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36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目錄

 百丈山部彙考

  圖

  考

 百丈山部藝文一

  遊百丈山記        明陳芹

 百丈山部藝文二

  百丈山          唐宣宗

 百丈山六詠         宋朱熹

 百丈山部紀事

 百丈山部雜錄

 黃蘗山部彙考

  圖

  考

 黃蘗山部藝文

  黃蘗寺茶花二首      宋蘇轍

  遊黃蘗山二首        倪思

  前題          明陳泰來

 黃蘗山部外編

 馬跡山部彙考

  圖

  考

 馬跡山部藝文

  登馬跡山        宋范仲淹

  前題           周伯琦

 馬跡山部外編

洪崖山部彙考

  圖

  考

 洪崖山部藝文

  洪崖          明陳弘緒

  洪崖井           胡儼

 洪崖山部雜錄

 洪崖山部外編

 仙巖山部彙考

  圖

  考

 仙巖山部藝文一

  游仙巖圖記        明危素

 仙巖山部藝文二

  仙巖二首        唐王貞白

  題仙機巖        宋白玉蟾

  仙巖            闕名

  題仙巖         明鄭明選

  前題           吳士驥

 仙巖山部雜錄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六卷

百丈山部彙考 编辑

唐宣宗潛遊之百丈山

《百丈山》一名「大雄山」,在今江西南昌府奉新縣西北 四十里,即唐宣宗潛遊地也。

按宋王存《九域志》:「百丈山在奉新縣,危泉飛下千尺, 又名大雄山,唐宣宗遯跡之地。上有流觴曲水,即宣 宗所鑿。崖際刻法正禪師碑,柳公權筆也。」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百丈山在南昌府奉新縣西北 四十里,馮水倒出,飛下千尺,故名。以其勢出群山,又 名大雄峰,周迴四十里。唐宣宗嘗潛遊至此,題詩」 按《南昌郡乘輿地志》,百丈山在奉新縣西北四十里, 一名大雄峰。

按《奉新縣志》,「百丈山在縣西四十里。」

野狐巖在百丈山後。昔大智禪師說法,有老人日來 聽法,師問之曰:「某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因誤答一轉 語,墮五百劫野狐身。」師曰:「大修行人還落因果也無?」 某曰:「不落因果。」師曰:「何不道不昧因果?」老人言下豁 然,作禮而去。明日,有老狐坐化巖下,師以僧禮茶毘 之。

大義石在百丈山寺之西南。住持惟政禪師坐石命 眾開田,曰:汝與我開田竟,我為汝說大義。眾開田竟, 請師說大義。師展兩手,故名。相傳師示寂時,有「石開 一拳,吾當再來」之記。今石生紅柏一株,石因開焉。 筍石在百丈山寺之後。有石二枚,相對而立,尖秀如 筍,故名馮水在縣南一百五十步。其源發于百丈山,流為潭, 深可載舟。舊《圖經》云:「昔漢徙東馮氏之族于海昏故 里,水因以名也。」東北至新建義興,與靖安、安義之河 合,至塗埠,又與寧州武寧、建昌之河合,至蘆潭入豫 章江。北流出鄱陽而入大江。

馬投潭在縣治西四十里中會村。相傳,唐司馬頭陀 精堪輿,有神術,嘗為百丈大智禪師卜今寺址,囑云: 「俟我出千里外而後架屋,不然將不利于我。」言訖辭 去。翌日師開址,怪變百出,師不為動。神遂跡頭陀,至 中會村,頭陀知不免,乃赴水而沒,從中會村之北山 井中出。後人因名其水為馬投潭,山為頭陀山,井為 「司馬井。」

百丈寺在縣西一百三十里。唐大智禪師初建為鄉 導庵。後唐宣宗敕建大智壽聖禪寺,賜租贍僧。柳公 權、趙孟頫勒碑干寺之靈境亭。

定慧禪院,在新興縣。相傳司馬頭陀為百丈山神追 急,投潭入水,既而從寺後井中出。故今山名「頭陀」,井 名「司馬寺」,創于梁天監二年。

《古蹟攷》:「木人塚在百丈山大智寺之東南。相傳大智 禪師創寺,木人為之開田。師過督之,木人讖云:『百丈 好大坵,十年九不收』。今果然。」

黃犬塚,在百丈寺西六十步。相傳大智禪師說法,黃 犬嘗來座前竊聽,犬死,以僧禮葬之。

百丈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百丈山記        明》·陳芹

予讀《五燈會元》,慕百丈之宗風,又讀《百丈清規》,今諸 叢林所守者,知茲山為昔唐宣宗禪棲之地。歲甲子, 予尹新吳,問山去縣百六十里,大半皆高山廣谷,溪 澗重阻,蓋自昔宦遊好事者終鮮至焉。時三月,予以 公事至,其半途遂進止于蔡吏部之家。時主人在留 都,其弟仲玉子公輻款于山閣甚歡。暮雨甚,從者意 懈。越宿霽,遂奮然偕二子往詣。然至巔皆田瀵,四散, 滿其上畦及于下畦,無慮雨暘。其不可田者,盡樹大 竹,從風靡如流雲。亭午始至。寺在山谷窅無民居。少 憩至塔院,尋柳公權石刻,天下師表,大書僧云:「久失 所在。」迨緣崖而上,有宣宗流觴曲水,鑿石所成,曲折 重旋,形方而巧,上有「巨石刻」二字,石盡泐不可辨。西 有石壁,嶮巇榛莽不可窺。意不止,命痛芟之,亦無所 見。令眾用刀刮莓蘚,報有字跡,盡除之。上刻《漢篆》,大 二尺許,剝蝕過半,下刻「天下清規」四字,大近二尺,真 柳公書也。用楮墨摩之,字殊古健,甚中楷法。再上有 石筍如人立,山有艸花如蓮,名「山蓮。」盡歷諸勝,得書 為奇。將歸刻石,與好書者共評。「古今大書惟米南宮 為最,獨惜其無真書,而柳有大楷不見于世。迨今始 出,喜茲遊之不虛也。」薄暮逢月望,令人吹簫崖阿,吟 嘯至夜分,明日返。

百丈山部紀事 编辑

劉敬叔《異苑》:「百丈山上有石房,內有石案,置石書二 卷。」

《奉新縣志》:「僧懷海,福州長樂人,姓王氏,住邑之大雄 山,以居處巖巒峻極,故號百丈師,著有《百丈清規》行 世。」

萬曆四年,寧州賊渠李大鑾、楊青山倡亂。奏設守備 官于大溈山之銅鼓石,置哨于百丈

萬曆二十二年,南昌府奉新縣知縣馮烶申文查復, 去奉新百二十里而遙,有百丈焉。唐時大智禪師所 開山也。相傳唐宣宗避難此山,與大智禪師倡和如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之句。至今誌縣 名曰靈境,御題以備八詠。及宣宗歸京登極,而令禪 師歲獻山茶七觔八兩,以圖嗣見。至今沿為貢額,而 百丈之名遂顯於時。僧徒雲集,著《叢林清規》行于世, 而柳公權題「天下師表」四字于石,今猶存焉。

百丈山部雜錄 编辑

宋吳敳《安固橋記》:「新吳豫章郡之屬邑也。有水橫貫 于邑之中,曰馮水。馮水之源,出百丈山,行百有餘里, 及邑之西,其流分為二,經流在北,遶邑治之南而東; 支流在南,徑南市之北,至邑之東而與經流合。二流 各有橋梁以渡。水勢漂悍,橋不能支,屢修屢壞。南橋 之袤踰二百尺,而北橋之袤始七十尋。故其壞尤數」, 其修尤難。宋初,邑大家胡氏架木為梁。太平興國中, 胡之家有國子簿仲堯嗣新之,其弟祕書省校書仲容請于楊文公億為之記,名其橋曰「安固。」

黃蘗山部彙考 编辑

唐宣宗微時所至之「黃蘗山。」

《黃蘗山》在今江西瑞州府新昌縣西百里,一名「鷲峰 山。」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瑞州,「黃蘗山在新昌縣西百里。 一名鷲峰山。」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黃蘗山在瑞州府新昌縣西百 里,山之絕頂,有寺曰鷲峰。唐宣宗微時,遊方至此,嘗 與黃蘗禪師同觀瀑布,師得一聯云:『千崖萬壑不辭 勞,遠看方知出處高』。宣宗續之云:『溪澗豈能留得住, 終歸大海作波濤』。」

按《新昌縣志山川攷》:「黃蘗山在縣西七十里四十都, 又曰鷲峰山,有報恩光孝寺。」

《寺觀考》:「黃蘗寺在四十都,唐名靈鷲,斷際禪師希運 道場也。有僧自西土來,謂山與彼國鷲嶺無異,故名 臨濟。宗風遍于海內,實于茲山得法云。」宋紹興九年, 賜名報恩光孝禪寺,奉徽宗香火。明中葉,寺圮。崇禎 己巳,南昌文學甘維理、副使朱以儀捐構,延釋常愚 及炤通興復之。先是普同塔基并四周山林,俱屬熊 汝德私產,汝德因以施于本寺,乃重修葺焉。吳莊介 為之記。

黃蘗山部藝文 编辑

《黃蘗寺茶花》二首      宋蘇轍

黃蘗春芽山麥麤,傾山倒谷採無餘。只疑殘枿陽和 盡,尚有幽花霰散初。耿耿清香崖菊似,依依秀色嶺 梅如。經冬結子猶堪種,一畝荒園試為鋤。

其二

細嚼花鬚味亦長,新芽一粟葉間藏。稍經臘雪侵肌 瘦,旋得春雷發地強。開落空山誰比數,蒸烹來歲最 先嘗。枝枯葉硬天真在,踏遍牛羊未改香。

遊黃蘗二首         倪思 编辑

歷險捫高無路尋,亂山窮處是禪林。懸知學道須辭 世,真要入山如許深。

其二

雲鷲峰頭一萬杉。覆盂山下木參天。當年曾識祖師 面。溜雨鳴風三百年。

《前題》
明·陳泰來
编辑

不識攀躋路,千峰與萬峰。問天穿雨密,破石度雲重。 霧隱迷全豹,山靈澤亢龍。莫辭登絕巘,著處見從容。

黃蘗山部外編 编辑

《餘干縣志》:「曹晞,明州人,政新鄉黃蘗寺僧,有戒行,世 稱曹禪師。梁天監中,自弋陽圭峰至黃蘗,結茅山中。 山有磐石,晞坐石上五十年。歲旱,有山下老嫗哭曰: 『禾槁矣』!晞令嫗折樹葉插田中,明日水滿,由是乞雨 者日至。」

馬跡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五十二福地之馬蹄山
编辑

馬跡山一名「馬蹄山」,在今江西饒州府城東北二十 里,相傳晉王遙丹成飛昇之所。

按《洞天福地記》第五十二「福地馬蹄山,在饒州鄱陽 縣,真人子州所治之處。」

按《廣輿記》:「饒州府馬跡山,在府城東,王遙煉丹于此, 有斗壇藥臼遺跡。」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馬跡山在饒州府城東北二十 里,山勢縈旋,眾峰拱揖,為邑山水最秀處,山石有跡 如馬蹄,故名。道家稱為第五十二福地。」

按《饒州府志輿地志》:「馬跡山在城東北二十里,屬鄱 陽縣。晉王遙煉丹其中,白日飛昇,即其處建飛仙亭, 立仙壇觀,樓閣層疊,有丹井斗壇存焉

馬跡山部藝文 编辑

《登馬跡山        》宋·范仲淹

靈臺拱上百神清,碧島紅霞相映明。曲徑猶無青草 合,亂峰時有白雲生。亭亭翠纛高山矗,隱隱狂雷落 石轟。待得九霄鸞鶴馭,玉書應改《地仙名》。

《前題》
周伯琦
编辑

西晉仙人丹液出,桃花流水護青山。空壇風撼龍蛇 窟,絕壁雲通虎豹關。

馬跡山部外編 编辑

《神仙傳》:「晉王遙字伯遼,嘗居馬跡山,與人治病,不事 符水鍼藥,但用八尺布帕敷地,令瞑目坐上即愈。若 有邪魅,畫地為獄,叩石呼之,其物自見。或為狐蛇之 類,乃斬而焚之。常佩雌雄二劍,分陰陽日揮之。時外 境疫癘甚盛,唯騰空噓氣,指示方隅,遂止。居常藏一 竹篋,長數尺,未嘗開。忽一夕大雨晦冥,使弟子錢汞」 以九節杖擔篋出行,衣皆不濕,前有炬火引導。將三 十里許,登一小山,入石室中,有謝稚堅、繁陽子二仙 在。遙既至,開篋出古竹簧三枚,自鼓一枚,以二枚與 二仙並鼓,良久辭去三簧,仍納篋中,使汞擔之。二仙 出送,語遙曰:「卿當早來,無久住俗中。」遙答云:「早晚來 也。」還家百日許,天復雨。遙夜燃火治裝,先有葛單衣 及葛巾,已五十餘年未嘗著取著之,棄妻獨擔篋而 去。又越三十餘年,弟子見遙在馬跡山仙壇觀中煉 丹,于元康二年暮春,白日飛昇。

《神仙感遇傳》:「道士王纂者,金壇人也,居馬跡山,嘗以 陰功救物,仁逮蠢類。值西晉之末,中原亂離,饑饉既 臻,疫癘乃作,時有毒瘴,閭里凋斃者多枕藉。纂于靜 室飛章告元,三夕之中,繼之以泣。至第三夜,有光如 晝,照其家庭,即有瑞風景雲,紛郁空際。俄而異香天 樂下集庭中,介金執銳之士三千餘人羅列若有所」 候。頃之,珠幢寶幡,蜺斾羽節,紅旂錦旂,相對前引,幢 居其前,節最居後。又「四青童執花捧香,二侍女捧案, 地舒錦席。前立巨屏,左右龍虎將軍,侍從官將二十 餘人,立屏兩面,若有備衛焉。復有金甲大將軍」二十 六,神人五十,次龍虎二君之外,班列肅如。須臾,笙篁 騰空,自北而至,五色奇光,灼爍豔逸。一人佩劍持版 而前告纂曰:「太上道君至矣。」于是百寶大座自空而 下,太上道君侍二真人,二天帝在座之上。道君五色 蓮花,二真二帝立侍焉。纂拜手迎謁,跪伏于地。道君 曰:「子愍念生民,形于章奏,地司列言,吾得以躬鑒于 子矣。」纂匍匐禮謝竟,道君告曰:「夫一陰一陽,化育萬 物,而五行為之用。五行且有相勝,各有盛衰,代謝推 遷,不容少息。是以生生不停,氣氣相勝,億劫已來,未 始暫輟也。得其生者,合于純陽,升于天而為仙。得其 死者,淪于至陰,在地而為鬼。」鬼物之中,自有優劣、強 弱、剛柔、善惡,與人世無異。玉皇天尊慮鬼神之肆橫, 害于人也,常命五帝三官檢制部御之律令刑章,罔 不明「備。然而季世之民,澆偽者眾,淳源既散,妖詐萌 生,不忠于君,不孝于親,違三綱五常之教,自投死地。 由是六天故降魔鬼之徒,與歷代已來將敗軍死,聚 結為黨,戕害生民,駕雨乘風,因衰伺隙,為種種病,中 傷極多,亦有不終天年,罹其夭枉者。昔于杜陽宮出 《神咒經》,授真人唐平,使其流布以救民。世人見王翦、 白起之名,謂為虛誕。此蓋從來將領,生為兵統,死為 鬼帥,有功者遷為陰官,殘害者猶居魔屬,乘五行敗 氣,為瘵為瘥,然以神咒服之,自當弭戢矣。今以《神化》 《神咒》二經復授于子,按而行之,以拯護萬民也。」即命 侍童披九光之韞,以《神化經》及《三五大齋之訣》,授之 于纂曰:「勉而勤之,陰功克成,真階可冀也。」言訖,千乘 萬騎,西北而舉,昇還上清矣。纂按經品齋科,行于江 表,疫毒鎮弭,生靈乂康。自晉及茲,蒙其福者,不可勝 記焉。

洪崖山部彙考 编辑

洪崖得道之所

洪崖山有二:一在江西南昌府城西三十里,一在饒 州府餘干縣西北六十里。洪崖先生亦有二:一云三 皇時伶倫,一云晉張氳,號洪崖。今按:洪崖山之在南 昌與在餘干者,未知孰是。至若山之以洪崖名者,自 當從上古之洪崖,而晉之張氳亦隱于此,故自號為 洪崖子云。

按:《太平御覽南楚諸山攷》:「洪崖山,按舊經云,古老相 傳,昔有洪崖先生者,居此山上,故以為名。」又「《列仙傳》 云:洪崖山者,山之陽有洪崖寺,山中有洪崖壇,每亢 旱禱雨于此。」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隆興府洪崖山去郡城三十里。」 楊傑《記》:「西山洪崖,在翠巖應聖宮之間。石壁峭絕,飛 泉北來。其下井洞。深不可測。每歲六七月時,水高一 二丈。湍激可畏。其旁人語不相聞。及過井洞,即聲勢 斗殺,鑠流出山。前代有異人居之,世以為洪崖先生云。先生三皇時人,葢得道之士也。」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洪崖山在饒州府餘干縣西北 六十里,瀕鄱陽湖,相傳晉張氳煉丹其上,舊有丹井、 丹竈、仙壇、拍笑亭。」 按《南昌郡乘輿地志》:「洪崖在新建縣西四十里西山 中,一名伏龍山,左曰翠巖,右曰應聖宮,石壁陡絕,飛 湍奔注,即古洪崖先生得道處。古詩云:『右拍洪崖肩』。 《西京賦》云:『洪崖立而指麾』。是也。」唐有晉州張氳,亦居 西山,號洪崖子。相傳峭壁上有無名氏題詩,即洪崖 子作。

按《餘干縣志山川攷》:「洪崖山在縣治西北六十里,瀕 鄱湖,自武陵綿亙十五里。山陰有圓麓,土之膚白石 皭然如龍,晉張氳煉丹,舊有丹井、丹竈、仙壇、拍笑亭。」

洪崖山部藝文 编辑

《洪崖          》明·陳弘緒

玉龍蜿蟺劈蒼石,漱雨搖風幾千尺。清泠盪滌自古 塵,轟飛忽見崩崖拆。搗藥臼存仙已去,雪積藤笠知 何處。幽草幽叢閱代深,白雲落落堆寒絮。峭壁古篆 點畫疑,一字兩字捫且推。讀之不了踟躇立,刮削老 苔留新詩。赤日墮山暝煙重,吼泉勢撼孤亭動。筇枝 遙指翠微燈,蟲聲滿徑催清夢。

洪崖井           胡儼 编辑

聞有古仙客,紫髯九尺軀。浴丹洪崖井,脫屣白玉壺。 碧蘚春陰合,寒泉夜月孤。不知千載後,還飲《雪精》無。

洪崖山部雜錄 编辑

《東齋紀事》:洪崖先生有二:其一,三皇時伶倫得仙者 衛叔卿,與數人博戲于華山石上,其子度世曰:「『不審 與父並坐者誰也』。叔卿曰:『洪崖先生,許由、巢父耳。郭 璞詩云:『右拍洪崖肩』。即此是也』。」其一,唐有張氳,亦號 洪崖先生。豫章有洪崖,蓋古洪崖得道處也。後張洪 崖亦至其處。

洪崖山部外編 编辑

《遐齡洞天志》:「洪崖先生丹成,跨雪精從楓樹升雲。其 鄉至今樹上有雪精遺跡。」

《餘干縣志》:「張氳,洪崖鄉人,有道術,西晉時居洪崖山, 煉丹服食五百歲。或云即果老,好飲酒,嘗賦詩云:『去 歲無田種,今年乏酒材,從教花鳥笑,佯醉臥樓臺』。」後 入豫章西山煉丹。天寶末,忽大霧尸解。

仙巖山部彙考 编辑

饒州廣信二府界之仙巖山,

仙巖山在今江西境內,西北臨饒州府安仁縣界,正 北臨廣信府貴溪縣界。巖半有穴,穴中有杵臼床鑪 等物,令人可望而不可到。

仙巖圖

仙巖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信州仙巖山,在貴溪縣南七十 里,峰巒削立,高出雲表。巖石嵌空,多為洞穴、房室、窗 牖、床榻、倉廩、棺槨、雞犬禽鳥之狀。晁太史以為大水 時人宅山上所作。」

按《三才圖會仙巖圖考》:「仙巖在饒州府安仁縣東南 七十里,巖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對,人不能到,下有 溪流,漁舟人仰視,穴中各有杵臼、織機、紡車、床具、水 桶、倉板之類。每占其倉板,開則歲豐,閉則歲歉云。」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仙巖在饒州府安仁縣東南七 十里,巖半有穴二十四,大小相對,下有溪流,舟人仰 視」,穴中,各有「杵臼、織機、紡車、銀鑪、床櫃、水桶、倉板」之 類,可望而不可到。

又在廣信府貴溪縣南,去龍虎山二里。「上清溪西流 十里,石壁峭立,列為二十四巖,上出雲表,下臨深淵, 仰而望之,非插羽不可到。」

按《安仁縣志山川攷》:「仙巖在縣東南七十里,接廣信 府之貴溪縣。」

按《貴溪縣志山川攷》:「仙巖在上清溪西二十里,有水 巖、乾巖二處,石壁削立,列為二十四巖。舊志云:『上出 雲表,下臨深淵,仰而望之,非臂羽不可到,真奇蹟也。 嘉靖末,好事者構飛雲閣於巖之洞,嗣是多標榜焉。 對巖為迎仙閣,方伯丁繼嗣所扁。閣下為觀風處,邑 令錢邦偉所立,歲時講約於此。今廢』。」

仙巖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仙巖圖記        》明·危素

信之貴溪南行八十里,至龍虎山。余嘗從漁者買小 舟,泛溪流,行數里,得仙巖。自舟中仰望,峭壁萬仞,眾 巖棋布,如轆轤酒瓮,仙倉、仙棺,不可枚數。有三人者, 同坐巖中,俯觀流水,或隱或顯,意非飛仙不能到也。 樵者雖極力攀緣,至絕頂,僅可俯窺,而石磴嵌空,終 莫能即。至順中,居民繫長綆大樹,上縣竹籠,坐一人 其中。稍至仙棺巖前,以長鉤鉤二棺墜溪水中,棺皆 柟木所制,一棺中有玉連環而已。或曰:「堯時民避水 其上,故其遺蹤存焉。」余嘗辨之,堯時洪水為患耳,其 橫流泛濫,惡得至此境耶?緣藤蘿以上,有大巖,可容 數百人。益折而上,至其巔,甚平曠,浮圖師架巖為宮 室。復登舟行數里,至桃源,太史范先「生嘗為之記。」及 舍舟入山,造演法觀,漢張天師煉丹處,猶彷彿可見。 又有水簾洞者,瀑流瀉崖上,若縞練飛而雷霆吼。入 洞中可坐,雖疾趨,衣巾必沾濕。至鄒尊巖,亂石為門 扉,中多黃精、薯蕷、鷷鴟之類。鄒尊者,古仙人也。大抵 千巖萬壑,草木秀潤,非遯世好奇之士無因而至。方 壺生學道於龍虎,心跡超邁,不汙塵垢,時時寫山水, 有奇趣。若「武夷、匡廬」、「恆岱、華、不注」諸山,數為余圖之。 而仙巖者,又常所坐臥其間者也。然其大遊方之外, 莫可測度,興之所至,不問姓名,亦漫與之。否則,雖一 筆不輕與之。紫陽王君達善得其所寫《仙巖圖》,寄至 京師,求余志之,因敘所嘗遊者,而自惜其汨沒世事 而不「知返也。」

仙巖山部藝文二 编辑

《仙巖          》唐王貞白

白煙晝起丹竈,紅葉秋書篆文。二十四巖天上,一雞 啼破晴雲。

又             《前人》:

風呼山鬼服役,月照衡薇結花。江煖客尋瑤草,洞深 人咽丹霞。

題仙機巖        宋白玉蟾 编辑

織就《霓裳》御冷風,玉梭隨手化成龍。天孫歸去星河 畔,滿洞白雲機杼空。

仙巖            闕名 编辑

稽天巨浸洗南荒,上有千峰骨立僵。民未降丘應宅 此,舉頭天壁有囷倉。

題仙巖         明鄭明選 编辑

仙巖高無極,突兀清江上。水石相映帶,秀色不可狀。 擊楫渡中洲,飛梯凌絕嶂。遠近非一崖,詭異各有相。 平生抱山僻,近為名所障。茲焉一遊目,暫得諧微尚。 身逸道自尊,俗遠情彌曠。誰能一朝老,秋風獨惆悵。

《前題》
吳士驥
编辑

「絕棧浮晴靄,磨崖極目賒。飛簷擎逝水,坐鳥話平沙。」 碁押波心月,瀑濺木末花。仙真何處是?塵世即煙霞

仙巖山部雜錄 编辑

宋洪芻《遊信州巖洞記》:「山有穴曰岫,信之山大抵皆 岫也。出葛溪門二十五里,西遊至月巖,自石梁望之, 正如半月形,空洞通達,大樹中生,又如月之影也。穿 巖脅,登石磴,傍山繚西而北,轉有大山,前後有口,耕 者或聞穴中笙簫輪奏音。由山後口別過一大山,其 底洞透,遂俛首而過。既出穴,循山行又數百步,至一」 山崦,仰視有大棺閣巖中,上為鹿頂狀。自下望之,目 可睹,足不可到,鄉民壇其下以禱雨焉。又循山行,深 入一源,路窮處得幽巖,余所名也。巖有泉溜,泠泠然 出山。循道行二里許,隔大田,望遠,巖極峻,上又有棺, 正猶人間所用匣也。又二里,至雲洞,山形截然如城, 世謂之「仙人城」,相傳仙人蛻骨葬於此,有三棺,或壞, 因大風雨雷電,則復如初。

月巖,在水之南,山頂正平,如城如屏。直渡至招真觀, 得仙巖正在三山下,昔有居此者成仙去。三巖相屬, 有會昌中唐人題名,形如碧碑也。巖下有石,色正碧, 俗號「天井。」歲旱則郡縣取水求雨輒應。

「岑巖」,余所名也,亦曰「仙巖。」崖巒仰綴白者甚夥,夜秉 燭則昭然如群星麗天。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