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33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三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三十三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三十三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十三

  噎膈反胃門二

  張介賓景岳全書關格論 論治 噎膈論證 論治 反胃論證 論治

  陳士鐸石室祕錄噎膈反胃治法

  方大半夏湯 小半夏湯 大黃甘草湯 茯苓澤瀉湯 五噎圓 又方 竹皮湯 乾

  薑湯 通氣湯 羚羊角湯 反食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華佗方 柏

  子仁湯 人參散 既濟丸 檳榔益氣湯 導氣清利湯 加味麻仁丸 皂角散 香砂

  寬中湯 補氣運脾湯 滋血潤腸湯 人參利膈丸 滋陰清膈飲 丁沉透膈湯 五膈

  寬中散 穀神嘉禾散 秦川剪紅丸 芫花丸 厚朴丸 三一承氣湯 四生丸 對金

  飲子 昆布丸 竹皮散 吳茱萸丸 滋血潤腸湯 人參利膈丸 進退黃連湯 滋液

  救焚湯 崔氏八味丸 回陽反本湯 大補元煎 左歸飲 右歸飲 左歸丸 右歸丸

   五福飲 一陰煎 三陰煎 大營煎 金水六君煎 六安煎 芍藥枳朮丸 神香散

   四味回陽飲 六味回陽飲 溫胃飲 五君子煎 黃芽丸 聖朮煎 豕膏

  單方

  鍼灸

  導引

  醫案

藝術典第三百三十三卷

醫部彙考三百十三

编辑

噎膈反胃門二

编辑

《景岳全書》
臣張介賓著

编辑

《關格論》

编辑

關格一證,在《內經》本言脈體,以明陰陽離絕之危證 也。如《六節臟象論》、始終篇、《禁服篇》及《脈度經脈》等篇, 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難》曰:「上魚為溢,為 外關內格。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以尺寸言關格, 已失本經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 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故後世自叔和、東垣以來,無 不以此相傳,而竟置關格一證於烏有矣。再至丹溪, 則曰:「此證多死,寒在上,熱在下,脈兩寸俱盛四倍以 上,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謂兩 寸俱盛四倍,又安得為寒在上耶?且脈大如此,則浮 豁無根,其虛可知,又堪吐乎?謬而又謬,莫此甚矣。夫 《內經》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謂,而曰吐 逆者,特膈食一證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閉一證耳。 二證自有本條,其與《關格》何涉?數子且然,況其他乎? 又安望治此者之無謬哉。

關格證在《內經》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陽,寸口察五臟 之陰。人迎盛至四倍已上,此陽明經孤陽獨見,水不 濟火也,故曰「格陽。」格陽者,陰格於陽也。氣口盛至四 倍巳上,此太陰經元陰無主,氣不歸精也,故曰「關陰。」 關陰者,陽關於陰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數,此其陽氣不藏,故陰中無陽;陰氣不升,故 陽中無陰,陰陽相離,故名「關格」也。凡見此者,總由酒 色傷腎,情慾傷精,以致陽不守舍,故脈浮氣露,亢極 如此。此則真陰敗竭,元海無根,是誠亢龍有悔之象, 最危之候也。

《內經》以人迎、寸口並診關格,今後世診法,則但取寸 口,而不察人迎,似於法有未盡。然寸口為脈之大會, 而脈見於彼,未有不見於此者,所以但察氣口,則人 迎之脈亦可概見。故凡見寸口弦大至極,甚至四倍 已上,且大且數者,便是關格之脈,不得誤認為火證。 余嘗診此數人,察其脈,則如弦如革,洪大異常,故云 「四倍。」察其證,則脈動身亦動,凡乳下之虛里,臍旁之 動氣,無不舂舂然振振然與脈俱應者。察其形氣,則 上有微喘,而動作則喘甚,肢體無力,而寤寐多慌張。 謂其為虛損,則本無欬嗽失血等證;謂其為痰火,則 又無實邪發熱等證。此《關格》之所以異也。然惟富貴 之人,及形體豐肥者,多有此證。求其所因,則無非躭 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雖與勞損證若有不同,而 實即勞損之別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當知慎也。 《本經》脈度篇所云:「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 關;陽氣太盛,則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俱盛,不 能相榮,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期而死,此舉脈證 而兼言之也。若以脈言,則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 證言,則又有陰陽俱盛者,以陽病極於陽分,而陰病 極於陰分也。凡陽盛於陽者,若乎當瀉,而陰分見陰, 有不可瀉;陰極於陰者,若乎當補,而陽分見陽,又不 可補。若此者,陽自陽而陽中無陰,陰自陰而陰中無 陽,上下否隔,兩顧弗能,補之不可,瀉之又不可,是亦 關格之證也。有死而已。此與真寒假熱。真熱假寒之證。大有不同。學者當辨其疑似。

《論治》

编辑

「關格之脈,必弦大至極。夫弦者為中虛,浮大者為陰 虛」,此腎水大虧,有陽無陰之脈也。治此者,宜以峻補 真陰為主。然又當察其虛中之寒熱,陰中之陰陽,分 別處治,斯盡善也。

《關格》證,凡兼陽臟者,必多熱,宜一陰煎、左歸飲、左歸 丸之類主之;兼陰臟者,必多寒,宜大營煎、右歸飲、右 歸丸之類主之。若不熱不寒,臟氣本平者,宜五福飲、 三陰煎及大補元煎之類主之。

「關格證」所傷根本已甚,雖藥餌必不可廢,如精虛者 當助其精,氣虛者當助其氣,其有言難盡悉者,宜於 古今補陣諸方中,擇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須 遠居別室,養靜澄心,假以歲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絕 人事,加意調理,而但靠藥餌,則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終無濟於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噎膈論證》

编辑

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 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 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 上,精血枯涸則燥結病於下。且凡人之臟氣,胃司受 納,脾主運化,而腎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飲 停隔不行,或大便燥結不通,豈非運化失職,血脈不 通之為病乎?而運行血脈之權,其在上者,非脾而何? 其在下者,非腎而何?矧!少年少見此證,而惟中衰耗 傷者多有之,此其為虛為實,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 欲舍根本而言捷徑,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噎膈反胃二證,丹溪謂其名雖不同,病出一體,若乎 似矣,然而實有不同也。蓋反胃者,食猶能入,入而反 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 食入反出者,以陽虛不能化也,可補可溫,其治猶易; 食不得下者,以氣結不能行也,或開或助,治有兩難, 此其輕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 膈者不能食,故噎膈之病,病於胸臆上焦;而反胃之 病,則病於中下二焦。此其見證之有不同也。所以反 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調 養心脾,以舒結氣。此其證候,既有不同,故診治亦當 分類也。

噎膈證,多有便結不通者。《內經》曰:「三陽結,謂之膈。」張 子和曰:「三陽者,大腸、小腸、膀胱也。結謂熱結也。小腸 熱結則血脈燥,大腸熱結則不圊,膀胱熱結則津液 涸。三陽既結,則前後閉濇,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 噎食不下,縱下而復出,此陽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 按此說則大不為然。夫結之為義,《內經》原非言熱,如 本篇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又《舉痛論》曰:「思 則氣結」,是豈以結為熱耶?且熱則流通,寒則凝結,此 自陰陽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結,惟寒冽有之,而熱則 無也。此天道之顯然可見者,人身陰陽之理,無非是 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誤也。矧《內經》之言三陽結者, 乃止言小腸膀胱,全與大腸無涉。蓋三陽者,太陽也; 手太陽,小腸也;足太陽,膀胱也。小腸屬火,膀胱屬水, 火不化則陽氣不行,而傳導失職;水不化則陰氣不 行,而清濁不分,此皆致結之由也。子和不察,而遂以 三陽之結,盡言為熱,以致後世悉傳為火,豈理也哉? 然人之病結者,本非一端。蓋氣能結血亦能結;陽能 結陰亦能結。余非曰結必皆寒,而全無熱也。但陰結、 陽結,證自不同,有不可不辨耳。夫陽結者,熱結也,因 火盛爍陰,所以乾結。此惟表邪傳裡,及陽明實熱者, 乃有之。然熱結者,必有煩渴發熱等證,洪大滑實等 脈,最易辨也。若下有結閉,而上無熱證,此陰結耳,安 得謂之熱耶?蓋陰結者,正以命門無火,氣不化精,所 以凝結於下,而治節不行,此惟內傷血氣,敗及真陰 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屬是也。夫噎膈之證,人皆知為 內傷也。內傷至此,其臟氣之健否為何如,而猶云為 熱,豈必使元陽盡去,而別有生生之道乎。噫!此余之 所不解也,不得不辨。

噎膈證,古人多認為寒,自劉河間治膈氣噎食,用三 承氣湯,張子和以「三陽之結,盡論為熱。」且云「人之溢 食,初未遽然也。或傷酒食,或胃熱欲吐,醫者不察本 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屬。設如傷酒傷食,正可攻 逐,豈可言虛,便將熱補?素熱之人,三陽必結,食必上 潮。醫氏猶云胃寒不納,燔鍼灼艾,三陽轉結,歲月彌 深,遂成噎膈。」余味此言,不能無惑。蓋噎膈由於枯槁, 本非實熱之證,三承氣湯尚可用乎?此河間之見有 弗確也。矧酒肉過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 又豈皆素熱之人乎?此子和之見,有未然也。自後丹 溪遂承二子之說,而大辟《局方》之非。謂氣之初病,或 飲食不謹,或外冒風雨,或內感七情,或食味過厚,偏 助陽氣,積成膈熱。或資稟充實,表密無汗。或性急易 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氣為之病。或痞或痛。或 噫腐氣。或吞酸。或請幫助識別此字。雜,或膨滿,不求原本,便認為寒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數貼時暫得快,以為神方 厚味,仍前不節,七情反復相仍,舊病被劫暫開,濁液 易於攢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復作。醫者不察,猶執 為冷,翻思前藥隨手得快,顒俟久服,可以溫脾壯胃, 消積行氣,以冀一旦豁然。不思胃為水穀之海,清和 則能受;脾為消化之「器,清和則能運,今反得香熱之 偏助,劫之而愈,復作復劫,延綿至久,而成噎膈,展轉 深痼,良可哀憫。」此丹溪之說也,使後人見之,無不以 為至論,即余初年亦未嘗不加欽服,而今則日見其 非矣。何也?試觀所敘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顧難 縷指而辨也。但以此證而力指為熱,能無謬乎?且既 云燥熱之劑,隨手得快,則固非無效也。夫燥熱已能 奏效,豈真火證而燥熱能效乎?蓋脾土惡濕,故燥之 可也;火能生土,故熱之亦可也。溫燥扶陽,此自脾家 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後人之疑,似屬矯矣。若謂厚 味七情,仍前不節,以致愈而復作,此誰之咎也?而亦 可歸之藥誤乎?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運」之說,此實 至理,誰不云然?但余之所謂清和者,則與丹溪不同, 抑又何也?蓋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余之所言者, 惟恐陽之衰。異同若此,人將焉信?請以天人之理證 之何如?夫天人之所同賴者,惟此陽氣而已。故《經》曰: 「天氣清靜光明者也。」又曰: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 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由此言之,則六 合清和止此,太陽為之用。故陽氣勝則溫煖光明,而 萬類咸亨,非清和乎?陰氣勝則風霾晦暝,而升沉閉 塞,非不清和乎?且春夏萬物之盛,非陽盛之化乎?秋 冬萬物之衰,非陽衰之兆乎?人之所賴以生者,亦惟 此耳。故人於飲食,朝入口而午化盡,午入胃而暮化 盡,此其中焦之熱,亦何異大烹之鼎?必如是者,纔是 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謂胃氣也。使朝食而午 不饑,午食而晚不饑,飲食化遲,便是陽虧之候,而矧 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醫且猶云有火,豈必并此 化源,盡行撲滅而後可?亦堪嗟矣!夫天下之理,本無 二三,而或是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嘗不知自 反,但於最疑處,則不得不呈其醜,又安得軒岐再起, 以為我一正哉?嘗聞之康節先生曰:「欲為天下屠龍 手,肯讀人間非聖書。」其感慨深矣,豈不信然!豈不信 然!

《論治》

编辑

凡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蓋脾主運化,而脾之 大絡,布於胸膈;腎主津液,而腎之氣化,主乎二陰。故 上焦之噎膈,其責在脾;下焦之閉結,其責在腎。治脾 者,宜從溫養;治腎者,宜從滋潤。舍此二法,他無捷徑 矣。然泰交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陽出土,而後萬物 由之。可見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療內, 上病救下,辨病臟之虛實,通病臟之子母。」斯言得矣, 不可忽也。

治噎膈之法,凡氣血俱虛者,宜「五福飲及十全大補 湯。」脾虛於上者,宜四君子湯。脾虛兼寒者,宜五君子 煎。脾肺營虛血燥者,宜生薑汁煎。陰虛於下者,宜左 歸飲、「大營煎。」陰中之陽虛者,宜右歸飲加當歸,或「右 歸丸、八味地黃丸」之類,皆治本之法也。

噎膈初起微虛者,宜溫胃飲加當歸、厚朴。如果痰氣 不清,上焦多滯者,宜二陳湯加厚朴,或六安煎亦可。 如氣有不順,或兼胸腹微痛者,宜加減二陳湯暫解 之。凡初覺飲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 健脾丸,或木香、人參、生薑枳朮丸,以調脾氣為上策, 或芍藥枳朮丸亦可。

噎膈便結者,但察其無火無滯,而止因血燥陰虛者, 宜五福飲,或大營煎加酒洗肉蓯蓉二三錢同煎服。 或以豕膏漸潤其下,而以調脾等劑治其上,最為良 法。或多服牛羊乳酥之類,以滋其精液,使之漸潤,毋 欲速也。如果氣血未至甚損,而下焦脹閉之甚者,則 不得不為暫通,輕則「玉燭散、人參利膈丸,或搜風順 氣丸。」甚則大黃甘草湯。酌宜用之。

用溫補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滯,而且嫌迂緩,不知 中氣敗證,此其為甚,使非速救根本,則脾氣何由再 健。設用溫補,而噎塞愈甚,則不得不曲為加減。然必 須千方百計,務從元氣中酌其所宜,庶可保全也。若 用補之後,雖或未見功效,但得全無窒礙,便是藥病 相投。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補,必須多服,方得漸 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悮也。若 急圖目前之快,但使行滯開胃,而妄用大黃、芒硝、三 稜、莪朮、䒷蔞、桃仁、滾痰丸之屬,非惟不能見效,必致 胃氣日敗,萬無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 諸家治噎,古法用人參、黃芪以補元氣,御米、粟米以 解毒實胃,竹瀝以清痰散結,乾薑以溫「中,生薑以去 穢,牛羊乳以養血潤液,蜜汁、當歸以潤燥。用此數者 為主治,其餘因證而增減之,俱是良法。」凡肥胖之人, 鮮有噎證,間或有之,宜用二陳加人參、白朮之類。血 虛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陳加桃仁、紅花、韭汁、童便牛羊乳之類。七情鬱結而成噎膈者,二陳合香附、撫 芎、木香、檳榔、䒷蔞、砂仁「之類。飲酒人患噎膈,以二陳 加黃連、砂仁、砂糖之類。胸膈有熱者,加黃連、黃芩、桔 梗、䒷蔞之類。脾不磨者,加神麯、砂仁、麥芽之類,以助 消導。噎膈大便燥結之甚者,必用大黃,或用二陳湯 加酒蒸大黃、桃仁以潤之,乃急則治標之法也。或用 四物湯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飲牛羊乳為上策。」按:古 入治噎之法,大略已盡於此,雖其中有宜有不宜者, 亦并錄之,以備採擇。

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氣虛敗故也。糞如羊 矢者不可治,大腸無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 氣敗也。腹中疼痛。請幫助識別此字。雜如刀割者。不可治。營虛之極。 血竭於中也。

《反胃論證》

编辑

反胃一證,本屬火虛。蓋食入於胃,使果胃煖脾強,則 食無不化,何至復出?今諸家之論,有謂其有痰者,有 謂其有熱者,不知痰飲之留,正因胃虛,而完穀復出, 豈猶有熱?觀王太僕曰:「內格嘔逆,食不得入,是有火 也;病嘔而吐,食入反出,是無火也。」此一言者,誠盡之 矣。然無火之由,則猶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當察也。 若寒在上焦,則「多為惡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 陽虛也。若寒在中焦,則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 頃,或半日復出者,此胃中之陽虛也。若寒在下焦,則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門,丙火不能傳 化,故久而復出,此命門之陽虛也。」故凡治此者,使不 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期奏效,所以難也。

《論治》

编辑

「治反胃之法,當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飲無 度,傷於酒濕;或以縱食生冷,敗其真陽;或因七情憂 鬱,竭其中氣。總之無非內傷之甚,致損胃氣而然。故 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氣,健脾養胃為主。但新病 者,胃氣猶未盡壞,若果飲食未消,則當兼去其滯;若 有逆氣未調,則當兼解其鬱。若病稍久,或氣體稟弱」 之輩。則當專用溫補。不可標本雜進。妄行峻利開導 消食化痰等劑。以致重傷胃氣。必致不起也。

虛在上焦,微寒嘔惡者,惟薑湯為最佳,或橘皮湯亦 可。若氣虛為寒所侵,而惡心嘔食者,宜黃芽丸,或橘 皮乾薑湯之類主之。若寒痰勝者,宜小半夏湯,或大 半夏湯之類主之。

「虛在中焦,而食久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湯、溫胃 飲、聖朮煎之類主之。若胃虛甚者,宜四味回陽飲,或 黃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湯,或理中化痰 丸之類主之。或水泛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 胃不甚寒,而微虛兼滯者,宜五味異功散主之。 虛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貴在 陰,非」補命門以扶脾土之母,則火無以化,土無以生, 亦猶釜底無薪,不能腐熟水穀,終無濟也。宜六味回 陽飲,或「人參附子理陰煎」,或右歸飲之類主之。此屢 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氣體強壯者,乃可先從清理。如二陳湯、 橘皮半夏湯之類,皆可清痰順氣;平胃散、不換金正 氣散、五苓散之類,皆可去濕去滯。半夏乾薑散、仲景 吳茱茰湯、橘皮湯之類,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滯, 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氣涉虛者,則非所宜。 反胃證多有大便閉結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 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氣之不化乎?蓋脾胃氣虛, 然後治節不行,而無以生血,血涸於下,所以結閉不 行,此真陰枯槁證也。必使血氣漸充,臟腑漸潤,方是 救本之治。若徒為目前計,而推之逐之,則雖見暫通, 而真陰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見其陰虛兼寒者,宜 以補陽為主,而大加當歸、肉蓯蓉、韭汁、薑汁之屬。陰 虛兼熱者,宜以補陰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 豕膏、諸血之屬。然此等證治,取效最難,萬勿欲速,非 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調理,不能愈也。其有糞如羊矢, 或年高病此者,尤為難治。

反胃由於酒濕傷脾者,宜葛花解酲湯主之。若濕多 成熱,而見胃火上衝者,宜黃芩湯,或半夏瀉心湯之 類主之。

《石室祕錄》
臣陳士鐸著

编辑

《噎膈反胃治法》

编辑

《反胃證》,初起之時,未嘗非胃病也。當時以逍遙散加 黃連一錢立止,無如世醫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朴、 枳殼、砂仁之類紛投之,不應,又改用大黃、巴豆之類 下之,又不應,改用黃連、黃蘗、黃芩、梔子、知母大寒之 品以涼之,又不應,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乾薑、吳 茱萸之類以熱之,又不應,始用柴胡、荊芥、桔梗、防風、 蘇子之類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證矣。吾今傳一方,用 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麥冬三錢,北五味、元參、當歸、 白芥子各一錢,牛膝二錢,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 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蓋人反胃,乃是腎中陰水 竭也。腎水不足,則大腸細小,水不足以潤之,故腸細而乾涸。腸既細小,則飲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 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 類,純是補腎中之水也。腎水足而大腸有水相資,則 大腸仍復寬轉,可以容物。水路既寬,則舟楫無礙,大 舸小舶可以順行,又何懼區區小舟,不可以轉運糧 食哉。此腎中虛而水不足以潤大腸者,宜如是治法。 若腎中寒涼而虛者,「又不如是治也。」蓋反胃之名雖 同,反胃之實各異。腎中無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 腎中無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 明日始盡,將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兩,山茱 萸四錢,麥冬三錢,山藥、茯苓各二錢北五味、丹皮、澤 瀉、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錢,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湯也。 妙在用附子、肉桂於補腎水之中,使去水中補火。補 火者,補命門之火也。蓋脾胃之氣,必得命門之火始 生,譬如釜下無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結成冰 凍,必得一陽初復之氣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 涼之病,止該腹痛心疼,今反無此證,乃上越而吐者, 何也?蓋脾胃有出路,則寒邪之氣不留於中,今日日 上吐,將胃口咽門已成大道,熟徑往來,無所阻滯,則 徑情趨奔,其勢甚便,又何必積畜於中州,盤踞於心 腹,發寒作熱,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 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適所以治反胃,此變 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腎水虛不能潤喉,故喉燥而即 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腎火虛不能溫脾,故脾寒 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當治腎,但當辨其有火無火 之異,則死證可變為生也。治反胃之證,莫妙用仲景 地黃湯,但無火者加附子、肉桂,則效驗如響。然人亦 有用仲景方而不驗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 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無火而反胃者,熟地 二兩,山茱萸一兩,附子、茯苓、澤瀉、丹皮、肉桂各三錢, 山藥一錢,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兩,山 藥一兩,澤瀉、丹皮各三錢,茯苓、麥冬、山茱萸各五錢, 北五味二錢,水煎服。」二方出入加減,自然治反胃有 神功也。

反胃之證,雖一時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 死而後已。反胃多是腎虛無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 盡吐,即《內經》所謂「食入即出」者是也。夫食入於胃而 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誰知胃為腎之關門,腎病而胃 始病。飲食之入於胃,必得腎水以相濟,而咽喉有水 道之通,始上可輸挽,下易運化。然而腎中有火,則釜 「底無薪,又何以蒸水穀乎?此腎寒而脾亦寒,脾寒不 能化,必上湧於胃,而胃不肯受,則湧而上吐矣。」方用 定胃湯:熟地三兩,山茱萸二兩,肉桂、茯苓各三錢,水 煎服。一劑而吐止,十劑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 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麥冬 一兩,北五味子一錢,亦未嘗不效應如響。蓋二方全 是大補腎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勝於治胃也。

大半夏湯仲景下同

编辑

治胃反嘔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

小半夏湯

编辑

治嘔吐穀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大黃甘草湯

编辑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茯苓澤瀉湯

编辑

治胃反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半斤, 澤瀉 生薑各四兩, 白朮三兩, 桂枝 甘草各二兩

右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內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圓千金方下同

编辑

治胸中久寒。嘔逆逆氣。飲食不下。結氣不消。

乾薑、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參各五分, 細莘、 白朮、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種之氣。皆令人噎。

人參、 半夏、 桂心、 防風。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細莘、 甘草各二兩, 紫菀、 乾薑、 食茱萸、 芍藥、 烏頭各六分, 枳實

右十四味,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烏頭與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湯

编辑

治噎聲不出

竹皮:一作竹葉 細莘各二兩, 甘草、 生薑、 通草、 人參、 茯苓、 麻黃、 五味、 桂心各一兩。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減二升,去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乾薑湯

编辑

治飲食輒噎。《集驗》名半夏湯。

乾薑、 石膏各四兩, 半夏、 小麥各一升。

人參, 桂心, 䒷蔞根各二兩, 甘草一兩, 吳茱茰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右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棗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氣湯

编辑

治胸滿氣噎

半夏八兩, 生薑六兩, 桂心三兩, 大棗三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湯

编辑

治氣噎不通不得食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兩, 厚朴, 吳茱萸, 乾薑各三兩, 烏頭五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反食方

编辑

治胃虛反。食下喉便吐。

人參一兩, 澤瀉, 甘草, 桂心各二兩, 橘皮, 乾薑各三兩, 茯苓四兩, 大黃六兩, 竹茹五兩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黃。

又方

编辑

治反胃而渴

茯苓, 澤瀉、 半夏各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薑四兩。

又方

编辑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

人參, 澤瀉, 桂心各二兩, 茯苓四兩, 橘皮 甘草, 黃芪各三兩, 大黃一兩半, 生薑八兩, 半夏一升, 麥門冬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黃。

又方

编辑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訖腹中刺痛。此由久冷

橘皮三兩,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細莘, 杏仁, 竹皮各二兩, 檳榔十枚, 前胡八兩, 生薑五兩, 人參一兩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 二兩。

又方

编辑

橘皮三兩 白朮 人參各二兩 桂心一兩 蜀椒一百二十粒, 薤白一握

右六味,㕮咀,以「水二升,漬一宿,內羊肚中,縫合,以三升水煮,水盡出之,決破,去滓,分三服。」

又方

编辑

治反胃大驗

前胡, 生薑各四兩, 阿膠一兩,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兩,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棗十枚, 吳茱萸四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華佗方

编辑

治胃反。胃反為病,朝食暮吐,心下堅如杯升,往來寒熱,四逆不下食,此為關上寒澼所作,將成肺痿。

真珠 明,雄黃, 丹砂各三兩, 𥐚硝五兩, 乾薑十累。

右五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煩者,飲水自解,然無所忌,神良無比。《一方》用桂心一兩。

柏子仁湯

编辑

人參 半夏 白茯苓 陳皮 麝香少許另研 柏子仁 甘草炙

右,生薑煎,入麝香調勻和服。加㮋李仁更妙。

人參散

编辑

人參、 麝香、 片腦各少許

右末甘草湯調服

===既濟丸曾編下同===

治「關格脈沉細,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參各一錢, 麝香少許。

糊丸如桐子大。麝香為衣。每服七丸。燈心湯下。

檳榔益氣湯

编辑

治「關格勞後,氣虛不運者。」

「檳榔」,「多用 人參、 白朮、 當歸、 黃芪、 陳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殼。」

右生薑煎服

導氣清利湯

编辑

治「關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豬苓 澤瀉 白朮 人參 藿香 柏子仁 半夏薑製 陳皮 白茯苓 甘草 厚朴薑製 梔子 黑牽牛 檳榔 枳殼 大黃 木通 麝香少許。

右,生薑煎,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氣海、天樞。如又不通,用蜜導。

加味麻仁丸

编辑

治「關格大小便不通。」

大黃一兩。 白芍藥、 厚朴、薑汁炒 當歸

杏仁去皮尖雙仁者。 麻仁、 檳榔、 南木香、 枳殼各五錢, 麝香少許

右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编辑

治「大小便關格不通,經三五日者。」

大皂角燒存性。

右為末,米湯調下。又以豬脂一兩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檳榔、枳殼、𥐚硝、桃仁、燈心、草茶根。

香砂寬中湯統旨下同

编辑

治氣滯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水磨》,三匙 白朮、 陳皮、 香附各一錢半 白豆蔻去殼 砂仁、 青皮、 檳榔、 半夏麯、 茯苓各一錢 甘草三分 厚朴薑製,一錢二分。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補氣運脾湯

编辑

治中氣不運噎塞

人參二錢 白朮三錢 橘紅 茯苓各一錢半 砂仁八分 甘草炙,四分 黃芪蜜炙,一錢

水二鍾。薑一片。棗一枚。煎八分。食遠服。有痰,加半夏麯一錢。

滋血潤腸湯

编辑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飲食不下。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半 紅花酒洗 桃仁泡去皮尖,炒 大黃酒煨

枳殼麩炒,各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盞,食前服。

人參利膈丸寶鑑

编辑

治「胸中不利,大便結燥,痰嗽喘滿,脾胃壅滯,推陳致新,治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當歸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實麩炒黃,各一兩 厚朴薑製 大黃酒蒸,各二兩

右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諸飲下。

滋陰清膈飲統旨

编辑

治「陰火上衝,或胃火大盛,食不入,脈洪數者。」

當歸、 芍藥、煨 黃蘗鹽水炒 黃連各一錢半 黃芩 山梔、 生地黃各一錢, 甘草三分。

水二鍾,煎七分,入童便、竹瀝各半酒盞,食前服。

丁沉透膈湯和劑下同

编辑

治「脾胃不和,痰逆惡心,或時嘔吐,飲食不進,十膈五噎,痞塞不通,並皆治之。」

香附炒 縮砂仁 人參各一兩 丁香 麥糵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兩 沉香 厚朴薑製 藿香 陳皮各七錢半 白朮二兩 甘草炙,一兩半 神麯炒 半夏 草果各二錢半

每服四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

五膈寬中散

编辑

治「七情四氣傷於脾胃,以致陰陽不和,胸膈痞滿,停痰氣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氣。」

白豆蔻去皮,二兩 甘草炙,五兩 木香三兩 厚朴去皮,薑汁炙熟 香附子炒,各一斤 丁香 縮砂仁 青皮去白 陳皮去白,各四兩

右為末,每服二錢,薑三片,鹽少許,不拘時沸湯下。

穀神嘉禾散

编辑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或五噎五膈。」

白朮炒,二兩 茯苓 縮砂仁 薏仁炒 人參 枇杷葉去毛,薑汁炙,各一兩 桑皮炒 檳榔炒 白豆蔻炒 青皮 穀糵炒 五味子炒,各半兩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 杜仲薑汁酒塗炙 隨風子 石觓酒炒 半夏薑汁搗和作餅炙黃 大腹子炒,各七錢半 甘草炙,兩半 陳皮去白 神麴炒,各二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秦川剪紅丸良方

编辑

治膈氣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蟲而效。

雄黃別研 木香各五錢 檳榔 貫仲去毛 蓬朮煨 三稜煨 乾漆炒煙盡 陳皮各一兩 大黃一兩半

右為細末,麪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芫花丸本事

编辑

芫花酢炒,一兩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黃 藜蘆炒 檳榔各半兩 巴豆十粒,炒黑

右為細末,酢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

厚朴丸

编辑

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烏炮去皮,各一兩半 紫菀 吳茱萸洗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乾薑炮 人參各二兩 黃連二兩半 巴豆霜半兩

右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痢大效。

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

三一承氣湯子和下同

编辑

當歸酒洗焙,二錢半 北大黃去粗皮 芒硝 厚朴薑製 枳實生,各半兩 甘草去皮炙,一兩

右㕮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擘開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病重者,每服一兩,加薑二片,棗一枚。若不納藥,須時時呷服之,以通為度。雖為下藥,有泄有補,卓有奇效。劉河間又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 ,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祕。

四生丸

编辑

治一切結熱。常服肢體潤澤耐老。

生芒硝半兩 大黃去皮酒洗,紙包煨香,不可過 黑牽牛頭末 皂角去皮生用,各一兩

右為末,滴水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湯送下。

對金飲子

编辑

陳皮焙製,八兩 蒼朮焙 厚朴薑汁炒,各四兩 人參 黃芪各一兩 黃芩二兩半 甘草三兩

右㕮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熱服。先服承氣湯,夜服四生丸。如已效進食,不格拒,方用對金飲子。然初病作且嘔吐,胃熱類內選用清利之藥,審其虛實重輕,方用前藥更佳。

昆布丸良方下同

编辑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飲不下。

昆布洗去鹹水 麥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 訶黎勒去請幫助識別此字。各一兩半 木通 川大黃微炒 川𥐚硝 㮋李仁湯浸去皮,微炒 肉桂去皮 百合各一兩 羚羊角屑 紫蘇子 射干

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各半兩 柴胡去蘆 陳皮湯浸去白 檳榔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熱酒送下,夜飯後用緜裹彈子大一丸,噙化。

竹皮散

编辑

治噎聲不出

竹皮:一作竹葉 細莘 通草 人參 五味 茯苓 麻黃 桂心 生薑 甘草各一兩。

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吳茱萸丸東垣

编辑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調中順氣。

吳茱萸 草豆蔻各一錢二分 橘皮 益智仁 人參 黃芪 升麻各八分 白殭蠶 澤瀉 薑黃 柴胡各四分 當歸身 甘草炙,各六分 木香二分 青皮三分 大麥糵一錢五分 半夏一錢

右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細嚼,白湯送下。

滋血潤腸湯

编辑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結。

當歸酒洗,三錢 芍藥煨 生地黃各一錢五分 紅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黃 大黃酒煨枳殼炒,各一錢

水鍾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鍾。食前服。

人參利膈丸

编辑

治血少便燥,膈氣之聖藥也。

木香、 檳榔各七錢半, 人參、 藿香 枳實炒 當歸酒洗 生甘草各一兩, 大黃酒蒸透

厚朴薑汁製,各二兩

右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

進退黃連湯喻昌下同

编辑

治關格

人參人乳拌蒸 半夏薑汁製,各一錢五分

桂枝一錢, 大棗二枚 黃連薑汁炒 乾薑炮

進法:用本方七味俱不製,水三茶鍾,煎一半,溫服。退法:不用桂枝,黃連減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製熟,煎服法同。但空心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錢,半饑服煎劑耳。

滋液救焚湯

编辑

治五志厥陽之火

生地黃、 麥門冬各二錢,並取汁、 胡麻仁炒研、 炙甘草、 真阿膠、 《紫石英敲碎》 《寒水石敲碎》 《滑石敲碎》,各一錢、 柏子仁炒,七分、 五味四分、 生犀三分,研汁、 生薑汁二茶匙

右除四汁及阿膠,共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緩火煎至一杯半,去滓,入四汁及阿膠,再上火略煎至膠烊化,斟出,調牛黃細末五釐,日中分二三次熱服,空心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錢。」

崔氏八味丸

编辑

乾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茯苓 澤瀉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

回陽反本湯節庵

编辑

治「陰盛格陽,陰極發躁,微渴面赤,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脈來無力,或脈全無欲絕者。」

熟附子 乾薑、 甘草, 人參、 陳皮、 麥門冬 五味子、 臘茶。

面戴陽者,下虛也。加蔥七莖、黃連少許,用澄清泥漿水一鍾煎之。臨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為效。

大補元煎景岳全書下同

编辑

治氣血大壞,危劇等證。

人參「少則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山茱萸一錢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少則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若泄瀉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编辑

凡命門之陰衰陽盛者宜此。

熟地二三錢。或加至一二兩。 茯苓一錢半。

山藥 枸杞各二錢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右歸飲

编辑

凡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藥、 枸杞、 杜仲、薑製各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山茱萸一錢,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丸

编辑

治「真陰不足,精髓內虧,津液枯涸等證。」

《大懷熟地》八兩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精滑者不用 山藥炒 山茱茰肉 鹿膠敲碎炒珠 枸杞 菟絲子製 龜膠切碎炒珠,各四兩無火者不必用

右先將熟地蒸爛杵膏,加煉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右歸丸

编辑

治「元陽不足,命門火衰,而為翻胃噎膈」 等證。

《大懷熟地》八兩, 山茱萸微炒 當歸各三兩。便溏勿用 製附子自二兩漸可加至五六兩 枸杞子微炒 鹿角膠炒珠 請幫助識別此字。絲子製 杜仲薑汁炒斷絲 山藥炒,各四兩 肉桂二兩,漸可加至四兩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彈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滾白湯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飲

编辑

治「五臟氣血虧損者。」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炙草一錢。 白朮炒一錢半。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一陰煎

编辑

治「陰虧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動血」 等證。

熟地三五錢, 牛膝一錢半, 甘草一錢, 生地、 芍藥、 麥冬、 丹參各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三陰煎

编辑

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等證。

人參隨宜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棗仁、 芍藥酒炒。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大營煎

编辑

治「真陰虧損,氣血虛寒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 杜仲各二錢 牛膝一錢半 桂 炙草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金水六君煎

编辑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陰虛血氣不足等證。」

熟地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當歸、 半夏、 茯苓各二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

六安煎

编辑

治痰滯氣逆等證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

芍藥枳朮丸

编辑

治食積痞滿等證

白朮麪炒 赤芍藥酒炒,各二兩 枳實麪炒 陳皮各一兩

荷葉湯煮黃老米粥為丸,桐子大。米飲或滾白湯任下百餘丸。

神香散

编辑

治逆氣痰飲膈噎,諸藥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為末,清湯調下五七分,甚者一錢,日數服不拘。

四味回陽飲

编辑

治「元陽虛脫,危在頃刻者。」

人參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附子炮,去皮臍, 炮乾薑各二三錢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徐徐飲之。

六味回陽飲

编辑

治陰陽將脫等證

人參一、二兩或數錢 炙甘草一錢, 製附子 炮乾薑各二、三錢 當歸身三錢如泄瀉或血動者以冬朮代 熟地五錢或一兩。

水二鍾,武火煎七八分,溫服。

溫胃飲

编辑

治中寒,食入反出,噎膈等證。

人參一、二、三錢或一兩 白朮炒,一二錢或一兩 扁豆炒,二錢 乾薑炒焦,一二、三錢 炙甘草 陳皮各一錢或不用 當歸一、二錢。滑泄者勿用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五君子煎

编辑

治前證

人參二三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白朮 茯苓各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黃芽丸

编辑

治前證

人參二兩, 焦乾薑三錢。

右煉白蜜為丸芡實大,常嚼服之。

聖朮煎

编辑

治寒濕反胃

陳皮酌用 冬朮炒五六錢或一二兩。 肉桂、 乾薑炒各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熱服。

豕膏

编辑

治噎膈

當歸半斤,濃煎取汁, 豬脂煉過,一斤

右二味,同煉,去其水氣,乃入白蜜一斤,再煉少頃,濾淨收貯,不時挑服。用治老人之祕結及噎膈閉結等證必妙。如果陽氣不行者,仍加生薑四兩,同當歸煎入。或宜酒者,以酒送服亦可。或氣有不利者,加杏仁二兩,去皮尖,同前煎入皆妙。或有滯者,當以餳代蜜更妙。是即《內經》所謂「以辛潤之」 也。

單方

编辑

凡男婦翻胃吐食,白堊土煆赤,以米酢一升淬之,再 煆再淬,酢乾為度,取一兩研,乾薑二錢半,炮為末,每 服一錢調下,服至一斤以上為妙。千金

又,反胃轉食,用地龍屎一兩,木香三錢,大黃七錢,為 末。每服五錢,無根水調服。忌煎煿酒酢椒薑熱物,其 效如神。經驗方

又方:「取螺螄一斗,水浸取泥,曬乾。每服一錢,火酒調 下又方:「取竈中土五年久者為末,米飲服三錢」,經驗。百一 反胃吐食:用梁上倒掛塵,黑驢尿調服之。集簡方 反胃噦逆:黑鉛化汁,以柳木槌研成粉一兩,入米酢 一升,砂鍋熬膏,入蒸餅末少許,搗丸菉豆大,每服一 丸,薑湯下。聖濟下同

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鉛二兩,燒鉛以鹽鹵汁五兩,焠 盡,與石亭脂二兩同炒,焰起,挑水於上,焰止研勻,蒸 餅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蓮乾柿湯下。」

吐逆不止,宜用「碧霞丹」:用北黃丹四兩,米酢半升煎 乾,炭火三秤,就銚內煅紅,冷定為末,粟米飯丸梧子 大。每服七丸,酢湯下。集驗方

胃虛反胃氣逆:「鈆丹二兩白礬二兩,生熟亭脂半兩, 以丹礬研勻,入坩鍋內,以炭半升煅赤,更養一夜,出 毒兩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飯和丸菉豆大,每日米飲 下十五丸。」聖濟下同

反胃吐食,水不能停,黑鉛、水銀各一錢半,結砂舶硫 黃五錢,官桂一錢,為末,每服六錢,一半米湯,一半自 然薑汁調作一處服。

脾痛反胃:「靈砂一兩,蚌粉一兩,同炒赤,丁香、胡椒各 四十九粒,為末,自然薑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 薑湯下二十丸。普濟

反胃吐食:雄黃一分,甘草生半分為末,飯丸梧子大, 以五葉草、糯米煎湯,每服四丸。聖濟

反胃吐食絕好:赤石脂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薑 湯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 後乃服藥。聖惠

痰飲吐水無時節者,其原因冷飲過度,遂令脾胃氣 弱,不能消化飲食,飲食入胃,皆變成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搗篩,服方寸匕,酒飲自 任,稍加至三匕,服盡一斤,則終身不吐痰水,又不下 利,補五臟令人肥健。有人痰飲,服諸藥不效,服此遂 愈。千金翼

噎膈反胃:用「北庭砂二錢,水和蕎麥麵包之,煅焦待 冷,取中間濕者焙乾一宿,入檳榔二錢,丁香二箇,研 勻」,每服七釐,燒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後喫白粥半 月,仍服助胃丸藥。

又方以北庭砂一兩,人言末一兩,同入罐內,文武火 升三炷,取出燈琖上末一兩,以黃丹末一兩,同入罐 內,如上法升之,取末用桑灰霜一兩,研勻。每服三分, 燒酒下,愈即止。

又方用「平胃散」各一錢,入硇砂、生薑各五分,為末,沸 湯點服二錢,當吐出黑物如石,屢驗。

反胃嘔吐:「白礬、硫黃各二兩,銚內燒過,入硃砂一分, 為末,麵糊丸小豆大」,每薑湯下十五丸。

又方「白礬枯三兩,蒸餅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飲服十 五丸。普濟

反胃吐食:白麵二斤半。蒸作大饅頭一箇。頭上開口 剜空。將皂礬填滿。以新瓦圍住,鹽泥封固穵土。請幫助識別此字。安 放文武火燒一日夜,取出研末。棗肉為丸梧子大。每 服二十丸。空心酒湯任下。忌酒色。摘要

飲食入口即吐,困弱無力垂死者,上黨人參三大兩 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熱服,日二。兼以人參汁入 粟米、雞子白、薤白煮粥與噉。李真方司勳於漢南患 此,兩月餘,諸方不瘥,遂與此方,當時便定,後十餘日 遂入京師。絳每與名醫論此藥難可為儔也。兵部手集 《食入即吐》用人參一兩,半夏五錢,生薑十片,水一斗, 以杓揚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 分服。金匱方

噎食膈氣:馬蹄香四兩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 匙,好酒調下,日三服。

血風反胃:香白芷一兩切片,瓦炒黃為末,用豬血七 片,沸湯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婦人良方

反胃惡心,藥食不下:京三稜炮一兩半,丁香三分,為 末,每服一錢,沸湯點服。聖濟

噎膈拒食:「端午採頭次紅花,無灰酒拌焙乾」,血竭、瓜 子樣者,等分為末,無灰酒二琖,隔湯頓熱徐嚥。初服 三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簡便方

反胃吐食:火炊草焙為末,蜜丸梧子大,白湯下五十 丸。百一

反胃上氣:蘆根、茅根各二兩,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黃一兩,甘草二錢半,水一 升,煮半升,溫服。玉函

膈氣哽噎:甘遂麪煨五錢、南木香一錢,為末,壯者一 錢,弱者五分,水酒調下。怪病奇方

久冷反胃:大附子一箇,生薑一斤,剉細同煮,研如麪 糊,每米飲化服一錢。奇效良方下同

又方用薑汁打糊,和附子末為丸,大黃為衣。每溫水 服十丸。

又方用長大附子一箇,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逼,以 生薑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約薑汁盡,半椀乃 止。研末。每服一錢,粟米飲下,不過三服,瘥。或以豬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又方用「大附子一箇,切下頭子,剜一竅,安丁香四十 九箇在內,仍合定線紮入砂銚內,以薑汁浸過,文火 熬乾為末。每挑少許,置掌心舐喫,日十數次。」忌毒物 生冷。

反胃吐食:王瓜燈上燒存性,為末一錢,入好棗肉,《平 胃散》末二錢,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 丹溪纂要

噎塞膈氣:威靈仙一把,酢蜜各半琖,煎五分,服之吐 出宿痰愈。經驗方

「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獨科、蒼耳、生牡蠣各一錢,薑三 片,水煎服。

治氣膈噎食用「《隔山消》二兩,雞肫皮一兩,牛膝、南星、 朱砂各一兩,急性子二錢,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 一錢,淡薑湯下。

噎食:用蕎麥稭燒灰淋汁,入鍋內煎取白霜一錢,入 蓬砂一錢,研末,每酒服五分。海上方

噎食不下:赤稻細梢燒灰,滾湯隔絹淋汁三次,取汁 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盞,煮粥食,神效。摘元方 反胃吐食:鸎粟粥:用白鸎粟米三合,人參末三大錢, 山芋五寸細切,研三物,以水二升三合,煮取六合,入 生薑汁及鹽花少許,和勻分服,不計早晚。亦不妨,末 服湯丸。圖經

反胃膈氣不下食者,「大倉散。」用倉米或白米,日西時 以水微拌濕,自想日氣如在米中,次日曬乾,袋盛掛 風處,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飲之,即時便下也。

又方陳倉米炊飯焙研,每五兩入沉香末半兩,和勻, 每米飲服二三錢。普濟

反胃嘔吐不止:用乾餳糖六兩,生薑四兩,二味同搗 作餅,或焙或曬,入炙甘草末二兩,鹽少許,點湯服之。 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設水陸泊舟岸 下,夢一僧持湯一杯與之,飲罷便覺胸快,次早入寺, 供湯者,乃夢中所見。僧常以此湯待賓,故易名「甘露 湯。」能利胸膈,養脾胃,進飲食。

膈氣噎塞,飲食不下:用碓嘴上細糠,蜜丸彈子大,時 時含嚥津液。聖惠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反胃噎疾:蘿蔔蜜煎浸油,細嚼嚥,良。普濟下同 反胃羸弱:用母薑二斤,搗汁作粥食。

又方用生薑切片,麻油煎過為末,軟梀蘸末嚼嚥。 反胃欬噫,生薑四兩搗爛,入蘭香葉一兩,椒末一錢, 鹽和麪四兩,裹作燒餅,煨熟,空心喫,不過兩三度效。 反胃入甘蔗汁和之。

反胃吐食:松節煎酒細飲之。百一

反胃吐食:「大棗一枚去核,用螌蝥一枚,去頭翅,入在 內,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湯下,良。」

反胃嘔噦:乾棗葉一兩藿香半兩丁香二錢半每服 二錢,薑三片,水一盞前服。聖惠

反胃轉食,藥物不下:用大雪梨一箇,以丁香十五粒, 刺入梨內,濕紙包四五重,煨熟食之。總錄

反胃吐食:棠梨葉,油炒去刺為末,每旦酒服一錢。山居 四要

反胃吐食:乾柿三枚,連蔕搗爛,酒服甚效。切勿以他 藥雜之。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為末,每服二 錢,生薑三片,棗肉二枚,水二鍾,煎一鍾,溫服。直指方 反胃嘔噦:枇杷葉去毛炙丁香各一兩人參二兩每 服三錢,水一琖,薑三片,煎服。聖惠

反胃吐食:用胡椒酢浸日乾,如此七次,為末,酒糊丸 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酢湯下。

又方用胡椒七錢半,煨薑一兩,水煎,分二服。

又方用胡椒、半夏湯泡,等分為末,薑汁和丸梧子大。 每薑湯下三十丸。

噎食不納:蓽澄茄、白豆蔻等分為末,乾舐之。壽域神方 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蓽澄茄為末,米糊 丸梧子大,每薑湯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後服平胃 散三百貼。永類鈐方

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薑汁一升,和勻,日日細 呷之。梅師方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 勿令洩氣。」每以油一兩,入無灰酒一盞,溫服,以瘥為 度,油盡再添。壽域神方

反胃吐食:取虎肚生者勿洗,存查穢,新瓦固煅存性, 入平胃散末一兩和勻,每白湯服三錢,神效。保壽堂方 噎食:取鵬烏未生毛者一對,用黃泥固濟,煅存性為 末,每用一匙,以溫酒服。壽域神方

胃熱吐食,清膈散:用蟬蛻五十箇去泥,滑石一兩為 末。每服二錢,水一琖,入蜜調服。家寶方

反胃吐食:用黃蜆殼并田螺殼,並取久在泥中者各 等分,炒成白灰,每二兩入白梅肉四箇,搗和為丸,再 入砂盒子內,蓋定泥固,煅存性,研細末。每服二錢,用人參縮砂湯調下。不然,用陳米飲調服亦可。凡覺心 腹脹痛,將發反胃,即以此藥治之。百一

反胃膈氣:「壁虎七箇,砂鍋炒焦,木香、人參、朱砂各一 錢半,乳香一錢,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湯 下,早晚各一服。」摘元方

反胃吐食。請幫助識別此字。皮燒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濟 反胃吐食:用大鯽魚一尾,去腸留鱗,入綠礬末,令滿 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飲服一錢,日二。本事 膈氣吐食:「用大鯽魚去腸留鱗,切,大蒜片填滿,紙包 十重,泥封,曬半乾,炭火煨熟,去皮取肉,和《平胃散》末 一兩,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飲下。經驗 反胃吐食:石蓮肉為末,入少肉豆蔻末,米湯調服之。 直指

反胃吐食:用母丁香一兩為末,以鹽梅入搗和丸芡 子大,每噙一丸。

又方用母丁香、神麴炒等分為末。米飲服一錢, 朝食暮吐。丁香十五箇研末,甘蔗汁、薑汁和丸蓮子 大,噙嚥之。摘元方

反胃關格,氣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兩,每服四錢,水 一盞半,煎一盞,先以黃泥做成盌,濾藥汁於內,食前 服,試之有效。土盌取其助脾也。經驗方 噎膈反胃:用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集成 又方香牛飲用牛涎一盞,入麝香少許,銀盞頓熱,先 以帛緊束胃脘,令氣喘解開,乘熱飲之,仍以丁香汁 入粥與食。得效方

又方「千囀丹: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鱉仁三十箇,研 末,入銅器熬稠。」每以兩匙和粥與食,日三服。普濟 巧婦鳥窠,治膈氣噎疾,以一枚燒灰酒服,或一服三 錢,神驗。易簡方

噎膈反胃,諸藥不效:真阿魏一錢,野外乾人屎為末, 三錢,五更,以薑汁蘸食,能起死人,乃趙王請幫助識別此字。方也。永類 鈐方

噎食不下:人屎入蘿蔔內,火煉三炷香,取研,每服三 分,黃酒下,三服效。海上名方

反胃噎膈,大力奪命丸:「牛轉草、杵頭糠各半斤,糯米 一升為末,取黃母牛涎和丸龍眼大,煮熟食之。入砂 糖二兩尤妙。」正傳

膈氣不食:《天靈蓋》七箇,每箇用黑豆四十九粒,層層 隔封,水火升降,楊梅色,冷定取出,去豆不用,研末,每 服一錢,溫酒下。集效方

反胃吐食:蠶繭十箇煮汁,烹雞子三枚食之,以無灰 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繅絲湯煮粟米粥食之。惠濟方 噎食病,數月不愈者,用狗寶為末,每服一分,以威靈 仙二兩,鹽二錢,搗如泥,將水一鍾攪勻,去查調服,日 二,不過三日愈,後服補劑。摘要

反胃膈氣丁丹。請幫助識別此字。《祖傳》「狗寶丸用硫黃、水銀各一錢, 同炒成金色,入狗寶三錢為末,以雞子一枚,去白留 黃,和藥攪勻,紙封泥固,糖火煨半日,取出研細。」每服 五分,燒酒調服,不過二三服見效。頤真堂方

噎塞不通:羚羊角為末,飲服方寸匕,以角摩噎上。外臺 治胃反食即吐,「搗粟米作麪,水丸楮子大七枚,爛煮, 內酢中,細細吞之,得下便已。麪亦得用之。」千金下同 又方:「飲白馬尿即止。」

又方:「燒先死雞䏶胵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淘小芥子,曝乾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食後吐酸水:用乾薑食茱萸各二兩,二味治下篩,酒 服方寸匕,日二。名「治中散」,胃冷者立驗。

卒噎,捻取飯盆邊零飯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常食乾粳米飯,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彈子大,含少少嚥,即下。」

膈氣用大鯽魚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 腸雜留鱗,用大蒜去淨皮,薄切片,填入魚腹中,仍合 定為一尾,用濕紙包定,以麻皮縛之,卻用熟黃泥厚 固乾,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鱗刺骨,將肉入《局方》平胃 散末,搗和為丸,梧桐子大,曬乾收貯,勿令泄氣。每服 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氣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塊:用昆布一兩,洗去鹹 水,小麥二合,水三盞,煎小麥爛,去查,不拘時,每服一 小盞。仍取淨昆布,頻含二三片,津嚥下,有效。

胸鬲氣滯,食噎不下:以手巾布包杵頭糠,時時拭齒, 刮舂米杵頭細糠,煎湯呷之亦可。

男婦噎膈:「用雞嗉子兩箇,帶宿食用紙裹,外用黃泥 固濟,炭火燒,煙盡為度,取出去泥,嗉子內宿食不可 動」,入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錢,共為細末,用大棗煮熟, 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噎鬲氣滯,煩悶吐逆,飲食不下:蘆根五兩剉,水三盞, 煎二盞,不拘時溫服,時時服之,尤效。

又方:白豬肚連食烘乾為末。每服二三錢,酒調下。 又方: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老米湯調送一錢,三五 口不轉,再將飲調藥送之,名「槿花散

鍼灸

编辑

《甲乙經》曰:「胸滿,嘔無所出,口苦舌乾,飲食不下,膽俞 主之。」

胸脅榰滿。痹痛骨疼。飲食不下。嘔千金作欬逆氣上煩心, 紫宮主之。

胸脅榰滿,鬲塞,飲食不下,嘔吐,食復出,中庭主之。 胸中榰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飲食,《靈墟》 主之。

胸脅榰滿,鬲逆不通,呼吸少氣,喘息不得舉臂,《步郎》 主之。

傷憂悁思氣積,中脘主之。

食飲不化,入腹還出,下脘主之。

食飲不下。腹中雷鳴。大腸不節。小便赤黃。陽綱主之。 《千金方》曰:「豐隆。主不能食。」

維道,主三焦有水氣,不能食。

《胃腧》,「主嘔吐,筋攣,食不下,不能食。」

大腸腧,《周榮》主食不下,喜飲。

陽綱、期門、少商、勞宮,主飲食不下。

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苦吞而聞 食臭,傷飽,身黃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嘔吐還出。

中極,主饑不能食。

凡飲食不化,入腹還出,先取下脘,後取三里瀉之。 《胃反》灸兩乳下各一寸,以瘥為度;又灸臍上一寸,二 十壯。又灸內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壯。

《東垣十書》曰:「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

「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俱沿皮寸半。又灸膻中 七壯。又取巨闕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壯。

翻胃:取商丘、通谷、巨闕、然谷、隱白、陽陵泉、內庭、膈關。 《醫學綱目》曰:「翻胃,取勞宮一分,灸中脘瀉之;又取心 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補之。」

翻胃吐食,「灸中魁,在中指第三節,瀉之;又取中脘寸 半,腕骨一分,瀉之,灸。」

五噎吞酸,多唾,嘔吐不止:取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氣 即瀉三吸。又取通關,在中脘兩旁各五分,鍼入八分, 左撚能進飲食,右撚能和脾胃。許氏云:「此穴一鍼四 效。」凡下鍼後良久,覺脾磨食,運鍼動,為一效;次鍼破 病根,腹中作聲,為二效;次覺流入膀胱,為三效;又次 覺氣流腰後骨空間,為四效。

噎塞膈氣。取「通谷。」

五噎分灸法:「氣噎亶中憂噎心俞食噎乳根勞噎鬲 俞思噎天府。」

又法:「取勞宮、中魁、中脘、三里、太陰、支溝、上脘。不已,再 取亶中、太白、下脘、右關、脾俞、胃俞。」

《景岳全書》曰:「噎膈,灸膏肓百壯,以多為佳。又灸膻中、 中脘、膈俞各七壯。」

又法:「灸心俞、天府、乳根各七壯,三里三七壯。」

翻胃,灸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壯,《天樞》三七壯。

導引

编辑

《保生祕要》曰:「膈噎證有數種,有氣虛惱怒而鬱,有血 虛倚靠勞傷,有食凝滯而成,有脾瀉受虧,敗壞元氣。 有因痰火積滯,有感七情六慾,醉飽房勞,脾胃受制, 陰陽不交,所以有膈證也。導引行功,宜帶饑,以雙手 懸梁,將身下墜,微納氣數口,使氣沖膈盈滿,兩足踏 步,二九一度之數,鬱膈氣逆,胃口虛弱,不藥而愈。 運」功此證。始行調息。而坐按週天計。籌咽神水一斤。 意墜丹田。次守艮背運請幫助識別此字。《胸》,或梭或散,坐臥可行,有 動有靜,百日功成。

又法「胸前推開至臍,再升湧泉水洗之。」

念背,想腎水通背,洗出心頭推開,下大腸九曲,去 上膈熱,下膈寒,口乾燥。《導引法》:心頭推開,又想腎水 升至背,流出心頭,洗之,不嘻而吸之。或念背,舌托上 齶,而津液自生。

上膈冷下膈熱《導引法》「推開心頭至臍,少頃,於臍下 想一條水,下膀胱,上尾閭,直至頂門,滴下心頭歸臍, 旋轉洗之。」

醫案

编辑

《史記·倉公傳》曰:齊王中子諸嬰兒小子病,召臣意診, 切其脈,告曰:「氣鬲病,病使人煩懣,食不下,時嘔沫。病 得之少憂,數忔食飲。」臣意即為之作下氣湯以飲之, 一日氣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 者,診其脈,心氣也,濁躁而經也,此絡陽病也。脈法曰: 「脈來數,病去難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熱,脈盛者 為重陽,重陽者逿心主,故「煩懣食不下,則絡脈有過, 絡脈有過則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憂也。

《儒門事親》曰: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 中滿。他醫治之不效。戴人診其脈曰:「此痰膈也。《內經》 曰:『三陽結為膈』。王啟元又曰:『格陽』。云:『陽盛之極,故食 則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經散越其一半,後以舟車丸 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蔕散再越之,健啖如昔 日矣』。」

《本事方》曰:《外臺》載昔幼經患此疾,每食餅及羹粥等, 須臾吐出。貞觀中,許奉御兄弟及柴、蔣等時稱名醫, 奉勅令治,醫竭其術,竟不能療,漸至羸憊,死在朝夕。 忽有衛士云:「服驢小便極驗。旦服二合,後食唯吐一 半。晡食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即便定。」後奏知大 內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時俱差。此藥稍有毒,服 時不可過多,盛取尿,熱服二合,病深者日服,良驗。 《丹溪》曰:「一中年婦患反胃,以四物湯加和白陳皮留 尖桃仁、生甘草、酒紅花濃煎,入驢尿,以防其或生蟲 也,與數十貼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於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 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載,其面白,其脈濇而不勻,重 取則大而弱,小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糞皆燥結如羊 屎,甚羸乏無力。余謂「精血耗竭也。」先與甘蔗汁煎六 君湯,加附子、大黃與之,俟大便稍潤,令謝去工作,臥 牧牛家,取新溫牛乳細飲之,每頓盡一杯,一晝夜可 五六次,以漸而至七八次,其餘菜果粥飯,皆不入口, 半月而大便潤,月餘而安然或口乾,蓋酒毒未解,間 飲甘蔗汁少許,近兩月而安矣。

「杭州一男子,四十餘歲,患反胃兩月矣,口乾而不喜 飲食,有時不吐,或吐則食物裹涎沫而出,吐後胸膈 方快,其脈但濇,重則弦大」,蓋其壯年多服金石房中 之藥所致。時正秋初尚熱,遂令其多作竹瀝,煮鸎粟 米為粥,代粥飯與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卻帶溫頻頻 與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涼,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 瀝與之。時間以四物湯加陳皮益其血,月餘而安。 《醫學綱目》曰:「楊時患風氣沖心,飲食吐逆,遍身枯瘦, 日服萬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瀉出肉塊蝦蟇五 六枚,白膿二升,愈。」

趙侍郎,先食後吐,目無所見,耳無所聞,服萬病紫菀 丸五丸,至十日,瀉出青蛇五七條,下惡膿三升愈。 《廣五行記》云:永徽中,有僧唯則,病噎不能食,謂諸弟 子曰:「吾死後,便可開吾胸喉,視有何物,自經而卒。」弟 子果開視胸中,得一物,形似魚而有兩頭,遍體皆肉 鱗。弟子置椀中,跳躍不止,戲以諸味,皆隨化盡。時夏 中盛藍作澱。適有一僧。以澱置器中。此蟲遂繞器中 走。須臾化為水。此乃蟲瘕。非五噎比。後人以藍治噎。 誤矣。

《醫宗必讀》曰:「邑宰張孟端夫人,憂怒之餘,得食輒噎, 胸中隱隱痛。余診之曰:『脈緊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陳 加薑汁、竹瀝』。長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濕痰滿中, 非此不治』。遂用四劑,病尚不減,改大半夏湯,服四貼, 胸痛乃止;又四貼而噎亦減,服二十劑而安。若泥半 夏為燥,而以他藥代之,豈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 者,不宜與服也。

江右太學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慾善怒,患噎三月,日 進粉飲一鍾,腐漿半鍾,且吐其半,六脈細軟。此虛寒 之候也。用理中湯加人乳、薑汁、白蜜、半夏,一劑便減, 十劑而日進糜粥,更以「十全大補」加竹瀝、薑汁四十 貼,諸證皆愈。

南都徐奉誠,膈噎不通,查質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 乳、醇酒數杯,吐沫不已。求治於余。余曰:「口吐白沫,法 在不治。脈猶未敗,姑冀萬一。」用人參、黃芪、當歸、白朮、 陳皮、桃仁、牛乳、白蜜、薑汁,連進十劑,白沫漸少。倍用 參、朮,三月全安。

嘉定錢遠之二十五歲,以鼓盆之戚,悲哀過度,不能 食飯。又十餘日,粥亦不能食,隨食隨吐,二便閉澀,自 謂必死,求診於余。余曰:「脈按有力,非死證也。」以酒蒸 大黃加桃仁、當歸、砂仁、陳皮,蜜丸與服。凡五服而下 燥屎乾血甚多,病若失矣。數日之間,能食倍常。 《醫學正傳》曰:「一人年五十三,夏秋間得噎證,胃脘痛, 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復出,大便燥結,人黑瘦殊甚。求 余治。診其脈,右手關前弦滑而洪,關後略沉小,左三 部俱沉弦,尺帶芤。余曰:「此中氣不足,木來侮土,上焦 濕熱,欝結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結;陰火上衝吸 門,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子以補氣,二陳以 祛痰,三合成劑,加薑炒黃連、炒枳實、䒷蔞仁,少加砂 仁,又間服潤腸丸,或服「丹溪墜痰丸」,半年服前藥百 餘貼,病全安。

《寓意草》曰:「李思萱室人有孕,冬月感寒,至春而發。初 不覺也,連食雞麵、雞子,遂成夾食傷寒,一月纔愈。又 傷食物,吐瀉交作,前後七十日,共反五次,遂成膈證, 滴飲不入。延診時,其脈上湧而亂,重按全無,嘔噦連 綿不絕,聲細如蟲鳴,久久方大嘔一聲。余曰:『病者胃中全無水穀,已翻空向外,此不可救之證也。思萱必』」 求良治,以免餘憾。余籌畫良久,因曰:「萬不得已,必多 用人參。但纔入胃中,即從腸出,有日費斗金,不勾西 風一浪之譬,奈何?」渠曰:「儘在十兩之內,尚可勉備。」余 曰:足矣。乃煎人參湯,調赤石脂末,以墜安其翻出之 胃,病者氣若稍回,少頃大便,氣即脫去。凡三日服過 人參五兩,赤石脂末一斤,俱從大腸瀉出,得食仍嘔, 但不嘔藥耳。因思必以藥之查滓如粞粥之類與服, 方可望其少停胃中;頃之傳下,又可望其少停腸中。 於是以人參、陳橘皮二味,剪如芥子大,和粟米同煎 作粥,與服半盞不嘔,良久又與半盞,如是再三日,始 得胃舍稍安。但大腸之空,尚未填實,復以赤石脂為 丸,每用人參湯吞兩許,如是再三日,大便亦稀。此三 日參橘粥內已加入陳倉米,每進一盞,日進十餘次, 人事遂大安矣。仍用四君子湯丸調理,通共用人參 九兩全愈。然此亦因其胎尚未墮,有一線生氣可續, 故為此法以續其生耳。不然者,用參雖多,安能回元 氣於無何有之鄉哉?後生一子小甚,緣母病百日失 蔭之故。

黃咫旭乃室,病膈氣二十餘日,飲粒全不入口。延余 診時,尺脈已絕而不至矣。詢其二便,自病起至今,從 未一通,止是一味痰沫上湧,厭厭待盡,無法以處。邑 庠有施姓者,善決生死,謂其脈已離根,頃刻當壞。余 曰:「不然。《脈經》明有開活一款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 其人當吐,不吐者死,是吐則未必死也。但得天氣下 降,則地道自通,故此證倍宜治中,以氣高不返,中無 開闔,因成危候,待吾以法緩緩治之,自然逐日見效。」 於是始獨任以觀驗否,迺遂變旋覆、黛、赭成法,而用 其意,不泥其方。緣女病至尺脈全無,則莫可驗其受 孕,萬一有而不求,以赭石、乾薑輩傷之,呼吸立斷矣。 姑闕疑,以赤石脂易赭石,煨薑易乾薑,用六君子湯 加旋覆花煎調服下,嘔即稍定。其岳父見用人參,以 為劫病而致憾。余曰:「無恐也,治此不愈,願以三十金 為罰。如愈,一文不取。」乃全神照應,藥必親調,始與服 之。三日後漸漸不嘔,又三日後,粥飲漸加,舉家甚快。 但病者全不大便,至是已月餘矣。一則憂病之未除, 再則憂食之不運,刻刻以通利為囑。余曰:「臟氣久結, 食飲入胃,每日止能透下腸中一二節。食飲積之既 久,臟氣自然通透,原議緩治,何得急圖耶?」舉家僉以 余為不情,每進診脈,輒聞病者鼻息之揚,但未至發 聲相詈耳。蓋余以歸、地潤腸之藥,恐滯膈而作嘔;硝、 黃通腸之藥,恐傷胎而隕命。姑拂其請,堅持三五日, 果氣下腸通,而病全瘳矣。病瘳,而其家竊議曰:「一便 且不能通,曷貴於醫耶?」月餘,腹中之孕,果漸形著。又 議曰:「一孕且不能知,安所稱高耶?」吁嗟!余之設誠而 行,以全人夫妻子母,而反以得謗也,豈有他哉!惟余 得謗當世之所謂醫者,然後迺得名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