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8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八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八

  傷寒門十四

  陶華全生集發狂 心下滿 欬嗽 喘 心下悸 身振 戰慄 腹滿 腹

  痛 小腹滿 小便不通 小便數 小便難少 小便自利 不大便 無表裏證 陰陽

  證 陽證似陰 陰證似陽 太陽脈似少陰少陰證似太陽 陰證身熱面赤 陰毒 胸

  中冷厥 除中 寒熱二厥 蚘厥 冷結膀胱 短氣 多眠 晝夜偏劇 不眠 咽痛

   怫鬱 驚惕 奔豚 狐惑 漱水不欲嚥 百合 瘛瘲 肉瞤筋惕 肉苛 鬱冒

  過經不解 目直視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八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八

编辑

傷寒門十四

编辑

《明陶華全生集》

编辑

發狂

编辑

傷寒發狂,最為惡候,其例多般,要在明辨治之。陽盛 發狂者,陽盛則四肢實,實則登高而歌也。此傷寒熱 毒入胃,併入於心,遂使神不寧而志不定,始得少臥 不安,妄語悲歎,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踰垣上屋, 罵詈叫喊,不避親疎,大渴欲飲,獨陽亢盛,重陽者狂, 此神明之亂,皆非素所能為,乃病之使然也。一切發 狂奔走,勢不可遏者,須於病人處生火一盆,用酢一 碗,傾於火上,其煙衝入病人鼻內,仍將薑汁噴於病 人頭面身體手足即安,方可察其陽狂陰躁用藥。若 病初起,頭疼發熱,惡寒體痛,表證皆除,已後熱邪傳 裏,大渴飲水,目赤脣焦,舌乾齒燥,狂妄不寧,脈來洪 數有力,大便實者,急宜大承氣下之。不大下之,何能 止也?如熱勢輕,未可大下者,宜加減三黃石膏湯治 之。但見舌卷囊縮,難治。間有可生,亦宜急下,不可緩 也。與陰證囊縮者,大不侔矣。若發狂直視,便溺自遺, 與夫汗後大熱,脈躁疾,狂言不能食,死也。陽明經病, 欲作汗而狂者,病人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骨 節痛,翕然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此水 不勝土。穀氣與汗共併。故發狂。脈緊者。則汗出而愈 也。

若畜血發狂者,傷寒六七日,或八九日,其人發狂,脈 沉數,乃熱在下焦,小腹硬滿而痛,或身黃,小水自利, 以其有畜血也,宜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熱輕 者,喜忘如狂,脈微身黃,脣痿舌青口燥,或但漱水而 不飲嚥者,又無寒熱,小便自利,大便黑色,此亦畜血 證也,輕用犀角地黃湯,甚者桃仁承氣湯下血則愈。 若太陽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而血自下者,愈。若 外不解,與桂枝湯,外已解,內不消,但小腹急結,或硬 痛滿,小便自利,大便黑,亦畜血證也,桃仁承氣湯。此 三者,雖如狂,未至於狂也。

驚狂者,傷寒脈浮無汗,醫以火逼取汗,必驚狂臥起 不安,宜桂枝救逆湯調辰砂末。溫病發狂者,乃冬月 伏寒所化,至春時因溫氣而發也。表證在者,芎蘇散 合羌活沖和湯加柴、葛。若半表半裏者,小柴胡湯。若 脈大胸滿多痰發狂者,小柴胡加枳、桔、䒷蔞、山梔、升 麻吐之。若脈浮數,壯熱而不得汗出者,宜六神通解 散汗之。若表裏俱實熱盛者,宜三黃石膏湯主之。 若邪熱傳裏,燥渴讝妄,大便祕實者,當用大承氣湯 下之。

若熱病發狂者。乃冬月伏寒所化。至夏月因炎暑而 發。其熱勢比之溫病尤加盛也。

若發表,用「神朮湯」加芎、蘇。

若發狂無汙,脈數大者,六神通解散汗之。熱甚者,三 黃石膏湯主之。裏熱燥渴讝妄,大便實,脈洪大者,大 承氣下之。

一切熱證發狂,切不可掩閉牀帳,務用揭開,放入爽 氣良久,隨用銅鏡按在心胸間,熱勢稍退即除。若傷 寒溫熱勢太盛,發狂燥渴不止者,將硝半斤研細,用 水一盆,用青布方圓一尺許,三五塊浸於硝水中,微 攪半乾,搭在病人胸膛并後心上,頻易冷者搭之。如 得睡汗乃愈。如熱極盛,此法不能解,當用解結湯開 在「結胸」條下。服後作寒戰汗出乃愈。

若熱極舌出不收者,用麻黃湯洗淨,將冰片、牛黃、麝 香研末點舌上即收,此為良法。時行發狂者,與此同 治法大抵通治傷寒溫熱病,及時行發狂者。

若得汗出者生。不得汗出者死。

「若脈小逆冷者難治。」正謂溫熱時氣,不得汗出則發 狂也,要在察而治之陽毒發狂者,其人素有積熱於內,因患傷寒,又失汗 下,乃熱溫為病,六脈洪大而數,其人舌捲目赤,脣黑, 鼻如煙煤,或面赤咽痛,狂言下利赤黃,大渴欲死,或 發斑黃,頭面胸背狀如錦紋,或如豌豆之類而發狂 者,七日內可治,七日外則難治也。宜陽毒升麻湯。甚 者三黃石膏湯。大抵與陽盛發狂治例相同。因有發 斑咽痛。故曰毒也。

陽厥怒病發狂者,因陽氣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 名「陽厥。」蓋陽暴折,鬱而多怒,則發狂也。治以鐵落飲 者,以金制木之法也。取鐵性沉重之義,最能墜熱開 結,倍以平肝降火之劑。若兼痰火內盛而狂者,宜入 竹瀝、薑汁,加芩、連降之,調辰砂末。

又有陰證發躁,如發狂狀,實非狂也。其病初起,無頭 疼,不煩躁悶。蓋陰極發躁,欲坐臥於泥水井中者,或 欲陰涼處坐,躁亂不安者,皆如狂也。但手足逆冷,脈 沉細,雖煩渴不能飲水者是也,用霹靂散溫之,宜冷 服。甚則身寒微熱,面赤戴陽足冷,煩躁不安,脈數大 無力,乃裏寒下虛,此虛陽伏陰而躁,宜人參四逆湯 冷服。但見厥冷下利,煩躁不眠,脈不出者,難治。庸醫 不識陰證似陽,又不詳陰脈,虛陽上隔而躁,見其面 赤身熱而悮作陽狂實熱。反與涼藥,則反成大害矣。 用涼水半盞試之。入口即吐出而不納者是也。蓋水 性則寒,故知陰極而躁也。須詳脈有力無力,此為定 法。

心下滿

编辑

心下滿者,正在心之下,胃之上,此自滿也,非下之而 滿也。若因下早而致滿者,此為痞氣也。別有治條。「凡 心下滿,以手按之則散而硬者,此虛氣也。如不發熱 者,以木香和中湯主之。若發熱者,以小柴胡加枳實、 薑炒黃連去黃芩治之。若按之汨汨有聲而軟者,此 停水也,用小半夏湯合減桂五苓散主之。」

若按之硬痛者,有宿食也。輕則消導,重則用承氣下 之。其少陽證,寒熱嘔而口苦、脅痛、脈弦,心下滿者,若 未曾下,乃表邪傳至胸中,未入乎腑,證雖滿悶,尚為 在表,正屬少陽部分,只用小柴胡加枳桔,以治其悶。 如未效,仍以小柴胡合小陷胸湯,一服,豁然神效,世 俗皆所未知也。

若寒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饑不能食,宜爪蔕散吐之。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下,下之則利,利不止者死。 又脈浮大有力,心下滿硬,有熱,燥渴讝語,大便實者, 此屬臟病,宜攻之。按:此言屬臟者,宿屎在臟也,故可 下。若食在胃口,未入於胃,亦未可下也。備詳「食積類 傷寒」條下。

大抵腹中滿、心下滿、胸中滿,俱不可用甘草、糖、棗甘 甜之物,蓋甘能補氣填實故也。外用前擦法甚良。

欬嗽

编辑

欬者,俗呼為「嗽。」肺為邪干,氣逆不下。有肺寒而欬,有 停飲而欬,有邪在半表半裏而欬,治各不同。凡表寒 欬者,脈浮緊,惡寒身痛,拘急無汗,用麻黃湯、三物湯 汗之。痰吐如膠者,金沸草散主之。

若有熱者,參蘇飲去半夏、木香,加桑皮、杏仁、麻黃汗 之,察時令用藥。若「表寒未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 而欬,小青龍湯主之。若虛人感冒風寒而欬,或惡風 頭疼、乾嘔,宜人參杏仁湯主之。」凡傷寒三四日,傳少 陽經,脈弦,口苦發熱惡寒而欬者,小柴胡去參,加五 味、乾薑少許,麥冬、知母、貝母。若發熱胸中滿而欬者, 加䒷蔞、黃連;若渴,加天花粉,去半夏。若胸脅滿,發熱 而欬者,加枳殼、桔梗。「凡少陰病,脈沉,四肢逆冷而欬 者,四逆散加乾薑、細莘、五味。若少陰病,四肢沉重,痛 而自利而欬者,此裏有水也,真武湯主之。」凡太陽病, 若身熱欬嗽,乾嘔,微喘而利,惡寒腹痛,小青龍湯主 之。若身涼欬嗽,乾嘔微利,心下滿,脅「下痛,十棗湯主 之。」按小青龍湯治太陽表寒停水也,十棗湯治太陽 裏寒停水也,真武湯治少陰裏寒停水也,各有加減 法。凡陰證手足逆冷,脈沉而欬者,四逆湯加五味主 之。大抵傷寒欬嗽,不與雜病同也。按仲景治法,有嗽 者,不分陰陽二證,俱用五味乾薑。病初起卒難便用 五味,恐其酸收閉住邪氣故也。然後用五味者。蓋收 肺氣。保肺金而止嗽。以乾薑之辛。溫肺金。而散逆氣 先入肺矣。用者詳之。

喘者,有邪在表而喘,有邪在裏而喘。有水飲而喘。在 表者,心腹滿而不堅,脈浮緊,惡寒身痛,無汗而喘,宜 麻黃湯汗之。若表有風邪發喘,脈浮緩有汗,宜桂枝 湯,更加厚朴、杏仁主之。《經》云:喘而汗出,宜和之。汗不 出而喘,宜發之。凡汗後飲水者,水停心下,有水氣,乾 嘔發熱而喘或欬者,小青龍湯主之。凡發汗後,汗出 而喘,無大熱者,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凡太陽 病,悮下之,利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 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凡陽明病,內實,不大便,潮熱,腹 堅滿,自汗燥渴而喘者,大柴胡加厚朴、杏仁主之。甚者用承氣湯下之。凡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不可下,宜麻黃湯主之。凡陰證厥逆,脈沉細,氣短促, 喘而無汗者,可治,宜四逆湯加五味杏仁主之。若冷 汗自出如油,或汗出髮潤,或額汗出如珠不流,喘而 不休者,皆死證也。凡虛人脈伏,若手足厥冷而喘者, 五味湯主之。凡暴感風寒,脈浮緊無汗而喘者,蘇陳 九寶湯主之。凡熱盛有痰,脈弦數而喘者,不可汗下, 用小柴胡加知母、䒷蔞、貝母、桔梗、陳皮和之。胸脅滿 加枳殼、桔梗、青皮,去甘草。心下滿加枳實、黃連,去甘 草。舌燥飲水而喘者,加石膏、知母、天花粉,去半夏。然 雖發喘,病之常也。其或直視讝語,或目上視,或目斜 視,汗出喘滿者,俱不治也。

心下悸

编辑

悸者,怔忡也,心中築築然動,氣而不安也。其證有二 焉:一者氣虛,一者停飲。其氣虛者,陽氣內弱,心中虛 空而悸,又汗下後,正氣內虛,亦令人悸,與氣虛而悸, 則又甚矣。治法皆須實其浮氣也。其停飲者,因飲水 過多,停滿心下,心火惡水,不能自安而為悸也。治法 須分水氣,雖有餘邪,必先治悸與水,免使水氣散之, 而成他證也。故《經》有云:「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 小建中湯。」少陰病,四肢逆冷而心中悸者,四逆散加 茯苓桂主之。凡飲水過多而悸者,宜茯苓甘草湯合 五苓散分利之。太陽病,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 下悸惕,欲得按者,宜桂枝甘草湯。凡厥而心下悸者, 此有水氣,當先治水,茯苓甘草湯。不然水入胃中,必 作利也。凡汗下後,內虛而悸者,小建中湯合人參三 白湯主之。若脈沉細者,真武湯主之。《經》云:先煩後悸 為熱,竹葉石膏湯加參。先悸後煩者為虛,宜小建中 湯。若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故心下悸,茯苓桂 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裏急,豬苓湯。陽明病,壯 熱往來,心下悸,小便不利,心煩喜嘔,小柴胡加葛根、 豬苓。太陽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白朮 甘草湯。太陽汗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肌體瞤動, 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少陽耳聾目赤,胸滿而煩,妄 加吐利,則悸而驚,與小建中湯。有熱,小柴胡湯主治 也。

身振

编辑

「振者,身振振而動搖也。」蓋汗吐下後太過,使氣血虛 而作也。若汗吐下後,心下逆滿,氣衝胸,起則頭眩,身 振振動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太陽發汗不解, 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真武湯。大 抵氣血俱虛,不能榮養筋骨,其身不能主持,故為振 搖也,須大補氣血,曾用人參養榮湯數服甚效。又一 人身搖不得眠者。以十味溫膽湯。倍用人參得效。

戰慄

编辑

戰慄,陰陽相爭,故身為之搖也。邪氣外與正氣爭則 為戰,邪氣內與正氣爭則為慄。傷寒六七日欲解之 時,必發戰而汗出解也。戰則正氣勝,故得汗而解,慄 則不戰,而但心戰,頭搖鼓頷,遂成寒逆者有之。此陰 氣內勝,正氣虛極,不能勝邪,宜薑附四逆湯。故《經》云: 陰中於邪,必內慄而戰。邪在上焦,陰氣為慄,足膝逆 冷,便溺妄出,皆此類也。凡戰主外,其人森然寒聳,則 身戰搖。慄主內,則心戰也。《經》云:寒之傷人,使人毫毛 畢直,鼓頷戰慄而無汗者,此表寒而戰慄也,當發汗。 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蓋其脈浮而緊,按之反芤, 此為本虛,故戰而汗出得解也。又云:脈陰陽俱停,謂 無偏勝,以其寸關尺三部,大小脈沉同等,雖劇當愈, 必先戰慄汗出而解也。若脈浮數,按之不芤,其人元 本不虛,若欲自解,則汗自出而解,不發戰也。夫戰者, 邪氣將出,邪正交爭,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且正氣勝 邪,則戰已發熱,大汗出而解也。若正氣不能勝邪,雖 戰無汗,為難治。若得半日,或至夜有汗者,亦為解也。 凡小柴胡湯證,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不罷而仍在 者,復與小柴胡湯服之,此不為逆。」服湯良久,必蒸蒸 而振發寒熱,汗出而解也。若不發戰而心慄者,此陰 中於邪,必內慄也。凡正氣怯弱,寒邪在內,是必為慄。 蓋戰者正氣勝,邪欲解也;慄者邪氣勝,正故為重也。 又有傷寒厥陰逆,至第六七日,脈得微緩微浮,為有 脾胃脈也。故知脾氣全。不再受尅。邪無所容。否極泰 來。榮衛將復。水升火降。則寒熱作。而大汗解矣。

腹滿

编辑

腹滿者,腹中脹滿也。脾為中央之土,所以腹滿多屬 太陰也。腹滿不減者,為裏實,須下之。腹滿時減者,為 裏虛,當溫之。若解表,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亦未 可下,是邪未全入腑也。若大滿大實大堅,有燥糞,雖 得四五日,亦可與下,謂邪已入腑也。若太陰腹滿時 減,復如故,此虛寒從下上也,宜理中湯加厚朴、木香。 若太陰證,悮下,因時腹滿而痛,桂枝芍藥湯。痛甚者, 桂枝大黃湯。陽明證,潮熱讝語,躁渴,喘滿,不大便者, 大柴胡湯。大實大滿者,用調胃承氣湯。噦而腹滿,小 便難者,小柴胡加茯苓。三陽合病,腹滿身痛,難以轉側,讝語,口中不仁,小柴胡湯;有汗,白虎湯。凡太陽吐 食,腹滿,食不下,枳實理中湯加丁香、「厚朴、木香治之。 少陰六七日不大便,腹脹滿痛,急下之,大承氣湯。」腹 皮痛者,脾不勝水,水與氣搏皮肉之間,腹滿而鳴,漉 漉有聲,小半夏茯苓湯加桂。下利腹滿,身疼痛,先溫 裏以四逆湯,後攻表以桂枝湯。汗後腹滿當溫,厚朴 半夏生薑人參湯。吐後腹滿內實當下,少與調胃承 氣湯。下後腹滿,臥起不安,當吐,梔子豉湯加厚朴。腹 脹滿者,陰陽不和也,宜桔梗半夏湯。大抵陽熱為邪, 則腹滿而咽乾;陰寒為邪,則腹滿而吐利,食不下也。 一切腹滿,以手按之而痛,或手按之不可近者,此為 內實。若按之可揉而軟者,皆為內虛也。

腹痛

编辑

凡腹中痛,邪氣入裏,正氣相搏,則為腹痛。陽邪傳裏 而痛者,其痛不常,當以辛溫之劑和之。陰寒在裏而 痛者,則痛無休時,欲作利也,當以熱劑溫之。有燥屎, 宿食而痛者,則煩而不大便,腹滿而痛也,當以苦寒 之劑下之。諸痛為實,則痛隨利減,此為裏實。凡太陽 證,下早,因爾腹痛者,屬太陰,桂枝加芍藥湯。「大實痛」 者,桂枝大黃湯。凡中脘痛,屬脾土太陰證,脈沉遲,內 寒者,理中湯加木香、砂仁。若下利清穀,或欲絕者,四 逆湯。小腹痛屬厥陰,茱萸四逆湯加當歸、木香。凡內 實腹痛,并遶臍硬滿刺痛,煩躁發作,及燥屎痛,宜下 之,小承氣湯。若潮熱不大便,從心下至小腹,硬滿而 痛,手不可近者,用大陷胸湯。凡胸中有熱,胃中有邪 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如脈弦腹痛,無寒熱者, 芍藥甘草湯。凡脈弦,口苦發熱,腹中痛者,小柴胡去 參,加炒芍藥。若寒熱交作,腹痛,加肉桂、芍藥。寒多去 芩,倍加桂;熱多去桂,倍加芩、連、柴胡。凡少陰發熱,手 足冷,腹痛,或欬,或悸,或小便不利,或泄瀉後重,四逆 散加附子、炒芍藥、官桂吳茱萸若發熱脈洪弦腹痛 者,芍藥黃芩湯。「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趨小 腹者,欲作利也,四逆湯主之。」大抵腹痛有虛有實,若 可按、可揉而軟者為虛,若不可按不可揉而硬者為 實。又有寒、有熱、有血、有食,當明辨之。治法先將涼水 一盃,與病人飲之,其痛若緩,身有熱者,屬熱痛,當用 涼藥清之。清之不已,而遶臍硬痛,煩熱讝語,大便實 者,屬燥屎痛,當用寒藥下之。如食積痛,必噫氣惡食 酸臭,如痛處不移,或在脅下,或小腹必硬滿,小水自 利,大便黑,此皆痛隨利減之法也。若飲水愈加作痛 者,屬寒痛,當用溫藥和之。和之不已,而或四肢厥冷, 腹痛吐瀉者,急用熱藥投之。須詳脈來有力無力。乃 為良法也。

小腹滿

编辑

小腹滿者,臍下滿也。若胸滿、心下滿、腹痛滿,皆為邪 氣而非物,今小腹滿,則為有物而非氣矣。若小便利 者,則為畜血之證;小便不利者,乃溺澀之證。滲利之 劑,宜分兩途:「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小腹 急滿者,小便自利,用桃仁承氣湯,下盡黑物則愈。」太 陰身黃,小腹滿,小便不利者,與五苓散利之,小便清 白為愈。有陰虛寒證,小腹滿痛者,又當茱萸四逆湯 溫之,甚者灸關元、氣海穴。又有病人手足厥冷,脈沉, 不結胸,小腹滿,按之則痛者,此冷結膀胱,宜四逆湯 及灸關元穴。凡病人素有痞氣,連在臍旁,痛引陰筋 者,名臟結死證也。大抵以手按小腹硬滿而痛者為 實,不痛者為虛,乃良法也。

小便不通

编辑

邪氣聚於下焦,結而不散,甚則小腹滿痛,此小便不 通也。大抵有所不利者,行之使其滲泄也。若引飲過 多,下焦畜熱,或中熱發黃,水飲停滯,皆以利小便為 先。惟汗後亡津液,則以利小便為戒。設或小便不利, 見頭汗出者,乃為陽脫關格病也。

太陽經發熱,脈浮,無汗煩渴,小便不利,五苓散。若自 汗多,不可用也。若引飲過多,小便不利,下焦畜熱,脈 浮,五苓散;脈沉,豬苓湯。若太陽身黃,脈沉結,小腹滿, 小便不利者,為畜血,茵陳五苓散,甚者茵陳湯。 陽明病,發潮熱,汗多者,小便固少,不可利,恐胃汁乾 也。若利之,必喘渴而死。脈洪大,舌乾口燥,飲水不止 者,人參白虎湯。若大便乍易乍難,小便不利而熱者, 此有燥屎也,調胃承氣湯下之。若頭汗出,壯熱,渴飲 水漿,小便不利,及陽明無汗,心中懊憹,小便不利,此 二者必發黃,茵陳湯加木通、滑石去大黃,大便不通 加大黃下之。

少陽證,發熱口苦,咽乾,或嘔,或心下悸,胸脅滿,小便 不利,脈弦數者,小柴胡去芩加茯苓;口渴加竹葉、麥 冬、天花粉,去半夏。

太陰腹滿自利,若小便不利,無熱脈沉者,理中合五 苓散,加厚朴、木通,分利其小便,大便自止也。

少陰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大便自利者,真武 湯。若四肢冷,或欬或悸,小便不利,或泄利下重者,四 逆散加熟附厥陰寒閉,厥冷脈伏,囊縮入腹,小便不利,四逆湯加 通草、茯苓、茱萸、當歸,再灸關元、丹田、氣海,兼熨法甚 良。

凡治「風溫、風濕,小水不利者,詳見本條。陰虛火動,小 便赤澀不利者,四苓散加木通、滑石、生地、黃蘗、知母。 若內熱甚,大便不通,小水赤澀不利者,八正散。若不 渴,小便不利者,熱在血分也,四苓散加黃蘗、知母、生 地、當歸、木通、白芍。」

夫膀胱為津液之腑,氣化則能出也。若有汗多者,津 液外泄,小便固少,不可利,恐重傷津液也。待汗止,小 便自行矣。凡小便自利,不可妄利,恐引熱入膀胱,則 變畜血證也。

小便數

编辑

小便數者,頻欲便而不多也。腎與膀胱虛而挾熱,滑 則水通,澀則小便難,故澀淋而數起也。若自汗而小 便數者,雖有表證,不可用桂枝,為亡陽走津液也。太 陽自汗,四肢拘急,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小便數,悮,服 桂枝湯得之;便厥者,與甘草乾薑湯加芍藥。太陽病, 吐汗下後,小便數,大便鞕而讝語者,有燥屎也,小承 氣下之。若陽明自汗而小便數,脈浮數,胃不和而讝 語者,調胃承氣湯。若太陽陽明,小便數而大便祕,此 名脾約。約者,束也,儉也,為約,束津不行也,用脾約丸。 陽脈浮而濇,浮則胃氣強,濇則小便數,浮濇相搏,大 便則難,是為脾約,用前《脾約》麻仁丸。又有腎虛陰少, 小便頻數者,清心蓮子飲,加黃蘗、知母、麥冬治之。

小便難少

编辑

「陰虛則小便難,陰虛者陽必湊之,因膀胱受熱,故小 便赤澀而不能流利也。」又云:「雖不大便六七日,小便 少者,但初鞕後溏不定,或鞕攻之必溏,須小便多,屎 定鞕,方可攻之,乃胃中水穀不分,雖通而不多也。」陽 明中風,脈浮緊,身黃鼻乾氣短,腹滿潮熱而噦,心脅 痛,小便難,小柴胡加茯苓。大便不通者,用調胃承氣 湯下之。「太陽病。小便難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茯苓 桂枝白朮甘草湯。小便少者。必苦裏結也。豬苓湯主 之。」

小便自利

编辑

小便自利者,為津液偏滲,大便必鞕,宜大柴胡下之。 陽明自汗者,復發其汗,使津液內竭,屎雖鞕,猶不可 攻,須蜜導法。太陰發熱身黃,其小便自利,則濕熱內 泄,不能發黃。惟血證則小腹急而如狂。腎與膀胱俱 虛,不能約制水液,二者皆令小便自利也。又有少陰 病四逆,小便自利,或色白,為下虛有寒,真武湯去茯 苓,甚者用四逆湯。三陽合病,腹滿身輕,口中不仁,面 垢遺尿者,不可汗下,用白虎湯。若寒邪中於下焦,陰 氣為慄,足膝逆冷,便溺妄出,用四逆湯治之,及灸關 元穴,甚良法也。

不大便

编辑

「不大便」者,謂大便不通,皆因發汗利小便,耗其津液, 所以腸胃乾燥而轉屬陽明,裏證多矣。有陽經邪熱, 傳入正陽明胃腑,大便不通者;有邪熱傳入少陰經 而大便不通者;有傳入厥陰,大便不通者,俱當急下 之,三承氣選用,大便通而熱愈也。有不當便下者,在 於脈虛浮惡寒,舌上白胎或嘔,此猶帶表邪未解,不 可攻。其嘔者,因邪全未入腑,雖有陽明證,亦不可攻 也。小便清者,知邪不在裏,仍在表也,亦不可攻。若不 轉屎氣者,內無燥屎也,俱不可攻。但初鞕後溏,脈浮 而數,大便不通,躁渴雖能食者,此為實熱也,名曰「陽 結。」若目中不明者,得屎即解也,宜大柴胡下之,甚者 用小承氣湯。

脈沉而遲,不渴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鞕不通者,此 為虛寒也,名曰「陰結。」用四物麻仁湯加熟附。若嘔者, 用金液丹,外用蜜導法。

若陽脈浮而濇。小便數而大便難者。名曰脾約。宜麻 仁丸。

太陽證,曾經汗下吐後,微煩,小便數,大便鞕,用蜜導 法。若再下之,必清穀不化。若陽明自汗過多,或已經 發汗,而小便自利,大便不通者,此為津液內竭,不可 攻之,宜蜜導法。若元氣實者,宜承氣下之。

凡傷寒陽證,大便五六日不通,頭疼身熱躁渴者,又 宜下之以大柴胡,甚者用大承氣湯。此因大便燥結 不通,邪熱之氣上攻於頭而痛也。

《無表裏證》

编辑

夫無表裏證者。又非表證之可發。又非裏證之可下。 俱宜用小柴胡湯和解之。

《陰陽證》

编辑

凡治《傷寒》,須辨陰陽二證,不可誤治也。且以陽證論 之,則太陽陽明,少陽三陽也。如病在太陽,則熱在皮 膚之分,便有頭疼惡寒體痛等證,其脈必浮而緊。如 病在陽明,則熱在肌肉之分,或壯熱,或蒸蒸發熱,或 皜皜發熱,便有頭額痛,或潮熱自汗等證,其脈必微 而洪。如病在少陽,則在肌,或半表半裏熱,或往來寒「熱,便有頭角痛,口苦嘔而胸脅滿痛等證,其脈必弦 而數。蓋陽證面紅光彩,脣紅口乾舌燥,能飲水漿,其 人身輕易以轉動,常欲開目,見人喜欲言語,其聲響 亮,口鼻之氣往來,自然小便或赤或黃,大便或祕或 硬,手足自然溫煖,爪甲俱紅活,此皆陽證也。」如以陰 證論之,則太陰、少陰、厥陰三陰也。如「病在太陰,手足 溫而微冷,脈息漸沉,或自利腹滿,嘔吐不渴。如病在 少陰,雖則發熱,手足自冷,脈必沉細。如病在厥陰,則 手足厥冷,脈微而緩,甚則脣青舌卷囊縮。大抵陰證 則面青黑。或有虛陽泛上,面雖赤色,而不紅活光彩, 其人身重難以轉側,或向壁臥,或踡臥欲寐,或閉目 不欲見人,而懶言語,或氣少而難以布息,或口鼻乏 氣,往來自冷,其聲音不響亮,或前輕後重,或時躁熱 煩渴,不能飲水,脣口或青或紫,舌色或青或紫或白, 胎鋪滿而滑,不見紅色,手足自冷,爪甲或青或紫,血 自不紅活,小便青白或淡黃,大便不實而或瀉或熱」, 在肌表之分,以手按之殊無大熱,陰甚者則冷透手 也。陰證發熱。自與陽證發熱有異。不可以面赤煩渴 為論。要在明辨治之。

《陽證似陰》

编辑

陽證似陰者,乃火極似水也。蓋傷寒熱甚,失於汗下, 陽氣亢極,鬱伏於內,反見勝己之化於外,故其身涼, 手足逆冷而乍溫,狀若陰證。大抵脣焦舌燥,能飲水 漿,大便閉硬,小便赤澀。設有稀糞水利出,此內有燥 屎結聚,乃旁流之物,非冷痢也。再審有屁極臭者是 也。其脈雖沉,切之必滑數有力,或時躁熱,不欲衣被, 或揚手擲足,或讝語有力,此陽證也。輕則用四逆散 合小柴胡湯,渴用白虎合解毒湯。潮熱大便實者,用 大柴胡湯。重則燥熱堅硬痞滿全具者,用大承氣湯 下之。故《經》云:身寒厥冷,其脈滑數,按之鼓擊於指下 者,非寒也,此則陽盛拒陰也。

《陰證似陽》

编辑

陰證似陽者,乃水極似火也。蓋傷寒傳變,或悮服寒 涼藥,攻熱太速,其人素本腎虛受寒,遂變陰證。冷極 於內,逼其浮陽之火,發見於外,其人面「赤煩躁,欲坐 井中,身有微熱,渴欲飲水,復不能飲,大便閉結不通, 或自利小水淡黃,或嘔逆,或氣促,或鄭聲,或咽痛,所 以狀似陽證。」庸醫不識,見其面赤、煩渴、便結,認作陽 證,妄投寒冷之劑,下咽遂斃,可不謹哉!切其脈若沉 細遲微,以通脈四逆湯,倍加參附,以接真陽之氣,設 或救遲,遂至陰盛陽衰,雖使參附亦不能救,此與陰 盛格陽例同,《內經》所謂:身熱脈數,按之不鼓擊於指 下者,此乃陰盛格陽,非熱也。又云:面赤目赤,煩渴引 飲,脈來七八至,而按之則散者,此無根之脈,用人參 四逆湯治之而愈。此陰陽幽顯之奧,水火徵兆之微, 傷寒須得傳受講明,庶獲效矣。

《太陽脈似少陰少陰證似太陽》

编辑

蓋太陽脈似少陰,少陰證似太陽,所謂相反而治有 異也。深究其旨,均自脈沉發熱,以其有頭疼,故名太 陽病。陽證其脈當浮,今反不浮而沉者,裏虛必寒,正 氣衰微之所致。今身體痛,故宜救裏,使正氣內強,逼 邪出外,而用乾薑、生附,亦能出汗而解。假若裏不虛 寒,則見脈浮而正屬太陽,麻黃湯證也。均自脈沉發 「熱,以其無頭疼,故名少陰病。」陰證當無熱,今反熱,寒 邪在表,未傳在裏,但皮膚鬱閉而為熱。如在裏無熱, 用「麻黃附子細莘湯」,麻黃發表間之汗,附子溫少陰 之經。假使寒邪在裏,則外必無熱,當見吐利厥逆等 證,而正屬少陰四逆湯證也。以此觀之,少陰表邪浮 淺,發熱之反為輕;太陽正氣衰微,脈「沉之反為重」,此 四逆為劑,不為不重於「麻黃附子細莘湯」也。可見熟 附配麻黃,發中有補;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所謂太 陽少陰脈沉,發熱雖同,而受病有無,頭疼用藥有別, 故併論之耳。

《陰證身熱面赤》

编辑

夫「傷寒頭不疼,身不熱,口不渴,初起怕寒戰慄,便四 肢厥冷,嘔吐瀉利,踡臥小腹痛,或口吐涎沫,六脈沉 細無力」,此蓋直中陰經真寒證,用薑附湯溫之,人皆 知是陰證必矣。若初起惡寒厥冷,踡臥不渴,小腹絞 痛,面脣赤色,六脈沉細,重則昏沉不省,舌卷囊縮,手 足指甲皆青,四肢厥冷,過乎肘膝,心下脹滿,湯藥不 受,入口則吐,或利,六脈沉細,或伏絕,此蓋夾陰中寒, 先用蒸臍灸關元、氣海法,急用人參四逆湯,倍加茱 萸、薑汁溫之為當矣。至於身熱面赤,足冷脈沉,此蓋 夾陰傷寒,正用麻黃附子細莘湯,倍加人參、乾薑,溫 經散寒為當矣。若其身熱面赤,足冷脈沉,如煩躁欲 坐臥於泥水井中者,此陰極發躁,正用四逆湯合生 脈散,入辰砂、細茶、白蜜冷服為當也。若身熱面赤,足 冷脈沉,下利清穀,身體疼痛,此為陰利寒證,俗呼「漏 底傷寒」,正用四逆加人參、茯苓、白朮、肉桂、肉果、砂仁、 木通、燈心、升麻少許服之為當矣。若身熱面赤,足冷 煩躁,揭去衣被,脈來數大無力,此蓋虛陽伏陰,正用加減五積散冷服之為當矣。藥服下咽,冷體既消,熱 性乃發,此熱因寒用也。此幾證中,醫不識足冷脈沉, 或數大無力,中無主斷,見其身熱面赤煩躁,便認作 陽證,誤投涼藥,死者多矣。殊不知陰證不分熱與不 熱,面赤與不赤,憑脈下藥,最為切當。不拘脈之浮沉 大小,但指下無力,重按全無,便是陰證,故足冷也。雖 有身熱,不可與涼藥,服之則渴甚而急死,當用五積 散溫解表裏之寒,隨手而愈。內有虛寒,必須薑附以 溫之,切忌發泄。凡下手脈來,雖洪大而數,按之不鼓 擊於指下者,即無力也。重按全無者,即空大而散,是 無根之脈也。面赤戴陽者,乃虛陽泛,上下虛故也;身 微熱者,裏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此蓋取脈不取 證也。原夫夾陰、伏陰、真陰、陰躁、陰利等證,皆為色慾 內傷,腎經虛損,復受寒邪,陰氣獨盛,陽氣以衰,故有 此證。此脈諺云:「傷寒偏死下虛人。」誠哉是言也。腎經 真氣者,人命之根也,可不謹養乎。

陰毒

编辑

「陰毒者,其人腎經本虛,素有積寒在下,或又先因慾 事,已後著寒,或悮服寒涼藥,或食生冷物,內既伏陰, 復加外寒,內外皆寒,遂成陰毒。」蓋積寒伏於下,微陽 消於上,陰氣極甚,陽氣衰微而成毒也。陰毒傷寒,則 額上、手背冷汗自出。其毒氣漸深,則鼻如煙煤,舌上 黑胎而滑。其候目睛疼,身重如被杖痛,背強,小腹裏 「急絞痛,或咽喉不利,致毒氣攻心,心下脹滿,結硬如 石,四體堅冷如冰,湯藥不受,或氣促嘔悶,或冷汗不 止,或煩躁吐利,甚則神思昏沉,手指甲青脣青,舌卷 囊縮,六脈沉細而疾,或六脈伏絕,此皆陰寒毒氣入 深。」先用薑汁、好酒各半盞,熱服,脈來可治。察其虛寒 伏陰用藥,又當知病人有無痛處。若痛甚者,脈必伏, 急用「蒸臍熨法」,灸關元、氣海法,灌入煎藥,此為斡旋 之功矣。

胸中冷厥

编辑

凡手足厥冷。脈乍緊者。此邪結在胸中也。故心中滿 而煩。饑不能食者。此病在胸中。宜吐之,用瓜蔕散主 之。

除中

编辑

凡傷寒脈遲厥深,下利,當不能食。若反能食者,名曰 「除中」,此證必死也。

寒熱二厥

编辑

陰陽二厥,治之一差,死證立判。陽厥者,先自三陽氣 分,因感寒邪,起於頭疼發熱惡寒,已後傳進三陰血 分,變出四體,厥冷乍溫,大便燥實,讝語發渴,揚手擲 足,不惡寒反惡熱,脈沉有力,此是傳經熱病,謂之陽 厥。陽極發厥者,即陽證似陰,外雖有厥冷,內有邪熱 耳。蓋因大便結實,失下,使血氣不通,手足乍溫乍冷 也。如火煉金,熱極金反化水,水寒極而反成冰,反能 載物,厥微熱亦微;四逆散,厥深熱亦深。《大承氣》,正謂 亢則以害其物,承乃以制其物。倘若醫人不識,疑是 陰厥,復進熱藥,如抱薪救火矣。夫陰厥者,因三陰血 分自受寒邪。其初病起,無身熱,無頭疼,就便惡寒,四 肢厥冷,直至臂脛以上,過乎肘膝不溫,引衣踡臥,不 渴,兼或腹痛吐瀉,或戰慄,面如刀刮,口出涎沫,脈沉 遲無力,此為陰經。自中寒證,不從陽經傳入,謂之陰 厥也。輕則理中湯,重則四逆湯溫之。

傷寒寒熱而厥,面色不澤冒昧,兩手無脈,或一手無 脈,此時要有汗出,如重陰欲雨之狀,多用綿衣蓋暖 手足,或用火磚布包放於足下,急用熱薑汁調稀米 湯服之,溫覆取汗乃愈。若汗出不止者,用人參、熟附 子、乾薑、桂枝、麻黃根、五味子、麥門冬煎湯救之。若汗 不止,脈不至者死。

蚘厥

编辑

「蚘厥」者,其人手足冷而吐蚘也。厥陰病,其人素有寒, 妄發其汗,或汗後身熱,以致胃中虛冷,臟寒饑不能 食,食即吐蚘,蚘入胸,故乍靜乍煩,須臾復止,得食而 嘔,又煩,蚘聞食即出,輕者吐小蟲,重者吐長蟲,舌乾 口燥,常欲飲水浸舌,不欲嚥,蚘上煩躁,昏亂欲死,兩 手脈沉遲,足冷至膝,甚者連蚘并屎俱出,或大便祕 「而不行,此證雖出多端,可救治也,加味理中安蚘湯 主之。」又有胃中空虛,蟲無所安,反食其真臟之血,病 人心胸脅下有痛陣,必撮眉呻吟,或時下血如豚肝 色,或如濕毒膿狀,或如鮮血色,或下利急迫,或昏沉 不省人事者,一切吐蚘,雖身火熱,不可與涼劑,服之 必死,俱用理中安蚘湯加減治之。待蚘定,卻以小柴 胡退熱。夫蟲者,上半月蟲頭向上易治,下半月蟲頭 向下難治。先以肉汁或糖蜜引蟲頭向上,然後用藥, 中病則止。又有厥陰病,消渴,氣上沖心,饑不能食,食 即吐蚘。既曰胃寒,復有消渴之證。蓋熱在上焦,而中 下焦則俱寒而無熱,此實至言也。若大便實者,用理 中湯加大黃,入蜜少許。微利之。

冷結膀胱

编辑

凡手足厥冷,脈沉細,無結胸,但小腹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膀胱,須灸關元穴,宜服茱萸四逆湯、滋陰湯。

短氣

编辑

短氣者,乃鼻中呼吸之氣,出入短少而不相接續也。 表證不解,汗出不徹,其人面色緣緣正赤,煩躁不安, 其身不知痛處而短氣者,宜發汗則愈。心腹堅滿,自 汗多短氣者,邪在表而為虛,宜用桂枝湯實表則愈。 陽明內實,不大便,潮熱自汗,躁渴讝語,心腹堅滿而 短氣者,邪在裏而為實,宜大柴胡下之,重者用調胃 「承氣湯。」陰證脈沉細,手足冷,惡寒,面如刀刮,口鼻之 氣難以布息而短氣者,宜人參四逆湯溫之。因汗吐 下後,元氣虛弱,脈微細,氣不能相接而短少者,宜人 參養榮湯。乾嘔短氣,痛引脅下,汗出不惡寒,此表解 裏未和也,十棗湯。短氣煩躁,心中懊憹者,梔子豆豉 湯。風濕相搏,一身盡痛,汗出小便難,惡風,不欲去衣 被,短氣者,甘草附子湯。食少飲多,水停心下,滿悶短 氣者,茯苓甘草湯。小便難,五苓散主之。

多眠

编辑

多眠者,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行陽則寤,行陰則 寐。陽氣虛,陰氣盛,則目瞑,故多眠乃邪傳陰,不在陽 也。昏昏閉目者,陰司闔也;默默不言者,陰主靜也。脾 肝腎經,謂之陰司太陽。證十餘日,脈浮細嗜臥者,外 已解,神將復也。設胸滿脅痛者,屬少陽也,小柴胡加 桔梗。若浮緊無汗者,太陽未解也,宜麻黃湯汗之。若 「鼻乾不眠者,風熱內攻,不干乎表。熱氣伏,內則多眠, 小柴胡湯。」凡汗後身涼脈靜而好睡者,病之愈也。「少 陰脈微細,但欲寐,或踡臥惡寒,或喜向壁臥,或身體 沉重,欲寐,脈沉逆冷者,皆屬陰證也,附子湯。」風溫脈 陰陽俱浮者,汗出身重,鼻息鼾睡,語言難出,用葳蕤 湯。《狐惑》脣口生瘡,咽乾聲啞,面乍白乍黑。但默默欲 眠。治在本條。

晝夜偏劇

编辑

「凡病晝靜夜劇者,熱在血分,宜四物湯加黃蘗、知母、 芩、連、山梔、丹皮、軟柴胡主之。若夜靜晝劇者,此熱在 氣分,宜小柴胡湯加山梔、黃連、知母、地骨皮主之。若 晝夜俱劇者,此熱在氣血之分,宜小柴胡合四物湯 加連、梔主之。若有表證,脈浮數不安,宜汗之則愈。若 裏實躁渴,大便不通,讝語晝夜不寧者,宜下之則愈。」 若下後復發熱,晝則煩躁不得眠,夜則安靜,脈沉微, 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凡婦人熱入血室,晝則明了, 至夜讝語者,小柴胡加生地主之。

不眠

编辑

不眠者,陽盛陰虛,則晝夜不眠。蓋夜以陰為主,陰氣 盛則目閉而臥安。若為陽所勝,則終夜煩躁而不寧, 所謂陰虛則夜爭也。

「太陽脈浮」,身痛無汗,煩躁不眠者,宜汗,此則邪在表 也。

「陽明經,頭額痛,目疼鼻乾,身熱不眠,脈微洪,則邪在 表,宜葛根湯以解肌。若自汗,脈洪數,表裏俱熱,煩渴 舌燥飲水者,人參白虎湯。若蒸蒸發熱,或潮熱自汗, 大便實,燥渴讝語,宜調胃承氣湯下之。又若大熱,錯 語,呻吟,乾嘔,不得眠者,黃連解毒湯主之」,此則熱在 裏也。若表裏大熱,舌燥飲水不眠者,白虎合解毒湯 主之。大抵胃不和則睡不安。故宜解熱。胃和則已。少 陽發熱。嘔而口苦脅痛。心煩不眠。脈弦數者。小柴胡 湯加黃連山梔主之。此則邪在半表半裏也。虛人津 液不足者。加麥門冬。

「少陰證二三日,心中煩不眠者,黃連鷄子湯。」又「下利 六七日,欬而嘔,心煩不眠者,此停水也,豬苓湯。」 太陽病,發汗後,不得眠,脈浮數,微熱煩渴,小便不利 者,五苓散。若大汗,胃中乾燥,煩渴欲飲水者,宜少與 之即愈,不與則喘渴而死。脈數大,用人參白虎湯加 竹葉,不可用五苓也。若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者, 必反「覆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若下後復發汗,晝 日煩躁不得眠,夜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裏證,脈沉微, 無大熱,乾薑附子湯。」汗下後,虛煩不眠者,溫膽湯加 竹葉、石膏、山梔、烏梅、辰砂主之。若小便不利,大便乍 難乍易,微熱而喘,不得眠者,有燥屎也,大承氣下之。 傷寒瘥後,飲酒煩悶,乾嘔口燥,呻吟錯語,不得眠者。 黃連解毒湯。加烏梅、乾薑、乾葛主之。

瘥後不眠者,即熱氣與諸陽相併。陽氣未復,梔子烏 梅湯。

陽挾陰,狂言不眠,亂夢心煩氣乏者,酸棗仁湯。陰挾 陽,則驚悸昏沉,溫膽湯。

若汗下太過。而陽氣衰。不得眠。若無熱證。又當四逆 湯主之。以退陰復陽也。

少陰寒證,陰極發躁,不得眠,脈沉細,足冷面赤,或下 利,身疼痛,不得眠,脈微者,四逆湯加參朮主之。 中風汗出,脈濡弱,將厥而且寒,煩躁不眠,宜小建中 湯。

咽痛

编辑

咽喉不利,或痛或嘔,皆毒氣上攻,有陰陽二毒,有少陰,有伏氣,要在審察治之,不可一例作為風熱治也。 陽毒咽喉腫痛,乃熱極也;陰毒咽喉不利,乃寒極也, 治在本條。

少陰病二三日,咽喉痛,用甘桔湯。若下利咽痛,胸滿 心煩者,用豬膚甘桔湯。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脈微欲 絕,面赤咽痛者,用通脈四逆湯。伏氣者,亦屬少陰,謂 之「腎傷寒」,因冬月伏寒在於腎經,頭疼腰痛,脈微弱, 發則咽痛,後必下利,用蜜煮附子四逆湯,以溫腎經 則愈,不可用寒涼之藥也。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言 語。聲不出者。用苦酒湯。

怫鬱

编辑

怫鬱者,陽氣蒸越形於頭面肌膚之間,聚赤而不散 也。太陽病發汗不徹,併於陽明,續自微汗出。面色赤 者,陽氣怫鬱於表,面色緣緣正赤,其人煩躁,不知痛 處,用葛根湯解肌。若太陽病發汗不徹,脈浮緊而面 赤者,表未解也,用麻黃湯汗之。若面赤身痒者,以其 不得小汗出故也,用桂枝麻黃各半湯。病人大便乍 難乍易,小便利,有微熱,怫鬱不得臥,此有燥屎作實, 用調胃承氣湯下之。吐汗下之後虛極,胃中虛冷,外 色怫鬱,假色於面,乃內寒也,宜用理中湯。手足冷者 加附子。吐下之後虛矣,或復汗之,其人怫鬱,復與之 水,因而得噦,此胃寒也,用桂枝人參湯加茯苓。吐汗 下之後得噦,怫鬱者,內虛也,用人參四逆湯。傷寒被 火劫,汗出不解,邪熱與火交攻而發怫鬱,蒸於肌膚, 身目俱黃,用茵陳湯。陽明內實,熱盛脈洪大,面色赤, 煩渴舌燥飲水者,用人參白虎湯。潮熱自汗,讝語面 赤,燥渴大便實者,用大柴胡湯加芒硝。少陰下利清 穀,裏寒外熱,或身痛脈微欲絕,面赤或咽痛者,用通 脈四逆湯加蔥白。有下利脈沉遲。面色少赤。身有微 熱。下利清穀。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 其面戴陽下虛故也。大抵陰證怫鬱并下。虛人怫鬱 者。自是赤而不光盛也。若陽病表不解。并內實熱甚 者。赤而光盛也。要在審其虛實寒熱。不可見其面赤。 概作熱治之以致悮也。

驚惕

编辑

驚惕者,心中動悸,惕然而驚也。太陽病,加溫鍼,必驚 惕也。又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 一身盡痛,用柴胡龍骨牡蠣湯主之。又少陰病,耳無 所聞,目赤胸滿,不可吐下,若吐下則生驚惕也。傷 寒脈結代,心動悸者,用炙甘草湯。凡風濕被火,則如 驚癇也。陽明被火,發熱汗出,不惡寒,加溫針,必驚惕 而「煩躁不眠也。太陽脈浮,宜以汗解。妄以火迫,必驚 狂起臥不安。宜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 湯主之。」大扺!傷寒汗吐下之後,虛極之人,或因事驚 恐,遂生驚惕者,宜養心血安神之劑主之。

奔豚

编辑

奔豚者,如江豚之狀,氣從小腹上沖心而痛也。凡欲 作奔豚者,其氣在臍下築築然而動也,宜理中湯去 白朮加肉桂主之。痛甚加茱萸。凡燒針令其汗出者, 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也,宜灸其核上各 一壯,與桂枝加桂湯。若痛甚手足厥冷者,宜當歸四 逆湯加肉桂、吳茱萸主之。蓋桂大能泄奔豚,茯苓能 伐腎邪,故加之,朮能燥腎閉氣,故去之,藥中不可不 慎也。用甘爛水煎藥,取其力薄,不助腎邪也。

狐惑

编辑

狐惑濕𧏾,皆是蟲證。蓋傷寒失於汗下不解,多日傳 變,因腹中有熱,食入無多,腸胃空虛,三蟲求食,而食 入五臟。且狐惑者,如狐之下冰,取猶豫不決,進退之 義。若蟲食其肛則聲啞,蟲食其臟則咽乾。當看上脣 有瘡,蟲食其肛;下脣有瘡,蟲食其臟。面色乍白乍赤 乍黑,變易無常,四肢沉重,惡聞食氣,默默欲眠,目閉 舌白齒晦。殺人甚速。越人望而畏之。

漱水不欲嚥

编辑

陽明證,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嚥者,必作衄,用犀角地 黃湯。若畜血下焦,其人喜忘而如狂,小便自利,大便 黑色,口燥舌乾,但漱水不欲嚥者,此有瘀血結於下 焦,宜桃仁承氣,下盡黑物則愈。少陰證,脈沉細,手足 冷,或時煩躁,渴欲漱水,不欲嚥者,宜四逆湯。又下利 厥逆無脈,乾嘔煩渴,欲漱水不欲嚥者,宜白通湯加 豬膽汁、人尿服之。有厥陰蚘厥,煩躁吐蚘,口燥舌乾, 但欲涼水浸舌并口脣,時不可離,但不欲嚥下,宜理 中湯加烏梅、花椒主之。

《大扺》陰證,發躁煩渴,不能飲水,或欲勉強飲下,良久 仍復吐出,或飲水而嘔逆者,皆內寒也,宜四逆湯溫 之。蓋無根失守之火,遊於咽嗌之間,假作燥渴,故不 能飲水也。若能飲水而不吐者,熱也。

百合

编辑

百合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無復經絡傳次也。蓋欲 臥不臥,欲行不行,寒又無寒,熱又不熱,坐又不坐,欲 食不食,口苦小便赤,藥入口即吐利,狀若鬼神為禍。 大抵汗、吐、下之後,元氣虛弱,多變此證。若惡寒而嘔者,病在上焦,二十三日愈。若腹滿微喘,大便堅,三四 日一行而微溏者,病在中焦,六十三日愈。若小便淋 瀝難者。病在下焦。三十三日愈。若溺時頭覺痛。六十 日愈。如頭不覺痛。灑淅惡寒者。四十日愈。若溺時覺 快然。但有頭眩者。三十日而愈也。宜百合湯以治百 合病也。

瘛瘲

编辑

瘛者,筋脈急而縮;瘲者,筋脈緩而伸,一縮一伸,手足 牽引,搐搦不已。大扺與嬰孩發搐相類。謂之瘛瘲者, 此證多屬於風,蓋風主搖動也。又心主脈,肝主筋,心 屬火,肝屬木,火主熱,木主風,風火相熾,則瘛瘲也。若 夫不因汗下所生者,當平肝木,降心火,佐以和血之 劑,用羌、防、芩、連、柴、芍、歸、地、川芎、天麻之類。若兼痰者, 必加南星、半夏、竹瀝、薑汁。如風邪急搐,須兼全蠍、殭 蠶。若曾經汗下之後,多日傳變而得此證者,為病極 也。蓋因虛極生風,用小續命湯加減。凡傷寒汗出露 風,則汗不流通,遂變筋脈攣急,手足搐搦,用牛蒡根 散主之。風溫被火劫,發微黃色,劇如驚癇,時發瘛瘲 者,宜用葳蕤湯主之。若夫瘛瘲戴眼反折,反而上視 白,絕汗乃出,如貫珠不流,此太陽絕也。又有四肢漐 漐,動而不止,似瘛瘲而無力抽搐者,此肝絕也。蓋汗 下後虛,變生此證者多死。若用小續命湯,有汗去麻 黃,無汗去黃芩,要在通變而已矣。

肉瞤筋惕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發汗過多津液枯少陽氣偏虛筋肉失所養故惕惕而跳瞤然而動也非溫
编辑

經助陽。何以治之?惕者,筋脈跳動也;瞤者,肌肉蠕動 也。太陽病發汗出不解,仍發汗,頭身瞤動,振振欲擗 地,用真武湯合人參養榮湯,倍用歸、芪亦效。若不因 汗之過多,其人惕惕然筋脈跳動者,此人素禀血少, 邪熱傳於六脈之中,使之動惕也,用加味人參養榮 湯最妙。如傷寒發汗過多,或虛人取汗,或傷風取汗, 妄用麻黃青龍等湯大發其汗,便有厥逆筋惕肉瞤 之證,並用真武湯。瘦人去芍藥,恐其入榮故也;有熱 去附子,恐其大熱,以瘦人火多故也。若傷寒發汗,腹 中有動氣者,汗之則肉瞤筋惕,或頭眩汗不止,其證 最逆,急用防風白朮牡蠣湯,次用小建中湯,乃可十 愈一二。若汗吐下後,心中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 沉緊,身振搖者,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久則成痿, 心下滿,去甘草加枳桔。」予曾治一人,傷寒,不經發汗 七八日,筋脈動惕,潮熱甚,其肉不瞤,大便祕,小便赤, 以手按,腹中鞕痛,此有燥屎,大柴胡湯下之則愈。一 人傷寒十餘日,曾三次發汗過多,遂變肉瞤,身振搖, 筋脈不惕,此氣虛也,用人參養榮湯而愈。一人汗後 虛煩不得眠,筋惕肉瞤,內有熱,以加味溫膽湯治之, 乃愈也。

凡傷寒,口脣下頷顫動者,有虛有實,此熱在手足陽 明二經之分也。脈虛者,以人參三白湯加麥冬、五味, 先生其脈,次用竹葉石膏湯主之。

若舌燥煩渴能飲水者,人參白虎湯主之。大抵此證 不解。昏迷逆冷者。多不能救也。

肉苛

编辑

人之肉苛,雖近衣絮,猶尚苛也。傷寒發汗過多,亡其 血者,乃變此證。蓋榮虛而衛實,則血氣不得通和,肌 肉失所養,故頑痺不仁,痛癢不知也。用羌活沖和湯 加桂枝、當歸、木香主之。

鬱冒

编辑

鬱冒,人氣昏沉迷逆,如物之蒙冒其首,蓋諸陽乘寒 而為厥。「鬱冒不仁」者,謂不柔和,痛癢不知針火,不知 即不仁也。此寒氣乘虛所中,用四逆湯加人參、歸、桂、 芎、芪、天麻主之。太陽病,下早不愈,仍復發汗,以致表 裏俱虛,其人致冒,冒家汗自出而愈,乃表和也。若不 得汗而不解者,用人參三白湯加芎、歸、天麻;下虛脈 微足冷加熟附溫經固本。《經》云:「蔭苗者必固其根,伐 下者必枯其上。」少陰下利止而頭眩,時時自冒者死, 此腎絕也。凡頭目眩運,非鬱冒也。蓋眩運為輕,鬱冒 為重。新產婦人,病多鬱冒者,此血虛也,用加味四逆 湯主之。又惡露未盡,上衝鬱冒,此血暈昏迷,亦宜四 物湯加紅花、桃仁、乾薑、肉桂,推陳致新治之。

過經不解

编辑

傷寒十三日不解,謂之過經。若脈尺寸陷者,大危也, 陷者即脈伏也。若過經不解,或已經二三十日之後, 其柴胡證未罷,先與小柴胡和之。若嘔不止,心下鬱 鬱微煩者,大柴胡下之。凡胸脅滿而嘔,日晡潮熱者, 此為實也,先以小柴胡解外,次以大柴胡下之,加芒 硝。若過經不解,人弱脈虛者不可下,以參胡三白湯 加減治之。若虛煩少氣者。人參竹葉湯主之。若虛煩 不得眠者。參胡溫膽湯主之。為當也。

目直視

编辑

直視者,目睛圓圓,正直視而不轉動也。凡直視搖頭 者心絕,狂言目反直視者腎絕,直視喘滿下利者皆死。直視讝語不止者死,目斜視者死。若其目正圓,直 視口噤,或角弓背反張者,痓病也,多難治。若戴眼反 折者,此為上視,絕汗乃出,大如貫珠不流,此膀胱絕 也。凡目中不明,非直視也。此目中乃視物,但見一半, 不見一半,有所讝妄而胡言也。若大便實者,宜下之, 目自明也。內虛者難治。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30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