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239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二百三十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二百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十九

  風門三

  方賢奇效良方風論

  李中梓醫宗必讀總論 口噤 不語 手足不隨 自汗 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小便不利 遺尿 多食 痰涎壅盛 身痛 昏冒 豫防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豫防

  薛己醫案治法

  王肯堂證治準繩分別陰陽

  趙獻可醫貫中風要旨

  喻昌醫門法律中風緒論 左右往還論 風痱 風懿 律五條

藝術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十九 编辑

風門三 编辑

《明方賢奇效良方》
编辑

《風論》
编辑

謹按《玉機真藏》曰:「風者,百病之長也。風之為病,善行 而數變者也。」《金匱論》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八風發 邪以為經,風觸五臟,邪氣發動。」且八風之名,偏風、腦 風、目風、漏風、內風、首風、腸風、泄風,此八風者,皆中臟 腑者言之。以五音宮商角徵羽,應乎五臟,所感不同, 其疾大同小異。岐伯曰:風名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 遂,口眼喎斜,肌肉偏而不用且痛,言不變,智不亂,病 在分腠之間。二曰風痱者,身無疼痛,四肢不收,智亂 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內經脈解 論》曰:「內奪而厥,則為瘖痱。」此因腎虛所致。瘖痱之狀, 舌瘖不能語,足廢不為用。蓋腎脈挾舌本,故不能言 而為瘖。腎脈循陰股內廉,斜入膕中,循胻骨內廉及 內踝,後入足下,腎氣不順,故發而為痱。三曰「風懿」者, 一旦奄忽,不知人事,痰涎上迷心竅,咽中窒塞,舌強 不語,牙關不開,手足拘攣,氣不升降,病在臟腑。故風 中臟則性命危,中腑則肢體廢矣。四曰「風痹」者,脈浮 而緩,筋骨痿弱,肢體麻痹不仁。又有飲酒中風,謂之 「漏風」,則身熱懈惰,汗出少氣。謂酒所以養陽,酒入於 胃,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其氣慓悍,陽氣俱泄,腠理 疎風,邪入以中之。證似風懿,其脈短而滑,或洪而數, 內熱外汗,法當清解消痰祛風。及其內風,名曰「勞風」, 由房勞虛損,真氣內虧,風邪從此入,病之所由,皆從 此始。但髮直吐沫,遺尿失禁,口開眼合,鼻鼾手撒,搖 頭上「竄,面赤如粧,或頭面青黑,汗綴如珠,昏不知人, 皆為不治。」風證多端,所感各異,臨病詳辨,察脈觀形, 對證用藥。故風者清淨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 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尤當切脈究之。風以散之, 寒以溫之,實以竭之,虛以補之,熱以涼之,痰以越之。 又有中氣與中風相類,語言蹇澀,涎潮昏塞,不知人 事,牙關緊急,但手足不偏廢為異耳。大凡治中風之 藥,必先順氣,後以疎風,其功可獲。若中風妄用風藥, 其悮豈淺鮮哉!此病皆由七情不調,氣鬱所致,以富 貴汲汲,貧賤戚戚,久思不遂,鬱鬱而不得志者,成此 中氣之疾。所用之劑,調降其氣,自然平復。《經》云:暴喜 傷陽,暴怒傷陰,憂思不樂,「遂名厥逆,此之謂也。」夫中 風、中氣,何以別之?當辨其脈,若浮盛而弦緊,或浮而 洪,斯為風也。脈沉而伏者,為中氣,治中氣,氣多風少。 先以蘇合香丸,薑汁磨化,擦牙通竅,人事漸甦,然後 徐徐灌服。看其虛實,若虛則補,若實則瀉,寒則溫,熱 則清。切其脈理,察病詳細,用藥主治,無不效矣。若一 概作風治之,則愈傷脾氣,所悮在反掌之間。《經》云:「無 故而得瘖,脈不至者不治」,此為寒氣暴逆故也。俟其 氣復則已,切不可便用疏風泄氣之劑,悮人性命。醫 工不諳是理,反加發散,導散真氣,虛邪愈作,遂致不 療,可不痛哉!

《李中梓醫宗必讀》
编辑

《總論》
编辑

凡中風昏倒,先須順氣,然後治風,用竹瀝、薑汁調蘇 合香丸。如口噤抉開,灌之。如抉不開,急用牙皂、生半 夏、細莘為末,吹入鼻內。有嚏可治,無嚏則死。最要分 別閉與脫二證明白。如牙關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 證,用蘇合香丸或三生飲之類開之。若口開心絕,手 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即是脫證。 更有吐沫、直視、肉脫、筋骨痛、髮直搖、頭上竄、面赤如 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證,宜大劑理中湯灌之,及灸 臍下,雖曰不治,亦可救十中之一。若誤服蘇合香丸、 牛黃至寶之類,即不可救矣。蓋斬關奪門之將,原為

閉證。設若施之脫證,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世
考證
人蹈此弊而死者,不可勝數,故特表而出之。惟中臟

之證。是閉而非脫者,宜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活 命金丹之類。若中腑與中血脈之證。斷不宜用。為內 有麝香入脾治肉,牛黃入肝治筋,龍腦入腎治骨,恐 反引風邪深入骨髓。如油入麪。莫之能出。

口噤 编辑

手三陽之筋,結入於頷頰;足陽明之筋,上挾於口,風 寒乘虛入其筋則攣,故牙關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 湯。或用甘草二段,每段長一寸,炭火上塗麻油炙乾, 抉開牙關,令咬定,約人行十里許,又換甘草一段,然 後灌藥,極效。或以蘇合香丸擦牙,或南星冰片擦之。

不語 编辑

脾脈絡胃,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心 脾受風,故舌強不語。亦有因腎脈而上循喉嚨,挾舌 本者。喉嚨者,氣之所以上下。會厭者,音聲之戶。舌者, 聲之機。脣者,聲之扇。風寒客於會厭,故卒然無音。若 因痰迷心竅,當清心火。若因濕痰,當清肺熱;若因風 熱,當清肝火。若因風痰,當導痰涎。若因虛火上炎,當 壯水之主。若因虛寒厥逆,當益火之原,神仙解語丹、 滌痰湯、加味轉舌膏、八味丸,隨證選用。或取龜尿少 許,點舌神效。取龜尿法,置龜於新荷葉上,以豬鬃鼻 內戳之,立出。

手足不隨 编辑

手足不隨,肌膚盡痛諸陽之經,皆起於手足,而循行 於身體。風寒客於肌膚,始為痹,復傷陽經,隨其虛處 而停滯,與血氣相搏,故風痹而手足不隨。實者脾土 太過,當瀉其濕;虛者脾土不足,當補其氣。血枯筋急 者,四物湯;木旺風淫者,四物湯加鉤藤、秦艽、防風;痰 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瀝、薑汁。

自汗 编辑

風多者桂枝湯。若表虛者。玉屏風散。陽氣虛者芪附 湯。若兼盜汗者。補中益氣送六味地黃丸。或當歸六 黃湯。

半身不遂 编辑

譬如樹木,或有一邊津液不蔭注,而枝葉偏枯,故知 偏枯一證,皆由血氣不周。《經》曰:「風氣通於肝」,風搏則 熱盛,熱盛則水乾,水乾則氣不榮,精乃亡,此風病之 所由作也。故曰:「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古方有順 風勻氣散、虎骨散、虎脛骨酒,外用蠶砂二石,分作三 袋,蒸熱著患處,冷再易,以瘥為度。內用羊脂入粳米、 葱白、薑、椒、豉煮熟。日食一具。十日止。大效。

口眼喎斜 编辑

口眼喎斜,多屬胃土,而有筋脈之分。《經》云:「足之陽明, 手之太陽,筋急則口目為僻,眥急不能卒視。」此胃土 之筋病也。又云:「足陽明之脈,挾口環脣。」此胃土之脈 病也。夫口目常動,故風生焉;耳鼻常靜,故風息焉。先 燒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燒乳香熏之,以順血脈。酒 煎桂枝,取汁一椀,軟布浸收,左喎搨右,右喎搨左。服 清陽湯、秦艽升麻湯。或二方合用,《外感》加葱白。

小便不利 编辑

中風小便不利,不可以藥利之。自汗則津液外亡,小 便自少。清熱止汗,小便自行也。

遺尿 编辑

遺尿,多屬氣虛,宜參芪湯,少加益智,頻頻啜之。

多食 编辑

風木盛則尅脾,脾受尅,求助於食,當瀉肝理風以安 脾,脾安則食自如常也。

痰涎壅盛 编辑

痰涎壅盛,宜用吐法,稀涎散或橘紅一斤,逆流水七 椀,煎至二椀,頓服白湯導之,吐痰之勝藥也。二陳湯、 星香散加竹瀝、薑汁。虛者六君子同星香散。脈沉伏 無熱者,三生飲加全蠍一箇。養正丹可以墜下痰涎, 鎮安元氣。

肥人多中氣,盛於外而歉於內也。人肥必氣急而肺 盛,肺金尅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氣為急。

身痛 编辑

中腑者,多身痛,為風氣所束,經脈不和,宜「鐵彈丸。」「虛 寒者,十味剉散。」

昏冒 编辑

心神不足,痰滯於心包絡。宜「至寶丹」,或「牛黃清心丸。」

豫防 编辑

《寶鑑》云:「凡大指、次指痲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風 之患,宜服愈風湯、天麻丸。」薛立齋云:「豫防者,當養氣 血,節飲食,戒七情,遠幃幕。若服前方,適所以招風取 中也。」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编辑

預防 编辑

病之生也,其機甚微,其變甚速,達士知機思患而預 防之,庶不至於膏肓。即中風證,必有先兆,「中年人但 覺大拇指時作痳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 掣,三年內必有暴病。」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鵝肉麪酒,肥甘生痰動火之物,即以「搜風順氣丸或滾痰丸、 防風通聖散」時服之,及審氣血孰虛,因時培養,更遠 色戒性。清虛靜攝。乃得有備無患之妙。肥人更宜加 意慎口絕慾。人參湯加竹瀝煎膏。日不啜口方是。

《薛己醫案》
编辑

治法 编辑

中風。若因腎虛陰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黃丸生 腎水,滋肝血;若因怒動肝火而血燥者,用四物加柴、 梔、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經鬱結而血 耗者,用歸脾、四物二湯,以補脾氣、生肝血。若脾氣虛 而痰滯者,用二陳加白朮、柴胡,健脾以化痰。若因脾 虛濕而風痰不利者,用二陳加南星、蒼朮、防風,勝濕 以化痰。「若脾經鬱而滯者,用歸脾湯加柴胡、半夏。若 腎經敗液為痰者,用六味丸。」

《王肯堂證治準繩》
编辑

分別陰陽 编辑

陰中顏青臉白。痰厥喘塞。昏亂眩運。喎斜不遂。或手 足厥冷。不知人。多汗。

陽中,臉赤如醉,善怒,牙關緊急,上視強直掉眩。《素問》 云:諸風掉眩,支痛強直筋縮,為厥陰風木之氣。自大 寒至小滿,風木君火二氣之位。風主動,善行數變。木 旺生火,風火屬陽,多為兼化。且陽明燥金,主於緊斂 縮勁,風木為病,反見燥金之化。由亢則害,承乃制,謂 己過極,則反似勝己之化,故木極似金。況風能勝濕 而為燥。風病勢甚。而成筋縮。燥之甚也。

有熱盛生風,而為卒仆偏枯者,以麻、桂、烏、附投之則 殆,當以河間法治之。《紺珠經》云:以火為本,以風為標。 心火暴甚,腎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 降心火為主,或清心湯,或瀉心湯,大作劑料服之,心 火降則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風通聖散汗之,或大便 閉塞者,三化湯下之。內邪已除,外邪已盡,當以羌活 「愈風湯常服之,宣其氣血,通其經絡,病自已矣。或舌 蹇不語者,轉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聖人心法 也。或有中風,便牙關緊急,漿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氣 湯灌於鼻中,待藥下則口自開矣,然後按法治之。 有元氣素弱,或過於勞役,或傷於嗜慾,而卒然厥仆, 狀類中風者,手必撒,口必開,非大劑參芪用至斤許。 豈能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哉。亦有不仆。而但舌強 語澀。痰壅。口眼喎斜。肢體不遂者。作中風治必殆。以 六君子湯加諸汁治之。

《趙獻可醫貫》
编辑

《中風要旨》
编辑

王安道論昔人三子之言甚妙,但類中風與真中風 並論,無輕重緩急之分,亦不能無弊。愚意邪之所湊, 其氣必虛,內傷者間而有之。「間」字當專指虛,不必兼 風。河間、東垣,發前人所未發至精。但有論無方,後人 何所依從?而彥修以陰虛立論,亦發前人所未發。惜 乎以氣血濕痰為主,而不及真陰,不能無遺弊焉。 觀東垣中風,非外來風邪,乃本氣自病之論,當以氣 虛為主,縱有風邪,亦是乘虛而襲。《經》曰:「邪之所湊,其 氣必虛」是也。當此之時,豈尋常藥餌能通達於上下 哉?急以三生飲一兩,加人參一兩,煎服即甦。夫三生 飲乃行經治痰之劑,斬關奪旗之將,每服必用人參 兩許,駕驅其邪,而補助真氣,否則不惟無益,適以取 敗。觀先哲用芪、附、參、附,其義可見矣。若遺尿,手撒口 開,鼾睡,為不治。然用前藥,多有得生者,不可不知。 觀劉河間論中風,非外中之風,由將息失宜,火盛水 衰,則陰虛陽實,而卒倒無知之說,則以風為末,而以 火為本。世之尊劉氏者,專以劉氏主火之說,殊不知 火之有餘,水之不足也。劉氏原以補腎為本,觀其地 黃飲子之方可見矣。故治中風,又當以真陰虛為本。 但陰虛有二,有陰中之水虛,有陰中之火虛。火虛者, 專以河間地黃飲子為主;水虛者,又當以六味地黃 為主,果是水虛辛熱之藥,與夫參芪之品,俱不可加, 河間、東垣,專治本而不治風,可為至當之論。學者須 以陰虛陽虛為主。自後世醫書雜出,致後學狐疑不 決。丹溪曰:「有氣虛,有血虛,有濕痰。左手脈不足,及左 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湯補血之劑為主,而加以竹瀝、 薑汁。右手脈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補氣之 劑,而佐以竹瀝、薑汁。如氣血兩虛而挾痰盛者,以八 物為主,而加南星、半夏、竹瀝、薑汁之類。」丹溪之論,平 正通達,宜世之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中風,而多不 效,久而必斃。何也?蓋治氣血痰之標,而不治氣血痰 之本也。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榦也。人之氣 血榮養乎四肢也,猶木之以水灌溉乎枝葉也。木有 枝葉,必有根本,人之氣血,豈無根本乎?人有半身不 遂,而遷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邊之枝 榦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壯,忽然倒仆而即斃者,如木 之根本已絕,其枝葉雖滋榮,猶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忽遇大風而摧折矣。」觀此則根本之論明矣。然所謂 氣血之根本者何?蓋火為陽氣之根,水為陰氣之根而火與水之總根,兩腎間動氣是也。此五臟六腑之 本,十二經之源,呼吸之門,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 《經》曰:「根於中者,命曰神機,神去則機息。根於外者,名 曰氣立,氣止則化絕。」今人縱情嗜慾,以致腎氣虛衰, 根先絕矣。一或內傷勞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觸,皆 能卒中,此陰虛陽暴絕也。須以參附大劑,峻補其陽, 繼以地黃丸、十補丸之類,填實真陰。又有心火暴甚, 腎水虛衰,又兼之五志過極,以致心神昏悶,卒倒無 知,其手足牽掣,口眼喎斜,乃水不能榮筋,筋急而縱 也。俗云:風者,乃風淫末疾之假象,風自火出也。須以 河間地黃飲子峻補其陰,繼以人參、麥冬、五味之類, 滋其化源,此根陽根陰之至論也。若夫所謂痰者,凡 人將死之時,必有痰,何獨中風為然?要之,痰從何處 來?痰者水也,其原出乎腎。張仲景曰:「氣虛痰泛,以腎 氣丸補而逐之。」觀此,凡治中風者,既以前法治其根 本,則痰不治而自去矣。若初時痰涎壅盛,湯藥不入, 少用稀涎散之類,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即止。若欲 必盡攻其痰,頃刻立斃矣。戒之哉!戒之哉! 或問人有半肢風者,必須以左「半身屬血,右半身屬 氣,豈復有他說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陰陽水火。 男子左屬水,右屬火;女子左屬火,右屬水。男子半肢 風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風者,多患右。即此觀之,可見 以陰虛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無恙,如平人 身半以下,軟弱痲痹,小便或濇,或自遺,果屬氣乎?屬 血乎?此亦足三陰之虛證也。不可不知。

經曰:「胃脈沉鼓濇,胃外鼓大,心脈小堅急,皆得偏枯。 男子發左,女子發右,不瘖舌轉可治。三十日起,其從 者瘖,三歲起。年不滿二十者,三歲死。」蓋胃與脾為表 裏,陰陽異位,更實更虛,更逆更從,或從內,或從外,是 胃陽虛則內從於脾,內從於脾則脾之陰盛,故胃脈 沉鼓濇也。濇為多血少氣,胃之陽盛,則脾之陰虛,虛 「則不得與陽主內,反從其胃越出於部分之外,故胃 脈鼓大於臂外也。」大為多氣少血,心者元陽君主宅 之生血生脈,因元陽不足,陰寒乘之,故心脈小堅急, 小者陽不足也,堅急者陰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脾 三脈,凡有其一,即為偏枯者,何也?蓋心是天真神機 開發之本,胃是穀氣充大真氣之標,標本相得,則胸 膈間之膻中氣海所留,宗氣盈溢,分布四臟三焦,上 下中外,無不周遍。若標本相失,則不能致其氣於氣 海而宗氣散矣,故分布不周於經脈則偏枯,不周於 五臟則瘖。即此言之,是此一條可為後之諸言偏枯 者綱領也,未有不因真氣不周而死者也。

《乾坤生氣》云:「凡人有手足漸覺不遂,或臂膊髀股、指 節痳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語言蹇澀,或胸膈迷悶,吐 痰相續,或六脈弦滑,而虛軟無力,雖未至於倒仆,其 中風運厥之候,可指日而決矣,須預防之。」愚謂預防 之理,當節飲食,戒七情,遠房事,此至要者也。如欲服 餌預防,須察其脈理之虛實。如兩尺虛衰者,以六味 地黃、八味地黃切補肝腎。如寸關虛弱者,以四君子、 十全大補之類,急補脾肺,纔有裨益。若以搜風順氣 及清氣化痰等藥,適所以招風取中也,不可不知。 如正氣不足之證,只補正氣,不必祛邪。如邪氣有餘, 若痹證之類,雖以扶正氣為主,不可不少用祛邪之 法,如《易老》天麻丸之類。

或曰:風淫所勝,治以辛涼天麻丸,何故反用桂附藥, 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風木益甚邪。曰:此是腎虛, 真陰失守,孤陽飛越,若非桂、附,何以追復其散失之 元陽?其痰涎上湧者,乃水不歸源也。其面赤煩渴者, 火不歸源也。惟桂附能引火歸源,故效。水火既歸其 源,則水能生木,木不生風,而風自息矣。

《靈樞》言「足陽明之經,其病頰筋有寒,則急引頰移,口 熱則筋弛縱緩不能收,故僻是。左寒右熱,則左急而 右緩,故偏於左;右寒左熱,則右急而左緩,故偏於右 也。」夫寒不可徑用辛熱之劑,蓋左中寒則逼熱於右, 右中寒則迫熱於左,陽氣不得宣行也。所謂口之喎 灸以地倉,目之斜灸以承泣,不效當灸人迎。夫氣虛 風入而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 故宜灸。《經》曰:「陷下則灸之」是也。

《醫門法律》
臣喻昌著
编辑

《中風緒論》
编辑

中風一證,動關生死安危,病之重大,莫有過此者。《內 經》風痹痿、厥四證,各有顓論,獨風論中,泛及雜風。至 論中風,惟曰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 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不過兩述其名而已。後論 五臟并胃腑之風,亦但各述其狀而已。賴仲景《金匱 書》表章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舉者, 「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寸口脈浮而緊,緊 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 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 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 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邪入於臟,舌即難言,口流涎沫。」又云:「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 緩則為亡血;衛緩即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痒而癮 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以及五臟風 脈死證,語語金鍼,大有端緒之可求矣。仲景已後,英 賢輩出,方書充棟,何反漫無取裁,坐令中風一證,鮮 畫一之法,治之百不一效。昌敢辭不敏,逐條引伸《內 經》仲景聖法為治例,而先立論以括其要焉。然世咸 知仲景為立方之祖,至中風證,仲景之方,首推侯氏 黑散為主方,後人罔解其意也。夫八風之邪,皆名虛 邪,人身經絡榮衛素盛者,無從入之,因其虛而襲之 耳。《內經》謂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 骨,入則傷五臟,工候禁之,不能傷也。又謂賊風數至, 虛邪朝夕,內至五臟骨髓,外傷空竅肌膚。《靈樞》亦謂 「聖人避邪,如避矢石」,是則虛邪之來,為害最烈,惟良 工知禁之,聖哲知避之矣。然風為陽邪,人身衛外之 陽不固,陽邪乘陽,尢為易入?即如偏枯不仁,要皆陽 氣虛餒,不能充灌所致。又如中風卒倒,其陽虛更審, 設非陽虛,其人必輕矯便捷,何得卒倒耶?仲景之謂 脈微而數,微者指陽之微也,數者指風之熾也。所出 諸脈諸證,字字皆本陽虛為言,然非仲景之言而《內 經》之言也。《內經》謂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可見 風性善走空竅,陽虛則風居空竅,漸入腑臟。此惟離 照當空,群邪始得畢散。若胸中之陽不治,風必不出 矣。扁鵲謂虢太子尸厥之病曰:「上有絕陽之絡,下有 破陰之紐」,見五絡之絡於頭者,皆為陽絡,而邪阻絕 於上,其陽之根於陰,陰陽相紐之處,而正復破散於 下,故為是病。古人立言之精若此,仲景以後,醫脈斬 焉。中斷後賢之特起者,如劉河間則主火為訓,是火 召風入,火為本,風為標矣;李東垣則主氣為訓,是氣 召風入,氣為本,風為標矣。朱丹溪則主痰為訓,是痰 召風入,痰為本,風為標矣。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 而有之,曷不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而風從外入者, 必挾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氣、或痰而為標耶?王安 道謂:「審其為風,則從《內經》;審其為火、為氣為痰,則從 三子。」徒較量於彼此之間,得非無權而執一耶?且從 三子固各有方論可守,從《內經》果何著落耶?中風門 中,大小續命湯及六經加減法,雖曰治風,依然後人 之法也。《金匱》取古今錄驗續命湯,治風痱之身無痛 而四肢不收者,仲景所重,原不在此。所重維何?則驅 風之中,兼填空竅,為第一義也。空竅一實,庶風出而 不復入,其病瘳矣。古方中有侯氏黑散,深得此意。仲 景取為主方,隨製數方,輔其未備。後人目睹其方,心 炫其指,詎知仲景所為心折者,原有所本,乃遵《內經》 久塞其空,是謂良工之語耶。觀方下云:服六十日止 藥積腹中不下矣。久塞其空,豈不彰明哉!後人以無 師之智,爚亂成法,中風之初,治其表裏,風邪非不外 出,而重門洞開,出而復入,迺至莫禦者多矣。又謂「一 氣微汗,一旬微利」,要亦五十步之走耳。正如築堤禦 水,一旬一氣,正程功課效之日,豈有姑且開堤泄水, 重加版築之理哉?是以後人委曲偏駁,不似先聖直 切精粹。諸家《中風方論》,直是依樣葫蘆,不足觀矣。非 然也,三人行,必有我師,況綜列群方,贊其所長,核其 所短,俾學者一簡勘而心地朗然坐進此道,用之如 鍾離丹熟,銅鐵皆金,其師資於前賢,豈不大耶! 中風之脈,各有所兼,兼則益造其偏,然必顯呈於脈。 蓋新風挾舊邪,或外感,或內傷,其脈隨之忽變。兼寒 則脈浮緊,兼風則脈浮緩,兼熱則脈浮數,兼痰則脈 浮滑,兼氣則脈沉濇,兼火則脈盛大,兼陽虛則脈微 亦大而空;兼陰虛則脈數,亦細如絲;陰陽兩虛則微 數或微細。虛滑為頭中痛;緩遲為營衛衰大扺陽浮 而數,陰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虛散數,皆為中風。然虛 浮遲緩,正氣不足,尚可補救。急大數疾,邪不受制,必 死無疑。若大數未至急疾,猶得不死。《經》言風氣之病, 似七診而非,故言不死。可見大數為風氣必有之脈。 亦未可定為死脈耳。

岐伯謂「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仲景謂風之為 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舉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 風使然。門戶,指入絡、入經、入腑、入臟言也。《經》言百病 之生,必先於皮毛,邪中之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於 絡脈,留而不去,傳入於經,留而不去,傳入於腑,廩於 腸胃。此則風之中人,以漸而深,其人之門戶未至洞 開,又不若極虛卒中入臟之驟也。仲景會其意,故以 臂不舉為痹,敘於「半身不遂」之下,謂風從上入,臂先 受之,所入猶淺也。世傳大拇一指獨痲者,三年內定 中風,則又其淺者矣。然風之中人,必從榮衛而入,風 入榮衛,則榮脈改微,衛脈改數,引脈以見其人必血 舍空虛,而氣分熱熾,風之繇來,匪朝伊夕也。

《內經》言「偏枯者不一,曰汗出偏沮,曰陽盛陰不足,曰 胃脈內外大小不一,曰心脈小堅急,曰腎水虛。」《靈樞》 亦敘偏枯於熱病篇中,皆不言風,皆不言其本於何 邪,豈非以七情、饑飽、房室,凡能虛其臟氣,致榮衛經脈痹而不通者,皆可言邪耶?河間主火,即腎水虛陽 盛陰不足之一端也;東垣主氣,即七情鬱遏之一端 也。丹溪主痰,即飲食傷脾之一端也。一病之中,每多 兼三者而有之,安在舉一以括其他乎?《經》云:「不能問 其虛,安問其餘?」偏枯病,陽盛陰不足者有之,而陽氣 虛衰,痹而不通者尢多可問其餘。

中絡者,肌膚不仁,中經者,軀殼重著。中腑即不識人, 中臟即舌難言,口流涎沫。然中腑必歸胃腑,中臟必 歸心臟也。中絡邪正入衛,猶在經脈之外,故但肌膚 不仁;中經則邪入於榮脈之中,內而骨,外而肉,皆失 所養,故軀殼為之重著,然猶在軀殼之間,至入腑入 臟,則離軀殼而內入邪中深矣。「腑邪必歸於胃」者,胃 為六腑之總司也。廩於腸胃,非舉大小二腸並重。蓋 風性善行空竅,水穀入胃,則胃實腸虛,風邪即迸入 腸中。少頃水穀入腸,則腸實胃虛,風復迸入胃中,見 胃風必奔迫於二腸之間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 其津液,結為痰涎,壅塞隧道。胃之支脈絡心者,纔有 壅塞,即堵其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也。諸臟受邪 至盛。必迸入於心。而亂其神明。神明無主。則舌縱難 言。廉泉開而流涎沫也。

偏枯病。脈之遲緩,見於寸口,榮衛之行不逮也。外則 身癢而癮疹,內則胸滿而短氣。榮脈內外,邪氣充斥, 去腑不遠矣。蓋脈之行度,一晝一夜,復朝寸口,榮衛 氣衰,寸口之脈,遲緩不逮。身癢癮疹,非但風見於外, 由榮衛氣弱,自致津凝血滯也。胸滿非獨風見於內, 由榮衛不行,邪混胸中,阻遏正氣也。榮衛氣衰,邪之 入腑入臟。孰從禁之。故以寸口脈。辨其息數。斯邪入 之淺深。可得而諦之耳。

昔人云:「中腑多著四肢。」用一多字,明是卜度之辭,乃 遂執此語以當中腑見證,何其疎耶?夫四末在軀殼 之外,非腑也。若謂脾主四肢,脾更屬臟而非腑矣。大 抵風淫末疾,但是風淫於內,毋論中經、中腑、中臟,必 四末為之不用,其不專屬中腑明矣。然則四肢何以 不舉耶?人身榮衛,正行於軀殼之中者也。風入榮衛, 即邪氣盛而本氣衰。如樹枝得風。非搖則折。故知四 肢不舉者。榮衛之氣。短縮不行所致也。

中臟多滯九竅,此亦卜度之辭。五臟開竅於眼耳鼻 口舌,固矣。而前後二陰之竅,又屬腑不屬臟,未可並 舉也。五臟非一齊俱中,但以何竅不利,驗何臟受邪, 差可耳。況諸家舍外候別無內諦之法,且無畫一之 方乎。蓋風中入臟,關係生死安危,辨證既不清,用藥 自不當,故特引《內經》《金匱》奧義詳之。

風中五臟,後世忽略諸家方論,無津可問。茲會經意, 以明其治。《經》曰:「肺中於風,多汗惡風,時咳,晝差暮甚, 診在眉上,其色白。」此舉其外候也。《金匱》曰:「肺中風狀, 口燥而喘,身運而重,胃虛而腫脹。」則并詳其內證矣。 經曰:「死肺脈來,如物之浮,如風吹毛。」此形其浮散之 狀也。《金匱》則曰:「肺死臟。浮之虛,按之弱,如葱葉,下無 根者死。」合沉以徵其浮,而臟氣之存否,始無疑矣。大 凡仲景表章《內經》,皆自出《手眼》,以述為作,他臟倣此。 夫風既中肺,則火熱隨之,耗其津液,搏其呼吸,口燥 而喘,勢有必至。然未入之先,已傷及榮衛所主之肌 肉,水穀所容之胃腑,逮風入肺而亂其魄,運用之機 盡失,故身運而重,胃虛而腫脹等證互見。然臟氣未 絕,猶屬可生。若脈見浮之而虛,其臟真欲散可知。加 以有浮無沉,按之弱如葱葉,則在上之陽,不下入於 陰矣。其下無根,則孤陰且以漸而亡矣。《內經》死陰之 屬,不過三日而死者,正指此等無根之脈而言也。 經曰:「肝中於風,多汗惡風,善悲,色蒼,嗌乾,善怒,時憎 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金匱》曰:「肝中風者,頭目瞤而 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肝死臟浮之弱,按之如索不 來,或曲如蛇行者死。」夫風木之臟,更中於風,風性上 搖,必頭目瞤動,風耗血液,必筋脈縱急。其死脈浮之 弱,按之如按索不來,則浮沉之間,陰陽已見決離。或 曲如蛇行,仍是上下不動。惟在中者,儘力奔迫,皆臟 氣垂絕之象也。

經曰:「心中於風,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病甚則言不 可決,診在口,其色赤。」《金匱》分為二候:其曰心中風者, 翕翕發熱,不能食,心中饑,食即嘔吐,此外因也;其曰 心傷者,勞倦即頭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煩,發熱, 當臍跳,其脈弦,此內因也。心死臟,浮之實如麻豆,按 之益躁疾者死。夫心臟中風,分之為二者,其一以外 入之風,必從他臟迸至,心不受邪故也,宜隨其臟氣, 兼去其風。其一以七情內傷,神明真陰不守,而心火 炎上,頭目發赤。臟真既從火上炎,陰之在下者,無陽 以舉之,則下重,其衛外之陽不得入通於心,則發熱, 其受盛之腑,臟氣不交,鬱而內鼓,則當臍跳動,死心 脈。《內經》形容不一,仲景總會大意,謂心臟垂絕之脈, 一舉一按,短數而動,浮沉不可息數之狀如此。 經曰:「脾中風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 薄微黃,不嗜食,診在鼻上,其色黃。」《金匱》曰:「脾中風者翕翕發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瞤瞤而短氣,脾 死。臟浮之大堅,按之如覆杯,潔潔狀如搖者死。」夫風 入脾臟為賊邪,外掣皮目,內亂,意識四肢怠惰,形如 醉人,有必至也。加以胸中短氣,脾臟之傷,已見一班。 若脈更來去至止不常,浮之益大堅,是為獨陽;「按之 潔潔狀如搖,是為獨陰。」故其動非活動,轉非圓轉,非 臟氣之垂絕而何?

經曰:「腎風之狀,多汗惡風,面痝然如腫,脊痛不能正 立,其色炲,隱曲不利,診在肌上,其色黑。《金匱》闕此。腎 死臟,浮之堅,按之亂如轉丸,益下入尺中者死。」夫面 痝然浮腫者,腎氣不能蟄封收藏,濁氣上干於面也; 脊痛不能正立者,腎間生氣不鼓,腰府憊而僂俯,與 隱曲不利同一源也。《金匱》雖見缺文,大要兩腎藏精 「宅神一身根本。多慾致虛,風最易入。腰曲脊垂,舌卷, 小便不禁,皆其候也。」中腎從來兼此四者,本實先撥 可知。然腎臟真陽,腎基未壞,真陽可居,必無死脈。若 浮之而堅,陽已離於陰位,按之亂如轉丸,則真陽搏 激而出,不能留矣。若益下入尺中,則真陽先去,所餘 孤陰亦亂而下趨,正所謂「陽從上脫」,陰從下脫也。 風中入臟,最防迸入於心。後世悉用腦麝引風入心, 尤而效之,莫有知其非者。茲舉《金匱》二方以明其治, 如侯氏黑散,治中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 臺》用之以治風癲。仲景製方,皆匠心獨創,乃於中風 證首引此散,豈非深服其長乎?夫立方而但驅風補 虛,誰不能之。至於驅之補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則 非思議可到。方中取用礬石,以固澀諸藥,使之留積 不散,以漸填其空竅,服之日久,風自以漸而熄。所以 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溫酒調下,以開其痹著。以後 則禁諸熱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則藥積腹中 不下,而空竅填矣。空竅填則舊風盡出,新風不受矣。 蓋礬性得冷即止。得熱即行。故囑云「熱食即下矣。」冷 食自能助藥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風引湯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瘲,日數十發,醫所 不療,除熱方可。見大人中風牽引,少小驚癇瘛瘲,正 火熱生風,五臟亢甚,歸迸入心之候。蓋驚癇之來,初 分五臟,後迸入心,故同治也。巢氏用此治腳氣,豈非 以石性易於下達,可勝其濕熱,不使攻心乎?夫厥陰 風木,與少陽相火同居,火發必風生,風生必挾木勢 侮其脾土,故脾氣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癱 瘓。用大黃為君,以蕩滌風火熱濕之邪矣。隨用乾薑 之止而不行者以補之,用桂枝、甘草以緩其勢,用諸 石藥之濇以堵其路。而石藥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 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濕,龍骨、牡蠣以 收斂其精神魂魄之紛馳,用寒水石以助腎水之陰, 俾不為陽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補心神之虛,恐主 不安,則十二官皆危也。用此以治入臟之風,游刃有 餘矣。何後世以為石藥過多,舍之不用,而用腦麝以 散其真氣,花蛇以增其惡毒,智耶?愚耶?吾不解矣。 按《金匱》風引湯,當在侯氏黑散之下,本文有「正氣引 邪,喎僻不遂」等語,故即以「風引」名之。侯氏黑散,顓主 補虛以熄其風,此方兼主清熱火濕,以除其風也。集 者誤次於寸口,脈遲而緩下,則證與方不相涉矣。 風中五臟,其來有自。臟氣先傷,後乃中之火熱氣濕 痰虛,六賊深入,一旦卒倒無知,遍身牽引,四末,不用 不死,亦成癱瘓。何臟先傷?調之使平,不令迸入於心 為要也。夫五臟各藏一神,不可傷之。《經》謂:「神傷於思 慮則肉脫,意傷於憂愁則肢廢,魂傷於悲哀則筋攣, 魄傷於喜樂則皮槁,志傷於盛怒則腰膝難以俛仰。」 是風雖未入臟,真先已傷火熱,氣濕痰虛,迎之內入, 多汗惡風等證,因之外出,治之難矣。善治者,乘風未 入,審其何臟,先傷何邪,徹土綢繆,最為扼要之法。 中風外證。錯見不一。風火相煽。多上高巔。風濕相搏。 多流四末。手足痳木。但屬氣虛。關節腫痹。濕痰凝滯。

偏正頭痛愈風丹,目蠕面腫,「胃風湯。風濕,薏苡仁湯、排風湯」 、「痲木人參補氣湯。」 腫痹,「舒筋散。」

寒熱似瘧,解風為宜。風藏痰隧,搜風最當。

解風散搜風丸

經絡及腑,治分淺深。表裏之邪,大禁金石。

中絡,桂枝湯。中經,小續命湯加減。表裏兼治,防風通聖散。祛風,至寶膏。攻裏,三化湯、搜風丸。

左癱右瘓,風入筋骨,宣導其邪,緩以圖之。

舒筋保安散

卒中灌藥,宜用辛香,開痰行氣,調入蘇合。

南星湯調「蘇合丸」 、「順氣散」 、「勻氣散」 、「稀涎散。」

四肢不舉,有虛有實。陽明虛,則宗筋失潤,不能束骨 而利機關;陽明實則肉理緻密,加以風邪內淫,正氣 自不週流也。

虛用六君子湯,實用「三化湯合承氣湯。」

口眼喎斜,邪急正緩。左急治左,右急治右。先散其邪, 次補其正。

左急《三聖散》,右急《勻氣散》。

轉舌正舌。方名雖美。少陰脈縈舌本。三年之艾。不言

標矣。《資壽解語》。猶為近之。

轉舌膏、正舌散、「《資壽》解語湯。」

風初入腑。肌肉蠕瞤。手足牽強。面腫能食胃風。宜投。

胃風湯

風初入臟,發熱躁煩,先用「瀉青」兼解表裏,次用《愈風》, 磨入四白。

瀉青丸、愈風湯、「四白丹。」

養血豁痰,枘鑿不入,先其所急,不宜並施。

養血大秦艽湯、當歸地黃湯、「天麻丸。」 豁痰滌痰湯。「青州白丸子。」 熱痰竹瀝荊瀝湯、貝母䒷蔞散。陰虛夾痰,「《千金》地黃湯。」

心火內蘊,膻中如燔,涼膈清心,功見一班。心血內虧, 恍惚不寐,服二丹丸,可以安睡。火盛壯水,勿辭迂緩。 水升火降,枯回燥轉。

涼膈散。清心散。二丹丸。壯水地黃湯。

真陽上脫,汗多肢冷,氣喘痰鳴,此屬不治。黑錫三建, 引陽回宅。水土重封,虞淵浴日。

「黑錫丹」 「三建二香湯」

腎水泛痰,真陽未脫,治以星附,十中九活。

星附湯

外風暴發,內風易熾,熱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見可欲, 毋進肥鮮,謹調千日,重享天年。

世傳中風人每遇外風一發,宜進續命湯以禦之,殊謬。風勢纔定,更用續命,重引風入,添蛇足也。惟用甘寒藥頻熱服,俾內不召風,外無從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風,二可補虛,三可久服,何樂不用耶。

《左右往還論》
编辑

門人問曰:「半身不遂,原有左右之分,豈左右分屬之 後,病遂一往不返乎?而治之迄無成效,何也?」答曰:「風 與痰之中人,各隨所造,初無定體,病成之後,亦非一 往不返也。蓋有往有復者,天運人事,病機皆然。如風 者,四時八方之氣,從鼻而入,乃天之氣也;痰者,五穀 百物之味,從口而入,脾胃之濕所結,乃地之氣也。勢」 本相遼,亦嘗相兼,似內傷與外感,每夾雜易炫。故風 勝者,先治其風;痰勝者,先治其痰。相等則風痰兼治, 此定法也。《經》云:「風之中人也,先從皮毛而入,次傳肌 肉,次傳筋脈,次傳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 肌肉。若此乃從右而漸入於左也。皮毛肌肉,右肺與 胃主之;筋脈骨髓,左肝與腎主之。從「外入者,轉入轉 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濕之中人也, 先從足始,此則自下而上,無分於左右。但內風素勝 之人,偏與外風相召;內濕素勝之人,偏與外濕相召。 內風之人,大塊之噫氣未動,而身已先惕;內濕之人, 室中之礎磉未潤,而體已先重,是以治病必從其類 也。」從外入者,以漸而「驅之於外;從下上者,以漸而驅 之於下。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貴其治乎?」又曰:「從外入 者,驅而之外;從下上者,驅而之下。聞之令人爽然,不 識古法,亦有合歟?」曰:「此正古人已試之法,但未挈出, 則不知作者之意耳。如治風,用大小續命湯,方中桂、 附、苓、朮、麻、防等藥表裏。」雜,今人見為難用,不知用 附、桂者,驅在裏之邪也;用苓、朮者,驅在中之邪也。而 用麻、防等表藥獨多者,正欲使內邪從外而出也。至 於病久體虛,風入已深,又有「一氣微汗,一旬微利」等 法,平調半月十日,又微微驅散,古人原有規則也。至 於治痰之規則,不見於方書,如在上者,用瓜蔕散、梔 豉湯等方;在左者用龍薈「丸,在右者用滾痰丸,以及 虛人用竹瀝達痰丸,沉寒錮冷用三建湯」之類,全無 奧義,豈得心應手之妙,未可傳之紙上耶?蓋五味入 口而藏於胃,胃為水穀之海,五臟六腑之總司,人之 食飲太過,而結為痰涎者,每隨脾之健運,而滲灌於 經隧,其間往返之機,如海潮然,脾氣行則潮去,脾氣 止則潮回,所以治沉錮之法,但取辛熱,微動寒凝,已 後止而不用,恐痰得熱而妄行,為害不淺也。不但痰 得熱而妄行,即脾得熱而亦過動不息,如潮之有去 無回,其痰病之決裂,可勝道哉!從來服峻補之藥者, 深夜亦欲得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為慶,曾不 思愛惜脾氣,令其晝運夜息,乃可有常。況人身之痰, 既繇胃以流於經隧,則經隧之痰,亦必返之於胃,然 後可從口而上越,從腸而下達,此惟脾氣靜息之時, 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證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養 脾氣不動,使經隧之痰,得以返之於胃,而從胃之氣 上下,不從脾之氣四迄,乃為善也。試觀人痰病輕者, 夜間安臥,次早即能嘔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復醒, 反能嘔出泄出者,豈非未曾得食,脾氣靜息,而予痰 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熱藥峻攻者,知此乎?噫!天下之 服辛熱而轉能夜食者多矣,肯因俚言而三思否? 再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頭目眩運,痰火熾盛,筋骨 時疼,乃原於血虛血熱,挾痰挾火,經絡肌表之間,先 已有其病根,後因感冒風寒,或過嗜醇酒膏粱而助 痰火,或惱怒而逆肝氣,遂成此證。其在於經絡肌表筋骨之間,尚未入於臟腑者,並以通榮衛為治。如「和 榮湯」中有補血活血之功,不至於滯;有健脾燥濕消 痰之能,不致於燥。又清熱運動,疎風開經絡,通腠理, 內固根本,外散病邪,王道劑也,多服可以見功。

風痱 编辑

岐伯謂:「中風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風 痱,於身無痛,四肢不收。三曰風懿,奄忽不知人。四曰 風痹」,諸痹類風狀,後世祖其說而無其治。《金匱》有《古 今錄驗》三方,可類推之。經謂內奪而厥,則為風痱。仲 景見成方有治外感風邪,兼治內傷不足者,有合經 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曰《古今錄驗》續命湯,再曰 《千金》三黃湯,三曰近效白朮附子湯。前一方治榮衛 素虛而風入者,中一方治虛熱內熾而風入者。後一 方治風已入臟,脾腎兩虛,兼諸痹類風狀者。學者當 會仲景意,而於淺深寒熱之間,以三隅反矣。

《風懿》
编辑

按《風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該中風卒倒內。《金匱》不重 舉其證。意可知矣。

《律五條》
编辑

凡風初中,經絡不行外散,反從內奪,引邪深入者,醫 之過也。如傷寒邪在三陽,引入三陰為犯禁。即邪在 太陽,引入陽明、少陽,亦為犯禁。故風初中絡,不可引 之入經,中經即不可引之入腑,中腑即不可引之入 臟。引邪深入,釀患無窮,乃至多死少生,可無戒歟? 凡治中風自汗證,反利其小便者,醫之過也。毋論風 中淺深,但見自汗,則津液外出,小便自少。若更利之, 使津液下竭,則榮衛之氣轉衰,無以制風火之勢,必 增煩熱,而真陰日亡也。況陽明經利其小便,尤為犯 禁;少陰經利其小便,必失溲而殺人矣,可無戒歟? 凡治中風病,不明經絡腑臟,妄用下法傷人,醫之罪 也。夫風中經絡,只宜宣散,誤下則風邪乘虛入腑入 臟,釀患無窮。若中臟多有平素積虛,臟真不守者,下 之立亡。惟在胃腑內實便祕者,間有可下,然不過解 其煩熱,非大下也。所謂一氣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 因可用始用之。至於子和以下立法,《機要》以中臟者 宜下,則指下為定法,胡可訓耶?然中臟有緩急二候, 中腑日久,熱勢深極,傳入臟者,此屬可下,使風與熱 俱去,填其空竅,則風不再生。若開其瘀壅,必反增風 勢也。其卒中急證,下藥入口,即不甦矣,可無辨歟?世 以中腑之便祕,指為中臟,誤下不致損人,益信子和 《機要》為是。設遇真中臟證,下不中病,難可復追矣。 凡治中風,四肢不舉,不辨虛實,妄行補瀉者,醫之過 也。膏粱太過,積熱內壅,為脾土瘀實,宜瀉以開其壅。 食少體羸,怠惰嗜臥者,為脾土虛衰,宜補以健其運。 若不辨,而實者補之,虛者瀉之,寧不傷人乎。

凡治外中於風,不辨內挾何邪,誤執一家方書,冀圖 弋獲,其失必多,醫之過也。蓋風邪從外入者,必驅之 使從外出。然挾虛者,非補虛,則風不出;挾火者非清 熱,則風不出;挾氣者非開鬱,則風不出;挾濕者非導 濕,則風不出;挾痰者,非豁痰,則風不出。河間、東垣、丹 溪各舉一端,以互明其治。後學不知變通,但宗一家 為主治,倘一病兼此五者,成方果安在。況不治其所 有,反治其所無,寧不傷人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