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05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五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五卷目錄

 趵突泉部彙考

  考

 趵突泉部藝文一

  趵突泉記         宋曾鞏

 趵突泉部藝文二

  趵突泉          宋曾鞏

  前題          元趙孟頫

  前題           張養浩

  遊趵突泉         明王弼

  趵突泉和韻        王守仁

  飲趵突泉         王廷相

  趵突泉          薛章憲

 趵突泉部紀事

 趵突泉部雜錄

 汶水部彙考

  考

 汶水部藝文一

  渡汶河記         明喬宇

 汶水部藝文二

  舟行汶上薄暮看月    明祝允明

  汶上泛舟          王謳

  七月十五夜月同孟柱史吳文學泛舟汶溪一

  首            于慎行

  渡汶河          謝肇淛

  春日溯汶河作        前人

 汶水部紀事

 汶水部雜錄

山川典第二百五卷

趵突泉部彙考 编辑

《春秋》
濼水之源
编辑

趵突泉即《春秋》濼水之源也。其源始自泰山之陰,諸 谷水合而奔流至濟南府西南黃山之西渴馬崖匯 為池,圍數畝,不溢而洑。至府城西,平地三窟突起,聲 如隱雷。又受皇華、漱玉等泉注而北,即為濼水,入小 清河,東行遶華不注山下,會巨谷水,東經章丘會濟、 漯合流經鄒平、長山、新城會孝婦河。又經高苑、博興 至樂安、馬平,入于海。

按:《水經》:「濟水又東北,濼水出焉。」濼水,出歷縣故城 西南,泉源上舊水涌若輪。舊疑作奮一本無舊水二字《春秋:桓公 十八年》,「公會齊侯于濼」是也。俗謂之為「娥姜。」一作英「水 也。」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廟故也。

按:《續文獻通考》:「山東濟南府趵突泉,自府城西遶東 北,會小清河,由新城縣界流經青州府高苑縣東入 博興樂安縣界,合於時水。」

按:《明一統志》:「山東濟南府,趵突泉在府城西,一名爆 流,源出山西王屋山下,伏流至河南濟源縣湧出,過 黃河溢為滎,西北至黃山渴馬崖,伏流五十里,至城 西,出為北泉。或以糠驗之,信然。會諸泉入城,匯為大 明湖,流為清河。濟南名泉七十二,爆流為上,金線珍 珠次之,其餘皆不能與三泉侔矣。」

按《山東通志》:濟南府城西六十里有黃山,山勢周圍 如城,岱陰諸谷水奔流至山西,匯而為池,圍數畝,不 溢而伏山即渴馬崖也。伏流至府城之西而出為趵 突泉。

趵突泉,一名爆流,平地泉湧高或至數尺,蓋濟水伏 流至此而發,濼水之源也。由東北注小清河入海。濼 水嘗見於《春秋》,魯桓公十有八年,「公及齊侯會于濼。」 杜預釋:在歷城西北入濟水,自王莽時不能越河西 南,濼水之所入者清河也。蓋預失之。

小清河一名「濼水」,源發府城西趵突泉,由華不注山 下東行,會巨谷水,又東經章丘,會淯河,又會漯河,合 流經鄒平、長山、新城,又會孝婦河,又東經高苑、博興 至樂安馬東瀆入海。

按《濟南府志》:「趵突泉,濼水之源也。岱陰之水,伏流至 城西南,發為此泉。三窟突起雪濤數尺,聲如隱雷,冬 夏如一。」《齊乘》曰:「曾南豐有記云:太山之北,與齊東南 諸谷之水,西北匯于黑水之灣,又西北匯于柏崖之 灣,而至于渴馬之厓,泊然而止。至歷城西,湧出趵突 之泉,嘗有棄糠于黑水灣者,見之於此。」其注而北,謂 之濼水。齊多甘泉,顯名者十數,而色味皆同,皆濼水 之旁出者。蔡氏援此以證濟水之伏,破程氏之論當矣。又取沈存中《筆談》,謂歷下發地皆泉,濟水經過其 下,自相矛盾,何邪?且古濟行清河,如在井底,南仰泉 源,遙在山麓,豈能相及?今黃山渴馬厓水伏而可證。 又龍洞山中朗公谷諸水,東西伏流,土人云:「西發趵 突,東發百脈。」驗之信然。蓋歷下眾泉,皆岱陰伏流所 發,西則趵突為魁,東則百脈為冠,地勢使然,何關于 濟?存中得之。傳聞九峰按圖索駮,容有疑誤。近官濟 南者,遂定以濼為濟,建濟瀆廟於泉上,謬矣。

濼水源出趵突泉,俗謂之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 英廟故也。《齊乘》曰:源曰趵突,流曰濼東導曰小清。 皇華泉在金線泉東,一名木魚泉。流入趵突泉。 漱玉泉在金線泉南,流入趵突泉。

「無憂泉」在趵突泉南,漱玉亭北流入趵突泉。

酒泉:在無憂泉南,流入趵突泉。

湛露泉:在無憂泉西,流入趵突泉。

按《青州府志》高苑縣,小清河,濟水之支流也。發源于 濟南之趵突泉,流而為濼水。

趵突泉部藝文一 编辑

《趵突泉記         》宋·曾鞏

泰山之北,與齊之東南諸谷之水,西北匯于黑水之 灣,又西北匯于柏崖之灣,而至于渴馬之崖。蓋水之 來也眾,其北折而西也,悍疾尤甚,及至于崖下,則泊 然而止。而自崖以北,至于歷城之西,蓋五十里而有 泉湧出,高或至數尺,齊人名曰「趵突之泉。」嘗有棄糠 于黑水之灣者,而見之于此。蓋泉自渴馬之崖潛流 地中,而至此復出也。趵突之泉冬溫,泉旁之蔬甲,經 冬常榮,故又謂之溫泉。其注而北,則謂之濼水,達于 清河以入于海。舟之通于濟者,皆于是乎出也。齊多 甘泉,冠于天下,其顯名者以十數,而色味俱同,皆濼 水之旁出者也。濼水嘗見于《春秋》,「魯桓公十有八年, 公及齊侯會于濼。」

趵突泉部藝文二 编辑

《趵突泉          》:宋曾鞏

一派遙從玉水分,晴川都灑歷山塵。滋榮冬茹溫常 早,潤澤春茶味更真。已覺路傍行似鑑,最憐沙際湧 如輪。層城齊魯封疆會,況託娥英詫世人。

趵突泉         元趙孟頫 编辑

《濼水》發源天下無,平地湧出白玉壺。谷虛久恐元氣 泄,歲旱不愁東海枯。雲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 明湖。時來泉上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興孤。

趵突泉          張養浩 编辑

繞欄驚視重徘徊,流水緣何自作堆。三尺不消平地 雪,四時常吼半天雷。深通滄海愁波盡,怒撼秋濤恐 岸摧。每過塵懷為瀟灑,斜陽欲沒未能回。

遊趵突泉         明王弼 编辑

《濟南歷下多白泉》,「白沙幾處涵風煙。郭西趵突更神 異,平地一朵白玉蓮。浪花滾起千層雪,此中疑是蛟 龍穴。靈藏歲久變妖怪,精氣上湧成涎沫。餘波散漫 淵復渟,溪風冷冽山雨青。微霜初下雁秋浴,落月漸 低猿夜聽。窮源我欲愬川陸,舊誌虛傳自王屋。冥茫 難測造化情,聊寄泉亭漱寒玉。」

趵突泉和韻        王守仁 编辑

《濼水》特起根虛無,下有鰲窟連蓬壺。絕喜坤靈能爾 幻,卻愁地脈還時枯。驚湍怒湧噴石竇,流沫下瀉翻 雲湖。月色照衣歸獨晚,溪邊瘦影伴人孤。

飲趵突泉         王廷相 编辑

濟水東來伏,泉開湧玉林。恍疑焦釜沸,翻訝石堂沉。 作澤隨雲遠,成波助海深。春回潛躍遂,鬱有羨魚心。

趵突泉          薛章憲 编辑

《觱沸趵突泉》,「發源自王屋;洑流溢為滎,迤𨓦陶丘北。 黃山渴馬崖,入地乃更伏。潛行五十里,突爾出平陸。 曾不舍晝夜,東匯成川澳。乍似滄浪水,浴出三白鵠。 更疑清冷淵,白龍服魚服;蒲荷相蔽虧,鳧藻舞濡淥。 踟躇不忍去,奈此白日速。」

趵突泉部紀事 编辑

《春秋》「桓公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于濼。公與 夫人姜氏遂如齊。」

《左傳·十八年》春,公將有行,遂與姜氏如齊。申繻曰:「女 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公會齊 侯于濼,遂及文姜如齊。齊侯通焉,公謫之

趵突泉部雜錄 编辑

《山東通志》:「百脈泉在章丘縣南三十里明水鎮,方圓 半畝許,其源上湧,百脈俱發。左曰東麻灣泉類百脈; 右曰西麻灣,泉自石罅中湧出,俱會百脈泉。」曾鞏曰: 「歷下諸泉,皆岱陰伏流所發,西則趵突為魁,東有百 脈為冠。」

《兗州府志》:「泉林泉在泗水縣東五十里,出陪尾山坡 內有趵突珍珠、黑虎、淘米、洗缽、甘露、響水、紅石湧珠 二十餘泉,波浪翻湧,高出水面,為山東諸泉之冠。四 面旋繞西北流一里,合而為一,遂為泗水。」

汶水部彙考 编辑

《禹貢》
之汶水
编辑

汶水源流不一,俱在山東境內,一出濟南府萊蕪縣 原山之陽,一出泰山之旁仙臺嶺,一出萊蕪縣之寨 子村。三水至泰安州靜封鎮合流,西南入寧陽縣,分 為二支,一支自寧陽縣西南流入洸河,南逕兗州府 城西北,又西至濟寧州入會通河。一支自東平州西 南流至汶上縣會白馬湖,出分水口,南北分流,一逕 嘉祥、鉅野二縣入會通河,一逕東平州壽張縣入會 通河。又自會通河下達衛河,至東阿縣張秋鎮,又分 流東北,逕長清、齊河等縣,以入濟之故道,名為「大清 河。」又汶水二:一出青州府之沂山,東至昌邑縣,又至 安丘縣入濰水;一出安丘縣之峿山,北流數里入沂 水。要之俱名為「汶」也。

按:《書經禹貢》:「浮于汶,達于濟。」蔡傳汶水出《泰山郡》萊蕪 縣。原山,今襲慶府萊蕪縣也。西南入濟,在今鄆州中 都縣也。蓋淄水出萊蕪原山之陰,東北而入海,汶水 出萊蕪原山之陽,西南而入濟。不言「達河」者,因於兗 也。

按《爾雅釋水》:「汶為灛。」

按:《山海經。中山經太山》,「太水出于其陽,而東南流注 于汶水。」

按:《漢書地理志》,泰山郡。有《土官》。汶水,出萊蕪,西入 濟。

萊蕪。《禹貢》「汶水出西南入泲。」

琅邪郡「朱虛。」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維,有 三山、五帝祠。師古曰:「前言汶水出萊蕪入濟,今此又 言出朱虛入維」,將桑欽所說有異?或者有二汶水乎? 五帝祠在維水之上。

魯國汶陽。莽曰汶亭。應劭曰:《詩》曰:「汶水湯湯。」師古 曰:「汶音問,即《左傳》所云公賜季友汶陽之田者也。」 按,《淮南子墜形訓》:「汶出弗,其流合于濟。」

按:《後漢書郡國志》,「泰山郡萊蕪有原山。」《杜預》曰:「汶 水所出。」

濟北國蛇丘有鑄鄉城。杜預曰:「汶水,北地有棘鄉。」 按《水經》,「汶水出太山萊蕪縣原山,西南過嬴縣南。」 萊蕪縣在齊城西南。原山又在縣西南六十里許。《地 理志》:「汶水與淄水俱出原山,西南入泲」,故不得過其 縣南也。《從征記》曰:「汶水出縣西南流。」又言:「自入萊蕪 谷,夾路連山百數里,水隍多行石澗中出草藥,饒松 柏,林藿綿濛,崖壁相望。或傾岑阻徑,或迴巖絕谷,清 風鳴條,山壑俱響。淩高降深,兼惴慄之懼;危蹊絕徑」, 過懸度之艱。未出谷十餘里,有別谷,在孤山,谷有清 泉,泉上數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餘,高九尺 許,廣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處,薪爨煙墨猶存谷 中,林木緻密,行人尟有能至矣。又有少許山田,引灌 之蹤尚存。出谷有平丘,面山傍水,土人悉以種麥,云 此丘不宜殖稷黍而宜麥。齊人相承以殖之,意謂麥 丘所栖,愚公谷也。何其深沈幽翳,可以託業怡生如 此也?余時逕此,為之踟躕,為之屢眷矣。余按麥丘、愚 公在齊,不在魯川,谷猶傳其名,蓋誌者之謬耳。汶水 又西南,逕嬴縣故城南,《春秋左傳桓公三年》,「公會齊 侯于嬴,成婚于齊」也。

又東南過奉高縣北。奉高縣,漢武帝元封元年立, 以奉太山郡治也。縣北有吳季札子墓,在汶水南曲 中。季札之聘上國也,喪子于嬴、博之間,即此處也。《從 征記》曰:「嬴縣西六十里,有季札兒冢,冢圓,其高可隱 也。」前有石銘一所,漢末奉高令所立,無所述敘,標誌 而已。自昔恆蠲民戶洒掃之,今不能然,碑石糜碎,靡 有遺矣,唯趺存焉。

屈從縣西南流。汶出牟縣故城西南阜下,俗謂之 胡盧堆。《淮南子》曰:「汶出弗其。」高誘曰:「山名也,或斯阜也。」牟縣故城在東北,古牟國也。春秋時,牟人朝魯,故 應劭曰:「魯附庸也。」俗謂是水為牟汶也。又西南,逕奉 高縣故城,而西南流注於汶。汶水又南,右合北汶水, 出分水谿,源與中川分水,東南流逕太山東,右天門 下谿水,水出太山天門下谷,東流。古者帝王升封,咸 憩此水,水上往往有石竅存焉,蓋古設舍所跨處也。 《馬第伯書》云:「光武封太山,第伯從登山,去平地二十 里,南向極望,無不睹其為高也,如視浮雲。」其峻當有也字 石壁《窅窱》,仰視巖石松樹,鬱鬱蒼蒼,如在雲中。俯視 谿谷,碌碌,不可丈尺,直上七十里天門,仰視天門,如 從穴中視天矣。今封禪儀記曰不可丈尺遂至天門之下仰視天門窔遼如從穴中視天 直上七里賴其羊腸逶迤名曰環道往往有絚索可得而登也應劭《漢官儀》云:太山 東南山頂名曰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 丈許,故以名焉。其水自谿而東,濬波注壑,東南流,逕 龜陰之龜田山,在博縣北一十五里。昔夫子傷政道 之陵遲,故望山而懷操,故《琴操》有《龜山操》焉。山北即 龜陰之田也。《春秋?定公十年》,「齊人來歸龜陰之田」是 也。又合環水,水出太山南谿,南「流歷中階、雨廟間。」《從 征記》曰:「太山有上中下三廟,牆闕嚴整。廟中柏樹,夾 兩階,大二十餘圍,蓋漢武所植也。赤眉嘗斫一樹,見 血而止,今斧創猶存。門閣三重,樓榭四所,三層壇一 所,高丈餘,廣八尺。樹前有大井,極香冷,異于凡水。不 知何代所掘,不常浚渫,而水旱不減。庫中有漢時故 樂器及神車、木」偶,皆靡密巧麗。又有石勒建武十三 年,永貴侯張余上金馬一匹,高二尺餘,形制甚精。中 廟去下廟五里,屋宇又崇麗於下廟。廟東西夾澗,上 廟在山頂,即封禪處也。其水又屈而東流,入於汶水。 又東南流,逕南明堂下。漢武帝元封元年,封太山,降 坐明堂於山之東北阯。武帝以古處嶮狹而不顯也, 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曉其制。濟南人公玉帶上 黃帝時明堂圖。圖中有一殿,四面無壁,以茅蓋之,通 水,圜宮垣為複道,上有樓,從西南入,名曰崑崙。天子 從之入,以拜祀上帝焉。於是上令奉高作明堂於汶 水,如帶圖也。古引水為辟雍處,基瀆存焉,世謂此水 為「石汶。」《山海經》曰:「環水出泰山,東流」注于江,即此水 也。環水又左,入於汶水。汶水又西南流,逕徂徠山西。 山多松柏,《詩》所謂「徂崍之松」也。《廣雅》曰:「道梓,松也。」《抱 朴子》稱《玉策記》曰:「千歲之松,中有物,或如青牛,或如 青犬,或如人,皆壽萬歲。」又稱:「天陵有偃蓋之松也,所 謂樓松也。」《魯連子》曰:「松樅高千仞而無枝,非憂王室 之無柱也。」《爾雅》曰:「松葉柏身曰樅。」《鄒山記》曰:「徂崍山 在梁甫、奉、高、博三縣界,猶有美松,亦曰尤崍之山也。 赤眉渠帥樊崇所堡也,故崇自號尤崍三老矣。」山東 巢父廟,山高十里。山下有陂水方百許步,三道流注, 一水東北沿溪而下,屈逕縣南,西北流入於汶。一水 北流歷澗,西流入於汶。一水南流,逕陽關亭南。《春秋? 襄公十七年》「逆臧紇自陽關」者也。又西流入於汶水 也。

過博縣西北。汶水南逕博縣故城東,《春秋?哀公十 一年》,「會吳伐博」者也。灌嬰破田橫於城下,屈從其城 南西流,不在西北也。汶水又西南,逕龍鄉故城南。《春 秋?成公二年》:「齊侯圍龍,龍囚頃公嬖人盧蒲就。」左傳作盧 蒲就魁殺而膊諸城上,齊侯親鼓取龍者也。漢高帝八 年,封謁者陳署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逕亭亭山東,黃 帝所禪也。山有神廟,水上有石門,舊分水下溉處也。 汶水又西南,逕陽關故城西,本鉅平縣之陽關亭矣。 《春秋?襄公十七年》,「逆臧紇自陽關者矣,陽虎據之。」舊本 作居之「以叛,伐之,虎焚萊門而奔齊者也。」汶水又南,左 會淄水,水出太山梁父縣東,西南流逕菟裘城北,《春 秋?隱公十一年》,「營之。公謂羽父曰:『吾將歸老焉』。」故《郡 國志》曰:「梁父有菟裘聚。」淄水又逕梁父縣故城南,縣 北有梁父山。《開山圖》曰:「太山在左,亢父在右,亢父知 生,梁甫主死。王者封太山,禪梁甫,故縣取名焉。」淄水 又西南,逕柴縣故城北。《地理志》曰:「太山之屬縣也,世 謂之柴汶矣。」淄水又逕郕北。漢高帝六年,封董渫為 侯國。《春秋》:齊師圍郕,郕人伐齊,飲馬於斯水也。昔孔 子行於郕之野,遇榮啟期,於是衣塵裘被髮琴,歌三 樂之懽,夫子善其能寬矣。列子榮啟期曰天生萬物唯人為貴吾得為人一樂 也男女之別男尊女卑吾得為男二樂也人生有不見日月不免襁褓者吾行年九十矣是三樂也淄 水又西,逕陽關城南,西流注於汶水。汶水又南逕鉅 平縣故城東而西南流,城東有魯道,《詩》所謂「魯道有 蕩,齊子由歸」者也。今汶上夾水有文姜臺。汶水又西 南流,《詩》云:「汶水滔滔矣。」《淮南子》曰:「狢渡汶則死。」天地 之性,倚伏難尋,固不可以情理窮也。汶水又西南,逕 魯國汶陽縣北,王莽之汶亭也。縣北有曲水池亭,《春 秋?桓公十二年經》書:「公會杞侯、莒子於曲池。」《左傳》曰: 「平杞、莒也。」故杜預曰:「魯國汶陽縣北有曲水亭。」漢章 帝元和三年,東巡太山,立行宮於汶陽,執金吾耿恭 屯城門于汶上,基塹存焉,世謂之闕陵城也。汶水又 西,逕汶陽縣故城北而注

又西南過蛇丘縣南。汶水又西,洸水注焉。又西逕蛇丘縣南,縣冶鑄鄉故城,《春秋左傳》「宣叔娶于鑄」是 也。杜預曰:「濟北蛇丘縣,所冶鑄鄉城者也。」

又西南過岡縣北。《地理志》:「鄉,故闡也。王莽更之曰 柔也。」應劭曰:「《春秋經》書齊人取讙及闡亭是也。」杜預 《春秋釋地》曰:「闡在岡縣北,岡城東有一小亭,今岡縣 治,俗人又謂之關亭。」京相璠曰:「岡縣西四十里有闡 亭。」未知孰是。汶水又西,蛇水注之。水出縣東北泰山, 西南流,逕汶陽之田,齊所侵也。自汶之北,平暢極目, 僖公以賜季友。蛇水又西南,逕鑄城西,《左傳》所謂蛇 淵囿也。故京相璠曰:「今濟北有蛇丘城,城下有水,魯 囿也。」俗謂之濁須水,非矣。蛇水又西南,逕夏暉城南, 《經》書「公會齊侯于下讙」是也。今俗謂之夏暉城,蓋《春 秋左傳桓公三年》,公子翬如齊,齊侯送姜氏于下讙, 非禮是也。世有夏暉之名矣。蛇水又西南入汶。汶水 又西,溝水注之。水出東北馬山,西南流逕棘亭南。《春 秋·成公三年經》書:「秋,叔孫僑如帥師圍棘。」《左傳》曰:「取 汶陽之田,棘不服圍之。」南去汶水八十里。又西南逕 遂城東。《地理志》曰:「蛇丘隧鄉,故隧國也。」《春秋?莊公十 三年》,「齊滅遂而戍之者也。」京相璠曰:「隧在蛇丘東北 十里。」杜預亦以為然。然縣東北無城以擬之,今城在 蛇丘西北,蓋《杜預傳》疑之,非也。又西逕下讙城西而 入汶水。汶水又西,逕春亭北。考古無春名,唯平陸縣 有崇陽亭,然是東去岡城四十里進一作推璠所注,則 符並所未詳也。

又西南過平章縣南。《地理志》曰:東平國,故梁也。景 帝中和六年,別為濟東國。武帝元鼎元年,為大河郡。 宣帝甘露二年,為東平國。王莽之有鹽城也。章縣,按 《世本》,任姓之國也,齊人降章者也。故在無鹽城東北 五十里。汶水又西南,有泌水注之,水出肥縣東北,自 源西南流,逕肥城縣故城南。樂正子春謂其弟子曰: 「子適齊,過肥,肥有君子」焉,左逕句窳亭北。章帝元和 二年,鳳凰集肥城句窳亭,復其租而巡泰山,即是亭 也。泌水又西南,逕富城縣故城西,王莽之「成富」也。舊本 作城富其水又西南流注於汶。汶水又西南,逕桃鄉縣 故城西,王莽之鄣亭也。世以此為鄣城,非,蓋因《巨新》 之故目耳。

又西南過無鹽縣南。又西南過壽張縣北。又西南至 安民亭,入于濟。汶水自桃鄉四分,當其派別之處, 謂之四汶口。其左二水雙流,西南至無鹽縣之郈鄉 城南,魯叔孫昭伯之故邑也,禍及鬥雞矣。《春秋左傳 定公十二年》,叔孫氏墮郈。今其城無南面。汶水又西 南,逕東平陸縣故城北。應劭曰:「古厥也,今有厥亭。」汶 水又西,逕危山南,世謂之龍山也。《漢書·五行志》曰:「哀 帝時,無鹽危山土」自起覆草,如馳道狀。又瓠山石轉 立。晉灼曰:「《漢注》作報山。」山脅石一丈。漢書作一枚轉側起 立高九尺六寸,傍行一丈高。漢書作廣四尺。東平王雲:及 后謁,自之石所祭,治石象報山,立石束倍草,并祠之。 建平三年,息夫躬告之,王自殺。后謁棄市,國除。《漢書》: 「石立,宣帝起之象也。」汶水又西,合為一水,西南入茂 都澱。澱,陂水之異名也。澱水西南出,謂之巨野溝。又 西南,逕致密城南。《郡國志》曰:「須昌縣有致密城,古中 都城,即夫子所宰之邑矣。」制養生送死之節,長幼男 女之禮,路不拾遺,器不彫偽矣。《巨野溝》又西南入桓 公河,北水西出澱,謂之《臣良水》。一作巨良西南逕致密城 北,西南流注洪瀆。次一汶,西逕郈亭北,又西至壽張 故城東,遂為澤渚。初平三年,曹公擊黃巾於壽張東, 鮑信戰死于此。其右一汶,西流逕無鹽縣之故城南, 舊宿國也,齊宣后之故邑,所謂無鹽醜女也。漢武帝 元朔四年,封城陽共王子劉慶為東平侯,即此邑也。 王莽更名之曰「有鹽亭。」汶水又西,逕洽鄉城南。《地理 志》曰:「所謂無鹽有洽鄉」者也。汶水西南流,逕壽張縣 故城北,春秋之良縣也。縣有壽聚,漢曰壽良。應劭曰: 「世祖叔母名良,故光武改曰壽張也。」建武十五年,世 祖封樊宏為侯國。汶水又西南,長直溝水注之。水出 須昌城東北穀陽山,南逕須昌城東,又南,漆溝水注 焉。水出無鹽城東北五里阜山下,西逕無鹽縣故城 北,水側有《東平憲王倉冢碑》闕存焉。元和三年,章帝 幸東平,祀以太牢,親拜祠坐,賜御劍於陵前。其水又 西流注長直溝,溝水奇分為二,一水西逕須昌城南 入浦,一水南流注於汶,汶水又西流入浦,故《淮南子》 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浦。」今淮南子云汶出弗其流合於濟高誘云:「弗 其,山名,在朱虛縣東。」余按誘說是,乃東汶,非《經》所謂 「入泲」者也,蓋其誤證耳。

汶水出朱虛縣泰山。山上有長城,西接岱山,東 連琅邪巨海,千有餘里,蓋田氏之所造也。《竹書紀年》: 「梁惠成王二十年,齊築防以為長城。」《竹書》又云:「晉烈 公十二年,王命韓景子、趙烈侯及我師伐齊,入長城。」 《史記》所謂「齊威王越趙侵伐我長城者也。」伏琛、晏謨 並言「水出縣東南峿山,山在小泰山東者也。」

北過其縣東。汶水自縣東北,逕峿城北。《地理風俗 記》曰:「朱虛縣東四十里有峿亭城,故縣也。又東北,逕管寧冢東,故晏謨言柴阜西南有魏獨行君子管寧 墓,墓前有碑。」又東北,逕柴阜山北,山之東有徵士邴 原冢,碑誌存焉。汶水又東北,逕漢青州刺史孫嵩墓 西,有碑碣。汶水又東,逕安丘縣故城北,漢高帝八年, 封將軍張說為侯國。《地理志》曰:「王莽之誅郅也。」孟康 曰:「今渠丘亭,莒渠丘城是也。」伏琛、晏謨《齊記》並言亭 在丘城東北十里,非城也。城對牟山,山之西南有孫 賓碩兄弟墓碑,誌並在也。

又北過淳于縣西,又東北入于縣。故夏后氏之斟 灌國也。周武王以封淳于公,號曰淳于國。《春秋桓公 六年》冬,州公如曹。《傳》曰:「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 復也。其城東北,則兩川交會也。」

按《述征記》,「泰山郡水皆名曰汶。汶凡有五,曰北汶、瀛 汶、牟汶、紫汶、浯汶」,皆源別而流同。汶陽有田,即春秋 齊人歸魯以謝過者。

按:《金史地理志》:「濰州北海。」有浮煙山、溉源山、溉水、 汶水。

密州,「安丘。」有安丘山、劉水、汶、濰、涪水。

東平府汶上。有汶水、太野陂。

泰安州《奉符》。有汶水、梁水。

萊蕪。有肅然山、安期山、瀛汶水、牟汶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東濟南府汶河其源有三,一發泰 山之旁仙臺嶺,一發萊蕪縣原山之陽,一發萊蕪縣 寨子村,至泰安州靜封鎮合焉,名曰塹汶。西南流,與 徂徠山之陽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河入濟。」按《水 經》有五汶:北汶、瀛汶、紫汶、浯汶、牟汶,名雖有五,而其 流則同。

兗州府汶水,源發泰安州,西南流至本府,經寧陽、平 陰、汶上縣界,又西至東平州界,注「濟河故道。」東北流 經東阿縣界,又東北至濟南府界入海。

青州府汶水,源出沂山東麓,流經本縣東南六十里, 入安丘縣界

按《濟南府志》,淄川縣南七十里,萊蕪縣東二十里,其 間有原山,一名岳陽山,淄水出其陰,汶水出其陽。 汶水,《禹貢》云:「浮于汶,達于濟」是也。《一統志》云:「汶源有 三,一發泰山旁仙臺嶺,一發萊蕪縣原山之陽,一發 萊蕪縣寨子村,至泰安州靜封鎮合焉,名曰塹汶。」西 南流與小汶河合,又西南流注洸,入濟山東《通志》云: 「汶水西南與小汶河合流,入兗州府寧陽、汶上縣界, 又西流至東平州界,又北流由濟水故道入海。蓋汶 者紊也,其源不一也。」今按:汶水自泰安州西南流入 寧陽縣,分為二支,一支自寧陽縣堽城壩西南流入 洸河,別名洸汶,南經兗州府城西北,又西至濟寧州 入會通河。一支自東平州戴邨壩西南「流至汶上縣, 會白馬湖、鵝湖,凡八十里。出分水口,又南北分流,南 流,經嘉祥、鉅野會通河而南北流,經東平、壽張、會通 河,以達衛河,至東阿張秋鎮,又分流東北,經長清、齊 河等縣,以入濟之故道,名大清河。」《東泉志》曰:「元初,遏 汶入洸,以益泗漕,而汶始與洸、泗沂合,而猶未分於 北。至元十二年,自濟寧」州新開河,始分汶、泗諸水西 北流至須城之安民山,入清濟故瀆,以達于海,而猶 未通于御河。至二十六年,又自安民山之西南開河, 由壽張西北至東昌,又西北至臨清為會通河,而汶、 泗諸水始達于御河矣。

司馬河在萊蕪縣西十里。源出大屋山,西南入汶河。 「郭娘泉」在萊蕪縣西南十五里。旁有牛工泉,俱西北 流入汶河。

烏江泉在萊蕪縣西北二十里,又四十里有呂公泉, 俱南流入汶河。

湖眼泉在萊蕪縣東南二十里,一曰「狐眼」,謂泉眼如 狐目,故名。旁有鵬山泉,俱西南流入汶河。

小龍灣在萊蕪縣東北四十里,西北流司馬河入汶。 古河泉,在新泰縣西南三十里,北流入汶河。

劉杜泉在新泰縣西南四十里,北流入汶河。

南師泉在新泰縣西北十五里,南流入汶河。

小汶河在新泰縣東北三十里。源出龍池,西南流百 里餘入汶河。

東河在新泰縣東郭外。源出孤山下,西南流三十里 入小汶河。

泥河在新泰縣東北四十里。源出寨山下,西南流三 十里入小汶河。

廣平河在新泰縣西六十里。源出宮山之陽,西南流 十里入小汶河。

衡魚河經肥城縣西南五十里,會開河泉、拖車泉、董 家泉、王家泉、吳家泉、臧家泉、鹹河泉、清泉、馬房泉,東 南流一百四十里入汶河。

泮河在泰安州。源出泰山桃花峪,經州城西五里,南 入汶河。

天井泉在嶽之東北十里許,廣數畝,匯諸峪之水,由 東轉南,入于汶河。

小汶河源出龍堂山,會新泰縣南北諸水,西流入汶河。

嘶馬河,源出大屋山,經萊蕪縣西十里入汶河。 「孝義河」,源出望夫山,經萊蕪縣東北十二里,入汶河。 「梳洗河」,在泰安州,源出泰山黃峴嶺,經州東一里,南 入汶河。

按《兗州府志》:「汶水之源有三,一發泰山仙臺嶺,一發 萊蕪原山之陽,一發萊蕪寨子村,會泰山諸泉之水, 至郡城南靜封鎮,合而為一,謂之大汶口。又西南與 小汶河合。小汶河出新泰宮山之下,西流至徂徠山 陽,入於大汶。合流至寧陽西北,分而為二。其一為元 人所改,由堽城南流,別為洸水。其一由堽城西流,至 東平州東五十里,會坎河諸泉之水,至四汶口,而分 其西流者入大清河。由東阿而北至利津入海,此故 道也。」永樂中,開會通河,乃於寧陽之北築堽城壩,以 遏其入洸之流,于坎河之西築戴村壩,以遏其入海 之路,使其全流盡出汶上城北,西至南旺入運,而洸 河之流幾絕。夏秋水盛,則由戴村漫「入大清,以疏其 溢。春冬水涸,則由戴村遏入南流,以防其涸。」此戴村 壩所為要害也。汶水由戴村南流,謂之席橋河。又西 南流至汶上城北二十五里,受濼當諸泉水,謂之「魯 溝。」又西南流至城北二里,受蒲灣泊水,謂之草橋河。 又西南流十里,謂之白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謂之 鵝河。鵝河者,故宋之「運道也。」涸而為渠,汶水由之。又 西南十五里,謂之黑馬溝,又西南至南旺入於漕。六 分北流出南旺下閘,至於臨清,會於御漳,長三百五 十里。四分南流出南旺上閘,至於濟寧,會於沂、泗,長 一百里。分水之法,上閘石底高三尺許,下閘石底卑 三尺許,故南少而北多也。分水口上有龍王廟,其旁 有宋尚書祠。有都水分司。

入汶之泉九十有九:在新泰者,曰和莊,曰「明灣,曰靈 槎,曰劉社,曰張家,曰古河,曰公家,曰名公,曰魏家,曰 南師,曰賈固,曰西都,曰孫村,曰南陳。」在萊蕪者,曰「大 龍灣,曰小龍灣,曰綠馬河,曰半壁,曰烏江,曰牛王,曰 湖眼,曰海眼,曰盧莊,曰蓮花,曰郭娘,曰趙家,曰真里, 曰青泥,曰明山。」在泰安者,曰「馬黃溝,曰胡家港,曰龍 王」,曰「獻灣」,曰「報恩」,曰「胡港溝」,曰「狗跑泉」,曰「水磨」,曰「溴 泉」,曰「張家」,曰「新查」,曰「上泉」,曰「梁莊」,曰「白龍池」,曰「梁子 溝」,曰「北滾」,曰「順河」,曰「木頭溝」,曰「王母池」,曰「風雨」,曰「馬 溝」,曰「板橋」,曰「范家灣」,曰「鯉魚溝」,曰「皂泥溝」,曰「鐵佛堂」, 曰「水波」,曰「周家灣」,曰「龍堂」,曰「青泉」,曰「神泉」,曰「新興」,曰 「東西二柳」,曰「羊舍」,曰「利溝」,曰「真溝」,曰韓家,曰東龍灣, 曰西龍灣,曰西顏謝,肥城九:曰開河,曰吳家,曰它車, 曰王家,曰馬房,曰臧家,曰青泉,曰董家,曰鹽河。平陰 一,曰柳青,寧陽二,曰龍港溝,曰龍魚。東平十有七:曰 坎河,曰灰泉,曰八頭,曰王老溝,曰大黃,曰小黃,曰源 泉,曰蘆泉,曰席橋,曰淨泉,曰徐家,曰安圈,曰獨家泉, 曰鐵溝,曰洌泉,曰吳家,曰《張胡郎》;「汶上」三:曰濼當,曰 「雞爪」,曰「龍鬥」,通謂之「分水泒。」

汶水故道在州東六十里。《水經注》:汶水西南逕桃鄉 縣故城西,世所謂鄣城也。自桃鄉四分,謂之四汶口。 其右一支西流,逕無鹽縣故城南,又西南流,逕壽張 縣故城北,《經》所謂由安民亭入于濟者矣。永樂中,尚 書宋公于分水之地築戴村壩于西,以遏入濟之路, 導全河南流,出于南旺。其溢而北出者,由戴村西流, 過故宿城,謂之「南沙河。」又西至州城東,潰而旁出,北 為秧稻泊,南為亭紀泊,皆巨浸也。又西至州城南,循 隄而西,遶城北流,蘆泉之水入之。蘆泉出州東三十 里蘆山之陽,會諸泉水,謂之「北沙河。」西流至州北門, 與南沙河合而為大清河。

「大清河」,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自戴村西出,受蘆泉諸 水,由東平城北過陽穀店西南,又東北入東阿境,流 至魚山南龐家口,小鹽河水從西來注之。小鹽河者, 運河所出,汶之支流也。汶水南流,至南旺入運而分。 其分而北者,由沙灣五空橋洩之。而東與黑龍潭水 合流,至龐家口而入於大清,謂之小鹽河。大清河又 北逕魚山,魚山者,即《瓠子歌》之吾山也。其西有曹子 建冢。又北逕舊城西,東阿諸泉之水入焉。泉出東南 山中,有「西流洪範狼泉」、「白鴈」之名。匯而北流,逕東阿 城中,出其西北八里舊城南,入於大清。大清河又東 北逕艾山滑口,入平陰境。又東北由長清齊河過濟 南之北,會小清河水至利津入海也。春夏旱,暵坎河 水西來者少,則蘆泉諸水獨行大清之渠,以會沙灣 諸流。故今所謂大清河者,首尾受汶,中得東平諸泉, 而所由者濟之故渠也。海上諸鬻鹽者,至濼口放關, 由大清河而上,泊於魚山。西則由小鹽河至於張秋, 故大清河謂之鹽河。按《禹貢》「導沇水東流為濟,又東 北會于汶,又東北入」于海。《水經》:「濟水至乘氏,分而為 二。其東北流者,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 北來注之。」則今大清河乃濟水故瀆,而汶水所經也。 寧陽縣汶河,在縣北三十里,出萊蕪原山之陽,會泰

山、徂徠諸泉,由泰安西南流入縣境,至堽城壩分而
考證
為二。其一南流,更曰洸水;其一西流,會坎河諸泉,至

於南旺入漕。

洸河即汶水之支也。元時濟倅畢輔國始於汶水之 陰,堽城之左,作斗門一所,遏汶入洸,以益漕泗。 龍港溝泉在縣東北五十里,西北流七里,入汶河。 龍魚泉在縣東北六十里,西北流十二里入汶河。 東平州坎河,在州東五十里,即汶水下流也。汶水舊 由寧陽堽城壩流至州東,會坎河諸泉水,西入大清 河。明永樂中,尚書宋公開會通河,始築戴村壩於西, 遏汶南流,過官橋、席橋。席橋在州東五十里,相傳宋 時東封輦路也。

梁山濼在州西五十里。五代晉開運元年,滑州河決, 侵汴、漕、濮、單、鄆五州之境。環梁山,合於汶水,與南旺 蜀山湖連,瀰漫數百里。

九女泉在州北三十里蠶尾山後,西流入汶河。 坎河泉在州東北五十里,南流六里入汶河。

鐵鉤觜泉在州東北五十五里。其旁又有安圈、獨山、 席橋、吳家張、胡郎、王老溝。頭諸泉俱在州東北會 席河入於汶。

汶上縣汶河由寧陽入境,至四汶口以上,為戴村壩 所遮。全河西南流,即所謂「席橋河」也。至城東北二十 五里,謂之魯溝濼,當諸泉之水入之。又西南至縣北 二里,蒲灣之水入之,謂之草橋堰。冬春為橋,夏秋以 舟。又西南流十里為白馬河。又西南流二十里為鵝 河,又西南流十五里為黑馬溝。又西至於南旺入於 「漕渠。」

蒲灣濼在汶上縣北三里,舊名「仲勾陂。」周圍二十餘 里,每秋水氾漲,一望無際,遙視邨落,在湮波杳靄中, 邑人時或載舟遊眺。其水西南流七里,至金龍口入 汶河。

沂州汶河在州東北九十里。水有兩派,一出蒙山東 澗谷,一出沂水南山谷間,南流入於淮。

按《濟寧州志》:「汶水出萊蕪縣原山之陽,會泰山徂徠 諸泉,由泰安西南流,經堽城壩,會坎河諸泉,至南旺 分水龍王廟。六分北流出南旺下閘,四分南流出南 旺上閘,至濟寧與泗水同入運河。」

按《青州府志》:臨胊縣汶水,按《水經》云:「出朱虛縣小泰 山,東北流,逕安丘城西,入於濰。」顏監曰:「前言汶水出 萊蕪入濟,今此又言出朱虛入濰」,將桑欽所說有異, 或者有二汶水乎?余按入濟之汶,見《禹貢》《論語》,即今 大清河。入濰之汶,見《漢書》,入沂之汶,見《水經》。齊有三 汶,清河為大汶者,水淪漣為文也。

安丘縣汶水在城北三里,又東北入於濰,在今昌邑。 《漢書》云:「東泰山,汶水所出,東至安丘入濰。」土人云:「水 出沂山百丈崖,循山東麓,北折入安丘,逕南峿山。」蓋 汶有二源,自沂山者,流大而長,即瀑布泉是也;自峿 山者,北流不出七八里,即合沂流,總謂之汶,故記述 各異耳。秋夏水廣五六百步,沙深難行,起自西南出, 「東北流,逕百餘里,壞我民田無算。」按齊有三汶,一入 濟,一入沂,此則入濰者也。

柴埠俗呼為赤埠。按《水經注》:「汶水自郚城東北逕柴 埠山,埠西南有管寧墓,山之東有邴原塚,各有碑誌 存焉。」今碑誌雖不可考,而汶實出於埠之北,埠側多 古塚,與《水經》皆合。

「岝山」,濰、汶合流之處。

紅河在縣西六十里。源出朱虛、臨胊縣境,東流逕清 泉,在縣西五十里,又東入於汶。

靈河,一名「凌子河」,在牟山西十里,源出峰山,北流逕 白雲山,又北逕牟山西,又北入於金溝河。溝一作釣東北 逕故城北,又北入於汶。

五里河,在縣東北十餘里。源出平地,自縣南遶東而 北流,至王封入於汶。

溫泉,在縣西南七十里,浴泉也,北流入於汶。

沂水縣汶水,在縣西南八十里,即桑泉水也。合蒙陰 諸水入縣界,東北流,又折而南,至河陽村,入於沂。 蒙陰縣汶水,在縣南九仙、汶溪二社地。

汶水部藝文一 编辑

《渡汶河記         明》·喬宇

季夏二日,冒雨南行十里,嵐氣切衣。又五十里至大 汶口,中央有峻石巍峙,水落巔露,始敢以渡。時河水 泛漲懷冒,因留宿小寺。依依古樹,環接墟野,遂留詩 於壁。汶河之源有三,發於泰山,傍仙臺嶺暨萊蕪原 山之陽寨子村,至州靜封鎮合焉。名曰「塹汶。」西南注 流入濟,奔放湍急,南北岸相距一里。明日循水滸而 東一里許,登筏,乘上流順而西下。其筏「縛八木為之繫大口甕各二于四隅,四方又綴葫蘆各四枚,以浮 筏上。荊編藉焉,氈席肆焉。設椅坐予於上,用水工善 浮者八人,各腰葫蘆,肩負而過。」中流傾濤駛波,洶湧 而來,筏大搖動,予頗有戒心。南望曲阜九峰,偃伏於 前,四顧泰山,聳拔於後,又復怏悵登岸,飯於歇馬嶺, 暮至泗水,仍以筏而渡。

汶水部藝文二 编辑

「舟行汶上,薄暮看月    明。」 祝允明

璇蓋瑩空青,飛鑑泛華艷。川原邈夷曠,疏木媚寒瀲。 廣路斷浮鞅,旅翫諧清念。跡逝偕志行,萬里靡坊塹。 苟無忠惠持,誰能勞不厭。

汶上泛舟          王謳 编辑

山雨彌晦朔,洪流奔巨川。我來當此日,舟濟喜晴天。 渡口淨芳樹,人家生野煙。孤城隱雉堞,豐壤帶郊塵。 行潦及時降,陰林或鬱然。遙聽疊鼓發,縱目雙旌懸。 廩祿身徒竊,閭閻風未宣。古人貴達節,負弩奚稱賢。

七月十五夜月同孟柱史吳文學泛舟汶溪一 编辑

首            于《慎行》。

抱病臥江海,屢經故國秋。閉門覽群動,不與靜者謀。 仙客有逸興,強我北渚遊。時值七月朢,寒蟬叫新秋。 槐柳夾修岸,山鳥嗚啁啾。搴帷望孤嶼,迴橈背古丘。 歌聲上雲漢,玉管吹汀洲。須臾綠煙滅,好月尊前浮。 皎如瑤臺鏡,瀉作金波流。仙人乘素足,桂樹枝相樛。 掃石布瑤斝,弄水驚素鷗。風飄寒梧響,露下莎雞愁。 清景不可奈,中夜仍淹留。歸路悵明發,此歡焉可求。

渡汶河          謝肇淛 编辑

霜飛月落野雞啼,霧鎖長林水拍堤。夾岸人家寒未 起,孤舟已過汶河西。

春日溯汶河作        前人 编辑

東風殘雪繫蘭橈,滿目山川對寂寥。記得門前春水 滿,美人蕉壓赤闌橋。

汶水部紀事 编辑

《晉書荀崧傳》:「崧子羨,字令則,領兗州刺史,鎮下邳。時 慕容蘭以數萬眾屯汴城,甚為邊害。羡自洸水引汶 通渠,至於東阿以征之。」

《毛寶傳》:「寶子穆之,為桓溫太尉參軍,加冠軍將軍。溫 伐慕容暐,使穆之監鑿鉅野百餘里,引汶水會於濟 川。」

《五代史·晉出帝本紀》:「開運元年六月丙辰,河決滑州, 環梁山,入於汶、濟。」

《宋史五行志》:「太祖開寶四年六月,鄆州河及汶、清河 皆溢,注東阿縣及陳空鎮,壞倉庫民舍。」

太宗太平興國四年九月,鄲州清、汶二水漲,壞東陽 縣民田。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四年三月丙辰,命都水監 開汶、泗水以達京師。」

汶水部雜錄 编辑

《周禮冬官·考工記》:「貉踰汶則死。」此地氣然也。訂義趙氏 曰:《貉注》謂善緣木之猨也。汶水在魯北,即汶陽之田, 所謂汶上是也。貉踰汶則死,亦地氣不宜爾。

《博物志·周官》云:「貉不渡汶水,鴝不渡濟水,魯國無鴝 鵒來巢」,記異也。

《地理通釋·名臣議論攷》「汶篁。」《正義》:「汶水源出兗州博 城縣東北原山,西南入沛。」徐廣云:「竹田曰篁。」謂燕之 疆界移于齊之汶水。索隱:「薊丘」,燕所都之地。燕之 薊丘所植,植齊汶水之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