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4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五卷目錄

 呂梁山部彙考

  圖

  考

 呂梁山部紀事

 呂梁山部雜錄

 呂梁山部外編

 白登山部彙考

  圖

  考

 白登山部紀事

 鴈門山部彙考

  圖

  考

 鴈門山部藝文一

  鴈門山記        明喬宇

 鴈門山部藝文二

  鴈門         金元好問

  玉泉秋聲        明武文

  鴈門聳秀         前人

 鴈門山部紀事

 鴈門山部雜錄

 鴈門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四十五卷

呂梁山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梁山
编辑

呂梁山在今「山西汾州府永寧州東北一百里,與交 城縣接壤,即大禹治水所經處也。其山巨石崇竦,壁 立千仞,河流激盪,震動天地。」

呂梁山圖

呂梁山圖

编辑

按:《書經夏書禹貢》「治梁及岐。」蔡傳梁,冀州山。梁山,呂梁 山也,在今石州離石縣東北。《爾雅》云:「梁山晉望。」即冀 州呂梁也。呂不韋曰:「龍門未闢,呂梁未鑿,河出孟門 之上。」又《春秋》「梁山崩。」《左氏》《穀梁》皆以為晉山,則亦指 呂梁矣。酈道元謂:「呂梁之石崇竦,河流激盪,震動天 地」,此禹既事壺口,乃即治梁也。

按《詩經大雅蕩之什》:「奕奕梁山,維禹甸之。」朱註《奕奕》,大 也。《梁山》,韓之鎮也,今在同州韓城縣。

按《爾雅釋山》:「梁山,晉望也。」「晉國所望祭者。」今在馮 翊夏陽縣西北,臨河上。言梁山在晉國境內,晉以 歲時望祭之,故云晉望也。《公羊傳》云:「梁山者何?河上 之山也。」

按:《漢書地理志》:「左馮翊夏陽。」故少梁,《禹貢》「梁山在 西北。」

按:《後漢書郡國志》,「左馮翊夏陽有梁山。」《詩》云:「奕奕 梁山。」在縣西北。《公羊傳》曰:「河陽之山也。」杜預曰:「古梁 國。」《史記》曰:「本少梁。」《爾雅》:「梁山,晉望也。」

按《水經河水注》:「湳水又東,逕西河富昌縣故城南,王 莽之富成也。湳水又東流入於湳水,左合一水,出善 無縣故城西南八十里。其水西流,歷於呂梁之山,而 為呂梁洪。其巖層岫衍,澗曲崖深,巨石崇竦,壁立千 仞。河流激盪,濤湧波襄,雷渀雲洩,震天動地。昔呂梁 未闢,河出孟門之上,蓋大禹所闢,以通河也。司馬彪」 曰:「呂梁在離石縣西。」今於縣西歷山尋河,乃無過峘, 至是乃為巨嶮,即呂梁矣。在離石北以東可二百有 餘里按《隋書地理志》,彭城郡彭城有呂梁山。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呂梁山,在永寧州治東。《禹貢》治 梁及岐,《春秋》成五年梁山崩,皆謂此也。俗名穀積山。 按《圖書編山西山攷》:「太原府山曰呂梁,在石州。《禹貢》 治梁及岐」,《春秋》梁山即此。

按《山西通志山川》:「呂梁山,一名骨脊山,在汾州府永 寧州東北一百里,與交城縣接壤,禹治《水經》於此。」《禹 貢》:「治梁及岐。」《爾雅》:「『呂梁晉望』。呂不韋曰:『龍門未闢,呂 梁未鑿,河出孟門之上』。」《水經注》曰:「巖層岫衍,澗曲崖 深,巨石崇竦,壁立千仞。河流激盪,濤湧波襄,雷渀雲 洩,震天動地。蓋大禹所闢以通河也。」

又在太原府交城縣西北一百五十里,一名「骨集山」, 又名「穀積山」,與永寧呂梁山相連。

按《汾州府志山川》,呂梁山在永寧州治東北一百里, 與交城縣接壤,禹治《水經》于此。酈道元謂:呂梁之石 崇竦,河流迅蕩,震動天地,此禹既事壺口,乃治梁及 岐也。其名骨脊,以太山在左,華山在右,常山為靠,嵩 山為抱,衡山為朝,此山穹窿居中,為天地之骨脊。山 半有寸厚蛤殼,攬舟大鐵繩。

按《永寧州志山川》:「呂梁山在州治東北一百里,與交 城縣接壤。」

按《太原府志山川》:「穀積山一名骨集山,在交城縣西 北一百五十里。」按《交城縣志》語同。

呂梁山部紀事 编辑

《左傳》:成公五年:梁山崩,晉侯以傳召伯宗,伯宗辟重 曰:「辟傳重人曰:『待我不如捷之速也』。」問其所,曰:「絳人 也。」問絳事焉,曰:「梁山崩,將召伯宗謀之。」問將若之何? 曰:「山有朽壤而崩,可若何?國主山川,故山崩川竭。君 為之不舉,降服,乘縵,徹樂,出次,祝幣,史辭以禮焉。其 如此而已,雖伯宗若之何?」伯宗請見之,不可,遂以告 而從之。

《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 車騎,眾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後損車騎。始皇 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 旁者皆殺之。自是後莫知行之所在。聽事群臣受決 事悉於咸陽宮。

呂梁山部雜錄 编辑

《玉笑零音》,「梁山壅河,三日不逝,晉景公素縞哭之而 水流。海潮擊岸,百里為墟,吳越王強弩射之而潮息。 是伯鯀之智,不及于輦夫之言;而神禹之功,僅等乎 鐵箭之力。鮑魚小鮮,呂涓不登于太子;邪蒿惡菜,邢 峙不進于儲君。為傅者貴謹其幾微,養德者在慎其 飲食。」

呂梁山部外編 编辑

《列子黃帝篇》:「孔子觀于呂梁,懸水三十仞,流沫三十 里,黿鼉魚鱉之所不能游也。見一丈夫游之,以為有 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並流而承。」讀如拯之,數百步而 出,被髮行歌,而遊于棠行。孔子從而問之曰:「呂梁懸 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黿鼉魚鱉所不能游,向見吾 子道之,以為有苦而欲死者也,使弟子並流將承子。 子出而被髮行歌,吾以子為鬼也,察子則人也。請問 蹈水有道乎?」曰:「亡。」無通「吾無道,吾始乎故,長乎性,成乎 命,輿齎俱入,與汨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此吾 所以道之也。」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也?」 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 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白登山部彙考 编辑

《史記》
之白登山
编辑

白登山在今山西大同府城東一百四十里。《史記》:「冒 頓圍漢高祖」,即此地也。今其山上有白登臺

白登山圖

白登山圖

编辑

按《水經》,濕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 注一水南逕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臺名也,去平城 七里。」如淳曰:「平城傍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東十 七里有臺,即白登臺也。臺南對罡阜,即白登山也。故 《漢書》稱「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為匈奴所圍處。孫 暢之《述畫》曰:「漢高祖被圍七日,陳平使能畫作美女」, 送與冒頓閼氏,恐冒頓勝漢,其寵必衰,說冒頓解圍 於此矣。

按:《隋書地理志》,馬邑郡。有《白登山》。

按《太平御覽。河北諸山》白登山。《冀州圖經》曰:「在定襄 縣東北,漢高所困之處。上有臺。因山為名。」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白登山在大同府城東七里, 上有白登臺,即匈奴冒頓單于圍漢高帝處。梁元帝 《橫吹曲》云:『朝跋青陂道,暮上白登臺』」,謂此。

按《三才圖會白登圖考》:「白登在陽和城南三十里,坡 陀漫衍,沙草荒蘙,有廢壘焉,居人數十家,如蜂房蟻 垤。」《史記》:「漢高帝自將討韓王信,居晉陽,聞冒頓單于 居代谷,悉兵三十萬北逐之,至平城,兵未齊,冒頓縱 精兵四十萬,圍帝於白登七日,用陳平祕計,乃得解 圍去。」即此地也。

按《山西通志山川》:「白登山在大同府城東一百四十 里,上有白登臺,即冒頓圍漢高帝處。梁元帝《橫吹曲》 云:『朝跋青陂道,暮上白登臺』。」謂此。又有豐稔山,在府 城東一百七十里。

按《雲中郡志山川》:「白登山因漢高之被圍,漢武之自 將待邊,後世遂皆名白登。其山有二,一在府城東七 里,一在府城北一百餘里,屬陽和大都城北者,漢高 帝之古跡也。陽和縣八景之一,白登遺蹟,即高祖被 圍處也。」

《古蹟》:「白登」村在陽和縣治南二十里外,舊縣治在村 之逼側,每於陰晦時隱見。

白登山部紀事 编辑

《漢書婁敬傳》:「漢七年,韓王信反,高帝自往擊,至晉陽, 聞信與匈奴欲擊漢,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 壯士肥牛馬,徒見其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輩來,皆言 匈奴易擊。上使劉敬復往使匈奴,還報曰:『兩國相擊, 此宜夸矜見所長。今臣往,徒見羸胔老弱,此必欲見 短,伏奇兵以爭利。愚以為匈奴不可擊也』。上怒罵敬」 曰:「齊虜以舌得官,迺今妄言沮吾軍!」械繫敬、廣武遂 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圍高帝白登,七日然後得 解。

《魏書高帝本紀》:太和元年:「夏四月丁卯,幸白登山。」 太和四年:「四月辛巳,幸白登山。」

鴈門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
之鴈門山
编辑

鴈門山在今山西太原府代州北三十五里,東北與 大同府之應州馬邑縣相鄰,一名「鴈門塞。」其山上有 關,歷代備邊,皆嚴于此。凡山西之關數十處,類多險 固,而聳拔雄壯,當未有過于鴈門矣

鴈門山圖

鴈門山圖

编辑

按《山海經。北山經》碣石之山,「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 鴈門之山,無草木。」鴈門山,即北陵西隃鴈之所出, 因以名。釋義今三晉代州亦有鴈門山,遂以是名關,豈 即此與?然其上草木多生,此曰「無草木」,而又曰「水行 五百里」,恐當別為一山矣。

《海內西經》:「大澤方百里,群鳥所生及所解,在鴈門北。 鴈門山,鴈出其門。」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釋義今晉地 代州有「鴈門關」,豈即是乎?

按:《後漢書郡國志》,鴈門郡「陰館。」《史記》曰:「漢蘇意軍 句」注。應劭曰:「山險名也,在縣。」《爾雅》,「八陵,西隃鴈門是 也。」郭璞曰:「即鴈門山。」《山海經》曰:「鴈門山者,鴈飛出于 其間。」

按:《水經。河水注》。「鴈門,鴈之所育」是也。

又濕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 東南於。宋本作流大甯郡北,右注鴈門水。《山海經》曰:鴈門 之水,出于鴈門之山,鴈出其間,在高柳北。高柳在代 中,其山重巒疊巘,霞舉雲高,連山隱隱,東出遼塞。 按《地理通釋》·《七國形勢攷》,《鴈門匈奴傳》,「趙武靈王置 鴈門郡,李牧常居代鴈門備匈奴。」《山海經》:「鴈門之山 無草木。」注云:「即北陵西隃,鴈之所出,因以名云。」在高 柳北。《地理志》秦置,今雲應朔州。鴈門之水出於鴈 門之山,鴈出其間。「高柳在代北,故城在雲州定襄縣, 後改雲中縣。」《正義》「山在代燕西門。」《水經注》:「高柳在代 中,其山重巒疊巘,東出遼塞。鴈門水東南流,逕高柳 縣故城北,舊代郡治。」《爾雅》「西隃鴈門。」《注》云:「即鴈門山。」 按:《明一統志山西山川》,「鴈門山在太原府代州北三 十三里」,鴈出其門,故名。一名「鴈門塞。」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鴈門山在代州,上有迴鴈峰。」 按《圖書編山西山攷》:「太原府山曰鴈門,鴈出其門,故 名。山西之關四十餘,而聳拔雄壯,則鴈門為最,地險 易守。」

按《山西通志山川》:「鴈門山在太原府代州北三十五 里,一名鴈塞」,雙闕斗絕,鴈度其間。東有迴鴈峰,巍然 特高,北與應州龍首山相望。山下有水,東南流經城 外東關,名東關水,合入滹沱。

又在大同府應州西南,山北與龍首山相望,故州以 「應」名。

按《太原府志山川》,「鴈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里。」語 同《通志》。

按《代州志山川》:「鴈門山在州北三十五里。」

按《雲中郡志山川》,「鴈門山在應州城西南。」

按《應州志山川》:「鴈門山在州城西南。」

按《馬邑縣志山川》:「鴈門關山關在南山上,兩山壁立, 中通一路,父老傳楊將軍曾扼險於此。」按關屬太原 府之代州,關下至廣武,即馬邑界也。

《古蹟》:下關城在邑南三十五里,有土堡,邑民趙氏之 舊居也。後浸於水,乃徙而稍東,今名趙家新莊者是。 舊傳堡東一里另有城,周圍八里,基址猶存。而創建 世代莫考,第想其命名之意,蓋在鴈門關之下,故應 以「下關」名城云。

名景玉泉「秋聲」,在鴈門山西隅,一泓澄澈,清冷之趣, 可滌塵襟。每至秋高,天朗氣爽,山色泉聲,令人動潘 岳、宋玉之思焉。

鴈門聳秀在縣東南。峰巒層翠,雖茂林修竹,邊寒不 產,而一帶嵐光隱隱,望之如列畫屏

鴈門山部藝文一 编辑

《鴈門山記》
明·喬宇
编辑

鴈門山在代州北三十五里。《通志》云:「以鴈出其門,故 名。」一名鴈門塞關因山以立。凡山西之關四十有餘, 皆踞隘保固,而聳拔雄壯,則鴈門為最。故趙之李牧、 漢之郅都,備邊于此,匈奴不敢近塞固皆一時良將, 而不可謂非地險有以成之也。迨我皇朝則特設武 臣守禦,熊羆之士雲屯于此,而又專屬憲臺以提督 之,地亦可謂要而重矣。余出代州,北行,皆磴陡盤繞 之路,溪水潺潺流,其民皆依山居高下置屋圖不可 盡。午上關折西,躡高嶺絕頂,四望則繁峙。五臺聳其 東,寧武諸山帶其西,正陽石鼓挺其南,朔州、馬邑臨 邊之地在其北,長坡峻阪,茫然無際。又見巍旌高旗, 飄飄雉堞之上,寒林古塞,依依斜陽《之下,頗動黃沙 紫塞》之思。因賦詩三首,筆于《關之城樓》

鴈門山部藝文二 编辑

《鴈門》
元·好問
编辑

盤盤鴈門道,雪澗深以阻。半嶺逢車馬,人牛一何苦。

《玉泉秋聲》
明·武文
编辑

直上波濤三尺高,飛來點點落瓊瑤。清風帶雨思蕭 颯,白電連山影動搖。鱗屋龍樓驚霹靂,貝宮朱管間 笙簫。翻思往昔朝真者,羽珮琳瑯颺玉飈。

《鴈門聳秀》
前人
编辑

少昊行秋紫塞涼,雨餘頓改鴈山光。虎幟旌旗濃墨 染,石壁樓臺淡粉裝。紅葉飽霜渾覺醉,黃花笑日欲 飄香。此時邊將憑欄日,五色雲飛遶帝鄉。

鴈門山部紀事 编辑

《穆天子傳》:「甲午,天子西征,乃絕隃之關、鄧。」鄧阪也。 「疑北」謂北陵。西隃西,己亥隃,鴈門山也。

《代州志》:「漢高帝六年,匈奴由鴈門圍韓王信於太原。 文帝六年,匈奴入鴈門,殺掠甚眾。」

景帝五年匈奴寇鴈門。

武帝元朔三年,匈奴寇鴈門,遣衛青等出定襄,敗之。 後漢明帝永平十五年,匈奴寇鴈門,遣太僕祭彤等 伐之。

十六年匈奴大舉入寇鴈門雲中太守范廉以計敗 之斬首數百級。

桓帝延熹二年春二月,鮮卑寇鴈門。

晉升平三年,虜將張平以鴈門來降。

魏正光四年柔然阿那壞寇鴈門遣尚書令李崇等 追之不及而還。

隋初有魏先生者,宋人也,逸其名。時太常議樂,欲薦 而官之,先生不可,受帛二百段而歸。歸寓鴈門,以帛 市酒,旦夕歡飲。時李密敗黎陽,亡命匿鴈門,先生一 見而戲之曰:「子氣沮而目亂,心搖而語偷,方今捕蒲 山黨,得非長者乎?」密驚起曰:「既知我,能免我否?」先生 曰:「子非帝王規模,又非將帥材略。吾觀氣晉、汾,有聖」 人出,能往事之,當不失富貴。密不能用而敗,而先生 亦不知所往。

隋開皇二十年,夏四月,突厥達頭可汗犯鴈門,遣晉 王廣及史萬歲等分道追擊,大破之。

唐武德五年秋八月,突厥頡利可汗將十萬騎寇鴈 門。

永隆元年,突厥寇鴈門,以裴行儉為大將討之。 《夢溪筆談》:「太原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親領步騎五十 萬,問罪幽陵,回師自飛狐路即歸鴈門。」

《宋史楊業傳》:「業本太原降將,太宗以業老於邊事,遷 代州兼三交駐泊兵馬都部署。會契丹入鴈門,業領 麾下數千騎自西京而出,由小徑至鴈門北口,南嚮 背擊之,契丹大敗,以功遷雲州觀察使。」

《代州志》:「宋太平興國五年,契丹十萬眾寇鴈門,代州 刺史楊業以數百騎大破之。」

鴈門山部雜錄 编辑

《史記高帝本紀》:「七年,匈奴攻韓王信馬邑。」《括地志》 云:「朔州城,漢鴈門,即馬邑縣城也。攻韓信於馬邑」,即 此城。

盛弘之《荊州記》:「鴈塞北接陽州汶陽郡,其間東西屬 天無際,鴈飛翥至此,即回翼,唯一處稍下。每鴈飛達, 則矯翼裁度下處而過,故名鴈塞。」

劉澄之《梁州記》:梁州縣界有鴈塞山,傳云此山有大 池水,鴈棲集之,故因名曰鴈塞蘇祐《𨔟旃璅》言,黃花嶺上有始皇舊長城,岢嵐州有 古城墩,趙之、李牧守鴈門,則上谷雲中。或開拓在後, 抑依險以為城,如今之內邊也。

《日知錄》:「介之推隱于綿山,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 之田。」漢魏以來,傳有焚山之事。太原、上黨、西河、鴈門 之民,至寒食不敢舉火,石勒禁之,而雹起。西河介山, 大如雞子,平地三尺。前史載之,無異辭也。

《名山記》:顧起元《鴈塞考語》云:「鴈門、紫塞,地皆在北。」今 人稱北為鴈塞,非也。《荊州記》:「鴈塞北接梁州汶陽郡, 其間東西嶺,屬天無際,鴈飛翥至此,即回翼,唯一處 稍下。每鴈飛達,則矯翮裁度,下處而過,故名鴈塞,地 在蜀漢間也。」

《雲中郡志》,包拯曰:「契丹改雲州為西京,集兵馬意叵 測。且雲州至并代地近,形勢坦平,此漢與北古今出 入之路,自失山後五鎮,控扼尤難。」按:宋與契丹跨忻、 代、應等州為界,此慮其下甲鴈門以窺中原,為今茹 越北樓云。

應州《形勝》,茹越屏其南,桑乾帶其北。龍首雄峙於左, 鴈門拱嶂於右。

《朔州形勝》:「東距馬邑,西達鄯陽,南接元池,北連洪濤。 桑乾遶其後,鴈門峙其前。」

馬邑縣《形勝》:「東近雲中,西接朔州。濤山峙後,鴈塞居 前,桑乾、灰河襟帶左右。」

明總督余子俊曰:「大同中路,西至偏頭關六百餘里, 地勢平坦,無險可據,不可忽之。偏頭相去六百餘里, 而中猶有鴈門、寧武二關,總之仰重於大同。」

鴈門山部外編 编辑

《太平廣記》: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臺多客僧,恐妖 偽事起,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竄山谷。 有法朗者,深入鴈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客人出入, 朗多齎乾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 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 婦人,遍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云:「汝乃何人」, 僧曰:「我人也。」婦人笑云:「寧有人形骸如此?」僧曰:「我事 佛,佛須擯落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 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 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秦人,隨 蒙恬築長城。恬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逃竄至此。初 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 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 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