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4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四卷目錄

 五臺山部雜錄

 五臺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三十四卷

五臺山部雜錄

编辑

《聞見後錄》:五臺山佛光,其傳舊矣。《唐穆宗實錄》:元和 十五年四月四日,河東節度使裴度奏:「五臺山佛光 寺側,慶雲現,若金仙乘狻猊,領其徒千萬,自巳至申 乃減。」又峨眉普賢寺光景殊勝,不下五臺,在唐無聞。 李太白《峨眉山》詩言仙而不言佛,《華嚴經》以普賢菩 薩為主。李長者《合論》言五臺山而不言峨眉山,又山 中諸佛祠俱無唐刻石文字,疑特盛于本朝也。 《後山談叢》:「婺州李翁與鄉人如五臺山,眾少皆騎,翁 老且躄,獨步行。既至,眾所見端相如常。翁與山東老 人所見寶閣千疊。山東老人持菩薩戒四十年矣。」 《輟耕錄》:「五臺山有鳥名寒,號蟲,四足有肉,翅不能飛, 其糞即五靈脂,當盛暑時,文采絢爛,乃自鳴」曰「鳳凰 不如我。」比至深冬嚴寒之際毛羽脫落索然如𪃟雛 遂自鳴曰「得過且過。」嗟夫世之人中無所守者率不 甘湛涪鄉里必振拔自豪求尺寸名詫九族儕類則 便志滿意得出肆入揚以為天下無復我加矣及乎 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貼耳搖尾乞憐惟恐 人不我恤視寒號蟲何異哉。是可哀矣。

五臺山部外編

编辑

《清涼山新志》:「漢明以前,聲教未至。臺山聖境,聞者尚 稀;況身歷者乎?其時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峰之徑, 人跡罕通。偶有川原平衍之地,皆黃冠所居。惟遙望 五峰,祥光煥發,神燈夜懸,皆以為神人之都。相傳有 仙人者,頂綰五髻,衣掛三縷,或獨行無伴,或群兒相 逐,望之儼然,即之便失。或云周時即在此山,或云莫」 窮其始。嗣以人蹤日繁,出入漸少。住山,黃冠俱目為 素衣仙。後漢時尚有見者,至魏晉間,遂絕蹤跡。《三晉 異記》曰:「無恤登常山西,占紫雲之瑞,疑鴈代間有王 氣,因獵于五臺之阿,倏爾雲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 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後《寶藏 經》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

漢中印度有摩騰、法蘭二尊者,以天眼觀震旦,有大 乘根器,緣會已熟。并觀五臺文殊所居,而聖教未至, 知歸者少。遂齎釋迦文佛畫像並四十二章經。將東 適震旦。時孝明帝永平七年正月,夜夢金人身高丈 餘,赫奕如日,來詣殿廷。旦令占之,傅毅對曰:「臣覽《周 書異紀》云:『西方有大聖人出,其沒千載,教當及此』。今 陛下所夢,無乃是乎?」帝遣王遵等十八人西訪,至月 氏,遇二尊者,延請東還。于永平十年丁卯十二月至 洛陽,以經像上帝。帝披㲲睹像,果與夢符。帝以預夢 告,騰蘭對曰:「此如來以大法囑累于陛下,願陛下勉 之。」帝問:「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對曰:「聖人應必以 時,形必以感。彼土乃大千世界之中,群靈並集,根器 先熟,他機未感,故佛不應。譬之池澄而月皎,否則晦 矣,豈月之咎哉?況教化所及,各有遲速,亦隨其宜也。」 帝問:「此土豈無聖人居化耶?」對曰:「此土有五臺山者, 乃文殊大士所居,攝化無量天龍鬼神,然非戒定澄 神者,莫能睹也。」至次年春,禮清涼山回,奏請鼎建伽 藍。復言山形宛同印「度靈鷲山寺,宜即用為名。」帝以 始信化緣,加大孚靈鷲寺,孚即信也。仍度僧數十居 之。先是此山皆黃冠所居,佛化既至,異道無光。十四 年正月,五臺道士白塵等與五嶽道士褚善信等謀 奏帝焚經以辨真偽,帝許之。于十五日,帝幸白馬寺, 道士立壇設祭,集《七十二子書》于壇中,騰以佛舍利 經像,置于壇西。齋訖,道士執香炬,遶壇泣曰:「臣等上 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佛教亂夏,正道 失蹤,元風墜緒。臣等敢置經臺上,以火取驗,欲使開 示蒙心,得辨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灰燼。 道士失色。時佛經像烈火不燒,舍利光明旋空成蓋。 摩騰法蘭踴身虛空,現十八變,為帝說偈曰:「狐非獅 子類,燈非日月明。池無巨海納,丘無嵩嶽榮。法雲垂 法界,法雨潤群萌。顯通希有事,處處化群生。」事畢,即 旋印度焉。唐太宗登焚經臺,賦詩曰:「門徑蕭蕭長綠苔,一回登此一徘徊。青牛漫說函關去,白馬親從印 度來。確定是非憑烈焰,要分真偽築高臺。春風也解 嫌狼籍,吹盡當年道教灰。」

元魏大孚靈鷲寺,春三月,設無遮齋。有貧女莫知所 從,二子一犬隨之,身無餘資,剪髮作布施。復告主僧 曰:「吾有急務欲他往,幸先分我齋。」僧即與饌三分,女 曰:「吾犬亦應得食。」僧勉強與之,女曰:「我腹有子,更須 分食。」僧怒曰:「汝求僧食無厭,腹中未生之子,即隨汝 食,何用更分?濫饕之心,抑至此乎?」貧女被訶,即說偈 曰:「苦瓠連根苦,甜瓜徹蔕甜,三界無著處,致使阿師 嫌。」乃踊身虛空,化菩薩相,犬為獅子,兒為二天童,瑞 雲縹緲。復說偈曰:「眾生學平等,心隨萬境波,百骸俱 舍盡,其如憎愛何?」時一眾數千人,悲泣向空曰:「願大 聖示平等法門,我等奉行。」空中偈曰:「持心如大地,亦 如水火風。無二無分別,究竟如虛空。」冉冉上升,而隱 其地。以貧女所施之髮,建塔供養。萬曆初,主僧圓廣 重加修葺,于塔下掘得聖髮數綹,其色如金,視之閃 爍不定。塔在大塔院寺東,即古雜花園也。

又大孚靈鷲寺有三沙彌,聞山多仙靈,相約裹糧訪 焉。深山大壑,靡幽不至。餱盡不歸,採葉充飢。誓以睹 聖為期。已逾三月,共息樹下。有巨人沿嶺而來,身黑 如漆,而有光明。沙彌遮跪其前曰:「聖者願遺道術。」巨 人大罵,排突而去。沙彌追之數里,見大石穴,即投身 而下。沙彌正驚訝間,忽雲中飄墮一人,招三沙彌同 入穴中。行數十步,舍闇投明,遍界作碧琉璃色,空中 懸明月珠,光逾日輪照耀。其人授沙彌醇酒曰:「飲之 得度。」沙彌以師戒不受。其人曰:「汝既不飲,仙不可得。」 沙彌欲辭還,其人曰:「天已暝,可暫止宿。」其人忽不見 沙彌,各宿一窟。有女子忽來侵之,各念求仙未得,反 遭魔障,遂牽連遁出。已行數十里,有天童從空飛來, 曰:「大師見汝奉戒堅貞,故贈汝神藥,用遂汝願。」人各 一莖,其色如玉。食已,身遂飄然而舉,歸辭其師而去, 莫知所終。

熙平初,懸甕山有沙門靈辨者,頂戴《華嚴》,日夜行道, 于五頂之間,足破血流,曾無少怠。如是三載,精勤如 初。一夕松下坐,忽爾心光凝湛,見異比丘摩其頂曰: 「子勤苦且久,寺當以信心入三摩地矣。」自是若夢忽醒, 一切文字觸目冰釋。造論一百卷,以釋《華嚴》。孝明帝 請于式乾殿敷揚奧旨,宰輔重臣皆北面而聽。後終 于清涼。

北齊僧祥雲者,并州周氏子。童年依本州僧統靈詢 披剃,欲睹其宿習,開經藏任其探取,乃得《涅槃經》讀 之。不期年,一部成誦,日持一遍以為常。及聞清涼靈 境,負經往遊,棲止大孚寺。一日,見數官服者,光明俊 偉,至雲前拜起曰:「弟子方潔吾居,願神足降重,行道 七日,以叨福庇。」師即隨行,北趣數里,忽雲霧晦冥,俄 頃雲開,眼界非常。前入大宅,庭宇甚嚴,富麗無並。雲 乃升堂,坐而問曰:「公等何官鉅富乃爾?」其人對曰:「我 山神也,慕師道行,故特奉扳。所進食饌,味非世有。行 道七日圓滿」,神具珍奇為贈,雲固卻不受。神請所需, 師云:「貧道德業未成,所患壽命不長,修持不終。如檀 越不棄,貽我靈藥,以永殘齡,固所願」也。神曰:「斯亦可 爾。」取藥一莖,色白如玉。以貽師。餌之遂獲登仙。還經 詢所禮謝不知所終。

釋明勗者,定州人。嘗閱《華嚴經》,知清涼山乃文殊所 居,遂負笈來遊,深林幽谷,靡不詢歷。偶值異僧,容貌 甚奇,乃相結作伴,欣得同志。行三日,至東臺半麓,見 一敝屋,中有數僧,容貌鄙陋,威儀疏野,勗意慢之。日 曛,遂寄宿茅菴。中夜,同伴僧疾作困篤,呻吟至旦,臭 穢莫近。伴謂勗曰:「我病甚沉,汝當先行,勿相滯也。」勗 曰:「吾遊禮畢,當復相顧。」遂舍伴而行。離菴數武,忽聞 其後錚然有聲,回顧茅菴,倏焉俱失。方悟聖境幻化, 自慨愚暗,號痛踊絕,懇禮旬餘,更無所見。既歸,白之 耆宿,宿曰:「據公之罪有二焉,見僧生慢,棄侶獨行,由 斯雖入聖叢,如隔山岳矣。」勗承茲誨,終身持敬,以事 病僧為誓願焉。

後周時,有梵僧自天竺來,云「禮伽葉佛說法處,及清 涼山文殊住處。」適關西僧道信等數十人隨行至菩 薩頂中,夜入火光三昧,現文殊聖像。夜盡全滅,了無 遺跡。乃知即大士化身也。

娑婆寺僧道明者,志業禪觀,探求聖境。攜一沙彌,至 東臺花林山。入谷偶聞神藥奇香,見石臼方搗,藥訖 而無人。明自慶曰:「吾求聖境日久,彷彿在茲矣。」躑躅 間,忽二丈夫從深林出,形容光偉,明即稽首求哀。丈 夫曰:「且止,俟我白眾。」有頃,一人來招,謂沙彌曰:「汝且 勿隨,恐觸清眾。」沙彌強隨入。行數十步,忽見茂林清 泉,名花異果,堂閣殊麗,儼若天宮,清眾穆穆,具大人 相,瞻仰無厭。有一長者顧謂明曰:「此眾真實,安容繁 瑣。汝速送沙彌出,更來就座。」明如命,方出數步,回首 俱失,惟峰嵐黯淡而已。師徒歎恨而歸。

隋高節者,并州人。年十七,厭塵勞,求出世。父母以其不事家人生產,亦欲捨之。一日辭親,由代郡入臺山, 不避虫獸,直造幽深。于北臺後谷,見一頭陀,苫茅為 居。節一見即生難遭想,長跪求度。僧曰:「汝能食我食 而後可。」度節即採葉而食,汲泉而飲。居數日,初無厭 怠,復懇求度,僧曰:「能誦《法華》而後可。」度節經七日,《法 華》成誦,僧曰:「汝能攝念,一坐七日,必當得度。」節即飽 食木葉澗漱已,一坐七日,從定而起,覺身心輕利,法 喜無量。長跪白僧曰:「至哉大師!令我得法安穩,願以 大慈,度我出家。」僧曰:「我年髦矣,不能令汝成道。今長 安有臥輪禪師,可往依之。」節曰:「請和尚道號,弟子受 持。」僧曰:「我海雲比丘也。」節泣拜而歸。赴長安,詢輪公 所在而投謁焉。輪問所從來,節曰:「弟子自五臺山奉 和尚命來投師。」輪曰:「汝和尚何名?」節曰:「我師海雲比 丘也。」輪大驚曰:「海雲即《華嚴經》中善財所參第三知 識,非萬劫修持,莫能暫遇。汝棄此大聖,而來從我,何 其悖耶?」節方解悟。遙望五臺,猶思再覿。辭輪而返,復 履舊境,惟茫茫荒麓已,

代州趙良相,家資鉅萬。有二男,長曰盈,次曰孟。盈強 孟弱。良相死,盈盡佔其產,止與孟園屋一區,傭力自 活。無何,趙盈死,即生孟家為兒,名環。後孟亦死,生盈 之子家為兒,名先洎。長而孟家益貧,盈家益富。趙環 即傭工于趙先家求活。環一日聞其寡母曰:「趙盈霸 汝家產,致汝世貧,今為其奴,可不恥乎!」環因懷恨,欲 殺趙先。開皇初,環從先遊五臺,入峨谷東數十里,深 山無人,環搏刃謂先曰:「爾祖我父兄弟也。爾祖佔我 遺產,致我世貧。今執役于汝,何其忍乎?吾今殺汝。」先 即疾走,環逐之。恍惚之間見草菴,遂趨入。有老衲謂 環曰:「爾何為者?」曰:「吾逐讎也。」老衲大笑曰:「爾其勿逞 我,令汝自識之。」各以藥物授,充茶湯。食已,各如夢覺。 追憶往事,大生慚愧。瞬息之間,衲與菴皆泯。二人遂 棄家,結茅修道,終于彌陀菴,即今之法雲菴也。 解脫和尚,代州邢氏子。丱歲辭親,于五臺山昭果寺 披剃圓具戒,從抱腹山志昭禪師參學,昭深器之。未 幾,返昭果。晝誦大乘,夜則禪觀。嘗于東臺麓見草衣 比丘跏趺石上,即前叩首曰:「欲見文殊,乞為指示。」比 丘指金蓮花,解脫顧之,比丘即失脫于石畔。哀祈頂 禮,日夜無間,精苦彌勵。久之,即臺麓間再睹比丘,于 圓光中現半身,語曰:「夫解脫者,當求諸己,而由人乎?」 言訖不見。於是狂機頓歇,深契無生,得大法喜,即發 誓願:「我得此法,不應獨善,願與一切含靈共之。」說是 語已,即入三昧,于三昧中見諸佛現形,說偈曰:「諸佛 寂滅甚深法,曠刦修行今乃得,汝能開曉此法眼,我 等諸佛皆隨喜解脫。」問曰:「寂靜之法,若為可說以教 人耶?」諸佛偈曰:「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究真法 性,一切無所見。」州牧請師適州,傳戒畢,東歸。途中日 暮,自念不得燒香供養,踧踖慚愧。忽聞空中聲曰:「合 掌以為華,身為供養具。善心真實香,讚歎香雲布。諸 佛聞此香,時復來相度。汝今勤精進,終不相疑誤。」自 爾法澤普霑,盛化五十餘年,後不知所終。

唐法順和尚,姓杜氏,如晦族長。世傳文殊化身,降靈 于雍州萬年縣,神跡炳著,不可勝紀。有患聾者投師, 師呼之則聾愈。有患瘂者投師,師與之言則瘂愈。武 功縣僧為毒龍所魅,眾掖以詣師,師端拱面之坐,龍 遂附病。僧曰:「大師所向,義無復留。」尋即釋然。師大弘 華嚴圓頓之旨,作《法界觀》。文簡理盡,天下宗之。唐太 宗召謂之曰:「朕苦勞熱,師之神力何以蠲除?」師曰:「聖 明御㝢,微恙何憂。但頒大赦,聖躬自安。」上如言頒赦, 疾遂瘳。因賜號曰帝心弟子。智儼傳其教,是為三祖。 弟子智沖辭赴五臺,禮文殊,師授以函曰:「若見文殊, 當開視之。」及至臺山,深林幽谷,罔不遍歷。忽逢山叟, 語之曰:「子奔馳憔悴,欲何求耶?」沖曰:「求見文殊耳。」叟 曰:「文殊行化長安,未歸,此何得見?」沖詢為誰,叟曰:「法 順和尚也。」沖悟,開函視之。有偈曰:「遊子漫波波,臺山 歷土坡。文殊秖遮是,何更問彌陀。」回視其叟,倏然不 見。沖急歸長安,而順已遷化矣。時貞觀十四年五月 也。師有《法身頌》曰:「嘉州牛吃草,益州馬腹脹。天下覓 醫人,炙豬左膊上。」義學茫然,莫窺其旨。

佛陀波利者,北印度罽賓國人也。忘身徇道,遍探靈 跡。及聞震旦有曼殊住處,遠涉流沙,特來禮謁。以高 宗儀鳳元年達茲土,至臺山,生大欣慰,五體投地,向 空白云:「如來滅後,眾聖潛靈,惟大聖文殊師利大悲 無盡,于此山中,汲引群生。某痛切生遭末季,不睹聖 容,遠涉流沙,敬來瞻禮。伏望大慈,令我暫接慈容,仰 垂聖訓。」白已,悲泣,向山頂禮。忽見老人自谷中出,作 婆羅門語,謂波利曰:「汝謂情存至道,遠訪聖蹤。漢地 眾生廣造黑業,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頂尊 勝陀羅尼經》,能滅重惡業垢。汝持來否?」答曰:「某直來 禮謁,未將經來。」老人曰:「汝當速返,取此經來,利濟眾 生,即是面覲諸佛,豈一文殊而難見哉!」波利聞已,不 勝欣慶,禮老人足,舉首失之,悲喜交切。畢志捐生,復 還西土,求《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于永淳元年回至長安,具事上聞。高宗大悅,命日照三藏與波利參譯,特 賜波利絹三千匹,留其原本。波利泣奏曰:「貧道委命 取經,為濟群品,非圖富貴也。願陛下開一視同仁之 心,而流布焉。」上憫其志,乃留唐本,還其梵文。波利將 詣西明寺,與沙門正順等重譯訖,波利持梵本往五 臺,入金剛窟,竟不復出。或云:既入窟已,見帝網光明, 聖真穆穆。顧同行在外,復出招之。未旋踵間,聖境即 失,惟穴存焉。波利遂于巖畔坐脫。

無著文喜禪師,嘉禾語溪朱氏子。七歲薙染,習律聽 教。以會昌沙汰,返服韜晦。大中初,例重懺度于鹽官 齊峰寺。謁大慈性空禪師,指令遍參。乃詣五臺山華 嚴寺前暫憩,遇一老翁,牽牛而來,至無著前,問曰:「子 欲何往?」答曰:「欲入金剛窟,不得其門。」翁曰:「且就吾家 少息啜茶。」著即隨行,五十餘步,抵其家。翁呼「均提」,有 童子應聲出迎,翁縱牛,引師登堂,堂宇皆耀金色。翁 踞床,指繡墩命坐。問曰:「近自何來?」著曰:「南方。」翁曰:「南 方佛法如何住持?」著曰:「比丘少奉戒律。」翁曰:「多少眾?」 著曰:「或三百,或五百。」著卻問:「此間佛法如何住持?」翁 曰:「龍蛇混雜,凡聖交參。」著曰:「多少眾?」翁曰:「前三三與 後三三。」翁呼童子點茶,并進酥酪。著納其味,心意豁 然。翁拈起玻璃盞問曰:「南方還有這箇麼?」著曰:「無。」翁 曰:「將甚麼吃茶?」著無對。時日色將晚,著問翁:「擬假一 宿,得否」田翁曰:「汝有執心在,不得宿。」著曰:「某甲無執心。」 翁曰:「汝曾受戒否?」著曰:「受戒久矣。」翁曰:「汝若無執心, 何用受戒?」著辭退,翁令童子相送。著問:童子:「前三三, 後三三是多少?」童召大德,著應諾。童曰:「是多少?」著復 問:「此是何處?」童曰:「此金剛窟般若寺也。」著悽然,悟彼 翁者即文殊也,不可再見。即稽首童子,願乞一言為 別。童說偈曰:「面上無嗔供養具,口裏無嗔吐妙香。心 裏無嗔是珍寶,無垢無染是真常。」言訖,均提與寺俱 隱。但見五色雲中,文殊乘金毛獅子往來,忽有白雲 自東方來,覆之不見。時有滄州菩提寺僧修政等至, 尚聞山石震吼之聲。著因駐錫五臺。至懿宗咸通三 年,始至洪州,印心于仰山。後旋浙,住龍泉寺。錢王奏 賜紫衣。將順寂,告眾曰:「三界心盡,即是涅槃。」跏趺而 逝,塔于靈隱之西塢。後漢天福二年,叛卒發藏塔,肉 身不壞,爪髮俱長。錢武肅王重加封瘞。宋南渡,寧宗 嘉定庚辰,遷瘞于淨慈永明壽禪師塔左。按舊志, 無著入金剛窟。傳著為永嘉董氏子。年十二,依本州 龍泉寺出家,天寶八年得度。至大曆二年,遊清涼山, 遇牽牛老叟。考《五燈會元》,無著文喜禪師,嘉禾朱氏 子。七歲薙染,武宗會昌沙汰。返服後,再懺度於齊峰 寺。歲月姓氏互異。《舊志》言立化於金剛窟前,《會元》言 順寂於龍泉寺後,移瘞南屏。今淨慈之窣堵儼然,而 臺山無可稽考,故改從「會元。」而舊志有老人為無著 說偈:「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 化為塵,一念靜心成正覺。」《會元》無之,附錄於此,以補 缺略云。

鴈門太守李靖,不信神佛,傲慢無禮。任代州,摧毀梵 剎,不可數計。因獵縱馬於中臺之野,見僧與婦人共 浴於池,「靖大怒,援弓射之,望其僧偏袒一肩以受矢, 冉冉東南行而泯。追至菩薩頂,見文殊、普賢二像,矢 插文殊之肩。靖大悔恨,泣謝而去」,諸叢席賴以保全。 神英禪師,滄州韓氏之子,丱歲得度。壯依南嶽神會 大師,咨出世道。久之。一日,會謂英曰:「汝緣在北,清涼 聖地,好建法幢,勿滯此也。」英承誨北遊,開元四年至 臺山,憩華嚴寺。齋後,獨遊西林,披雲深入,忽睹一寺, 額曰「法華院。」英入瞻禮,有多寶佛塔一座,珠玉為飾, 縹緲入雲。後有仁王殿,黃金為瓦,琉璃為壁,中設文 殊聖像,目髮紺青,身紫金色。其諸堂舍深邃,不能遍 探。僧儀光偉,默坐不語。英叩執事,欲依眾清修。執事 可之。復曰:「汝衣缽在外,可即持來。」英出取衣缽還尋 其寺,了無所見,惟深林密箐而已。英徘徊哀感,即其 處建法華院,今鞠為荒蔓矣。

道義禪師,江東人,受業衢州龍興寺。于開元二十四 年與杭州僧普守同遊五臺,于清涼寺掛囊。二人同 訪聖跡。至南臺北嶺畔,見一老僧,神彩嚴峻,鬚髮皓 然,乘白象循嶺而來。二人驚愕,避路稽首。象行如風, 倏然而過。欲隨其蹤,寒風驟起,歸宿清涼寺。明日復 尋嶺上,見乘象老僧,拽杖而來,謂義曰:「汝可急行,及 中齋也。」義叩首曰:「師今何往?」老僧曰:「太原韋尹家齋, 汝勿遠去,待回相邀。」義顧盼之間,已失老僧,而身及 同伴,並抵齋所,舉預僧食,瞬息而返。復在嶺畔,義與 伴竊為驚恠,復念老僧所誨,徐行林中待之。忽見童 子黃衫麻履,自東林出,至義前,合掌曰:「我名覺一,奉 和尚命,請衢州義闍黎吃茶。」義欲呼伴,覓之已失。遂 隨童子行百餘步,忽見金橋,義即隨登,進一大寺,殿 堂僧舍、垣牆皆金色炫耀,地為碧琉璃所成。義隨童 子入東廂第一院,見老僧坐金繩床,謂義曰:「闍黎來 耶?」義具威儀頂禮訖。老僧命設小座令坐。義叩問曰: 「和尚常說何法誨人?」答曰:「春樹彌陀佛,秋花觀世音又問:「此中為娑婆耶?為淨土耶?」老僧以白拂擊床曰: 「闍黎會麼?」義曰:「不會。」老僧曰:「汝不會是娑婆耶、淨土 耶?」義曰:「某甲適來遊山,惟見丘陵草樹,今見此處金 玉樓臺,是以淨穢不決,聖凡莫辨。」老僧曰:「闍黎豈不 見道:龍蛇混雜,聖凡同居。汝但分別見盡,聖凡安寄?」 言畢,童子即捧茶藥與義啜,「香美清奇,非世間味。」茶 畢,命童子引令參堂。歷十二院及大食堂,遍觀聖眾, 或論法義,或惟默然,曾莫測其數。義忽思同伴在近, 不得預參聖會,潛出門度橋招之,回首即失其境,惟 餘煙靄榛莽。義惶遽伏地悲號,而同伴已至。具言所 見,歎恨而歸。後人建「金閣寺」,以識其地焉。

李通元,嘗遊五臺,於善住院逢異僧,授以《華嚴經》旨。 談論至暮,僧將別去。李長者曰:「天色垂暮,師欲何適?」 僧指北峰頂,其行飄然若御風。長者追之不及。至夜, 望峰頂火光亙天,詢之寺主,答以野燒。長者念異僧 適彼,此必神光,非野燒也。即拽杖縱步而登。至頂,見 火更熾,周方里許。視其中,建紫金幢。先異僧趺坐其 下,大眾圍繞,梵音琅琅。長者心維:設我投中,得覲聖 師,燒身無憾。即踴身投入,頓覺清涼,法喜無量。方擬 趨前頂禮,其境已空。長者即于是處坐三日而後下 山。至西谷口,遇數童子,目光外射,天衣飄搖,乘風而 過。長者稽首,童曰:「疇昔之夜,投身光中者,非子耶?」長 者曰:「然。」復問:仁者:「師為誰?」童曰:「吾師妙德耳。」長者欲 挽衣隨之,童曰:「汝宿願弘經,何得忘卻?」揮手飛去。長 者念大士授旨釋經,此地嚴寒,遂南徙盂陽之方山, 鑿巖以居。柏葉和棗,作餅如錢,日餌七枚,時稱棗柏。 大士口出光以代燭,猛虎馱經,仙童汲水,論成四十 卷及《決疑論》行世。開元二十八年春,唱寂于石室,即 太原之鎮山也。

僧法照者,南梁人也。大曆二年春,於南嶽雲峰寺食 堂前趺坐。澄寂間,有五金臺現於缽中,瓊樓紺殿,眾 寶莊嚴,內外明澈,晃若臨鏡,萬菩薩影,并現於中,移 時方滅,心甚疑焉。歸寮白眾,時有嘉延、曇暉二闍𥟖 者,為之解曰:「如師所睹,乃清涼山也。師之道緣,必於 斯境。」師盍歸歟,照雖奇之,歸心猶緩。四年在衡州湘 東寺閣上結念佛三昧。六月二日未時,五雲擁寺,雲 中現金玉樓閣,中有彌陀及文殊、普賢,高座巍然,梵 眾群繞。照與眾僧咸睹,如隔煙霏。哀泣頂禮,至酉方 滅。至晚,照於道場外經行,值前見梵眾持錫而行。照 問曰:「師等住於何所?」僧曰:「吾儕家五臺,子盍歸乎?」言 畢捨去。照因思昔睹,遂結伴北遊。次年夏,始達臺山。 遙瞻五頂,宛符舊境。止息佛光寺,晚事禪寂。白光起 於北谷,來燭照前。照即起整衣,依光而行。東北里許, 澗下有石門,照叩門久之,童子出,謂照曰:「子來何遲 也?」引度溪橋,花木秀鬱,臺殿參差。文殊大士坐講堂 高座,萬聖圍繞。照頂禮再三,咨求至道。大士示以念 佛三昧,命以是法流布人間。復示偈曰:「汝等欲求解 脫者,應當靜念彌陀佛。妙相明時更觀察,無相無生 不可取,反窮觀者無所得,於無得中常精進。一切眾 生本覺心,即是諸佛法身體。覺體寂然常離念,良由 念起即無明。返照窮流諸念盡,即見如來平等身。圓 明寂照同虛空,証入菩提無上果。照聞己身心清涼, 如祛」重負,生大欣慰五體投地,起已開眼,聖境皆失 照奉持終身,轉相勸勉,後不知所終。

釋窺基,俗姓尉遲,其父敬宗,任松州都督,伯父即鄂 國公敬德也。基童年依元奘法師披剃。永徽甲寅,年 十七,帝特旨度為大僧,入慈恩寺參譯一切經論,過 目成誦,義亦能解。從奘師受《瑜伽》《唯識》宗旨,著論百 部,號《百本論》。師天性尚侈,每出載經書,食饌盈三車, 時呼之曰「三車法師。」南山律師嚴持戒品,細行惟謹, 見基侈態,遂薄之。南公常有天神送供,基訪南坐,過 午,天饌不至,基去乃至。南訝而問之,天神曰:「適有大 乘菩薩在此,翊衛甚嚴,故不敢入。」南聞之,始駭而禮 之。永隆中,基遊臺山,棲托一載,奉召旋京。將行,有異 僧出林間止之曰:「法師報緣將盡,何不就終於此,而 欲他行?」基曰:「吾宿緣在彼。」異僧曰:「師善去,明年來會。」 基遂行。旁僧疑而問,異僧對曰:「窺基法師,彌勒弟子 也。」異僧隱入林中而沒。基至長安,明年,永淳改元。將 順世,告其徒曰:「十方剎海,遊戲之場,兜率故苑,吾將 歸矣。」言訖而蛻世,壽五十有一。御製《像讚》而傷悼焉。 僧道宣律師者,吏部尚書錢申之子,母夢日輪貫懷 而孕。生而好禮,正視「聽,肅容儀,其天性也。少事習誦, 長扣元關,講師宗匠,無遠不參。外通百氏,內洞三學。 戒香芬布,逆順皆聞。慧炬高懸,幽明感徹。存護法城, 著述無間。尤攻律藏,窮極幽微。七聚五篇,煥然冰釋。 行高三界,道重百靈,感諸天,常侍衛焉。」按《記》云:「律師 常遊清涼,至中臺,夜方禪寂,有天童子侍於右。師問 曰:『子何人也』?」答曰:「我名元暢,乃天人也。奉天帝命,巡 狩聖境,聞師屆此,故來相候。」師曰:「準《華嚴》說,此山乃 文殊住處。今見丘陵草樹,宛是凡居。聖人境界,果何 有耶?」天童答曰:「聖境豈容凡測?我凡夫也,師二乘也若以有思惟心,求不思議境,則紿矣。師豈不聞一法 無異,三人殊見者乎?蓋隨其業報,凡目致所見各異 耳。若某所見清涼山則碧琉璃色,諸臺麓皆雜寶樹 林,光明煥發,日夜無間。而菩薩住處,非我所及知也。」 言訖而隱。乾封二年冬,律師入滅于長安西明。穆宗 為製《讚》曰:代有覺人,為如來使。龍魔歸依,嶽神奉侍。 聲霏五天,辭驚萬古。金烏西沉,慧日東舉。稽首皈依, 肇律宗主。

僧豐干者,不知何許人也。居天台山國清寺,剪髮齊 眉,衣布裘。人或問佛理,止答「隨時」二字。嘗誦《唱道歌》 「乘虎入松門」,眾僧驚畏。本寺廚中有苦行曰:「寒山、拾 得。」二人執爨役而終日晤語。人潛聽之,都不解,時皆 以為風狂,獨與師相親。一日,寒山問:「古鏡不磨,如何 照燭?」師曰:「冰壺無影象,猿猴探水月。」曰:「此是不照燭 也,請師更道。」師曰:「萬德不將來,教我道甚麼?」一日,師 謂寒山、拾得曰:「若與我遊五臺,即我同流;若不與我 去,非我同流。」對曰:「我不去。」師曰:「汝不是我同流。」寒山 卻問:「汝去五臺作甚麼?」師曰:「吾去禮文殊。」山曰:「汝不 是我同流。」師尋獨入五臺巡禮,逢一老翁,師問:「莫是 文殊否?」老人曰:「豈有二文殊耶?」師作禮起,忽然不見。 遂遊五頂,遍歷巖阿,將三載還南。適閭丘引出《牡丹》, 丘將議巾車,忽患頭疼,醫莫能愈。師造之曰:「貧道特 來謁使君。」閭丘即告之病。師乃索淨水,咒而噴之,病 斯須即瘥。閭丘異之,乞一言示此去安危之兆。師曰: 「到任記謁文殊、普賢。」閭曰:「二大士何在?」師曰:「天台國 清寺,寒山拾得是也。」閭丘蒞任後,訪至國清,問寺主 豐干住處。主僧道翹曰:「豐干舊居在《經藏》後,今閴無 人矣。」復問:「寒山、拾得今在何處?」翹曰:「廚中執役。」閭丘 入豐干居,惟見虎跡縱橫,因問:豐干在此作何行業。 翹曰:「惟事舂穀供僧,閒則諷詠。」閭丘遂入廚,見寒拾 圍爐語笑,閭即禮拜。二人連聲咄叱而言曰:「豐干饒 舌。」即攜手出松門,更不入寺。師後亦歸,遂寂于天台 焉。

隱峰禪師,姓鄧氏,福建之邵武人也。幼若不慧,父母 聽其出家。初遊馬大師門,復來往石頭,後於馬祖言 下契悟。師在石頭時,問曰:「如何得合道去?」頭曰:「我亦 不合道。」師曰:「畢竟如何?」頭曰:「汝被這箇得多少時耶?」 一日,石頭划草次,師在左側義手而立,頭飛划向師 面前划一莖草。師曰:「和尚只划得這箇,划不得那箇。」 頭提起划子,師接得,便作划草勢。頭曰:「汝只划得那 箇,不解划得這箇。」師無語。一日,在馬祖位下,推土車 大師展腳路上坐。師曰:「請師收足。」祖曰:「已展不縮。」師 曰:「己進不退。」乃推車碾損祖足。祖歸法堂,執斧子曰: 「適來碾損老僧腳的出來。」師便出於祖前引頸,祖乃 置斧。到南泉,值眾參次,泉指淨瓶曰:「銅瓶是境,瓶中 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師拈淨瓶向泉面 前瀉,南泉便休。到溈山,于上板頭解放衣缽。溈山聞 師叔到,先具威儀入堂。師見山來,便作睡勢。溈山便 歸方丈,師乃發去。少間,溈山問侍者:「師叔在否?」曰:「去 也。」山曰:「去時有何言句?」曰:「無。」山曰:「莫道無言,其聲若 雷。」師以冬居衡嶽,夏住清涼。唐元和中,路出淮西,屬 吳元濟阻兵,與官軍交鋒,未決勝負。師曰:「吾當為之 解紛。」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 夢,鬥心頓息。師既顯神通,慮成惑眾,遂入五臺於金 剛窟前。將示寂,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嘗 見之,還有立化者否?」曰:「有。」「還有倒立而化者否?」曰:「未 之見也。」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眾舁就茶 毗,屹然不動,遠近瞻睹,驚歎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 依師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 惑于人。」以手推之,僨然而踣。遂就闍維,收舍利塔於 北臺之頂。

僧金光照,澠池李氏子。年十三,依寶雲靈粲師披剃。 十九入洪陽山,依迦葉和尚,服勤三載,衣不解帶,寢 不就席,負舂植刈,勞作居首。一日問葉:「如何是出家 當為底事?」葉曰:「無為是當為底事。」曰:「無為何用為乎?」 葉曰:「汝若不為,焉至無為?」又問:「欲為無為,作麼生為?」 葉曰:「豈不見《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 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 實,斯為無為之方也』。」又問:「為與無為,一耶異乎?」葉曰: 「如金作器,就金求之,未嘗有器。就器觀之,器相宛然。 金本非器,而離金外無器可得。金喻無為,器喻有為。 夫金之與器,一耶異乎?是以《經》云:『於有為界示無為 法,而不壞滅有為之相;於無為界示有為法,而不分 別無為之性。故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佛常無應而無 不應』。」雖恆沙異名,終實一會。感應權殊,隱顯同體。照 既聞師法,遂有沒齒山林之志。聞清涼勝景,忻然而 歸。適西北戎馬生郊,道路艱阻,師復入姑射山,事超 禪師。接以微言,豁然啟悟,乃知三界一心,了無別法。 大曆二年方達五臺,宿菩薩頂。夜方禪寂,見金色光 自北臺飛下金色蓮花,於中涌現諸化佛身坐蓮花, 上流五色光灌師頂。化佛舒臂摩師頂曰:「善哉男子汝今善入金剛三昧。汝從今去,名金光照。當以般若 之水滌濯其心,無以奧途而生窠臼。」師即問曰:「諸佛 之身,是有為耶,無為乎?為有生耶?無生乎?」化佛曰:「善 男子!諸佛之身離諸言說,永絕心路,如大火聚,不容 擬議,更加分別,盡屬戲論。」言已而隱。自此定起四威 儀中常住三昧,壽七十有二而終焉。

「僧業方者,解脫和尚法孫。身長七尺五寸,貌古神奇, 垂手過膝,目有重瞳,精勤白業,日夜無懈。師一日於 中臺入定,是日有人見在代州持缽行乞。太原信士 數人,造文殊像送山。滹沱泛漲,像不能渡。師振錫前 導,水為斷流,眾人隨過,水復湍激。大曆元年,於祕魔 巖畔翹足而化。州宰建塔瘞之。一夕火光燭天,明旦」 視之,但見塔內燒痕,了無一物,唯聞異香。數日。 僧誠慧,靈丘李氏子。其親無嗣,禱於臺山者三返,而 後感娠。既生,秀拔不凡。及長,不願婚娶,辭親詣五臺 真容院,從法順和尚披剃。心澄秋月,行潔冰霜,為道 之心,食息靡間。東臺東有毒龍池,龍常害物,四十里 內人畜不敢近。師攜淨瓶錫杖,廬其側。一旦暴風怒 雷自池而出,師咒之,龍即入瓶,風雷皆寢。師繞瓶誦 《大乘經咒》。居七日,龍革毒心,白光洞室,師乃釋之,乘 風雲而去。師嘗誦《華嚴》于李牛谷,木葉草根為常食, 於持誦時,有五六儒服者來坐聽,或持異花鮮果而 獻。師怪問之,答曰:「某山神也,蒙師法力,無以為報,願 充執侍焉。」師心不樂,遂捨其處而他適。未幾締創,聿 成叢林。莊宗同光元年,帝聞師高行,製書并紫衣賜 之。《書》云:「師鷲嶺名流,雞園上哲。精持護鵝之戒,弘宣 住鴈之談。潛括三乘,深明四諦。忍草長新於性苑,覺 花不染於情塵。高蹈雲峰,棲心聖境。汎慈舟而濟弱, 持慧炬以照迷。五百龍王,皆皈懿德;十千聖眾,盡繼 高蹤。為萬」姓之甘霖,作空門之標格。朕方興景運,大 闡宗風。直旌精行之名,以奉無為之教。崇號廣法大 師,兼賜紫衣。師固辭不受。復降敕勸諭,略云:「再遣內 臣,遠頒成命。師號既旌於道行,紫衣無爽於受持。久 屬當人,匪宜多讓。」師聞命,即囑累門人,吉祥而逝。世 壽八十。諡曰法雨大師,塔號慈雲。

僧道忍、道超、道信三人,俱南陽人,同發誓願,求生兜 率。忍以弘法利人為事,信居終南,敝衣糲食,持頭陀 行。獨超秉質醇樸,喜怒不形,別無行業,坦率而已。棲 託五臺三十年足不出山。一日假寐,見草衣童子顧 超曰:「三子之功,爾其先也。兜率在近,子何昧耶?」超曰: 「某生平雖有志願,略無奇行,安在其先耶?」童子曰:「以 子久居清涼,沖懷曠然,無所執著,故為冠耳。」超曰:「以 二子之精勤,亦得往生兜率乎?」答曰:「二子皆相繼而 至,但品位在次矣。」及寤,超即盥沐禮佛,更延三日而 終,塔於鷲嶺之北。逾歲,忍、信二人聞風方至,於塔前 焚香散花,哀號戀慕。至夕,忽見超立於空際,天衣飄 緲,以水沃二子身。明日,忍坐脫於華《嚴寺》。後半載信 方入滅。異香盈室。俱葬於鷲嶺之北焉。

僧無染善住院。僧忽於東臺麓見化,寺額曰「福生。」至 二門,守者訶之,令出,曰:「汝有慳垢,不應入此。」染乃趨 出,迴盼失之,深自悔恨,乃盡施所有,歎曰:「大聖儆我, 豈徒然哉。」行道禮臺,凡五十三次,年七十三。一日告 其徒曰:「道眼未明,前程黑闇。爾亡執恡浮生,矜惜幻 物,自蔽妙明,無所益也。」自作蠟衣衣之,服香水七日, 而燃身中。臺於烈焰中說偈曰:「我昔久逐生死輪,非 義捨命若恒沙。今燃此軀供如來,普願自他成正覺。」 火光若紅蓮花,金色童子端坐其上。移時火滅,香風 遠扇,花雨繽紛。建塔收餘燼,瘞於梵仙山下,至今窣 堵猶存。

福運者,代州總因寺僧也。身嬰重疾,長年不差,因入 清涼,忘軀行道。一日,金剛窟前禮懺,困而假寐,見人 以水沃之,遂通宿命。知往世為法師,貪他利養,不淨 說法,墮牛犬中,償足復人。既見是己,劇增悲慟。乃服 香百日,願焚身供養,以懺宿愆。積薪如山,跏趺其上, 火燄既發,五竅流光,上燭霄漢。

武后長安初,釋澄靈者,卓菴太黃尖南麓。禪寂中,聞 珠佩聲從定起,出菴,見神兵現於雲表,部類各異,威 神整肅。俄而雲湧失之,惟聞異香充繞林谷。

長史崔公,部從五十餘人遊清涼山,將登中臺,聞鐘 聲大震。公謂部從曰:「僧預知吾來,故鳴鐘相迓耳。」至 頂了無一人,亦未有鐘,因共造銅鐘,招僧居守。 僧慧賾龍朔元年同緇素數人遊臺山,至中臺,遙見 沙門持錫而立,近則失之,遠望仍然。畫師呂元覽同 見,因圖其像。眾人掘其地,得一缽一像,金石莫辨,遂 建塔其地。

僧支法念棲禪青峰菴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 念坐臥松巔,歲月已久。一日,定中見異僧,鬚髮皓然, 為說《苦空法》。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 苦空蘽,古碑猶存。 僧惠湛得法於荷澤神會大師。北臺後有古木,百圍 中空。湛入處其中,每止靜三日乃起。木義和尚訪之湛方在定。義呼之曰:「湛闍𥟖。」湛出定,瞪目視之。義曰: 「汝在生死穴中耽著,何時是了期?」湛忽然大徹,汗下 如雨。後人呼其樹為生死蘽。 李思遜,山東人。負八十老母,禮覲清涼山。明年母卒, 遜思罔極,一步一禮,至北臺麓,結菴修道。逢異人授 靈藥,吞之,羽化而去。後人目其居為仙人菴。

僧伽大師持《文殊五字咒》,多神異。天寶間,來遊清涼 山,不入民舍,夜坐林間,攜舍利瓶,放光自照。嘗入定 中臺之野,天花擁膝,七日而起,經夏復還。西域。李白 作歌贈之,此非泗州僧伽也。

宋太平興國中,僧辯聰者,遊五臺,寄清涼寺。過夏,一 老衲出入眾中,若佯狂者,為眾輕易,惟聰敬事之。解 夏將還,老衲以書付聰,囑曰:「至京城北,尋勃荷投之。」 聰辭去,竊發書觀之,其詞曰:「子遊世間日久,彼眾生 得調服否?彼若調服,子亦調服度生。事訖,惟宜速返, 恐俗緣打失,流入世諦也。」聰亦不解所云,復緘之。既 至於廣濟河側,聞小兒呼「勃荷。」聰急往觀,乃趙氏欄 內,放生大豬,項帶銅鈴。聰就呼「勃荷」,豬躍起。聰以書 投豬,即口接書,人立而化。

景德間,代州謝平於東臺麓見一老叟,招之入深谷。 川原暢衍,花木秀茂,茆茨石室,皆非凡境。叟命採薇 而食,其味柔滑甘美,逍遙久之,思母辭還。其母病將 危,平以所攜薇食之,宿患頓愈。平居三月,復往尋之, 了無所睹矣。

宣和八年夏,代州牧趙康弼、巡檢董梁,同真容院慈 化大師數十人,至那羅洞。趙公偕慈化入窟,行數步, 隘不能進。既出,見異僧立於洞口。趙戲曰:「我遍遊洞 底而來,師何不入?」僧曰:「我能入一微塵遊沙界,況此 恢恢者乎?」即踴身而入,殊無阻礙。眾候於洞口,數日 不出,惟所攜笠子存焉。因建塔臺頂藏之。今東臺有 「笠子塔。」

至道間,真容院僧道海者,結百僧會,諷《華嚴經》。以四 月八日為眾僧設浴,藥草煎湯,名香薰室,巾單鮮潔, 果餌珍奇。先請首座耆年數人入浴。眾方解衣次,忽 聞揮洗聲。首座入視,見群童身作黃金色,浴於澡池。 首座既怪且疑,出謂浴主曰:「一眾未浴,何容群童先 入?」主大驚,入視,惟光明滿室,異香馥郁,了無人焉。乃 知聖僧示現。一時傳為盛事。

紹聖間,宰臣呂惠卿視堠戍,道經五臺山。至中臺,忽 暴風雷雨,聲震林壑,從者驚悚。潛伏有物,狀若蒼虯, 出雲霧中,雷電繞之。惠卿駭甚,不敢仰視。移時而霽, 見一童子,體黑而披髮,以蒲自足纏至肩,偏袒右膊, 手執梵篋,直來問惠卿曰:「居士何見而震駭若此?」惠 卿曰:「夙有障緣,遇茲惡境。」童子曰:「今已滅矣,居士何 求而來?」惠卿曰:「求見文殊大士。」童子曰:「求見菩薩何 為?」惠卿曰:「嘗覽《華嚴經》,旨深意廣,欲請命大士箋釋 流行,使闇夜疾得光明,大心藉以開悟。」童子曰:「諸佛 說法,簡易明暢,如《十地》一品,釋文不過數紙。今教家 株蔓,注近百卷,而聖意轉晦,真所謂破碎大道也。」惠 卿怫然曰:「童子容貌寢陋,而敢譏訶前輩乎?」童子笑 曰:「居士謬矣。此間一草一木,無非文殊境界。在汝日 用,觸事不迷,此真文殊也,曷以凡情亂干思慮耶?」惠 卿忽醒,俛仰之間,童子騰空現菩薩聖像,跨金獅隱 隱沒於雲際。惠卿命高手摹衣蒲之相,流傳至今。云 明璧峰禪師,名寶,今世稱金璧峰,乾州永壽石氏子 也。母張氏,好善,有老僧授觀音像,囑曰:「謹事之,生菩 薩兒。」未幾峰生,感白光貫室之異。六歲,依雲寂溫公 剃落受具。及長,遍歷講肆,忽歎曰:「《三藏元談》,皆標月 指,如來心法,果如是乎?」遂棄所學,謁如海真公於縉 雲。晝夜精勤。偶攜筐擷蔬,忽凝坐不動,歷三時方寤。 真詰曰:「子入定耶?」師曰:「然。」真曰:「何所見?」師曰:「有所悟。」 真曰:「悟處如何?」師舉筐示之。真曰:「不是。」師置筐於地, 拱手而立。真又曰:「不是。」師便喝,真攔胸擒住曰:「道!道!」 師揮拳築真仆之。真起,徐曰:「未在此,塵勞暫息耳。必 使心路絕,祖關透,然後大法可明。」師由是脅不沾席 者三年。一日,聞伐木聲,汗下如雨,乃曰:「古人謂大悟 一十八遍,小悟無數,豈欺我哉?未生前事,今乃知之。」 亟見真求証,真不諾,師掀倒禪床而出。翌日復見真, 真於地下畫一圈相,師以袖拂去之;真復畫一相,師 於圈中畫一畫,又拂去之。真總畫三十圈,相師一一 具畣。真大笑曰:「參學悟道,世豈無之?能明大機大用 者,惟子而已。」遂授記莂,且囑之曰:「昔無用和尚謂我 云:『座下出三虎一彪,爾其彪耶?爾緣在北,當詣朔方, 必弘吾道』。」先是師於定中見一山秀麗,重樓傑閣,金 碧絢爛,諸菩薩行道其中,有招師者曰:「此祕魔巖也。 爾昔居此,何遽忘之。」後師北遊五臺,道逢蓬首女子, 身衣雖敝,而五彩閃爍,赤足徐行,一黑獒隨後。師問: 「何之?」答曰:「入山。」師曰:「入山何為?」答曰:「一切不為。」言訖 而沒。叩同行者,皆不見。因就地建靈鷲菴,以待方來。 僧俗聞風,數千里趨赴食堂,每逾萬指。至正間,詔求 雨澤,師入京即大雨,帝賜千金為飯僧資。逾年,復召入,值大雪,夜有紅光自師室中直透霄漢。敕賜「寂照 圓明大禪師」號,并賚以金襴伽黎,令住海印寺。洪武 戊申,詔赴京,住大天界寺,日接天顏,酬唱法義。賜以 紫衣金缽,及御製詩,有「元關悟盡成正覺」之句。壬子 六月,沐浴更衣,集眾言別。弟子請偈,師曰:「三藏十二 部尚為故紙,吾何言為。」怡然坐逝。茶毗,得舍利無算, 齒舌念珠不壞。門人收之,建塔北臺外文岫山普光 寺,今名黎峪寺。明太祖賜詩旌之。師嘗製《華嚴字母 佛事》,梵音清雅,盛行於世。

宣德間,定州曹一貴偕六人禮五臺,至華嚴嶺,遇盜 被縛,志心持文殊名號。忽見數十騎沿山而來,群盜 驚竄。貴等徐逢樵者,解縛舉首,但見浮雲度嶺,更無 一人,乃覓徑而歸。

正德十二年,蘇州管姓六人宿中臺,見金輪浮空,光 吞五頂。既歸,同王行者造佛像,送臺山供養。至龍泉 關,像大門小,不能度。關吏紿曰:「若能令佛像放光,我 為若拆關乃出。」言未已,佛像面門放大光明,西流長 十餘里。關吏大驚,即構天橋,度像出關。

僧繼宗者,山右人也。出家後,專持《文殊五字真言》,屢 有異驗,瞻禮五頂。至竹林嶺,逢群盜突出,見宗身化 夜義神,足蹬火輪。賊大怖畏,伏地不敢仰視,逡巡而 遁。同行僧正懷在後,亦望見異相,而宗不自覺。 嘉靖間,北京一江和尚來遊臺山麓,見白髮母,片衲 遮身,飢寒之狀可掬。師憐之,解衣衣之,分麨餌食之。 更為作禮,母正立而受,了無怍顏。旁僧不堪其慢,謂 師曰:「佛戒比丘不禮白衣,師乃人天師範,而禮貧女 可乎?」師曰:「此母狀貌叵測,況遊清涼聖境,豈可生分 別耶?」行數步,回顧已失,惟見所施衣掛松梢,金光繚 繞,異香絪縕。同行僧乃慚愧自懺焉。

僧慧澄,抵暮登南臺,值風雪凍急,欲就僵仆。及虔誦 《文殊聖號》,忽見草菴老僧向火澄入,同坐煦然生煖。 俄而小寐忽寤,天色已曉,坐對枯株,別無所見。 僧真寶,住棲賢谷,每念生死事大,鑽仰不入,竭其心 智,轉覺悽惶。一日斂念亟呼文殊聖號,忽見居室化 為月輪,五峰林木,洞矚無礙,遍體清涼,愉悅難以言 喻。自爾昏散不入,遂證道果。

如馨律師,字古心,溧陽楊氏子。嘉靖間,禮棲霞素菴 節公落髮,精嚴五德,禮誦尤勤。事師三載,一念無違。 其時談經者多,弘律者少。馨喟然曰:「佛法住世,功在 毗尼。盍專律學,以報佛恩。」因閱《華嚴》至《菩薩住處品》, 知文殊大士常住清涼,冀瞻慈相。辭諸法侶,腰包而 行,三踰寒暑。方眺寶峰于金剛窟畔。景值餘暉,徘徊 瞻眺。忽見老母,形枯髮白,冠敝衣鶉,捧僧伽黎自林 間出,呼馨而告曰:「大德禮懇殷勤,不憚勞苦,我此法 服,子昔受持,不意中違,今應贈汝。文殊難見,徒涉劬 勞,見仍不識,亦何所裨?」馨默然遲疑。母去數武,喚言: 「大德比丘,我即文殊。」馨疾趨攀挽,已失其處,惟伽黎 存焉。乃泣禮返步。適寺僧夢神致囑:「優波離尊者來, 汝等速迎致禮。」以是因緣,僧徒共曉。沿途士女,香花 供養,不可數計。因掛錫妙德菴,復感五頂放光,于寶 光中見大士手為摩頂,心地洞開。後遍遊諸方,道侶 皈信。抵金陵吉祥里創剎,即名古林,龍象遠集,法會 雲興。神宗特敕延至五臺,命司禮內臣張然代受菩 薩戒。陞座之頃,五色祥雲結蓋盤空。內臣還奏,賜號 慧雲律師,并頒賚金頂毗盧帽、千佛珠衣、缽盂、錫杖。 功德圓滿,仍返古林唱寂。於萬曆四十三年十一月, 神宗於愍忠寺請頂相入大內供奉,親為題讚曰:「瞻 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絕六塵。昔波離,今古心凡今。南 北律宗萬派千岐,無不出馨之門,實為中興毗尼之 祖。雖」遠符優波再來之讖記,而「林間授衣」,「寶光摩頂 菩薩」,顯示尢屬,近事之彰明較著者也。

五百應真,住持清涼,自古及今,顯應者三:一、隋開皇 初,五百梵僧棲禪中臺麓,龍神修供,過夏而隱。二、唐 貞觀中,慈恩法師開菩薩戒於華嚴寺,時有五百比 丘忽至,聞戒品而去。三、永樂辛巳,頒御製佛名曲經, 千僧絡繹而至,齋罷散入林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