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36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十六卷目錄

 姑射山部彙考

  圖

  考

 姑射山部藝文一

  姑射山遊記        明喬宇

 姑射山部藝文二

  遊姑射山神居洞      元王惲

  北洞            前人

  九日姑射山登高      明李咨

  藐姑射山水亭       王崇古

  遊藐姑射山         呂陽

  春夜宿蓮花洞        前人

  遊藐姑射山        裴邦奇

  宿蓮花洞          前人

  姑射龍子祠同甬東賦     前人

  姑射山獨酌憶士登     何出光

  遊姑射山         黃克纘

  登藐姑射山懷神人     邢雲路

  宿姑射洞          前人

  仙人跡有序       前人

  龍子祠清音亭        前人

  姑射晴嵐          梁綱

 姑射山部紀事

 姑射山部雜錄

 姑射山部外編

 壺口山部彙考

  圖

  考

 壺口山部藝文一

  壺口賦         明黃光煒

 壺口山部藝文二

  觀壺口         明張應春

  壺口秋風          前人

  前題           陳維藩

山川典第三十六卷

姑射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列姑射 莊子》
之藐姑射

编辑

姑射山在今山西平陽府西三十五里,與三磴山、平 山、石孔山相連。絳州、襄陵、太平、汾西、稷山諸縣皆在 山之東,即《山海經》所謂「列姑射」,莊子所稱「藐姑射之 山」也。山有姑射、蓮花二洞,姑射洞又名神居洞,相傳 其中時有奇人居之。

姑射山圖

姑射山圖

按《山海經海內北經》:「列姑射在海河洲中。」山名也。 山有神人。河洲,在海中,河水所經者,《莊子》所謂「藐姑 射之山」也。按此云在海中似與本部姑射山無涉但郭註引莊子為證志皆從之故採入備考 按《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 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 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之 人也,之德也。將旁礡萬物以為一世蘄乎亂,孰弊弊 焉以天下為事之人也,物莫之傷,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熱,是其塵垢秕糠,將猶陶」 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按:《隋書地理志》,「臨汾郡臨汾。」有「姑射山。」

按:《唐書地理志》:「晉州平陽郡,臨汾。」有姑射山, 按《元和郡國志》,「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在晉 州臨汾縣西八里。」

按:《路史。後紀》:「帝堯禮聖姑射拜師沮洳。」姑射山在 臨汾廣固北平陽界,曰平山,是為壺口山。《冀州圖經》 云:「西入文成郡,以山為界。有故堯城及堯祠。」《述征記》: 「堯巡狩登此山。」

按:《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平陽府臨汾。」有姑射山, 又「趙城。」有「姑射山。」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姑射山在平陽府城西五十 里,山有姑射蓮花二洞,即莊子所謂有神人居者。」山 之間有分水嶺。

按《山西通志山川》:姑射山在平陽府城西三十五里, 山有姑射、蓮花二洞,即莊子所謂「藐姑射之山,有神 人居者」是也。神居洞即姑射洞,政和八年敕立。元王 惲有《遊姑射洞》詩。

石孔山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姑射山前。九孔相通,深 不可測。

平山在府城西南二十五里,即姑射山之支也,平水 出焉。《山海經》云:「平山,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 美玉。」

姑射山,又在襄陵縣西十二里。

又在太平縣西十五里。

又在汾西縣西六十里,一名青山,乃姑射之連阜山 產鐵,上有姑射真人祠。

又在絳州西北四十里。

按《平陽府志山川》:「姑射山在絳州西北四十里,《南華 經》云:『堯見四子藐姑射之山』」,即此。

又在稷山縣北二十里,上有「姑射洞,其山石壁巉岩, 峰巒聳秀,雨霽嵐光,足稱奇勝。」

按《臨汾縣志山川》:「姑射山在城西三十五里,前九孔 相通,一名石孔山。」

按《太平縣志山川》:「姑射山在縣西十五里,自北而南, 列如翠屏然。」

按《襄陵縣志山川》:「姑射山在縣西十二里三磴山之 北,以姑射仙人,故名。」

平山,姑射分支。其山下出泉,派分十二官河,灌臨、襄 二縣民田,建祠崇祀,敕封為「平水泉之神」,即今之龍 祠。

按《汾西縣志》《山川》,姑射山,在縣西六十里,奇峰聳漢, 四望諸嶽如㟝嶁。舊有藐姑仙人祠,新建真武殿。 按《絳州志》《山川》,姑射山在州西北四十里。《南華經》云: 「堯治天下之民,平四海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 即此。

按《河津縣志山川》:「姑射山在縣東北,接稷山絳州境 三十五里。」按《稷山縣志》與府志同。

姑射山部藝文一

编辑

《姑射山遊記》
明·喬宇

编辑

「孟夏十八日早,發堯廟。」朱、來二君曰:「姑射之山,莊周 所謂有神人居之者。其下有龍祠亦勝,可往觀焉。」按 《志》云:「三磴山在襄陵縣西南一十五里,其山九十餘 里,其形三磴,其北有龍鬥峪,內有龍澍神祠。姑射自 西北蜿蜒而來,平其支石孔,其陽三磴,其鉤帶,故曰 姑射耳。」飛駕至祠下,祠面東,巍宮謐奧,塗丹飾堊,其 像冕旒而處者曰「龍王。」有泉自山下東流,經祠南,跨 建水亭,其規制塏爽宏麗,水氣林光,明風艷日,皆納 而有。二君觴予於亭上,臨風賦詩。復移席山半,即發 源所。泉抱山麓而出,紛紛的的,如星拱然。予命僕夫 穴,蓋一石,聚石而計有百十餘穴,流珠噴玉,皓然清 瑩。併歸有渠,溉襄陽西北之田四十「餘里,而東入於 汾河。」予與二君依山盤踞而坐,東望遙川廣原,陀陀 遂遂,林樹如纂繡綴錦,貞脆相雜。徘徊談笑,薄暮以 歸。宿於襄陵之察院,泉流潺潺,聲於榻下。且木竹之 勝,宛如江南。煎茗賦詩,一夜幾不能寢。

姑射山部藝文二

编辑

《遊姑射山神居洞》
元·王惲

编辑

幽巖洞如瞰陰壑,洞口飛甍架虛閣。真仙乘龍竟何 在?香火千年事如昨。《蒙莊》一言疑萬世,槁死荒山凡 幾輩。何殊山石老且頑,我欲砭訂其能還。呼兒笑折 山花看,淡白長紅總自然。

《北洞》
前人

编辑

南山截然如案齊,東山兩崖如抱圍。洞中仙人去不 返,老柏滿巖空翠微。我來天氣三月初,山鳥山花皆友于。野情本與樵漁熟,莫遣遊人避使車。

《九日姑射山登高》
明·李咨

编辑

「三年山右逢重九,每度佳辰興未休。綠醑似憐遊宦 客,黃花猶戀少年頭。風流自許追元亮,知遇誰能繼 馬周。」登眺有懷歸路晚,滿林紅葉不勝秋。

《藐姑射山水亭》
王祟古

编辑

太古名傳姑射山,瓊宮仙宇隔塵寰。澄潭漭沆蛟龍 窟,秀嶺逶迤虎豹關。樹色晴連山色好,鳥聲幽並水 聲閑。坐來蒼翠清人骨,思向《山靈》一扣元。

《遊藐姑射山》
呂陽

编辑

昔聞鹿女洞,今上神人臺。萬派朝宗至,千峰合抱來。 林深山鳥聚,春暖野花開。欲作《懷仙賦》,徘徊坐石苔。

《春夜宿蓮花洞》
前人

编辑

尋真深入晉山隈,試向陰巖問《野梅》。鹿女已從塵外 去,蓮花猶傍洞前開。律吹一夜春回谷,雲散中天月 滿臺。可是仙蹤知不遠,珊珊環珮步虛來。

《遊藐姑射山》
裴邦奇

编辑

坐石披空翠,樵歌送玉觴。日銜山氣紫,花泛水痕香。 冰雪人何杳,煙霞思轉長。願言同步屧,去去采瓊芳。

《宿蓮花洞》
前人

编辑

姑峰千丈插雲隈,綽約蓮垂玉洞開。一夜靈風天外 起,三山仙珮月中來。星臨幽窟龍珠動,露灑長松鶴 夢迴。欲借石床聊偃臥,滿空寒翠濕青苔。

《姑射龍子祠同甬東賦》
前人

编辑

汾川曉雨散空濛。杖入西山野興濃。玉洞春雲飛五 色。石林寒翠撲千峰。凌風我自騎黃鵠。破浪君能御 白龍。況爾仙靈俱舊職。相逢先贈紫芙蓉。

《姑射山獨酌憶士登》
何出光

编辑

姑射飛瓊萬頃流,小亭當午坐灘頭。開樽獨飲仙人 露,倚檻誰憐楚客愁。空翠林煙迷倦鳥,潺湲石瀨汎 輕鷗。興來自有《山陰趣》,安道何曾見子猷。

《遊姑射山》
黃克纘

编辑

平泉西下白雲天,流盡韶華不記年。餘瀝已膏唐地 外,愁聲故落晉宮前。濯纓清對人如玉,紉佩香傳澗 有荃。更想歌風汾水曲,中流直欲汎樓船。

《登藐姑射山懷神人》
邢雲路

编辑

冰雪肌膚綽約姿,乘龍飛去竟何之。瑤宮想像三山 佩,玊洞虛無五色芝。日落姑峰蕉夢斷,月明汾水鶴 歸遲。《蒙莊》一語疑千載,欲學《遊仙》恐浪思。

《宿姑射洞》
前人

编辑

玉洞何年鑿,瑤宮此日開。吹簫逢鹿女,採藥宿《天台》。 虛室心生白,炊粱夢已回。早聞清磬發,山月正徘徊。

《仙人跡》有序
前人

编辑

姑射山,有樵夫遇仙人圍棋爛柯處,棋石并足跡存焉。

樵者逢仙子,須臾已爛柯。彭年同蟪老,隙日逐駒過。 身外功名幻,樽中歲月多。長安看《弈客》,勝負竟如何。

《龍子祠清音亭》
前人

编辑

「尋幽」何處得清娛,軒豁風亭景色殊。四座共為湖海 客,一樽聊對《輞川圖》。晴峰入檻橫煙翠,秋水 空坐 玉壺。最是良宵堪縱飲,醉看明月起雙鳧。

《姑射晴嵐》
梁·綱

编辑

姑射仙人去不歸,滿山冰雪尚依微。尋仙幾度無消 息,獨有嵐光對夕暉。

姑射山部紀事

编辑

《平陽府志》:「唐景成先生材器清奇,早契大道,隱居臨 汾之姑射洞,功成升翥,遺蛻臥於石上,至今如生。每 季春朢日,闔境士庶攀巖陟險,雲聚霧集,遐覽靈蹤, 拜謁者不啻萬數焉。」

後唐洪厓子神山任張里,名居敬。年四十,辭家入山, 訪求至道,遇山神,引見景成子,得姑射洞,為養真之 異境居焉。能變化得藤葛、橘咄、朮雪諸精,為侍衛,出 入神異。明宗知之,詔對稱旨,賜爵祿不受。辭歸。積行 累功,進德增善,諸靈懾伏。道滿日假葬,衣冠脫然而 去。宋熙寧九年,范諮撰《碑記》。

宋煙霞真人,汾西縣僧。幼好善,及長,遂棄妻子,隱姑 射山圜仙洞中,修煉五十餘載。癸丑歲端午日,忽辭 眾曰:「今群仙約赴《蟠桃》,吾當去矣。」言訖,整衣坐化。元 大德間,賜號真人。

旻師,稷山人,姓邢氏。幼不童遊,長治儒術,天才博贍, 舉進士不第,遂落髮受具。後遍歷名山,寓錫淮、泗之 間,鴻儒碩彥多與之遊,目曰「岸濱長老。」常食蔬茹,衣 鹿皮,又號鹿皮道者。後遊姑射山終焉。

元孫固,太平人,號古真道人。始誕時,姑射山草木不 生者三年。長於儒術,兼精閏法,百工技藝,無所不通。 人稱為「百會先生

姑射山部雜錄

编辑

《山海經·東山經》:「盧其之山,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 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 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按此三山亦名姑射

但註未引《莊子》之言為證,且分「三山」 ,自非本部姑射山矣,故以此入《雜錄》。

姑射山部外編

编辑

《山海經·海內北經》:「姑射國屬列,姑射西南山環之,大 蟹在海中。」蓋千里之蟹也。

壺口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之壺口

壺口山在今山西平陽府吉州之西七十里,大寧縣 馬鬥關之南二十里。其山西崖之腳,盡受黃河之水, 傾瀉奔放,自上而下,勢如投壺,故名「壺口。」昔唐堯時, 大禹治水即始于此。今每逢秋漲,波濤洶湧,震動遠 近,洵稱宇內奇觀。

壺口山圖

壺口山圖

按:《書經夏書禹貢》「既載壺口,治梁及岐。」蔡傳壺口,山名。 《漢地志》在河東郡北屈縣東南,今隰州吉鄉縣也。 按《漢書地理志》河東郡北屈《禹貢》壺口山在東南。 應劭曰:「有南屈,故稱北屈。」

按:《後漢書郡國志》,「河東郡北屈有壺口山。」《禹貢》曰: 「壺口,治梁及岐。」

按:《水經汾水注》:「汾水南與平陽合,水出平陽西壺口 山,《尚書》所謂壺口治梁及岐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壺口山在慈州吉鄉縣。」《郡 縣志》:「平山一名壺口山,今名姑射山,在晉州臨汾縣 西八里。」

按:《金史地理志》:「河東南路平陽府臨汾。」有壺口山、 汾水。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壺口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 十里,《禹貢》既載壺口,即此。」

按《山西通志山川》:「壺口山,在平陽府吉州西七十里。 《禹貢》曰:『冀州既載壺口』。」又曰:「壺口雷首,至于太岳。」蓋 河勢北來,至此全傾西崖之腳,奔放而下,約五六百 尺,懸注漩窩,如一壺然。

又在大寧縣馬鬥關南二十里孟門之上。

按《平陽府志山川》:「壺口在吉州西,形勢如壺,黃河之 水盡注于中。」

關津龍門飛橋在吉州西七十里壺口石峽上。元末 於百鑿孔樹樁,往返纏以鐵索,上架板橋,以渡大兵。 按《吉州志山川》,「壺口在州西七十里,形勢如壺,黃河 注於其中。《禹貢》壺口即此。」每春秋時,有氣如虹,橫浮 水上,鄉人遂以為神,或亦日影之所射也。明知州黃 光煒有賦。

八景,壺口秋風所謂秋風者,因黃河之水注於其中, 其勢甚險,每遇秋時,波濤洶漲,風氣凜烈,故云。 按《大寧縣志山川》:「壺口在馬鬥關南二十里,孟門之

上,河流注此,形如一壺,故名壺口
考證

壺口山部藝文一

编辑

《壺口賦》
明·黃光煒

编辑

維茲壺口,載在《禹謨》。長河自北而南,中分秦晉之區, 因形似而名之,恍若罍甕之乍收;上寬中狹,自高而 下,峻若建瓶,駛如奔馬,洪波急濺,驚濤怒瀉,聽之若 雷霆之鳴,望之若虹霓之射。兩岸環山,河底維石,氣 常陰沍,寒早燠遲。每至仲冬之交,河冰先結,既堅且 厚。人畜重任,往來無阻。屢歲有秦寇之搶攘,恆緣冰 堅而竊渡。致動王師之戍守,煩憲臺之節駐。咸碁列 而星羅,亦雲屯而雨聚。兵集糧從,飛輓輸助,宜及未 雨,備之於預。予守茲土,芻餉是司。無事而非毖飭之 事,無時而非戒懼之時。時維季秋之月,當堅冰而慮 之,適奉上檄,嚴飭河防。至止其處,上下徬徨。相其原 隰,度其夕陽,孰可棲萬竈之煙,孰可「容千騎之場。孰 可據險而設伏,孰可出奇而扼吭。」器械畢具,墩堡列 行。寧先機而籌畫,勿當境而惆悵。爰禮《河伯》,克祀克 歆。牲帛既具,酒醴斯馨。時秋深而風冽,仰天高而氣 清。驚馮夷之怒號,訝龍馭之疾奔。日光掩映而為色, 石水相激而成聲。噴薄兮若珠璣之綴舞,璀璨兮若 絲縷之雜陳。念昔為商旅之坦途,今反若天塹之重 關。豈隨刊之明德既邈,抑氣運之否剝使然。願彼寇 氛之殄滅,復我禹甸之乂安。

壺口山部藝文二

编辑

《觀壺口》
明·張應春

编辑

星宿發源自碧空,鑿開壺口賴神功。吐吞萬壑百川 浩,出納千流九曲雄。水底有神掀石浪,岸傍無雨掛 長虹。朝奔滄海夕回首,指顧還西瞬息東。

《壺口秋風》
前人

编辑

「颯颯金風動,凝凝玉露清。」壺山木葉下,洪水波濤驚。 冷透白蘋岸,寒侵紅蓼汀。「禹功疏鑿後,千載仰成平。」

《前題》
陳維藩

编辑

「碧空昨夜渡賓鴻,壺口波兮思禹功。一水中分秦晉 異,兩山傍峙古今同。秋風捲起千層浪,曉日迎來萬 丈虹。八載勤王方奏績,鑿成天險壯河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