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078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七十八卷目錄

 崆峒山部彙考

  圖

  考

 崆峒山部藝文一

  遊崆峒記        明吳同春

 崆峒山部藝文二

  崆峒山         宋游師雄

  笄頭山           前人

  翠屏山           前人

  廣成子洞          前人

  歸雲洞           前人

  皂鶴洞           前人

  西巖泉           前人

  琉璃泉           前人

  香爐峰           前人

  仙人石橋          前人

  登崆峒           張亢

  春日登崆峒二首  明韓藩昭王冰壺

  九日登崆峒         前人

  遊崆峒          馬文昇

  登崆峒雪中書事三首     李素

  題崆峒           程軏

  崆峒四首          陳講

  歸而感興          前人

  問道宮次壁韻        唐龍

  問道宮二首         王謨

  宿崆峒           尹宇

  前題            白鑑

  前題            郭震

  前題            汪集

  同遊香山寺        吳同春

  前題           馬時泰

  前題           王體復

  遊崆峒紀事        許孚遠

  平涼諸生從遊崆峒山上詩以勗之

                前人

  香山            黃㠓

  前題           李承武

  前題           張祖范

  香峰斗連          羅潮

  仙橋虹跨          前人

  笄頭疊翠          前人

  月石含珠          前人

  春融蠟燭          前人

  玉噴琉璃          前人

  鶴洞元雲          前人

  鳳山彩霧          前人

  廣成丹穴          前人

  元武鍼崖          前人

  天門鐵柱          前人

  中臺寶塔          前人

  崆峒即事二首       李日強

  遊崆峒二首        李攀龍

  友竹將軍邀遊崆峒山呈諸君子四首

               王崇慶

  崆峒二首          周鑑

  崆峒夜宿          前人

  香山寺           前人

  遊崆峒二首        趙承芳

 崆峒山部紀事

 崆峒山部雜錄

 崆峒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七十八卷

崆峒山部彙考 编辑

《山海經》之「高山 」 ,《史記》之「空桐」 ,

「崆峒山」,在今陝西平涼府西四十里,山上有問道宮、 元鶴洞、廣成洞、香爐峰諸勝。相傳黃帝訪廣成子於

考證

崆峒山

崆峒山

编辑

按《山海經·西山經》:「數歷之山,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 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雄黃,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涇 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青碧。」今涇水 出安定朝那縣西井頭山,至京兆高陵縣入渭也。 按:《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西至于空桐,登雞頭。」應劭 曰:「崆峒,山名。」韋昭曰:「在隴右。」《索隱》曰:雞頭,山名也。後 漢王孟塞雞頭道,在隴西。一曰崆峒山之別名。《正義》 曰:《括地志》云:「崆峒山在肅州祿福縣東南。」《抱朴子·內 篇》云:「黃帝西見中黃子,受九品之方,過崆峒,從廣成 子受自然之經。」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頭山,一名崆 峒山,在原州平陽縣西百里,《禹貢》涇水所出。」《輿地志》 云:「或即雞頭山也。」酈元云:「蓋大隴山異名也。」《莊子》云: 「廣成子學道崆峒山,黃帝問道于廣成子。」蓋在此。按: 二處崆峒,皆云黃帝登之,未詳孰是。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隴右名山崆峒,在岷州溢 樂縣西二十里。《史記》:『黃帝西至崆峒』。韋昭曰:『在隴右』。 《正義》曰:笄頭山,一名崆峒,在原州平高縣五百里。」《括 地志》:「在肅州福祿縣東南六十里。漢武帝至隴西,登 崆峒。」

按《方輿勝覽。利州西路》「西和州崆峒山。在古溢樂縣 西二十步。」

龍州崆峒山,在州西二百五十里,接蕃部。山谷深險, 不通行人。

按《三才圖會崆峒山圖考》:「崆峒山在平涼府西四十 里,上有問道宮,皇帝問道于廣成子,蓋在此山。又山 有元鶴洞、廣成洞,香爐峰一名香爐臺,自香爐臺望 倒插石,上巨下銳,尤為奇怪。」

按《陝西通志·山川攷》:「崆峒山在平涼府城西三十里, 笄頭山之東,大繞山之西,即黃帝學道于廣成子處。 有穴曰廣成洞,人跡罕到。其東巖有洞曰皂鶴,鶴出 洞中飛鳴,故名。西巖有泉,名西巖泉,又有琉璃泉,味 俱甘洌。有巨石橫亙兩峰之間,名仙人橋,旁有石棋 盤,云仙人奕處。其最高曰翠屏峰,頂上圓石纍纍如」 珠,一名「垂珠峰。」對面有香爐峰,一名「香爐臺。」自臺俯 瞰一巨石,上平下銳,名「倒插石。」又有青龍洞,在翠屏 峰頂,雨晴雲輒歸洞中,一名「歸雲洞。」其下為撒寶岩, 相傳泰始皇慕廣成,巡幸經此。

笄頭山在平涼府城西四十里,以形名,涇水所出。《史 記》:「黃帝西至于崆峒,登笄頭山。」即此。

又在臨洮府界內。

又在鞏昌府西和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又在岷州衛西境。

又在肅州衛東南六十里,舊屬福祿縣。《史記》:「黃帝披 山通道,西至于崆峒山。」即此。

按《臨洮府志山川攷》:「崆峒山在郡東五十里,俗名空 頭山是也。哥舒翰《紀功》詩云:『防身一長劍,將欲倚崆 峒』。」

按:《崆峒志分野攷》:《山海經》云:「華山西七百里曰高山, 出豪彘。今崆峒山是也。」

《田賦攷》:「平涼府城西三十里,群峰雲矗,峨然而聳翠 者,為崆峒山。山之麓,涇水南環,峽水北遶,倚岩而洞 闢者,名問道宮。山前山後有石峽澗壑,共有地二百 三頃七十一畝九分。」

《形勝攷》:「香爐峰山自西南來,頓起高峰,此崆峒絕頂, 一名大馬騣山。」

《小五峰》由香爐峰轉北而下,崖端突出,故名。

小馬騣山:在香爐峰東,頂有真武廟。

笄頭山:在小五峰東南,以形若垂珠,故名。又勢類屏 風,一名「翠屏山。」

中峰即中臺,其地平坦,居中。

「東峰」即「東臺」,旁有「眺豐亭」,今廢。

望駕山,在東峰左。舊傳軒轅問道,登此山望駕,故名翠微山,在東峰右。

「南峰」即「南臺。」

北峰:即北臺。過仙橋。兩石對峙,中突一峰,四面皆絕 壁,最稱險處。

《西峰》即「西臺」,在西澗絕處。

鳳凰山,在西峰下,頭西南,尾東北,獨居眾山之下。 蠟燭峰當路之東,其形如柱立。

《月石》大石旁仆,中含小石,圓明如月。

磨針岩在真武廟下。

「垂珠峰」在蠟燭峰西。

元鶴洞,在東峰下,懸崖百仞,人所不到。

廣成子洞:在北峰下。

靈官洞,在笄頭山下。

朝陽洞,在聖公祠下。

歸雲洞在雷公廟絕巖之下。

鑽羊洞,在山麓後峽。羊由穴入,從前峽出,故名。 「西岩泉」,在鳳凰山之下。

黃龍泉,在西臺之下。

琉璃泉,在南臺之下。

「廣成泉」在問道宮之右。

仙人橋在北臺。

水口石橋在翠微山南。一石橫亙數丈,涇水倒流,曲 折而出,上有枰,舊名「仙人石橋。」今鑿洞,水由洞出。 香山寺,在香爐峰絕頂。

無量殿。

真武殿。

聖父、聖母祠:

藥王祠。

《三官廟》:

雷神殿俱在笄頭山左邊。

磨針殿,在三天門上。

靈官祠,在二天門。

法輪寺:

真乘寺舊名「滹沱寺。」

「元帝宮」,俱在中臺。

寶慶寺在東臺。

觀音祠:在北臺。

觀音菴:在《山麓》路旁。

朝陽閣在「問道宮後。」

問道宮在山麓之陽,涇水之北。《史》載「黃帝問道于廣 成子」,即此地也。元至正中修,有碑記。明宣德中重修。 萬曆十二年,韓王雲巖復加增修。

陵空塔在中臺,萬曆十三年創。

崆峒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崆峒記        》明·吳同春

崆峒在平涼西三十里。駟卿、王陽父駐平涼,約登崆 峒,蓋踰年前云。萬曆壬午孟秋念二日,余自蘭州抵 平涼,十餘日畢讞務,是為八月二日。韓藩召宴暖泉, 夜分歸。明日,陽父及冏卿馬元復設具,期以四日往, 適冏貳郭子稱以履任至。五日,三君早至山下,為東 道主。而余出城西門,循涇南滸,以巳刻至問道宮,宮 乃軒轅與廣成赤松子問道所,因名宮,多遊人石刻 汎讀之。飯已,由宮之東,聯輿北上二里許為觀音菴。 又二里為月石。蓋大石旁仆,而中含小石,圓明如月。 又里許,讀宋游師雄題名碑,有峰如柱,當路之中。道 士曰:「此蠟燭峰也。」由峰左側盤曲而上,稍東而北約 二里為滹沱寺。酒數舉,余與三君謀曰:「稍遲則不能 盡覽諸峰矣。」由滹沱東上為東峰,旁有眺豐亭,今廢。 履舊址東眺,則平涼以東諸郡縣犁然目中。對東峰 而峙,則望駕山也。舊傳軒轅問道,登此山望駕,因名。 峰下數百丈,崖多內泐。其深杳處為元鶴洞。側身下 視,不見所謂元鶴者。以飛石擊之,石《訇訇》震岩谷,元 鶴竟不出。由東峰稍北為中峰,中峰下東峰十之二, 不暇憩,且行且飲。稍北至北峰,過仙橋者二,石皆天 成,坐峰頭。少頃,由峰之右北視,眾壑奔馳,崖塹陡絕。 捫藤而下,尋所謂丹穴,皆榛莽耳。復捫藤而上,西南 折,登西峰。西峰寄西澗絕處,視四峰稍不屬,高與北 峰伯仲。由故道東數百步,望西南有峰突起,道士曰: 「此崆峒之頂也。」其路甚險,自麓之巔,道士創為三天 門。余與三君且輿且步,至一天門,不能輿,子稱蹙目 視足,問路遠近,余三人默知。子稱倦,促之行。至三天 門,鑿山為級,旁豎鐵柱垂鎖。徑逼窄,人不得掖。余與 二君蟻附而登,未及峰百餘步,為磨針岩。稍坐至峰 頂,謁真武祠。祠西南高處有六角亭,扁曰「笄頭勝概。」 蓋登此或可望笄頭,而此非笄頭也。坐良久,題《崆峒 絕巘》四字于石。東視五峰,起伏向背,如垤如培,共訝 其方浮而忽沉,若趯而遭踣也。由峰前南折,為三官 祠,又其下為雷神祠,皆在絕巖間。酒數舉,一青衣報 子稱:倦且回,俟滹沱矣。余三人笑曰:「此子稱問路遠近意也。」峰西望,有峰出峰之半,與峰連。道士曰:「此馬 騣山也。」余疑所謂山巔,為諸峰莫與齊,今馬騣高踰 茲峰,安得謂茲峰為巔?謀西登馬騣。顧日將暝,二君 令以炬從,百步一息,至其半,五山突出崖端,秀拔峭 削而無名。余三人笑曰:「何不呼為小五峰?」路南折,飛 沙驚墮足寸移。回視二君,以綆牽挽,喘息而上。陽父 意堅不可遏。元復呼茗潤喉,問「此去路猶幾許?」余與 陽父笑曰:「元復亦問遠近矣。」又半里,至其巔。峰巒拱 護,林木蔥茂。履峻巖,四視漢江。由西南前繞黃河,由 西北後旋洛水。自巽而艮補其缺;秦關四塞,其圓如 璧。渭流瀠洄于中,時作斷璺。太華昂首招于左,吳山 鞠躬遜于右。終南、太白蹲踞不恭;岷嶺峨峰,若跂足 盼望而苦不及,唯崑崙遠不可見。陽父指日北三舍 曰:「或不出此間。」元復叱曰:「吾三人何不騎日往觀之?」 忽大笑。無何,新月一鉤,斜掛山外,人行樹底,影落衣 斑。山鳥聞人聲,時或驚墮。嵐光暝色,勃生鬚眉。清風 盪林壑,颯颯作笙簧音。爽氣侵骨,神思空寂,恍然見 軒轅赤松君色相,而隱然。聆廣成子守一《處和》之元 指也。席地坐香山寺,與僧論禪,至色空極處,余三人 愴然念我等何異水上漚石間火也。已,持炬觀朝陽 洞,元復忽得句山,高平對月,余與陽父應以寺迥俯 看,雲因各足成近體,鐫于石。問笄頭所在,僧曰:「此去 而西三十里,蓋涇水發源所。其上有湫,即古朝那秦 投文詛楚處。」涇由峰下,迤問道宮而東,此崆峒之前 峽也。其後一支,由峰北至北峰,東南折與涇合,此崆 峒之後峽也。崆峒介在二峽之中,獨飄渺雲外。茲峰 雖名馬騣,實崆峒絕頂,為人跡所不到,故呼東高峰 為頂。東高峰一名小馬騣。揆地準天,崆峒當斗極之 下,故為神仙之奧宅,寰宇之名區也。余憶《爾雅》其云 「位當斗極」,說蓋不誣。因題「峰連北斗」四大字于巔。二 君曰:「吾等不登此,安知崆峒別有巔。」余謂二君曰:「吾 等不登此崆峒之巔,又安見所謂崆峒者。天下事以 目力所至為極,奚獨此耶?」還至東高峰,道士以樓成 請額。余曰:「坐此可濯挹涇水。額以挹涇,濯涇孰善?」二 君曰:「挹涇善。」遂從之。稍下報子稱,子稱意。余三人宿 馬騣,先自滹沱回矣。余三人至滹沱,漏下三鼓,三爵 就寢。晨起緩步登南峰,南峰在滹沱東南稍下,于東 峰即昔問道宮來路左之高巖也。席地坐,見大峒山 隔峽屏立,涇流淼淼東注,日射其宛折,如素練之瀠 結也。已回至蠟燭峰,擬四字刻石。余憶《山海經》云:「華 西七百里為高山。」蓋「指崆峒刻華西高山何如?」二君 曰:「善。」復由問道宮而東,共念吾等,茲行可謂無恨。獨 未見元鶴去意惘然如失。洞在東崖,路旁可睨。共立 輿仰視,淡雲如縷,時復掩蔽,移時復見,延佇咨嗟。輿 將移,元復忽詫曰:「元鶴出矣。」余二人回盼,則孤騫岩 表數四,回翔若有情。余三人者不覺鼓掌。已復入洞, 更候之,弗出矣。道士曰:「鶴之出有時,遊此而見者甚 少。自軒轅問道以來時有之,數千年物也。」元復曰:「吾 等至,少遲則弗見去,少疾則亦弗見,此真志壹動氣, 景與意會也。」遂行,日暮至平涼。明日東門,余別三君 去。

崆峒山部藝文二 编辑

《崆峒山         》宋游師雄

崆峒一何高。崛起乾坤闢。峻極倚杳冥。崢嶸亙今昔。 勢將玉繩齊。位據金野窄。

笄頭山           前人 编辑

笄頭舊傳名,關塞曾控扼。大統失崔嵬,望家漸岝峉。

翠屏山           前人 编辑

最高翠屏山,舉手星可摘。珠石信團圞,群峰森劍戟。

廣成子洞          前人 编辑

復聞廣成子。不為外慮役。軒后屈至尊。稽顙請所益。 至今洞猶存。峭壁宛遺跡。

歸雲洞           前人 编辑

山下雨霏霏,山頭雲氣結。時將雷雨收,片片歸雲白。

皂鶴洞           前人 编辑

皂鶴有時出,振迅擊天翩。未見飲啄時,靈風想自咽。

西巖泉           前人 编辑

西巖水泓澄,沮洳緣罅隙。掍爐就煮茗,爽徹滌肝膈。

琉璃泉           前人 编辑

陽麓湧泉飛,㶁㶁逗甘液。道士養金丹,居此吸銀玉。

香爐峰           前人 编辑

「卻升香爐臺,俯瞰倒插石。」身恍立霄漢,風生兩腋側。

仙人石橋          前人 编辑

石橋跨兩岫,野叟嘗遠遮。旁有枰棋處,云是「仙人卸。」

登崆峒           張亢 编辑

「四面千峰起,中心一水通。路穿雲樹密,勢壓玉關雄。 此地開慈日,當時拜順風。」二乘由相別,三語與無同。 遍詣耆闍嶺,深疑睹史宮。鐘聲遙度隴,剎影半沉空絕頂人難到,平川目未窮。塵襟聊抖擻,一瞬出樊籠。

春日登崆峒    明韓藩昭王水壺 编辑

《聞訪崆峒端上人》,崎嶇石徑隔紅塵。山將雨至雲先 濕,鳥訝客來聲轉頻。遠近幽花供醉眼,蘢蔥佳木爽 吟神。廣成有道終難見,岩上碧苔春自新。

又             《前人》:

崆峒崒嵂倚穹蒼,策馬登臨春正芳。元鶴驚翔衝碧 落,梵僧宣咒響《琳瑯》。雲開嶺樹看來秀,花逐岩風觸 處香。信步廣成修煉所,淡煙空鎖《木千章》。

九日登崆峒         前人 编辑

九日崆峒景色和,緩乘驄馬陟煙蘿。烏紗偏側紫萸 重,金盞滿浮黃菊多。仰就羲輪天上近,俯看山鳥膝 邊過。軒轅白日飛昇後,萬古遺蹤耿不磨。

遊崆峒          馬文昇 编辑

偶上崆峒萬仞山,恍疑身在碧雲端。遙看華岳峰三 垤,俯視秦川《彈一丸》。雨後蒼龍歸石洞,夜深元鶴下 瑤壇。何須更問蓬萊島,此地令人欲挂冠。

登崆峒雪中書事三首     李素 编辑

鼎湖龍去已千年,萬壑松風起暮煙。問道有宮名尚 在,求仙無路跡空傳。青鸞杳杳瑤池月,元鶴寥寥玉 洞天。勝覽登臨殊未遍,晚風吹雪促歸鞭。

其二

冐雪歸來當一遊,清風流動翠煙浮。千山糝玉層層 見,萬木酣紅樹樹幽。《太極》一圈慚未究,浮生多事欲 何求。明朝分袂應惆悵,忍可無詩向此留。

其三

獨喜狼煙不浪浮,敝裘羸馬自風流。一時暗使群芳 潤,九有潛消萬室憂。醉後欲甘袁氏枕,興來思放子 猷舟。慰存卻欠梅千樹,頓使幽懷倦唱酬。

題崆峒           程軏 编辑

崆峒臺下白雲浮,問道宮前涇水流。元鶴不飛藏古 洞,老僧入定坐山陬。潺湲臥聽宮商調,杳靄遙看「《汗 漫》遊。」夜有《廣成》來夢寐,乘風攜我上瀛洲。

崆峒            陳講 编辑

石徑松千尺。荒涼屋數椽。蒼雲飛絕嶠。白日下寒泉。 水落鷗停渚。林深鶴避煙。朔風頻策馬。去上崆峒巔。

欲訪飛仙閣,先停《問道》宮。亂煙交翠竹,浥露下丹楓。 水落群魚出,山高一鳥通。鼎湖龍已去,林木盡秋風。

百二河山入大觀,一樽相對坐林巒。巖端雨洗千花 碧,洞口雲深六月寒。石髓未枯僊已去,玉枝初長鶴 頻餐。醉來徙倚秋風下,老衲何須為正冠。

「憶昔我聞崆峒山,翠峰天削如雲鬟。一日仗劍來秦 隴,青蔾白幘試躋攀。更訪仙人煮石處,薜蘿長挂紫 霞關。鐵笛一聲靈籟發,寒泉隔壑響潺湲。元鶴青天 忽飛下,欲鳴不鳴幽意閒。興來呼酒坐松根,手拋松 子落前灣。東臺西臺步臨眺,太華咫尺煙漫漫。氣酣 鼓掌發大叫,袖拂天風吹醉顏。探元欲拾金光草,斜」 日下照林花斑。宕懷出入無窮門,崑崙渤澥同往還。 安得復起《廣成子》,相與論道白雲間。

歸而感興          前人 编辑

抱膝住青山,青山對終日。採藥吸天風,扣松讀《古易》。 飛雲共去來,飄飄乃自逸。神遊象帝先,未鑿真元質。 食氣飲沆瀣,滅景煉元祕。道果在窈冥,《守和處其一》 俯首瞰無窮,宇宙不盈室。何必說長生,元化同消息。

問道宮次壁韻        唐龍 编辑

西北崆峒山勢雄,千年境界尚鴻濛。靈泉潤引崑崙 滴,灝氣光含清海風。欲捉白蟾飛樹杪,遍尋元鶴在 雲中。荒涼棟宇聊停節,悵望當年問道宮。

問道宮           王謨 编辑

途中無箇事,帶雪陟崆峒。俯仰瓊花亂,盤旋鳥道通。 洞懸群鶴隱,雲捲五臺空。疑是蓬萊境,還歸問道宮。

涇水源頭大,峒山絕隴秦。煙雲千里合,花鳥四時新。 僧語常含笑,鶴飛幾見人。縱觀猶看景,何處覓天真。

宿崆峒           尹宇 编辑

高臥山雲酒欲醒,推窗欹枕聽泉聲。起來頓覺詩思 爽,五斗峰頭月正明。

《前題》
白鑑
编辑

年年登眺慕《崆峒》,偶爾同遊到上峰。一穴深開元鶴 洞,五臺高建梵王宮。山雄虎踞周圍立,路險羊腸繚 繞通。問道有人無處覓,聊存棟宇寄行蹤。

《前題》
郭震
编辑

鎮古名山插太空,涇流東去萬峰通。天開鳥道登危 寺,地接松楸蔭舊宮。洞口雲深藏黑鶴,荊陽事遠說 田翁。尋真莫訝留連晚,十載官曹似夢中。

《前題》
汪集
编辑

攬轡登臨興不窮,還看奇勝在崆峒。五臺元室無人 到,萬疊碧崖有路通。繞洞雲霞時隱見,飛岩日月自西東。廣成仙子那須問,俯仰乾坤此道中。

同遊香山寺        吳同春 编辑

著屐秋方早,攜樽日欲曛。山高平對月,寺迥俯看雲。 秦樹天邊盡,涇流塞外分。至人不可見,元鶴尚堪聞。

《前題》
馬時泰
编辑

「歷覽諸峰盡,香山更不群。丹爐迎紫氣,元鶴下青雲。」 玉露浮杯飲,曇花入座聞。翛然息萬慮,從此避塵氛。

《前題》
王體復
编辑

縹緲登危巘,清秋爽氣分。禪堂初映月,貝葉自翻雲。 地控三秦秀,峰連北斗文。塵緣勞簿領,聊此問「仙群。」

遊崆峒紀事        許孚遠 编辑

秦郊雨乍歇,關山雲未收。我因校士罷,漫作《崆峒遊》。 高平迤邐四十里,崆峒崒嵂天中起。涇水湯湯山下 流,問道宮前初至止。籃輿倒挽陟崇岡,白雲茂茂古 木蒼。元鶴深居巖下洞,咫尺仙蹤不可望。有客邀我 東臺上,梵宮杯酒聊相向。登臨到處意難禁,急呼衲 子為前鄉。西行數百武,徙倚青松阿。瞥見萬仞壁,雲 「中影婆娑,青黃色相杳難指,登州海市差可擬,直如 混沌氣初分,人間畫圖那有此,從茲轉入三天門,峽 中一線百迴身,峰頭伏謁元帝室,俯視迷茫混八垠, 徘徊且復空亭坐,須臾林霏雲影破,千崖萬壑頓生 輝,飛鳥天邊看箇箇,乘輿直上香山頂,曠然遐矚無 畦町,雲外青山山外雲,六合都歸一瞬頃。崑崙萬里 斷復連,黃河百折遶中原。帝王賢聖屈指數,雍州形 勝何其尊。吁嗟軒轅氏,下問廣成子。御世本元靈,靜 者握其紀。軒轅廣成不可作,紛紛議論徒穿鑿。大道 若容私智求,乾坤爐鼎宜銷爍。興盡歸來已夕陽,五 臺雲氣復蒼黃。陰晴晝夜理如是,羽化難期空斷腸。」

平涼諸生從遊崆峒山上詩以勗之 编辑

前人

「登山自平地,高以下為基。腳根如不力,崔嵬焉得躋。」 突兀五臺峰,中有三天路。直上萬仞岡,虛空更無柱。 所以《大易》訓,禮卑而智崇。卑法業乃積,崇效德方隆。 文藝道之英,根深枝葉茂。培養欲沉潛,誦讀宜宏富。 人倫庶物間,天則不可違。要令常著察,內省免瑕疵。 能以無礙心,而行真實地。高明亦中庸,攸往無不利。 窮達固有遇,堯桀在所趨。阿衡與陋巷,百代同光輝。 秦俗喜淳龐,況存聖哲矩。忠信肯好學,一日應千里。 吾愧爾師表,此志良勤劬。勉旃二三子,邁往毋躊躕。

香山            黃㠓 编辑

耽勝步崆峒,塵心半已空。塔連霄漢外,僧隱翠微中。 幻夢招元鶴,真詮叩《赤松》。崑崙渾在望,雲樹鬱蔥蔥。

《前題》
李承武
编辑

仰止名山幸際遊,嚶鳴谷鳥自相求。千尋劍戟凌空 出,萬壑藤蘿繞澗浮。古樹籠煙陰漠漠,斷雲含雨意 悠悠。斜陽晚霽天開畫,身在瑤臺十二洲。

《前題》
張祖范
编辑

崆峒原是古丹丘,羽化仙成不記秋。採藥有人來鶴 洞,飛神何日立笄頭。林間夕照千山碧,嶺上朝霞一 雨收。回首層霄風露冷,飄蓬空笑野雲浮。

香峰斗連         明羅潮 编辑

山下望北斗,仰天但翹首。直上香山望,斗樞如在手。

仙橋虹跨          前人 编辑

仙橋飛渡壑,橫亙長虹臥。來往閒遊者,不信天邊過。

笄頭疊翠          前人 编辑

雲雨巫峽出,冠笄崆峒矗。誰說山無情,亦自巧籹束。

月石含珠          前人 编辑

一片青天月,盈虧無暫歇。影落溪邊石,圓光永不缺。

春融蠟燭          前人 编辑

「山遊苦不早,況值青春好。」只恐日光移,蠟燭夜皎皎。

玉噴琉璃          前人 编辑

《琉璃泉》「滾滾,星日盡沉影。試取一杯嘗,清甘潤喉吻。」

鶴洞元雲          前人 编辑

雲向洞邊起,鶴在洞中睨。色元機更元,曾識軒轅帝。

鳳山彩霧          前人 编辑

靈鳥歸何處,高岡空在覰。今世有周文,何不西山去。

廣成丹穴          前人 编辑

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廣成居》,悵望雲杳杳。

元武鍼崖          前人 编辑

銕斧大如杵,鋼針細如黍。磨卻石崖穿,下得工夫苦。

天門銕柱          前人 编辑

一寸儘一步,天門攀鐵柱。自向此間行,纔得上天路。

中臺寶塔          前人 编辑

浮屠高七級,中虛外壁立。絕頂八窗開,晴山樹歷歷。

崆峒即事二首       李日強 编辑

崆峒突兀插涇川,拱衛秦雍億萬年。元鶴翔時增瑞 靄,赤松逝後絕真詮。西瞻嘉峪夕陽近,東眺函關灝 氣連。欲向雲端訊寶訣,《黃庭經》義更誰傳。

其二

鞅掌塵寰二十秋,披雲何事到笄頭。崚嶒遠接崑崙 脈,霧雨還防虎豹遊。嵐氣氤氳輝石室,藤蘿紏結迷丹丘。無人得食青精飯,白鹿時乘「浮海洲。」

遊崆峒二首        李攀龍 编辑

風塵問道欲如何。二月崆峒覽勝過。返照自懸疏隴 樹。浮雲忽斷出涇河。長城雪色當峰盡。大漠春陰入 塞多。已負清尊尋窈窕。還將孤劍倚嵯峨。

其二

誰道《崆峒》不壯遊,香爐春雪照涼州。浮雲半插孤峰 色,落日長窺大壑愁。萬乘東還靈氣歇,諸天西盡濁 涇流。蕭關祇在藤蘿外,客子風塵自白頭。

友竹將軍邀遊崆峒山呈諸君子四首 编辑

王崇慶

寒日出西郭,崆峒始一臨。黃梁仍自惜,元鶴眇難尋。 酒興酣佳客,鐘聲度遠林。更嫌歸騎促,燈火照塵襟。

其二

碧水丹崖路,卻疑入洞天。但知傳酒食,安敢問神仙。 濟世慚無術,忘機已有年。高情多地主,不覺是流連。

其三

十月小春裏,同遊非浪過。將軍殊愛客,稚子總能歌。 落日催行轡,寒雲下碧蘿。何當再相訪,重扣佛堂窩。

其四

「開闢由來遠,茲山何自然。」古藤還落莫,野鼠任周旋。 「行樂真誰是,知音更可憐。白雲與流水,信爾自年年。」

崆峒二首          周鑑 编辑

「褰裳渡清淺,拄杖躡崇巔。」樹合諸天外,橋臨絕岸邊。 鳥鳴春磵靜,僧臥白雲閒。睠此淹歸騎,藤蘿月正圓。

其二

人馭蒼虯去,元廬寄在斯。鶴巢千歲洞,松老萬年枝。 雲起流芝蓋,風迴轉桂旗。青鸞有舊約,延賞慰襟期。

崆峒夜宿          前人 编辑

「瞑樹棲鴉野寺昏,牧笛樵歌夜歸喧。復聞虎豹號深 谷,上界鳴鐘深閉門。天空月照笄頭樹,忽憶軒皇問 道處。」六龍仙杖久寂寥,元鶴年年自來去。

香山寺           前人 编辑

崆峒最高處。獨有香爐峰。古樹撐雲外。諸天落鏡中。 流霞俯閬苑。杲日升東蒙。忽爾雙眸豁,因之萬慮空。

遊崆峒二首        趙承芳 编辑

步入危岑石徑通,古來勝境說《崆峒》。間關鳥語笙簧 細,爛熳花容錦繡工。萬里晴空無俗幛,五臺瑞氣有 仙蹤。陵霄元鶴今何閟?翹首丹山悵望中。

其二

天風吹我上招提,坐憩峰頭挹秀奇。岩石側懸陰錯 落,澗松斜襯綠參差。林間花媚堪成畫,天際樽開索 賦詩。指點緇元雙岫外,應如黃廣對談時。

崆峒山部紀事 编辑

《莊子·在宥篇》: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 成子在于崆峒之上,故往見之曰:「我聞吾子達於至 道,敢問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 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為之奈何?」廣成子曰: 「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自而 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 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語至道。」 黃帝退捐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黃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 而問曰:「聞吾子達于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可以長 久?」廣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問乎,來,吾語汝至道。至 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無視無聽,抱 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 可以長生。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汝神將守 形,形乃長生。慎汝內,閉汝外,多知為敗,我為汝遂于 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陽之原也;為汝入于窈冥之門 矣,至彼至陰之原也。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慎守汝身, 物將自壯。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 矣,吾形未嘗衰。」黃帝再拜稽首曰:「廣成子之謂天矣。」 《崆峒志》:「赤松子,後周人,厭列國兵爭,故以仁愛易之, 為權貴所忌,遁于終南山,修行三十年成道,口授陰 符三百字,道德五千言,于鍾離權證仙,後隱居崆峒, 作《三略》,寄名黃石公。又寓居圯上,假老人教孺子比 山居」人,夜見笄頭山火光燭天,以為林中失火,旦晝 視之則無。尋至洞中,見真人冥目獨坐,跪問為誰,真 人指松謂曰:「予赤松子也。」後張良輔漢,功成辟穀,托 赤松子遊者,即此。

伍符,唐時人,雲遊崆峒三年,一日嶺上遇白光老人, 膝行叩首,問何以致此,老人曰:「小子可教,明日早來 與語。」符未明跪待,老人果至,引至洞中,授以神枕法, 夜則據之。每日止飲泉水三碗,伏氣丹田,不食五穀 蔬菜之類,曰:「吾今三百餘歲矣,日行五百里弗倦。」符 隨侍洞中,亦絕煙火食,師徒俱證仙果。

宋披雲,宋時人。少遊大梁,後訪道入關中,住太白山 五陵,遇純陽真人,授以金丹祕訣,了道于崆峒山。所著有《錦身內外集》《透天關》等書行于世,號「披雲真人。」 《偃曝談餘》:趙文監,平涼人。其家去崆峒山四十里。舊 嘗與張同知者遊山,見山中二鶴,元色,高七八尺,首 大如瓜,視常鶴不止加倍,飛鳴上下。趙武臣欲彎弓 射之,張不可乃止,遂飛入洞中。歸以語其祖,祖驚曰: 「此千歲鶴也,汝何幸見之?」又言山中王道人者,河南 人,年百四十歲,髮白返黑,齒落復生。趙飲以酒,至二 百杯不醉,從容問曰:「汝後亦死乎?」答曰:「我安得死,第 恐被人殺耳。」後果為盜所害,斫其首去。

崆峒山部雜錄 编辑

《述異記》:崆峒山中有堯碑禹碣,皆籀文焉。伏滔述帝 功德銘曰:「堯碑禹碣,歷古不昧。」

《路史·後紀》:「黃帝登崆峒而問廣成。」《莊子》:「黃帝為天 下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崆峒之上,往見之。」 崆峒在汝之梁縣西南四十里,有廣城澤及廟,近南 陽雉衡山。故馬融《廣成讚》云:「面據衡陰,北虜遵化。」南 三十里亦有崆峒襄城,世謂帝謁廣成在此,非也。仲 長子云:「廣成遊九山之嶺,來往嶕嶢。嶕嶢在洛之永 寧,九山在鞏,有廣成廟碑,號九山府」君,有「太華元子」 之稱,非在北虜。唐《盧貞碑》亦詳。

《方輿勝覽》。「同慶府風俗,有崆峒之氣。」石峋直「其民 質朴勁勇」云云。

《崆峒志》:「元鶴在東臺巖洞之中,每春秋三四八九月, 常並飛而出,其色元,舊傳自軒轅時已有之,蓋神物 也。」

崆峒山部外編 编辑

《崆峒志廣成子昇仙記》云:「造化開闢,即有廣成子,先 天地而生,後天地而終,莫知其然。」《外記》云:「元始一氣 抒化,先有是身,然後天地判焉。」

黃帝有熊氏,建都涿鹿,垂衣十九年。聞廣成子居崆 峒,渡河登笄頭山,得聞至道,致海宇于太和,作《陰符 龍虎》諸經,以寓至道。鼎湖煉天元大丹,白日乘龍昇 天,為天真上仙。

《神仙傳》:玉子者,姓韋名震,南郡人也。少好學眾經,周 幽王徵之不出,乃歎曰:「人生世間,日失一日,去生轉 遠,去死轉近,而但貪富貴,不知養性命,命盡氣絕則 死,位為王侯,金玉如山,何異于灰土乎?獨有神仙度 世,可以無窮耳。」乃師長桑子,具受眾術,乃別造一家 之法,著道書百餘篇。其術以務魁為主,而精于五行 「之意,演其微妙,以養性治病,消災散禍。能起飄風,發 屋折木,作雷雨雲霧。能以木瓦石為六畜,龍虎立成。 能分形為百千人,能涉江海,含水噴之,皆成珠玉,亦 不變。或時閉氣不息,舉之不起,推之不動,屈之不曲, 伸之不直,或百日數十日乃起。」每與弟子行,各丸泥 為馬與之,皆令閉目,須臾成大馬,乘之,日行千里。又 能吐氣,五色起數丈,見飛鳥過,指之即墮。臨淵投符, 召魚鱉之屬,悉來上岸,能令弟子舉眼見千里外物, 亦不能久也。其務魁時,以器盛水,著兩肘之間,噓之, 水上立有赤光輝耀,起一丈。以此水治病,病在內者 飲之,在外者洗之,皆立愈。後入崆峒山合丹,白日昇 天而去。

《崆峒志》:「黃居士,元時人,家巨富,好道,棄家入崆峒,閉 關九年,不與人交接。一日感純陽真人書修道口訣 于庵門,啟戶得之,心持靜煉,子飲月華,午餐日精,三 年蟬蛻而化。」

元朱有,涇州人。資中郡有醮壇,山上有仙臺,朱遊於 臺上。俄二鳥飛鳴爭食,墜地若松脂圓潤。朱取食之, 即腹脹且渴,求池飲水。遇一道士指松曰:「食此葉可 療。」忽不見。朱如其言,渴遂止,自覺心爽神清。朱始不 知書,不飲酒,至是高吟劇飲,託《伍符》而仙去。

明張三丰真人,在河南少林寺修真數年,遊居寶雞 金臺觀,修行數年,成真證道,有《金丹道髓章》留于世。 永樂間,與胡尚書相善,成祖偶疾,命尚書二郎追途 中數月與語,真人許諾而去。治疾愈旋,仍前郎追見 時也。成化間,遊居崆峒五年,人皆不知。至正德末年, 見羽士空中乘鶴,與赤雲相連,遺音朗朗曰:「吾昔日 宮內所居,張道士也。」少者聞,以語老者,有同居老道, 悟而拜曰:「張三丰,師乃仙人乎?」倏然雲鶴俱失,寂無 遺嚮。

王全真,河南人,名道成。成化間,遊居問道宮,靜修四 十年。又知黃白術。百歲以上人,貌若五六十者,能啗 巨豚肩粟至數升,飲酒不醉,行步如飛,鄉人悉宗之。 弘治年建修三清殿。正德七年又起玉皇閣,總制張 公以師事之,號為「王全真。」正德九年,群執役者見出 貲侈厥宮院,乘夜暗劫。全真先知之,命賈、徐二弟子 匿林中,二生強師避之。師曰:「吾有宿命未還,汝急往。」 移時,賊果至,挾財將出門,全真斥其名以詈之。賊懼 敗露,持斧破其首,血皆白膏。是夜,全真夢訴于張軍 門,遣兵尋捕之,踰年始獲真盜。是旦,途行人亦有見其像者,與夙昔無異。後嘉靖十四年,江西朱仲山商 于川中,遘疾,得道士療之而愈。與以金帛不受,乃謂 曰:「吾崆峒道士王全真,增修老君閣,中有絢像未完, 爾可敷金。」商至宮,始知王全真逝,乃為建閣肖像,并 裝貼老君真人塑像以往,人始信全真脫化而去,益 崇其祀典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