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七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四十七卷目錄
太行山部彙考
圖
考
太行山部藝文一
送李愿歸盤谷序 唐韓愈
百家巖寺碑 杜鴻漸
愚公移山賦 丘鴻漸
感山賦〈有序〉 宋崔伯易
省冤谷記 金王廷直
龍虎臺賦 明劉基
序盤谷圖 解縉
龍虎臺賦 江孚
遊盤谷記 李濂
遊明月山記 前人
遊百家巖記 前人
遊白茅寺記 前人
遊石門潭記 前人
先師孔子迴車廟解 陳棐
山川典第四十七卷
太行山部彙考
编辑《禹貢》之太行
编辑
太行山之在中國最大,連亙數千里,跨直隸、河南、山 西數省。地。其支脈所分,峰巖洞谷,近州縣為人跡可 到者,雖因地立名不一,而總謂之「太行山。」
太行山圖
考
编辑按:《書經夏書禹貢》「太行恆山。」〈蔡傳〉「太行」,冀州,《山地志》「在 河內郡山陽縣西北」,今懷州河內也。
按《山海經·北山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其首 曰「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麢羊 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䮝,善還,其鳴自䚯。」有鳥 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䴅是善驚,其鳴 自詨。〈註〉今在河內野王縣西北,還,旋也。今吳人謂呼 為「詨。」
按:《漢書地理志》,「河內郡山陽。」〈註〉太行山在西北。師古 曰:「行音胡郎反。」
壄王。〈註〉太行山在西北, 按:《晉書地理志》,河內郡野王〈註〉太行山在西北, 按《述征記》,「太行山首始於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 有八陘。」
按《水經》,沁水「又東過野王縣北。」〈注〉沁水又東,刋水注 之。出太行之阜山,則五行之異名也。《淮南子》曰:「武王 欲築宮於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嶮固,德能覆也,內 貢迴矣,使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高 誘云:今太行山也,在河內野王縣西北,上黨關也。《詩》 所謂「徒殆野王,道傾蓋」上黨關,即此山矣。其水南流 逕刋城西,故刋關也。城南有刋臺。《春秋?僖公二十四 年》,王將伐鄭,富辰諫曰:「刋,武之穆也。」京相璠曰:「今野 王西北三十里有故刋城,刋臺是也。今故城當太行 南路,道出其中,漢武帝封李壽為侯國。」刋水又東南, 逕孔子廟東,廟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 宇毀落,上求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內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允表聞,立碑於廟治中。劉別駕、呂次父、 主簿向、班虎、荀靈龜以宣尼大聖,非碑頌所稱,宜立 記焉。云仲尼傷道不行,欲北從趙鞅,聞殺鳴犢,遂旋 車而反。及其後也,晉人思之,於太行嶺南為之立廟, 蓋往時迴轅處也。余按《諸子書》及史籍之文,並言仲 尼臨河而歎曰:「丘之不濟,命也夫!」是非太行迴轅之 言也。《碑》云:「魯國孔氏,官於洛陽,因居廟下,以奉蒸嘗。」 斯言至矣。蓋孔因遷山下,追思聖祖,故立廟存饗耳, 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於山矣,非謂迴轅於此也。 沁水東逕野王縣故城北,秦昭王四十四年,白起攻 太行,道絕而韓之野王降。始皇拔魏東地,置東郡,衛 元君自漢。〈當作濮〉「陽徙野王」,即此縣也。
長平水出長平縣西北小山,東南流,逕其縣故城,泫 氏之長平亭也。《史記》曰:「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 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使廉頗為將,後遣馬服君 子、趙括代之。秦密使武安君白起攻之,括四十萬眾 降起,起坑之於此。」《上黨記》曰:「長平城在郡之南,秦壘 在城西,二軍共食流水澗,相去五里。秦坑趙眾,收頭」 顱,築臺於壘中,因山為臺,崔嵬桀起,今仍號曰「白起 臺。」城之左右沿山亙隰,南北五十里許,東西二十餘 里,悉秦趙故壘,遺壁舊存焉。
丹水又東南流,注於丹谷,即劉越石《扶風歌》所謂「丹 水」者也。《晉書地道記》曰:「縣有太行關,丹溪為關之東 谷,途自此去,不復由關矣。」丹水又逕二石入北,而各 在一山,角倚相望,南為河內,北曰上黨,二郡以之分 境。丹水又東南,歷西巖下,巖下有大泉湧發,洪源巨 輪,淵深不測。蘋藻冬芹,竟川含綠。雖嚴辰肅月,燕麥 暄萋。丹水又南,白水注之。水出高都縣故城西,所謂 長平白水也。東南流歷天井關。《地理志》曰:高都縣有 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遂因名 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嶮峻,入天井之高關。」 太元十五年,晉征虜將軍朱序破慕容永於太行,遣 軍至白水,去長子一百六十里。
《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太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注〉 王烈《得石髓》處也。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河北名山太行,在懷州河 內縣西北,連亙河北諸州,為天下之脊,一名皇母,一 名女媧,其上有女媧祠。」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太行山,在直隸真定府臨城縣 西,層巒疊嶂,峻桀難踰,為畿輔之重鎮云。」
又在山西平陽府絳縣,西北諸山皆其支脈。
又在山西澤州境內,遼州之東。李穆叔《趙記》云:「遼陽 東北有五指山,巖石孤聳,上有手足跡,其大如箕,指 數俱全。北齊宣王遣人量之,長七尺。」《十六國春秋》云: 「石勒始生之時,此山草木皆成鐵騎形。」
又在「河南懷慶府城北。王烈入太行,忽聞山北雷聲, 往視之,裂開數百丈,石間一孔徑尺,中有青泥流出。 烈取摶之,即成堅凝,氣味如香粳飯。」
按《三才圖會·太行山圖攷》:「太行山在河南彰德府城 北二十里,其山綿亙數千里,峰谷巖洞,景物萬狀,為 中州巨鎮。」
按:《明一統志直隸山川》:「敦輿山在臨城縣南接太行 河」《南山川》:「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
《山西山川》「太行山在絳州東二十里。」
按《畿輔通志山川》:「太行山前麓為堯山,在真定府曲 陽縣南二十里,唐堯分冀州表石於此,因名堯山。 敦輿山在真定府臨城縣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 接太行,北連常山。」
按《真定府志山川》:「太行山在臨城縣西九十里,層巒 疊嶂,峻不可踰,為畿輔雄鎮。」
《敦輿山語》同《通志》。
堯山,在曲陽縣南八里。
按《曲陽縣志山川》:「堯山在縣南二十里,即太行山之 前麓也。」
按《臨城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九十里。」
敦與山在縣西南七十里。一名幽淮山。南接太行,北 連常山。《省志》、府志俱名敦輿,《山海經》又名敦與山,未 知孰是。
按《河南通志山川》:「太行山在懷慶府城北二十里,其 山西自濟源,東北接河內、修武、輝縣、林縣,至磁州界, 綿亙數千里。其間峰谷巖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 名,然實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禹貢》太行、恆山至于 碣石,亦相聯屬之意。
按《懷慶府志山川》:「太行山一名五行山,《列子》作太形 山,又名秦坰,在府城北二十里,濟源、河內、修武皆在 其麓,綿亙數千里,其間峰谷岩洞,景物萬狀,雖各因 地立名,然實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禹貢》太行、恆山 至于碣石,亦相聯屬之意。《淮南子》曰:『武王欲築宮於 五行之山。周公曰:『五行險固,德能覆也。內貢迴矣,使』』」 吾暴亂,則伐我難矣。君子以為能持滿。《金仁山》曰:「太 行為河北脊,諸州皆山險,至太行山盡,地始平曠,田皆腴美,俗稱小江南。」
按《河內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二十里,自濟源經 河內而東北,綿亙數千里,直至於燕。其中山谷崖洞, 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總之皆太行云。」
明月山,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多植柏,遍岩谷間。有寺 名「寶光」,高峻明豁,可以登眺,亦勝覽云。
鳳凰山:
紅嶺《山》:
藥仙山俱在縣西北。「太行山」、
按《濟源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北二十五里。或云, 太行與王屋二山以沁水為界,西則為王屋,東則為 太行。」
盤谷在縣北二十里太行山之下。其林泉極為幽秀, 而晴嵐尤為黛麗焉。唐韓愈《送李愿》歸隱於此,過者 多題詠云。
孔山在盤谷東南,上有數峰,峰皆玲瓏,遠近洞見,故 名。
天井谷,在盤谷西北,石上有數坎,其深若井,水自上 溢,相接而落,遠視若倚劍然。
獅子嶺在盤谷東南。
駱駝嶺在盤谷南。
古河巖,在盤谷東。
按《修武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五十里,其山脈自 濟源綿亙,迤邐經河內,環帶縣北,東跨蘇門,一方之 勝概也。」
嵇山在太行南,晉嵇康居焉,故名。
青口山,在太行東兩峽,色如青蔥,故名。
溫峪山在太行之陽,有峽高數百仞,瀑布飛流,登之 可望數百里。
閆王鼻山在青口後。壁立萬仞,有異人斷石插木而 上。其上平衍土沃,鳥獸草木皆奇絕。
天門山在太行西南。兩山相峙,其狀似門,故名。 「孔陽坡」,在太行西。形勢突兀,喦磴縈紆。
「伏諸坡」伏於太行之南,故名。
宣王坡,在縣北十里。孔子之趙,聞趙鞅殺竇鳴犢,返 經此,故名。
當陽谷在太行下。
「百家巖」在太行麓,以岩下可容百家,故名。
孫真人洞,在太行山中,相傳孫思邈居此,洞中有五 色石丸,人取服之。
《古蹟》避暑樓在百家巖西,獻帝避暑於此,今址磴猶 存。
醒酒臺在避暑樓西,即劉伶《醒酒》處。
環翠亭在百家巖下。知縣宋師祁重修。
嵇康淬劍池、煆竈,俱在百家巖下,有宋人石刻。 按《彰德府志山川》:「太行山在湯陰縣西五十里,綿亙 數千里,峰谷岩洞,景物萬狀,雖各因地立名,總皆太 行也。」
按《湯陰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五十里。」語同《府 志》。
五岩山,在縣西四十里。山有五谷,東南一窟,孫登室 也,即五岩洞。
牟山在縣西南四十里。《山海經》曰:「谷頂似牟,因名。」 鶴山,在縣西北四十五里。世傳雙鶴棲此,故名。 淺山,在縣西南之盡處。侯趙川與林縣接境,蓋太行 之麓也。
柏尖山在縣西五十里。孤峰特峙,群山環拱。淇水奔 流其下,匯為深潭。怒號之聲,響振林谷,土人呼為「白 龍潭。」
黑山,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長沙溝水發源於此。 枉人山,在縣東二十五里。酈道元《水經注》曰:「長沙溝 水又東經枉人山,俗傳為博望岡,因上舊有張相公 祠」,疑漢蕩陰令張遷,「遷」與「騫」音相近,遂訛為博望侯 祠也。〈按府縣志語則湯陰西南北一帶之山皆太行也與林縣之林慮山相似故凡山之在本縣西
南北四五十里間者,雖各因地立名,總收入《太行山》。
〉按《林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群山一帶,形勢崔嵬, 南接天壇,北連恆嶽,為地北紀,其在本縣界者一百 八十里,總曰太行為中州巨鎮。」
按《衛輝府志山川》:「太行山在輝縣西北五十里,西南 跨懷慶,北接彰德,迤邐燕雲,綿亙數千里,雖因地立 名甚眾,皆太行也,為中州巨鎮。」
按《輝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懷 慶府界,綿亙數千里。」
按《山西通志山川》:「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高險峭 麗,西北諸山多其支脈,即狄梁公望雲思親處。 又在垣曲縣北八十里,俗名鋸齒山,北扺陽城,延袤 八十餘里,茂林森秀,形勢巍峨。」
又在潞安府長治縣,郡居其巔,東界在平順縣,朱子 所稱「河北望之如黑雲在半天」者,即此。
又在澤州南六十里,迤邐東北,跨陵川、壺關、潞城、黎 城、遼州、和順、武鄉諸州縣,外亙三省,連綿極遠,隨地異名。析城、王屋,即其支也。潞安府太行山,即此山。 石人山在澤州東南八十八里太行之頂,其山有石 類人,故名。上有龍潭。
黑石山,在澤州南八十里,太行山絕頂,登其巔可以 俯瞰中原。
佛子山,在陽城縣東四十里,《太行》絕頂,東南距黃河 二百餘里,目睫可望,上有「靈雲寺。」
黃榆嶺在和順縣東太行山頂。
按《平陽府志山川》:「太行山在絳縣東二十里,高險峭 麗,西北諸山多其支脈。」
又在垣曲縣北八十里,一名「鋸齒山。」
按《絳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二十里。」
按《垣曲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北八十里。」語同《府 志》。
按《潞安府志山川》,太行山,郡居其巔,東界在平順縣。 朱子所稱「河北望之如黑雲在半天」者即此。按:古稱 「千里一片石」,蓋舉上黨之山皆太行也。支分派衍,皆 有名稱,而太行獨不見于志,失其宗矣。故今首列太 行,而後及其餘。
按《長治縣志山川》:「上黨之山,皆太行也。」
按《黎城縣志》山川黎邑,萬山叢處,百里俱石,其名雖 不一,皆所謂太行也。朱子曰:「冀州是天地間好風水, 山脈從雲中發來。」又曰:「太行在河北,如黑雲之在天 半。」蓋重岡疊阜,鸞鳳峙而蛟龍走,莫太行若也。 隴阜山在縣西北百里,山半有洞,即昭澤龍洞也。洞 深數十里,入洞約十尋,有水池四,咸深數尺。又後為 一方池,水深莫測,旁立二石牛,若戲水狀。又後三池 亦咸有水。又後則水洞光聯,晶輝照映,人不敢入矣。 唐時焦公昭澤曾在此修養,遂名為昭澤龍洞。按《省 通志》:龍巖洞在武鄉縣東一百里太行山之麓,其洞 極深,內建焦龍神廟,禱而有應。又《襄垣志》:「龍洞在縣 東北百里黎城縣界。」即謂此。
按《澤州志山川圖說》,太行山南距郡城三十里,乃中 原望鎮也。《列子》作太形,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朱子 曰:太行山極高,晉州蒲坂山之盡頭。又曰:太行自崑 崙北支入中國,西南行,歷并、冀、三晉,扺河東,復與河 會。澤州南三十里天井關橫望鎮,諸峰雄特,為太行 總會。西南接砥柱、析城、王屋三山,巋然再西極中條, 至雷首,東發為燕山,至碣石。郭緣生《述征記》所謂太 行首始河內,自河內至幽州,凡有八陘是也。形大而 原遠,綿亙數千里不絕。恆嶽、霍鎮、五臺三關,皆其支 脈所融結,隨地異稱,非一方可專者。《戰國策》曰:「北塹 太行之道,則上黨之兵不下。」又曰:「左右孟門,羊腸在 其南,盧睪在其北。」乃專指澤而言。茲取其隸於澤境。 繪圖右方,便考覽焉。
月院山城南六十里,太行絕頂有潭,深不可測,中挺 峭峰數丈。刻《詩》云:「溪潭直上孤峰底,怪柏蒼蒼老不 死。藜杖長拖嘯一聲,虎豹潛形盡縮耳。須臾有客話 無生,旋煮新茶汲冰水。樵歌依約耳邊來,詩情只在 煙嵐裡。」後書仙人李題。下臨天柱峰普照寺。
黑石嶺郡南八十里。太行絕頂,登其上,中原在目矣。 天井關,城南四十五里,太行絕頂。《長短策》云:「桀居天 井,漢梁王守此,章帝亦嘗過焉。」酈道元、蔡邕俱明指 關在太行。
橫望隘城南八十里,太行絕頂。洪武二年置巡檢司。 南距碗子城一十里。
大糧山,在高平縣東南十里,趙將廉頗積糧於此。或 云「春秋米子國,赤翟後,故名。」今俗曰「米山。」
佛子山,在陵川縣東四十里,太行之絕頂,黃河蒼茫, 目睫可望。
按《陽城縣志山川》:太行山在縣東南,與析城、王屋諸 山相連亙。《山海經: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郭璞 注曰:「在今河內縣西北,即治所轄地。」《列子》作太形。《河 圖括地象》云:「太行,天下之脊。」《博物志》曰:「太行山北,不 知山所限極。」朱子曰:「太行自崑崙北支西南行,歷并、 冀、三晉,抵河東。」《丹鉛錄》曰:「太行山一名五行山。」《一統 志》云:「山勢綿亙數千里,雖因地立名,總皆太行省。」《志》 曰:「太行,中原望鎮也。」
按《陵川縣志山川》:「佛山在縣東北四十里,為太行絕 頂,上有寺,故名。」
馬武山在縣東五十里。漢馬武築砦屯兵,俗呼「馬武 京砦。」山陰積雪,經暑不消,登之者厚其衣。馬炳詩:「太 行高處不勝寒,積雪京峰霄漢間。」
按《沁水縣志山川》:「石樓山在縣南二里,狀若樓臺,故 名。下有濯纓泉,舊多精舍,元時主簿李鎔聘立社其 上。」〈按縣志石樓山下未詳是太行支派否但據藝文石樓賦云維太行之盤紆兮矻雄鎮乎西州胡厥
脈之遐衍兮,鍾此山曰「石樓。」 故以此入太行山後。
〉按《遼州志山川》:「太行山起自遼東,入終南州,居絕頂
太行山部藝文一
编辑《送李愿歸盤谷序》唐·韓愈
编辑
太行之陽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 居民鮮少。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或曰:「是谷 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友人李愿居之,愿之 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於人,名聲 昭於時。坐於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 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 執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俊滿前,道古 今而譽盛德,人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 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閒居, 妬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於天子,用 力於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迯之,是有命焉, 不可幸而致也。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 終日,濯清泉以自潔。採於山,美可茹,釣於水鮮可食。 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 後?與其有樂於身,孰若無憂於其心。車服不維,刀鋸 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於時者之所 為也,我則行之。」伺候於公卿之門,奔走於形勢之途。 足將進而沬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形 辟而誅戮,僥倖於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於為人賢 不肖何如也?」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 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 可濯可湘。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 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 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 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於盤兮終吾 生以徜徉。」
《百家巖寺碑》杜鴻漸
编辑
《百巖寺》,宿蹟在太行山南。我唐天子所主之邦,盡中 國。中國山嶽以千數,太行為靈長,其延袤且千里,有 巖焉。肇自高齊,爰立茲寺。以其巖平易,可容百室,故 命之曰「百家」也。觀夫畫閣高懸,寒玉亂瀉,勢連重冥, 居凌太虛,軼浮景以遠耀;帶流霞而飛動,信梵旅之 寧處,又何必花為宮而瓊為池乎?周人滅齊,初隆中 廢,隋氏踐位,厥名乃復。然而乾剛不用,生人畢墮於 水火,佛日未明,像法與時而銷滅,物不可以終否。故 天命既集於皇家,惟聖祖建元,嗣及我后,赫赫在上, 以整亂略。天平海清,庶物遂成。教遊其中,則莫之夭 閼已。《詩》所謂「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矣,况於 邇者乎?前此者,禪師處忠身,具律儀,言為訓誨,萬眾 蒙蓋,千里向風。故能磨嶄喦,翦蘙薈,搖木斯拔,巨石 必轉。儲供外辦,功費不貲。歷數十季,以授於門人。曇 最、最公,則公之尚德也。敬求留事,懋跡先賢,行細一 塵,誓深溟壑。由是特啟宏宇,易置高廊,抔土樹芳,貫 石行水,動有方略,隨其便安。終今以來,假有尺塗片 瓦之力,蓋無足云爾。《記》有之:「凝冬不」「永日,清暑盈 虛,應期漱浣流惡,廚北靈泉」,利用之極也。傾崖前表, 飛澇遠激,皦如晴蜺,噴若風雷。寺西瀑布,威勢之觀 也。雙峰坼雲,對壁爭峻,仰攀霄漢,下冥煙雨,巖上天 門,通元之階也。一徑橫亙,迂餘乍滅,靜出猨鳴,視臨 河嵩,隱見眉睫,極遠之路也。若夫奇檀修竹,嵇竈孫 臺,鄧封遺堆,玉仙餘水,昔人之休寄此地者,豈不宜 哉?上座如航、寺主英俊、都維那善等,蓋嘗聚徒而言 曰:「處寂默者,固以了心;資言說者,亦以入義。非山林 境勝,何以臻此內通?非文字旨遠,何以宣乎外法?」會 議刻石,來徵予詞。夫賢明之長,有博陵崔珪焉,其貳 佐也。敦信之士,有崔伯喦、韋無擇、崔皋焉;能成之俊, 有趙璘焉。協無異謀,其敢牢讓?銘之曰:「巖巖太行,縱 橫千里,環厚地兮。寂寂梵宮,懸處百仞,乘顥氣兮,毫 光月滿,照清三界,破昏類兮。石為可久,文亦播揚,行 佛事兮。」天寶八載二月晦建。
《愚公移山賦》丘鴻漸
编辑
「止萬物者艮,會萬靈者人。艮為山以設險,人體道以 通神。」是知山之大,人之心亦大,故可以議其利害也。 昔太行聳峙,王屋作固,千巖糾紛,萬仞迴互,蓄冰霜 而居夏凝結,源流聯而飛泉積素。爰有諄諄愚叟,面 茲林麓,愴彼居之湫隘,懲祁寒之慘毒,激老氏之志, 且欲移山;當算亥之年,寧憂就木。乃言「日月無私照 也,山則蔽之;春夏無伏陰也,山則藏之。傾阻我比屋, 擁隔我通逵。我將拔本塞源,使無孑遺。得則為功之 美,否則為身之恥。終當貽厥孫謀,施於翼子。」於是協 室而一乃心力,荷擔而三夫傑起,畚斲斯備,其功聿 修。于澗于沼,爰始爰謀。一之日土墾石鑿,二之日崩 崖隕崿,三之日夷峰彌壑。雲林摧以「蓋偃,火石迸而 星落。爾其洞突堙塞,陰陽以衍交錯,飛禽走獸,魄褫 氣懾,而不復巢居穴,託王喬,偓佺低徊,顰蹙而無所。 驂鸞駕鶴,山神操蛇。」聞之乃壯其功,深其計,將懼不 已,先謁於帝,命夸娥二子,發神威,振猛厲,始將怒目 決眥,終欲飈舉電逝。遂乃斡碭莽,挾崔嵬,下拔乎三 泉,上衝乎九垓。突兀「雲動,磅礡天迴,遽投雍朔,而不負來世。人始知愚公之遠大,未可測已;夸娥之神力, 何其壯哉!儻若不收遺男之助,荷從智叟之辨,則居 當困蒙,往必遇蹇,終為丈夫之淺。今者移山之功既 已成,河冀之地又以平,則愚公之道行。」客有感而歎 曰:「事雖殊致,理或相假。多岐在於亡羊,齊物同於指 馬。我」修詞而忘倦。《彼移山》之不舍,吾亦安知夫無成 與有成,諒歸功於大冶。
《感山賦》〈有序〉宋·崔伯易
编辑
客有為余言太行之富,其山一名皇母,一名女媧,或云於此煉石補天,今其上有女媧祠,因感其說,為之賦。其辭曰:
曲轅先生從先大夫之南征,省黑許於紫霄,訪武王 於朱陵,授羅浮之《隱書》,擷三茅之神英,息肩淮泗之 濱,閉關絃歌,與世無營。一日梁園公子銅鞮處士闖 然踵門,悅然相親曰:「先生倦遊者矣,祈有異聞。」先生 不對,賓請愈勤。於是為論山中之物,山中之民,敘山 中之遺懽,詠山中之淳文。二客相視而笑曰:「先生唐 相之家,族蕃西京,京於吾鄉,駕財累程,連聯高山,見 於群經。茲其不言,疑未之行。試為先生陳之何如?」公 子贊之。處士曰:「夫《坤》厚之勢,猶一人之體,崑崙為之 首,自首而下岟?」「屹囓,無復平地,陵轢百國。有陰山 焉,橫二千餘里,北為戎狄,南為古聖之所治。測中言 之,殆吾國之乾位。昕天銅渾,周髀保章,參地之形,茲 為最詳。上正樞星,下開冀方,逢胃而畢,自柳以張。亂 則冀安,弱則冀強,起為名丘,妥為平岡,巋乎甚尊其 名。」太行挾大河於楚,東瞰北嶽,其在旁;其高也,邐迤 而上,始莫知其高也。登躡千里,昂目而前,望駭實與 夫天。當其深也,繚繞盤辟,始莫知其深也。馳朔東而 左轉垂三月而見脊,盛連延乎碣石。《傳》曰:「東海之水 不盡,而此山也,吾莫知其所極。」此其知言哉!如彼大 邦,圻鉤壤連;如彼大川,洲維浦聯。殊鄉異觀,習乎所 傳。坳然若鞍者,曰鞍山;突然若竈者,曰竈山。色黑者 黑山,形方者方山,如此之類,名何足殫?墨翟察而知 驥之貴,尸俊過而辨牛之難。穆王升由雀道而出,世 宗行自大河而還。孝明嘗登幸上黨郡,章帝以遊至 天井關。孟德北上,紀摧輪之恐;謝公西顧,引憂生之 端。阮籍失路而詠懷,劉峻懷交而發嘆。歸晉陽子惠 之便道,對二坂祖濬之祥觀,開元錫問於逢車,武德 置縣而當煩。霍褰吾襟,共附吾肘。纏午壁之勢,探長 城之口。天門揭其部分,烏嶺支其躙蹂。姑射王屋,隆 慮雷首。靡迤嶔岑,參錯飣餖。或拱其左,或捧其右。或 導其前,或贊其後。讓以奇巘,貢以重岫。曾夸娥之輸 力,攡大帝之寶授。上晻曖兮鵬擊,下砰磕兮鯨鬥。又 若王畿之外,五等諸侯,奉命守土,率屬千萬,悉面內 而騰輳,此山之形也。「汾、潞、丹、洹、滹沱、澱、易、涑、沁、淇、潼、 青源、濟、湨,奄呴將迎,縱橫漱激,安陽巨馬,出其夸白。」 「北涿度其液,觸遙阜以孤引,㶑榮光而歷羃,凝染 漸漬,裒青貯碧」,此山之容也。奠荒有神,開社有伯,以 風主威,以雲主澤,翻手熯陽,覆手霹靂,近靡百城,遠 霈萬域,暴暑亟寒,暗天一白,煙不得為瘴,氣不得為 疫。豈其幽深也?深其欲而難期;其并合也,合其力則 無敵。此山之氣候也。軒后以來,至于成王,自時建都, 遷徙不常,遠近表裡,其陰其陽。《春秋》之前,封國既多; 春秋之後,唯晉為強。大抵以兵為阻,以險為防,守不 敢弛,戰不敢忘,越至卑耳而齊相以霸,一入孟門而 平公幾亡。燕、趙、中山、衛、韓與魏,或主山東,或主河內, 或主山西,或主河外,或城其隈,或據其會,或保作咽 頸,或恃為腹心。屯留有常阻,山陽有常界,跬步之側, 萬人死之。復驅萬人,而地不少退,如羆斯林,如虯斯 壑,左顧右睨,爪牙鋒鍔,乘間薄人,肝腦塗地,以搴旗 虜將而為樂。不然,假息竊視,扞以城郭,從姬歌兒,名 琲重璞,不敢不獻,雖欲藏之,亦終歸乎攫搏。駭乎哉! 固嘗一朝之中,一舍之間,烹四十餘萬之眾,築頭顱 之山,舉長平為鼎鑊,舊「壁荒城,豆分棋錯。今千餘年, 幽陰寂寞,《此山之勢勝》也。」當時雄豪,迭指交質,行野 者非樂其野,逐獸者非即其獸。徘徊陵陸,踰跇陂阜。 裁約六國,睥睨九道。孰為龍首,孰為天竈。向背孰從, 草木。孰遘。器械,孰便憑倚。孰厚東西,孰廣南北。孰袤。 為蛇孰尾,為鸛。孰噣孰方,孰圓,孰牝孰牡。衝輪,孰敏。 沮鴈孰懋。孰利襲掩,孰利藏覆。孰此出擊,孰此入寇。 孰可徒搏,孰可騎驟,孰可啗誘。孰可斥候。孰可接戰, 敦可挑鬥。孰最恐夜,孰不欲晝。勝此孰逐,敗此孰救。 佯道孰止,乘亂孰走。孰要於邇,孰閉其後。記省在目, 陳說在口。憑軾結靷,忿豢去就。所過之邑,鸇視狼吼。 詰無不講,嚮無不偶。入軍則建旗鼓,入朝則「佩印綬, 以國試膽,以民試手,為縱橫家,隨」以此售。關警遲速, 稱畫貧富,矯尾厲角,恐愒翻構,鬼神不能窺其密,賢 俊不能糾其繆,中人主之利欲,移將相之恩舊。其後 或主或臣,建功立業,尤顯聞於後世,則有決羊腸之 險,塹此山之道,攻滎陽,代韓以威天下。應侯為秦昭 王之謀也,據敖倉之粟,杜此「山之險,距飛狐之口,守白馬之津,使天下知所歸」者,酈食其為漢高祖之謀 也;「踰此山,入射犬,破青犢之眾,殺謝躬於鄴,以收復 天下為心」者,漢光武之謀也;「濟河,降射犬之眾,還軍 敖倉,屬魏种以河北事,然後西向以爭天下」者,魏武 帝之謀也;進據武牢,扼其襟要,俾竇建德不能踰山 入上黨,收河「東之地,而卒以并天下者,唐太宗之謀 也。」徐思以觀,亦吾之近藩。北壓燕薊,西臨順、檀籠,裡 控外聯,區接寰州。開其隅邑疏其間,衡而為壘,缺而 為關,有朝歌、內黃黎陽之支離,有五原、高平廣民之 依攀。前規成皋,逆嬰邯鄲,收褰帷趣駕之威,宰簪笏 假轡之官。大城望之如雲,小城夾而金安,各負城勢, 熊驤虺蟠,宿貔貅之徜徉,峙芻粟之巑岏,此又其山 古今因人以明效者也。偏偶之祲,蒸鬱成象,或為樓 闕,或類亭障,下利墾闢。其土白壤,穀備五種,穎栗豐 穰,「以陶則不窳,以牧則易長。騂駂駩駽,騧驪驖駔,繁 鬣赤喙,黃脊白顙,奇毛異骨,駉駾駛。」或出凹揜,或 會廣敞。或隨齕而乍散,或就飲以群往。秦青睹之而 目眩,造父逢之而伎癢。若乃邊風夜號,寒氣朝蕩;木 葉晝脫,川原蕭爽。挺逸彩之疏瞬,厲雄心之倜儻。分 騰而郊野暗,聚鳴而阬谷響。最下者贏糧載士,日中 而馳百里。鳳臆蘭筋,探前抉後,何止乎蹄間三丈。馬 之所施,險之所依,有德者然後能之。其或守之不以 道,用之失其宜,則是二者在所為盜賊之資。司馬侯 告晉侯以先王之不務者,非棄之也。而吳起言商紂 之國,志有激於當時。何則?宣帝處先零、金城而終貽 漢患,武帝倚元海、并州而俄傾晉基。自後聰、曜、石勒、 姚萇、季龍、元魏、高齊、諸苻、慕容,呼侶嘯類,提羌占戎, 或屯於定襄,或保於居「庸,或建都鄴下,或渡軍河中, 或改元離石之北,或僭號沙河之東。胡塵一踰,三關 遂空。」長安之城,洛陽之宮。搖轡長驅,傳國都而扼蹤。 暴衣冠於塗炭,客宗廟於妖兇。更帝迭王,抑為盛衰。 其四方簡冊,不可得而書者,凡幾戰而幾攻。由是觀 之,為彼君者,始之失於一朝,遂使天下之人,親戚離 散。一百二十六載,挂性命于兵鋒。此又當世賢人君 子,登高慮遠所宜追述,為萬世深誡者也。當彼之時, 「國中窄而山中寬,天下危而山中安。外憸人苟容以 盜官兮,內浩歌乎考槃;外吁嗟愁涕之辛酸兮,內遊 鹿豕其方歡;外窮奢極侈以相殘兮,內交讓乎瓢簞。 外伏椹縮劍以銜冤兮,內樂天其盤桓。」仁智「所依,仙 聖其跡。其動如龍,非迅雷烈風不起;其出如鳳,非醴 泉甘露不食。服皇媧之妙道,藏補天之神石。或餌朮 而採芝,或吞陽而嗽液。或自耦於樵釣,或偶懷於《老》 《易》。引公和之餘韻,振文舉之歸策。壄王二老,猶自輕 之士;壺關令狐,殆多言之客。至精元以友造化,緒餘 尚足以治萬國,此其山之隱」逸也。即以仰之,首名歸 山。岭營紆餘,巉巖孱顏。曳泉紳之飄颻,束雲水之迴 還。樻眾精於寶姥,糝靈氣於天丹。矗雰霞之朝覆,豁 光怪之宵環。其金則鈑盪鏐銑,鐐鑗鏋鑀。其玉則瓊 玖琄璒琦璵璠,石黃綠而青碧,珠玫瑰而木難。餘 糧石脂之磽确,赭堊理長之斕斒,陰映宛倚穹注蟠 聯絲絺氈。鉛鹽銅礬,備先賦之不名,距三方而祖 繁。復有紫沙黃霧,神銅是取,逗落液於庳澗,萃堅英 於弱土,播蚩尤之遺勇,回歐冶之靈顧,下分擅乎百 源,上夾輸於六務。此其山之琛賂也。其鳥五色,豪鷹 窟生崚嶒,貌如愁胡,皎月明星,呴撥利戟,足卷枯荊, 鵰趨鶚隨,往還青冥。木棲則鵗鷣鸒鸛,水止則《翠 鳧》鶄,殊種詭類,莫可殫名。其狀如麋,有距,四角馬尾, 聲若鐘磬,以出為瑞。赤虎文豹,黃熊《封豕》,麏鹿貒。 「行搏坐噬。」草則紫團之葠。勤母漏盧。麋銜牡蒙蓯蓉。 首烏牛膝。豹足龍沙。虎赤節,紫蒨。如雷茈胡,雲英 玉支,解蠡庵䕡。鹿腸鶴蝨,彭根屈据。澤態夭糅,芳臭 粉敷。或同葩異實,或冬榮暑枯,或珍傳《太乙》,或用講 《史區》。木則有榛有栗,其桐其椅。篁篠懷風,桃李成蹊。 楩柟楓檜,思仲蕪荑。梓漆,樞栲青檀,紫葳樅檍。槐棗 棠榴,楟梨陽櫨。檿桑,枌榆棪槻。交柢並節,韜唐蔭隄。 身緣中材,實資療飢。松柏千歲,蹇金石姿,彌根萬仞 之峰,落影千丈之溪。孤榦直出,百尋而後有枝。遠而 望焉,或如翔鸞,或如蟠螭,其大蔽牛,其圓中規,參差 櫹槮,下隔百步,猶樛戛而相羈。公子矍然曰:「陸產之 盛,僕知焉不若是之詳也。」且聞之漢甘泉肇於武帝, 唐含元建於高宗,或決事於上,或受計其中,始用材 之有餘,終興利於無窮。陛下臨御以來,四十餘年,未 聞圖苑囿之觀,土木之工,戶牖朱綠之飾,詔五歲而 一易;服玩帷帳之具,雖屢補而尚供。四方黎元,自視 忲然,咸願獻力京師,進祺皇躬,聽鐘鼓管籥之音,瞻 車馬羽旄之容。儻有司因億兆之心,率懷衛、磁、相澤 潞之人,披蒼莽,伐崆巃,賤新甫之得,簡徂徠之封,激 春淫之悍豪。扶丹濟其來東。經營庶民,作為新宮。以 壯閬乎中區,以周嚴乎九重。高闈祕廬,侍從兮蜿蟬。 翠旗黃屋,往來其沖融。追三雍養老之法,申其孝慈; 復延英訪問之跡,考其邪正。更取士之弊法,著久官之新令。明剌舉勸沮之典,絕苟簡異同之政。廣廡長 廊,翼其兩旁。左選天下經術辯「通之士以為議郎,居 講朝廷疑難之義,補百司之闕,出委勸民決獄之事, 以信其所詳。右選天下材勇溫恭之人以為衛士,居 講司馬軍機之要,掌諸門之禁,出委偏裨別屯之任, 以觀其所莅。興利如此,顧不為偉歟?山日以開,貨日 以通,眾庶習知,勿為牢籠。欲發者發,欲攻者攻,登者、 搰者、剝者、斲者」、烹者,掇者,𦄌者弋者,四時憧憧,皆民 所同。庶寶之淪幽,萬模之紛紜。雕雘彩製,羽毛之群。 弓矢鎧楯之材,輿馬骨革之倫,被服纖華,鼓鑄精珍。 三十取一,歸于縣官。寧有聞子富而父貧。興利如此, 顧不為偉歟。公子再言,處士再思之曰:「公子之惠,亦 云善矣。且民可與樂成,不可與慮始。况乃三晉,人號 『沉』。」鷙孕鶉火之流烈,感斗極之勁氣。瞻顧端巧,手足 便利。蔑淫蠱狂厲之惑,無喘夜皸瘃之累。專思慮而 喜任俠,貴然諾而多懻忮。重淪姦侈之化,孤守而莫 變;由滲唐虞之澤,彌久而未墜。平居之際,以氣義相 視。馳馬射獸以為樂,投石拔距以為戲。悲歌慷慨以 攄其鬱,矜誇功名以見其志。自古受命之主,不先得 其土,「則先得其士;不得其地,不足以控諸夏;不得其 兵,不足以威萬㝢。」粵天寶失御之後,事雖近而不復 言;而五代不綱之時,其跡甚明,而可以數。朱梁失守, 則晉人南下而急攻河陽;師厚不死,則魏博六州據 山口之路;莊宗之禍,由鄴郡而起;清泰之敗,緣上黨 之助;蕃戎陷相而石滅,鄴兵過河而劉去,或群盜乘 隙而並出或前軍自此而先渡。河東之舉昧李驤疾 度控孟津之策。世宗之征,賴車駕倍程有南平之遇。 可畏也如人懷心腹之疾,難去也如木受根柢之蠹。 故吾太祖皇帝之興也,踐祚五月,親平澤潞,念賊夫 仲卿之計,不西下而直趨懷孟,而我用向拱之言,速 濟河而擊其未聚離穴。成擒。吳祚之前科,登無難色; 李氏之深諭,如洪波薄江,借海以為力;大霆擊空,與 電而俱赴。交廣閩蜀之區,淮海江漢之壖,彊侯暴王, 襲頓蹁蹮,納土稱臣,冠佩鄰聯,雖天命之所在,亦主 威之使然。其勢如此,猶藏太原,謝將休戎,十有九年。 太宗之弔伐也,指師如林,轉糧如川,斷石嶺之應,划 隆成之堅,躬擐甲胄,劘鋒易弦,晝夜圍督六師爭先 壓之以天下之重,然後始能破焉。迨我真宗撫養其 人,留蹕授關南之師,促使益安陽之屯,許北虜之通 和,敕猛將之疏軍,以至陛下仁風德澤,扶導長養,踰 八十春,賦不聞竭其財,力未嘗疲其身。憙辨者不知 「約縱連衡之謀,尚勇者不知收城奪邑之勤,室」家熙 熙,老於耕耘,如養虎者不與之全物,賞先至者不導 於一津。茲奈何合之深山,觸鷙猛而為勍;敵之怒心, 鐖鑿棘矜,若南國之茶,海濱之鹽,千百良民,化為頑 兵。或蒙欲而拒捕,或負恃而貪陵。始逭罪而群亡,終 盛氣而橫行。鎮之常員,則威有所不足;列之大誅,則 民轉相震驚。陸機謂「興利不足以補害,君焉孰懲?」公 子曰:「不然。古初生民,禽獸雜居。無機械以薦食,無衣 裳以被驅。累聖哀之,修其所無,鑽燧取火,鑠金於鑪, 銳以鋒刃,俾持以趨,逐其蟲蛇,創其室廬。刳木成舟, 結繩為罛,剡木為矢,弦木為弧,以飲以食,以畋以漁, 服牛軺馬,紡績耰鉏。後王因之,訖今以娛。安有至治 之世,導民以利」,復爭亂之是虞。太公封齊,熊繹封楚, 魚鹽之利,山林之阻,公一發之,民往如騖,不數十年, 齊、楚以富。彼諸侯之國,民且守法,豈天下之廣,人或 敢侮?調發存邑里之籍,出入視保伍之名,倚之守令 之良,護以使者之能,蓋建隆初興通餽之役,奚今日 之政姑息而難行?是有司不復舉因民之利,四方無 時有可勞之氓弗卹所治之法何如而已?亟此禁山 榷海之圖,疑所思之未明。處士曰:「君不聞天子之建 宮乎?厭江陵之瑰幹,空鄧林之巨樹,山鬼見榮而儵 爍,坤后斥縕而容與,青帝執規,白帝司矩,攝離朱之 魄。」䚕「其徽纆;舍工垂之神,明其斤斧。裁魯鎮以為址, 判湘巒以為礎,趨步而龜鳥正,叱咤而虹蜺舉。星覆 重橑,雲縮萬堵,塗以齊赭,甓以虢土。華薦金石之美, 梁修牙角之賦。揚瑤琨與織貝,荊砮丹而箘簬蒙羽 之纖縞,澗瀍之枲紵優尊而百禮六樂華國則東房 西序,邦賄豐息,寧主是耶?」公子曰:「嘻,上方東被於琉 球,西」薄乎《羊同》,南暢於訶陵,北憺乎空峒積贄,鴻臚 填貨;大農天人之交,何求而不充!徒念覃懷之域,三 河之衝,漘斷乎滄溟、背棲乎犬戎;齊楚、歐、越、魯、鄭、巴、 邛,轅有所不適,楫有所不通。重兵之常處,列城之所 宗;將帥之治守,詔使之過從。壤地所生、衣食所庸;不 疲其貲,即疲其力;不出於官,則出於農;帑焉而乏,府 焉而空。或驕陽淫雨之災,或戍發備河之逢。流離之 民,易資梟雄,或陰會於朋仇,或椎埋以成風。故先諸 權,俾怡其衷。禹散歷山之金,而贖賣子之虐;湯鑄莊 山之幣,而救無饘之凶。非先君不足以說士,非首眾 不足以就功。如彼泉源,我發其蒙;如彼委藏,我啟其 封。設坐視天財而不知發,猶有此民而不以為兵,徒示二虜之涵容。處士曰:「君知其一,未睹其二。琉璃之 河,華林之莊,昔居臣民,今入要荒。然黠虜奚民,視此 而莫敢乘焉。吾非有以守之,殆由天設於王公,帝限 乎豺狼,若之何侵而夷之,以紓其行;餌之可欲,以發 其狂。義未聞於灌瓜,兵或興於爭桑。投芻生心,《文子》 之至喻;牛甘必鬥,管堅之所量。國家近邊,雖上腴之 地,久禁而不耕。所棄甚輕,為利甚明。發丁以通驛,隋 政之已失;治氣而未盡,魏室之旋傾,彼烏足陳於治 朝哉?山東之兵,三十五將之師,君所聞也,請置其說。」 公子曰:「大農之家,不患穿墉而廢囷倉;善賈之行,不 念胠篋而捐金珠。備得其術,則害何能擾?利果大入, 則小或可疏。」今防秋之兵,不寄之土豪,而歲起屯戍; 繕治之物,不蓄於逐州,而授于京都;不募人訪銅,而 私或自鑄;重給民曠土,而爭糴于胡。遺計若此,庸為 利歟?由眾人焉?南牧之慮,將智者兮;北伐之涂,推石 傳土,決其成功;束馬懸車,胙乎能事。突收燕樂,捐范 陽涿郡,三道之師,直壓懷柔,拒虎北石門四兵之勢, 引輕軍發羌、夏之東穴,出奇道斬匈奴之右臂。二客 紛辨既久,色相不平,抗袂俱起,質于先生。先生囅然 而笑,適然而興曰:「坐!吾告汝。夫有財而弗取,無道者 之言也;取而不以先王之制,無法者之言也。二者吾 聖人之深惡,不順乎冬夏,不相乎陰陽,禽獸之殄暴, 貨幣之誅戕,不」時而源枯,不禁而山傷,逆于天元,降 為災祥,則雖傳道之人,豈容無責哉?古者大德大功 之人,天子尊之,公侯之爵,殊其奉養之方,功厚者享 亦厚,德長者報亦長,推之四海之內,入為公卿,出為 牧伯,盛不過數十,土地所育,人民所藏,其貨易供,其 財易當,然報非天子之獨私焉。蓋天下皆樂其有以 「報也。」故其民賢者勉焉以修其業,愚者雖甚欲焉而 無敢望,其志易平,其勞易償。今高貲大姓之家,列肆 侔於府庫,邸第羅於康莊,金紺釆綴,鎪劘焜煌,被以 黼繡,裹以雕牆狗馬。棄齊民之食飲輿妾,賤士夫之 衣裳,賓昏祠葬,隳敗紀綱,通吏買法,陰淫陸梁。其憑 荒負險之民,擅彌山絡野之疆,畜奴如兵,占田論鄉。 主逋豢寇者攸眾,寶龜藏甲者為常。州縣徒史,私為 之視察,鄉亭部夫,公隨之奮攘,是天下山林之出,除 公上之賦。守令吏寺,略有常制。每郡每邑,宛轉麋潰, 輸幾侯而幾王。彊桀相師,極欲為威。怒網而川貧,笑 斧而林飛,孰察諸刊剝水火之遺製,孰恤乎堅穉曲 直之所宜?積之徒多,「而器用殊寡,舉之或遠而民資 自疲。富者售之益輕,貧者勞而愈微。誓窮原藪之饒, 而况膏腴之歸。」乃方乃州,或蝗或饑,民以為災,而彼 反為宜。從是其氓匿稅井田之不暇,益令群猾藏租 隱地之無疑。南方諸山,非復昔時,材不愛而木不蕃, 畋不時而獸不滋。迨有千里不毛,裹餱莫支,是天地 陰陽,晝夜長養,猶不能以充其欲,則吾民何負,獨為 狸而畜雞。蓋馭民無予奪之政,厚生無發斂之期,萬 物失由儀之道,四海廢《崇丘》之詩。或者縣官列膠幹 皮羽之須,營棟宇舟車之材,上苛之以敲笞,下撓之 以追催,索之于邇,則此既莫有,求之於遠,則險孰能 來?方此之時,跱蓄之家,驩相比朋,固所以「制百姓之 命。期年而篡其業,更歲而竭其財。如是不已,飢寒怨 愁,不委於溝壑,則聚為盜賊。非此二者,吾不知其安 所為哉!始於傷財,則終於害民,察其蠹國,必固乎亂 俗。故國家以皇祐之版書,較景德之圖錄,雖增田三 十四萬餘頃,返減賦七十一萬餘斛。由是言之,土地 財利,名制約束,不用先王之法,其為弊也,民失其平, 若之何而可復?高者愈貪而肆蛇豕,下者抵禁而趨 口腹,刑罰日增,烖害日續。」蓋兼并不去,不足以語政, 制度不立,不足與言治。禁餳存省米之說,賤肉有愛 牛之意。此言雖小,可以推類。事為之法,物為之制。數 罟之得,非不多也,先王禁之,以其傷生;原蠶之利,非 不博也,先王禁之,以其害氣。果實未熟,木不中伐,用 器不中度,禽獸不中殺,鬻於市者,執而有罰,不以其 時,不順其教。捕一禽,折一草,謂之不仁;斷一樹,伐一 木,謂之不孝。公卿、大夫、群士、黎庶,居室有品,器械有 度,車馬有等,衣服有據,飲食有常味,人徒有常數。戮 民不敢服絻,君子不履絲屨。為農者不得為工,為士 者不得為賈。天王之尊也,合圍猶惡其盡物;諸侯之 貴也,殺牛尚戒於無故。小既無越,大豈容負?草木鳥 獸,而舜以命,益水火土穀,而堯以任。禹名山大川,縱 封國而不朌。至其《漆林》,獨二十而征五。著于後王,修 之愈明,典之於天官,圖之於地,卿任之九職之事,辨 其五物之征。主山而有虞,主林而有衡。中士下士,贊 其政令;府吏胥徒,頒其所行。豺祭而弓矢陳,隼擊而 罻羅興。司險達其道路,《山師》辨其物名。鷙獸在前,穴 氏火物而誘之出;阱擭既設,冥氏伐鼓而使之驚,然 後萬民隨之,詔焉以程,斬材者有期月,竊木者有常 刑。至于金玉錫石,丱,人之專取;犀象麋鹿,角,人之所 登。率避其孳育,以待其豐成,必以其時。素王稱其「大 順,不可勝用」,孟軻陳其養生,貴賤有差。六器五輅之資,民得而無所用;興造不妄,五金六材之「屬,民用而 無所傷,禁發之有期,重輕之有常,天生時而寒暑平, 地生財而品類昌,碩以盆鼓,蕃以谷量,暴暴如山嶽, 渾渾如河江,山出銀甕丹甑,棷聚麒麟鳳凰,追前世 之盛,被于此時。以吾君之聖,方諸先王,陶唐之二宮, 姚虞之總章,商人之重屋,周人之明堂,雖龐眉耆耇, 愛惜朝夕,期有以必睹也。」子之言,曾何比今于漢唐。 陛下慈仁如天,廣厚如地,任臣則勿疑,聞諫而必喜。 賞罰不濫,切愛乎民命;祭祀罄虔,動交乎天祉。遠民 之弊,雖守臣不知,而知之甚詳;克己之誠,在匹夫難 行,而行之甚易。至若五帝憲老之禮,三王觀風之制, 六典建官之法,三適進賢之例,患有司不得其術,不 患朝廷之「不行,患臣下不舉其職,不患信任之不至。」 今也輔相大臣,左右良士,重君子為臣去就之節,思 古人得君功烈之致,施以善俗為本,學以力行為貴, 居朝廷不以先後持其嫌,守藩鎮不以內外疑其勢, 同德一心,齊力協議。皋陶謨而矢契、稷之業,伯夷讓 而中夔、龍之志,以共察天下之善,不使有蓋虛「驕士 之黨;以共收天下之傑,不使有妒功蔽賢之吏。以眾 人之耳為耳聽,眾耳之所不聽;以眾人之目為目視, 眾目之所不視。」授百司因革於吏而總其成績,委二 邊軍賦於將而責其必治。法制素具,東南既饒,天府 宏壯,訓練有時,吳、越皆霸王之兵。朝令乎西,西納十 四州之地;夕使乎北,北歸十三「州之城。渾然臨之以 至健,隤然載之以不傾。伊洛之水,畫乎其前,戎狄畏 之;踰黃河之湍,丘垤之山,簣乎其旁,戎夷阻之甚,太 行之橫。與其邀近功於一山,增眾糅之弊;牽危疑於 往代,浼因循之名。使王者之興,百有餘年,神聖在位, 而仁愛之澤,獨未及於禽獸草木,何可同世而語哉?」 二客離席跼跽,媿謝不敏,請為弟子。既而少進,曰:「問 阜財,得阜民之法;問治山,得治國之風。且昔者將大 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不得 已而後起。有學焉而後臣者,有不可得而臣者。今山 之隱逸,亦如是而後至乎?」曰:「莫可得而知也。神農之 於悉諸,黃帝之於崆峒,顓頊之於綠圖,高辛之於柏」 招,帝堯之於務成,帝舜之於尹壽,禹之於國先生,湯 之於伊尹,文王之於熊鬻,武王之於尚父,周公之於 虢叔,齊桓之於管仲,然「尊德樂道,說者如此也。吾觀 之彼數子者之心,將如是而已乎?莫可得而知也。」二 客怳若自失,再拜而罷。
《省冤谷記》金·王廷直
编辑
少讀揚雄書,有載長平之戰,四十萬人死,原野厭人 之肉,川谷流人之血。蚩尤之慘,莫過于此。余三讀其 辭而悲之。後令高平問其自,乃古長平也。詢其故跡, 父老曰:「城西北十五里,有地曰殺谷,乃秦將白起坑 趙降卒四十萬之所。當時頭顱似山,骸骨成丘。」何晏 亦嘗哀悼。至唐易名省冤,則長平故事,其來久矣。辛 「酉清明,白庭直率本土士眾,攜酒殽,奉香火,張聲樂, 具服祝謹,詣其谷弔以祭之。其日陰風襲人,寒煙蔽 空,必有冤魂來享其祭。舊宋運判馬成經過此地,移 檄縣僚,收拾遺骸,於谷口鑿坑深闊,以左右前後溝 壑數十里,暴露之骼,畢集而藏揜。仍于所揜之地啟 墳祭之,使後人不踐履爾。」今觀其墳,已為姦農所侵, 僅存數畝而已。乃勸鄰農,于所占墳地外,更四面各 廣八步,起供堂一所,于其上植美木成園,俾永久知 所悼惜。維有長平鄉老農王姓者告詣,去谷十里餘, 為雨水所崩,岸摧頹裂,露骨數車,願收而揜之。爰即 具禮,盡載于墳園,如法安葬。細視其跡,于長脛骨間 存銅漆矢一,入骨寸「餘,因出矢而揜之。」人骨之堅如 此,而骨中銅矢尚存,慨然發嘆,四十萬人于當時解 甲歸戈,赤身受亂兵殺戮而苦死,其冤亦深矣。然其 骨、其矢安得尚存而不朽?即是其冤抑之氣凝結而 不散,以至於此也。嗟乎!白起兇很,恃秦軍之強殘,無 心之降卒,其勢亦易矣。起直為此兇很也,當年後世 又安得而不痛恨哉!向使趙卒未降,甲戈在體,雖在 危陣中,乃死戰之軍,力戰未必無生路,即或敗亡,未 必盡遭此屠也。譬猶執羊就機,持刀自恃,以謂能殺, 何以異是?嗚呼!今而後,其墳併供堂告成一所,見有 暴露之骨,即揜其中。余不能無望于後之君子。皇統 改元年六月十三日,縣令壽春王庭直記。
《龍虎臺賦》明·劉基
编辑
猗歟太行之山,呀雲豁霧,結元氣而左蟠,於赫龍虎 之臺。摩乾軋坤,魁群山而獨尊其背崔嵬突嵂,森岡 巒而拱衛。其勢則崑崙駊騀,仰星辰之可捫。白虎敦 圉而踞峙,蒼龍蜿蜒而屈盤。狀昂首以奪角,恍飆興 而雲屯。其北望則居庸巀嵲,煙光翠結。攢峰列戟,斷 崖立鐵。踆烏飛而不度,古木樛以相掣。其下視則漲 海沖瀜、飛波洗空;風帆浪舶,往來莫窮。思瀛洲之密 邇,睇三山之可通。彼呼鷹戲馬,適足彰其陋;而眺蟾 望鵠,何足逞其雄?豈若茲臺之不事乎版築,而靡勞 乎土功也?想其嶔崟碕礒,曼衍迤邐;形高勢平,背山面水。巨靈獻其幽祕,歸邪護其光晷。何嵩、華之足吞, 豈岱宗之可擬?此所以通光道於上都,揭神京之外 壘,匪松喬之敢登,羌乘輿之攸止也。至若四黃既駕, 鹵簿既齊,方玉車之萬乘,蔚乎翠華之萋萋。載雲䍐 與九斿,光彩絢於虹霓。山祇執警以廣道,屏翳灑雨 以清埃。朝發軔於清都,夕駐蹕於斯臺。明四目以遐 覽,沛仁澤於九垓。眇軒轅之梁甫,屑神禹之會稽。雄 千古之盛典,又何數「乎方壺與蓬萊。」慨愚生之多幸, 際希世之聖明。雖未獲睹斯臺之壯觀,敢不慕乎頌 聲。遂作《頌》曰:「傑彼神靈,在京之郊。金城內阻,靈關外 包。上倚天倪,下鎮地軸。太行為臂,滄海為腹。崇臺峨 峨,虎以踞之;群山嶐嵷,龍以翼之。於鑠帝德,於臺無 窮。於隆神臺,與天斯同。崇臺有偉,鸞駕爰止。天子萬 年,以」介遐祉。
《序盤谷圖》解縉
编辑
唐李愿隱居太行之盤谷,其後子孫碩大,以繁散而 居四方者不可勝計。今古文城東李氏亦其裔也。有 曰士鼎者,讀書尚文,克世其家,多藏古器名畫。一日, 示余以先世所傳《盤谷圖》,且慨然曰:「過殷墟而歌《黍 離》,瞻周道而傷茂草。蓋滄桑變遷之餘,人亡而事益 以遠,若前日之盤谷,不可得而復有矣。前人之流風」 餘韻,不可得而復睹矣。其所賴者,昌黎韓子之文,幸 傳于今不泯。吾之斯圖藏雖已久,詎能保其長存,不 至朽且壞乎?矧今文章鉅公子宜無愧盍?亦加惠一 言,以昭于後世,庶圖不虛作,而前人益有賴焉。余感 其言,展圖而翫之,隱然《盤谷》之在目。乃指而告之曰: 「茲其為太行之陽耶?維谷之口,維山」之阿,短橋匹馬, 琴劍自隨者,非愿之歸隱乎?環乎兩山,深窈有容,樹 林隱翳,亭構翼然者,非其盤旋之區乎?至若泉出山 間,泓澄涓潔,衍之為陂池者,其可濯可湘之所也。城 平以曠,土沃而肥,原田之膴膴者,其可稼可穡之處 也。洎乎彼丘之高,可升可望;此樹之茂,可坐而憩。彼 山有美,可採而茹;此「水有鮮,可釣而食者,又其無適 不安、無往不樂之地也。」嗟乎!俛仰之間,其景象形勝, 數百年猶一日,何斯圖之臻妙若是也!雖然,使求之 于其圖,孰若求之于其人?于其人,則韓子之文得之。 第緣文考跡,思所以善繼善述,引之勿替,則今日之 城東,猶前日之盤谷,又何拘拘於太行之陽,徒食其 舊德,虛勤其景仰哉。
《龍虎臺賦》江孚
编辑
吾聞幽都之山,「崔嵬《崷崒》,《崱屴紆》鬱幾萬里兮,披居 庸之南出。壯乾坤之險阻兮,開混沌之端倪。潏龍盤 而虎踞兮,屹高臺之夔」「右太行之峨峨兮,左江海 之湯湯;負天關之贔屓兮,面紫極之清光。」觀夫臺之 為狀也,則博敞倜儻,朝昏來往;嶔岑參差,日月蔽虧; 軼陰雨於太半,俯星辰於下墀;溘氛埃而軼浮景兮, 出凌兢而入太微。吾亦不知其高廣之若是兮,蓋天 地之所為。若乃崚嶒巀嶭,撐鱗奮鬣;周迴連蜷,蜿蜿 蜒蜒;林蒸潤而雨降,崖轉「石而雷喧。勢將騰海水而 噴薄,鼓灝氣而飛天。吾是以知臺之所以名龍,神變 化而無前。至若嵌巖谽谺,有呀其牙,孱顏岝崿,而爪 而攫。春花明而文炳,飛泉咆而慄魄。眾山奔騫于其 下兮,若百獸震掉,披靡而前卻。吾是以知臺之所以 名虎」,雄萬古而磅礡。爾其季春歷日,法駕北巡。五輅 煇煌,萬騎紛紜。鸞旗鳳蓋之棽麗,金干玉戚之晶熒。 警蹕既啟,天顏甚邇。「散皇風以矚幽,考聲教之所被。 吉行信宿,於焉而止。喜地勢之高平,縱登望之峛崺。 乾心降而徵怡,都人仰而稱偉。」於是名臣良士,朱虎 夔龍。迷清飆於有土,虛元氣於太沖。鼓舞六合,奮躍 群雄。出淵潛之滯跡,起巖穴之幽蹤。吾又知夫臺之 所以名龍虎,不獨山川之勝,又快夫風雲上下之相 從也。嗟夫!威加四海,知霸心之猶存;直計百金,昭儉 德之為至。圖功業於丹青,致獲良於千里。是雖可以 壓銅雀而下姑蘇,又豈足以並茲臺之美。《歌》曰:瞻彼 層臺,聿穹窿兮。肇基太始,垂無窮兮。爰考休徵,熙淳 風兮。於昭靈臺,與俱崇兮。
《遊盤谷記》李濂
编辑
盤谷在濟源北二十里。唐李愿隱居於此。昌黎韓公 有序送之,而是谷遂顯名於世。按《韻書》,盤、磐古通用, 蓋山石之安固者。《荀子》曰「國安於盤石」,《漢文》紀「盤石 之宗」是矣。韓謂環兩山之間曰盤,又曰「隱者之所盤 旋。」余遊其處,則見諸峰矗立,蒼翠掩靄,蔚然深秀。旁 觀它峰,多犖确插起,危若飛墜,而此獨平穩,似謂安 固者為是。谷口有農夫數家,草屋參差,榆柳交蔭,《韓 序》所謂「草木叢茂,居民鮮少」,至今猶然也。公之《序》,濟 源舊有石本,在張端家,乃貞元中縣令崔浹刻。其後 書云:「昌黎韓愈,知名士也。高愿之賢,故序而送之。」嗚 呼!盤谷太行一支山耳。乃獲公一序,輝映今古,余又 深慶此山之遭也。
《遊明月山記》前人
编辑
寺巋然,在山之半者,曰「明月寺」也。余西遊天壇還,乃 由清化鎮西行至五里堡,折北行七里許,至山神廟, 始躡明月山之麓石徑兩旁羅雜樹,悉桑、柿、青楊、胡 桃諸木。時三月垂盡,櫻桃滿山谷,纍纍然如紺珠赤 璣,摘之可食。值微雨初霽,塵斂宇清,心神怡悅。「自山 麓仰登三里許,苔磴逶迤,盤轉而上。歷峻坂,抵稍平 處,則金剛殿。再陟則天王殿。又再陟則水陸殿。殿之 前有旱蓮花,生石罅中,六七月開。階砌之右有連環 雙井,味甚清洌。又再陟則藏經殿。西則蒼公洞,洞方 一丈,有天平石,光瑩如碧玉。」蒼公者,寺之遊僧也,常 居是洞。又再陟,則觀音閣,高逼霄漢,可舒遠眺。閣之 東峰下有課蜜泉。正德初,河南提學副使歷城王公 敕所鑿水,甘美,至朝聚群蜂吮之,故名云。閣之西有 祖師堂,塑五僧像,實開山以來有名德者。空相、廣恩、 古峰、蒼公雲峰也。余見寺山皆古柏,無它木,恠問其 故,老僧曰:「元泰定中,空相始刱茲寺,以泥丸柏子持 彈諸巖谷,今蓊鬱成林,障蔽天日者,皆泥丸柏也。寺 舊名明月,天順戊寅,賜額曰『寶光寺,而寺僧數十人, 咸以織麻屨為業。依岩傍阜,花竹環擁,佛宮僧寮,分 據幽勝。而寺之前後諸巨石,如伏犀馴象,不可狎玩, 實為覃懷佳境云』。」李子曰:「余之遊天壇也,見御賜《道 藏經》。」茲遊明月,則又見御賜《佛藏經》。余汴人也。汴中 諸寺觀二經皆散佚零落不可讀,常有志印購,欲遍 覽焉,顧力未能耳。期以數年之間,賤軀強健,擬齋糧 度河,重遊福地,讀《道藏》於天壇,讀《佛藏》於明月,讀竟 而後返,用償夙昔之願,然未知果能終遂焉否也。
《遊百家巖記》前人
编辑
太行矗矗數千里,雄跨河北諸郡。而山之所至,隨地 得名,其實皆太行也。修武之北五十里,有曰百家巖 者,以巖首稍平,可容百家也。嘉靖乙巳春三月,余下 天壇旋軫,取道修武,往觀百家巖之勝。乃由馬坊村 並山北走,度岡嶺數重,失道,入灌莽中。遇樵翁指示 小徑,草木蒙密,攀緣以上,石路欹仄,愈進愈峻。至其 處,則見飛峰疊巘,懸崖峭壑,連亙起伏,若迎若送,若 拱若揖,若拒若鬥,堆蒼積翠,煙霏冥濛,不可勝窮。太 行穠秀,此當為冠。而叢林崇明寺實據其勝,土人謂 之「百家巖寺。」創于高齊,唐稠禪師益拓大之,臺殿寮 宇咸壯麗。乃若泠然自山而下,濺濺有聲,穿佛殿之 礎流入僧廚者,玉女泉也。一泓湛然,影沉沉紺寒在 佛殿之後者,明月池也。朱欄碧牖,當池之陽,四面敞 豁,可憑可眺者,環翠亭也。驀佛殿之西,有石如砥,可 坐而飲,面對瀑布泉,如千丈珠簾,噴冰灑雪,涼氣颯 颯,侵入肌骨者,劉伶醒酒臺也。下有池,方廣踰數丈, 泉出其中,四時不涸者,嵇康淬劍池也。宋嘉定四年, 河北提刑曹涇楷書「醒酒臺、淬劍池」六巨字刻石上, 而鍜竈乃在淬劍池之畔。云由醒酒臺而上,廢址宛 然。有磴可躡者,避暑樓也。相傳漢獻帝為山陽公時, 常避暑于此。瀑布泉之旁有稠禪師菴,菴左多生龍 鬚草,凡禱雨者率采之以塞瓶口,他山所無也。巖上 有二洞:千佛洞在稠禪師菴西,而觀音洞乃在玉女 泉下,皆空邃可居也。王烈泉直在伽藍殿後絕壁上, 烈遇石髓于此也。寺中有斷碑數十,皆剝落不可讀。 所可見者,唐杜鴻漸、元《張琬》二碑,王惲、馬子安數絕 句也。風景殊絕,徘徊忘歸,漫志其概,以貽好事者。
《遊白茅寺記》前人
编辑
下百家巖,並太行之麓。東北行三十里,至白鹿山。山 之半稍西南一里許,有寺曰白茅,一曰白雲。泉壑清 曠,林木薈蔚,蓋太行諸寺之最佳者。始,余之西遊也, 友人謂余曰:「必遊白茅。」至則丹崖翠壁,環峙前後,恠 石奇柏,谽谺撐持,而三鳳嶺參差翔舞,若自天而下, 抱寺之左右而止焉。由山之麓抵寺凡三里,余攀援 而上,足罷力倦,遇稍平處,輒坐憩石上。僧持茗來迓, 啜茗畢,乃手拊僧背,努力盡石磴入寺,竹樹陰合,弗 見天日。佛殿凡五層,而水陸殿獨在絕頂,壁畫諸天 神像,頗工緻。稍折而西,有二泉,皆平地湧出,左曰金 沙,右曰銀沙,各取沙之肖像名之。二泉交匯于池,潨 然奔流,下灌園中蔬泉。上有二紫荊樹,土人呼曰「百 日紅。」泉之後石梯數十級,褰裳以陟,至石臺。臺上有 地藏王殿。又西磴石崖,有窟窅然,曰青龍洞。洞內有 水,色正黑,寒氣徹骨。寺之東圃中有宋大中祥符二 年所建《五百羅漢碑》,今無一存者。余聞是寺在弘治、 正德間最盛,僧徒至百餘人,人士來遊者,供帳甚款。 比歲困于賦役,乃毀室廬,鬻鐘磬以給逋負。坐是廢 禪輟唄,遠望皂衣者至,咸走匿深谷中。余偶來遊,傷 其事,聊記之寺壁。倘司牧者見而有慨於中庶或濟 之,亦仁政也。
《遊石門潭記》前人
编辑
出白茅寺東北行二十餘里,至石門山。曰「石門」者,兩 山壁立,相拒如門者。石門下有三潭,方廣踰二十畝, 淵深不可測,水皆黛色,能興雲雨,蓋蛟龍之所宮也首二潭居山上,有水無魚,而三潭獨在下,中有神魚 千百頭,觀者弗敢侮。或投之石礫,則風雷雨雹隨作。 因憶歐陽公留守西京日,常與推官梅聖俞登嵩頂 至武后封禪處,見有石記,戒人遊龍潭者勿妄語笑 以瀆神龍,龍怒則有雷。與此正同也。余立三潭上,命 從者摐金伐鼓,群魚咸出浮水面,大者長丈餘,小者 尺許,俱黃金色。乃戲屑餅餌,潭中群魚爭鼓鬣仰吞, 往來翕聚,忽爾沉逝,甚可樂也。三潭上有三龕,古列 仙所居。語曰:「上有三龕,下有三潭。」而三仙廟乃在山 深奧處,塑三女仙像,道冠霞帔,土人以為雨神,歲旱 禱輒應。石門東有峰曰「掛鏡臺」,《相傳》雲「蔽掛鏡臺必 大雨。」余遊石門潭,窈林絕澗,曠邃闃寥,又值西日下 崦嵫,景色悄愴不能久留也,乃促從者回轅趨共城。
《先師孔子迴車廟解》陳棐
编辑
鄢陵陳子給事諫垣,以進言謫外,稍遷知澤郡,經太 行天井關,關有孔子廟,號曰迴車。石上轍跡深,足長 數十步,廟則傾敝朽漏弗堪,後講堂惟故址。陳子至 郡,首葺廣之,完展壯麗矣。客有問迴車之說者,陳子 曰:「孔聖之車,未嘗登太行也。」按《史記世家》,孔子不得 用于衛,將西見趙簡子,至河而聞實鳴犢舜華之死, 臨河歎曰:「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濟此命也。」乃還息 乎陬鄉,作《陬操》以哀之,而返乎衛。斯世家所謂至河 者,黃河也。《禹貢》:「導河,東過洛汭,至于大伾;北過洚水, 至于大陸。」《括地志》曰:「大伾山,今黎陽東山。」《索隱》則曰: 「大陸在鉅鹿。」及入我朝,黎陽即北直隸濬縣,而鉅鹿 之大陸澤則寧晉境也,見古之黃河,「過洛汭,即東北 流,而衛國在其東南。故自衛之晉,必過河而後太行, 過太行而後晉境。孔子當時既臨河而返,是未濟河 也。既未濟河,是未詣太行之下也。其太行之巔,有迴 車之轍者,妄矣。」客曰:「孔子無迴車太行矣,何以有廟 歟?」陳子曰:「余聞其說矣。」《水經》魏酈道元注曰:「野王西 北有故邗城,當太行」南路,邗水又東南,逕孔子廟東, 廟庭有碑,魏太和元年,孔靈度等以舊字毀落,上求 修復。野王令范眾愛、河中太守元真、刺史咸陽公高 允表聞,立碑于廟,且云:「按諸子書史籍之文,並言仲 尼臨河而歎,是非太行迴車之言也。魯國孔氏,官于 洛陽,因居廟下,以奉烝嘗。」斯言至矣。蓋孔因遷山下, 追思聖祖,故立廟存饗焉,其猶劉累遷魯,立堯祠于 山東矣。《水經》之言,明可考見如此。夫酈道元,後魏人 也,太和,魏孝文年號也,已云舊宇毀落,是此廟元魏 以前,西漢三國時所建,然建之自孔氏始。客曰:誠若 此,何以漢魏《水經》即以迴轍稱也?陳子曰:欲往晉而 卒未往者,孔子之實也。適晉之路,而當晉之境者,太 行也。升太行之巔,蒼然遠望而可指見者,黃河濟渡 處也。後人思孔聖者,徘徊行山之嶺,望孔子臨河旋 轅之處,廟曰「迴車」,亦何不可?况我孔聖道在天下,功 在生民,自國都以迨鄉塾,皆宜祝之。故《先正》曰:「自天 子至于邦邑,通祀遍天下,惟社稷與孔子。」又曰:「仲尼 之道,與王化遠邇。」蓋春秋「釋奠于先師者,《詩》《書》《禮》《樂》 之師也。孔子則人道之主也,有君臣父子之所在,即 祀祠之所在也,廟于關鎮未為多矣。」客曰:「車轍石跡, 則何始乎?」陳子曰:「此不可據以為信也。斯不由于天 成,則出于人為耳。古之人亦有精誠動金石者,如射 石而矢沒羽,刺山而泉湧出者。蓋其一時事際迫切, 義氣憤激」,動觸天地,偶然事也。即使孔子迴車于太 行,亦何所迫切憤激而志動于石乎?况太行路逕數 十里,何獨此尋丈之轍跡乎?《地志》:「沁水西孔山穴洞 內,石有車轍。」《耆舊傳》云:「此自然成者,非人功所就也。」 予謂此跡若非穴內車所不及之地,則後亦必指為 仙靈之跡。孔廟之跡或類此,不然,則好事者因「迴車 之名而為之也,胡可據以為信耶?」客曰:「此地名天井 關,然俗亦名攔車者。父老傳為孔子見黃鼠拱立,或 曰小兒拱揖,因之迴車也。今於車跡曰妄矣,則父老 傳豈必盡誣耶?」陳子曰:「天井名關,舊矣。《古地志》曰:『高 都縣有天井關』。蔡邕曰:『太行山上有天井,關在井北, 遂因名焉。故劉歆《遂初賦》曰:『馳太行之峻坂,入天井 之喬關』』。」《史》漢光武建元二年,遣司空王梁北守天井 關,擊赤眉別校。是關亦西漢三國前所設。至干攔車 之名,果俗因迴車之妄附會之,而「狼車」則又攔車流 訛也,今直名天井可矣。「攔車」、「狼車之名,宜盡革削,以 絕謬傳。」于是客盱衡而詰曰:「鄙人五疑,而公五釋之, 迴車之義,固已」昭然矣。請以示夫人。人因遂書為《迴 車廟解》,俾貽夫主祠祀者。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