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50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五十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五十卷目錄

 匡山部彙考

  圖

  考

 匡山部外編

 武功山部彙考

  圖

  考

 武功山部藝文一

  遊武功山記        宋李廉

 武功山部藝文二

  武功山射虎行      明陸世勣

 武功山部紀事

 閤皂山部彙考

  圖

  考

 閤皂山部藝文一

  閤皂山崇真宮記      宋失名

 閤皂山部藝文二

  閤皂山          宋朱熹

  送單應之往閤皂       前人

  崇真宮           陶弼

  遊閤皂山         元吳澄

  贈天與熊鍊師歸閤皂山   明劉松

  閤皂山          顧應祥

  閤皂山崇真宮四首      徐穎

  藏丹石室          前人

  梅花橋           前人

  巍石            前人

  著衣臺           前人

  擣藥臼           前人

  瀑布泉           前人

 閤皂山部紀事

山川典第一百五十卷

匡山部彙考 编辑

「廬山」 「南之匡山」 ,

匡山本名「王山」,在今江西吉安府泰和縣東八十里。 山高二十里,周三百里。有上中下三潭。又有十二境 及「八耳鍋及定光、觀音二巖。」

匡山圖

匡山圖

编辑

按:《元和郡國志》,「王山在泰和,周三百里,以王子喬控 鶴來遊,故名。」

按《三才圖會王山圖》考王山在吉安府太和縣東八 十里,峻拔如筆架,傍一峰尤尖聳,周迴百餘里,舊名 義山。晉永嘉中,有王子瑤者,修煉於此,道成仙去。唐 因改王山。貞觀中,有匡智者,棄官與姪大郎求仙至 廬山,遇異人曰:「此山陰也,不如南求陽地。」二人南來, 入此山修煉,得仙智上升,而大郎尸解。又名匡山。上有三壇,上壇王子瑤,中壇匡智,下壇匡大郎。山下有 崇元觀、金文寺、觀音、定光巖。又有十二境,曰送龍潭、 釣魚臺、駕鶴峰、禮斗壇、煉丹井、衣冠塚、圍棋石、讀書 巖、通仙橋、白蓮池、崇元觀、滾泉池,皆王山之勝也。 按《泰和縣志·輿地表》:「王山在仁善鄉,狀類卓筆,高二 十里,晉王子瑤隱此仙去,因名王山。唐」匡智與姪大 郎復至,又名匡山。山頂有上中下三潭,又有十二境。 又有定光巖、《八耳鍋》

匡山部外編 编辑

《泰和縣志》:「晉王子瑤字大皋,華陰人,王喬之裔。永嘉 中,自玉笥過廬陵,南至小江,無船憑竹而過,今大皋 渡是也。既渡江至邑,即黃茆岡築壇醮籙,感白鶴翔 舞。事聞,賜名曰白鶴觀,給錢千緡,買田贍之。後東遊 見義山,心喜,就洞口建壇禮斗,誦《黃庭經》。于是玉女 降九鼎丹方,修煉四十八年,功過滿,值七月七日,上」 帝賜九光之服,霓旌絳節,來迎子瑤,白日上昇。今白 鶴觀改為「延真觀」云。

唐匡智,長安人。貞觀間,棄妻子,與姪大郎往廬山修 養。居七日,忽一老人出揖問何以至此,智答以來意。 老人曰:「子誤矣,此山雖勝,然陰地。自此以南多名山, 皆陽地,子可求之。」二人別去,至吉州,望見義山,遇大 江無渡,見岸有雙竹,指而歎曰:「吾志倘遂,此行當濟。」 已而果然。忽有樵夫引二人登山,祝之曰:「此山安穩, 勉力精修。」語畢,長揖而去,不知所在。遂於送龍洞尾 建第二壇,朝夕禮斗。又建丹井一穴,天降雙鯉其中。 既數年,中元佳節,上帝降仙衣二襲,匡君衣其一,足 下雲生,上昇而去。大郎出遊,暮歸失智,號泣三日,聞 空中語曰:「仙衣已降,汝不能受上帝責汝。已為奏謝, 令汝為地仙。」是日,天降布鼓一,自山椒而下。大郎遂 立第三壇一所,朝夕禮斗。次年七月七日,忽尸解。事 聞於朝,敕命鄉人塑像立祠祀焉。當時布鼓之聲震 長安,有命取去,不鳴,遂還于廟。一夕,風雷震怒,凌晨 失鼓。今匡郎廟、崇元觀俱存。

武功山部彙考 编辑

晉葛洪修仙之「武功山。」

武功山在今江西境內,跨吉安、袁州二郡。地根盤八 百餘里,高踰三十里。其山舊名「武公山」,至梁武帝改 為武功山。一說宋紹興間,于此設防守禦,故名「武功」 云。

按《輿地廣記》:「武功山在安福,晉有武氏得道于此,舊 稱武公山。侯景之亂,陳武帝入援,夢武真人助義,因 改武功。」根盤八百餘里,跨吉、袁二郡,高踰三十里。中 夜登頂,可望日出。上有葛仙壇,壇北雷崖。雷崖在武功最高處 峻削奇古延袤數十里林風時起隱隱雷吼其中雲氣開朗恆見巖戶開闔若有神仙居之而聚散莫測 數十洞,即葛仙藏書處也,亦名「葛仙峰」,一曰「小桃源」, 並立二杏樹,東花西實,至明年,花實易向矣。

按《輿地志》,「武功山在萍鄉,根盤八百里,跨吉袁二郡, 相傳葛元煉丹于此,又名葛仙峰。宋紹興間守禦之 地,至今樵者往往得遺甲斷戈,故山以武功名。」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武功山在吉安府安福縣西一 百里,連接瀘瀟二山,根盤八百餘里,跨吉袁二郡,晉 葛元、葛洪二仙,先後修煉山中,因名葛仙峰。又傳有 武氏」夫婦遠來修煉,夫止瀘瀟,婦止西昌,遂以武公 名山,故泰和有武姥山云。及陳武帝時,陰助王帥平 侯景之亂,更名武功,高踰三十里。中夜登頂,可望日 出。峰上有仙翁壇,以巨石疊方丈許,瓦皆以鐵。祀葛 仙於壇內。傍石塔,時或見火焰,若金燈然。山腳有集 雲行宮二菴。半山有箕峰菴,南向有圖坪菴,昔有異 人遊憩於此,潑墨於門壁間,忽不見。山人洗之,見行 草書甚奇,墨刻至今存,或以為白玉蟾所作。又有觀 音巖,明白雲禪師開創梵剎,名「白法菴。」規趾宏敞,可 容數百人。

又在袁州府萍鄉縣東一百二十里,羅霄洞之嶺。宋 紹興間,洞寇猖獗,分路趙扆統禁軍𠞰捕有功,立柵 山上,因名。相傳葛元煉丹於此,亦名「葛仙峰。」

按《安福縣志山川攷》:「武功山在縣西北百里,一名葛 仙峰,登絕頂可望日出,接瀘瀟二山,包畜九龍,根盤 八百里。昔葛洪、葛元二仙先後修煉於此。山上有仙 翁壇、雷巖、紗帽、筲箕、飛雪、黃龍、烏狗諸潭,有圖坪、箕 峰、集雲行宮諸菴,白玉蟾遺墨在焉。」

瀘瀟山山頂二水,瀘水東流,匯於彭蠡,瀟水南流,會 於洞庭。

九龍山自武功絕頂,行十五里,萬山環繞,林木蓊鬱。 相傳劉蓬頭結茅山中。嘉靖間,遊僧寧州創「勝佛禪 林。」

按《萍鄉縣志山川攷》:「武功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 安里,與羅霄山相連。宋紹興間,洞寇猖獗,趙扆統禁軍𠞰捕,立柵山上,至今樵者猶得遺甲斷戈。山名武 功以此。其根盤八百餘里,跨吉、袁二郡,相傳葛元煉 丹於此,又名葛仙峰。」

羅霄山在縣東一百二十里大安里,與武功山相連。 高數十丈,延袤百餘里,下有石潭,深不可測。《寰宇記》: 潭水傍出石乳,又名石穴,又名石井。歲旱禱之,以大 木長三四丈者投水中即雨,水湧木出即止。或曰:「昔 有羅霄居此,故名。」

羅霄洞,在羅霄山,上有葛仙壇,側有黃龍潭,四時霧 雨沾灑,景氣凜冽,暑月亦然。

羅霄井在羅霄山下,有浴池。丹池即葛仙翁修煉之 所,境內名「景葛井」,浴丹居一

《寺觀攷》:「羅仙觀一名沖應壇,在武功山下,南宋太始 年開創,元末兵燬,明洪武年重創。」

武功山部藝文一 编辑

《遊武功山記        》宋·李廉

安成以仙名山者,有浮山之魏,洞陽之黃,清化之胡, 武功之葛,皆著于《圖經》,而莫盛于武功。或曰:大江西 南三巨鎮,衡、廬、武功也。武功以僻遠不見經傳,不得 與衡、廬並顯,然究竟脊脈,則實首衡尾廬,而屹然高 聳,雄據荊吳之間,謂之三巨鎮亦宜。其最尊者為白 鶴峰。白鶴仙人所止,望之隱隱,中天雲雨,皆在其下。 東南則空、同諸山,西北則長沙之水,一髮空際,蒼茫 無極。峰頂有崖,谽谺洞嵌,可容數百人。或窺觸之,則 震雷隨至。巖之下,奇石萬狀,石床丹室,列奠雜峙。乳 香、靈藥、雪竹、龍草、黃精、仙茅。居人皆攀援梯繫以入, 然不可褻。蓋龍湫、風穴,環衛,出沒晦明,變化在倏欻 頃。庵址舊曰「小桃源」,前有金燈塔生成石剎七成。稍 上有棋盤石,又上有葛元煉丹竈,或曰「爐底尚存。」後 有大小箕峰,峰隱約有仙翁大士像。又有石若盤,三 伏有水,則其歲不旱。側有投籙簡者,從之若授受然, 使得如孫興公、蘇子瞻一過從之,獨不與天台、羅浮 並耶?其隸袁者有石筍匡洲崖,亦奇勝。水西出為廬 江,下六十里為秀江。

武功山部藝文二 编辑

《武功山射虎行      》明·陸世勣

環邑總高山,武功尤㟪𡾊。嵯峨三萬丈,盤紆八百里。 嶔棧道齊,莽蕩終南比。猨啼老樹顛,豹隱叢林裏。 幽澗舞潛蛟,懸崖走狂兕。古路行人稀,深塢逃屋圮。 牧子充熊腸,樵夫掛虎齒。田疇遍蒿萊,場圃皆荊枳。 遺鏺紛縱橫,暴骸慘填委。為民父母心,傷哉痛欲死! 袒袖呼甲兵,奮髯持弓矢。有馬難操韁,捨車而乘樏。 攀條若貫魚,穿巖如附螘。危度并陘師,險涉陰平壘。 死生眉睫間,雲霧芒鞋底。劍戟日光寒,金鼓雷聲起。 攘臂惱馮婦,裂眥怒任鄙。箭洞卬卬胸,刃截猩猩趾。 徒手搏贙彪,赤腳蹴封豕。豹狼喘餘息,犀象俛雙耳 股慄慴,狻猊角摧橫。《麂》「割鱗血染輪,解獸肉如市。 獲多士氣雄,害驅居民喜。烏號飛入櫜,干將躍歸,鞞 蓁披道路。清林焚丘壑紫。山谷布牛羊,塍畦復耒耜。 夜眠枕席安,晝餐藜藿旨。嗟哉萍陽民,樂事今方始。」

武功山部紀事 编辑

《安福縣志》:晉葛洪字稚川,從祖鉉吳峕得道,稱仙翁。 以祕術授弟子鄭隱,洪盡傳之。年老不仕,聞交趾出 丹砂,求為勾漏令,至廣州,為州守鄧嶽留止羅浮。一 日與嶽疏云:「當遊行尋師,剋期便發。」嶽得疏狼狽往 別,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嶽至遂不及見,年 八十一。遍歷東南各洞天,武功尤為最著者。

《元史》:「谷蟾,天澤之裔,學道武功山。山後有雷岩,谷蟾 得登之。」

明白雲和尚。居武功,誦《法華經》,大悟。策杖峰頂,見大 蟒蟠石上,為說偈,蟒點首而去。弟子名真香者,別師 久。一日上山問訊,途遇虎,師定中出神力護之,虎遂 遁。比見師,方出定,乃悟驅虎者,師也。窮山無米,常食 菜根。尋入郭,建百佛會,靜夜感靈神擊柝。議者嫉之, 執拘于圜土。值疫,師以經咒力解之,活囚甚眾。居齊 雲山,乳虎讓穴。山無水,師禱之,甘泉湧出。乃歷秦、晉、 吳、越,遍參諸尊宿。復歸武功,見白鶯入池,即其處創 剎,徒侶盈千指。胸前有肉眼,黑白分明。一日珠目墮侍者持獻,公曰:「非我珠也。」旋拈瓦礫示曰:「此是我珠。」 僧臘八十有四,忽集眾曰:「吾去矣!」眾問何往?笑曰:「明 月落池心,白雲橫嶺上,欲識往來客」,鐵牛吞火象,端 坐而逝。著有《牧牛圖說》。

閤皂山部彙考 编辑

《道書》
第三十三福地之閤皂山
编辑

「閤皂山」,在今江西臨江府清江縣東六十里,根衍二 百餘里,即張道陵、葛孝先、丁令威等修煉處也。

閤皂山

閤皂山

编辑

按《洞天福地記》第三十三「福地閤皂山,在臨江軍新 淦縣,天師行化處。」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臨江軍閤皂山,在新淦縣北六 十里,淦山南一里,為神仙之攸館。《臨江志》云:「山形如 閤,山色如皂,故以名。道書第三十六福地,即漢張道 陵、丁令威、葛孝先修煉之地。」

按《三才圖會閤皂山圖考》:閤皂山在臨江府東六十 里,山形如閤,色如皂,故名,相傳為神仙之館,道書以 為第三十六福地。山有凌雲峰、漱玉泉、投龍潭、九龍 塘、磨劍池、會仙橋、著衣臺、煉丹壇、仙人石諸勝跡。 按《廣輿記》:江西臨江府閤皂山,在府城東,形如閤,色 如皂,故名。山上有凌雲峰、漱玉泉、龍潭、劍池、仙人石, 皆勝境也。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閤皂山在臨江府城東四十里, 唐宋時宮觀甚盛,碑記題詠頗多。自後迭修迭燬,散 失略盡。」

按《清江縣志山川攷》:「閤皂山在縣東六十里,根衍二 百餘里,其東北連豐城,東臨樂安,南臨新淦縣,漢張 道陵,晉丁令威葛孝先修煉於此。有宮曰崇真,峰六, 東峰、西峰、鳳遊、蓮花、凌雲、玉女巖二,金鐘、藏籙原五, 葛憩、會仙、桃花、蠶原、石臼,嶺四,觀舍、雞坑、嶠嶺、西巘, 橋三,會仙、南澗、揖仙石四,雙鯉、馬跡、石門、朝斗臺二」, 鳴水著衣壇二,上升禮斗庵四:仙人路山、郭公臥雲 潭,曰投龍塘,曰九龍泉,曰漱玉池,曰磨劍山,中有靈 仙館。山北有高峰,為丁真人壇。按今土名,有橐駝、太 極、芙城諸峰,疑即東西峰、蓮花峰之異名也。

閤皂山部藝文一 编辑

《閤皂山崇真宮記      》宋闕名。

古之名山大川在中國者,皆雄尊浩蕩,領於祠官,天 子巡狩望秩,為民祈福而巳。荊之衡嶽,猶以為遠,自 有熊氏,巳祠灊霍,況其他乎?當是時,上既不求遠略, 下亦安其常居,雖有《黃》《老》之言,何自而入?空山窮谷, 稀奇絕特之觀,誰實賴之?及周穆王車轍馬跡,馳騖 於八荒,中天之臺,瑤池之宴,寖傳於世,秦皇漢武,忻 然慕之。繇是有為《黃》《老》之學者,而為方士之術,負策抵掌,順風而至,羡門、安期之說興,徐福、「少君」之詐作。 當是時,上雖信之,其徒未盛於下也。及乎土宇日廣, 生齒日眾,遐方僻地,列居郡縣,王喬、薊子訓、左慈輩 又爭以神恠風動四方。於此時也,豈特人主嚮之所 謂四方,往往從之矣。從之者眾,必有所聚。既不能安 處於廛市,則搜奇擇勝,梯崖架險,設壇場,立室廬,茹 芝煉丹於人跡不到之地,一巖洞之幽,一山谷之秀, 殆將無所遁其形,宮觀遂遍天下,而尤勝於東南。此 積習之勢,然非今昔之理異也。彼所謂「清都帝居」、十 洲三島,既茫昧不可考,而洞天福地,載之傳記,有可 言者。距臨江軍四十里,山曰「閤皂」,蓋福地之第三十 三也。自漢末張道陵、葛元、丁令威皆有壇井,故《寰宇 記》以為神仙之館。舊隸吉州新淦縣,建臨江軍,乃屬 清江。形如閤,色如皂,以是得名。初置靈仙館,煨燼于 唐。隋道士程信然掘地得玉石像尺餘,覆以鐵鐘,創 草堂居之。先天元年,孫道士為臺殿,因山名觀。咸通 大火,玉像僅存,楊薦父子次第葺之。江南李氏改名 元都。天禧庚申,熙寧丙辰,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賜 號崇真宮。前對凌雲峰,後倚東西兩山,皆有壇。其東 葛也;其西張也,水出宮後,名葛憩源。凡半里餘,聲潺 潺行石澗,大抵葛仙遺跡為多,故崇寧間封沖應真 人,誥命在焉。北有令威觀,基久矣。入門即御書閣十 一楹,藏熙寧賜書百一十八幅,章聖封泰山芝草二 本,《皇祐新樂圖》一卷,紹興宸翰十幅。閣後設傳籙壇, 蓋法許受籙者。金陵之茅山、廣信之龍虎,以此為三。 徽宗朝給「元始萬神」銅印,至今用之。次曰金闕寥陽 殿,曰昊天殿,曰正一堂,曰靖應堂,其東曰祖師殿,曰 藏殿。最後玉像閣五間,其崇五丈四尺,雄傑冠於一 宮。凡殿宇皆翼以修廊,道士數百人環居其外,爭占 形勝,治廳館,總為屋一千五百間,江湖宮觀,未有勝 於此者。士大夫川浮陸走,無不迂途而至。乾道癸巳, 予亦至焉。讀《廣明》許元真,咸平張賀,熙寧雙漸楊申, 元祐張商英諸碑,雖隨事登載,辭頗異同。如以鐵鐘 為開皇舊物,視其款識,則咸通十三年所鑄也。玉像 有三,其一憑几而坐,二人跣足並侍,亦與此書不合。 於是主首李漢卿、王允成、王次鼎俱以《宮記》為請,予 諾之而未暇。今管轄王自正、知宮鄒時億、副宮劉惟 允、度師陳處和懇請益堅。予謂《易》觀為宮,殆且百年, 此而弗記,闕孰甚焉。乃為《會粹》眾說,詳考初終,使好 事者知自昔者流,凡三變而其教成。此宮因地之利, 歷千年而其制備,庶幾有考焉。若夫敘勝概,述清虛, 則有前孫偓、李絅、宋齊丘、沈彬、孟賓于、徐鉉、陶弼之 《留題》,近世道士張景先、陳孟陽、陳彥舉、黃嘗吉之詩 集,傳於山中,此不復云。

閤皂山部藝文二 编辑

《閤皂山          》宋朱熹

磴道千尋風滿林,洞門無鎖下秋陰。紫臺鳳去天關 遠,丹井龍歸地軸深。野老尋真渾有意,道人謝客亦 何心。一樽底處酬佳節,俯仰山林慨古今。

送單應之往閤皂       前人 编辑

杖頭挑月入煙蘿,城郭塵埃奈爾何。若到名山高著 眼,洞天深處異人多。

崇真宮           陶弼 编辑

萬仞天然閤皂形,陰陽不似眾山青。一區海上神仙 宅,數曲人間水墨屏。華表鶴歸春谷響,玉京龍起夜 潭清。可憐張葛無人繼,三級高壇拂杳冥。

遊閤皂山         元吳澄 编辑

漢吳仙跡兩峰齊,欲拾瑤花路恐迷。寶殿青紅隨地 湧,林巒蒼翠接天低。九重香案分雲篆,八景瑤函記 玉題。仙鶴翔空清似水,步虛聲在孕梅西。

贈天與熊鍊師歸閤皂山   明劉松 编辑

閤皂高居好煉真,清秋何日下嶙峋。金丹夜氣成龍 虎,《寶籙元文》動鬼神。蘭蕙深懸青組珮,芙蓉斜拂紫 綸巾。南歸定住僊巖側,自掃寒雲禮玉宸。

閤皂山          顧應祥 编辑

「踏破雲山幾萬重,笑呼葛子共談空。著衣臺在雲霄 外,洗藥池存草莽中。」不見九龍歸古洞,欲騎雙鯉駕 長風。醉餘太極峰頭坐,遙指蓬萊海日紅。

閤皂山崇真宮四首      徐穎 编辑

樵溪折折入冰壺,雪壁僊人字有無。解道紅泉如可 渡,此生期作《掃花奴》。

其二

《赤烏碑》仆事難憑,碧瓦年深裂作冰。自是神僊煙火 外,不緣風雪斷香燈。

其三

冰天壓屋四無聞,江樹連峰總化雲。但得瓊漿換毛 骨,直將人世葬書焚。

其四

羽衣謖謖勢如煙,僊籙無人得《祕傳》。今日雲孫化巫 祝,當年菌閣變葑田

藏丹石室          前人 编辑

流珠久祕杳難逢,石室纍纍尚有蹤。明月在天人在 雪,三更私自禮東峰。

梅花橋           前人 编辑

側聞咳唾成珠易,驚見梅花噀石難。香處欲尋尋不 得,一蓑風雪過橋寒。

巍石            前人 编辑

玉篆中分斧劈痕,人言雷火掣天門。石蓮亦解風開 落,千丈今無一瓣存。

著衣臺           前人 编辑

衣裾忽滅東峰頂,雞犬難從半睡中。弟子無聞丹竈 冷,空留瀑布響天風。

擣藥臼           前人 编辑

飛禽竊食語通靈,峰頂猶存藥臼形。凍手摩娑無所 得,《長生》惟有石苔青。

瀑布泉           前人 编辑

露盤直瀉上池水,玉柱高搖碧落煙。雁宕匡廬甲天 下,無人來看「第三泉。」

閤皂山部紀事 编辑

《清江縣志》:「晉葛元字孝先,漢建安中遊閤皂山,嘗於 東峰作臥雲菴修煉。一夕,衣冠入室,臥而氣絕,弟子 守之。越三日夜半,忽大風起,發屋折木,有聲如雷,燭 盡滅。良久風止,失元所在。後從孫洪得其傳云。洪字 稚川,號抱朴子。」

「丁令威,晉人,嘗於閤皂山修行得道。」今山北有高峰 為「丁真人壇」,又名「丁仙峰。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