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第369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三百六十九卷
博物彙編 藝術典 第三百七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六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九

  傷寒門十五

  陶華全生集瘖瘂不言 遺尿 循衣摸牀 舌卷囊縮 手足攣搐 瘥後發

  腫 瘥後喜唾 瘥後遺毒 瘥後發豌豆瘡 勞復 食復 女勞復 陰陽易 瘥後虛

  弱 瘥後昏沉 瘥後飲酒復劇 臟結 痓病 大頭傷風 溫病 熱病 時氣 冬溫

  溫毒 傷濕中濕風濕 濕溫 風溫 溫瘧 溫疫 中暑中暍 寒疫 霍亂 婦人傷

  寒 熱入血室 姙娠傷寒 產後傷寒 痰證類傷寒 食積類傷寒 虛煩類傷寒 腳

  氣類傷寒 瘀血發熱類傷寒

  樓英醫學綱目節候用藥 陰毒

藝術典第三百六十九卷

醫部彙考三百四十九

编辑

傷寒門十五

编辑

《明陶華全生集》

编辑

瘖瘂不言

编辑

瘖瘂不言者,若少陰病,咽中生瘡,不能言語者,以鷄 子苦黃酒湯。若狐惑上脣有瘡,聲啞者,治在本條。痓 病口噤不能言,治在本條。熱病瘖啞不言,三四日不 得汗出者死。若熱甚火傷肺金,不能言者,宜清肺降 火則愈。若風熱擁盛,欬嗽聲瘖瘂者,以清風熱,降痰 火則愈。又有失於發散,風邪伏於肺中者,當以發散 為主也。

遺尿

编辑

遺尿者,小便自出而不知也。三陽合病,身重譫語遺 尿者,用人參白虎湯。大抵熱盛神昏遺尿者可治。若 陰症下寒,逆冷遺尿,脈沉者,多難治,宜四逆湯加益 智仁主之。厥陰囊縮,逆冷,脈沉遺尿者,宜四逆加茱 茰湯,陽不回者死。傷寒汗下之後,熱不解,陰虛火動 而遺尿者,用人參三白湯加黃蘗、知母、麥冬、五味、歸 地主之。若狂言直視遺尿者,是腎絕也。膀胱不利為 癃,不約為遺溺。又水泉不止者,膀胱不藏也。腎與膀 胱表裏俱虛,則膀胱之氣不約,故遺尿也。溲便遺尿, 肺金虛,當補肺也。大抵肺虛、腎虛、熱盛遺尿者,皆可 治。惟腎絕遺尿者,不可治。

循衣摸牀

编辑

傷寒循衣摸牀者死;兩手撮空者死。向壁踡臥,逆冷 鄭聲,循衣摸牀者死。凡循衣摸牀,直視讝語,脈弦者 生,脈濇者死。小便利者可治,不利者不可治,謂津液 枯竭也。大抵陰陽二氣俱絕,則妄言撮空也。若大便 祕結,撮空讝語燥渴者,此為實熱,宜承氣湯下之。若 因汗下虛,而大便自利,讝語撮空,逆冷,脈小者難治, 以升陽湯劫之。

舌卷囊縮

编辑

凡舌卷囊縮者,難治也。若陰陽易病,卵入腹則舌吐 者死。且夫囊縮有陽證,有陰證。其陽證囊縮者,因熱 極而縮,蓋熱則熾燃;其陰證囊縮者,因寒極而縮,蓋 寒則收引。皆是宗筋也。婦人亦有囊縮可辨,但其乳 頭縮者即是也。凡陽證囊縮舌卷者,急用大承氣下 之。若陰證囊縮舌卷者,急用四逆加茱萸湯溫之,先 灸關元、氣海、丹田。及蒸臍熨法甚效。

手足攣搐

编辑

傷寒大汗已出,因而露風,則汗不流通,風邪乘虛襲 於經絡,故手足攣搐,不能屈伸,而筋脈拘急也,用牛 蒡散治之。

瘥後發腫

编辑

傷寒瘥後浮腫者,此水氣也,以牡蠣澤瀉散主之。

瘥後喜唾

编辑

病新瘥後,口中和,喜唾不止者,此胃中有寒,宜理中 湯溫之。瘥後口乾喜唾,或咽痛,人參竹瀝湯加烏梅、 黃連、知母、天花粉主之。咽痛者,用山豆根磨水噙之, 復用甘桔湯加芩、連、山梔、連𧄍、薄荷主之。

瘥後遺毒

编辑

傷寒汗下不徹,邪結在耳後一寸二三分,或兩耳下 俱硬腫者,名曰「發頤。」此皆餘熱之毒不除也,宜速消 散,緩則成膿矣,以連𧄍敗毒散主之。

瘥後發豌豆瘡

编辑

豌豆瘡者,亦因汗下後餘毒未盡,瘥後,故發豌豆瘡 也。只以黃連、甘草、歸尾、紅花、防風、苦參、荊芥、連𧄍、羌 活、白芷煎服。外用芒硝、赤小豆、青黛為末,以鷄子清 和豬膽汁調和,敷瘡上最效。勿令動之,待其脫落無 痕。

傷寒瘥後,小便澀而有血者,名曰「內外瘡」,皆黑靨,不 出膿者死,亦是餘熱毒也。用黃連解毒湯,加生地、當歸、連、𧄍、木通、滑石、牛膝、萹蓄、琥珀、甘草梢,加燈心,水 煎服。

勞復

编辑

病新瘥後,血氣未平復,餘熱未盡,如水浸牆壁,水退 土尚未堅,不可動也。非但負重涉遠,雖梳頭洗面亦 傷神也。若勞動再發,為勞復血氣尚虛,但當安臥守 靜,以養血氣。設或早晚勞役,使血氣沸騰,而邪熱遂 還於經絡而發熱,謂之「遺熱。」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 者以下之。若不應汗下者,以參胡三白湯加調理藥, 但濈然汗出而解,或寒戰汗出而解。若虛煩不眠,用 參胡溫膽湯加棗仁、遠志。氣虛煩嘔,竹葉石膏湯。燥 渴,去半夏,加知母,倍多天花粉。若虛熱不止者,《千金》 麥冬湯。若身熱食少無力者,參胡溫膽湯。無熱下虛 有寒,人參養榮湯加熟附。若陰虛火動者,宜補中益 氣湯加黃蘗、知母,以滋腎水也。

食復

编辑

新瘥後多食而復發者,為食復,緣新瘥不能勝穀氣, 遂發虛熱也。大抵傷寒病後,只宜先進稀米飲,次進 薄粥,又宜少少與之,常令不足,不可盡意。諸般肉食, 不可食之。若瘥後病已解,但日暮微煩者,此食穀早, 或多食故也。胃虛弱而不能消穀,食宜損穀則愈。食 後復發熱,大便難,燥渴讝語,關脈實者,用枳實梔子 湯加大黃下之。熱不解,大便如常者,參胡三白湯加 減治之。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桔梗。有痰嘔,加橘紅、 半夏。米食不化,加神麯、麥芽。肉食不化,加草果、山樝 治之。

女勞復

编辑

傷寒男子病新瘥,早犯女色而為病復發者,名曰「女 勞復」也。其候頭重不舉,目中生花,腰背痛,小腹裏急 絞痛,或憎寒發熱,或時陰火上衝,頭面烘熱,心胸煩 悶者,以竹皮燒裩散,猳鼠糞。若有熱加柴胡調赤衣 散。人虛弱者,用參胡三白湯調赤衣散。若小腹急痛, 脈沉足冷,用當歸四逆湯,加熟附、茱萸,送下赤衣散。 若見卵縮入腹。脈離經者死也。

陰陽易

编辑

陰陽易者,如「換易」之易,以其邪毒之氣,交相易換也。 男子病新瘥,婦人與之交而為病者,名曰「陽易」;婦人 病新瘥,男子與之交而為病者,名曰「陰易。」其候身重 氣乏,百節解散,頭重不舉,目中生花,熱上衝胸,憎寒 壯熱,陰火上衝,頭面大熱。在男子則陰腫,小腹絞痛, 在婦人則裏急連腰胯內痛,病甚者手足冷,攣拳,男 子卵陷入腹,婦人痛引陰中,皆難治也。若見舌吐出 者死。予曾治一人,見舌出數寸者,即死矣。宜用竹皮 燒裩散,加人參、當歸、知母。若卵腫痛,倍加竹青、黃連、 滑石、生地、鼠糞、韭根、甘草、青皮、木通。有粘汗出而陰 頭腫為效。有熱加柴胡。陰火上衝,加黃蘗、知母。若傷 腎經虛損,真陽衰脫,有寒無熱,脈虛足冷者,以人參 四逆湯調下燒裩散。若傷肝經,以當歸四逆湯加茱 萸、熟附,送下燒裩散,用分寒熱而治。 大抵傷寒大病之後,房幃之事,切宜謹戒。若未瘥後, 因交接淫慾而無病,人反得病,此為陰陽易也。若瘥 後,因交接淫慾,病人自病而復發,謂之「女勞復。」此乃 仲景不傳之妙論,醫當玩之。

瘥後虛弱

编辑

傷寒瘥後,虛弱無力者,先因汗下過多,病久元氣虛 弱,調養失宜,須漸漸進食守靜,不可太急治。《傷寒》雖 無補法,若果病久,元氣虛憊,或勞力所傷,不得不補, 此合宜則用也,宜補中益氣湯。

瘥後昏沉

编辑

「傷寒瘥後昏沉者,或半月以來,或十餘日漸見昏沉, 終日不醒,又有寒熱錯語,失神,如見鬼狀,或呻吟者, 或寒熱似瘧,或朝夕潮熱頰赤者,蓋先發汗不盡,餘 熱在心包絡間故也。醫作風魅治之,非矣。當以知母 麻黃湯取微汗則愈。若胃脘有虛煩而嘔,竹葉石膏 湯加薑汁少許。無熱,脈沉細,喜睡不已者,脾土有寒」 也,少與理中湯。瘥後目昏微煩者,因強食穀食早而 不消化也,宜損穀則愈。且夫前用知母、麻黃取汗者, 但慮病後血氣兩虛,豈可再發汗?若人元氣壯盛,脈 來有力者,乃可汗之。若脈虛人弱者,只用十味溫膽 湯。若有寒熱潮熱,日晡發熱者,以參胡溫膽湯加芩 連主之。要在脈證詳辨,不可執一也。

瘥後飲酒復劇

编辑

酒能發散溫經,其味苦辛,乃大熱有毒也。且寒月惟 酒不冰可見矣。緣傷寒熱病,本熱未解,若飲酒則病 增劇,轉加熱盛而助火邪也。若脈弦數者,用小柴胡 合解毒湯,加烏梅、乾葛、砂仁。若脈洪大者,用人參白 虎湯合黃連解毒湯,加乾葛、烏梅、砂仁主治可也。

臟結

编辑

臟結者,臟氣閉結而不復流布也。一息不運,則機緘 窮,一毫不續則霄壤判。臟結之理如此,其外證如結 胸狀,但飲食如故,時時下利為異耳。其脈寸浮、關尺沉細而緊,陰筋引臍腹俱痛是也。病人脅下有痞氣, 連在臍旁,痛引小腹陰筋者,此冷臟結者死。臟結無 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不可攻也。宜 灸關元。仍與茱萸四逆湯溫之。寒甚加附子。

痓病

编辑

《痓證》,「身熱足冷,頭項強急,惡寒、頭熱,面赤、目脈赤,獨 頭搖、卒口噤,背反張,手足攣搐,角弓者是也。起於太 陽,先傷於風,重感於寒,無汗為剛痓。起於太陽,先傷 於風,重感於濕,有汗為柔痓;仰面而臥,開目為陽;合 面而臥,閉目為陰。脈浮緊者屬陽;脈沉細者屬陰;口 中燥渴者屬陽;口中和者屬陰;脈緊急而強,直下行」 者成痓。又發汗太過,亦成此病。大發濕家汗,并發瘡 家汗,皆成痓也。新產婦人,血虛汗出當風,亦成痓也。 陽證易治,陰證難醫。太陽無汗,小便少,氣上沖,口噤, 欲作剛痓,麻黃加葛根湯,若人參羌活散加麻黃、乾 葛亦佳。太陽病几几,身體強痛,脈反沉細,此為痓,宜 䒷蔞桂枝湯。若有汗,宜桂枝湯加羌活、防風,胃弱加 參、朮。凡剛痓,若胸滿口噤咬牙,腳攣急,宜大承氣湯 下之。要在脈實有力可下,若脈沉細無力者,不可下 也。陰證脈沉細,用附子散加桂枝、白朮。若血虛發痓, 八寶湯加羌活、防風、黃芪、桂枝。脈小加熟附。或用續 命湯,治剛柔二痓。有汗去麻黃,無熱有寒去黃芩、防 己,有熱無寒去附子,用者詳之。

大頭傷風

编辑

大頭者,一曰時毒,一曰疫毒。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 之而為大頭傷風也。若先發於鼻額紅腫,以至面目 盛腫不開,并額上面部掀赤而腫者,此屬陽明也。或 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 普濟消毒飲主之。內熱甚者,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 之上下前後,并頭角紅腫者,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 「晡潮熱,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疼脅滿,宜小柴胡加 天花粉、羌活、荊芥、連、𧄍、芩連主之。若發於頂上,并腦 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 主之。若三陽俱受邪,併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 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 攻則邪氣不伏,而反內攻,必傷人也。」且頭面空虛之 分,既著空處,則無所不至也。治法當先緩後急,則邪 伏也。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氣弱,食 少者兼助胃氣。候其大便熱結,以大黃下之,拔其毒 根,此先緩之法也。蓋此毒先腫鼻,次腫於耳,從耳至 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必成膿也。

溫病

编辑

蓋冬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春時天道溫煖,其 伏寒各隨時氣改變為溫者,因溫氣將發,又受暴寒, 故春變為溫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所以仲 景有云:「春時人感壯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溫 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言無 表證明矣。溫病大熱,不宜發汗,不在表也;已經汗下, 亦不在表也。其溫熱二病,所起所因、所感、所發,治例 一同。若誤下之,未必不為害,誤汗之變不可言。溫病 之脈,散在諸經而動,各隨其經取之。脈如尺寸俱浮 緊者,發於太陽,宜羌活湯加蔥白、蘇葉、柴胡、葛根。自 汗者,去葛根、蘇葉、柴胡、蒼朮,加桂枝、芍藥。脈若尺寸 俱長者,發於陽明,宜解肌湯合芎蘇散。脈若尺寸俱 弦者,發於少陽,宜小柴胡合芎蘇散。兼有太陽者,羌 活散加蘇葉。兼有陽明者,用羌活散加乾葛、芍藥。溫 病發表,不與傷寒同者,蓋因春時溫氣而發,非寒初 傷於表也。此怫鬱之熱,自內而發於外,故宜辛涼之 劑而解之。若時令溫煖,雖用麻黃,必加涼劑,天道尚 寒,亦宜少佐,要在明病審察,不可執一說也。凡溫病 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若發於陰者,必有所 因也,或因飲食內傷而得之,或因慾事先傷腎經而 得之,治例皆與傷寒傳變各條同治,惟發表不與傷 寒同也。三月得此病者為晚發,治法同。溫病壯熱,脈 浮大有力,可治,細小者難治。所以溫病大熱滾滾,脈 小足冷者,多死也。

熱病

编辑

夫熱病乃冬時感寒,不即病伏藏於肌膚,至夏時,其 伏寒各隨時令,改變為熱者,因炎暑將發,又受暴寒, 故夏變為熱病。既變之後,不得復言為寒矣。所以仲 景有云:「夏時人感壯熱,不惡寒而渴者」,其理可見,熱 病也。不惡寒則病非外來,渴則明其熱自內達,其無 表證明矣。治熱病與溫病同。夏至以後,時令炎暑,人 感壯熱煩渴,不惡寒,乃為熱病。熱病之脈,亦隨其經 而取之也。發於太陽脈浮緊,發於陽明脈浮長,發於 少陽脈弦數。發於三陽者多,發於三陰者少,亦有所 因也,治依溫病條下。若表邪傳進三陰者,治法與《傷 寒》條內下證同。若脈沉小足冷者,亦發於陰,則難治 也。大抵熱病比溫病尤加熱也,脈得洪大有力,或滑 數有力,乃為病脈相應,謂之可治。若細小無力,謂之 難醫。人虛脈弱者,主扶元氣,兼解邪熱,不可峻攻。若見表證在者,治例與溫病同。若夾暑,加香薷、扁豆雙 解之。若夾內傷生冷,飲食停留,或嘔吐,或惡心,中脘 痞悶,發熱憎寒,拘急,用藿香正氣散加香薷、扁豆、葛 根、黃連。若熱渴大便自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去桂 加葛根、黃連、香薷、滑石、甘草主之。表熱甚者,加柴胡。 若時令熱病發黃,名曰「瘟黃」,用瀉濕熱茵陳五苓散。 凡熱病一二日,瀉利腹滿,熱甚者死;三四日目昏讝 語,熱甚脈小者死;五六日舌本焦黑,燥渴者死;七八 日衄血吐血下血,燥熱脈大者死;八九日發痓,兼昏 沉者死。凡熱病脈促結伏沉小,皆難治。熱不得汗,脈 躁急者,亦難治。已得汗而熱反盛,脈躁急者死也。

時氣

编辑

時氣者,乃天時暴厲之氣,流行人間,凡四時之令不 正者,則有此氣行也。若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 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時行不正之氣 也。」邪傷真氣,若近穢氣而傷真氣,正如牆壁不固,賊 乃敢入。若正氣既盛,邪氣難侵矣。其病勢與傷寒相 類。蓋傷寒因寒而得之,時氣乃感疫癘之氣而得之, 不可與傷寒同治,惟發散之藥則同矣。凡發散湯劑, 「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湯。夏感涼邪在心,調中湯。 秋感熱邪在肺,蒼朮白虎湯。冬感溫邪在腎,葳蕤湯、 瘟疫敗毒散。」若表不愈者,用羌活沖和湯、正氣散、沖 和羌活散、芎蘇散,選而用之。其瘧痢等證,亦時行也。 已開「《雜證條》下。

冬溫溫毒

编辑

冬月非常之煖,名曰「冬溫」,蓋此即時氣也。陽脈洪數, 陰脈實大者,遇濕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此 前熱未已,又感溫熱者也。若發斑者,名曰「瘟毒」,亦時 行發斑也。蓋因冬月感寒毒異氣,至春而發,表邪未 解,毒氣未散,故發斑也。其證心下煩悶,嘔逆欬嗽,後 必下利,寸脈洪數,尺脈大,用元參升麻湯、人參化斑 湯又傷寒壞病,蓋因前熱多日不解,更感溫熱之氣 而為重也。若無汗,以三黃石膏湯;有汗,人參白虎湯。 煩熱錯語不眠,白虎合解毒湯。表熱甚者加柴胡;內 實不大便者,大柴胡加芒硝下之。若斑出如錦者,難 治。

傷濕中濕風濕

编辑

「傷濕」者,濕傷太陽經起也。「中濕」者,濕中太陰脾經,或 腎經也。「風濕」者,或先濕而後傷風,風濕相搏,而後為 病也。其證一身盡痛,不能轉側,額上微汗,惡風寒,不 欲去衣,大便難,小便利,熱極日晡而甚,治宜微解肌, 但微微似欲汗出,「濈濈」身潤者,則風濕俱去,不可大 汗。若大汗則風去濕在,非惟無益,而反害之,宜羌活 沖和湯。濕多身痛,小便不利,甘草附子湯。煩渴小便 不利,五苓散。外不熱,內不渴,小便自利,朮附湯。緩弱 昏迷,腹痛身重,自汗,下利不止,白通湯加白朮、甘草。 身腫滿痛,微喘惡風,敗毒散加杏仁。熱而煩渴,䒷蔞 根湯。若誤下之,小便必不利,五苓散。中濕小便不利, 大便自利,甘草附子湯合五苓散。大小便俱利,無黃 者,朮附湯。身痛鼻塞,小建中湯加黃芩。太陽病,關節 疼痛,脈沉細者,此名濕痹。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 但當利小便也。濕病但頭汗出者,背強欲得被覆向 火,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此丹田有熱,而胸中 有寒也。渴欲得水而不飲,則口燥煩也。若誤下之,則 噦為難治。若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 利不止者,亦死也。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 頭疼與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 在頭中寒濕,以爪蔕散搐鼻中,黃水出,則效也。濕家 為病,身盡痛,身如熏黃。凡傷濕,必身重而不便也。

濕溫

编辑

濕溫,寸濡而弱,尺小而急。素傷於濕,因時中暑,濕與 熱搏,即為濕溫。其狀胸腹滿,目疼,壯熱多汗,妄言,雙 脛疼,倦怠惡寒,朮附湯加人參、香薷、扁豆。若發其汗, 使人不能言,耳聾不知痛處,其身赤,面色變,是醫殺 之也。且濕溫在太陰,蒼朮白虎湯加桂。濕氣勝,一身 盡痛,發熱身黃,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茵陳五苓散。臟 虛自利朮附湯脈大有力。煩渴自汗者。人參白虎湯。 加香薷、扁豆、黃連治之也。

風溫

编辑

風溫,尺寸脈俱浮。素傷於風,因時傷熱,風與熱搏,即 為風溫。又發汗已後,身灼熱者,名曰「風溫。」陽脈浮滑, 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其證四肢不收,身 熱自汗,頭疼喘息,欬,發渴昏迷,鼻鼾語澀,體重不仁。 慎不可汗,汗之則讝語煩躁擾亂,目無睛光。病在少 陰厥陰,葳蕤湯;未醒,柴胡桂枝湯;汗後灼熱者,知母 「葛根湯。大渴者,䒷蔞根湯。脈浮身重,防己湯。悮汗風 溫,防己黃芪湯治之。」

溫瘧

编辑

《溫瘧》傷寒壞病,前熱未除,其脈陰陽俱盛,重感寒邪, 變為溫瘧,寒熱往來,口苦胸滿者,小柴胡加桂枝芍 藥湯。寒多倍桂,熱多倍柴胡。熱甚煩渴者,人參白虎湯。痰多熱盛者,小柴胡合二陳湯。食少胃弱加白朮。 心滿者加枳實、黃連。渴者去半夏加䒷蔞根。若寒邪 結裏,大便不通,大柴胡下之。若變瘧已正,又當補而 截之。

溫疫

编辑

《經》曰:「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瘟氣,變為瘟疫也。此 先因傷寒,前熱未除,更感時行瘟氣,而為瘟疫,治之 當與瘟瘧同也。」

中暑中暍

编辑

凡中暍者,即熱也。蓋熱傷太陽經,與傷寒相似,故曰 中暍也。中暑熱傷心脾二經,而不在太陽,故曰中暑 也。動而得之為中熱,靜而得之為中暑。《經》曰:太陽經 中熱者,即暍是也。其人必汗出身熱煩渴,宜人參白 虎湯。若身重而疼者,人參敗毒散加黃連、香薷主之。 中暑者,其證面垢自汗,煩躁而渴,身熱脈虛,或伏或 遲,洒然毛聳,惡寒口開,前板齒燥者,人參白虎湯加 連薷、扁豆。或背惡寒者。蓋暑傷心,心不受邪,則包絡 受之。包絡相火,此火助火,則熱盛而昏不醒也。大抵 清利小水,黃連香薷飲浸冷服之。煩渴熱甚自汗者, 人參白虎湯加竹葉。若煩渴小便不利者,香薷飲合 四苓加木通、滑石。若大便瀉而小便「少者,亦以此湯 主之。」內熱心煩者,加薑炒黃連、山梔,調辰砂末,虛者 倍用人參。若嘔吐頭疼,瀉利胸滿,或腹痛者,藿香正 氣散加香薷、扁豆,名二香湯。若小便不利而大便自 利者,以正氣散合五苓散。轉筋者加木瓜。大抵不可 作傷寒妄治。所謂夏月有四證,傷寒、傷風,脈證互見, 中暑熱病,疑似難明。若脈緊惡寒,謂之「傷寒」;脈緩惡 風,謂之「傷風」;脈盛壯熱,謂之「熱病」;脈虛身熱,謂之「傷 暑。」以此別之也。

寒疫

编辑

寒疫者,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四時之中,天令忽有暴 寒之作,若感冒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證與正傷寒 同,但暴寒為輕耳。若病初起,頭疼發熱,憎寒拘急,或 吐逆惡心,中脘痞滿,或飲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 未發熱者,宜「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若已發熱者,十 味芎蘇散」汗之。若身痛骨節疼、發熱者,羌活沖和湯 加紫蘇主之。若有汗。不可再發汗。宜加減沖和湯主 之。若邪熱不解。傳入裏變證者。宜從《正傷寒條》內治 之。

霍亂

编辑

傷寒霍亂,嘔吐瀉利,頭疼體痛,惡寒發熱,腹痛,或吐 利止而發熱,揮霍撩亂,其脈或伏或絕,此名濕霍亂。 若不吐利而腹痛甚者,此名「乾霍亂。」為內因所傷,邪 物不得出,壅塞正氣,陰陽隔絕,升降不通,死在須臾。 急用皂莢末、麝香,鹽湯調一椀服。探吐用鵝翎吐出 所傷之物,最為良法。莫與米湯,服之即死,是穀氣反 助邪氣也。若吐瀉多而元氣虛脫者,方可少與清粥 湯,以助元氣。若熱多渴甚飲水者,五苓散。中暑霍亂 加香薷、扁豆、葛根、薑汁炒黃連。若寒多或吐瀉腹痛 不飲水者,理中湯。手足厥冷,脈伏者,加附子。嘔吐者, 加藿香葉、陳皮、半夏、厚朴,名藿理湯。瀉多小便少者, 理中合五苓散,名理苓湯。若臍上築築然動者,藿苓 湯加薑炒黃連、乾葛。若瀉不止,倍用蒼朮,白朮炒用 升麻少許。脈虛加參芪,轉筋加木瓜。寒痛甚者,加茱 萸。若厥冷脈沉細,或下利清穀,裏寒外熱者,用附子 理中湯。若吐瀉發熱,汗出惡寒,四肢厥冷拘急者,四 逆湯。若吐利止,小腹復痛,大汗出,或下利清穀,內寒 外熱,脈微絕者,四逆「湯加豬膽汁;若吐已下斷,汗出 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者,四逆湯加豬膽汁。」大抵 霍亂,邪在上焦,吐而不利;邪在下焦,利而不吐;邪在 中焦,既吐且利,如夏月霍亂脈虛,不用薑、附,蓋非真 陰寒,則不可也。

婦人傷寒

编辑

凡婦人傷寒治法皆與男子相同,惟經水適斷適來, 熱入血室,與胎產傷寒,則不同治。

熱入血室

编辑

婦人中風,發寒熱,經水適來,而得之七八日,熱退而 脈遲身涼,胸膈滿,如結胸狀,讝語者,此為熱入血室, 當刺期門,隨其實而瀉之。當以小柴胡加生地、丹皮、 歸尾、枳殼、香附、乾薑,少用紅花,去黃芩。

婦人傷寒,發熱惡寒,經水適來,晝則明了,夜則讝語, 如見鬼狀,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必 自愈也。犯胃氣則謂攻下;犯上焦則謂發汗;犯中焦 則謂取吐也。是以不可汗、吐、下,必待自愈,故設小柴 胡加生地、丹皮。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 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當用小柴胡 加生地、丹皮,以散血結也。

婦人陽明經病,下血讝語,此為熱入血室,用小柴胡 加生地黃、丹皮。男子陽明經病,下血讝語者,亦是熱 入血室也。輕用犀角地黃湯,重用桃仁承氣湯下之男女俱有此血氣,亦俱有此衝脈,何但婦人有之耶。

姙娠傷寒

编辑

凡姙娠傷寒,須要安胎為主,兼傷寒藥為當,不可獨 用發表攻裏之劑,恐傷胎氣。若有表證宜汗者,用羌 活沖和湯,加柴胡、當歸、芍藥、蘇葉、蔥白,即四物沖和 湯汗之。有氣滿喘急,加香附、砂仁,去生地,外用護胎 法最效。若裏急實熱證,大便不通,燥渴者,當用大黃 轉藥,不必疑矣。須酒製用。有病病當之,無病胃傷之。 《經》云:「有故無殞」,亦無殞也。上無殞令無害其母,下無 殞令無害其子。姙婦設患真寒證,脈伏厥冷者,當用 薑桂附子,不必慮也。薑桂附雖熱,炒製無害,必加黃 連甘草,兼製沉香墜之。

產後傷寒

编辑

產婦患傷寒,不可輕易而發汗下也。蓋「恐產時傷力 發熱,有去血過多發熱,有惡露不盡發熱」,有三日蒸 乳發熱,或早起勞動發熱,或飲食停滯,發熱惡寒,一 概狀類傷寒,要在仔細詳審,不可便用發表攻裏之 劑,實因產後之氣血空虛。若汗之,必鬱冒筋惕肉瞤, 昏迷不省,或入風手足搐搦不定,或大便祕結而難 通。若下之則利不止,亦變肉瞤筋惕,鬱冒昏沉厥逆 等證,此皆為害非小。凡有傷力發熱,有早起勞動發 熱,或去血過多,發熱脈必虛大無力,內無痛者,此熱 非有餘之熱,乃陰虛不足而生熱爾。用四物去芍藥, 恐其酸寒伐生發之氣,必加參朮、茯苓,淡滲其熱。如 大熱不止,必加煨乾薑神效。夫乾薑之辛熱。能引血 藥入血分以生新血。引氣藥入氣分補氣。有陽生陰 長之義。非元機之士。豈能知此妙乎。

凡產後惡露不盡,亦有發熱惡寒,必脅肋脹滿,連大 小腹有塊作痛。凡產後腹痛者,血也,腹滿者,非是食, 即是瘀血而作也。宜用四物湯加靈脂、丹皮、桃仁、紅 花、延胡索、香附、青皮、乾薑、肉桂,酒水各一鍾,黑豆一 撮,後磨木香,入童便、薑汁溫服,取下瘀血為效。後以 「四物湯」加參、朮、乾薑、茯苓、陳皮,少佐童便炒香附調 理。

若飲食停滯發熱,必有噫氣作酸,惡聞食臭,胸膈飽 悶,右關脈緊盛,一般發熱惡寒頭痛,必用「治中湯」加 山樝、神麴、砂仁、炒黃連、川芎、當歸佐之。 若產後蒸乳,發熱惡寒者,必乳間脹硬疼痛,令產婦 揉乳汁通竅,其熱自除,不藥而愈矣。

大抵胎產數證,俱有發熱惡寒、頭疼,實非傷寒也。若 悮治之,殺人甚速。且夫產後雖有寒熱骨痛,及口眼 喎斜,手足搐搦者,蓋血虛所致,不可作中風寒證治 之。乃若果因產後不謹,虛中入風者,當以四物湯加 防風、荊芥、白芷、人參、香附、烏梅、殭蠶、乾薑治之。 又產後血虛,昏沉不省者,用四物湯加參、朮、乾薑、香 附、茯苓治之。若有瘀血衝上。昏運不省。又當如前惡 露不盡方內治之。吞下益母丸最效。

又有產後不謹,感冒傷寒,發熱惡寒,頭疼骨痛,脈浮 緊,表證宜汗者,用四物湯加羌活、蒼朮、白朮、乾薑、蘇 葉、梔子,少佐蔥頭,用水煎取微汗為效。若自汗去蒼 朮、蘇葉,加白朮。熱甚者,可加軟柴胡、乾薑少許,加炒 黃芩佐之。若熱邪傳裏,口燥渴,大便不通,脈沉實,或 熱甚讝語,宜下之。輕則蜜導法,重則四物加柴胡、炒 黃芩、枳殼、熟大黃微下,就用四物湯加乾薑少許,大 用參、朮以溫補其血氣。若熱邪傳至半表半裏,證寒 熱嘔而口苦,若脈弦數者,以四物湯合小柴胡主之。 若產後妄用汗、下、吐法太過,遂變鬱冒昏迷,肉瞤筋 惕者,必用四物湯合四君子湯加減治之,茯苓、乾薑 乃為主藥,不可少也。《經》云:「胎前宜養血安胎,產後須 大補氣血。雖有雜證,以末治之」,此誠格言也。予雖不 專產科,但恐各證與傷寒相似有誤,故併開明,以備 緩急爾。

痰證類傷寒

编辑

凡中脘停痰留飲,亦作寒熱,狀類傷寒,但頭不痛,項 不強為異耳。若痰在上焦,則寸口脈沉滑或沉伏。痰 在中焦,則右關脈滑大。痰在下焦,隨火而動,則脈洪 滑。有氣鬱,右脈必沉滑。有飲內痛,右脈必沉弦。若關 脈左右滑大者,膈上有伏痰也。目如炭煙者,多痰也。 昔肥今瘦者,亦痰也。凡治痰以二陳為主,隨證加減。 若痰飲凝結,憎寒壯熱,隱隱頭疼,胸膈滿悶,上氣喘 急,咽喉不得息,宜瓜蔕散吐之。若痰飲心包寒熱,胸 膈滿,氣急,出語無倫,曰「痰結。」此挾痰如見祟,皆痰之 使然。用二陳湯加蘇子、枳實、芩、連、䒷蔞、貝母、桔梗、山 梔、前胡,去甘草,以薑汁調辰砂溫服。若痰涎壅盛,昏 迷不省者,用吐法,後以加減二陳湯治之。若有遍身 四肢骨節走注疼痛,牽引胸膈心背,亦作寒熱,喘欬 煩悶,或作腫塊,痛難轉側,或四肢麻痹不仁,或背心 一點如冰冷,脈來沉滑,乃是濕痰流注經絡,關節不 利故也,用二陳倍加蒼朮、羌活、酒炒黃芩、白芷、南星、 白芥子、竹瀝、薑汁磨木香。若骨體痛甚,及有腫塊作 痛者,名曰痰塊,前方加乳香、木香、海石、𥐚硝、薑汁少許,大便自利。內無熱,少用𥐚、硝。頭項痛加川芎、威靈 仙。腳腫加牛膝、黃蘗、防已、龍膽草、木瓜。若手臂膊痛 加薄桂,引南星等藥至痛處。若作寒熱,加柴胡、桂少 許;獨熱減桂倍柴、芩;內熱加炒梔、連。若痰流在脅下, 痛結脹滿,寒熱難轉側者,二陳加柴、芩、川芎、蒼朮、青 皮、白芥子、白芍、竹瀝、薑汁磨木香。脅下硬塊,不消作 痛,再加𥐚硝、薑汁、海石,取鹹以軟堅。喘欬加杏仁、五 味、桑皮,氣急加蘇子、葶藶。若身熱咯吐紅痰,與上焦 痰鬱火邪,即血痰也。二陳減半夏,加炒芩、連、山梔、杏 仁、桔梗、䒷蔞、貝母、青黛、麥冬、五味,加竹瀝、薑汁少許, 磨金墨服之。氣虛加參、朮,血虛加當歸、生地。若痰飲 氣鬱結滯,寒熱胸滿喘欬者,二陳去甘草、半夏,加蘇 子、桑皮、䒷蔞、貝母、枳實、黃連、桔梗、杏仁、五味、竹瀝、薑 汁磨木香;熱甚去木香加黃芩。無熱而氣不調者,還 用木香、薑汁。若胸滿喘欬,痰涎如膠者,《二陳》去甘草、 半夏,倍加芩、連、貝母、䒷蔞、桑皮、杏仁、五味、桔梗、金沸 草、前胡、竹瀝、薑汁少許。外有熱,加柴胡、酒芩。若有內 熱,以痰作欬,二陳去半夏、甘草,加芩、連、貝母、䒷蔞、五 味、乾葛、桔梗、山梔、杏仁、竹瀝、薑汁少許。若熱痰在胸 膈間不化,咯吐不出,寒熱氣急,滿悶作痛者,名曰「痰 結」,二陳去半夏、甘草,加貝母、䒷蔞、芩、連、桔梗、枳殼、杏 仁、山梔、蘇子、桑皮,少佐𥐚硝、薑汁磨木香。如外熱,加 柴胡,仍用薑柤揉熨法。胸中有風痰,頑老氣壅盛者, 二陳加南星、枳實、羌活、荊芥、防風、蘇子、蒼朮、䒷蔞、竹 瀝,薑汁磨木香。若胸中有寒痰留飲,喘急無熱者,二 陳加桂枝、枳殼、桔梗、蘇子、砂仁、蒼朮、薑汁磨木香。若 喉中痰涎漉漉有聲,如水車響者,難治。用皂莢末,鵝 翎蘸桐油探吐,痰大吐者為愈。已後隨證用藥。如用 吐法,痰不出者,必死矣。若胸中有痰壅塞,喘急滿悶, 兩脅脹痛,脈沉者,名曰「痰氣」,二陳湯去甘草,加香附、 乾薑、官桂、蘇子、厚朴、砂仁、青皮、桔梗,薑汁磨沉木香, 外用炒薑柤揉熨法。若痰核在咽喉中,咯不出,嚥不 下,或升或降,窒礙不通者,名曰「梅核證」,亦痰氣也。與 前治法同,去青皮加枳實。若胸膈痰涎壅塞,昏迷卒 倒不省,四肢厥冷,脈沉細,名曰「痰厥」,二陳加乾薑、桂 枝、熟附、南星、枳實、蘇子、木香、桔梗、薑汁。若元氣本虛 人,下焦火痰升作喘欬,至午夜間發寒熱者,名曰「痰 火」,二陳去半夏,加當歸、生地、芍藥、黃蘗、知母、麥冬、五 味、杏仁、桑皮、片芩、橘紅、竹瀝、薑汁少許。氣虛加參、朮, 虛熱虛汗加黃芪。其痰隔中焦,小便不通,二陳加木 通、滑石、蘇子、枳實、砂仁、黃連、木香,磨薑汁、竹瀝。若痰 飲欬嗽,氣急滿悶,一寒一熱,坐臥不寧,有時而煩,有 時而躁,名曰「痰躁」,二陳合溫膽湯,加砂仁、竹瀝、薑汁 少許。若肥人日常頭眩眼昏,時卒運倒者,名曰痰運, 二陳加川芎、天麻、蒼朮、南星、生烏藥、桔梗、枳殼、酒芩、 羌活,去甘草、竹瀝、薑汁少許。若痰在心下滿悶者,二 陳去甘草,加䒷蔞、黃連、枳實、砂仁、桔梗、貝母、香附、蘇 子、竹瀝、薑汁,磨木香傳送,外用炒薑柤揉熨法最效。 此乃痰家要藥,不可缺也。若寒痰不宜用竹瀝、芩、連 涼劑,醫家當慎之。若痰發出者,宜吐不宜留此穢濁 之物,留則反生別病矣。要在明辨痰證,不可混作傷 寒治之悮也。且痰家之藥,枳實瀉痰,能衝牆倒壁;黃 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火也;海石、𥐚硝治頑痰,味鹹以 軟堅。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蒼朮治痰飲成窠 囊,行痰極效,取燥以去濕;䒷蔞、桔梗能開膈上稠痰, 砂仁治痰行氣故也。竹瀝降痰,無薑汁不能行經絡; 貝母治膈上鬱痰最「效。天花粉大能降膈上熱痰,青 黛治痰火上清咽膈」,此治痰之妙用也。人身之痰,如 魚之涎,若地之泉,隨氣升降,無處不到。設有阻其道 路,為腫為塊,為喘為欬,為噫為噦為塞,為熱為嘔為 吐,為泄瀉,為嘈雜,為噯氣,為怔忡,為驚悸,為關格,為 煩躁,為痞滿,為麻木,為癃閉,為厥逆,為眩運,為胡言, 為顛呆,為不語,為健忘,為不仁,為積滯,為牽引,為走 串,皆痰之患也。善治痰者兼治氣,氣順則痰利也。

食積類傷寒

编辑

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停滯中焦不化,作為頭疼發 熱惡寒,但身不痛,與傷寒為異耳。必左手脈平和,右 手脈緊盛,是傷食必惡食,理必然也。或噯氣,或作酸, 或惡聞食臭,或欲吐不出,或吐之不盡,或惡心,或短 氣,或痞滿,或腹脹,或胃口作痛,或腹中痛,或心下痞 塞,按之則痛,以香砂平胃散,依後法加減治之。若停 食傷感,即夾食傷寒,左右脈俱緊盛,外證頭疼身熱, 惡寒,拘急惡心,中脘痞滿,或嘔、或吐,或痛、或瀉,以藿 香正氣散合養胃湯,加香附、砂仁。若肉食不化,加神 麴、麥芽。生冷肉食果子不化,加草果、砂仁、乾薑、枳實、 青皮。飲食不化加萊菔子、神麴、山樝。酒食不化加砂 仁、蘇葉、乾葛、黃連、烏梅。心下痞滿加枳實、黃連;胸胸 脹滿,加枳殼、桔梗;腹中窄滿,加蒼朮、厚朴。倍多;腹脹, 加萊菔子、大腹皮。若胸中脹滿疼痛,氣虛不順,加木 香、砂仁;胃弱加神麴、白朮;內寒不熱,加薑、桂;外熱加 柴、芩;頭疼加川芎;大便實熱,腹中滿,加大黃下之;腹中有食積塊,悠悠作痛者,加蓬朮;嘔吐薑汁;小便澀, 加木通、豬苓。大抵憎寒未甚熱者,用此方加減。若已 發熱無汗,必須先解其外,以十味芎蘇散汗之。身體 痛發熱者,羌活沖和湯加乾葛、蔥白汗之,然後消其 食也。若食在上口,未入於胃,乃可吐之。如不吐,則消 導待食下入於胃,變化糟粕,外證已解,乃可下其食 也。外證無惡寒惡風,乃可下。熱多者,大柴胡下之。凡 治夾食傷寒。不可先攻其食。待發散寒邪已解。次可 攻食劫吐。法開霍亂條下。

虛煩類傷寒

编辑

凡諸虛煩熱,狀類傷寒,但頭身不痛為異耳。蓋煩即 熱也。心中鬱鬱不安,謂之虛煩。若飲食不節,內傷勞 役而發熱者,則手心熱而手背不熱也。蓋外感有餘, 則口鼻之氣俱盛;內傷不足,則少氣懶言而煩作也。 凡諸虛作熱,狀類傷寒,不可不辨而治。若誤作外感, 以汗吐下法治之,豈不死哉!原虛煩之脈雖大,按之 無力,或尺脈多浮大,左寸關脈或濡或弱,或微或濇, 乃虛脈也。且脈數主熱,數而有力為實熱。又云:「平人 脈大者為虛勞。」又云:「陰虛生內熱。」又云:「勞則喘而自 汗出,則氣耗矣。」若飲食失節,喜怒不調,房事勞役,皆 損其真氣,氣衰則木旺,木旺則伐其脾土,四肢困倦 而熱,少氣以動,懶言沉臥,動則氣促喘乏,或表虛自 汗惡風,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氣,溫其真陰,其熱自 愈。大扺勞者溫之,損者益之,蓋除大熱,最忌苦寒之 劑,重瀉其脾土也。且參、芪甘溫,乃除虛熱之聖藥,專 以補中益氣,少加黃蘗以滋腎水,其效如神。又房勞 陰虛,相火發熱者,并大病後虛弱,皆宜此湯輕劑為 妙。又竹葉石膏湯、十味溫膽湯,皆治病後煩熱虛熱 之聖藥,要在選而用之。虛煩有熱,不可攻熱,熱去則 寒起,誠格言也。

腳氣類傷寒

编辑

「腳氣之作,必發寒熱嘔逆,但起於腳膝酸軟為異耳。」 須要察其足脛,焮赤腫者,濕熱也;黃白腫者,寒濕也。 脈浮主風,小續命湯加羌活、木通、木瓜、龍膽草、牛膝; 脈沉遲或緊主寒,桂枝湯加羌、防、木瓜、木通、牛膝、蒼 朮。脈數有力主熱,小柴胡加黃蘗、知母、牛膝、羌活、防 風、木通;脈沉濡主濕,五苓散加蒼朮、木通、防風、羌活、 牛膝木瓜然傷寒則無足痛之患以別之。因有發熱 惡寒。故狀類傷寒也。

瘀血發熱類傷寒

编辑

「凡跌撲損傷,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取閃肭,一時 不覺,過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發者有之,十數日或 半月一月而發者有之。一般寒熱交作,其心胸、脅下、 小腹滿痛,按之手不可近者,此有瘀血也。或一時傷 重,就發寒熱,瘀血上沖,則昏迷不省,如死之狀,良久 復甦。輕則當歸導滯湯,重則桃仁承氣湯」加蘇木、紅 花、牛膝、桔梗、薑汁,量其元氣,下其瘀血則愈。若醫家 不識,見其寒熱、脹滿,罔察其痛處,若有痛腫,手難近, 按其脈芤濇或數,以明之。蓋肝為血海,凡有瘀血,必 畜積於心、胸、脅下,或小腹之分,乃肝部也。心主血,肝 藏之,脾為統之。但小便如常者,畜血證也。內傷瘀血, 證必自汗。

《樓英醫學綱目》

编辑

節候用藥

编辑

治中風自汗用桂枝湯,治傷寒無汗用麻黃湯,此仲 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氣暴虧者,以參芪 與桂枝麻黃等藥表散,此丹溪補仲景之法,亦百世 不易者也。至於韓祇和戒桂枝,而以中風傷寒通作 一法治之者,此當時之權變,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 藏云:「仲景用桂枝,當漢之末也。韓祇和戒桂枝,當宋」 之隆也,時世之異,不可不知。今編《祇和》之法於篇末, 以廣後學之見云。

傷寒病有可汗者,《論》中但統言其可汗證及可汗脈, 或云「脈浮而數」,或云「脈浮緊」,或云「脈浮無汗而喘」,或 云脈浮為在表。今略舉數條,後人但憑其脈之大概, 並不分脈浮,有陰陽虛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 汗之證,誤投發表藥,則多變成陽毒之患矣。今舉病 人有汗惡風、無汗惡寒分二等,及據立春已後,立秋 「已前,氣候輕重,各立方治之,庶學者易為開悟耳。 病人二三月以前,兩手脈浮數,或緩或緊,按之差軟, 寸、關、尺若力齊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 投解表藥,此是見裏證未見表脈也。宜候寸脈力小 如關尺,即可投解表藥。」大抵治傷寒病,見證不見脈, 未可投藥;見脈未見證,雖少投藥,亦無害也。凡治雜 病,以證為先,脈為後。治傷寒病,以脈為先,證為後。 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緊,名曰傷寒。若關前寸脈力小, 關後尺脈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出,此乃陰氣已盛, 先見於脈也。若不投藥和之,後必惡風及自汗出。若 立春已後至清明已前,宜調脈湯主之。清明已後至 芒種已前,宜葛根柴胡湯主之。芒種已後至立秋已 前,宜人參桔梗湯主之病人兩手脈浮數而緩,名曰「中風。」若寸脈力小,尺脈 力大,雖不惡風,不自汗,此乃陰氣已盛,先見於脈。若 不投藥和之後,必惡風自汗出。若立春已後,清明已 前,宜薄荷湯主之。清明已後,芒種已前,宜防風湯主 之。芒種已後至立秋已前,宜香芎湯主之。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緊緩,寸脈短,反力小於關、尺脈 者,此名陰盛陽虛也。若自汗出惡風,是邪氣在表,陰 氣有餘也。《素問》云: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 陰助陽表劑以治之。若立春已後,清明已前,宜六物 麻黃湯主之;清明已後,芒種已前,宜七物柴胡湯主 之;芒種已後,立秋已前,宜發表湯主之。

病人脈浮數,或緊或緩,其脈上出魚際,寸脈大於關 尺者,此名陽盛陰虛也。若發熱冒悶,口燥咽乾者,乃 是邪氣在表,陽氣獨有餘也。《素問》曰:「陽氣有餘,為身 熱無汗是也。」可投消陽助陰藥以解表。若立春已後 至清明已前,宜人參湯主之。清明已後至芒種已前, 宜前胡湯主之。芒種已後至立秋已前,宜石膏湯主 之。

病人兩手脈浮數,或緊或緩,三部俱有力,無汗惡風 者,此是陰陽氣俱有餘。《素問》曰:「陰陽有餘,則無汗而 寒」是也,可用藥平之。若立春已後至清明已前,宜解 肌湯主之;清明已後至芒種已前,宜芍藥湯主之;芒 種已後至立秋已前,宜知母湯主之。

仲景云:「傷寒為病,脈緩者,名中風,脈緊者,名傷寒。」今 分此二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氣中人,其內伏之陽, 沉潛於骨髓之內,每至春夏發時,或因外傷寒而引 內邪出,或因外傷風而引內邪出,及乎內邪既出而 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二端,恐後人疑其脈緊與緩 脈治別也。若中風與傷寒脈異,何故仲景無別法治 之,此乃後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人始得病一二日 至五六日,尚有表脈及表證,亦可依脈證投藥。凡投 解表及發表藥,每一日可飲三服,病證甚可至五服 外,不可頓服藥也。如證未解,次日依前再投。如證依 前未解,可作熱粥投之,粥內加蔥白亦可。如有汗出, 勿厚衣蓋覆,恐汗出太過,作亡陽證也。海藏云:「韓氏 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時法,言傷寒之脈,頭小尾 大;傷風之脈,頭大尾小。」李思訓《保命新書》亦分尺寸, 與仲景同之,非若前人總言尺寸脈俱浮而緊,尺寸 脈俱浮而緩,緊則為傷寒無汗,緩則為傷風自汗。又 有傷寒有汗者,傷風無汗者,脈亦互差,與證不同,前 人已盡之矣。惟韓、李所言「頭小尾大,即為傷寒,尾小 頭大,即為傷風。」人病間有脈證未顯於尺寸者,故韓 李述為和解因時法也。又恐後人疑其不與前聖合, 遂於本方內又立加減法數條,亦不越前人之意,何 其當哉!蓋二公者,當宋全盛之時,故又戒麻黃、桂枝 不可輕用,改用石膏、升麻、葛根、柴胡之平劑,當時則 可,非百代常行之道,時世遷移之法也。《可汗》一篇,若 隨湯液,隨證應見,自有定規,雖明哲不可踰也。 又寸口脈小,飲冷,與霧露所傷,同作中焦治。今韓李 云:傷寒寸小者,勿認與飲冷霧露同傷一體也。飲冷 霧露所傷,寸口舉按全無,是陰氣在胃不和,陽氣不 能升越也。傷寒寸口小者,只於關部下至膀胱本部 見之。寸口雖小,只是舉之微小,沉按之有也,非若飲 冷舉按全無也。若果寸口舉按全無,即不可解表,只 宜溫中,不可不知。夫傷寒之說,始自黃帝以開其端, 至於仲景,方陳其條目,自後膚淺之學,莫知其數。立 言者只云病在表,可發汗,病在裏,可下。或云不可汗, 不可下,未嘗有溫中之說。仲景《傷寒例》云:「尺寸俱沉 細,太陰受病也;尺寸俱沉,少陰受病也;尺寸俱微緩, 厥陰受病也。」又辨太陰證云:「太陰病,脈浮,可發汗,宜 桂枝湯;又手足溫,自利不渴者,宜四逆湯。」又腹滿時 痛,桂枝加芍藥湯。辨少陰證云:「少陰病,始得之,發熱 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莘湯。」又少陰病,二三日,麻黃附 子甘草湯。又少「陰病,手足寒,身體痛,骨節疼,脈沉者, 附子湯。又厥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 萸湯。又少陰病,脈沉急,溫之,宜四逆湯。」今舉《仲景論》 中數條,最是三陰病之良法,於今世用之,尚有未盡 證者。愚嘗校之,自至和初歲,迄於今三十餘年,不以 歲之太過不及為則。每至夏至已前,有病傷寒人,十 中七八,兩手脈俱沉細數,多是胸膈滿悶,或嘔逆,或 氣塞,或腸鳴,或腹痛,與仲景三陰病說,理同而證不 同,因茲不敢妄投仲景三陰藥,方纔見脈沉及胸膈 滿,便投下藥,下之往往不救,常斟酌仲景理中丸與 服之。其病勢輕者,胸中便快,其病勢重者,半日許滿 悶依然。或有病人脈沉細遲,投仲景四逆湯溫之。以 藥力大熱後。必發煩躁。因校量此形證。今別立方以 治之。藥多對證。不可不傳焉。

病人但兩手脈沉細數,或有力,或無力,或關脈短及 力小,胸膈塞滿,氣短不能相接者,便可隨脈證投溫 中藥以治之。

病人兩手脈沉遲或緊,皆是胃中寒也。若寸脈短及力小於關尺者,此陰盛陽虛也。或胸膈滿悶,腹中脹 滿,身體拘急,手足逆冷,急宜溫之。

若立春已後至清明已前。宜溫中湯主之。清明已後。 芒種已前。宜陳皮湯主之。芒種已後至立秋已前。宜 《七物》理中丸主之。

病人脈沉細無力,雖三部脈力停等,亦是陰氣盛也, 更不須候寸脈短治之。或胸脅滿悶,身體拘急疼痛, 手足逆冷,速宜溫中藥和之。

若立春已後至清明已前,宜厚朴丸主之。清明已後 至芒種已前。宜白朮湯主之。芒種已後至立秋已前, 宜橘皮湯主之。

病人胸膈滿悶,時時嘔逆,肢節痛,兩脅下痛,腹中鳴, 此是停飲,宜二苓湯。

病人服前藥,胸膈不滿悶者,此上焦有陽也。或藥力 太過,上焦有熱,腹滿虛鳴,時時疼痛,此是被陽藥消 逐,得上焦陰氣并入下焦也。雖是下焦積寒冷,奈上 焦陽盛,更難用溫下焦藥也。當用灰包熨之。其法用 稻草灰或桑柴灰二三升許,入好酢拌和,乾濕得所, 銚內炒令灰熱,以帛包裹,置臍下熨之。須先炒灰包, 常更換令常熱,以腹不滿痛為度。初熨時,病人不受 者勿聽,但令亟熨之不住可也。如灰包熨後,得下利 三兩行,或小便二三升,或微似有汗,此是陰氣外出, 或下泄也,勿疑之。病輕者乃得愈,後出餘氣而解。病 人三部脈沉,寸脈小於關、尺,此為陰盛,當溫中藥以 消陰氣,宜厚朴丸。

神朮湯亦同。治陰躁而渴,不可悮用涼藥,若熱藥冷 服,內有伏陽則可。若脈已虛,按之全無力,或病人素 無食養者,只可溫服。

陰毒

编辑

「陰毒,本因腎氣虛,或因慾事,或食冷物後傷風,內既 伏陰,外又感寒,或先感外寒而後伏陰,內外皆陰,則 陽氣不守,遂發頭痛腰重腹痛,眼睛疼,身體倦怠而 不甚熱,四肢逆冷,額上及手背冷汗不止,或多煩渴, 精神恍惚,如有所失,或可起行,不甚覺重,診之則六 脈俱沉細而疾,尺部短小,寸口或無,六脈俱浮大,或」 沉取之,大而不甚疾者,非陰證也。若服涼藥過多,則 渴轉甚,躁轉急。有此證者,急服還陽退陰之藥即安, 惟補虛和氣而已。宜服正元散、退陰散、五勝散。陰證 不宜發汗,如氣盛脈大,身熱未瘥,用藥發汗無妨,陰 毒漸深,候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四肢 沉重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 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爪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 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於氣海、關元二穴, 灸二三百壯,以手足溫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甦丹、 五勝散、還陽散、退陰散。

陰毒沉困之候,與前後漸染之候皆同,而更加沉重, 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已上,或不 可數,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但於臍下灼艾火如棗 大,三百壯以來,手足不和煖者,不可治也。倘復和煖, 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則漸減熱 藥而和治之,以取瘥也。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臍下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 證也。急服金液破陰、來復等丹,其脈遂沉而滑。沉者 陰也,滑者陽也,病雖陰證,而見陽脈,有可生之理,仲 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仍灸氣海、丹田百壯,手足 漸溫,陽回得汗而解。或問滑沉之脈,如何便有生理? 予曰:「仲景云:『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 「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論滑脈,雖曰往來前 卻流利,旋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仲景三語而足也。此 三字極難曉。翕,合也,言張而復合也,故曰翕為正陽。 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為正陰。方翕而合,俄降而 沉,奄為忽忽間,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其言皆有 法,故讀者難曉,宜細思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