下也。下為鶩

溏者,水下泄也。寒厥於腸,上衝胸中,甚則喘者,寒氣逆乘陽明之大腸,而上及於胸中之肺臟也。《靈樞經》曰:「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腸。」 大腸與肺胃相合,而並主金氣。

太陽在泉,寒復內餘,則腰尻痛,屈伸不利,股脛足膝 中痛。

「寒復內餘」者,太陽寒水之客氣,入於內而復,內有餘也。腰尻股脛足痛者,太陽之經證也;屈伸不利者,太陽之主筋也。

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曰:「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 折之,不足補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必安其主客,適 其寒溫,同者逆之,異者從之。」

「高者抑之,主氣之逆於上也;下者舉之,客氣之乘於下也。有餘者,勝氣也;不足者,所不勝之氣而為病也。『佐以所利者,利其所欲也。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是以厥陰之勝,佐以苦辛;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是以少陰之勝,佐以苦鹹;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是以太陰之勝,佐以辛甘;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是以燥淫所勝,佐以辛酸;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是以寒淫所勝,佐以甘苦。和以所宜者,和其五味之所宜也。如厥陰色青,宜食甘;少陰少陽色赤,宜食酸;太陰色黃,宜食鹹;陽明色白,宜食苦;太陽色黑,宜食辛』。」安其主客者,使各守其本位也。適其寒溫者,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治溫以涼,治涼以溫也。同者逆「之,謂氣之相得者,宜逆治之。如主客之同司火熱,則當治以鹹寒,如同司寒水,則當治以辛熱,溫涼亦然,此逆治之法也。」「異者從之,謂不相得者,當從治之。如寒水司天,加臨於二火主氣之上,客勝當從二火之熱以治寒,主勝當從司天之寒以治熱,餘氣皆然,此平治異者之法也。」

帝曰:「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氣相得者逆之,不相得者 從之。余已知之矣,其於正味何如?」

此承上而言,四時主客之氣,各有本位之正味也。上篇論主客之勝,已論治於前,故曰:「余已知之。然本氣自有盛衰,其於補瀉之正味為何如?

岐伯曰:木位之主,其瀉以酸,其補以辛。」

木位之主,厥陰所主之位也。此乃四時不易之定位,故曰「位如未至。」所主之時,而陽春之氣先至,此氣之盛也,宜瀉之以酸;如至而未至,此氣之衰也,宜補之以辛。蓋木性升,酸則反其性而收之,故為瀉;辛則助其發生之氣,故為補。

火位之主,其瀉以甘,其補以鹹。

二之氣,乃君火所主之位;三之氣,乃相火所主之位。如未至三月,而暄熱之氣先至,未至五月,而炎暑之氣先至,此來氣有餘也,宜瀉之以甘,蓋從子而泄其母氣也;如至而不至,此氣之不及也,宜補之以鹹,蓋以水濟火也。

土位之主,其瀉以苦,其補以甘。

土主於四之氣,如主氣之時,埃蒸注雨,氣之盛也,宜苦以瀉之,瀉其敦阜之氣,如化氣不令,風寒並興,主氣之不足也,宜補之以甘,蓋氣不足者,補之以味也。

金位之主,其瀉以辛,其補以酸。

五之氣也。如未及時,而清肅之氣早至,此氣之盛也,其瀉宜辛,以辛散之也;如至秋深,而暑熱尚在,氣之不及也,其補宜酸,以酸收之也。

水位之主,其瀉以鹹,其補以苦。

終之氣也。如未及時而天氣嚴寒,冰雪霜雹,氣之盛也,宜瀉之以鹹,蓋鹹能泄下,從其類也。如已至而天氣尚溫,此氣之不及也,宜補之以苦,蓋苦味陰寒而炎上作苦助太陽標本之味也。所謂調之正味,以平為期,勿使四時不平之氣,而為民病也。

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此加臨之六氣,有太過不及之正味也。六氣運行,無有定位,如賓客外至,故曰客。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視之,如氣來不及,宜補以辛,氣來有餘,宜瀉以酸,以甘緩之。《臟氣法時論》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蓋主氣有餘,則氣行於外,客氣太過,則氣乘於內,故當兼用五臟所欲之味以調之。

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收之。

鹹當作酸。臟氣法。《時論》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按:論主氣,先言瀉而後言補;論客氣先曰補而後曰瀉。蓋補瀉之道,有宜補而不宜瀉者,有宜瀉而不宜補者;有宜先補而後瀉者;有宜先瀉而後補者,有宜補瀉之兼用者。

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

《臟氣法時論》曰:「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

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耎之。

《臟氣法時論》曰:「心欲耎,急食鹹以耎之。」蓋少陽乃心之包絡也

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泄之。

《臟氣法時論》曰:「肺苦氣上逆,急食辛以瀉之。

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 開發腠理,致津液,通氣也。」

《臟氣法時論》曰:「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氣也。」腠者,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夫水穀入口,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蓋氣充肌腠,津隨氣行,辛味入胃,能開腠理,致津液而通氣,故主潤。

帝曰:「善。願聞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 用也。」

此言「陰陽之有太少,則氣有盛衰,而治有輕重矣。陰陽之中,有太陽少陽,有太陰少陰,則氣有多少異用也。」

帝曰:「陽明何謂也?」岐伯曰:「兩陽合明也。」

《陰陽繫日月論》曰:「寅者,正月之生陽,主左足之少陽;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陽;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陽;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陽;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陽明。此兩陽合於前,故曰陽明多氣而少血。」

帝曰:厥陰何也?岐伯曰:「兩陰交盡也。」

《論》曰「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右足之少陰,丑者十二月,主左足之少陰,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陰,子者十一月,主左足之太陰,戌者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陰,此兩陰交盡,故曰厥陰。夫厥陰主於陰盡,而一陽始蒙,氣之微者也,故為陰中之少陽而少氣。」

帝曰:「氣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緩急,方有大小,願聞 其約奈何?」岐伯曰:「氣有高下,病有遠近,證有中外,治 有輕重,適其至所為故也。」

氣有高下者,有天地人之九候也。「遠近」者,淺深上下也;「中外」者,表裏也。「輕重」者,大小其服也,蓋適其至病之所在為故也。

《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 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

《大要》,數之大要也。夫數始於一,而成於三,圓之象也;以二偶而成六,方之象也。地數二,木數三,甲己合而土氣化也。君二臣六,乾坤位而八卦成。少則二之,陰數之始也;多則九之,陽數之終也。

故曰:「近者奇之,遠者偶之。汗者不以奇,下者不以偶,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急則氣味厚,緩 則氣味薄,適其至所」,此之謂也。

奇偶者,天地之數也。近謂病之在上而近,故用奇方以治之天氣之在上也。遠謂病之在下而遠,故用偶方以治之地氣之在下也。汗乃陰液,故用偶而不以奇,蓋直從下而使之上,猶地氣升而後能為雲為雨也。下者用奇而不以偶,蓋從上而使之下,從天氣之下降也。補者補正氣之不足,治者治邪氣之有餘。在「上者宜緩方,在下者宜急方。急則用氣味之厚者,緩則用氣味之薄者。蓋厚則沉重而易下,薄則輕清而上浮,奇偶緩急,各適其上下遠近,至其病之所在而已矣。」

病所遠而中道氣味之者,食而過之,無越其制度也。 是故平氣之道,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遠而奇偶,制 大其服也。「大則數少,小則數多,多則九之,少則二之。」

此復明氣味之由中而上下也。「病所遠」者,謂病之在上在下,而遠於中胃者也。「中道氣味之」者,謂氣味之從中道而行於上下也。故當以藥食並用而制度之。如病之在上而遠於中者,當先食而後藥;病在下而遠於中者,當先藥而後食,以食之先後,而使藥味之過於上下也。是故上下之病,近於中道,而用奇方偶方者,制小其服,病遠於中;而用奇方偶方者,宜制大其服。大服小服者,謂分兩之輕重也。大則宜於數少而分兩多,蓋氣味專而能遠也;小則宜於數多而分兩少,蓋氣味分,則力薄而不能遠達矣。此平上中下三氣之道也。

奇之不去則偶之,是謂重方;偶之不去,則反佐以取 之,所謂寒熱溫涼,反從其病也。

「重方」謂奇偶之並用也。「反佐以取之」,謂春病用溫,夏病用熱,秋病用涼,冬病用寒。順四時寒熱溫涼之氣,而反從治其病也。

帝曰:「善。病生於本,余知之矣。生於標者,治之奈何?」岐 伯曰:病反其本,得標之病;治反其本,得標之方。

此論三陰三陽之有本標也。病生於本者,生於風寒熱、濕燥火也;生於標者,生於三陰三陽之氣也。如太陽為諸陽之首,而本於寒水;少陰為陰中之太陰,而本於君火;陽明乃陽盛之氣,而本於清肅;厥陰主陰極,而本於風木之陽。此陰陽之中,又有標本之不同也。「病反其本」者,如病寒而反得太陽之熱化,病熱而反見少陰之陰寒病在陽。而反

見清肅之虛寒,病在陰而反得中見之火熱,所謂病反其本,得標之病也。治反其本者,如病本寒而化熱,則反用涼藥以治熱;如病本熱而化寒,則反用熱藥以治寒;如病在陽明而化虛冷,則當溫補其中氣;如病在厥陰而見火熱,又當逆治其少陽,所謂治反其本,得標之方。少陽少陰,標本相同,皆從陽熱陰濕而治。

帝曰:「善。」六氣之勝,何以候之?

此論四時五行之氣,內合五臟,外應六脈也。

《岐伯》曰:「乘其至也,清氣大來,燥之勝也,風木受邪,肝 病生焉;熱氣大來,火之勝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 氣大來,水之勝也,火熱受邪,心病生焉;濕氣大來,土 之勝也,寒水受邪,腎病生焉;風氣大來,木之勝也,土 濕受邪,脾病生焉;所謂感邪而生病也。」

風寒熱濕燥,在天四時之五氣,木火土金水,在地四時之五行。五氣之勝五行,五行而病五臟,是五臟之外合五行,而五行之上呈五氣也。

乘年之虛,則邪甚也。失時之和,亦邪甚也。遇月之空, 亦邪甚也。重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 也。

乘年之虛者,主歲之氣不及也。如「木運不及,則清氣勝之;火運不及,則寒氣勝之;土運不及,則風氣勝之;金運不及,則熱氣勝之;水運不及,則濕氣勝之,此歲運不及,而四時之勝氣又乘而侮之。失時之和者,四時之氣衰也。如春氣不足,則秋氣勝之,夏氣不足,則冬氣勝之;長夏之氣不足,則春氣勝之,秋氣不足,則」夏氣勝之;冬氣不足,則長夏之氣勝之。遇月之空者,月廓空之時也。重感於邪者,乘年之虛,失時之和,遇月之空,是謂「三虛」,而感於邪,則病危矣。有勝之氣,其必來復者,春有慘悽殘賊之勝,則夏有炎暑燔鑠之復;夏有慘悽凝冽之勝,則四維有埃昏大雨之復;四維發振拉飄騰之變,則秋有肅殺霖「霪之復;秋有炎爍燔燎之變,則冬有冰雹霜雪之復;冬有埃昏驟注之變,則春有飄蕩振拉之復。」此四時之勝,而必有復也。

帝曰:其脈至何如?岐伯曰:「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 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 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

此論六氣之應六脈也。「厥陰主木,故其脈弦;少陰主火,故其脈鉤;太陰主土,故其脈沉;少陽主火,故大而浮;陽明主金,故短而澀;太陽主水,而為諸陽主氣,故大而長。」

「至而和」則平。至而甚則病。至而反者病。至而不至者 病。未至而至者病。陰陽易者危。

此言弦鉤長短之脈,當應六氣而至也。如「脈至而和,則為平人,脈至而甚,則為病脈,所至之脈,與時相反者病,及時而脈不至者病,未及時而脈先至者病。」如三陰主時而得陽脈,三陽主時而得陰脈者危。

帝曰:「六氣標本,所從不同奈何?」岐伯曰:「氣有從本者, 有從標本者,有不從標本者也。」帝曰:「願卒聞之。」岐伯 曰:「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 從標本,從乎中也。故從本者,化生於本,從標本者,有 標本之化;從中者,以中氣為化也。」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為本,三陰三陽為標。陰濕之土,而標見太陰之陰;初陽之火,而標見少陽之陽,是標之陰陽,從本化生,故太陰少陽從本;少陰之本熱,而標見少陰之陰;太陽之本寒,而標見太陽之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然有水火寒熱之化,故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蓋陽明司四時之秋令。而太陰主四氣之清秋。厥陰為兩陰交盡。陰盡而一陽始生。是以陽明厥陰從中見之化也。

帝曰:「脈從而病反者,其診何如?」岐伯曰:「脈至而從,按 之不鼓,諸陽皆然。」帝曰:「諸陰之反,其脈何如?」岐伯曰: 「脈至而從,按之鼓甚而盛也。」

此論脈病有標本也。「脈從」者,陽病而得陽脈,陰病而得陰脈也。如太陽陽明之病,其脈至而浮,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陰。寒者,太陽之病從本化,陽明之病從中見之,陰化也,故脈雖浮而按之不鼓也。如少陰厥陰之病,其脈至而沉,是脈之從也,其病反陽。熱者,少陰之病從標化,厥陰之病從中見之,火化也,故脈雖沉「而按之鼓甚也。」是脈有陰陽之化,而病有標本之從也。按太陽病,頭痛發熱,煩渴不解,此太陽之病本也;如手足攣急,或汗漏脈沉,此太陽之病標也。如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此少陰之病標也;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此少陰之病本也。如陽明病,發熱而渴。大便燥結。此陽明之病陽也。如胃中虛冷。水穀不別。食穀欲嘔。脈遲惡寒。此陽

明感中見陰濕之化也。如厥陰病脈微,手足厥冷,此厥陰之病陰也。如消渴氣上衝心,心中疼熱,此厥陰感中見少陽之火化也。如太陰標陰而本濕,故當治之以四逆輩;少陽標陽而本火,則宜散之以清涼。治傷寒六經之病,能於標本中求之,思過半矣。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於本者,有生於標者,有生於中 氣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標而得者,有取中氣而得 者,有取標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從取而得者, 逆正順也,若順逆也。故曰: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 逆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診,足 以亂經。故《大要》曰:「麤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 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百病之生,總不出於六氣之化,如感風寒暑濕燥火而為病者,病天之六氣也。天之六氣,病在吾身,而吾身中又有六氣之化,如中風,天之陽邪也。病吾身之肌表則為發熱咳嚏,在筋骨則為痛痹拘攣,在腸胃則為下痢飧泄,或為燥結閉癃,或直中於內則為霍亂嘔逆,或為厥冷陰寒」,此表裏陰陽之氣化也。如感吾身之陽熱,則為病熱;感吾身之陰寒,則為病寒;感吾身之水濕,則為痰喘;感吾身之燥氣,則為便難。如中於腑,則暴仆而卒不知人;中於臟,舌即難言,而口唾涎沫。又如傷寒,天之陰邪也,或中於陰,或中於陽。有中於陽而反病寒者,有中於陰而反病熱者,是吾身之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標本陰陽「之氣化也。如感吾身中之水濕,則為青龍、五苓之證;如感吾身之燥熱,又宜於白虎、承氣諸湯。此止受天之一邪,而吾身中有表裏陰陽變化之不同也。又如夏月之病,有手足厥冷,而成薑桂參附之證者,蓋夏月之陽氣,盡發越於外,而裏氣本虛,受天之風暑,而反變為陰寒,皆吾身之氣化,非暑月」之有傷寒也。是以神巧之士,知標本之病生,則知有標本之氣化,知標本之氣化,則能用標本之治法矣。故知標與本,用之不殆,明知順逆,正行無間,此之謂也。逆者,以寒治熱,以熱治寒,故曰「逆正順」也。從者以熱治熱,以寒治寒,故曰「若順逆也。」如陰陽寒熱之中,又有病熱而反寒者,如厥深熱亦深之類。又有病寒而反熱者,如揭去衣被,欲入水中,此孤陽外脫,急救以參、附之證,《麤工》「嘻嘻」,以為可知,言熱未已,寒病復始,同氣異形,迷診亂經,此之謂也。

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 害。「言標與本,易而勿損,察本與標,氣可令調,明知勝 復,為萬民式,天之道畢矣。」

此極言標本之用也。標本之道,雖為要約,而其用則廣博;雖為微小,而其用則弘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者,惟知標本故也。言標與本,則施治平易,而無傷損;察本與標,則六氣雖變,可使均調。明知標本勝復,則足以為民式,「六氣在天」之道畢矣。

帝曰:「勝復之變,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勝者,勝至已 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也。夫所復者,勝盡而起,得位 而甚,勝有微甚,復有少多,勝和而和,勝虛而虛,天之 常也。」帝曰:「勝復之作,動不當位,或後時而至,其故何 也?」岐伯曰:「夫氣之生與其化,盛衰異也。寒暑溫涼,盛 衰之用,其在四維。故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 始於清,盛於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 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謹按四維斥候 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此之謂也。帝曰:差有數乎? 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

「此言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四時之氣,由微而盛,由盛而微,從維而正,從正而維,寒溫互換,涼暑氣交,勝復之氣,有盛有衰,隨時先後,是以有早有晏也。陽之動始於溫,盛於暑;陰之動始於清,盛於寒,是由微而甚也。如春之沉,夏之弦,秋之數,冬之濇」,是「冬之餘氣,尚交於春;春之餘氣尚交於夏;夏之餘氣尚交於秋;秋」之餘氣,尚交於冬,是由盛而微也。所謂正者,春夏秋冬之正方也。維者,春夏之交,夏秋之交,秋冬之交,冬春之交,四隅之四維也。四時之氣,從維而正,復從正而維,寒溫氣交,涼暑更互,環轉之不息也。是以勝至已病,病已慍,慍而復已萌者,謂復氣已發,萌於勝氣之時也。如春有慘悽殘賊之勝,是金「氣之勝木也。夏有炎暑燔鑠之復,是火氣之復金也。火氣已萌於勝,病慍慍之時,是復氣之早發於本位之三十度也。所復之氣,俟勝盡而起,至炎夏所主之本位而甚,是勝氣早而復氣將來亦早也。是以勝氣甚則復氣多,勝氣微則復氣少,勝氣和平」而復亦和平,勝氣虛衰而復亦虛衰,此天道之常也。如勝復之作。動不當位。後時而至者。此勝復之晏也。夫氣之生。生於前之氣交。如夏氣之生於季春也。氣之化。化於後之氣交

如春氣之流於孟夏也。勝復之氣有盛衰,故有早晏之異。蓋氣之盛者,勝於本位以前所生之三十度,氣之衰者,流於本位以後所化之三十度,故不當其位。如金氣衰而勝於春夏之交,則復氣亦衰而復於夏秋之交,是勝虛而虛,後時而至也。此四時之氣,前後互交,故勝復之盛衰,隨四時之氣交,而或前或後也。故曰:「盛衰之用,其在四維。」 又曰:謹按四維斥候皆歸。其終可見。其始可知。謂勝復之早晏。皆歸於四維之斥候。或早而在於始之前三十度。或晏而在於終之後三十度也。

帝曰:其脈應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時而去也。

此復以脈候而證明氣化之交通,故曰「是謂四塞。」謂春夏秋冬之氣不相交通,則天地四時之氣皆閉塞矣。正者,四時之正位也,言脈同四時之正法,而前後相交。待時而去者,待終三十度而去也。如春之沉,尚屬冬之氣交終正月之三十日,而春氣始獨司其令也。

《脈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濇,秋不數,是謂四塞。」

春不沉。則冬氣不交於春;夏不弦。則春氣不交於夏。秋不數。則夏氣不交於秋;冬不濇,則秋氣不交於冬。是四時之氣。不相交通而閉塞也。

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濇甚曰病,數甚曰病,「參見曰病, 復見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 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陰陽之 氣,清靜則生化治動則苛疾起,此之謂也。

四時之氣,盛於主位之時,而微於始生,衰於交化,故甚則病也。「參見」者,謂春初之沉弦並見,夏初之弦數並見也。「復見」者,已去而復見也。「未去而去」者,未及三十日而去也。去而不去者,已至三十日應去而不去也。「反」者,謂四時反見賊害之脈也。故曰:氣之相守司也,如權衡之不得相失也。言四時之氣,守於本位,司於氣交,猶權衡之不得相離也。四時陰陽之氣清靜,則生化治,生化者,生於前而化於後也。動者氣之亂也。

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兩陰交盡故曰幽,兩陽合明 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幽明者,陰陽也。兩陰交盡,陰之極也,故曰「幽」;兩陽合明,陽之極也,故曰「明。」陰極則陽生,陽極則陰生,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故幽明之配,寒暑之異也。

帝曰:分至如何?岐伯曰:「氣至之謂至,氣分之謂分,至 則氣同,分則氣異,所謂天地之正紀也。」

「氣至」,謂冬夏之二至;「氣分」,謂春秋之二分。此承上文以申明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言二至之時,總屬寒暑陰陽之二氣;氣分之時,則有溫涼之不同也。

帝曰:夫子言春秋氣始於前,冬夏氣始於後,余已知 之矣。然六氣往復,主歲不常也,其補瀉奈何?岐伯曰: 上下所主,隨其攸利,正其味,則其要也,左右同法。《大 要》曰:「少陽之主,先甘後鹹;陽明之主,先辛後酸;太陽 之主,先鹹後苦;厥陰之主,先酸後辛;少陰之主,先甘 後鹹;太陰之主,先苦後甘。佐以所利,資以所生,是謂 『得氣』。」

「春秋之氣始於前者,春在歲半以上之前,秋在歲半以下之前,夏冬之氣在二氣之後,謂四時之主氣也。六氣往復,主歲不常」者,謂加臨之客氣,六期環轉,無有常位也。此篇論四時之主氣,前後交通,得氣之清靜者也。若受客勝以動之,又不能循序,而苛疾起矣。是以上下所主,及左右之間氣,當隨其攸利,正其味以調之,乃其要也。大要宜先瀉而後補之,蓋以佐主氣之所利,資主氣之所生,是謂得四時之氣,生化而交通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