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84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八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四卷目錄

 武夷山部紀事

 武夷山部雜錄

 武夷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四卷

武夷山部紀事 编辑

《武夷紀要》:顧野王字希馮,吳人。仕陳為光祿卿。奉使 入閩,泛九曲,歷覽諸勝,喟然嘆曰:「千峰競秀,萬壑爭 流,美哉河山,真人世所希覯也。」遂卜居焉。梁末,侯景 兵叛,乃募義旅,附官軍,入援本郡。寇平,復返崇安,築 室武夷山中。生平操履端嚴,學問淹貫,嘗撰《建安記》 《玉篇輿地志》諸書,有盛名於世。崇人敦尚文學,自野 王始。

張嶠,字景山,本邑人,太傅靄之子也。南唐末,居武夷 而混跡樵漁。藝祖朝始仕,通判歙州。境有山寇,竭力 討平之。召入,超拜御史中丞。卒贈工部尚書。

劉夔字道元,邑之永漿里人。具經世大略。祥符中,應 詔獻《宋都賦》,送試禮部,登進士第。累遷給事中、樞密 直學士、知鄆州。所至有廉名。以平京東寇,賜璽書旌 異。以議修河與大臣不合,遂罷。遷工部侍郎,改戶、吏 兩部,致仕,卒年八十三。生平好道家言,築室武夷,號 「北山居士。」遇隱者授以養生之術,富彥國稱其天賦 「絕識,時推異人。」孫沔稱其「進為卿相,退作神仙」,范文 正稱其「高風孤躅,賀監以後一人。」其見重於時如此。 卒前六日,作遺表,以祿分給親族。謂家人曰:「吾某日 死矣。」果然。所著有《武夷山志》一卷,後人重修,略本於 夔也。

詹野先字景舒,邑人。博洽蘊藉,忠敬自持。天聖四年, 以賢良應薦,後竟不仕,隱居武夷廩江之濱,每嘯詠 山水間,終日忘倦。

游酢,字定夫。建陽人。與兄醇少以文行知名,壯遊京 師,受業二程之門。第進士,調蕭山尉。近臣薦其賢,召 為太學錄。遷博士。隨乞歸,築《水雲寮》於武夷之五曲, 為講論之所。晚徵入,拜監察御史,知漢陽軍及和、舒、 濠三州。卒,諡文肅。

趙抃,字閱道,浙之衢州人。康定間,為崇安令。政尚寬 簡。晝之所為,夜必焚香以告天。邑介山溪之間,每春 潦泛漲,廬舍蕩然,地方甚以為苦。公因山築堤,周迴 數里以障之。又穿城鑿渠,引水溉田,民享其利,而無 漂搖之患。每公餘,輒巾車葉艇,嘯詠武夷山中。結吏 隱亭於金雞洞下。沿溪種梅,每花時,香聞澗曲。治之 後圃一株,為其手植,迄今尚存。後人思之,稱為「清獻 梅。」銘曰:「召有棠,萊有柏,清獻之梅」碑以石治之西有 專祠。所著有《清獻集》。

胡安國,字康侯,邑人。登紹興進士,嘗入太學,師程頤 之友朱長文及靳裁之,與楊時、游酢、謝良佐諸賢遊。 良佐稱其如大冬松柏,挺然獨秀。自王安石廢《春秋》 不列學宮,公獨撰傳以進,高宗深加褒納。進寶文閣 直學士。與時相不合,退居山中,自號武夷翁,學者稱 為武夷胡先生。卒諡文定。憲寅、宏寧皆其猶子也。世 稱「胡氏五賢。」縣祠之於學宮之右。

胡憲,字原仲,文定公從子也。稍長,從文定學,獲聞伊、 洛之說。以鄉貢入太學。會洛學有禁,乃陰與劉致中 殫精研誦,問《易》於涪陵譙定夫,久始有得。兩膺詔召, 俱以母老辭。時秦檜當國,先生隱處,翛然世外。檜敗, 始應召,為祕書省正字。抗言「寇情宜亟用張浚、劉錡, 以為寇備。」疏入,即求去,改秩奉祠。時與劉彥沖、劉致 中更相討論於武夷山中,學者翕然尊之,稱曰「籍溪 先生。」朱元晦、呂東萊從遊最久。有《論語義》《兩漢正辯》 《南華經解》行世。卒,諡靖肅。

胡寅,字明仲,安國之從子,取而子之,幼聞庭訓,不忝 父風。登宣和進士,揚歷中外,改祕校。時楊中立為國 子司成,遂執經請業,卒紹伊、洛之傳。立朝以直著聲, 屢陳《復讎》大義,為當國者所嫉。力求外補,除禮部侍 郎兼直學士。趙鼎薦其才可大用,會丁外艱,服闋,除 知永州,輒以疾辭,隱居武夷。嘗與劉衡建奪秀亭於 羅漢巖上,以為講學之所,扁其居曰「致堂」,學者稱「致 堂先生。」卒諡「文忠。」有《讀書管見》《論語詳說》《崇正辯》等 書行世。

胡宏字仁仲。文定之季子。不慕榮祿,與其弟寧講學 武夷山中二十餘年,相為切劘。家學淵源,於茲為盛。 紹興中,上書極論時相,凡數千言。以蔭補承務郎,不 赴。及檜死被召,以疾辭。所著有《知言編》《皇王大紀》八 十卷。學者稱為「五峰先生。」

《朱熹先生行實》諸書備載,茲不復贅。但山居始末,當 略志之。先生年十四,父韋齋沒,乃遷居於崇安五夫里。嘗扁讀書之所曰「紫陽書堂」,以新安有紫陽山,識 鄉關常在目也。紹興十八年戊辰,先生年二十九,中 進士,授同安主簿。秩滿,以養母丐祠祿歸,結草廬於 雲谷,扁曰「晦庵。」孝宗即位,恩命沓至,屢辭不就,張南 軒、呂東萊力勉其出,乃起守南康。建白鹿書院,為諸 生講學之所。除江西提舉,改使浙東,以賑濟有勞。又 除直徽猷閣。時相主和議,陰詆之,先生即辭使節。淳 熙十年癸卯,歸,築精舍於武夷「五曲大隱屏」之下,與 弟子輩居之,時年五十四。光宗雖有召命,屢遭沮止。 紹熙二年辛亥,始卜居建陽考亭。明年屋成,先生乃 歸,時年六十三。寧崇朝,韓𠈁胄用事,指道學為偽胡 紘,沈繼祖陰附之,遂奏褫職罷祠,先生怡然。又創竹 林精舍,後更號「滄洲病叟。」晚因筮遇遯之同人,又號 遯翁。慶元六年庚申三月甲子,以疾終,年七十一。先 生歷仕四朝,而立於朝者不能五十日,閒居者凡四 十餘年。山林之日長,講學之功深也。其父松葬下,梅 之寂歷,

劉子翬字彥沖,邑人。以父韐廕,補承務郎、通判興化 軍。尋以疾辭歸,主管武夷沖佑觀。有《聞命》詩云:「幾年 歸夢水雲間,猿鶴重尋已厚顏。慚愧君恩猶竊祿,官 銜新帶武夷山。」山居不出者十七年。與胡憲、劉勉之 交,每見講學,外無雜言,從遊者皆當時名士,如朱元 晦其一也。學者稱屏山先生。有文集二十卷行世。追 封齊國公,謚文靖。

劉勉之,字致中,邑人。踰冠以鄉舉入太學。時禁挾元 祐書,獨與胡原仲陰購程氏遺文,旦夕講誦。又從譙 天授遊,兼邃《易》學。紹興間,以呂本中薦,召詣闕。秦檜 慮其持正撓阻和議,乃不引見,但令策試後省給筆 札而已。因謝病歸,日與胡原仲、劉彥沖夷猶於九曲 山水間。朱松每歎其學有淵源。臨疾革,遣其子熹往 師之,遂妻以女,學者稱「白水先生。」有集二十餘卷行 世。

劉衡字兼道,邑人。膂力絕倫。建炎初,以勤王補官,從 韓世忠敗金人於濠,累功遷秩。晚乃棄官歸武夷,築 小隱堂於茶洞,與胡明仲相友善,為文酒之會,佳辰 令節,每吹鐵笛,或慷慨舞劍,意氣浩如也。

徐幾字子與,號進齋,邑人。嘗與詹琦築靜可書堂於 武夷。博極群書,尤精於《易》。自晦翁之後,理學之傳,獨 臻其奧。景定間,廷臣交薦以布衣召對,授崇政說書, 上甚器重之,詔補迪功郎,遷建寧府教授,兼典建安 書院,撰經義以訓多士。宇內尊之,稱曰「進齋先生。」 蔡元定字季通,邑人,號西山,生而穎異,於書無所不 讀。寓居武夷,幽貞自勵,有詩云:「數間茅屋環流水,布 被藜羹飽煖餘。不在利中生計較,肯於名上著工夫。 窗前野馬閑來往,天際浮雲自卷舒。窮達始知皆有 命,不妨隨分老樵漁。」從晦翁遊凡四十年,雖在弟子 之列,以老友稱之。慶元間,坐偽學禁,以布衣謫道州。 文公餞之靖安寺,攜其子沈慷慨就道,無幾微見於 色,坐客莫不偉之。所著有《大衍詳說》《律呂新書》《燕樂 言辯》《皇極經世》《太元潛虛旨要》《洪範解》《八陣圖說》《陰 符經解》《運氣節略》《脈書》,總若干卷。淳祐間,追諡「文節。」 蔡淵字伯靜,號「節齋」,元定之長子。承家學,於《易》理發 先儒之所未發,所著有《周易訓解》《太陽通旨》《四書思 問》等書行世。

楊時字中立,將樂人。同游酢,受業於二程之門。紹明 絕學,嘗過武夷,與諸賢析疑辨難,旦夕不少休。熙寧 中,第進士。累官工部侍郎、直學士。世號「龜山先生。」諡 「文肅。」

蔡沈,字仲默。嘗偕其兄淵築室虎嘯巖下,扁曰「南山 草堂。」不事章句,一以聖賢為宗。受業晦翁之門,相契 尤至。翁晚年以諸經之訓釋粗備,獨於《尚書》未及為 憾,遂以屬之其父。亦嘗慨《洪範》之數失傳,心雖獨悟, 未遑論著,曰:「成吾志者,沈也。」沈受父師之託,殫精細 繹,累數十年而註疏始成。當事諸公交薦於朝,不就。 卒諡文正,追封崇安伯。學者稱為「九峰先生。」

蔡杭字仲節,號九軒,沈之子也。構堂於武夷之一曲, 題曰《詠歸》,嘗讀書其間。登紹興進士,累官吏部尚書、 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以忤時相, 落職奉祠。卒諡文簡,改文肅。

真德秀字景元。浦城人。四歲受書,過目成誦。慶元中, 第進士,累官參知政事。世稱「西山先生。」卒諡文忠。嘗 築室武夷,以朱子為宗,斯文自任。黨禁既開,正學賴 之以明。所著有《大學衍義》《讀書記》《文章正宗》。

祝穆,字和甫,其先歙人。曾祖確,於晦翁為外祖,父康 國始卜居崇安,與弟癸同事文公於隱屏精舍,故學 有本源。嘗輯《事文類聚》二百餘卷、《方輿勝覽》七十卷 行世。

劉甫字嶽卿,衡之子也。事親以孝聞。嘗隱於武夷山 北水簾洞。晦翁與蔡西山諸賢頻詣其廬,講明義理。 嘗訂約晦翁結廬五曲,未幾卒。晦翁以詩哭之曰:「曾 說幽棲地,與君共接連。欲攜邀月酒,同棹釣魚船。遽爾悲聞笛,真成歎絕絃。」林「催老淚,為子一潸然。」 游九言,字成之,初名九思,文肅公三世孫也。嘗於武 夷重構水雲寮,為繼述之所。以蔭補江西漕司,不赴。 進士第一,授古田尉、江州錄事,知光化軍,辟荊鄂參 謀,卒于官。端平初,贈直龍圖閣,諡文靖。

方士繇字伯謨,其先莆田人,移居崇安。嘗依劉屏山、 朱晦庵於武夷,棲止仁智堂,追隨講授。退惟靜處一 室,繙閱千古,肆力於道德性命,而統會其旨。雖偽學 禁興,人無間言。所著《遠庵集》行世。

《宋史辛棄疾傳》:「棄疾嘗同朱熹遊武夷山,賦《九曲櫂 歌》。熹書:『克己復禮,夙興夜寐,題其二齋室』。」

《武夷紀要》:「劉爚字晦伯,建陽人。與弟炳同學於朱子, 第進士,調山陰簿。慶元中,偽學禁興,遂結雲莊書院 於武夷,為避世計。嘉定初,召赴行在,累官工部尚書。 年七十,乞休之章凡二十上,不報。卒贈金紫光錄大 夫、少師,諡文簡,配享文公祠。」

江贄字叔圭,邑人。宋政和間,太史奏少微星見,詔徵 遺逸丹,三聘不起,乃賜號少微先生。居武夷,多所撰 著,其最者如《通鑑詳節》《金鑑彙鈔》行世。

熊禾字去非,號退齋,又號勿軒,邑人。登咸淳甲戌進 士,任寧武州司戶,入元不仕,載書入武夷,築洪源書 堂,聚生徒講學其間。每朔望,必詣隱屏精舍,展晦翁 遺像,遠近翕然宗之。嘗自賦詩曰:「當年衛道大賢功, 人士今知有學宮。自歎升堂慚董子,豈無笑列議韓 公。儒風濟濟衣冠舊,世事茫茫塵網中。我已結茅溪 九曲,飛鳴尚許愬天風。」所著有《易春秋集疏》《四書小 學集疏》《大學廣義》,《標題四書易經講義》,行世;又纂《儀 禮》,未成而卒。

詹師文字叔簡,邑人。刻勵好學,以詞賦名于世。慶元 中,第進士,調婺源尉。時境內盜發,文率兵擒之,且不 欲上功以希賞。再調江西臬幕,復討平峒賊鄧亞尤 等。遷西外宗教,不赴。歸隱幔亭峰下。有《幔亭遺稿》《通 典編要》等書行世。

范師孔字學可,邑人。咸淳中預薦,肄業武夷書院,三 司辟充講書。橫經析理,究極精微,後學多賴之。尤工 於詩,所著有《畫餅編》行於世。

熊蕃,字叔茂,邑之豐陽里人。善屬文,長于吟詠,頗宗 王安石之學,分章析句,大有條貫。築堂于鼓樓巖下, 扁曰「獨善堂」,號「獨善先生。」嘗著《茶錄》,品別高下,最為 精當。又有《製茶十韻》,傳誦于世。

詹景仁,字天麟,邑人。以文學辟為三公掾。延祐中,出 貳浙東憲幕,遷江西撫州總管。與清江杜本友善。初, 本偕范梈以徵辟至都中,同寓景仁館,談及先世,知 其藏書甚富。後本忤時相不用,景仁攜歸武夷,築萬 卷樓于平川上居之,疑義奧詞,多所剖析。宇內名流 以事過閩者,務造其廬。

鄭德普,字子仁,號景厓,邑人。生有夙慧,尤刻意於詩, 與范師孔、趙若槸諸人日相酬唱于九曲之間。如《題 靈巖》云:「山蒸雲氣晴能雨,泉挾風聲夏亦寒。」《題齊雲 峰》云:「石潤黏蒼蘚,澗高流白雲。」皆佳句。

趙若槸,字子木,號霽山,邑人,宋宗室也。登甲科,不仕。 性倜儻,喜吟詠,不治生產。嘗徜徉于武夷山水間,遇 會心處輒留連數日。有《即事》詩云:「雲散青山出,人間 白晝長。禽聲答空谷,木影畫斜陽。種果期秋實,澆花 趁晚涼。行藏天已定,隨分且徜徉。」又云:「可意黃鸝喚 得醒,日移山影正當庭。飛花忽趁東風過,點破苔痕 一片青。」人稱其逼真唐響。

杜本,字伯原,號清碧,清江人。博極群書,尤精《皇極》之 旨,與虞集、范梈友善,吳澄、劉會孟見而器之。江浙使 相忽剌朮薦其才,召入,不果用。詹景仁延歸武夷,築 室於平川上,居之。遂結思學齋、懷友軒,為終隱計。文 宗即位,詔起之山中,不赴。釋書《無逸篇》附進,文宗嘉 納之。至正三年,丞相脫脫奏授翰林待制,兼國史編 修官。強應命,次武林驛,仍以疾辭。復歸武夷。越數年 卒。有《清江碧嶂集》行世。

杜圻字德基。本之孫,仍居武夷。幼有大志,積學砥行, 銳志紹述,因名其堂曰「思紹。」為文雅有古致,時論偉 之。以薦舉授甌寧訓,轉溫州府教授卒。

蔣易字師文,建陽人。聰敏博洽,善屬文,尤工吟詠。從 事杜本于武夷者數年,聲華藉甚。為本序《清江碧嶂 集》,所著有《鶴田稿》及《元朝風雅》十餘卷行世。

游應祥字子善,邑人,文肅公七世孫。天資淳厚,博通 經史。元初,任武夷直學,寓山中,著述甚富。後陞學正 而卒。

藍誠,字靜之,世居武夷山南。博學能文。蚤歲與弟智 同學于杜本,遂以詩名。洪武初,智舉明經,擢西粵僉 憲,以清介著,自號「藍澗」,誠號「藍山。」兄弟俱以詞名,輝 映宇內。所著有《山澗詩集》行世。

丘錫字永錫,邑人。領洪武鄉薦,除工科給事。自陳願 學職,改楚衡州教授。永樂四年預修《大典》,改浙衢州 教授。宣德七年復預修《太宗實錄》成,仍乞原職,改建昌教授。自筮仕以來凡五典文衡,人服其公。性嗜學, 垂老不倦。偕其友徐仲禮結社武夷,手不輟披。卒年 八十。有文集若干卷行世。

劉清夫,字靜甫,建陽人,居麻沙,僅隔武夷二舍許。常 寓山中,泛舟攜酒,吟詠殆遍。有《梅花詞》一闋云:「亂山 深處,見寒梅一朵,皎然如雪。的皪妍姿羞半吐,斜映 小窗幽絕。玉染香腮,酥凝冷艷,容態天然別。故人雖 遠,對花誰肯輕折。疑是姑射神仙,幔亭宴罷,迤邐停 瑤節。愛此溪水供秀潤,飽玩洞天風月。萬古叢中,百 花頭上,誰與爭高潔。粗桃俗李,不須連夜催發。」人多 傳誦,惜不見全集。

鄒守益號東郭,江西萬安人。嘉靖末,南遊武夷,發明 「良知」之學,聚生徒于武夷山中。至神廟初,公之子善 來總閩憲,因追述先志,仍與諸生談藝于沖佑觀。後 人思之,為立祠祀。

羅洪先號念菴,江西吉水人。嘉靖壬戌廷試第一,官 翰撰。慕武夷之盛,投杖入山,從遊者甚眾,踰年乃返。 清標卓行,獨冠一時。俱有祠祀。

王守仁,字伯安,浙之餘姚人。登進士,授兵部主事。以 論逆瑾,謫貴州龍場驛宰,由間道入武夷。瑾誅詔起, 累遷至副都御史,提督南、贛等軍務,屢平寇盜。以討 宸濠功,封新建伯。卒諡文成。嘉靖間,郡守劉佃檄縣 祠之,給田以供伏臘。其略曰:「良知之學,倡自公始也。」 續以湛若水、鄒守益、唐順之配。

宗臣,字子相,南直廣陵人。弱冠第進士,以銓曹郎出 督閩學,以身範士,文體為之一變。嘗與諸生講學山 中,有《方城集》二十餘卷,王弇州嘗為敘之。

傅汝舟字木虛,候官人。負雋才,善草書,尤工于詩,好 談金丹內養之術。嘗寓止止庵,與山人江一源結為 方外之友。貽江詩云:「安得草堂移傍汝,溪光清映白 綸巾。」江有「相逢卻是秦人谷,攜手虹橋看日斜」之句, 夷猶賡唱,相契甚讙。有《丁戊山人詩集》行世。

丘雲霄,字于上;邑人。博極群書,精詞賦,工草隸。以明 經,授粵西柳城令。蒞事首先文治,有廉能聲。僅踰歲, 遂解官歸,結茆於止止庵側,因自別曰「止山。」葉艇、芒 鞋諸勝,鮮不剔歷,誠一時之文獻、士流之師表也。臺 司咸式其廬。所著有《止止文集》數十卷行世。舊之邑 乘,蓋其筆也。

李材字孟誠,江右之豐城人。萬曆間,謫戍閩之漳州。 初,材之成進士也,由刑、工兩部主事出按東粵,兵備 滇南,所至並以能名。晉右僉都御史,開府鄖陽。適有 山賊,公討平之。言者糾其妄有屠戮,下廷尉,久之始 得是命。公之學以止修為宗,誠正為輔,格致為證入, 其于伊、洛、關、閩之說,獨標新義,四方之來學者如雲。 人稱為「見羅先生。」後徐公即登以梓里。高足方督閩 學,乃建書院于九曲之濱,以居遊者。

葛寅亮,字水鑑,號屺瞻;浙之錢塘人。萬曆庚子鄉薦 第一,辛丑成進士,由儀部出督楚學。及瓜當遷,楚之 人士戴公之化,弗忍去公也。兩臺交章留之,得請晉 秩有加,而督學如故。擢參閩藩,仍董閩學,取人拔尤 之盛,蓋輝映而兼譁云。時倚輕橈,來遊武夷間,集子 衿輩講學于天游觀中。生徒即其地建祠祀公。公意 弗善也,命改祀呂仙。然人終以祀典不備為疑,乃重 鳩工於接筍峰下。公聞之曰:「彼紛紛而為此者,果愛 我乎?抑嘗我也?」復以所祀祀文成王公。議者謂公之 學術事功,軒輊陽明,宜以公配享。輿論翕然,莫不手 額祠凡兩刱而兩撤之。公之嚴于近名也如此。公嘗 開社西湖之南屏,海內名流鮮不執經北面,故有「南 湖夫子」之稱。列聖之學,公能識其大者。

張肯堂,字載寧,別號鯢淵;華亭人。登乙丑進士,以崇 禎丁丑按閩,風節震勵,百寮秉度。嘗遊武夷,以天遊 為雄,踞群峰、眺兼眾妙。乃建百尺閣于其上,顏曰「森 天。」按部之暇,登臨吟嘯自適。時流氛日熾,益藩驅蹕 入邵,意欲南下;群議譁然,變且不測。公立草檄,移之 長史司,乃返國,人心以安。

熊明遇,字壇石,江西進賢人。歷官司馬。立朝正直,不 避權倖。以子人霖居銓部,遂掛冠僑寓武夷講學,從 遊悉多名流。巡憲蘇公以公配享勿軒,扁曰:「淵源家 學。」

李時興字將甫,閩縣人。修身立言,一宗正學。登萬曆 乙卯鄉榜,崇禎戊辰副榜,歷官肇慶府丞。丁憂歸家, 公知時艱,遂卜居武夷五曲雲窩。服闋,陞補臨江府, 攝袁州府篆。苦志淡薄,日買七茄為膳,人號為「七茄 太守。」乙酉八月兵至,從容就義,殉於官。其子鐘鼎字 磊英,扶柩歸葬仙掌峰前四十年採茶自活,克成父 志,著作極富,惜未行世。

呂桂,金華人。官教諭,遷安溪令,徙居星村,聚徒講學, 杖履優游山水間。高節清標,有《東萊家風》云。

辟寒有人遊武夷六曲,訪止止師,偶雪天得一兔,無 庖人可製,師云:「山間只用薄枇酒醬椒料次之以風 爐安坐上,用水少半銚,候酒湯響一盃後,分各以著令自夾入湯,擺熟啜之,乃隨宜各以汁供。」因用其法, 不獨易行,且有團欒暖熱之樂。

武夷山部雜錄 编辑

《清異錄》:武夷山有石壁立,中出一泉,隱隱一線,流分 七派。僧顛堅名為「七絃水。」

吳栻《武夷雜紀》:「武夷,骨山也。磅礡一百二十里,外山 始有膚。自沖佑由九曲至靈峰,然後步折東北,歷火 焰、北斗諸峰而返,往復共五十里,得北山之概焉。南 山淺逼,不逮其半,而煙村雲市,來往皆古德高年,太 古風,在在可想矣。」

《冬山雪後》,三十六青螺,了了可數,一片妙明空寂境 中,復現出蒼蘿翠竹,碧水丹山。夜霽時明月又來照 積雪上。吾謂以世間百年易此山中一日,亦不為過。 題其居曰:《願易》。

春山霽時,滿鼻皆新綠香,景象沖融,神情俱發。鼓樓 坑十里桃花,杖策獨行,隨流折步,猿鳥不驚,春意尤 閒。過彭東山談「避世法」,晚歸時花月溶溶,谿山寂寂, 接目賞心,不忍遽別,亦一勝事。

《山中採茶歌》,凄哀清婉,韻態悠長,每一聲從雲際飄 來,未嘗不潸然墮淚,吳歌未能如此。

泉出南山者,皆潔洌詠短,隨啜隨盡,獨虎嘯語兒。「泉 濃若停膏,瀉杯中鑑毛髮。」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氣。 次則《天柱三敲泉》,而茶園喊泉,又可以伯仲矣。餘無 可述,《聖水泉》定是末腳。

北山泉味迥別,蓋兩山形似而脈不同也。余攜茶具 共訪得三十九處,其最下者亦無硬冽氣。小桃源一 泉,高地尺許,汲不可竭,謂之「高泉」,致韻雙發,不可以 味名也。次則接筍之「仙掌露」,而仙掌碧、高泉碧黛雖 處亞,猶不居語兒之下。又次則碧霄洞丹泉、元都觀 寒巖泉,較之仙掌猶碧之與黛耳。九星泉帶陰濕色, 雪花泉,多沙石氣。人傳沖、佑二龍井火食泉也。 鐵郎、杜轄二寨,自宋元及明初往往為山寇所據,獨 劉官乃禦寇寨也。相傳劉衡與其子甫集義兵於此, 以衛鄉邑。今諸峰凡有梯者,皆亂世之安居也。然恨 無十畝肥壤小桃源,安得不稱第一。

張于壘《武夷雜紀》:「山之奇幻百出,無論人工,即使鬼 工為之,亦恐勞神意。造物戲撒萬斛雲霞,錯以琪花 玉樹,釀成一處,復加雕繪,以敵天孫之錦。至千百年 後,凝者結而為山,融者化而為水;怒而相馳逐者,則 為山上之峰;嬾而相枕藉者,則為水中之石;銳而豐 其頂者,則摶為巘為巖;攲而蝕其半者,則拈為洞為」 壑非山水所能為也為語山靈善加呵護勿使風朝 雨夕復作雲霞飛去耳。

今人遊武夷,只一曲至六曲之溪耳。譬如行長安市 上者,瞻望聖天子宮闕,嵬峨巨麗,臨雲燿日,則大詫 稱快。然問其中孰為正殿,孰為離宮,孰為芳苑,孰為 露臺,而彼茫然也。故非捨舟而杖,離溪而山,仰摩絕 頂,俯探幽栖,如余《記》中所述者,恐不免屠門大嚼之 誚。

山皆純石,不宜禾黍。遇有寸膚,則種茶荈。村落上下, 隱現無間,從高望之,如點綠苔。冷風所至,嫩香撲鼻, 不獨足供飲噉,為山靈一種清供也。

余所聞天下名勝多矣,或山羸而水絀,或水匯而山 遙。其山水各得者,如吳之震澤,越之明聖。然山水各 自為區,情意不關,景象自別。其可水上看山者,惟蜀 之三峽、楚之桃源。然桃源之勝,已閟所存戶庭耳,三 峽之勝,又復為險所奪。惟茲山與水,遞相縈抱,遞為 映帶,紆餘屢折,如影赴形。能使西子慚其對鏡,靈威 悔其《掩關》。《高唐》謝其清瑩,秦人讓其幽邈矣。伯仲之 間,意者其十洲三島乎?

「山之形,如一人仰臥,以大王為首,天游為腹,星村為 趾。折而下虎嘯諸山,為山之左臂。折而上三仰諸峰, 為山之右臂。而水簾、杜轄諸處,則山之背也。其中群 峰桀豎,或為膚、為骨、為髮、為爪,而九曲之溪縈之,為 筋理脈絡之屬,合之共為一身。」《志中》悠謬,乃以諸峰 分隸某曲,復別以水簾為萬年宮左諸勝,不知巔遠 千盤,所謂左者復轉而之右,故其路可通天游,可通 三仰,亦可通星村。近鍾伯敬偶從山外取道,遂并疑 水簾與武夷別為一山,何以相隸,則尤謬矣。

登陟,絕是遣閒之具,而我輩每用忙法,蓋自從事梨 棗,百端蝟集,乃偷閒一出,度久淹則不能,逗漏則復 不甘,辨曙而起,戴月而宿,風雨不停,汗喘不避,遇大 會心處,然後小憩。領略未終,家君子復出所攜牙籤 臥石上,校之以應梓人,可謂書淫之表,別署《情癡》矣援筆自嘆,還自笑也。凡十日而竟遊事,雖窮巖邃谷, 搜剔殆遍,然究以未獲盤桓雍容,覽朝夕變幻為歉。 譬得佳文章,急讀一過,而不得沉瞻,熟讀,終覺神情 不暢耳。

丘四,可石鱗巖,左石紀,左出石鱗巖,三十餘步,得平 岡,倚接絕壁竹疏,而木與間屼然。有石不自地生者, 方廣一丈五尺,頂可以手探,斜仄成致,雖卑小而高 大之勢備。兩小樹,榦生光巔,而根穿石穴,扶疏而婉 折,邊生猗蘭,馥郁。西暢側木,大幾把,枝葉都秀,有子 實如珠者數百,紅潤圓映,莫得其名,玩而不敢食。背 則以裂為異。小作一行,間其裂而出纖劎細玉,隨風 擊戛,美趣尤不易形。茲石也,鄰於郡邑之間,寶貴不 可言。今而岑寂窮谷,美乃見負,悲夫!獨一石也與哉! 石鱗巖在排峰後因出石鱗故名俗呼石鱗窩 徐𤊹《武夷茶攷》。按《茶錄》諸書,閩中所產茶,以建安北 苑第一,壑源諸處次之。武夷之名,宋季未有聞也。然 范文正公《鬥茶歌》云:「『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 古栽』。蘇子瞻亦云:『武夷溪邊粟粒芽,前丁後蔡相寵 嘉』。」則武夷之茶,在前宋亦有知之者,第未盛耳。元大 德間,浙江行省平章高興始採製充貢,創御茶園於 四曲,建第一春殿、清神堂、焙芳、浮光、燕賓、宜寂四亭。 門曰仁風,井曰通仙,橋曰碧雲。明朝寖廢為民居,惟 喊山臺前亭故址猶存。喊山者,每當仲春驚蟄日,縣 官詣茶場致祭畢,隸卒鳴金擊鼓,同聲喊曰:「茶發芽。」 而井水漸滿。造茶畢,水遂渾涸。而茶戶採造,有先春、 探春、次春三品,又有旗槍、石乳諸品,色香不減北苑。 明朝罷團餅之貢,而額貢每歲茶芽九百九十斤,凡 四種。嘉靖中,郡守錢璞奏免解茶,將歲編茶夫銀二 百兩,解府造辦,解京御茶,改貢延平。而茶園鞠成茂 草,井水亦日湮塞。然山中土氣宜茶,環九曲之內不 下數百家,皆以種茶為業,歲所產數十萬斤。水浮陸 轉,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甲於海內矣。宋元製造團 餅,稍失真味。今則靈芽僊萼,香色尤清,為閩中第一。 至於「北苑壑源」,又泯然無稱。豈山川靈秀之氣,造物 生殖之美,或有時變易而然乎?

武夷山部外編 编辑

《武夷紀要》:楊萬大性尚恬靜,結茅武夷,漁樵山水間。 夜則懸燈獨坐,撫琴詠詩。一夕有道士黃冠元服,貌 甚偉,扣門云:欲往萬年宮,暝不便濟,求假榻一宿,大 因留之。自後數往來,而禮之益勤。一日復來謂大曰: 「吾非世人也,今當歸洞天,特來別汝。吾觀汝所為甚 善,天必有以報之。汝老矣,其在後人乎。」命舟欲與偕 去,萬大始諾之。既而戚然告曰:「吾二親未卜窀穸,豈 可去乎?」道士曰:「然。吾待汝勷事畢,與汝偕往未晚。」因 與共舟至甌寧之豐樂里,指溪灣秀峰下曰:「汝于某 年月日,奉父母柩于此,俟有白狸眠處,即葬所也。白 狸躍起,即葬時也。」大如期奉柩至山中,果見白狸,如 所言葬之。不逾年而他處子孫聞其地饒衍,多來居 之,因名其地曰「楊墩」,墓曰「白狸窠。」時年已九十有七, 一日晝寢,夢前道士來迎曰:「汝今大事已畢,當與俱 去。」覺即沐浴更衣,端坐而逝。今太師文敏公榮,即大 之後也。

楊文公億,其初生也,母章氏夢羽衣人自言武夷仙 托化,既而生,則一鶴雛也,盡室驚駭,貯而棄之江。其 叔父曰:「吾聞間世之人,其生必異,如姜嫄有棄,簡狄 有契。」乃追至江濱,開視,鶴已蛻而為嬰兒矣。體猶有 紫毳尺餘,彌月乃落。

《異聞總錄》:宋咸淳間,蜀人彭澹軒罷江東倅遊武夷, 嘗獨行林藪,入草庵中,見二人峨冠博帶對食,招彭 共坐俎中豕首一,羊肺一,雞一,所言皆《先天圖》《易》性 理之學,元妙深奧不可曉。彭請其姓字,右坐者云:「姓 魏,山林野叟,無字可稱。」左坐者不答。日暮辭歸。明日 攜榼再往,已無徑可達。下山至一富家,言所以,富家 云。異哉!昨日至朱祠致祭,正俎中之殽,方悟左者為 晦翁,右者魏鶴山也。

《武夷山志》:劉侍郎夔少時肄業山中,一夕方篝燈展 卷,忽有手藍色,毛毿毿然從窗隙入,為剔燈。劉遽執 其手,署押于上,乃叱使去,鬼曰:「吾不能去矣。」告侍郎 乞去所署,劉如其請,手始得去。後劉果歷工、戶、吏三 侍郎,享年八十有三。

《浦城志》:「楊翊字正臣,浦城人。嘗游武夷,至勝處必有 題詠。既歸,有道人投刺,自稱張湛然。翊館之南園,當 夜月明如晝,道人於池上長嘯,須臾雲氣慘淡,清飆 四起,眾皆寒悚。忽雙鶴從空而下,道人遂跨飛去,翊 始悟十三真君中所謂張湛者也。取刺視之,乃白紙 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