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333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三十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 第三百三十三卷
博物汇编 艺术典 第三百三十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

 第三百三十三卷目录

 医部汇考三百十三

  噎膈反胃门二

  张介宾景岳全书关格论 论治 噎膈论证 论治 反胃论证 论治

  陈士铎石室秘录噎膈反胃治法

  方大半夏汤 小半夏汤 大黄甘草汤 茯苓泽泻汤 五噎圆 又方 竹皮汤 干

  姜汤 通气汤 羚羊角汤 反食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又方 华佗方 柏

  子仁汤 人参散 既济丸 槟榔益气汤 导气清利汤 加味麻仁丸 皂角散 香砂

  宽中汤 补气运脾汤 滋血润肠汤 人参利膈丸 滋阴清膈饮 丁沉透膈汤 五膈

  宽中散 谷神嘉禾散 秦川剪红丸 芫花丸 厚朴丸 三一承气汤 四生丸 对金

  饮子 昆布丸 竹皮散 吴茱萸丸 滋血润肠汤 人参利膈丸 进退黄连汤 滋液

  救焚汤 崔氏八味丸 回阳反本汤 大补元煎 左归饮 右归饮 左归丸 右归丸

   五福饮 一阴煎 三阴煎 大营煎 金水六君煎 六安煎 芍药枳术丸 神香散

   四味回阳饮 六味回阳饮 温胃饮 五君子煎 黄芽丸 圣术煎 豕膏

  单方

  鍼灸

  导引

  医案

艺术典第三百三十三卷

医部汇考三百十三

编辑

噎膈反胃门二

编辑

《景岳全书》
臣张介宾著

编辑

《关格论》

编辑

关格一证,在《内经》本言脉体,以明阴阳离绝之危证 也。如《六节脏象论》、始终篇、《禁服篇》及《脉度经脉》等篇, 言之再四,其重可知。自秦越人《三难》曰:“上鱼为溢,为 外关内格。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以尺寸言关格, 已失本经之意矣。又仲景曰:“在尺为关,在寸为格,关 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故后世自叔和、东垣以来,无 不以此相传,而竟置关格一证于乌有矣。再至丹溪, 则曰:“此证多死,寒在上,热在下,脉两寸俱盛四倍以 上,法当吐,以提其气之横格,不必在出痰也。”愚谓两 寸俱盛四倍,又安得为寒在上耶?且脉大如此,则浮 豁无根,其虚可知,又堪吐乎?谬而又谬,莫此甚矣。夫 《内经》云:“人迎四倍,寸口四倍”,既非尺寸之谓,而曰吐 逆者,特膈食一证耳;曰不得小便者,特癃闭一证耳。 二证自有本条,其与《关格》何涉?数子且然,况其他乎? 又安望治此者之无谬哉。

关格证在《内经》本以人迎察六腑之阳,寸口察五脏 之阴。人迎盛至四倍已上,此阳明经孤阳独见,水不 济火也,故曰“格阳。”格阳者,阴格于阳也。气口盛至四 倍巳上,此太阴经元阴无主,气不归精也,故曰“关阴。” 关阴者,阳关于阴也。若人迎寸口俱盛至四倍以上, 且大且数,此其阳气不藏,故阴中无阳;阴气不升,故 阳中无阴,阴阳相离,故名“关格”也。凡见此者,总由酒 色伤肾,情欲伤精,以致阳不守舍,故脉浮气露,亢极 如此。此则真阴败竭,元海无根,是诚亢龙有悔之象, 最危之候也。

《内经》以人迎、寸口并诊关格,今后世诊法,则但取寸 口,而不察人迎,似于法有未尽。然寸口为脉之大会, 而脉见于彼,未有不见于此者,所以但察气口,则人 迎之脉亦可概见。故凡见寸口弦大至极,甚至四倍 已上,且大且数者,便是关格之脉,不得误认为火证。 余尝诊此数人,察其脉,则如弦如革,洪大异常,故云 “四倍。”察其证,则脉动身亦动,凡乳下之虚里,脐旁之 动气,无不舂舂然振振然与脉俱应者。察其形气,则 上有微喘,而动作则喘甚,肢体无力,而寤寐多慌张。 谓其为虚损,则本无欬嗽失血等证;谓其为痰火,则 又无实邪发热等证。此《关格》之所以异也。然惟富贵 之人,及形体丰肥者,多有此证。求其所因,则无非耽 嗜少艾,中年酒色所致,是虽与劳损证若有不同,而 实即劳损之别名也,此老成之人所以当知慎也。 《本经》脉度篇所云:“阴气太盛,则阳气不能荣也,故曰 关;阳气太盛,则阴气弗能荣也,故曰‘格’”;阴阳俱盛,不 能相荣,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此举脉证 而兼言之也。若以脉言,则如前之四倍者是也;若以 证言,则又有阴阳俱盛者,以阳病极于阳分,而阴病 极于阴分也。凡阳盛于阳者,若乎当泻,而阴分见阴, 有不可泻;阴极于阴者,若乎当补,而阳分见阳,又不 可补。若此者,阳自阳而阳中无阴,阴自阴而阴中无 阳,上下否隔,两顾弗能,补之不可,泻之又不可,是亦 关格之证也。有死而已。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之证。大有不同。学者当辨其疑似。

《论治》

编辑

“关格之脉,必弦大至极。夫弦者为中虚,浮大者为阴 虚”,此肾水大亏,有阳无阴之脉也。治此者,宜以峻补 真阴为主。然又当察其虚中之寒热,阴中之阴阳,分 别处治,斯尽善也。

《关格》证,凡兼阳脏者,必多热,宜一阴煎、左归饮、左归 丸之类主之;兼阴脏者,必多寒,宜大营煎、右归饮、右 归丸之类主之。若不热不寒,脏气本平者,宜五福饮、 三阴煎及大补元煎之类主之。

“关格证”所伤根本已甚,虽药饵必不可废,如精虚者 当助其精,气虚者当助其气,其有言难尽悉者,宜于 古今补阵诸方中,择宜用之,斯固治之之法,然必须 远居别室,养静澄心,假以岁月,斯可全愈。若不避绝 人事,加意调理,而但靠药饵,则恐一暴十寒,得失相 半,终无济于事也。凡患此者,不可不知。

《噎膈论证》

编辑

噎膈一证,必以忧愁思虑,积劳积郁,或酒色过度损 伤而成。盖忧思过度则气结,气结则施化不行。酒色 过度则伤阴,阴伤则精血枯涸,气不行则噎膈病于 上,精血枯涸则燥结病于下。且凡人之脏气,胃司受 纳,脾主运化,而肾为水火之宅,化生之本。今既食饮 停隔不行,或大便燥结不通,岂非运化失职,血脉不 通之为病乎?而运行血脉之权,其在上者,非脾而何? 其在下者,非肾而何?矧!少年少见此证,而惟中衰耗 伤者多有之,此其为虚为实,概可知矣。故凡治此者, 欲舍根本而言捷径,又安望其有成功也。

噎膈反胃二证,丹溪谓其名虽不同,病出一体,若乎 似矣,然而实有不同也。盖反胃者,食犹能入,入而反 出,故曰反胃。噎膈者,隔塞不通,食不能下,故曰“噎膈。” 食入反出者,以阳虚不能化也,可补可温,其治犹易; 食不得下者,以气结不能行也,或开或助,治有两难, 此其轻重之有不同也。且凡病反胃者多能食,病噎 膈者不能食,故噎膈之病,病于胸臆上焦;而反胃之 病,则病于中下二焦。此其见证之有不同也。所以反 胃之治,多宜益火之源,以助化功;噎膈之治,多宜调 养心脾,以舒结气。此其证候,既有不同,故诊治亦当 分类也。

噎膈证,多有便结不通者。《内经》曰:“三阳结,谓之膈。”张 子和曰:“三阳者,大肠、小肠、膀胱也。结谓热结也。小肠 热结则血脉燥,大肠热结则不圊,膀胱热结则津液 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涩,下既不通,必反上行,所以 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此阳火不下推而上行也。”愚 按此说则大不为然。夫结之为义,《内经》原非言热,如 本篇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又《举痛论》曰:“思 则气结”,是岂以结为热耶?且热则流通,寒则凝结,此 自阴阳之至理。故凡霜凝冰结,惟寒冽有之,而热则 无也。此天道之显然可见者,人身阴阳之理,无非是 耳。惟人不能知,所以多误也。矧《内经》之言三阳结者, 乃止言小肠膀胱,全与大肠无涉。盖三阳者,太阳也; 手太阳,小肠也;足太阳,膀胱也。小肠属火,膀胱属水, 火不化则阳气不行,而传导失职;水不化则阴气不 行,而清浊不分,此皆致结之由也。子和不察,而遂以 三阳之结,尽言为热,以致后世悉传为火,岂理也哉? 然人之病结者,本非一端。盖气能结血亦能结;阳能 结阴亦能结。余非曰结必皆寒,而全无热也。但阴结、 阳结,证自不同,有不可不辨耳。夫阳结者,热结也,因 火盛烁阴,所以干结。此惟表邪传里,及阳明实热者, 乃有之。然热结者,必有烦渴发热等证,洪大滑实等 脉,最易辨也。若下有结闭,而上无热证,此阴结耳,安 得谓之热耶?盖阴结者,正以命门无火,气不化精,所 以凝结于下,而治节不行,此惟内伤血气,败及真阴 者乃有之,即噎膈之属是也。夫噎膈之证,人皆知为 内伤也。内伤至此,其脏气之健否为何如,而犹云为 热,岂必使元阳尽去,而别有生生之道乎。噫!此余之 所不解也,不得不辨。

噎膈证,古人多认为寒,自刘河间治膈气噎食,用三 承气汤,张子和以“三阳之结,尽论为热。”且云“人之溢 食,初未遽然也。或伤酒食,或胃热欲吐,医者不察本 原,投下香桂、胡椒、丁香之属。设如伤酒伤食,正可攻 逐,岂可言虚,便将热补?素热之人,三阳必结,食必上 潮。医氏犹云胃寒不纳,燔鍼灼艾,三阳转结,岁月弥 深,遂成噎膈。”余味此言,不能无惑。盖噎膈由于枯槁, 本非实热之证,三承气汤尚可用乎?此河间之见有 弗确也。矧酒肉过多者,未必遂成噎膈,而噎膈之病, 又岂皆素热之人乎?此子和之见,有未然也。自后丹 溪遂承二子之说,而大辟《局方》之非。谓气之初病,或 饮食不谨,或外冒风雨,或内感七情,或食味过厚,偏 助阳气,积成膈热。或资禀充实,表密无汗。或性急易 怒,肝火上炎,以致津液不行,气为之病。或痞或痛。或 噫腐气。或吞酸。或请帮助识别此字。杂,或膨满,不求原本,便认为寒遽以辛香燥热之剂投之,数贴时暂得快,以为神方 厚味,仍前不节,七情反复相仍,旧病被劫暂开,浊液 易于攒聚,或半月或一月,前病复作。医者不察,犹执 为冷,翻思前药随手得快,颙俟久服,可以温脾壮胃, 消积行气,以冀一旦豁然。不思胃为水谷之海,清和 则能受;脾为消化之“器,清和则能运,今反得香热之 偏助,劫之而愈,复作复劫,延绵至久,而成噎膈,展转 深痼,良可哀悯。”此丹溪之说也,使后人见之,无不以 为至论,即余初年亦未尝不加钦服,而今则日见其 非矣。何也?试观所叙病原,其有然者,有不然者,顾难 缕指而辨也。但以此证而力指为热,能无谬乎?且既 云燥热之剂,随手得快,则固非无效也。夫燥热已能 奏效,岂真火证而燥热能效乎?盖脾土恶湿,故燥之 可也;火能生土,故热之亦可也。温燥扶阳,此自脾家 正治,而必欲非之,以致后人之疑,似属矫矣。若谓厚 味七情,仍前不节,以致愈而复作,此谁之咎也?而亦 可归之药误乎?又如“脾胃清和,能受能运”之说,此实 至理,谁不云然?但余之所谓清和者,则与丹溪不同, 抑又何也?盖丹溪所言者,惟恐火之盛。余之所言者, 惟恐阳之衰。异同若此,人将焉信?请以天人之理证 之何如?夫天人之所同赖者,惟此阳气而已。故《经》曰: “天气清静光明者也。”又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 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由此言之,则六 合清和止此,太阳为之用。故阳气胜则温煖光明,而 万类咸亨,非清和乎?阴气胜则风霾晦暝,而升沉闭 塞,非不清和乎?且春夏万物之盛,非阳盛之化乎?秋 冬万物之衰,非阳衰之兆乎?人之所赖以生者,亦惟 此耳。故人于饮食,朝入口而午化尽,午入胃而暮化 尽,此其中焦之热,亦何异大烹之鼎?必如是者,才是 清和,是即平人之常,乃正所谓胃气也。使朝食而午 不饥,午食而晚不饥,饮食化迟,便是阳亏之候,而矧 乎全不能行,全不能化者,医且犹云有火,岂必并此 化源,尽行扑灭而后可?亦堪嗟矣!夫天下之理,本无 二三,而或是或非,何多朱紫?余每欲言,未尝不知自 反,但于最疑处,则不得不呈其丑,又安得轩岐再起, 以为我一正哉?尝闻之康节先生曰:“欲为天下屠龙 手,肯读人间非圣书。”其感慨深矣,岂不信然!岂不信 然!

《论治》

编辑

凡治噎膈大法,当以脾肾为主。盖脾主运化,而脾之 大络,布于胸膈;肾主津液,而肾之气化,主乎二阴。故 上焦之噎膈,其责在脾;下焦之闭结,其责在肾。治脾 者,宜从温养;治肾者,宜从滋润。舍此二法,他无捷径 矣。然泰交之道,天居地下,故必三阳出土,而后万物 由之。可见脾土之母,由下而升。褚侍中曰:“外病疗内, 上病救下,辨病脏之虚实,通病脏之子母。”斯言得矣, 不可忽也。

治噎膈之法,凡气血俱虚者,宜“五福饮及十全大补 汤。”脾虚于上者,宜四君子汤。脾虚兼寒者,宜五君子 煎。脾肺营虚血燥者,宜生姜汁煎。阴虚于下者,宜左 归饮、“大营煎。”阴中之阳虚者,宜右归饮加当归,或“右 归丸、八味地黄丸”之类,皆治本之法也。

噎膈初起微虚者,宜温胃饮加当归、厚朴。如果痰气 不清,上焦多滞者,宜二陈汤加厚朴,或六安煎亦可。 如气有不顺,或兼胸腹微痛者,宜加减二陈汤暂解 之。凡初觉饮食,微有不行,而年不甚衰者,宜速用大 健脾丸,或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以调脾气为上策, 或芍药枳术丸亦可。

噎膈便结者,但察其无火无滞,而止因血燥阴虚者, 宜五福饮,或大营煎加酒洗肉苁蓉二三钱同煎服。 或以豕膏渐润其下,而以调脾等剂治其上,最为良 法。或多服牛羊乳酥之类,以滋其精液,使之渐润,毋 欲速也。如果气血未至甚损,而下焦胀闭之甚者,则 不得不为暂通,轻则“玉烛散、人参利膈丸,或搜风顺 气丸。”甚则大黄甘草汤。酌宜用之。

用温补以治噎膈,人必疑其壅滞,而且嫌迂缓,不知 中气败证,此其为甚,使非速救根本,则脾气何由再 健。设用温补,而噎塞愈甚,则不得不曲为加减。然必 须千方百计,务从元气中酌其所宜,庶可保全也。若 用补之后,虽或未见功效,但得全无窒碍,便是药病 相投。且此病最不易治,既能受补,必须多服,方得渐 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悮也。若 急图目前之快,但使行滞开胃,而妄用大黄、芒硝、三 棱、莪术、䒷蒌、桃仁、滚痰丸之属,非惟不能见效,必致 胃气日败,万无生理矣。此徒速其亡,不可不省也。 诸家治噎,古法用人参、黄芪以补元气,御米、粟米以 解毒实胃,竹沥以清痰散结,干姜以温“中,生姜以去 秽,牛羊乳以养血润液,蜜汁、当归以润燥。用此数者 为主治,其馀因证而增减之,俱是良法。”凡肥胖之人, 鲜有噎证,间或有之,宜用二陈加人参、白术之类。血 虚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陈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牛羊乳之类。七情郁结而成噎膈者,二陈合香附、抚 芎、木香、槟榔、䒷蒌、砂仁“之类。饮酒人患噎膈,以二陈 加黄连、砂仁、砂糖之类。胸膈有热者,加黄连、黄芩、桔 梗、䒷蒌之类。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麦芽之类,以助 消导。噎膈大便燥结之甚者,必用大黄,或用二陈汤 加酒蒸大黄、桃仁以润之,乃急则治标之法也。或用 四物汤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按:古 入治噎之法,大略已尽于此,虽其中有宜有不宜者, 亦并录之,以备采择。

凡年高患此者。多不可治。以血气虚败故也。粪如羊 矢者不可治,大肠无血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脾 气败也。腹中疼痛。请帮助识别此字。杂如刀割者。不可治。营虚之极。 血竭于中也。

《反胃论证》

编辑

反胃一证,本属火虚。盖食入于胃,使果胃煖脾强,则 食无不化,何至复出?今诸家之论,有谓其有痰者,有 谓其有热者,不知痰饮之留,正因胃虚,而完谷复出, 岂犹有热?观王太仆曰:“内格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 也;病呕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此一言者,诚尽之 矣。然无火之由,则犹有上、中、下三焦之辨,又当察也。 若寒在上焦,则“多为恶心,或泛泛欲吐者,此胃脘之 阳虚也。若寒在中焦,则食入不化,每食至中脘,或少 顷,或半日复出者,此胃中之阳虚也。若寒在下焦,则 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乃以食入幽门,丙火不能传 化,故久而复出,此命门之阳虚也。”故凡治此者,使不 知病本所在,混行猜摸,而妄期奏效,所以难也。

《论治》

编辑

“治反胃之法,当辨其新久,及所致之因。或以酷饮无 度,伤于酒湿;或以纵食生冷,败其真阳;或因七情忧 郁,竭其中气。总之无非内伤之甚,致损胃气而然。故 凡治此者,必宜以扶助正气,健脾养胃为主。但新病 者,胃气犹未尽坏,若果饮食未消,则当兼去其滞;若 有逆气未调,则当兼解其郁。若病稍久,或气体禀弱” 之辈。则当专用温补。不可标本杂进。妄行峻利开导 消食化痰等剂。以致重伤胃气。必致不起也。

虚在上焦,微寒呕恶者,惟姜汤为最佳,或橘皮汤亦 可。若气虚为寒所侵,而恶心呕食者,宜黄芽丸,或橘 皮干姜汤之类主之。若寒痰胜者,宜小半夏汤,或大 半夏汤之类主之。

“虚在中焦,而食久反出者,宜五君子煎、理中汤、温胃 饮、圣术煎之类主之。若胃虚甚者,宜四味回阳饮,或 黄芽丸主之。若兼寒痰者,宜六君子汤,或理中化痰 丸之类主之。或水泛为痰者,宜金水六君煎主之。若 胃不甚寒,而微虚兼滞者,宜五味异功散主之。 虚在下焦,而朝食暮吐,或食入久而反出者,其贵在 阴,非”补命门以扶脾土之母,则火无以化,土无以生, 亦犹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终无济也。宜六味回 阳饮,或“人参附子理阴煎”,或右归饮之类主之。此屡 用之妙法,不可忽也。

反胃初起,而气体强壮者,乃可先从清理。如二陈汤、 橘皮半夏汤之类,皆可清痰顺气;平胃散、不换金正 气散、五苓散之类,皆可去湿去滞。半夏干姜散、仲景 吴茱茰汤、橘皮汤之类,皆可去寒。然此惟真有邪滞, 乃可用之。若病稍久而胃气涉虚者,则非所宜。 反胃证多有大便闭结者,此其上出,固因下之不通 也,然下之不通,又何非上气之不化乎?盖脾胃气虚, 然后治节不行,而无以生血,血涸于下,所以结闭不 行,此真阴枯槁证也。必使血气渐充,脏腑渐润,方是 救本之治。若徒为目前计,而推之逐之,则虽见暂通, 而真阴愈竭矣。故治此之法,但见其阴虚兼寒者,宜 以补阳为主,而大加当归、肉苁蓉、韭汁、姜汁之属。阴 虚兼热者,宜以补阴为主,而加乳汁、童便、酥油、蜂蜜、 豕膏、诸血之属。然此等证治,取效最难,万勿欲速,非 加以旬月功夫,安心调理,不能愈也。其有粪如羊矢, 或年高病此者,尤为难治。

反胃由于酒湿伤脾者,宜葛花解酲汤主之。若湿多 成热,而见胃火上冲者,宜黄芩汤,或半夏泻心汤之 类主之。

《石室秘录》
臣陈士铎著

编辑

《噎膈反胃治法》

编辑

《反胃证》,初起之时,未尝非胃病也。当时以逍遥散加 黄连一钱立止,无如世医不知治法,乃用香、砂、厚朴、 枳壳、砂仁之类纷投之,不应,又改用大黄、巴豆之类 下之,又不应,改用黄连、黄蘗、黄芩、栀子、知母大寒之 品以凉之,又不应,改用桂枝、白果、肉桂、附子、干姜、吴 茱萸之类以热之,又不应,始用柴胡、荆芥、桔梗、防风、 苏子之类以散之,遂成噎膈之证矣。吾今传一方,用 熟地一两,山茱萸四钱,麦冬三钱,北五味、元参、当归、 白芥子各一钱,牛膝二钱,水煎服。此方之妙,全在不 治反胃,正所以治反胃也。盖人反胃,乃是肾中阴水 竭也。肾水不足,则大肠细小,水不足以润之,故肠细而干涸。肠既细小,则饮食入胃,不能下行,必反而上 吐。治之之法,不可治上,宜治下。方用熟地、山茱萸之 类,纯是补肾中之水也。肾水足而大肠有水相资,则 大肠仍复宽转,可以容物。水路既宽,则舟楫无碍,大 舸小舶可以顺行,又何惧区区小舟,不可以转运粮 食哉。此肾中虚而水不足以润大肠者,宜如是治法。 若肾中寒凉而虚者,“又不如是治也。”盖反胃之名虽 同,反胃之实各异。肾中无水而反胃者,食下喉即吐; 肾中无火而反胃者,食久而始吐也。譬如今日食之, 明日始尽,将今日之物吐出也。方用熟地一两,山茱 萸四钱,麦冬三钱,山药、茯苓各二钱北五味、丹皮、泽 泻、牛膝、附子、肉桂各一钱,水煎服。此方八味丸汤也。 妙在用附子、肉桂于补肾水之中,使去水中补火。补 火者,补命门之火也。盖脾胃之气,必得命门之火始 生,譬如釜下无火,何以煮爨?未免水冷金寒,结成冰 冻,必得一阳初复之气始解。人身脾胃亦然。然而寒 凉之病,止该腹痛心疼,今反无此证,乃上越而吐者, 何也?盖脾胃有出路,则寒邪之气不留于中,今日日 上吐,将胃口咽门已成大道,熟径往来,无所阻滞,则 径情趋奔,其势甚便,又何必积畜于中州,盘踞于心 腹,发寒作热,以苦楚此脾胃哉!此反胃下寒,心腹之 所以不痛也。此又不治反胃,而适所以治反胃,此变 法治病之端也。

“有食入而即出者,此肾水虚不能润喉,故喉燥而即 出也。有食久而反出者,此肾火虚不能温脾,故脾寒 而反出也。”治反胃者,但当治肾,但当辨其有火无火 之异,则死证可变为生也。治反胃之证,莫妙用仲景 地黄汤,但无火者加附子、肉桂,则效验如响。然人亦 有用仲景方而不验者,何也?以用之不得其法,而非 方之不神也。今酌定二方,“一治无火而反胃者,熟地 二两,山茱萸一两,附子、茯苓、泽泻、丹皮、肉桂各三钱, 山药一钱,水煎服。一治有火而反胃者,熟地二两,山 药一两,泽泻、丹皮各三钱,茯苓、麦冬、山茱萸各五钱, 北五味二钱,水煎服。”二方出入加减,自然治反胃有 神功也。

反胃之证,虽一时不能遽死,然治之不得其宜,亦必 死而后已。反胃多是肾虚无火,故今日食之,至明日 尽吐,即《内经》所谓“食入即出”者是也。夫食入于胃而 吐出,似乎病在胃也,谁知胃为肾之关门,肾病而胃 始病。饮食之入于胃,必得肾水以相济,而咽喉有水 道之通,始上可输挽,下易运化。然而肾中有火,则釜 “底无薪,又何以蒸水谷乎?此肾寒而脾亦寒,脾寒不 能化,必上涌于胃,而胃不肯受,则涌而上吐矣。”方用 定胃汤:熟地三两,山茱萸二两,肉桂、茯苓各三钱,水 煎服。一剂而吐止,十剂而病全愈。然此治朝入暮吐, 暮服朝吐者也。倘食下即吐,又不可用肉桂,加麦冬 一两,北五味子一钱,亦未尝不效应如响。盖二方全 是大补肾中之水火。而不去治胃胜于治胃也。

大半夏汤仲景下同

编辑

治胃反呕吐

半夏二升,洗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二升半,温服一升,馀分再服。

小半夏汤

编辑

治呕吐谷不得下者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大黄甘草汤

编辑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茯苓泽泻汤

编辑

治胃反而渴欲饮水者

茯苓半斤, 泽泻 生姜各四两, 白术三两, 桂枝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一升,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五噎圆千金方下同

编辑

治胸中久寒。呕逆逆气。饮食不下。结气不消。

干姜、 蜀椒、 食茱萸、 桂心、 人参各五分, 细莘、 白术、 茯苓、 附子各四分, 橘皮六分。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以酒服三丸,日三,不止,稍加至十丸。

===又方===

治五种之气。皆令人噎。

人参、 半夏、 桂心、 防风。一作防葵 小草、 附子、 细莘、 甘草各二两, 紫菀、 干姜、 食茱萸、 芍药、 乌头各六分, 枳实

右十四味,为末,蜜丸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止,加至十五丸。乌头与半夏相反,但去一味合之。

竹皮汤

编辑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莘各二两, 甘草、 生姜、 通草、 人参、 茯苓、 麻黄、 五味、 桂心各一两。

右十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减二升,去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干姜汤

编辑

治饮食辄噎。《集验》名半夏汤。

干姜、 石膏各四两, 半夏、 小麦各一升。

人参, 桂心, 䒷蒌根各二两, 甘草一两, 吴茱茰二升, 赤小豆三十粒

右十味,㕮咀,以酒五升,水一斗,煮枣二十枚,去滓,合煮取三升,分三服。

通气汤

编辑

治胸满气噎

半夏八两, 生姜六两, 桂心三两, 大枣三十枚。

右四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羚羊角汤

编辑

治气噎不通不得食

羚羊角, 通草, 橘皮各二两, 厚朴, 吴茱萸, 干姜各三两, 乌头五枚

右七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

反食方

编辑

治胃虚反。食下喉便吐。

人参一两, 泽泻, 甘草, 桂心各二两, 橘皮, 干姜各三两, 茯苓四两, 大黄六两, 竹茹五两

右九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一服七合,日三夜一。已利者,去大黄。

又方

编辑

治反胃而渴

茯苓, 泽泻、 半夏各四两, 桂心, 甘草各二两。

右五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一方》入生姜四两。

又方

编辑

治胃反吐逆,不消食,吐不止。

人参, 泽泻, 桂心各二两, 茯苓四两, 橘皮 甘草, 黄芪各三两, 大黄一两半, 生姜八两, 半夏一升, 麦门冬三升

右十一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二合。一服八合,日三夜一。羸人六合,已利,去大黄。

又方

编辑

治胃反。朝食暮吐。食讫腹中刺痛。此由久冷

橘皮三两, 甘草, 厚朴, 茯苓, 桂心, 细莘, 杏仁, 竹皮各二两, 槟榔十枚, 前胡八两, 生姜五两, 人参一两

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一方有“甘皮” 二两。

又方

编辑

橘皮三两 白术 人参各二两 桂心一两 蜀椒一百二十粒, 薤白一握

右六味,㕮咀,以“水二升,渍一宿,内羊肚中,缝合,以三升水煮,水尽出之,决破,去滓,分三服。”

又方

编辑

治反胃大验

前胡, 生姜各四两, 阿胶一两, 大麻仁五合, 橘皮三两, 桂心三寸, 甘草五寸, 大枣十枚, 吴茱萸四合

右九味,㕮咀,以水三升、酒二升,煮取一升七合,分二服。

华佗方

编辑

治胃反。胃反为病,朝食暮吐,心下坚如杯升,往来寒热,四逆不下食,此为关上寒澼所作,将成肺痿。

真珠 明,雄黄, 丹砂各三两, 𥐚硝五两, 干姜十累。

右五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先食服三丸。若小烦者,饮水自解,然无所忌,神良无比。《一方》用桂心一两。

柏子仁汤

编辑

人参 半夏 白茯苓 陈皮 麝香少许另研 柏子仁 甘草炙

右,生姜煎,入麝香调匀和服。加㮋李仁更妙。

人参散

编辑

人参、 麝香、 片脑各少许

右末甘草汤调服

===既济丸曾编下同===

治“关格脉沉细,手足厥冷者。”

熟附子童便浸 人参各一钱, 麝香少许。

糊丸如桐子大。麝香为衣。每服七丸。灯心汤下。

槟榔益气汤

编辑

治“关格劳后,气虚不运者。”

“槟榔”,“多用 人参、 白术、 当归、 黄芪、 陈皮、 升麻、 甘草、 柴胡、 枳壳。”

右生姜煎服

导气清利汤

编辑

治“关格吐逆,大小便不通。”

猪苓 泽泻 白术 人参 藿香 柏子仁 半夏姜制 陈皮 白茯苓 甘草 厚朴姜制 栀子 黑牵牛 槟榔 枳壳 大黄 木通 麝香少许。

右,生姜煎,服木香和中丸。吐不止,灸气海、天枢。如又不通,用蜜导。

加味麻仁丸

编辑

治“关格大小便不通。”

大黄一两。 白芍药、 厚朴、姜汁炒 当归

杏仁去皮尖双仁者。 麻仁、 槟榔、 南木香、 枳壳各五钱, 麝香少许

右为末,蜜丸,熟水下。

皂角散

编辑

治“大小便关格不通,经三五日者。”

大皂角烧存性。

右为末,米汤调下。又以猪脂一两煮熟,以汁及脂俱食之。又服《八正散》加槟榔、枳壳、𥐚硝、桃仁、灯心、草茶根。

香砂宽中汤统旨下同

编辑

治气滞胸痞噎塞,或胃寒作痛者。

木香《水磨》,三匙 白术、 陈皮、 香附各一钱半 白豆蔻去壳 砂仁、 青皮、 槟榔、 半夏曲、 茯苓各一钱 甘草三分 厚朴姜制,一钱二分。

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入蜜一匙,食前服。

补气运脾汤

编辑

治中气不运噎塞

人参二钱 白术三钱 橘红 茯苓各一钱半 砂仁八分 甘草炙,四分 黄芪蜜炙,一钱

水二锺。姜一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有痰,加半夏曲一钱。

滋血润肠汤

编辑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饮食不下。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半 红花酒洗 桃仁泡去皮尖,炒 大黄酒煨

枳壳麸炒,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入韭菜汁半酒盏,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宝鉴

编辑

治“胸中不利,大便结燥,痰嗽喘满,脾胃壅滞,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当归酒洗。

藿香 甘草 枳实麸炒黄,各一两 厚朴姜制 大黄酒蒸,各二两

右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滋阴清膈饮统旨

编辑

治“阴火上冲,或胃火大盛,食不入,脉洪数者。”

当归、 芍药、煨 黄蘗盐水炒 黄连各一钱半 黄芩 山栀、 生地黄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二锺,煎七分,入童便、竹沥各半酒盏,食前服。

丁沉透膈汤和剂下同

编辑

治“脾胃不和,痰逆恶心,或时呕吐,饮食不进,十膈五噎,痞塞不通,并皆治之。”

香附炒 缩砂仁 人参各一两 丁香 麦糵 木香 肉豆蔻 白豆蔻 青皮各半两 沉香 厚朴姜制 藿香 陈皮各七钱半 白术二两 甘草炙,一两半 神曲炒 半夏 草果各二钱半

每服四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热服。

五膈宽中散

编辑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胸膈痞满,停痰气逆,遂成《五膈》,并治一切冷气。”

白豆蔻去皮,二两 甘草炙,五两 木香三两 厚朴去皮,姜汁炙熟 香附子炒,各一斤 丁香 缩砂仁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四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盐少许,不拘时沸汤下。

谷神嘉禾散

编辑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或五噎五膈。”

白术炒,二两 茯苓 缩砂仁 薏仁炒 人参 枇杷叶去毛,姜汁炙,各一两 桑皮炒 槟榔炒 白豆蔻炒 青皮 谷糵炒 五味子炒,各半两沉香 丁香 藿香 木香 杜仲姜汁酒涂炙 随风子 石觓酒炒 半夏姜汁捣和作饼炙黄 大腹子炒,各七钱半 甘草炙,两半 陈皮去白 神麹炒,各二钱半

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不拘时温服。《五噎》入干柿一枚。膈气吐逆。入薤白三寸,枣五枚。

秦川剪红丸良方

编辑

治膈气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虫而效。

雄黄别研 木香各五钱 槟榔 贯仲去毛 蓬术煨 三棱煨 干漆炒烟尽 陈皮各一两 大黄一两半

右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芫花丸本事

编辑

芫花酢炒,一两 牛膝 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粒,炒黑

右为细末,酢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虫。

厚朴丸

编辑

治“翻胃吐逆,饮食噎塞,气上冲心,腹中诸疾。”

厚朴 蜀椒去目微炒 川乌炮去皮,各一两半 紫菀 吴茱萸洗 菖蒲 柴胡 桔梗 茯苓 官桂 皂角去皮弦,炙 干姜炮 人参各二两 黄连二两半 巴豆霜半两

右为细末,入巴豆霜匀,炼蜜为剂,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渐次加至五七丸,以利为度,生姜汤下,食后而卧。此药治效与《局方》温白丸同,及治处暑以后秋冬间下痢大效。

春夏加黄连二两。秋冬再加“厚朴二两。”

三一承气汤子和下同

编辑

当归酒洗焙,二钱半 北大黄去粗皮 芒硝 厚朴姜制 枳实生,各半两 甘草去皮炙,一两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擘开同煎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病重者,每服一两,加姜二片,枣一枚。若不纳药,须时时呷服之,以通为度。虽为下药,有泄有补,卓有奇效。刘河间又加甘草,以为“三一承气” ,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

四生丸

编辑

治一切结热。常服肢体润泽耐老。

生芒硝半两 大黄去皮酒洗,纸包煨香,不可过 黑牵牛头末 皂角去皮生用,各一两

右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

对金饮子

编辑

陈皮焙制,八两 苍术焙 厚朴姜汁炒,各四两 人参 黄芪各一两 黄芩二两半 甘草三两

右㕮咀,每服半两,水盏半,生姜五片,枣二枚,同煎七分,去滓热服。先服承气汤,夜服四生丸。如已效进食,不格拒,方用对金饮子。然初病作且呕吐,胃热类内选用清利之药,审其虚实重轻,方用前药更佳。

昆布丸良方下同

编辑

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饮不下。

昆布洗去咸水 麦冬去心,焙 天冬去心,焙 诃黎勒去请帮助识别此字。各一两半 木通 川大黄微炒 川𥐚硝 㮋李仁汤浸去皮,微炒 肉桂去皮 百合各一两 羚羊角屑 紫苏子 射干

杏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各半两 柴胡去芦 陈皮汤浸去白 槟榔各二钱半

右为细末,炼蜜和捣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热酒送下,夜饭后用绵裹弹子大一丸,噙化。

竹皮散

编辑

治噎声不出

竹皮:一作竹叶 细莘 通草 人参 五味 茯苓 麻黄 桂心 生姜 甘草各一两。

右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药煮取三升,分三服。

吴茱萸丸东垣

编辑

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调中顺气。

吴茱萸 草豆蔻各一钱二分 橘皮 益智仁 人参 黄芪 升麻各八分 白僵蚕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当归身 甘草炙,各六分 木香二分 青皮三分 大麦糵一钱五分 半夏一钱

右为细末,用汤浸蒸饼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细嚼,白汤送下。

滋血润肠汤

编辑

治血枯,及死血在膈,大便燥结。

当归酒洗,三钱 芍药煨 生地黄各一钱五分 红花酒洗 桃仁去皮尖,炒黄 大黄酒煨枳壳炒,各一钱

水锺半。煎七分。入韭汁半酒锺。食前服。

人参利膈丸

编辑

治血少便燥,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各七钱半, 人参、 藿香 枳实炒 当归酒洗 生甘草各一两, 大黄酒蒸透

厚朴姜汁制,各二两

右为末,水丸桐子大,每服三钱,白汤下。

进退黄连汤喻昌下同

编辑

治关格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汁制,各一钱五分

桂枝一钱, 大枣二枚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进法:用本方七味俱不制,水三茶锺,煎一半,温服。退法:不用桂枝,黄连减半,或加肉桂五分。如上逐味制熟,煎服法同。但空心朝服崔氏八味丸三钱,半饥服煎剂耳。

滋液救焚汤

编辑

治五志厥阳之火

生地黄、 麦门冬各二钱,并取汁、 胡麻仁炒研、 炙甘草、 真阿胶、 《紫石英敲碎》 《寒水石敲碎》 《滑石敲碎》,各一钱、 柏子仁炒,七分、 五味四分、 生犀三分,研汁、 生姜汁二茶匙

右除四汁及阿胶,共八物,用名山泉水四茶杯,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滓,入四汁及阿胶,再上火略煎至胶烊化,斟出,调牛黄细末五釐,日中分二三次热服,空心先服“崔氏八味丸三钱。”

崔氏八味丸

编辑

干地黄八两 山茱萸 薯蓣各四两 茯苓 泽泻 牡丹皮各三两 桂枝 附子炮,各一两

右八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

回阳反本汤节庵

编辑

治“阴盛格阳,阴极发躁,微渴面赤,欲坐卧于泥水井中,脉来无力,或脉全无欲绝者。”

熟附子 干姜、 甘草, 人参、 陈皮、 麦门冬 五味子、 腊茶。

面戴阳者,下虚也。加葱七茎、黄连少许,用澄清泥浆水一锺煎之。临服入蜜五匙。冷服取汗为效。

大补元煎景岳全书下同

编辑

治气血大坏,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山茱萸一钱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若泄泻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饮

编辑

凡命门之阴衰阳盛者宜此。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茯苓一钱半。

山药 枸杞各二钱 山茱萸一、二钱畏酸者少用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编辑

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者宜此。

熟地:用如前。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左归丸

编辑

治“真阴不足,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证。”

《大怀熟地》八两 川牛膝酒洗蒸熟,三两精滑者不用 山药炒 山茱茰肉 鹿胶敲碎炒珠 枸杞 菟丝子制 龟胶切碎炒珠,各四两无火者不必用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丸,桐子大,每食前用滚汤或淡盐汤送下百馀丸。

右归丸

编辑

治“元阳不足,命门火衰,而为翻胃噎膈” 等证。

《大怀熟地》八两, 山茱萸微炒 当归各三两。便溏勿用 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枸杞子微炒 鹿角胶炒珠 请帮助识别此字。丝子制 杜仲姜汁炒断丝 山药炒,各四两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右丸法如前,或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五福饮

编辑

治“五脏气血亏损者。”

人参 熟地各随宜。 当归二三钱。 炙草一钱。 白术炒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一阴煎

编辑

治“阴亏而脉证多阳虚火发热动血” 等证。

熟地三五钱, 牛膝一钱半, 甘草一钱, 生地、 芍药、 麦冬、 丹参各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三阴煎

编辑

治肝脾虚损,精血不足等证。

人参随宜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枣仁、 芍药酒炒。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大营煎

编辑

治“真阴亏损,气血虚寒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熟地三、五、七钱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牛膝一钱半 桂 炙草各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金水六君煎

编辑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阴虚血气不足等证。”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编辑

治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甘草 杏仁去皮尖,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者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

芍药枳术丸

编辑

治食积痞满等证

白术面炒 赤芍药酒炒,各二两 枳实面炒 陈皮各一两

荷叶汤煮黄老米粥为丸,桐子大。米饮或滚白汤任下百馀丸。

神香散

编辑

治逆气痰饮膈噎,诸药不效者。

丁香、 白豆蔻。或砂仁亦可

二味等分为末,清汤调下五七分,甚者一钱,日数服不拘。

四味回阳饮

编辑

治“元阳虚脱,危在顷刻者。”

人参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附子炮,去皮脐, 炮干姜各二三钱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徐徐饮之。

六味回阳饮

编辑

治阴阳将脱等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炙甘草一钱, 制附子 炮干姜各二、三钱 当归身三钱如泄泻或血动者以冬术代 熟地五钱或一两。

水二锺,武火煎七八分,温服。

温胃饮

编辑

治中寒,食入反出,噎膈等证。

人参一、二、三钱或一两 白术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或不用 当归一、二钱。滑泄者勿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五君子煎

编辑

治前证

人参二三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炙甘草一钱 白术 茯苓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黄芽丸

编辑

治前证

人参二两, 焦干姜三钱。

右炼白蜜为丸芡实大,常嚼服之。

圣术煎

编辑

治寒湿反胃

陈皮酌用 冬术炒五六钱或一二两。 肉桂、 干姜炒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热服。

豕膏

编辑

治噎膈

当归半斤,浓煎取汁, 猪脂炼过,一斤

右二味,同炼,去其水气,乃入白蜜一斤,再炼少顷,滤净收贮,不时挑服。用治老人之秘结及噎膈闭结等证必妙。如果阳气不行者,仍加生姜四两,同当归煎入。或宜酒者,以酒送服亦可。或气有不利者,加杏仁二两,去皮尖,同前煎入皆妙。或有滞者,当以饧代蜜更妙。是即《内经》所谓“以辛润之” 也。

单方

编辑

凡男妇翻胃吐食,白垩土煆赤,以米酢一升淬之,再 煆再淬,酢干为度,取一两研,干姜二钱半,炮为末,每 服一钱调下,服至一斤以上为妙。千金

又,反胃转食,用地龙屎一两,木香三钱,大黄七钱,为 末。每服五钱,无根水调服。忌煎煿酒酢椒姜热物,其 效如神。经验方

又方:“取螺蛳一斗,水浸取泥,晒干。每服一钱,火酒调 下又方:“取灶中土五年久者为末,米饮服三钱”,经验。百一 反胃吐食:用梁上倒挂尘,黑驴尿调服之。集简方 反胃哕逆:黑铅化汁,以柳木槌研成粉一两,入米酢 一升,砂锅熬膏,入蒸饼末少许,捣丸菉豆大,每服一 丸,姜汤下。圣济下同

多年反胃不止:“紫背铅二两,烧铅以盐卤汁五两,焠 尽,与石亭脂二两同炒,焰起,挑水于上,焰止研匀,蒸 饼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煎石莲干柿汤下。”

吐逆不止,宜用“碧霞丹”:用北黄丹四两,米酢半升煎 干,炭火三秤,就铫内煅红,冷定为末,粟米饭丸梧子 大。每服七丸,酢汤下。集验方

胃虚反胃气逆:“鈆丹二两白矾二两,生熟亭脂半两, 以丹矾研匀,入坩锅内,以炭半升煅赤,更养一夜,出 毒两日,入亭脂同研,粟米饭和丸菉豆大,每日米饮 下十五丸。”圣济下同

反胃吐食,水不能停,黑铅、水银各一钱半,结砂舶硫 黄五钱,官桂一钱,为末,每服六钱,一半米汤,一半自 然姜汁调作一处服。

脾痛反胃:“灵砂一两,蚌粉一两,同炒赤,丁香、胡椒各 四十九粒,为末,自然姜汁煮半夏粉糊丸梧子大”,每 姜汤下二十丸。普济

反胃吐食:雄黄一分,甘草生半分为末,饭丸梧子大, 以五叶草、糯米煎汤,每服四丸。圣济

反胃吐食绝好:赤石脂为末,蜜丸梧子大,每空腹姜 汤下一二十丸。先以巴豆仁一枚,勿令破,以津吞之, 后乃服药。圣惠

痰饮吐水无时节者,其原因冷饮过度,遂令脾胃气 弱,不能消化饮食,饮食入胃,皆变成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散主之。赤石脂一斤,捣筛,服方寸匕,酒饮自 任,稍加至三匕,服尽一斤,则终身不吐痰水,又不下 利,补五脏令人肥健。有人痰饮,服诸药不效,服此遂 愈。千金翼

噎膈反胃:用“北庭砂二钱,水和荞麦面包之,煅焦待 冷,取中间湿者焙干一宿,入槟榔二钱,丁香二个,研 匀”,每服七釐,烧酒送下,日三服,愈即止,后吃白粥半 月,仍服助胃丸药。

又方以北庭砂一两,人言末一两,同入罐内,文武火 升三炷,取出灯盏上末一两,以黄丹末一两,同入罐 内,如上法升之,取末用桑灰霜一两,研匀。每服三分, 烧酒下,愈即止。

又方用“平胃散”各一钱,入硇砂、生姜各五分,为末,沸 汤点服二钱,当吐出黑物如石,屡验。

反胃呕吐:“白矾、硫黄各二两,铫内烧过,入朱砂一分, 为末,面糊丸小豆大”,每姜汤下十五丸。

又方“白矾枯三两,蒸饼丸梧子大。”每空心米饮服十 五丸。普济

反胃吐食:白面二斤半。蒸作大馒头一个。头上开口 剜空。将皂矾填满。以新瓦围住,盐泥封固穵土。请帮助识别此字。安 放文武火烧一日夜,取出研末。枣肉为丸梧子大。每 服二十丸。空心酒汤任下。忌酒色。摘要

饮食入口即吐,困弱无力垂死者,上党人参三大两 拍破,水一大升,煮取四合,热服,日二。兼以人参汁入 粟米、鸡子白、薤白煮粥与啖。李真方司勋于汉南患 此,两月馀,诸方不瘥,遂与此方,当时便定,后十馀日 遂入京师。绛每与名医论此药难可为俦也。兵部手集 《食入即吐》用人参一两,半夏五钱,生姜十片,水一斗, 以杓扬二百四十遍,取三升,入白蜜三合,煮一升半, 分服。金匮方

噎食膈气:马蹄香四两为末,好酒三升熬膏,每服二 匙,好酒调下,日三服。

血风反胃:香白芷一两切片,瓦炒黄为末,用猪血七 片,沸汤泡七次,蘸末食之,日一次。妇人良方

反胃恶心,药食不下:京三棱炮一两半,丁香三分,为 末,每服一钱,沸汤点服。圣济

噎膈拒食:“端午采头次红花,无灰酒拌焙干”,血竭、瓜 子样者,等分为末,无灰酒二盏,隔汤顿热徐咽。初服 三分,次日四分,三日五分。简便方

反胃吐食:火炊草焙为末,蜜丸梧子大,白汤下五十 丸。百一

反胃上气:芦根、茅根各二两,水四升,煮二升,分服。千金 食已即吐,胸中有火也。大黄一两,甘草二钱半,水一 升,煮半升,温服。玉函

膈气哽噎:甘遂面煨五钱、南木香一钱,为末,壮者一 钱,弱者五分,水酒调下。怪病奇方

久冷反胃: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锉细同煮,研如面 糊,每米饮化服一钱。奇效良方下同

又方用姜汁打糊,和附子末为丸,大黄为衣。每温水 服十丸。

又方用长大附子一个,坐于砖上,四面著火渐逼,以 生姜自然汁淬之,依前再逼再淬,约姜汁尽,半椀乃 止。研末。每服一钱,粟米饮下,不过三服,瘥。或以猪腰子切片,炙熟蘸食。

又方用“大附子一个,切下头子,剜一窍,安丁香四十 九个在内,仍合定线扎入砂铫内,以姜汁浸过,文火 熬干为末。每挑少许,置掌心舐吃,日十数次。”忌毒物 生冷。

反胃吐食:王瓜灯上烧存性,为末一钱,入好枣肉,《平 胃散》末二钱,酒服,食即可下。即野甜瓜,北方多有之。 丹溪纂要

噎塞膈气:威灵仙一把,酢蜜各半盏,煎五分,服之吐 出宿痰愈。经验方

“治反胃吐食。”透骨草、独科、苍耳、生牡蛎各一钱,姜三 片,水煎服。

治气膈噎食用“《隔山消》二两,鸡肫皮一两,牛膝、南星、 朱砂各一两,急性子二钱,为末,炼蜜丸小豆大。”每服 一钱,淡姜汤下。

噎食:用荞麦秸烧灰淋汁,入锅内煎取白霜一钱,入 蓬砂一钱,研末,每酒服五分。海上方

噎食不下:赤稻细梢烧灰,滚汤隔绢淋汁三次,取汁 入丁香一枚,白豆蔻半枚,米一盏,煮粥食,神效。摘元方 反胃吐食:莺粟粥:用白莺粟米三合,人参末三大钱, 山芋五寸细切,研三物,以水二升三合,煮取六合,入 生姜汁及盐花少许,和匀分服,不计早晚。亦不妨,末 服汤丸。图经

反胃膈气不下食者,“大仓散。”用仓米或白米,日西时 以水微拌湿,自想日气如在米中,次日晒干,袋盛挂 风处,每以一撮,水煎和汁饮之,即时便下也。

又方陈仓米炊饭焙研,每五两入沉香末半两,和匀, 每米饮服二三钱。普济

反胃呕吐不止:用干饧糖六两,生姜四两,二味同捣 作饼,或焙或晒,入炙甘草末二两,盐少许,点汤服之。 常熟一富人病反胃,往京口甘露寺,设水陆泊舟岸 下,梦一僧持汤一杯与之,饮罢便觉胸快,次早入寺, 供汤者,乃梦中所见。僧常以此汤待宾,故易名“甘露 汤。”能利胸膈,养脾胃,进饮食。

膈气噎塞,饮食不下:用碓嘴上细糠,蜜丸弹子大,时 时含咽津液。圣惠

反胃吐食:芥子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千金

反胃噎疾:萝卜蜜煎浸油,细嚼咽,良。普济下同 反胃羸弱:用母姜二斤,捣汁作粥食。

又方用生姜切片,麻油煎过为末,软梀蘸末嚼咽。 反胃欬噫,生姜四两捣烂,入兰香叶一两,椒末一钱, 盐和面四两,裹作烧饼,煨熟,空心吃,不过两三度效。 反胃入甘蔗汁和之。

反胃吐食:松节煎酒细饮之。百一

反胃吐食:“大枣一枚去核,用螌蝥一枚,去头翅,入在 内,煨熟去蝥,空心食之,白汤下,良。”

反胃呕哕:干枣叶一两藿香半两丁香二钱半每服 二钱,姜三片,水一盏前服。圣惠

反胃转食,药物不下:用大雪梨一个,以丁香十五粒, 刺入梨内,湿纸包四五重,煨熟食之。总录

反胃吐食:棠梨叶,油炒去刺为末,每旦酒服一钱。山居 四要

反胃吐食:干柿三枚,连蒂捣烂,酒服甚效。切勿以他 药杂之。

反胃吐食:真橘皮以日照西壁土炒香为末,每服二 钱,生姜三片,枣肉二枚,水二锺,煎一锺,温服。直指方 反胃呕哕:枇杷叶去毛炙丁香各一两人参二两每 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服。圣惠

反胃吐食:用胡椒酢浸日干,如此七次,为末,酒糊丸 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酢汤下。

又方用胡椒七钱半,煨姜一两,水煎,分二服。

又方用胡椒、半夏汤泡,等分为末,姜汁和丸梧子大。 每姜汤下三十丸。

噎食不纳:荜澄茄、白豆蔻等分为末,干舐之。寿域神方 反胃吐食,吐出黑汁,治不愈者:用荜澄茄为末,米糊 丸梧子大,每姜汤下三四十丸,日一服,愈后服平胃 散三百贴。永类钤方

反胃吐食:用甘蔗汁七升,生姜汁一升,和匀,日日细 呷之。梅师方

一切反胃:“虎脂半斤切,清油一斤,瓦瓶浸一月,密封, 勿令泄气。”每以油一两,入无灰酒一盏,温服,以瘥为 度,油尽再添。寿域神方

反胃吐食:取虎肚生者勿洗,存查秽,新瓦固煅存性, 入平胃散末一两和匀,每白汤服三钱,神效。保寿堂方 噎食:取鹏乌未生毛者一对,用黄泥固济,煅存性为 末,每用一匙,以温酒服。寿域神方

胃热吐食,清膈散:用蝉蜕五十个去泥,滑石一两为 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蜜调服。家宝方

反胃吐食:用黄蚬壳并田螺壳,并取久在泥中者各 等分,炒成白灰,每二两入白梅肉四个,捣和为丸,再 入砂盒子内,盖定泥固,煅存性,研细末。每服二钱,用人参缩砂汤调下。不然,用陈米饮调服亦可。凡觉心 腹胀痛,将发反胃,即以此药治之。百一

反胃膈气:“壁虎七个,砂锅炒焦,木香、人参、朱砂各一 钱半,乳香一钱,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木香汤 下,早晚各一服。”摘元方

反胃吐食。请帮助识别此字。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 反胃吐食:用大鲫鱼一尾,去肠留鳞,入绿矾末,令满 泥固,煅存性研末。每米饮服一钱,日二。本事 膈气吐食:“用大鲫鱼去肠留鳞,切,大蒜片填满,纸包 十重,泥封,晒半干,炭火煨熟,去皮取肉,和《平胃散》末 一两,杵丸梧子大,密收。”每服三十丸,米饮下。经验 反胃吐食:石莲肉为末,入少肉豆蔻末,米汤调服之。 直指

反胃吐食:用母丁香一两为末,以盐梅入捣和丸芡 子大,每噙一丸。

又方用母丁香、神麹炒等分为末。米饮服一钱, 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 大,噙咽之。摘元方

反胃关格,气噎不通:丁香、木香各一两,每服四钱,水 一盏半,煎一盏,先以黄泥做成碗,滤药汁于内,食前 服,试之有效。土碗取其助脾也。经验方 噎膈反胃:用糯米末,以牛涎拌作小丸,煮熟食。集成 又方香牛饮用牛涎一盏,入麝香少许,银盏顿热,先 以帛紧束胃脘,令气喘解开,乘热饮之,仍以丁香汁 入粥与食。得效方

又方“千啭丹:用牛涎、好蜜各半斤,木鳖仁三十个,研 末,入铜器熬稠。”每以两匙和粥与食,日三服。普济 巧妇鸟窠,治膈气噎疾,以一枚烧灰酒服,或一服三 钱,神验。易简方

噎膈反胃,诸药不效:真阿魏一钱,野外干人屎为末, 三钱,五更,以姜汁蘸食,能起死人,乃赵王请帮助识别此字。方也。永类 钤方

噎食不下:人屎入萝卜内,火炼三炷香,取研,每服三 分,黄酒下,三服效。海上名方

反胃噎膈,大力夺命丸:“牛转草、杵头糠各半斤,糯米 一升为末,取黄母牛涎和丸龙眼大,煮熟食之。入砂 糖二两尤妙。”正传

膈气不食:《天灵盖》七个,每个用黑豆四十九粒,层层 隔封,水火升降,杨梅色,冷定取出,去豆不用,研末,每 服一钱,温酒下。集效方

反胃吐食:蚕茧十个煮汁,烹鸡子三枚食之,以无灰 酒下,日二服,神效。或以缫丝汤煮粟米粥食之。惠济方 噎食病,数月不愈者,用狗宝为末,每服一分,以威灵 仙二两,盐二钱,捣如泥,将水一锺搅匀,去查调服,日 二,不过三日愈,后服补剂。摘要

反胃膈气丁丹。请帮助识别此字。《祖传》“狗宝丸用硫黄、水银各一钱, 同炒成金色,入狗宝三钱为末,以鸡子一枚,去白留 黄,和药搅匀,纸封泥固,糖火煨半日,取出研细。”每服 五分,烧酒调服,不过二三服见效。颐真堂方

噎塞不通:羚羊角为末,饮服方寸匕,以角摩噎上。外台 治胃反食即吐,“捣粟米作面,水丸楮子大七枚,烂煮, 内酢中,细细吞之,得下便已。面亦得用之。”千金下同 又方:“饮白马尿即止。”

又方:“烧先死鸡䏶胵灰,酒服,男雄女雌。” 又方:“淘小芥子,曝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

食后吐酸水:用干姜食茱萸各二两,二味治下筛,酒 服方寸匕,日二。名“治中散”,胃冷者立验。

卒噎,捻取饭盆边零饭一粒食之,即下。

又方常食干粳米饭,即不噎。

又方:“末火炭蜜丸弹子大,含少少咽,即下。”

膈气用大鲫鱼一尾,自死者可用,活者不用。割腹去 肠杂留鳞,用大蒜去净皮,薄切片,填入鱼腹中,仍合 定为一尾,用湿纸包定,以麻皮缚之,却用熟黄泥厚 固干,以糠火煨熟,取出去鳞刺骨,将肉入《局方》平胃 散末,捣和为丸,梧桐子大,晒干收贮,勿令泄气。每服 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气噎食不得下,喉中如有肉块:用昆布一两,洗去咸 水,小麦二合,水三盏,煎小麦烂,去查,不拘时,每服一 小盏。仍取净昆布,频含二三片,津咽下,有效。

胸鬲气滞,食噎不下:以手巾布包杵头糠,时时拭齿, 刮舂米杵头细糠,煎汤呷之亦可。

男妇噎膈:“用鸡嗉子两个,带宿食用纸裹,外用黄泥 固济,炭火烧,烟尽为度,取出去泥,嗉子内宿食不可 动”,入木香、丁香、沉香各一钱,共为细末,用大枣煮熟, 去皮核,研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噎鬲气滞,烦闷吐逆,饮食不下:芦根五两锉,水三盏, 煎二盏,不拘时温服,时时服之,尤效。

又方:白猪肚连食烘干为末。每服二三钱,酒调下。 又方:千叶白槿花阴干为末,老米汤调送一钱,三五 口不转,再将饮调药送之,名“槿花散

鍼灸

编辑

《甲乙经》曰:“胸满,呕无所出,口苦舌干,饮食不下,胆俞 主之。”

胸胁榰满。痹痛骨疼。饮食不下。呕千金作欬逆气上烦心, 紫宫主之。

胸胁榰满,鬲塞,饮食不下,呕吐,食复出,中庭主之。 胸中榰满,痛引膺,不得息,闷乱烦满,不得饮食,《灵墟》 主之。

胸胁榰满,鬲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郎》 主之。

伤忧悁思气积,中脘主之。

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

食饮不下。腹中雷鸣。大肠不节。小便赤黄。阳纲主之。 《千金方》曰:“丰隆。主不能食。”

维道,主三焦有水气,不能食。

《胃腧》,“主呕吐,筋挛,食不下,不能食。”

大肠腧,《周荣》主食不下,喜饮。

阳纲、期门、少商、劳宫,主饮食不下。

章门,主“食饮不化,入腹还出,热中不嗜食,苦吞而闻 食臭,伤饱,身黄酸疼,羸瘦。”

中庭、中府,主膈寒,食不下,呕吐还出。

中极,主饥不能食。

凡饮食不化,入腹还出,先取下脘,后取三里泻之。 《胃反》灸两乳下各一寸,以瘥为度;又灸脐上一寸,二 十壮。又灸内踝下三指,稍斜向前,有穴三壮。

《东垣十书》曰:“吐食不化,取上脘、中脘、下脘。”

“今日食。明日吐。”取心俞膈俞。俱沿皮寸半。又灸膻中 七壮。又取巨阙胃脘寸半。各灸五十壮。

翻胃:取商丘、通谷、巨阙、然谷、隐白、阳陵泉、内庭、膈关。 《医学纲目》曰:“翻胃,取劳宫一分,灸中脘泻之;又取心 俞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补之。”

翻胃吐食,“灸中魁,在中指第三节,泻之;又取中脘寸 半,腕骨一分,泻之,灸。”

五噎吞酸,多唾,呕吐不止:取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气 即泻三吸。又取通关,在中脘两旁各五分,鍼入八分, 左撚能进饮食,右撚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鍼四 效。”凡下鍼后良久,觉脾磨食,运鍼动,为一效;次鍼破 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 觉气流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噎塞膈气。取“通谷。”

五噎分灸法:“气噎亶中忧噎心俞食噎乳根劳噎鬲 俞思噎天府。”

又法:“取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 取亶中、太白、下脘、右关、脾俞、胃俞。”

《景岳全书》曰:“噎膈,灸膏肓百壮,以多为佳。又灸膻中、 中脘、膈俞各七壮。”

又法:“灸心俞、天府、乳根各七壮,三里三七壮。”

翻胃,灸上脘、中脘、下脘各二七壮,《天枢》三七壮。

导引

编辑

《保生秘要》曰:“膈噎证有数种,有气虚恼怒而郁,有血 虚倚靠劳伤,有食凝滞而成,有脾泻受亏,败坏元气。 有因痰火积滞,有感七情六欲,醉饱房劳,脾胃受制, 阴阳不交,所以有膈证也。导引行功,宜带饥,以双手 悬梁,将身下坠,微纳气数口,使气冲膈盈满,两足踏 步,二九一度之数,郁膈气逆,胃口虚弱,不药而愈。 运”功此证。始行调息。而坐按周天计。筹咽神水一斤。 意坠丹田。次守艮背运请帮助识别此字。《胸》,或梭或散,坐卧可行,有 动有静,百日功成。

又法“胸前推开至脐,再升涌泉水洗之。”

念背,想肾水通背,洗出心头推开,下大肠九曲,去 上膈热,下膈寒,口干燥。《导引法》:心头推开,又想肾水 升至背,流出心头,洗之,不嘻而吸之。或念背,舌托上 腭,而津液自生。

上膈冷下膈热《导引法》“推开心头至脐,少顷,于脐下 想一条水,下膀胱,上尾闾,直至顶门,滴下心头归脐, 旋转洗之。”

医案

编辑

《史记·仓公传》曰: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 切其脉,告曰:“气鬲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 得之少忧,数忔食饮。”臣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 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 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 “脉来数,病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 为重阳,重阳者逿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 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

《儒门事亲》曰:遂平李官人妻,病咽中如物塞,食不下, 中满。他医治之不效。戴人诊其脉曰:“此痰膈也。《内经》 曰:‘三阳结为膈’。王启元又曰:‘格阳’。云:‘阳盛之极,故食 则格拒而不入。先以通经散越其一半,后以舟车丸 下之,凡三次,食已下;又以瓜蒂散再越之,健啖如昔 日矣’。”

《本事方》曰:《外台》载昔幼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等, 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 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朝夕。 忽有卫士云:“服驴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后食唯吐一 半。晡食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后奏知大 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时俱差。此药稍有毒,服 时不可过多,盛取尿,热服二合,病深者日服,良验。 《丹溪》曰:“一中年妇患反胃,以四物汤加和白陈皮留 尖桃仁、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其或生虫 也,与数十贴而安。”

台州一木匠,年二十七,勤于工作,而性巧慧。有一艾 妻,且喜酒,病反胃者半载,其面白,其脉涩而不匀,重 取则大而弱,小便八九日方通一次,粪皆燥结如羊 屎,甚羸乏无力。余谓“精血耗竭也。”先与甘蔗汁煎六 君汤,加附子、大黄与之,俟大便稍润,令谢去工作,卧 牧牛家,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顿尽一杯,一昼夜可 五六次,以渐而至七八次,其馀菜果粥饭,皆不入口, 半月而大便润,月馀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 饮甘蔗汁少许,近两月而安矣。

“杭州一男子,四十馀岁,患反胃两月矣,口干而不喜 饮食,有时不吐,或吐则食物裹涎沫而出,吐后胸膈 方快,其脉但涩,重则弦大”,盖其壮年多服金石房中 之药所致。时正秋初尚热,遂令其多作竹沥,煮莺粟 米为粥,代粥饭与之,每啜一二口而止,却带温频频 与之。自此不吐。至旬日稍凉,以流水作稀粥,入少竹 沥与之。时间以四物汤加陈皮益其血,月馀而安。 《医学纲目》曰:“杨时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 日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二十日,泻出肉块虾蟆五 六枚,白脓二升,愈。”

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万病紫菀 丸五丸,至十日,泻出青蛇五七条,下恶脓三升愈。 《广五行记》云:永徽中,有僧唯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 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经而卒。”弟 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 鳞。弟子置椀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尽。时夏 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 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五噎比。后人以蓝治噎。 误矣。

《医宗必读》曰:“邑宰张孟端夫人,忧怒之馀,得食辄噎, 胸中隐隐痛。余诊之曰:‘脉紧且滑,痰在上脘,用二陈 加姜汁、竹沥’。长公伯元曰:‘半夏燥乎’?余曰:‘湿痰满中, 非此不治’。遂用四剂,病尚不减,改大半夏汤,服四贴, 胸痛乃止;又四贴而噎亦减,服二十剂而安。若泥半 夏为燥,而以他药代之,岂能愈乎?惟痰不盛,形不肥” 者,不宜与服也。

江右太学方春和年近五旬,多欲善怒,患噎三月,日 进粉饮一锺,腐浆半锺,且吐其半,六脉细软。此虚寒 之候也。用理中汤加人乳、姜汁、白蜜、半夏,一剂便减, 十剂而日进糜粥,更以“十全大补”加竹沥、姜汁四十 贴,诸证皆愈。

南都徐奉诚,膈噎不通,查质之物,不能下咽,惟用人 乳、醇酒数杯,吐沫不已。求治于余。余曰:“口吐白沫,法 在不治。脉犹未败,姑冀万一。”用人参、黄芪、当归、白术、 陈皮、桃仁、牛乳、白蜜、姜汁,连进十剂,白沫渐少。倍用 参、术,三月全安。

嘉定钱远之二十五岁,以鼓盆之戚,悲哀过度,不能 食饭。又十馀日,粥亦不能食,随食随吐,二便闭涩,自 谓必死,求诊于余。余曰:“脉按有力,非死证也。”以酒蒸 大黄加桃仁、当归、砂仁、陈皮,蜜丸与服。凡五服而下 燥屎干血甚多,病若失矣。数日之间,能食倍常。 《医学正传》曰:“一人年五十三,夏秋间得噎证,胃脘痛, 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殊甚。求 余治。诊其脉,右手关前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 部俱沉弦,尺带芤。余曰:“此中气不足,木来侮土,上焦 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 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子以补气,二陈以 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炒枳实、䒷蒌仁,少加砂 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 馀贴,病全安。

《寓意草》曰:“李思萱室人有孕,冬月感寒,至春而发。初 不觉也,连食鸡面、鸡子,遂成夹食伤寒,一月才愈。又 伤食物,吐泻交作,前后七十日,共反五次,遂成膈证, 滴饮不入。延诊时,其脉上涌而乱,重按全无,呕哕连 绵不绝,声细如虫鸣,久久方大呕一声。余曰:‘病者胃中全无水谷,已翻空向外,此不可救之证也。思萱必’” 求良治,以免馀憾。余筹画良久,因曰:“万不得已,必多 用人参。但才入胃中,即从肠出,有日费斗金,不勾西 风一浪之譬,奈何?”渠曰:“尽在十两之内,尚可勉备。”余 曰:足矣。乃煎人参汤,调赤石脂末,以坠安其翻出之 胃,病者气若稍回,少顷大便,气即脱去。凡三日服过 人参五两,赤石脂末一斤,俱从大肠泻出,得食仍呕, 但不呕药耳。因思必以药之查滓如粞粥之类与服, 方可望其少停胃中;顷之传下,又可望其少停肠中。 于是以人参、陈橘皮二味,剪如芥子大,和粟米同煎 作粥,与服半盏不呕,良久又与半盏,如是再三日,始 得胃舍稍安。但大肠之空,尚未填实,复以赤石脂为 丸,每用人参汤吞两许,如是再三日,大便亦稀。此三 日参橘粥内已加入陈仓米,每进一盏,日进十馀次, 人事遂大安矣。仍用四君子汤丸调理,通共用人参 九两全愈。然此亦因其胎尚未堕,有一线生气可续, 故为此法以续其生耳。不然者,用参虽多,安能回元 气于无何有之乡哉?后生一子小甚,缘母病百日失 荫之故。

黄咫旭乃室,病膈气二十馀日,饮粒全不入口。延余 诊时,尺脉已绝而不至矣。询其二便,自病起至今,从 未一通,止是一味痰沫上涌,厌厌待尽,无法以处。邑 庠有施姓者,善决生死,谓其脉已离根,顷刻当坏。余 曰:“不然。《脉经》明有开活一款云上部有脉,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不吐者死,是吐则未必死也。但得天气下 降,则地道自通,故此证倍宜治中,以气高不返,中无 开阖,因成危候,待吾以法缓缓治之,自然逐日见效。” 于是始独任以观验否,迺遂变旋覆、黛、赭成法,而用 其意,不泥其方。缘女病至尺脉全无,则莫可验其受 孕,万一有而不求,以赭石、干姜辈伤之,呼吸立断矣。 姑阙疑,以赤石脂易赭石,煨姜易干姜,用六君子汤 加旋覆花煎调服下,呕即稍定。其岳父见用人参,以 为劫病而致憾。余曰:“无恐也,治此不愈,愿以三十金 为罚。如愈,一文不取。”乃全神照应,药必亲调,始与服 之。三日后渐渐不呕,又三日后,粥饮渐加,举家甚快。 但病者全不大便,至是已月馀矣。一则忧病之未除, 再则忧食之不运,刻刻以通利为嘱。余曰:“脏气久结, 食饮入胃,每日止能透下肠中一二节。食饮积之既 久,脏气自然通透,原议缓治,何得急图耶?”举家佥以 余为不情,每进诊脉,辄闻病者鼻息之扬,但未至发 声相詈耳。盖余以归、地润肠之药,恐滞膈而作呕;硝、 黄通肠之药,恐伤胎而陨命。姑拂其请,坚持三五日, 果气下肠通,而病全瘳矣。病瘳,而其家窃议曰:“一便 且不能通,曷贵于医耶?”月馀,腹中之孕,果渐形著。又 议曰:“一孕且不能知,安所称高耶?”吁嗟!余之设诚而 行,以全人夫妻子母,而反以得谤也,岂有他哉!惟余 得谤当世之所谓医者,然后迺得名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