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32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三十二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二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十二

  肉門一

  黃帝素問六節臟象論 五臟生成篇 平人氣象論 臟氣法時論 宣明五氣

  論 血氣形志篇 逆調論 痹論 痿論 氣穴論 調經論 四時刺逆從論 五常政

  大論 至真要大論

  靈樞經根結篇 本神篇 經脈篇 五癃津液別篇 五變篇 本臟篇 論勇篇

   論痛篇 衛氣失常篇 五禁篇 刺節真邪篇 九宮八風篇 九鍼篇

  扁鵲難經肌肉消瘦 肉痹 肉病治療

  孫思邈千金方肉極 虛實

  劉完素六書痲木

  成無己明理論不仁 瞤動

  張從政儒門事親不仁

  李杲十書痿痛消削

  朱震亨心法痲木

  虞摶醫學正傳痲木 脈法

  樓英醫學綱目肉部所主 病因

  李中梓醫宗必讀肉脫者死 肉痿

  龔信古今醫鑑脾痹 痲木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脾應肉 痿瘦 肉極 痲木

  陶華六書瞤惕 不仁

  徐春甫古今醫統痲木論 治痲木以疏導鬱滯為先

  王肯堂證治準繩痲木

藝術典第二百三十二卷

醫部彙考二百十二 编辑

肉門一 编辑

《黃帝素問》
编辑

《六節臟象論》
编辑

脾、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榮之居也,名 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在脣四白,其 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於土氣。

足太陰獨受水穀之濁,為轉輸之官。腸胃主受傳水穀,三焦主決瀆水道,膀胱為水精之腑,故皆為倉廩之本。脾藏榮,故為榮之居。器者,生化之宇,具升降出入之氣,脾能運化糟粕,轉味而入養五臟,輸出腐穢於二陰,故名之曰器也。四白,脣之四際白肉也。口為脾竅而主肌,故華在脣。四白,其充在肌。甘者土之味,黃者,土之色也。脾為陰中之至陰,通於土氣。此節指脾而言,以腸胃三焦膀胱,並受傳水穀之精粗,故總為倉廩之本。受濁者為陰,故曰「至陰之類。」

《五臟生成篇》
编辑

脾之合肉也,其榮脣也,其主肝也。

脾主中央土,乃倉廩之官,主運化水穀之精,以生養肌肉,故合肉。脾開竅於口,故榮在脣。脾主土而受制於肝木,是肝乃脾臟生成之主也。

多食酸,則肉胝䐢而脣揭,此五味之所傷也。

「多食酸」,是木味太過而傷脾,則肉胝䐢而脣掀揭矣。五味所以養五臟者也,臟有偏勝,則所不勝之臟受傷,此又承制之,不可太過也。

《平人氣象論》
编辑

臟真濡於脾,脾藏肌肉之氣也。

土臟之元真濡於脾,而主藏肌肉之氣。

《臟氣法時論》
编辑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

脾主肌肉,主通會元真之氣。脾氣傷,故身重而肌肉善痿。痿者,肌肉委棄不仁也。足太陰經脈,循脛膝,邪在經絡,故足不收。氣傷,故善瘈而痛。此言經病而及於氣也。

《宣明五氣篇》
编辑

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

脾主肌肉,甘為土味,脾病而多食之,則反傷脾氣也。

陰病發於肉。

脾為陰中之至陰,在體為肉,是以太陰之病,而發於所主之肌肉。

脾主肉,久坐傷肉。

五臟元真之氣,通會於肌肉腠理,脾氣通於五臟,故所主在肉。脾喜運動,故久坐傷肉。

《血氣形志篇》
编辑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

過於安樂,則神機不轉,氣血羈留,故病生於肉,宜治以鍼石,引而通之。

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蓋血隨氣行,氣數亂逆,則經絡不通,榮衛不行,是以病生於不仁,宜按摩醪藥,以行其榮衛血氣焉

《逆調論》
编辑

帝曰:人之肉苛者,雖近衣絮,猶尚苛也,是謂何疾?岐 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實則不 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

苛,虐也,肉雖近衣絮,而苛虐如故也。虛實者,不和也。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蓋陽道常實,故曰實。然則過,猶不及也。不仁者,不知痛痒。不用者,痿而不勝於用。蓋言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矣。榮衛兩虛者,不仁且不用。不仁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

《痹論》
编辑

痹在於肉則不仁,

臟氣外合於形,身如病形,而不傷其氣,則止見肌肉不仁而不痛也。

《痿論》
编辑

有漸於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肌肉濡漬, 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有漸於濕」者,地氣之中於下也。以水為事者,好飲水漿,濕濁之留於中也。若有濕濁之所留,而居處又兼卑下,外內相濕,以致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也。

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陽明燥金主氣,從中見太陰之濕化,是以脾氣熱則胃乾而渴矣。脾胃之氣,並主肌肉。今陽明津液不生,太陰之氣不至,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也。

《氣穴論》
编辑

帝曰:「願聞谿谷之會也。」岐伯曰:「肉之大會為谷,肉之 小會為谿。肉分之間,谿谷之會,以行榮衛,以會大氣, 邪溢氣壅,脈熱肉敗,榮衛不行,必將為膿,內消骨髓, 外破大膕,留於節湊,必將為敗,積寒留舍,榮衛不居, 卷肉縮筋,肋肘不得伸,內為骨痹,外為不仁,命曰不 足」,大寒留於谿谷也。谿谷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 歲,其小痹淫溢,循脈來往,微針所及,與法相同。

肉有大分者,如股肱之肉,各有界畔;小分者,肌肉之內,皆有文理。然理路雖分,而交相會合,是大分處,即是大會處,小分處,即是小會處也。分會之間,以行榮衛之氣,故名之曰「谿谷。」大氣,宗氣也。夫氣為陽邪,留於肌腠之氣分,邪正相搏,則為病熱,故有壅膿消破之敗證矣。邪氣淫溢,則正氣自壅,谿谷之氣,與脈相通,是以脈熱於內而肉敗於外也。榮衛不行,則血氣留滯而為壅,膿邪留於膕肉節湊之間,則筋骨必將自敗矣。夫積寒留舍,致榮衛不能居其間,寒邪凝滯,又不得正氣以和之,以致肉卷而筋縮也。肋肘乃筋骨之機關,故不得伸舒。邪閉於外,故內為骨痹。榮衛內逆,故外為不仁,命曰「不足。」蓋熱邪淫溢,是屬有餘,寒性凝濇,故為不足。此大寒之邪,留於谿谷之間,以致筋骨皆為病也。谿谷之間,亦有三百六十五穴會,以應一歲,與孫絡之相同,可以微鍼刺取,以瀉其邪。小痹者,謂邪始入於皮膚,未傷筋骨。脈,謂孫絡脈也。邪在皮膚,循脈往來,見而瀉之,與治孫絡之法相同,而亦不必問其穴會之所在也。此言邪之客於人也,必先始於皮膚,次於孫絡,入於肌肉,以及於筋骨。在淺之時,微鍼所及,易於解散,無使其入深而為大痹也。

《調經論》
编辑

血氣未并,五臟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

蠕蟲行動貌。蓋風傷衛。衛氣行於肌肉之間。故蠕動也。

《四時刺逆從論》
编辑

太陰有餘,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

有餘而在外。則為肉痹。不足而在內。則為脾痹。

長夏氣在肌肉。長夏者。絡經皆盛。內溢肌中。

《五常政大論》
编辑

太陽司天,水飲內稸,中滿不食,皮𤸷肉苛,筋脈不利, 甚則胕腫,身後癰。

太陽司天,則太陰濕土在泉,水飲中滿,皮痹肉苛,皆水濕之為病。身後癰者,癰發於背也。

厥陰司天,風氣下臨,脾氣上從,體重,肌肉萎,食減口 爽,風行太虛,雲物搖動,目轉耳鳴。

「隆平之紀,其類土,其臟脾,土從木化,則受其勝制,故土用變革,而為體重食減」之脾病也。目轉耳鳴,風行於上也。

《六元正紀大論》
编辑

太陽司天之政,四之氣,風濕交爭,風化為雨,乃長乃 化乃成。民病大熱少氣,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

加臨之氣,乃厥陰風木;四之主氣,乃太陰濕土。是以風濕交爭,風化為雨。加臨之氣,從時而化也。夏秋之交,濕土主氣,故乃長乃化乃成。蓋夏主長,秋主成,長夏主化也。民病大熱少氣者,風熱之病

「肉萎足痿」 者,濕土之氣注下。赤白者,濕熱交感也。

《至真要大論》
编辑

太陽之勝,痔瘧發,寒厥入胃,則內生心痛,陰中乃瘍, 隱曲不利,互引陰股,筋肉拘苛。

《靈樞經》曰:「足太陽是主筋,所生病者為痔。瘧者,太陽寒熱之邪也。厥逆而入於胃者,水侮土也。胃絡上通於心,故心痛也。陰中乃瘍,是以隱曲不利,而互引陰股。足太陽主筋,故筋肉拘苛也。」

《靈樞經》
编辑

《壽夭剛柔篇》
编辑

伯高曰:「形與氣相任則壽,不相任則夭。若形充而大, 肉䐃堅而有分者肉堅,肉堅則壽矣。形充而大,肉無 分理不堅者肉脆,肉脆則夭矣。」

「脾主地而主肉,肉堅者壽,不堅者夭。」此後天之土基有厚薄也。

《本神篇》
编辑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䐃脫肉,毛 悴色夭,死於冬。

「思慮」,脾之情也。如心因怵惕思慮,則傷心臟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氣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䐃。色」者,氣之華也。䐃肉者,地所成之形也。毛色者,天所生之氣也。破䐃脫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絕矣。「死於冬」者,死於四時之勝尅也。

《經脈篇》
编辑

足太陰氣絕者,則脈不榮肌肉。脣舌者,肌肉之本也。 脈不榮,則肌肉軟;肌肉軟,則肉萎人中滿;人中滿則 脣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足太陰之氣生於脾,脾藏榮而外主肌肉,是以太陰氣絕,則脈不榮於肌肉矣。脾開竅於口,主為衛,使之迎糧,故脣舌為肌肉之本。脈不榮則肉萎脣反,太陰之生氣絕於外也。「甲篤乙死」,脾臟之氣死於內也。

《五癃津液別篇》
编辑

天暑衣厚。則腠開理。故汗出。寒留於分肉之間。聚沫 則為痛。

「腠理」者,分肉之文理,津隨三焦出氣,淖注於皮膚肌肉之間,故腠理開則汗大泄。如有寒而留聚於分肉之間,則排裂分肉而為痛。「沫」者,津聚而為沫也。

《五變論》
编辑

黃帝曰:「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肉不堅,腠理疎,則善病風。」黃帝曰:「何以候肉之不堅 也?」少俞答曰:「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理者粗理,粗理而 皮不緻者,腠理疎,此言其渾然者。」

朱永年曰:「此言皮不緻密,肉理粗疎,致風邪厥逆於內,而為漉漉之汗。蓋津液充於皮腠之間,皮潰理疎,則津洩而為汗矣。委中之下曰膕,太陽之部分也。蓋太陽之氣,主於皮膚,如膕肉不堅而無分理,無分理者,粗理也。理粗而皮不緻密,則腠理疎而渾然汗出矣。

黃帝曰:何以候人之善病痹者?」少俞答曰:「粗理而肉 不堅者,善病痹。」《黃帝》曰:「痹之高下有處乎?」少俞答曰: 「欲知其高下者,各視其部。」

理者,肌肉之文理。若文理粗疎而不緻密,則邪留而為痹。蓋皮、肉、脈、筋、骨,五臟之分部也。《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故各視其部,則知痹之高下。蓋心肺之痹在高,肝腎脾痹在下也。

黃帝曰:「人之善病腸中積聚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 「皮膚薄而不澤,肉不堅而淖澤,如此則腸胃惡,惡則 邪氣留止,積聚乃傷。脾胃之間,寒溫不次,邪氣稍至, 稸積留止,大聚乃起。」

夫皮膚薄而氣不充,身澤毛肉不堅,而津液不能淖澤,如此則腸胃惡。蓋津液血氣,腸胃之所生也。惡則邪氣留止而成積聚,乃傷脾胃之間。若再飲食之寒溫不節,邪氣稍至,即稸積,而大聚乃起。夫腸乃肺之合,而主皮主氣;胃乃脾之合,而主肉主津。故皮膚薄而肉不堅,則氣不充而津液不淖澤矣。氣不充而液不澤。則毫毛開而腠理疎。疎則邪氣留止。漸溜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聚矣。

《本臟篇》
编辑

「衛氣」者,所以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者也。衛 氣和,則分肉解利,皮膚調柔,腠理緻密矣。

言人之血氣神志調和,則形體乃安。

脾應肉,肉䐃堅大者胃厚;《肉䐃》麼者胃薄。肉䐃小而 麼者胃不堅;肉䐃不稱身者胃下,胃下者下脘約不 利;肉䐃不堅者胃緩。肉䐃無小裹累者胃急;《肉䐃》多 小裹累者胃結,胃結者上《脘約》不利也

倪氏曰:「䐃,肥脂也。麼,亦小也。約,約束也。胃有上脘、中脘、下脘。故胃下則下脘約不利,結則上脘約不利也。」

《論勇篇》
编辑

黃帝曰:「四時之風,病人如何?」少俞曰:「黃色薄皮弱肉 者,不勝春之虛風;白色薄皮弱肉者,不勝夏之虛風; 青色薄皮弱肉,不勝秋之虛風;赤色薄皮弱肉,不勝 冬之虛風也。」黃帝曰:「黑色不病乎?」《少俞》曰:「黑色而皮 厚肉堅,固不傷於四時之風。其皮薄而肉不堅,色不 一者,長夏至而有虛風者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 長夏至而有虛風不病矣。其皮厚而肌肉堅者。必重 感於寒。外內皆然乃病。

薄皮弱肉,則臟真之氣虛矣。五臟之氣虛,則不能勝四時之虛風矣。虛風者,虛鄉不正之邪風也。黑者水之色,論腎氣之厚薄也。不傷於四時之風者,謂土旺於四季也。不病長夏之風者,謂土主於長夏也。設有皮厚肉堅,而傷於四時之風者,必重感於寒也。夫在地為水,在天為寒,腎為水臟,上應天之寒氣,是以色黑而皮厚肉堅之為病者。必重感於寒,外內皆然。謂外受天之寒邪。內傷腎臟之水氣。此言人之五臟。與天之六氣相合。是以五色之薄弱者。不能勝四時之風氣也。

《論痛篇》
编辑

人之骨強筋弱、肉緩、皮膚厚者耐痛,其於鍼石之痛, 火焫亦然。加以黑色而美骨者,耐火焫。堅肉薄皮者, 不耐鍼石之痛,於火焫亦然。

人之皮肉筋骨,皆藉少陰、陽明之所資生而資養者也。少陰稟先天之精氣,陽明化水穀之精微,是以筋骨之強弱,肌肉之堅脆,皮膚之厚薄,腠理之疎密,皆稟氣於少陰、陽明者也。「黑色而美骨」者,少陰之血氣盛也;「肉緩皮膚厚」者,陽明之血氣盛也。

《衛氣失常篇》
编辑

黃帝曰:「何以度知其肥瘦?」伯高曰:「人有肥,有膏,有肉。」 黃帝曰:「別此奈何?」伯高曰:「膕肉堅,皮滿者,肥;膕肉不 堅,皮緩者,膏;皮肉不相離者,肉。」

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如豕之精肉條分而有理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連皮之肥肉曰肥,故曰膕。肉堅而皮滿者肥,蓋肥在皮之內,肉之外,故肉堅而皮滿也。膏者,即肥之脂膏,謂如豕之紅白相間,而有數層者為膏,蓋肥膏之間於肉內,故肉不堅而皮緩也。此論衛氣之肥腠理,故止論膏而不論肥。然先言人有肥者。以明膏肥之有別也。皮肉不相離者。謂肉勝而連於皮。內無膏而外無肥。此亦衛氣之勝於肉理者也。

黃帝曰:身之寒溫何如?伯高曰:「膏者,其肉淖而粗理 者,身寒,細理者身熱。脂者,其肉堅,細理者熱,粗理者 寒。」

膏者肉不堅,故其肉淖,言膏與肉之相間而相和者也。脂者,腠理固密,故其肉堅。粗理者,衛氣外洩,故身寒;細理者,衛氣收藏,故身熱。

《黃帝》曰:「其肥瘦大小奈何?」伯高曰:「膏者多氣而皮縱 緩,故能縱腹垂腴。肉者,身體容大,脂者,其身收小。」

衛氣盛則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腴者,臍下之少腹也。肉者,身體容大,此衛氣盛而滿於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衛氣深沉,不能充於分肉,以致脂膜相連,而肌肉緊密,故其身收小也。

《黃帝》曰:「三者之氣血多少何如?」伯高曰:「膏者多氣,多 氣者熱,熱者耐寒。肉者多血,多血則充形,充形則平。 脂者其血清氣滑少,故不能大,此別於眾人者也。」

「膏」者,衛氣盛,故熱而耐寒。肉者,肌肉隆盛,故多血,血氣盛則充膚,熱肉故充形。血隨氣行,血氣皆盛,是為榮衛和平。脂者,肌肉緊密,是以血清氣少,故不能大。此三者,有肥瘦大小之不同,故與平人之有別也。

黃帝曰:「眾人奈何?」伯高曰:「眾人皮肉脂膏,不能相加 也。血與氣不能相多,故其形不大不小,各自稱其身, 命曰眾人。」黃帝曰:「善。治之奈何?」伯高曰:「必先別其三 形,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治無失常經。是故 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 大也。」

三者之人,有肥大之太過,瘦小之不及,故當審其血之多少,氣之清濁,而後調之,無失衛氣之常經,斯為平和之人矣。此因衛氣失常,是故膏人縱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雖脂不能大也。蓋衛氣主於皮肉筋骨之間,浮沉淺深,各在其處。若獨充盛於皮膚分肉之間,而使縱腹垂腴,上下容大,或深沉於筋骨之間,以致脂不能大,皆衛氣之失常也。是以浮沉深淺,不可勝窮,隨變而調其氣,命曰「上工

考證

《五禁篇》
编辑

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脈偏絕,是為逆也。

著痹不移,䐃肉破,身熱者,濕邪傷形,久而化熱也;脈偏絕者,脾胃之氣敗也。

《刺節真邪篇》
编辑

虛邪之中於身也,深寒與熱相搏,久留而內著,寒勝 其熱,則骨疼肉枯,熱勝其寒,則爛肉腐肌為膿內傷 骨,內傷骨為腎蝕。有所疾前筋,筋屈不能伸,邪氣居 其間而不反,發為筋溜,有所結氣,歸之衛氣,留之不 得反,津液久留合而為腸溜,久者數歲乃成。以手按 之柔已,有所結氣,歸之津液,留之邪氣中之凝結,日 以易甚,連以聚居,為「昔瘤。」以手按之堅,有所結,深中 骨,氣因於骨,骨與氣并,日以益大,則為骨疽。有所結, 中於肉,宗氣歸之,邪留而不去,有熱則化而為膿,無 熱則為肉疽。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常處,而有常名也。

寒與熱搏者,形中之陰陽二氣也。蓋形舍氣,氣歸形,形氣之相合也。是以傷形則病氣,傷氣則病形。結氣歸之者,寒熱相搏之氣,歸於邪留之形所也。凡此數氣者,其發無定處,而有肉枯、骨蝕、筋溜、昔瘤之定名也。

《九宮八風篇》
编辑

風從西南方來,名曰「謀風」,其傷人也,內舍於脾,外在 於肌,其氣主為弱,風從東南方來,名曰「弱風」,其傷人 也,內舍於胃,外在肌肉,其氣主體重。

《九鍼篇》
编辑

「形樂志樂,病生於肉」,治之以鍼石;「形數驚恐,筋脈不 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藥。

形樂志樂,則心廣體胖,故當治之鍼石以疏氣。驚傷心肝,恐則傷腎,是以形數驚恐,則筋脈不通,榮氣不行,則為不仁。

《扁鵲難經》
编辑

肌肉消瘦 编辑

《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能為肌膚。

漢·華佗《中藏經》

肉痹 编辑

肉痹者,飲食不節,膏粱肥美之所為也。痹者,肉之本 氣,以食則肉不榮,肌膚不澤則紋理疎。凡風寒暑濕 之邪易為入,故不早治則為肉痹。肉痹之狀,其先能 食而不能充悅,四肢緩而不收持者也。其右關脈按 舉皆無力,而往來澀也。宜節飲食以調其臟,常起居 以安其痹,然後依經補瀉,以求其愈也。

肉病治療 编辑

按摩則可以驅浮淫於肌肉。宜按摩而不按摩則使 人淫墮肌肉。久留未消。

「病若虛而不補,則使人氣血」消散,肌肉耗亡,精神脫 失,志意昏迷。「不當汗而汗,則令人肌肉消絕,津液枯 耗。不當按摩而按摩,則使人肌肉䐜脹,筋骨舒張。」

《唐孫思邈千金方》
编辑

肉極 编辑

凡肉極者,主脾也。脾應肉,肉與脾合,若脾病則肉變 色。又曰:「至陰遇病為肌痹。」肌痹不已,復感於邪,內舍 於脾,體痒淫淫如鼠走。其人身上津液脫,腠理開,汗 大泄,鼻端色黃,是其相也。凡風氣藏於皮膚,肉色則 敗。以季夏戊己日傷於風,為脾風。脾風之狀,多汗,陰 動傷寒,寒則虛,虛則體重怠惰,四肢不欲舉,不嗜飲 食,食則欬,欬則右脅下痛引肩背,不可以動轉,名曰 「厲風。」裏虛外實。若陽動傷熱,熱則實,實則人身上如 鼠走,脣口壞,皮膚色變,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 名曰「惡風。」須決其綱紀,知其終始,陰陽動靜,肉之虛 實,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能治其病者,風始入肉,皮毛 肌膚筋脈之間,即須決之。若入六腑五臟,則半死矣。 《扁鵲》曰:「肉絕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膚不通,外不 得泄。凡肉應足太陰,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肌肉。口 脣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濡,肌肉濡,則人中 滿,人中滿則脣反,脣反氣盡,則肉先死。甲篤乙死,木 勝土死。良醫妙藥,終不治也。

虛實 编辑

夫肉虛者,坐不安席,身危變動;肉實者,坐安不動,喘 氣。肉虛實之應主於脾,若其腑臟有病,從肉生,熱則 應臟,寒則應腑。

《金劉完素六書》
编辑

痲木 编辑

風寒濕三氣,留著不去,即四肢痳木拘攣也。

澀者,物濕則滑澤,乾則澀滯,燥濕相反故也。如遍身 中外澀滯,皆屬燥金之化,故秋脈濇。然痳亦猶澀也, 由水液衰少而燥澀,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 彊攻衝而為痲也。如平人抑其手足,則其氣頓行之 甚,而澀滯壅礙,不得通利而痳,亦猶鼓物之象也。其 不欲動者,動則為陽,使氣行之轉甚,故轉痳也。俗方 治痲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痲。因之 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藥氣盡則平,氣行通而痲愈也然六氣不必一氣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 痲而無熱證,即當此方。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痲, 則宜以追風散熱,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 則痲自愈也。治諸燥澀,悉如此法。

《成無己明理論》
编辑

不仁 编辑

傷寒肉不仁。何以明之?仁,柔也,不仁不柔和也。痒不 知也,痛不知也,寒不知也,熱不知也,任其屈伸灸刺, 不知所以然者,是謂不仁也。由邪氣壅盛,正氣為邪 氣閉伏,鬱而不發,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致斯然 也。《內經》曰:「榮氣虛則不仁。」《針經》曰:「衛氣不行,則為不 仁。」經曰:「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即 是言之,知榮衛血氣虛少,不能通行為不仁者明矣。 《經》曰:「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言此厥者,是正氣 為寒氣所乘,為厥氣也,非四肢逆冷之厥也。何者?蓋 以鬱冒為昏冒,不仁為不知痛痒,得不為尸厥之厥 耶?《經》曰: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 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 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其乘寒之厥,鬱冒不仁,即 此尸厥可知矣。昔越人入虢,診太子為尸厥,以鬱冒 不仁為可治,刺之而得痊愈者,實神醫之診也。嗚呼! 設或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 不仁,此謂命絕,雖越人其能起之歟!

瞤動 编辑

經曰:「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 肉瞤。」是發汗而動肝氣者也。 傷寒肉瞤。何以明之?傷寒頭痛身疼,惡寒發熱者,必 然之證也。其於肉瞤非常,常有之者,必待發汗過多, 亡陽則有之矣。《內經》曰:「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 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太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 然而跳,瞤瞤然而動也。「太陽病,脈微弱,汗出惡風者, 不可服大青龍湯,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頭眩,身瞤動,振 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動氣在左,不可發汗,發汗 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即是觀之,筋惕肉瞤,由發 汗多亡陽,則陽虛可見矣。茲雖逆也,止於發汗亡陽 而表虛,治以溫經益陽則可矣。或因吐下發汗,表裏 俱虛而有此狀者,又非若但發汗後所可同也。《經》曰: 「傷寒吐下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鞕,脅下 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筋脈動惕者,久而成痿,此為逆 之甚者也。太陽病,發汗復下之後,表裏俱虛,復加燒 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茲為逆之」甚者也。 發汗吐下。庸可忽諸。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编辑

不仁 编辑

凡肌肉不仁,乃風濕寒三氣合而為痹,及手足痲痹 不仁。《內經》曰:「榮虛衛實,皮膚不仁,痹而不知癢痛」,可 用鬱金散吐之,次服導水丸輕寒之藥泄之。泄訖,次 以辛溫之劑。汗出後,常服當歸、芍藥、烏、附行經和血 之藥,則愈矣。

《李杲十書》
编辑

痿痛消削 编辑

脾氣熱,生肉痿,故痹而不仁。諸痿皆屬於上者,指病 之本在肺也。故必先於起肺,然後熱傳入五臟,散為 諸證。

肌肉痿。足太陽膀胱經也。

《肉痛》。足太陰脾經也。

脾虛則肌肉消削。蓋人之肉。如地之土。豈可人而無 肉。故肉消則死矣。

《朱震亨心法》
编辑

痳木 编辑

痲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或有氣血俱虛,但痲而不 木者。有虛而感濕,痳木兼作者。有因虛而風寒濕三 氣乘之,故周身掣痛,痳木併作者。若此其甚,宜先汗 而後補。有痰滯四肢,或一指痳木,逾年而有中風之 病,此皆氣血先虛之兆也。若此者,須預治之。

《明虞摶醫學正傳》
编辑

痲木 编辑

經曰:風寒濕三氣合而為痹。故風氣勝者為行痹,寒 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河間曰:「留著不去, 四肢痳木拘攣也。」又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其 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澀,經絡時疎,故不 痛。皮膚不榮,故為不仁。夫所謂不仁者,或周身,或四 肢,唧唧然痲木不知痛痒,如繩紮縛初解之狀,古方 名為痳痹者是也。丹溪曰:「痲是氣虛,木是濕痰死血。」 然則曰痲曰木者,以不仁中分而為二也。雖然,亦有 氣血俱虛,但痲而不木者;亦有虛而感濕,痲木兼作 者;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故周身掣痛,兼痲 木併作者,古方謂之周痹,治法宜先汗而後補也。醫 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不可執一見也。

===脈法===脈浮而濡,屬氣虛。關前得之,痲在上體;關後得之,痲 在下體也。

脈浮而緩,屬濕為痲痹。脈緊而浮,屬寒為痛痹。脈濇 而芤,屬死血,為木不知痛痒。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肉部所主 编辑

脾主肉。《經》云。「脾主肉。在體為肉。在臟為脾。」又云:「邪在 脾胃。則病肌肉痛」是也。

脾病在谿。《經》云:「北方黑色。入通於腎。」故病在谿。谿者。 肉之小會也。

病因 编辑

濕傷肉,甘傷肉。《經》云:「濕傷肉,風勝濕;甘傷肉,酸勝甘。」 又云:「甘走肉,肉病無多食甘。」又云:「多食酸則肉胝䐢 而脣揭是也。」

坐樂傷肉。《經》云:「久坐傷肉。」又云:「形樂志樂。病生於肉。 治之以針石」是也。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肉脫者死 编辑

「形肉已脫,九候雖調,猶死。」此岐伯欲人以脈合形也。 蓋形肉者,脾之所主,脾土為萬物之母,觀其形肉脫, 則知脾壞於內,而根本喪矣。九候雖調,猶不免於死, 形可以弗視乎哉?

肉痿 编辑

《經》云:「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蓋脾 痿者,肉痿也。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於口,故脾熱 則胃乾而渴。脾主肌肉,熱蓄於內則精氣耗傷,故肌 肉不仁,發為肉痿。

《龔信古今醫鑑》
编辑

脾痹 编辑

痹病在肌者,多不仁,應乎脾。其證四肢懈怠,發嗽嘔 吐。

痲木 编辑

肌肉痳木者,因風濕熱下陷入血分陰中,陽道不利。 亦有痰在血分者,其證合眼則渾身肌肉《痲木》痒者, 血不榮於肌腠。治以參、芪能助陽道,以當歸能行陰 道,二术、苓、甘、蘗以除濕熱,柴、升、芍藥以升提之。痰加 二陳,治當活法。

如感風濕,手膊或痛或木,或遍身肌肉痳木,用《五積 散》主之。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编辑

脾應肉 编辑

五臟一或有虛,必見證於外,脾虛則面與手足肌肉 削腫,因其流而補其源,可謂上工矣。

痿瘦 编辑

心脾損及胃損,飲食不為肌膚,宜益氣和血,調飲食。 「十全大補湯、補腎金剛丸。」

肉極 编辑

脾實則肌肉痹,腠理開,汗大泄,四肢緩弱急痛,宜「薏 苡仁散。」

痲木 编辑

榮衛滯而不行,則痲木如久坐壓住一處,痲不能舉, 理可見矣。痲屬痰屬虛,木則全屬濕痰,死血一塊,不 知痛痒,若木然是也。

脈沉滑,體厚,人多痰與濕,二术二陳或少佐風藥,羌 獨桂枝一二味,兼參芪補氣。 婦人及素有鬱抑者,當舒鬱。

脈微弱。或弦大無力。病久體羸者。血氣虛。補中益氣。 或加製附子一片。夏月對生脈散。

一塊不知痛痒,陰寒益甚,或日輕夜重,脈濇而芤, 痰挾死血,宜活血行氣,芎、歸、桃仁泥、紅花、牛膝、二陳 之類,加韭汁。大便黑而閉者,桃仁承氣湯下之。

《陶華六書》
编辑

瞤惕 编辑

肉瞤筋惕者,非常常有之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 筋。發汗過多,津液涸少,陽氣偏枯,筋肉失所養,故惕 惕然動,瞤瞤然跳也。非溫經助陽之藥,何可愈乎?故 設真武湯以救之。因汗吐下後,表裏俱虛,有此證者, 逆之甚也。

不仁 编辑

肌肉不仁者,謂不柔和,雖痛痒不知,針火不知是也。 諸虛乘寒,則為鬱冒不仁,血氣虛弱,不能周流於一 身,於是正氣為邪氣所伏,故肢體頑痲不仁,厥如死 屍。用桂麻各半湯不愈者,補中益氣湯入薑汁。設或 身體如油,汗出不休,喘而直視,水漿不入者,此為命 絕也。

《徐春甫古今醫統》
编辑

《痲木論》
编辑

《內經》以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 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其不痛不 仁者為痳痹是也。今夫痲木之證,正經所謂不痛不 仁,病久入深,榮衛之行濇,經絡時疎,故不痛;皮膚不榮,故不仁,如繩紮縛,初解之狀。

治痲木以疏導鬱滯為先 编辑

凡坐臥及倚靠之久,而致經絡氣血不通,即痲而木, 可見其鬱滯也。凡痳木多在四肢及手足之指者,此 則四末氣血不充,榮不通,故多痳木也。丹溪謂「當多 用附子行經」,則此意也。

「十指痳木」者,胃中多有濕痰死血。宜二陳湯加蒼白 术、桃仁、紅花之類。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痲木 编辑

《原病式》列痲證,在「六氣燥金諸澀」條下。釋之曰:物得 濕則滑澤,乾則澀滯。痲,猶澀也。由水液衰少而燥澀, 氣行壅滯,而不得滑澤通利,氣強攻衝而為痳也。俗 方治痲病,多用烏、附者,令氣行之暴甚,以故轉痳因 之衝開道路,以得通利而痲愈也。然六氣不必一氣 獨為病,氣有相兼。若亡液為燥,或痳木無熱證,即當 此治。或風熱勝濕為燥,因而病痲,則宜以退風散熱, 活血養液,潤燥通氣之涼藥調之。東垣則曰:「痲者氣 之虛也,真氣弱不能流通,填塞經絡,四肢俱虛,故生 痳木不仁,或在手,或在足,或通身皮膚盡痲者,皆以 黃芪、人參、白术、甘草、五味、芍藥、當歸、升麻、柴胡之類, 隨時令所乘之氣,出入無方,但補其虛,全不用攻衝 之峻劑。」竊詳劉、李二公,生同時,居同地,無世運方土 之異宜,何乃凡病遽有補攻之別如此?蓋因悟入聖 人之道不同,劉以人稟天賦,本無虧欠,因邪入攪亂 其氣,而後成病,所以攻邪為要,邪退則正氣自安;李 以人之真氣,榮養百骸,周於性命,凡真氣失調,少有 所虧,則五邪六淫,便得乘間而入。所以補正為要。正 復則邪氣自今宜酌量二公之法,當攻當補,從中 調治,無執泥其說。丹溪又分痲木為二,以痲止習習 然,尚無氣血攻衝不行之狀,木則氣血已痹不仁,莫 知其痛痒也。癘風初起者,其手足必先木而後皮膚 瘍潰,與夫癱瘓者,手足亦時痲木,當自求之本門。 《素問》曰:「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 不仁且不用。」《靈樞》曰:「衛氣不行。則必痳木。」東垣治痲 痹。必補衛氣而行之。蓋本諸此。

渾身痳木不仁,或左或右,半身痳木,或面或頭,或手 臂,或腳腿痲木不仁,並神效黃芪湯。 皮膚間有痲木,此肺氣不行也,芍藥補氣湯。如肌肉 痲,必待瀉榮而愈。如濕熱相合,四肢沉痛,當瀉濕熱。 《金匱方》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 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濕氣風證不退,眩運痲木不已,除風濕羌活湯主之。 榮虛衛實,肌肉不仁,致令𤸷重,名曰肉苛。宜前胡散、 苦參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