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239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八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二百三十九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二百四十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二百三十九卷目录

 医部汇考二百十九

  风门三

  方贤奇效良方风论

  李中梓医宗必读总论 口噤 不语 手足不随 自汗 半身不遂

  口眼㖞斜 小便不利 遗尿 多食 痰涎壅盛 身痛 昏冒 豫防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豫防

  薛己医案治法

  王肯堂证治准绳分别阴阳

  赵献可医贯中风要旨

  喻昌医门法律中风绪论 左右往还论 风痱 风懿 律五条

艺术典第二百三十九卷

医部汇考二百十九

编辑

风门三

编辑

《明方贤奇效良方》

编辑

《风论》

编辑

谨按《玉机真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之为病,善行 而数变者也。”《金匮论》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八风发 邪以为经,风触五脏,邪气发动。”且八风之名,偏风、脑 风、目风、漏风、内风、首风、肠风、泄风,此八风者,皆中脏 腑者言之。以五音宫商角徵羽,应乎五脏,所感不同, 其疾大同小异。岐伯曰:风名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 遂,口眼㖞斜,肌肉偏而不用且痛,言不变,智不乱,病 在分腠之间。二曰风痱者,身无疼痛,四肢不收,智乱 不甚,言微有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内经脉解 论》曰:“内夺而厥,则为喑痱。”此因肾虚所致。喑痱之状, 舌喑不能语,足废不为用。盖肾脉挟舌本,故不能言 而为喑。肾脉循阴股内廉,斜入腘中,循胻骨内廉及 内踝,后入足下,肾气不顺,故发而为痱。三曰“风懿”者, 一旦奄忽,不知人事,痰涎上迷心窍,咽中窒塞,舌强 不语,牙关不开,手足拘挛,气不升降,病在脏腑。故风 中脏则性命危,中腑则肢体废矣。四曰“风痹”者,脉浮 而缓,筋骨痿弱,肢体麻痹不仁。又有饮酒中风,谓之 “漏风”,则身热懈惰,汗出少气。谓酒所以养阳,酒入于 胃,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其气慓悍,阳气俱泄,腠理 疏风,邪入以中之。证似风懿,其脉短而滑,或洪而数, 内热外汗,法当清解消痰祛风。及其内风,名曰“劳风”, 由房劳虚损,真气内亏,风邪从此入,病之所由,皆从 此始。但发直吐沫,遗尿失禁,口开眼合,鼻鼾手撒,摇 头上“窜,面赤如妆,或头面青黑,汗缀如珠,昏不知人, 皆为不治。”风证多端,所感各异,临病详辨,察脉观形, 对证用药。故风者清净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尤当切脉究之。风以散之, 寒以温之,实以竭之,虚以补之,热以凉之,痰以越之。 又有中气与中风相类,语言蹇涩,涎潮昏塞,不知人 事,牙关紧急,但手足不偏废为异耳。大凡治中风之 药,必先顺气,后以疏风,其功可获。若中风妄用风药, 其悮岂浅鲜哉!此病皆由七情不调,气郁所致,以富 贵汲汲,贫贱戚戚,久思不遂,郁郁而不得志者,成此 中气之疾。所用之剂,调降其气,自然平复。《经》云:暴喜 伤阳,暴怒伤阴,忧思不乐,“遂名厥逆,此之谓也。”夫中 风、中气,何以别之?当辨其脉,若浮盛而弦紧,或浮而 洪,斯为风也。脉沉而伏者,为中气,治中气,气多风少。 先以苏合香丸,姜汁磨化,擦牙通窍,人事渐甦,然后 徐徐灌服。看其虚实,若虚则补,若实则泻,寒则温,热 则清。切其脉理,察病详细,用药主治,无不效矣。若一 概作风治之,则愈伤脾气,所悮在反掌之间。《经》云:“无 故而得喑,脉不至者不治”,此为寒气暴逆故也。俟其 气复则已,切不可便用疏风泄气之剂,悮人性命。医 工不谙是理,反加发散,导散真气,虚邪愈作,遂致不 疗,可不痛哉!

《李中梓医宗必读》

编辑

《总论》

编辑

凡中风昏倒,先须顺气,然后治风,用竹沥、姜汁调苏 合香丸。如口噤抉开,灌之。如抉不开,急用牙皂、生半 夏、细莘为末,吹入鼻内。有嚏可治,无嚏则死。最要分 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 证,用苏合香丸或三生饮之类开之。若口开心绝,手 撒脾绝,眼合肝绝,遗尿肾绝,声如鼾肺绝,即是脱证。 更有吐沫、直视、肉脱、筋骨痛、发直摇、头上窜、面赤如 妆、汗出如珠,皆脱绝之证,宜大剂理中汤灌之,及灸 脐下,虽曰不治,亦可救十中之一。若误服苏合香丸、 牛黄至宝之类,即不可救矣。盖斩关夺门之将,原为

闭证。设若施之脱证,如人既入井而又下之石也。世
考证
人蹈此弊而死者,不可胜数,故特表而出之。惟中脏

之证。是闭而非脱者,宜苏合香丸、牛黄丸、至宝丹、活 命金丹之类。若中腑与中血脉之证。断不宜用。为内 有麝香入脾治肉,牛黄入肝治筋,龙脑入肾治骨,恐 反引风邪深入骨髓。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口噤

编辑

手三阳之筋,结入于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 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 汤。或用甘草二段,每段长一寸,炭火上涂麻油炙干, 抉开牙关,令咬定,约人行十里许,又换甘草一段,然 后灌药,极效。或以苏合香丸擦牙,或南星冰片擦之。

不语

编辑

脾脉络胃,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心之别脉系舌本,心 脾受风,故舌强不语。亦有因肾脉而上循喉咙,挟舌 本者。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会厌者,音声之户。舌者, 声之机。唇者,声之扇。风寒客于会厌,故卒然无音。若 因痰迷心窍,当清心火。若因湿痰,当清肺热;若因风 热,当清肝火。若因风痰,当导痰涎。若因虚火上炎,当 壮水之主。若因虚寒厥逆,当益火之原,神仙解语丹、 涤痰汤、加味转舌膏、八味丸,随证选用。或取龟尿少 许,点舌神效。取龟尿法,置龟于新荷叶上,以猪鬃鼻 内戳之,立出。

手足不随

编辑

手足不随,肌肤尽痛诸阳之经,皆起于手足,而循行 于身体。风寒客于肌肤,始为痹,复伤阳经,随其虚处 而停滞,与血气相搏,故风痹而手足不随。实者脾土 太过,当泻其湿;虚者脾土不足,当补其气。血枯筋急 者,四物汤;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痰 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自汗

编辑

风多者桂枝汤。若表虚者。玉屏风散。阳气虚者芪附 汤。若兼盗汗者。补中益气送六味地黄丸。或当归六 黄汤。

半身不遂

编辑

譬如树木,或有一边津液不荫注,而枝叶偏枯,故知 偏枯一证,皆由血气不周。《经》曰:“风气通于肝”,风搏则 热盛,热盛则水干,水干则气不荣,精乃亡,此风病之 所由作也。故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古方有顺 风匀气散、虎骨散、虎胫骨酒,外用蚕砂二石,分作三 袋,蒸热著患处,冷再易,以瘥为度。内用羊脂入粳米、 葱白、姜、椒、豉煮熟。日食一具。十日止。大效。

口眼㖞斜

编辑

口眼㖞斜,多属胃土,而有筋脉之分。《经》云:“足之阳明, 手之太阳,筋急则口目为僻,眦急不能卒视。”此胃土 之筋病也。又云:“足阳明之脉,挟口环唇。”此胃土之脉 病也。夫口目常动,故风生焉;耳鼻常静,故风息焉。先 烧皂角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熏之,以顺血脉。酒 煎桂枝,取汁一椀,软布浸收,左㖞拓右,右㖞拓左。服 清阳汤、秦艽升麻汤。或二方合用,《外感》加葱白。

小便不利

编辑

中风小便不利,不可以药利之。自汗则津液外亡,小 便自少。清热止汗,小便自行也。

遗尿

编辑

遗尿,多属气虚,宜参芪汤,少加益智,频频啜之。

多食

编辑

风木盛则克脾,脾受克,求助于食,当泻肝理风以安 脾,脾安则食自如常也。

痰涎壅盛

编辑

痰涎壅盛,宜用吐法,稀涎散或橘红一斤,逆流水七 椀,煎至二椀,顿服白汤导之,吐痰之胜药也。二陈汤、 星香散加竹沥、姜汁。虚者六君子同星香散。脉沉伏 无热者,三生饮加全蝎一个。养正丹可以坠下痰涎, 镇安元气。

肥人多中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人肥必气急而肺 盛,肺金克肝木,故痰盛。治法以理气为急。

身痛

编辑

中腑者,多身痛,为风气所束,经脉不和,宜“铁弹丸。”“虚 寒者,十味锉散。”

昏冒

编辑

心神不足,痰滞于心包络。宜“至宝丹”,或“牛黄清心丸。”

豫防

编辑

《宝鉴》云:“凡大指、次指痳木或不用者,三年中有中风 之患,宜服愈风汤、天麻丸。”薛立斋云:“豫防者,当养气 血,节饮食,戒七情,远帏幕。若服前方,适所以招风取 中也。”

《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

编辑

预防

编辑

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其变甚速,达士知机思患而预 防之,庶不至于膏肓。即中风证,必有先兆,“中年人但 觉大拇指时作痳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 掣,三年内必有暴病。”急屏除一切膏粱厚味,鹅肉面酒,肥甘生痰动火之物,即以“搜风顺气丸或滚痰丸、 防风通圣散”时服之,及审气血孰虚,因时培养,更远 色戒性。清虚静摄。乃得有备无患之妙。肥人更宜加 意慎口绝欲。人参汤加竹沥煎膏。日不啜口方是。

《薛己医案》

编辑

治法

编辑

中风。若因肾虚阴火而肝燥者,宜用六味地黄丸生 肾水,滋肝血;若因怒动肝火而血燥者,用四物加柴、 栀、丹皮、茯苓,以清肝火、生肝血;若因脾经郁结而血 耗者,用归脾、四物二汤,以补脾气、生肝血。若脾气虚 而痰滞者,用二陈加白术、柴胡,健脾以化痰。若因脾 虚湿而风痰不利者,用二陈加南星、苍术、防风,胜湿 以化痰。“若脾经郁而滞者,用归脾汤加柴胡、半夏。若 肾经败液为痰者,用六味丸。”

《王肯堂证治准绳》

编辑

分别阴阳

编辑

阴中颜青脸白。痰厥喘塞。昏乱眩运。㖞斜不遂。或手 足厥冷。不知人。多汗。

阳中,脸赤如醉,善怒,牙关紧急,上视强直掉眩。《素问》 云:诸风掉眩,支痛强直筋缩,为厥阴风木之气。自大 寒至小满,风木君火二气之位。风主动,善行数变。木 旺生火,风火属阳,多为兼化。且阳明燥金,主于紧敛 缩劲,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由亢则害,承乃制,谓 己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故木极似金。况风能胜湿 而为燥。风病势甚。而成筋缩。燥之甚也。

有热盛生风,而为卒仆偏枯者,以麻、桂、乌、附投之则 殆,当以河间法治之。《绀珠经》云:以火为本,以风为标。 心火暴甚,肾水必衰,肺金既摧,肝木自旺。治法先以 降心火为主,或清心汤,或泻心汤,大作剂料服之,心 火降则肝木自平矣。次以防风通圣散汗之,或大便 闭塞者,三化汤下之。内邪已除,外邪已尽,当以羌活 “愈风汤常服之,宣其气血,通其经络,病自已矣。或舌 蹇不语者,转舌膏或活命金丹以治之”,此圣人心法 也。或有中风,便牙关紧急,浆粥不入,急以三一承气 汤灌于鼻中,待药下则口自开矣,然后按法治之。 有元气素弱,或过于劳役,或伤于嗜欲,而卒然厥仆, 状类中风者,手必撒,口必开,非大剂参芪用至斤许。 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亦有不仆。而但舌强 语涩。痰壅。口眼㖞斜。肢体不遂者。作中风治必殆。以 六君子汤加诸汁治之。

《赵献可医贯》

编辑

《中风要旨》

编辑

王安道论昔人三子之言甚妙,但类中风与真中风 并论,无轻重缓急之分,亦不能无弊。愚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内伤者间而有之。“间”字当专指虚,不必兼 风。河间、东垣,发前人所未发至精。但有论无方,后人 何所依从?而彦修以阴虚立论,亦发前人所未发。惜 乎以气血湿痰为主,而不及真阴,不能无遗弊焉。 观东垣中风,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之论,当以气 虚为主,纵有风邪,亦是乘虚而袭。《经》曰:“邪之所凑,其 气必虚”是也。当此之时,岂寻常药饵能通达于上下 哉?急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甦。夫三生 饮乃行经治痰之剂,斩关夺旗之将,每服必用人参 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以取 败。观先哲用芪、附、参、附,其义可见矣。若遗尿,手撒口 开,鼾睡,为不治。然用前药,多有得生者,不可不知。 观刘河间论中风,非外中之风,由将息失宜,火盛水 衰,则阴虚阳实,而卒倒无知之说,则以风为末,而以 火为本。世之尊刘氏者,专以刘氏主火之说,殊不知 火之有馀,水之不足也。刘氏原以补肾为本,观其地 黄饮子之方可见矣。故治中风,又当以真阴虚为本。 但阴虚有二,有阴中之水虚,有阴中之火虚。火虚者, 专以河间地黄饮子为主;水虚者,又当以六味地黄 为主,果是水虚辛热之药,与夫参芪之品,俱不可加, 河间、东垣,专治本而不治风,可为至当之论。学者须 以阴虚阳虚为主。自后世医书杂出,致后学狐疑不 决。丹溪曰:“有气虚,有血虚,有湿痰。左手脉不足,及左 半身不遂者,以四物汤补血之剂为主,而加以竹沥、 姜汁。右手脉不足,及右半身不遂者,以四君补气之 剂,而佐以竹沥、姜汁。如气血两虚而挟痰盛者,以八 物为主,而加南星、半夏、竹沥、姜汁之类。”丹溪之论,平 正通达,宜世之人盛宗之,但持此以治中风,而多不 效,久而必毙。何也?盖治气血痰之标,而不治气血痰 之本也。人之有是四肢也,如木之有枝干也。人之气 血荣养乎四肢也,犹木之以水灌溉乎枝叶也。木有 枝叶,必有根本,人之气血,岂无根本乎?人有半身不 遂,而迁延不死者,如木之根本“未甚枯,而一边之枝 干先萎耳。人有形容肥壮,忽然倒仆而即毙者,如木 之根本已绝,其枝叶虽滋荣,犹枯杨生华,何可久也? 忽遇大风而摧折矣。”观此则根本之论明矣。然所谓 气血之根本者何?盖火为阳气之根,水为阴气之根而火与水之总根,两肾间动气是也。此五脏六腑之 本,十二经之源,呼吸之门,三焦之根,又名守邪之神。 《经》曰:“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名 曰气立,气止则化绝。”今人纵情嗜欲,以致肾气虚衰, 根先绝矣。一或内伤劳役,或六淫七情,少有所触,皆 能卒中,此阴虚阳暴绝也。须以参附大剂,峻补其阳, 继以地黄丸、十补丸之类,填实真阴。又有心火暴甚, 肾水虚衰,又兼之五志过极,以致心神昏闷,卒倒无 知,其手足牵掣,口眼㖞斜,乃水不能荣筋,筋急而纵 也。俗云:风者,乃风淫末疾之假象,风自火出也。须以 河间地黄饮子峻补其阴,继以人参、麦冬、五味之类, 滋其化源,此根阳根阴之至论也。若夫所谓痰者,凡 人将死之时,必有痰,何独中风为然?要之,痰从何处 来?痰者水也,其原出乎肾。张仲景曰:“气虚痰泛,以肾 气丸补而逐之。”观此,凡治中风者,既以前法治其根 本,则痰不治而自去矣。若初时痰涎壅盛,汤药不入, 少用稀涎散之类,使咽喉疏通,能进汤液即止。若欲 必尽攻其痰,顷刻立毙矣。戒之哉!戒之哉! 或问人有半肢风者,必须以左“半身属血,右半身属 气,岂复有他说乎?”曰:“未必然。人身劈中,分阴阳水火。 男子左属水,右属火;女子左属火,右属水。男子半肢 风者,多患左;女子半肢风者,多患右。即此观之,可见 以阴虚为主。”又有一等人,身半以上俱无恙,如平人 身半以下,软弱痳痹,小便或涩,或自遗,果属气乎?属 血乎?此亦足三阴之虚证也。不可不知。

经曰:“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得偏枯。 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 者喑,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盖胃与脾为表 里,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是 胃阳虚则内从于脾,内从于脾则脾之阴盛,故胃脉 沉鼓涩也。涩为多血少气,胃之阳盛,则脾之阴虚,虚 “则不得与阳主内,反从其胃越出于部分之外,故胃 脉鼓大于臂外也。”大为多气少血,心者元阳君主宅 之生血生脉,因元阳不足,阴寒乘之,故心脉小坚急, 小者阳不足也,坚急者阴寒之邪也。夫如是,心、胃脾 三脉,凡有其一,即为偏枯者,何也?盖心是天真神机 开发之本,胃是谷气充大真气之标,标本相得,则胸 膈间之膻中气海所留,宗气盈溢,分布四脏三焦,上 下中外,无不周遍。若标本相失,则不能致其气于气 海而宗气散矣,故分布不周于经脉则偏枯,不周于 五脏则喑。即此言之,是此一条可为后之诸言偏枯 者纲领也,未有不因真气不周而死者也。

《乾坤生气》云:“凡人有手足渐觉不遂,或臂膊髀股、指 节痳痹不仁,或口眼歪斜,语言蹇涩,或胸膈迷闷,吐 痰相续,或六脉弦滑,而虚软无力,虽未至于倒仆,其 中风运厥之候,可指日而决矣,须预防之。”愚谓预防 之理,当节饮食,戒七情,远房事,此至要者也。如欲服 饵预防,须察其脉理之虚实。如两尺虚衰者,以六味 地黄、八味地黄切补肝肾。如寸关虚弱者,以四君子、 十全大补之类,急补脾肺,才有裨益。若以搜风顺气 及清气化痰等药,适所以招风取中也,不可不知。 如正气不足之证,只补正气,不必祛邪。如邪气有馀, 若痹证之类,虽以扶正气为主,不可不少用祛邪之 法,如《易老》天麻丸之类。

或曰:风淫所胜,治以辛凉天麻丸,何故反用桂附药, 使火盛制金,不能平木,而风木益甚邪。曰:此是肾虚, 真阴失守,孤阳飞越,若非桂、附,何以追复其散失之 元阳?其痰涎上涌者,乃水不归源也。其面赤烦渴者, 火不归源也。惟桂附能引火归源,故效。水火既归其 源,则水能生木,木不生风,而风自息矣。

《灵枢》言“足阳明之经,其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 热则筋弛纵缓不能收,故僻是。左寒右热,则左急而 右缓,故偏于左;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故偏于右 也。”夫寒不可径用辛热之剂,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 右中寒则迫热于左,阳气不得宣行也。所谓口之㖞 灸以地仓,目之斜灸以承泣,不效当灸人迎。夫气虚 风入而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 故宜灸。《经》曰:“陷下则灸之”是也。

《医门法律》
臣喻昌著

编辑

《中风绪论》

编辑

中风一证,动关生死安危,病之重大,莫有过此者。《内 经》风痹痿、厥四证,各有颛论,独风论中,泛及杂风。至 论中风,惟曰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 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不过两述其名而已。后论 五脏并胃腑之风,亦但各述其状而已。赖仲景《金匮 书》表章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举者, “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又云:“寸口脉浮而紧,紧 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 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 气引邪,㖞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 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流涎沫。”又云:“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 缓则为亡血;卫缓即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 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以及五脏风 脉死证,语语金鍼,大有端绪之可求矣。仲景已后,英 贤辈出,方书充栋,何反漫无取裁,坐令中风一证,鲜 画一之法,治之百不一效。昌敢辞不敏,逐条引伸《内 经》仲景圣法为治例,而先立论以括其要焉。然世咸 知仲景为立方之祖,至中风证,仲景之方,首推侯氏 黑散为主方,后人罔解其意也。夫八风之邪,皆名虚 邪,人身经络荣卫素盛者,无从入之,因其虚而袭之 耳。《内经》谓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 骨,入则伤五脏,工候禁之,不能伤也。又谓贼风数至, 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灵枢》亦谓 “圣人避邪,如避矢石”,是则虚邪之来,为害最烈,惟良 工知禁之,圣哲知避之矣。然风为阳邪,人身卫外之 阳不固,阳邪乘阳,尢为易入?即如偏枯不仁,要皆阳 气虚馁,不能充灌所致。又如中风卒倒,其阳虚更审, 设非阳虚,其人必轻矫便捷,何得卒倒耶?仲景之谓 脉微而数,微者指阳之微也,数者指风之炽也。所出 诸脉诸证,字字皆本阳虚为言,然非仲景之言而《内 经》之言也。《内经》谓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可见 风性善走空窍,阳虚则风居空窍,渐入腑脏。此惟离 照当空,群邪始得毕散。若胸中之阳不治,风必不出 矣。扁鹊谓虢太子尸厥之病曰:“上有绝阳之络,下有 破阴之纽”,见五络之络于头者,皆为阳络,而邪阻绝 于上,其阳之根于阴,阴阳相纽之处,而正复破散于 下,故为是病。古人立言之精若此,仲景以后,医脉斩 焉。中断后贤之特起者,如刘河间则主火为训,是火 召风入,火为本,风为标矣;李东垣则主气为训,是气 召风入,气为本,风为标矣。朱丹溪则主痰为训,是痰 召风入,痰为本,风为标矣。然一人之身,每多兼三者 而有之,曷不曰阳虚邪害空窍为本,而风从外入者, 必挟身中素有之邪,或火、或气、或痰而为标耶?王安 道谓:“审其为风,则从《内经》;审其为火、为气为痰,则从 三子。”徒较量于彼此之间,得非无权而执一耶?且从 三子固各有方论可守,从《内经》果何著落耶?中风门 中,大小续命汤及六经加减法,虽曰治风,依然后人 之法也。《金匮》取古今录验续命汤,治风痱之身无痛 而四肢不收者,仲景所重,原不在此。所重维何?则驱 风之中,兼填空窍,为第一义也。空窍一实,庶风出而 不复入,其病瘳矣。古方中有侯氏黑散,深得此意。仲 景取为主方,随制数方,辅其未备。后人目睹其方,心 炫其指,讵知仲景所为心折者,原有所本,乃遵《内经》 久塞其空,是谓良工之语耶。观方下云:服六十日止 药积腹中不下矣。久塞其空,岂不彰明哉!后人以无 师之智,爚乱成法,中风之初,治其表里,风邪非不外 出,而重门洞开,出而复入,迺至莫御者多矣。又谓“一 气微汗,一旬微利”,要亦五十步之走耳。正如筑堤御 水,一旬一气,正程功课效之日,岂有姑且开堤泄水, 重加版筑之理哉?是以后人委曲偏驳,不似先圣直 切精粹。诸家《中风方论》,直是依样葫芦,不足观矣。非 然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况综列群方,赞其所长,核其 所短,俾学者一简勘而心地朗然坐进此道,用之如 锺离丹熟,铜铁皆金,其师资于前贤,岂不大耶! 中风之脉,各有所兼,兼则益造其偏,然必显呈于脉。 盖新风挟旧邪,或外感,或内伤,其脉随之忽变。兼寒 则脉浮紧,兼风则脉浮缓,兼热则脉浮数,兼痰则脉 浮滑,兼气则脉沉涩,兼火则脉盛大,兼阳虚则脉微 亦大而空;兼阴虚则脉数,亦细如丝;阴阳两虚则微 数或微细。虚滑为头中痛;缓迟为营卫衰大扺阳浮 而数,阴濡而弱,浮滑沉滑,微虚散数,皆为中风。然虚 浮迟缓,正气不足,尚可补救。急大数疾,邪不受制,必 死无疑。若大数未至急疾,犹得不死。《经》言风气之病, 似七诊而非,故言不死。可见大数为风气必有之脉。 亦未可定为死脉耳。

岐伯谓“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仲景谓风之为 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举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 风使然。门户,指入络、入经、入腑、入脏言也。《经》言百病 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 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腑,廪于 肠胃。此则风之中人,以渐而深,其人之门户未至洞 开,又不若极虚卒中入脏之骤也。仲景会其意,故以 臂不举为痹,叙于“半身不遂”之下,谓风从上入,臂先 受之,所入犹浅也。世传大拇一指独痳者,三年内定 中风,则又其浅者矣。然风之中人,必从荣卫而入,风 入荣卫,则荣脉改微,卫脉改数,引脉以见其人必血 舍空虚,而气分热炽,风之繇来,匪朝伊夕也。

《内经》言“偏枯者不一,曰汗出偏沮,曰阳盛阴不足,曰 胃脉内外大小不一,曰心脉小坚急,曰肾水虚。”《灵枢》 亦叙偏枯于热病篇中,皆不言风,皆不言其本于何 邪,岂非以七情、饥饱、房室,凡能虚其脏气,致荣卫经脉痹而不通者,皆可言邪耶?河间主火,即肾水虚阳 盛阴不足之一端也;东垣主气,即七情郁遏之一端 也。丹溪主痰,即饮食伤脾之一端也。一病之中,每多 兼三者而有之,安在举一以括其他乎?《经》云:“不能问 其虚,安问其馀?”偏枯病,阳盛阴不足者有之,而阳气 虚衰,痹而不通者尢多可问其馀。

中络者,肌肤不仁,中经者,躯壳重著。中腑即不识人, 中脏即舌难言,口流涎沫。然中腑必归胃腑,中脏必 归心脏也。中络邪正入卫,犹在经脉之外,故但肌肤 不仁;中经则邪入于荣脉之中,内而骨,外而肉,皆失 所养,故躯壳为之重著,然犹在躯壳之间,至入腑入 脏,则离躯壳而内入邪中深矣。“腑邪必归于胃”者,胃 为六腑之总司也。廪于肠胃,非举大小二肠并重。盖 风性善行空窍,水谷入胃,则胃实肠虚,风邪即迸入 肠中。少顷水谷入肠,则肠实胃虚,风复迸入胃中,见 胃风必奔迫于二肠之间也。风入胃中,胃热必盛,蒸 其津液,结为痰涎,壅塞隧道。胃之支脉络心者,才有 壅塞,即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也。诸脏受邪 至盛。必迸入于心。而乱其神明。神明无主。则舌纵难 言。廉泉开而流涎沫也。

偏枯病。脉之迟缓,见于寸口,荣卫之行不逮也。外则 身痒而瘾疹,内则胸满而短气。荣脉内外,邪气充斥, 去腑不远矣。盖脉之行度,一昼一夜,复朝寸口,荣卫 气衰,寸口之脉,迟缓不逮。身痒瘾疹,非但风见于外, 由荣卫气弱,自致津凝血滞也。胸满非独风见于内, 由荣卫不行,邪混胸中,阻遏正气也。荣卫气衰,邪之 入腑入脏。孰从禁之。故以寸口脉。辨其息数。斯邪入 之浅深。可得而谛之耳。

昔人云:“中腑多著四肢。”用一多字,明是卜度之辞,乃 遂执此语以当中腑见证,何其疏耶?夫四末在躯壳 之外,非腑也。若谓脾主四肢,脾更属脏而非腑矣。大 抵风淫末疾,但是风淫于内,毋论中经、中腑、中脏,必 四末为之不用,其不专属中腑明矣。然则四肢何以 不举耶?人身荣卫,正行于躯壳之中者也。风入荣卫, 即邪气盛而本气衰。如树枝得风。非摇则折。故知四 肢不举者。荣卫之气。短缩不行所致也。

中脏多滞九窍,此亦卜度之辞。五脏开窍于眼耳鼻 口舌,固矣。而前后二阴之窍,又属腑不属脏,未可并 举也。五脏非一齐俱中,但以何窍不利,验何脏受邪, 差可耳。况诸家舍外候别无内谛之法,且无画一之 方乎。盖风中入脏,关系生死安危,辨证既不清,用药 自不当,故特引《内经》《金匮》奥义详之。

风中五脏,后世忽略诸家方论,无津可问。兹会经意, 以明其治。《经》曰:“肺中于风,多汗恶风,时咳,昼差暮甚, 诊在眉上,其色白。”此举其外候也。《金匮》曰:“肺中风状, 口燥而喘,身运而重,胃虚而肿胀。”则并详其内证矣。 经曰:“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此形其浮散之 状也。《金匮》则曰:“肺死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 根者死。”合沉以征其浮,而脏气之存否,始无疑矣。大 凡仲景表章《内经》,皆自出《手眼》,以述为作,他脏仿此。 夫风既中肺,则火热随之,耗其津液,搏其呼吸,口燥 而喘,势有必至。然未入之先,已伤及荣卫所主之肌 肉,水谷所容之胃腑,逮风入肺而乱其魄,运用之机 尽失,故身运而重,胃虚而肿胀等证互见。然脏气未 绝,犹属可生。若脉见浮之而虚,其脏真欲散可知。加 以有浮无沉,按之弱如葱叶,则在上之阳,不下入于 阴矣。其下无根,则孤阴且以渐而亡矣。《内经》死阴之 属,不过三日而死者,正指此等无根之脉而言也。 经曰:“肝中于风,多汗恶风,善悲,色苍,嗌干,善怒,时憎 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金匮》曰:“肝中风者,头目𥆧而 胁痛,行常伛,令人嗜甘,肝死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 来,或曲如蛇行者死。”夫风木之脏,更中于风,风性上 摇,必头目𥆧动,风耗血液,必筋脉纵急。其死脉浮之 弱,按之如按索不来,则浮沉之间,阴阳已见决离。或 曲如蛇行,仍是上下不动。惟在中者,尽力奔迫,皆脏 气垂绝之象也。

经曰:“心中于风,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病甚则言不 可决,诊在口,其色赤。”《金匮》分为二候:其曰心中风者, 翕翕发热,不能食,心中饥,食即呕吐,此外因也;其曰 心伤者,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 当脐跳,其脉弦,此内因也。心死脏,浮之实如麻豆,按 之益躁疾者死。夫心脏中风,分之为二者,其一以外 入之风,必从他脏迸至,心不受邪故也,宜随其脏气, 兼去其风。其一以七情内伤,神明真阴不守,而心火 炎上,头目发赤。脏真既从火上炎,阴之在下者,无阳 以举之,则下重,其卫外之阳不得入通于心,则发热, 其受盛之腑,脏气不交,郁而内鼓,则当脐跳动,死心 脉。《内经》形容不一,仲景总会大意,谓心脏垂绝之脉, 一举一按,短数而动,浮沉不可息数之状如此。 经曰:“脾中风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 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金匮》曰:“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𥆧𥆧而短气,脾 死。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夫风 入脾脏为贼邪,外掣皮目,内乱,意识四肢怠惰,形如 醉人,有必至也。加以胸中短气,脾脏之伤,已见一班。 若脉更来去至止不常,浮之益大坚,是为独阳;“按之 洁洁状如摇,是为独阴。”故其动非活动,转非圆转,非 脏气之垂绝而何?

经曰:“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如肿,脊痛不能正 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金匮》阙此。肾 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夫面 痝然浮肿者,肾气不能蛰封收藏,浊气上干于面也; 脊痛不能正立者,肾间生气不鼓,腰府惫而偻俯,与 隐曲不利同一源也。《金匮》虽见缺文,大要两肾藏精 “宅神一身根本。多欲致虚,风最易入。腰曲脊垂,舌卷, 小便不禁,皆其候也。”中肾从来兼此四者,本实先拨 可知。然肾脏真阳,肾基未坏,真阳可居,必无死脉。若 浮之而坚,阳已离于阴位,按之乱如转丸,则真阳搏 激而出,不能留矣。若益下入尺中,则真阳先去,所馀 孤阴亦乱而下趋,正所谓“阳从上脱”,阴从下脱也。 风中入脏,最防迸入于心。后世悉用脑麝引风入心, 尤而效之,莫有知其非者。兹举《金匮》二方以明其治, 如侯氏黑散,治中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 台》用之以治风癫。仲景制方,皆匠心独创,乃于中风 证首引此散,岂非深服其长乎?夫立方而但驱风补 虚,谁不能之。至于驱之补之之中,行其堵截之法,则 非思议可到。方中取用矾石,以固涩诸药,使之留积 不散,以渐填其空窍,服之日久,风自以渐而熄。所以 初服二十日,不得不用温酒调下,以开其痹著。以后 则禁诸热食,惟宜冷食。如此再四十日,则药积腹中 不下,而空窍填矣。空窍填则旧风尽出,新风不受矣。 盖矾性得冷即止。得热即行。故嘱云“热食即下矣。”冷 食自能助药力。抑何用意之微耶。

风引汤治大人风引,少小惊痫,瘛疭,日数十发,医所 不疗,除热方可。见大人中风牵引,少小惊痫瘛疭,正 火热生风,五脏亢甚,归迸入心之候。盖惊痫之来,初 分五脏,后迸入心,故同治也。巢氏用此治脚气,岂非 以石性易于下达,可胜其湿热,不使攻心乎?夫厥阴 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火发必风生,风生必挟木势 侮其脾土,故脾气不行,聚液成痰,流注四末,因成瘫 痪。用大黄为君,以荡涤风火热湿之邪矣。随用干姜 之止而不行者以补之,用桂枝、甘草以缓其势,用诸 石药之涩以堵其路。而石药之中,又取滑石、石膏清 金以伐其木,赤白石脂厚土以除其湿,龙骨、牡蛎以 收敛其精神魂魄之纷驰,用寒水石以助肾水之阴, 俾不为阳光所劫,更用紫石英以补心神之虚,恐主 不安,则十二官皆危也。用此以治入脏之风,游刃有 馀矣。何后世以为石药过多,舍之不用,而用脑麝以 散其真气,花蛇以增其恶毒,智耶?愚耶?吾不解矣。 按《金匮》风引汤,当在侯氏黑散之下,本文有“正气引 邪,㖞僻不遂”等语,故即以“风引”名之。侯氏黑散,颛主 补虚以熄其风,此方兼主清热火湿,以除其风也。集 者误次于寸口,脉迟而缓下,则证与方不相涉矣。 风中五脏,其来有自。脏气先伤,后乃中之火热气湿 痰虚,六贼深入,一旦卒倒无知,遍身牵引,四末,不用 不死,亦成瘫痪。何脏先伤?调之使平,不令迸入于心 为要也。夫五脏各藏一神,不可伤之。《经》谓:“神伤于思 虑则肉脱,意伤于忧愁则肢废,魂伤于悲哀则筋挛, 魄伤于喜乐则皮槁,志伤于盛怒则腰膝难以俛仰。” 是风虽未入脏,真先已伤火热,气湿痰虚,迎之内入, 多汗恶风等证,因之外出,治之难矣。善治者,乘风未 入,审其何脏,先伤何邪,彻土绸缪,最为扼要之法。 中风外证。错见不一。风火相煽。多上高巅。风湿相搏。 多流四末。手足痳木。但属气虚。关节肿痹。湿痰凝滞。

偏正头痛愈风丹,目蠕面肿,“胃风汤。风湿,薏苡仁汤、排风汤” 、“痳木人参补气汤。” 肿痹,“舒筋散。”

寒热似疟,解风为宜。风藏痰隧,搜风最当。

解风散搜风丸

经络及腑,治分浅深。表里之邪,大禁金石。

中络,桂枝汤。中经,小续命汤加减。表里兼治,防风通圣散。祛风,至宝膏。攻里,三化汤、搜风丸。

左瘫右痪,风入筋骨,宣导其邪,缓以图之。

舒筋保安散

卒中灌药,宜用辛香,开痰行气,调入苏合。

南星汤调“苏合丸” 、“顺气散” 、“匀气散” 、“稀涎散。”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阳明虚,则宗筋失润,不能束骨 而利机关;阳明实则肉理致密,加以风邪内淫,正气 自不周流也。

虚用六君子汤,实用“三化汤合承气汤。”

口眼㖞斜,邪急正缓。左急治左,右急治右。先散其邪, 次补其正。

左急《三圣散》,右急《匀气散》。

转舌正舌。方名虽美。少阴脉萦舌本。三年之艾。不言

标矣。《资寿解语》。犹为近之。

转舌膏、正舌散、“《资寿》解语汤。”

风初入腑。肌肉蠕𥆧。手足牵强。面肿能食胃风。宜投。

胃风汤

风初入脏,发热躁烦,先用“泻青”兼解表里,次用《愈风》, 磨入四白。

泻青丸、愈风汤、“四白丹。”

养血豁痰,枘凿不入,先其所急,不宜并施。

养血大秦艽汤、当归地黄汤、“天麻丸。” 豁痰涤痰汤。“青州白丸子。” 热痰竹沥荆沥汤、贝母䒷蒌散。阴虚夹痰,“《千金》地黄汤。”

心火内蕴,膻中如燔,凉膈清心,功见一班。心血内亏, 恍惚不寐,服二丹丸,可以安睡。火盛壮水,勿辞迂缓。 水升火降,枯回燥转。

凉膈散。清心散。二丹丸。壮水地黄汤。

真阳上脱,汗多肢冷,气喘痰鸣,此属不治。黑锡三建, 引阳回宅。水土重封,虞渊浴日。

“黑锡丹” “三建二香汤”

肾水泛痰,真阳未脱,治以星附,十中九活。

星附汤

外风暴发,内风易炽,热溉甘寒,避居密室,毋见可欲, 毋进肥鲜,谨调千日,重享天年。

世传中风人每遇外风一发,宜进续命汤以御之,殊谬。风势才定,更用续命,重引风入,添蛇足也。惟用甘寒药频热服,俾内不召风,外无从入之路。且甘寒一可息风,二可补虚,三可久服,何乐不用耶。

《左右往还论》

编辑

门人问曰:“半身不遂,原有左右之分,岂左右分属之 后,病遂一往不返乎?而治之迄无成效,何也?”答曰:“风 与痰之中人,各随所造,初无定体,病成之后,亦非一 往不返也。盖有往有复者,天运人事,病机皆然。如风 者,四时八方之气,从鼻而入,乃天之气也;痰者,五谷 百物之味,从口而入,脾胃之湿所结,乃地之气也。势” 本相辽,亦尝相兼,似内伤与外感,每夹杂易炫。故风 胜者,先治其风;痰胜者,先治其痰。相等则风痰兼治, 此定法也。《经》云:“风之中人也,先从皮毛而入,次传肌 肉,次传筋脉,次传骨髓。”故善治者,先治皮毛,其次治 肌肉。若此乃从右而渐入于左也。皮毛肌肉,右肺与 胃主之;筋脉骨髓,左肝与肾主之。从“外入者,转入转 深,故治皮毛肌肉,不使其深入也。”又曰:“湿之中人也, 先从足始,此则自下而上,无分于左右。但内风素胜 之人,偏与外风相召;内湿素胜之人,偏与外湿相召。 内风之人,大块之噫气未动,而身已先惕;内湿之人, 室中之础磉未润,而体已先重,是以治病必从其类 也。”从外入者,以渐而“驱之于外;从下上者,以渐而驱 之于下。若任其一往不返,安贵其治乎?”又曰:“从外入 者,驱而之外;从下上者,驱而之下。闻之令人爽然,不 识古法,亦有合欤?”曰:“此正古人已试之法,但未挈出, 则不知作者之意耳。如治风,用大小续命汤,方中桂、 附、苓、术、麻、防等药表里。”请帮助识别此字。杂,今人见为难用,不知用 附、桂者,驱在里之邪也;用苓、术者,驱在中之邪也。而 用麻、防等表药独多者,正欲使内邪从外而出也。至 于病久体虚,风入已深,又有“一气微汗,一旬微利”等 法,平调半月十日,又微微驱散,古人原有规则也。至 于治痰之规则,不见于方书,如在上者,用瓜蒂散、栀 豉汤等方;在左者用龙荟“丸,在右者用滚痰丸,以及 虚人用竹沥达痰丸,沉寒锢冷用三建汤”之类,全无 奥义,岂得心应手之妙,未可传之纸上耶?盖五味入 口而藏于胃,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总司,人之 食饮太过,而结为痰涎者,每随脾之健运,而渗灌于 经隧,其间往返之机,如海潮然,脾气行则潮去,脾气 止则潮回,所以治沉锢之法,但取辛热,微动寒凝,已 后止而不用,恐痰得热而妄行,为害不浅也。不但痰 得热而妄行,即脾得热而亦过动不息,如潮之有去 无回,其痰病之决裂,可胜道哉!从来服峻补之药者, 深夜亦欲得食,人皆不知其故,反以能食为庆,曾不 思爱惜脾气,令其昼运夜息,乃可有常。况人身之痰, 既繇胃以流于经隧,则经隧之痰,亦必返之于胃,然 后可从口而上越,从肠而下达,此惟脾气静息之时, 其痰可返。故凡有痰证者,早食午食而外,但宜休养 脾气不动,使经隧之痰,得以返之于胃,而从胃之气 上下,不从脾之气四迄,乃为善也。试观人痰病轻者, 夜间安卧,次早即能呕出泄出;痰病重者,昏迷复醒, 反能呕出泄出者,岂非未曾得食,脾气静息,而予痰 以出路耶?世之喜用热药峻攻者,知此乎?噫!天下之 服辛热而转能夜食者多矣,肯因俚言而三思否? 再论半身不遂,口眼㖞斜,头目眩运,痰火炽盛,筋骨 时疼,乃原于血虚血热,挟痰挟火,经络肌表之间,先 已有其病根,后因感冒风寒,或过嗜醇酒膏粱而助 痰火,或恼怒而逆肝气,遂成此证。其在于经络肌表筋骨之间,尚未入于脏腑者,并以通荣卫为治。如“和 荣汤”中有补血活血之功,不至于滞;有健脾燥湿消 痰之能,不致于燥。又清热运动,疏风开经络,通腠理, 内固根本,外散病邪,王道剂也,多服可以见功。

风痱

编辑

岐伯谓:“中风大法有四:一曰偏枯,半身不遂。二曰风 痱,于身无痛,四肢不收。三曰风懿,奄忽不知人。四曰 风痹”,诸痹类风状,后世祖其说而无其治。《金匮》有《古 今录验》三方,可类推之。经谓内夺而厥,则为风痱。仲 景见成方有治外感风邪,兼治内伤不足者,有合经 意,取其三方,以示法程。一曰《古今录验》续命汤,再曰 《千金》三黄汤,三曰近效白术附子汤。前一方治荣卫 素虚而风入者,中一方治虚热内炽而风入者。后一 方治风已入脏,脾肾两虚,兼诸痹类风状者。学者当 会仲景意,而于浅深寒热之间,以三隅反矣。

《风懿》

编辑

按《风懿》曰:“奄忽不知人。”即该中风卒倒内。《金匮》不重 举其证。意可知矣。

《律五条》

编辑

凡风初中,经络不行外散,反从内夺,引邪深入者,医 之过也。如伤寒邪在三阳,引入三阴为犯禁。即邪在 太阳,引入阳明、少阳,亦为犯禁。故风初中络,不可引 之入经,中经即不可引之入腑,中腑即不可引之入 脏。引邪深入,酿患无穷,乃至多死少生,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自汗证,反利其小便者,医之过也。毋论风 中浅深,但见自汗,则津液外出,小便自少。若更利之, 使津液下竭,则荣卫之气转衰,无以制风火之势,必 增烦热,而真阴日亡也。况阳明经利其小便,尤为犯 禁;少阴经利其小便,必失溲而杀人矣,可无戒欤? 凡治中风病,不明经络腑脏,妄用下法伤人,医之罪 也。夫风中经络,只宜宣散,误下则风邪乘虚入腑入 脏,酿患无穷。若中脏多有平素积虚,脏真不守者,下 之立亡。惟在胃腑内实便秘者,间有可下,然不过解 其烦热,非大下也。所谓一气之微汗,一旬之微利,亦 因可用始用之。至于子和以下立法,《机要》以中脏者 宜下,则指下为定法,胡可训耶?然中脏有缓急二候, 中腑日久,热势深极,传入脏者,此属可下,使风与热 俱去,填其空窍,则风不再生。若开其瘀壅,必反增风 势也。其卒中急证,下药入口,即不甦矣,可无辨欤?世 以中腑之便秘,指为中脏,误下不致损人,益信子和 《机要》为是。设遇真中脏证,下不中病,难可复追矣。 凡治中风,四肢不举,不辨虚实,妄行补泻者,医之过 也。膏粱太过,积热内壅,为脾土瘀实,宜泻以开其壅。 食少体羸,怠惰嗜卧者,为脾土虚衰,宜补以健其运。 若不辨,而实者补之,虚者泻之,宁不伤人乎。

凡治外中于风,不辨内挟何邪,误执一家方书,冀图 弋获,其失必多,医之过也。盖风邪从外入者,必驱之 使从外出。然挟虚者,非补虚,则风不出;挟火者非清 热,则风不出;挟气者非开郁,则风不出;挟湿者非导 湿,则风不出;挟痰者,非豁痰,则风不出。河间、东垣、丹 溪各举一端,以互明其治。后学不知变通,但宗一家 为主治,倘一病兼此五者,成方果安在。况不治其所 有,反治其所无,宁不伤人乎。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