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六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五卷目錄

 中條山部彙考

  圖

  考

 中條山部藝文一

  中條山居記       唐司空圖

  休休亭記          前人

  題王官谷        宋李處質

  題王官谷          黃通

  題王官谷          呂誨

  方山靈峰寺記       陳協用

  題王官谷        金高德裔

  遊王官谷記        明呂柟

 中條山部藝文二

  條山蒼          唐韓愈

  遊棲巖寺          李益

  休休亭          司空圖

  丁未歲歸王官谷       前人

  歸王官谷次年作       前人

  王官二首          前人

  修中亭五首         前人

  退棲中條          前人

  留題王官谷        宋李釜

  中條山          王禹偁

  重經車輞谷        司馬光

  王官谷司空侍郎故居    江休復

  王官谷十詠并序     俞充

  貽溪懷古十篇并序    前人

  遊王官谷          母流

  休休亭           樂沆

  棲巖寺          金張瓚

  虞坂曉行          陳庾

  遊王官谷         丁暐仁

  懸泉           袁從乂

  王官飛湍         元陳賡

  虞坂            前人

  王官谷司空圖隱居     孔克堅

  虞坂行          元好問

  遊萬固寺          王惲

  虞坂            前人

  前題           段成己

  前題           曹之謙

  中條阻雨          前人

  棲巖寺          劉弘遠

  秋日登棲巖寺      明張循古

  遊中條           前人

  萬固寺賞蓮         徐孚

  遊棲巖寺          賈濬

  條山積雪          王翰

  司空侍郎故居        前人

  登中條山          薛瑄

  春遊萬固寺        楊守禮

  遊棲巖寺         張佳引

  望方山           前人

  遊曇延洞          前人

  春日同呂子遊王官谷限春寒花遲四韻四首

                王溱

  王官谷          宋廷佐

  登天柱峰          前人

  王官谷漫成         前人

  遊王官谷就宿石泉洞    丁守中

  遊棲巖寺         孫昂雲

  王官谷樂隱         許莊

 中條山部紀事

 中條山部雜錄

 中條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三十五卷

中條山部彙考 编辑

《左傳之王官 山海經之甘棗山 史記》
之薄
编辑

山襄山

中條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境內,西北抵蒲州,西抵夏、 浮山二縣,南抵芮城,東北抵垣曲,而北則跨解州及 臨晉、安邑、聞喜、平陸諸縣。其山名載於經史者不一, 其山之嶺巖洞谷延袤於各州縣者,其名亦不一,而 總謂之「中條山。」

中條山圖

中條山圖

编辑

按《春秋左傳,文公三年》:「秦伯伐晉,濟河焚舟,取王官 及郊。」「王官」,晉地。

按《山海經·中山經》「薄山之首曰甘棗之山。共水出焉, 而西流注于河。其上多杻木,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 葉黃華而莢實,名曰蘀,可以已瞢。」有獸焉,其狀如 《鼠而文》題其名曰:食之已癭。 按《史記封禪書》:「自華以西名山七,曰薄山。」薄山者,襄 山也。徐廣曰:「蒲阪縣有襄山。」《索隱》曰:「應劭云:襄山 在潼關北十餘里。」《穆天子傳》云:「自河首襄山。」酈道元 《水經注》薄山統目與襄山不殊,在今芮城北,與中條 山相連。是薄、襄,一山名也。又《正義》曰:「薄,音白落反。襄 音色眉反。」《括地志》:「薄山亦名襄山,一名寸棘山,一名 渠山,一名雷首山,一名獨頭山,一名首陽山,一名吳 山,一名」條山,在陝州芮縣城北十里。此山西起雷山, 東至吳坂,凡十名,以州縣分之,多在蒲州。今《史》文云 「自華以西」,未詳也。

按:《魏書地形志》,「河北郡南安邑。」有「中條山。」

按《水經·河水注》,水北出於薄山。太史公《封禪書》稱華 山以西,名山七,薄山有其一焉。薄山即襄山也。徐廣 曰:「蒲坂縣有襄山。」《山海經》曰:「薄山之首,曰甘桑之山, 共水出焉。」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掌華蹈襄。」注云: 「襄山在潼關北十餘里。」以是推之,知襄山在蒲坂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東名山雷首,在河中府」 河東縣南十五里,一名「中條山。」唐司空圖居山之王 官谷。

按:《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河中府河東虞鄉。」俱有 《中條山》。

又解州芮城、夏安邑。俱有《中條山》。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中條山在平陽府蒲州東南 一十五里,此山跨平陸、芮城、安邑、夏縣、解州之境,山 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口蒼龍等泉。」

按《山西通志山川》:中條山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以 其中狹而延袤不絕,故名。又以南北狹薄,亦名薄山。 其陽跨芮城平陸,其陰跨解州安邑、夏、聞喜、垣曲諸 縣。解州境有膽礬窟二處,又有桃花、元女二洞及谷 口蒼龍等泉。至夏縣境有洞石崖上書「玊溪頭」三字, 相傳司馬溫公嘗讀書於此。《水經注》曰:「薄山即襄山」 也。徐廣曰:「蒲坂縣有襄山。」揚雄《河東賦》曰:「河靈玃踢, 掌華蹈襄。」注云:「襄山在潼關北十里。」

筆架山,在蒲州南十五里,中條之北面,數峰排立,拱 對州城,中高末下,形若筆架然。

麻谷山,在蒲州南三十里,地名「六管」,數峰相庇,群壑 皆輔,氣象盤鬱,林巒蔽空,為中條之勝。

八盤山,在蒲州南二十里,中條之北面,八折至頂,轉 南即為「歷山。」

鳳凰山,在蒲州西七十里。一云「鳳山」,與潼關鳳山相 對,為中條之盡頭處。

棲巖在蒲州南一十五里中條山內有棲巖寺。 蒼陵谷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西麓。 谷口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中麓。 大谷口在蒲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陰之東麓。 中條山又在浮山縣東四十里,南通翼城東烏嶺,北 達岳陽草峪嶺,而其東支遙接沁河界。

堯山在浮山縣東八里,即中條之西麓。巋然高出,上 有帝堯廟,因名。古柏數株,傳聞帝堯曾避暑於此。 諸葛河在浮山縣北六里,源出中條山。

中條山,又在臨晉縣南七十里。

方山在中條山東,與臨晉縣治對。上有方田數「畝,泉 流涓滴,草木蓊鬱,老幼歲時往觀焉。」

王官谷在臨晉縣南七十里中條山中,以「王官廢壘」 為名。《春秋》:秦伐晉,取王官及郊,即此。巖洞深邃,泉谷 幽奇,有天柱、掛鶴諸峰,瀑布、貽溪諸水,山水之勝,甲於河東。唐司空圖嘗隱居於此,建休休亭,自為記。又 有石硯、竹逕、修史亭、一鳴窗諸勝。

瀑布泉,在王官谷天柱峰西,懸流直下百尺餘,經休 休亭入峰之東,復有懸泉,沿崖而下。崖上蒼苔匝生, 歲久皆玲瓏石,如羊胃狀。

「靈泉」,亦出條山觀嶺下,世傳李皮囊隱此。時夏月,山 久涸,獨坐忽聞人言。有頃,半溪亂石間隱隱雷鳴,泉 水奔流,比常特異。

中條山又在解州南五里。西起蒲州,東接太行,南跨 州之平陸、芮城,北跨州之安邑、聞喜、夏縣。

檀道山在解州南五里,與中條山連接,路通河南靈 寶縣竇津渡,中有盎漿泉,不流而止,俗呼止渴泉。 白徑嶺,在解州南十五里中條山上有石,左右參天, 間不容軌,名曰石門,路通陝州大陽津渡。《水經注》曰: 「鹽澤南面層山,天巖雲秀,池谷泉深,左右壁立,間不 容軌,謂之石門,路出其中,名曰白徑,南通上陽,北暨 鹽池」,即此也。

解鹽池在解州東二里中條山麓,長五十里,東距安 邑縣南十里,闊七里,周迴百有二十里,去平地深數 仞,如盆底水常停滀滲漏,潤下作鹹,四時皆有鹽,惟 盛夏風日炎烈,生獨多且嘉,故俗曰「鹽池。」夏日近安 邑者,為解鹽東池中經路村城南二里,為解鹽中池, 在解者為西鹽池。三場亦因是名。池內北百步許有 淡泉甘洌,俗謂「鹽須此水方結。」池外諸澗谷水皆四 來奔赴,池水溢則鹽不生。唐大曆間,建池神廟。宋崇 寧間,遣觀察使王仲先於池東西南三面築七郎等 十一堰圍之,以殺水勢。明置轉鹽運司於旁。

靜林澗在解州六小池西南十五里。源出中條山頂, 北流經紅臉溝,可溉田,餘流入臨晉洫水灘。

中條山,又在安邑縣南二十里。

分雲嶺在安邑縣,即中條最高處。嶺巔出雲,東西分 布焉,世傳「尸鹽澤」者也。山頂舊有分雲祠。

車輞谷在分雲嶺東。兩山夾路,盤礡多奇。邑民文進 修治,今為「坦途。」

「二郎谷」,在車輞谷東。中有仙跡,多巖竇古洞。

風谷洞,在安邑縣南二十里,分雲嶺西。形若半井,投 葉即飛,其風出則飛沙拔木。

鹽風洞在風谷洞旁。洞口若盆,仲夏應候風出,聲隆 隆然。谷口舊有風神祠,今廢。

鹽池在安邑縣條山之陰。縣治踞池陽之東偏,運城 賓其中。西趾解境,縱約八里,橫五十里,深可數仞,貯 水連天,淤泥藉水,鹽根藉泥,根如蒼玉,糾疊蝟起,逼 肖太湖。旱潦不鹽,惟水五六寸許,日曝結板,水面生 花,東南風盪墜板鹽成,皜潔方正,故曰「斗鹽。」旱曾灌 七郎之水,無益於涸潦。嘗畦曬劣鹽,遂禁不曬。明末, 鹽池屢遭水患,各商分畦澆曬,出鹽辦課,今為成例。 《水經注》云:「《地理志》曰:『鹽池在安邑西南,許慎謂之鹽 監。長五十一里,廣六里,周一百一十四里』。」今池水東 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紫色澄渟,渾而不流,出石鹽 自然印成,朝取夕復,終無減損。唯水暴雨澍,甘潦奔 泆,則鹽池用耗。故公私共堨水徑防其淫濫,故謂之 鹽水,亦謂堨水也。故《山海經》謂之「鹽販之澤」也。周穆 王、漢章帝並幸安邑而觀鹽池。

「青石泉」在安邑縣東南三十里。出中條山,由青石槽 經東郭入黑龍潭。

車輞泉,在安邑縣南二十里,出中條山車輞谷中。 中條山又在夏縣東五里。

柳谷,在夏縣南十五里中條山內,唐陽城所隱之地。 玉溪洞,在夏縣東南七里中條山谷間有石洞,深一 丈五尺,闊一丈,俯瞰溪流,清淨可愛。石巖鑿「玊溪」二 字,溫公嘗隱此讀書。又通谷村觀音寺後亦有洞,塑 公像。

中條山,又在聞喜縣南六十里。

湯山,即景山,為中條最高峰,南望鹽池,以上有湯廟 湫池,禱雨多應,俗呼為「湯王山。」按《隋書地理志》,聞喜 有景山,與三山皆中條支山。《水經注》曰:「涑水又與 景水合,水出景山北谷。」《山海經》曰:「景山南望鹽坂之 澤,北望少澤,其草多藷藇、秦椒,其陰多赭,其陽多玉。」 郭景純曰:「鹽澤即解縣鹽池也。按經不言有水,今有 水焉,西北流注於涑水也。」

中條山,又在芮城縣北十五里,高二十里。

又在垣曲縣西南九十里。

三汊澗在平陸縣北五里中條山。東西二溝流與澗 合,故名。

盤南澗在平陸縣東十里。源出中條山,由石槽溝南 下至盤南,有澆灌之利,下流入河。

馬頭澗在平陸縣北四十五里中條山麓。其地危峰 聳立,兩谷二源環麓合流。以山形肖像,因名。

響泉在平陸縣北四十里中條山東。其水甘澄,附近 民日以為用,俗稱「響泉溝。」

按《平陽府志山川》,中條山在安邑縣南二十里,說者謂西華嶽,東太行,此山當其中,故云中條。《山海經》為 中經條谷之山,一名蒼梧山,山產梧桐蒼玉。《竹書》曰: 「鳴條有蒼梧山,舜崩蒼梧」,即此。

「雲蓋峰」,在蒲州東三十里,中條山之北面,壁立萬仞, 高入雲表。

「玉洞」,在蒲州東南一百二十里,中條之陽。

老陳溝在蒲州南六十里中條山。昔有陳姓者牧馬 其中,故名。

柳溝,在蒲州東南十五里,棲巖寺東。

「大黃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北麓。

梨花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之中。 「龍母泉」,在蒲州東南十五里中條山大谷之中。 「天柱峰」,在臨晉縣王官谷南,瀑布經其西。

白雲洞,在臨晉縣王官谷內,元孤雲子李純夫所居, 構「了了菴」,以擬「休休亭」者。

胡村澗在解州張公泉東五里,源出中條山陰。 「桃花澗」在解州胡村澗東五里,水出中條山頂。 「堡子谷」在解州大水澗東二里,源出中條山,北流入 鹽池南溝。

金盆水,在解州。出中條山,趨鹽池南溝,其東為關帝 祖塋,亦名「小聖溝。」又其東有小龍五澗水、二郎、三郎 谷諸水,皆出中條山陰,北流。

分雲山在平陸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之一峰也。層 巒峻岫,走霧分雲,視諸山獨為嵌崿。尋幽眺遠,或有 取焉。但路絕羊腸,不易升也。

清涼山,在平陸縣東北六十里,乃中條一脈。晉執虞 公於此。其絕頂曠闊,四望無際,俗謂「四州圪塔。」蓋蒲、 解、絳、陝皆可目及也。

吳山在平陸縣北五里,中條山之支。其山高平,上皆 民田。南麓有吳泰伯廟。蓋虞仲封此,並祀泰伯,故以 「吳」稱焉。

橫嶺在平陸縣北四十五里。中條之脊,西通解州,東 達夏縣,南北自縣至運司一百里,名「車輞峪。」舊行鹽 車,今徑,險仄不可行,較青石槽稍近。

甘棗山,在芮城縣東北三十五里,今名「刺林溝」,中條 之分名也。

方山,在芮城縣西北三十里。峰巒高峻,可與「二華」爭 雄。

太峰在方山東。

百二十盤在芮城縣北山之陰,石磴盤旋而下,故云。 「其徑北達臨晉」,即唐司空圖所隱王官谷也。

直岔嶺在芮城縣東北六十里甘棗山東,今亦名「橫 嶺」,中條山之巔也,路通南北孔道。

條山之尾,在垣曲縣西南九十里,迤邐至郭南里許, 拱向縣治為案。下臨黃河,上有洪慶觀,又建觀河亭 焉。

按《蒲州志山川》:「中條山在州東南十五里,即雷首山。 山上有棲巖、萬固等寺,谷口蒼陵等泉,有題詠 古蹟。」「李樂營,在中條山南。漢興平二年十二月,獻帝 渡河,幸李樂營,河東太守王邑獻綿帛。」

瑞雲亭在州南中條山上。宋時建,今廢。

望川亭在州東南中條山上棲巖寺前。宋宣和二年 建。西望秦川,如在几席。明萬曆十年,王崇古重修。 避暑樓在中條山棲巖寺。隋仁壽元年敕建,今廢 寺觀。萬固寺在州東南一十五里中條山麓。唐大中 八年建。初名「建元」,後改今名。

棲巖寺在州東南二十里中條山之上,後周建德中 建。

按《浮山縣志山川》:「中條山俗名為橫嶺,在縣東四十 里。」

按《臨晉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南六十里,西自蒲州 之草坪頭,東至解州之紅臉溝靜林寺,東西凡四十 里。其支山為方山,一名檀道山。《山海經》云:檀首山。」《水 經注》云:「鹽道山亦名百梯山,其頂方平,故又曰方山。」 與縣治對,岧嶢插漢,為中條之首。五老峰亦俯其下。 山頂舊有靈峰寺,唐宋金元為永樂、虞鄉兩縣勝地, 號「大叢林。」宋廢永樂,元廢,虞鄉寺遂荒頹矣。

王官谷虞鄉城東南十里。《左傳》文公三年,秦伐晉,取 王官及郊。呂相《絕秦書》曰「俘我王官」是也。唐司空圖 有先人別墅在焉,值唐末喪亂,遂隱不出。《山居記》云: 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今司空氏易之為禎 陵溪,亦曰禎貽溪。

祠廟:聖人殿中條山下,洗馬村東。明嘉靖間,華州生 員陳道周隱居寓此,建廟,塑孔子四配、十哲像奉事。 萬曆間,其弟子陶尚和等重修。

按《解州志山川》:「中條山在州南五里,山勢巉巖峻拔, 自王官谷東二十里紅臉溝為州西境。溝西上有靜 林寺,在山翠微間,古柏森蔽。寺東十五里為桃花洞, 在州西南七里,昔人見洞旁泛桃花,故名。洞東三里 為白龍谷,東上八里為直岔嶺,稍東為荻子谷,又稍 東為五龍谷,在州正南五里,其東岫有石巖,巖水懸下如噴雪,俗曰石巖噴雪,其巖上有「酒島」字。谷口西 上十五里為橫嶺,即中條山脊。路通南北孔道,但去 村落遙遠,地最荒涼。明萬曆間,芮城知縣趙廷琰創 建關帝廟,招道流居之。其下有弓張溝。又東為堡子 谷,又東為仙女洞,亦名元女洞,以其中積水成潭,又 名黑龍潭,雩禱有應。潭東十里為大虎谷,谷中有將 軍堡,堡後有鳳凰嘴。嘴西過連雲棧至橫嶺,有陽關 寨,寨後有膽礬窟,其旁有百藥草。又東南為檀道山, 其下為檀道谷,谷中有盎漿泉,不流而止。東亦有膽 礬窟,路通河南靈寶浢津渡。又東南為白徑嶺,雙石 壁立,左右參天,中不容軌,亦名石門。又東十五里為 分雲嶺,嶺巔出雲,東西分布,世傳尸鹽澤者也。宋宣 和間,有成寶公廟,今廢。嶺下為風谷,洞若半并,投葉 即飛,其風出則飛砂摧木。旁有鹽風洞,洞口若盆,每 仲夏應候,風出,其聲隆隆,俗謂之「鹽南風。」鹽花得此, 一夕成鹽。其上有天井山,谷口舊有風神廟。又東為 車輞谷,谷有銀砂洞,有禁。又東為二郎谷,嶺多古洞。 又東為虞坂,一名鹽坂,俗曰青石槽,在安邑東郭村 南,即晉荀息假道於虞以伐虢,伯樂逢騏驥困鹽車 處。明御史張士隆開修,可通鹽車。坂東為巫咸頂,俗 曰「瑤臺頂」,商相巫咸、巫賢所隱處。孤峰峭拔,蒼翠摩 空,下有巫咸祠,旁有巫咸谷,谷中有水,亦名巫咸水, 在夏縣東五里。又東十五里為柳谷,唐陽城所隱處。 又東二十里為鳳凰山。東為湯山,上有湯廟,下有郭 璞書堂。山亦產銅,在聞喜縣南八十里。湯山東為秦 王嶺,上有鎮風塔、蠶姑廟。又東二十里為盤盤山,在 聞喜縣南五十里。又東二十里為紫金山,又為鳳凰 原。由東而北為峨嵋嶺,高二里,形如峨嵋,土厚宜藝。 五穀在聞喜縣東。由北而西為玉鉤山,在安邑縣東 北二里,狀如玉鉤。又西為鳴條岡,即湯伐桀地。北為 峨嵋坡,東自曲沃,西抵黃河,其陽跨聞喜、夏縣、安邑、 猗氏、臨晉、榮河,州之北境,亦倚其勢焉。又北為孤山, 其下為安邑之相里。又北為稷神山,在稷山縣南五 十里,上有稷神廟,后稷始播穀於此,而山陽多夏縣、 聞喜之地。又南為紫金山,在州北二十里,舊產人參。 峨嵋坡在州東五里,鹽池北岸。逍遙坡在州西北二 里,為女鹽池北岸。雷首山南迤東三十里為歷山,在 州之芮城縣北。歷山東北三十里為青龍洞,洞有青 龍泉,旱禱必雨。洞東二十里為甘棗山。東十里為石 鍾洞,世傳石鍾煉士修道於此,頂懸一石如鐘,水注 其下。又東五里為清涼寺。又東十里為娥英廟。又東 為虞、芮二君祠,下有所讓閒田。又東為吳山,中條山 之支,在平陸縣西北五里。其山高平,上皆民田。其南 麓有吳泰伯廟,故名。蓋虞仲封此,並祀其先泰伯而 稱吳邪?東為傅巖,即殷相傅說隱處,旁有聖人澗,澗 東十里則為砥柱峰,又名三門,在黃河中流,其形如 柱,高二丈餘,砥柱旁有老君爐。其東岸集津西有禹 廟。又東四十里為箕山,山峰高峻,勢類箕,故名。山下 有許由塚。清澗在箕山之南,即巢父洗耳處。東有白 玉竅,號「錫窟。」東北為王屋山。

按《安邑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南二十里,西自蒲坂 迤邐而東,接太行、王屋諸山,盤踞數千里。在縣境者 絕巘,奇峰,如揖如拱,天然圖畫。名巒峻巘,層見疊出, 故不得析登,而總名中條山。」

按《聞喜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南六十里,西起蒲州 雷首,東接太行,巉巖峻拔,歷代相傳為中條者。以其 居河曲之間,延亙不絕,故名。西界夏縣,東界垣曲,在 邑境者,廣袤皆四十餘里,物產頗多,雲興則為雨候, 晴則望如翠屏。」

《八景:條山浮翠》巘峨南峙,上接瑤天,凡在邑境皆能 眺望,若遇氣候晴明,嵐光藹藹,翠微蔥蔥,宛如列屏 當面。

《湯寨靈池》湯寨為中條絕嶮,石壁萬仞,人苦攀援,春 暮花開,望如簇錦。上有湫池,徑丈許,其水旱不涸,澇 不溢,可方華嶽洗頭盆,故曰「靈池。」

《郭堂泉滴》條山之麓有巖焉,谽谺洞豁,縱廣丈餘,內 有懸泉一滴。相傳郭景純讀書時,置硯其下,以泉滴 為硯池水云。

按《芮城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北十五里,西起首陽, 東接太行,南北狹薄,延袤不絕如條,故曰中條,又曰 薄山八景為「條山滴翠。」

祠廟嶺上。關帝祠,條山要路,乏水多盜。明萬曆四十 年,趙廷琰創建,因而感泉出焉。

按《垣曲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治西南九十里,迤邐 至郭南里許,為條山尾。」

《寺觀》洪慶觀在縣治南一里許,中條山之東麓,舊名 「金闕院。」金大定十九年道士呂道章創建,元延祐六 年重修。

按《平陸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北四十五里,西起雷 首,東接太行,壯麗崔巍,勢雄嵩華一邑,形勝之大者。 古蹟:鹽坂,在縣東北七十里中條山,即伯樂逢騏驥困鹽車處,今名青石槽。」

石門在縣西北四十里中條山。嶺勢凌虛,地形險阻。 今王家井西北十里許有黃嶺石門,即其地也。 上陽城,在縣西南二里條山之麓,東面即金雞堡,故 城基址仍存。春秋時名為「岩城。」上陽係虞之塞邑也, 晉滅虢,以火攻之。見于《左傳》。

按《夏縣志山川》:「中條山在縣東五里,東則太行,西則 太華,此山居中,因名。起自蒲坂,迤邐而北,隨在異名, 蟠據數千里,莫知所終,崇聳廣大,為邑具瞻。」

虞坂山在縣南十五里。中條山,俗名「三橋坡。」平陸縣, 古虞國,此路通平陸,故名。即《春秋》晉人假道於虞以 伐虢者。

白沙河,一名「巫咸河」,發源中條山,出巫咸谷,經邑南 關外,西流三十餘里,南轉會入姚暹渠。

中條山部藝文一 编辑

《中條山居記》
唐·司空圖
编辑

中條,蹴蒲津,東顧虞鄉纔百里,亦猶人之秀發,必見 於眉宇之間,故五峰頍然,為其冠珥,是谿蔚然,涵其 濃英之氣;左右函洛,乃滌煩濟賞之境。會昌中詔毀 佛宮,因為「我有谷」之名。本以王官,廢壘在其側,今司 空氏易之為禎陵,谿亦曰禎貽云。愚以家世儲善之 祐,集於厥躬,乃刻像大悲,跂新構於西北隅,其亭曰 「證因」,證因之右,其亭曰「擬綸」,志其所著也;《擬綸》之左, 其亭曰「修史」,勖其所職也。西南之亭曰「濯纓」,濯纓之 窗曰「一鳴」,皆有所警。堂曰「三詔之堂」,室曰「九籥之室」, 皜其壁以模玉川。於其間備列國朝至行清節文學 英特之士,庶存聳激耳。其上方之亭曰「覽照」,懸瀑之 亭曰「瑩心」,皆歸於釋氏,以棲其徒。愚雖不佞,猶幸處 於鄉里,不侵不侮;處於山林,物無夭伐,亦足少庇子 孫。且詎知他日復睹晬容,訪陳跡者,非今茲誓願之 證哉?久於斯石,庶幾不昧。有唐光啟三年丁未歲記。

《休休亭記》
前人
编辑

「休,休也美也,既休而且美在焉。」司空氏禎貽谿《休休 亭》,本濯纓也。濯纓為陝軍所焚,愚竄避踰紀。天復癸 亥歲,蒲稔人安,既葺於壞垣之中,構不盈丈。然遽更 其名「者,非以為奇。蓋量其材,一宜休也;揣其分,二宜 休也;且耄而瞶,三宜休也;而又少而墮,長而率,老而 迂。是三者,皆非救時之用,又宜休也。尚慮多難,不能」 自信。既而晝寢,遇二僧,其名皆上方刻石者也。其一 曰闉,顧謂予曰:「吾嘗為汝之師也。汝昔矯於道,銳而 不固,為利慾之所拘,幸悟而悔,將復從我,於是谿耳。 且汝雖退,亦嘗為匪人之所嫉,宜以耐辱自警,庶保 其終始,與靖節、醉吟第其品級於千載之下,復何求 哉!」因為《耐辱居士歌》,題於亭之東北楹。自開成丁巳 歲七月,距今以是歲。是月作是歌,亦「樂天作傳之年 六十七矣。休休乎且又歿而可以自任者,不增愧負 於家國矣,復何求哉!天復癸亥秋七月記。」

《題王官谷》
宋·李處質
编辑

知解縣事王珌、虞鄉令錢休,載酒邀解縣丞李伉、解 州儀曹劉環、制置解鹽司勾當公事李處質同遊王 官谷。時秋律告窮,木落山顯,天宇清明,乃相與按圖 諜,尋勝蹟,杖策褰裳,度嶺涉澗,經父碎建茶鬥品,烹 瀑布下,較兩巖水味,東巖尤甘。既而醉休休亭。五人 者相視而笑曰:「樂哉斯遊!已云暮矣,殆將忘歸。」處質 因紀其事而書之。

《題王官谷》
黃通
编辑

王官谷者,乃唐兵部侍郎司空圖之舊隱也。人亡跡 在,松韻水聲,雲光野色,環照旌斾。太尉吳公雅有山 水興,觀之徘徊,乃屏牙仗,扶筇曳屐,登休休亭,望瀑 布泉。思其人,愛其景,嘆嗟而不忍去者久之,故作詩 以見其志。

《題王官谷》
呂誨
编辑

尚書工部郎中、集賢殿修撰、知河中軍府呂誨獻可, 被詔詣闕。二月丁巳,道虞鄉,遊王官谷,登唐人司空 圖「休休亭」,望天柱峰,遂觀瀑布水,還,取酒酹圖畫像, 廖子孟、朱嗣卿、劉琯、藍可道四人實從。是歲,熙寧元 年。

《方山靈峰寺記》
陳協用
编辑

夫靈峰寺者,中條之首也。岧嶢插漢,二耀森羅,為之 鄰也;獨秀峗峨,萬里群峰,為之從也。乃分剖之始也。 所以靈祥顯異,眾聖潛居,事貫古今,名聞寰宇者也。 而「自咸通四載,先師拂拭舊基,再重興建,邇來則名 士傳守,遞代相承,不泯宗風,大弘闡化,十方僧侶如 海皈心。精剎麗而日宮,佛像嚴而月殿,六時終梵,四」 事香陳百有餘僧,長盈冬夏。其寺之東北隅倉舍一 十二間,次南先師影堂三間,次南廚庫舍五間,次南 童行房兩間,次西浴室三間,次北茶寮三間,次北五百羅漢堂五間,次北書狀閣,并通過五間;次西僧堂 五間,南面齋堂五間,次西經藏五間,次北佛殿三間, 次西通過三間,次北看經堂三間,南面涅槃堂三間。 次西門樓上有天王一部。從次西通過客位四間。次 西鐘樓,內有銅鐘一頂,重三千斤。次西客位舍七間。 次西三娘堂三間。寺之元守內界,從下方西天門外 至青石嶂,從青石嶂至洪流崖,從洪流崖至西北隅, 從西北隅至十八盤,並是上寺元守相繼分畔。此外 其有四至遠界三寺,「一同柴水牙用。」山南有水磑院, 寄永樂縣修善坊李莊谷,正堂、佛殿、僧堂、廚庫、客位 約五十間,去山寺三十里。山北有廨院,寄虞鄉縣「五 賢鄉孫常。」正堂、佛殿、僧堂、廚庫、客位約五十間,去山 寺四十里。東有水磑院,寄王城谷,去廨院三十里。西 有廨院,寄本府開元寺藥師院,正堂、僧舍、廚庫、客位 約三「十間。此四者拱其山也。如巨流之航也,巨嶺之 梯也,大鵬之翼也,紅爐之韝也,鼎之足也,輔翊之功, 不可闕也。故師守護,代代維持,如輪王之髻珠,似驪 龍之頷寶」者也。事信然矣。當時當代,必在英髦。傳授 傳燈,仗乎能士。今山主大德當慈仁也,諸執事僧首, 繼之宗也。將欲芳猷遠古,軌範於今。確而列之。用明 斯記。雍熙三年丙戌三月日。山主僧奉祕重建。

《題王官谷》
金·高德裔
编辑

大定四年,予主陵川簿,被檄西抵解梁,所謂「王官谷」 者,皆以事奪不克到,甚往來予心。明昌元年夏四月, 復被朝命相視鹽利,始克與判官路元、解縣劉德源、 進士韓琪、沙門明賢同遊,以酬夙願。首謁表聖祠下, 尋三休之故基,揖天柱之危峰,穿林沿流,直抵飛瀑 巖。坐客或折巖花以薦觴,或酌溪泉以瀹茗,久之覺 毛骨凜然,殆非人世。抵暮,題詩石壁而去。

《遊王官谷記》
明·呂柟
编辑

王官谷,唐司空表聖隱居之地。前少參許君德徵所 重修,今臨晉君丁君仲本增飾之,招道流以居守者 也。往時諸友多言其勝。涇野子至解之,再月,偕丘孟 學往遊焉。馬至故市,西折而南,谷水北流入市問,即 貽溪。沿溪南行五里,至谷口,路多巉巖石礙馬,赤棘 夾路掛裳衣躑躅至先門,伏馬而過,道流引登高致 門,門下砌石,百級夾扶之,而後能上,見危閣焉。道流 曰:「上祠玉皇,北過休休亭,參拜表聖畢,則日已暮。」乃 北過了了亭,飯於聚仙堂。已有侯沂、段緩兩生讀書 於白雲洞中,招而後至。白雲洞者,則元孤雲子李了 了菴所居,以學休休者也。臨石泉橋,望天柱峰,見群 山四周,孫子環拱,而此峰孤高插天,與故市街所望 益不同,蓋其峰南之崇山又遠也。渡橋夜與孟學連 榻於石泉洞中。洞在天柱峰根,其前有清流自東瀑 布泉引來,而西為小池,欄杆護焉。寢洞談今古,論經 籍,久而後能寐。晨興瞻玩表聖像,飄然有出塵態。讀 《休休記》,乃知其抱經濟才,與時不合而隱,甚可痛惜。 但末題「耐辱居士則」柟又病其隘也。壁間多宋元人 詩,皆有思致,徘徊遲久,道流引。登西山,觀秦王硯。硯 大如碾盤,無口,下如尖底。磑表聖《山中記》已有此名, 豈秦敗晉師,至王官時所遺者乎?自硯旁不由故徑, 懸下蒼崖,觀雙人石,石在天柱峰西北,倚峰而立,上 有圓石二枚,恍如人面狀,又似北望秦王硯而欲濡 毫者也。或曰在天柱峰東者為真云道流。又欲西觀 藏雪洞,北至蘆葦泉,言洞常出雲,而泉更甘洌,為曹 仙姑地,乃未往。直趨掛鶴臺,瀑布自天柱直下,而臺 在左旁。鶴二月來,五月生子,去有懸草眠跡焉。臺東 與孟學四人各據一石而坐,北瞰天柱益突兀,有「四 瞻雲日俱無影」,止有「一峰高接天」之句。欲東升以觀 東瀑布,道流難之;又欲南進以睇黃河,道流又難之。 乃嘆曰:「天下奇觀,豈可盡哉!」遂北反,坐聚仙堂而飯, 時已辰。巳間。飯已,東遊豬耳山,東南至瀑布,登懸崖 以觀之,聲如雷轟,貌如雪舞。瞻眺更久,乃下崖旁流 而行。北至柿林,臨流遍坐磯上。孟學坐一孤嶼,有僧 在樹頭摘柿,而落紅滿地,「吟興俱發,恨筆硯少,以一 筆蘸流中,即嶼石而膏之。」孟學得二絕,一律予得六 絕,兩生皆有一二絕。僕人自故市沽酒者至,道流葅 以鮮蕨秋英,乃滌巵澗中而傳酌,蓋不羨古流觴也。 遂北至觀泉亭,則東西瀑布合流之地,而前御史安 陽張仲修建斯亭,以博養正之趣,即表聖之濯纓地 也。徙倚移時,詩成而還。問修史覽照,瑩心《九籥》,擬《論 語亭》及一鳴窗,道流皆曰:「忘之矣。」乃謂孟學曰:「柟嘗 薄唐詩人?若表聖者,豈可以詩人目柟?」舊過聞喜,以 塵事問德徵,時已休矣。今見其所舉,予見笑於德徵 者多哉。遂歸息聚仙堂,取宋御史壁間詩韻與孟學 賡和之,後寢。又明日,道流以予不至姑仙洞也。昧爽, 取蘆葦泉中水煮豆粥,佐以山蔌,一啜而畢。乃自石 泉洞南登路,如蚯蚓柏檜,交錯難進。以手拊道流背, 一皁以繩引道流手而後上。至秦無隅塔前,北望不 見峨嵋坡,是日微陰,蓋予已出雲霧之上矣。盤曲再 登,至李孤雲塔。孟學嘆曰:「世之廉夫清士,不用於時避世而至此邪?則豈非時輔之失哉?」予笑而未諾。又 東繞而上,至八仙洞,洞已到天柱峰腰。洞口俯瞰,乃 謂孟學曰:「彼李孤雲者,風斯下矣。」出洞又欲直上天 柱之頂,以問所謂「四時行,百物生」,更欲取開山斧,以 平山中魑魅魍魎而後反。道流皆謂路不可行,扯予 衣帶脫然。予努力勇往,幾至其頂。俯看八仙洞,又眇 乎其下,當其飄然之意,蓋又非此流所能語也。又嘆 曰:「不知當時表聖之足履,德徵之攀緣,曾至此否乎?」 孟學曰:「可記之,以諗表聖與德徵。」於是仲本聞之,使 段生勒諸石。

中條山部藝文二 编辑

《條山蒼》
唐·韓愈
编辑

「條山蒼,河水黃。」浪波《沄沄》去,松柏在山岡。

《遊棲巖寺》
李益
编辑

《晚上曇延洞》,通宵興莫窮。高明千嶂月,清爽一巖風。 坐久衣衫潤,吟餘物象空。舉頭星可摘,疑在廣寒宮。

《休休亭》
司空圖
编辑

且喜安能保,那堪病更憂。可憐藜杖者,真箇種瓜侯。

《丁未歲歸王官谷》
前人
编辑

家山牢落戰塵西,匹馬偷歸路已迷。冢上捲旂人簇 立,花邊移寨鳥驚啼。本來薄俗輕文字,卻致中原動 鼓鼙。將取一壺閑日月,長歌深入《武陵溪》。

《歸王官谷次年作》
前人
编辑

亂後燒殘滿架書,峰前猶自戀吾廬。忘機漸喜逢人 少,覽鏡空憐待鶴疏。孤嶼池痕春漲滿,小欄花韻午 晴初。酣歌自適逃名久,不必門多長者車。

《王官》
前人
编辑

風荷似醉和花舞,沙鳥無情伴客閒。總是此中皆有 恨,更堪微雨半遮山。

又             《前人》:

荷塘煙罩小齋虛,景物皆宜入畫圖。盡日無人只高 臥,一雙白鳥隔紗廚。

《修史亭》
前人
编辑

山前鄰叟去紛紛,獨強衰羸愛杜門。漸覺一家看冷 落,地爐生火自溫存。

又             《前人》:

甘心七十且酣歌,自算平生幸已多。不似香山白居 士,晚將心地著禪魔。

又             《前人》:

烏紗巾上是青天,檢束酬知四十年。誰料平生臂鷹 手,挑燈自送佛前錢。

又             《前人》:

少年已慣擲年光,時節催驅獨不忙。今日無疑亦無 病,前程無事擾醫王。

又             《前人》:

籬落輕寒整頓新,雪晴步屧會諸鄰。自從南至歌風 頂,始見人煙外有人。

《退棲中條》
前人
编辑

宦游蕭索為無能,移住中條最上層。得劍乍如添健 僕,亡書久似失良朋。燕昭不是空憐馬,《支遁》何妨亦 愛鷹。自此致身繩檢外,肯教世路日兢兢。

《留題王官谷》
宋·李釜
编辑

司空唐達士,寂寞臥雲岑。擾擾任群態,休休信此心。 泉聲半山急,柳色舊庭深。彷彿登臨處,遺蹤一訪尋。

《中條山》
王禹偁
编辑

「崛起巨流邊,奔騰欲上天。遠臨滄海盡,高與太行連。 大塊橫為脊,他山立似拳。土膏經《舜》耒,石險任秦鞭。 洞黑狂吹雨,峰青冷罩煙。店荒檀道絕,寺古柏梯懸。 崦漏微茫雪,喦垂淅瀝泉。迸根通砥柱,斜徑入閑田。 北笑恆藏寶,西輕華聳蓮。三門遙托跡,五老迴差肩。 落葉樵夫拾,靈根《本草》傳。柱空擎鴈塔,倒影蓋漁船。」 繪畫終無手,封崇必有年。鹽池浮翠靄,蓮澤媚漪漣。 陰壑乖龍蟄,枯杉凍虺穿。《圖經》標數郡,神異產群賢。 呼壽蒿何諂,升中岱豈專。斯文如已矣,此地可終焉。 暫看猶銷病,頻登合得仙。許昌休自負,吾什亦銘鐫。

《重經車輞谷》
司馬光
编辑

昔年道經車輞谷,直上七里盤南坡。今年行役復到 此,方春汗流如翻波。中途大息坐磐石,涕泗不覺雙 滂沱。我生微尚在丘壑,強若麋鹿嬰虞羅。人踰三十 只有老,後時過此知如何。雲泉隹處須速去,登山筋 力休蹉跎。

《王官谷司空侍郎故居》
江休復
编辑

首陽采薇士,商代緬以遐。唐季有夫子,遯世肥且嘉拔跡離污險,抗志凌青霞。剝運扇頹風,奸雄斥回邪。 不然隨流波,橫噬猰㺄牙。吁哉土德衰,暌乖鬼盈車。 英英夫子賢,顯晦吾所嗟。想見棲隱情,遺文搴菁華。 山藏白駒谷,水遶騷人家。躊躇碧峰前,寒日忽已斜。

《王官谷十詠》并序
俞充
编辑

《王官谷山水之勝,甲於關右。由司空表聖》所嘗居,名尤著於《天下。好事者道出虞坂,必枉轡》以遊之。灑滌塵慮,想慕清風,隨其人所得皆有以為樂,題名滿山巖屋壁,獨詩篇未甚聞於世。豈騷雅之客多牽於車馬之勞,不暇作耶?抑有之不能傳耶?不然何遺之耶?予為令於此《三年,暇日登覽王官之景,盡得之矣。因成十詠》。自顧其詞之鄙俚不足以動人之視聽。又別為一篇邀當世之能詩者共賦之。將以揚山川之清輝,發古人之潛德云

《竹逕》
编辑

入谷修竹密,蒼翠連前山。車馬跡不到,雞犬音亦閒。 蔽日清影合,迎風碎聲寒。漸近居士廬,溪水流潺潺。

《貽溪》
编辑

濯纓溪流上,清心共澄澈。人存魚自躍,人亡魚亦竭。 此意雖冥冥,可與仁者說。遺音竟誰繼,十里閒風月。

《休休亭》
编辑

洗耳謝市朝,構亭得餘址。三徑草長深,一毫塵不起。 支肘看青山,引鶴聽流水。獨有愛君心,時時擬綸旨。

《表聖影堂》
编辑

事去惟山存,遺祠臨水曲。峻節凌雪霜,英顏瑩冰玉。 至今崖壁間,尚耐塵埃辱。清風滿林泉,千載仰高躅。

《天柱峰》
编辑

擎天有八柱,是峰居其一。根蟠地軸壯,群山俯為礩。 共工觸不折,萬古聳崒嵂。幽人步絕頂,引手攀星日。

《瀑布》
编辑

野老傳此水,「源與洪河透。潺潺浩難窮,雨雹灑晴晝。 巖頭白龍掛,灘前寒玉漱。不見瑩心人,客衣冷如漚。」

《雙人石》
编辑

屹立高峰東。峭直如昔賢。夷齊恥周食。巢由傲堯天。 不畏風霜侵。所依松柏堅。五老靜相對。森森莫知年。

《司空氏舊居》
编辑

孤鶴去不還,雲間犬空吠。猶聞溪鳥語,尚有里人愛。 巖花無開落,世事幾興廢。我乘幽興來,靜邀秋月對。

《石硯》
编辑

嘗讀表聖詩,「云是秦王成。憫時著密史,對此潛經營。 新雨淨如洗,亂苔生復平。應誤山中客,浪近翰墨名。」

《機磑》
编辑

「誰鑿渾沌死,智者爭出力。悠悠蟻在磨,雙輪轉何極。」 機心運機械,隨流還不息。莫笑抱甕翁,終日亦飽食。

《貽溪懷古十篇》并序
前人
编辑

唐衰,全忠僭竊,士之有忠義之心者,皆深嫉之,而能灑然脫去,不污其身,得全其節者,表聖一人而已。予令於虞表聖之居,適在境內,造其祠,拜其像,想慕其平生,為之賦《王官谷十詠》,又別成一篇,邀能詩者和之,以揚其潛德。奈何士之知表聖者,以休休莫莫而止耳。予近得表聖《一鳴全集》觀之,至於一歌一詠,一亭一榭,意皆有謂,非若世之隱者,自棄於山林之中,無心於及物也。信乎全出處之大節,踵夷齊之高風矣。復成《貽溪懷古》十篇,亦別吟一篇,求和於諸賢,以表聖之德,固不待夫歌詠而後見於世。人之知與不知,豈足恤哉!然予區區反覆之若是者,蓋示其仰慕之切也。詠其名而揚其實,庶幾有激於貪懦,將歸寫於《休休亭》,以遺谷中之民,使春秋社會,樵童牧子相與歌於祠之下,以奉先生之祀。雖愚夫愚婦皆知先生之德,久而不忘其祀焉。

《濯纓亭》
编辑

「皎皎居士纓。豈有塵可濯。愛茲滄浪清。偶以斯名託。」 轉谷群鴿歸。衝岸游魚躍。簷頭碧梧枝。秋來垂影薄。

《覽照亭》
编辑

杖藜高山頭,歷覽眾景會。泰華屹若屏,黃河瀉如帶。 幽懷逐冥鴻,萬事寄天籟。不見《玉京》春,荒煙起蕭艾。

《三詔堂》
编辑

猛虎正橫行,孤猿發長嘯。名高世人聞,三枉鶴書詔。 借笏趨朝參,天意獨難料。咫尺首陽山,清光靜相照。

《瑩心亭》
编辑

妖氣滿世間,瑩心茲得地。瀑布巖前飛,勢猛鷗鳥避。 洗滌無纖塵,澄虛全浩氣。清風林表來,千載有餘意。

《九籥室》
编辑

仙術祕《丹經》,昔人藏九籥。幽棲曰雲根,保此一爐藥。 吟殘溪雨來,夢斷巖花落。萬慮正坐忘,未能看舞鶴。

《修史亭》
编辑

吁哉土德衰,群奸恣蟊賊。欲加蕭斧誅,修史乃其職。 誰知深山中,法若《春秋》直。俄驚《濟陰》變,絕筆幽喦側。

《擬綸亭》
编辑

大廈不可扶,誥命已云絕。老臣坐深林,有淚化為血擬成絲綸言,救世心獨切。溪流今尚清,夜夜澄孤月。

《挂鶴臺》
编辑

「汙俗正朋亡,歸來臥空谷。」養鶴不成雙,相從守幽獨。 素羽信非群,孤唳杳無續。高臺委荒榛,追想人如玉。

《一鳴窗》
编辑

天寒松柏青,廐閑騏驥老。瀟灑竹窗前,超然鳴以道。 惟有巖上月,時來伴幽討。茲意不可忘,還將日殘槁。

《東渠亭》
编辑

二渠日夜流,利厚爭所起。先生坐東亭,立法書在紙。 老農到今守,後來誰敢毀。斯人不可見,空聽竹間水。

《遊王官谷》
母流
编辑

不污唐家亂,瀟然表聖居。泉聲與山色,相得共清虛。

《休休亭》
樂沆
编辑

貽溪澄澈玉峰寒,居士當年此考槃。訪得遺基青華 下,構成危棟白雲端。人間日月雙輪轉,世外襟懷九 鼎安。醉魄吟魂如未泯,也應謝我數盤桓。

《棲巖寺》
金·張瓚
编辑

林表招人白塔明,竹間蘭芷石泉清。惠崇水木西軒 景,煙帶平蕪水帶城。

《虞坂曉行》
陳庾
编辑

五更風露正清冥,馬首殘蟾分外明。好句墮前俄失 去,微吟倏過古虞城。

《遊王官谷》
丁暐仁
编辑

策杖登山壁。幽泉下碧虛。細簾垂丈室。瓊液瀉方壺。 峻石高飛雪。懸崖亂濺珠。此來無俗客。清氣爽襟裾。

《懸泉》
袁從乂
编辑

「翠巖高列勢摩天,巖上轟雷瀉玉泉。」絕壁飛來渾是 雨,長風捲去忽成煙。圍茅小隱初經眼,跨鶴先儒已 著鞭。吟罷徜徉眠月窟,夢回猶聽鼓鼘鼘。

《王官飛湍》
元·陳賡
编辑

懸流落雲喦,遙空掛飛練。何時𣂏清泠,一沬黃塵面。

《虞坂》
前人
编辑

伯樂沈九原,泥塗困騏驥。千古長坂空,無人知此意。

《王官谷司空圖隱居》
孔克堅
编辑

避暑王官谷,翛然興不群。飛泉落秋雨,茂樹結寒雲。 天影臨流見,舂聲隔竹聞。時同三二友,尊酒坐論文。

《虞坂行》
元·好問
编辑

虞坂盤盤上青石,石上車蹤深一尺。當時騏驥知奈 何,千古英雄淚橫臆。龍蟠污泥易所歎,麟出非時聖 為泣。元龜竟墮豫且網,老鳳常飢竹花實。天生神物 似有意,驗以乖逢知未必。若論美好是不祥,正使不 逢何足惜。孫陽騏驥不並世,百萬億中時有一。乃知 此物非不逢,轅下一鳴人已識。我行坂路多閱馬,敢 謂群空如冀北。孫陽已矣誰汝知,努力鹽車莫稱屈。

《遊萬固寺》
王惲
编辑

「中條鬱蒼蒼,首尾固雄大。連山一臥虎,矯首盡兩界。 東南萬峪門,犖确入幽阨。空青上絕壁,巀嵲兩崖對。 南北開畫屏,高下蔚萬檜。扶藜到山門,黃衣六七輩。 寺殘薄水賞,一水良可愛。尋源入雲羅,不惜阮屐敗。 掬飲清臆塵,坐睨巨石怪。山空響珮環,林迥勝怒獬。 行聽溪聲回,周覽詢勝概。當年爽心亭,萬竹爭映帶。 碧蘚照清泚,襟袂濯沆瀣。人境兩渺茫,佳句儘誇邁。 開軒邀客飲,放目欣一快。盤餐固疏糲,泉洌幾肉嘬。 少焉林風振,萬壑一氣噫。前林疑虎嘯,作勇助吾憊。 筆落還自驚,一掃眾峰靉。山僧喜醉顛,海會得珠貝。 興來本無心,游藏詫佛界。夕陽送歸鞍,依約虎谿外。 風煙作硯墨,塔廟失所在,鍾英壓摹」寫。閟伏化機藹。 盤空乏硬語。技癢若無賴。馬首詩遽成。一笑豁吾隘。

《虞坂》
前人
编辑

雞聲茅店月微茫,山遠行人促曉裝。良驥虺隤身自 健,不須拭目認《孫陽》。

《前題》
段成己
编辑

林外晨雞第一聲,壟頭殘月件人行。未知局促鹽車 下,老驥蕭蕭又幾鳴。

《前題》
曹之謙
编辑

長坂悠悠接古虞,行人鞍馬問征途。寒鴉隱樹鳴初 起,殘月低山淡欲無。

《中條阻雨》
前人
编辑

行李淹《虞坂》,歸期念晉州。高風千葉下,寒雨一山秋。 澗響頻驚夢,蟲聲亂似愁。酒醒孤館裏,心折大刀頭。

《棲巖寺》
劉弘遠
编辑

琱臺控紫岑,徙倚對珠林。晏坐夜不動,超然物外心。

《秋日登棲巖寺》
明·張循古
编辑

雲飛丹壑暝,泉響石門幽。聽法來雙樹,逃禪若比丘。 堂虛松影入,山靜梵音流。坐對青蓮色,翻驚白露秋。

《遊中條》
前人
编辑

積雨林巒青靄曉,蟬聲忽送涼風早。苦竹何年長玉 枝,空山漫自尋《瑤草》。瑤草瑤草碧澗深,仙人贈我紫 霞琴。彈來不作人間曲,谿谷皆流「太古音。」太古山川 氣磅礡,興來攜杖凌丹壑。到處紅塵有是非,群真為 我開元籥。玉柱孤峰景最奇,千章松柏護神祠。天風颯颯吹毛骨,一望三山生遠思。

《萬固寺賞蓮》
徐孚
编辑

開沼條山麓,移植同州蓮。薰風一披拂,猗猗何碧鮮。 山僧特來告,開花如錦妍。時清案牘簡,幸無俗事牽。 招邀二三子,相與滌煩悁。惟時值新秋,菡萏搖清漣。 食實心雖苦,折莖絲不聯。「涼飈送清馥,好懷頓覺宣。 惜哉斗斛水,難結藕如椽。回首望華山,上有玉井泉。 安得植之彼,養就根株連。採之濟群動,廣使沈痾痊。」

《遊棲巖寺》
賈濬
编辑

一徑入層巔,巖壑聚綺蓮。寺創前代古,山水幻奇煙。 亦云隋天子,流覽盡平川。高僧能致雨,昔乃稱《曇延》。 大河環若帶,華嶽峙講筵。清寒動石髓,煩囂悉可捐。 秦樹參差綠,遠映白雲天。夕照倒塔影,小鳥亂鳴蟬。 我來問谷口,幸少俗累牽。浮塵知自浣,澹澹車馬緣。 長此臨皓月,峰頭解坐禪。

《條山積雪》
王翰
编辑

三日高眠閉小齋,西山一望失樓臺。傍巖松竹瓊林 列,當戶峰巒畫帳開。青斾曉誇新酒出,玉蓑寒駕小 舟來。披衣閒拓巖窗看,原上鳴弓獵騎排。

《司空侍郎故居》
前人
编辑

西風策馬問王官,松徑縈紆上百盤。泉響夜潭穿石 竇,峰高天柱矗雲端。一鳴共許才華舊,三詔方知節 操寒。花落鳥啼人不見,休休亭上倚欄杆。

《登中條山》
薛瑄
编辑

魏國中條此盡頭,登臨暇日興悠悠。兩崖勢轉黃流 靜,萬壑聲寒碧樹秋。官舍飛甍臨遠谷,琳宮細路繞 層丘。風光滿目皆吾土,逸氣飄然總勝遊。

《春遊萬固寺》
楊守禮
编辑

山寺重遊興轉奇,紅桃綠柳暗相欺。年更自覺非前 事,僧老何妨是故知。風點巖花春已半,煙橫村樹晚 相宜。憑欄不盡登臨興,醉踏月明歸未遲。

《遊棲巖寺》
張佳引
编辑

獨上雲門覽大荒。橫山樓殿自隋唐。松搖萬古龍鱗 動。杖入諸天鶴路長。今古浮名俱幻寂。乾坤風色各 蒼茫。塵心合共藤蘿約。笑拾峰頭明月光。

《望方山》
前人
编辑

選勝徵前牒,方山蹟著奇。湖搖千壁動,雲斂萬峰移。 高嶺平如掌,洪流注似巵。百梯誰獨往,五老自相隨。 倚杖天何近,尋源路轉疑。孤懷勞極目,爽氣自支頤。 石鼓鳴深洞,鴦漿灌紫芝。郵驂行倦矣,林鶴怨凄其。 瑤草非難拾,桃谿會有時。芙蓉秋露好,合與地靈期。

《遊曇延洞》
前人
编辑

靈巖昔有洞,扶杖出青松。苔亂遊人屐,雲留靜者蹤。 蓮燈懸琥珀,鷲嶺插芙蓉。飛瀑凌天落,朱霞鎮日封。 河流歸漢渚,嶽掌拂仙容。花雨飛春樹,山風到石鐘。 採芝頻見鹿,擊缽恐驚龍。劫土須臾事,桃源偶爾逢。 暝煙何必問,珠月掛千峰。

《春日同呂子遊王官谷限春寒花遲四韻》
编辑

王溱

中條何逶迤,天柱鬱嶙峋。西指重華都,世遠見隱淪。 矯矯司空子,誰能識其真。高蹤耿不滅,並遊屬早春。 北山有松柏,南山有荊榛。所托元不偶,孤嘯傷心神。

又             《前人》:

了了亦高士,移家入王官。流風日已遠,邈焉不可干。 清清濯纓水,鬱鬱採薇山。人生各有適,所慮非飢寒。 賤者豈皆素,貴者豈皆完。哲人敦素履,被褐詠《考槃》。 翛翛雙白鶴,凌風起高翰。

又             《前人》:

仙洞留巖阿,望之阻且賒。嘉樹來孤鶴,幽草抽繁芽。 群山不可招,中懷寄瑤華。歲月銷容顏,譬彼三春花。 人生不努力,衰落同咨嗟。呂子玉堂仙,昔遊懷已嘉。 攜我再游衍,白日千峰斜。大道以為期,吾將臥煙霞。

又             《前人》:

嘉賞故無倦,春日不肯遲。翛來下丹梯,散步臨前墀。 仰視雲漢光,星斗何參差。俯視瀑布流,雙橋迴漣漪。 促膝吐衷曲,人事乖所期。抗手過橋門,飛轡東南馳。 路遠石不平,中霄繫吾思。

《王官谷》
宋·廷佐
编辑

「三晉饒形勝,王官甲品題。」半山常雨過,一柱與天齊。 洞口煙霞晦,磯頭草樹迷。夜深還獨坐,寒月下前溪。

《登天柱峰》
前人
编辑

杖策登天柱,長河入望真。歸心隨落日,壯志欲凌雲。 花氣風前潤,蟬聲雨後新。亂山何處盡,應有避秦人。

《王官谷漫成》
前人
编辑

乾坤今古一虛舟,是處青山便可留。海上漫勞占紫 氣,人間何事覓丹丘。中條雨霽青如畫,天柱峰高凜 似秋。夜向休休亭下望,一川明月照寒流。

《遊王官谷就宿石泉洞》
丁守中
编辑

薄宦桑泉邑,王官幾度遊。穿花斜徑入,歸岫野雲浮。 松上女蘿媚,澗邊蘭草幽。仙昇古洞在,鶴去舊巢留。 飛閣凌碧漢,閑亭倚翠丘。雙人石對立,五老峰為儔覽照豪吟發,瑩心俗念休。流觴思往事,採菊憶前修。 三詔人不起,一鳴稿尚收。夕陽沒樹杪,小月上山頭。 竹影搖窗動,泉聲拍枕流。鳴鴻驚夢醒,身擬在瀛州。

《遊棲巖寺》
孫昂雲
编辑

羊腸路入白雲端,錦繡溪山望眼寬。松影靜和山影 綠,竹聲清雜水聲寒。曇延閣古鐘魚寂,飛錫巖深花 木殘。不是簡書星火急,夕陽正好倚欄杆。

《王官谷樂隱》
許莊
编辑

杖藜徐步看青山,笑向東風解醉顏。幽徑有花春正 好,柴門無客晝常關。辟開荒地二三畝,結上茅廬一 兩間。睡到日高猶未起,臥聽流水任潺湲。

中條山部紀事 编辑

《唐書王龜傳》:「龜侍父至河中,廬中條山,朔朢一歸省, 州人號郎君谷。」

《舊唐書司空圖傳》:「司空圖,字表聖,咸通十年,登進士 第。乾寧中,徵拜兵部侍郎,稱足疾,不任趨拜。昭宗遷 洛,鼎欲歸梁,柳璨希賊旨,陷害舊族,詔圖入朝。謁見 之日,墮笏失儀,璨知不可屈,詔放還山。圖有先人別 墅,在中條山之王官谷,泉石林亭,頗稱幽棲之趣。自 考槃高臥,日與名僧高士遊詠其中。晚年為文,尤事」 放達,嘗擬白居易《醉吟傳》為《休休亭記》。唐祚亡之明 年,聞輝王遇弒於濟陰,不懌而疾,數日卒。

《南部新書》:「司空圖舊隱三峰,天祐末移居中條山王 官谷,周迴十餘里,泉石之美,冠於一山。北巖之上,有 瀑布泉,流注谷中,溉良田數十頃。至今子孫猶在,為 司空之莊耳。」

《平陽府志》:「閻寀,貞觀十四年為河東太守,避亂不仕, 隱中條山。羅通微貿薪事之。十九年,拜吉州刺史。通 微與俱,後表請入道,賜名遺榮,隸桃源觀。朝端盛賦 詩以贈之。戎昱詩:『廬陵太守近墮官,月帔初朝五帝 壇。今王官谷上方有閻使君宅』。」

唐智興,趙城人。修行終南山。後師命渡河,北棲於平 陸中條山大通嶺,結廬於上,聚徒說法,聲震長安。睿 宗三召不至,使人截其舌以進,命焚之,化為金舌。夜 哦經愈厲,賜號「金舌和尚。」

《宋史李瀆傳》:「瀆家世多聚書畫,頗有奇妙。王祐典河 中,深加禮待,自是多聞於時。往來中條山中,不親產 業,所居木石幽勝。談唐室以來衣冠人物,歷歷可聽。 罕著文,前後州將皆厚遇之。」

《臨晉縣志》:「麻革字信之,別號貽溪子秉彝孫。有先人 業,在王官谷,樂道不仕,教授生徒,以詩文自娛。」 《芮城縣志》:「南宋何南卿字東夫,本蜀閬城挹秀坊御 史之裔,博極群書,精義理之學。值亂俘於北金,大定 丁酉,設貢舉於平陽,遂中選,因得免俘。然其志亦無 意於仕進,往來汾晉間,從黃冠師披雲宋公,賜名志 淵,號」清真子,授以講衍之職。披雲卒,朝命提點永樂 純陽宮,賜紫衣,號淵靖大師。至大辛亥,卜居芮城中 條山水谷,創樂全觀而老焉。年九十一,耳目聰明,能 書細字,無疾而卒,葬水谷之南數里,弟子雲集,為起 塚立石焉。所著有《南華經註》十三卷,《水谷代腹》七卷, 今皆散失,惟各祠廟及民間所屬作石刻數十篇存 世。

《臨晉縣志》:「元李純夫,本燕山人。弱冠登進士第,不樂 仕進,棄官為黃冠雲遊卜隱王官谷,構了了菴於貽 溪之上,菴後建白雲洞,自號孤雲子。」

《平陽府志》:「明房居士,臨晉人,名景圓,號睡松子。少精 書算,主有司案牘,偶被上官責督,喟然嘆曰:『人生如 朝露,何自苦辱如此』?遂棄家入中條山修道,閉關十 一年,糧絕出山,止宿邑之虞鄉村扁鵲廟中。夜有真 人來呼,居士口授先天真訣,遂往汾北麻衣山,默坐 二十一年,移居平陽之姑射山。洞山之虎狼皆馴服」 飲食給於奉道者,或旬月不至,亦不炊爨。少保于公 謙巡撫晉豫時,問將來休咎,笑而不答,謂弟子曰:「無 結果。」卒如其言。人有訪之者,必先知,輒避去。太守胡 睿叩之,曰:「老農無所知也。」後三年,成化甲辰三月十 五日,沐浴端坐,書《十勸文》,皆教人忠孝語。書畢臥化, 頂上白光直上燭天,顏面如生,體不腐穢。先是洞中 有二石床,左右相對。唐有得道者臥化,塑其尸於左。 至居士亦臥化,弟子塑其尸於右。千百年若相待者。 是冬無雪,胡太守禱於居士曰:「汝既尸解,當不死,願 現神光降瑞雪,否則死矣。」乃造洞,未至三里許,五色 光自洞中出,少頃,斂如箕,覆洞上。已而還至山下,陰 雲四布,抵城,雪已瀰漫矣。都御史王越撰《記》。

慧涉,絳州人,姓楊氏。幼從智深出家,日誦數千言,遊
考證
方叩師,無能難者。嘗入秦,寓麥積山石室,造《百法論

鈔》,致涸井泉應,因是絕筆,凡造鈔一十六卷。至蜀,以 法殪術士妖猴還憩中條山竹林精舍,造《維摩搜微 記》略科、《般若心經鈔》《無常經直釋》《四分律科》,共二十 六卷。晚歸絳,眾為創菴,屏絕世俗,惟樂清靜將化。預 「戒眾三分其軀,一投水中,一擲郭外,一隨煨燼,勿塔 勿銘,以違佛戒。」言已陞座,奄然而逝。後異香連日,雅 樂夜聞茶毗,獲舍利百餘粒,色如黃金。

福登,號妙峰。七歲祝髮,依蒲坂萬固寺。初不識經典, 苦行於中條山讚嘆寺,閉關立禪三年,忽見永明禪 師聽講《楞嚴》,即解悟,文字無不通曉。度海謁普陀,回 至五臺寺,龍翻石,刺舌血,書《華嚴》一部,修建無遮大 會。神宗聞而嘉之,賜繡冠、繡衲,移錫蘆芽,造萬佛鐵 塔,鑿萬佛石洞。峨嵋造銅殿二,五臺一,華山一,俱莊 嚴精妙。在太原建浮屠於郡城左,慈聖太后佐以金 錢,塔成雙峙,名曰「宣文。」後歸臺山,端坐而逝,群鳥悲 號,異光匝地。兩宮遣中常侍賜祭葬,敕封「真正佛子 護國禪師。」

中條山部雜錄 编辑

《山海經中山經》:「凡薄山之首,自甘棗之山至於鼓鐙 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 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縣祭山之名,見《爾雅》。

中條山部外編 编辑

《臨晉縣志》:閻使君宅在王官谷上方。舊志云:「使君名 寀,唐貞觀十四年為河東太守,避亂不仕,隱中條山。 羅通微貿薪事之,十九年拜吉州刺史,通微與俱,遂 即玉笥山跨龍而去。」

《平陽府志》:「唐仙張果隱於中條山,往來汾晉間。世傳 數百歲常騎一白驢,日行數萬里,休則疊之如紙,置 巾箱中,乘則以水噀之,復成驢。唐太宗、高宗徵之不 起,武后召之,佯死於妬女廟前。元宗時復居恆州山 中,使通事舍人裴悟往召之,輒氣絕,仆久乃蘇。悟不 敢逼,馳白狀。帝更遣中書舍人徐嶠齎璽書邀禮,乃」 至東都,舍集賢院,肩輿入宮。帝問治道神仙事,語祕 不傳。果善息氣,能累月不食,飲酒至數斗不醉。果嘗 云:我生堯,丙子歲位侍中,然其容貌若六七十。時有 邢和璞者,知人壽夭;師夜光者,善視鬼,帝命和璞推 果死生,懵然莫知其端。帝詔果密坐,使夜光視之,不 見。帝謂高力士曰:「吾聞飲堇而無苦者,奇士也。」時天 寒,因取以飲果。果三進,頹然曰:「非佳酒也。」乃寢。頃視 齒皆焦縮,顧左右取鐵如意擊墮之,藏帶中,更出藥 傅其齗,良久齒已生,粲然駢潔。帝神異之,欲以玉真 公主降,果未言也。果忽謂祕書少監王迴質、太常少 卿蕭華曰:「諺謂取婦得公主,平地入公府,可畏也。」二 人怪語不倫。俄有使傳詔曰:「玉真公主欲降,先生」果 哭,固不奉詔。有詔圖形集賢院,懇辭還山。未幾卒。或 言尸解,帝為立棲霞觀。今中條山五老峰有張果洞, 石上驢跡宛然,相傳為異。

羅通微,臨晉人。貞觀時,其母趙氏妊通微,有雙鶴翼 行。既生,骨相巉崱。稍長,入山樵薪,遇閻使君寀授以 幻養之術,遂冠褐於五老峰之遊仙觀,學步虛絕粒。 今太乙峰南有步虛坪,相傳是其處。後使君出牧吉 州,召通微及境,有雙鶴樂聲自玉笥山來迎。既就館, 一夕月色皎然,忽騰空吟嘯而去。使群表其事,詔吉 州立「真人堂」,尋改《降生之羅村》為《蓮臺村》。

張惠明,趙城人。結廬中條山,遇混元子,授以道術,學 行超群。代宗詔入便殿,致醮,有感,封「妙濟大師。」尋至 西岳尸解焉。

呂喦,字洞賓,號純陽子,蒲州永樂鎮人。侍郎渭之孫, 海州刺史讓之子。母就蓐,聞異香,見白鶴入帳中。生 有《異表》,日記萬言。會昌中,舉進士不第。咸通中,始進 士第,遇鍾離子,十試而後傳以金丹祕訣。遨遊湘潭、 岳、鄂及吳、越、汴淮間,出入隱顯,人莫之測。每有題詠, 稱回道人。金大定三年,過故里,留詩城隍廟壁云:「余 自金鑾謁帝回,首陽鄉國暫歸來。群迷不識吾家趣, 何日重尋閬苑媒。」所著詩詞歌訣數萬言,名《渾集》,行 於世。今中條玉椅山純陽洞,是其修真處。

侯道華,芮城侯村人。生而如愚,默悟道真。居中條山 道靜院,師事院主周悟仙,俾執賤役,儕輩輕之。暇則 採藥草,煉五粒松柏子及根葉吞之,人莫識其術。一 旦暴疾,如中惡毒,久而乃甦。惡聞鹽米之氣,好作詩 歌,獨吟朗詠。有一羽客並一童子,忽至廬中,曰:「吾居 匪遙,聞君至道,故相訪耳。君已仙籍有名,及期來迎。」 言訖而去。歲餘復遇之,令改姓名為李內芝,繫名上 清宮。院中鄧天尊殿前,林松暗翳,道華啟師,斫去繁 枝。范陽盧穎自蒲幕來遊,見而扑責之,乃詣道士姚黃中請筮,姚飲以巵酒,中途遇一老人偕行,忽覺喉 癢,老人折桑枝攪其喉,吐蟲約三升,頭黑身白,長寸 餘。行數里,喉又癢。老人曰:「取澗流而」漱,復出蟲三升, 逡巡失老人。次早,師令下山刈麥三十餘畝,不終日 而盡。擔負積院,沐浴而臥。夜半,烈風雷雨,折樹驚人。 及曉,其戶尚閉。眾開而覓之,不知所往。几下有《焚書》 遣燼。天尊殿西一松高六丈,上有爐香,煙火未絕,所 靸雙履在地,其冠帔繫結松梢,不可得而取之。道華 時年三十四歲,乃於「縣西北約二里,即其降生之地, 築臺刻石焉。」咸通三年,芮令高立謨撰《降生臺記》。《蒲 州舊志》亦載道華以昇仙在州境,其說不同。侯道華 泊於永樂觀,能升高,葺危屋,居常執賤役,暇則手不 釋卷。一日殿梁出光,相傳開元中劉天師丹成,試犬 死,藏之梁間,忽風雨損殿,道華登葺,得小金盒,有丹 吞之。偶入市醉歸,乃著履上,觀前偃蓋松,悉斫其枝, 眾止之不可,曰:「他日礙我上昇。」縣官至,眾白之,因而 責辱。後七日,松上有雲鶴音樂之異,道華忽昇松頂, 眾始驚惶,縣官亦來謝過,道華揮手揖謝而去。後人 採其松作殿梁,至今足跡尚存,相傳為異事云。詳見 《列仙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