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八十五卷目錄
灊山部彙考
圖
考
灊山部總論
野客叢談〈論南嶽〉
灊山縣志〈山川志〉
灊山部藝文一
嶽祠論 晉何琦
遣祭霍山詔 宋孝武帝
祭霍山議 丘景先
霍山賦〈有序〉 唐皮日休
皖山禱雨文 獨孤及
別灊山文 李翱
送謝員外往灊山序 南唐徐鍇
灊嶽禱雨文 元余闕
皖山圖序 明張叔豫
南嶽山碑記 吳蘭
遊灊嶽記 邢址
遊皖山記 石簡
山川典第八十五卷
灊山部彙考
编辑漢武帝所封之「南嶽。」
灊山古稱「南嶽」,又稱「霍山」,又稱「皖山」,又稱「天柱山」,又 稱「萬歲山。」其山在今江南廬州、安慶二府之界,在廬 州之霍山縣者為霍山,在安慶之《灊山縣》者為灊山, 而其寔一山也。
灊山圖
考
编辑按《爾雅釋山》:「霍山為南嶽。」〈註〉即「天柱山」,灊水所出也。 〈疏〉「《風俗通》云,『衡山一名霍,言萬物霍然大也』。」是解衡 之與霍,一山而有二名也。若此上云「江南衡,《地理志》 云,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張揖《廣雅》云,「天柱謂之霍 山,《地理志》云天柱在廬江灊縣」,則在江北矣。而云衡 霍一山二名者,本衡山一名霍山,漢武帝移嶽神於 天柱,又名天柱,亦為霍,故漢以來,衡、霍別矣。郭云:「霍 山在廬江灊縣西南,別名天柱山。漢武帝以衡山遼 曠,移其神于此。今其土俗,人皆呼之為南嶽,本自以 兩山為名,非從近也。而學者多以霍山不得為南嶽, 又言從漢武帝始乃名之,如此言為武帝,在《爾雅》前 乎?斯不然矣。」竊以璞言為然。何則?孫炎云:「以霍山為 誤,當作衡山。」案《書傳虞夏傳》及《白虎通》《風俗通》《廣雅》 並云霍山為南嶽,豈諸文皆誤,明是衡山一名霍也。 註即天柱山,灊水所出,此據作《註》時霍山為言也。此 山本名天柱,漢武帝移江南霍山之祀于此,故又名 霍山。其《經》之霍山,即江南衡是也,故上註云「衡山,南 嶽也。」
按:《漢書地理志》,「廬江郡,灊。」〈註〉天柱山在南,有祠。 按《遁甲開山圖》,「霍山南嶽有雲師雨虎,其獸又多赤 貂。」
按:《白虎通》:「巡狩南方為霍」,霍之為言護也,言太陽用 事,護養萬物也。
按《風俗通義五嶽》:「南方衡山,一名霍。霍者,萬物長盛, 垂枝布葉,霍然而大也。廟在廬江灊縣。」
按:《水經禹貢》,「山水澤地所在。」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注〉天柱,山也。《爾雅》云:「大山宮,小山曰霍。」《開山 圖》白: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江水東會希水口,出灊縣霍山西麓,山北有灊縣故 城。〈注〉《地理志》曰:「縣南有天柱山」,即霍山也,有祠南嶽 廟。音潛。齊立霍州治此。西南流分為二水,枝津出焉。 泚水出廬江灊縣西南霍山東北。〈注〉灊者,山水名也。 《開山圖》:灊山圍繞大山為霍山。郭景純曰:「灊水出焉」, 縣即其稱矣。《春秋?昭公二十七年》,「吳因楚喪,圍灊」是 也。《地理志》曰:「泚水出泚山。」不言霍山、「泚」字,或言淠水。 又東北,逕博安縣,泄水出焉。
按:《唐書地理志》:「舒州,同安郡,懷寧。」〈注〉有「皖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淮南霍山在霍山縣南五 里,宋開寶元年省為鎮,入六安。」《漢書註》:「南嶽霍山在 灊縣,屬廬江郡,一名天柱山,武帝所登,《爾雅》之南嶽 也。」
按《方輿勝覽》,淮西路安慶府,「灊山,一名灊嶽,在懷寧 西北二十里,魏左慈居此山,有煉丹房。山有二支,至 廬州而伏。今廬州治所據。」
皖山在懷寧西十里,皖伯始封之地。《漢地理志》:與灊 山天柱峰相連,三峰鼎峙,疊嶂重巒,拒雲概日,登陟 無由。東有皖水,冬夏懸流,狀如瀑布。下有九井,有一 石床,可容百人。其井莫知深淺,若旱,則殺一犬投其 中,即降雲雨,犬亦流出。
天柱峰,在皖山,高三千七百丈,周二百五十里,山東 有瀑布。漢武帝嘗登此山,即司元洞府,九天司命真 君所主也。
灊水出灊山。
皖水自霍山縣流入,經懷寧縣北二里,又東南流三 百四十里入大江。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灊山在灊山縣,縣以山得名,一 名皖伯臺,左慈嘗修煉于此,上有二嵒,三峰四洞。 皖山在灊山縣,一名皖公山,皖伯始封地。
天柱山,在灊山縣,《道書》稱「司元洞天」,漢武帝嘗登封 于此,以代南嶽。
玉鏡山在潛山縣。《寰宇記》云:「唐貞元二年,從皖山東 面忽然暴裂,皎瑩如玉,行人遠見如懸鏡然。」刺史呂 渭奏聞,因改萬歲鄉為玉鏡鄉,一名玉照。
多智山在灊山縣。《寰宇記》云:「山高九百八十丈,出茶 蠟以充貢。秋夏時有毒蛇沙蝨,人不敢登。獸有猿猴。 木多松梓,工巧所用,諺謂之多智山。」
按《廣輿記》:「廬州府霍山,一名衡山,一名天柱。漢武帝 以南岳阻遠,乃移祀嶽神于霍,又名南嶽。上有天池、 龍湫、淩霄樹。」
按《安慶府志山川攷》:「灊嶽在灊山縣西北二十里,其 山有三:一曰雪山,又名天柱,一曰灊山,一曰皖山。漢 武帝以霍嶽遠在衡山,乃移近灊山登封之,故今為 霍山,亦以為霍嶽云。灊山聳其北,皖山揖其南,兩山 削壁,如拱如輔,疊嶂層巒,拒雲概日,空青積翠,萬仞 如翔。雪山盤其東,磅礡厚重,如俯如集。霍屏袤其西」, 斷崖絕壁,如屏如立,仰摩層霄,俯瞰廣野,瑰奇秀麗, 不可名狀。有峰二十有七,其最奇者在灊山,有天柱 峰,其峰突出眾山之上,屹然獨尊,峭拔如柱。傍連二 峰,其勢鼎峙,一曰「飛來。」其巔有巨石如人置於其上, 一曰「三台」,上台如麗,中台如倚,下台如隨。其巔有七 星池、天池。其傍有獅巖,曰大獅,曰小獅。其巖槎牙如 座。其中有洞,曰「司元」空邃,可容萬餘武。石梯差差,石 欄礌礌,可遊可止。曰「桃源」,有桃花五色,其實可食。曰 黑虎,狀如虎。有煉丹臺三,相傳為左慈煉丹處。其在 皖山,有榴峰,其峰突然如結。有獅峰,其峰昂然如顧。 有印峰,石峰如印。下有九井,傍有石床,可容百人,其 井深淺不可測。在雪「山有雪崖,瀑布萬丈,瑩然如雪。 其上有蓮崖,有玉鏡池,有芙蓉山、缽盂山,中有白雲 巖,巖下有石室、石床、石壁、石門、石臼、石磴,有丹竈。傍 有石松,其松如蓋,生石上,不知其幾千年。其上有𩰚 牛石、貂鼠石、鸚鵡石、酒甕石、月牙石,其半有藏虎巖, 下有仰天湖,滀而注,可灌可沃。在霍山,視灊皖若引 若障」,高七千有二十丈,廣二百有五十里,週五百里, 道家以為「第十四洞天《司元洞府》。」
其灊東南麓曰「山谷」,一名「三祖山」,因璨師得名也。其 東有白鶴泉、卓錫泉、吳塘陂。其內。其下有石如牛,其 牛臥有龍泓,其泉有酒島在灊水涯,有簾崖,有鉤巖, 有石蛟。
是嶽也,共計峰二十二,曰「朝陽峰」,即天柱峰。有雲鶴 往來其上。
「飛來峰」在皖山右。
「三台峰」在皖山左。
《石樓峰》形若樓觀。
迎真峰。
天書峰。
《丹霞峰》頂有神丹,或現如霞。
司命峰,司命真人發祥所都降丹峰,相傳昔人降丹于許真人處。
「灊陽峰」,在司命峰後,上有獅子石。
《麟角峰》山頂最高石。
「萬歲峰」,在玉鏡峰北,真元宮東。
排衙峰,在真元宮西。
皖伯峰,在天柱山下,上有仙丹函。
《覆盆峰》皖山之巔,巨頂如盆。
「天池峰」,皖山頂有定心石、天印石,上有丹甕巖,兩相 挾,中如甕。
丹砂峰,在覆盆峰之南。傳有丹砂,人不能取。中夜或 現紅光,遠近皆睹。
「石函峰」,在皖山,削壁間有石函陷于壁中,光彩瑩然。 《香爐峰》
「毛女峰」,在皖山前。見《李庚詩》
蓮花峰,狀如蓮花瓣,中平敞,可容百人。
玉鏡峰。
《雪尖峰》。
嶺八曰「斗嶺」,在逍遙巖西,其上有地,方平如壇。 趙公嶺,在三祖山後。趙真人嘗居巖下,其上有下棋 石、試劍石。
金仙嶺在真源宮後十里。
煉房嶺。
雪珠嶺徑通仙人臺,上有碎石圓如珠。
《石壯嶺》。
岡嶺即「白鹿。」見處。
九曲嶺。
《崖五》曰「道士崖」,在石函峰西南,遠視如羽人端笏而 立。
獅子崖在天柱山下,有路通天池絕頂。
「仙桃崖下」,煉丹山產桃處。
「仙女崖」在白水澗側。
《金雞崖》在吳塘水南涯。
巖十二曰「白鹿巖」,其上有洞穴。
朝真巖在真源宮前,其上「迎真亭。」
虎頭巖在真源宮東極高處。
水晶巖,在司元洞下,其巖直通滄海。昔有道人懸巖 採藥,見一處煙霞清絕,有洞門幽曠,峰巒奇特,冠絕 諸處,真司元洞天也。懸崖絕隔,人不能到。
焙藥巖上煉丹五里,左真人焙藥處。
《逍遙巖,上煉丹》。
龍吟巖。
《虎嘯巖》。
滴水巖。
大獅巖。
白雲巖亦名「虎頭巖」,魯道人結庵處。
西風巖。
源四曰「天柱源」,在朝天峰下,乃閭丘方遠棲處。 桃源,昔人曾結庵其上,種朮
蒔茶源下田數畝,所收可以卒歲,物不外求,遊人罕 至,山川風物,如在世外。
白水源,在灊山西南,飛瀑千丈,上連藥真人茇舍,眾 山圍繞,景物絕佳。
洞十。曰「丹霞洞。」
司元洞,在朝陽峰天柱之間。
黑虎洞。
香泥洞,在真源宮後。相傳唐明皇開元間,遣使齎額 特出「泥,其泥香。」
桃源洞,在源上。
《水簾洞中煉丹》。
「蓮子洞」,昔道士附書。一人來此,敲石投書,石開,童子 引入,與麥三升,其人出門,怒擲于水,石皆瓜子。金。 「白花洞」,
劍仙洞。
毛人洞,相傳夜有毛人曾聽經。
臺四曰「高奔臺」,在存真庵東。
仙人臺,白鹿巖東北,廣五丈,其面甚平,中有仙人足 跡。
「定心臺」,天池之北,花峰之南。方廣數丈,下臨千仞,視 之慄慄。
《照陽臺》,夕陽所照,光彩射空。
池三,曰「盆池」,在皖山巔。
《天池》池有二,清瑩澄澈。
七星池,環列七池,其形如斗。
按《灊山縣志山川攷》:「灊嶽在縣城西北二十里,周封 皖伯地,一名皖公山,今為霍山,亦以為霍嶽云。又名 副南嶽,又土名萬歲山。」《漢書地理志》云:「皖公山在灊 山,與天柱峰相連。其山三峰鼎峙,疊嶂重巒,拒雲概 日,登陟無由。」《開山圖》云:「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山 中景物,瑰奇秀麗,不可名狀。」
《古蹟攷》:「照陽臺在皖山間,夕陽所照,光彩射空。」 皖伯臺,「《府志》云:在舊府治太平寺前。」又:張叔豫云:「灊山亦名皖伯臺,在縣西北二十里,五祖演于太平寺 送佛眼,有『皖伯臺前送別時』句。」
祭臺在皖山之麓。漢武帝祭嶽處,今祭皖山于此。 拜嶽臺在旌駕橋旁。漢武帝拜嶽處,亦曰「拜仙壇。」 舒王臺在縣治南,即《舒臺夜月》。
「五雲亭」在灊山。
靜山堂在灊山舊郡內,王荊公詩云:「皖城終日靜如 山。」後因以名堂。
太子閣,梁昭明太子讀書處,在天柱寺,至今石上有 「太子閣」三字。
繆家坦菴在皖山後,皖澗寨旁。
飛來峰菴在皖公菴右,飛來峰下。
皖公菴「在上煉丹,右有呂少卿草堂。左視傾盆峰,右 接麟角峰。四壁峭立,其下,乃瓊陽川也。仙花異草,四 時不彫。」
晴雪菴在天柱晴雪下,僧妙恆建。
頤真菴在灊山之上,舊為趙伯陽真人上茇舍。宋紹 興間,道士趙廷臣築室居之,太守張公淵為徙舊頤 真菴于此。其弟子輩黃冠十餘人,殿宇參差,殊為高 勝。白玉蟾詩有云:「鑿開風月長生地,養得煙霞不老 身。匡俗當年仙去後,不知丹訣付何人。」
南嶽副祠在灊山前,軒轅氏以南嶽為副。
五嶽祠在真源宮左,漢武帝建,祀泰、嵩、恆、華及灊封 「東嶽齊天大生仁聖帝,南嶽司天大華昭聖帝,西嶽 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安天大真懸聖帝,中嶽中天 大寧宗聖帝。」至明漢時,燎亭猶存,明末寇焚。
西峰廟在清朝鄉,縣北三十里天柱山。
崇慧塔在天柱寺前塔嶺。
元尊宿塔元白可尊宿涅槃。巡撫張建塔于天柱寺。 鼎新殿宇。一時稱盛云。
皖山書院在灊山舒王臺上,即天寧寺故址。中為明 誠堂,東西皆為書舍,前為儀門、戟門。知府胡纘宗「聞 程伊川、朱晦翁嘗至灊而游,定夫、黃直卿二先生又 皆有治蹟于灊,可以為諸士子入道門庭」,故謀之縣 尹許儼,撤僧寺而為此中祀二夫子,配以二子,使灊 之人士向往依歸焉。後復為天寧寺。
按《廬州府志山川攷》:霍山在霍山縣西北五里,一名 衡山,一名天柱。漢武帝南巡,以南嶽衡山遠阻,乃移 嶽神於霍而祀焉,又名南嶽山。山頂有天池、龍湫、風 洞、嶽井、試心崖、凌霄樹。又有綠水池,旱澇如故。」 按《霍山縣志南嶽》篇:「古南嶽即霍山也。虞舜南巡狩 始至此。峙于邑之西南,群峰拱衛,崒削插天,屏障環 列。《稽古圖經》,「大地之勢與脈,起自崙崑入中國,而為 三大幹,中幹最大。自關中岷峨至中嶽,嵩高為祖,江 淮兩瀆夾送,歷商城、黃梅而入霍山,為天柱。禹奠高 山,漢武帝攷讖緯,皆以霍山為南嶽,故祭其神于此。 至隋開皇九年,始定衡山為南嶽,廢霍山為名山矣。」 霍山即天柱山,高以丈計者,凡三千七百;其週以里 計者,凡二百五十。漢武帝登封,尊為南嶽,道家謂之 「司元洞府」,九天司命主之。
灊臺去縣三里,在古城西。一山突兀,砥柱河中,狀如 石臺。臺有寺,頂建觀瀾亭,亭下石崖鐫「赤壁」字。後有 二小山,亦在河中,居上流曰雙眉。登臨覽勝,無踰此 地。
雙山在縣西五里。兩山並峙水中,與灊臺相望。 風洞在南嶽懸崖間,常有風旋繞而出,故名。
指封山,在縣東三十里。漢武南巡歸,登復覽山,見此 山峰峻拔,乃指封為霍嶽之副,故名。
南嶽神祠在霍山頂傍,附雷太保祠。雷名萬春,守睢 陽,死節者。
唐《大德碑》,在霍山頂,知府馬公金詩云:「洗認碑題大 德年。」又元小碑。
灊臺寺在縣西五里。石狀如臺,砥柱中流有古剎。臺 四面皆水,雙山居其上流,乃霍之勝景。漢武帝元封 五年敕建。
會勝寺,在縣南三里,即天柱寺。內有古佛古爐,乃至 正時流傳者。山門外有楓樹一株,大可數丈,圍「會勝」 鐘聲,亦景之一也。
萬卷堂在霍山上。舊傳焦狀元讀書處,其址猶存。
灊山部總論
编辑《野客叢談》:
論南嶽
编辑張翠微云:「南嶽有三:一衡陽之衡山,二廬江之霍山, 三舒州之灊山。漢武帝以衡陽遼曠,故移其神于廬 江。今土俗皆號為南嶽。」又《九域志》云:「舒州懷寧縣有 灊山,為漢之南嶽,一名天柱山,即漢武登灊天柱山 是也。」按南嶽有二也,非三也。舒之南嶽,即廬之南嶽, 非有異也。廬州古廬子國,即春秋舒國之地。張揖《廣雅》曰:「天柱謂之霍山。」《地理志》曰:「天柱在廬江灊縣。」漢 武帝移嶽神于天柱。天柱亦為霍山。是則霍山與天 柱一而已,南嶽豈三耶?
灊山縣志
编辑《山川志》
编辑
按:《舊志》謂灊、皖、天柱為三山。予曾親陟山椒,見峭拔 如柱、屹然獨尊者一峰耳。曰灊、曰皖、曰天柱,即此山 也。其飛來、三台等峰,具有名稱,且與此峰絕不類。從 古說山者,曰舒州灊山最奇絕,曰青昊皖公山巉絕 稱人意,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此一山三名之左券也。 脫以中一峰為天柱,而以旁連者為灊、為皖,乃縣以 「灊」得名,郡以「皖」得名,洞天以灊山名,周大夫稱皖伯, 舍其最者,名其次者,必不然矣。
按《爾雅》云:霍即天柱山,灊水所出。《水經》云:「霍山為南 嶽,在廬江灊縣西北。」閱《衡山志》別無霍山,則灊山亦 名霍山矣。唐進士邑人曹松賦霍山曰「七千七百二 十丈,正協洞天」是也。又按《南嶽記》云:衡山,五嶽之南 嶽也。至于軒轅,乃以灊霍為之副焉。至漢武南巡,又 以衡山蔓遠,乃徙南嶽之祭于廬江灊山。此亦承軒 轅副義也。然《虞書》「至于南嶽」,註云:「唐虞以灊山為南 嶽,非衡也。」竊意舜五月南巡,八月且復西巡。若平陽 底衡,恐非三月所能還。則漢武南嶽之祀,固承其副, 殆由來于舜歟?
又曰:「古今稱天柱山,本指天柱峰而言,乃今天柱寺 一方土名,概云天柱山。豈不以峰之邐迤東下者,總 之為山,而其實不出天柱耶?然則山與峰,要之有辨。」
灊山部藝文一
编辑《嶽祠論 》晉·何琦
唐虞之制,天子五載一巡狩,順時之方,柴燎五嶽,望 于山川,遍于群神。故曰「因名山,升中于天,所以昭告 神祇,饗報功德。」是以災厲不作,而風雨以時降。及三 代,年數雖殊,而其禮不易。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 著在《經記》,所謂有其舉之,莫敢廢也。及秦、漢都西京, 涇、渭、長水,雖不祀典,以近咸陽,故盡得比大川之祠, 而正立之祀,可以闕哉?自永嘉之亂,神州傾覆,茲事 替矣。惟灊之天柱,在《王略》之內,舊臺選百戶吏卒,以 奉其職。中興之際,未有官守。廬江郡常遣太史,兼假 四時禱賽,春釋寒而冬請冰。咸和迄今,又復隳替。計 今非典之祠,可謂非一。考其正名,則淫昏之鬼;推其 靡費,則百姓之蠹。而山川大神,更為「簡缺,禮俗頹紊, 人神雜擾,公私奔惑,漸以繁滋,良有以也。頃國家多 難,日不暇給,草建廢滯,事有未遑。今元憝已殲,宜修 舊典,嶽瀆之域,風教所被,來蘇之眾,咸蒙德澤。而神 明禋祀,未之或甄,巡狩柴燎,其廢尚矣。崇明前典,將 俟皇輿北旋,稽古憲章,大釐制度,俎豆牲牢,祝嘏大 辭,舊章靡記。可令禮」官作式,歸諸誠𥳑,以達明德。馨 香如斯而已。其諸妖孽,可粗依法令,先去其甚,俾邪 正不黷。
遣祭霍山詔 宋孝武帝
编辑江漢楚望,咸秩周禋,禮《九疑》于《盛唐》,祀《蓬萊》于渤海, 皆前載流訓,列聖遺式。霍山是曰南嶽,實為國鎮,韜 靈呈瑞,肇光宋道。朕駐蹕于野,有事岐陽,瞻睇風雲, 徘徊以想。可遣使奠祭。
祭霍山議 丘景先
编辑大明七年,有司奏:「奠祭霍山,未審應奉使何官,用何牲饌,進奠之日,又用何器?殿中郎丘景先議」 ,詔可。
修祀川嶽,道光列代,差秩珪璋,義昭聯冊。但業曠中 葉,儀漏典文尋姬典,事繼宗伯。漢載持節侍祠,血祭 霾沈,經垂明範,酒脯牢具,悉有詳例。又名山著珪幣 之異,大冢有嘗禾之加,山海祠霍山,以太牢告玉,此 準酌記,傳其可言者也。今皇風緬暘,輝祀通嶽,愚謂 宜使以太常持節以太牢之具,羞用酒脯時穀,禮以 「赤璋纁幣。又《鬯人》之職,凡山川四方用蜃,則盛酒當 以蠡桮,其餘器用,無所取說。按郊望山瀆,以質表誠, 器用陶匏,藉以茅席。近可依準山川以兆,宜為壇域。」 參議景先議為允。令以兼太常持節奉使。牲用太牢, 加以璋幣,器用陶匏。時不復用蜃,宜同郊祀以爵獻。 凡有饌種數,一依社祭為允。
霍山賦〈有序〉 唐皮日休
编辑臣日休以文為命。士所至州縣山川,未嘗不求其風謠以頌其文,幸上發輶軒使得採以聞。六年至壽之駢邑,曰霍山,山故嶽也,邑贅于阯。至之二日,離邑一舍,望乎嶽,將頌之文也。及見之,則目乎戇?手乎嚲?心乎竦?神乎瞀?始欲狂其文,寫其狀,如丹青之不差也;頌其風,文其謠,如金石之永播也。既而其精怯然搏「敵,躁然械囚,紛然棼絲,恍然墮空,浩然涉溟,幽然久」則知才智之劣,如耄而加疾,將杖而奔者。於戲霍山之靈哉!將「閼于神而愚之耶?抑有所達而托之耶?」其辰既浹,其精忽渝,怯然
「而勝,躁然而適,紛然而靜,恍然而安,浩然而濟,幽然而愈,如壯而能決,將陣而能敵者。」 于是狂其文,寫其狀。辭曰:
「太始之氣,有清有濁,結濁為山,峻清為嶽。」其山厥臣, 其嶽惟君。惟南之鎮,曰霍為尊。嶽之大,與地角壯,與 天勍勢,荊豫華蒿,清沂兗岱,如垤而秀,如塊而銳。嶽 之高,千仞萬仞,蒼蒼茫茫,日月相避,其光望之數百 里外,為天棟梁。嶽之尊,端然御極,竦然正位,靜然而 聽,凝然而視,其體當中,如君之毅。其屬者如駢,其拇 如枝,其指若卑,其儀若肅,其位嶽之氣,其秀為春,其 清若秋,其翠如雲,雲不能麗,其色如煙,煙不能鮮,若 雨收氣爽,丹青滿天,嶽之靈,「其神不眹,其報如響,若 雨用淫,嶽能廓之,若歲用旱,嶽能澤之。」嶽之德,生之 育之,煦之和之,開蘤染卉,淒淒迷迷,藻繢數百里。嶽 之形,「有雲騖鶩,其勃如怒,有泉烈烈,其來,如決叱豐 隆奔列缺,轟然霹靂,天地俱裂。嶽之異狀,其勢如危, 或不可支,若不可維,或仰而呀,有如吮空;或俯而拔, 有如攫地。其曉而東,有如貫日;其暮而西,有如孕月。 有水而脈,有石而骨,有洞而腹,有崿而節,或銳而勵, 或斷而截,或迴而馳,或低而折。」其《經》之怪之,祥之詭 之,千種萬類,繄不可得而詳記。因神狂不能自主,殆 而寐,夢一人,絳衣朱冕,怪貌魁形,曰:「余祝融之相也。 夫霍山君之故治也。爾賦之誠,形矣,勝矣,怪矣,典矣。 然義有不備,帝俾余莅。」夫古有五嶽,霍居其一,所以 五嶽相邇者,唐虞之帝,五載一巡狩,一載而遍,上以 覲侯,下以存民。侯有治者陟,不治者黜,民有冤者平, 窮者濟。洎唐虞已降,皆燔柴于霍,我帝用饗其禮,至 周且冊,而命我與諸嶽星列中國。自漢之後,乃易我 號而歸于衡,故祝融遷都,命余守霍。今聖天子越唐 邁虞,而廢巡罷狩,余之封內有可陟可黜、可平可濟 者,是聖天子無由知之。爾能以文,請執事之達者,易 衡之號以歸于我,請天子復唐虞黜陟之義。故爾之 將賦,余閉遏爾懷,而不爾文。帝曰:「有衡既遠,有狩心 勞。惟霍之邇,斯號可復。賦者有能言,胡不俾帝命,余 錫爾文,爾無忘也。」臣曰:「請惟神命。」既覺而書。嗚呼異 哉!
皖山禱雨文 獨孤及
编辑「頃緣亢陽不雨,粢盛將飯,以人願,乞靈于神,謂必肸 蠁,遄賜介福。俄以浹月,未蒙降衷,潤礎不御,觸石無 望。稼穡盡瘁,溪澗將竭。豈有悔怒,將為毒痡。不然,何 瘨我以旱,使滌滌至此?今元元怨咨,皇帝旰食,下罪 己之詔,崇群神之祀,將以敬恭之懇,邀福明神。神其 沛然迴慮,驟降以雨,使枯苗復生,飢者得食。上以應」 聖主乾乾之心,下以副萬人顒顒之望。是人性與神 存亡,敢不以「太牢」、「少牢」剛鬣翰音之薦,以為神明,以 報純嘏。若猶涸陰蓄蘊,蟲蟲如初,神則不明,下人將 何以賴?亦當徹馨香之奠,寢明禋之儀。祭禮興廢,在 此一雨。
別灊山文 李翱
编辑翱自去歲,來臨此邦。遭罹炎旱,淮左畢同。鄰郡竄亡, 十室六空。惟此舒人,安業于農。我政無能,遭此歲凶。 災同報異,乃神之聰。事幸無敗,譽斯有融。遂忝帝命, 復官南宮。皆神所祐,我亦何功?將赴京邑,路沿大江。 遣師告辭,神鑒余衷。
送謝員外往灊山序 南唐徐鍇
编辑淮南有灊霍者,古之南岳也。天柱高山,無物不有。於 此藏精降神,觸石吐雲。九光五德,固元聖之所遊化 焉;浸靈儲慶,亦天帝之所會昌焉。熊熊魂魂,建福上 國,秩在祀典,祠官職之。獻歲發春,虹光照渚,帝出於 震,肇紀元辰。男邦趣玉帛之程,戚里盛絲囊之會。康 衢昧者,常歌不識之力;華封逸人,猶祝千年之壽。況 乎英王密戚,體國朝端,薦祉邀祥,既歸靈岳。投金奠 玉,允屬元僚。有若記室儀曹郎,以風流儒雅之懷,祗 莊雍穆之操,抽毫進簡,初起右筵。志慕沖虛,願循《長 道》。軺軒鳳轝,別蓋雲巡。青山萬重,飛雪千里,岡巒迴 互,寒暑悶虧。非北渚之秋風,即西山之爽氣。流盼之 賞,不其猗歟?而青山之陽,翰林之廬,室;敬亭之麓,吏 部之溝池。才運不齊,心跡若是。長想之際,獨無情哉! 下官名與實乖,心為形累,簪筆無南山之彩,秉耒乏 南岡之坡。進辱府庭,退負丘壑。嗟乎!此獨何心,聞飛 蓋之往,森然若面林麓之賞矣。登高能賦,方仰矚於 行軒;送人以言,敢自誣於薄技。敬賦詩一篇,以為餞 別云。
灊嶽禱雨文 元余闕
编辑具官余闕謹告于《南嶽灊山之神》曰:「凡列于天地之 間者,吏食君祿,以治其爭訟;神享君祀,以禦其災患。 無非事者也。自盜之興,同安之民,農失其業,商失其 資。吾日夜憂所以圖利之、安集之,以思報君食。然自 去歲以來,苗田屢旱,雨澤失時,百姓飢死。此則非吏 之所能為,而神之責也。夫所為神者,以聰明正直,而」 能福善禍淫者也。昔者兇盜燔爾宮廟,燬爾粢盛,而吾民抒忠義以殄滅之,而神乃禍民而福盜。所謂福 善禍淫者安在?吏或不職,以愆天和,神乃降災于民, 而不降災于吏,所謂聰明正直者安在?夫群神雖眾, 各有攸職,能興雲致雨者,惟山川之神耳。爾神受命 作嶽司命之寄,在東、北、西三神之上。又吾同安封內 之神也。水旱之責,不于汝而奚歸?今白露將近,雖雨 無及。茲與神期,「三日大雨,田禾成熟,將率吾民修爾 宮廟,奉爾祭祀。不然,將與民圖變置。汝其毋悔!」
皖山圖序 明張叔豫
编辑安慶,古舒國。春秋時皖伯始封,故稱皖城。其城南則 九江,北則三楚。按《圖志》:「灊山、皖山、天柱山三山鼎居, 仰摩層霄,疊嶂屏擁,俯瞰廣野,瀑布垂于上,九井次 于下,深莫測其底。旱年祭之,出雲以雨一方。」山甚高, 人跡罕至,長淮之扞蔽也。灊山一名皖伯臺,在縣西 北二十里,有峰四:曰飛來,曰石榴,曰獅子,曰三台。池 二曰七星,曰飲馬巖二曰獅子,曰老獅。洞四曰桃源, 曰石門,曰梅隱,曰黑虎。天柱山其高以丈計者,凡三 千七百,其週以里計者,凡二百五十。漢武帝嘗登封 此尊為南嶽道家謂之「司元洞府」,而九天司命真君 主之。其天柱寺有峰六:曰佛子,曰蓮花,曰登仙,曰玉 鏡,曰臥虎,曰月華。亭三曰青雲,曰正宗,曰步月,橋一 曰登真。其真源宮有泉二曰丹霞,曰白鶴,石一曰立 鶴。其五嶽祠有原一曰野人橋,一曰旌駕壇,一曰丹 仙,又名拜嶽。其山谷寺,梁時寶公所創,今三祖是也, 鑑智禪師真身塔在焉。寺西北有石牛洞,前有七佛 塔,泉一曰卓錫亭三曰真祖,曰止泓,曰涪翁崖,曰詩 崖島,曰酒島盆,曰石盆。其天祚宮有門曰「洞天」,井曰 「九龍」,泉二,曰《梁公》,曰「飛龍」,亭二,曰《瀑布》,曰「噴雪」,大率 如此。而江山之向背,朝夕之晦明,草木之幽香,雲煙 之秀色,與夫光風霽月,浮嵐軟翠,千態萬狀,白鹿驟 于崇岡,黃鳥鳴于喬木,隱士對之而怡神,禪僧觸之 而悟道。彼樵童牧豎,徒有耳目,漠然若不聞見,況瑣 瑣之繪畫,區區之辭賦,又焉能盡其勝哉!嘗嘆古今 人心不同,古人遊于天下,不出戶庭而周知天下,今 人遊于人間,不能轉物而為物所轉。悲夫!按是圖,觀 是說者,其必有所感也。
南嶽碑記 吳蘭
编辑南嶽山,即霍山。漢武帝南巡狩至盛唐,以衡山遠阻, 即古南嶽而祀焉。一名副衡山,一名天柱山。國初附 於六,為故埠鎮巡檢司。弘治間,用言者建議,改鎮為 縣,割六之興賢、開化二鄉隸之,而嶽因在境內焉。至 于今六十年餘矣。嶽去縣六七里許。唐皮日休賦:「壯 與地角,勢與天勍。」宋曹灼詠謂:「展來似翅,開去成蓮。」 皆言嶽之硉矹也。嶽之巔中為嶽祠,東為雷萬春祠。 張睢陽名將,面中六矢不動者,原無可考,今稱榮祿 大夫。祠之北為萬卷堂,相傳焦氏鼐嘗讀書于此,後 掇首第,遺址尚存。堂之東為天池,池方數丈,靈泉淵 淵,旱暵弗竭。循嶽而下,迤東數百步,峭壁高數千尺, 為百虎崖。迤西數百步,峭壁高數千尺,為試心崖。兩 崖對峙,危石側立,下瞰層麓,若展翼然。循嶽而南,狹 徑躡足,陡不容立。歷數十步,小竅深窈,容五六人,可 坐可臥,以息遊者為「風洞。」循嶽而下,迤北狹徑穿出 平曠數百步,靈湫幽沉,喬木覆翳為龍井。龍井之旁, 樹如冬青,高數百尺。春月吐花,純白而香為碧桃。與 嶽祠之中,樹如桂葉「而細,秋實如小豆而赤。為凌霄 者,傳自漢武手植,碧桃如故,凌霄歲久,祇存其根。」荄 云「窮嶽之原,由小室而東與桐柏相屬,脈絡綿延,不 遠千里而分合。迤𨓦嶽山坐鎮萬峰羅立,若兒孫然。 東眺則指峰翠削,獨當一面而復覽北據蹲踞如獸, 北溪澄練。西眺則梅尖頓笏,松嶺榜懸,野溪環帶,潛 臺砥柱,而九公如畫,真淮南之奇觀。」予嘗枕嶽構廬, 老境徜徉,信宿之夕,神颯颯然,勢若奔馬掀雷電,須 臾風止,甚雨如注,一沛三朝。茲山之靈,杳冥不可測 如此。嗚呼!名山大川,孕秀毓奇,有關氣運,古今天下, 炳然烺然,尼丘誕孔,鳧嶧誕孟,久矣。矧嵩高降神,生 甫及申乎?聖賢而下,乃若河南二程,蜀西「三蘇」,英雄 豪傑之生,非偶然者。今其流裔,蹤寄吾霍,繼自今日, 安知無若人者鍾靈茲嶽,為天下之英邁乎?予既老 耄矣,重有望于將來。
遊灊嶽記 邢址
编辑大江之北,皖公、天柱、灊嶽三山鼎峙,為舒境之勝,然 僻遠罕至。維邑西十五里有山谷寺,釋寶誌之所卓 錫,宋黃太史之所樂遊,因取以自號焉者,為尤勝焉。 嘉靖丁酉孟春,予按楚粵,自江南陸行,悵望九華,輒 欲登而雨弗克。出池口渡江而北望皖城諸山,崒峛 天表,因慨念之。九華既弗遂,已得一登灊嶽,亦可償 夙願也。次灊山會春,喦高子通家友也,而同年馮子 自給諫以言忤時宰,出貳灊,事尤契合,因喜茲遊之 得遂,而二子亦夙約以俟。至日,高子偶抱病弗能偕, 與祐山肩輿而行,出邑西郭,經田野間,民居多植竹 為籬,孤梅橫出籬外,花開正繁,籬下竹萌亦茁茁漸長。行六七里,溪曰「沙河」,淺而廣,跨以木橋,袤稱之而 隘,僅容輿。俯視溪流,危怖弗寧。渡橋循溪而行,溪旁 有輪,著水左右,曰水輪也。山雨溪漲,縛竹為筒,水驅 輪轉,筒自挽以灌田,無庸人力也。因嘆息丈人于桔 槔,尚惡其機,觀此尤可慨也。復五六里,抵山麓,有民 居數十家,僧道分列而迓。復里許,至谷口,石橋跨亭, 亭曰西林。橋傍石碑鐫「灊嶽」二大字,前守胡可泉書 也。仰盼山椒,迥出霄漢,梵宇浮屠,歷歷可觀。入谷口, 左山劈崖為路,右山合谷為澗,水潺潺。從橋入溪,行 數十步,至寺門,曰山谷寺。入門,路漸高,復數十步折 而東,松竹交蔭,為天王殿。磴道漸陟峻,乃下輿躋躡 而上,入佛殿觀制度掀豁壯麗,雅與山稱。殿後轉折 而西,憩僧舍,瀹茗解帶。復上至三高亭,兩膝已酸,喘 喙漸急,小休焉。西𣊟澗水,懸崖瀉石,可玩可聽。泉自 山谷石牛洞出,雖亢旱不涸。從亭東復上,入石門,右 有小塔,內一佛拱而立。至此磴道愈峻,膝益酸,氣益 喘,乃與「祐山」相挽而上,至塔殿,回顧四際,兩山夾抱 而出。中一山為寺,高可二里許,廣不及一,「幽邃谺豁, 中空外塞,長溪遶麓,奇峰環拱,真幻境也。宜達賢高 士至此注意焉。」塔七級,云天寶時建者。南竇塑璨師 像,龕燈熒熒,佛香襲人。北有級,可登坐塔後殿進。諸 生問之,捧一卷至,展誦之而遺跡俱載。所云鶴錫事, 多幻妄,異端每持此惑世,未可信也。卷尾一記,序諸 形甚悉,文出熙寧人,而隱其名。因與祐山論昔魯直 愛此蒙號,而漫無識記,何也?訪縣志,曰:「舊有志,散失 久矣。」予曰:「志所以備故實,昭鑒戒,雖小邑不可缺,宜 速圖之。」祐山曰:「唯唯。更得子之文,蓋可從事矣。」乃下 燕于東佛堂,後有觀音閣,如負峭壁,甚斗絕,相傳達 摩所鑿者。欲訪石牛洞、三祖墓、白鶴觀諸奇蹟,而日 已晡舂,弗果往,乃下山從故道歸,至行臺已一鼓矣, 早束裝行。祐山將之郵亭,復申前請。晚寓太湖縣,因 次其事以復祐山。匪曰《紀遊勝》,蓋欲速考志也。
遊皖山記 石簡
编辑「予嘗異誌公卓錫事,又嘗讀璨師《信心銘》而悅之,遠 莫能致,徒切懷思而已。」嘉靖丙申,自高涼移皖,喜慰 平生,而未始有暇日。茲將以考績去,乃九月四日,亟 走文殊寺宿焉。鐘定,半峰上人始至,對榻談今昔,夜 分就臥,明發薄暮入山,灊大夫王君玉汝介其僚屬 以金子珸至。又明日,歷百磴上,禮師覺寂塔下,聶子 瑩亦迤𨓦而來。塔外旋中空,出入相制,與他塔異。躋 躡處石半銷,蓋自唐天寶及今,殆千餘年矣。苔莓不 茁,鳥雀不棲,屹屹立如當代。俗傳歲有龍來洗塔,則 雷電晦暝,腥風撲鼻,令人生恐怖。予與金子躋級眺 遠,群山如圖,然猶未見其源也。命輿人往觀焉。升半 巔,聶子塘從山陰來,若有期而來者,時皖峰尚在雲 中,須臾,林霏盡開,七巒戟列,黛麗拔巀,酷類五老諸 峰,即漢武所謂南嶽而封焉者也。其最高處為飛來 石,南下突起為四望峰,左為天柱峰,又右為蓮花峰, 少折而南為虎頭巖,巖下高注為真源宮,即白鶴止 處。右為九井山,山高而斷,風從西來,又名「九井西風」, 為雲雷起處,為武帝瞻拜處。回望南山,為趙家嶺,嶺 下伏而起如龍蛇,百折而止為卓錫峰,即師塔所。其 石如璧、如玉,如金星,其水夾兩澗如抱,合流于山門, 入于河,岐于灊,會于山口,達于江。窮幽極奇,真天造 也。顧謂半峰曰:「山形何如?」半峰曰:「匡廬較雄壯,若牛 首獻花,則不逮遠矣。」予曰:「法堂視曹溪若攢促,彼幽 栖祖堂,則不逮遠矣。」蓋地靈人傑,古有是言,而法性 真空,本自無相。是故與其揣高卑,窮大小,誠不若兩 置之為愈。就茲遊觀之,或雨或暘,或晦或明,秋暑未 除,黃埃拂面,清塵解燠,實維雨功,而奪路泥途,行人 以為病。方其晦時,咫尺不相睹,而晴空萬里,乃察秋 毫,愛憎係之矣。半峰其亦知之否乎?對境「如如,不起 分別,剎那間即見本心。循此以往,遍諸沙界,悉得無 礙無礙無漏真詮乃見前。然則道豈遠乎哉?術豈多 乎哉?」半峰曰:「然。」乃降觀石牛洞,洞在流水中,尋唐宋 人石刻。前守胡可泉氏刻最工,力倦詠歸,而白日已 西擲矣。半峰曰:「茲遊也,不可以無紀。」遂次之,且以告 諸嗣師者。半峰前天界住持善詩三子皆應天解,為 灊望云。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